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与文化素质

2024-05-15

文化素养与文化素质(精选12篇)

文化素养与文化素质 第1篇

回顾近年来西北大学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我们有三点体会:素质教育首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只有当大学生有了对自己所拥有、所依存的文化状态的清醒认识, 善于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体系中, 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找到自己文化的位置与坐标, 我们的学生才会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其次,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只有通过严密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 使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上, 尽快体悟到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内核, 将文化知识转化成为内在的文化素养和人生智慧, 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承担文化建设的基本本领。第三, 要着力培养大学生文化创意的经历。只有搭建宽广的实践平台, 使大学生关于文化的设想在校园、在社区、在社会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经历, 他们才会有投身文化建设的自信。

一、深化传统文化教育, 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

知识分子是文化传承创新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千百万大学生都有了“文化自觉”, 我国的文化传承创新事业就会波澜壮阔。

西北大学很早就提出“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愿景, 致力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 融会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建设祖国辽阔的西部。学校将激发大学生对于文化的自我觉醒放在重要地位, 努力使大学生形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 并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比, 使学生在观察世界其他文化时, 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保持对文化的批评与建设意识。

陕西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周秦汉唐文明构建了中华古代文明的骨架。学校在科学揭示中华文明发展历史、挖掘中华民族精神遗产、推进文化交流传播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研究方面, 古都长安及其周边地区、西北地区的重要考古遗址, 都有西北大学考古学人的足迹。从关中平原到沙漠戈壁, 从巴山蜀水到草原丝路, 到处都洒下了西北大学考古学人的辛勤汗水。经过考古学人的探索, 西北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周秦汉唐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古代农耕文明与西北游牧文明的关系, 得到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中华文明的基本元素研究方面, 由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奠基、张岂之先生主持发展的中国思想史学科, 先后出版了《中国思想史》《中国儒学思想史》《宋明理学史》《中国历史 (6卷本) 》《中国思想学说史 (6卷本) 》等著作, 对于中华文明中儒道佛等思想性元素的成熟与发展, 及其对中国历史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有深度的研究。在中华文明与中亚文明交流研究方面, 西北大学彭树智先生所领导的中东史研究群体, 揭示出中亚广大地区由塞族文明到中亚游牧文明与波斯、希腊、汉文明广泛交往的时代, 再到阿拉伯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 研究了中华文明与中亚文明交流的历史, 以及阿拉伯文明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出版了《二十世纪中东史》《阿拉伯国家简史》《文明交往论》《中东国家通史 (13卷本) 》等著作。

依托这些积累, 学校始终坚持让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20世纪80年代, 张岂之先生就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道德和理性力量的深厚源泉, 在大学生中开设《可爱的祖国》

*本文系作者在2011年11月19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2011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上所做

的主旨报告摘录

系列讲座, 并在1993年组织撰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书, 系统介绍中国哲学、道德、宗教、文物、教育、书法、绘画、医药与养生、饮食、建筑各方面的基本知识, 并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对偶”精神、“会通”精神。

随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 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发布, 西北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深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联系也得到了更加清晰的论述。大家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可以为大学生确定人生信念提供参考, 传统文化精神上追求“天人合一”, 政治上崇尚“礼乐教化”, 文化上主张“和而不同”, 可以为大学生判断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提供参照。大学生了解一些优秀传统文化, 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会更加强烈, 他们的现代化眼光将会更加深邃。

对于如何在大学生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做了积极的探索。如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做了进一步的丰富, 在教学内容上设计出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国思想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明等版块, 并对各部分内容做了进一步深化。如中华文明的思想性因素方面, 就开设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6门子课程, 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作为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按每学期2到3门滚动开设。同时, 打造了更为完整的教材体系, 先后出版了《中华人文精神》《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历史15讲》《中国考古学18讲》、《中东文明18讲》等多种教材, 为学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 加强了与陕西主要文物博物馆的联系, 在半坡遗址、黄帝陵、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等重要文化遗存, 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将课堂教学内容加以延伸和拓展, 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及感受变得更加具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觉, 而且使文化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与风貌。

二、传授严密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孤立的, 不能独立于学科专业之外。学科和专业所包含的知识, 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积累, 其中蕴涵着文化发展的合理内核。大学生对于学科和专业知识了解得越深刻, 就越能领会文化发展的精神, 越具有文化创新的智慧。

为了使普遍性的学科专业知识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 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智慧与德性, 学校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第一, 着力构建逻辑严密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西北大学是以文理为主、工科为辅的学校, 现有19个院系, 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济、管理、法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 设有75个本科专业, 具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工商管理硕士 (含EMBA) 、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等16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在学校的学科群落中, 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学是学校的核心。目前拥有的7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13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绝大部分都归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理学。

学校始终保持理性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创新学科专业的能力。石油地质、药用植物、文物保护技术等20多个学科专业, 都是结合学科知识结构, 针对陕西和西部地区的人才需求, 在全国率先设立的。最近又设立了数理经济学、化学生物学、金融数学与统计等一批文理交叉的学科专业。对学科专业, 我们大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近颁发的学科目录, 将历史学分为中国史、外国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 而系本大学除历史学、考古学专业, 还有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并分设有历史学院和文化遗产学院两个学院。

我们认为, 历史学的发展将包括历史、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学, 通过历史学、考古学所认识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化遗产, 都有一个保护问题。而文化遗产的保护, 既需要有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 也需要专门化的技术手段, 还需要有展示和管理规范。为此, 西北大学率先对文化遗产学科进行摸索, 建成了文化遗产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文化遗产管理与展示三位一体的文化遗产学科体系。经过多年发展, 目前, 文化遗产学科拥有的“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已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西北地区文物系统业务人员中, 西北大学毕业生占70%以上, 在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人才培养方面, 该学科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二, 传授富有西大特色的知识和技能。如学校的地质学和生命科学的专业教育, 紧密联系秦岭山脉的相关研究展开。学校地质学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秦岭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生物学科则抓住秦岭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特点, 长期关注秦岭动植物资源的研究、保护与开发。依托科学研究开展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一般能够很快体会出知识的内在精神与实质, 在参与科学研究中深刻地理解、吸收和掌握特色化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 突出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是文化素养的灵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汇贯通是文化知识转化成为人生智慧和德性的关键。近年来, 为突破学科专业的局限, 西北大学已经在13个学科门类实行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的大类招生, 并依托学校学科的优势, 建设了包括语言文学类、历史与文化类、宗教哲学心理学类、社会科学类、科学技术与工程类、艺术体育与素质拓展类等六大模块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 我们将全校所有专业的选修课程学分提高到总学分的25%, 并要求文、理、工等各专业的学生必须跨类别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此外, 还开放了14个辅修专业,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辅修专业的学习, 根据学习情况申请双学士学位。通过这些努力, 我们力求将科学与人文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三、搭建实践平台, 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经历

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化创造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文化创造潜力, 使学生敢于将自己的文化创意转化为文化创造, 具备一定的实践经历。

西北大学充分发挥学科综合和地域资源优势, 着力为大学生的文化实践搭建广阔的平台:

一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们通过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设立开放实验室基金、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措施, 基本构建了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 我校120个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中立项, 其中49个国家项目结题并取得可喜成果。同时, 重点加强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场所的建设力度, 积极探索综合性实习基地的建设, 如成立的可满足学校多个专业实习需求的“秦岭-宁陕综合实习基地”, 已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堪萨斯州威奇塔州立大学达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野外实践教学意向。2011年, 秦岭野外地质教学基地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立项。

二是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 倡导彰显个性的文化氛围。西北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学生用亲身体验的故事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舞蹈之美, 抒发他们对于自然、人生与社会的感受, 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格调和生活品位, 在人性塑造和人格养成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的“黑美人艺术节”, 自1987年在一群热爱戏剧的师生精心策划下诞生, 已连续开展了25年, 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由“小黑戏剧社”创作的《家里的玩偶》获得国际易卜生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剧目特等奖和最佳导演奖。学生自发成立的同慧影视工作室创作的《霸王年代》《紫陀螺》《火箭鹌鹑》《童年的木剑》等影视作品, 先后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在2010年10月6日落幕的韩国釜山第三届中韩大学生电影节上, 关兵同学凭借其纪录片作品《墨脱情》一举斩获金奖。这也是该电影节自开办以来, 首次将最高奖授予纪录片。在学校参加的7次教育部主办的“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活动中, 西北大学选送的节目精彩纷呈, 形成了以综艺情景短剧为形式, 以多元艺术元素为点缀, 以深厚文化底蕴、深刻社会思考为诉求的“西大特色”。

三是为学生经历与体验不同的文化创造条件。近年来, 学校先后邀请土耳其总统居尔、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图灵奖获得者沃思以及4位诺贝尔奖得主等一批国际政要和学术大师来校进行访问交流并发表演讲, 不仅使学生亲身领略大师们的风采, 也为校园带来了不同的文化风格。同时, 我们还与多所国外大学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 支持学生申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美富布莱特项目”、“欧盟伊拉斯谟对外合作窗口全额奖学金”等国家公费资助出国项目;与菲律宾布拉卡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派出学生开展交流;开设托福、雅思等全校公共课, 为学生体验不同文化, 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做出努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高等教育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主题。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指出“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大学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目前, 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高等学校不断追求和探索的主题。西北大学将不断探索, 不断前行, 为深入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方光华, 西北大学校长、教授, 陕西西安

综合素质文化素养 第2篇

(5)东汉:张衡了浑天仪和地动仪。(6)隋唐:《大衍历》。(7)元朝:《授时历》的年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1)西周:商高《周髀算经》。(2)春秋:九九乘法表。(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5)南朝:《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一书。(1)战国: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2)西汉:《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3)东汉:《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4)隋唐:(唐)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5)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1.哥白尼(波兰)——日心说。2.开普勒(德国)——开普勒三定律。3.牛顿(英)——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 4.瓦特(英)——蒸汽机。5.法拉第(英)——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6.史蒂芬孙(英)——蒸汽机车 7.达尔文——《物种起源》,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8.孟德尔——遗传学的奠基人,“现代遗传学之父”。10.贝尔(美)——有线电话。11.爱迪生(美)—— “世界发明大王”。12.法国居里夫人——镭和钋放射性元素。13.莱特兄弟(美)——飞机。14.爱因斯坦(美)——相对论及质能方程,量子力学16.霍金—— “黑洞”理论。15.冯·布劳恩—— “现代航天之父”。17.蒂姆·伯纳斯·李——万维网的发明者,“互联网之父”。1.太阳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可分为风、雅、颂三类,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春秋》,孔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4.《左传》,春秋左丘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5.《国语》,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6..《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中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7..西汉司马迁,《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14.王勃,“初唐四杰”之一,《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5..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7.叶圣陶,《倪焕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9.冰心,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10.郭沫若,《女神》

5.叶圣陶的《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

1.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2.埃斯库罗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悲剧之父”。3.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

4.但丁,《神曲》。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5.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被称为意大利人文主义“三杰”。

7.塞万提斯,西班牙《堂·吉诃德》。

8.卢梭,法《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 9.歌德,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10.雨果,法《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11.普希金,俄国文学之父,农民题材的小说《上尉的女儿》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12.巴尔扎克,法《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15.马克·吐温,美《竞选州长》和《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3.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14.托尔斯泰,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7.《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作家和 8.董宏猷《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9.伊索的《伊索寓言》10.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11.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12.《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13.《彼得·潘》,姆斯·巴里。

1.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江西九华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3.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6.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7.吝啬鬼典型:吴敬梓《儒林外史》笔下的严监生。8.中国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10.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11.孟子学说的中心是以实行“仁政” 5.中国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18.法司汤达《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4.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7.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8.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小仲马《茶花女》 9.明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32.《天工开物》世上第一部关农业和手工业的综合性著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0.东汉造纸术;突火枪由宋军发明;隋朝雕版印刷,北宋活字印刷;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事业。9.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5.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剂的是华佗。50.形序法包括字母法、笔画法、部首法。3.建立系统论-----美籍奥地利贝塔朗菲。9.中国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1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中国文化与人文素养 第3篇

“银行的生存环境很商业化,业务没有尽头,员工们有时很焦虑。我们过去的培训主要是商业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题,用这些知识来学习对人对事还远远不够。就任务说任务,就商业谈商业,有些浅薄,员工心智需要成长,学习智慧、淡定地面对市场,参与竞争,这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焦世经说。

下面是他们的第一堂课。

现在,当人们心灵无法安顿的时候知道求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好现象。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怎样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对提升人的人文素养又有什么价值和作用呢?

人文素养,其实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精神境界,道德水准;第二层面是人文水平、能力和人生的智慧。两方面加起来,能看出一个社会和人群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来自儒、释、道三家,道教主要追求长生不死,重养生。儒家重修身,讲修齐治平,其思想对于提升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有重要作用。佛家主治心,在调适心理、培养人生智慧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思想资源。儒家的人文精神和佛家的人生智慧对于提升当下人们的人文素养多有助益。

儒家的“德性”

对于传统儒家的思想,张岱年先生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这个概括大体上说是对的,但我觉得还可以把它系统化或体系化。因为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其逻辑演进可以归结为:一,何为人?二,怎样做人?三,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郭沫若在评论孔子的时候说:孔子的最大贡献是对人的发现。孔子的伟大在于,在春秋末年,把当时的思想界从天转向人。孔子以后的儒家主要是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人”,“怎么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什么是人呢?西方比较注重理性,对人的定义是:有理性的动物。中国儒家比较重视仁义道德,所以对人的界定是:“人异于禽兽者几稀”(人和动物的差别不大),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仁义礼智“四端”。从这个界定本身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方向和角度。

怎么做人呢?三个层面:一,自身怎么做。做個真正意义上的人,有人格的人,堂堂正正的人。第二,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成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从关系的角度谈人,儒家谈得最多。其中儒家的“忠恕之道”,现在已经被联合国确立为普世伦理。所谓“忠”,“尽己曰忠”(尽自己最大力量),所谓“恕”,“推己及人曰恕”。在其位,殚精竭虑,为人谋,竭尽全力,此谓忠;与人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谓恕。处理家庭关系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家庭之于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重要性,我称之为“细胞”,而孝又可以说是家庭的“细胞”。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就是因为它的孝道稳定了家庭,而家庭的稳定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这使得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结构”。至于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其“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今仍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三个层次以前很少有人谈及,但是非常重要,这就是人与“天”的关系,包含人和自然的关系及“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超越精神起了很重要作用。冯友兰曾经把儒家的境界分为四种,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里所说的“天地境界”,既是一种超越精神。 “舍己从天”,亦即不断把自己引领向上,以“止于至善”为终的。

佛家的“智慧”

佛教与其他宗教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佛教特别注重智慧,智慧甚至可以说是佛法的第一要素。

佛教传到中国,逐渐被中国化,这种中国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儒学化、心性化,印度佛教的般若智慧逐渐转变为中国佛教的“心法智慧”。而这种心法智慧对于调整心态、化解心结、提升心境,培养一种健康的心理,从而实现一种智慧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禅宗思想是这种心法智慧的体现者。禅宗典籍里有许多故事和诗偈,句句直指人心,颇能启迪心智。有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般人经常会把不必要的事情堆在心里,压的自己喘不过气,偈中说的就是让我们把不必要的事情放下,不必庸人自扰,要有平常心。“平常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淡定,我曾经问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你们打比赛怎么才能真正保持平常心”,她回答:“把结果看得淡一些”。此话一语中的,其实就是把利害得失看淡一些,要能放得下。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思想也应如此,要与时俱进,否则就容易“执著”。所谓“执著”,就是自己的思想不能随变化的事物一起变化,而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事相上。 “不执著”,并非叫人不要进取和奋斗,而是教人不要做那种不合理的、没有意义的追求。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老婆婆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晒米粉,老婆婆整天愁眉苦脸,因为下雨了,她担心小女儿生意不好;晴天了,她又担心大女儿生意不好。有人就告诉她,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下雨了,大女儿的伞卖得快;晴天了,小女儿的米粉能晒好。老婆婆这样想,就天天开心了。禅宗智慧教人要经常调整和改变直线的、一维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苏东坡有一首禅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换个角度看,跳出来看,从高处看,往往就能看得更加清楚。

学校文化素养:教师素质的根基 第4篇

一、提高教师的学校文化素养有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

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本身是把一个个具体的人培养成未来社会的新人。教师个体存在的意义就是加快每一个具体人的社会化,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就应当针对一个个具体的人, 浓缩人类的文化过程, 不仅传播、复制现有的社会先进文化和知识, 而且更要以学校文化为框架, 追求、加工、改造和创新“像哲学和艺术一样”的自身文化, 将每个学生“引向深奥高远之境”, 为未来社会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因为教师从事的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处于学校文化环境中, 所以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与学校文化相一致, 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

教师的学校文化素养提高的过程是指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文明程度和思想境界的过程。在市场经济转型中, 教师的选择说到底是学校文化对教师的认同过程。例如, 学校选择教师的标准以及对教师教育教学成绩的判定或评价标准都是学校文化的反映。学校文化决定着教师的教育存在。同时, 教师的学校文化素养决定着学校的发展。

学校文化素养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任何人都是“具体的人”,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具体的教育活动”, 都是由具体的教师针对具体的学生的具体的教育实践。教师的价值实质是“具体的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教师不仅是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的探索者, 更应当是每个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不仅是教育哲学的思想者, 更应当是每个学生学习的咨询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艺术家, 更应当是每个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不仅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者和发明家, 更应当是每个学生学习的伙伴。

教师在专业发展中, 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方面, 掌握前沿学科知识, 积累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增进人文与科学知识等;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方面, 提高教育信息的传递速度,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提高师生之间的人际协调能力和学生的管理能力等;在完善自身人格方面, 增强社会责任感, 坚定专业信仰和专业精神, 奉行社会先进文化等。这些专业发展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必须以满足具体学生的需要为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不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也是先进文化的追求者、践行者、示范和楷模。从这种意义上讲, 每个教师可以不是高级教师, 可以不是院士、教授, 但每个教师必须是不断提高自身学校文化素养的教师。“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应当是每个教师提高学校文化素养的毕生追求。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育科学理论的创新, 但教育科学理论的创新仅仅是教育认识和实践活动所结出的果实, 现实的教育活动才是教育科学理论创新所根植的土壤。一切教育理论都产生于鲜活、生动的教育实践中, 创立在富有个性、独特的教育活动中。教育理论认识的创新源于具体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从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到陶行知、张伯苓, 这些教育家在平凡的教育实践中创立的教育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 成为人类教育历史的经典, 原因就是这些教育家都是立足于各自具体的教育实践基础上, 都是立足于各自具体的教育活动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校文化素养、进行理论创新的。脱离具体教育实践的所谓创新理论只会是“空中楼阁”, 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不会有任何指导意义。

二、提高教师的学校文化素养有助于先进学校文化建设

教师的学校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与学校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 直接决定着校风、教风建设并影响着学风建设。学校文化是在具体的学校教育实践中获得的, 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学校教育实践的价值和认知体系。学校通过教师进行文化教育而使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人, 并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文化符合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需求。教师传递社会文化, 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 并依据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知识和能力、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整合教育教学内容, 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选择和创造。同时, 教师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在任何学校, 教师群体文化总是决定学校的价值系统, 教师文化提升总是决定学校文化的建设成果。

提高教师学校文化素养的目的是为学生构建生存、生活、生长的“人”化环境, 让先进的文化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由于“人的精神生活, 即内心世界是否丰富, 取决于他同周围世界的实际关系是否丰富多样, 取决于他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内容与性质”, 这就要求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与学生的心灵接触, 一切动态的、静态的教育内容都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正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世界上也没有两所相同的学校, 也没有两个相同的教师或相同的学生。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世界上所有的著名学府都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家园, 都努力使教师去伪存真、抑恶扬善、避丑趋美、弃劣求圣, 使所有学生的生命更自由、生活更完美、成长更全面。因此, 每当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 教师应当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有问题, 是不是自己的学校文化素养存在缺憾。同样, 每当教师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 学校领导也应当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的教育管理有问题, 是不是自己的学校文化素养存在缺憾。

真正的教育是孕育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教师教育学生重要的是文化过程的教育, 是把学校文化体系内化到学生认知结构中并使学生毕生实践的过程。例如, 严范孙、张伯苓两位著名爱国教育家在天津创办的南开学校, 其教育价值确立为“培养建国之人才”, 以“治民族之大病”。“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 体现了他们的办学目的, 就是培养报效祖国的英才。正是如此, 在南开中学教育理念中, 品德一直是最为重要的, 自私的人和自私的行为是受人鄙视的。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院士回忆南开中学和张伯苓教育思想时就说道:“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南开中学给的。张伯苓校长的教育思想, 高在让你全面接触社会。南开中学当时有一门课, 别的学校都没有, 就是社会调查。从张伯苓先生身上我学到两点, 一个是爱国信念, 一个是科学思想。”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周恩来同志为什么从上南开中学时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师教育过程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以及理想追求所蕴含的文化素养对学生是终身有益的。

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不仅影响着学生, 而且影响着其他教师和整个学校。由此也可以看出, 优良的教风最初是优秀教师在工作中的自觉追求带动其他教师, 并由一代代教师不断践行后形成的。教风濡染着学风并影响校风的形成。先进的学校文化是学校一代代教师努力奋斗的结果。由此可见, 一所学校在校风、学风上出现问题, 根源往往是教风乃至学校领导干部作风上的问题。

三、提高教师的学校文化素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文化素养是教师自身长期历练养成的教育活动的存在方式, 是一切教育活动和教育存在的内在有机联系, 并在各个方面制约和影响每个学生和每种教育活动的存在方式。学校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从认识结构到心理结构的交互作用, 教师的学校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具有强烈的文化影响。例如, 教师的举止、人格往往是学生一生模仿的榜样, 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智慧、行为规范等也会对教师的教育活动以及自身发展产生影响。学校师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是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选择与创造活动。

教师存在的根本价值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为教育而生, 为学生而存在。教师的生命根植于教育事业, 教师的生活栖居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的成长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中并由此促进社会进步。教师因学生而存在, 因学生发展而发展。教师的文化生命哺育学生的生命文化, 教师的文化生活滋养学生的生活文化, 教师的文化生长养育学生的生长文化。

学校文化素养说到底是教师对学校存在的思考, 思考的深刻和表达的境界不同造就着教师不同的学校文化素养。教育活动过程的文化品位决定着教师的学校文化素养品位。教师只有具备高深的学校文化素养, 才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才能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育科学理论的创新, 但教育科学理论的创新仅仅是教育认识和实践活动所结出的果实, 现实的教育活动才是教育科学理论创新所根植的土壤。一切教育理论都产生于鲜活、生动的教育实践中, 创立在富有个性、独特的教育活动中。

提高教师学校文化素养的目的是为学生构建生存、生活、生长的“人”化环境, 让先进的文化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教师教育学生重要的是文化过程的教育, 是把学校文化体系内化到学生认知结构中并使学生毕生实践的过程。

文化素养与文化素质 第5篇

一、原始社会

1、原始人群

(1)元谋人: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

(2)蓝田人:距今80万年

(3)北京人:距今50万年,已使用天然火。

2、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彩陶文化”

(2)父系氏族: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

二、奴隶社会

1、夏朝

(1)夏朝:大禹之子夏启破禅让而开世袭之先河,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2)商汤打败夏桀,夏朝灭;(3)夏历成为我国最早的历法。

2、商朝

(1)汤建商,武王灭纣;(2)商已有文字,甲骨文可证

3、周朝(1)西周:

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礼:吉、凶、军、宾、嘉 宗法制度:族制系统(2)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春秋开始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商鞅变法: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废田亩、建县制

三、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开始)

1、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1)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中原(2)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

(3)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

(4)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起辽东—万里长城(5)南统百越:公元前214年

(6)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

民起义

(7)秦王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

2、汉朝(前202-公元220年)

(1)西汉: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项羽死,刘邦建汉,定都洛阳,后迁长安

汉初政治上推行“无为而治”,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文景之治。汉武帝“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东汉:公元25年刘秀在鄗城称帝,史称东汉东汉至219年,共历194年 光武中兴

3、秦汉时期的科技与艺术(1)数学:

汉武帝时期《周髀算经》,勾股定律;

汉朝《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2)天文:

汉朝《汉书•五行志》有关于黑子的记录;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

汉安帝时,张衡浑天仪,132年,又发明了候风地动仪(3)医学:

秦汉时期建立中医体系;

西汉: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 东汉: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东汉名医:华佗、张仲景

(4)造纸术:东汉和帝时“蔡侯纸”

4、三国两晋南北朝

(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破曹;(3)三国鼎立“魏蜀吴”

(4)西晋统一:265年司马炎宫廷政变,西晋建立;316年匈奴占领长安,西晋灭亡 文化与艺术

圆周率:南朝祖冲之求算出圆周率是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

463年祖冲之创立“大明历”,一年365天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马钧:发明指南车,发明龙骨水车 郦道元《水经注》

5、隋唐时期

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隋朝建立;是为隋文帝 抚;

(5)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 废九品中正制,设三省六部、创立科举; 604年,炀帝继位,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18年,李渊篡隋,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唐太宗

唐高宗李治太宗之九子649年即位 683年,高宗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 690年,武则天称帝,是为中国唯一女皇帝 开元盛世:唐玄宗用姚崇、宋璟为相;

安史之乱:755年,节度使史思明、安禄山叛乱,唐朝名存实亡

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

6、五代辽宋夏金元

(1)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耶律阿保机:创制契丹文字,辽太祖(3)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史称北宋,宋太祖。

(4)元昊建夏: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5)东北女真灭辽建金

(6)1127年,赵构称帝,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7)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8)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世祖;1276年,南宋灭亡

(9)元朝是我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民族众多。(10)行省制和宣政院(管佛教和藏族事务)

7、明清时期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明朝建立,明太祖 明朝专制统治加强;六部、三司、规定以八股文取士

郑和七次下西洋

李自成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1644年3月,明覆灭

1644年5月,清军攻占北京,顺治逐步统一全国

三、中国近代史

(1)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2)太平天国: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攻占南京;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3)洋务运动:“自强”“自富”为口号,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4)台湾建省:1885年10月,刘铭传为第一任巡

(6)马关条约:1895.3

(7)戊戌变法:1898.6,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8)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俄、日、法、德、美、意、奥

(10)辛丑条约:1901.9; 第二节:世界历史

一、古代史

1、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波斯帝国大流士改革

4、古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5、佛教产生:释迦牟尼佛公元前6世纪创立

6、古希腊荷马时代,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7、斯巴达:贵族军事专制统治;雅典:奴隶主共和制

8、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

9、罗马奴隶制共和国

10、斯巴达克起义: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

11、基督教的兴起:1世纪 文艺复兴: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

文学三杰:但丁《神曲》、比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

绘画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二、近代史: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导火索: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议会被否后的新议会召开

成果: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制

2、英国工业革命 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

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自此进入“蒸汽时代”; 1807年,(美)富尔敦制造第一艘汽船; 1814年,(英)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3、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

1776.7.4,杰斐逊发布《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789.7.14,巴黎人民起义,革命开始; 1789.8.26法国议会通过《人权宣言》,革命成功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这一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革命

5、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47.6: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6、1861.3.3俄沙皇废除农奴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7、林肯领导美国内战(南北战争),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8、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9、1862年,普鲁士铁相俾斯麦推行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意志统一; 10、1861.3意大利王国成立;1870年普法战争后,意大利实现全国统一 11、1864.9第一国际成立:英、法、德、意、波兰 12、1871.3.18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成立;

三、现代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德奥意”;协约国“英法俄”

1914.6.28,萨那热窝,奥匈帝国王储被杀,一战爆发;1918.11.11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2、十月革命:1917.11.7,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

3、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1919.1召开;是协约国处置战败的同盟国的和约;

4、《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到多国共同支配局面。

5、共产国际成立:1919.3.2列宁主导下共产国际成立。

6、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22.12,苏共一大召开,成立苏联;

1936年,苏共八大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7、二战:

慕尼黑阴谋:1938.9.28,英法与德意首脑在慕尼黑会晤,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1939.9.1 德国突袭波兰,9.3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

1940.9 德意日缔结同盟条约

1941.6.22 德国全面进攻苏联;1942年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成二战拐点;

1941.12.7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8 罗斯福、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1942.1 中美英苏等26国发表共同宣言,赞同《大 西洋宪章》,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 立;

1943.9.3意大利投降,法西斯同盟国开始瓦解 1943.11 中美英《开罗宣言》,讨论三国对日作战问题

1944.6.6 诺曼底登陆成功,史上最大的两栖登陆 1945.2 雅尔塔会议确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1945.4 苏军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杀;1945.5.8德国投降,欧洲战场战争结束

1945.7 苏美英签署《波茨坦公告》

1945.8 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945.8.15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8、联合国成立:

1943.10中美英苏首次提出建立联合国; 1945.4.25联合国大会在旧金山隆重开幕; 6.25通过《联合国宪章》和作为宪章组成部分的《国际法院共约》

联合国的六个主要机构:

大会、安理会(中英美苏法5个常任理事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脑

9、战后世界格局

北约:美英加法等;华约:苏保匈德等 美苏争霸:50年代后期 苏联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引起思想混乱; 1990年,苏联放弃共产党领导实行多党制; 1991.12“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10、中东巨变

2011年,中东地区风云突变。多个国家陷入动荡。原因不一而足:民生凋敝、经济停滞、社会僵化、部落利益、教派冲突……一系列复杂难解的问题相互纠结,加上外部势力或明或暗地介入,民众的不满情绪涟漪般扩散开来,终于在2011年之初爆发。中东乱局对于世界的各种影响,从石油能源及美元、到苏伊士运河的国际贸易航线,从各种恐怖袭击,1959.9.26在黑龙江发现“大庆油田”; 1960年,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1964.10.16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5年,人工合成胰岛素,世界第一;

1966年,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到军事对抗的暗战 第三节:中外科技发展史

一、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1、古代

(1)四大发明:造纸术(蔡伦)、印刷术(毕昇)、指南针、火药(2)天文历法:

《尚书》记载日食(人类最早记录); 商代出现阴阳历; 《春秋》记载哈雷彗星;

石申《甘石星经》绘制人类第一张星象表; 《汉书.五行志》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

南北朝祖冲之圆周率和大明历,隋唐学者僧一行第一次对子午线长度进行测量;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绘制恒星多达2500颗(3)医学成就

战国: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尊为“脉学之宗”; 东汉末: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基本原则 东汉末:“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订和颁布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中国传统四大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4)数学

最早采用十进制的国家

殷商时四则运算,春秋战国时乘法口诀 商代商高发现勾股定律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最著名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

三国刘徽割圆法求圆周率

南北朝祖冲之圆周率:3.1415926(7)

2、新中国科技成就

1956.7 沈阳飞机厂制出第一驾喷气式飞机; 1958.6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长春一汽造出第一辆红旗轿车;

1967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4.24 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播放《东方红》

1971.8 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3年,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养“籼型杂交水稻”成功

1980年,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火箭试验成功; 1981.9.20 实现一箭多星;

1983 年,第一台亿次计算机系统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3.10 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 1984.12.30 南极长城站建立;1989.9.26,南极中山站落成

1984年,大亚湾核电站动工兴建;1994年建成; 1988年,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1993.10,曙光一号大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世界领先; 1994年长江三峡实现大江截流; 1999.6首赴北极科考

2000.11.29国防科大,类人型机器人问世; 2001年,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2009年,南极昆仑站建立

2010.11.14,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二、世界科技史

1543年,波兰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确立日心说,成为近代天文学的起点

1705年,英国哈雷发表《彗星天文学论说》,哈雷彗星

1590年,意大利伽利略做自由落体定律实验 1666年,英国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628年,英国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1637年法国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

1665-1676年,牛顿和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 1752年,美国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1765年,英国哈格里沃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5-1787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 1822年,法国安培发明安培定律 1826年,德国欧姆发现欧姆定律

1831年,英国法拉第、美国亨利各自发现电磁感应 1840年,英国焦耳发现电热定律

1859年,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 第四节:科学常识

1、广义相对论:现代宇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实验主要包括: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光谱引力红移;光线在引力场中偏转

2、电磁波:可以传递宇宙的各种信息。可以对宇宙的结构、起源和演化进行研究

3、核裂变:1938年,德国的哈恩,首次;

1942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

4、电磁理论:1864年,麦克斯预言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

为无线电通讯开辟了道路

5、相对论:爱因斯坦创立,描述物体的高速运动和相关的时空性质,引发了现代物理学的革命。现代科学四大理论基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

6、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工程。

目标是测定和绘制人体的24条染色体上30亿个碱基对的全序列。

2003.4.14日,中、美、英、日、法、德六国政府首脑联名发表声明,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提前绘完。

7、生态科学: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重点转向人类社会为主体,重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 第五节:文学常识

一、天文历法

1、四象: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2、五更:一鼓:19-21点;二鼓:21-23点;三鼓:23-1点;四鼓:1-3点;五更:3-5点;

3、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4干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二、古代称谓(p168-169)

三、风俗礼仪: 少数民族禁忌:

蒙古族忌坐在蒙古包西北角;

藏族家有病人或妇女生育忌讳生人入内; 哈萨克族忌讳别人当面数他家的牲口;

佰族忌讳别人摸头和耳朵,忌向少女送饰物和香烟;哈尼族忌讳他人到产妇家借家具; 景颇族忌讳用手摇熟睡的人; 锡伯族忌吃狗肉;

鄂伦春族忌比人说长辈的名字和死人的名字; 怒族忌讳拒接赠送的礼物

回族、维族、哈塞克族等忌吃猪肉,忌吃动物的血和自死的动物。

四、古代地理

1、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中华:古代:中原地区,现:中国的别称;

3、九州:徐州、冀州、兖(yan)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4、五岳:东岳泰山(1545米,山东泰安)、南岳衡

山(1300米,湖南衡阳)、西岳华山(2155米,陕西华阴)、北岳恒山(2016米,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92米,河南登封)

5、江左=江东;江表=江南

6、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扬州—广陵、维扬;杭州—临安、武林;苏州—姑苏;福州—三山;成都—锦官城

五、科举考试

1、童试:皆可参考,合格即为秀才、生员;

2、乡试:秀才参考,合格即为举人,第一名为解

元,其他为举人;

3、会试:举人和监生参考,合格即为贡生,第一

名称为会元,其余皆为贡生;

4、殿试:贡生参考,合格即为进士,第一甲进士 及第,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六、中国古代艺术成就

1、张泽端:《清明上河图》

2、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3、唐寅:《骑驴思归图》

4、齐白石:《牡丹》

5、张大千:《来人吴中三隐》

6、徐悲鸿:《八骏图》

7、达•芬奇:意大利画家、雕塑家

8、拉斐尔:意大利,《西斯廷圣母》

9、罗丹:法国雕塑家

10、毕加索:西班牙艺术家

11、卢梭:法国画家

12、商朝甲骨文:发现4500余字,破译1500多字

13、秦朝小篆、汉朝隶书、曹魏时期钟繇楷书;

14、东汉张芝:“草书之祖”;

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黄庭经》 张旭和怀素和尚被誉为:“草圣”

15、楷书四大家: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赵孟 頫

16、宋四家“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fu)、蔡襄 17、2009年,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列入联合国“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六节:中国文学

1、《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风》《雅》《颂》

2、《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3、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4、屈原:《楚辞》--代表文章《离骚》

5、吕不韦《吕氏春秋》和李斯《谏逐客书》;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

6、建安诗歌:曹操、曹植、曹丕,曹植七步诗;

7、唐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

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岑参、高适;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仙);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圣)三吏三别:《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乐府运动:白居易(诗魔、诗王)《长恨歌》、《琵琶行》;

晚唐:李贺、刘禹锡(诗豪)、杜牧、李商隐; 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8、宋文学:宋词

(北宋)苏轼、李煜;李清照、辛弃疾;(南宋)陆游(我国现存诗最多的诗人9300多首)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9、元代:元曲(三种形式:杂剧、散曲、戏剧)元杂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散曲:马致远成就最高 戏剧: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10、明清:小说 明朝四大奇书: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 白话小说的兴起: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清代文学:《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

二、现代文学 1、1915.9: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胡适《文学改革刍议》; 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文学研究会:周作人(鲁迅的二弟)、郑振铎、矛盾(沈雁冰)、叶圣陶(叶绍钧)等人发起; 主要作家:叶圣陶、朱自清、冰心(谢婉莹); 矛盾:长篇小说《子夜》《蚀》;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

3、创造社:1921.6留日文人组成,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

4、新月社:1923年成立: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5、语丝社:1924年成立,发起人:林语堂、俞平伯;

6、南国社:1927年成立,发起人: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 ★巴金的三套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抗战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郭沫若的两套三部曲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茅盾的两套三部曲: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李乔寒夜三部曲:《寒夜》《荒村》《孤灯》 ★金庸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

★梁羽生唐代三部曲:《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

7、左翼作家联盟(左联):1930.3.2成立,鲁迅、田汉、沈瑞先、郑伯奇等7人组成

8、鸳鸯蝴蝶派:在上海“十里洋场”形成的文学流派;

9、建国以后,小说家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诗歌艾青《大堰河》、郭小川《青纱帐》; 戏剧老舍《茶馆》、曹禺《雷雨》;散文:巴金、杨朔、李若冰、刘白羽

10、文革时期文学作品:

八个“样板戏”: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小说:浩然的《金光大道》和黎汝清《海岛女民兵》

11、新时期文学:

伤痕文学: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反思文学:王蒙的《杂色》、张贤亮的《绿化树》、冯骥才的《啊!》、梁晓声《雪城》、张抗抗《隐形伴侣》、老鬼《血色黄昏》、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

12、矛盾文学奖:新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一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1981年设立,1982年举办,每三年评选一次

13、朦胧诗派:代表诗人: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第七节:外国文学史(208-220)

1、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理想国》《美诺篇》

2、亚里士多德:《诗学》对希腊文学作出了理论性总结,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的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3、但丁:《神曲》中世纪最为著名,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每部33篇,加序共100篇。

4、乔万尼•薄伽丘:短篇小说《十日谈》,以反对腐败的罗马教廷、反对禁欲主义为主题;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并影响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5、彼得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诗歌》

6、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堂吉诃德》

7、孟德斯鸠: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主要文学作品是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

8、伏尔泰: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主要从事戏剧创作。

9、让•亚克•卢梭:法国杰出的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论文《论科学和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代表作《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及《忏悔录》

10、歌德:德国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青年时期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代表作:《浮士德》,与《荷马史诗》、《神曲》齐名 11、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家: 拜伦:英国,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德罗游记》,代表作诗体小说《唐璜》

雪莱:英国,《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雀》、《西风颂》等

雨果:法国,《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法国烂漫主义的宣言书,《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亚历山大•大仲马:法国,《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亚历山大•小仲马:作品大多以妇女、婚姻、家庭为题材。

代表作《茶花女》,主要作品《私生子》、《金钱问题》、《放

荡的父亲》、《半上流社会》、《阿尔丰斯先生》、《福朗西雍》

普希金:俄国,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诗歌《致恰阿达耶夫》、《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茨冈人》等;

农村题材的小说《上尉的女儿》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12、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13、狄更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反映了19世纪英国

资本主义社会,描写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大卫•科波菲尔》、《艰

难时世》、《双城记》、《荒凉山庄》等

14、“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安妮•勃朗特:《爱格尼斯•格雷》

15、契科夫:擅长剧作短片小说著称;《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脖子上的安娜》、《套中人》、《樱桃园》等

16、托尔斯泰: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17、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作家,《竞选州长》、《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等

18、高尔基: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称之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最重要的作品长篇小说《母亲》

19、马雅可夫斯基:俄国诗人,《列宁》、《放开喉咙歌唱》

20、阿•托尔斯泰:俄国作家,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

21、法捷耶夫: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青年近卫军》、《毁灭》

22、西奥多•德莱赛:20世纪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嘉莉妹妹》、《珍妮姑娘》

“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噶》、《美国的悲剧》

23、海明威:现代美国作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24、马尔克斯:拉丁美洲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作品的三大永恒主题:爱情、战争、死亡 第八节:儿童文学

1、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

2、作品:

卡罗尔(英.数学家):《爱丽丝梦游仙境》; 达尔(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亚米契斯(意大利):《爱的教育》; 伯勒斯(英):《人猿泰山》; 格拉洛芙(瑞典):《骑鹅历险记》; 格雷厄姆(英):《柳林风声》; 蒙哥马利(加):《绿山墙的安妮》; 托尔金(英国):《哈比人历险记》; 安东尼(法):《小王子》 科洛迪(意):《木偶奇遇记》 王尔德(俄):《快乐王子》 格林兄弟(德):《白雪公主》 叶圣陶(中):《稻草人》

迈克尔·恩德(德):《说不完的故事》 安徒生(丹):《安徒生童话》 凯瑟琳.罗琳(英):《哈利.波特》 弗兰克.鲍姆(美国):《绿野仙踪》 第九节:艺术鉴赏

一、艺术鉴赏的概述

1、定义:受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开展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2、性质: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非反思性的审美接受活动。

3、特征:A、充满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B、充满情感和想象

C、充满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D、充满审美同感和个人审美的偏爱与差异

二、艺术鉴赏活动展开的基本条件

1、艺术品必须具有审美魅力、审美内涵、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

2、鉴赏者必须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文化知识、生活阅历、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

3、鉴赏者必须和审美鉴赏对象之间建构起相应的审美关系

三、艺术鉴赏的意义:

1、艺术品须通过鉴赏者的再创造才能发挥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2、受众在鉴赏中的审美再创造是积极主动的;

3、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一样都是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1、优秀作品鉴赏实践;

2、掌握艺术基本知识和规律

3、学习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4、积累生活经历与生活阅历

5、接受美育和艺术教育

五、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1、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样性

2、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六、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1、注意

2、感知

3、联想

4、想象

5、情感

6、理解

七、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审美直觉(重要特点是直观性和直接性)

2、审美体验(中心环节,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3、审美升华(最高境界)

八、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

1、充分揣摩作品内涵

2、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参与

3、为受教育者提供理性指导

教师文化素养与教育实践智慧 第6篇

一、爱事业,做乐教型教师

魏书生会教书、擅育人、通教育管理,是一个文化素养高、充满教育实践智慧的人。他说过教育是一项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事业。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的收获是双倍的,乃至于其他幸福也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挚爱。魏书生能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放弃提干的机会,居然写150次申请,要求当老师,正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能奉献,肯拼搏,短时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再总结一下中外优秀教师的特点,就会发现,那些文化素养高、富有教育实践智慧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热爱之情。正是这种强烈的爱成为了强大的推动力,令他们在教育领域以苦为乐,以乐为趣,不懈地追求,不歇地探索,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提升自身的教育实践智慧,并同时体验到教师工作的乐趣,享受着教育的乐趣。

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是提升教育实践智慧的必要前提条件。拥有教育实践智慧的教师一定对工作充满爱心,一定是乐在其中。相反,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情感的教师,也不会喜欢学生,但自己却不得不面对工作,面对学生。这样的教师,肯定是过得郁闷、不开心,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不会高。我们观察周围,就有这样的教师。他们缺乏教师角色认同感,对工作产生厌倦,工作马虎敷衍,无心钻研业务,经常面无表情阴郁着脸讲课,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这种方式、态度对自己、对学生都是折磨。正因如此,时至如今,培养、激发教师良好的职业情感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好读书,做学习型教师

当前,我国教育界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有些教育界学者谈的理论一套又一套,不少分析、结论缺乏实践基础、实践智慧。而很多中学教师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但对教育理论缺乏热情,究其原因,与升学压力大,没有多少闲暇时间读书有关,也与一些教育理论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有关。实际上,教育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紧密相联,相互促进。教育理论智慧要以教育实践智慧为基础;教育实践智慧离不开教育理论智慧的能动反作用。

于永正说过:“我喜欢读书,而且读书时,喜欢想自己,与自己的思想工作挂钩,我总是换着从书中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而且一旦我认识到了,便会立即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于永正读书,有自己的方法,能结合自己实际,善于从书中吸收、借鉴智慧、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不断提升其教育实践智慧。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笔者认为,有教育热情,有教育理想的教师,爱读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古今中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学习与教书、育人、教育管理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学习国内外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的经验等,提高教师文化素质,从而提升教育实践智慧,其实就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体现。

三、善研究,做探索型教师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教师研究探索。因为教师工作是在传播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其责任、意义相当重大。但当今形势下,新课改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适应课改要求还必须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学生特点和定位教师职能。社会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高中学生特点和教师职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早已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源头,更不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教师可能拥有很多经典的教育方法,也会忘我地工作,但对差异明显的每一个学生而言,这些不一定都有效。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不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决定者。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基础上不断探索,做“研究型教师”,研究新课改、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能等,才能提升教育实践智慧,顺应时代的要求。

四、会总结,做反思型教师

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柳生问:“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宫本答:“至少也要十年。”柳生一听十年太久,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那就要二十年。”柳生一听还以为自己的努力不够,就说:“如果我夜以继日一刻不停地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宫本说:“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只有死路一条。”柳生越听越糊涂,这时候,宫本说:“要成为一流的剑客,就必须留下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他只知道注视剑客的招数,不知道回观自我,不断反省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一流的剑客。”柳生顿悟。

学剑如此,教书育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教师只顾埋头教书,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默默耕耘,从不回头,不知总结反思,做深入研究,那么他就失去了很多提升自己实践智慧的机会,那么他只能成为一个地道的教师匠,永远成不了一流的教师。

教育实践智慧是一种关于教育践行的才智。它不是通过单纯知识学习和传授而获得的,经验在这里起了很大作用。而经验来自对经历的总结,经历不等同于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历才能变成经验,才能获得实践智慧。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新课程,我们需要更多的总结,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传统文化与干部文化素养的提升 第7篇

一、提升干部文化素养是时代的要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描绘了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美好蓝图。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各级干部认清和担负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 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这一使命和角色, 就要求干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综合的, 他包括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认知水平、为人修养等。一个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人, 对文化有着天然的感知力, 对文化建设有着内在的驱动力, 他会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位好手。相反, 一个文化素养匮乏的人, 对文化的反应是迟钝的, 对文化的理解是肤浅的, 又如何要求他在文化建设上有所建树。因此, 提高文化素养不仅是当前干部努力的方向, 更是文化强国的前提条件。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干部良好文化素养的沃土

胡锦涛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化基础,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干部文化素养的一方沃土, 能源源不断地为干部输送精神能源、智力给养。干部要学会通过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三、干部培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是提升干部文化素养的策略

在干部培训中增设传统文化课程, 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 是提升干部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干部培训学校既应该成为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 同时也应该成为传播、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一) 强化干部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毛泽东指出,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给予总结, 承继这一份遗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养浩然之气, 塑高尚人格, 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干部应充分认识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学习工作中自觉学习传统文化, 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自身文化素养提升不可或缺的方法。

(二) 合理设置传统文化培训课程

1.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良好的品德是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石。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十六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中华民族一贯倡导为官要修德, 《尚书》就有“德唯治, 否德乱”的记载, 《论语》里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许多优秀文化都蕴涵着为人处世之理、治国理政之道, 储藏着陶冶性情、净化灵魂的巨大能量。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主张, 无不为干部道德修养提供了方向。干部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 不断提高精神境界, 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宝库中, 蕴藏着富民强国的丰富智慧, 也有许多值得后人吸取和反思的沉痛教训, 这些都是治国安邦的宝贵财富。《战国策·赵策一》说:“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新唐书·列传二十二》说:“以铜为鉴, 可正衣冠;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反思历史, 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 避免重蹈覆辙;继承历史, 汲取成功的经验和智慧, 按照历史规律想问题、作决策。

3.学而不思则罔

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都体现了先哲集体或个人的思维过程。干部多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 学习先人思维方式, 撷取哲人思想火花, 对形成正确的观察思考角度、养成高水平的处理能力不无裨益。具有了较高的思维水平, 干部看问题就能入木三分,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能高瞻远瞩, 见到别人所未见;就能增强判断力, 提高决策力。

4.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着深厚文化涵养的干部, 其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审美情趣往往高雅不凡, 拥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从而形成强大的领导力和感召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 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 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温家宝同志参加各种国际国内活动的讲话、发言, 几乎每次都要引经据典, 他的讲话深入浅出、文雅厚重, 既展现了他政治家的风度, 又展示了他博学多才的学者气质。习近平主席也喜欢引用经典诗文, 如针对外界对于金砖国家的一些质疑, 他分别用“不为风险所惧, 不为干扰所惑”“独木不成林”“志合者, 不以山海为远”作回应, 意蕴深邃又文采斐然, 展现了他从容大度的个人魅力。

(三) 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培训课程需精挑细选, 培训模式则要灵活多样。聘请专家讲座, 跟随专家畅游文化海洋, 鉴赏文化珍宝;开展学生互动研讨, 思想在研讨中碰撞, 智慧在研讨中闪光;播放《探索》等纪录片, 追溯历史, 寻找真相;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获取信息, 如收看《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考察参观文化基地, 亲历其中, 直观感受等。丰富的学习模式让干部多角度感知中华文明精髓, 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全面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进而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十八大的号角已经吹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干部理应身先士卒, 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潮中去, 扛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大旗。干部培训增设传统文化课程, 干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刻不容缓。

摘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要求干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在当前干部培训模式中增设传统文化课程是提升干部文化素养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关键词:干部文化素养,干部培训,传统文化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建民.为政之道: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群众, 2010, ( 09) .

[2]卢欣欣.领导干部要从国学中学些什么.领导科学, 2012, ( 1) .

文学素养与文化生活 第8篇

一、文学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准确理解

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全神贯注地融入写作的意境中,反复推敲文字,选择那些最精炼、最能表达作者意图,又能抓住读者心的文字。每一个作者,都意图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带着读者进入自己的作品,可以说,读好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内涵,理解文字之间的内部联系,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可以增强对《文化生活》的理解,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编著者的意图,学好《文化生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嗅觉力,提高政治素质。

二、文学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化生活》中,谈到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提高。优秀的文学作品向来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它包含了作者对命运、对时代、对变化的思考,深入到了人类精神的细微之处,因此能够震撼人心。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作品,给人以鼓舞,有利于读者获得优秀的精神营养;表达真善美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体味文字的壮丽之美、凄惨之美、激昂之美、缺陷之美。在文学中获得欢乐,提高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三、文学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

现在的学生,文学素养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业负担太重,没有时间读文学作品,而喜欢文学的,对古代文学并不太喜欢,大多喜欢看网络小说,并乐此不疲。网络小说多数是即兴式的宣泄,流水式的记叙,肤浅式的表达,与我们的传统文学相比,内涵不深,教育人的意义不足,更易让学生失去方向,不能积极面对生活。《文化生活》中谈到“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学生由于自控力较差,在放松心态时,很容易走入误区。

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就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文学,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又会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而努力。

文化素养与艺术设计 第9篇

文化素质培养是现阶段高校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特别是艺术设计是社会乃至各界议论和关心的热点,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信息时代对现代艺术设计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也督促我们的艺术设计尽快为社会提供必需的现代设计人才, 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设计, 但什么是艺术设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认为:艺术设计是人类有意识的、有艺术创造力的造物活动;设计是人类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科学与艺术技术上对形式、色彩、结构的设计与实施的总称, 是需要把科学、艺术、生活、文化、政治、自然环境、经济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广泛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化生活等领域, 其根本任务是在创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 使人们获得情感和审美上的享受。由此看来, 高校艺术设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重任。如何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的培养, 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它既有强烈的现实性需求, 又有广泛的世界性背景。

文化素质的内涵

一般来说, 人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其中, 文化素质是基础。因此可以说, 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而文化素质, 是知识和能力的总汇。

释义1:《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 (1) 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 (2) 事物本来的性质。 (3) 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 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 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释义2:所谓素质, 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 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 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 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释义3: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 即才干和道德力量。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 “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释义4: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 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艺术设计的文化特性是逐步向前发展的, 当我们抛开以前的种种局限、狭义的眼光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思考时, 将会发现设计中的文化特性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每一个新的阶段它总会被赋予新的定义, 其内涵也在不断地被丰富充实着。所以, 文化素质的更深一层的表达, 是需要设计师将多种多样的包含传统的、现代的, 以及中外不同风格的元素吸收进自己的思想中, 进而形成一种文化设计观, 并将之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在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中强化文化素质的作用

艺术设计教学课程改革是高校的一个热门话题,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才引入“设计”概念, 与艺术设计水平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如何从整体上根本缩短存在的差距, 全面提升我国艺术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加大提高文化素质的力度, 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艺术设计中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 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他们的设计创新能力。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是创新性思维的实践表达, 属于人的最强大的本质力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产生特殊重要的作用。较高的文化素质可以形成开放性思维, 打破思维定式。对艺术设计大学生而言, 文化素质的提高会明显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使他们的思维活动能突破狭窄的专业领域, 获得更加宽厚的创新思维平台。同时, 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活跃程度大大提高, 这对形成创新设计必须的开放性思维, 冲破思维的定式和旧事物的束缚,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较高的文化素质, 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性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哲学的方法论是关于辩证法的科学, 它能使学生获得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掌握并运用准确高效的判断和分析工具。在现代设计史上, 设计风格不断涌现, 都以批判和反思为旗帜, 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 发展了设计理论, 丰富了设计内容, 达到为人类、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这种创新的批判精神, 能使学生产生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 形成兼容并包、吐故纳新的继承和发展, 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 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性思维和想象感悟能力。人文素质能使学生获得丰富奇特的想象力, 灵活内心的敏锐感觉和悟性, 并由此孕育创新的灵感和冲动, 能使思维变成抽象与形象互动、判断与直觉互补、理性与感性互促的运动过程, 并通过创新能力的发挥, 使设计成果在实践表达的层面上实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文化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力

人的最佳创造能力的获得, 源于科学的创造思维方式与方法。艺术设计因其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学科特性, 兼具了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象的思维特征与审美特点, 成为融合文理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综合创造素质能力的首选科目。艺术设计意味着创造, 创造性的设计形态产生于创造性的思维, 研究探寻艺术设计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与训练方法, 并实施到实际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 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随着艺术设计教育向流行的、现代的、通俗的、西方的内容倾斜, 已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一些变化”:从“自我”出发, 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乐于索取而不愿奉献, 怀疑一切等。即艺术教育的结果与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有关, 艺术设计教育如何使受教育者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的情操, 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如何避免与人的心理、精神教育脱节?这也就自然地触及艺术设计教育在整个文化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取向问题。

艺术设计应加强对学生自身艺术气质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美术, 设计的前提应该是唯美化、人性化。法国美术家罗丹说过:“美, 就是性格!”艺术设计的多门专业课无不浸润着对完美性格的塑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 我们常常讲到形式美。所谓形式美, 就是体现造型规律的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 它能被审美主体 (人) 所直接感知, 并诱发相应的生理、心理反应。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说法, 形式美蕴涵着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它通过主体审美感受力的中介作用, 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 与具有“动力特征”的气质产生“同构”对应, 从而使特定气质得到相应的强化。

艺术设计从其产生开始就与文化素质密不可分, 艺术设计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 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最终还将改变人们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尽管强化文化素质的培养已成为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但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怎样在艺术设计当中体现文化素质的内涵, 文化素质培养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 还有许多深入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我国艺术设计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现状, 也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艺术设计领域在自身科研方面相对滞后的状态, 应该努力加以改善。艺术设计在培养人才方面真正切实地实施起来, 还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 需要进一步探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但是, 我们可以预期的是, 通过上上下下共同努力, 我国艺术设计领域一定能开创新的局面。

摘要:艺术设计是人类有意识的、有艺术创造力的造物活动;艺术设计是人类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艺术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科学与艺术技术上对形式、色彩、结构的设计与实施的总称, 是需要把科学、艺术、生活、文化、政治、自然环境、经济等知识, 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关键词:文化素质,艺术设计,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彭澎:《设计艺术文化》,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两型”人文素养与湖湘文化 第10篇

所谓“素养”,其含义有二:一是指平素的修养;二是指经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素养”又被称之为“人文素养”。素养对于人,是指人的素质和品质,我们通俗地理解是指一个人的秉性与教养。我们深入理解:“素养”就是指人的“素质能力”和“德育修养”,“人文”是指“人文科学”。因此,广义的人文素养涵括人们的人文科学和知识水平的发掘能力,狭义的人文素养则是指以某种精神动力为轴心的人的内在品质的具体体现。

我们今天对“两型”人文素养的索源,可以追索到西方的“生态教养”和“生态文化教养”。美国学者大卫·奥尔1992年提出“生态教养”[1]。他认为,人类的行为之所以对大自然产生严重的生态危机,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缺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充分而科学的认知,包括缺少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深入探讨,因此他主张,应当进行全新的生态教育与培养,使每个社会成员养成必要的生态教养,以便人类能顺利进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后现代社会。另一位美国学者卡普拉在他的《生命之网》中,着力重申了奥尔提出的生态教养含义,强调每个社会个体应必备的生态教养对于人类重建生命与生态之网的极端重要性[2]。卡普拉强调在当代极其复杂的科学背景下,突出对生态和生命网络的深入理解,培育人们对生态知识教养的深入理解。因此,有人把它总结为“生态文化教养”。

结合当前我们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经过对以上对“素养”内涵的深入理解,我们便可以得出“两型”人文素养的真正含义。“两型”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现实中所体现的节约资源和对环境爱护的行为习惯,是以“两型”理念为核心的人的内在品质的集中展现;指人们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两型性”的秉性与教养。“两型”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的“两型”的社会素养和“两型”的个人素养的综合表现,这二者的关系,“两型”社会素养是“两型”个人素养的集合体现,“两型”个人素养是两型社会素养的最坚实基础。从构成上看,“两型”人文素养是“两型”行为素养、“两型”制度素养、“两型”道德素养和“两型”技术素养的总称。其中,行为素养是“两型”素养具体体现,制度素养是保障,道德素养是“两型”素养的根基,技术素养是推动力。我们今天建设“两型”社会的魂魄与脉络走向,就是培育“两型”人文素养。同时,培育“两型”人文素养,其宗旨在于实现两型社会构建的全民自觉参与,是“两型”社会建设走向自动自发的人文坚磐基石。

笔者认为,“两型”人文素养包括三大块:即“两型”市场素养、“两型”政务素养和“两型”社会素养。其中,“两型”市场素养是指市场交易中,市场主体(包括工商业主和普通员工)所具备的以“两型”理念为主导的修养和素质。“两型”市场素养在“两型”人文素养体系中起着中间关键性支撑作用。其包括生产中“两型”产值理念的坚固树立,产业与产品中“两型”产品和产业相关的市场机制的确立,市场活动中的“两型”行为模式等等。其次,“两型”政务素养是指执政的党和政府在行政和服务中所表现的“两型”的政务素质和修养。“两型”政务素养是“两型”人文素养构建的先决因素。“两型”政务素养包括“两型”政务消费、“两型”政务服务、“两型”政务考核、“两型”政务行为模式等方面。其中,在行政和服务中防止和杜绝奢侈、浪费型公款消费,构建符合“两型”要求的政务行为,政府绿色与“两型”GDP的考核机制的建立,构建当前政府“两型”政务行为模式,是当前“两型”政务素养培育的重点。在湖南乃至我国,“两型”政务素养还包括政府在两型社会构建的过程中,所起的示范倡导和带头作用。最后,“两型”社会素养是指社会大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在“两型”理念的支撑下所应备的修养。“两型”社会素养是“两型”人文素养构建的核心内容,包括社会的“两型”人文理念、社会的“两型”行为习惯、社会的“两型”法律与制度体系等方面。

二、湖湘文化与“两型”人文素养的交错

(一)传统湖湘文化崇奉理学、倚重道统,具有浓烈的忧国忧民的御外情结,加上湖南内陆省份的闭塞,人们易于产生顽固保守、排斥外来新兴事物的心理,这与“两型”人文素养中要求开放创新精神不相融合

首先,传统湖湘文化坚守“守先正、倾保守”基本传统。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进而取得中国近代革命成功的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少年和青年时期几乎没有走出过“以守旧知天下”的湖南,他那农业社会主义的理想以及坚韧、执着、质朴和独尊的人格与性格,熔铸了中国农民尤其是湖湘文化的长短优劣。湖湘文化的创始人胡安国和胡宏等人,他们主张学以致用和经世致用,然而,对江浙的事功学派又多加指责、横加排斥;他们要求改革弊政,倡导抗金复国,同时又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3]。辛亥革命时期,湖南人杨昌济多年留学西方,并大举推崇理学,但其思想与同时期留学欧美的其他知识分子相比较,还是多少有些差距。

其次,湖湘文化产生于国家处于民族危亡之时的南宋,本身带有浓烈的御外情结。湖湘文化在随后的发展中,同样体现强烈的民族性和御外情结。在中国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进犯,蕴含于传统湖湘文化中的民族情结率先对外来侵犯的反抗与反击,从而也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排斥和抵制心理。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现代社会开始萌生,中国社会正处于“分崩离析”的时代,以至当时有一位国外的传教士曾惊叹:“湖南之对于中国,正如拉萨对于西藏一样,多年以来,它是大陆腹地中一座紧闭的城堡……产生了对基督教的最激烈的反击。”也正因为如此的种种原因,到1886年,一直没有一个国外传教士进入长沙传教。清朝时期黄庆澄曾在其《东游日记》中说:“中国之民之气,湖南一带坚如铁桶,遇事阻挠,虽可嫌,但实可嘉。”可以看出,这种排斥既是来自于对与儒家文化水火不相融的基督文化的排斥,也是出于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愤慨情结。他的“可嘉”在于其爱国主义与民族情绪和相互结合,其在中国历史上抗金、抗元、抗清,特别是近代反对“三座大山”的斗争中,这种“可嘉”精神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关键性作用。他的“可嫌”则表现为自18世纪、19世纪以来,随着发达的国际通道和海上贸易的通畅,世界发生了由分散到整合、由分块到一体化的重大变革,湖南这种浓郁的传统民族情怀,不能妥善地处理好国家与民族所面临“师之”与“制之”的二者关系,不能及时通过打开国门变革求新,顺应大时代发展的要求,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国家走上民族富强的道路。

再次,地理环境也使湖湘文化保留着较多的“守先正”的古朴气质。湖南相对而言比较封闭的地理环境,加上长期的“农业文明”,也助长了湖湘文化的相对守旧和排斥外来事物。与东南沿海相比,湖南受崇山峻岭的阻隔,使得其接受海洋蓝色文明不甚便利;湖南地势整体是一个向北张开的马蹄形,地形是看三面环山,其曾被称为“四塞之国”而长期“与世隔绝”,沿长江浸袭而至的西方文化溯江而上,等到灌入洞庭湖的时候已经所剩不多了。

(二)传统湖湘文化注重军事与政治传统,强调躬行实践却多限于军政伦理领域,这与“两型”人文素养中要求讲求节约、依重科技的理念不相融合

首先,传统湖湘文化强调从事政治与军队,对于生产和科技不太有利。近代以来,湖南有“惟楚有材”之美称和“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之美誉,湖湘学院涌现出了大量人才,然而,仔细探析这些“楚材”,可以看出他们活动的舞台主要搭构在军界、政界和文化界,而很少有实业家、自然科学家和金融家。郭嵩焘和曾纪泽曾是近代有名的外交大臣,他们与沙俄多次谈判,曾出任清朝驻英法的大使,后被湖湘故人视为“有辱先祖”的民族败类,以至于后业郭嵩焘离任后回到故乡长沙时,家乡的码头上冷冷清清,地方拒不接待,家乡官员几乎“傲不为礼”。湖湘学人讲求春秋大义,强调从政和从军,这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湖南上对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在的追求与发展。以致开创洋务运动之先河的湖南人曾国藩和左宗棠,他们在洋务运动中兴办的近代民族工业,也主要集中在军工企业,而且没在湖南开设过一家工厂[4]。湖湘文化适应和带领了传统文化的提倡,形成了建功立业,流芳百世,显亲扬名,封妻荫子等传统士人对军政功利的主要追求。到了近代尤其是当代,如果知识精英与政治结盟,发展到极致,则只会增强“权力至上”和“官本位”思想,使得人们的行为方式不节约和讲求效率,人们的聪明与才智过分地集中在军事与政领域,社会和市场资源不能按市场应有的法则进行有效配置。这也是湖南今天在经济、市场和科技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开创“两型”社会建设征程中,面临的更为艰难的人文环境。

其次,传统湖湘文化重义轻利,追求功名,对于商业和市场发展不太有利。我国近代,湖南人士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担当,受传统文化“义利”理念的影响,他们重义轻利,将军功与功名看得比一切都重要,传统湖湘人耻于言利,也羞于从商,他们讲求气节,追求功名。在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渗入下,我国东南沿海是西方资本主义最早入侵之地,重实而轻虚,讲求“实用”和“实际”,进而取得市场经济和商业的发展。现代社会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社会,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内陆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瑕瑜互见其中,其不足之处已日渐突出。倡导以诚信互利、“以儒术饰商贾”贯穿工商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抛却湖湘文化中“君子不言利”的古态,着力淡化“官本位”等固化守旧意识。我们今天要从传统湖湘文化中调适出“传统”与“现代”、营造出讲“义”与讲“利”“从政从军”与“七十二行出状元”,开创出更为先进的现代文化。这是我们今天审视传统湖湘文化的出发点,也是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我们今天树立“两型”人文素养,依重科技发展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佘正荣.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36-39.

[2]匡跃飞,等.“两型社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2,(2):48-50.

[3]康咏秋.封闭保守、热衷仕途:湖湘文化的反思[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37.

郭齐勇访谈录:文化传承与教师素养 第11篇

洪明: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自己文明的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这与历史上中国非常重视教育有密切关系。但现在许多中国人包括不少教师在内,对传统文化都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还有极端的偏见。认为传统文化中多数是封建糟粕。您是怎么看待以伦理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传统对于现代教育具有怎样的意义?

郭齐勇:一个中国人,更不要说承担着传承文明、教育下一代重任的中小学教师(无论教哪一门课的教师),都应当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的常识。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她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都是视为当然的,是他们的人文修养的基本功。可是今天在中国,如果我们让青少年读一点有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书,会被认为是旧守复古、大逆不道。这是令人非常奇怪的事情!

2001年5月我在德国。有一天,莱比锡大学的一位女教师陪我到该校去作演讲,途中她先送女儿上幼儿园。她对我说:“我送女儿到教会办的幼儿园去,幼儿园的老师们常给孩子们讲《圣经》(《新约》与《旧约》)中的故事。这是要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我们这个文化最基本的做人的教育,博爱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不允许传教的,孩子们长大以后信不信教,由他们自己选择,成年以后的事,家长不干预。但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就接受我们自己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的教育。”

德国特里尔大学的文学院长、汉学家波尔教授(他的中国名字叫卜松山)曾经在北京与特里尔多次郑重地对我说过:“你们中国有很好的伦理资源,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很好的做人的道理,可惜你们放弃了,没有用这些本土的文化资源教育后代,这非常遗憾!”

法国的小学、中学的国文教育,注重本土文化思想的训练,中学生即开始学笛卡尔、马勒伯郎士的哲学,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学等。法国对所有大学生都要进行国文教育,重视古典语言和希腊、罗马的典籍,及有关宗教、历史,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等古典著作的阅读。现代欧美大多数知识分子在成长过程中反复受到上述古典的教育,浸润于其中。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伦理共识,那是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再严密的法律,代替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进一步说,健康的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恰恰是建立在民众的底线伦理、民众的伦理共识的文化土壤之上的。我们到美国去过的同志都知道,美国一些地方的治安状况很好,真可以说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为什么呢?大凡是这些地区的社区文化比较健康,或者基督教、天主教的道德教育做得好。这些地方的离婚率很低,家庭和谐稳定。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之于中国,如同《阿含经》之于印度,《可兰经》之于阿拉伯,《新约》《旧约》之于西方。

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洪: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文化的“西学东渐”过程。在看待东西文化关系上。有人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文化给否定了。您能否结合时代特征,具体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郭:您也许知道,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家人道、人性的学说,用以反对神学,他们把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进1793年宪法及《人权宣言》里。您也许知道,二战结束后,国际联盟(即今天的联合国)在通过《人权宣言》时,中国代表张彭春先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研究生)起过很多作用。张先生把儒家的智慧渗透进去,并以儒家智慧来协调各方,使该宣言得以通过。您也许知道,联合国大厦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也许知道,1993年在芝加哥,65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领袖,通过了一个《世界伦理宣言》,这个宣言有两条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要强加给别人,当然这不是指物质上的东西,而是指的人格尊严。自己不想受到别人的羞辱,那您首先就要尊重别人,不要羞辱别人。反过来说,您想要别人怎么对待您,您就要那样地去对待别人。这可以推广为国家、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相互对话与交往的准则。

现在我们讲可持续性发展,讲和谐社会,讲国家的和平共处,这都有古代文化资源的基础。人与生存环境的共生关系,历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表达的是“天、地、人、物、我”整体和谐的智慧:无论是类的人、群体的人还是个体的人,与无限的宇宙,与有形有限的世界,与天地万物,可以达到契合无间的理想状态。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我们爱自己的亲人,进而推己及人,爱周围的人,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瓦石,爱自然万物和人造的万物。这些爱当然是有差等的。但仁者把自己与天地万物看成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程颢主张天地万物与己一体,元无分别。《识仁篇》云:“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二程遗书》卷二上)这当然是一种超越的理境,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这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共生共存的意识。在古代思想家看来,人与自然万物,与草木、鸟兽、瓦石、山水,与驯养、栽培之动植物和衣食住行之器物等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天地万物是不同差异的统一。在这个统一

体中,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

洪: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广大中小学老师在职前教育中所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多,而现在的工作很忙。责任很大。如何能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从浩瀚的传统文化中读一些经典以丰富他们的素养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郭:中小学教师们都很辛苦,但影响力很大。人的一生中受到最大影响的,除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外,就是小学、中学教师了。我十分感念我的父母兄长,我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他们在言传身教中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老师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中小学教师中人才济济,可谓藏龙卧虎。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教乡塾、教小学、中学。他以自学成名家,后来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名教授,成为一代宗师。

老师们行有余力,不妨读一点《四书》,还有《老子》《庄子》,这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的精神食粮。有条件的,还可以读一点《史记》《汉书》,读一点《诗经》《楚辞》。以上这些,是中国文化典籍中最基础、最精华的东西。可以找一点选本,找一点注释本来读。当然要找比较可靠的本子,例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相对来说要好一些。一般说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代经典注释本相对可靠一些。建议最好不要看白话译本,因为白话翻译都不可能准确。中国人读自己的古典,有天然的亲和力,只要肯下一点功夫,古文字、古文献并不难读。也可以找一点《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史》来读。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岱年,方克立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我不揣冒昧地推荐给大家。

洪: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郭:中国儒家文化讲究知行合一,因此学习这些典籍还是要讲身体力行,学以致用,不能所学与所行脱节。我还是认为读书,特别是读一点古书,比看电视、比去娱乐场所、甚至比上网更有收益,更有意义,更有涵咏。我还是提倡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咏,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棋琴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小人去之,君子存之。”意思是说,人与他物、人与禽兽的差别其实很小很小,君子保留了这一界限,而小人却抹杀了这一区别。

其次要讲涵咏。中国古代学者很看重个体人的生存品味与品质,很重视人文的熏陶和修养。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优游、涵养、陶冶于礼乐教化之中,通过《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来培养社会精英,也提升民间的品位,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孔子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格,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担当意识,以“天命在我”“天生德于予”的自觉,一身系斯文传续的使命,同时,也有“吾与点也”之叹。其实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人从事军政外交的志向,孔子并非不认同,相反,他总是鼓励弟子有外王事功之实践与建树,但是在当时的语境中,孔子独独默许曾点的优游涵咏:“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没有这种生活意境的人是读不懂“吾与点也”章的。曾点在这场对话中表现了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意境,其志趣的特出、独到,使夫子叹息而深许之。可见个体生存的意义世界,与个体人之身心的涵养有很大的关系。人有别于禽兽,自不待言。不惟如此,人不仅仅是语言、逻辑的动物,不仅仅是社会政治的动物,尤其是具有宗教性、道德性和美感的动物,这就需要涵养。要有所养,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五经四书。

洪:我们知道,教师需要教育专业知识作为指导,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广大教师从教有什么帮助呢?

郭:中国古代教育非常发达,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作为教师,我建议老师们都读一篇古文,即《礼记》中的《学记》。这一篇文章非常精辟,虽然只有一千三四百字,但在我看来,却胜过了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西方的或今人的一些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我每学期开学时重温一遍《学记》,每读必有新的收获。这篇文章对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形式,学校的设置,教育的方法,教与学中应纠正的偏弊及成功的经验等,都有精到的论述,尤其是关于“人师”的论述,关于尊师重道、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观摩切磋、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慎于择师、长善救失、导而弗牵、强而弗抑,等等。即使在今天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也没有过时,而且仍有针对性,仍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洪: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有不少人为文化的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地奔走呼告。通过努力,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得到了不少改善,教育中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地位,比如提倡传统文化进入课堂,倡导儿童读经问题等。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郭:最近从《光明日报》有关今年“两会”的报道中,我颇有感触的有三条:一条是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的动议;一条是有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批评推行所谓“双语教学”;一条是有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肯定儿童读经,特别表扬了沈阳市皇姑屯区所有的小学生每天早上用20分钟诵读蒙学读物与《论语》。这三条我都真心拥护,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条,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代表,是万世师表,人家联合国都以孔诞为教师节,为什么中国反不以孔诞为教师节呢?这很奇怪。中国大陆是中国文化的正宗、正统,唯其如此,更应以孔诞为教师节。这是教师的尊严与光荣之所在。

第二条,国语、国学的教育是国本,不可动摇。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批评一种现象,即中国大陆地区的各层次教育中,忽视母语的教育,忽视本土文化ABC的教育,把英语、西方文化教育看得比母语、本土文化的教育更为重要,完全是数典忘祖!现在中国的大众文化已是美国文化的殖民地,所谓美国大片横行无忌。反过来看一看法国及欧洲一些国家,他们严格限制大众媒体把英语节目或所谓美国大片肆无忌惮地播放。法国知识界不断批评、指导法国的传媒与文化界,法国政府也十分自觉地捍卫法兰西语言的纯洁性与法兰西文化的尊严。相比来说,我们都失职

了!我不是反对学习西方,相反,我是积极主张拥抱西方文明的,我在本院的哲学教学中,为以西文学习西方哲学经典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开办的国学试验班、中西比较哲学国际班,都是开放的,有的课程也用英文上。但我认为,这一定得有一个界限,即中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博士生),宪法与法律允许的中国教育,一定以母语与本土文化为主导和主要内容。我们现在讲自主创新,讲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首先振兴的应是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靠什么走向世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中当然包含着几千年来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当然是变动着的文化。但中国之为中国,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一定有自己内在性的东西,有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常道。这是不可动摇的。因此,我反对所谓“双语教学”的提法,甚至有的大学提倡“全英语教学”,那是应当禁止的,是违法的,是殖民地心态的体现。

论会计人员的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素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 会计在整个经济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现代会计的发展来看, 其功能也正从简单地会计核算逐步向管理领域延伸。会计行业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服务, 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者、外部投资者和公众的利益。如果会计信息虚假, 则会造成市场经济混乱, 会计从业者的社会形象受损, 会计行业公信力下降, 也间接地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而会计工作的好坏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密切相关。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本职岗位上应当遵守并作为自己行为规范的基本底线, 是规范会计行为的重要基础, 是实行会计目标的重要理念, 也是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

一、论会计人员的文化素养

(一) 会计人员的文化素养的现状

1、会计人员文化素质低。我国会计人员虽然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整体素质并不高, 大多数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并不高, 文化水平低。此外还存在知识结构老化陈旧现象, 特别是随着新的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的逐步出台, 目前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结构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2、业务素质不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 更新较慢, 职业判断力不强, 导致业务处理的估计、判断偏差较大, 会计信息水分较重。一些会计人员缺乏对本职工作的热情, 缺乏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使得企业实物财务资产、债权债务等与帐面数字相差很大。会计在整个企业经济业务过程中有着反映和控制的功能, 是整个过程中的核心任务。

(二) 会计人员文化素质低所带来的危害

1、造成个人违法犯罪。企业出现贪污和虚假帐目, 跟少数会计人员受利益诱惑和道德素质不佳有直接关系。一些会计人员故意伪造、毁损会计资料, 利用工作之便贪污、挪用公款, 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种经济犯罪, 不但对社会造成了危害, 也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2、损害投资人的利益。在现实生活中, 会计信息是投资者的重要投资依据。一些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 直接参与会计数据造假。做假帐, 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三)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措施

1、加强业务学习, 强化基础工作, 提高专业素养。会计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而会计核算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因此, 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精心核算, 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和完整。要想为单位和社会提供合法、真实、准备、完整的会计资料, 就要求会计人员对每笔业务真实性、正确性、合法、合规性进行认真审查, 严格执行会计法规, 认真处理各项经济业务。

2、完善相应会计法规, 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我国会计法规的颁布实施表明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有些问题无具体的标准。因此, 作为立法部门和一些主管部门, 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的执行办法等配套法规, 以增强其可操作性。作为会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纪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要善于运用财经纪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于工作中, 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处理好各种关系, 保护国家、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二、论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

会计职业道德, 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 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 遵循准则, 不做假帐,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一) 会计人员道德修养现状

1、会计造假。一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不能坚持原则, 直接或间接参与伪造、变造会计资料, 编造虚假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 对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和经济指标, 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扰乱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2、违背执业准则, 弄虚做假。少数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从业人员, 不严格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 对明知有重大错误和舞弊的会计报表出具不恰当的会计报告, 欺骗广大投资者。

造成以上表现的原因有主观的还有客观的, 主观上一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 缺乏必要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 对遵守职业道德没有足够的重视,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客观上受社会风气和执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使一些会计人员迫于领导压力, 参与造假。

(二)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下滑的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影响。当前, 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而企业又是各方利益的联结点, 即投资者从中获取报酬, 管理人员从中取得薪金, 政府收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 各方利益经常发生冲突, 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会计造假的产生, 而我国对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够,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造假的气焰。

2、单位负责人员的不良道德影响。会计人员是受聘或受雇于其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 这就决定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发挥作用的从属性的特点, 缺乏独立性格, 从属于其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单位负责人的职业道德水准。这种从属性就对会计人员的自我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不少会计人员很难达到这种要求。

(三)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1、树立敬业爱岗的思想, 遵循诚实守信原则。会计人员只有树立热爱会计工作, 努力钻研会计业务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执业水平, 全身心地投入到会计工作中。

2、加强业务学习, 强化基础工作, 提高专业素养。会计人员必须精心核算, 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会计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而会计核算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3、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共同树立会计良好形象。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 担负着执行财经政策、法规和为信息使用都提供服务的双重功能, 会计工作者在工作中尊重他人,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会计人员要自觉通过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使会计工作服务于经营管理, 服务于领导决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 对会计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要适应发展的经济工作的需要, 会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 自觉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同时全面提高业务水平, 才能胜任日益发展的会计工作需要。

4、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增强风险意识。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 会计人员首先要树立起强烈的财务意识和责任感, 带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工作。在机遇和风险并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人员要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自学地增强责任感和风险意识, 充分考虑风险因素, 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工作。

5、树立忠于职守、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风尚。会计工作是高风险职业, 会计人员直接和金钱打交道, 在金钱面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自觉抵制金钱诱惑, 做到忠于职守, 尽职尽责, 并保守商业秘密, 通过加强职业修养达到保护自己, 保护单位利益。

6、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共同树立会计良好形象。会计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尊重他人,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自觉通过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使会计工作服务于经营管理, 服务于领导决策, 服务于社会公众。会计人员在加强道德修养的同时, 也要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以高标准的工作要求, 严谨的行为举止, 良好的服务质量, 在社会上展示会计行业形象。

上一篇:女性认同下一篇:精密数控直流电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