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一课时

2024-06-07

《山雨》一课时(精选4篇)

《山雨》一课时 第1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想象中读出作者对山雨的感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2.在对课文“神奇”主题的感知中创写神奇的诗歌。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课前准备】

有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初读,把握主旨

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说起雨,我们学过很多写雨的诗句呢!

(一)打开欣赏的大门

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多媒体出示语段)

生(读):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师:朱自清的雨是祥和安宁的。而赵丽宏的雨又是怎样的?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一起走进山林,感受山雨,边读边想象,这些文字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画面?

(二)交流课文的内容

交流:你读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将画面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随机点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雨前、雨中、雨后三幅画面。

二、体会一种神奇

(一)重温雨景

师:山雨是大自然的杰作。看,雨来了(课件“下雨”)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简单交流)

(二)细读:聆听雨声

瞧,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竟发现了这么多,很不错!若久久地看,细细地听,会发现更多,就如作者笔下的声音。

出示3、4段: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并且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轻声地读,读着读着,你觉得这雨声给你怎样的感觉?(预设:神奇)

1.探词语之味

(1)“飘然而起”中你读懂了这雨声的什么特点?(轻、柔)

“沙啦啦”,多人次读,读出“飘然而起”的感觉。

(2)文中有两个“沙啦啦”,除了读得轻轻的,柔柔的,还会有什么变化吗?(由远到近,从轻到响)

(3)学生试读

(4)教师小结:“沙啦啦”“沙啦啦”的雨声不断地在山间飘然而起,多么神奇啊!

2.悟标点之意。

(1)教师范读。(故意重复朗读两三遍“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耳边似乎听到了怎样的雨声?

(2)小结:看来,这省略号省略的是字,省不掉的是文章无限的韵味,读者无限的遐想。看来,有时一个标点也是别有深意啊!

3.品想象之妙

师:“沙啦啦”的雨声降落在了山林的每一处景物上,那声音可美妙了。

出示第5段: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听老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文中的“琴键”指什么?“手指”指什么?这优雅的小曲中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同时,将学生交流的表示声音的词语积累在课文纸上。

在学生交流中,读懂作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我们读到了那样神奇的雨。

(板书:想象之美)

(2)想象说话。让我们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课堂变成山林,把自己当成山中的一员,一起感受雨中的山林。

出示:

我是山中的___,当山雨来临时我会___,发出___。

预设:我是山林中的岩石,当山雨来临的时候,我会用自己的身体来迎接雨点,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

我是山林中的绿叶,当山雨来临的时候,我会用自己的身体来迎接雨点,发出“沙啦沙啦”的声音。

(3)配声朗读

师:“滴答滴答”“沙啦沙啦”多么神奇的音符啊!作者用心倾听,山雨的声音就成了一首首优美的曲子。听(播放雨声)雨来了,树叶们,岩石们,小草们,把你们山雨的乐章弹奏起来吧!(板书:用心倾听)

(学生活动:和着老师的范读和播放的雨声,手指弹奏课桌,嘴里发出声响。)

(三)略读:赏析雨色

师:大自然琴技高超,让我们聆听到了一篇无与伦比的山雨乐章。大自然还是位美术家。用它的画笔描绘的山林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出示6、7段。

雨改变了山林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1.品一个“绿”字

(1)雨中的山林变了,变得怎样了?(更嫩,更亮,更绿)

(2)想象说话。作者仔细观察,用笔描绘的绿色是那样的真实。(点击句子: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透过美丽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更美丽的画面?(板书:仔细观察)

(3)指导朗读。通过你的读将这水淋淋的绿色送到我们的面前。

2.明一个“流”字

(1)探究:这清新的绿色在花草间流动着,在岩石间流动着,在雨雾中不断地流动着,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流进眼睛和心胸的仅仅只是一种绿色吗?

交流:流进眼睛和心胸的是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三、品味一份诗意

(一)读懂节奏美

作者仔细观察、用心倾听,并多处运用了想象的方法,把平凡的山雨写得有声有色。除了想象,作者还运用了独特的写法。让我们走进雨前和雨后来慢慢欣赏。

1.出示: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

2.读着这样的文字,你又会发现文字的魅力在哪儿?

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押韵的流畅美,变序的动感美。

3.朗读: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这种美。

4.小结: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没有特别生动的描绘,就那么悠悠的,淡淡的,却给人诗一般的美感。

(二)写出动感美

于是,老师将它变成了诗。

1.教师范读

配乐出示:

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

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

雨,悄悄地来了。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

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

2.听了老师的朗读,比较一下作者的原文,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明白散文与诗一样,都是有节奏感和韵味感。不同的是诗的语言更精练。(板书:节奏之美)

3.将文章改写成诗歌

可以选择其中的雨声或者雨色来写,也可以尝试写雨后的情景。

4.交流诵读:将学生的片段连成篇

四、总结

在我们精美的小诗中,我们走完了赏雨的旅程。看来,生活处处有美景,只要我们用心去看,每一处景色都胜似仙境;只要我们用心去听,每一处声音都是优雅的小曲。课文学完了,我们不仅要记住有声音有色彩的山雨,还要记住一个人,那就是本文的作者———赵丽宏,是他教给了我们很多写好作文的好方法。

五、板书

山雨 细致观察 想象之美 神奇 用心倾听 节奏之美

摘要: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教学时以“品想象,品节奏”来体会作者用心倾听、细致观察的自然之美,文本之美。从而使课堂在内容与方法的平衡交错中螺旋上升,达到略读课文略教不略学的实效。

《中国气候》第一课时 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学会分析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了解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分布特点。

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学会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分析,增强学生的读图技能,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加强学生的竞争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读图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和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归纳法,联系实际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二组情境

情境1:在中国地图上动画展示小明放寒假了,去哈尔滨的外婆家过年,沿途经过了武汉、济南,最后到达哈尔滨,衣服由夏季服装换上了冬季服装,他仍感觉冷。放暑假了,海口的小明再去哈尔滨的外婆家。这时,小明有经验变聪明了,特意带上了羽绒服,可是他沿途又经过武汉,济南,到达哈尔滨,却没有感觉到冷。教师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情境2:“猜猜植被的所在地”,展示一幅中国地图,在这幅图上有四个城市闪动,接着展示四幅不同的植被的图片,将这每一幅图片的植被合理安置在四个城市中。“猜猜民居所在地”。展示一幅中国地图,在这幅上有四个城市闪动,接着展示四幅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图片,请同学们将这四个民居安置在四个城市中。教师提出问题:以上两组图片产生植被和传统民居差异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通过以上两组情境,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自主学习

展示学习任务单:读教材30页---37页内容,找出如下问题答案: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2、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说出我国五个温度带

3、说出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4、1月0℃等温线大致沿 一线分布。

5、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6、我国南方雨季开始的 ,结束的 ,雨季 ;北方雨季开始的 ,结束的 ,雨季 。

7.根据气候的干湿情况,我国划分哪四类地区。

8.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

学生活动二:读图验证

1、学生读“我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通过读每两个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温差,和南北气温之间的差别总结归纳出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2、学生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出我国降水季节差异和地区差异: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多。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学生活动三:探究原因

学生读“我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地形图”、“我国冬季和夏季风分布图”、“我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下面问题

1、为什么冬季南北温差大?为什么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2、1月0℃等温线在哪偏离纬线,为什么?我国降水为什么空间分布不均?

学生活动四:学会辨析

学生读“世界五带划分图”和“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对比两图后,回答下面问题

1、世界五带划分为哪五个温度带?我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世界五带划分的依据?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我国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区?

学生活动五:联系实际

1、大显身手:将中国各温度带的名称填在中国地图上。

2、能联系:山东在哪个温度带?塔里木盆地在哪个温度带?你居住在哪个温度带?

3、知影响:将每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填写在中国温度带图上。将苹果、梨、桃、柑橘、芒

果、葡萄、香蕉龙眼等水果安置在中国温度带图上。

分析晾房、蒙古包、四合院、竹楼等传统民居与降水分布之间的关系?

4、能联系:读我国干湿类型分布图说出你居住在哪个温度带?

将各干湿类型与降水量和植被、耕地类型连线。

学生活动六:善于归纳

读“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干湿类型分布图”、“中国地形图”等总结归纳也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见下面:

1、大致与1月0℃等温线类似

2、冬季河流有无结冰的分界线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南方和北方分界线

5、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6、水田和旱田的分界线

7、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学生活动七:谈收获

山雨风光 苍茫气息 第3篇

田世信先生是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先驱人物之一。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教授。田世信先生1941年3月生于北京。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贵州工作25年,1989年在贵州工作生活了25年的他由中国文化部下调令调回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工作。2014年是田世信先生离开贵州回到北京工作、生活的第25个年头,正如田先生所说:“两地都是我的故土,两地都是那样的亲切。”田先生在贵州的25年期间,用他真实的生存体验与独特的雕塑语言将乡土艺术推荐给广大观众,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界“贵州现象”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开创了贵州教育史上的第一个雕塑专业工作室。1989年田先生回到北京后,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那条信念“将自己的目光朝向自己的心里看”,他坚持不懈的探索着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2008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及2009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王者之尊-田世信雕塑艺术展》,2013年又一次在威尼斯展出,田世信雕塑艺术再一次在国内外赢得了社会的关注和赞誉。

田世信表现山区彝族人生活的雕塑却是他二十多年生命投入的写照。1941年出生的田世信,从当年的北京艺术学院毕业时只有23岁。从卷起铺盖走入贵州山区到1989年调回北京成为专业雕塑家,25年西南山地生活使他与粗犷纯朴的山民血肉交融。因此,出自他神奇双手中的山民雕塑形象,超越了一般乡土风情的情趣小品状态,凝重粗犷,成为西南山地人生命激情的真实写照。二十五年的山雨山风已经渗透了田世信的身心,并持续地在他的生命中鼓荡。田世信有丰厚的生活根底,在贵州的25年里,他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有广阔的艺术视野,并善于吸收和消化各种艺术资源,因此他的作品有充实的内容,有鲜明的个性风格。他把从民间艺术中吸收的养料提炼为具有现代感的语言,他把欧洲古典写实雕塑技巧和中国传统雕塑写意手法有机融合,他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的象征性、表现性和某些抽象性……一句话,他从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根据每件作品的需要,自由的驰骋在艺术的大天地里。

田世信作品的体积有大有小,但在每件作品中他都追求大的思想容量。他理解的作品思想内涵不局限于题材内容,也包括形式意味。他认为,没有形式感的作品是空洞乏味的。因此,他特别注重雕塑的形式语言的感染力,为之反复推敲,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在浑厚雄健的雕塑体积中,他追求质朴粗犷的力美,追求苦涩的美感,追求生命本质性的真实。他遵循形神兼备的原则,深入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作品鲜明的基调。

本次展览共展出由田世信夫人李梦虞女士整理提供的文献资料252件(其中老照片171幅,文献原件80件,央视专访影像资料1件);雕塑原作18件;绘画手稿20件;平面形式展示作品23件;原贵州艺术学校雕塑工作室学生作品4件。共计317件展品。展览同时发布由李梦虞、谭莉主编,贵阳美术馆、溪山御景、《互动家》杂志联合支持,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折腾一得-田世信艺传》文献一书。

本次展览317件展品分为老照片展示单元、文献原作及手稿展示单元、雕塑原作及平面展示单元与《折腾一得-田世信艺传》文献书籍的发行等内容,反映田世信先生从贵州到北京50年来的艺术创作和生活的点滴过程。而这一时段正好是涵盖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成与被社会认识的重要时间节点,从而在学术意义上也让观者能够通过田世信先生这一支艺术现象去详细了解贵州当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从“第一课时现象”说起 第4篇

如何走出“第一课时”的怪圈,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呢?

一、 要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教学态度

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都上过公开课,在上公开课之前都要花几天的时间找资料、写教案、做课件,但在上常态课时,你到底花多少时间来钻研教材、准备教具、制作课件呢?

其实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展示、上公开课、成名,而是让学生每天能轻轻松松、扎扎实实地学好知识。要达到这个目的却并不容易,这需要老师克服各种困难,每天要挤出很多的时间,认真备好课,充分准备好上课的各种教具、学具。端正教学心态,让我们的教学少些急功近利,多些实实在在。

二、教研引领,让每节课都很精彩

每学期里,都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校级公开课、县级观摩课,等等。如果在每次教研活动中,把研究的主题向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等)倾斜,那么就会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每篇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对自己的教法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建构完整的教学理念。比如我校在每周的集体备课中,着重讨论下一周的课怎么上,集思广益,让智慧相互碰撞,然后确定一位老师主备,其他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与修改,加入自己的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这样,每节课都能上得扎实、高效。

三、加强检查,科学管理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领导应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查,特别是要加强对教师平时上课的检查。看看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了,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有效,从而引导教师重视对每节课研究,提高每节课的实效性。学校可以不定期地进行推门听课,这有利于领导能真实的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有利于领导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现状,从而想办法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质量。

最近,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名青年教师小吕,常常在省、市、县的课堂教学中获奖,被评为“县优秀教师”。这时,她认为只要上好公开课就能“名利双收”, 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她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展示课、竞赛课上,对于任教班级中的常态课显得较为懈怠。后来,在县、校教学工作抽查中多次发现其上课的质量与其称号不相符,最终被取消了“县优秀教师”的称号。

是啊,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精彩的“第一课时”。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山雨》一课时】相关文章:

山雨07-13

《山雨》课文08-01

山雨欲来风满楼初中作文800字06-09

第一课时教案05-15

猫 第一课时教案06-06

白杨第一课时06-11

《蚕姑娘》第一课时06-24

搭石第一课时06-28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07-09

一年级篮球课时计划11-20

上一篇:异种金属下一篇:不可或缺的教育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