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培养范文

2024-05-11

探索培养范文(精选12篇)

探索培养 第1篇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 主要原因不是“无业可就”, 而是“有业不就”, 这直接反映了当前毕业生就业心态。造成这种心态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专业设置, 培养模式与市场企业需求变化的错位, 这种错位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只是理论知识, 无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的在实践中检验。另一方面, 过于强调知识灌输、静态评估、学科标准, 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过程的管理, 不能在短期内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

怎样的人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呢?经过不断的调查和实践, 我们探索了一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路子, 即建立高校与企业直接沟通的桥梁, 实行对油田及企业所需人才的在校培训, 高校完成前一部分即“理论知识层次”的培养, 企业直接参与后一部分即“较强的操作技能及企业文化”的培养, 通过这种模式既培养了地方企业需要的人才, 又有效地解决了非石油专业学生进入油田就业的问题。

二、校企合作, 实行联合培养

我们首先和油田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 主要是油田企业的市场需求及我们自身的办学优势。面对能源方面的挑战, 要确保国内石油供给稳定, 除了寻找替代能源和向社会推广节能思想走科学发展观道路外, 加大能源企业在国内外的勘探开发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石油企业对相应的石油行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同时, 我院有培养石油专业人才的专职教师及大量的基础设施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采取“独立编班、独立教学”合作班的形式进行联合培养, 一方面是强化石油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 用192个学时强化教学, 使学生基本达到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水平。另一方面是石油钻井、机械专业技能的培养, 由企业选派具有丰富现场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担任教师, 学习石油工作一线的规章制度及特殊情况下应急事件的处理。然后用半年时间, 对合作班学生进行资格认证培训, 经考试合格后取得钻井初级工资格证书, 持证上岗。经过培训的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 对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样培养的学生, 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 不必再花时间培训。

在合作培养上, 我们把校企合作的想法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 在培养方式、人数、培养期限、生源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

培训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英语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 企业在这期间要派一批技术专家进行授课。第二阶段, 用6个月时间到企业学习, 并参加钻井工初级资格认证培训及考试。这样既保证了培训时间, 又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和企业的培训结合在一起。

三、取得成绩

2008年, 我们针对06级本科和05级专科学生和上海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办了由61人组成的石油钻井和石油机械两个合作班, 。2006年, 我们针对07届石油资源系和机械系毕业生和中石化江汉石油钻井公司联合开办了一个41人的钻井合作班, 通过培训后直接由公司录用了36名毕业生。一些因个人因素不愿履行协议的, 也由于有英语和专业培训的经历和技能, 在其他油田找到了工作。2007年和大港油田集团公司联合培养的08届26名毕业生, 已被全部录用, 且每人获得了5000元的奖学金。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全部录用了18名合作班学生。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成功做法得到了企业和在校学生的高度认同。6月份, 天津高孚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来校洽谈办班事宜。对于此次办班, 在学生中反映强烈, 现已收到学生报名申请表168份。同时, 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他们的孩子还没有毕业就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四、感言

校企联合培养是今后独立学院进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与企业联合培养, 学生可以结合现实需要学习和充实自己, 了解企业, 了解社会, 避免学校学习与社会脱节, 毕业后就失业。只有进行联合培养, 才能使学校成为企业的学校, 企业成为学校的企业。同时, 通过联合培养模式的合理定位, 可以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校在高等教育发展空间中, 寻找自己的位子, 拓展自己的空间, 办出自己的特色, 通过特色办学推动学校的发展, 带动学生就业。

摘要: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 结合学生特点,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造就了一批石油、机械人才, 受到企业的欢迎。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行, 一方面解决了企业人才需求问题, 缩短了毕业生适应企业环境的时间, 减少了培训成本, 提高了效益;另一方面, 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使学校办出了特色。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论文 第2篇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与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化学教师不能对学生要求过低,也不能要求过高,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与学生自身条件相符合。

(二)个性化原则

初中学生有个性,有活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个性化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则。如果缺乏个性化教学,则不会有创新教学,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坚持个性化原则,要保证化学教学民主化,摒弃给予性教学,鼓励初中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

(三)活动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创新,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不管是课外活动还是课内活动,都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听从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出初中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探索性原则

不管是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化学实验的教学都需要不断探索,探索性原则摒弃了教师将化学知识照本宣科“教授”给学生的做法,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前提和基础,启发学生质疑和思考,鼓励初中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学习。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运用体验学习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像个科学家一样对化学实验进行探索。很多教师都在开展实验之前就将实验结果告诉学生,这样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毫无创新可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有实验结果是未知的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在现有条件和情况下,为学生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化学实验,鼓励学生从小问题着手,使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对于问题的研究、分析、解决能力。这样的化学实验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虽然有些学生会失败,但他们仍然掌握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更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方法。

(二)运用挫折演示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对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模仿,表现出思维受阻的情况,在思维受阻的时候,为学生演示经过多次失败挫折以后克服困难和障碍,最终取得成功和胜利的过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定性实验,定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阻碍作用。因此,在化学实验刚开始接触“量”对于化学反应产生的影响时,思维定势会制约学生的思维,致使学生思维受到阻碍。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帮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和探索,教师要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设置一些阻碍学生思维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探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克服思维阻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敏感性进行培养。

(三)运用不完全内容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不完全内容教学法是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全盘托出,而是故意制造一些空白地带。空白地带是学生的探索地带,更是学生的创新地带和创新开发区域。教师可以在演示完实验以后,不立即告知学生实验原理,而是让学生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比如试剂添加顺序、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实验药品等。教师还可以在演示实验之前让学生对有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预测,接着再通过实验来对其进行验证。例如,教师在对CO气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对产生CO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后,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思考,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为学生提出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和思考。比如,对某地火灾现场是否含有CO进行检验的时候,需要选择哪些药品和装置?教师不要立即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装置等,要不断引导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提示,一步一步将学生向还原装置、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方向引导。给学生留有创新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观点。

三、结语

探索培养 第3篇

首批获得教育部批准举办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以中德合作办学形式举办的、本科层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该专业秉承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办学理念、依托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在历经四年的办学过程中探索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专业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开创了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并充分了解本土行业状况的人才的新模式。作为会展专业首届毕业生,2008届在实习和求职阶段都表现出比较高的职业化素养和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行业的认可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出席本专业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的还有众多会展企业,其中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为本专业学生设立每学年金额为10万元的奖学金,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与学校共同培养出适应现代会展业需求的会展英才。

(赵晓凤)

第十二届广州国际广告展览会金秋绽放花城

第十二届广州国际广告展览会(简称广州广告展)由广州市广告学会、世博集团上海现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汉诺威展览会(中国)有限公司、展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将于今年11月20-22日在广州锦汉展览中心隆重举行。作为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广告展之一,广州广告展凭借其在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上的独特优势,每年吸引数量不断上升的海内外展商和买家共同参与。2008年有400多家展商展出面积20,000平方米,预计专业观众人数达4万多。

本着“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办展理念,为买卖双方提供有效的交流渠道,使展商和观众获得最大收益。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展会将进一步扩大海外宣传广度,众多专业海外买家前来参观、寻求合作。另有为数不少的北美、欧洲、中东、亚洲等国家和地区业内人士对展会表示了热切关注。2008广州广告展将为中外展商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和新产品展示的舞台,主办方立志把该展会升级为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广告第一大展。

世博集团上海现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首次与汉诺威展览会(中国)有限公司进行了良好、紧密的合作,并与深谙当地市场的广州市广告学会和展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强强联手,这不仅使广州广告展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更在树立展会品牌效应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探索培养 第4篇

关键词: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引言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门研究信息的获取、测试和控制技术的工程性应用学科,学科研究的重点是信息检测、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和信息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是对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测量与控制的技术基础。

新中国建国初期,处于百废待兴、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当时国内许多骨干企业及国防工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先后有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相继筹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学科专业门类齐全。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把仪器仪表类11个专业进行专业合并,统一归并为一个大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这样使得测控技术及仪器成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唯一一个本科专业,同时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

新的专业目录颁布后,各高校开始探索如何构建21世纪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逐步完善各具特色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二、特色专业的建设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1998年原本专业性很强的11个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使得许多高校关于仪器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变得较为模糊,简单地顺应“通识”教育的潮流,机械地调整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由于绝大部分学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学生专业培养仅局限在书本上,实验条件、实习条件匮乏,导致培养的学生无任何特色,正如很多学生反馈的信息一样“杂而不精”。教育部高度重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明确提出了“质量工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实施工程,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是指高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换,特色专业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建设特色专业已成为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我国目前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等学校大概有150多所,既有211、985高校,如: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又有隶属于各省、直辖市及行业部门的地方重点院校,如:中北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

三、构建基于机械类平台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山东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山东矿业学院,是原煤炭部一所重点院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山东科技大学,学校并于2003年将主体院校迁至青岛市。学校经过60年的大力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矿业见长,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早在1993年就设立了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并开始招收“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专业的本科生。1998年教育部颁发新的专业目录后,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原“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专业修改为“测控技术及仪器”,并制订了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多年来我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经过几代教授学者呕心沥血地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学科内涵得到了充实和提高,顺应了教育部专业调整及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修改培养计划,特别是1998年教育部颁发新的专业目录后,培养计划调整较大,着重加强了通识教育,无论是培养目标的制订,还是课程体系的安排方面,都体现了“基础厚,知识面宽”的人才培养原则,在一定时期内这一培养原则培养的人才满足了社会的需求。我国经济近年来高速发展,创新技术及创新产品成为我国现代及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创新技术及创新产品的源头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具备大量的创新人才,才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创新技术,也只有具备大量的创新人才,才能真正生产出“中国造”的产品。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基础厚,知识面宽”,更应注重“能力强,素质高”。每一个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全才,使学生在任何一个方向都做到“能力强,素质高”。因此,特色教育在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中就凸显其重要性,也是各个高校未来人才培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1. 基于机械类平台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目标。

我校自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招收本科生以来,该学科一直设置在机电学院。学院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学科涉及“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机械学科在多年的办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多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学科优势。结合我校的办学方针以及地域行业特点,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构建建立在机械工程大类平台上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有特色的学科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校形成的煤炭行业优势及近年来新形成的沿海办校的特点,构建基于机械类平台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本学科建设及培养计划调整的重要方向。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与信息工程和控制工程领域有关的传感技术、工业检测、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相结合的仪器和系统等方面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2. 以科学研究为动力推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

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需要较长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历程,特色的形成凝聚了本学科长期以来科学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了目前本学科在某些研究方向上在国内外的前沿研究水平。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要依托本学科教师长期的科研积累与沉淀,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应立足于以下两个方面: (1) 满足社会需求,重点突出行业与地域特色。积极发挥我校矿业见长的优势,培养适合矿业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现代化矿井建设成为矿业发展的主流,摆脱了单纯依靠劳动力生产经营的落后局面,引进或自主研发了大量的先进高科技设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矿业的大力发展与转型,给我们带来了人才培养的新机遇,大力培养适合矿业先进设备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高级人才是我们建设特色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我校是沿海高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学校近年来与地方的科技合作越来越广泛,面向青岛择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我国最近又提出了着力发展沿海经济,大力建设大蓝色经济区的宏伟规划,这些机遇推动我们力争尽快调整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的适合海洋产业链的本学科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我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应该面向矿业,面向海洋业。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传统的培养计划进行系统的调整,不仅需要在理论课程体系上具有特色,而且在实践课程上更应突出特色。 (2) 大力发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尽快确立新的学科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前期的积累与沉淀,更需要未来在教学和科研上投入大精力,开展相关的研究,确立新的学科优势,以此带动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深化。纸上谈兵的专业建设已经过时,学科优势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众所周知,天津大学在精密测试技术上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其专业建设就突出精密测试特色;清华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优势是精密机械,微运动成为其专业建设的特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优势是航天技术,面向航天航空的测控技术成为其专业建设的特色。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特色”,就是因为这些高校在对应研究方向上取得了较高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上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是全面的和前沿的,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做到站得高,看得远,易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易于研究制造出“创新”产品。

建立面向矿业、面向海洋业的特色专业是我校新一轮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培养计划修订的原则,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构筑新的教育平台。为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本学科的教师应加大相关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尽快创建新的学科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湘闽, 罗小燕, 蔡改贫, 王幼华, 姜志宏.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7 (2) :70-72.

[2]卜雄洙, 朱丽, 牛国柱.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 2011, (6) :153-156.

[3]王伟, 林顺英, 代峰燕, 刘志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2 (2) :136-137.

[4]王燕, 李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 10 (2) :55-56.

谈谈数学探索能力及其培养 第5篇

我们一般认为,数学的能力,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一种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中学阶段,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数学能力呢?无疑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为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毕竟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的传统教学,特别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教出的学生是“记忆型”──学生的大脑都成了知识的仓库。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却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现在有许多人都在思考:为什么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中国人要领先,可到了成年以后,我们的研究成果怎么就不如别人呢?有人说,中国水平和世界水平,只差“一步”,这“一步”是什么呢?我认为,我们教育的症结就在于,我们太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忽略了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数学,她的抽象和严密,几乎让人感觉到,数学就是这么呆板吧。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有时候,我们的教育,却让学生处于从属地位,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甚至是畏而远之。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因此,改革数学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也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实在是必要、重要和紧迫。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括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鼓励创新等几个方面。

一、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

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脱节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比如线性规划问题就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应用。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

3.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4.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二、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1.教会学生“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2.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

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3.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三、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是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

教学中,对这样的新发现、巧思妙解及时褒奖、推广,能激起他们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而且我认为,质疑教学,对学生今后独立创造数学新成果很有帮助,也是数学探索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鼓励学习创新,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1.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初中数学探索能力及其培养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索能力;培养

一、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数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几点: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

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比如线性规划问题就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个应用。

3.引人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1.教会学生“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2.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讨论。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也是愈理愈清的。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3.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

三、运用缺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缺少型开放题,按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便可得到解决。

如:在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换个角度来考虑:可以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r,正方形的面积为(2r)2=4r2=12,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x3=9.42(平方厘米)。

还可以这样想:把原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跃就是所剪圆的半径,设圆的半径为r,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2,原正方形的面积为42,r2=12/4,所剪圆的面积是3.14x(12/4)=9.42(平方厘米)。

通过此类题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四、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例如:抛物线y2=2px的一条弦直线是y=2x+5,且弦的中点的横坐标是2,求此抛物线方程。某“权威答案”如下:

由y=2x+5,y2=2px得:4x2+(10-p)x+25=0①

由x1+x2=-(10-p)/4得p=2,故所求抛物线方程为y2=4x

质疑:把p=2代人方程①,方程无实解,或方程①要有Δ=4p(p-20)>0,即p<0,或p>20,故p=2不合题意。本题无解。

教学中,对这样的新发现、巧思妙解及时褒奖、推广。能激起学生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而且我认为,质疑教学,对学生今后独立创造数学新成果很有帮助,也是数学探索能力的—个重要方面。

五、鼓励学习创新,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例如.已知点P(x,y)是圆(x-3)2+(y-4)2=1上的点,求y/s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题如用参数方程或直接利用点在圆上的性质。则解决较繁琐,若能打破常规,作恰当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设k=y/x,即求直线y=kx的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再进一步引导,求(y+1)/(x+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可把定点分圆上、圆内、圆外几种情况进行讨论,则对求y/s之类的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的几何意义有更深的了解。

以上几点是我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当然,教无定法,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探索,以找出更好的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方法。

探索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 第7篇

一、读一读中, 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 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 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 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 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 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 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 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潜移默化中, 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 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 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三、表达中, 运用数学语言

让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数学算式和符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如出示32÷8=4,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目表示把32平均分成8份, 每份4个。或者说是32, 每8个一份, 分成了4份。或者说是32里面有几个8。还可以把简单的算式编成应用题。这样的教学环节,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完整表达语言的能力

四、各种形式中, 发展数学语言

可采用小组讨论、同桌交流让学生小结等多种形式训练,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同时, 学生把思维说出来, 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 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五、操作中, 强化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 是思维的物质形式, 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 因此,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 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 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培养儿童科学探索精神 第8篇

要培养儿童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尊重他们的“事物观”,从而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动力。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从激发儿童兴趣入手,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以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所祈求的目标。陈鹤琴先生早在40年代就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而面对这样一本“活教材”,教育者应当以何种方式传授给孩子们,则是个观易实难的问题。

记得一次在讨论会上,我和一位同学对儿童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方式意见分歧,引起了争议,导师在总结时也留给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儿童科学教育的实施,应给儿童一个怎样的世界?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应该让儿童从小对自然现象及其本身就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笔者认为:儿童“从未分化到分化”这一心理特征决定儿童眼中原本就是童话世界,并不是成人所能灌输或扭转的。因此,孩子的“事物观“把万物都看成有生命的。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都被他们赋予了生命。儿童会把破了的伞看做是“伞病了”,把所有动与不动的东西都看做是自己的朋友而融入自身的情感。这正是儿童不能将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区分开的原因所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往往将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美好观点视为错误而予以否定。这不仅打消了儿童对世界探索的兴趣,也使那种渴求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变为消极被动地接受。一名三岁的儿童指着夜幕中的月牙说“淘气,压扁了!”而父亲却大煞风景地纠正:“不对,那是上弦月。”好为人师的父母往往用孩子听不懂的术语扼杀了儿童探索世界的兴趣,把孩子眼中生动活泼的事物都变成理所应当、死气沉沉的自然现象。

儿童有自己的“事物观”,有自己的想象探索空间,我们应当去尊重它,而不能武断地否定它、嘲笑它。但这不意味让儿童永远生活在童话中,只是一味地顺应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当然,在“欣赏”“接纳”孩子思考特点和方式的同时,要适时适当地以儿童能理解的形式解释自然现象,教给他们粗浅的科学知识。

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就要给儿童勇于探索的机会。

未来世界,科技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那何谓人才呢?高智商就是人才吗?现行的儿童智力量表中有这样一项,是让儿童“在两分钟内说出十种以上的动物名称。”知道大量动植物名称的知识渊博的儿童是与高智商有缘的,但仅记住动植物名称,将来就称得上人才吗?

我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某幼儿园中班,父母能为其子女买三本以上的科普读物的占总数的80%,而能坐在儿童身边为其讲解图片内容的却不到20%。儿童只是知道了这种动物叫鸵鸟,却不知道它住在哪、天空是不是它的家等最基本的知识。还有,我们在小学和初中时有关自然、生物的学科学习,自始至终都是学习动植物的名称;观察花和叶;学习花瓣的数量;记住叶子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等,但问到这种植物的生长条件、对人类的贡献及一些奇妙景观的发生原因时,却无从得知了。

教和学有关动植物,物理科学的事实,自然界的知识,仅是回答儿童“这是什么?”,这并不是儿童科学教育这门学科的学习本质。就儿童身边的各种事物培养“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的追根问底的探索精神,这才是科学教育的精髓。

那么,通过怎样的手段来培养这种精神呢?———要为孩子提供独自观察与操作的探索条件和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认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他主张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儿童自己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概括出结论。

观察与操作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能使他们因需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而培养其探索中的独立性,并且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儿童不仅通过嗅、听、描、尝、闻、捏等方法提高了自身的感知力,而且还要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分类、测量、表达、交流、锻炼,从而发展了这些能力。“让儿童自己去做”这无疑是给儿童提供了接受全面性教育的机会。

通过“情境教育”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

创造力的发展是培养儿童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因素。而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趋势,教师往往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很少考虑教学中缺乏情感的抽象概念会压抑,甚至损伤儿童的创造才能。“中国教育受凯洛夫教育观点的影响极深,注重知识,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束缚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缺少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

“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形真意切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结合起来。这种师生共处的忘我无意识状态使儿童学习过程中易疲乏的左脑得到“休息期”,调整了儿童心理,并能促使儿童精神饱满地,生动活泼地继续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下面是结合“情境教学”如何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而淡的。

1.尊重与培养儿童的直觉。给儿童一幅看似无规则的线条图案,让儿童去猜测这是什么。有经验的教师不会阻止儿童随口溜出的词,也并不是提示儿童“再仔细看看”,因为是儿童在瞬间产生的一种很自然的“感觉”或者说是直觉的反馈。对这种直觉的萌芽,教师应尊重、培养、利用,并予以及时、热情的鼓励和肯定。因为这“第一眼”的直觉往往能引发儿童“为什么”和想去探索的欲望。

2.利用“成功教学”发展儿童创造力。情境教学注重直觉的培养就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情境中鲜明的形象,热烈的情绪使眼前形象与儿童视觉记忆中的形象交替进行。联想、想象活动近似无意识地展开,而教师如果在创造性活动后及时赞扬,引导儿童体验到创造的愉快,从而逐渐产生创造意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就可进一步激发儿童创造的热情。

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儿童对自然,及所有生物的正确态度,实施“爱心教育”虽然表面上这与儿童的科学探索精神无任何关联,而实质上对自然的态度决定着儿童探索的方向。地球的资源若不正确对待,终有一日会枯竭。适当地对儿童进行此方面的教育,还有助于儿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感连同大自然种种景象所包容的、所显示的因果关系,都会引起孩子的喜悦、惊叹和思考。大自然中千奇百异的动植物更能引起儿童对观察的兴趣,他们眼中的大自然是慈爱的。

然而一些“现代人”眼中的科学是: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资源,研究发明某种能为人们造福的新成果、新技术。他们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又将新技术用于索取自然,那种唯利是图,自以为是的态度无疑为儿童提供了“榜样”,使儿童认为“我是人类地球的主宰,当然可以为所欲为”。所以,人们变得越来越贪婪、残忍和自私。

在幼儿园中,儿童教师经常手持动植物卡片或者去动物园中认识动植物。这虽然可以学习到不同形状颜色的植物和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但却难以通过学习培养儿童对动植物关心爱护的情感。例如,动物园中,由于动物是用栅栏、铁丝网或玻璃隔着的,成人只能在一边介绍动物的名称、产地、食性等,而孩子们的观察也只能站在很远的地方得意地抱着胳膊眺望,体会着自己作为人类的优越感,这对儿童学习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若能走到动物跟前,喂点水和食物或轻轻的用手抚摸几下,感受它的体温,就会知道它是与人类一样,呼吸空气,拥有生存的权利。在与动植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教育者应逐步向儿童渗透这种观念,“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和自然中所有的动植物都是朋友。”并用实际行动示范给他们。教师还应为儿童创设条件,饲养一两种动物及植物,教给儿童有关动植物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知识。比如在幼儿园中饲养小兔子,孩子会十分愿意抱着小兔子轻轻地抚摸,贴到自己的脸上去体味。有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几个人争抢弄伤了小兔子而伤心落泪,这对培养儿童有爱心及同情心都是有利的。有的时候,饲养的动植物可能会由于某种原因死亡,教师则可利用这一实例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孩子们认真地学习到了“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死了是不能复活的”。如果不让儿童知道这些,光是让儿童死记住植物、动物的名称,笔者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学习,通过动植物卡片或在动物园中的学习,只是萌发对动植物的兴趣,却难以使儿童获得爱心和有关生命意义理解的教育。

高中生道德培养探索 第9篇

一、培养学生道德的重要性

1. 培养学生道德是为了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从小到大学生们被看重的就是他们的学习成绩。这种以成绩来评价学生好坏的方式使得我们长期忽视学生的道德培养。学习好的学生处在一种优越的氛围里, 久而久之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对别人缺少考虑, 他们的大局意识、责任感等方面往往比较缺失, 从而导致他们的道德体系不甚完善;而学习差的学生被老师批评、家长责备, 总是处于负面评价下的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友爱, 他们的道德体系也是不完善的。总之, 这种只重成绩、不重道德的教育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的观念, 开始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格品质的培养。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我们必须重视高中阶段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加大学生道德的培养力度, 让每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发展机遇和共同发展的可能, 培养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学生承担将来建设祖国的重任。同时响应素质教育理念,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理念,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框架, 为他们将来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2. 培养学生道德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的世纪, 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而竞争的本质其实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当今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因为只有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综合国力才能加强,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诚信问题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成绩优异但缺乏道德感、素质不高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高中阶段, 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培养,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做良好的铺垫。

二、学生道德培养策略

学生道德培养可以有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班主任负主要责任的各种活动的开展, 引导学生注意形而上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各位任课老师的言传身教。因为道德如同春雨和风, 润物无声, 一个优秀的高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树立道德的典范。本文主要论述第一方面的道德培养策略。

班主任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 开设各种活动, 如主题班会等, 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合作意识, 逐步引导他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学会关爱他人, 树立集体意识。通过同学们个人亲身经历或者讲述故事等形式, 教导他们爱父母、爱家庭、爱师长, 从而感恩身边的所有, 抛弃抱怨、消极的不良情绪。比如, 班主任可以讲述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殷切期望, 教导他们感恩父母, 这一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一个学生的将来会有很深的影响。只有懂得感恩的人, 才会在社会上懂得如何“我为人人”, 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同时, 班主任还要注意培养、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比如, 可以以创建优秀集体为目标, 引导大家为团体荣誉而努力, 使学生体验个人价值对于集体的重要性;也可以创设丰富的活动场景, 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可以把班级分成几组,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创先争优”评比活动, 使得小组的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团队而努力, 承担各自的责任, 付出共同的力量。

高中生道德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律”品质。没有自信, 学生就不会勇于挑战自己、承担责任, 他们的能力和潜力就发挥不出来;没有自律, 学生们在将来的生活中就不会达到身心修养的成熟。所以, 在高中阶段我们必须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加以重视。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 教师要对个体学生多做了解, 注意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并要肯定、鼓励和强化个体学生的这些优势和特长,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使得他们敢于担当, 有信心勇敢尝试新的东西。同时,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多做肯定性评价和鼓励, 因为高中生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段, 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肯定性的评价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和上进心, 促使他们进步提高, 而教师同样是出于好意的一针见血式的批评则会很大地打击他们。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对他们的缺点就说不得碰不得, 而是要以朋友的姿态和他们交流, 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和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律, 教师要注意发挥“内因”, 使得自律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规范。外在形式上, 可以通过学校的道德品质考核, 班级的行为规范量化考核或者建立学生的自评考核制度, 促使学生“一日三省吾身”, 不断通过积极有效的自省, 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从而达到自律;也可以从学生身边小事入手, 让班级学生探讨分析, 并适时加以引导, 使学生学会自控, 最终达到行为自律和身心的成熟。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稳步向前发展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重视自主探索培养创造能力 第10篇

一、创设情境, 激励探索

良好的教学情境, 是学生学习自主化、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应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情景, 在情境中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因此, 在教学新知时, 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醒学生求知欲的问题, 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 探求新知。例如, 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 一上课老师便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看谁能难住老师的活动。”老师又说:“只要同学们说任意一多位数, 老师能立即说出它是否是3的倍数, 而且凡是3的倍数的, 老师还能看着这个数很快说出一连串3的倍数的数, 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多位数计算一下, 然后提问老师。”于是, 同学们经过计算, 争先恐后地提问老师, 想“难”住老师, 结果老师不仅说得快, 而且说得对。此时, 老师不要急于说出快速判断的方法, 而是适时反问学生, 老师为什么很快就知道哪些数是3的倍数, 哪些数不是3的倍数?从而引导学生根据计算过程和结果自己去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浓厚兴趣。

二、动手操作, 自主明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法, 突破教学难点, 可采用让学生实际操作的方法, 手、口、脑并用, 促使学生掌握法则, 熟练演算过程, 达到自主明理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56-18”时, 可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一组, 每组摆56根小棒 (5捆零6根) 。老师提问:从56根小棒里去掉18根, 该怎么去呢?让学生动手摆小棒, 并叙述摆的过程:先取出其中的一整捆打开来, 和6根合并起来是16根, 从16根里去掉8根剩下8根;再从剩下的4捆中去掉1捆, 还剩3捆;剩下的3捆与8根合起来, 就是38根。最后师生结合摆的过程共同归纳计算方法, 加深学生对算法、算理的理解, 使学生自主明白笔算两位数减法, 先从个位减起, 个位不够减, 从十位退一, 在个位上加10再减的算理。

三、参与过程, 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就应展示问题的思考过程, 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使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例如, 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发现新知:

1.启发思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求什么?要求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根据长方体各面之间的关系, 只要知道几个面的面积?哪3个面的面积?

(出示长方体3个面的直观图, 并标出长、宽、高)

2.观察思考:这3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什么条件有关?各是怎样的关系?

3. (四人一组讨论) 继续思考:长方体的表面积 (即6个面的总面积) 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高×长×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宽×高+高×长) ×2

4.启发设问:谁能说说第一种关系是怎样想的?第二种关系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多说, 充分理解关系式的意义。

5.观察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较简便?肯定第二种方法较简便, 并针对第二种计算方法问:长乘宽求出哪个面的面积?宽乘高求出哪个面的面积?高乘长求出哪个面的面积?小括号内求出的是什么的面积?为什么要乘2?这样, 通过反复问反复说, 让学生理解透彻第二种简便算法, 为灵活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打好基础。

以上教学片段, 展示了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 注意学生的直观想象、观察比较、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学习形式, 自主探索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从而使学生学会探求新知, 促进学生会学。

四、开放教学, 自主创新

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从封闭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 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问题, 把课本中的现成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 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从而给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

1.条件开放, 发挥想象

这是一种答题者依据问题选择或自由创设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路径, 有条件过剩和条件不足 (或纯问题) 等类型。例如, 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 出示这样一题:“,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这是一道纯问题的题目, 要让学生填上合适的条件。学生能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填出不同的条件: (1)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 宽是5厘米, 高是4厘米; (2) 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15平方厘米, 高是6厘米; (3) 一个长方体的横截面面积是20平方厘米, 它的长是9厘米……从创设条件的简洁、合理角度, 可以明显看出学生思维的简洁性和求新性, 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思路开放, 发散思维

思路开放就是以一题多解的方法, 用不同的知识, 不同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例如, “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 前2小时行了驶100km。照这样的速度, 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要用3小时, 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解法1: (用算术方法解)

100÷2×3=50×3=150 (千米) 。

解法2: (用方程解)

设3小时行驶x千米,

解法三: (用比例解)

设3小时行x千米,

小学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探索 第11篇

一、寻找源头活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分辨能力不强,教师应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这样不至于让学生误入歧途。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如学习了《美丽的集邮册》,教师可这样激趣:集邮可以增长知识。同学们还想了解世界的其他历史,认识了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吗?请走进《世界五千年》这本书。这部书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文字浅显易懂,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这时,学生的阅读热情往往非常高涨。这样的契机在小语课文中是很多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如教学《“三颗纽扣”的房子》后,教师可向学生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带着强烈的欲望阅读,感受名着的魅力。

二、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可以设立“图书角”,教师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乐趣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在这么多的课外活动形式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非“讲故事”莫属了。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时候,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利用化现代媒体渠道,开展课外阅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的来源渠道越来越广泛。针对现实条件,指导学生运用现代化媒体(即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渠道进行信息涉取,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我结合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这四大媒体技术来开展阅读,指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在电视节目的选择方面应给予正确引导,鼓励学生适时、有选择的收看少儿节目、动物世界、新闻联播等节目,并结合主题班队会开展讨论,对当今世界的看法、对自然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等畅所欲言,也组织学生进行设计手抄报、开故事会等活动。通过这些形式,既扩充个体知识信息的容量,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索,主动阅读的习惯。

四、依托课内资源,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学习语文,光是听老师的分析讲授,而缺乏自身的感悟,是不行的。“感悟”是学生在阅读中靠自己的钻研、领会或在别人的启发、点拨下,经揣摩而获得理解、启迪悟性的一种过程,而“悟性”则是指一种透彻了解事物、通晓洞察事理的能力。若要学生真正地学好语文,必须重视对学生悟性的启迪,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有所感悟。但是悟性的培养、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就,它必须依靠教师传授一定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消化,并在实践中加以巩固、提高。我们常说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这就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学生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悟性的启迪,仅靠课内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赖课外阅读。因此,我结合教材特点,把相关的课外阅读纳入单元教学中,使两种形式更好地优势互补,使课外的阅读成为是课内教学的延伸。例如:在教学《炮手》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炮手为了国家利益,亲手炸掉了自己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的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质,让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对战争有所了解。上课前我鼓励学生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阅读有关战争的故事,课后又结合课后问题让他们谈谈对战争的认识,写读后感。这样让学生从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梳理,通过作摘录、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自己创作等,使他们对课内的学习能作进一步的感悟、实践、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感悟力,使所学知识内化,进而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五、表彰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要进行若干次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我在班里还开展了“登书山”和“评选读书状元”活动。书山一周一上,即阅读量大,又复述得好,就可以把名字贴到“书山”上,成为登山英雄。“读书状元”一月一评,依据是家长写的学生平时在家读书情况,评上后发红星奖励,为了当上读书状元,学生更爱读书了。当上读书状元后的学生,为了保持这一光荣称号,他们更加不懈地读书。

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可评为班里的“阅读小明星”,把该生照片贴在学习园地上,并写上她最喜欢的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教师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兴趣高涨,会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此外,教师要从我做起,课余时间也要阅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交流互动时,老师所释放出的知识能量,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飘香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同时别忘了给孩子们介绍一些省时高效的读书方法,如向学生介绍精读法、略读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第12篇

1 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人类运用已有知识或信息, 提出新方法, 悟出新发现, 做出新产品, 开辟新事业的能力。或进一步表述为:创新能力体现人类的高智能活动, 是人的认识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机完美结合。有些专家认为, 人的创新能力有三种:一种是探究能力, 即通过运用己知的科学知识或理论来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从而获得新结论的能力, 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即开发一个人自我潜在能力意义上的创新能力。例如, 个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他想办法做好了, 一道从未解过的题目, 他通过思考解出来了, 这也是一种创新;三种是开拓创新能力, 即根据需要设计新的方案, 提出新的假设, 创立新的理论, 发现新的技术, 开发出新的产品;或者发现人类有史以来未曾发现的客观规律;或者创造人类社会未曾有过的新事物。这种创造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智能的表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指的就是这三个方面。要改变那种创新能力只有天才、头脑特别聪明的人才有的一种偏见, 应该看到创新能力是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 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努力为国家和会开发这个资源。

2 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面对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在校学生迫切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需要和将来技术工作的需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经过大量实践练习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 最重要的就是对好奇心的激发与意志力的锻炼;二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对问题做出正确地分析和判断, 继而制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能力;三是实践动手能力。指能够掌握本专业或即将从事的职业方面的实践技能, 并且在实习训练或实验操作中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转化为具体的物质成果或实际产品的能力。

3 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3.1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现在学校开设的各专业课程丰富多样, 往往其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 应该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激发, 以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认为:“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只要学生在学习中有点滴新意, 教师就应该加以鼓励。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积极互动, 以及增进与学生的课外交流, 让教师不断增加自身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从而在人格魅力方面引起学生的关注, 让学生从喜欢这名教师逐渐发展到喜欢这名教师所讲授的课程, 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面授教学中,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创新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就该问题提出在解决方法的能力上下功夫。例如, 在信息技术基础的课堂教学中, 可以使用Visual Basic中的控件来实现用户交互界面的设计, 这样可以使得Power Point添加动态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图形、动画软件的学习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等课外活动, 并挑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做到课内课外融为一体, 寓教于乐其乐无穷, 就能不断巩固和激励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设立情境教学, 授学生以“渔”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尽量使用情境教学模式,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互相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解决困难,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的条件,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积极探索, 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比如, 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网络论坛、微博、QQ群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和网络学习手段代替传统的教室、黑板或粉笔。在课堂讲授中, 教师应着重于情境问题的提出, 准备必要条件和建立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感觉到可以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去逐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授“渔”者而非授“鱼”者。再如, 在讲授图形图像处理这门课程时, 教师可首先让学生熟悉一下软件的窗口界面, 了解各菜单项和工具栏的布局以及功能, 然后再指导学生如何查找使用“帮助”菜单的功能, 并在重点难点操作中帮助学生在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降低学生对此类软件应用的操作难度。

古人云, “书若学而不用, 长久必有害。必边学边用边体味方可”, 教学最终目的都是“学以致用”。因此, 教师要通过激励、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目的。在学习电子表格软件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电子表格为自己建立学习档案, 通过学会使用公式和数据透视表等功能对自己档案中的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这样一来, 不仅学生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掌握统计图表等数据分析方法, 而且通过这些图表能够及时反映出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可以及时地改进和纠正, 这就是教与学的“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学生享受到了在所学知识的指导下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体会到了创新学习的喜悦之情, 学生就会更加继续积极主动参与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之中。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是第一课堂有益的延伸, 可以打破常规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第二课堂除了具有丰富校园生活、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的作用以外, 还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展现自身的个性魅力, 充分发展个性, 培养一技之长,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长期保持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第二课堂的内容应该呈多样化, 比如, 可以是文字录入、图形处理或动画制作;也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个人网页和区域组网, 或者搞程序设计;更高层次还可以搞跟单片机有关的智能车设计、机器人制作等。其目的就是为了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提升实践动手的操作能力, 使广大青年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态度转变成“我要学”的主动学习要求。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都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在自由、欢快的学习氛围下, 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

4 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今社会, 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对各专业领域的教学影响将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显然, 教育技术的提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型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不断实践和研究, 熟练掌握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踏踏实实, 治学严谨。在这新时代里, 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以自己教书育人、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对国家的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去感知和教化学生, 努力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 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创新型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李宇.略论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农业, 2011, 22 (4) :47.

[2]陈桂珍.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10, 18 (1) :197.

[3]王博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20 (10) :159.

[4]马竹青.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 18 (3) :97.

[5]谷震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培养创新能力[J].计算机与网络, 2011, 22 (5) :115.

[6]李娟.浅析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10, 31 (4) :124, 290.

[7]苏畅.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10, 34 (2) :631.

上一篇:农业机械化机制研究下一篇:优化军工企业融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