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创造性范文

2024-09-10

编辑的创造性范文(精选6篇)

编辑的创造性 第1篇

编辑所从事的是创造性劳动, 编辑不仅有传播思想、传递信息之功效, 而且必须与时俱进, 运用新角度、新语言, 不断地更新形式, 改造内容, 为人类增添新的文化财富。因此, 创新是编辑活动的实质, 编辑主体是新知识领域的开拓者和新成果的催生者, 编辑主体是否具备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积累。编辑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已成为编辑主体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这就给编辑工作设置了较高的门槛, 体现了编辑的劳动与创造。

1. 鉴赏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组稿、选稿的敏感性上。作为编辑只有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 才能把握学术前沿, 跟踪学科热点, 捕捉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 发现有创新文稿的价值。编辑的鉴赏能力主要体现在审稿时, 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智慧, 对文稿的独创性、学术水平进行评判, 结合专家的审稿意见, 给文稿一个综合性的判断, 促成优秀作品早日问世。

2. 创新求异思维。

创新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也是编辑创造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编辑, 要善于求异, 勇于创新。编辑在对精神产品进行组织审理的过程中, 保持求新的心态是极其重要的。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更需要具备创新意识, 把握时代脉搏, 作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选题决策, 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为社会进步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

3. 批判置疑精神。

批判置疑精神主要体现在审稿和加工的劳动过程中, 面对稿件, 应该敢于和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作者因疏忽造成的失误。审读中遇到不懂之处, 编辑还要有追根问底、虚心学习的精神, 把问题搞清楚。在尊重作者著作权的前提下, 除了要对个别字句进行修改, 对文章的标题、表述方式以至观点内容, 也可以向作者提出质疑和修改意见, 使出版物尽可能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二、编辑实践的创造性劳动探析

1. 选题策划的前瞻性劳动。

可以说, 选题策划是编辑活动的开始。作为编辑创意的最初展现, 它决定着整个编辑活动的方向。编辑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经验,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通过一系列创造性劳动, 才可能策划出独创的、有价值的选题。编辑富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 涵括了编辑主体的编辑思想、学术判断力以及学术道德。众所周知, 解决问题固然意义重大, 但提出问题的意义也非同寻常, 策划作品对于创作作品的重要性是实际从事创作的人都非常清楚的。一个好的选题策划, 有时甚至可以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学术的发展离不开编辑在选题策划中的创造性劳动, 这同样应当视为是编辑的创造性劳动。

2. 组织审理的创新性劳动。

对文稿独到的发现和综合的提炼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具体内涵。通过理性的审稿评判, 可选择出好的文稿。编辑主体对文稿的选择与判断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决策过程, 也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在审稿的过程中, 为保证文稿的质量, 必须摒弃求同的思维方式, 而代之以求异的思维方式。对具有新意的文稿, 争取尽快推出;对那些观点陈旧, 内容平平, 毫无新意的文稿, 应该予以淘汰;对文稿中虽有可取之处, 但还不够成熟、不够深刻或材料不够充分的, 编辑需要提出具体的审稿意见, 请作者修改。这种求异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可见, 审读是编辑站在更高层次上对文稿的认定, 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这种认定能力既是多种能力和水平的综合, 又是长期积累而成的一种职业灵感。审读文稿的过程, 综合反映了编辑的学术素质、知识积累、思维方式、智能结构和主体意向。以学术期刊为例, 要判断文稿是否有学术价值, 编辑必须搜集阅读大量论文, 查阅资料, 然后才能对文稿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决定文稿的取舍, 这是一个综合、概括、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犹如伯乐相马, 要从良莠不齐的马群中发现千里马。编辑通过审阅、鉴别、筛选, 发现好的文稿, 并将最优秀的研究成果带入传播渠道, 使之流传。许多新理论、新成果甚至新学科的出现, 都离不开编辑的劳动。这种参与新知识、新学科的创建活动, 其属性当属创造性劳动。

3. 加工编排的技巧性劳动。

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不同, 著作者的任务是创造文化产品, 编辑的任务是搜集、发现、选择作者创造的文化产品, 使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能够向社会传播。这一特征要求编辑能指出著作者尚未意识或尚未明确表达出来的蕴义, 通过编辑加工, 全面提高文稿质量, 使之以最佳形态面世。在这个过程中, 编辑劳动是一种以他人的劳动成果为载体的追加性劳动。一般来讲编辑劳动虽然不产生新的作品, 但从观点的推敲、结构的安排, 到语法、词句的运用和搭配等, 都需要通过编辑的创造性劳动进行处理, 恰如技艺高超的工匠将一块块值得精炼和加工的璞玉雕琢成艺术品。编辑在完善作者文化作品的过程中, 不仅要深刻把握作者的劳动产品, 而且要弥补作者的疏漏和不足, 这无疑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分析编辑在精神生产中的劳动过程, 便会发现编辑的劳动对象、劳动方式、劳动成果, 都是紧紧围着著作者的劳动成果来进行的。这种劳动的最终成果, 的确融入了编辑的思想观念、价值评判、艺术倾向、审美情趣等。就编辑劳动的整个过程来说, 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是客观存在的, 并且体现在选题策划、组织审理、加工编排等编辑过程中。

三、编辑实践的创造性劳动著作权探究

根据上面所述, 发表出版的作品是作者和编辑共同劳动的结晶, 从某种意义上讲, 编辑就理应享有著作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修正案) 》第10条比较详细地对著作权进行了细化。“著作权法调整期刊出版业利益的有效机制是设置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即期刊出版者对其汇编的作品享有著作权, 但同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4条, 以下简称《著作权法》) 。”期刊出版者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权利: (1) 决定刊用作品权; (2) 编辑加工权; (3) 汇编权; (4) 出版权; (5) 转载、摘编权; (6) 版式设计的专有使用权。但这几项权利有的根本没有把编辑作为著作权主体, 有的则只是刊社的著作权而不是责任编辑的著作权。

1. 作品选用决定权。

决定作品刊用与否的权利是期刊社 (或期刊编辑) 通过审阅稿件去发现其是否有价值, 是否符合刊物特色, 因而决定是否采用该稿。这种权利,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编辑的选择权问题, 不当说成是期刊编辑的著作权, 因为在这里编辑并不是著作权人。按照著作权的产生来看, “在中国, 著作权法中没有规定受保护作品需要履行任何手续或符合任何形式, 因此等于暗示中国实行‘依法自动产生’版权制度。”所以, 作者对自己的原创作品享有独立的著作权, 并不在于作品发表与否。在作者向期刊投稿的时候, 恰恰就是作者 (著作权人) 对自己的著作权之一发表权的行使。也就是说, 作者向期刊投稿, 就是把自己的发表权许可或转让给期刊使用的一种行为。期刊社采用其作品, 就要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支付报酬, 这个行为其实就是著作权的许可和转让行为。期刊社对这种作品的选择权, 其实就是决定是否接受作者的著作权许可与转让 (主要是许可) 的权利, 这种权利, 是一种是否缔结许可或转让合同的权利, 按照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3条的规定, “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 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但是报社、期刊社刊登作品除外。”因此在期刊出版中, 这种合同一般是约定的, 即期刊社一经发表该作品, 就意味着该合同自动缔结) , 而不是著作权。

2. 编辑的加工权。

即是期刊编辑对作品的修改权, 这是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的。著作权法 (修正案) 第33条明确规定, “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 应当经作者许可。”这种对内容的修改权, 也就是著作权法 (修正案) 第10条所谓的著作权人的“修改权, 即修改或者作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这种修改权, 也即是作者所转让给期刊社的, 与著作权人所拥有的修改权, 意义肯定是不相同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这种修改权并不是著作权法中所规定的著作权。

3. 编辑的其他权益。

作品的汇编权, 是“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 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 而一旦成为新作品, 其著作权便自动产生, 这种权利不独为期刊编辑所独享。期刊编辑即使通过汇编其他作品而产生了新作品, 从而享有了著作权, 也不是在具体的期刊编辑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至于出版权, 对期刊社来说, 这是原始著作权人对期刊社的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或转让, 这种权利虽然是一种著作权, 但它是属于期刊社的, 而不属于期刊编辑。同理, 转载权、摘编权也只是原始著作权人对其著作权的一种转让许可, 其权利的获得不是期刊编辑, 而是期刊社。至于版式设计的著作权人的著作权, 则属于期刊社 (法人或组织) , 一般不属于编辑个人所有。而这种权利也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保护。虽然著作权法 (修正案) 规定, “出版者有权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但也规定了, “作品刊登后, 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 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 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由于近年来期刊的评估特别是学术期刊评估压力很大, 文章转载率又一直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 很多期刊唯恐文摘及转载量上不去, 不会使用声明。而有的信息文摘类刊物在转载已出版的作品时, 采用了包括版式在内的完全复制方式, 但除了向作者支付报酬外, 并没有向著作权使用者———期刊社, 支付报酬。

摘要:编辑工作具有一般性工作的特征, 同时也包含着创新创造的内容, 编辑的创造性工作理应受到尊重, 并享有著作权。分析了编辑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构成, 对编辑实践的创造性劳动进行了探析, 对编辑实践的创造性劳动著作权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编辑,实践,创新,著作权

参考文献

[1]苏雪梅.论期刊编辑的著作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

论编辑整合思维的批判与创造性 第2篇

关键词:编辑 整合思维 批判性 创造性

整合思维是头脑中同时处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念,并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解决方案。整合思维倾向于而且善于同时衡量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最终的抉择通过二者优势而达成。当前,正值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期,在世界各地普遍把培育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事关综合国力竞争、事关民族利益的高度加以重视的国际大环境下,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为满足文化选择、文化把关、文化规范、文化积累、文化传播的需要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群体的编辑,用整合思维的方法处理编辑工作中的一切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在编辑工作的整个过程中,编辑的思维方法决定着编辑工作的最终效果。编辑工作从市场调查、读者分析,到选题策划、框架构思,再到组织稿件、编辑加工,最后到投放市场、面对受众,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与两个重要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一是正确把握和处理编辑过程中相互对立的诸多矛盾和对立的观点,二是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即批判和创造性思维。把握好上述两个要素的关键,就是科学运用编辑的“整合思维”。

一、编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编辑工作中充满相互对立的矛盾体

罗杰·马丁根据系统动力学的原理认为,在系统动力工具的帮助下,整合思维者能够在创建模式过程中考虑到复杂的因果关系,而且事物是以整体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分裂成许多的独立元件,必须时刻具有整体概念,这样才能捕捉继而理解所有相关的因果回馈。编辑工作是出版传播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而出版传播这个宏观系统又处于社会大系统中,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联系、依赖和制约。将编辑工作置于出版传播的宏观系统中加以考察,是编辑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必须树立的一种宏观观念。编辑在工作中总会遇到选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选题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出版物的长效机制和短平快出版效果、选题的内容立意和出版物的外在包装形式、选题的正确信息搜集与障碍信息的干扰、读者群的定位是否正确等等诸多矛盾。在这林林总总的矛盾体中,编辑唯有运用系统的、创新的、整合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将矛盾和相互对立的观点进行综合考量、权衡,在此基础上,取最为科学的解决方案来处理编辑工作中的所有问题。编辑的思维始终要在社会形势、文化发展、历史价值、受众需求、市场容量等诸多矛盾体中运筹,从中找出最为科学的思维结果并运用到编辑实践中。

二、编辑整合思维的关键要素在于编辑主体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1.编辑整合思维的批判性贯穿编辑工作的全过程。整合思维经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即积极质询,积极质询是在探索自己模式和对方模式中隐含的凸显数据和因果关系,然后运用获得的理解和认识为双方相互冲突的模式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整合思维属于建构主义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不满足于现有解决方案并对现有方案进行反思、质疑,甚至是批判和超越。在编辑理念的确立和定位中,编辑的整个思考和运作过程,就是不断对文化及精神产品的反思过程,就是对多元信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正确取舍和运用过程,就是对作者原作品质疑批评,从而实现修正作品、提升层次的过程。经历这样的编辑批判性的思考和运用过程,就一定会达到最大限度的思想超越,体现编辑整合思维的巨大作用,最终实现编辑工作的准确定位,确立正确的编辑理念和方向,为编辑制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编辑策划和选择为例,编辑要面对自己负责方向和专业的所有策划计划和所有来稿作品而作出正确的选择取舍,这是编辑工作中最能体现思想和水平的重要一环,也是编辑工作的关键所在。策划和选择中要洞察力敏锐、选题定位科学、选择稿件准确,才能迅速淘汰质量低劣的稿件和作品,使优秀策划思想和高质量的作品、稿件脱颖而出,从而实现编辑策划和选择的最优化。策划和选择过程要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寻找社会和受众最为需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久远的选题,找出作品和稿件的潜在问题以及不足;对策划和选择中拿不准的学术问题或一些矛盾的观点进行反复比较、权衡、切磋,甚至批判,这样的结果才会产生最佳的策划定位和优质的作品、稿件。

2.编辑过程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因此其思维须建立在创新性思维的基础上,创新是整合思维的核心所在。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提出,编辑工作是“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这就反映出编辑作为出版物的策划者、组织者、生产者,作为创造性劳动的主体已得到学界认可。大多数优秀的精神产品不是编辑坐享其成的,文字读物、科研成果、视听作品等精神产品的问世,无疑都蕴涵着编辑的精心策划和加工整理,无不渗透着编辑的设计思想理念、编辑技能。“创造性”和“二次再创造”的工作贯穿于编辑工作全过程。尤其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编辑,在工作中一定会全力发挥自己的社会经验、工作经验、全部的思想感情以及聪明才智。具有创造性职业精神的编辑能产生极大的工作动力,能充分释放出编辑敏锐捕捉受众心理、策划选题的能力、发现作者并协助其创作出更适合读者的作品的能力。编辑的责任不仅在于优选稿件和作品,更在于参与策划和文化创造,在于学术的探索和创新的思考。就学术期刊而言,学术期刊的责任在于刊发最新的学术成果并以此反映学术动态,更重要的是通过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及劳动,以收到预测学术走向,引领学术潮流,激发学术创新,积累文化底蕴,拓展先进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推进社会进步的创新性的效果。这其中的创造性和随之产生的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极其重要。

面对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培育文化发展软实力的社会责任,编辑们沙里淘金、慧眼识珠、组织策划、编排设计、市场预测等所有的一切前期工作,都要运用上下贯穿、左右衡量、微观分析、宏观考量的整合思维,这样就会少走弯路,产生最佳的编辑工作绩效。正如系统论所言:“诸多事物能够被整合成一个系统,必有互补、共生之需要,即理性的必然,这是产生有序的基础。”编辑运用整合思维的根本目的在于产出具有创新性的精神产品,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和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创造 第3篇

学术期刊产生于科研, 并服务于科研。正如刘振兴院士等[1]认为学术期刊是具有物质形式的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 其价值主要是首先体现为其精神产品的原创性和科学性, 也就是说, 学术期刊的精神内涵、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才是它存在的真实意义和本质价值。学术性是它的根本属性, 因而, 它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推动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 利用自然规律, 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总之, 学术期刊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难以估量的作用。

学术期刊的特殊性也同时决定了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学术期刊的编辑一般是在本行业中从事过科学研究的人员, 兼职或专职从事编辑工作。在对稿件的审阅过程中, 编辑同时自觉和不自觉地对论文创造了新的价值[2]。在审阅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 编辑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从各种途径获取学术信息的基础上, 充分理解作者的意图, 并积极架起编、审、作的桥梁, 深挖论文的信息以进一步创造出其学术价值[3]。

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编辑对论文进一步的价值创造。

一.初审阶段

编辑从稿件的初审、查新开始, 编辑就参与了进一步的价值创造过程。由于多数作者在科研的开始阶段就查阅了大量文献, 到科研工作告一段落, 就开始撰写阶段论文, 但许多作者会遗忘再一次检索文献, 因为这一段时间内还会有新的文献出现, 有的甚至出现被别人抢先发表的情况, 此时, 编辑的查新检索过程变得十分重要。我刊是药学类学术期刊, 文献检索是初审是一个重要过程,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Medline, John Wiley, Spring Link, Elsevier ScienceDirect, CA等相关数据库查阅, 使该文的依据更充分, 更具有说服力。

编辑通过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整理, 同时反馈到作者, 虚心与作者探讨求教有用的信息这样不仅能更完善参考文献的时效性, 同时也增加了论文研究的可信性。通过对信息的整合, 进一步挖掘了论文的研究价值。

二.专家评议阶段

该阶段的稿件经专家审阅后, 编辑将意见综合, 但审阅结果同时会出现两种或多种学术观点。此时, 编辑要经过科学地思维, 不仅要依据自己的科研经验, 更要多方地和专家沟通交流, 既要杜绝发表错误的、伪科学的东西, 同时也要独具慧眼, 不草率退稿, 及时传播好的科研方法和思路, 更好促进学术交流。这需要编辑不能是一个科研以外的旁观者, 而是参与到科研过程中来。只有这样, 才能更实事求是。

例如, 我刊在早期曾刊载一篇论文, 关于中草药的指纹图谱研究, 当时在审阅初期, 反应强烈, 一些专家认为中草药的指纹图谱没有太大的学术价值, 但我刊经过多次送审, 并与有关专家及作者多次交流, 最终发表了该论文, 认为即使目前此类论文还有纰漏, 但是作为一个学术平台的学术期刊, 还是应该为它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目前, 指纹图谱已成为控制中药生产中质量监测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编辑加工阶段

编辑在对稿件的加工过程中, 严格执行期刊规范, 这样有助于以后的二次文献检索。但是编辑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编辑上, 还应协助作者将论文的讨论或结论部分进行深入探讨, 将信息更具创造性地传递给读者。编辑作为论文的第一读者, 对每一篇论文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谋篇布局到方法数据, 发现一点有疑问的地方, 都尽快与作者进一步沟通交流, 这样, 不仅在出版前杜绝错误的发生, 还可有助于作者进一步拓宽思路, 使文章更具价值。

综上所述, 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也是科研成果创造的一部分, 编辑自身也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学术素质和学术敏感度,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参与论文的撰写修改过程, 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振兴, 陈运泰, 曾庆存等.关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的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 16 (4) :437-438.

[2]林文玉, 冷希圣.论编辑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J].编辑之友.2005, (1) :43-44.

编辑的创造性 第4篇

[關键词]报刊编辑 再创造职业灵魂

人类社会编辑活动的历史,与用文字记录信息与知识相伴而生。从夏商竹木、甲骨纂成的“典”“册”,春秋战国孔子修编的《诗》《书》,唐宋类书、别集编撰和诗词编选,到最后一个 封建王朝《清史稿》的纂辑,中国数千年浩如烟海的文化成果,彰显了编辑的“再创造”意识与策略在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而且,从中国编辑史上“第一位编辑人”孔子,到唐代“士人”形成的编辑职业群,再到近现代鲁迅、邹韬奋、叶圣陶等一代编辑大家,其在编辑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层面的“再创造”智慧与经验,世代传承,如今已经成为编辑史学巨大的精神财富。

现代编辑学,把编辑的“再创造” 意识与策略,视为其主体性自觉与创造性思维之本,是由编辑活动的本质特性而决定的。就报刊编辑而言,是指编辑者运用创新性和创造性的独特创意,在报刊宗旨、风格、读者宏观定位决策之后,对其栏目、内容、主题、重点、布局、结构、封面等,各个环节具体设计的创新理念与方法,甚至包括对报刊多层次、多样性细节“画龙点睛”式的艺术构想。并且要在编辑活动实践中以一贯之。编辑的“再创造”意识与策略,对报刊编 辑的实践活动而言是第一重要的。正像 邹韬奋先生指出的:“编辑最重要的是要 有创造精神。……” ①

在笔者看来, 报刊编辑的“ 再创 造”意识与策略,体现的不仅是“洞察 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规律,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顺文化演变之势,加以引导,使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自觉,②更是编辑多维度创新的智慧体现。这样的报刊编辑才能够从纷繁的来稿中慧眼识珠,伯乐识马。就微观而言,就是指编辑要从原创稿件、已发表稿件中,从同类观点或不同观点中,发现新问题、新启示、新感觉,寻求适合报刊表达的最佳形式。更如皇冠出版社的资深主编马雷克谈到报刊编辑创新时说:“最好的编辑所代表的不是最 多的编辑或最少的编辑,而是编辑到什么程度最能使作者的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③而这种审美的共鸣与互动,构筑起的编辑、作者与读者的内在精神友 谊之“场”,是报刊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种生产力。

一、“再创造”意识与策略的理论基石

古往今来,编辑家也无不身怀“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孔子编撰《诗》《书》,有感于“礼崩乐坏”;司马迁编纂《史记》,“为时而著”;司马光编纂 《资治通鉴》,旨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为编年一书”。 ④现代邹韬奋先生编辑《生活》周刊,仍与当时社会的时事政治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关注国家民族兴衰、推动天地人心向善,是中国历代编辑家坚守的文化传统。因此,一个好的报刊编辑,必须能够准确把握主流意识与时代脉络,关注党和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以及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伦理秩序。这种社会政治意识,是其“再创造”意识与策略的思想性与方向性理论基石。

因为,报刊内容与形式的思想倾向,对读者的阅读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与影响。报刊编辑在对稿件的筛选刊用时,必须旗帜鲜明的来衡量其思想价值。 比如弘扬什么,批评什么,如何实现“ 火眼金睛”的科学预见,展示“再创造”意识与策略的诗意魅力,需要报刊编辑 的政治智慧和业务能力的完美结合。那么,作为一个报刊编辑,首先,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尤其是党中央关于如何开展新闻 工作出台的重要指示和论述,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理论的与时俱进性,以高素质的政治理论修养,敏锐的洞察与新见,撩开社会复杂现象的假面,去探索事物的内在本相,把好报刊的政治方向。其次,要有推动新文明的人类意识。思考中国形象与文化精神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的位置,在中国母体文化与各种异质文化的对话中,探索独特的民族精神价值,为人类寻找一种人性完善的理想路径。以包容性与超越性的心态,为托起未来人类新文明的太阳,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历史实践证明:“即使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最好的编辑也是那些能敏感地把握社会脉搏的人。”⑤

其次,报刊编辑的“再创造”意识与策略,表现在洞察社会万象、切中时弊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其重要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编辑的创作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 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的流动,有着“不确定的统一”的独特形态,尽管每一代人都在告别过去,“每 一次爬上坦途都会永别一些风景”。而正是这些汇聚成人类文明进程的大秩序。⑦ 而这个时代的文化“症候”,精神信仰的缺乏,金钱物欲的膨胀,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与人性伦理道德的下滑。众多报刊联手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警世性与批判性的新栏目。比如《人民日报》的言论专栏“今日谈”创办于1980年,至今一直关注社会焦点问题。这是报刊编辑在思想定位上强调党报特色、民生权威的结果。《参考消息》除原有的名专栏“外国人看中国”后又增添“问题与建议”“海外视角”“参考论”等栏目,都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批评性和参考价值。1995年1月,锐意进取的《中国青 年报》推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专栏 “冰点”,该专栏以普通视角关注普通人 的命运和想法,体现其“逆潮流”的新闻特点。这些栏目数十年来能够成为报业界的佼佼者,与其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批评理念是分不开的。而《生活周刊》 从文化生活前沿、《人物周刊》精英人物弘扬时代精神与文化旗帜。正像茅盾说: “编辑的批判性也显示着创造性,有助于作者的精神生产及作品的完善,批判与批评力是编辑固有的本色。” ⑧当然,这更需要报刊编辑更高境界的政治意识、社会责任和“再创造”意识与策略的融合创新。

二、在栏目版面编辑中实现“再创造”的价值

报刊版面的内容编辑和版式设计,是报刊编辑显示胆略、展露智慧、驰骋才情最理想的场所。而报刊编辑的“再创造”意识与策略,是报刊编辑根据总体策划的既定方针,对自己所主持的版面从内容到形式一丝不苟的具体精心构思,然后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编排文稿图片等,将自己独特性的艺术理念,渗透到编辑报刊的过程中去,使报刊以别样的风格在众多同类报纸中脱颖而出,独具魅力。因为,“编辑策划就 是要着力找出不同于其他期刊的特殊性, 竖起一杆标新立异的旗帜。这种特殊性 是其赢得读者、安身立命的根本。” ⑨这段对报刊独创性策划的阐释,把与读者的关系提高到了“安身立命”的高度。 那么,报刊编辑运用“再创造”意识与策略,进行版面、栏目布局的艺术,是关系到报刊赢得更多的读者而“安身立 命”的关键。

从内容上讲,首先体现在对读者阅读期待心理的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上。选择怎样的文章,设置怎样的栏题,运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吸引读者的视线,敲击读者的心扉,激发读者的兴趣,唤起读者的美感,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求知需要和精神愉悦。从形式上讲,报刊的版式设计是报纸文字、图片和装饰图案等,与内容编排布局的一种整体表现形式。报刊编辑版面的“再创造”意识与策略,集中体现其用心灵的美学,精湛的技术,创造出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编辑运用变体正文、刊头、图片等一件件精美的部件,像画家绘画一样,在有限的版面空间表现出无限的版面艺术语言,形成自己报刊版式设计的独特风格。所以说,版式设计是一种美的追寻与创造,如统一中的整体美,配置中的组合美,比例中的差异美,对称中的 平衡美,节奏中的韵律美等等,可以说,报刊编辑的主体价值从内容到形式的在 “再创造”中发挥到了极致,是最为理想的效果。如《北京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南方日报》等,就具有图文并茂的独特风格,充分传达出视觉、感觉和知觉的多重效应。在“厚报”时代,这些设计精美、文图并茂的版面,加上全彩印刷,就仿佛给了报纸鲜活的生命一样。笔者编辑《中国女性文化》学术辑刊时,亲自策划栏目的感触更深,如每个2级栏目里的5篇文章,都以一篇为重心,其他文章都围绕这个重心纵深、横铺成长、方形的女性文化精神餐桌,亲近读者的心灵;每个1级栏目组合起来就组成了女性文化的精神餐厅。10个不同内容的1级栏目,就构成知识女性文化精神的“十全十美”的家园。

在媒体创意时代,创新策划已经成为报刊编辑的一种职业灵魂。综上所述,报刊编辑的“再创造”意识与策略,就是以自己独特的慧眼去发现美,创造美, 并且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⑩因此,这种再创造策略是一种思想与艺术综合美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报刊编辑的“再创造”意识与策略,是一种巨大的内在潜能源,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关系到报刊的编辑出版,生存发展。目前,一大批最前沿的专栏作家的加盟,势必会提升报刊的权威性。但是,任何新的内容都要在编辑的策划之下才能呈现,报刊编辑的“再创造”意识与策略,仍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编辑创造精神,是报刊形象富有鲜活 生命力的源头。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①②④⑥⑧丛林主编.中国编辑 学述评(1983—2003). 齊鲁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53页、第161页、第145 页、第153页、第165页。

③编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 社,2006年1月第3版:第93页。

⑤[美]小赫伯特·S.贝利(Herbert S.Bailey,Jr.)著,王益译.图书出版的艺 术和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 第87页。

⑦王红旗.爱与梦的讲述.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3月:导论。

⑨王灿发主编.报刊编辑与策划.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5月:第 192页。

提高民生新闻编辑的创造力 第5篇

笔者以为, 当下民生新闻编辑在编辑工作中必须首先具有整体性、深刻性、开放性。

整体性——让民生栏目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前, 电视各栏目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民生节目要突出重围, 首先就要走出事件的碎片, 打造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发出栏目自己的声音。就编辑工作来说, 最原始的状态很机械, 工作内容不外乎复制、粘贴、串联, 但那是早期形态, 不能长久。再升华一些, 是在编排的节奏上更加灵活, 在前后串联上更流畅亲和。而面对新形势, 如果要对编辑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话, 首先就要求编辑必须有一种统筹全局的整体意识, 努力让栏目形成自己统一的品位和个性, 这也是打造民生新闻栏目品牌的重要一环。

例如,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工作是全国人民都关注的一件大事, 去年8月底, 随着南阳市丹江口库区最后一批移民告别故土, 踏上迁往新家的路程, 南水北调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任务全部完成。为此, 南阳市专门隆重召开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这既是一件民生大事, 也是一个重要会议, 如果按照常规的会议报法未尝不可, 但放在民生栏目里总感觉有些别扭。为此, 编辑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将记者原先的程式化会议报道《我市召开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变成了《新闻特写:熠熠生辉的南阳移民精神》, 稿子结构也做了相应调整:先截取了一段会议颁奖现场, 简短对来宾做个介绍, 随后以两名受表彰人员的故事为切入口 (前期在移民迁安故事中曾报道过) , 以点带面, 以小见大, 来体现熠熠生辉的移民精神。最后, 编辑斟酌了一段比较动情又充满豪气的短评, 让新闻在当地作曲家谱写的移民歌曲中缓缓结束……通过这样的加工和改动, 我们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特点, 把这种题材较大的民生新闻做细、做活了, 把最民生、最大众的事情说出了自己的立场, 再加上深刻而独到的评论, 让新闻的民生味道更浓, 也更符合栏目自身的气质。

这次体验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和提醒, 那就是:在自采无法突破的前提下, 编辑要通过努力创造出更新颖的新闻专题, 从更独特的角度进行分析、设置更有趣的话题等方式谋求栏目发展。

深刻性——注重人文关怀

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人文精神是基于对生命个体的物质存在形式及精神尊严的一种自我构建和珍重。电视新闻观众也不例外。观众渴望电视新闻能够表现出更明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 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和精神尊严。很多时候, 观众关注电视新闻并不是单纯为了得到某个事件的进程信息, 还希望借此感受人性的美好、尊严与力量, 从而达到某种感性境界, 实现心智的提升。因此, 作为民生新闻的编辑, 要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尊重人、尊重民生、尊重事实。

2010年, 南阳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宛都播报》播放了一条新闻:一个化名叫“田田”的女孩通过媒体公开向男友的妻子道歉。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报道田田公开道歉的第二天, 中新网、新浪网、凤凰网、腾讯网等近百家网站立刻进行了转载刊登。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吉林电视台等十几个电视上星频道也不远千里来到南阳, 要对田田进行采访。特别在网络上, 田田似乎成了热议的焦点, 短短几天内, 以此为话题的帖子就多达数百个, 跟帖讨论者更是无数。激荡在观众和网友中间的声音, 还有众多媒体的争相炒作, 对于这些, 作为一个地方台媒体, 我们是享受这种受追捧和热议的成就感呢, 还是要保持冷静, 去静下心来思考事件本身的发展呢?首先, 我们对当事人的电话严格保密, 其他媒体联系采访, 一律必须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作为第三者, 采取公开道歉的方式, 会不会给男方的婚姻家庭带来伤害?作为媒体, 在倡导正确的婚恋观上该如何正确把握?经过反复斟酌, 编辑及时在节目后加上评论, 发出强烈呼吁:无论道歉, 无论报道, 统统就此打住, 该放手时都放手。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而《宛都播报》编辑对新闻的处理, 也得到了业内人士这样的评价:尊重事实, 尊重公德良俗, 尊重和谐社会建设, 做到了事实报道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 承担起了媒体的社会责任。获得这样的评价, 是由于编辑重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加强正面引导。更重要的是, 编辑对整个节目的把控做到了以人为本, 不偏激、不炒作、不盲从, 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民生新闻栏目和民生新闻编辑应该具备的民生情怀。

我们在做新闻时, 要在规则许可的框架范围内, 发布尽可能多的信息, 对同一话题, 无论是赞同的还是反对的, 我们都应该给予空间, 这是对观众的尊重、对事实的尊重。总之, 人文精神已经成为观众审美诉求的主题, 编辑要用构建和谐的心态来制作节目。

开放性——向新媒体学习

民生新闻这种节目形态从20世纪末开始出现, 在2002年至2005年达到了巅峰。近几年, 民生新闻节目受到了新媒体, 特别是网络的冲击较大, 20岁至45岁的观众群向网络分流的情况严重。面对现实, 更多的电视人在思考:利用媒体联动的方式让电视新闻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向网络学习快捷, 向纸媒学习深度。比如充分借鉴平面媒体, 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先进手法, 善于捕捉并放大节目中的看点, 以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寻找民生新闻独具特色的加工角度, 站在明天的角度关注今天发生的新闻, 从而引导观众的收视期待等。新媒体是电视编辑的触角, 也是启发电视编辑调整思维的百科全书, 怎么统筹、怎么整合、怎么推广、怎么借鉴、怎么共享, 就要考验编辑的功底了。

2010年, 作为南水北调的渠首地, 南阳市委宣传部组织了“南水北调中线行”采风活动, 集中报道了沿线各省市在南水北调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南阳电视台、南都在线网站、《南阳日报》等众多地方媒体都参与了这次特殊的采访活动。在整整一个月的行程中, 电视、网络、报纸, 有关“南水北调中线行”的报道呈现出“海陆空”立体化模式, 既加深了南阳同沿线各地的沟通, 也让各地对南阳为国家建设作出的牺牲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这次报道中, 南阳电视台通过电话连线、视频传送来保证新闻的同步性和时效性;通过特设的“编后话”和“记者感言”来延伸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表达一线记者和采编人员内心更丰腴和深厚的感情;通过话题设置和信息互动来记录更多市民、观众、网友的参与。总之, 后期编排中我们把能用到的传播手段都调动起来了, 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系列报道也因此获得了不少大奖。当“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采风团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北京颐和园团城湖明渠举行注水仪式, 把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丹江口库区取来的一壶清水注入渠中时, 我们这样点评道:南阳、北京, 虽远隔千里, 但彼时彼刻, 由于一壶清水的注入, 调水情、奉献情、感激情, 从此再也剪不断。

这次成功报道提醒我们, 广播、电视、报纸走网上联合之路, 新闻信息资源互通有无, 不仅有利于改变信息匮乏的劣势, 还能相互取长补短, 产生难以估算的能量。尤其是目前网络已经进入微博时代, 一条最多不能超过140个字的微博, 主题突出, 语言简洁明了, 其发布快捷、图文并茂, 易于激活热点话题以及多对多的互动平台等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的民生新闻编辑完全可以与时俱进, 把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引进到节目编排中, 使节目在最短的篇幅内给受众最多的资讯, 加强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提高收视率。

民生新闻编辑的创造性思维 第6篇

当前是一个媒体多元化运营以及竞争激烈的时期, 只有贴近百姓生活的内容才能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和认可,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为了从百姓生活中挖掘出更多吸引人的新鲜线索和亮点, 日常的新闻编辑人员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民生新闻的编辑人员并不是将自己观察和采访的内容简单拼凑起来就可以, 而是融入作为新闻人员的创造性思维, 对新闻节目进行再创造。

二、民生新闻文字编辑的创造性思维

文字编辑人员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新闻稿件, 需要编辑人员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剪裁和再创造的方式, 将记者提供的素材进行重新调整和修改, 挖掘新闻节目当中的亮点, 让新闻稿件真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并且符合电视节目的新闻宣传规律。由于民生新闻涉及的内容关乎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题材广泛, 信息量比较大, 需要文字编辑人员在识别重要信息的同时发挥创造力, 完成对新闻稿件的编排, 突出新闻的价值型。

(一) 注重选择重大性的头条新闻

头条是整个新闻内容当中受众关注度最高的, 民生新闻同样如此, 文字编辑人员应选择符合受众兴趣口味、能够引发强烈的舆论讨论, 同时又符合国家宣传规定的内容做报道, 例如从百姓生活延伸到食品质量问题、国家医疗政策问题、国民经济发展等等, 以小见大的思维才能够从小民生当中做出大文章。

(二) 民生新闻突出地方特色

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语言利用等各方面, 民生新闻都应当凸显地方特色。民生新闻一般服务于区域的百姓生活, 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民生新闻才能成为老百姓喜爱和关注的焦点。因此, 文字编辑的筛选和资料的再创造需要着重凸显地方居民生活特点, 例如今年7月份河南省的水库移民工程结束, 南阳市的水库区居民完成了基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搬迁工作, 为此召开了表彰大会, 这虽然是一个民生事件, 但是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联系在一起, 放在民生内容当中进行播报会比较突兀, 因此新闻编辑人员将这则新闻的标题设定为“南阳市百姓的移民生活”, 从民生的角度挖掘老百姓搬迁过程中的感受, 通过老百姓的心声来反映这则新闻, 不仅达到了反映民生的目的, 同时也突出了南阳市移民这一地方生活的特点。

三、后期编辑人员的民生新闻编辑创新

(一) 通过对镜头的剪辑强化新闻的真实性与现场感

现场感是民生新闻的重要看点, 老百姓在看新闻的过程中, 追求眼见为实, 为了让民生新闻能够达到良好的现场效果, 后期编辑人员在镜头拍摄的大量素材当中, 根据文字编辑的思路进行重新编辑和剪辑, 创新性地利用镜头的特征。例如, 通过长镜头的选择来表现更加紧凑而真实感人的信息点, 同时通过同期声反映现场的真实感, 如在台风爆发的时候, 镜头拍摄到记者冒着大雨和强风站在雨中播报台风造成的影响, 这一新闻内容的剪辑, 不仅让老百姓了解了台风的强烈状况, 同时也反映出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品质——不畏艰险地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二) 多元素画面信息的应用

为了在有限的新闻播报时间当中为新闻增加更多的辅助信息量, 让观看者通过不同的侧面对新闻的全貌进行理解和感知, 节目在后期编辑过程中应当使用多元化的编辑元素, 例如配音、配乐和音乐特效的使用, 与画面形成最佳的配合。某些无法运用文字表达的内容, 可以选择融入二维或者三维图表及动画, 不仅增强内容的形象性, 同时视觉化的新闻更容易被观众所理解和认可, 符合读图时代的编辑特征。

四、结论

总而言之, 一档好的民生新闻栏目不仅需要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线索及内容, 更需要文字编辑以及后期编辑人员按照统一的思路将内容进行再次编辑, 将民生新闻当中百姓关注的内容展示出来, 以编辑人员的创新来展示新闻的职业性和人文关怀。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 新闻媒体逐渐将报道视角转向大众民生生活, 老百姓日常的生活琐事被纳入到新闻播报的范围内, 通过生活化的新闻报道, 不仅体现媒介对百姓生活的关怀, 更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新闻改革的方向。民生新闻编辑的特点比较突出, 一般分为文字编辑和后期编辑两大组成部分, 一则民生新闻的播出如同编辑人员对一件衣服的剪裁, 文字编辑需要对新闻主题思想和主线进行设计, 后期编辑按照文字编辑的思路对整个新闻做编辑, 最后形成一则完整的新闻报道。编辑人员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在这前后两部分的编辑过程中。

关键词:民生新闻,编辑,文字,后期,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朱华德.如何策划电视民生新闻节目[J].青年记者, 2009 (20) .

[2]顾艳.浅谈新闻编排中的民主意识[J].新闻写作, 2010 (11) .

上一篇:古代的小资职业下一篇:城乡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