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范文

2024-07-15

语文阅读理解范文(精选12篇)

语文阅读理解 第1篇

一般认为, 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和阅读速度等, 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 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读与教读相结合, 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独立钻研课文, 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 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 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方面, 通过教读, 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另一方面, 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 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 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 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 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 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朗读。

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 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 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 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2、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 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 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 加快理解, 增强识记, 丰富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 都要有专题训练,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 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3、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 巩固阅读成果, 积累语言材料, 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 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4、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 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 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 把握阅读要领, 提高阅读能力。

三、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 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 自己解决问题。同时, 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 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 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3、阅读卫生习惯。

阅读卫生习惯要求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卫生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光线、位置、姿势, 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线下看书;不要躺着、走着或在晃动的车子上看书;坐的姿势要端正, 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语文阅读理解试题 第2篇

现代文阅读(31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13题。

(一)(16分)

知心的礼物

[美]保尔威利尔亚德

从妈妈领我去了一次小店之后,我便渴望自己去买糖。那时我对钱一无所知。我经常看到妈妈给别人一点什么东西,然后别人则给她递出一个包或一个袋子,这样逐渐地我就有了交换的概念。有一天,我花了好大气力来到店铺弄响门铃,推开了那扇巨大的门。我着迷似地一步步沿着糖果柜台走过去。

我挑选出了一些各色各样的糖果后,威老先生从柜台上弯下身子问我:你有钱买这么多糖果吗?我回答说:我有很多很多钱。我伸出小拳头放在威老先生张开的手中,里面有五六个用闪闪发亮的锡纸细心包好的樱桃核。

威老先生静静地站着注视着自己的手掌,然后,好像是想要发现什么似地看了我一会。

不够吗?我担心地问。

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我想是有点多了,他回答说,我还得给你找钱。他打开抽屉,取了钱,弯下身子,把两分钱放进我伸出的手中。

这件事我很快就忘了。成人后我组织了自己的家庭,和妻子开了一个金鱼店,其中大部分鱼是直接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引进的,每对鱼差不多都值五美元以上。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一位女孩同她弟弟进来了,他们约有五六岁。我正忙着洗鱼缸。那俩小孩站在那儿,眼睛睁得又圆又大,紧盯着在清澈的水中游玩的珠宝般漂亮的金鱼。真棒!小男孩叫起来,我能要几条吗?行呀,我说,如果你们有钱买的话。哦,我们有好多好多钱。小女孩信心十足地说。

她说话神情中的那种东西给我一种熟悉而奇怪的感觉。我把他们挑中的鱼捞进一个旅行罐中,放进一个运输用的口袋里,俯身递给了男孩。

他转向姐姐。姐,付给他钱呀。她紧握的.拳头张开了,把两个镍币和一角钱放在我展开的手掌上。

瞬间,我好像完全领悟到威老先生多年前那件事给我的全部影响。只有这个时候我才懂得当年我对老人的挑战,才弄清楚老人是多么出色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我看着手中的硬币,像是又站在那个小糖果店里,就像威老先生多年前理解的那样,我理解这两个孩子的纯朴天真以及保护或者摧毁这种天真的力量。我喉咙哽塞了,心里充满了回忆。小女孩充满期望地站在我面前。钱不够吗?她小声地问我。

不,是太多了些。我总算克服了感情的激动,好容易才说出来,还得找你点呢。我把两分钱放在她伸开的手里,然后便站在门口望着孩子小心翼翼地捧着他们的宝贝远去。

我回到店里时,妻子问我:你知道给了他们多少鱼吗?值三十块钱呢。

我给她讲了威老先生的故事,她的眼睛湿润了,在我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

我敢肯定当我擦完最后一只鱼缸时,我听到威老先生在我身后笑了。

6.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4分)

(1)那俩小孩站在那儿,眼睛睁得又圆又大,紧盯着金鱼。紧盯着表现了孩子当时怎样的心理?

(2)她的眼睛湿润了,在我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妻子为什么吻我?

7.第二段中我所理解的钱指什么?(3分)

8.综观全文,题目《知心的礼物》中的礼物有哪两层含义?(4分)

9.威老先生店里出现的那一情景和我金鱼店里出现的这一情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从中读出了什么?(5分)

(二)(15分)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考点点拨 第3篇

散文阅读考点一,理清文章脉络,具体考点有:找出行文线索,说明行文思路,划分层次等。散文阅读考点二,把握文章大意,具体考点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取有关信息,挖掘题目含义,归纳文章主旨等。散文阅读考点三,品读重要语句的含义,具体考点有:指出词语在文中所指代的对象,品味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层意义,品味词句所用的修辞方式及表达效果,品味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与思想感情等。散文阅读考点四,语言特色,具体考点有:词语的生动性、形象性,语句所用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风格等。散文阅读考点五,散文中生动的形象,具体考点有:景物的特征,景物的象征意义,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散文阅读考点六,体味作者的情感,具体考点有:重要词语中作者的情感,景物描写中作者的情感,人物描写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小说阅读考点一,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指的是弄清小说中人物间的关系、事件及其意义,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具体考点有: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指出某个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小说阅读考点二,把握小说主题,主题是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具体考点有: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主题,结合小说主题谈谈自己对某句话或某个问题的理解与看法等。小说阅读考点三,分析环境描写,小说的环境描写,指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通常包括自然景物、居住环境、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等方面。具体考点有: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联系全篇,简要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小说阅读考点四,把握人物形象,从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入手,是理解小说主题的有效路径。具体考点有:判断与赏析小说进行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的心理特征与思想感情,根据自己的理解评价小说中的人物等。小说阅读考点五,赏析小说的语言,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充分体现了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因而赏析小说语言在小说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考点有:关键词语的含义,句子的含义,词句的表达效果,句子运用的修辞方式,揣摩人物语言的深层意义等。小说阅读考点六,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中考小说阅读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布局谋篇和表现手法。具体考点有:小说在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表达效果等。

说明文阅读考点一,明确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一类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文阅读考点二,理清说明文的层次与结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指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是三部分,开头揭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介绍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用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说明文阅读考点有: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等。说明文阅读考点三,说出文章说明的顺序,说明文中对事物的介绍总要依照一定的顺序,即说明顺序。具体考点有:直接指出文章运用的说明顺序,解析相连的几个自然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说明文阅读考点四,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初中阶段须掌握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等。具体考点有:判断语段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说明文阅读考点五,体味说明文语言,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简洁。具体考点有: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等。

谈小学语文阅读理解 第4篇

一、何为创新思维

思维, 是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反映。创新思维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结合, 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 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交融。它表现在“新”与“活”:新, 就是在理解中有独特的见解, 在表达中有真情实感, 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 也就是标新立异。活, 就是理解、表达的思路要宽, 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 体现出灵活与机智。

二、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1) 教学中,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陶行知提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条件下创造力也有表现, 那仅限于少数, 而且不能发挥其天才, 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 只有民主的办法, 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在教学中, 我很注意与学生交流、沟通, 用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2) 激发想象求创新。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依赖于想象力的提高, 许多科学发明就是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结合。十九世纪著名荷兰化学家特霍夫曾经就“想象”这种才能对科学家作了调查研究, 发现他们中间杰出的人都具有高度发达的想象力。有了大胆的想象力, 才能大胆地创新。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 正确引导,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3) 引导质疑求创新。“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质疑是探索知识, 发现问题的开始, 学生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允许学生质疑, 还要提倡引导、鼓励学生质疑,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质疑问难, 教会学生质疑的一般方法。 (1) 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2) 对课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经常推敲课题, 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 (3) 对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 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 并加以质疑, 能更深刻理解课文。

(4) 同中求异求创新。创新能力主要靠创造性思维, 求异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当学生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见解时, 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 他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 尤其是在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 而不是教师的时候, 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 并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5) 在教学中, 采用赏识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新的兴趣。在教学中, 当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萌芽时, 教师的积极称赞和鼓励, 能使其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愉悦心情。并且, 教师要细心发现学生的创新成绩, 对他们的成功加以表扬和鼓励, 这样能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 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因为教师的激励是学生创新的动力, 能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第5篇

13、不能。“可能”表推测,说明“10年内物联网大规模普及”未必能成为现实(1分);与前面的“预测”相照应(1分)。体现说明文语文的准确性(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4、①食品生产加工安全领域;②公交系统实时监控领域;③快件投送流程进展掌控领域。

(一点1分,3分。意思符合即可)

15、人人皆可成为国王(意思相近即可,2分)

16、⑴举例论证(1分)作用:为了证明“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这一观点。(2分)

⑵第③段: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第④段: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第⑤段: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每点1分,3分)

17、答案不唯一,能紧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这一分论点,举出例子并作简要分析即可。(2分)

18、怀疑内疚震撼(意思相近的词语即可,每个词1分,3分)

19、⑴不能轻易把钱给他,小心受骗。(大意对即可,2分)

⑵不要走开,我要让你们明白,我不是骗子。(大意对即可,2分)

20、作者通过描述“他”的动作(抬头、看)、神态(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嘴微张、嘴唇轻轻抖动)和语言(没有说话)细腻地(生动传神地)表达了“他”受到伤害时愤怒、痛苦和无奈的感情。(能分别涉及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2分,情感2分。描写角度和情感任意答对一种即可得满分。共4分)

21、【示例】

细节一:他的额头和脸颊上挂着亮晶晶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分析:表明他吹口琴十分投入,心情愉悦。

细节二: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分析:表明他专注的事情只有吹口琴。

细节三: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分析:表明他吹口琴投入了丰富的感情。细节四: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分析:表明他的琴声里富有真情,并且已经感染了男孩。也从侧面表现了他演奏得十分投入。

细节五: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分析:表明他用吹口琴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细节六: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不是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分析:表明他不是在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要通过自己吹奏口琴的劳动来获取报酬。

(每个细节、分析得2分。其中,例句1分,分析1分。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果只是找出例句,没有分析,则每个例句1分。满分4分)

论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理解 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49

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集中于通过教材中的课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生词,继而逐步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学写作。较之传统的语文教学,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注重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教学,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们逐步完成对教材中课文和课外文章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理解能力,并为今后的语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辨别多音字词的阅读教学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对生字词的读音和拼写的掌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针对该阶段学生的阅读理解教学,可以从教材课文和课外读物两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内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根据人教版小学语文的课本教材,语文教师需要教授学生们学习和掌握声母和韵母的拼写,在明确辨析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拼写。而考虑到该阶段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拼写不当和辨析不明的问题,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时可以适当指导学生了解和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拼写以及多音词的组合,从而锻炼和提升小学生对相关常用字词的准确把握。这是小学生做好阅读理解的前提条件,也是今后写作词汇的基本准备。所以,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教学也需要注重基础的拼音词汇教学,指导学生们在充分掌握课文知识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多音词汇的拔高辨析。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完全掌握汉语拼音和词汇后,可以集合课文教材的内容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以检验并提高小学生对复杂字词的拼写和辨析,从而为课文或文章的阅读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多音字词辨析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或知识积累,进行课堂多音字词的抢答。最后根据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进行及时精到的点评和总结。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在学习“着”字之后,进行字音和字义的辨析,继而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总结出“着”字的三种读音..zh60(着火)(着急)、zhe(看着)、zhuó(着落)(着手);针对“差”字的读音,整理出四种;chāi(出差)(差事)、chà(相差)(差得远)、cī(参差)、chā(差别)(差异)。学生们在学习此类多音字词的过程中,也能够在课堂阅读的参与中加深对相关复杂字词的记忆和理解。

二、多种修辞手法的教学

前文主要阐述的是针对小学生基础字词的阅读教学,在此基础上,小学生还需要在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下学习和掌握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方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课文的意义,并能够感受和体会不同修辞手法的美感。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们寻找和发现课文中的精彩句子,继而思考和回答出其中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进而深刻理解课文中的表层和深层意义。小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和掌握,主要集中于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引用、反复七种修辞手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遇到相应的课文句型时,往往需要向学生们介绍不同修辞手法的组成形式和相关的组成词汇,进而方便学生对七种修辞手法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为今后的课文或课外阅读修辞手法的辨析做好理论形式的准备。例如,当碰到“甲像乙”这一类形式的句型时,学生们应该快速判断出此为比喻的修辞手法,甲为本体,乙为喻体,“像”为喻词。相似的喻词还有“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诸如此类的基本修辞形式,学生们应该在语文教师的课堂讲授中做到深刻理解。

其次,为了进一步检验和巩固小学生们对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理解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考查学生对不同修辞手法的选择和辨析,往往还需要锻炼和考察小学生们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做出回答。这是对修辞手法学习与阅读理解教学的综合考察,需要小学生在深入理解各类修辞手法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文章的内容,加以相应的回答模式,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或课外文章的句子的表达深意。

三、赏析文章情感的教学

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层次,除了語文教师要完成低年级和中年级的词汇和修辞手法的教学之外,还需要注重对高年级学生的文章阅读和赏析能力的锻炼,从而在积累语文常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语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要求学生们赏析作者在不同段落中运用的字词、句子以及段落,继而感受文章中作者的不同思想情感。这一类赏析题型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基础词汇和修辞的考察,也是对学生体会作者写作背景和情感的考察,需要小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层次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加以个人理解的阐发。另外,根据不同的赏析题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做出不同层面的回答。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理解赏析,往往表现为以下三种。1.在赏析文中的词汇时,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从词汇的词性、本义出发,继而结合文中的内容阐述该词在文中的意义,表达出作者何种思想情感(肯定的或批判的),从而在赏析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细处、小处感受词语的魅力。2.在赏析句子时,除了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汇加以赏析,往往还要指出句子的句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意义,最后探讨出作者运用该句表达的用意,情感也就一目了然地呈现阐释出来。3.对于段落的赏析,除了对词汇和句子的赏析,往往还要从段落本身出发,探讨在全文中该段的结构意义。

如何做好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第7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课本,临场技巧

在历年语文高考卷中,阅读题一直学生被称之为是“失分岭,伤心坡。”可见阅读对于学生来说的难度是多么大。那么如何做好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理解题的得分率,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抓好课本这个“例子”

“学习要举一反三,课本只是个例子。”这句话是说,在学习过程中,要以课本为依托,把课本的知识掌握扎实,然后再能力迁移。但很多学生甚至很多老师,在学习和教学中,却把课本看得很轻,认为课本既然只是一个例子,就可用可不用,从而忽视甚至舍弃课本,削弱了这个“例子”的作用。进入高三以后,更是早早地以复习资料代替课本,这实在是一个舍近求远的误区。所以,要想解决阅读这个问题,必须把课本吃透,找到方法技巧。

近几年,高考语文的大阅读,基本有两种文体,即散文和小说。题目的提问形式,一般和课本都是一致的。

比如2011年安徽语文的阅读,就是一个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在这个阅读中,有四个问题: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众所周知,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与环境。所以,在高考考卷中,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围绕这三要素展开。比如《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的四个问题中的第一题,就是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第二题的考查点就是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概括的能力;第三题是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的领悟能力和小说技巧的掌握。熟悉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同学应该知道,这些问题在课后练习中都出现过。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的小说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后练习中:本文的中心思想事件是什么?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就是对文章的情节概括的考察。这和《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一个问题是一样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后练习三品味下列人物的语言,分析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就是《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的第三题是一致的。

而在之前的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卷中,阅读题《董师傅游湖》中的四个问题设置,和2011年安徽高考语文卷的阅读题的问题设置的一样的。此外2011年的山东省语文高考卷的阅读题《审丑》和2011年的广东语文高考卷的阅读题《严冬海猎》,也都无一例外的与上面所举的例子相同。

那么,我们接下来再看一下,高考阅读考察的另一种文体——散文。

散文在高考中的考点,通常从三方面设置: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包括叙述人称);分析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语言特色、详略安排等。

如:2008年辽宁语文高考卷的阅读《雨韵》的17题: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2010年全国卷Ⅰ《灯火》16题: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两个都是考察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

2010年天津高考卷《寒冷的高纬度》的18题、2010年湖北高考语文卷阅读题《烟花三月下扬州》的18题、2011年上海卷《又见鹭鸶》、2011年福建卷《走进腾格里》以及2011年湖南卷的《想飞》,也都是从这几个方面设置考点的。

这些考点,以及问题的设置形式,其实都在语文课本中。比如: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老人与海》,这六篇文章的课后练习,就反复地就这些考点,设置了问题。

所以,如果能抓好课文这个“例子”,认真研究,总结出方法,对做好高考阅读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临场技巧的运用

临场技巧运用的合理得法,会大大地提高高考阅读题的得分率。

(一)在阅读时,要认真阅读,抓住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以备答题之需

阅读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全文,抓住重要信息。因为所有的考题都是从文章里出的,对文章脉络、行文思路和段落大意的准确把握可以让你做起题来既准确又轻松。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还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可以从题目的设置中揣摩出文章的主旨大概是什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现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什么。

(二)在阅读文本时,要注意在文本上把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做上标记

如果时间充足,可采用精读的方式来阅读,逐字逐句推敲揣摩。遇到难以理解或比较重要的地方,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思考题目所考的内容涉及文中的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分析这一区域中每一句话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养成这一习惯有助于形成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文章中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同时也可以帮助你的答题用语的规范。因为阅读题的答案,其实就隐藏在文本中。

(三)在做高考的阅读时,答题用语要尽量使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作答

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作答,这已经是一种公开的诀窍。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做阅读时的答题速度,也可以大大地提高答案的规范性的准确性。

语文阅读理解 第8篇

一、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之拥有阅读的热情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这样的:老师拿着课本, 指定某篇文章, 就让学生们反复“研读”, 就连试卷中的文章, 也大多来自这些篇目。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正确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它只是教材编辑者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取的一些典型范例, 是供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即教师进行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情感道德熏陶的载体。阅读应该博采众长, 只有读得多了, 眼睛才能看得远, 思绪才能飘得远, 思考文章才能透彻。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必须把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外部阅读环境, 多给他们提供一些与之阅读能力相当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食粮。对于学生的阅读书目,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 只是要加以引导, 而不是限定, 更不要给学生灌输什么所谓的好书与坏书之类的思想, 只要对培养学生思维有益的, 都要帮助学生去阅读, 要让学生拥有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在多读多看中, 扩大知识领域, 在不知不觉提高阅读水平, 促进阅读教学的发展。决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而采取高压政策, 每天必须读多少, 都要规定个量, 这样做的结果, 往往适得其反。

二、加强引导, 扩大学生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

阅读教学要以引导为主,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动, 教师“喂一点儿”, 学生“吃一点儿”, 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记住一些“僵死”的答案。在一些课堂上,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拿着篇文章费力的讲解, 而当提问时, 学生或是复述老师的话, 或是支支吾吾什么也说不出来。出现这种现象,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难辞其咎。一方面, 教师肢解式的训练和架空的分析方式破坏了文章本来的美感, 一篇篇美不胜收的经典文章, 变成了干瘪的字词句篇章、读写听说练的应试训练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课堂提问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口, 不是太过空泛就是没有价值的是非问, 这样的课堂提问根本无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要么就是满堂“鸦雀无声”, 要么就是全场“和声一片”, 其实一无所获;另一方面, 在长期的被动式接受的课堂上, 学生们已经形成了思维惰性和思维惯性, 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 他们宁愿在课堂上做“书记员”, 也不肯开动自己尘封已久的思维之窗, 阅读能力提高比较缓慢。

要扭转这种局面, 教师就要切实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一切服务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精心设计阅读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增加自主阅读课、思维训练课, 给学生课堂上充分的阅读时间, 提出学生感兴趣的、有助于促进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思考题, 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给予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保持对语文阅读的热情, 从而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某中学的语文课改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课, 在他们的语文自修室里, 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 没有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教学生学的严格形式, 没有鸦雀无声的所谓课堂气氛, 学生可以自由阅读、相互切磋, 可以与教师共同讨论, 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汲取知识, 增强阅读能力。由此可见,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通过精心设计教法, 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 挖掘作品在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让每一堂课都力求上成精品课,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而且是必须做到的。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

浅谈语文阅读理解的命题 第9篇

武汉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第一题, 要求考生选择“对全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 结果竟连原文作者都不知该选哪一项, 此类消息早已不新鲜, 该新闻引发了不少师生热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聂珍钊认为, 这是因为现在的试题并不是在引导考生欣赏文章, 而是给学生一把手术刀, 让他们将文章一点点解剖, 变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修辞手法等等。

综观我们小学阅读理解考试题, 也存在类似问题。长期以来, 阅读测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套路:选用一两篇文章, 从字词句篇、标点符号、语法、修辞、理解、感悟等方面命题, 内容繁多。

要改变这种现状, 应该在正确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 合理把握命题定位, 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引导学生健康阅读。

一、考什么———内容立足于阅读能力

先来看《小学语文阅读训练》中《难忘的春游》阅读材料后的练习题:

1.给加点的字加上正确的声调。

2.多音字组词。

3.仿写词语:轻手轻脚 (ABAC) , 开开心心 (AABB) 。

4.按查字典的要求填表。

5.缩写句子。

6.“茫然”是什么意思?当老师宣布去春游时, “我”为什么茫然?

7.“原委”是什么意思?请你简要地写出这件事情的原委。

8.你怎么评价文中的“我”?

9.文题为《难忘的春游》, 让“我”难忘的是什么?你觉得这个题目要表现的是什么?

在这组阅读试题中, 前5道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离开了阅读材料, 这5道题目一样可以做。后4道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到底考什么?考的就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到底指什么?现在国际通用的比较便于操作的3种阅读评价为“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RLS、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EP”, 将阅读能力要素定义为“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这是完整的阅读心智活动中3种主要的智力活动, 三者之间既有一定的相关性, 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获取信息”是依据文本信息进行逻辑上的理解, 包括字面信息的理解和隐含信息的理解。上述阅读试题中, “我为什么茫然”“事情的原委”都可以在文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形成解释”是整合并加工文本信息, 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建构意义。“评价文中的我是怎么样一个人?”就需要学生自己提取文本中有关写“我”的心理活动、行动等方面的信息,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和加工才能作答。“反思和评价”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进行反思性的批判和评价, 包括对内容的评价和对表达形式 (结构和语言特征) 的评价, 像第9题对文本题目的评价就属于这类题。

再如这样的阅读考题, 要求读《宋妈的故事》, 完成以下练习:

1.这段文字和我们课文中的《冬阳·童年·骆驼队》都选自于台湾著名女作家 () 的自传体小说 () , 文中宋妈是英子家的保姆兼奶妈。

2.读这段文字, 我们可以了解宋妈一家的情况:宋妈因为 () 出来当保姆, 她儿子叫 () , 在乡下给人 () , 她女儿叫 () , 让别人家领养了。这些信息都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找到。

3.“他要接宋妈回去, 但宋妈舍不得弟弟, 妈妈又要生小孩子, 就又把她留下了。”宋妈不想自己的孩子吗?请你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不少于3处) 。

4.作者的笔调朴实、纯真, 能把普通的人和事写得生动感人。请你在文中找一处你认为生动感人的地方, 先摘抄下来, 再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在上述材料中, 第1题是对课文作者知识了解情况的考查, 第2耀4题, 分别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三者能够较为清晰地区分开, 使得每道试题的考查点比较明确, 便于考试之后的讲解与反馈。

二、考多深———难度立足于课程标准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一个困惑, 对各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检测常常很难把握一个度。我们发现, 不同年级的学生似乎都在做同样的阅读练习, 进行题型类似、难度类似的阅读测试, 甚至于在复习的时候, 一样的阅读练习不同学段的学生通用, 同样进行人物评价, 同样说说对阅读材料的事件有什么看法等等。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命题时全凭经验, 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因此, 各年级的阅读理解题目没有梯度, 缺乏层次感。相同形式的试题既没有字数的规定, 又没有答题形式的要求, 试题指向模糊, 缺乏考试的信度与效度, 导致了学生的泛泛而读。而超越学生年龄特点的过度“深读”, 一样会“因难而噎”, 久而久之, 学生对阅读望而生畏。

阅读能力属于认知能力的范畴。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把认知维度分为6个水平层级:记忆水平 (再认与回忆) , 理解水平 (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与说明) , 运用水平 (执行与实施) , 分析水平 (区分、组织与归属) , 评价水平 (核查与评判) , 创造水平 (创新、计划与建构) 。比如, “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 考查的是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处于理解水平中的“概要”层;“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人”, 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处于评价水平中的“评判”层。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出台的《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同样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单元检测、期末检测要针对本单元、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重点, 试题中阅读材料的难度与要求应略低于课文。不考语法、修辞等静态知识, 着重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不出偏题怪题, 不在题型和指导语上给学生设置理解障碍。”阅读试题的难度应该以《语文课程标准》中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为基础, 教学者、命题者应该正确解读课标中关于阅读能力目标的界定及内涵, 来确定各年级有梯度、有层次的命题。

三、怎么考———体现阅读过程与方法

语文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达成, 阅读测试也应该体现这一点。一位教师编制的一道阅读测试题是这样的:

老师提示:你读过《安徒生童话》吗?你肯定记得《丑小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吧!这篇《茶壶》也是安徒生写的。这里选的是前面的两个自然段。多读几遍, 很有意思。

《茶壶》 (文章略)

你知道安徒生是哪国人?今年是他诞辰几周年?

(老师提示:答不出来也没关系, 读读下面的资料就知道了。)

(拓展资料, 略)

感叹平常的几句提示语中所展现出的命题者的匠心独运。本阅读题要比学生非常熟悉的《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茶壶》陌生, 教师加以提示, 让学生在考试中增加知识。更巧妙的是, 对于安徒生诞辰几周年, 一般很少有学生答上来。“老师提示:答不出来也没关系, 读读下面的资料你就知道了。”这次阅读测试, 呈现的不仅仅是静态的结果, 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的考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和学生发展, 让学生自己学, 学会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上述试题中, 学生的阅读体验应该极其深刻, 阅读的方法自然体现, 阅读的兴趣自然也增加了。

四、选材料———适度关注生活本位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母语课程其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我们的评价体系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使语文适应生活。综观我们的阅读测试材料, 多以文学性作品为主。测试是相对独立于真实阅读活动的, 但测试同样要还原阅读活动本身的生活真实。所以, 我们的试卷命题也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 在学生生活背景下寻找语文与生活的“契合点”, 让其作为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点, 成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兵工厂”。PISA将阅读者可能遇到的阅读情境分为4种:为了个人应用而阅读、为了公共应用而阅读、为了工作而阅读、为了教育而阅读。PLRLS区分出了两种不同的阅读目的:一是为文学体验或娱乐而阅读, 主要目的是理解和欣赏文学性作品, 阅读的材料属于文学性文本。二是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 主要目的是了解周围的世界, 阅读的材料属于信息型文本。按照阅读的目的划分阅读材料符合学生阅读常态, 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需要。

有这样一道试题:这是某县图书馆的“办借书证说明”, 请你仔细阅读, 回答问题。

1.我县居民凭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证件, 均可向我馆申请办理借书证。一人一证。

2.办理借书证的读者在我馆一楼图书借阅部柜台领取“读者”登记卡, 详细填写各项内容。

3.填写完毕后, 将“读者登记卡”和个人近期一寸免冠照片1张交给工作人员。

4.工作人员确认无误后, 交付押金100元, 方可领取借书证。

5.每张借书证最多可借图书3本, 期限为30天, 到期可续借。

6.借书证遗失时, 请读者凭本人有效证件尽快到本馆办理挂失手续, 以免借书证被他人使用。

7.如有疑问可电话询问我馆图书借阅部。

(1) “免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 何炯, 40岁, 他想办理一张借书证。请问他需要带哪些东西才可以顺利办理借书证?

(3) 何炯4月1日借了3本图书, 本想25号去还的, 可是因为突然有事, 直到5月5日才去还书, 请问他需要交纳滞纳金_______________元。

(4) 何炯的女儿, 何可, 今年9岁, 她也想办理一张借书证, 可是她没有居民身份证, 那她可以______________。

这道试题命题者给出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阅读文本, 还原了学生的真实生活阅读状态, 缩小了常态阅读与考试阅读的落差, 考查了学生利用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无疑是很具实际意义的。命题素材就应该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构建学生和试题对话的平台。这样才能达到母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应当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全身心投入生活。” (陈钟梁语)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之解题策略 第10篇

文学类文本阅读关键把握作者的“情”, 所谓“文以载道”, 就是这个意思。如何把握这个“情”, 现在提出以下解题策略。

一、看开头和结尾

(1) 看开头。文章的开头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文章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中心。《桂林山水》一文开头:“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的开头, 落笔就点明了中心, 作者的“情”当然也就不难捕捉到。

(2) 看结尾。文章结尾虽然各异, 但一般总结性的结尾作者的写作意图都比较明显, 轻易捕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卒显章意:“的确,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二、析文章标题

(1) 直接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 看题目就知道他的中心意思。如《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课文。有的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意义, 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如《种子的力》一文, 就是借助种子的力来赞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2) 联想型。联想型标题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含义, 需要我们进行合理想象, 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竹》初看此标题, 只知道本文写的是竹子, 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比较难了。我们对于这样的文章标题就要反复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大胆想象, 看看是否有哪些事物与文章的标题可以联系在一起, 找出其共性所在。“岁寒三友”:松、竹、梅。松:四季常青;梅:傲然而立;竹:宁折不屈。想到这, 我们就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轻松地挖掘出作者的“情”了。

三、找中心句

所谓中心句, 就是概括了段落的主要内容, 反映作者情感的句子。中心句一般放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需要我们用慧眼把它找出来。《北大荒的秋天》这篇文章中心句比较多。第二段“天空一碧如洗”, 从这儿就可知道本段讲了什么内容, 并且知道天空的特点是“一碧如洗”。从这个“一碧如洗”, 就可得知作者对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喜爱之情。第三段“小河清澈见底”, 第四段“原野热闹非凡”, 从这三个中心句中, 我们就可以断定作者对北大荒的秋天充满了喜爱之情。

《千年古镇——周庄》这篇文章中的中心句也比较多。第二段“周庄之奇奇在水。”第三段“周庄之奇奇在桥。”第四段“周庄之奇还奇在周庄人家。”这些中心句你只要找到了, 要你回答本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些问题都不在话下了。

四、挖细节描写

细节是对重大情节而言。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于细微处见真情。具体说, 细节描写是通过对一些具体而又有典型意义的细小动作、细微的生活情节进行描写, 写出一个人的特点, 表现出一个人特有的精神面貌, 把人物性格刻画得非常深刻来突出中心思想。细节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所以, 我们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细节。

(1) 细节与故事情节。在《故乡》这个故事中, 闰土的着装以及表情的变化, 与故事情节紧紧联系在一起。文章具体而且细致地描绘了闰土的着装以及表情, 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有着截然不同的语气, 这反映了被压迫农民的辛酸与不幸。《小英雄雨来》的第一段里有“忽然, 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 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 嘴里吹着气, 望着妈妈笑”的细节描写, 表面看, 这些细小动作的描写在文章中好像没有多大的作用, 其实不然, 这个细节不仅为雨来能逃跑, 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做了铺垫, 而且通过“露、抖、抹、吹、望”等动词, 进一步从行动上准确地反映了雨来机智勇敢的性格。

(2) 细节与人物性格。好的细节应该真实、典型, 在刻画人物时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雪地里的红棉袄》, 只要你挖出来“那天, 风大, 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 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这些细节, 然后对其反复读、细细品、慢慢嚼, 把这些细节描写与理解课文的思路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你就可以感受到嫂子那淳朴、无私的情感。

《诚实与信任》一文中“我”把纸条留在小红车的雨刷上, 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 却足以证明“我”的细心与为别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 细节与文章结构。《妈妈喜欢吃鱼头》文中“妈妈喜欢吃鱼头”这个细节是文章的“文眼”。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 这个细节有力地刻画了含辛茹苦、对后辈呵护有加的母亲形象。如果你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你就明白了, “我明白了, 人做了母亲之后, 都喜欢吃鱼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

《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紧紧围绕“有趣”这个文眼进行描写。一方面细致地描写了金先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外貌, 另一方面又细致地描写了金先生不同寻常的提问方式与讲课方式。这些细节贯穿文章之中, 无不体现出金先生的“有趣”。

在课文中, 有许多出色的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精彩之笔。别看是一个简单的情节, 一个普通的句子, 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我们不应阻止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在阅读上帮助学生, 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阅读理解时, 我们如果注意到了文章标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中心句以及贯穿在文中的细节描写, 我想, 做起阅读理解来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教学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理解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37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字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每一个层面上的教学共同构成了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只有将每个部分都完成得比较好才能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合格的。在这些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阅读教学尤其关键,它是在承接字词教学的基础上延伸的部分,也是写作教学不可分割的影响要素。学生掌握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整个语文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有正确的分析和把握。

一、小学语文阅读内容的分类

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就要对阅读的内容有正确认识和了解,其中对文章进行分类是剖析阅读理解的关键,根据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

(一)以课内课外为标准

拿到一张语文试卷仔细观察其中的阅读理解题目不难发现包含着两大部分的内容,即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这两部分题目设计目的是不同的。课内阅读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情况,主要包括字词的考察、重点句段表达的含义、学生阅读感想等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文比较短小,掌握起来较为容易,这部分内容很容易作答。

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重难点部分都要反复的强调。有些老师在教学中甚至要求学生将某些固定的答案背诵下来,这会降低课内阅读的难度,但同时可以看出,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帮助。所以,这就需要有课外阅读进行补充。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可以看出对于课外阅读题目的重视,尤其在小升初考试中,课外阅读是重要的考查部分,能体现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素养能方面的能力,是了解学生、考查学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只讲解考卷中出现了的课外阅读,更应该在平时日常教学中是让引入课外阅读的教学内容。

(二)以阅读内容为标准

阅读理解还可以从阅读内容上进行分类,这主要是以文章的体裁和题材分类。阅读文章的题材无外乎人物、状物、风景、故事等,体裁方面多为散文,其中又以记叙文为主。掌握这几大类阅读理解类型,阅读起来就会游刃有余。教师在平时练习中可以重点强调一些关于文章分类方面的内容,并将每种分类大体会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在碰到同样题材的文章时就不会盲目乱答。比如在风景类的阅读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许多作者写景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总会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拿到写景的阅读文章时会重点在阅读中寻找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素分析

阅读理解有着自己固有的要素和组成部分,这些要素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明确了阅读理解要素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将教学效果最大化。

(一)语言要素

阅读任何一篇作品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的,不同的文字构成了一个个有意义的词语,词语加关联词又构成了句子,句子的叠加构成了段落、文章。阅读理解就是在阅读字、词、句、段。也就是说,学生的阅读理解是在掌握了一定语言、词汇基础上才能进行的。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阅读水平有限,只能在文章中理解字词含义和进行生字识别学习。中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巩固字词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阅读训练,理解组成该文章的语言含义。高年级的学生要专注于文章内涵,不能过多的纠结在字词方面,如果花费太多的时间在确定某些拿不准的字词意思方面,就会导致无法顺畅的理解整篇文章。所以说,教师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教学中,要合理把握语言要素。

(二)能力要素

能力是指使人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需要的个人心理特征或人格特质,在不同的领域或者在解决不同问题的过程中是需要不同的能力来完成的。这些能力是需要慢慢培养,并在学习、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的。有些能力是基础性的,也就是说在进行日常活动或者大部分事件中都需要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更加专业和高难度能力培养的基础,而阅读能力就是这样的基础能力。

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数学学不好很有可能是语文成绩差。这就是说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存在很大影响的,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就很难在其他学科和其他方面做出成绩。阅读的能力在不同年级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能够在掌握简单字词的基础上理解短小文章的内容;三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文章的长度、字词的难度等方面要求则要高一些;五六年级的学生需要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调动起想象、感受等各方面的心理活动。

三、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和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采用,其中较为合理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有两点,分别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以及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一)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对于文字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在现如今的班级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和学困生来说,根本没有得到合理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感受力在不同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一概而论,就会抹杀很多学生的文字感受力和创造力,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显的太过于困难。这就凸显出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在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的顾及到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阅读,正如上文所说,阅读是在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它可以巩固字词,又可以指导写作。这就要求在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复习字词又要链接作文,读写结合是培养写作方式的重要一步,可以进行阅读后的写作练习,比如读后感、缩写、改写等,也可以根据阅读的中心思想重新写作。总之,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能有很好的锻炼。

探索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第12篇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 从结构上来说, 是落笔点题, 点明文章的中心, 开门见山, 总领全文, 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 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 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 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 点明文章主旨, 让人回味无穷, 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 (怀念) 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 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 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 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 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 歌颂 (赞美) 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 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 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 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 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 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 常用的有8种,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 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 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 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 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 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 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 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 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 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 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具有音韵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 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 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 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上一篇:素质养成下一篇:习惯和习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