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现状范文

2024-08-05

问题现状范文(精选12篇)

问题现状 第1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社会竞争的加剧, 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际关系的冷漠, 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感到担心、害怕和焦虑。21世纪, “焦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对焦虑产生的原因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研究调查结果, 有助于我们认识焦虑的性质及其发展形势, 以积极地指导人们减轻和治疗焦虑症。

二、关于焦虑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 精神分析论理论

关于焦虑的精神分析起始于Freud, 他最初认为焦虑是一种直接释放力的力, 比较多的能量受到阻碍时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即本我是焦虑的根源, 他后来又改变了看法, 认为焦虑是自我的一种警告, 预示着不好的事情就要发生了。Freud认为基本焦虑的发展是重要的。所谓基本焦虑包括:出生创伤, 母亲的失去或离开, 不可控制的冲动或可能出现的危险。因为所有这些精神枷锁是不可抗拒的, 人们就会感到无助和被动, 焦虑的情绪就会自动地产生。因此, 在Freud的理论中, 焦虑既是遗传的又是习得的。

(二) 行为主义理论

关于焦虑的行为理论起源于Pavlov和Watson的学习理论, 他们的理论主要为了解释惩罚, 即有机体通过某种调节机制逃避有害的刺激, 这种调节机制就是恐惧或焦虑。只要原始的冲动或过度的刺激含有有害成分, 就可能导致焦虑的产生。一旦焦虑形成, 它就会作为次级冲动发挥作用, 或者是通过减少冲动而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同精神分析论一样, 他们认为焦虑是独立于行为或思想的。Mower, Dollard和Miller发展了这个理论, 认为冲动的减少导致了反应的发生, 强化它就可以增加反应出现的可能性, 恐惧是一种重要的习得的或次级的冲动。Mower认为焦虑是恐惧的一种特殊形式, 当恐惧源是模糊的或是受压抑的, 就表现为焦虑。

(三) 生理学理论

焦虑的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论大部分是建立在阐述与一般的情绪和特殊的情绪 (恐惧/惊慌/焦虑) 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基础之上, 而且大部分是通过实验研究来加深我们对焦虑的理解。Gray提出了一个复杂的隔膜———海马系统作为焦虑 (和其他情绪) 的基础, 这个系统尤其在情绪和认知之间的交接面上起作用。他发现隔膜———海马系统的损伤与治疗焦虑的药物具有同样的作用。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大脑皮层情绪控制功能减弱, 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与焦虑有关。

(四) 现象学/存在主义理论

150年前Kirkegaard认为焦虑是一个人自然出现的状态。一个人的成长发育是自由的, 也就是对生命存在可能性的意识。Fisher从现象学的或经验角度理解焦虑, 并试图把以前的理论综合在一起。Fisher认为焦虑不仅来自担忧的经验而且来自与自己和其他人的焦虑经验。

(五)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着重阐述焦虑的概念化问题。Michuel、Eysenck提出认知系统是通往生理系统的大门。因此在理解焦虑时, 要同时考虑到这两个系统。

三、关于焦虑问题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王康才的外语焦虑 (FLCAS) 在大学生中的测试发现:我国大学生外语焦虑主要包括担心、紧张不安、害怕说英语和害怕课堂: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外语学习水平显著低于国外学习其他外语的大学生, 这可能跟他们外语学习的经验有关。郑希付、高宏章对考试焦虑的认知因素研究表明, 考试焦虑倾向与将自己成功与偶然因素和运气相联系, 将失败与命运、能力等恒定因素相联系。而且考试焦虑者倾向于利己主义的失败归因倾向, 如归因于学校、家庭和自己的情绪。

四、焦虑问题研究的新趋势

掌握回避目标与更高的考前焦虑相连, 这是高考前出现的特有现象, 还有普遍存在的一般现象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单科成绩中, 只有英语与考前焦虑出现显著负相关, 焦虑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可能存在学科效应, 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考试焦虑水平存在性别差异, 目前的一些调查结果还不一致, 这是否与研究对象或使用工具有关, 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摘要:对焦虑产生的原因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研究调查结果, 有助于我们认识焦虑的性质及其发展形势, 以积极地指导人们减轻和治疗焦虑症。

关键词:焦虑问题,减轻,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才康.外语焦虑量表 (FLCAS) 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J].心理科学, 2003, (2) .

[2]李焰, 张世彤, 王极盛.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的问卷编制[J].心理科学, 2003, (2) .

[3]郑希付, 高宏章.考试焦虑的认知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 2003, (1) .

[4]刘惠军, 郭德俊.考前焦虑、成就目标和考试成绩关系的研究[J].2003, (2) .

现状和问题 第2篇

滕建华,李淳丽.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重点问题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3,(3):22-23.问题:

1、资本(特别是土地资本)规模太小,企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科技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要低的多,在机械化、自动化方面远远不如美、法等国,在利用新科技促进农业的高产优质方面远远不如以色列和日本,科技进步贡献份额比西方国家低30-40个百分点。

3、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4、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连接关系不够紧密。

5、我国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比较单调,功能不强,特别是农民自组织发育缓慢。

陈玉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2003,(13)3:73-77.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取得的成效:

1、是组织机构迅猛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3.57万个,比2004年增长19.1%,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58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582个、省级龙头企业4000多个),比2002年增加2371个,增长107%。

2、是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3、是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4、是联结机制逐步完善。5是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05年底,各类产业化组织共带动农户8700多万户(其中订单带动农户近6000万户),比上年增长3.2%,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5.2%。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总数达到1100多亿元,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普通农户平均增收1336元,比上年增长11.1%。

6、是国际竞争水平凸显。

焦虑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第3篇

关键词:焦虑问题;减轻;治疗

一、引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人际关系的冷漠,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感到担心、害怕和焦虑。21世纪,“焦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对焦虑产生的原因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研究调查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焦虑的性质及其发展形势,以积极地指导人们减轻和治疗焦虑症。

二、关于焦虑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精神分析论理论

关于焦虑的精神分析起始于Freud,他最初认为焦虑是一种直接释放力的力,比较多的能量受到阻碍时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即本我是焦虑的根源,他后来又改变了看法,认为焦虑是自我的一种警告,预示着不好的事情就要发生了。Freud认为基本焦虑的发展是重要的。所谓基本焦虑包括:出生创伤,母亲的失去或离开,不可控制的冲动或可能出现的危险。因为所有这些精神枷锁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就会感到无助和被动,焦虑的情绪就会自动地产生。因此,在Freud的理论中,焦虑既是遗传的又是习得的。

(二)行为主义理论

关于焦虑的行为理论起源于Pavlov和Watson的学习理论,他们的理论主要为了解释惩罚,即有机体通过某种调节机制逃避有害的刺激,这种调节机制就是恐惧或焦虑。只要原始的冲动或过度的刺激含有有害成分,就可能导致焦虑的产生。一旦焦虑形成,它就会作为次级冲动发挥作用,或者是通过减少冲动而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同精神分析论一样,他们认为焦虑是独立于行为或思想的。Mower,Dollard和Miller发展了这个理论,认为冲动的减少导致了反应的发生,强化它就可以增加反应出现的可能性,恐惧是一种重要的习得的或次级的冲动。Mower认为焦虑是恐惧的一种特殊形式,当恐惧源是模糊的或是受压抑的,就表现为焦虑。

(三)生理学理论

焦虑的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论大部分是建立在阐述与一般的情绪和特殊的情绪(恐惧/惊慌/焦虑)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基础之上,而且大部分是通过实验研究来加深我们对焦虑的理解。Gray提出了一个复杂的隔膜——海马系统作为焦虑(和其他情绪)的基础,这个系统尤其在情绪和认知之间的交接面上起作用。他发现隔膜——海马系统的损伤与治疗焦虑的药物具有同样的作用。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大脑皮层情绪控制功能减弱,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与焦虑有关。

(四)现象学/存在主义理论

150年前Kirkegaard认为焦虑是一个人自然出现的状态。一个人的成长发育是自由的,也就是对生命存在可能性的意识。Fisher从现象学的或经验角度理解焦虑,并试图把以前的理论综合在一起。Fisher认为焦虑不仅来自担忧的经验而且来自与自己和其他人的焦虑经验。

(五)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着重阐述焦虑的概念化问题。Michuel、Eysenck提出认知系统是通往生理系统的大门。因此在理解焦虑时,要同时考虑到這两个系统。

三、关于焦虑问题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王康才的外语焦虑(FLCAS)在大学生中的测试发现:我国大学生外语焦虑主要包括担心、紧张不安、害怕说英语和害怕课堂: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外语学习水平显著低于国外学习其他外语的大学生,这可能跟他们外语学习的经验有关。郑希付、高宏章对考试焦虑的认知因素研究表明,考试焦虑倾向与将自己成功与偶然因素和运气相联系,将失败与命运、能力等恒定因素相联系。而且考试焦虑者倾向于利己主义的失败归因倾向,如归因于学校、家庭和自己的情绪。

四、焦虑问题研究的新趋势

掌握回避目标与更高的考前焦虑相连,这是高考前出现的特有现象,还有普遍存在的一般现象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单科成绩中,只有英语与考前焦虑出现显著负相关,焦虑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可能存在学科效应,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考试焦虑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目前的一些调查结果还不一致,这是否与研究对象或使用工具有关,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才康.外语焦虑量表(FLCAS)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J].心理科学,2003,(2).

[2]李焰,张世彤,王极盛.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的问卷编制[J].心理科学,2003,(2).

[3]郑希付,高宏章.考试焦虑的认知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3,(1).

[4]刘惠军,郭德俊.考前焦虑、成就目标和考试成绩关系的研究[J].2003,(2).

面子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4篇

关键词:面子问题,基本理论,社会应用,文化差异

1 面子问题的基本理论

近年来, 各中外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面子这种特定的心理活动, 试图从理论的层次对其加以阐述和说明。目前, 关于面子问题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三类: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 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礼貌理论和以关系为中心的研究, 每一类别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1 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传统研究包括以Goffman理论为基础的研究、自我呈现的研究、冲突与磋商的研究以及一批港台学者采用本土心理学视角进行的研究。虽然属于此类研究的不同理论的关注点不同, 但是每一种都提出了一种有关个人在交流中如何考虑自我意象或身份以及这些考虑又如何产生了影响他人身份考虑的行动的观点。

另一方面, 高永平在2006年发表的《对中国人“脸面”观念的新解读》一文中, 通过分析面子的成分, 即认知、情感和行为, 将其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态度这一心理学术语建立联系, 以新颖的视角重新界定了面子的定义和分类, 促进了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面子问题理论研究。

1.2 以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礼貌理论

Brow n和Le vins on在1978年提出了礼貌理论, 他们认为, 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要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 面子可以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两种, 其中消极面子是指一个人独立、行动自由和不受他人干涉的愿望。而积极面子指与人合作, 希望得到他人赞同、喜爱和认可的愿望。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尽管也受到很多批评, 但对后来的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面子研究影响无疑是极为深远的, 如Hotgraves的面子管理理论和Spencer-Oatey的关系管理模型等等。

1.3 以关系为中心的研究

这类研究关注处于关系之中的人们如何通过面子进行互动, 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词是“人情”。黄小倩对这一词语做出了详细阐述。她认为人情是一种一对一的、非平等互换的、可以促进关系来往的一种利益和感情交换, 具有约束性、封闭性、排斥性和不平等性。其中, 人情的发生, 即欠与报交换的前提条件中, 面子因素起着重要的搭桥作用。即假如本无关系的两个人想要产生人情, 就必须要有第三个人 (分别与两个人认识) 在其中穿针引线, 那么人情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2 面子问题的社会应用研究

面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其中关注较多的是教学领域和消费领域。

2.1 教学领域

“你有本事就不要来上学。”十五岁的女学生因为老师的这句话而自杀的不幸事件已为许多人知晓, 她的遗言中那句“这样活着太没面子了”更是引起人们对于青少年面子问题的广泛重视。杨珍, 桂守才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认为青少年面子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三种:物质方面进行攀比;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和行为举止;在意别人的看法尤其是成人的评价。形成这种面子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文化的影响, 家庭的影响 (包括父母的面子观、“核心家庭”结构) ;学校的影响 (包括教师的面子观、同伴影响) 以及青少年自身原因 (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等, 针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另外, 除了正处于风暴期的青少年面子心理存在问题外, 独立意识极强的大学生们面子心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学者翟建国指出了大学生面子观的四种误区:面子就是金钱、面子就是地位、面子就是情感的占有、面子就是不接受别人的施舍与支援。他认为不当的面子观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应该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面子观。

2.2 消费领域

卢泰宏在这一领域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将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分为个人情感型、个人功利型、社交情感型和商务功利型四种类型, 其中后两类为企业或组织的消费行为。总体而言, 他的论述主要是对中国人消费活动中的面子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 而未能深入挖掘面子消费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由此导致的信息处理与决策机制。

学者戚海峰进一步探讨了面子在整个消费过程中的内部机制。他首先阐述了面子与认同之间的关系, 从而提出面子的作用机制为认同管理;他认为中国人认同管理的特点就是基于关系自我的外在性客观认同管理, 从而从运作原理上论述了中国人消费过程中的面子问题。

3 面子问题的文化差异

有人认为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心理特征, 事实证明它是各国都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只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差异下呈现出不同的倾向而已。田华在借鉴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中国人的面子相当于西方的“自尊”, 但两种面子观是有差异的。基于个人服从群体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主要以“积极面子”为特征, 追求共同的一致性;而西方人由于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的文化思潮, 他们的面子文化主要以“消极面子”为特征, 认为不干涉他人自由才是礼貌。

田华举了个生动的面子用语差异来说明中西方不同文化下面子的差异:中国人在和人吃饭时常劝对方说“多吃点儿”“别停筷子”, 这样做是为了显示一种礼貌, 营造一种一致性的气氛;而在西方, 人们通常只说“Help yourself”, 他们更加注重对方自由选择的权利。

4 小结

面子问题作为众多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无论在基础理论领域、社会应用领域或文化差异领域都取得不俗的成绩。需要注意的是, 在众多研究之中, 大多是纯理论的辩证或问卷调查, 缺乏相对严谨的高水平实验研究, 这制约了面子研究的科学性, 应在以后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翟建国.大学生的面子观及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内江科技.2006年第26期.

[2]高永平.对中国人“脸面”观念的新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田华.垮文化视角下的“面子”.人文社科.科学信息.

[4]戚海峰.中国人消费行为中的面子问题探究.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赵端阳.礼貌策略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调查与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6]杨珍, 桂守才.青少年“面子”心理及其教育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7]黄小倩.中国人的人情交往及其日常行动策略.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第1—2期.

民族问题现状与对策 第5篇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虽然汉族人口占多数,但是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依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也为中华文明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族人民共同推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致使许民族也包括汉族长期处于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使历史上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真正有了自己作为公民应有的合法权利。

然而,由于历史和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比较深的,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民族矛盾长期存在,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以西藏问题为例。发生在西藏的314“打砸抢烧”事件就是一场由少数民族主义分子煽动发起的针对汉族人的报复结果。由于以**哪嘛为首的藏独分子长期宣扬西藏人民受到镇压的谎言,营造藏族人民的悲情氛围,掩盖西藏解放以前西藏人民悲惨生活的事实,少数分不清现状的藏族同胞以不合适的行为发泄了自己心中的不满。**集团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也是民族隔阂矛盾,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

现状:有隔阂不信任心理,经济发展差异,境外势力鼓动独立。民族冲突偶有发生 造成民族问题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落后性和发展不平衡以及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民族隔阂和不信任心理的残余;二是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在某些具体民族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还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三是民族风俗习惯、民族语言文字和宗教问题上,由于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够等,也容易产生民族间误会、纠纷和摩擦,特别是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或不慎,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械斗或冲突;四是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领域,有些人做出伤害民族感情,侮辱少数民族,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影响民族关系;五是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国内的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民族、宗教两个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但是我们要正确认识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没有任何民族愿意和其他民族保持仇恨和敌意。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互助互惠,相互依存才能推动各民族的发展

现阶段针对我国的民族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其目的是从制度上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证民族平等。内容如下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3)发展少数民

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尊重和发展少数

民族语言文字。(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除此之外,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照顾少数民族。例如少数民族不受计划生育国策的限制,对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实行经济扶住,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补助,对招收少数民族的工厂企业进行减税。我们国家从具体政策上来弥补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差异,这是在其他国家地区少见的。(其他一些看法)

中欧关系现状及问题探析 第6篇

关键词:中欧关系 经贸合作 软实力

一、中欧关系现状

1975年5月,中国和当时的欧共体正式建交。此后,中欧关系不断发展,期间虽有波折,但总体上中欧关系平稳发展,尤其是最近十年,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1.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年中欧贸易额超过1700亿美元,欧盟取代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还是仅次于香港、美国、日本的中国吸收外资的第四大来源地、第二大实际投资方和中国累计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中欧间的经济互补性十分明显,在共同追求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欧洲拥有资本和技术优势,中国拥有人力和市场优势,这些要素根据市场规律在中欧之间流动,使中欧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2.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从无到有、不断巩固。中欧均从战略高度看待二者关系,双方之间高层接触频繁。除亚欧机制外,中欧自1998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2003年10月,中欧第六次领导人进行会晤时同意中欧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使中欧关系的定位有了一个新的提高,从过去的致力于建立“长期”关系,到“伙伴”关系,再到现在的“战略伙伴”关系,是递进式的提升。什么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呢?温家宝的回答是:“所谓全面就是指中国和欧洲的合作不仅包括经济和技术,还包括政治和文化,不仅双边,也有多边,不仅官方,还有民间。所谓战略是指它的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伙伴就是互利、互信和双赢。”

3.加快旅游、环保等方面的合作。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草签了《旅游目的地国地位谅解备忘录》。2004年2月12日,欧盟与中国国家旅游局签署了旅游协议,赋予了欧盟大多数国家“旅游目的地國地位”,这将促进中欧双方人民的交往。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双方还提出要加强环保对话,两周后,中欧双方就达成一个政治协议,旨在重点加强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合作。

4.共同参与、建立与维护国际机制。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鉴于此种认识,欧盟及其成员国支持中国加入了许多国际组织,并与中国在打击核扩散和导弹扩散、贩卖军火、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贩毒、打击海盗等许多问题的机构中开展合作。

二、影响中欧关系发展的若干问题

中欧之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并非不存在问题。存在的问题不仅有目前正激烈争论的,也有深层次的。

1.目前影响中欧关系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和对华军售解禁两方面。

2.中欧关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在中欧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三个方面的不对称性。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对称。2003年出台的“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认为:欧盟是一些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为核心组成的“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家联合体”,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额分别占全球的25%和35%。在国际贸易中,目前欧盟的进出口总额约占世界的40%。中国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经济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非欧盟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如中国要卖8亿件衬衫才能抵得上一架波音飞机。②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不对称。欧盟至今并不承认中国属于民主世界和市场经济国家,有这方面的政治根源。③历史文化的不对称。在中欧之间存在着另外一种历史积淀的文化不对称性:欧洲文化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一直是以一种自我认定的强势文化态势向世界各地扩张,欧洲人更是将他们对于社会和事物的理解带到世界各地。直至二战后,这种文化强势地位才部分地随着商业文化的兴起而转移到了美国。

综上所述,中国、欧盟作为两支处于上升时期的力量,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携手合作、相互借重是符合逻辑的。中欧关系定会在未来的征途上克服困难、继往开来、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阮宗泽.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从构想到实现[J].外交学院学报,2005,(2),68-73.

[2]访问欧洲五国和欧盟总部前夕温家宝接受欧洲记者采访[N].人民日报,2004-04-30(1).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位置。从实用方面来看, 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与升学;从深远性来看, 它可以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灵活思考, 更流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实现与他人的自如沟通。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更新, 存在于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不仅在于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的问题, 而且教师在教学中的手段与方法过于死板, 缺乏创新性, 直接导致学生的写作难。而就这一系列的问题来说, 都会制约学生的良好发展, 因此, 本文也就目前存在于初中语文作文中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 以期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现状

(一) 对语文作文的不重视

重理轻文的现象一直都普遍存在着, 尤其是在初中阶段, 因为要涉及中考, 因此不仅是学生, 教师也都有这样的一个错误的认识。在初中阶段的理科学习中, 学生只要通过顺着教师的思路多做题, 就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成绩, 因此理科教师也多喜欢布置作业, 学生也愿意多做题。相反, 在语文作文的学习上面则使用的时间就很少了, 导致作文的质量也很低, 学生在作文上的表达千篇一律, 而教师在布置作文任务时也会下意识地征求学生意见要不要写作文, 如果学生争议较多可能就不会布置作文任务, 这就足以证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不重视语文作文, 在这种情况下更别说能写好作文了。

(二) 教学手段、模式单一

在初中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一直以来都是以单一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无非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作文前的指导, 学生依据既定的框架进行写作, 最后教师再统一收上来进行批改。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已经变得思维固化了, 不仅教师已经缺乏了写作教学的兴趣, 而学生也是毫无写作兴趣可言。写人、论事、抒情等等文体周而复始, 而教师无论是对哪一种的作文文体教学采用的都是单一的教学手段, 完成写作教学就像完成一项任务一样毫无兴趣可言, 只要凑够了字数, 写对了格式就草草完事, 无法认真对待。

(三) 教学观念落后、陈旧

一般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 教师都是为了让本班成绩提高或者是应付面临的考试, 以此为目的来采取一些能让学生迅速掌握作文写作的方法, 而忽略了对其深远的培养, 从写作的形式、语言的表述等等都会给出既定的形式, 按照这种形式来写作虽然能一时在考试中得到高分, 但不利于其今后的写作发展。还有的教师甚至为了能让学生在本次考试中提高成绩, 不拖班级后腿, 进行作文的押题, 将主要的范围限制在几篇文章中, 让学生针对这几篇文章进行主要的写作, 这也忽略掉了语文作文教学的原本意义, 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观念已经再也无法跟上作文的创新了。

(四) 作文理论与实践生活脱节

一切写作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一旦作文脱离了生活的依据, 其内容必然是空洞乏味的。而目前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 还只是局限于将学生关闭在教室中的教学, 使学生通过冥想来进行作文的写作。这种封闭式的写作也使学生的作文整体呈现内容脱离实际、内容枯燥、东拼西凑的现象, 无法与生活实现有效的接轨, 自然苍白无力, 毫无趣味。

二、改善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的方法

首先, 应该积极培养初中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让学生对作文的写作感兴趣, 就必须让其感受到写作的成就感, 使他们投入到写作中去;鼓励他们多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 了解各种知识、信息, 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以便在写作中可以有话可说;教师应该在作文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将重视的目光多集中在写作较差的学生身上, 对其进行鼓励, 培养他们自主写作的习惯。

其次, 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 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尤其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教师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手段, 将各种信息、资料通过图片、声音来展现出来, 激发学生们写作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在作文中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鼓励他们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作文的感悟, 养成写随笔的习惯。这样才能写出充实、优美、有感情的文章, 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初中语文作为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其涉及面极广, 综合性也非常强, 想要就目前存在于作文教学中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 就需要作文教师不断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 与实际的教学相结合, 具有创新性、想象性地实施作文教学, 吸引学生的写作兴趣, 完成好作文写作这一教学内容, 不断提升初中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慧媛.让生活成为学生协作的源泉——对作文指导教学的反思[J].阅读与鉴赏, 2011 (2) .

[2]杜丽华.浅析如何进行中学生作文指导[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 2011 (3) .

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 第8篇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一直执行着城市农村支援城市的政策,因此城市能够有现在的经济条件农村的支援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社会养老的保障问题却忽视了农村老人的利益,因此让农村老人同样享受养老福利是每个农民的权利。

二、农村养老的现状

(一)农村老人自养能力情况

通过对中国山东、湖北、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五个省的农村养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农村老人有积蓄和退休保障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微乎其微,分别占总数的7%和1.5%。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村老人没有生活保障,仍然要依靠自己种地维持生活。同时,还有超过40%的农村老人要通过兼职其他的工作增加收入来养活自己和家庭。

从实地调研的情况能够发现,农村地区的老人有养老保障金的占总人数比例非常少,走访辽宁锦州市太和区苏家沟村村民,仅有18位老人有养老保障金。有3位是因为部队退役后回到农村,目前每月有80元的退伍军人补助。其他15位老人每个月享受国家发放的60元养老。他们目前都从事农业生产,并且还要去附近的建筑工地打工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因为土地收入不稳定,粮食每季的收购价格也不一样,农村老人养老收入得不到保证。而且现在农村的土地流失严重,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村里有部分已将土地转包给他人进行耕种,每年转租费用大概300元左右。依据调查情况来看,中国农村老人如果仅靠土地收入保障自身生活远远不够,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收入保障生活必需,但受到用工单位的不确定性这种收入也有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稳定因素。

总之,目前中国农村老人因为自身的身体原因影响,在从事农业或其他工作获得的收入均不是很多,国家提供的养老保障金也较少,90%以上的老人缺少自力更生的能力,靠自身养老的状况不容乐观。

(二)子女为农村老人提供经济支持情况

目前,我国在农村老人无法自养的情况下,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是老人养老重要的经济途径之一。其中外出打工的子女要比留守的子女给老人经济支持的比率要高。在农村老人的养老经济方面,外出打工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是农村老人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由于农村外出打工子女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且经济收入不稳定,因此对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不会很大。另外,由于中国传统思想影响,老人也不愿意给儿女增加负担,向儿女们索要较少。通过对山东、湖北、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五个省10个行政村的调查,农村老人在子女处每月获得经济支持2000元的占1.3%,支持1000元的占19%,支持500元及500元以下的占69.7%,得不到子女经济支持的占10%。从数据可以看到,由于受到个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部分农村老人在子女处得到的经济支持是极为有限的,还有10%的农村老人因为其他原因无法在子女处得到经济支持。在对农村老人走访过程中,老人受到身体和年龄影响,明显表现出对子女的经济支持有很大依赖性,然而无论是子女对老人提供多少的养老经济支持,老人普遍表示对于当下物价的迅速增长,提供的经济支持基本上是不足以满足养老生活的。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能够发现,农村外出打工子女给老人养老提供经济支持是无法满足养养老条件的,大多数打工子女给老人提供的经济支持是相当有限的,少数子女甚至不为老人养老提供支持,这些条件都给农村老人的养老带来较大的经济困难。

(三)农村养老社会供给现状

目前经过对山东、湖北、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五个省调查,社会养老在我们以上几个省起步较晚,发展受限,许多政策举措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显露出很多的不足,降低了农村养老预计的效果。

现在的农村社会养老供给管理应该遵循的个人上缴、国家管理、个人使用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使农村养老供给制度能够安全、有序的长期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多数的省份都是将权力交由地方民政部门一家负责,没有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致使农村社会养老资金被挪用、挥霍。在云南省曾出现过600多万养老资金被挥霍的案例。这样的事件给农村参保的积极性打击很大,同时也给社会养老供给制度增加了负担。另外,目前我国的养老制度因缺乏时间检验仍存在不稳定性和许多不确定性。农村老人认为长期缴纳养老金之后没有机制约束,害怕地方政府把此事做为“脸面工程”来实施,最后一哄而散。社会养老金是长期缴纳,且农民无法进行收回的资金,如果一哄而散将产生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社会养老金保障水平较低也是社会养老存在的一个较为现实的状况。因为农村居民能够自由支配的资金较少,因此在缴纳养老保障时交纳的都是最低保障金,因此在等到5年或10年后每月只能够领到100元左右的社会养老保障金时,农村居民多数是不情愿的,还不如将钱存在自己的银行帐户上更能在短期内看到效果。

现在的社会农村养老金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覆盖,想在一个县的区域内将养老金系数与社会收入水平趋同,可能性极少,系数互补共济性基本没有。因此,农村社会养老发展持续性不好。在社会养老金缴纳中曾有过规定,这部分资金必须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第三部分由国家进行扶持。目前,我们的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经济实力强,因此在补助方面就多,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较慢,社会农村养老制度的可行性就会较差。在我国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金的补助基本为零,就使社会农村养老失去了意义。农村的农民是不会把钱交给无法实现承诺的单位去管理的。

我国农村养老的社会保障在总体上来说是多样化的存在,运行过程出现了许多缺陷,因此社会供给农村养老的功能发挥不好,无法满足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目的。

三、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五个省农村养老现状的情况调查,能够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一)农村老龄化程度高,养老问题严重

国际通行贯例一个地区六十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数量的百分之十,该地区就被认定为老龄化地区,根据2014年新制定的标准,当一个地区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七时,认定该地区为老龄化地区。目前,山东、湖北、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五个省按标准已经全部进入了国际标准的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的主要特点为六十五岁以上人口基数随时间增长会几何倍的增加。能够肯定的说,我国农村的老人会越来越多,趋势会日渐严重。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发展会出现失衡状态。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经济的发展也会下滑。经济越是不景气,年轻人越会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会出现大面积的老龄化地区。另外,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平均寿命已由原来的六十七岁提高到了七十四岁。人均寿命的提高也导致了老年人口的数量增加。

(二)家庭养老为主,农村养老方式单一

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形成的养老模式多以家庭为主,养老送终成为农村家庭日常生活的道德责任,“三字经”和“道德经”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时刻制约着人们的伦理孝道。虽然受到西方养老方式的影响,但是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家庭,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途径。家庭养老的观念认为家庭养老能够促进家庭感情培养,让老人晚年有归属感,年轻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感情寄托,尤其是在农村,每个家庭都是农村老人奋斗一生的财富,每个地方都留下老人的感情标记,在家庭生活养老能够使老人有满足感和亲切感。

虽然农村家庭养老方式的作用不能忽视,但是受到西方养老方式的影响,农村养老也面临新一轮的变革。农村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因计划生育导致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以及农村人口价值观的改变,养儿防老的古话已经越来越不容易实现。在走访中,能够发现,农村养老虽然有养老金及社会供给等方式,但家庭养老方式仍占主要地位。有些省份地区虽然有社会养老机构,条件和设施也比较完善,但农村条件较差,传统观念束缚,选择以这种方式养老的农村居民数量少之又少。

(三)农村自我养老方式不能长久

自我养老方式就是农村老人依靠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生活提供保障,自己进行自我生活照顾的一种方式。通过五个省份的调查来看,农村以自我养老方式生活的老人都具有多种的经济来源,但农业劳动收入要占到总收入的大部分,所以一旦身体条件不再允许重体力劳动,农村老人的养老条件就会消失。农村老人在生活上能够对自己养老,但老人在精神上却无法得到满足,长期的这种生活会给农村老人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多重伤害,有害健康。

(四)社会养老保障能力低

社会养老保障必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社会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居民到达一定年龄后会发放养老基金,保障养老问题。通过五省抽取的数据能够发现,我国目前农村老人参保的具体情况如下:

从表1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针对农村养老问题涉及到的农村老人的资金十分有限,为农村老人提供的保障很低。农村老人除了国家给予的这部分补助外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商业养老和保险了。在该种情况下,如果以家庭方式进行养老,子女在家对老人进行照顾,没有发生重大疾病一般的农村老人还能够正常生活,但是老人突患重大疾病的话,各类保障就使得农村的养老问题日益突显了。

四、结论

本文从农村老人自养能力、子女为养老提供的经济支持及社会养老供给情况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从老龄化问题严重、养老方式单一、自我养老方式不长久和社会养老保障能力低四个方面找到了当前农村养老的问题。最后从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投入和借鉴先进经验几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提出一套可行的途径。

摘要:农村养老的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个明显标志。农村养老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关系着中国八亿农民的生活,关系到他们老龄化以后的生活,养老问题就是社会稳定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农村养老问题上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但大方向总的是向好的地方发展。本文从农村老人自养能力、子女为养老提供的经济支持及社会养老供给情况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从老龄化问题严重、养老方式单一、自我养老方式不长久和社会养老保障能力低四个方面找到了当前农村养老的问题。最后从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投入和借鉴先进经验几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提出一套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养老,老龄化,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白敏.我国老年人养老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5-10.

[2]曹国丽.咸阳市秦都区农村新型养老保障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7-10.

[3]邓小铭.老龄化趋势下农村养老问题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11-17.

[4]黄廷博.新时期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15-22.

[5]高胜艳.休宁县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D].合肥:安徽大学,2013:17-21.

[6]吴东坡.我国农民养老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13-37.

[7]殷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32-36.

[8]刘婧婧.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与政府责任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2:10-14.

[9]张鸿雁.吉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4

中欧关系现状及问题探析 第9篇

1975年5月, 中国和当时的欧共体正式建交。此后, 中欧关系不断发展, 期间虽有波折, 但总体上中欧关系平稳发展, 尤其是最近十年, 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1. 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2004年中欧贸易额超过1700亿美元, 欧盟取代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还是仅次于香港、美国、日本的中国吸收外资的第四大来源地、第二大实际投资方和中国累计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中欧间的经济互补性十分明显, 在共同追求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 欧洲拥有资本和技术优势, 中国拥有人力和市场优势, 这些要素根据市场规律在中欧之间流动, 使中欧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2.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从无到有、不断巩固。

中欧均从战略高度看待二者关系, 双方之间高层接触频繁。除亚欧机制外, 中欧自1998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2003年10月, 中欧第六次领导人进行会晤时同意中欧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这使中欧关系的定位有了一个新的提高, 从过去的致力于建立“长期”关系, 到“伙伴”关系, 再到现在的“战略伙伴”关系, 是递进式的提升。什么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呢?温家宝的回答是:“所谓全面就是指中国和欧洲的合作不仅包括经济和技术, 还包括政治和文化, 不仅双边, 也有多边, 不仅官方, 还有民间。所谓战略是指它的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 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伙伴就是互利、互信和双赢。”

3. 加快旅游、环保等方面的合作。

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草签了《旅游目的地国地位谅解备忘录》。2004年2月12日, 欧盟与中国国家旅游局签署了旅游协议, 赋予了欧盟大多数国家“旅游目的地国地位”, 这将促进中欧双方人民的交往。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双方还提出要加强环保对话, 两周后, 中欧双方就达成一个政治协议, 旨在重点加强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合作。

4. 共同参与、建立与维护国际机制。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必须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鉴于此种认识, 欧盟及其成员国支持中国加入了许多国际组织, 并与中国在打击核扩散和导弹扩散、贩卖军火、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贩毒、打击海盗等许多问题的机构中开展合作。

二、影响中欧关系发展的若干问题

中欧之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但并非不存在问题。存在的问题不仅有目前正激烈争论的, 也有深层次的。

1. 目前影响中欧关系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和对华军售解禁两方面。

2. 中欧关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表现在中欧之间

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三个方面的不对称性。 (1)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对称。2003年出台的“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认为:欧盟是一些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为核心组成的“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家联合体”, 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额分别占全球的25%和35%。在国际贸易中, 目前欧盟的进出口总额约占世界的40%。中国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经济增长, 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中国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而非欧盟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如中国要卖8亿件衬衫才能抵得上一架波音飞机。 (2) 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不对称。欧盟至今并不承认中国属于民主世界和市场经济国家, 有这方面的政治根源。 (3) 历史文化的不对称。在中欧之间存在着另外一种历史积淀的文化不对称性:欧洲文化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 一直是以一种自我认定的强势文化态势向世界各地扩张, 欧洲人更是将他们对于社会和事物的理解带到世界各地。直至二战后, 这种文化强势地位才部分地随着商业文化的兴起而转移到了美国。

综上所述, 中国、欧盟作为两支处于上升时期的力量, 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携手合作、相互借重是符合逻辑的。中欧关系定会在未来的征途上克服困难、继往开来、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阮宗泽.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从构想到实现[J].外交学院学报, 2005, (2) , 68-73.

[2]访问欧洲五国和欧盟总部前夕温家宝接受欧洲记者采访[N].人民日报, 2004-04-30 (1) .

我国图书营销现状问题研究 第10篇

1 我国图书营销现状中的不足

1.1 市场理念不足

我国图书出版界长期以来在强调图书宣传属性的同时对其商品属性较为忽视, 在图书的销售上也习惯于计划经济模式的运作, 出版社对图书营销更缺乏概念性的认识。大部分人会简单地认为是“图书营销”即“图书发行”这一词汇的转换, 也就是说图书营销就是指图书发行这一环节, 营销是图书销售部门的事。同时有更多的人则仅仅将图书营销理解为图书推销和广告, 其实从图书市场营销的观点来说, 图书推销和广告只是营销众多功能中的两项功能。在图书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 要意识到只在流通环节上宣传是不够的, 因为广大的读者才是真正的图书消费者, 读者买了你的书, 才算完成一个出版周期, 同时中盘、书店才会进你的货;相反, 如果读者不买你的书, 货虽然发出去了, 却可能被退回来, 造成库存膨胀, 物流迟缓, 导致图书发行“瓶颈”现象。如果不让读者及时了解有关图书信息, 使更多的读者最大限度的购书, 图书退货会不断增加。要充分认识图书所具备的图书商品属性, 充分挖掘其商品属性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将读者的需求潜力挖掘出来。

1.2 营销体制滞后

图书营销本来是一个伴随图书由选题、编辑、出版、发行、销售的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造成出版社从体制上无法保证图书营销的顺利开展。就整个行业来看, 图书的营销策划, 无论出版还是发行, 不仅没有长远的发展战略, 甚至连应有的位置都没有。绝大多数出版社和新华书店仍然是作为事业单位, 按行政单位的管理机制进行运作的。只是近几年在市场压力愈来愈大的情况下, 有些出版社设立了策划编辑, 有些增设了宣传科。而这些出版社所强调的“策划”, 主要是运作选题策划, 只是营销策划全过程的一个具体环节;宣传科真正用于营销策划的工作比重也是微乎其微。可见, 营销策划不仅理论上没研究, 工作中没位置, 其职能也是挂在其他部门下的附庸。在这种状态下, 营销策划就不可能产生辉煌, 其结果只能与市场经济要求拉开愈来愈大的距离。图书的市场营销是一个贯穿某本图书从酝酿到成为读者手中读物全过程的活动, 由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的独立性, 导致出版社的经营者无法充分理解图书营销的系统性特征, 而将图书营销活动下意识地分成一个个基本相互独立的单元来运行, 往往在图书印制完成之后, 销售环节无法了解图书选题的目标市场, 致使图书流通信息不畅, 使得图书营销工作前后脱节。至于营销战略、品牌效应、市场拓展、发展目标等等更是有待改进。

2 完善我国图书市场营销理念下的营销活动策略

2.1 选题开发策略

选题开发是指出版社根据对图书市场信息的调查和预测结果挖掘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新选题的过程。开发选题具有较大的风险和困难, 出版社要谨慎处之: (1) 把握机遇。要善于发现市场潜在需求, 快中求胜, 捷足先登。 (2) 勇于后来居上。不要因别的出版社抢先占领市场就轻易放弃, 只要市场需求量大, 可以从本社的实际情况出发, 加以仿效改进, 进行市场渗透, 从而占领市场。 (3) 系列化。对同一类型的选题, 可以分解成不同的层次, 以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需要。 (4) 配套化。围绕某个中心选题, 开发相近、相关或其他同类型的选题。当然, 系列化和配套化的前提条件是中心选题的前景看好, 至少目前较为畅销。

2.2 选题组合策略

出版社在自己的出版范围内, 根据市场分割的原理, 给本版图书作市场定位, 然后针对市场需求, 开发多品种选题, 形成合理的选题结构, 这就是选题组合。选题组合应遵循特色化、多样化和一体化的原则。 (l) 特色化。出版社应充分有效地利用本社人力资源的优势, 大力开发当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且具有良好发展前途的一组或数组选题, 实行特色集约型出版, 从而提高出版社的社会知名度, 较准确地把握该领域图书的发展趋向, 更主动地占领新的市场 (2) 多样化。选题的特色化虽然具有很大的潜力, 但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的适应性较差。为此, 出版社在制定选题组合计划时, 还要采用多样化策略, 广开渠道, 组织尽可能多的其他选题。这样可以使出版社平稳经营, 减少风险, 增加出版的弹性。如果某种选题不景气造成亏损时, 就用效益好的选题来弥补。同时, 多样化策略也便于发掘特色选题, 寻求图书出版的新生长点。 (3) 一体化。指把相互联系的选题组合在一起经营。选题组合的一体化和选题开发的系列化和配套化是相适应的, 是系列化和配套化的表现形式。

2.3 质量控制策略

所有出版社人员都应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 狠抓图书出版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 尤其是编校质量管理。这里强调以下几点: (1) 建立以“三审制”为基础的质量保证体系。出版社要建立以总编辑或副总编辑为核心的质量检查监督小组, 严格审查原稿的审读加工质量并负相应的责任, 对清样或成书分别进行复查。 (2) 制定工作质量标准。对原稿、清样或成书进行检查, 确定质量的优劣水平;工作质量标准包括各工序流转的程序、规定的时限和物资消耗定额等。要努力实现高标准, 以达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益的要求。 (3) 建立和健全质量经济责任制。质量经济责任制要求出版社各部门、各职工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质量标准、质量责任与权限, 并根据工作质量好坏确定工资奖金, 实行重奖重罚, 确保图书成品质量。

2.4 图书包装策略

包装策略就是通过图书的装帧设计起到促销作用的巧妙手段。包装还具有美化图书和广告宣传的作用。通常有下列几种包装策略: (l) 类似包装。在本版所有图书或某一类图书的封面装帧设计中, 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图案、色彩或其他共同特征, 使读者易于识别图书的出版单位.从而增加对新版图书的信任感。 (2) 配套包装。指把内容上相关的图书包装在一起同时出售。 (3) 分级包装。对于国家级、部级和本社重点图书, 或具有明显收藏价值的图书, 可采用精装本 (甚至外加盒装) 。对于大部分图书, 尤其是消遣性的一般读物, 可采用平装, 从而降低图书成本, 便于低价推销。

2.5 定价策略

制定合理的图书价格是出版社日常经营的重要环节。定价策略多种多样, 在现行的条件下, 主要有以下几种: (l) 高价策略。对于新版的尚无明显竞争对手的图书, 或虽有竞争对手, 但本版图书市场占有率高, 处于主导地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 虽然提高定价, 亦不影响图书的销售。高定价配合强大的宣传, 可快速收回资金。 (2) 平价特价策略。为了开拓新市场或向原有市场渗透, 提高本版书的市场占有率, 可采用平价策略以收到薄利多销的效果。而对于积压滞销的图书, 采取特价甩卖的办法, 可收回尽可能多的成本。 (3) 折扣让利策略这在发行中已被广泛采用, 如按购买数量给予折扣或提前付款给予折扣, 以及发给推销津贴等。 (4) 消费心理策略。顺应和利用读者在选购图书时的各种心理, 制定价格, 就能刺激购买。如保留尾数定价、整数定价和重印再版书的习惯定价等。

2.6 服务策略

图书出版前后的宣传和销售服务都是影响图书整体质量的因素, 也是影响图书销售的因素。出版社应把服务纳入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图书的宣传过去只限于新华书店征订、本社自办征订和通过少量书评或介绍文章促销, 现在这种做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广大读者的需求。我们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 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介绍图书, 或建立广泛的发行网点来直销和宣传。销售服务则包括热情服务、送货、退换、咨询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是提高出版社信誉和增强销售的重要手段。以上介绍的几种只是图书营销策略的一部分。切实实施这些策略, 一定会使出版社最终实现以图书质量求生存, 以品种求发展, 以规模求效益, 以服务求信誉的现代化管理目标。

3 完善我国图书营销中的编辑营销活动与体制保障

3.1 完善编辑的营销活动

图书营销的基础和核心是争取读者, 提高出版物的市场占有率, 所以编辑的行为应自觉纳入出版社的整体营销战略中。在出版营销战略中, 切实把握好自己的目标市场是编辑首先要考虑的。一个出版社能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立足, 肯定有自己的目标市场。一个编辑或一个编辑群体要成功地在市场经济中开展图书营销活动, 也必须有自己的目标市场。这个目标市场越具体越好。针对目标市场, 从市场着眼, 以读者的需求为肇端和归宿, 深入挖掘, 创出风格, 形成特色。其次要建立市场调查、预测和分析制度, 这是出版营销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开展营销活动, 出版社应成立类似企业市场调研部门这样的机构, 增加市场调研预算, 委派高素质的人才进行图书市场调查、预测、跟踪分析, 为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否则, 待图书推向市场已是明日黄花之事仍不可免。再次要进行品牌经营。市场竞争手段的选择一般是沿着品牌—价格—产品创新—完善服务这条路子行进的。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产业竞争全面升级, 特别是市场的成熟, 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将进一步向品牌产品集中。显然, 没有品牌, 不懂品牌经营的出版社面临着被淘汰出市场的危险。最后要培养好两个群体。一是培养自己的作者群体, 特别是畅销书作者群体, 二是要培养自己的读者群体, 如提供优质图书、及时发布出版信息、完善售后服务、组织读者联谊活动等, 最终拥有稳固的读者群。

3.2 编辑营销活动的体制保障

编辑的营销行为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而是必须纳入出版社的整体营销活动中。这是因为编辑的营销策划直接牵涉到出版社的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 所以编辑的营销活动要顺利进行, 一个编辑要在营销活动中有所作为, 还必须有出版体制上的保证。一是要建立与营销活动相适应的出版运行机制。无疑, 编辑要作为图书营销的核心, 负责图书营销活动的组织实施。但明摆着的问题是如果拘囿于传统的出版运作体制, 编辑是无权指令自己工作分工之外的环节的, 如印制、装帧、发行等, 这样, 营销活动就成了一句空话。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不少出版社都在积极探索适应图书营销的出版运行机制。二是成立营销策划部门, 在组织机构上凸现营销理念。营销策划部门要配备专门人员, 指导或协助编辑进行营销活动;对国家重大出版政策以及本社的市场活动如图书订货会进行市场分析。三是要建立适应编辑营销活动的评价体系。不要再单纯以新书品种、印制码洋为评价基础, 而要以图书效益和质量为考核重点, 注重人均创利、畅销书排行榜、图书的重版率和重印率等, 注重编辑个性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骆荣顺.关于图书营销的几点思考[J].新闻天地 (论文版) , 2008, (04) .

[2]张晓艳.数字化时代的图书营销策略[J].知识经济, 2008, (06) .

[3]艾晓斌.营销理念在图书营销策划中的运用[J].经济师, 2009, (02) .

我国柑橘产销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11篇

由于柑橘产能过大,柑橘销售依然不畅,销售价格增速远低于劳力、生产资料的增速,种柑橘比较效益下降,影响柑橘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以下就柑橘产销现状、问题及对策谈点浅见。

1 柑橘产销现状

1.1 生产现状

2010年我国柑橘栽培面积221.1万公顷(3316.5万亩),总产量2645.24万吨,平均亩产797.6千克。与2009年相比:面积增加5.07万公顷(76.05万亩),产量增加124.14万吨,平均亩产由816.3千克降至797.6千克,下降18.7千克。

从各省市区柑橘生产的情况看,全国生产柑橘的有19个省市区(其中主产的9个)。

柑橘栽植面积:名列前3名的依次为:湖南(568.5万亩)、江西(450.9万亩)、广东(423.9万亩)。以下依次为:四川(379.86万亩)、湖北(343.8万亩)、广西(296.85万亩)、福建(263.1万亩)、重庆(207万亩)、浙江(171.75万亩)。非主产省市区依次为:贵州(61.35万亩)、云南(51.45万亩)、陕西(50.85万亩)、河南(16.35万亩)、上海(13.5万亩)、海南(7.65万亩)、江苏(5.4万亩)、安徽(4.05万亩)、甘肃(0.45万亩)和西藏(524亩)。

柑橘总产量:名列前3名的依次为:湖南(388.92万吨)、广东(350.04万吨)、广西(313.21万吨)。以下依次为:湖北(301.04万吨)、四川(292.94万吨)、福建(272.30万吨)、江西(268.60万吨)、浙江(190.78万吨)和重庆(139.02万吨),非主产省市区依次为:云南(41.66万吨)、陕西(28.68万吨)、贵州(20.37万吨)、上海(20.16万吨)、江苏(5.36万吨)、海南(4.85万吨)、河南(4.17万吨)、安徽(2.78万吨)、甘肃(0.33万吨)和西藏(524吨)。

柑橘平均亩产:名列前3名的依次为:上海(1493.13千克)、浙江(1110.82千克)、广西(1055.1千克)。以下依次为:福建(1034.96千克)、江苏(993.19千克)、湖北(875.62千克)、广东(825.76千克)、云南(809.64千克)、四川(771.3千克)、甘肃(741.78千克)、安徽(685.19千克)、湖南(684.11千克)、重庆(671.62千克)、海南(633.69千克)、江西(595.69千克)、陕西(563.94千克)、贵州(332.01千克)和河南(278.17千克)。9个主产省单产由高到低依次为:浙江、广西、福建、湖北、广东、四川、湖南、重庆和江西。

1.2 销售状况

我国90%左右的柑橘用于国内鲜果销售,用于柑橘罐头加工的原料果不足150万吨,加工橙汁的更少,约30万吨。2010年出口鲜果柑橘93.2万吨,出口糖水橘瓣罐头58.8万吨。

总的说由于产能大,供过于求,2010年柑橘销售仍然不畅,柑橘的价格较2009年略涨,但在水果中涨幅最低。据浙江嘉兴水果市场对2010年水果运行分析显示,1—12月份各月果品平均价格同比上涨20.22%。全国水果同比上涨也是二位数,而柑橘则同比上涨仅百分之几。

柑橘不同时段价格有较大差异。通常9—10月、元旦至春节以及3—4月份价格较好;11—12月份、春节后的一个月左右时间价格有所下降。

柑橘品种熟期影响销售价格。云南华宁等地生产的特早熟和早熟温州蜜柑,由于特殊的生态条件7月底、8月初即成熟应市,售价为9—10月份应市的同类品种的3~5倍。重庆利用冬暖柑橘无冻的三峡库区,发展次年2—4月份成熟的晚熟脐橙、塔罗科血橙和默科特橘,不仅畅销,而且价格不菲,为年内11—12月上市柑橘价格的3~4倍。

品种不同销售价格也异。小果型的沙糖橘,广东年产量200多万吨,在全国各地营销,价格虽随产量增加而下降,但仍较畅销,价格仍超过其他宽皮柑橘。

品质不同价差也大。如同是陕西汉中生产的特早熟和早熟温州蜜橘,2010年9月中旬应市因大小、外观、内质不同,市场零售价差明显:果径5.0~6.0厘米的小果型果4.0~5.0元/千克,6.0~7.0厘米中果型果2.5~3.0元/千克,7.0厘米以上的大果型果1.4~2.0元/千克。

品牌提升价格。外观看好,内质优,品牌叫响的柑橘畅销价好。如浙江临海的蜜橘,十多年前报道“天下第一贵”的蜜橘,至今以“忘不了”品牌畅销各地,价格居高不下。

2 柑橘产销问题

目前,我国柑橘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产大于需。由此产生滞销、跌价,果农种果效益下降。

其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入城务工,使农村青壮劳力锐减,导致劳动密集型的柑橘产业,在生产规模不大、机械化程度仍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管理到不了位而出现单产低、品质低、效益低。同时,也随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农用物资(肥料、农药等)价格暴涨,工价攀升不可逆转,给柑橘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其三,先进技术推广滞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解决在新形势下柑橘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良种适地适栽技术、良种容器无病壮苗技术、土壤无害管理技术、肥水精准控制技术、轻简化栽培技术、逆境落花落果防控技术、高品质果品生产技术、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果园机械化管理技术、柑橘果品采后处理品质控制技术和柑橘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等,推广力度不大。

其四,经营模式落后。改变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迅速与柑橘的大市场、大竞争接轨,应加快步伐。

3 柑橘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柑橘产销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应采取:压缩面积、稳产提质、加大促销、提升效益。

3.1 压缩面积

柑橘种植面积过大,管理(投入、劳力、技术)跟不上,必然出现单产低、品质低、效益低。2010年全国柑橘平均亩产797.6千克,低于世界平均亩产近1000千克,更低于美国、以色列平均亩产2000千克以上的水平。采取压缩柑橘非优势区面积,压缩优势区种植非优势品种面积,压缩熟期过于集中的中熟品种,即使面积从当前的3000万亩以上压缩至2500万亩,通过5~10年努力,单产提高至1000~1500千克,柑橘年产量2500~3750万吨,仍可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3.2 稳产提质

2010年全国柑橘产量2645.2万吨,通过调优品种熟期,提高果实品质,逐步扩大加工和内销外贸,年产量稳定在2600~3000万吨,其中鲜销1800~2000万吨,加工600~700万吨,出口200~300万吨。

提高柑橘品质是稳产的前提,品质不好,即使有产量,也会卖柑难,效益低下。当然,柑橘的品质应以用途而定:用于鲜销的柑橘,通常要求好看、好吃,重点是好吃,“金玉在外,败絮其中”会使消费者生怨。消费者鲜食柑橘应重内质,今后对鲜销果的宣传也应突出内质。加工原料的质量,应以加工制品的不同而异,如加工橙汁要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酸低,出汁率高,无异味(如苦);对果实的外观、大小无甚要求。就此,种植者可提高其单产(如2.5~3.0吨/亩),以弥补加工原料果售价比鲜销果低的不足。

3.3 加大促销

产业发展,以销定产,以销促产。柑橘产业亦然。当前更应以销促产。即在产量相对过剩的情势下,全力加大促销。

加大促销,要从产和销两方面着手:产出的果品要适销,要相对均衡应市,要价格适宜;销要加大力度,从产、销地的市场建设、扩大内外销,到销售方式的网上销售、专卖连锁销售和产地直销等的多样化销售。

根据全球柑橘产业的发展趋向,今后较长的时期内,国内销售和鲜果销售仍是主要的。大力做好鲜销果品及其加工制品消费的宣传,增加消费量至关重要。柑橘出口要从源头抓起,建立出口基地,开拓不同国家(地区)对柑橘的不同要求,官方、民间,国贸、边贸几管齐下,不断增加柑橘的出口量。

3.4 提升效益

不论是柑橘的种植者还是经营者,种植和经营柑橘的目的是获取好的经济效益。直面当今激烈竞争的柑橘内外市场,各级政府、技术管理和广大果农,都应以提升产业效益为目标。产业从开始的品种选择(调优)、种后的科学管理,直到最后果品的销售,一环紧扣一环,既抓单产,更抓优质,提升效益才能落到实处。

提升效益,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知先天不足,无法提升效益的,不如改换“门庭”,另求发展之路。

独立学院就业现状问题分析 第12篇

1 根据独立学院目前的情况,分析2015 年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

1.1 学院层次偏低

独立学院属于民办三本的独立学院,招生也是在三本层次招生,学校层次低是无法避免的事实。因此,无法与一本、二本具有多年办学经验的公办高校相比,所以,很多企业并不认同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他们其中有很多是看学校层次招聘人才的。

1.2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不足

独立学院每年能够给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之间供需不平衡。学院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多努力,多关注岗位提供的信息。

1.3毕业生招聘企业质量不高

由于学院是独立学院,所以每年来学院招聘的企业质量都不是很高,除少数企业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基本不会来学院进行招聘,因此企业质量上不去。近几年,学院也想了很多办法来吸引高质量的企业来院招聘,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是达不到我们理想的状态和一本高校的那种水平。

1.4 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说,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或者至少好工作不好找。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仗 ;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2 独立学院大学生应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2.1 及时转换自我角色

对于大多数的独立学院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 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独立处事。

2.2 明确就业导向,走到农村中去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追求高工资,他们应该考虑降低一下自己的期望,先不要急着拿高工资,先到企业锻炼好自己,完善自我。随着三农问题的进一步得到重视,也许到那里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中国的几亿农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这样也许更有意义。

2.3 学会撰写简历,并充分利用求职工具,进行求职应聘

现在招聘会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拿着简历投很多家单位的多个岗位,这看起来相对增加了我们的就业成功几率,但很多时候这些简历的投放都是无效的。我们应摆脱这种盲目的状态,了解自己的优势何在,自己适合哪类工作,哪些岗位。投放简历前,我们应问问自己,我期望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我为什么要找这份工作?我的能力、性格等是否胜任这项工作?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就是大学生最好的实践年,选择的实习和兼职要和自己未来的就业相结合,效果事半功倍。

上一篇:五年制师范学生下一篇:锁骨上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