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

2024-06-21

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精选8篇)

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病患80例, 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共有病患40例。治疗组中, 男性28例, 女性12例;年龄最小38岁, 最大83岁, 中位年龄为 (47.3±2.7) 岁;按照Garden进行分型:其中16例为GardenⅡ型, 24例为GardenⅣ型。对照组中, 男性25例, 女性15例;年龄最小38岁, 最大83岁, 中位年龄为 (47.3±2.7) 岁;按照Garden进行分型:其中18例为GardenⅡ型, 22例为GardenⅣ型。该研究的病患均为股骨颈骨折, 并经CT与X线确诊, 所有病患均意识清醒, 没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排除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病患。

1.2 麻醉方法

该研究的病患均没有椎管麻醉与全身麻醉禁忌该[2], 为治疗组中的病患提供腰硬联合麻醉, 首先穿刺L3~4部位, 使用0.5%的布比卡因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544, 产品规格:5 m L:12.5mg) 2.0 m L, 将其缓慢推入腰硬膜中;手术过程中, 间断给予每次0.02 mg/kg的咪达唑仑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027, 产品规格:20 m L:0.2 g) 维持麻醉状态。为对照组中的病患提供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根据病患每千克的体重为其提供0.03 mg的咪达唑仑、1 mg的罗库溴铵 (生产商:南京欧加农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21, 产品规格:2.5 m L:25 mg) 以及0.04μg的舒芬太尼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4256, 产品规格:5 m L:250μg) , 并用1 mg的丙泊酚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282, 产品规格:20 m L:200 mg) 进行诱导;然后, 每小时使用8~10 mg/kg的丙泊酚泵注, 间断过程中, 每次使用5μg的舒芬太尼与1 mg的罗库溴铵维持麻醉状态。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并观察两组病患的麻醉开始时间、麻醉用量、麻醉效果、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心率与血压的变化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并发症等数值的变化情况。

1.4 麻醉效果的判定标准

根据《麻醉效果评定标准与规范》进行判定[3], 优:病患没有痛感, 不需要辅助其他药物, 在牵拉脏器时没有痛感, 没有恶心、呕吐情况;良:病患有轻微痛感, 可以忍受, 不需要辅助其他药物, 在牵拉脏器时没有痛感, 没有恶心、呕吐情况;差:病患有剧烈痛感, 需要辅助其他药物, 在牵拉脏器时有明显的痛感, 出现恶心、呕吐情况。

1.5 疼痛判定标准

使用视觉模拟法 (VAS) [4]对两组病患的痛感进行评估, 0分代表无痛, 1~4分代表轻微疼痛, 5~6分代表中度疼痛, 7~9分代表重度疼痛, 10分代表剧烈疼痛。

1.6 统计方法

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病患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均值±标准差 (x±s) 代表两组病患的计量数据, 用t值检验计量数据, 用χ2对两组病患的计数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病患的麻醉效果

治疗组中病患的麻醉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82.5%的麻醉总有效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对比两组病患心率与血压术前、麻醉后1、3、5 h的变化情况

两组病患术后1、3、5 h的血压均保持平稳并且对照组的心率与血压逐渐下降到正常范围。对比两组病患在术后3、5 h的血压, 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对比两组病患的麻醉起效时间, 完全阻滞时间

治疗组中病患的麻醉起效时间与完全阻滞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4 对比两组病患的痛感及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病患的术后疼痛程度与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对于缓解关节疼痛, 改善关节功能具有很大帮助, 在临床治疗中这种手术方法应用越来越普遍, 要想该手术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 重要的是做好术后镇痛与预后工作, 使病患能够早日康复[5]。从该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两组病患虽然都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 但治疗组中病患的麻醉总有效率为92.5%, 高于对照组82.5%的总有效率, 证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更好, 和以往研究报道一致[6]。而且上述数据还表明了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时间快, 完全阻滞时间短的特点, 可以让手术视野变得更加清晰, 使医生能快速并准确地找到病灶, 迅速处理好病患受伤部位[7]。同时, 腰硬联合麻醉能降低术中出血量, 减少损伤, 尤其是能够保护老年病患的脏器, 避免因失血过多导致伤口难以愈合。而且腰硬联合麻醉的起效时间很快, 能够有效减轻牵拉脏器引发的痛感。使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患, 年龄通常都较大, 一些老龄病患还会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病症, 这些基础疾病会为手术带来较大影响, 特别是术前麻醉, 要充分考虑老年病患的耐受能力。并且,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虽然应用较为广泛, 但气管插管会刺激病患的喉头, 产生机械性刺激。从该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治疗组中的病患没有重度疼痛, 而对照组中有3例病患出现重度痛感,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高于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腰硬联合麻醉能减少心肌缺血、肺部感染、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从该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 治疗组中病患在术后3 h与术后5 h血压与心率数值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 腰硬联合麻醉能有效减缓拔管前后吸痰对咽喉和气管的刺激, 从而有效控制血压与心率的升高。该研究结果中的各项数据与岳永猛[8]研究报道的数据相一致, 说明其研究数据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注:相较于对照组而言, *P<0.05。

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 第2篇

摘要: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中对母体的影响。方法:待产孕妇86例,按隨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腰硬联合麻醉组34人,全身麻醉组52人,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对全身的影响。结果:腰硬联合麻醉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全身麻醉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肌松作用相似,镇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但腰硬联合麻醉更加方便简单,易于控制,患者接受度更高。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均可用于剖宫产手术,但是综合评价后,剖宫产手术更宜选择腰硬联合麻醉。

关键词:剖腹产;全身麻醉(GA);腰硬联合麻醉(CSEA);产妇

【中图分类号】R82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71-01

近年来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2014年全国剖宫产率达到50%-60%,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方式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手术进行的难易以及母婴的安全。现有的剖宫产麻醉方式主要有腰硬联合麻醉和全麻,两种麻醉方式均有利有弊,因此进行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中的比较,以便为临床中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挑选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86名健康地待产孕妇,年龄22岁—35岁,ASA I-II级,体重50kg-80kg,无麻醉史和椎管内麻醉禁忌症。排除孕周小于34周,非单胎妊娠孕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CSEA组34例,GA组52例,采用盲法给CSEA组腰硬联合麻醉,GA组全身麻醉,若术中出现紧急情况,如手术失败等,则剔除该组数据。

1.2 方法

1.2.1 麻醉前开放静脉通路,输注乳酸钠林格液,连接好监测仪测量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1.2.2 CSEA组经 行腰硬膜外联合穿刺 ,见脑脊液流出后,给予0.1 ml/s朝头端注入等比重0.75%布比卡因7.5 mg,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3cm;GA组:

1.2.4 血压和心率的维持 正常人舒张压60-90mmHg,收缩压90-140mmHg,当血压低于正常值下限时静脉注射麻黄碱,根据临床具体情况给药,并将孕妇子宫推向左侧。如心率小于60次/min,则静脉注射阿托品,剂量适当。

1.3 监测指标

麻醉显效时间,即麻醉给药到手术区无针刺痛的时间;麻醉前和麻醉开始5min、10min、30min的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肌松效果,采用Bromage评分 (Bromage评分标准:0分:无运动阻滞,可自由活动膝关节;1分:不能抬起伸直的下肢,仅可活动膝关节;2分:不能活动膝关节,仅可活动足部;3分:不能伸屈踝关节,不能活动足部或膝关节。);镇痛效果:优:患者术中安静:良:轻微肢体活动不影响手术;差:肢体剧烈活动,表情痛苦,无法手术;并记录手术中、术后发生的恶心呕吐、寒颤、胸闷、呼吸困难及头痛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进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假设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计量资料采用z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2.1GSEA较GA更容易引起低血压,z=9.4>1.96,P<0.05,具有统计意义,GSEA低血压发生率更高。两组麻醉前、麻醉后 (5 min、10 min、30min)、手术后的HR、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麻醉显效时间采用统计学z检验,z>1.96,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SEA组麻醉显效时间更优于GA组。肌松效果Bromage评分采用z检验,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说明CSEA的肌松效果更优于GA。

2.3镇痛效果做了比较后,CSEA组有30例镇痛效果优,4例镇痛效果良,GA组有50例镇痛效果优,2例效果良。对两组的镇痛优越性进行卡方检验,x2= 0.21<0.45,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说明CSEA和GA的镇痛效果具有差异。

3.结论

3.1随着剖宫产率越来越高,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方式越来越受到医学界人士和社会的关注,麻醉会对产妇以及婴儿有一些影响,故研究剖宫产的麻醉方式以及麻醉对母婴的不良反应很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选择最好的麻醉方式,既要满足手术的需要,又要避免麻醉对母婴的不良影响。

3.2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都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从麻醉的血压、显效时间、肌松效果、镇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做了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均有很好麻醉效果,两者的镇痛效果和肌松作用相似,效果都很好,起效时间迅速。

3.3腰硬联合麻醉操作简单,容易实行,麻醉时间容易掌握,麻醉的起效时间迅速,镇痛完全,肌肉松弛良好。腰硬联合麻醉已经证实是在剖宫产中应用效果较佳的麻醉方法,其对产妇的麻醉方面的不良影响较小,为求进一步提高其综合麻醉效果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于腰硬联合麻醉的其他方面影响的研究也非常必要,如不同体位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等。但是腰硬联合麻醉对于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比较大,低血压发生率高,这是因为阻滞了交感神经,小动脉扩张,心脏收缩功能下降;胎儿压迫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回心血量下降;血容量不足等。但是这种低血压都在正常生理范围,容易被控制,通过输液和推注升压药血压立马恢复。除此之外,胎儿出生那一刻的一声啼哭是母亲最幸福的时刻,大多数产妇更希望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手术,因此产妇更乐于接受腰硬联合麻醉。

3.4全身麻醉操作复杂,通过组织中枢产生麻醉作用。既往认为全麻会导致胎儿窒息,气管插管对气道刺激大,产生应激反应,而且麻醉的并发症后遗症严重。本文对实行全身麻醉的产妇进行监测,全麻的麻醉效果和腰硬联合麻醉相似,效果均很好,而且低血压的发生率较低。查阅文献,丙泊酚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对于不能实行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如凝血功能异常、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等,应选择全麻。

综上所述,在患者接受度、母婴安全、手术实行三者间权衡利弊,腰硬联合麻醉更适合剖宫产手术。但是对于不能实现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应采取全身麻醉。

参考文献

[1] 金沐,陈秉学,谭洁芳,孙来保,黄文起.0.75%罗比卡因与0.75%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评价.中华麻醉学杂志,21(6):337-339.

[2] 夏江燕,孙永瀛,袁静,陆新健,彭贞丹,尹宁.腰-硬联合麻醉与全麻对麻黄碱升压反应影响的比较.2013,29(12):1157-1159.

[3] 王凤玫,许波,陈东生.全身麻醉对剖宫产术中孕妇循环和新生儿Apgar评分及血气分析的影响.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3,16(6):497-500.

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014年收治的90例老年手术患者的资料, 排除活动性肝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脑卒中、精神疾病或服用精神疾病有关的药物患者。按照患者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 观察组男25例, 女20例, 年龄60~83岁, 平均 (71.4±3.6) 岁, 体质量53~72 kg, 平均 (67.5±3.6) kg, 腹部手术27例, 四肢手术23例;对照组男27例, 女18例, 年龄61~82岁, 平均 (73.1±4.2) 岁, 体质量55~76 kg, 平均 (68.2±4.4) kg, 腹部手术29例, 四肢手术2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及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30 min肌注咪达唑仑1~2 mg, 阿托品0.5 mg, 进入手术室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开放静脉通道, 10 mL/min速度输注乳酸林格氏液。观察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 于L3~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穿刺成功后, 25G脊麻针通过硬膜外进入蛛网膜下腔, 有脑脊液流出后, 注入2~2.5 mL 0.5%罗哌卡因脊麻混合液, 退出脊麻针, 固定硬膜外导管, 患者平卧位。术中追加2~3 mL 0.75%罗哌卡因维持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8 mg/kg、舒芬太尼0.4μg/kg、阿曲库铵0.7 mg/kg、丙泊酚2.0 mg/kg, 进行麻醉诱导, 诱导成功后行气管插管, 和麻醉机连接行机械通气, 术中丙泊酚速度5 mg/ (kg·h) , 舒芬太尼12μg/ (kg·h) , 间断应用阿曲库铵, 保持肌肉松弛状态, 术中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 d、术后7 d, 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MMSE) 方法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术后7d MMSE评分较术前下降≥2%认为有认知功能障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偏态分布采用t检验, 以α=0.05为检验值,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POCD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POCD 7例, 发生率为15.6%, 观察组患者术后POCD 15例, 发生率为33.3%。观察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 d、术后7d MMSE评分对照见表1。

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d 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术后7d 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包括高龄、精神紧张、内科并发症, 或存在其他严重疾病。老年人身体各脏器功能退行性变化, 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上升[2], 容易出现苏醒延迟等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属于复杂的脑功能变化, 临床上认知功能的测试主要有MMSE量表, 通过对患者询问问题, 对认知障碍的评估量化筛查的方法。

在本组资料中,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后MMSE评分下降不明显, 对照组患者术后MMSE评分出现明显下降, 但术后7 d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说明患者术后POCD具有可逆转性。麻醉主要是通过神经阻滞药物作用于神经系统, 阻滞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 加速神经细胞死亡[3], 长时间麻醉科影响神经功能恢复, 老年人肝肾功能处于衰退状态, 对药物的代谢也相对缓慢, 腰硬联合麻醉过程缓慢[4], 对患者循环影响相对较轻, 全身麻醉用药量相对较大, 术后可能出现麻药残留[5], 残留的全麻药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 影响突出传递, 出现麻醉后效应;神经元具有可塑性, 长时间的增强和抑制对神经元信号传递影响深远, 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POCD;全麻药物除了具有麻醉性, 还能导致患者神经细胞凋亡, 改变神经细胞蛋白质表达[6], 进一步导致患者脑缺血, 出现POCD。老年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早期MMSE评分降低, 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后能早期恢复认知功能, 在临床工作中,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手术方案, 制定麻醉方法。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014年收治的90例老年手术患者的资料, 按照患者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 d、术后7 d, 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MSE) 方法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 d 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术后7d 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老年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早期MMSE评分降低, 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后能早期恢复认知功能, 在临床工作中,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手术方案, 制定麻醉方法。

关键词: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石先伦.全身麻醉与腰一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骨科手术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22 (3) :397-398.

[2]齐鹏亮, 于小虎, 石玉琴, 等.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实用l临床医学, 2012, l1 (3) :70.

[3]刘宝才.腰硬联合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40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32) :39.

[4]冯春林, 梁文静.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拇外翻矫形术[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3, 24 (4) :255-256.

[5]Monk I'G, Weldon BC, Weldon JE, et a1.Cerebral oxygen de—satur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cognition dys—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J].Anesthesiology, 2012, 96:40.

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 第4篇

关键词:腰麻,自控静脉镇痛,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

国内现有的麻醉方式有腰麻 (CS) 、硬膜外麻醉 (EA) 、腰硬联合麻醉 (CSEA) 三种[1,2], 其中CSEA凭借其起效快、效果好、肌松完全等优点在剖宫产术麻醉中深受欢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PCIA) 是较为常用的镇痛装置, 适用于腰麻患者。笔者对腰麻联合PCIA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将2013年1 2月至2 01 4年3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术者94例作为观察对象, 美国麻醉师学会 (ASA) 分级为Ⅰ~Ⅱ级, 单胎足月, 无产科及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剖宫产指征:胎儿宫内窘迫33例, 头盆不称11例, 胎膜早破14例, 前置胎盘11例, 臀位3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例, 社会因素剖宫产1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 各47例。A组采用腰麻联合PCIA方法, B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A组年龄为 (26.0±4.2) 岁, 体质量 (63.3±7.8) kg;B组年龄 (25.0±6.3) 岁, 体质量为 (60.5±9.0) kg。两组年龄、体质量大体一致。所有患者术前均已签署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术前准备相同, 入手术室后行心电图、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开放静脉通道, 并常规吸氧 (4L/min) 。A组:采用B-D型腰硬联合穿刺针经L2~3穿刺成功后, 经蛛网膜下隙头端注入2%利多卡因2ml (时间为8~10s) , 仰卧位后使痛觉阻滞平面达T8水平。同时, 开放静脉连接自动镇痛电子泵, 药物使用舒芬太尼1.5μg/kg加生理盐水至100ml, 输注速率0.015μg/ (kg·h) , 计划术前30分钟停药, 胎儿娩出后继续给药镇痛。对照组:采用B-D型腰硬联合穿刺针经L2~3穿刺成功后, 用针内针行腰椎穿刺, 针尖达蛛网膜下隙后抽出针芯, 见脑脊液流出后缓慢注入0.5%丁哌卡因 (布比卡因) 8~10mg (时间为20~30秒) , 药物注射完毕退出穿刺针, 在硬膜外腔置入硬膜外导管3cm, 转为仰卧位后使痛觉阻滞平面达T8水平。若术中出现低血压 (血压低于基础值20%) , 要适当加快输液速度、手术床左倾20~30°、静脉注射麻黄碱10~15mg;若心率少于55次/min, 静脉注射阿托品0.3~0.5mg。

1.3 观察指标

1.3.1 麻醉效果

(1) 采用体表针刺法测定麻醉显效时间, 即麻醉注药至手术野针刺无痛时间。 (2) Bromage评分, 反映麻醉阻滞效果。0分:无运动阻滞, 可自由活动膝关节;1分:不能抬起伸直的下肢, 仅可活动膝关节;2分:不能活动膝关节, 仅可活动足部;3分:不能伸屈踝关节, 不能活动足部或膝关节。 (3) 麻醉满意率, 反映麻醉后疼痛程度。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分为4级:0级, 完全无痛, 表情自如, 安静;1级, 术中仅轻微疼痛, 基本安静;2级, 重度疼痛, 不够安静;3级, 强烈持续性疼痛, 大声呻吟。疼痛0、1级为满意, 2、3级为不满意。 (4) 术毕用产妇的视觉模拟镇痛评分 (VAS) 评估产妇疼痛程度, 计0~100分。

1.3.2 母婴安全方面

观察产妇术中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术中不良反应, 如恶心呕吐、头痛、呼吸抑制等;新生儿娩出1、5分钟后的Apgar评分, 计0~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用 (±s) 进行描述,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及满意度比较 (表1)

两组的麻醉显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的Bromage评分、术毕VAS评分均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产妇麻醉满意率为63.8% (30/47) , 高于B组42.6% (20/4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 7, P<0.05) 。

2.2 母婴安全方面比较 (表2)

两组产妇术中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 两组间心率、血压及新生儿娩出后1、5分钟Apg 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发生不良反应1 1例 (23.4%) , B组4例 (8.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 8, P<0.0 5) , 经简单处理均缓解。

3 讨论

剖宫产术麻醉不仅要保障产妇生命安全, 维持其正常的生命体征, 降低分娩的痛苦, 还要保证将麻醉对胎儿的影响降到最低。近年研究表明, 腰硬联合麻醉同时具备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 起效快, 能迅速减轻产妇的痛苦, 作用时间长, 在麻醉时间内可以很好地完成手术;且用药剂量小,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预防且容易处理, 不良反应轻[3,4], 深受临床欢迎。本文结果显示, 腰硬联合麻醉比腰麻联合PCIA Bromage评分高, 提示其阻滞更完全, 麻醉效果好。

PC IA在患者自控镇痛技术中应用最多, 通过已建立好的静脉给药系统, 给予负荷剂量后患者通过自己使用PCIA给药达到镇痛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平衡状态[5]。PCIA操作简单, 起效快, 患者满意度高;但用药剂量大, 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本文结果显示, 腰麻联合PCIA手术结束时产妇疼痛轻, 麻醉满意率高, 不良反应少且易处理。综上认为, 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阻滞完全, 麻醉效果好, 不良反应少。而腰麻联合PCIA镇痛效果也较好, 且麻醉满意率高, 虽然易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但程度较轻且易处理。

参考文献

[1]侯秀玲.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剖宫产手术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 2012, 34 (10) :1540.

[2]赵素敏, 蒋艳东.急诊剖宫产手术中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10, 19 (23) :2949.

[3]邹家平, 曹少珍, 傅丽英.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3) :317.

[4]陈奇涵.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5) :97.

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80例为观察对象,排除腰部感染、腰椎严重畸形及有气管插管困难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其中男102例,女78例;61~84岁,平均(70.6±5.6)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14例(63.3%),人工膝关节置换术66例(36.7%);单侧94例(52.2%),双侧86例(47.8%);学历:文盲45例(25.0%),小学78例(43.3%),中学及以上57例(31.7%);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危险度分级:Ⅰ级83例(46.1%),Ⅱ级62例(34.4%),Ⅲ级35例(19.4%)。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方法所有患者手术前30分钟肌内注射1~2mg咪达唑仑及0.5mg阿托品,进入手术室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同时以10ml/min速度输入乳酸林格氏液。

1.2.1对照组使用全身麻醉: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8mg/kg、舒芬太尼0.4μg/kg、丙泊酚1.5~2.0mg/kg及顺式阿曲库铵0.3mg/kg,实施麻醉诱导,诱导完成后实施气管插管,与麻醉机连接实施机械通气,保持患者肌肉的松弛状态,使用2%七氟烷维持麻醉,氧流量4L/min。

1.2.2观察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左侧卧位,在L3~4腰椎间隙实施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利用25G脊麻针通过硬膜外针刺入蛛网膜下隙,有脑脊液流出后注入0.5%罗哌卡因2~2.5 ml。退出脊麻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向头侧置管3~4cm,固定硬膜外导管后患者取平卧位,根据手术需要调控麻醉平面,参照手术时间追加罗哌卡因维持麻醉。

1.3观察指标(1)手术前及手术后6、12、24、72小时,使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包含定向力(10分)、记忆力(3分)、注意力和计算力(5分)、回忆能力(3分)和语言能力(9分)5部分,总分30分。(2)统计术后3天两组POCD发生率。MMSE评定POCD临界值: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及以上<24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 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3天POCD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出现POCD14例(15.6%),对照组出现30例(33.3%),观察组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P<0.0 1)。

2.2两组手术前后MMS E评分比较(表1)两组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6、12小时MMS E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对照组术后2 4小时仍然低于术前,术后72小时恢复术前水平;观察组术后24小时即恢复术前水平,观察组术后6、12、24小时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脏器功能衰退,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度低,术后POCD的发生率较高。POCD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POCD是老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退化基础上,由于手术和麻醉诱导等多种因素作用导致神经功能减退,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紊乱[3]。研究[4]认为,麻醉药物及麻醉方法均影响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麻醉主要通过神经阻滞药物作用于神经系统,阻滞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影响脑血流量与供氧能力,从而影响患者术后认知功能。

腰硬联合麻醉是将脊麻与硬膜外麻醉融为一体的方式,发挥了脊麻的麻醉起效快、作用确切、局麻药用量小及硬膜外麻醉的可连续性、便于控制平面的优点,且肌肉松弛完全、术后并发症少,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5]。

全身麻醉是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进入体内,全麻药的靶器官是脑。研究发现,静脉与吸入麻醉药均可能导致大脑部分神经细胞凋亡,影响认知功能,且全身麻醉一般麻醉药用量较大,易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6]。此外,低血压、缺氧等术中并发症均可影响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研究认为,全身麻醉并发症较腰硬联合麻醉并发症多,所以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大[7]。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3天PO 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2 4小时仍然低于术前,术后72小时恢复术前水平;观察组术后24小时即恢复术前水平。观察组术后6、12、24小时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考虑可能是由于术后随时间延长,药物被代谢,从体内排出,患者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药物残留作用轻,患者认知功能可更快恢复。

综上所述,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全身麻醉小,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具体选择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吕金英,周海燕.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677.

[2]蔡一榕,薛张纲,朱彪.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8):608.

[3]刘景景,杨峰,李玉兰.全身麻醉药物影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4,35(5):462.

[4]孙川力,郑巍.麻醉药物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426.

[5]陈彬,周代伟,聂瑞霞.腰硬联合麻醉和全麻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2):245.

[6]田阿勇,王以亮,马虹.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男性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3):252.

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ASAⅠ~Ⅱ级足月妊娠剖宫产手术。年龄20~40岁, 随机分为两组, 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组 (观察组) 和腰硬联合麻醉组 (对照组) , 每组30例。

1.2 麻醉方法

所有孕妇均不用术前药物。入室开放右上肢静脉, 常规鼻导管吸氧。10min内输入平衡液200m L, 同时行无创血压, 心率,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观察组左侧卧位经L1~2椎间隙硬膜外穿刺, 向头侧置管3.5cm, 注入2%利多卡因3m L+0.05mg芬太尼, 观察5min, 确认无腰麻征象后在硬膜外注入首剂量2%利多卡因5m L, 以后每间隔3min间断注入2%利多卡因至无痛平面达T8。对照组左侧卧位, 用针内针法经L2~3椎间隙穿刺, 见有脑脊液流出后在15s内匀速向头侧端注入0.75%罗哌卡因2m L, 再经硬膜外向头端置管备用。娩出胎儿后常规子宫肌层注20单位缩宫素, 宫缩仍不好, 静脉滴注20单位缩宫素;收缩压低于90mm Hg应用麻黄碱15mg静注。并由助产士评定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

1.3 观察和评定指标

(1) 记录两组在麻醉穿刺、切皮及娩出胎儿时的血压;记录麻醉后收缩压较基础值下降≥30%或≤90mm Hg的例数。 (2) 记录静脉应用缩宫素的例数。 (3) 以针刺法测感觉神经阻滞平面上界, 分别记录出现T8的阻滞时间及最高阻滞平面 (指给药后完全无痛的平面上界) 。 (4) 术中镇痛情况, 以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0~10分, 0分为完全无痛, 10分为剧烈疼痛) 评估镇痛效果。 (5) 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6.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术后头痛的发生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麻醉后收缩压较基础值下降≥30%或≤90mm Hg发生率:观察组有5例 (16%) , 对照组有18例 (60%) , 用麻黄碱15mg静注后同时快速输注液体纠正。静脉应用缩宫素, 观察组有8例 (26.6%) , 对照组有20例 (66.6%) 。

两组感觉神经阻滞情况:对照组出现T8的阻滞时间较快, 麻醉阻滞平面较观察组高 (表1) 。术中镇痛效果相当, 两组切皮时基本无痛, 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表 (2) 。

*P<0.01, **P<0.05

新生儿Apgar评分观察组为 (9.93±0.25) , 对照组为 (9.90±0.31) ,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有4例恶心, 对照组有16例术中恶心, 但无呕吐;术后随访对照组1例头痛。

3 讨论

以上比较可以得知观察组和对照组麻醉效果相当, 两种麻醉方法都能用于剖宫产手术。观察组起效慢, 但生命体症平稳;对照组起效快, 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提高麻醉效果, 保证母体和胎儿的安全, 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是产科麻醉的原则。腰硬联合麻有阻滞完善、起效快的优点, 但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高, 术后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的并发症较高;麻醉平面难于控制, 麻醉平面过高时一方面出现低血压, 产妇感觉呼吸困难, 另一方面母体低血压会增加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宫缩不良会增加出血, 对产妇不利。并且操作技术要求高, 应用受到限制。硬膜外麻醉是国内外施行剖宫产术常用的麻醉方法, 止痛效果可靠, 麻醉平面和血压的控制较容易, 且操作较简单易掌握。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应用, 加强了麻醉效果, 减少了局麻药用量, 麻醉平面控制容易, 可解除宫缩痛而宫缩无明显抑制, 腹壁肌肉松弛, 对胎儿呼吸循环无抑制[1,2,3]。

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可靠、可控、产妇生命体征平稳, 胎儿安全, 最适合用于产科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比较只是阻滞时间较长, 但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及手术量不大的医院。

参考文献

[1]姚尚龙, 王俊科.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吕洁, 陈霞, 刘秀芳.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6) :474.

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8例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 入院时按美国麻醉学会 (ASA) 分级为Ⅰ级和Ⅱ级, 所有患者均符合椎管内麻醉适应证, 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9例。观察组年龄35岁~55岁, 平均年龄 (40.6±4.2) 岁, 体重 (55.3±4.1) kg, 身高 (160.1±5.3) cm;对照组年龄35岁~52岁, 平均年龄 (40.3±4.3) 岁, 体重 (53.4±4.3) kg, 身高 (160.4±5.1) cm。2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麻醉方法

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术前30 min给予安定5 mg肌肉注射, 患者取右侧卧位, 于L2~3行硬膜外穿刺, 穿刺成功后插入腰穿针, 待脑脊液流出后立即注入0.75%布比卡因2 m L+10%葡萄糖1 m L进行腰麻。再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 取平卧位, 调整麻醉平面至T8, 麻醉效果不佳的患者, 经硬膜外导管适量追加局麻药。

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术前准备同观察组, 患者取右侧卧位, 于L2~3行硬膜外麻醉, 确认未进入蛛网膜下腔后, 头向置管3 cm, 采用2%利多卡因4 m L试验, 5 min后如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征, 可经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8~10 m L。

1.3 观察内容以针刺法确定注射麻醉药至患者痛觉阻滞平面达T8水平的时间。

麻醉效果判定参考文竹等的相关标准进行[2], 即:麻醉后, 术中无疼痛感, 患者宫颈松弛, 未见牵拉反应为麻醉效果优;麻醉后, 术中无疼痛感, 可有轻微牵拉反应, 需给予少量辅助药物方可完成手术为良;麻醉后, 术中疼痛感严重, 牵拉反应严重, 盆底肌肉紧张, 需给予静脉镇痛等强化方可勉强完成手术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早于/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2组麻醉效果比较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全子宫切除术可对患者阴道、盆腔深部造成一定影响, 在进行手术治疗时给予科学有效的麻醉措施, 可帮助患者有效松弛肌肉, 促进手术顺利完成。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在松弛患者肌肉的同时, 减轻对全身功能的影响是全子宫切除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包括硬膜外阻滞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 各种麻醉方式均有其优缺点, 临床需结合患者病情、年龄、经济状况等,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3]。

硬膜外阻滞麻醉是通过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 阻滞部分脊神经传导功能的一种麻醉方法, 临床报道显示[4], 硬膜外麻醉操作时间灵活, 术后镇痛效果佳。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是通过将局麻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 作用于脊神经根而发挥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 该麻醉方式起效迅速、作用完善。腰硬联合麻醉为兼具上述两种麻醉方式优点的麻醉方法, 可充分满足全子宫切除术对肌肉松弛度及镇痛效果的要求。临床报道显示[5], 腰硬联合麻醉可显著减轻并控制手术牵拉导致的疼痛、鼓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广泛应用于子宫切除术等多种腹腔、盆腔手术。

本组研究中, 比较了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显示, 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优良率、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等均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 提示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给予腰硬联合麻醉效果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本文尚缺乏长期随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临床数据, 下一步需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 以利于腰硬联合麻醉在全子宫切除术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昌伟, 李晋, 朱睿, 等.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比较[J].医学综述, 2014, 20 (4) :756-757.

[2]文竹, 何洁.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的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11B) :24-25.

[3]高策.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子宫切除术患者免疫细胞及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22) :3678-3681.

[4]刘东涛.腰硬联合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切除手术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0) :51-52.

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下腹部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 ASAⅠ~Ⅱ级, 男14例, 女46例, 年龄19~53岁, 平均 (38.2±7.6) 岁, 体质量52~78kg, 平均 (62.2±8.4) kg, 阑尾炎切除14例, 输卵管切除20例, 卵巢肿瘤12例, 子宫肌瘤9例, 异位妊娠5例。按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腰硬联合复合全麻组 (联合组) 和单纯插管全身麻醉组 (全麻组) 。联合组30例, 男8例, 女22例, 年龄 (37.8±7.5) 岁, 体质量 (61.4±8.0) kg;全麻组30例, 男6例, 女24例, 年龄 (38.6±7.2) 岁, 体质量 (62.9±8.3) kg。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见表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ASA分级以及手术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和苯巴比妥钠, 做好麻醉前的各项准备。联合组:选取T5~6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取T2~3行腰麻穿刺, 腰麻向上注入3.0mL的0.5%布比卡因, 控制麻醉平面上界在T8水平左右。待麻醉平面满意后开始全身麻醉, 静脉给予盐酸氯胺酮1~2mg/kg。待麻醉平面固定后, 采用自动气腹机充入流量<10L/min的CO2, 在气腹前静脉注射丙泊酚2~2.5mg/kg。同时用微量泵注射丙泊酚40mL/h, 消除气腹后停用全身麻醉药。全麻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0.15mg/kg, 芬太尼3~4μg/kg, 丙泊酚2mg/kg, 微泵注维库溴胺2mg, 插管后行控制呼吸。

1.3 观察指标

检测并记录两组CO2气腹前 (T0) 、CO2气腹后10min (T1) , 气腹后20min (T2) 、气腹后30min (T3) 和排气后10min (T4) 的血压 (DBP和SBP) 、心率 (HR) 、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 (SpO2) , 并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停药的苏醒时间。

注:与全麻组比较, ▲P<0.05, 与T0比较, △P<0.05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时间点呼吸和循环参数比较

表2可见, 血压比较:SBP联合组在T2时明显低于全麻组 (P<0.05) , 全麻组气腹后 (T1、T2和T3) 各时间点的SBP明显高于气腹前 (T0) , 联合组SBP仅在T1和T2时显著高于T0;DBP联合组显著低于全麻组 (P<0.05) 。呼吸频率比较:气腹后, 联合组的RR明显高于全麻组 (P<0.05) 。但在排气后10min (T4) 两组都趋于正常 (P>0.05) 。心率比较:HR在气腹后联合组显著低于全麻组 (P<0.05) , 但排气后10min (T4) 两组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氧饱和度比较:SpO2联合组和全麻组以及气腹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手术时间与苏醒时间比较

表3可见,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联合组停药后的苏醒时间为 (6.6±1.8) min明显少于全麻组的 (13.0±3.4) min, 两组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全麻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具有创伤小、创口美观等优点。但因其气腹所造成大量CO2腹膜吸收致高碳酸血症, 膈肌上抬, 造成肩背部放射性疼痛, 并且其心血管反应和应激反应较大[4]。单纯插管全身麻醉能做到无痛、无知觉, 同时全麻状态由于机械通气, 可以调整呼吸参数, 易于纠正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 但由于其苏醒时间长、清醒质量不佳、术后舒适度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5]。有研究认为, 腰硬联合麻醉能明显减轻下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因为其能很好的阻滞外周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 术中辅以强化麻醉减轻了气腹对腹膜刺激及膈肌升高等不良反应, 并能增加阻滞效果, 减少局麻药用量, 从而有效控制了伤害性刺激激发的神经内分泌反应[6]。

本研究对30例下腹部患者进行腰硬联合全麻的复合麻醉, 结果显示, 联合组的DBP显著低于全麻组, SBP在T2时低于全麻组;联合组的HR在气腹后显著低于全麻组, RR在气腹后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组的血压、心率以及呼吸频率的波动性明显小于全麻组;联合组的停药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全麻组。充分说明, 腰硬联合麻复合全麻用于下腹部手术具有快速、短效、能解除人工气腹的不适、能避免CO2气腹性生理变化的特点,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复合全麻在下腹部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惠州市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下腹部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分为腰硬联合全麻组 (联合组) 和单纯插管全身麻醉组 (全麻组) , 每组30例, 检测并记录两组CO2气腹前 (T0) 、CO2气腹后10min (T1) , 气腹后20min (T2) 、气腹后30min (T3) 和排气后10min (T4) 的血压 (HP) 、心率 (HR) 、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 (SpO2) , 并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停药的苏醒时间,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联合组的舒张压 (DBP) 显著低于全麻组 (P<0.05) , 收缩压 (SBP) 在T2时低于全麻组 (P<0.05) ;联合组的HR在气腹后显著低于全麻组 (P<0.05) , RR在气腹后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联合组的停药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全麻组 (P<0.05) 。结论 腰硬联合复合全麻是下腹部腹腔镜手术最佳麻醉方式,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硬联合复合全麻,下腹部,腹腔镜手术,麻醉

参考文献

[1]邢庆永, 赵明湖.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腹部腹腔镜手术 (附78例报告) [J].淮海医药, 2005, 23 (5) :382-383.

[2]潘慧莲, 叶国旺.腰硬联合复合全身麻醉在下腹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 (5) :587-588.

[3]邢庆永.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腹部腹腔镜手术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7) :108-109.

[4]李增运, 张鸿飞, 杨立显等.上、下腹部腹腔镜全麻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18) :2141-2142.

[5]杜彦茄, 马彦茄, 杜国收等.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08, 15 (1) :115-116.

上一篇:全媒体云平台论文下一篇:蒲公英总黄酮提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