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素养范文

2024-07-21

理论素养范文(精选12篇)

理论素养 第1篇

教师是一种职业, 所以有“师德”。部分教师不称职, 是因为没有“师德”。所谓“师德”, 就是约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我们国家的广大教师“师德”如何, 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 要提高广大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 则离不开理论学习。因此, 每一位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 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1 只有加强理论学习, 才能提高“师德”水平

1.1 加强理论学习, 是提高“师德”素养的前提。

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 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 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同理, 只有政治上的成熟, 才有“师德”上的成熟。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各种新事物、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的时代, 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多得很。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加强理论学习, 才能提高“师德”水平。如果放松了理论学习, 思想落后于形势, 就会丧失前进的方向, 失去基本的道德常识。有些同志认为理论学习是虚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现在一些犯错误的领导教师大都因不认真学习所致。我们要认真吸取教训。

1.2 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师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加强学习, 勤奋敬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对一个国家教师的基本要求。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广大教师的“师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理论学习, 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 以新时期模范人物为楷模, 见贤思齐, 修身养性, 讲党性、重品行, 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 才能提高“师德”素质。

1.3 加强理论学习是做好新时期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这项伟大的工教育程不仅需要大批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去完成。因此, 我们的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 提高理论水平, 具有高尚的“师德”, 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2 提高“师德”水平, 主要学习些什么呢?

现阶段提高“师德”水平,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

2.1 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同样, 社会主义道德也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始终一贯、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当前广大教师学习的最主要内容。只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掌握基本理论, 广大教师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2.2 学习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只要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为教师职业活动最重要的内容是从事教学活动, 他们的职业活动必定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影响教师“师德”素质提高的因素很多, 而其内心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无疑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他们有什么样的政治信念就会作出什么样的“师德”素质。因此, 教育教师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具备高尚的人生价值目标, 是教师“师德”素质提高的思想基础。

2.3 学习敬敬业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与普通从业人员相比, 各级教师特别是担负的社会责任更大, 面临的任务更加复杂和繁重。一个教师是否称职, 是看他的工作责任心, 即是否具有敬业精神, 能否全身投入本职工作, 只有树立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才能符合新时代对为师者的职业道德要求。

3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认识, 取得成效。那么, 如何学习才能取得成效呢?

提高理论科学素养 第2篇

县政府办公室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着力倡导四种作风,提高四项能力,使办公室干部职工政治上更坚定、学习上更努力、业务上更过硬、作风上更扎实、形象上更优良,进一步提升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

深入学习政治理论,自觉钻研业务知识,争做学习型干部。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

争创一流的作风。自觉克服“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想法,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追求高效率、高质量。尤其在信息传递、办文办事过程中做到精准、快捷、准确无误。对一些可预见性的工作,主动着手,超前准备。以创新的理念谋划工作,以创业的精神推动工作,以创优的态度做好工作,努力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重在服务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上下功夫。围绕县委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收集信息,及时掌握实际情况,忠实反映基层和群众意见,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论大学翻译教师的理论素养 第3篇

关键词:理论意识;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2-0140-4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awarene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qualities of translation teachers for English majors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from four perspectives. Then it points out four aspects of translation teachers’ theoretical awareness.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th that the teachers should be open-minded about translation theories so as to better adapt themselves to and guide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theoretical awareness, translation theories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对各类、各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据刘宓庆(2003:8)的估算,在21世纪,翻译人才(包括口、笔译)的需求将比20世纪末期增加12倍,在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增加约15倍。现实情况是,目前各类、各层次合格翻译人才还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翻译的质量离市场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翻译教学和翻译培训任重道远。在中国大陆,大学的翻译教学在培养合格翻译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翻译教学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不可否认,翻译教学和翻译培训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教学质量的高低与翻译教师的素质、素养密不可分。翻译教师的素质、素养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其中理论素养和理论意识是翻译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相比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研究而言,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学研究更为薄弱。教师对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学中的翻译理论及其作用的认识模糊得多,对该层次翻译的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讨论也不多见。为此,笔者拟就大学中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教师的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作一探讨。

2. 翻译教学教师理论意识的多维度审视

2.1 从翻译理论的作用看翻译教学教师的理论意识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学界对此也有相当多的论述。刘宓庆(2003:28-30)在讨论提高翻译教学素质时认为有三件任务要完成,其中一件是“强化理论的指导作用”。他认为“加强理论指导,加强教学的理论性是提高翻译教学的关键。”对此,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理论是坚持教学方向的行动指针。”其次,“加强理论教学是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深度,走向素质教学的最重要的途径”。“理论教学也是激活思维、促进教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对教学全局影响深远,对实务教学更起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理论是纠正教学偏差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翻译教学的教师如果不具有理论知识和理论意识,如何在自己的翻译教学中把握教学方向,如何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翻译的素质教育,如何克服翻译教学中的“经验主义”和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的随意性?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意识能帮助解除“翻译教什么”的困惑,走出“翻译教学就是带着学生做翻译”的误区,避免“只要愿意,谁都可以教翻译”的错误认识(罗选民,2002:58)。

2.2 从教学原则看翻译教学教师的理论意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所阐述的一条教学原则是“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 翻译课程和翻译教学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译者把源语文本变成译入语文本的交际过程中,存在复杂的认知活动。翻译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认知过程和转换过程,是认知原文文本表达的概念的过程,和将对原文的认知形成的概念转换成译文语言表达的概念的过程。在关联理论看来,话语的理解过程主要是个推理过程(Sperber &Wilson,1986)。在这个推理过程中,就需要对原文的理解和认知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与综合,分析原文的结构、意义、意向、情景、文化现象及其意义,利用抽象思维和概括思维,创造性地用译入语语言将原文的意义表达出来。对翻译的初学者而言,他们既缺乏翻译经验,又缺乏对翻译的认知和翻译理论知识的了解。因此在翻译的入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通过具体的翻译实践和练习帮助学生体认翻译,又要引领学生对基本翻译理论的认知和应用。在翻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应用有关翻译理论训练学生的分析翻译文本功能、文本意义,认识翻译策略和如何选择翻译策略以及译入语和源语相互转换规律的认知和分析的能力。这必然要借助翻译理论和翻译知识,把翻译理论融汇在翻译实践、翻译技巧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翻译背后的规律,以知其所以然,逐步培养和养成翻译的思维能力,为翻译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和理论养料,同时也要求翻译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意识。

2.3 从教学要求看翻译教学教师的理论意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学生的翻译要求和笔译课程的描述里,都明确提出对翻译理论的要求。专业六级的要求是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八级的要求是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进行相当难度文章的英汉互译。笔译课程描述是:……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这些都表明翻译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普及在本科翻译教学中的地位。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意识是教学大纲理论教学要求得以实现的保证。

2.4 从课程设计看翻译教学教师的理论意识

课程设计在目前的中国大陆似乎与具体的任课教师无关,教师只需按照较笼统的课程大纲和所选定的教材开课就行。事实上,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逐步实施,教学理念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重能力培养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文军,2004a:67)。鉴于此,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无疑是一种发展方向(文军,2004b:48)。因此,翻译教师能否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如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和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翻译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并恰当设计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在翻译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就要依赖教师对翻译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及翻译研究和译论新发展的了解。这也更进一步说明翻译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

3. 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师应具备的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

理论有不同的层次。杨自俭(2002:16-18)认为翻译理论研究按距离翻译实践的远近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翻译微观工程技术研究;其二,翻译中观描述性研究;其三,翻译宏观理论研究。翻译教师必须认识到翻译理论的层次性。一些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一些理论则用来解释和描述翻译现象,一些理论让人们认识翻译现象、了解翻译与社会的关系。另外,翻译教师还必须认识到翻译的教学理论的层次性,因为翻译教学本身有不同的层次。目前在中国大陆至少有五个层次的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学;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翻译教学;翻译专业(方向)本科生的翻译教学;翻译专业(方向)研究生的翻译教学。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的内容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翻译教学的教师所需具备的理论意识和理论修养也是有层次的。那么,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师应具备哪些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呢?笔者以为,从本科层次翻译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即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英语汉语互译的能力考虑,该层次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理论意识和理论修养:翻译教学的基本理论、语言学翻译理论、英汉语对比的理论知识,特别是英汉语宏观对比的理论知识以及课程设计的理论知识。不过,任何层次的翻译教师都应该具备一种开放的理论意识,随时吸收学科理论的新发展,与时俱进,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本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教学理论。

3.1 翻译教学的基本理论

本部分主要包括翻译的性质、翻译的定义、翻译的标准及其发展观、翻译的基本方法等。通过基本理论的讲授和典型译例分析,让学生初步明白什么是翻译,什么是忠实、通顺,什么是直译、意译,直译与硬译以及意译与乱译的区别。然而,基本理论教学的任务到此并未结束,还必须借助语言学翻译理论、英汉语对比的知识和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和应用翻译的基本理论。

3.2 语言学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从其研究的对象来看,可大致分为本体翻译理论和泛翻译理论。笔者以为,本体翻译理论也包括研究文本之间转换的理论,从语言本身来研究双语转换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意义理论、语境理论、语言功能和文本功能理论、衔接理论等。本科层面采用的教学翻译标准就是“忠实”和“通顺”。“忠实”二字太概括,学生无法理解何为忠实,忠实于什么等基本问题。翻译就是译意(Nida & Taber, 1969: 12)。“忠实”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翻译能力培训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包括语义(意义和意向)、语法结构分析和语篇分析(刘宓庆,2003:31)。因此,意义理论在本科层面的翻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做到翻译中的意义相符,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英汉语中意义的对应关系理论、意义的种类及其含义以及它们在不同文本翻译中的轻重之别,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意义的差别等。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意义即使用”,词的意义由语境决定。“语境—用法—意义”互为条件,使词义明确化。语境的分类及其在翻译理解中的作用、语境理论的新发展都应为翻译教师所掌握和知晓。语言的意义也和其功能相关,意义和功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言的功能和文本功能理论如布勒(Büler)的语言功能分类,纽马克对布勒语言功能分类的运用及其翻译中的不同功能文本的翻译策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等,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语言、理解语言、使用语言包括双语转换。篇章语言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翻译中的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篇章衔接理论为翻译中使用何种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上下文的衔接和语意连贯提供了解释和思考方向。

3.3 英汉语对比的理论知识

英汉语对比研究硕果累累,微观和宏观的对比成果均可用于翻译教学。从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和翻译中的语言分析和表达能力看,宏观方面的成果所起的作用更显著。宏观对比知识包括树式结构和竹式结构,主语—谓语型与话题—说明型;形合与意合,替代与重复;名词优势与动词优势,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宏观的英汉语序对比等(连淑能,1993;潘文国,2002)。学生翻译中出现很多翻译病,如搭配不当,英汉翻译时句子过长、过多地使用功能词,逻辑混乱,照搬原文句子结构等。缺乏对两种语言宏观对比知识的了解是导致这些翻译病出现的根本因素之一。如果不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特别是宏观的句子结构特点、宏观语序特点、话语组织法特点、语言心理差异等,再加上双语基本功不到位,翻译转换时难免出现上述翻译病症,导致译文不通顺、可读性差。因此,翻译教师应具有对比分析英汉语语言异同的理论素养,在引领学生翻译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如何转换,在意义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译语的特点组织话语。长期坚持,定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减轻和规避翻译腔。

3.4 课程设计的理论知识

要摆脱翻译教学“选定教材+开课”的教学模式,翻译教师必须懂得课程设计。既要在教学中执行现有翻译课程的教学大纲,又要在执行中考虑对大纲的补充、完善和具体化。既要考虑整个社会以及当地对翻译及翻译人才的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在此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比例等。具体讲,翻译教师要考虑实现既定翻译教学目标的手段,要设计翻译理论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翻译实践教学的材料选择(材料是以文学类为主还是以非文学类为主,或兼而有之;是注重翻译实践材料的普遍性还是专业性等),要有处理好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关系的办法,还要思考如何解决本阶段学生翻译能力培养与语言能力提高的矛盾以及设计有效检测和评估学生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的手段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翻译教师对课程设计理论及其反映的应用语言学理论、心理学及教育学理论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4. 结语

本文从翻译理论的作用、翻译教学原则及其要求和翻译课程设计四个维度,从翻译教学的基本理论、语言学翻译理论、英汉语对比理论知识和翻译教学课程设计理论知识四个方面论述了翻译教学教师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并不是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的全部,翻译教师应具备一种开放的理论意识,不断吸收和应用译学研究的新发展、新理论,以更好地适应和指导本科层次翻译教学开展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Brown, James Dean.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Dubin, Fraida & Elite Olshtain. Course Desig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Nida, E. A. and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 J. Brill, 1969: 12.

Sperber. Dan & Deirder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UK: Basil Blackwell Ltd. 1986.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姜倩、何刚强. 翻译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46-61.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刘宓庆. 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8,18-30,31.

罗选民.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 中国翻译,2002(4):56-58.

穆雷.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43-46.

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王树槐. 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 译学新探[C]. 杨自俭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313-320.

文军. 论翻译课程研究[J]. 外国语,2004a(3):64-70.

文军. 论翻译课程的价值与功能[J]. 中国翻译,2004b(3):45-48.

理论素养 第4篇

在大学生中开展“筑基工程”的必要性有哪些呢?

一、对大学生进行再教育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 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身份意识、使命意识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部分淡化。“筑基工程”活动, 本着提高学生党员的学习能力、服务意识、创优能力为出发点, 带领大一新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大学生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 通过“筑基工程”这个活动, 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 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和意识。

二、大学生党员实现政治追求的需要。学生党员是“筑基工程”的主体力量,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帮扶活动, 切实增强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 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目标。这个活动, 帮助学生党员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和学习, 也是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实现政治追求的过程。

三、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生党员不光要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大学生, 同时还要适应需要发展成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筑基工程”活动要求大学生既要服务同学、服务普通群众, 又要不断地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个活动的过程, 就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过程, 即增强服务意识和增强创新意识的过程。

大学生在大学刚入学阶段是否可以迅速的完成角色的转变、适应大学生活, 是工商学院“筑基工程”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此次活动将预备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树立大学新生的正确价值观念结合起来, 通过帮扶机制, 党员结合自身实际, 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尽自己所能给予新生帮助, 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帮助自己提高。

通过“筑基工程”这个活动, 学生党员和大学新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一、通过“筑基工程”这个平台, 提升了学生党员的工作能力。学生党员工作能力的提高, 离不开通过实际锻炼的平台。学生党员能力的提高, 不仅仅需要较高的理论作为精神支持, 还需要通过实际工作来检验。“筑基工程”通过实践活动给预备党员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这一平台使预备党员深入实际了解了大一新生的思想动态, 提高了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 又可以为大学新生提供服务, 进一步提高了预备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通过“筑基工程”这个平台, 提供了学生党员的合理激励机制。通过先进典型激励、实施荣誉激励、实行目标责任激励三种途径, 积极为学生党员创建了良好的氛围, 极大的激励了学生开展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三、通过“筑基工程”这个平台, 精确的给学生党员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巩固了学生党员的群众基础。这个平台, 让学生党员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一是认识到了自己是学生的身份, 从这一点说就是在学生中间争取树立自己的榜样形象, 不论从学习还是生活, 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以优异的学业水平、优秀的个人魅力、优良的个人品德树立自己的形象。而是认识到了自己的党员形象, 不光树立学生的形象, 还在学生中乐于助人, 带头为同学服务, 为党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为了学生爱戴、党组织信任的优秀党员。

只有党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在一系列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 才能在筑基工程开展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党群对接、新老对接、师生对接、内外对接中更好的沟通交流, 让每一个群众, 学生领悟党员素养从而更好的工作, 学习, 进而使筑基工程顺利进行。

“筑基工程”开展以来, 学院学生个体的整体理论素养和能力素养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我们还可以以“筑基工程”为活动的契机, 进一步完善学生党建工作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党建评优表彰机制。现在实行的“筑基工程”活动, 就是要促进优秀的大学生党员继续进步, 以合理的手段、民主的方式对在此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比较优秀的大学生党员进行表彰, 由个别优秀带动人人优秀, 带动所有的学生党员争优, 从而达到进取向上、敢为人先。

教师理论素养考试模拟试卷 第5篇

单位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计15分)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

A.孔子 《道德经》 B.孟子《道德经》 C.老子 《道德经》 D.庄子 《道德经》 2.《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指出,课堂上最大的问题是()

A.纪律问题 B.规程问题 C.及时作业 D.教学问题 3.《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指出,对待学生的小毛病,教师应该()A.揪住不放,及时教导 B.学会宽容,多份耐心 C.听之任之,不闻不问 D.以小见大,严肃处理

4.《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指出,任课教师在课上遇到违反纪律的学生应该()A.立刻勒令学生到班主任老师那,由班主任老师处理此事 B.大发雷霆,当堂指责该学生的违纪行为

C.贯彻“你还好吧?”原则,先稳定局面,课后自己独立处理,注意不伤及学生自尊心。D.打电话给政教处,让政教处处理此事,以示警示。5.构建成功的师生关系,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 B.切忌冷嘲热讽

C.答错题的学生不必给其自尊 D.经常向学生表示感谢 6.关于优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不要被态度消极的同事所影响 B.不要参与学校活动 C.着装要规范 D.要学会寻求帮助 7.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职业教育 8.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

A生产劳动 B家庭劳动 C交往劳动 D社会现象 9.校园的核心文化是()

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课程活动文化 D精神文化

10.“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上,属于()的价值取向。A重传统 B重权威 C重功名 D重忠孝 11.教师的着装提倡()

A职业化 B自由化 C个性化

12.教师都会在教学环节中遇到不少问题,他们应该持哪一种正确态度()A提问题,教师的声誉会受到影响,所以尽量不提问题 B提问题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C学会思考,敢于实践,也要善于想同行学习,请教问题 13.《满江红》的风格属于()

A豪放派 B婉约派 C均不是

14.《满江红》中用来教育后人珍惜时间的()A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强调了()

A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 B强调了随时随地学习的快乐 C强调了时常学习的乐趣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计20分)1.《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指出,教师应为每个学生建立并保持精确和完整的档案,这个档案包括()

A.成绩单、考勤表 B.日常表现记录 C.学校正式文件 D.家长通知单 2.下列各句,属于《论语》的句子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C.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D.巧言令色,鲜矣仁。

3.《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两句,分别说明学习的()A.恒久性 B.专一性 C.坚定性 D.必要性 4.刘禹锡借《陋室铭》表达()A.人的精神需求往往大于物质的享受

B.只有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才能在艰苦的物质环境中“快意扬鞭,策马奔腾”。C.人要懂得物质的享受 D.是真名士自风流

5.《陋室铭》中为何陋室不陋()

A草色入帘青 B往来无白丁 C惟吾德馨 6.提供系统“即时作业”作用()

A保证教室安静 B马上投入学习C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人类()

A生产劳动 B家庭劳动 C交往劳动 D社会现象 8.不属于校园的核心文化是()

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课程活动文化 D精神文化

9.“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上,不属于()的价值取向。A重传统 B重权威 C重功名 D重忠孝 1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因为()A“才美不外现”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 C古代科举考试的难于发现“千里马”。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题,计5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关于课堂管理,任何一种无法激发人们创造力的活动都必须有固定的章程。()2.有效的法律体系可以阻止学生的违规行为()

3.优秀的老师就是要显示出比学生力量大,对学生的挑衅行为立刻做出反应并控制局面。()

4.教师着装要跟学生接近,不要太职业化,以免与学生产生距离。()5.终身教育主要指成人教育。()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计20分)

1.“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论读书》告诉我们读书有什么作用? 2.你觉得良好的课堂管理从哪些方面入手?

3.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应注意那几点?

4.教师为什么要精心备课?

五.论述题(每题8分,共5题,计40分)1.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分组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那么分组探究有那几个环节?

一位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分这几个环节:第一步讲基本写作方法,第二步是写作的基本步骤,第三步教师出题让学生自己练习。请问这位教师在教学上缺少了哪个环节?请你说说你不出的这一环节有什么作用?3.你是如何辩证看待多媒体教学的?

4.我们经常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矛盾冲突,读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你有哪些缓和融洽师生关系的高招?

5.从课堂教学环节的角度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 C 2. B 3. B 4. C 5. C 6. B 7. A 8. C 9. D 10.C 11. A 12. C 13. A 14. B 15. 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ABCD 2. AC D 3. ABD 4. ABD 5. AC 6. ABC 7. ABCD 8. ABC 9. ABD 10. ABC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建议3 2.×。建议4 3.×。建议18 4.×。建议62.5.×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论读书》告诉我们读书有什么作用? 答:⑴读书可以陶怡性情。⑵读书可以增长见识。⑶读书可以雕塑性格。⑷读书可以启迪智慧。

⑸读书可以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的素质。

2.你觉得良好的课堂管理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⑴良好的开端 ⑵有效的纪律体系

⑶课间私下处理学生问题

⑷对待学生应该采取的态度(采取亲近原则、不要挑起学生的攻击欲、避免“空白”时间,不要和学生“角力”、惩罚要适当)3.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应注意那几点? 答案:

⑴作业内容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规定范围和深度,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适中:

⑵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应是教科书的例题或材料照搬;

⑶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

⑷作业尽量与现代化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⑸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给优生和差生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帮助。

4.教师为什么要精心备课?

答案:见建议22、24、27、30、32、36 五.论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⑴教育目的和任务; ⑵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 ⑶本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

⑷各科教学方法的功能、实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⑸学生的实际境况和可接受水平;

(6)教师本身素质,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7)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8)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和可利用的时间等。

2.合作学习,分组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那么分组探究有那几个环节? 一位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分这几个环节:第一步讲基本写作方法,第二步是写作的基本步骤,第三步教师出题让学生自己练习。请问这位教师在教学上缺少了哪个环节?请你说说你不出的这一环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缺少教师示范的环节。

建议39 3.你是如何辩证看待多媒体教学的?

⑴追求有效的选用教学媒体,适时辅助才会有效教学 ⑵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不能成为流程式的播放。

⑶既要看到媒体的作用,也不能过分依赖每题,明确媒体的作用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4.我们经常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矛盾冲突,读了《给教师的01条建议》,你有哪些缓和融洽师生关系的高招?

答案:建议13、14、18、19、20、48 5.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答案:包括教学整个流程的15个关键节点。⑴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设定目标要科学合理。

⑵预习检查,教师要用心布置任务,认真检查预习效果。⑶课堂导入要揭示课题,创设情境。

⑷资源选用关注三大资源,教材资源,本土的生活资源,师生资源。

⑸提问设计,教师的教学要贯穿“问题意识”,提问要“合乎学情”的问。⑹教师要思考理答策略,受理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要科学。

⑺重点难点,“重点”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难点”的确定应以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来确定。

⑻学习方式选用的依据是具体的教学主题和课型。⑼媒体的应用,应该定位准确,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⑽评价反馈要突出诊断,导向与激励的功能。⑾板书呈现,板书的内容与形式要有机的结合。

⑿时间分配,要关注教学效率,要优化流程,增加有效时段。

⒀学生状态,要强调激活学生主体,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自觉度。

论教辅编辑的政治理论素养 第6篇

关键词:教辅图书;政治性知识;政治底线意识

教辅图书是一种特殊种类的图书,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主要配合中小学教材,通过知识归纳、习题训练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多数人认为教辅图书是以知识性的内容为主,不会涉及到政治性知识,很容易忽视书稿中存在的政治性问题。教辅图书又不同于一般的图书,教辅图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广大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处在知识素养的学习积累期。任何错误尤其是政治性错误都会对青少年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毒药”。这些政治性错误比语言文字差错和知识性差错危害更大。

一、常见的政治性知识

教辅书稿中存在或隐或显的政治性错误,既可能是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错误,也可能是思想倾向和政策性的错误。其实,民族宗教问题、领土归属问题、国家主权问题、历史问题、地图问题、历史人物及领袖评价、国家称谓等,都是比较敏感的政治问题,经常出现在各科教辅图书中,文科、理科都可能涉及到。对此,教辅编辑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度,以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谨慎处理,万不可大意。

1、涉及民族宗教的知识。在历史和政治学科中,常常会出现民族宗教方面的知识。在论及民族问题和宗教的渊源、发展、派别、现状等情况时,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能出现与民族习惯、民族禁忌、宗教信仰相违背的内容,不能伤害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得出现影响民族团结的内容,更不得有意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俗理解为愚昧落后的内容。教辅图书中不得含有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及民族分裂主义的言论,不得含有宣扬邪教、迷信的文字。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正确对待,不能把少数民族的进步说成是汉化或者被汉族同化;不能把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与战争说成是侵略战争或者被侵略战争。慎用“炎黄子孙”,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禁止使用歧视性用语,正确使用民族名称,正确使用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等等。

2、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港澳台的知识。在地理和历史学科中,常常会出现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港澳台方面的知识。地图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图上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是政治性错误。

(1)南海诸岛。南海诸岛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包括四组群岛,即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上东沙群岛归广东省管辖,其余三群岛归海南省管辖。《国务院批转<外交部、国家测绘总局关于重申绘制中国全图和广东省地图时必须包括南海诸岛的请示>的通知》,有如下技术性规定:反映汉代及以后的中国全图必须包括南海诸岛,不能省略;但如果反映汉代以前的中国全图,则可不加绘南海诸岛。《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指出:海南省全图,其图幅范围必须包括南海诸岛。南海诸岛既可以包括在全国内,也可以作附图。以单幅表示南海诸岛地图时,应配置一副“南海诸岛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图作附图,海南岛的区域地图,也必须附“南海诸岛”地图。南海诸岛的地图漏绘和缺失“南海诸岛”图名导致归属不明的现象,出现频率很高,是教辅图书中地图问题最多的情况。

(2)香港、澳门、台湾。在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表述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不得出现引起读者错误理解的表述,须体现“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宜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相提并论。如“不能说美国、英国、日本、台湾、俄罗斯等国家”,应称“中国台湾”,不能使用“台湾政府”一词,可使用“台湾当局”或“台湾方面”的称呼。注意民国纪年的使用,民国纪年的年份截至民国三十八年(公历1949年),月日截至九月三十日(公历9月30日)。

我国出版的地图,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团结,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立场,保障国家安全和利益。在以不同颜色区别不同国家的世界地图上,香港、澳门、台湾的颜色要与中国大陆一致;中国地图上香港、澳门、台湾的中文、外文等名称标志,所用文字、字体、字号均与大陆其他省级行政区域一致;在标注省会城市的中国全图或区域图上,必须标注香港、澳门、台北,其字体、字号及字色与其他省会名称完全一致。

(3)中印边界。中印边界总长约2200多千米,分为东、中、西三段。其中有争议的主要是东段、西段边界,这两段国界注意按我国相关规定绘制。不得以“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东段边界线,不得以“约翰逊线”作为中印西段边界线。在地图上要特别注意这两处界限的画法。

(4)重要岛屿。我国重要岛屿包括海南岛、台湾岛、黄岩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曾母暗沙、钓鱼岛、赤尾屿及界河中岛屿。在地图中经常出现岛屿丢失错误。在中国全图、台湾省地图中不要漏绘钓鱼岛和赤尾屿,在表示广东省地图时,漏绘我国东沙群岛。

3、涉及国际关系的知识。在历史、地理、政治学科中,常常会引用一些时政材料,这些时政资料会涉及我国对外的关系。对有关国际关系的问题,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在提法上与我国的对外政策一致。如韩国首都“汉城”已经更名为“首尔”,我国正式承认锡金为印度的一个自治邦。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地区冲突,如中东局势、利比亚战争等,在教辅图书中,如无特别需要,精良避免使用;如一定要使用,也一定与我国对外宣传的口径保持一致。要注意涉及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敏感问题,注意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地缘政治的敏感问题,并在地图上正确表示。如正确表示朝鲜与韩国,朝鲜半岛上,朝鲜与韩国是两个独立的国家,但两国之间不画国界线,而用军事分界线表示。

4、涉及思想倾向的知识。在英语中,常常会引用一些国外资料,这些资料中会出现一些不良思想的内容。例如,某英语测试卷,里面有篇阅读文章。是一个外国人的口气写的,讲述他到中国以后,中国人对他很好,经常陪他聊天,上街购物,照顾他的生活,感觉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很友善。但是后来他发现这些都是有目的的,有的是为了练习英语口语,有的是为了咨询出国的事,有的是为了揩油,因此他的心情很不好,不想在中国呆了。这样的文章虽然在语法、训练上没有问题,但是这种以偏概全、误读中国人的热情与善良的表述,不适宜出版,更不适宜给中学生阅读。数学书稿中不得出现赌博和压岁钱数额比较的题目,在思想品德书稿中不得出现超出青春期教育范畴的黄色内容,以及对未成年不良心理和自杀倾向论述过多的文字,宣扬封建道德、腐朽人生观的文字等。

nlc202309082110

二、措施

教辅图书出现的政治错误一般不会出现内容整体上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等方面的错误,而是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技术上的疏忽、文字表述不当造成的涉及政治性内容的个别差错。如果不保持警惕,就容易出现这类差错。要是在教辅图书中真正杜绝政治性错误,教辅编辑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政治意识。教辅编辑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保持较高的政治警觉和政治敏锐性,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在审读国际交往、疆域问题、民族宗教问题,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任务的评价等资料时,一定要特别慎重。注意教辅上表述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如果发现有政治性错误,应坚决删去,避免产生不良后果。对一些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内容,如果没有太大的把握,一定要征求民族、宗教部门的意见。

2、勤核查相关资料。每个人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因此编辑应对很多知识性错误保持高度的敏感,特别是要对政治性错误保持高度的警觉。如果教辅稿件中出现有关诸如地图、民族、宗教等知识,一定要勤核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资料,也要及时了解并学习国家不断出台的新政策。修改时,一定要做到改之有据,而不能肆意乱改。

3、探索出错规律,积累经验。教辅图书的特性,决定了其编辑加工方法应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辅编辑根据学科特性,认真对待每一学科中常见的政治性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潜心研究其中的出错规律,不断总结市场上曾出现的政治性错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辅图书编辑是以图书育人的老师,必须自觉增强政治底线意识。在编辑工作中保持极端负责的工作责任感,坚决摒弃“无错不成书”的错误观念。尤其是要把政治底线意识融入到严格的审稿工作中,加强教辅图书的政治性知识审查,从源头上防止突破底线的不合格的教辅图书面世。

参考文献

[1] 黄柳沙.教辅图书的编辑加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203-204.

[2] 吴惠娟.浅谈教辅图书的编辑加工[J].编辑之友,2009(2):71-72.

[3] 李海棠.论历史教辅图书编辑的政治敏感性[J].编辑之友,2012(12):81-82.

[4] 甄贞.探讨教辅图书的编辑加工与策划[J].新闻出版,2015(7):80-81.

[5] 岳伟.论教辅编辑如何把好质量关[J].中国报业,2013(10):91-92.

论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范式演进 第7篇

一、20年代—30年代:提升保护能力

20世纪20年代, 美国电影工业迅速发展, 有社会学家调查后发现, 绝大部分影片主题与爱情、犯罪和性有关, 很多青少年刻意模仿影片中主人公的言行、穿着等。1928年, 美国电影调查委员会理事威廉姆森·肖特, 邀请一批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学者, 设计了一系列用来评估电影对青少年影响的问题, 在佩恩基金会的资助下, 展开了为期3年的研究, 结果表明, 电影确实对青少年的态度、情感、健康、行为以及道德等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 得出的结论认为, 电影与青少年犯罪有着直接的关系。这项研究导致美国修改《电影制作法》、建立电影行业自我监督机制、电影中大量减少相关内容等。

二、50年代—60年代:提升辨析能力

从50年代开始, 以英国著名学者雷蒙德·威廉姆斯和理查德·豪格特等为代表提出了新的观点, 他们认为文化不能被视为一种特权, 文化的表达应该是多元的, 既应该有高雅的、贵族的形式, 也应该有大众化的形式,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一样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在他们看来, 学校不能将大众文化进行不加区别地批判, 而应该对大众文化的内容进行区分, 他们认为电影等大众文化可以产生一些颇具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学校应强调电影美学的训练, 让学生能够辨析影像艺术的优劣, 其目的是辨析媒介展示方式的好坏。为了使教师们接受这个观点, 英国文化学者斯图尔特·霍尔和帕迪·沃纳尔于1964年出版了《大众艺术》一书, 提出了电影素养教育的相关建议。

三、70年代—80年代:提升批判能力

到了70年代, 英国著名学者莱恩·马斯特曼主张用符号学的方法去理解媒介, 强烈反对E·R·利维斯等学者提出的带有阶级偏向的媒介评价方法, 即媒介研究不应该是美学判断, 而是对媒介进行揭露和解构。在媒介素养教育中, 学生被要求撇开自己的主观好恶, 通过系统化的分析来找出媒介文本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企图, 由此将自己从文本的影响中解放出来, 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将媒介研究与当时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方法相结合, 原本停留于媒介表面的分析开始让位于一种洞穿媒介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尽管莱恩·马斯特曼的观点受到大卫·白金汉 (D Buckingham) 等学者的质疑, 但也表明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已经超越了保护主义和辨析主义, 主张强调受众在媒介面前的独立判断意识。

四、90年代以来:提升参与能力

进入90年代, 在网络媒介兴起的背景下, 美国兴起了一股主张受众积极参与媒介活动的理论。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权利与自由的国家, 很多学者主张不应过多干涉人们接触媒介的行为, 而应该积极鼓励人们充分地利用媒介, 并认为这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为此, 美国政府加大媒介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为人们接触各种媒介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美国的各级学校都设有媒介资源中心, 有专门的指导教师或工作人员帮助学生选择与使用相关资源, 因此这种理念也被称为赋权模式。美国学者布朗 (Brown) 认为, 参与理论下媒介素养教育的焦点发生了转向, 即注重对教师的训练, 以此作为媒介素养教育进入学校的一种更好方式, 不仅要训练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现成的材料, 还要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材料并与相关媒介制作与分析有机结合。

信息素养是媒介素养在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延伸表述, 极大地丰富了媒介素养的内涵, 这个概念自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后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2000年1月18日, 美国大学图书馆研究协会颁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决定所需要信息的种类和程度;二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而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 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四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 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一员, 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 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世界范围的数字媒介和网络传播发展一日千里, 大众媒介远远超出信息传播、娱乐消遣等早期功用, 如空气和水一般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须, 在此背景下,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需要直面大众媒介发展现实, 实现理论范式演进的第五次革命, 这就需要寻找新的理论支点。审视当下大众媒介的发展态势和结构布局, 笔者认为学术界应引入逐渐为学界所关注的北美媒介环境学理论, 论证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发展能力的新理论范式。素有媒介哲学之称的媒介环境学派宣称, 要“使世界成为更加平衡、健康的符号环境或文化———媒介环境”, 并促使“这个世界成为更加适合人生存的地方”, 这应是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创新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大卫·白金翰, 宋小卫译:《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0年第3期, 第73页。

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第8篇

一.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突出

不同于美国语文以历史线索收录文章入中学教材的模式, 中国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打破历史发展线索, 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为划分标准, 形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类型的单元。下面主要以戏剧为例, 具体说明文学理论中文体特征部分与中学教学的联系。

(一) 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在中学必修课本中, 戏剧收录戏剧篇目较少, 只有三篇文章。但其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其他文体更为集中。对戏剧单元内部规律的研究, 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戏剧部分是如何与大学中文专业知识产生联系。

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的观点, 戏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戏剧冲突, 与小说相比, 戏剧受舞台时空限制, 矛盾冲突相对集中, 不同于小说有条件在漫长的篇幅里展现一个缓慢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区别于其他叙事文体的特征在剧本中主要体现为戏剧冲突。按戏剧冲突的特征, 戏剧可分为三种形态: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震撼力相对更强, 具有较强的戏剧效果。悲剧出现在中学教学中, 更有利于学生对戏剧的感知。中学戏剧单元三篇文章《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均属于悲剧形式。其中, 《窦娥冤》更侧重以窦娥的不幸来展现悲剧的构成要素。

《窦娥冤》课后习题一要求“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并给出三个提示。其一为“窦娥的不幸命运”, 窦娥遭遇的不幸对应的正是悲剧理论中“悲剧主人公遭遇灾难性事件”[1]一条。其二为“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 窦娥的经历对应的恰是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 受恶势力压倒, 在斗争中付出重大代价”一条。其三为“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这与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虽然遭遇不幸, 但其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展示了美的理想”一条对应。三条提示层层推进, 由悲剧突出特征的灾难事件到悲剧中心的冲突, 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抗以及正义一方的失败, 最后到悲剧意义的升华, 在悲剧中体现的正义一方具有的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给我们的触动, 形成对悲剧构成要素的系统阐释框架, 将文学理论中悲剧的理论阐释以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 形成一系列贴合《窦娥冤》文本的具体问题。

通过窦娥作为正义的一方与恶势力张驴儿一方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戏剧冲突大致了解, 初步展示戏剧冲突的一种形态。在接下来的篇目《雷雨》中, 进一步介绍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一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内在的特点”。其一戏剧冲突源于意志冲突, 一种行动激起内心活动。矛盾冲突性质内在的特点反映在《雷雨》课后习题一“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 周朴园经历了怎么样的心理变化”。其二戏剧冲突源于人物内在矛盾导致了事件的发生的外在的动作。对应在课后习题一的第二问“周朴园是怎样看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样反应?”二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必然的特点”, “冲突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特点”。这与第三问“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 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相联系。通过课后习题的前三个问题对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分析矛盾冲突中周朴园心理、行为和性格三个方面, 可以初步感知戏剧冲突内在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戏剧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置的表层结构是学生能通过问题进一步理解各文本内容。而其深层结构是让学生感知作为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的戏剧冲突。分别以《窦娥冤》反映戏剧冲突的构成要素, 以《雷雨》反映矛盾冲突内在的、必然的两个主要特点, 又进一步用《哈姆莱特》再次强调矛盾冲突必然性的特点。同时介绍人物之间矛盾关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条件。从《窦娥冤》到《雷雨》《哈姆莱特》, 戏剧矛盾由简单的善恶双方的冲突发展到多种矛盾冲突, 多个人物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矛盾冲突也由双方的意志对抗:窦娥和张驴儿善恶双方的对抗, 到注重人的内心矛盾。这一深层结构对应文学理论的剧本理论的阐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在详细阐述戏剧冲突后, 又设置一节戏剧语言的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人物语言的特点。“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本手段, ”是剧本这一文学体裁主要的叙事方式, 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并富有潜台词。

中学课本戏剧单元, 《窦娥冤》主要关注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是指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境。”[1]尤其是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观点[2], 在《窦娥冤》的课后习题二中清楚点明:“关汉卿剧作中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 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 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对人物语言的分析, 能够体会到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点。在第二篇《雷雨》中, 侧重关注人物语言具有丰富潜台词的特点。其课后习题二设为“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 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 ……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体现鲁侍萍对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周萍的复杂感情, 既本能地关爱他而不能认他, 又无奈不满于他的恶行[3]。对该题四个句子的分析, 学生能够感受到戏剧里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 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 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 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 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 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 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 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 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 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 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 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 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 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 阐述文学形象, 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 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 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 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 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 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 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 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 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 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 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发情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 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 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 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 景的特点, 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 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 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 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 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 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 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 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 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 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 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 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 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 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 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 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 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 阅读诗歌, 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 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 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 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 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 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 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 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 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 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 表现上的“隐喻性”, 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 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 因此, 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 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 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参考文献

[1]王先霈, 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王先霈, 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王先霈, 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张健鹏, 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 语文 (1—5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理论素养 第9篇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时代内容和内涵, 更赋予政治理论课教师艰巨而重大的责任。一方面, 教师拥有了新媒体海量、快速特点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无限活力;另一方面教师又处在新媒体虚拟、难以掌控等新问题的被动局面。学会反思, 趋利避害, 消除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 发挥优势, 利用新媒体坚定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教师素养成为教育创新的关键因素。

一、解析新媒体背景下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1. 基于“生命线”意识的教育主导责任感

新媒体技术使每个人都是传播者, 每个人又都是受众。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的特点其积极的一面是信息流动更加自由;消极的一面由于传统意义上“把关人”角色的缺失, 容易使学生思想混乱, 减少了对主导价值观的认同感, 在观念领域无所适从。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 学生由于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 易于被表面现象迷惑, 导致他们在价值观上的倾斜。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言:“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拥有整个世界。“教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实践者, 应以“生命线”意识高度重视历史赋予的责任, 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强化责任感, 发挥主导性, 增强教育传播的战斗力和主动权, 才能更好地为党的事业保驾护航。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技术有效融合, 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 使得主流思想始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意识形态领域巩固的必然要求。

2. 基于教学过程民主化的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的政治理论课, 教师的信息优势地位十分明显, 通过这种优势,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 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 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新媒体传播条件下,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轻易地获得各种正确或错误的、真实或虚假的信息, 教师传统的信息优势已基本丧失, 处于信息劣势的尴尬境地。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一面之词”的单面宣传和简单说教, 他们更热衷于依据自己的判断, 平等地、实事求是地探讨问题, 更愿意从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追求事实真相。因此, 网络传播的平等性和交互性客观上要求教育主体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实施教育传播, 如此才能得到教育对象的心理认可。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角色观念, 用教学民主化的理念重组课堂教学, 由执教者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 使师生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形成教育者与学生协同学习的模式。

3. 基于启发建构思维的创新教学方法

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往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高、大、全”式的教育宣传, 注重灌输而轻视互动反馈, 教育手段单一, 与网络信息相比不能很好地满足年轻人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 往往使学生感到思想教育枯燥乏味。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很多没有经历苦日子, 没有深刻体认发展变化的中国给百姓带来的幸福生活, 因此, 要全面认识中国发展模式的优越性还需假以时日。学生的变化已为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动态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课程吸引力, 争取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成为在思想上争夺学生的战略需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增强学生兴趣, 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生学会自我思考, 从“要我们学”到“我们要学”, 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掌握了理论武器, 学生才会用正确的视角和观点审视社会、历史、人生, 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4. 基于宽厚学科基础的教育科学知识

美国学者霍夫兰研究结果显示:“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远远好于低可信度信源。”[1]毫无疑问, 教育传播主体的自身素养越好, 教育传播的能力也就越强, 其威信和受众对他的期望也就越高, 教育传播的效果自然也就会越好, 反之亦然。上述影响的启示是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建立良好的可信度形象才能更好地取得预期的教育传播效果。实践证明, 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是最受学生欢迎、可信度高的教师。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教学研究向多元化发展, 渗透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美学学科内容。如果教师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和警觉性, 缺乏新媒体技术水平和素养, 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难以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匹配。霍夫兰的实验同样显示对文化水平高者用“两面提示”比“一面提示”说服效果较佳[1]。实验结果传递给教师的启示是, 除了以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学养感染学生, 很大程度上要注重教育技巧、授课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基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圆满人格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说服人, 一靠真理的力量, 二靠人格的力量。教师自身的行为对学生是非常现实、极为直观的教育和引导, 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在媒体、网络各种舆论前, 如果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先进理论半信半疑, 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将超过无数次的正面宣传。面对部分学生中存在和网络上流行的一些错误言论及其观点, 面对学生在复杂道德情境下作出的一些错误判断和选择, 如果教师不能以爱憎分明的态度、敏锐的感悟力、穿透力及时对学生引导、指导与纠正, 就会对学生端正道德选择, 树立崇高理想产生极大负面效应。为此,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形成思想教育所必须的精神境界和情操, 有意识地将自己坚定的理想、纯正的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优良品质外化为自己的人格魅力, 让学生在教师人格魅力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在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将自我蕴含的思想、认识、政治、道德等内容传递给教育对象, 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由“潜”到“显”的形态转变, 需要“对实践的反思”, 在“实践中反思”, “为实践反思”。反思中, 经验得到提炼和升华, 专业化素养才能成长。

1. 反思学生, 要言之有“理”信念引领

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面前, 青年学生缺乏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判断力, 在信息污染前的抵抗力相对薄弱, 如含有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内容的“黄色污染”, 又如格调庸俗、情绪消极的无聊对话的“灰色污染”, 有些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会产生激烈动荡, 甚至造成思想价值观念的迷失与蜕变。新媒体特有的信息传播特征直接导致了当代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生活空间虚拟化、价值观念自我化的不良倾向。面对挑战, 教师应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 要有阵地意识, 做到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教育者的声音, 强化政治宣传, 传播政治信息, 使青年人对党和国家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产生认同,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教师带头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 可以引导学生看到真理的力量, 激发学习先进理论的热情,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师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 可以带动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增强改革意识和创新能力。房玫认为, 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四真”, 即要“真知、真懂、真信、真讲”。“知”, 即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教材;“懂”, 即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 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意义;“信”, 即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相信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讲”, 即理直气壮、充满激情地讲马克思主义原理[2]。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单向的理论解说、灌输, 更重要的是以内心的信念感染和带头践行, 通过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的表率, 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认清历史责任, 体会真理光辉, 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实践者。

2. 反思自我, 要言之有“情”打动学生

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情绪具有动力性, 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 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3]。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整体, 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家卢家楣把“师生情感交融”作为情感教学中的又一重要原则, 它的基本涵义是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 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促成师生情感文融, 优化教学效果[4]。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 感情的流露和身体表情等非语言的展示都映射出教师的思想、人格、精神面貌, 对处于这一环境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在新媒体环境中, 计算机代替了教师, QQ、BBS等通信手段和通信方式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 学习者接受教育的活动从生动的、富有情感的真实情境过渡到无人性化的机器面前。面对“人化”到“物化”的转变和发展, 人的态度、情绪、感情的表达受到限制, 网络在表面拉近人距离的同时却使人的心理越来越疏远, 感情越来越淡漠[5]。有调查显示, “90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感较前几代有所下降, 对网络的不信任感会延伸到现实社会中[6]。教师上课时如果仅仅面对PPT课件照本宣科, 面无表情, 语言干巴巴, 缺乏激情, 或者不与学生教学互动提高“抬头率”, 最后导致老师上得辛苦, 学生听得没趣。因此, 教师要反思自我, 是否热爱学生, 是否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学投入够不够, 是否意识到课程在“全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是否善于跟学生交心谈心, 愿做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热爱学生, 言之有情, 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 愿意讲真心话, 便于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宣传的思想政治道理就易被学生接受。

3. 反思课堂, 要言之有“法”艺术呈现

“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它一旦进入教学过程, 教师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学生的接受状况对其进行解读, 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下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碰撞、激活, 进行再加工, 赋于教材新的生命力。将教材内容主体化、情景化、信息化, 进而转变为能动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要。”[6]教师就像是这堂教学话剧的导演和演员, 对教材这个“剧本”进行富于创造性的“加工”、“排练”, 充分运用教师自身的人生经验、智慧和创造力, 才能在课堂艺术舞台上自如地“演出作品”。加工“剧本”必然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研究网络思想政治出现的新问题, 及时捕捉, 判断是非, 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充实到讲义中, 弥补传统教学方式语言表达的说不清、道不尽的缺陷, 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新鲜感、时代感。延伸“剧本”教师要联系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 联系学生思想实际, 利用新媒体手段, 开展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 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 给予学生一种理论思维, 一种观察社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而不仅是概念、原则、结论[7]。排练“剧本”就要调整授课方式, 老师少讲, 学生多讲, 改变教师管讲、学生管听的被动局面。多开展课堂讨论, 学生充分表达意见, 最后归纳总结将思路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表演“剧本”教师要将自己的心灵世界、思想道德情操、人格品质通过“剧本”外化向学生投射, 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艺术、敏捷的思路、生动的表情振奋精神, 激起波澜, 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明力。

4. 反思能力, 要言之有“术”加强研究

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回避新媒体带来的教育模式变革, 教育者不仅要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 还必须善于把经验方法网络化、技术化,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北京一学校对教师新媒体的应用调查显示, 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术一般的占39.4%。影响教师利用网络获取资源的因素包括:技术能力不够 (29.5%) 、资源有限 (22.4%) 、缺少培训 (17.1%) 。“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 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7]因此, 在庞杂的信息流的冲击下, 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教学的科研探索, 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现实性课题。为此, 教师应融入各种现代化手段尤其是新媒体手段, 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以教学为基础为科研提供思路和课题, 以科研促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范围, 在“变”中求得新的转型、新的发展。教师要深入虚拟解答现实, 广泛运用文字、图像、声音、论坛等方式, 创造出更具艺术性、互动性、形式多样的适应现代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新形式。例如, 创建网站评价教师队伍, 在新媒体上对广大学子答疑解惑, 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行为规范的引导, 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表达与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相结合。建立有影响的博客平台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学习网站,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的疏导和教育。贴近学习生活实际, 利用新媒体开展相关调研和测评, 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况、精神需求以引导教学。在“有用”和“有趣”、通俗化、学生化、时代化上下功夫,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行传播, 从而实现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房玫.用爱与责任“讲活”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9/06/c_13481264.htm.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出版社, 2000.

[5]全洲.网络教育中的情感淡漠与反思.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2) .

[6]赵秀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还是新机遇.中国教育报, 2011-07-04 (5) .

理论素养 第10篇

一、真

现代人的“真”体现在理论课教师身上就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首先,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具有坚定的政治性的课程, 主要是在帮助学生解决困惑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和政治观, 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一方面, 教师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发展地看待和学习马克思主义, 真正地信服马克思主义, 积极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另一方面, 教师应认真寻找理论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 理论课教育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学生群体,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增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为此, 理论课教师必须紧紧抓住二者的联系, 将二者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既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生动化;又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其次,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精髓的理解。“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思想觉悟, 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要能够自觉学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精髓, 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体现创新精神, 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国家创新体系输送创新人才和直接提供科研成果的双重任务。一方面, 教师应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地分析、解答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全新的观点, 将新方法用于理论课教学中, 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教师要将科研与教学结合, 其主要体现在:不仅能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 而且能研究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不仅善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现问题, 而且善于在理论研究中解决问题。 (4) 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 才可能在教学中应对自如, 提升教学效果。

再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够真正理解并阐明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邓小平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5) 这是理论课教学必须要贯彻的一个基本原则。为此,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理解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一方面, 注重从多方面渗透个人修养和政治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内在联系, 潜移默化中使其意识到理论课教学对其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自身特点、专业特点、职业发展特点等, 寻找其与理论课教学的关系, 将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理论课教学是其学习和成长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传递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更加注重的是培育学生的人格、道德, 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 这是其他教师所不可替代的。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思想稳定的道德心理特征才会成为学生尊敬、爱戴和信任的人, 才可以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 激励和教育学生去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 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 这就是现代教养中的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的集中表现。

第一, 自尊意识。当代大学生大多有较强的独立意识、积极乐观, 追求人格平等, 渴望得到尊重, 而教师在教学中也渴望得到学生的尊重, 这种相互的尊重更多的是来源于教师的自尊意识。首先, 尊重自己, 就是要有高远的理想, 高尚的情趣, 高超的境界;要有博大的气度, 高明的识度, 高雅的风度。其次, 尊重学生, 就是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将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人, 学会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善于因势利导地转化学生。再次, 尊重他人, 诚信和宽容, 能诚实地坦白自己, 不苛求他人, 以信任、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

第二, 自律意识。自律意识是理论课教师道德情操的又一个重要表现。加里宁说过: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 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理论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要成为道德的示范者,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做人, 大学生往往将教育与教师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 教师的品行端正才能有效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 教师们一方面要知道自己怎样做人, 及时地对自己的思想品质、思想意识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 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 教师还应做到以德服人, 严以律己, 为人师表, 善于把外在的道德、法纪、政治、思想要求内化, 实现道德内化和品德外化的统一, 用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感染大学生, 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第三, 自强态度。中国教师成长在今天的环境中, 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文化, 他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应该融入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教学的同时要为自己打造一个发展空间, 每个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 继承和发扬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立、自强的道德原则, 努力适应环境, 征服人生的挑战, 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主动去寻找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一方面, 要加强基本训练, 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向良师益友虚心求教, 不断充实自己。同时, 教师还要以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迎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始终保持朝气蓬勃、锐气昂扬。

第四, 自主境界。这种自主境界在理论课教师身上的体现就是要具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要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教师要在人生层面努力确立自己的终极价值体系和生活理想;充分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价值, 努力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只有形成了人格理想, 并时时与自己的现实人格相对照, 找到差距、缩小差距, 真正的教师人格修养才能成为现实, 才能达到理论课教师的用人格培育人格, 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职业境界。

三、美

美作为人的教养, 在现代意义上理解就是人的性、情、品、格的和谐, 就是一种和谐的成熟美, 是人格的魅力与对美的追求。体现在理论课教师身上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对美的向往, 对尊严的坚守, 对媚俗的超越, 以及用深邃的理论魅力去陶铸、锻炼的健全的人格力量。

第一, 大爱之美。一个具有爱心的教师会比一个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更有魅力。理论课教师首先应做到热爱学生, 这是教师所特有的职业情感, 是教师人格的核心。要用真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去影响、感动大学生;做到豁达大度、用一种宽广的胸怀对学生的问题保持体谅和理解, 而非批评和审判;分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败和痛苦。其次, 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认识自己对社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从职业作为的意义上了解人生的价值,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 寻找和享受教育工作的乐趣, 体味教育创造之美。再次, 热爱生活, 开发多方面的生活情趣, 发现和感受生活之美;热爱家庭, 发现和感受亲情之美;热爱祖国, 把祖国的要求作为己任, 从未来的角度去审视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 着眼于未来;热爱自己所属的人类和生存的世界, 体味“天人合一”之美。这种对美的热爱会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 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 理想的追求, 并试图以最健康的方式改变自身。

第二, 礼仪之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礼仪文化再次突显了它在社会中的作用, 个人的礼仪修养已经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个人文明与教养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府,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传授中华的礼仪文化, 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的礼仪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理论课教师要有胸襟博大、视野开阔、海纳百川的大气之美;要有表现个人智慧、又不随波逐流的识度之美;要有言谈举止高雅、不卑不亢的风度之美;更要朴素而不落俗套, 整洁而非娇艳, 大方而不浮躁, 稳健而不显高傲, 端庄而不乏时尚, 热情而不轻佻的仪表之美。

第三, 时空之美。时空美即审美的过程和方法, 指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对利用教育活动内在美的因素形成一定的审美态度、具有一定的审美智慧、激发一定的审美情感的全方位反思。 (6) 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这其中包含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种能力更多的是来自于教师的引导, 而理论课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尤其是理论课教师自身审美能力。为此, 教师要不断美化自我精神境界;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分辨美丑;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社会上的历史文物、文学艺术、影剧音乐、绘画雕塑、园林建筑的欣赏感受、传播正确的审美观点, 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将良好的审美情趣从感知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审美修养层面, 充分感知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

参考文献

①孙正聿著.探索真善美.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科[2008]5号) .

③冯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种精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5)

④张雷声主编.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

理论素养 第11篇

【关键词】美术专业 艺术理论 理论素养

美术理论课是艺术概论和中外美术史等课程的总称,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和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理论课程,能够了解美术发展历史和中西方美术风格的演变,并掌握其本质和发展规律。学好这类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广泛的认识空间,充分开拓学生的艺术思维,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因此,美术理论课在高校美术课程中是一门重要专业,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是迫切而重要的。

一、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现状及原因

当前,美术理论课的实际效果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多年来,美术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课脱节,大部分美术专业教师和学生只重视美术技能而忽视理论知识,使美术理论教学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低迷状态。

造成当前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素质、学校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首先,学生对美术缺乏真正的兴趣及对艺术理论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技法重于理论。有一些学生是因为自身文化科学习跟不上而转到美术学习班,考美术只是为了考上大学而选择的一种较为保险的方式,并非发自内心喜爱美术。此外,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加上缺乏学习目标,在专业学习时只是一味重视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在思想认识上忽略了艺术理论的学习,致使学生对艺术的内在本质和精神境界的认识不够,最终会制约他们创作实践水平的提升。

其次,高校的扩招,美术专业学生增多,生源质量下降,加剧了美术理论教学的难度。高校美术教师重视创作指导而忽视理论引导,且教师自身理论素养有待提高。有一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急功近利,重视对学生进行技法的指导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授,只用学生的创作成果来体现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长期以往,会导致美术专业学生发展不平衡,理论素养偏下,不利于美术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

再次,高校美术教育观念陈旧,美术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不平衡。在目前美术教学中,缺乏自由开放精神和艺术创新意识。许多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在课程安排上不够合理,实践教学明显重于理论教学,这与现今的课程标准相差甚远,没有从根本上对美术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没有处理好美术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限制了学生的艺术理论素养的发展提高。

二、艺术理论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陈传席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不能。可见,高校美术理论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理论知识是引导情感表达创作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积淀能够为美术创作者带来灵感。艺术理论是无数画家经过长期实践而孕育出的结晶,是艺术发展的指明灯,为画家、美术学习者及观众提供了理论指导找到自身评判艺术的方位和标准。艺术理论素养对一名美术专业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不是单纯地了解美术发展历史和中西方美术风格的演变,掌握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提高他们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充实心胸,提高品质,增益学问。其中的影响和作用的深意需要每一位志在艺术方面有所建树的学习者细细摸索和玩味,以期对自己有所启发和帮助。

西方美术教育家对艺术理论素养的重视程度是比较高的。美术教育家格内尔和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是现代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应具有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四部分: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术创作。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的课程列表中,美术理论占了很大的比例。高校美术专业学生通过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过去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现在的发展状况,并保留和继承其中的优良部分,开拓艺术思维和视野。更重要的,美术专业学生可以从我们丰厚的艺术文化积淀中汲取精华,获取灵感,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理论无论是合理的还是有失偏颇的,它对现实艺术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回顾过去中国美术界经历的艺术浪潮,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次的艺术浪潮都是因美术理论观念的变革而引发的。从“85美术”到“波普”“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次次的浪潮中,由于一些艺术家欠缺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对中西方艺术发展史缺乏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导致他们在艺术浪潮当中,迷失艺术发展方向,创出一些矫饰作品,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而缺乏本土特色和自己的创造灵魂。由此可见,不重视理论学习会使美术教学中技能和理论教学不协调发展,影响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和改进,不利于学生的长远持久发展。

三、如何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

第一,从根源和制度方面着手,当前美术教育和高校招生须有当下意识,注重学生全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招生和教学上不应一味地看重速写、素描,彩等专业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知识的传授。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理论的漠视和缺乏,过度关注绘画技法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当前高校美术专业的招生和教学,与时俱进,把当下意识融入其中。

第二,革新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平衡美术理论课与美术技能课,准确定位理论教学。高校美术院系应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将美术技能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正确认识艺术理论素养的提高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开展有效的理论教学,邀请校内外的理论素养高的学者到校开讲座,将自己多年积淀的理论和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理论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目前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只单纯讲授教材内容,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艺术鉴赏和感受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分析,难以形成自身的一个理论系统,对美术理论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适当融入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观赏美术作品,也可以组织他们参加美术创作活动。在实践中融入理论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深切感受和理解古今美术风格,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另外,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感受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习、分析美术作品背后蕴含的审美意味和价值取向,重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独特的表达方式、自由开放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创新能力。

第四,不断提高完善教师的人格魅力及理论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影响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感决定着教学内容的跟进与否,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先进与否;理论抽象枯燥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美术专业教师须由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教书育人,同时以生动的教学方式和自身的理论素养影响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论素养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影响是深远的。

四、小结

总之,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重要而迫切,要改变重美术技能而轻美术理论的现状,需要革新美术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努力与协作。

【参考文献】

[1]黄先明.高师院校美术理论课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1,3(8):64.

[2]张宽武.对当下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提高艺术理论素养的忧思[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55-56.

理论素养 第12篇

人文素养教育从狭义讲, 即人性化教育, 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 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 而人文素养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 “为学”与“为人”有机结合起来;从广义讲, 主要是指传授人文知识, 训练人文思维、塑造人文精神的教育;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具有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人文素养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 其功能就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实现个性完善化。人文教育是通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 通过人文教育既可以普及艺术知识, 拓宽知识面, 提高艺术修养, 陶冶情操, 还可以在认识人文美、自然美的同时, 认识社会、了解自然和历史, 从而开发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目前, 国内对人文素养教育现状是普遍感到不满。如人文课程开设随意性较大、课时量少、师资力量薄弱、质量监控不到位;学生人文知识缺乏、承挫能力脆弱、艺术活动开展少。由于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与此相反, 西方国家历来相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 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 人文素养的培养往往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 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 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

深入地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不仅是高职教育不断地加以完善的必由之路, 同时, 也是完善我国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

一、转变师生观念, 树立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融合的理念

许多高职院校把专业性和实用性作为高职学生培养的目标, 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重中之重, 轻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 造成一方面企业对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缺口很大, 另一方面却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业质量比较低、流动性比较大。因此, 转变师生观念, 树立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融合的理念。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人文素养的培育者和引导者。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并能以自身的修养、良好师德、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化学生,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结合模块课程, 构建具有人文思想的课程体系

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 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应结合模块课程, 构建具有人文思想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安排上可分为:公共基础必修模块、专业群必修模块、专业限选模块、专业任选课程模块和公共任选课模块。公共基础必修模块中的人文教育由具体专门机构和教务处主要负责, 作为第一课堂。公共任选课模块是扩大学生知识面, 改善知识结构而设置的课程, 由学院统筹安排, 作为第二课堂。涉及时事分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领域,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修。宣传部、学生会、团委等部门主要负责第二课堂, 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

三、结合专业教学, 渗透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应倡导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承载起人文教育的责任。教师应挖掘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成长道路、治学精神、哲学思想, 用他们的故事来教育学生。此外, 院校还可聘请科研机构、企业中的专家, 请他们介绍技术误用、滥用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为学生未来从事技术工作奠定正确的人文思想基础。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灵活运用人文教学方法。如启发引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还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延展学习, 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角色扮演法, 如在网络基础知识教学时, 由学生分组扮演网络公司售前技术人员, 向企业负责人 (学生) 介绍清楚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有什么功能等等, 巧妙地将知识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到了学习过程中。辩论式教学法, 往往具体的工作任务都有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多方进行辩论, 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 增强对技术的运用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高职院校要融合我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学校的办学理念,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合理设置与安排人文讲座, 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中外音乐艺术赏析”、“古典诗词赏析”、“文明礼仪”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文学社、书法协会、艺术团、摄影协会、象棋协会、环保协会等等, 可聘请有经验的老师指导, 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断拓宽、加大人文素养教育途径和影响力, 举办人文素质教育专栏橱窗、海报宣传、师生书画展、组织演讲、辩论、征文写作、诗词朗诵、教室与宿舍形象设计, 知识竞赛等,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也拓宽了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

五、发挥图书馆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图书馆藏有大量的书籍, 涉及到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文学艺术、社会生活、机械专业、计算机专业、电气专业等多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图书, 各种书籍、期刊杂志都是学生很好的精神食粮。然而, 当前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大都存在着馆藏不足、开放时间短等一些不足问题, 导致了高职生无法高效地利用图书馆。为此,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 科学规范管理, 提供高质量的读书服务, 让健康有益的书籍占领学生阅读视野和空间,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汲取营养。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构筑知识结构,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阅读环境, 使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切忌急功近利, 避免浅薄浮躁, 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恒心地落到实处。

摘要: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深入地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不仅是高职教育不断地加以完善的必由之路, 同时, 也是完善我国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莉.浅谈人文素养对高职生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2) .[1]王莉.浅谈人文素养对高职生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2) .

[2]司春燕.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0, (7) .[2]司春燕.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0, (7) .

上一篇:高校设备招标采购管理下一篇:混凝土质量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