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

2024-09-11

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精选4篇)

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 第1篇

当然, 金融结构的多样性导致多渠道融资方式产生, 以满足不同产业的融资需求。当金融结构单一矛盾突出, 也影响到经济发展。金融结构中银行业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比较大, 但经济增长依赖银行拉动的作用开始出现递减态势。资本市场中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贡献相对较小, 但日趋重要。目前东部地区不仅聚集了大量的银行机构, 而且证券业与保险业也基本集中。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中银行业占主导地位。发达地区的金融中心积聚了充足的金融资源, 在与周边地区进行的金融交易中会占据优势, 因此会对周边地区的金融活动产生较强的支配作用。随着资本边际收益的递减, 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将会缩小, 并实现经济增长趋同。离发达地区经济水平越远, 该地区增长速度越快, 区域金融会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类似的状态, 金融发展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逐步缩小的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趋同速度与全国的平均速度基本一致, 西部地区趋同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各个经济体的金融发展最终将趋近于一个常态, 落后经济体金融发展速度高于发达经济体。当新的金融创新产品形成, 由于大多数金融创新针对同质需求客户, 落后地区往往不加限制的以很低的学习成本引进发达地区的金融创新产品。金融创新将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 从而缩小区域金融差距。但与落后地区相比, 发达的地区拥有的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强, 适应多样性的需求, 从而具有更强的运营能力, 而落后地区很可能因为运营能力不足而阻碍创新产品的发挥。这种情况下, 金融人才的迁移起到关键作用。发达地区金融人才的高度集中会导致边际报酬递减, 而落后地区由于金融人才总量较少, 边际报酬会高于发达地区, 这将促使人力资本向落后地区流动, 最终导致区域金融发展趋同。为了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可以对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的金融业有重点的进行帮扶。如果政府采取的是统一各区域发展的政策, 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可能会趋同;当政府采取的重点发展优势地区, 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将会扩大。我国经济政策的走向正从区域非均衡发展向各区域平衡发展转变, 在演进的进程中, 国家对中西部的金融政策虽然有所放松, 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甚大, 政策因素下, 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可能增大。

区域金融差异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 也受历史沉淀, 地理位置等地区特征影响, 同时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 区域金融差异有其变化的轨迹和规律。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状态, 金融业的繁荣程度、受所依赖的金融人文环境、需求市场的发展, 实体经济的壮大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当然也受制于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开放程度、思想观念, 经济容量、科技水平, 基础建设、政策导向等条件。区域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导致金融资源的不平衡分布, 使区域金融差距存在的普遍性和绝对性。通过分析, 我们并不是要寻找消除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方式和途径, 在一定时期内, 区域金融差异有其变化的轨迹和规律。从国家层面来看, 在现有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客观现实下, 解决区域金融中心合理布局, 协调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提升国家整体金融实力的总体思路是, 中央政府从国家层面上制定明确的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战略, 解决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和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问题;地方政府从地区层面上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 培育区域金融发展的内生机制, 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从区域层面来看, 通过实行统一的金融政策, 解决区域间和区域内金融发展的已有问题是不现实的。政府应该根据区域特征,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通过差异化的发展战略解决差异化问题, 从而提高区域金融效率, 发挥金融先行的作用。从东中西三大区域金融发展的特征来看, 东部地区需要改善现在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缩小地区差异, 中西部地区则是要打破现在相对均衡的发展模式, 优先发展某些已具有较大潜力的地区。

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目前,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和构想主要是各省市的分散决策, 国家尚未从总体上提出明确战略构想和具体的执行措施。中央政府应尽快制定可操作的区域金融心发展战略, 发挥政府在全国统一协调金融中心布局战略中的政策导向作用。依据不同地区的区位地理优势和周边辐射能力, 发挥金融促经济发展的基本潜能, 建造多功能, 满足多需求, 适应市场的多个金融辐射带。总的指导思想应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 逐步建立起以国际金融中心为核心, 以国家金融中心为龙头, 以国内区域金融中心为节点的现代化金融市场网络, 重点壮大国家金融中心的核心辐射能力,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规范金融政策, 提升金融服务功能, 逐步引导各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 帮助地区整合金融资源, 优化金融结构, 规划全国金融中心布局。

区域层面的金融战略。首先考虑加快东部地区金融中心对中西部地区交流和开放的步骤, 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学习和金融产品的创新研究。目前东部地区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的主要形式是直接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置分支机构。可以继续增强对外资功能性机构、外资法人机构等的吸引力, 加大聚集国内外知名投资银行的力度, 此外, 东部地区加紧研究探索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创办区域性金融机构, 例如外资股份制银行、外资与城市商业银行等合资组建的区域性商业银行, 通过这种制度上的先行先试, 推动地方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 通过市场化加快金融机构发展进程。其次, 加强东部地区金融对中西部地区的帮扶速度, 东部地区虽然是我国金融发展最快的地方, 但是金融业对内的市场化还不充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突破。逐步放开对各类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限制性要求,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开展各类金融服务。逐步实现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市场化发行, 尤其是对股票的发行。对传统业务产品的推出, 应由审批、审核转向备案。尽快完善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大力发展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正规的场内交易市场的同时, 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 股权投资基金市场, 金融租赁市场等, 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针对中小企业市场, 研究金融工具创新, 金融衍生产品, 发展股权资本类、基金组合投资类等金融产品, 加强企业债券类金融工具的创新等提升东部地区金融创新的水平, 提高资本市场及直接融资的利用效率, 增强金融市场间资金的流动。规范金融市场,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资信评级机构, 使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稳健运行。同时规范金融市场信用评级资质管理, 允许小额贷款组织的形成, 帮扶社会资金进入小金融机构, 并降低准入的门槛和要求;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担保体系建的设力度, 广泛吸引正规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重点服务中小企业的农村银行、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组织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通过发展特色金融解决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瓶颈。当前, 中西部地带在短期内还不能实现规模效益, 可以考虑以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发展, 依托现已形成规模的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 建立与东部互补互助互发展的金融结构体系。为带动整个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协调发展, 建立具有优质服务, 高素质金融人才, 能进行金融资源整合与地区辐射发展作用的金融集合中心。通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发展特色金融。优先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特色优势企业在创业、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 灵活制定相应的金融支持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将单一的资金支持转变为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除了提供一般化的授信、结算服务外, 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人才、信息、网络、资金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为特色优势产业融资创新开发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拓展政策性金融业务的覆盖面, 增强政策性金融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此外, 还可以抓住当前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依靠外源性产业进入带动内源性金融服务, 利用多产业的多点金融服务提升金融发展的层级。

摘要:经济增长和金融危机促使世界金融格局重构, 同时对我国区域金融问题提出挑战。金融开放对各区域的影响有所差异, 区域金融发展的定位、目标不同, 从地区实际出发, 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战略以平衡区域经济发展, 提高国家整体金融实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金融,产业,差异

参考文献

[1]冯邦彦, 覃剑.国际金融中心圈层发展模式研究[J].国际金融, 2011 (4) :36-42.

[2]方星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培养和造就国际金融人才[J].中国金融, 2010 (9) .

房地产信贷与区域金融稳定分析 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信贷资金;金融稳定;风险管理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一直得到老百姓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房价的不断攀升,老百姓的购房成本不断增大,国家下大力气制定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在政策实施的两年多时间里有效地抑制了市场上的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需求,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平稳发展。

房地信贷作为关乎房地产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柱,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应得到相当的重视,因为,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旦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与其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把风险迅速传给银行,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一、房地产信贷与金融稳定分析

从一个地区房地产信贷的情况能较好地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状况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房地产信贷的风险管理关系着当地的金融稳定运行。

(一)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依赖银行贷款

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主要来自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金、向银行的贷款、外商投资资金及其他资金来源等四个方面。近年来,西安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的占比一般在15%-20%之间,而其他资金来源占比在30%-50%左右,表面上来看,其他资金来源的占比较高,但是究其根源就会发现,其他资金来源有很多也是来自于银行贷款,比如:预付款、应收账款很多也是间接来源于银行贷款。据此可出,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直接和间接来源于银行贷款的资金就占到六七成之多。企业资金较多的依赖银行贷款,会给银行信管理施加很大的压力。

(二)个人购买住房所需资金较多依赖银行按揭贷款

目前,市场上具有较强购买意愿的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结婚生子的年轻人,他们的购房主要以自住为主,属于刚性需求,其次还有一大部分是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型住房需求。这部分人要么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要么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其自有资金有限,要想购买住房和改善居住条件只能较多地依靠银行的按揭贷款。从购房贷款中的分类占比来看,个人住房贷款一直占居着购房贷款中的九成以上。而个人按揭购房贷款占居了银行的较多资金,同时这部分资金由于贷款期限较长,流动性差,安全性低,会增加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压力。

(三)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效果显著,利率优惠政策逐渐取消

房地产调控政策实行以来,西安市各家银行业金融各机构都能认真按照政策规定执行,积极支持了当地刚性住房者的购房需求,同时政策的逐步深入也有效地遏制了西安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性和投资性住房需求,促进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2012年3月份以来,西安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基本停止七折利率优惠政策,在每月的新增个人按揭贷款中有七成以上都执行的是基准利率。优惠利率的取消一个很大的因素是银行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于购房者而言,没有优惠政策的激励消费者可能会放缓购房计划,对于这部分,银行也存在流失客户的风险。

二、房地产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分析造成西安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传统的投资机制导致融资渠道不畅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使得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特别是直接融資市场极不发达,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托、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一方面它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与其关联的上下游企业自有资金有限,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当经营活动受资金困扰时,较多的会选择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贷款。

(二)房价的不断攀升给消费者带来的压力增大

2009年以来全国房价不断上涨,西安市场虽然没有向一线城市的涨幅那么高,但是相比历史情况,房价的增长还是较快的。按照目前市场上的价格来看,已经比2009年以前翻了两倍还多。对于经济社会中的中产阶层来说,一家人的积蓄远远不够购买住房,而目前最为安全,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银行按揭。

三、房地产信贷发展促进金融稳定的对策建议

房地产信贷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一个地方的金融稳定,只有掌控好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避免出现类似房地产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造成的跑路现象、项目烂尾情况、停工、房价忽高忽低等情况,才能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一)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有效防范风险

一方面是合理调整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数量和结构,严禁发放“零首付”等违规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同时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是通过人行征信系统严格审查房地产企业资质,对不符合规定的企业和项目要停止发放贷款,严格执行贷前审查、贷中调查、贷后检查等措施,有效防控信贷风险。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理性对待市场情况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由于自身所处环境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对于宏观经济形式的判断不是很正确,很多人都是跟风而行,就像不久前,很多地方出现的所谓“购房潮”一样,尽管不排除是个别地区房地产企业为造势而进行的宣传,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对政策的不理解是出现此类事件的根本原因。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央行,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老百姓对相关房地产政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盲动行为。

(三)继彻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有效支持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行为

不管央行降息也好,重提7折房贷利率也好,这些政策措施跟严格执行差别化房贷政策并不矛盾。对商业银行来说,还是应该继续支持购买首套自主住房和二套改善型住房者的贷款需求,停止对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贷款发放。

(四)不断完善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保证调控政策的有效实行

涉及房地产行业的法律法规有很多,除了《公司法》、《合同法》等以成文的法律,有关房地产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仍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缺乏与已有法律之间的一致性与协调性,操作难度大,直接影响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正常开展。在“限购令”这种行政手段取得一定效果的情况下,如果能配合使用法制这种无形之手,就能更好地发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作用。

(五)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不断满足市场上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包括: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限价房、棚户区改造等住房项目,这类住房由于享有国家财政的补贴,售价大多较低,能基本满足城市中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同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不断推出,也能缓解对与商品住房的需求,对稳定辖区的房价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云飞.房地产业发展依赖多元化融资[J].证券时报,2004.

[2]林朴.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研究[J].金融经济,2009.

[3]人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房地产宏观调控与区域金融稳定[J].经济丛刊,2006.

[4]赵继东.我国房地产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防范措施[J].管理观察,2010.

[5]戴国强,张建华.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2009.

【作者简介】

王字君(1980— ),女,硕士,中级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

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 第3篇

1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为重庆金融业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实践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 正在或者已经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同时也给重庆金融业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新的内生动力, 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五大功能区域定位划分为重庆金融业实践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竞争策略提供了前进方向。五大功能区域划分为重庆金融业进一步清晰自身发展定位, 选择错位经营、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差异化市场定位竞争策略做出了良好导向, 有利于避免重庆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同质化竞争, 统筹调控金融资源支持全市各行各业发展。

2) 资源调整优化为重庆金融业深化金融资源配置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将促进金融业跟随政府、紧跟市场要素资源配置优化, 实现金融资源的重新调整分配, 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民营金融与国营金融协调发展。

3) 产业布局调整为重庆金融业支持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目标选择。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产业布局调整将促进重庆金融业依托不同区域的产业布局调整规划, 有的放矢地选择主要投资项目及服务行业, 有利于金融业合理规划布局,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突出重点, 实现加快发展。

4) 人口转移调整为重庆金融业开拓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市场空间。随着五大功能区域发展人口转移进程的逐步加快, 将推动新兴城市与小城镇建设高峰, 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这为金融业创造潜在顾客与投资机会, 有利于金融业开拓个人零售客户金融市场。

5) 公共服务建设为重庆金融业开展强化公司金融市场提供了发展平台。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配套的公共服务建设会创造出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将为金融业搞活融资市场与开展投资业务创造发展机遇。

6) 社会及行政管理效能提升为重庆金融业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了合作市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与行政管理效能提升, 一方面可以促进重庆金融业提升内部管理效能,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重庆金融业与相关部门深入开展业务合作。

2重庆金融业支持服务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面临七大挑战

2.1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改革发展效能

30多年来的改革发展, 使重庆金融业平稳健康向前发展, 存贷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底, 重庆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2202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7382亿元, 存款、贷款余额规模在西部省份中分别排名第三 (位于四川和陕西之后) 、第二 (位于四川之后) , 持续保持西部金融强省 (市) 地位。

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发展效能面临重大挑战。

1) 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业支柱发展极不平衡。2013年重庆本地法人银行合计营业总收入为240.80亿元, 远远超过本地法人证券公司合计营业收入19.46亿元和本地法人保险公司合计保费收入31.27亿元, 本地证券和保险业机构的发展速度和上市进度远远落后本地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

2) 国有金融与民间金融发展不平衡。重庆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 国有金融与民间金融发展不平衡, 并且在新型金融机构如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和租赁公司层面都是国企唱主角, 除赴港上市的瀚华金控外, 重庆具备全国知名度的民间金融企业很少, 发展较慢。

3) 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城市核心区金融集中度高, 两翼地区金融发展较慢, 重庆全市66.6%的银行网点、76.7%的银行从业人员、84.1%的存款余额和90.1%的贷款余额分布在大都市圈 (核心区、拓展区和发展新区) 。因此, 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金融发展较为薄弱, 这两个区域仅占据了全市33.4%的银行网点, 23.3%的银行从业人员、15.9%的存款余额和9.9%的贷款余额。

4)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2013年重庆企业债券和境内股票融资规模合计637亿元, 仅占全年社会融资规模5031亿元的12.66%, 相比北京和天津的直接融资占比35.12%、17.13%, 重庆的直接融资占比仍有上升空间。

2.2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创新发展能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重庆直辖以来, 重庆金融业在巩固传统业务基础上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重点发展新的业务领域和业务品种, 催生创新金融机构和创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使跨境电子商务支付、消费金融公司、保险资金运用等项目获得国家试点资格, 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海外上市、互联网金融和离岸金融结算取得了进展, 全市7家要素市场创新发展, 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并推出了资产证券化、收益凭证、资产转让等金融创新产品。但是, 同其他直辖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务创新发展效能面临重大挑战。

1) 业务经营发展模式传统落后。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 国际大型主流金融机构发展出了有针对性地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 大力发展零售金融业务, 将创新重点转往表外业务, 以及重点开拓电子渠道业务这四大业务模式。就重庆金融机构发展现状而言, 仅在表外业务创新方面能够跟随模仿我国发达地区金融业操作模式进行一些创新之外。一是重庆本地个人零售业务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的培育与发展较为缓慢, 使得众多金融机构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公司金融业务。二是因为监管顾虑和管理理念滞后, 重庆金融机构在外包非核心业务做得还不够, 还不能合理高效借助外部力量来提升自身市场综合竞争力。三是因为电子银行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以及时间来推动, 重庆金融机构目前仍处于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分析手段缺乏, 电子金融渠道建设落后的欠发展阶段, 还不能快速适应旺盛的民众市场需求, 难为及时提供新颖便利的金融市场服务。

2) 票据融资业务发展差距较大。2013年重庆票据融资余额为326亿元, 占当年各项贷款余额的1.88%, 同北京、上海、天津票据融资占比2.81%、4.54%和3.90%相比, 分别低出0.93个分点、2.66个百分点和2.02个百分点。同时, 表外业务发展明显较慢, 使得众多金融机构发展速度受限于信贷投放规模管控。

3) 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相当落后。2013年重庆企业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0.49%, 同北京33.82%和天津16.33%相比, 分别低出23.33个百分点和5.84个百分点。

4) 高素质的金融创新人才缺少。以在全球金融业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国际注册金融分析师 (CFA) 为例, 上海和北京分别占据了全国44.01%和30.09%的CFA持证人数, 而重庆CFA持证人数为8人, 仅占全国总持证人数的0.25%, 在全国省市中排名第11位。

5) 跟随性创新多, 原创性创新少。以互联网金融创新为例, 截至目前重庆本地金融机构仅重庆银行推出了直销银行, 且产品单一, 对市场的冲击力不够。

6) 作为重要支柱力量的本地法人银行、信托、证券公司及交易平台发展不但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发展速度较为落后, 而且在西部省份也不具备绝对优势。以银行业为例, 重庆银行和重庆三峡银行在2013年西部省份城商行中总资产排名中分别位列第4、第13位, 比2009年排名下降了1、3个位次, 增长速度远落后于同处于西部的昆仑银行、南充市商业银行、桂林银行等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

2.3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控制能力面临重大挑战。

1) 重庆金融业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防范控制管理有待加强。目前, 重庆金融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 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防范控制仍然做得不够, 早期风险防范工作有待加强。

2) 风险管控缺乏统一目标和信息沟通渠道。

3) 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缺乏科学性。重庆大部分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 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 缺乏量化分析, 缺乏对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的应用, 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

4) 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控制专业人才。重庆金融业既没有引进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风控管理系统, 又缺乏专业高效技能的风控人员。如以某本地法人银行为例, 该行资产总额844亿元、贷款余额300亿元, 而从事风险管理岗位的人员仅有13人, 人均管理资产64.9亿元、贷款23.07亿元。而且这些从事风险管理控制的岗位人员多数专业不对口。

5) 征信系统建设能力有待提升。重庆市征信系统建设还需进一步建立完善, 覆盖社会全方位的综合征信体系亟待建设。

2.4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机构网点布局

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机构网点布局建设面临重大挑战。

1) 金融网点布局呈现“中心密集, 两翼稀疏”状况。从地理分布来看, 核心区、拓展区、发展新区、渝东北区、渝东南区的地理金融密度 (每百平方公里占有银行业机构网点数) 分别为68.10、13.05、6.23、3.21、1.92, 核心区、拓展区、发展新区分别比重庆全市平均地理金融密度5.36高62.74、7.69、0.87, 而渝东北区、渝东南区分别比重庆全市平均地理金融密度5.36低2.15、3.44, 呈现着很明显的“中心密集, 两翼稀疏”现象。

2) 人口金融密度表现为“哑铃型结构”特征。以银行业为例, 全市平均人口金融密度 (每万人占有银行机构网点数) 为1.50, 核心区、拓展区、发展新区、渝东北区及渝东南区的人口金融密度分别为3.29、1.05、1.39、1.31和1.36, 呈现明显的哑铃型结构, 即核心区密度极高, 两翼稍好, 拓展区、发展新区最低。

3) 金融网点布局面临“城市多、农村少”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撤销设立在农村乡镇的机构网点, 大量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矛盾较为突出,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弱化了城乡统筹能力。据人行万州中心支行初步调查统计, 原万州辖属三区八县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10年内 (1998年~2008年) 在农村的分支机构网点减少345个, 平均每年减少34.5个机构。其中农业银行分支机构网点从1998年的140个减少到2008年的59个, 农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网点从1998年的724个减少到2008年的458个。

4) 调整优化核心区金融机构网点过密问题面临较大困难。以2013年的银行业为例, 核心区域拥有银行业金融网点总数973个 (家) , 从业人员为26868个, 分别占重庆市的22%和40.7%, 地理金融密度 (每百平方公里占有网点) 为68.10, 人口金融密度 (每万人占有网点) 为3.29个 (家) 、银行从业人员密度 (每万人拥有银行从业人员) 为90.97个, 分别是重庆市平均水平的12.1倍、2.19倍和4.06倍。2013年核心区域拥有证券金融机构75家、占重庆市证券网点总数的63.6%, 财产、人寿保险网点总数分别为110个和127个, 分别占重庆市财产、人寿保险网点总数的19.4%和16.5%。因此, 要优化核心区的金融网点、调整其地理、人口金融密度的阻力较大, 困难重重。

5) 鼓励民营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填补金融薄弱领域的激励机制政策尚未建立完善。

2.5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人才素质

据重庆市金融办统计, 重庆市金融队伍是一支比较年轻, 具有活力的队伍, 35岁以下员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 而且呈现从业人员越年轻, 文化层次越高的态势。但是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建设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及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重大挑战。

1) 高学历的金融人才占比较低。重庆金融业人员中, 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41.5%。但高学历人才占比较低, 其中硕士研究生占3.4%, 博士研究生占比不到0.1%。同时外籍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占比较低, 不到金融就业人员总数的1%, 远低于上海的2.4%。

2) 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缺乏统筹。目前重庆市没有专门的机构统筹管理金融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基本处于无机构、无经费、无计划的状况。

3) 金融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首先, 金融与其它专业知识 (如外语、计算机、法律等) 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其次, 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如注册金融分析师、金融风险管理师、保险精算师、上市保荐人等) ;再次, 国际人才队伍占比较小, 尽管重庆初步聚集了一批海外人才队伍, 但总数较小, 却主要集中在合资法人金融机构;最后, 重庆还缺乏推动建设特色要素市场和国际离岸金融结算中心的专业人才。

4) 金融技能知识培训力量不足。重庆市没有专门的金融高端培训学院, 市内高校金融类专业在国内排名不高, 且高层次人才到海外金融机构和院校的培训没有统一规划和组织。同时, 重庆市金融职业培训力量分散, 社会培训机构规模小, 颁发证书承认度、培训效果不理想。

5) 金融人才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对比上海、北京等金融中心, 重庆硬件设施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但在商务软环境上, 海外人才普遍发觉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 接触国际市场的机会较少, 高端金融人才不能充分发挥自己作用。同时, 重庆市引进高端金融人才来渝的优惠政策度不够。如上海为推动金融机构总部落户, 吸引高端金融人才, 专门成立了上海国际金融人才服务中心, 对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给予住房 (租房) 补贴、个人所得税40%补贴, 集中建设金融人才公寓, 设立金融人才专项奖励金等优惠措施。

2.6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发展战略路径

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及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的发展战略路径面临重大挑战。因为, 重庆各家金融机构原定发展战略规划、战略路径不仅趋同, 主要以总资产、存贷款规模、经营利润为发展战略目标, 而且完全没有体现金融支持五大功能区域建设的系统优势、功能定位、生态环境、差异发展、错位经营以及特色服务, 从而导致现有金融业发展战略规划与五大功能区域建设战略规划贴近性不强、对接力不够、融合度不高, 明显表现出了“脱节”现象, 难以适应五大功能区域建设战略定位实践需要。

2.7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服务效能

目前, 重庆金融业服务质量、效率与沿海发达省份仍存在一定差距, 具体表现为:服务流程不规范, 自助服务替代率低, 业务办理时间长。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建设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服务效能面临重大挑战。

1) 金融服务产品单一, 同五大功能区域定位发展的选择要求存在差距, 还不能真正适应和满足五大功能区域建设的客户市场需求。

2) 金融从业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效服务理念有待进一步牢固树立。

3) 流程繁琐, 管理环节、层级太多, 影响效率, 业务办理时间长。以某家银行为例, 一个关于机场建设融资项目贷款, 涉及了支行、二级分行、一级分行、总行等四个层级12个前中台部门30多个人经手签字审批, 贷款审批流程特殊繁琐, 该笔项目贷款用了将近半年才获得审批落地。

4) 服务窗口、服务环境、服务形象还需进一步持续有效提升, 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

5) 自助设备、电子渠道较落后, 自助服务替代率低。

3机遇大于挑战, 希望多于困难, 重庆金融业支持服务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大有作为

区域性金融战略分析 第4篇

一、重庆建立长江上游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

(一)战略地位特殊

重庆具有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区位优势。它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上游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唯一拥有“水陆空”整体联运优势的大城市,有利于金融业集群发展,辐射长江上游区域经济。在经济区位上,重庆市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肩负着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担。2009年国务院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重庆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必将对长江上游地区甚至是西部地区带来金融资源聚集效应,辐射区域经济。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配合国家整体经济战略布局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经济基础雄厚

作为老工业城市,重庆拥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高技术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基础。直辖以来,伴随重庆的交通、城建突飞猛进,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96.6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西部第一。重庆初步构建起“一圈两翼”协调发展、城乡要素互动,城镇化、工业化有序推进的体制机制。

(三)金融环境得以改善

1、整合重组公共投资集团,提升了政府投融资能力

重庆构筑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八大投融资平台,直接参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和国有企业财务重组,成功破解了地方国企改革难题。重庆市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占比均持续“双降”,2008年,不良贷款率下降到3.1%。

2、再造金融体系,着力改善地方金融环境

在银行业,先后改造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三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积聚了全国三大政策性银行,并吸引香港汇丰银行、荷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纷纷入驻设立分行。

在保险业,重庆现有3家保险公司总部和1家保险公司区域总部,保险公司总部数量已在中西部地区形成领先优势,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2006年保费收入增速首次名列全国第一,2007年、2008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保险规模的后发优势显现。

在证券、期货业,本地的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重组成功走上经营正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网点)数量和证券、期货交易量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四)政策支持有力

重庆扮演三峡库区和西部唯一直辖市的特殊角色,国务院相继出台了支持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全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也在重庆成立。在2009年的“国务院3号文件”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

二、重庆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

(一)总部经济特征不明显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总部经济的推动,但重庆的现状是金融分支机构多而法人机构少,注册地在重庆的大型企业集团也偏少。总部经济规模缺乏、分支机构实力偏弱使得很多机构不具备为重庆辐射区域内的大型项目融资的能力。法人金融机构相对较少因而竞争力有限,不具备跨区域开展金融服务的条件。

(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容忽视。然而在2008年,重庆市贷款总额6320.81亿元,其中,涉及农业和农村的贷款只有1111亿元,只占贷款总额的17%。重庆市金融资源80%以上流向城市。

(三)金融物流短板凸显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离不开物流的发展。然而重庆和东部众多城市相比,物流业的发展起步晚,仍然停留在相当低的层次上,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运输模式,规模小,服务单一;且局限于整个流程的某一段,几乎没有一体化的服务供应商,更没有形成社会化的供应链。这不仅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的需要,也难以同国际接轨。

(四)金融人才相对缺乏

据央行发布的区域金融运行资料显示,重庆市金融从业人员截止2007年末达到7万人左右,而纽约有77万金融从业人员,其中华尔街就有40万人,国内的上海也有20万金融从业人员。这显然对有3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金融人才严重不足。

三、重庆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重庆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

重庆市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长江上游乃至西部经济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所以,重庆市更适合建立一个筹资型的区域金融中心,发挥内向性的金融中介作用,吸引区域外的资金流入重庆区域内,满足重庆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

(二)认真规范政府行为

在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中,政府的监管和政策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应该是在市场主导作用下的适度介入。因为决定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真正因素是金融市场及其微观主体。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无法完全获得相关的微观信息,同时,政府的任期制度和不完善的政绩考察方式,使得政府有可能过度介入,并容易导致寻租事件的发生。因此,需要规范重庆市各级政府对金融业调控的方法和手段。

(三)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业务创新

针对总部经济特征不明显,重庆应努力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并积极争取中央和金融机构总行(总部)的支持,以引进更多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地区总部;加大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来渝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的力度。

(四)加快壮大农村金融市场

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分散、规模小、手续繁琐、信贷需求大的特点,应该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通过出台减免营业税等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在乡镇设立村镇银行,为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然后进一步健全拓展农村的保险业务,推行农村小额保险试点,构筑风险共担和补偿机制。

(五)合理建立与金融业产业集群配套的物流基地

重庆要打造与金融中心配套的物流基地,首先应该强化长江上游地区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实施利益调节机制,形成长江上游地区整体物流网络。其次,需要转变物流理念,搭建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的综合性平台,形成全面流通局面。此外,在提升铁路、公路、航空的货运能力的同时,充分开发长江航道及其支流水运功能。

(六)加大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金融人才

针对金融人才匮乏,重庆应出台股权激励等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金融人才进入重庆发展;同时,对重庆现有金融人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金融实战技能。

上一篇:右美托咪啶下一篇:光纤数字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