科普活动范文

2024-05-07

科普活动范文(精选12篇)

科普活动 第1篇

关键词:科普,三进,战略,科学中心

广东科学中心科普“三进”是指科普教育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的简称。广东科学中心的建设定位是要体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作用,建成具有科普教育和传播、科技成果展示、国际学术交流和旅游景区四大功能的大型科普场馆。其中,科普教育和传播功能又是广东科学中心最基础、最核心的功能。广东科学中心要想不辱使命,承担起全省最大的科普基地的重任,就必须在科普教育活动中做到观念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途径创新,变坐等观众上门参观为主动送科普“三进”。利用广东科学中心的科普资源和服务手段,将科普渗透到学校、社区和农村,从而更好地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的功能,体现大型科普场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同时,通过实施科普“三进”战略,扩大广东科学中心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其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 科普“三进”战略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我省的科普工作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学普及教育(简称科普),是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之一。科普不仅使人类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被公认是人类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宣传普及,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我国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的建设,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在2006年颁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在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一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包括:(1)实用科学素质,指掌握某些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直接来解决实际问题;(2)公民科学素质,是指能够理解政府做出的决策和颁布的有关政策以及背后的科学问题,以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3)文化科学素质,是指把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结晶来学习和理解。

学校青少年、社区居民和农民是十分重要的科普对象,他们对提升科学素质有着尤为迫切的要求。由此可见,针对学校青少年、社区居民和农民开展科普“三进”活动,对于促进科普工作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1.1 有利于将青少年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

学校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通过科普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从小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和科技后备军,增强我省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从目前我省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科学中心、科技馆等科普场馆数量十分有限,且地处边远山区、家庭收入偏低的学生一般难以参观科普场馆,另一方面学校主要担当正规教育的职责,普遍缺乏科普方面的资源。因此,充分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的作用,推动科普进学校,对广大学生宣传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的机会,从小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观念和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1.1.2 有利于促进和谐社区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的行政区域,也就是居民的生活聚落。生活在同一个社区里的居民,由于家庭情况、职业背景、文化程度、心理特征等不同,往往在科学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为数不少的居民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科学认识水平较低,容易给反科学、伪科学的思潮泛滥以可乘之机,影响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通过科普进社区,满足社区居民学习科学的需求,提高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促进和谐社区、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1.1.3 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科学素质和致富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科教兴农,科技致富”是促进农村迈向小康社会十分重要、十分有效的发展途径。我省自从改革开放后,农村整体发展较快、进步明显,但仍然有不少农村地区十分贫穷和落后。通过农村的发展实践来看,要想彻底改变其落后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光靠经济手段和生产发展是不行的,还需要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科技水平,针对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意识不强的实际情况,应该从知识门槛相对较低的科普入手,通过加强农村的科普工作,开展群众性的“扫科盲”活动来改变农民的观念。由于我省大部分农村的各类公共设施较为缺乏,科普的场所和相关的资源就更为短缺,因此,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的作用,主动送科普进农村,为农民送科普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2 有利于广东科学中心实现建馆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广东科学中心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科教兴粤、建设创新型广东而投资19亿元建设的大型科普场馆,目前规模居世界首位。其建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传播科学、和谐共进,让公众在走进科学中理解科学,在传播科学中启迪人生智慧。为此,广东科学中心开展科普“三进”活动,就是体现建馆理念的重要战略措施,有助于广东科学中心树立公益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从国内外的科普场馆的运营来看,普遍面临“建馆易,办馆难”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即政府投资建馆后,科普场馆在经历开始一段时期的繁荣后,会逐步进入参观人流日渐减少的阶段,甚至于陷入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状况。对此,国内外的科技场馆开展了促进科普场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也提出了不少对策,其中的核心是就是要想方设法争取源源不断的受众。广东科学中心提出的科普“三进”战略,通过走出去开展科普活动,可以扩大广东科学中心的知名度,激发更多的受众来参观科普场馆。

2 科普“三进”的运行模式

广东科学中心采取“一个依托、两个结合”的运行模式,积极实施科普“三进”战略。

2.1 一个依托

一个依托是指依托广东科学中心,作为科普“三进”战略的核心实施主体。为此,一要充分发挥广东科学中心在科普教育与传播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科普“三进”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二要依据集聚、集约的资源优化原则,加大对广东科学中心开展科普“三进”相应的人财物投入,依托广东科学中心建好科普“三进”的平台和网络。三要注重广东科学中心与各地的政府部门、科技机构、学校、社区、企业等单位和部门协同联动,以利于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动科普“三进”工作的开展。

2.2 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流动式与固定式相结合:即在开展诸如科普大篷车、科普现场咨询、科普讲座等流动式“三进”活动同时,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单位,共建小型科技馆、科普体验室,成为相对固定的科普基地。二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即积极走进学校、社区、农村,将科普送上门的同时,在学校、社区、农村选择有代表性的群体,请进广东科学中心参观和参加活动。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学中心的场馆和展项资源优势,而且能够产生口碑相传的传播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参观科学中心。

在采取“一个依托、两个结合”的运行模式时,要根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的不同特点,具体采取不同的方式。

(1)科普进学校。

选择已有科普基础资源易于启动的学校,以及选择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弱势群体子女集聚的学校(如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先行开展科普“三进”实践活动。与学校紧密合作,依靠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活动。除了流动性科普展览和临时性科普活动外,对于具备一定条件和基础的学校,可以尝试与科学中心共建小型学校科技馆,成为固定的学校科普基地。

(2)科普进社区。

与街道办事处及住宅小区的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协同联手,开展科普“三进”活动。除了流动性科普展览和临时性科普活动外,对于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尝试与科学中心共建小型的主题科技馆或科普体验室,成为固定的社区型科普基地。

(3)科普进农村。

与村镇管理机构、农技推广站、乡村学校、乡村文化站等协同联手,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善于利用农村的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来开展科普“三进”活动。除了流动性科普展览和临时性科普活动外,对于有条件且地处中心位置的乡镇,可以尝试与科学中心共建小型乡镇科技馆,成为当地农村固定的科普基地。

3 科普“三进”战略的主要对策

3.1 “三进”战略的总体对策

3.1.1 加强“三进”的统一领导

(1)充分认识到实施科普“三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促进科普“三进”工作纳入广东省科教领导小组的职责范围。并明确广东科学中心作为科普“三进”的实施主体。

(2)完善各级科普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全省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更好地协调科技、教育、宣传、文化、财政等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大众传媒之间的配合与合作,增强科普资源整合力度,为科普“三进”提供有利的支撑。

(3)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城镇农村的基层组织,要积极配合科普“三进”工作的实施,按照科普“三进”的部署和进程,组织开展相关的工作。

3.1.2 制订“三进”的配套政策

(1)制订科普“三进”的财政支持政策,将科普“三进”的必要经费列入财政的专项经费预算。

(2)建立省、市的科普基金会,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和个人建立科普基金,制定相应的基金管理办法,其中在基金总额中划定用于科普“三进”工作的比例。

(3)制定团体、个人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的所得税减免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团体、个人捐赠科普事业。社会力量捐赠或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设施,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对进口科普设施、制作设备、展示制品和图书资料等,按国家政策实行免税。在获赠的资源中划拨给科普“三进”所需的科普设备、科普图书等。

(4)为科普“三进”配备功能完备的科普大篷车等现代化设施,以便于采取“流动科技馆”的形式,为科普“三进”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3.1.3 建立“三进”的激励机制

(1)建立科普“三进”工作表彰奖励制度。在省、地级市的科学技术奖中设立科普专项奖,其中包括奖励科普“三进”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对为开展科普“三进”工作创作的优秀科普作品包括优秀出版物、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网络作品、科普教育作品和游戏软件、展览品等给予奖励。

(3)解决专职科普工作人员在职务、职称、待遇等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在科普“三进”中作出成绩。

(4)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馆外科普拓展活动,将科普“三进”作为常规性工作。

(5)建立对科学场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要有科普“三进”等社会效益指标,强调科普场馆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功能和影响力。

(6)倡导全民参与科普,精英引领活动的理念,鼓励各界名人、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带头参与科普“三进”活动,增强科普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全民踊跃参与,从而提升科学素质。

3.1.4 构建“三进”的组织体系

(1)完善省、市、县三级科普“三进”的组织网络,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科普组织。

(2)建立科学家、科研机构、科技团体与公众互动的科普“三进”平台与网络。

(3)建立科普场馆与科技、教育、传媒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机制、人员的定期互访制度、专家参与创作和协商的制度等,使各方在科普“三进”活动中形成良性的互动和互补。

(4)建立和完善社区、村镇的科普活动站、科普服务中心、学校、老年大学等基层科普阵地,加强与广大青少年、社区居民和农民的联系,为他们提供公共科普服务。

(5)广东电视台及地级市电视台要设立专门的科普频道,大力宣传科普“三进”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要自办或转播中央电视台有关频道的科普节目或引进国外优秀科普电视节目。各地电视台科普节目在全部播出时间中的比例不低于10%。广播电台、综合性报纸也要设立固定的科普节目或科普栏目。

3.1.5 加强“三进”的队伍建设

(1)制定科普人才队伍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努力培养科普专业人才,为科普“三进”工作提供一流的人力资源。

(2)建立和落实科普“三进”联络员制度,注重选好科普联络员,负责联系和对接有关的工作。

(3)在高校中设立与科普相关的专业,加强对科普专职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从事科普宣传的名记者、名作家、名编导、名主持人,培养一批从事科普教育的优秀指导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培养一支具有项目策划、资金筹措、组织协调能力的科普管理人才队伍。

(4)组建“专家科普报告团”、“实用技术推广团”、“高校大学生科普服务团”等各类科普宣传队伍,积极进行科普教育和传播。

(5)积极从大学生、退休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等招揽、培训和扩大科普“三进”的志愿者队伍。

(6)定期对科普“三进”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发给相应的学习资历、专业资格证明。

3.1.6 注重加强科普场馆的建设

(1)除了广东科学中心外,还要加强各级科普场馆的建设,为全面开展科普“三进”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托。要将科普场馆及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逐步建成布局合理、水平先进的三级科普基础设施体系。珠江三角洲各中等城市都应建立1座以上科技馆(科学中心)、专业性科技博物馆。其它地级市至少应建立一座科技馆或综合性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县(市、区)级以下应逐步建立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及社区、乡村科普图书室、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场)等基础设施。

(2)以科普场馆为核心建立科普信息网络平台。整合现有科普网站的资源,形成省、市、县三级科普网站互联互通的科普信息网络大平台。各级政府和有关机构开设的综合性网站应开设科普网页,开辟科普“三进”的专栏。

(3)各科普场馆之间加强馆际间交流、协调,共同参与科普“三进”活动,体现公共教育设施或资源的联合、整合、共享的效应。

3.2 科普进学校的对策

3.2.1 着力推进学校科技教育改革。

要加快推进学校科技教育改革,制定学校的正规教育与课外科学教育规划,要明确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劳动技能、生活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目标,制订和落实具体措施,积极推进有关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标准的改革,探究学校教学课程如何与科普教育紧密结合。

3.2.2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

要加强中小学校实验室、科技创新操作室、校外实践基地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组织开展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为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紧紧围绕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突出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支撑点发展两大主线,普及科学知识,广东科学中心多次组织策划学校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普教育讲座活动。如邀请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的资深高级工程师到广州市第四中学,为160多名中学师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知识教育课。

这一堂生动的科普知识讲座的主题内容为“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改变命运”,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中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知识的力量,这种走进校园的科普教育活动及“寓教于乐”的互动方式使学生们对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启动广东科学中心科普进校园活动,突出显示了科技在我省校园科普教育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送科普知识进校园,举办校园科普教育讲座,提升了学生科普知识和科学素养水平。此次活动也为走出一条适合广东特点、富有广东特色的新型科普教育推广道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3.2.3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广东科学中心与学校紧密结合,以小型场馆、科普大篷车、科普知识竞赛、开放实验室、科学表演台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将科普深入到学生中间去。

由广东科学中心策划组建的“数字科技馆”进驻广东省一级学校广州市第四中学,将“数字科技馆”这一新型的科普教育方式介绍给广东地区的广大青少年。广东科学中心从该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装饰布置等方面作为指导方密切地与广州四中紧密合作,共同推进该项目的落实。建设数字科技馆需要筹集资金,广东科学中心积极整合社会各界资源,通过与市、区教育局部门进行沟通,落实用于硬件设备和场地装修等用途的科普教育配套资助专项资金。同时,经过协商,与相关软件开发公司也达成了合作的共识,结合科学中心展馆展项展品的数字化开发的基础,开发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数字科技馆”软件系统。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共建的“数字科技馆”于2008年10月正式开放。“数字科技馆”的活动场地约100多平方米,数字科技馆的内容包括9个主题60个数字科普多媒体科普内容,9个主题馆分别为植物王国、趣味科学、动物世界、太空旅行、生命与健康、海洋探奇、火星探秘、动手拼装、迷你游戏,近百个数字科普作品分布其中,数字科技馆以其内容丰富、不受限制、绿色环保等优点成为现代科学普及的一种新型手段,它不仅作为四中2000多名师生定期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基地,而且成为省市其他学校和组织机构亲临四中感受数字科技馆魅力的科普活动场所之一。也成为解决中小城市、区县科普场馆场地狭小、经费不足弊端的有效手段,这和广东科学中心“网上科学中心”的概念不谋而合。在新形势下,数字科技馆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物美价廉、精彩变幻的活动舞台。

3.3 科普进社区的对策

3.3.1 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科普活动。

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的力量,善于利用社区的宣传教育、公共服务等资源,与当地政府的文明办、科技局、教育局以及社区的相关机构联手,结合建设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以及社区教育、全民阅读等社区活动开展科普工作。

“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是由广东科学中心联合发动广州市珠江医院、江南中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合作的一个以医学科普为载体的品牌科普项目。项目旨在共建一个社区医学科普示范基地,创造一种新颖的科普模式,从而促进社区科普工作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和科学知识水平。

江南中街道的社区科普示范基地总面积约40平方米,配备相应的医疗、体检和科普设施,以及医疗科普书刊,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健康咨询、康复治疗体验、科学知识普及三大功能服务。该示范基地可以让社区居民在舒适的空间里体验现代医疗康复仪器的科学先进功能,查阅内容丰富的健康科普书籍,利用多媒体电脑里学习医疗科普知识,以及免费咨询健康科普专家。

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健康讲座、知识竞赛、派发宣传资料等让广大社区居民增长医学科普知识,这既包括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预防与保健知识,也包括医学领域的动态信息。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切实给广大居民带来了便利的医疗服务,如先进医疗仪器的免费体验、资深健康专家的免费咨询等。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通过开展系列健康医疗科普活动、印制并派发家庭健康科普杂志、科普宣传海报、医疗服务手册等,可有效地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健康知识普及深入到社区的每一个家庭单位。

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是广东科学中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组织“三进”活动的有益尝试。在广东科学中心的“人与健康”展馆中,有大量的展项通过多媒体、实物演示及观众互动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人体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讨日常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并让观众了解科技在保障和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而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进一步让广东科学中心展馆展览资源中的医学科普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和延伸。

医学科普进社区是科普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的有效载体,也是创建文明城市、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普模式,此项目可在广州各区、广东省各地级市及至全国范围内的其他社区进行推广复制,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全面辐射的良好社会效应。

3.3.2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科普活动。

以海报、宣传栏、科普大篷车、体验中心、科学表演台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多种形式开展社区活动,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活动。

为丰富青少年的假期生活,广东科学中心与沙园街街道办事处、海珠区关工委联合举办了“机器人开放实验教育活动”,地点设在市49中学,沙园街道辖内30多个家庭70多名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代表参加了活动。机器人开放实验室课程是广东科学中心科普教育特色项目之一,目的在于激发中小学生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合作取精。把机器人开放实验课程以学生与家长的亲自组合为单位,通过动手组装机器人,给机器人编程序,看机器人表演以及机器人有奖竞赛等多个生动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充满好奇和快乐的气氛中,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引发了他们对语音识别、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等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了他们学习科技知识的动力和对智能机器人时代的美好向往。

这次活动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热烈欢迎,增强了学生们对将来继续探索有关机器人等方面的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这些科普活动给予我们最大的感受是能贴近学生需求,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益。由讲、看、练、发展到了多媒体演示、互动游戏、竞赛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富有情趣。造型可爱的机器人、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互动游戏有力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原理,而且愉悦了身心,体味到了科学的奇妙。

3.4 科普进农村的对策

3.4.1 充分发挥村镇管理机构的作用。

要想将科普进农村的活动搞好,必须依靠农村的村镇管理机构,取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如配合做好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调动农民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与村镇管理机构联手,将科普活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任务,以及科技种田、科技养殖、农村新能源开发、农村防火、农村防震、破除迷信等具体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东科学中心参与了由广东省科技厅、肇庆市科技局及高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并举行了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强县项目启动仪式暨广东省科技下乡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信息大篷车也加入了此次活动,科技信息大篷车是信息产业部的星火计划项目,通过将大巴旅游车改装而成,车上装有15台电脑,用于对农民信息化教育,教会农民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上网、如何查询种养资料、如何利用电脑与手机建立联络等,是流动的信息教育馆模式,也是对农民进行信息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启动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强县项目暨送科技下乡活动,突出科技在我省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走出一条适合广东特点、富有广东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送科技下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提升农民农业技术知识和种养技术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4.2 善于利用农村的公共资源。

开展农村科普“三进”活动,是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农村中的公共资源,如利用农村中小学、农技站、乡村文化室、阅览室等,采用专题展示、技术推广、演讲、科普大篷车、科学表演台、科技扶贫、送书上门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

针对我中心在开馆的初期还没有配备“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设施,而广州市偏远地区的城中村又缺乏科普资源,村民普遍渴求科普知识的现状,通过整合馆际间资源共享,主动联合市青少年科技中心,利用他们的科普大篷车,协助组织开展了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科普活动,这次科普活动受到上千名村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参与活动的村民尤其是少年儿童对展品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表现得极其兴奋,对一些不明白如何操作的展项和不能理解的现象都在不停地问,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家长们更是建议日后经常组织此类的活动,以便于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在玩中学科学,既让孩子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又让整个家庭接受了科学的熏陶。

这样的科普进农村活动,是对广东科学中心自身的良好宣传,也是一种有效的拉推营销模式,可以带动广东科学中心的入馆参观的人流量,也切实把科普教育做到了实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科普活动形式。

3.4.3 着力调动农村人才的积极性。

要搞好科普进农村活动,还要着力发动农村中有文化、有才能的人才,如村镇领导、学校教师、农科人员、文体积极分子、致富能人等,带头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成为科普活动的骨干,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科普活动,不断壮大农村科普队伍

4 广东科学中心在发挥科普教育场馆作用开展特色科普活动“三进”的经验体会

广东科学中心是国内外将科普“三进”明确作为实施战略的首创者,因此目前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做法和经验较少,再加上实践活动大都是在广东科学中心正式开业前后开展的,所以碰到开馆工作紧、活动人手缺、运行管理经验不足等一系列困难。但是在科学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在科普“三进”工作成员的努力以及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配合下,“三进”实践活动还是积极尝试,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所开展的“三进”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六点经验体会。

4.1 事先调研选好活动的单位和地点

如科普进学校活动,选择先在科普活动有基础的广州市四中开展,结果四中的领导十分重视和支持,使得科普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再如科普进社区的机器人开放实验活动,就选择位于广州市沙园街的49中学作为活动现场,便于活动的开展和社区居民的参与。

4.2 认真做好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开展活动前,活动的负责人就先进行对活动所在地的有关参加活动的对象、地区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人财物等资源和活动的组织等进行妥善准备,避免和减少现场出现差错。

4.3 积极争取得到当地单位的支持

要搞好科普“三进”活动,必须得到活动当地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仅是科学中心一厢情愿是不行的。为此,科学中心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如在广州江南中街道开展的“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就争取到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为此还专门提供了开展长期医学科普活动的场所和配备了专职的医疗人员。

4.4 要善于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广东科学中心开展科普“三进”活动,有意识地在走出去的同时,将一些学生、社区居民和农民(特别是邀请弱势群体)等请进科普场馆来参观,既充分利用科普场馆的资源,又让请来的受众感同身受,成为科学中心的宣传者。

针对亲特困母亲家庭和重症儿童家庭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比正常的人群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其提供身心健康、生活安定的保障,但由于其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弱势条件,他们接受先进教育、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相对较少特性,广东科学中心组织新春慰问活动,邀请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和重症儿童家庭免费参观体验了广东科学中心的八个主题科技馆,并观看了特种科技电影。这些家庭的子女亲身感受并体验了科学的奇妙和快乐。这不但有助于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更能启示他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努力成为推动社会及科学发展进步的有用之才。

同时,分别在09年4、5、6、7月与省妇联、省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等共同组织广东省偏远贫困地区“千名孤儿省会行”活动,让这过千名的孤儿免费参观了广东科学中心,并在我科学中心和广州爱心市民见面,让他们接受科普知识教育,感受知识海洋的浩瀚和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看看外部的世界,来开拓视野,从而启发他们学习进取。通过与市民的会见互动,以及广州市民的热心资助、认捐、赠送礼品等,使他们感受到广州市民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为了让这群初次来到大城市的孩子了解如何操作展品,我中心特别安排专人引导介绍,让孩子们对每一件展品产生浓厚的兴趣,都能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导览员也比平时放慢了语速对展品进行讲解,以保证孩子们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这些孩子平时接收的信息量比平常的孩子少很多,对于科学知识比较生疏。而在科学中心,他们可以动手操作展品,并且很直观地看到科学现象,了解科学原理,体验科学乐趣,他们不但开阔了视野,还扩大了思维空间。

为让更多特殊人群受惠科普,在接待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科学中心未来计划将科普资源向弱势倾斜,实行“优先扶持”,帮助弱势群体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针对残障、弱势群体的科普实施方法。

4.5 要做好活动的相关记录和总结

广东科学中心每次开展“三进”实践活动后,都有专人负责记录活动的过程,进行总结,整理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有用的资料,可以为以后活动提供经验和参考,也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对开展的科普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4.6 着力开展主题活动和特色活动

科普活动进校园活动总结 第2篇

“科技之春科普月科普活动进校园”活动总结

为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根据《南郑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第二十届科技之春科普月科普进校园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我校在学校领导和党支部的关心下组织了的以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色科技的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现将我校科技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科技教育意识,确保科技教育落实到位。

端正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落实科技教育的实施办法。学校把科技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并把它纳入学校的和学期工作计划,纳入班主任、学科教研组工作任务之中,做到”人人参与,时时参与”,把科技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力量,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通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综合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在此基础上,学校逐步把科技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的范畴中,目前已形成雏形。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活动,做好普及与常规工作。

1、学科渗透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只有结合日常教学教育活动,才能真正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青少年的心中。我校高度重视这种渗透的意义,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进行科技教育。生物组的李老师在学生学习《天气和气候》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了空气质量的研究,对校园的空气质量进行了调查;化学组活动中,老师指导同学们进行了水质分析的实验,既加深了知识内容的学习,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更增强了环保意识……

2、把科技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课程。我校坚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科技教育作为其中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的技法指导,鼓励帮助或指导动手实践制作完成”小发明”,小制作

3、加大科普的宣传推广工作

我们把课外科技活动分常规性活动和专题活动两种。常规活动,主要是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教室的黑板报等进行科技宣传,利用各种环境日等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活动,达到普及科技知识的目的。

三、组织开展专题性课外科技活动;

1、综合实践课教师组织七年级学生进行了1次“吸烟有害健康”的社会调查。

2、八年级学生进行了1次“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环境调查。

3、理化生教研组组织了一次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的系列科技知识专题讲座。如地震小知识、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简介、体育运动与生物力学、节约水用水,保护河流湖泊、合成塑料制品与健康、农药污染的危害健康等。

4、微机课教师组织了学生“科学上网、文明上网”专项教育。

四、今后的打算:

1、继续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2、继续抓好健康与环保科普兴趣小组活动。

3、常年坚持学生科幻画兴趣小组活动。

4、制作科技作品与小制作

总之,科技之春科普月科普进校园活动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它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兴旺。我们将不断思考和探索,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发扬优势,弥补不足,有所创新,在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层面上,使我校的科技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科普活动 第3篇

节日期间各活动场所人流如潮,专题展厅的40多件操作体验展品倍受欢迎,定时演示的机器人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常设展厅电磁世界展区,观众感受神奇的电磁秋千,高压放电展区,神奇的高压电火花击打在金属笼中的观众手上,不仅没有被电击痛的感觉,还能感受到阵阵凉爽的电子风,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让观众对奇妙的高压放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科普知识有奖闯关活动让观众抽题回答,随着难度增加,奖励度不断增加,观众踊跃参加,场面热烈;益智玩具展览厅,华融道、七巧板、蛇头咬蛇尾、滚球调度等古典智力玩具与现代益智玩具相结合,观众在这里乐此不疲的挑战自我;科技动手园里,免费教小朋友动手制作潜望镜、万花筒,非常受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

此次春节系列科普活动全程免费,很多家长们陪孩子现场零距离接触科普展品,大家在动手参与中体验科普假期生活,在科技馆里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据统计,春节假期开馆的四天时间里参观观众达四千余人次。

大年初三刚开馆,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牟怀岐,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前进一行冒着严寒看望一线工作人员,向在节日里坚守工作岗位的全馆干部职工进行了慰问及勉励。(陕西科技馆 刘红卫 编辑:王晓利 逯敏飞)

(陕西省科协)

科普活动与会展经济 第4篇

科普活动是在一定的背景下, 以开发公众智力和提高素质为使命, 利用专门的普及载体和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服务形式, 面向社会、面向公众, 适时、适需地传播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实现科学的广泛扩散、转移和形态转化, 从而取得预想的社会、经济、教育和科学文化效果的社会化科学传播活动。

科普活动的类型在一段时间内是稳定、有限的, 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它又是不断丰富和发展变化的。科普的形式只有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才能满足社会实际的发展需要。传统的科普活动形式包括科普宣传、科普讲座报告、科普展览会、科普咨询、科普论坛、科普大篷车活动等, 以及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各类网络科普手段。在这些形式中, 科普会展是一项重要的科普活动形式。

2 会展

会展是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总称,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由多个人集聚在一起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信息交流活动。它包括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展销活动和各种节日活动等。

会展业涉及众多领域的知识, 有很强的综合性, 特别是对现场的预计和掌控, 其中涉及很多技术层面的问题。科普活动也一样, 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外, 还要在其中加入一定的科学性, 以科学普及为内容的才是科普活动。我们要借鉴会展业的成熟办展经验发展会展经济, 这会对展览类的科普活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 实例介绍

2012-09, 山西省科协为实施科普惠农、科普益民、科普强企、科普助教四大科普计划, 创新科普活动形式, 组织开展了科普惠农特色优质农产品展销会, 展会在交通便利、处于繁华地带的山西省煤炭博物馆举办。展会组织了数十家科普惠农企业基地的科普惠农产品参展, 第一次集中展示、展销了省内的科普惠农优质农产品。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吸引了省城百姓的目光, 展期内展、销两旺。首届展会不仅集中展示了科普惠农成果, 宣传了农业科普知识, 还成功地为科普惠农农产品进入市场搭建了市场供求平台, 有效地沟通了城乡之间的农业信息, 促进了各地市科协之间的紧密联系。大量农产品的现场订购不仅增加了产品销量, 促进了商家多元化发展, 还开辟了销售市场的新路子。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展会, 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把科普活动与展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不同时期以不同主题为省城老百姓举办各类优质益民的农产品盛会, 拉近了城乡的距离, 促进了城乡的和谐发展。在2013年年初, 组织了科普惠农特色农产品年货会, 共有近百家科普惠农企业、数百种农产品参展。展会适逢元旦、春节期间, 取得了圆满成功, 不仅展示了科普惠农的成果, 还扩大了科普惠农的影响力。

为了让科普惠农产品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2013-05下旬, 在上海举办了“山西省科普惠农特色农产品 (上海) 展销会”, 组织了几十家山西的特色优质科普惠农产品企业赴上海展会参展, 这次展会同样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为了巩固会展成果, 紧接着在2013-07月底, 再次组织了160多家山西特色农产品企业赴上海参展, 观展的全国各地经销商和上海本地群众络绎不绝, 数十个科普惠农企业与全国经销商签订了供货合约。组织的几次科普惠农展销会不但带动了科普惠农企业的产品旺销, 使他们受益, 而且会展经济产生的效益也补足了科普活动所需的经费, 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我们不只是举办固定会场的大型展会, 还利用科协的科普大蓬车这一特有的宣传手段走进社区宣传活动, 将展会以流动展览的形式在各个社区展开。从2013-04月底开始, 科普大篷车开始走进社区活动, 联动各企业, 组织科普宣传工作人员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展览活动。除了组织各种便民服务和多主题的科普挂图展示, 各类科普读物和资料发放外, 还组织一些企业提供健康保健、低碳环保产品进行展览、展示, 将流动展会办到社区百姓的家门口。截至2013-11月底, 在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和小店区开展活动150余场, 受益群众多达4万余人。

4 结束语

从对科普会展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中可以看出, 科普活动其实是一种消费行为, 受众花费了时间和精力来参与的一场活动肯定是期待得到什么。能否吸引大量的科普受众也是检验科普活动的量化指标之一, 一场主题鲜明的科普会展活动必定能带动大量的消费人群, 带来可观的会展经济收入。针对不同人群策划不同的科普会展, 通过潜移默化的科学活动方式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科普会展将提高公众对与科学有关的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在传播知识的同时, 既满足了受众的消费需求, 还提高了个人的科学素养。

每个学科都在不断发展, 只有融汇贯通才能将每项科普活动做出新意、做出精彩, 只有将会展经济与科普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科普活动方案 第5篇

9.认真总结,表彰先进(5月30日)

科技活动周结束后, 我校将认真总结活动经验,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竞赛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要进行表彰,并以简报的形式总结表彰我校的各项活动开展情况。

五、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成立校长任组长的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做到任务分工明确,项目责任到人。

2.周密策划,精心组织

多层次太阳观测研究科普活动 第6篇

当前,中学的天文科普教育往往是硬件投资多,开展活动少。学校把精力放在高考而忽视课外活动固然是重要原因,但也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天文科普教育的开展。例如,天文观测活动基本都在夜间,学生的安全令人担忧;现在城市里光线和空气污染都很严重,根本不适合进行天文观测。这些因素使得学校价值数十万的天文设备沦为摆设,落满灰尘。我校另辟蹊径,用现有设备对太阳进行观测,只要天晴,太阳观测效果都不错,活动组织时间也能安排在学生在校期间。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结构、活动规律,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掌握多种天文望远镜使用技巧,会用天文望远镜进行摄影摄像,会用投影法手描黑子;

◇了解空间天气和电离层的知识,会使用电离层突扰(SID)监测仪监测电离层变化,学会分析监测数据;

◇了解太阳能电池的原理,会设计一些利用太阳能的小制作。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自己动手调试望远镜,摄影摄像,掌握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

◇学生通过参与国际大型联合科普项目,了解组织科研的过程,学会一般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研究的能力,以及在参与团体科学活动中的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

◇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太阳能相关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太阳,提高研究太阳的兴趣,激发追求、钻研、创造的精神。在参与探究和创造发明活动中,提升科学素养,发展科学思维、科学想象、科学创新等能力。

参与对象与活动形式

高一年级学生约400人,原来参与天文小组活动的高二、高三年级学生20人左右。

学校天文社团每一届招收约10名学生,这些同学对天文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掌握基本的天文观测方法,有参与和组织活动的经验,这些同学可以参与一些知识要求高、创新性较强的课题研究。

一般学生较有兴趣参与活动,但对天文知识兴趣持久度不够,这些同学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一般知识,掌握基本科学研究方法。

活动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活动重点:搭建天文研究平台,以太阳观测为抓手,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天文研究。

活动难点:如何消除学生对天文活动的陌生感、神秘感,培养学生将课本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领域,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创新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已有经验构建针对太阳的科普研究体系。该活动具有持续性,可以保持多年不间断,对于不同届的学生既有基本科学知识的重复讲授,又有连续不断发展的研究课题。该活动具有唯一性,全国高中只有我校正常开展空间天气研究,也只有我校首先提出围绕太阳的立体化研究。

活动内容

太阳黑子的观测及太阳运动研究

活动包括学会操作望远镜、开展太阳黑子知识讲座、建立太阳黑子运动模型、获取太阳黑子图和使用图像标度法测量太阳转动。

太阳对空间天气的影响研究

包括相关专业知识辅导和仪器调试,动手制作天线,学习关于“电离层突扰监测仪”的安装、调试及数据的处理定期上传。在一定时间内收集甚低频信号数据,通过EXCEL将数据的变化曲线描绘出来。对比卫星记录数据,从仪器记录的数据中寻找可能的耀斑,和GOES记录的时间等级作比较,追踪一个较大的耀斑,看看它在几天前或者几天后重复出现,要在什么时候消失。

太阳能相关创意制作

开设有关能量利用的讲座,了解太阳能对地球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参观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车间,了解常见的太阳能电池种类和各自的优缺点。了解太阳能发电的工作原理,能够对太阳能电池进行性能测评,自己动手,利用多晶硅材料制作太阳能电池,能够制作一些利用太阳能的小发明和小作品。

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预案

◇学生活动时间无法保证。太阳黑子观测可以利用上午大课间,空间天气监测充分利用网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工程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可以利用周末和假期。

◇语言问题。在空间天气的研究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英文资料、英文网站,并且很多都是专业词汇,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解决的问题是与学校的英文社团合作,帮助翻译一些重要的资料。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畏难情绪,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针对问题及时引导,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与学生交流。

预期效果及呈现形式

◇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太阳观测的方法,知道如何研究太阳运动。了解太阳能的使用,掌握基本科学研究方法。

◇学校建立以太阳研究为中心的天文基地,并对周边的中小学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鼓励学生参与斯坦福太阳中心博客的交流,与国内外中小学生探讨活动。

◇能够制作出一些有创新性的以太阳能为能源的小作品,学校组织个人作品展示会。

◇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一定数量具有一定水准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该项目获得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科技教育方案类一等奖。

专家评语

科普活动 第7篇

一、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活动对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分析

第一, 幼儿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科普洞察力。受其特殊年龄阶段影响, 幼儿有着特殊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 对很多事物都表现出好奇心。幼儿在心理和生理上表现出来的这一特征要求幼儿教师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 善于捕捉和洞察发现不同儿童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特征。

第二, 必须具备较强的科普分析综合能力。在科普活动中, 教师的洞察能力极为关键, 但幼儿教师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同样重要。科普活动中幼儿教师的科普分析综合能力是在前期对幼儿开展科普活动行为、语言等外在具体表征方面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更高一层次的总结和升华, 分析出幼儿参与科普活动的各种规律和内在特征。

第三, 创境能力。幼儿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情景。开展幼儿科普教育活动中, 外在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科普环境, 能够为幼儿更深入参与科普活动营造一种舒适、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

第四, 幼儿教师要善于协调好自身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为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奠定和谐的幼儿相处的关系。在科普活动中, 建立一种良好师生关系, 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能够为孩子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科普活动创设友好、和谐的情境, 对于科普活动中新鲜事物、不明白的问题愿意向教师请教, 有效地帮助孩子们解决科普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二、教育学、心理学对幼儿科普教育的影响

第一, 立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是有效开展幼儿科普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幼儿科普活动必须以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为基础和前提, 幼儿教育学科学回答了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科普活动的内容、极其重要性以及开展科普活动的内容是如何让幼儿接受的等相关问题。在回答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帮助教师在开展幼儿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 使得科普活动更加有效。

第二, 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为有效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撑和方向引导。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对开展幼儿科普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和观点是科学、规范、有效开展幼儿科普活动的重要指南。例如, 学前教育学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 为开展幼儿科普活动中从不同角度把握幼儿心理规律和生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第三, 幼儿科普活动是在遵循幼儿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基础上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幼儿科普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内集中进行的, 有一定主题思想或提出明确的口号, 并要达到一定思想教育目的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要求的科普教育活动。从这点上讲, 幼儿科普活动是完全建立在符合幼儿教育规律、遵循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培养幼儿科学兴趣爱好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

三、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的具体措施

第一, 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努力构建一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开展科普活动的关键点和根本保障点在于教师。幼儿教育阶段开展科普活动, 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建设, 重点引进和加快培养一批既能够熟练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和幼儿教育学专业理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教师, 又能够熟练运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能够将自身科学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身体力行行为的教师。幼儿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 必须要从长远着手构建一支创新型的幼儿师资队伍。在师资引进过程中要重点对拟引进的师资在科学素养、科学创新能力、科学普及活动策划与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衡量, 并将其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科学普及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作为是否录用的主要标准之一;同时, 幼儿园要从学校层面加强对已有师资力量在教育学及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方面、科学活动普及组织实施方面的培养和提升。从很大程度上讲, 幼儿科普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影响如何, 都依赖于幼儿教师队伍。只有建立起了一支既能够熟练掌握和具体运用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 又能够将培养幼儿科学创新能力和科学普及活动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自觉行为的教师队伍, 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科学普及实践活动,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为今后培养高素质的科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 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活动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实践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在幼儿阶段就培养孩子的创新型科学思维, 就必须要从幼儿现有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殊阶段出发, 在开展幼儿科普活动、培养幼儿科学兴趣的同时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活动。

第三, 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新活动需要重点依托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相应的科技比赛等形式。幼儿园在开展科普活动地方过程中, 必须要从幼儿现有的心理规律出发, 即幼儿正处在任何事物都非常好奇的特殊年龄阶段, 尤其是表面感性事物、多姿多彩事物表现出强烈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因此, 幼儿园开展科普活动中, 要善于创新载体和活动形式, 例如, 可以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各种各样的科技比赛形式进行。“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在学校中烘托一种浓厚的校园科技氛围, 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科技活动、人人关心科技活动的良好气氛。”[1]通过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不仅孩子们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得以有效的调动, 而且还能为对科学技术表现出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并在比赛中扩大自己的科技创作视野, 为今后更高层次的科技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 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活动需要传授给幼儿更多的科学意识, 加强对幼儿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在幼儿阶段开展科普活动中, 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无论是采取什么形式的活动方式, 幼儿园以及指导师都要从具体的科普活动项目出发, 针对幼儿的特殊心理特点和规律, 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项培训, 让孩子们能够对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相关原理以及内在规律等基础知识进行传授, 让学生掌握起参加科学创新活动的基本功, 以实现科普活动的最终目的。一般来讲, 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培训幼儿基本的科学观察能力。在举办科普活动中, 让孩子们在具体的参与环节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观察事物, 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主动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记录的良好习惯。科学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科学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离开了观察这一环节, 那么在以后深入的分析环节、总结升华环节将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 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开展科普活动中, 成立专门的科技制作兴趣小组, 教师在课上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教给孩子们具体的观察问题的方法, 然后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具体的科技事物面前, 让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相关科技知识去观察科技实物作品, 发现其表面特征以及与该项科技实物相关的具体应用。

二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并重点培养幼儿在科普活动中善于思考的能力。通过具体的科普活动, 要重点培养孩子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能力, 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科普活动中能够找到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培养幼儿善于思考的能力, 要让学生在科普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做到学与练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的思考模式, 能够形成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三是在科普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积极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展科普活动, 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最重要的是锻炼提升孩子善于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原理, 在相关工具和设备设施的帮助下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要鼓励幼儿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灵感, 运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些新产品。在科普活动中, 幼儿的动手能力极为关键, 如果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强, 即使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再高, 那也必将无用武之地。

四、结语

幼儿科普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幼儿教育活动, 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以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为重要依据, 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幼儿科普活动的开展, 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科普洞察力、较强的科普分析综合能力、创设良好的科普教育环境能力以及善于协调好幼儿之间关系的能力。要想保障幼儿科普活动开展的效果, 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兴趣入手,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实践活动, 依托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相应的科技比赛等形式, 加强对幼儿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幼儿教育改革的持续进行, 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深入、广泛的幼儿科普活动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为今后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科普活动的开展, 离不开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的指导, 更离不开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科学素养。要想实现更加有效、更高质量地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开展科普活动这一目标, 无疑对幼儿教师的科学素质能力结构、幼儿教育学及心理学掌握运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文章正是对当前幼教改革背景下幼教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为切入点, 探讨了如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开展幼儿科普活动的具体路径。

科普活动支出社会效益评价初探 第8篇

一、科普活动综述

1. 科普活动的概念和内涵

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普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也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

2002年6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对科普的定义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针对科学素质作了明确解释: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随着时代变化和学科变化,科普的内容从科学知识的传播普及逐渐扩展到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普的方法和手段从科普活动逐渐扩展到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交流,科普的对象扩大到社会公众。

从科普的内涵来看,科普是由知识源系统(科普源)、科普过程系统(科普流)、社会公众系统(科普库)组成的一个巨系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强大需求推动了科普事业的发展;科学家群体的存在,产生与普通公众的知识落差;公众对知识的多元化需求,构成了科普千变万化的结构——内容和形式。所以,科普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流变的系统,它是把科学家群体所拥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通过科普工作者,传送到公众,并内化为公众自己的素养、能力、思想、道德、观念、信念等的系统过程。

从科普的外延看,科普系统需要不断地与系统外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国家、地区、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形态、法律意识等都构成对科普活动效果的影响。在国家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作用下,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集合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遵循科普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向公众普及和传播,形成公众科学素养、能力技能、思想道德、观念信念等的变化,进而构成对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的影响。

2. 科普活动的特点和分类

(1)科普活动的特点。科普活动类型多样,涉及面广,受益者多,具有规模性、科学性、多层次、大格局的特征。具体是:

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科普活动内容涉及前沿科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活动范围包括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多种单位,形式上需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以扩大科普效应,增强科普效果。

②形式新颖,注重实效。体现为创新性和高科技含量,一方面科普活动要促进高新技术科学研究和交流,另一方面还要立足于实际应用,因此要求科普活动的形式要新颖,技术含量要高,语言要生活化、简单化,要围绕现实生活,注重实际应用,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文化和科技需求,真正实现科学普及的目的。

③主题明确,导向鲜明。结合当前形势,体现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等方面,把科普活动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项内容。

(2)科普活动的分类。根据科普活动特点,按照不同分类方法,科普活动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按传播的对象不同,可将科普活动分为面向青少年的青少年科普、面向城区居民的社区科普、面向农村居民的农村科普以及面向企业的企业科普活动等。

②按科学普及的内容不同,可将科普活动分为理论宣传类、学术交流类和科学普及类等。

③按科普活动的开展方式不同,可将科普活动分为科普讲座、科普展览、媒体宣传、科普竞赛、科普网站推广、科技咨询、学术交流等,也可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增强科普活动的效果。

二、科普活动社会效益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 科普活动效果评价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科普效果评价的类型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类是按照评价时间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预评价是指科普项目或计划开始实施之前所进行的评价,也称为事前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项目或计划开始后到完成前之间的任何一个时点进行的评价,也称事中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项目或计划结束后进行的全面、系统评价,也称事后评价。在此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总结性评价。

第二类是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自我评价、外部专家评价和参与式评价。自我评价即项目或计划的实施者进行的内部自我评价;外部专家评价是指项目或计划的实施机构聘请外部专家进行的评价;参与式评价是吸收受评对象(如科普项目执行者)和项目受益者(科普对象)参与评价实施过程的评价。在实际工作中选择何种评价类型,取决于评价的目的和具体的情况,在此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外部专家评价。

第三类是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项目评价、计划评价和管理部门/执行机构的评价。项目评价是指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单个项目实施前、实施过程或已完成的科普项目的设计、实施、效果及持续性影响进行的判定和评价。计划评价对若干个项目组成的一项计划进行的评价,通过评价,有利于科普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管理部门/执行机构评价侧重于评价管理部门/执行机构的能力和绩效。在此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项目评价。

2. 国外科普活动效果评价活动的情况

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普评价作为一项专门的活动在美国就已出现。80年代以后,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都纷纷开始进行公众理解科学的调查,并就公众理解科学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起因主要是当时国际上开始举办国际性的科普学术研讨会,需要就会议效果开展评价活动。如1992年10月,在日本东京主办了“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理解科学及青年人的科学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1995年10月在英国伦敦召开了公众理解科学国际研讨会;1998年3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了委托COSMOS公司对自己的非正规科学教育计划实施十年来的成效所做的评价报告等。

美国和英国是开展科技评价活动比较成功的国家。20世纪初,美国成立国会服务部(CRS),直接针对各委员会及议员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其中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价,就是科技和科普评价的雏形。经过多年的发展,该项工作在美国已成为制度化、经常性的工作,并建立了科技评价支持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逐步推行政府工作绩效评价制度,有力的促进了政府科普计划和科普工作的评价工作。他们以评价公司为主进行科普项目效果评价工作,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科普项目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政府、科普组织、独立第三方(外部评价机构)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作用,其中政府的作用是关键。其次,英美等国家的评价机构较为发达,他们的参与保证了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相对公正性,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科普工作效果评价的有力支撑。

3. 我国开展科普活动社会效益评价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科普活动绩效评价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两个方面。

在理论方面,主要是利用软科学评价研究的现有理论成果,结合科普工作和理论实际,探索适合科普活动社会效益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目前主要在评价分析方法方面展开,对不同的效益采取不同的衡量方法,即制订一套科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科普工作社会化、效益化,使有限的科普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研究内容包括确定评价科普效果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技术指标体系基本理论框架以及研究分析评价模型,如科普活动社会效益的定性分析(多效性分析、时代性和社会性、科普与社会进步、科普社会效益衡量指标)、科普活动社会效益的定量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国际比较、科普工作对科技进步的作用和贡献、不同科普形式的经济效果分析、不同地区科普力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科普活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以及科普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函数关系、科普与技术进步的函数关系、科普与经济增长的函数关系、科普的经济效益评价)等。

在实践方面,主要是科普活动组织单位自行或委托其他单位对开展的科普活动进行比较简单的总结和评价,评价结果主要用于内部。实践中使用的主要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评价的分析方法则包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大类,其中定量分析法包括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和综合对比法等三种方法,而定性分析法则是从主观的角度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的评价方法多以定性为主。

三、科普活动社会效益评价工作开展的基本思路

1. 科普活动社会效益评价工作的实践路径

纵观国内外科普活动社会效益评价的现状,我们认为首先需要加强科普理论研究以及科普活动效果评价的理论研究,举办学者论坛、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普理论研究的发展,为科普效果评价提供可靠的理论和科学支撑;其次要加强科学评价的方法研究,并形成专业的科学评价机构;最后要加强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推动科普活动社会效益评价工作的发展。

具体来说,由于科普活动社会效益评价工作的复杂性,针对特定评价对象的特点,所应用的评价方法也呈现多样性。科普活动社会效益评价可使用的方法众多,但通过以前的实践,建议在操作层面综合使用专家评议法、社会调查法,在方法层面综合使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等。

(1)专家评议法。这是政府公益性项目绩效考评最常使用的方法,无论是政府部门开展考评还是由专业机构实施考评,一般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专家评议法。专家评议法就是聘请有关专家,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综合,就评价客体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判断。

(2)社会调查法。通常是选择特定社会群体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书面问卷、口头征询、座谈、观察等形式获取有关数据、样本或观点,并进行统计分析,从一个或多个侧面获得评价所需的资料和信息。社会调查法又包括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发展性调查法、相关性调查法等。

(3)德尔菲法。德尔菲法(DelphiMethod)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O.赫尔姆和N.达尔克首创,经过T.J.戈尔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德尔菲法(DelphiMethod)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

(4)层次分析法。美国运筹学家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ss,简称“AHP”)。层次分析法(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科普活动社会效益评价。

(5)功效系数法又称功效函数法,它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以功效系数对多目标问题做综合评价的方法。它对每一项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以满意值为上限,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再经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从而评价被研究对象的综合状况。运用功效系数法进行科普活动,使得科普活动效益因素得以综合。

2. 科普活动社会效益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科普活动的社会效益评价就是评价科普活动开展后对公众科学素养和社会科普环境的积极影响,与其他活动评价相比,科普效益评价尤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科普活动效益较滞后。由于科普活动的特殊性以及公众对科普活动的接受能力不同,造成科普活动的效果滞后性和认识的偏差,往往信息的反馈并不能够及时、全面、真实的反映科普活动的效果。认识上的偏差体现在有的可能反应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有的可能是连贯的、继起的,有的则可能是间断的、迟效的。而滞后性则体现在科普活动的效果很多时候不能很快、很明显地显示出来。

(2)科普活动社会效益多元。通常科普活动的社会效果是多元的。不仅对参加科普活动的受众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效果是间接产生的,很难用指标进行衡量。

(3)评价指标选取不确定。科普活动效益评价的不确定性也是评价中的一大难题。由于科普活动具有广泛性、多层次性、多需求性的特征,科普活动的效果具有滞后性、间接性和隐藏性,因此利用定量指标进行效果评价是比较困难的。而仅仅利用定性指标进行效果评价又使效果评价缺乏一定的数据支撑,因此效果评价维度选择的恰当性、相关性、全面性、定义的具体准确性、被评价者的领悟接受程度都将影响评价的有效性。

(4)科普活动产出较为特殊。科普活动在效益方面更注重社会公众的科普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科普环境的改善,在社会效益层次上有更强、更广泛的作用而在经济效益上的体现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而对社会效益的评价具有不确定性、数据获取方面的制约。

(5)数据资料较难获取。科普活动效益评价的过程是个信息的搜集、筛选、加工、输出、反馈的过程。效果评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本身及其传输的质量,信息不足则无法充分全面了解科普活动,信息不准确则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评价结论。科普活动效果评价的信息或来源于现成的统计数据和资料,或建立专门的信息收集机构收集信息,且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而目前在这方面的积累和经验略显不足。公众对科普活动的效果反馈也存在诸如接受水平、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这也使数据本身存在质量上的缺陷。

图书馆科普活动宣传新趋势 第9篇

1 图书馆开展科普宣传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对人们的知识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 我国公民的知识素养有待提高, 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 加强科普活动宣传必须提上日程。现阶段,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若公民的个人素质过低, 很容易对社会的发展进程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增加公民对新技术、新思想的认识, 共同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图书馆是进行科普的重要组织之一, 一方面图书馆内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 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 图书馆内的管理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高, 能够利用现代化技术对图书馆进行管理, 促进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2 图书馆开展科普宣传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形式

(1) 提供咨询服务

图书馆员可以针对科普活动的重点, 组织馆员走进社区为市民提供有关科普知识的服务, 派发科普资料, 现场为市民办理图书借阅卡, 提供大量有关科普方面的书籍供现场阅读及借阅, 还可以设立临时科普咨询点, 长期的电话咨询等服务。

(2) 设立科普长廊

把相关科普简介、影像资料等以长廊的形式集中摆放, 便于公众外借阅读。还可以通过科普展览、科普挂图、报刊栏等形式来传播科普知识, 如举办“发展低碳经济创建绿色社会”科普挂图展。此外, 还可以通过编写导读书目、主动推荐的方式向读者推荐相关的科普资料,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3) 延伸和拓展服务

现阶段, 很多大中城市的图书馆系统逐渐趋势完善, 但是一些乡镇、街道等还有待继续完善。相关部门可依附于现有的图书馆设立流动图书馆、自动图书馆达到增加服务网点的目的。为读者提供就近便捷的图书借阅服务, 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解决资源资金不足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更好的满足用户信息的需求。此外, 还可与学校、企业 (新闻媒体、报社) 等联合举行科普活动, 如“科普阅读进校园”、“彩色U悦读”广州青少年文化素养提升计划都是图书馆跟学校、企业合作共同举办的, 效果非同凡响。通过这种合作的关系来逐渐扩大科普宣传的是很有影响力的。

(4) 利用网络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逐渐广泛地应用于图书馆科普活动中。管理人员可通过网络平台, 培养高素质创作队伍不断丰富网络知识, 大力发展“市场科普”,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完善科普官网, 增加网络科普活动的权威性, 对时政热点进行全面、科学地解读,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利用网络平台, 举办网络科普知识竞赛, 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因此, 本人认为网络科普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科普的互动性, 还能延伸科普范围, 促进图书馆科普活动的良性发展。

(5) 举办科普讲座

图书馆开展科普知识讲座, 可结合科普重点进行讲解。另外讲座期间,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相关知识进行传播, 例如:影像资料、专题报道、电视讲座式等。可以充分利用声光电技术, 不用组织观众、听众, 在合适的时间段里集中、系统地向人民群众宣传科普知识, 实现了受教育面广。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除此之外, 还应加强与企业、学校等相关部门的联系, 达到普及的目的。

(6) 合作举办科普知识竞赛

首先图书馆可以与周边社区携手举办科普知识竞赛, 以团队的形式报名, 分设不同的题型, 如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和加时抢答题等, 统一由主持人来互动, 使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氛围深入群众, 让科普公共服务持续惠及普罗大众。其次图书馆可以与学校、甚至教育局合作, 试题库可由图书馆 (根据图书馆现有资源) 与学校协商拟题, 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答题, 在统一时间让学生参与, 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答题, 从而使科学知识能更好的在中小学生之中普及, 另外学校通过与图书馆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阅读,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鼓励学生搞好学科学习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积累生活常识等科普知识,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1) 关注社会动态, 做好公共事件科普

目前, 社会处于不断变化中, 了解社会热门话题, 并针对该话题设立科普专栏, 对公共事件进行科普, 增加公众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例如寒暑假青少年安全知识普及;还有登革热期间可以围绕“普及科学知识, 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 采取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登革热发病原因、症状、潜伏期及主要传染源、如何科学有效预防等相关科普知识和指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科学办法, 提醒群众做好各种传染病预防工作等。

(2) 关注突发事故, 做好应急科普

社会现实生活领域中某一时期内引起众多社会成员普遍关心、持续关注、激烈议论并产生重要影响的冲突或失调现象, 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公众的利益、兴趣和趋向的集中反映和表现。围绕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开展科普, 成为应急科普的重要方面。突发事件往往存在不可预见性, 图书馆应加强对馆员的培训, 采用广播、网络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 还可就突发事件的进展、预后等进行跟踪报道, 增加公众对事件的了解。

3 图书馆开展科普宣传的有效途径

3.1 培养公民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意识

图书馆属于公共服务领域, 是对公民进行科普知识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 现阶段, 很多图书馆仍将工作重点停留在自身的管理上, 从而忽视了对外服务功能, 导致很多人对图书馆存在一定的误解。对此, 图书馆进行自身建设的同时, 还应加强科普宣传工作, 充分发挥其对外功能。

3.2 调整科普文献的比例结构

本人认为, 图书馆不仅是读者休闲娱乐的场所, 也是读者不断充实自己的殿堂。从这一意义说, 馆内藏书必须呈多样化趋势发展。更新文献前, 可根据图书馆的现有的文献, 确定新文献的购置比例, 增加藏书的合理性。本人认为调整科普文献的比例, 不仅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读书要求, 还有利于后期科普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提升馆员科普服务技能

图书馆服务系统需要面对全部公民, 不仅需要馆员能够有序地进行图书馆的内部管理, 还应充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读书需求。因此, 可定期组织馆员进行培训, 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机能, 更新自己的知识, 达到提升科普服务技能的目的。

4 结束语

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科普宣传中的应用, 不仅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宣传功能, 还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 增加其对现代化知识和技术的了解, 对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改善图书馆内的藏书结构, 对馆员进行定期培训, 增设网上图书馆, 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自身优势, 为科普宣传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的科普活动的宣传方式和宣传重点也逐渐发生变化, 基于图书馆科普活动的重要性, 对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点新看法, 旨在提高全民素质。

关键词:图书馆,科普活动,宣传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伟华.公共图书馆现代科普的职责与使命[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3 (05) .

[2]曹维.公共图书馆网络科普基地建设实践探索[J].天津科技, 2013 (05) .

[3]周娴.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思考——以广西桂林图书馆为例[J].当代图书馆, 2013 (03) .

低碳岭南社区科普活动开展的探索 第10篇

广东正在建设低碳大省,我们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居民都应从自身做起,努力把社区变成低碳社区,这是落实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实施低碳发展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广东省居民的低碳意识虽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加强社区低碳宣传教育、普及低碳社区科学知识,是推动本地区环保工作发展的重要任务。推动和引导全民低碳意识和行动,就要积极开展低碳科普进社区的活动。

社区不但是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平台和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且社区居民在社区中进行的吃穿住行、 衣食起居也与低碳节能息息相关。广东地处岭南,属于热带、亚热带疾风海洋性气候,其显著特点是湿热。岭南地区的居住用能和住宅建设用能也与其他地区有所差别。结合地方特色,我们将在岭南人居环境的建设和使用中的创新节能技术和措施科普给广大社区居民,增强他们的节能减排的意识,也可以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节能减排的最新方法和途径。

1科普活动的主要内容

科普活动主要宣传低碳理念下的岭南人居社区开发、建设、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管理等科普知识。从社区规划、住宅设计、建筑材料选用、居室装修、 水电波光等微环境营造、社区物业管理、社区垃圾处理等方面全面指导市民了解低碳节能住宅和节能社区,并科学选择和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具体可以通过参考国内外的节能住宅研究和样板, 找出适合岭南低碳人居环境打造的社区规划、住宅设计、 建筑材料选用、居室装修、水电波光等微环境营造、社区物业管理、社区垃圾处理等方法。结合岭南气候特点, 将以上方法转化为简单易行、市民乐于实施和参与的节能技术和方法。将以上研究成果总结,以科普活动的形式宣传给广大市民,并使他们能够乐于接受和学习。

2科普活动的主要任务

2.1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指导住宅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节能问题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国家对于建筑节能工作非常重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和一系列有关建筑节能标准等政策法规中都对建筑节能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很好地指导了我们怎样低碳地建设人居环境。为实现人居环境“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能源,尽量减少能源与资源浪费。岭南人居环境打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住宅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建筑自循环系统。开发商在进行规设计时,应做到规划布局合理,尽量通过小区园林绿化,通风设计等来减少电、水等能源的消耗。

2)住宅建筑层面的低碳设计首先体现在节能建筑装修材料的使用上。应淘汰能源消耗大的建筑材料,使用可循环再生环保的节能建筑材料。

3)应使用各种能源利用装置。例如,太阳能利用装置、风能利用装置、地热利用装置、能量循环利用装置等的安装使用上。

4)发掘节能减排低碳型的景观元素。例如,风力发电装置同时也可作为绝妙的景观元素。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风能利用装置与建筑一体化等,都极大地丰富和美化了建筑的外观。

2.2倡导低碳生活,引导人们营造节能健康绿色的人居环境

“低碳生活”就是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 用中通过各种细节和办法来减少或抵消自己的碳排放。 这是实践低碳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1)室内居住环境走简约设计之路。设计以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 通常,在整个建筑的能量损失中,约50% 是在门窗上的能量损失。

中空玻璃不仅把热浪、寒潮挡在外面,而且能够隔绝噪音,降低能耗。

2)在室内装饰时,尽量少用布、木、陶瓷、铝、 钢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有些生产时的能耗较大,有的是不可再生资源。

3)科学使用空调、电扇、电脑等电器产品。因为这些电器不但消耗能源,同时还会产生声、光污染和辐射。

4)室内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如吊兰、非洲菊等,主要可吸收甲醛,也能分解电脑、打印机排放出的苯,并能吸收尼古丁。

5)认真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对垃圾进行分类,循环利用可回收垃圾,将其变废为宝。

通过对这些生活中常见低碳居住方式的推广,普及科学的居住方式。

2.3针对岭南地区气候环境和区域特征,分析岭南低碳人居环境打造的特点和难点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人居环境有较大影响。岭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其气候主要特点是炎热、潮湿、 多雨,特别是春季,室内湿度大,有时达到饱和状态。 人们居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心闷气逼,加上体内不断排汗,皮肤表面义潮又黏,十分难受。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通风防热是本地区民居在自然条件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解决湿热气候的方法就是要使室内通风, 同时也要尽量防止太阳射晒和热量进入室内,以达到综合降温的目的。它反映在建筑上,就要求总体布局和个体平面要开敞,室内空间要通透。同时,尽量利用天井、 水面等室外环境布置庭院绿化,以达到通风降温的目的。 另外,岭南气候炎热潮湿,草木生长快是有利条件,但是, 虫害、微生物也滋长迅速,流行性疾病也极易迅速蔓延, 像2003年突发的“非典”在这种气候环境中就会加快传染,如何预防这些问题在建筑处理上的空气流通也是一个新问题。所以就要针对这一特点进行研究,根据岭南地区气候,指导人们进行低碳人居环境的打造,并找出较好的解决办法。

2.4宣传低碳理念,支持节能社会的建设

环境问题本来就是全球问题,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一切有害于环境的问题,都是整个人类的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我们除了身体力行,还能够做的就是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生存在面临危机。通过岭南低碳社区的研究和图书的出版,使人们了解什么是低碳,以及在居住方面如何践行低碳理念。科普活动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和人居环境文化进行研究,将《低碳理念岭南人居》等科普图书和画册进行宣传和推广,指导人们科学节能打造、使用和管理人居环境。通过宣传低碳理念,倡导社区居民选择低碳生活,践行绿色消费,让低碳生活、生态文明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流行文化,以此支持节能社会的建设。

3科普活动的开展形式

3.1免费向社区居民派发科普图书《低碳理念的岭南人居环境》

《低碳理念的岭南人居环境》是广州市科信局2012年科技计划项目第一批科普项目资助出版的图书,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具体规格如下:平装270页,简体中文,16开本,尺寸23.6×16.8×1.6cm。 该书分为问题和对策两部分,问题部分通过介绍高能耗引发的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问题引发人们对资源和健康的关注,对策部分给出低碳岭南人居社区自然环境营造、低碳岭南人居社区家居环境营造和低碳岭南人居社区软环境营造的方法,囊括了岭南人居从社区开发、建设到使用和管理中的主要技术和经验等科普知识。

3.2制作低碳岭南人居环境科普展板

通过展板走进社区进行科普展览,展板具体规格要求如下:

1)展板大小:高90cm×宽60cm。

2)展板统一为白色底板。

3)展板上正文文字为100号字,黑体,绿色。标题文字为150号字,字体、颜色可自定。

4)正文文字如有需要突出显示的,可以适当加大字号,可以改变所突出文字颜色。

5)展板上图片注释文字为72号字,黑体。

6)展板要求图文并茂。

科普展板的具体宣传内容包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拒绝资源浪费”警示画,大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城市环境噪音主要来源和危害,放射性污染主要来源和危害,日常电磁辐射主要来源和危害,室内化学污染和危害,城市垃圾污染来源和危害,食品污染来源和危害,如何应对PM2.5,如何应对手机辐射,如何防止电脑辐射,如何选购绿色室内装饰装修产品,如何选购绿色家具,如何选购室内环保植物花卉,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防止家居蚊虫叮咬, 如何减少噪声污染,如何减少室内化学污染物,认识蓝色“节”字标识,认识能源效率标识,如何节能使用电视、空调、电饭煲、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如何选择无污染食物。

3.3开展“走进”科普系列活动

科普活动每次的内容包括:

1)60分钟有关的科普讲座。

2)讲座后进行相关科普知识的有奖问答。

3)进行有偿垃圾回收,例如社区居民可利用废旧电池换取礼品。

4)在走进的每个社区中以自愿为原则建一个低碳示范户,去居民家中亲自示范垃圾回收、电器使用等低碳节能措施。

3.4举办“走进”科普讲座

科普讲座的主题包括如下15个:

1)低碳岭南人居自然环境营造(一):低碳岭南人居社区的小区规划。

2)低碳岭南人居自然环境营造(二):低碳岭南人居社区的建筑设计。

3)低碳岭南人居自然环境营造(三):低碳岭南人居社区的绿地设计。

4)低碳岭南人居自然环境营造(四):低碳岭南人居社区的建筑节能技术。

5)低碳岭南人居家居环境营造(一):如何应对超标的PM2.5、如何改善室内空气。

6)低碳岭南人居家居环境营造(二):如何减少手机辐射、如何防止电脑辐射。

7)低碳岭南人居家居环境营造(三)如何防止光污染、如何减少噪音污染。

8)低碳岭南人居家居环境营造(四):如何选择绿色建材、如何选择环保家具。

9)低碳岭南人居家居环境营造(五):如何选择环保植物花卉、如何选择食物治污。

10)低碳岭南人居家居环境营造(六):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11)低碳岭南人居家居环境营造(七):如何节能使用家电。

12)低碳岭南人居社区软环境营造(一):低碳岭南人居社区配套。

13)低碳岭南人居社区软环境营造(二):低碳岭南人居社区服务。

14)低碳岭南人居社区软环境营造(三):低碳岭南人居社区物业管理。

15)低碳岭南人居社区软环境营造(四):低碳岭南人居社区文化宣传。

4结论

在进行科普活动中,我们应通过国内外比较研究和实地考察,结合岭南气候和地域文化特点,对人居环境打造中关键环节的低碳技术和方式进行研究和总结,以科普活动的形式告诉人们这些技术和方法,使岭南地区人们在居住方面科学地践行低碳生活。这种形式和内容的科普活动结合地方特色,符合社会需求, 对当地人们在居住方面践行低碳理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国宝.环保科普活动进社区的思考[J].海峡两岸科普论坛,2012(3):76-78.

[2]朱雪梅,江海燕,肖荣波,等.广州居住区碳排放特征及对低碳社区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1):19-23.

[3]李兆允.低碳理念的岭南城市社区人居环境营造对策[J].建筑与文化,2013(9).

[4]田密蜜,沈丹,方茂青.基于低碳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探析[J].西部环境,2010(12).

活动预告/活动发布 第11篇

借展出海俱乐部成立后,本着沟通、信任、分享、合作的宗旨,开展各种活动,已经成功组织了8场专业出展项目发布会,参加人员全部为出口企业和展览公司出展项目经理。

为促进国外展览在项目层面的推广和交流,借展出海俱乐部将于2013年6月7日(周五)下午举办2013夏季出国展项目发布交流会。感兴趣的企业可以在杂志网站www.tradetree.cn下载报名表。

活动发布 记者走展会

我们的记者刚刚从广交会归来又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各大行业贸易展的前线。近期《进出口经理人》参加的展会盘点。

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本届进口交易会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国际性进口专业展会,为期四天的2013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共吸引了41个国家和地区602家企业参展,包括36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展览总面积6万平方米。

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法国SIAL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创建于1964年,每两年一届,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最大的展览贸易盛会。自2000年SIAL展移植中国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4届,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效益最好的国际食品展。并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食品展。

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5月28日上午,第二届京交会展馆开馆仪式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届京交会坚持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平台的定位,以“服务贸易:价值提升新引擎”为主题,展馆面积由首届5万平方米扩大到本届的7.59万平方米。

开展社区青少年校外科普活动的研究 第12篇

民族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是现代化的基石。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 民族的未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从当前形势来看, 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时期,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国梦, 必须对青少年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而社区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青少年, 为青少年补上“人文”这一课, 以弥补当前“应试教育”的不足, 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社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文章从实际出发, 抓住孩子心理、生理特点, 精心策划了有关蝴蝶的项目实验。

南京东郊紫金山山势险峻, 蜿蜒曲折, 气候适宜, 林木繁茂, 动植物种类丰富, 亦是人们钟爱的昆虫——蝴蝶的天堂。而本社区正处于紫金山南端卫岗坡处, 植被良好, 近几年两次发现中国最大的蝶类——金裳凤蝶在此飞舞。然而, 近年来蝶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我们要让孩子们关注这一状况, 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并掌握相关环保知识,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加之, 蝶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美好的象征, 蝶文化丰富多彩, 博大精深。因此, 本文组织了“探索‘美的精灵’——蝴蝶之秘”的项目实验。这一实验, 将传播蝶科学与蝶文化相结合, 培养孩子们爱科学、爱大自然、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操。

2 活动概况

自2014年4月份起, 我们就按照计划一步步推进, 截至7月26日的总结、成果展示及颁奖大会, 活动历时4个月。期间, 我们共组织了5次较大的集中活动, 参加的孩子达到102人次。这5次活动为: (1) 蝶科学专家张松奎老师作专题讲座, 介绍紫金山地区蝶类的特点、生长环境, 张老师展示了他拍摄的一幅幅鲜艳的蝴蝶图片, 讲述了一个个优美的蝴蝶名称, 把孩子们带到梦幻般的世界。 (2) 张松奎老师带领孩子们到本社区、友邻社区、紫金山实地考察蝴蝶的生态环境及它们的寄主植物, 特别是到紫金山探秘, 张老师带着大家一路攀登, 一路指点讲解, 使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了许多鲜活的知识。 (3) 张松奎老师教孩子们制作蝴蝶标本。为了保证蝴蝶轻盈的翅膀不被破坏, 室内不能开空调甚至电扇, 但孩子们集聚一堂没有怨言, 没有退缩, 轻轻揩去脸上不断下滴的汗水, 小心翼翼地操作。看着精美的蝴蝶标本, 孩子们特有成就感。 (4) 南京市29中退休的欧阳老师精心准备, 开设了一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蝶文化讲座。欧阳老师介绍了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蝴蝶的象征意义 (象征自由、美好) 、以蝶为题材的古典诗词 (当场出示, 作简短分析, 齐声诵读) , 还有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欧阳老师还费尽心思找来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碟片, 播放了“投坟、化蝶”扣人心弦的片段, 而后还播放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优美的图像、婉转的乐曲深深打动了每个孩子。没有一个孩子随意说话, 晃动身子, 大家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最后还展示了以蝴蝶为题材的绘画、瓷器、剪纸、歌曲等等。近一个半小时的讲座, 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孩子们沉浸在浓浓的蝶文化氛围中。 (5) 7月26日, 我们举办了隆重、喜庆的总结、成果展示及颁奖大会。这次研究活动共收到孩子们制作的纸质作品12件, 电子作品11件。这些作品大都精美鲜艳, 其中包括实验报告、考察报告、神九搭乘蝴蝶揭秘等文字作品, 还有蝴蝶摄影作品, 以及绘画、风筝、标本、配图古诗词、古代寓言、中外蝴蝶邮票、自创化蝶魔幻短文……我们精选了活动场景、蝴蝶照片、生态照片及孩子们的作品制作了10块色彩鲜艳的展板, 定制了横幅, 以营造气氛, 还邀请了区、街道相关领导及部分孩子家长与会。我们为孩子们的作品评选了一等奖3名, 二三等奖各7名, 孩子们领到了街道准备的奖品 (大书包、台灯、羽毛球拍) , 个个欢天喜地, 兴高采烈。历时4个月的实验圆满告结。对青少年的实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之后, 为了进扩大影响, 使全社区的居民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提升居民的科学素养, 我们紧接着又对社区内的居民开展了一次有关蝴蝶的科普讲座, 张松奎老师根据居民的特点, 重新精心准备了讲稿, 以居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方式给大家讲解有关蝴蝶的知识。

3 活动的成效

这次项目实验, 得到区、街道两级相关领导同志和邻近社区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 还得到不少家长的支持, 因而取得良好的成效。

3.1 将蝶科学与蝶文化结合

科学与文化, 好比光和电, 犹如一对孪生兄弟, 互相依存, 相辅相成。“蝴蝶”这个美丽的精灵, 它的形态、生活习性以及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许多科学知识值得孩子们去探寻。而其蕴含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也值得让孩子们去感悟。这次实验将蝶科学与蝶文化结合起来, 让孩子们在学习、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 能更充分地领略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 这就大大提升了实验的品位,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修养, 而这是仅从科学或文化单方面学习研究所达不到的效果。

(1) 从蝶科学的角度来看。

实验初期, 张老师首先带领孩子们对小区和邻近小区进行了蝴蝶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的调查, 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在本小区的一个老花坛里, 有几株马兜铃。马兜铃是金裳凤蝶、丝带凤蝶、麝凤蝶等的寄主植物, 近年来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大, 马兜铃的栖息地不断减少, 以至在城市里成了稀罕之物。近几年来中国最大的蝴蝶, 不断来小区栖息就是因为有了马兜铃。

实验中期, 张老师又带领小区和邻近小区孩子和部分家长对紫金山蝶类进行了调查。调查首先从环境入手, 着重介绍了紫金山的原有环境和蝶类栖息地, 再将现存环境和蝶类栖息地进行对比, 让孩子们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有初步的认识。在调查中, 孩子们发现上山的野道、官道有了明显的增加, 其中最让人吃惊的是一种常绿植物下几乎不生长什么植物, “好一片绿色沙漠”一位家长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原来这种植物叫高杆女贞, 是一种常绿且不容易生虫的植物, 近年来, 有关部门在打造绿色南京的口号下, 在紫金山种植了几万棵。有专家几年来跟踪调查这种植物的物候消长, 发现由于高杆女贞是常绿植物, 加之每年树冠的不断长大, 树下的植物也在逐年发生变化。参加实验的孩子们通过亲自调查, 开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的保护, 对蝴蝶生存繁衍是多么重要。

五年级孩子蒋怀萱说:“听着张老师的介绍, 我感受很深。我觉得, 植树造林搞绿化是很好的活动, 但种植高杆女贞, 却好心办‘坏事’, 破坏了植物的自然生存环境, 连蝴蝶的生存都受到了影响。看来, 保护环境, 不仅要有热情, 还要讲究科学。”

“这次户外活动虽然只有半天, 却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觉得, 科学保护环境, 才能给蝴蝶留下食物, 才能让蝴蝶生存下来, 我们才能永远都看到蝴蝶。”

初一的孩子薛仅一为解开蝴蝶在众多植物中能找到自己寄主植物之谜, 还在家里进行了一项“是什么引诱了蝴蝶”的小实验。他设置了一个实验组, 一个对照组, 选择了常见的菜粉蝶, 种下了小白菜作观察和记录。历时一个月, 他惊喜的得出结论:蝴蝶是通过嗅觉找到自己的寄主植物。这个小小的实验, 充满了童趣。

(2) 从蝶文化角度来看。

许多孩子以前只感到蝴蝶色彩鲜艳, 上下飞舞, 十分可爱, 并不了解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欧阳老师的蝶文化专题讲座, 使孩子们大开眼界。初一孩子杨如芸说:“我在生物课上学习到一点关于昆虫如蝴蝶的知识, 但从未从文化角度去认识它, 以前也听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但没有什么感觉。这次听了欧阳老师的“蝶文化”讲座, 很感兴趣。这才知道蝴蝶里还有这么美好的东西, 特别是看了越剧《梁祝》化蝶片断后再听小提琴协奏曲, 感到太震撼了。在学习方法中我也得到启发, 知道今后在学习科学知识时, 还可以从文化角度去作一些扩展, 这样知识面就会更宽了。”

3.2 将教师传播知识与孩子们自己动手体验结合

知识是要传播的, 教师有责任教授给孩子有益的知识, 但如果缺乏了孩子们自己的动手体验, 知识就不鲜活, 感受就不深刻。我们在实验中, 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参与体验, 要求本社区参与实验的孩子必须人人动脑、动手交作品。许多孩子自己上网查资料, 精选后自己编排, 设计制成丰富多彩的电子稿。例如四年级孩子张宇轩在网上搜集了许多关于蝴蝶的邮票和历史由来, 通过幻灯片把我国和世界上各种蝴蝶邮票分别展示出来, 还特别介绍了具有“国蝶”身份的珍品。她的“小小方寸·美的精灵”的幻灯片播放时, 大家啧啧赞叹, 后来她荣获了一等奖。三年级孩子吴佳琪的妈妈工作很忙, 根本无暇过问她。她在社区老师的指导下, 一遍遍修改自己的蝴蝶画直至满意。她认为自己不仅收获了快乐, 还收获了关心与帮助。初一的孩子葛琦岳为做蝴蝶风筝苦思冥想找来材料, 左比右划经反复修改后, 再涂上色彩。一直忙到深夜十二点, 孩子还觉得意犹未尽, 觉得作品不够满意。所有孩子的作品没有一个是一次成功的, 通过反复修改、完善, 孩子们体验到劳动艰辛的同时也收获了创作的快乐。这对孩子的劳育、美育教育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尊重孩子们的劳动, 无论质量高低, 凡有作品一律上展板, 个个有奖励。

3.3 得到上级领导的首肯和家长的赞誉

我们的实验虽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仍得到上级领导的首肯。在总结大会上, 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钱恩来评价我们的实验时说:“这次实验将科学与文化结合, 珠联璧合。实验的特点是:品位高, 水平高, 效果好。高在抓住了人类当下最重视的环境问题, 融入了文化的元素, 给孩子们高水平的指导。”他认为这次实验对孩子们今后探索科学、追求美的享受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次实验也得到家长们的普遍赞誉。焦扬的妈妈和杨茹芸的妈妈一再表示“作为卫桥南航社区的居民是幸运的, 作为这个社区的孩子更是快乐幸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陶冶了情操, 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谐、文明。”

4 活动的体会

(1) 组织大型实验活动, 目标要明确, 定位要高远, 尽可能拓宽领域, 拓展内涵, 使效益最大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少年教育全过程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要形成合力, 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其成为一个向善、向美、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不可能一蹴而就, 组织实验活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认为组织大型实验时要切合孩子年龄、心理特点。实验一开始是从探寻紫金山地区蝴蝶的生存环境入手的, 但我们很快就感到不满足, 觉得内容单薄了, 而后将蝶文化融入, 使实验的主题得以升华。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 热爱家乡, 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操。

(2) 精心组织, 周密计划, 适时调整, 有始有终。组织如此大型的系列实验, 光有粗略的框架是不够的。活动一开始, 我们就成立了领导小组, 负主要责任的张老师、欧阳老师拟订了详细、具体的方案, 方案包括从实验立项的理由、可行性, 到大致的实施计划、日程安排、研究方法等。为不断完善实验的方案, 适时调整细化方案, 我们先后开过4次研讨、协调会。为使实验方向更明确, 更便于孩子的操作, 我们又从蝶科学和蝶文化两方面制定了实验细则。第二天就打印好, 下发给每个孩子。为避免因实验时间较长、孩子分散在各校学习、人员不易控制等问题, 我们又组织了几个热心公益的老同志, 让每人负责带几个孩子组成包干小组, 老同志负责指导, 督促孩子们在非集中活动的时间自行研究。实践证明, 这种组织形式非常管用, 凡定下的事都由老同志分工包干, 一呼即应, 事事有落实, 省却了许多麻烦, 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结束后, 我们还组织了部分孩子及家长回顾实验的过程, 总结自己的收获体会。我们收到了7份内容具体生动、情感真挚的反馈文章。至此, 实验圆满结束。

摘要:为了培养辖区内孩子的“人文素养”, 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文章利用紫金山的蝴蝶资源开展系列探索研究与蝶文化传播活动。活动采用了举办蝴蝶知识讲座、实地考察、采集蝴蝶、制作标本、宣传古今蝶文化知识以及孩子们制作与蝴蝶相关的作品等形式, 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视野, 提升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与探索兴趣, 培养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使我们今后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目标明确, 定位高远, 计划周密, 有始有终。

上一篇:富集方法下一篇:高校图书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