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废水范文

2024-07-21

生猪养殖废水范文(精选9篇)

生猪养殖废水 第1篇

生猪养殖场粪污进入沼气工程处理系统前处理减量控制措施:一是采取猪粪干捡,规模化生猪养殖80%左右的猪粪经收集加工生产商品有机肥,不进入养殖废水沼气处理系统,有效减轻了系统处理压力。二是污水进入厌氧发酵池前进行固液分离处理,经分离后污水有机负荷量可减少50%以上。三是实行雨污分流制,生猪养殖场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防止雨水排入污水沼气处理系统,减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负荷量,有效提高系统处理能力。

2 科学设置沼气厌氧发酵主体工程运行模式

2.1 科学配置主体工程建设规模。以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最大生猪存栏量确定沼气工程建设规模。工程建设规模设计标准是5头猪∶1立方米沼气池∶6立方米氧化塘,即养殖场每5头生猪存栏量严格要求必须配套建设不少于1立方米沼气池和6立方米氧化塘的建设规模。只有科学合理的厌氧发酵池、氧化塘容积,才能确保系统运行处理污水效果。

2.2 合理布局厌氧发酵池沼气主体工程建设以治理养殖废水污染为主,获取沼气能源为辅,采用三级连续自然温沼气发酵工艺,合理配置三级沼气池单体容积大小。依据养猪场所处地形条件,沼气工程设计建设应做到猪舍、沼气池、氧化塘三者联通建造,达到粪污无需外动力作用就能逐级自流入池及排放,实现沼气工程系统全程自动运行,有效降低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成本,确保沼气工程无外动力周年不间断高效运行。

2.3 处理工艺流程养猪场80%猪粪先经干捡收集加工生产商品有机肥,尚未捡尽猪粪(小于20%)与猪尿经水冲洗后,进入固液分离池进行初级过滤,然后流进调节酸化池进行酸化,再流入三个串联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沼液一部分直接提供养殖场和周边农户种植用肥,另一部分经“SBR”好氧曝气处理后,再经二级生化塘进行生物净化处理后流入鱼塘。产生沼液在氧化塘中进行好氧分解和生化降解,进一步降低排放污水中有机质浓度和氨氮含量,以达到无害化达标排放要求。

2.4 处理污水效果经环保部门检测,污水处理前相关污染物浓度指标值:pH6.83、SS3100毫克/升、COD-cr4.06×103毫克/升、BOD:2.96×103毫克/升、NH3-N576毫克/升、总磷106毫克/升。处理后氧化塘污水排放口污染物浓度指标:pH7.72、SS90毫克/升、CODcr15O毫克/升、BOD565毫克/升、NH3-N48毫克/升、总磷6.95毫克/升,COD-cr去除率90%以上。经卫生指标检测,处理后污水中虫卵减少率97%, 粪大肠菌数为130个/毫升。从处理结果可知,最后排水的C0Dcr和BOD5值已达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无害化卫生指标。

2.5 规模化生猪养殖污染治理主要运行模式。生猪养殖场小型沼气工程建设,主要以推广实施“猪一沼一果(鱼、菜)”能源生态沼气综合利用模式,治理养殖场排放废水。沼气工程处理后的沼液不直接排入自然水体,而是作为农作物液体肥料,实现零排放。养殖场利用自有土地和周边农户可提供的土地,进行立体养殖消纳处理后的沼液,实施“猪一沼一果(鱼、菜)”能源生态综合利用模式,实现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生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以治理养殖废水污染和开展沼气综合利用为主要环节,采用“固液分离一兼性酸化一厌氧发酵一好氧曝气一二级生物净化”的处理工艺进行综合治理。大中型沼气工程生产的大量沼气,除了直接利用解决养殖场自己生产、生活的用能需求外,还可向周边农户用能需求提供集中供气,若养殖场距离周边村庄较远,还可以利用沼气发电,满足养殖场用电需求。

3 规模化生猪养殖废水沼气池治理成效

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废水沼气池治理,是以治理养殖废水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获取沼气能源为辅,取得了显著生态、能源、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养殖废水污染采用沼气工程治理,切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沼气发酵工艺采用三级连续自然温发酵,治理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治理模式。沼气池主体构造采用水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施坚固耐用,使用寿命长≥20年以上,工程造价相对低廉,日常维护管理简便,无外动力运行成本低,治污效果显著。

生猪养殖 第2篇

作者:胡美函 文章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第46期 总第445期 点击数:

2009-6-15 11:07:58

198 更新时间:日前,一则来自国家发改委网站的信息表明,5月份,我国生猪出场价格、白条肉出厂价格、仔猪价格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猪粮比价继续下跌,已经连续4周低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六部门年初联合发布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设定的生产盈亏平衡预警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按照预案的规定,着手开展冻猪肉政府储备的收储工作。

“猪粮安天下”,在中国人的饮食中,除了粮食还真没有哪种食品比猪肉权重。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对猪肉的消费,占所有肉类消费的65%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80%。6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5月份CPI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0.3%。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2%,环比下跌7.3%,影响CPI下降0.22个百分点。猪多导致价跌

今年以来,猪肉和各类生猪价格沿袭去年下半年之势继续走低。据农业部畜牧业司发布,5月27日,全国470个农村集贸市场仔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5.12元,比上月底下降11.4%,连续第2个月降幅在10%以上。

猪价在滑落,生猪饲养成本却在增长。5月初,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5月6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粮比价为5.9∶1,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已进入蓝色预警区域。日前,该中心再次发布,5月27日,全国大中城市的猪粮比价为5.87∶1,为2006年11月份以来的最低点。有些地区甚至低过该比价,养殖户亏损已成事实。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反映,该省目前生猪价格为每公斤9.5元,玉米价格是每公斤1.75元,猪粮比为5.4∶1,跌破5.5∶1已逾两周,农民养一头猪平均亏损近百元,严重时亏损高达200元。养猪大省四川,目前猪肉价格与粮价之比降到4.99∶1,远远低于5.5∶1的盈亏平衡点,已经进入价格红色预警区。

不仅如此,生猪生产供大于求也开始显见。农业部畜牧业司的最新统计,今年4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5489万头,比上月上涨1.4%,这远超过国家宏观调控指标确定的4.1亿头的水平。

以江苏省为例,据该省物价局监测,仅如皋地区,当地5月份生猪出栏约7.65万头,预计6~7月份出栏15.8万头,将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0.39万头、0.72万头。

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着市场行情。本来每年到3~10月,由于季节性的饮食结构变化,猪肉消费已是淡季。而4月底开始的甲型H1N1流感偏偏开始就被称为“猪流感”,令本已持续下跌的猪价行情雪上加霜。在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件后,出于自身健康的保护,许多人心存疑虑地放弃了消费猪肉。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好像更愿意呆在家里吃饭了,这似乎也影响到了对猪肉的消费。不少养殖户迫于压力,又开始集中出栏和抛售生猪。消费需求在缩减,但猪产品供应却在骤增,这便加速了猪价的触底。用生猪养殖业行里人自己的话来描述眼下的行情,是“今年淡季更淡了”。

猪多从何而起

有人士认为,出现目前猪多而导致价贱,与近两年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政策不无关系,并认为能繁母猪的存栏总量以及仔猪的产量在今年年初就应加以控制。

2007年,为了平抑猪价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其中几大奖励和补贴政策对生猪养殖的迅速壮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首当其冲的是实施了能繁母猪补贴制度。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按每头50元的补贴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给予补贴,并明确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并同时推进能繁母猪的保险工作,保费由政府负担80%,养殖户(场)负担20%。中央财政还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差别补助。这一政策有力地刺激了各省各地对能繁母猪生产的投入。例如:云南省当年就投入5亿发展生猪生产,其3.5亿中央财政投入,该省的农户每养一头能繁母猪即可获50元的补贴。同时实行了能繁母猪保险,参加保险的每头猪死亡可获1000元补偿。此外,每头母猪配一窝还能补助20元。

第二是大力扶持了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对年出栏3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猪舍标准化改造、粪污处理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实施补贴。鼓励信用担保和保险机构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还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地方财政要对担保机构的生猪贷款风险给予必要的补助。在此政策下,农业大省河南省,在当年不遗余力地重点扶持现有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小区、重点户)的改扩建,对年出栏300~499头的补助10万元,年出栏500~999头的补助20万元,年出栏1000~1999头的补助40万元,年出栏2000~2999头的补助60万元,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补助80万元。

第三是对生猪调出大县(农场)实施奖励。仅2007年就安排了15亿元专项资金,对253个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资金,当时这些县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33%。

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对生猪调出大县进行奖励,其奖励的标准是:年均生猪出栏量大于80万头的县;年均生猪出栏量在60万头至80万头之间,且人均出栏量大于1头的县;达不到上述标准,但对区域内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县,如36个大中城市周边的产猪大县。并规定各县所得奖励资金要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不能挪作他用。要用于规模化生猪养殖户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及防疫服务费用等发展生猪生产的支出。并对存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圈舍的新建、引种、粪污处理、贷款等方面实施补贴,补贴的标准是:圈舍的新建每平米补贴40元,沼气池每立方米补贴150元,引进良种母猪每头补贴400~600元,贷款贴息50%。

为了体现“多调多奖”政策,财政部并明确,奖励资金的分配按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三项指标测算,其各自所占权重分别为50%、25%、25%。奖励资金测算数据主要以统计系统提供的分县分年数据为准。

由于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落实得好,支持力度大,2007年9月以来,各省各县的生猪养殖积极性高涨,补栏积极,存栏量小幅回升,出栏比较正常,猪肉等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

在此后一年内,财政部又进一步加大了生猪养殖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能繁母猪上,补贴标准从50元提高到100元,并明确规定对能繁母猪保险政策,要扩大覆盖面,力争做到“能保尽保”,对因疫病需要扑杀的政策性投保能繁母猪,财政给予补助,保险公司要予以赔付;在养殖规模上,加增安排25亿元,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继续对生猪调出大县继续给予奖励;另外,还加增了中央储备玉米的调运和拍卖工作,控制饲料价格上涨。

不仅有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在扶持,养猪还免税。此时不仅国民就连外商也陡然发现,我国已然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政策无限优惠的最好养猪时机。于是,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的农民工、携外资的跨国投资集团,“在地产业踉跄之际跑出来”的房地产商等各路人马,浩浩荡荡地进军到养猪的行列中。

南昌的艾格非国际集团公司,2008年利用他们在纳斯达克上市融来的1亿美金,在江西、福建、广西、上海等地迅速收购了近40家猪场,声言要做中国的“养猪大王”;中粮集团也宣布,在未来5年内将投资97亿元,在湖北建成存栏50万头的母猪养殖基地,形成1000万头的国家生猪现代化健康养殖示范区;泰国正大集团与江苏省农垦集团,以合资经营方式设立江苏正大苏垦猪业,希望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及屠宰和加工能力;网易集团也决定进军养猪业,计划年出栏生猪将达到100万头;之前主要从事建筑行业的南京雨发建设集团,从去年3月份投资修建猪场,目前已经投资350万元。

有关经济眼球还注意到,农民工的外出打工和返乡就业对猪价有着另一面影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就指出:“2007年猪价上升过快,是因为农民外出打工增多,农村散养户减少一半,全国减少了近36%的生猪生产能力导致。”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大批失业回乡的农民工中,就有部分转而从事生猪养殖,从而由过去在外地打工吃肉的消费者,变成养猪的供给者,对猪价构成双重压力———在减少猪肉需求的同时又增加了供给。江西九江县扶贫办前不久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县重点村返乡人员达1600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16%,这之中有4%的人预备从事养猪等农业规模开发。

于是,在这个从省到县、集团到个人“蜂拥而至”养猪大军中,受鼓励政策和获利心切的驱使,发展生猪养殖的无序与盲目怎可避免?

扶持过度引发不良反应

2006年6月,全国部分地区爆发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直接导致了生猪市场的持续低迷。该年生猪存栏水平在近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从而导致2007年猪肉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引发了当年的猪价疯涨。

为平抑猪价,2007年国家开始实行一系列生猪饲养扶持政策,2008年猪价便开始回落,猪肉等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没有出现脱销、断档或排队抢购现象,说明扶持政策起到了平抑猪价和保障市场供应的效果。但自2008年下半年持续至今的猪价低迷,生猪出现过剩,也反映出这一系列政策扶持是否过于优厚,引发了如今生猪养殖业发展的窘境以及猪价的不良反应。

2007年开始实行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对养殖户(场)实行每头能繁母猪50元的补贴,2008年又将补贴调到每头100元,补贴执行时间为两年,一直发放到今年6月30日;并明确因疫病需要扑杀的政策性投保能繁母猪,财政也给予补助,保险公司予以赔付。对确定的生猪调出大县的养殖户(场),实行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一次性增加发放临时饲养补贴;对国家的优良种猪场的养殖户(场),按每头公种猪100元的标准,一次性发放临时饲养补贴。这一政策刺激了不少养殖户(场)扩大能繁母猪的饲养,但却因预警机制不健全,相关管理部门引导不够,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过高。

农业部畜牧业司的统计显示,今年4月底全国生猪存栏45489万头,比上月上涨1.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922万头,这两个数字远超过国家宏观调控指标确定的4.1亿头和能繁殖母猪4100万头的水平。母猪过多,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仔猪产生,这也就是导致生猪存栏过剩的主要原因。

对能繁母猪政策倾斜的不适度,还会引发更多不能预期的风险。政策明确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金额为每头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其中,各级财政负担48元,农户自负12元,仅占保费的20%。保险责任包括洪水、台风、暴雨、雷击等自然灾害,蓝耳病、猪瘟、猪链球菌、口蹄疫等重大病害及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建筑物倒塌等意外事故。对生猪养殖散户,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给予支持,根据养殖规模和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期限,最高授信额度可达到5万元,并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规模较大、资金需求较多的专业养殖户,通过“核定额度、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到期还款”的农户保证贷款方式给予信贷支持,最高授信额度可以达到20万元;对规模化程度较高的规模化生猪饲养、生猪饲料加工和肉类深加工等企业,根据自身能力适当给予资金支持。

这样一来,养猪既能贷款又能上保险,还没有什么门槛,怎么养都有国家政策来保障,难免不会被认为是容易上手且又没有多大风险的诱人活计,谁都可以从事,蜂拥而至是再所难免。

而对猪圈舍进行补贴所造成的不良反应更是让众多专家学者忧虑。在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场上,对存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圈舍的新建、引种、粪污处理、贷款等方面实施补贴,补贴的标准是:圈舍的新建每平米补贴40元,沼气池每立方米补贴150元,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贷款给予重点支持。

目前,大批的投资商进军我国养猪业,其中还有一些房地产,他们新建了大规模的养猪场,从中所获得的新建猪圈舍补贴和贷款也是显而易见,但有些猪场并没有养上一头猪。比如:在南京每平方米猪舍可以补贴100元,据此很多新进资本甚至还没有采购猪仔就已经获得了巨额政府补贴。类似这样的一些做法,似乎有钻政策空子进行套现的倾向。不仅如此,这边大面积的土地被占用新建猪舍,那边又是村里村外处处可见的猪圈闲置着,且不计算重复建设所耗费的资金和人力值不值,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占有,这笔账又该如何计算?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一位教授直言,政府再把资金补贴给新建猪场,过度热情鼓励养猪,只会导致生猪头量的非正常增长,埋下猪肉价格快速滑入下一个谷底的祸根,这一补贴政策应加以改进。

良性发展需要调控艺术

从目前生猪养殖业发展中诸多的一些不良反应来看,2007年到2008年间实行的生猪养殖扶持政策的“利好”,引发了生猪存栏量迅速膨胀。农产品的需求是相对刚性的,但猪肉以及猪肉产品的消费,却不会随着猪肉供应量的增加而同比增长。扶持政策过度地鼓励了产出,却忽视了之后是否有与之匹配的需求市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猪及猪产品的供需失衡。所以,要促进今后我国生猪养殖业走向良性发展,不仅仅只是扶持也要抓好同步调的调控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教授认为,出台这么多扶持产业政策肯定是没错的,关键是政策怎么落实,怎么做到客观,怎么把钱要用在刀刃上,起到应有的效果。

有媒体报道,农业部也曾在去年9月发出预警,可是由于多部门管理、信息沟通不畅,一些地方仍然在继续大力鼓励生猪养殖。所以,养猪过剩也是因多头管理导致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预警机制不健全,从而使得相关的调控政策措施滞后所造成。

就目前而言,养猪户、屠宰场、猪肉经营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并不平均,其中,养猪户的利润平均仅为猪肉经营户的1/3左右。且当生猪价格下跌时,猪肉市场价格下跌也显滞后。本轮出现的生猪养殖过剩其苗头在去年下半年其实已显现,之所以有关部门直到前不久才加以关注,也有今年春节期间惯例性的猪肉价格上涨,掩饰了上游产业生猪饲养过剩事实的因素。有业内人士建议,当务之急建立起完善而敏锐的市场预警和调控机制尤为重要。

让人担心的是,倘若再次出现猪肉价格的上涨,城镇居民的消费利益又将受到波及。为此,专家呼吁,亟待建立以丰补欠的储备均衡销售机制。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储备猪肉制度,基本上保证了民食工需;走向市场经济后,则完全依靠市场调节,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建议猪肉储备机制向规模化完善,以丰补欠实现均衡销售,对平抑猪价、调控生猪饲养将能起到调控作用。

另外,一直被大家看好的生猪期货,有规避因猪肉价格的波动给生猪饲养,以及猪肉深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风险的作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今年知道明年的生猪销售价格,便于养殖户(场)们掌控生猪饲养的数量,使得生猪市场拥有合理饲养量。2月3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到采取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养猪产业,但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流感疫情的出现,延缓了这一机制的出台。猪肉类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通常也是易诱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尽快出台上市生猪期货等金融产品,不仅能为市场提供预期性价格信号,也可以为市场提供部分对冲农产品周期风险的工具,避免出现农产品“大起大落”的怪圈。

生猪市场起伏之启示

□翎飞

就我国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产品产业发展来看,多年来存在着“少了少了,多了多”的窘境,为何一直就调整不过来呢?这其中有“一少就扶,一多就放”原因。

拿生猪养殖业来讲,2006年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引发“猪恐惧”,不知是不是政策也恐慌得无济于是了,养殖户们不得不挥泪杀母猪,导致之后的猪短缺,引发2007年的猪价发飙。于是,政策便开始扶持,又给补贴又免税的,可如今猪又多了价跌得厉害,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会不会是再现养殖户挥泪杀母猪后不了了之?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问题让人深思。

其一,“一少就扶”,什么政策都给。试想,仅一个养猪产业一出状况就加以过度的、延绵不断的母爱。那其他的产业呢?会不会效仿也要求这样的母爱,像当今的美国汽车业那样排着队地要“破产重组保护”?那时,国家的母爱将又给谁多一些?所以,真正要扶持的是培养各产业要有市场眼光,走良性发展之路。

其二,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在多头管理之下,相互信息又沟通不畅,造成了无序无量并浪费的大生产局面。农业部在去年9月便发出预警,由于多部门管理、信息沟通不畅,一些地方仍然在继续大力鼓励生猪养殖。试想,如今是网络时代,还出现如此信息不畅通状况,是人的原因还是沟通渠道及设施的原因?如果碰上战事,岂不要造成许多地方的沦陷?当务之急,应增强产业中统管和分管之间信息的畅通及其速度,必要地拓宽信息发布和传递以及回馈渠道,比如通过媒体、网络、邮政、协会、经纪商等来加强贯通;更要建立产业链上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工作机制,避免多重管理或谁也不管。

生猪养殖废水 第3篇

1 生猪屠宰废水的污染现状

目前, 区内23 家小型生猪屠宰场都是个体工商户经营, 建场投入少, 经营成本低, 设施简陋, 加工车间大多仅做地面硬化等简单防渗防漏措施, 有的甚至没有做到雨污分流, 整个屠宰加工过程简单粗放, 单头生猪屠宰用水量较大。屠宰废水通过场地排水沟收集排入化粪池, 处理效果较差, 个别屠宰场甚至仅作简单沉淀即直接排放, 造成周边环境严重污染。

1.1 屠宰废水排放量

生猪屠宰加工及废水产生流程如图1。

根据抽样统计测算[1], 传统屠宰加工生猪, 每头约需排放0.7t废水。近年来, 亭湖区年屠宰生猪量约28 万头, 并呈小幅上升趋势, 据此推算出全区23 家小型屠宰场每年排放屠宰废水约20×104t。

1.2 污染物排放量

根据现场勘察, 在屠宰加工过程中, 冲洗猪舍和洗涤内脏产生的废水里主要混有粪便以及未消化饲料等。生猪淋洗、烫毛、光猪洗涤、膛内淋洗以及冲洗车间产生的废水里主要混有细小骨渣肉渣、猪毛、油脂等。

经检测[2], 生猪屠宰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SS、氨氮、动植物油等, 各类污染物的浓度见表1。

据表1 中数据计算, 全区每年生猪屠宰废水中各类污染物排放量见表2。

1.3 污染现状

抽样区内8 家小型生猪屠宰场, 通过现场勘察发现, 屠宰场附近的河塘水体均有不同程度缺氧变黑发臭, 经检测均为劣5 类水, 这都是由于屠宰废水没有通过深度处理即排放至周边环境而造成的。同时由于不及时清运, 导致周边空地污秽乱堆乱放, 污水横流, 每到夏秋季节, 蝇蛆孽生, 腐败恶臭, 严重破坏居民生活环境, 从而引发环境污染纠纷。

2 生猪屠宰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分散分布, 监管难度大

目前, 全区23 家小型生猪屠宰场分散分布在镇村, 监管难度较大。全区环境监察人手较少, 在日常监管中, 监察力量主要投放在区内印染、造纸、发电等重点源企业。同时因为地处大市区, 还有大量的环境信访案件需要办理, 环境监管人员每天疲于奔忙, 常常使分散在镇村的小型生猪屠宰场成为环境监管的真空地带。

2.2 废水量小, 运行成本高

目前, 区内23 家小型生猪屠宰场都是个体工商户经营, 建场投入少, 经营成本低, 设施简陋。据调查, 每家每天宰杀20~40 头生猪, 排放废水10t~30t。如果每家屠宰场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做到废水达标排放, 投资大, 并且单个运行成本高, 经营者不愿承担, 因此现状是小型屠宰场的废水都只通过简单处理即排至周边环境。

2.3 有害无毒, 重视程度低

生猪屠宰废水中主要混有粪便、未消化饲料、细小骨渣肉渣、猪毛、油脂等, 不含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 也不含有剧毒物质, 短时间内不具备明显危害人体健康的特性, 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3 生猪屠宰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3.1 严格准入, 集中建设

在新建屠宰场项目审批中, 严格把好准入关, 做好新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要保证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提倡集中建设, 规模建设, 有条件的建设大型联合屠宰肉类加工企业。推荐的屠宰废水处理工艺流程[2]如图2。

3.2 优胜劣汰, 关停并转

对于拒不改进污水处理设施或无处理设施的屠宰场坚决予以关停, 鼓励建设规范化规模化屠宰场, 逐步淘汰现有污染严重的小型屠宰场。

3.3 加强监管, 达标排放

加强对现存生猪屠宰场的日常监管, 定期不定期对其排放的污水进行抽查监测, 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做到达标排放。

3.4 综合利用, 变废为宝

采取好氧堆肥技术和厌氧发酵技术对屠宰废水处理中产生的废渣进行综合利用, 使之成为高效有机肥料应用于农田, 减少化肥的使用。处理尾水可收集用作灌溉, 不直接排入河流, 既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又可以避免或减轻二次污染。

摘要:根据亭湖区生猪屠宰场污染现状, 提出防治对策。严格准入, 集中建设, 优胜劣汰, 强化监管是减少污染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生猪屠宰场,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1]方品贤, 环境统计手册, 1985年月2月第1版,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283-284.

生猪养殖合同 第4篇

甲方: 乙方: 丙方:

为稳步推进胡族铺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尽快实现脱贫目标,经甲、乙、丙三方协商同意,特订立本协议。

一、甲方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1、甲方对提供给乙方使用的切块资金以及使用过程享有知情权;

2、甲方对乙方、丙方出现生猪饲养管理不善或未经允许私屠出售等情况的,有权认定乙方、丙方所提供贫困户已获得了本次养殖收益。

(二)义务

1、甲方需保证资金按时到位以便乙方履行帮扶丙方贫困户的义务;

2、甲方负责督促丙方提供相关被帮扶贫困户信息;

3、对于乙方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甲方有责任组织丙方进行妥善协调处理。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乙方的权利

1、乙方对甲方提供的切块资金有权自主使用,对于生猪养殖项目有权自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饲养;

2、乙方对贫困户自主养殖的生猪同等价位下有权进行优先收购,乙方对于贫困户寄养和收购贫困户自养的生猪可选择通过市场自行销售;

(二)乙方的义务

1、乙方应对甲方提供的资金科学合理使用,对于生猪苗提供和养殖过程应按规定接受有关部门的卫生和疾病防疫等检查检测,饲养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费用由乙方自行负责;

2、乙方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要定期或不定期向甲方和丙方报告生猪饲养情况,出现生猪疫情时须及时主动组织治疗,并尽快报告丙方;

3、未经甲方和丙方同意,乙方不得对贫困户寄养的生猪进行私屠或出售;

4、对于部分选择寄养的贫困户,乙方出售其寄养的生猪后,应及时将收益返还给贫困户;

5、对非正常死亡或未经卫生防疫等或销售部门许可的生猪,乙方不得私自出售或食用。乙方因私自屠宰或销售未经卫生防疫等部门检测的生猪所引起的一切后果,由乙方自行承担;

6、乙方须配合甲方、丙方做好相关扶贫档案资料的登记工作。

三、丙方权利与义务

(一)权利

1、丙方对乙方在使用甲方所提供的切块资金的使用过程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2、丙方有权要求自己饲养的贫困户按乙方提供的方法科学饲养,以保证其收益;

(二)义务

1、丙方受甲方委托对乙方实施的项目全过程实行跟踪、监督,做好相关记录和登记工作;

2、丙方须协助乙方做好生猪的科学饲养、卫生疾病防疫等服务工作。

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和扶贫办各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章: 年 月 日

乙方签章: 年 月 日

生猪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健康养殖对策 第5篇

1 当前生猪健康养殖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环境的污染

一方面是指猪场内的环境污染。 有些养殖企业不重视猪场环境净化, 猪群所处环境潮湿肮脏、蚊虫骚扰连绵不断。 另一方面是对外部环境的污染。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第一大污染源, 每年排出的畜禽粪便达27 亿吨、养殖污水达100亿吨。一些养殖密集地区, 因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这些都是影响生猪健康和生猪生产利润的根源之一。

1.2 忽视饲料安全保障, 滥用药物

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认为只要有利于猪只生长快且饲料转化效率高就是好饲料, 滥用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等问题普遍存在, 造成猪肉品质显著下降, 产品中药物残留严重, 对土壤、水、环境也造成严重危害。二是认为只有自己采购饲料、进行饲料加工才是最便宜、最安全的。 事实上作为一个单体猪场, 自己搞饲料加工, 不但不利于饲料原料、生产过程、原料成品储藏期的质量控制, 更不利于生产符合猪营养需要的全价饲料和降低饲料成本。

1.3 忽视场区基本建设投资, 没有给猪只提供理想的生活环境

多数猪场在场地选择、 猪舍布局和环境控制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如有的离居民区太近, 猪场生活区、生产区之间没有分开, 忽视通风和温控设备投资, 忽视对粪污处理设备的投入等。这些都会使养猪场外围比较中看, 但刚开始养猪就进入布局调整和设备维修等被动状态, 不但养殖效果差, 反而增加了成本。

1.4 忽视饮水供应和卫生问题

很多猪场不关注猪的饮水供应, 认为有了自动饮水器, 接上自来水管就可以了。 不关心水的压力、质量和饮水器安装的角度、高度, 导致猪只大多数时间处在不舒服的状态下饮水。 饮水问题是生猪, 尤其是夏季产房里的母猪采食量上不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水源卫生更是被忽视, 有的猪场从未想过要对水塔进行清洗和消毒导致大量病原菌滋生, 严重危害猪群健康。

1.5 忽视投资规划, 对政府补贴认识不够

很多养猪者认为养猪业是最稳妥、 最安全、门槛最低、 不用较高科学技术就能成功地投资。事实上规模养猪一次性投资较大, 成本回收较慢;饲料营养要求高, 需要消耗大量的饲料;合理占地问题较难解决;猪病变得复杂, 生产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另一方面政府积极投资鼓励发展生猪是从市场稳定角度考虑的, 不是单单的给予资金投入, 若投资者没有正确认识到上述这些问题, 盲目进军养猪行业, 则未来的市场仍然会出现问题。

2 生猪健康养殖对策

2.1 使用安全高效饲料

饲料是畜牧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投入, 是优良品种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重要物质保障。 饲料质量的好坏和饲料投喂技术是否合理是影响畜牧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精选饲料、科学配方、规范饲料加工与饲喂过程是解决猪肉产品公害和降低养猪生产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应推行新型绿色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从源头保证摄食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 严把原料质量关, 推行无公害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筛选优化饲料配方, 保证营养需要。 应用理想蛋白模式, 添加必需的限制性氨基酸;对原料进行膨化处理.提高消化利用率;精确加工, 生产优质的颗粒饲料;广泛筛选有促生长和提高成活率又无毒副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生产核心料添加剂;科学使用无公害高效添加剂,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和提高畜禽消化率, 促进生长, 改善品质, 降低废弃物排出, 以减少兽药、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 减少疾病的发生。

2.2 科学饲喂

养殖生产中饲料多采用人丁投喂, 技术粗糙, 随意性大, 常常造成饲料的浪费, 恶化养殖环境。应加强动物采食行为学的研究, 应用采食生态、采食行为的特性, 提高投饲的科学性。 大力研究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饲料投喂技术. 如计算机控制的饲料投喂技术、 自动投喂技术等, 保证动物生长需要, 尽量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2.3 推行规范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按照HACCP原则, 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重点包括:保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提供干燥、温暖、无贼风的舒适环境, 保证舍内良好的空气质量, 充分做好通风管理, 改善舍内小气候;合理营养调控, 分阶段饲养。 根据每个阶段猪的生理特点和不同营养需要, 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 使日粮中的营养水平尽量满足猪营养需要。 提供新鲜、优质、无霉变的饲料;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 统一清洗消毒, 切断疫病传播途径; 选择科学适宜的防疫措施+科学制订用药程序, 定期监测抗体水平, 应用安全高效疫苗, 实行科学免疫与规范用药;保证合理饲养密度。 善待猪群, 保证猪的健康生长。

2.4 做好疫病防治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选用安全高效的疫苗, 为了增强免疫效果, 可使用免疫增强剂, 常用的免疫增强剂主要有脂质体和中草药等。 定期监测抗体水平、早期诊断疫病,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使用的疫苗应符合“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并按要求保存疫苗。 严格掌握兽药的使用方法、用量和休药期, 禁止使用农业部批准和淘汰的药品, 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镇定剂和激素类等。

2.5 构建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是畜禽管理的策略, 通过它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致病性病原的引入, 并从环境中去除病原体, 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管理方法。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是为保证畜禽等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制措施, 是最经济、有效的疫病控制手段。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猪场位置的选择;猪场实行封闭式管理, 尽量避免或减少外部人员的参观学习等流动;运输控制。 进出猪场的车辆要进行严格的消毒, 生产区的运输工具要有严格而明确的分工;猪场设备的消毒。 要定期对猪场设备进行消毒, 同时一定要注意消毒死角;控制猪场的其他动物。 猪场内不得养猫和狗等动物、加强灭鼠工作等;对发病和死亡的畜禽, 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必要时采用无公害化处理, 严格封锁, 防止疫病扩散。 对引进的畜禽要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 不能将患病或隐性感染的畜禽引入场内;定期进行疾病的检测和日常的消毒工作;采用“全进全出”制, 以对畜禽舍进行彻底的清洗与消毒, 减少由于细菌或病毒的遗留所造成的疾病传播。

2.6 加强环境控制和粪污资源化利用

猪群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要和一定的猪舍环境条件相适应。 通过对猪舍通风、降温、除湿、除尘等措施, 根据不同季节把猪舍的环境温度、湿度和气流等调节到最适合猪群生长发育的状态。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和养殖规模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 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 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推广 “猪-沼-有机复合肥-果”、“猪-沼-有机复合肥-菜”和“猪-有机复合肥-菌-棉 (花生、果) ”等生态养殖小区模式, 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链条, 实现生态循环健康养殖。

生猪规模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探讨 第6篇

一、生猪养殖场的建设要充分贯彻“以畜为本”的思想, 场址选择布局要合理

㈠符合我国《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的有关规定

生猪规模养殖场场址不得位于《畜牧法》明令禁止的区域与城乡土地使用规划内, 即不得位于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人口集中区域等。养殖场建设用地应符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猪生产的要求。

㈡基础条件具备

水源充足、水质必须符合无公害畜禽生产的要求, 不含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重金属、有机腐败产物, 各项污染物不超过规定的浓度限值。供电稳定, 电力充足、可靠。通往场区道路路面平整, 距主要交通干道、公共场所、学校、医院、居民区和交易场所500 m以上。地势干燥、通风良好。具有良好的防疫条件。远离污染源, 养殖场周围1 000 m内无大型化工厂、皮革厂、肉品加工厂、屠宰场或其他畜牧场污染源。占地面积符合生猪养殖需要, 每头能繁母猪占地40m2以上。

㈢分区建设、布局合理

生活区、生产区、饲料区、污水污物处理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区要分开建设。生活区、生产区有隔离带或围墙相隔, 距离5 m以上。净道与污道分开, 猪流与物流分开, 雨水、污水分开, 生活废弃物处理区与生产废弃物区分开。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区设立于猪场下风方向。每区之间有隔离带或围墙相隔。生产区内, 分种猪区、保育区和生长育肥区。

二、设施设备配置完善

㈠栏舍建筑结构要求

畜舍建筑结构牢固, 具有抵抗自然灾害、防寒保温功能。畜棚建筑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 因地制宜采用拴系式畜棚和散栏式畜棚。畜棚朝向一般为南北方向位, 南北向偏东或偏西不超过30°。排列方式, 小型养殖场可采用单列式, 大、中型养殖场以双列式为主, 或采用多列式。畜棚内的温度、湿度和气流 (风速) 应满足生猪不同饲养阶段的需求, 寒冬防寒保温工作也不能忽视, 如果气温过低, 造成基础代谢体能消耗过多, 体脂储存太少, 会大大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要注意通过排气、降尘、除噪等措施, 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㈡栏舍面积和饲养密度符合生产要求

每头能繁母猪配套建设栏舍面积:销售猪苗8 m2, 销售活大猪12 m2, 其中母猪区每头能繁母猪占用面积5.5 m2。备有后备猪隔离舍, 并与生产区相距50 m以上。

㈢生产设施配套完善

畜栏设计、转运方式等方面, 都要充分考虑生猪的解剖生理特点和生命本能需求, 给予人道化的饲养制度和管理措施, 让生猪吃得舒服、住得舒服。养殖场粪便、垃圾、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和氮、磷等, 若直接排入外界, 会严重污染水源、破坏土壤结构、危害生态平衡。养殖场的恶臭气体也会使空气质量恶化, 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养殖生猪必须顾及对环境的影响, 不但要对粪便、污水进行恰当的处理, 还要注意通过调整日粮结构, 减轻污染, 分娩舍、保育舍采用高床式栏舍设计。种猪舍与保育舍配备必要的通风换气、温度调节及自动饮水系统等设备。养殖生产区和人的生活区、外宾接待区等应严格分离, 闲杂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动物养殖生产区, 特别是动物养殖同行人员更不得随意进入。

㈣防疫条件要求

养殖场有防疫隔离带或围墙, 场区入口立有明显防疫标志牌, 有车辆、人员消毒池、更衣消毒室;有防鼠害、鸟害设施及措施;有兽医室, 出猪台与生产区相距50m以上, 并以围墙或其他形式保持严格隔离状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制度是提高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制度包括按动物防疫法规建立健全的引种申报防疫监督制度、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订的免疫注射制度、外来人员消毒制度、饲养管理人员进出场消毒制度等。

㈤动物防疫用疫 (菌) 苗的使用

主要是加强管理。一是动物防疫用生物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应渠道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 由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统一管理;二是动物防疫疫 (菌) 苗免疫注射种类, 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统一部署进行, 不得擅自增减, 特别是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所用疫 (菌) 苗必须坚决免疫注射到位。除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外, 还应实行动物防疫驻场监督制度。

三、兽药的使用

所用兽药应来自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或者具有《进口兽药许可证》的供应商。所用兽药的标签应符合《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的规定。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兽药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兽药质量标准》、《进口兽药质量标准》和《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相关规定。无论是消毒类药还是抗生素类药, 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制剂、生化制剂类药品虽能防病治病对动物起保健治疗作用, 但均能在动物体内残留, 直接影响动物的防疫效果和产品质量。在允许使用的抗菌药、抗寄生虫药和生殖激素类药时应注意:严格遵守规定的给药途径、使用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严格遵守规定的休药期, 禁止使用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的兽药, 淘汰、禁用药品坚决不用。这不仅是宣传、说教性的规范使用, 还应采取加大监测力度的措施促使规范使用。

四、饲料的使用

饲料原料应具备一定的新鲜度, 感官上要求该品种应有的色、嗅、味和组织形态特征, 无发霉、变质、异味及异臭, 饲料原料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允许量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要求。饲料添加剂应色泽一致, 使用的产品应是《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所规定的品种, 或取得试生产产品批准文号的新饲料添加剂品种, 并在使用时遵照产品说明书所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

五、建立管理、防疫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㈠生产管理、防疫制度和饲养技术操作规程

按NY/T1596-2007《畜禽养殖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则》的要求建立各项生产管理与消毒防疫等一系列制度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这些制度和生产规程包括:猪场生产管理制度, 岗位责任制度, 饲料、兽药、添加剂等投入品采购、使用和管理制度, 生猪卫生防疫免疫、消毒制度, 免疫程序、病猪治疗、隔离制度, 病死猪处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 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等。制度须上墙, 让工作人员熟悉并按制度贯彻执行。生产记录、兽药采购及使用记录、饲料采购及使用记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记录、防疫检测记录、诊疗记录、消毒记录、免疫记录等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记录完整。生产管理和防疫制度执行良好。这些制度不仅要装贴上墙, 还必须让场内所有人员熟记于心, 落实到行动上去, 按制度规定去做, 一切制度化。

㈡技术人员要求

配备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技术人员或有明确的技术服务机构, 要有专业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进行饲养管理和指导, 技术人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持有上岗证。技术人员不得只挂虚名, 必须切切实实地履行职责, 这样才能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服务到位。

㈢生产计划

要有良好的品种并实行自繁自养的模式。养殖优质的商品肉猪, 良好的品种是关键, 一般养殖二、三元杂交猪, 并实行自繁自养, 这样可以防止疫病的入侵。生猪标准化养殖场, 生产计划:母猪配种受胎率达80%以上, 年产仔2胎, 每胎产活仔10头, 断奶成活率90%以上, 每头母猪年出猪18头以上;育肥猪达100 kg体重在170日龄以内;注意饲养密度, 一般3~4月龄每头猪需圈舍0.6~1 m2, 每圈以8~12头为宜;要适时出栏, 因为生猪到了100 kg以后, 生长就缓慢了, 需要的饲料还很多, 这很不经济。

六、环境保护要求

㈠粪污处理设施配备与处理工艺技术

贮粪场所位于猪场主风向的下方, 具有防雨、防渗漏设施及地面硬化的特点。干粪经堆沤发酵处理、粪尿污水经沼气池发酵后实行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养殖场和圈舍进出处应设立消毒池、袋、室等消毒设施。养殖生产区内应设疫 (疾) 病隔离观察治疗区, 并设于生产区的下风向。排粪沟应设于动物饲养圈舍之外, 且落差应大于5/1000, 确保不积留粪尿。应供给生猪清洁卫生的饮水;饮水系统, 既达到清洁卫生的要求, 又满足动物自由饮水需要。

㈡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养殖场配备焚烧炉或化尸池, 病死猪须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猪场环境保持清洁干净, 不存在脏乱差现象。兽医防疫垃圾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兽医药瓶、疫苗瓶及废弃物等须焚烧处理后深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在场址、养殖规模、品种来源、防疫检疫条件等方面必须符合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有关规定, 完善生产设施设备配套, 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管理、防疫消毒制度、操作规程, 完整的生产记录和养殖档案, 生产水平达到规模养殖标准化技术指标要求, 病死猪、粪污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等, 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将逐步被减少和取缔。

七、做好养殖场的记录和统计

云县生猪养殖产业调查 第7篇

1 调查方法及内容

1.1 材料

1) 云县2014年存栏和出栏的生猪。

2) 散养户。将云县190个行政村分为坝区 (城郊) 、半山区、山区3种类型。随机选出爱华镇水磨村20户, 忙怀乡旧基地20户, 涌保镇石龙村20户, 作为坝区 (城郊) 、半山区、山区生猪散养的代表。

3) 规模养猪。随机选出能繁母猪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2个。

1.2 方法

1) 调查内容。全县生猪产业状况。散养户和规模化养殖户的基本情况。散养户与规模化养殖户的防疫状况。

2) 2014年1-8月的基本数据, 采用现场调查。2013年同期的数据, 查阅业务部门2013年的生产统计资料。

2 结果

2.1 全县生猪产业状况

2014年1月至8月, 全县生猪存栏512 961头, 其中能繁母猪52 603头, 出栏商品猪227 299头。与上年同期比, 能繁母猪增长1%;生猪存栏增长2.4%;出栏商品猪增长32.4%。

2.2 抽样调查结果

1) 农村散养户。3个村共60个生猪养殖户调查结果, 从表1得知, 2014年1-8月, 与上年同期相比, 能繁母猪存栏增长108.5%, 优质种猪增长206.7%, 生猪存栏增长22.8%, 出栏商品猪增长64.5%, 养猪纯收入增长166.9%, 户均增收3 761.3元, 按户均5人计, 人均增加752.3元。

2) 规模养殖户。2014年1-8月, 12个生猪规模化养户生猪存栏共1 586头, 其中能繁母猪共352头, 优质种猪共317头, 出栏商品猪共2 672头, 养猪毛收入共305.1万元, 纯收入共97.2万元。与上年同比, 生猪存栏减少5.5%;能繁母猪存栏增加5.7%;优质种猪存栏增长16.5%;出栏商品猪增长31.9%;养猪纯收入增加91.0万元, 增长14.7倍, 户均增加7.6万元 (表1) 。

3) 疾病防治情况 (表2) 。调查结果, 60个散养户, 2014年1月至8月, 生猪饲养总数572头, 猪瘟免疫密度90.0%;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密度87.4%;口蹄疫免疫密度68.2%;生猪死亡12头, 死亡率2.1%。

12个规模养猪场户, 生猪存栏共1 586头, 猪瘟免疫密度95.8%;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密度95.5%;口蹄疫免疫密度64.7%;生猪死亡63头, 死亡率3.9%, 其中疫病死亡60头, 死亡率3.8%。

3 讨论

1) 调查结果说明, 2014年1-8月, 云县能繁母猪增加1%, 生猪存栏增加2.4%, 但出栏商品猪增长32.4%, 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 711元。说明生猪产业发展稳健, 已经由原来增加基数转变为提质增效。

2) 旧基地村的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分别为6头和70头, 至今仍无优质种猪。水磨村和石龙村的生猪养殖发展速度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 其中水磨村的优质种猪数量和商品猪出栏数比石龙村增加速度更快。显示云县的生猪养殖发展不平衡, 坝区、半山区和山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提升差异显著。提示, 农村生猪产业的发展应因地制宜, 经济来源广, 劳动力转移条件好的村寨, 不一定坚持做传统产业。

3) 与2013年同期相比, 散养户的生猪存栏增加22.8%, 能繁母猪增加108.5%, 优质种猪增加206.7%, 出栏商品猪增加64.5%, 养猪纯收入增加166.9%, 人均增加752元。规模化养猪场的存栏数减少5.5%, 出栏数增加31.9%, 纯收入增加14.7倍, 户均增加7.6万元。说明, 在云县, 散养户在2014年发展速度更快, 仍然是生猪养殖的主体。规模化养猪的技术提升速度快, 效益比散养户高, 是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方向。

4) 免疫情况。猪瘟和高致病性蓝耳病, 规模化养殖户的免疫率超过95%, 散养户约90%;口蹄疫的免疫率, 规模化养殖户64.7%, 散养户68.2%, 其中旧基地村未免疫。反映出农村生猪免疫的实际情况, 规模化养殖户组织重大疫病免疫较方便, 散养户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免疫反应强的口蹄疫, 无疫情时, 农户有抵触情绪, 工作基础好的村寨, 免疫效果好。免疫率主要取决于防疫员平时工作的群众基础。

5) 全国的生猪养殖快速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散养户迅速萎缩。受地方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 云县的散养户能繁母猪和出栏商品猪还在增长, 散养现象还将继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如何正确引导, 并帮助散养户提高效益, 仍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摘要:2014年8-9月, 对云县生猪存栏和出栏、3个行政村中的60个散养户及12个规模化养殖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2014年散养户发展速度快, 仍然是云县生猪养殖的主体;坝区、半山区和山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提升差异显著;规模化养猪的技术提升速度快, 效益比散养户好;云县生猪产业发展稳健, 已经由原来增加基数转变为提质增效;全国的生猪养殖快速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但云县的散养户能繁母猪和出栏商品猪还在增长, 散养还将继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后期生猪养殖前景较为乐观 第8篇

从各月监测数据来看, 生猪期末存栏的数量逐月下降, 趋势明显。21个生猪养殖大县的散户及规模户今年2月份与1月份的期末存栏环比分别下降了6.5%、3.61%;3月份与2月份的期末存栏环比分别下降了0.99%、1.43%;4月份与3月份的期末存栏环比分别下降了0.36%、0.60%, 5月份与4月份的期末存栏环比分别下降了1.66%、0.08%。

虽然生猪存栏量减少, 但能繁母猪的数量却相对稳定。一些规模户 (包括法人单位) 趁市场低迷之际, 加大储备能繁母猪。

调查结果显示, 散户的能繁母猪饲养量呈现逐月下降趋势。2月份环比下降0.32%, 3月份环比下降0.41%, 4月份环比下降0.97%, 5月份环比下降2.04%

而规模户的能繁母猪饲养量却呈现上升趋势。2月份环比增长0.04%, 3月份环比下降1.19%, 4月份环比增长0.37%, 5月份环比增长0.07%。

瑞安市生猪养殖探讨 第9篇

瑞安市现拥有规模养猪场267家, 其中万头猪场2家, 千头猪场26家, 二类种猪繁殖场2家, 存栏能繁母猪0.78万头, 各饲养阶段肉猪8.34万头, 年饲养量在23万头左右, 出栏13.80万头, 猪肉总产量1.72万t。主要饲养品种有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皮特兰猪和多品种杂优猪, 地方品种有金华两头乌、太湖猪、小香猪等。饲料主要是中间商提供的品牌配合料、人类生活下脚料和原粮。饲养模式已由2005年前的全进全出转换为自繁自养, 个别牧场还沿用多种模式并用的方式。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四大风险

2.1.1 疫病风险。

猪舍建筑模式大多采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 夏季难以实现有效的强制通风, 不能保证舍内的理想温度;而冬季又难以保证有效换气而将最小量的新鲜空气送入猪舍, 舍内有害气体 (NH3、CO2、H2S等) 浓度超标, 均会诱发一些非条件性疾病和非典型性传染病的发生, 瑞安养猪行业的平均死亡率为8%~10%, 低于国内水平 (10%~12%) , 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死亡率 (5%以下) , 严重影响猪场的综合经济效益。

2.1.2 养殖环境污染风险。

猪舍粪便排放方式大多是结合水冲洗的直接排放, 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 使地表水富营养化。主要通过钾、硝酸钾、磷腐蚀侵害 (雨水冲刷) , 渗透污染水源, 累积污染土壤等3种方式对水源和土壤产生污染。

2.1.3 食品安全风险。

饲养方式既有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场, 又有小区和小规模农户饲养, 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 个别牧场在使用抗生素添加剂等方面不太规范。因此, 在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活动时, 要建立产品生产追溯制度, 明令禁止在生猪饲养过程中添加任何有毒有害物质。

2.1.4 市场风险。

原粮饲料的短缺与紧张, 增加了养猪生产的压力。另外, 生猪出栏价下滑, 而市场肉价却在上涨。

2.2 四大问题

一是缺少投资, 养殖规模化程度偏低。由于农村金融不发达, 生猪饲养户缺乏资金, 很难得到货款, 只能向饲养中间商赊欠饲料。饲料生产者毛利率平均为5%~10%, 而饲料经销商却高达15%~25%, 养殖户实际上承受了高利贷, 而不是合理的利润。二是生产水平低下。传统作坊式生产制约饲养效益, 简陋的栏舍致使夏不遮阳、冬不御寒, 生产能力得不到正常发挥。三是深加工比重低, 附加质量小。现有当地肉类深加工企业无法消纳生猪副产品, 其正常价值受到制约。四是政府调控手段薄弱, 还没有生猪政策保护价等措施。

2.3 疫病控制难度大

一是饲养方式多种多样, 导致疫病控制难度大。二是农村散户饲养, 存在疫病发生的隐患。三是生物安全措施重视不够, 如人药兽用、烂施药物等。四是无害化处理程度低, 病原得不到有效控制。

3 养猪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3.1 适度发展饲养规模

大规模养猪涉及资金、技术、土地、环保等诸多问题, 需要循序渐进, 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发展生猪生产中, 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进行适度规模饲养[1]。倘若农户的养猪规模太小, 效益好时, 养上一两头也难以取得明显的效益;效益不好时, 受损失最大。有条件的农户, 最好采用自繁自育, 能够降低仔猪生产成本, 减少疫病发生, 明显提高养猪效益。

3.2 选择优良品种

选择优良猪种是取得养猪效益的重要手段。良种猪出栏时与普通猪相比, 每千克毛重销售价差在0.5元左右, 且长膘快, 生产性能稳定[2]。

3.3 学习良种猪饲养技术

粗放的饲养模式, 不仅限制良种猪生产水平发挥, 甚至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浪费。良种猪的饲养讲究饲料配方科学, 圈舍整洁卫生, 同时日常管理也十分重要[3]。比如良种猪对外界环境刺激敏感, 突然改变环境、饲料或粗暴对待等不良刺激, 都容易出现应激反应, 严重影响良种猪的生长。

3.4 利用期货工具, 规避养殖风险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采取市场预警、储备调节、增加险种、期货交易等措施, 稳定发展生猪产业”。因此, 养猪生产者应关注和了解生猪期货的操作方法, 通过期货工具规避风险, 降低成本, 增加效益。

3.5 疫病防控

近年来, 生猪疫病呈现出非典型症状、混合感染、不好诊断的特点, 疫病抗药性明显增强。疫病防治费用已经成为重要支出之一, 甚至在一些时候成为决定养猪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 规模户应改变“重治轻防”的思想, 树立“以防为主”的观念, 从养猪场选址、猪舍设计、程序化防疫、科学饲料配方等基础方面入手, 最大限度地防止疫病的发生[4]。而一旦猪发生疫病, 要做到及时隔离, 准确诊断, 合理用药, 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3.6 建立生猪产销协会、合作社

联合生产小规模的养猪场户可通过建立生猪产销协会、合作社等方式, 加强信息交流, 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 从而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联结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生产, 收到降低成本, 减少疫病、提高售价、增加效益的“多赢”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猛, 王桂荣, 王慧军, 等.中国生猪饲养的发展出路——生态养猪[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8) :254-258.

[2]吴岐鹏.生态养猪与传统养猪对比分析[J].今日畜牧兽医, 2008 (9) :14-15.

[3]万遂如.发展生态养猪是保障畜产品安全的有效途径[J].吉林畜牧兽医, 2008 (2) :1-2, 4.

上一篇:统计意识下一篇:生命中的大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