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范文

2024-06-11

生猪价格范文(精选12篇)

生猪价格 第1篇

养猪和生产豆粕这两个行业是紧密相联的, 冯永辉说在我国养猪用掉的豆粕占豆粕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与十几年前的猪价与麦麸价格的关系差不多, 近几年豆粕价格与猪价的关系也是这么表现的。

吃高价豆粕长大的猪卖不上好价, 吃低价豆粕长大的猪卖的价不错, 如果把猪价走势图与豆粕价格走势放在同一平面上, 有些表现不是那么简单。举例说明, 一养猪场, 工厂化、匀速生产, 每天出栏大肥猪数量不变, 那么每天需要豆粕的数量基本不变。该场大猪出栏每天减少的豆粕消耗量等于该场所有存栏猪只采食豆粕的日间递增量之和 (今天比昨天大的一点点的采食量叫日间递增量) 。如果该场生产由均速到不均速, 搞惜售, 能卖的不卖或架子猪存栏偏多, 减少量小于递增量, 该场豆粕需求量变大。反之, 该场闹恐慌性出栏, 不该卖的猪也卖或者架子猪存栏偏少。那么减少量大于递增量, 豆粕需求量变小。

当养殖户惜售或架子猪存栏偏多时, 豆粕需求量变大, 多生产豆粕就会多出豆油, 豆油对市场供大于求就会价格下跌, 那么豆粕生产成本就会提高, 自然豆粕涨价。到惜售结束或存栏偏多的架子猪出栏时, 猪价会下跌。如果市场闹恐慌性出栏或架子猪存栏偏少, 那么豆粕价格下跌, 不久后猪价上涨。另外, 大批养殖户集中选种等于惜售, 选种会推高猪价, 选种结束时与惜售结束时不同, 选种结束猪价基本不下跌, 选种也会推高豆粕价格。再有, 母猪哺乳时比妊娠时对豆粕的需求量大三倍左右, 大面积大批母猪集中产仔, 会推高豆粕价格。

结合前一年猪价、豆粕价格综合分析, 猪价、豆粕价格的大起大落是可以提前预测的。

猪价与豆粕的行情变化有以下几种表现:

1秋后出现集中选种, 豆粕、猪价都涨

来年春天集中产仔, 豆粕价格跌幅不大, 猪价涨幅不小或豆粕涨价而猪价不下跌。那么后半年会出现豆粕涨价然后猪价下跌, 在六月份前卖掉仔猪, 换回豆粕存起来, 不会少挣钱。

2如果前一年出现大面积养殖户淘汰母猪, 豆粕没涨价甚至下跌, 那么猪价下跌

来年春天出现产仔偏少, 豆粕跌幅大, 猪价涨幅小。那么应该扩大养殖规模, 有条件的可以存些豆油。

3上半年豆粕跌幅小, 猪价涨幅大, 应警惕年末猪价下跌

4如果猪场有猪达到出栏体重时, 豆粕价格处于高位或正在上涨, 应迅速把猪卖掉

如果猪场有猪达到出栏体重时, 豆粕处于低价或正在下跌, 应把猪再养大一点。

前几年生猪行情的几个变化特点:

(1) 2008年以前三年一轮的规律表现明显, 大体表现是价格由低谷上涨一年, 高位运行一年, 高位转低谷一年, 第四年开始下一轮的由低谷回升。低谷回升时, 买仔育肥, 后半年能挣到钱, 养母猪卖仔猪挣不到钱。高峰年所有养猪户都能挣到钱。高位转低谷的那一年养母猪卖仔猪还可以挣钱, 但买仔猪育肥挣不到钱。

究其原因是散养户占的比例太大。他们在自己院子里垒几个猪圈, 花不了多少钱, 行情好, 就养猪, 行情不好, 就不买卖猪。正是这一大批人的起起落落, 造成猪价的大起大落。2008年后, 规模养猪场的比例增大, 建成一个存栏一百多头的猪场最少需要六七万, 下那么大的本钱不会轻易停产, 所以2008年以后, 三年一轮的表现不明显了。

(2) 养殖户习惯每年秋后选种, 第二年秋后头窝猪集中上市, 第三年春天第二窝猪上市, 第三窝猪上市不集中。这里面有个规律, 头一年秋天猪多价低, 来年春天也猪多价低。头一年秋天猪少价高, 来年春天也猪少价高。中秋节、国庆节猪价上涨是猪少, 猪价下跌是猪多。随着养猪规模化的发展, 近一两年这个现象表现也不太明显了。

(3) 三九天猪价大幅下跌的原因如果是大面积流行传染病, 那么接下来五一以后猪价高位运行一年。如果2014年前半年表现出产仔偏少, 那么应该同2006年, 2007年一样, 养猪赚钱。

生产过程中大面积流行传染病和生产过剩, 都能刺激猪价下跌。大面积流行病主要伤害小猪, 猪价下跌后几个月内出现与下跌幅度大体相当的豆粕价格下跌, 随之在7月份猪价暴涨, 才能认为猪价下跌是大面积流行病所致。在2014年4月份看农历2012年、2013年年底两次猪价大幅度下跌与生产过剩的关系大一些, 因为2014年四月份前没有出现与之相对的豆粕下跌, 再者2012年、2013年都有一个现象很明显, 6~9月豆粕青黄不接, 容易受刺激涨价。在7月份后猪价大体平稳的前提下从6月份开始豆粕涨价, 涨幅偏高, 冲击高峰后, 运行时间常接上新粮后, 价格下跌较慢, 秋季猪价没有明显下跌。这应该是产仔偏多, 生产过剩。在冬季产仔集中的那批猪在架子猪阶段时没有刺激豆粕涨价的原因:

(1) 新粮上市, 供应充足, 卖粮户有见好就收的心理。

(2) 冬季豆油消费量大, 间接降低豆粕生产成本。

(3) 母猪产仔偏少。

(4) 深冬气温太低小猪中猪生长慢, 豆粕需求日间递增量变小。

临淄生猪价格调查报告 第2篇

XX年4月2日,生猪出栏价格为6.25元/斤,较上周的6.1元/斤上涨了0.15元,涨幅2.46%,较上月同期的5.9元/斤上涨了0.35元,涨幅5.93%,较去年同期的5.4元/斤上涨了15.7%。

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专门走访了临淄梧台养猪专业合作社、齐御种猪养殖场两家生猪养殖企业。

据调查了解,临淄梧台养猪专业合作社生猪总存栏量1050头左右,其中母猪存栏量120头左右,仔猪(60斤左右)存栏量400-500头;齐御种猪养殖场生猪总存栏量13000头左右,其中母猪存栏量1600头左右,仔猪(60斤左右)存栏量4500头。

两家养猪场都是属于自繁猪场,所以每月的出栏头数较为均衡,不存在大规模集中出栏的情况。

生猪的养殖成本收益情况

据调查了解,每头猪(210斤-220斤)的养殖成本在1400元-1500元之间,其中养猪饲料占80%,人工费20元/头、水电费10元/头、防疫费25元/头,等其他费用占20%左右。

随着近期玉米价格的上涨,饲料成本也在上涨,按照传统测算,玉米价格上涨0.1元/斤,生猪成本会上涨0.3元/斤。而当前生猪出栏价格在6.25元/斤,玉米价格上涨到了1.13元/斤,猪粮比价为5.53:1,仍大大低于警戒线。

生猪的销售收益已经不足以支撑养殖成本。按照当前出栏价格计算,每头生猪亏损额在120-180元之间。从去年开始的低价运行,导致了临淄区的散养户大幅度减少。据了解,梧台养殖合作社周边的散养户已经从去年同期的20家减少到目前的15家,和XX年的高峰期30余家相比减少了50%。

生猪价格近期上涨的原因

一是从去年开始,我区生猪出栏价格跌幅较大,全年价格较为低迷,造成了养殖户减少,市场上存栏量在减少。

二是由于价格长期低迷,养殖场普遍有压栏惜售的情况,人为的减少了出栏量。

三是去年10月至春节阶段,我区的生猪养殖出现了猪流感疫情,造成了100斤以上的生猪出现部分死亡的情况,而这部分死亡的生猪恰好是适宜近期出栏的,也间接造成了当季出栏量的减少。

四是玉米价格在春节过后出现了上涨的趋势,从节前的1.06元/斤上涨到了当前的1.13元/斤,间接推升了养殖成本。

后期市场走势

在本次调研中,临淄区物价局了解到,养殖户对未来的`预期还是比较看好的。

由于去年前年连续两年的市场低迷,造成了部分养殖户被淘汰,市场总存栏的减少,后市预期生猪价格会有较好的局面。根据养猪大周期的估计,今年到明年上半年应该是生猪出栏价格上涨的阶段。

湖南:生猪价格小幅上扬 第3篇

据湖南省农业部门对全省22个集贸市场畜禽产品和饲料价格定点监测,2012年第48周(数据采集日为11月28日)全省大部分地区生猪价格出现上扬态势,饲料价格继续小幅下滑,生猪市场曙光乍现。

本周全省活猪均价15.01元(公斤价,下同),环比上周上涨0.23元,上涨幅度1.56%。其中,本周价格上涨的监测县12个,部分监测县上扬幅度较大;价格下跌的监测县2个,价格持平的监测县8个。目前湘南、湘西地区活猪均价为15.30元;湘北、湘中地区活猪均价为14.84元。本周全省仔猪均价27.17元,环比上周上涨0.39元,上涨幅度1.46%。受生猪价格回暖带动,仔猪价格终于走出了连续下滑13周的阴霾,生猪市场出现信心提振的信号。当前市场猪肉全省均价23.89元,环比上周持平。与去年同期相比,活猪价格下跌9.74%,猪肉价格下跌12.87%,仔猪价格同比下跌28.74%。

继前两周生猪行情走稳并温和上扬后,本周全省大部分地区的生猪涨幅放大。主要因素还是天气转冷,猪肉消费需求有所增加,生猪价格开始进入春节前的阶段性上涨周期。预计后期生猪价格继续下跌的可能性较小,但强势回头可能性不大。

本周全省玉米、豆粕、配合饲料均价为2.60元、4.25元和3.45元,玉米价格、豆粕、配合饲料价格环比上周分别下降0.38%、0.70%、0.29%。近期东北玉米市场供应量持续放大,国外豆粕陆续进入国内市场,在这种背景下,饲料原料价格逐步走低。与去年同期相比,玉米环比下跌1.89%,豆粕、育肥猪饲料分别上涨14.86%、7.14%。

如何稳定生猪价格 第4篇

二是合理控制规模, 根据供需变化合理规划养殖业发展规模, 避免一味地求大求全, 对规模较大的生猪养殖单位的审批、立项要更加谨慎, 防止跟风而起、盲目上马。

三是拓展融资渠道。资金紧张、还贷压力大是部分生猪养殖户“豪赌”生猪价格走势、逆势扩大养殖产能的重要动因。建议畜牧及金融主管部门适时出台政策措施, 丰富涉农贷款种类,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为养殖户及时“减负”。

四是强化技术指导。农业及畜牧科研机构要加强与基层养殖单位的沟通和联系, 提高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加强业务培训和生产技术指导, 全面提升生猪养殖业的科技含金量。

生猪价格 第5篇

方 案

为了促进我旗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防止猪肉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1‟26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价格工作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电„2011‟79号)精神,结合我旗实际,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生猪发展现状和我旗发展养猪优势

全旗6个苏木乡镇,17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6.7万人。2011年牧业统计,有存栏生猪1.9万口,其中基础母猪0.82万口(成年能繁母猪0.34万口,后备母猪0.48万口),年出栏出售生猪5万口。目前全旗有养猪场19个,能繁母猪1000口,后备母猪2000口,其中仅有2座具一定规模,其它多为家庭式养猪场,规模小、投资不足、发展后劲乏力。但我旗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多、劳动力充裕,而且养猪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养猪经验,近年来养猪业效益明显,养猪对发展畜牧业是一项不占用草场即保护生态又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路子。但由于我旗农民经济基础薄弱,投资后劲不足,致使养猪业没有较大发展。依靠国家扶持政策支持和带动,大力发展全旗养猪业,即利国又利民。

二、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生猪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养猪业为核心,通过加大生猪养殖投入,进一步加强生猪疫病公共防控体系建设和生猪市场调控、监管为手段,着力构建防止价格大起大落、生产大上大下的长效机制,减缓生猪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三、目标任务

(一)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力争在三年内在全旗新建扩建大中小各类型养猪场166个,年出栏生猪达到20万头以上,其中建成:饲养基础母猪300口,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大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4个;饲养基础母猪200口,年出栏生猪3000口中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10个;饲养基础母猪150口,年出栏生猪2000口中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10个;饲养基础母猪80-100口,年出栏生猪1000口小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40个;培育饲养基础母猪20-30口,年出栏生猪300口的家庭式养猪场100个;并力争全旗散养农户饲养基础母猪达到4000口,年出栏生猪7万头;同时建立基础母猪存栏300头的种猪场2个,年提供优良种母猪4800口,出售良种公猪2000-4800口,实现旗内种猪自繁自育平衡供给。同时建立健全生猪防疫体系和生猪预警机制,完善繁育改良体系,确保我旗生猪稳定生产,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和过度上涨。

(二)发展进度

1012年建成:饲养基础母猪300口,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大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2个;饲养基础母猪200口,年出栏生猪3000口中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4个;饲养基础母猪150口,年出栏生猪2000口中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5个;饲养基础母猪80-100口,年出栏生猪1000口小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20个;培育饲养基础母猪20-30口,年出栏生猪300口的家庭式养殖场40个;力争全旗散养农户饲养基础母猪达到2000口,年出栏生猪3万头,全旗年总出栏生猪9.4万口。新建基础母猪存栏300头的种猪场1个,年提供优良种母猪2400口。

2013年建成:饲养基础母猪300口,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大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1个;饲养基础母猪200口,年出栏生猪3000口中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3个;饲养基础母猪150口,年出栏生猪2000口中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3个;饲养基础母猪80-100口,年出栏生猪1000口小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10个;培育饲养基础母猪20-30口,年出栏生猪300口的家庭式养殖场40个;力争全旗散养农户饲养基础母猪达到3000口,年出栏生猪4.5万头,全旗年总出栏生猪15.5万口;新建基础母猪存栏300头的种猪场1个,两个种猪场年提供优良种猪4800口。

2014年建成:饲养基础母猪300口,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大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1个;饲养基础母猪200口,年出栏生 猪3000口中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3个;饲养基础母猪150口,年出栏生猪2000口中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2个;饲养基础母猪50-100口,年出栏生猪1000口小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10个;培育饲养基础母猪20-30口,年出栏生猪300口的家庭式养殖场20个;力争全旗散养农户饲养基础母猪达到4000口,年出栏生猪7万口,全旗年总出栏生猪20万口。

(三)投资核算及资金来源

利用三年时间,共投资新增建设各类型规模生猪养殖场、种猪繁育场166个,总投资需9898万元,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价格工作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电„2011‟79号)精神,新增或改扩建猪场按1:1资金扶持配套比例,我旗三年共需申请国家立项扶持资金4949万元,猪场建设主体(场主或农牧民)自筹4949万元,其中①建设具有饲养基础母猪300口规模良种猪繁育场2处,每处需投资323.4万元,2处共建设投资646.8万;②建设具有饲养母猪300口,年出栏5000口商品猪规模养殖场4处,每处需建设投资289.8万元,4处共需要1159.2万元;③建设具有饲养基础母猪200口,年出栏商品的猪3000口规模养殖场10处,每处需建设投资185.2万元,共需1852万元;④建设具有饲养基础母猪150口,年出栏商品猪2000口规模养猪场10处,每处需投资132.4万元,共需投资1324万元;⑤建设具有饲养基础母猪80—100口,年出栏商品猪1000头的规模养场场40处,每处需投资78.6万元,共需资 金3144万元;⑥建设具有饲养基础母猪200口,年出栏商品猪300口,规模农户经营或养猪场100处,每处需投资17.72万元,共需投资1772万元,具体发展计划和投资概算见附表1-3。

四、工作措施

(一)落实好国家扶持政策,促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1、开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积极支持原有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重点提高粪污处理与利用能力,使之达到环保要求。积极争取国家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资金,由旗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项目总体安排方案,督促各有关项目实施单位按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规划设计项目建设内容,逐项实施落实,确保本地区生猪生产能力稳定。

2、扶持家庭式规模养殖。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价格工作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电„2011‟79号)精神,有计划发展大型、中型养猪场,并着力扶持100个养猪300头以上的家庭式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户),使我旗生猪养殖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3、认真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稳定生猪生产。继续对能繁母猪养殖户发放饲养补贴,每头能繁母猪每年补贴100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60%,自治区财政负担30%,盟旗财政负担10%。畜牧、财政、统计等部门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对养殖场(户)5 能繁母猪实际存栏数量进行逐场(户)核查,统计核实能繁母猪数量必须做到见猪、见人、见标、见榜,统计结束后,以行政村为单位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数量不实的要及时更正。要根据此次统计核查结果,及时向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场(户)兑付能繁母猪补贴资金。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兑付到养殖场(户)。

4、鼓励龙头企业建基地,加快生猪产业化进程。一方面引进外来资金投资我旗生猪产业,另一方面下大力培植扶持本土企业、专业合作社。坚持外引与内扶并重,引导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促进生猪产业提档升级,实现我旗生猪产业由生产向生产和加工的方向转变。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优势,组织养殖户采用合同约定,推行订单收购。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鼓励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饲料原料批发市场,保证饲料原料的供应。降低饲料生产成本风险。

(二)建设良种种猪场 推进生猪品种改良

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计划利用2年时间建设2个具有300头基础母猪的种猪场,力求仔猪供求平衡。加强原良种猪场建设规划,支持生猪原良种场建设,加强种猪测定和选育,提高种猪质量。实施父母代种源工程,解决农户从事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猪源问题,力求实现旗域内的仔猪供求平衡,避免因种猪和商品仔猪跨区调运而导致引发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成本上升等问题,切 实保护农民利益,确保全旗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有计划制定规模养猪场种猪购入补贴制度,确保种猪品种质量提高,种源健康无病,努力提升全旗养猪良种化程度,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三)支持生猪疫病公共防疫体系建设

1、加强动物疫情监控,加大兽医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加大基层动物防疫机构的投入,为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购置必要的检测设备,落实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确保动物疫病防控需要;切实加强生猪疫情监测和防控,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

2、落实好疫病防控责任。实行免费强制免疫,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各级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责任。全旗建立重点部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管工作责任制,对规模养殖场(户)、养殖小区、活畜禽交易市场、动物屠宰加工场等疫情风险较高部位,实行定员监管,明确职责,挂牌服务。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制定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疫情监测、畜禽发病死亡率等关键环节进行量化评价的工作考核方案。要继续落实好对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政策,中央财政对基层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经费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1200元。目前我旗有6个苏木乡镇兽医站、有村级防疫员176个,7 今后三年内对对规模养猪场配备专职防疫员30-50人。实现养猪场独立防疫体系管理,杜绝因防疫员流动造成疫病传播的危险。

(四)落实好资金安排 完善生猪防疫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政策

1、足额落实生猪防疫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政策,提高补助标准。建立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备金,及时兑现扑杀补助经费。提高因防疫需要而扑杀的生猪补助标准,由目前的每头600元提高到800元。病死猪要坚决做到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大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支持力度,对屠宰环节病害猪损失补贴由每头500元提高到800元;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费用给予每头80元的补助,各级财政按照生猪扑杀现行比例配套分担。

2、切实加强生猪养殖、运输和屠宰环节的监管。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猪养殖场(小区)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切实加强生猪养殖、运输、屠宰等环节的监管。规范检疫监管,坚决杜绝“隔山开证”等问题。认真开展“瘦肉精”监管、整治工作。发现问题,要按照农业部“五不放过”的原则,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认真开展检疫监测同步工作。安排落实“瘦肉精”等违禁物专项监测,定期开展生猪“瘦肉精”等违禁物拉网式监测。

(五)充分调到和争取金融保险部门支持 促进养猪生产

1、鼓励合作社养猪场(户)积极参加能繁母猪保险,强化保险对产业的支持。建立更加严格的保险与耳标识别、生猪防疫和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提高能繁母猪保险覆盖面。每头能繁母猪保险金额为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中央、省、市(县)按既定比例负担,以减轻养殖户负担,降低养猪业风险,保护养殖户的利益。

3、创新贷款机制,加大信贷支持。建立和完善担保贷款体系。对规模化养殖要通过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切实可行的贷款担保机制,为生猪专业合作社和生猪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场(户)提供信用担保,加大金融机构对生猪养殖和加工的信贷支持力度,解决生猪养殖“融资难”问题。

(六)协调好部门间协作 保障生猪养殖用地和用电

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等文件精神,合理规划养殖区建设,安排畜牧生产用地,进一步简化畜牧业用地审批手续。对成长型、扩张型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精深加工项目所需用地,只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业规划的,应优先安排解决,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等发展畜禽养殖。农业生产中的养殖业用电统一按农业生产电价执行。

(七)各部门齐抓共管 建立健全应急保供稳价机制

1、加强统计监测工作。统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生猪抽样调查制度,及时公布生猪存栏、结构和出栏数量等信息。物价部门要加强对生猪生产的成本调查和市场价格监测分析工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生猪生产动态跟踪和监测预警工作,重点加强生猪存栏结构、变化和生猪疫情的调查分析预警。工商部门做好生猪屠宰量和猪肉等畜禽产品市场销售量、价格的调查统计。有关部门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逐步扩大监测调查点覆盖范围,不断提高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

2、提高畜牧业统计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政府宏观决策、畜牧部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搞好信息发布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畜牧业生产动态监测预警及应急管理平台,实现规模养殖场动态月度监测和预警功能,及时、动态、全面显示本旗的生产及市场分析情况。

3、加强市场、质量和价格监管,保证质量安全。进一步做好肉食市场动态监测,充分发挥市场供应和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切实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打击私屠滥宰和给生猪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等违法行为;严格屠宰行业准入管理,政府对肉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公安、工商、农业、商务、质检、物价、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要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从严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八)强化领导责任,保障工作经费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太仆寺旗促进生猪生产和价格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南中玉(政府旗长)副组长:张宝文(政府副旗长)成员:袁顺全(财政局局长)

王树岭(土管局局长)樊志刚(公安局局长)

李占瑞(发改局局长)

陈军(农牧业局局长)李 赋(城建局局长)靳永河(环保局局长)铁柱(工商局局长)曹臻玉(技术监督局局长)

王志峰(太仆寺旗农业银行行长)

格日勒图(太旗信用联社主任)聂守宝(药监局局长)

石立民(供电局局长)

胡毕斯哈拉图(农牧业局副局长)

赵飞(兽医局局长)

李占宝(宝昌镇镇长)

杨俊甲(骆驼山镇镇长)

吴广峰(千斤沟镇镇长)

刘海霞(红旗镇镇长)

斯琴朝格图(贡宝拉格苏木苏木长)彭毓国(幸福乡乡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农牧业局 办公室主任:陈军(兼)

付主任:胡毕斯哈拉图(兼)赵飞(兼)工作人员:李全、于成武 办公室电话:5222040 12 猪肉是菜篮子的主要品种,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政府要把避免生猪业大起大落作为紧迫任务,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组织落实,妥善解决好生猪生产、加工与市场供应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的全面落实。对抓落实工作完成好的地方,要给予通报表扬;对政策落实不力、弄虚作假的地方要实行责任追究。

2、保障工作经费,确保工作有序开展。旗财政要将生猪生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和疫病防疫等运行列入专项预算,保障生猪生产、防疫、统计监测工作经费,保证生猪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统计、监测、分析工作的正常运行。

宁夏生猪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第6篇

生猪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一是母猪存栏数量减少。因2010年生猪价格持续低价位运行,生猪养殖利润不大,部分散养户及规模养殖户大量宰杀或淘汰母猪,致使母猪存栏大幅减少。

二是仔猪涨价。今年3月份开始,仔猪价格突然大幅上涨,由2月份的19.55元/公斤,上涨为3月份的30.21元/公斤,4月份的35.17元/公斤,以至5月份的35.58元/公斤,从而推动了生猪价格的上涨。

三是疫情导致其死亡率增加。去年全国生猪养殖爆发了两次疫情,造成了母猪、生猪伤亡,仔猪成活率下降,供应量减少,这也是导致生猪价格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是饲料成本增加。饲料原料玉米价格逐月小幅上涨,2月份1.96元/公斤,3月份1.97元/公斤,4月份1.99元/公斤,5月份2.01元/公斤,导致了生猪价格的上涨。

五是柴油、汽油价格上涨,增加了运输成本,推动了生猪价格的上涨。

后期价格走势

生猪生产与生猪价格的周期性分析 第7篇

作为生猪养殖者, 应把握生猪生产与生猪价格的周期性变化, 实现养殖利润最大化;作为政府, 应适时或超前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措施, 以抑制由于生猪生产的周期性变化, 引发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笔者就如何把握生猪生产的周期性与生猪价格的周期性变化进行探讨。

1 生猪生产的周期性

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是由生猪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 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受地域等的限制, 但是人们可以利用生猪的生物学特性, 人为地控制繁育速度、生长速度、存栏数、出栏时间等, 以实现调节、控制生猪生产的周期, 让生猪的生产周期按人们需要的周期发展。

1.1 商品猪生产

商品猪从出生到屠宰, 一般经历如下几个时期:哺乳期 (从出生至30~60 d) →保育期 (从断奶至80 d) →育肥期 (从80 d开始育肥, 至180~240 d, 或者更长时间, 至300~360 d出栏) 。商品猪生产周期为180~360 d。

1.2 生产母猪生产

生产母猪从出生到最后淘汰, 一般经历如下几个时期:哺乳期→保育期 (这2个时期同商品猪) →后备母猪期 (从80 d开始至8个月) →妊娠期 (8个月后开始配种, 妊娠期114 d, 大约4个月) →哺乳期 (产后哺乳时间为30~60 d, 断奶后, 仔猪进入商品猪生产, 母猪进入下一个生产周期) →配种期 (仔猪断奶后3~8 d, 母猪发情配种) →母猪淘汰 (母猪的生产年限一般为3~6年, 生产高峰是第1.5~3.5年。在这个时期, 可以根据母猪的生产性能、生猪价格等情况, 决定淘汰母猪的时期) 。

1.3 生猪生产周期

从商品猪生产和生产母猪生产情况, 可以看出生猪生产具有其独特的生产周期性[4]。

1.3.1 商品猪生产周期。

商品猪经历哺乳期、保育期、育肥期, 至出栏需要180~360 d, 即6~12个月 (如果生产烤乳猪用商品猪, 只需要30~60 d, 即1~2个月) , 这个生产周期人们可以控制, 可以随人们生产的需要进行改变, 饲养周期为30~360 d, 即1~12个月, 一般情况下多为180 d, 即6个月。

1.3.2 母猪生产周期。

母猪出生→培育为后备母猪 (8个月) →配种、妊娠→生产下一代商品猪 (114 d) , 需要354 d左右, 大约12个月, 这个生产周期人们无法控制, 无法改变;母猪一生生产年限为3~6年, 生产第1胎的时间是1年, 生产高峰是第1.5~3.5年, 可以根据生猪市场情况, 决定淘汰母猪的适宜时期, 在生猪价格较低的时期, 提前淘汰母猪, 培育后备母猪;在生猪价格较高的时期, 推后淘汰母猪, 推后培育后备母猪;这样就能有效减小因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给生猪生产带来的影响, 提高养殖效益。养殖户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 确定淘汰母猪的时期。

2 生猪价格的周期性

影响生猪价格的因素很多, 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往往出现明显的价格周期性。

2.1 生猪生产的周期性

一般情况下, 从培育后备母猪开始, 至母猪配种、妊娠、哺乳、仔猪保育、育肥、肥猪出栏, 需要18个月, 即1个完整的生猪生产周期需要18个月, 约1.5年。如果在生猪价格处于高峰时培育母猪, 经过18个月, 生猪开始出栏, 由于供求关系, 生猪存栏数增加, 出栏数增加, 生猪价格处于低谷;这时开始淘汰母猪, 培育母猪数量减少, 这个情况经过18个月左右的时间, 生猪存栏数减少, 出栏数减少, 由于供求关系, 生猪价格又处于高峰。因此, 生猪生产的周期性影响生猪价格周期的规律是:从价格高峰至价格低谷或从价格低谷至价格高峰, 需要1.5年左右 (峰底到峰顶或峰顶到峰底) ;从价格高峰到价格高峰或从价格低峰到价格低峰, 需要3年左右 (峰底到峰底或峰顶到峰顶) 。

2.2 疫情疫病

由于市场流通, 生猪流动性加大, 饲料来源广泛, 生猪染疫病机会加大;加上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疫病;一些疫病病源发生了变异, 致病力增强;一些散发病, 成了群发病;一些地方病, 成了流行病。给生猪养殖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也打乱了正常的生猪生产周期和生猪价格周期。

2.3 生猪生产者的调节

为了获取养殖利润的最大化, 生猪生产者 (包括养殖企业和普通养殖户) 都会尽可能地把握生猪生产周期与生猪价格周期, 合理计划养殖, 调整出栏时间, 确定母猪淘汰时间[5]。尽量在生猪价格高峰时达到高存栏、高出栏、高利润;在价格低谷时调整猪群结构, 及时淘汰低产母猪, 培育后备母猪, 降低存栏数, 降低出栏数, 减少亏损。

2.4 粮食生产情况

在国内国际2种资源2个市场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 国内、国际粮食的增产、减产, 会直接影响生猪养殖成本, 影响生猪价格[6]。

2.5 政府调控措施

为了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需要稳定物价, 政府会在生猪价格剧烈波动时, 出台一些措施。在生猪价格过高时, 通过扶持生猪养殖、增加市场供应、扩大进口等措施, 尽量抑制价格;在生猪价格过低时, 通过增加收储、减少市场供给、限制进口等措施, 尽量刺激价格。

2.6 其他因素

遭受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台风、干旱、洪涝等;遭受经济动荡如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遭受地区冲突、战争、疫病流行等, 会对生猪增产产生影响。

3 生猪生产的周期性与生猪价格的周期性结合

作为生猪生产者, 都希望能获得较好的养殖效益, 要获得较好的养殖效益, 需要准确把握近几年来生猪价格的周期性变化, 预测未来1.5~3.0年生猪价格周期性变化的趋势, 根据这一趋势, 科学合理地安排生猪生产, 尽量做到生猪价格高时生猪存栏高、出栏高, 生猪价格低时生猪存栏低、出栏低。

3.1 生猪价格低谷时的生猪生产

当生猪价格处于低谷时, 应果断淘汰低产母猪, 减少饲养数量, 降低存栏数, 压缩生产规模, 清洗、消毒圈舍后, 空置圈舍, 进行必要的圈舍修理、改造。根据前期生猪生产情况, 总结好的经验, 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预测未来生猪价格趋势, 科学、合理地安排下一阶段的生猪生产, 有计划的更新猪群血缘, 引进种猪、培育后备母猪, 力争下一轮的生猪生产周期与生猪价格周期同步。

3.2 生猪价格高峰时的生猪生产

当生猪价格处于高峰时, 要加大生产投入, 增加存栏数, 提高饲养标准、管理标准以及工作人员工资。尽量缩短饲养周期, 提高出栏率;尽量控制发病率, 降低死亡率;尽量减少母猪淘汰, 增加生猪数量;尽量推后或减少种猪、后备母猪培育, 增加肥猪出栏数, 实现当前利润最大化。

3.3 生猪价格处于合理阶段的生猪生产

当生猪价格处于合理的阶段, 要判断其是处于价格上升阶段, 还是下降阶段。

3.3.1 处于价格上升阶段。

此时要积极培育种猪、培育后备母猪, 淘汰低产母猪, 淘汰母猪的数量要等于或小于培育后备母猪的数量, 要增加存栏数, 适当推迟出栏时间, 提高饲养规模, 提高饲养标准, 提高管理、保健、防疫、消毒等标准。

3.3.2 处于价格下降阶段。

要及时淘汰低产母猪, 减少或停止培育种猪和后备母猪, 提高出栏率, 逐步降低存栏数, 减小饲养规模,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休假, 对圈舍进行清洗、消毒、维修。

3.4 贯穿于整个生猪价格阶段的生猪养殖措施

3.4.1 饲养管理。

无论生猪价格高低, 养好猪是一切的前提。必须有良好的圈舍、优良的种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免疫程序;有敬业而且精业的工作人员。努力提高产仔率;提高成活率;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母猪空怀率;控制发病率;降低死亡率。

3.4.2 经营管理。

充分运用运筹学的管理原理, 科学把握圈舍、资金、人员成本;密切关注饲料价格、生猪价格;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贺飞, 王志成, 冯德英, 等.对生猪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6) :105-106.

[2]余刚.西宁市生猪价格变化情况的分析与预测[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 :110-111.

[3]魏艳骄.我国生猪市场波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4) :55-57.

[4]单福彬.生猪价格超常波动对健康养殖推广的影响[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 (6) :41-43.

[5]杨莉, 马艳菲, 牟学新.辽宁省阜新市当前养猪业形势分析及应对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 (5) :64.

生猪价格看涨至年底 第8篇

7月29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生猪饲养重回盈亏平衡点之上”。按6∶1的盈亏平衡点计算, 生猪价格回升到12.6元/千克才能保本。上半年全国生猪生产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价格下降早且长时间低位运行, 生猪出栏显著增加, 养殖效益严重下滑。由于各方积极努力, 生猪产能在低谷期积极调整, 从6月中旬开始止跌回升, 存栏趋稳。

据分析, 这段时间猪肉价格仍属于恢复性上涨, 其主要原因, 一是今年春天, 受疫情影响, 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一直比较低迷, 曾下跌到4.50元/500克和7.00元/500克, 很多养猪户由于无利润甚至亏损, 开始淘汰、宰杀母猪, 一些散户甚至空圈不养, 导致生猪存栏减少, 造成后续猪源短缺, 推动生猪及猪肉价格上涨;二是养殖成本上升, 玉米价格自1月份的每500克0.85元上涨到6月份的0.95元, 上涨幅度达到11.8%, 与去年同期的0.76元相比上涨25%。玉米价格的上涨造成生猪养殖成本增加, 势必带动生猪及猪肉价格上涨;此外, 进入6月, 南方许多省份发生的水灾使大量生猪、母猪、仔猪被淹死, 加之水灾后的高温天气引发的猪高热病, 造成生猪供应紧张, 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价格上涨。

上半年, 全国生猪出栏3.27亿头, 同比增加了4%;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43670万头, 同比下降2.4%, 比去年底下降6.9%;能繁母猪存栏4680万头, 同比下降3.1%, 比去年底下降4.7%。

因为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猪肉价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按照以往的规律, 夏季属于猪肉消费淡季, 价格会略降。但是今夏猪肉市场自6月份以来却出现了一轮较为明显的上涨行情。蛰伏了半年多时间后再拾涨势, 这是否意味着猪肉价格开始全面反弹?七八月份是猪肉消费淡季, 但并没有影响猪肉价格的上涨。近期全国不少地方出现洪涝灾情, 一部分生猪肉源被运往受灾地区, 导致非灾地区市场的供应量相对减少。这些都对肉价坚挺发挥作用。

生猪价格 第9篇

生猪产业链是指生猪从仔猪生产、生猪饲养到屠宰加工,并最终形成猪肉及其产成品的时间、空间过程。按照专业分工可以将生猪产业链上的主体依次划分为:种猪供应商、仔猪繁殖者、生猪饲养者、饲料供应商、流通中的中间商、屠宰加工企业、零售商等。卢凤君等(2003)分析了公司与养猪场行为选择机理的基础,并利用监督博弈模型导出了双方选择的临界条件。刘万利等(2005)分析了养殖户与屠宰加工企业的行为机理,并通过博弈模型得出了二者的临界点。胡凯等(2007)通过研究不同的生猪供应链上游结构中的主体行为选择和博弈关系,分析了由此带来的对猪肉安全的影响。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多从生猪产业链各主体的关系研究出发,最后得出行为选择的条件。其实,生猪产业链上各主体的行为博弈最终都是价格的博弈,而这些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又最终影响了生猪产业链各节点的市场价格。鉴于今年上半年我国生猪及猪肉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研究生猪产业链上各行为主体的博弈对生猪产业链各节点市场价格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应用博弈论中的讨价还价模型和信号传递模型及相关理论。

1 生猪产业链结构

我国虽然是养猪大国,但规模化程度较低,农村基本以农户散养为主,基于这种饲养模式,我国生猪产业链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本文主要以黑龙江省生猪产业链结构为例)。

1.1 简单结构(如图1所示)

这种结构是生猪产业链中比较简单的一种形式,共有四个行为主体组成,其中生猪饲养者是自繁自养。

1.2 单一中间商的产业链结构

随着养猪业在黑龙江省的不断兴起,生猪产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便产生了如下的产业链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

在图2中种猪供应商向仔猪繁殖者提供种猪、仔猪繁殖者向生猪饲养者提供仔猪、由中间商(猪贩子)向农户收购生猪再转手出售给屠宰加工企业,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是专业化的,这种结构是目前黑龙江省比较普遍的一种生猪产业链结构,这种结构也是本文所主要分析的生猪产业链结构。

1.3 多中间商的产业链结构(如图3所示)

多中间商的生猪产业链结构是在专业化程度较高、商品流通顺畅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结构虽然不是现在生猪流通中的主要产业链结构形式,但它却是未来生猪产业链结构发展的一种主要形式。

本文主要集中分析第二种产业链结构的各行为主体博弈对生猪产业相关价格的影响。

2 基本假设

2.1 有限理性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本文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这条基本假设,即生猪产业链上的各行为主体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导致了行为主体对未来预期的扭曲。在生猪产业链上表现为各节点行为主体对未来市场形势的高估或低估,即由各行为主体博弈所形成的价格的不确定性。

2.2 每个行为主体都是价格的相对被动接受者

价格的相对被动接受者是指:生猪产业链上的行为主体对于市场价格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然而由于生猪的生物特点,不论是仔猪还是生猪到了一定时间必须出售,或者鉴于对市场形势的判断以及存在多个竞争者等因素的影响商贩和厂商不得不收购和销售。因此,即使是当时的市场价格不是养殖者或者收购者所愿意接受的,他们也必须接受这个市场价格出售或者收购产品。之所以说行为主体是价格的相对被动接受者,是因为每个行为主体都拥有有限的定价权,在生猪的生物特点允许的时间范围内,资源的拥有者可以向其他行为主体进行索价,最终在各行为主体通过讨价还价使市场价格趋于一个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聚点价格”或者说是“折中价格”。

2.3 排除大规模传染病影响

大范围疾病爆发是指全国性传染病的流行,如2005年末爆发的猪链球菌病、2007年上半年的猪高热病等传染病及疾病误解所造成的影响(2009年上半年爆发的甲型流感最初叫做“猪流感”),这些大规模的传染病会造成产业链的崩溃,使各行为主体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如养殖者永久性不养猪、商贩不收猪、屠宰加工企业转行等。博弈论是建立在参与人理性基础上的。

3 行为主体的博弈及对价格的影响

生猪产业链行为主体是指产业链节点各行为人,我们将行为主体(即参与人)的博弈视为是对交易商品的价格的谈判。

3.1 假设

为了分析方便,根据实际对于参与人我们做如下假设:

假设1:参与人即行为主体都是理性的,其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假设2:仔猪繁殖者、生猪饲养者知道整个市场的品质(种猪、仔猪、生猪的质量)分布,但不知道具体品质。

假设3:仔猪繁殖者和生猪饲养者之间是信息对称的;种猪供应商与仔猪繁殖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种猪供应商知道仔猪生产者的利润信息,而仔猪生产者不知道种猪供应商的利润信息。其他参与人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

假设4:中间商与其他参与人是经常交易的。

假设5:种猪、仔猪、生猪的饲养或者收购成本是其品质的递增函数。

假设6:所有参与人都是风险中性的,参与人之间发生交易存在交易成本。

3.2 主要行为主体之间的单次博弈

对于生猪产业链各节点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本文着重阐释生猪饲养者和仔猪饲养者、生猪饲养者和中间商的价格博弈(如图4所示)。生猪产业链上的其余行为主体之间的价格博弈与生猪饲养者和中间商的价格博弈类同。

(1)种猪供应商与仔猪繁殖者之间的价格博弈

记S为种猪供应商、F为仔猪繁殖者,CS为种猪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于S、F处于信息不对称位置,通过假设2知F知道整个市场种猪品质的分布但不知其具体品质,通过假设6设参与人F的单位交易成本为CT1。参与人S、F分别制定了各自的预期价格PS1、PF1,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常识有:PS1>CT1、PF1≤CS+CT1,且PS1>PF1,但是现实中S、F的预期价格都是依据对方的信息以及市场信息所给出的,也就是说,这两个预期价格都是动态的。参与人S、F之间的博弈就是关于交易价格的一次谈判,谈判的结果有两种即达成、未达成。参与人价格谈判的过程其实就是两轮次的讨价还价过程。

令η为种猪的品质,η在0、≤a≤上服从均匀分布,其概率密度f≤η≤=1/a,参与人F对于种猪品质的期望值为:η=0乙aη≤η≤dη=a/2,其期望利润为且∏F1满足∏F1≥0,而事实两者交易的成交价未必是PF1。第一轮谈判由参与人S出价PS1,S完全知道自己种猪的品质,而参与人F不知道,因此:

(1)Proη1、、≥a/2、η1-PS1-CT1≥0,谈判达成,博弈结束。

(2)Proη1、、≥a/2、η1-PS1-CT1≤0,F拒绝,进入下一轮谈判(其余情形拒绝)。

第二轮谈判由参与人F出价PF1,由于参与人S知道F的利润空间信息,因此对于价格PF1:

(1)PF1≥CS,谈判达成,博弈结束。

(2)PF1≤CS,S拒绝,谈判为达成。

我们现在考虑一种现实中比较常见的情形,即养猪利润高,市场利好,需求者相对于供给者处于劣势,参与人S很想买到种猪,参与人F并不着急买,然而市场上存在很多卖家和买家,而PF1≤CS又是一种两难情形,于是交易价格就可能走向谢林(Schelling)所说的“聚点”,我们这里称之为折中价格(双方各退一步的妥协价格),即出现成交价格P1(PF1≤P1≤PS1)。

(2)仔猪生产者与生猪饲养者之间的价格博弈

根据全国成本调查网(http://www.npcs.gov.cn)显示仔猪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七分之二左右。记L为生猪饲养者、CF为仔猪繁殖单位成本、CT2为生猪饲养者的交易成本。因为参与人F与L之间是信息对称的,虽然他们各自都依据他们对对方的了解估计了各自的预期价格PF2、PL2,由于生猪产业链上的价格逆向传递性较强,对于参与人L来说,如果市场利好,L处于谈判的被动位置;如果市场低迷,L处于谈判的主动位置。因此有如下情形发生:

情形一:市场利好

参与人F占优,F出价PF2,设参与人L预期生猪销售额S,饲养成本为C,购买仔猪所形成CPF,L所考虑的问题是经过一个养殖周期后利润最大化,即Max∏L2=S-C-CPF-CT2,为了保持养殖的连续性,生猪出栏就必须及时补栏,因此,只要∏L2>0,参与人L接受价格PF2。

情形二:市场低迷

参与人L占优,L出价PL2,由于参与人F处于劣势且市场上存在很多同质竞争者,因此,只要满足PL2>CF,参与人F接受价格PL2。

然而,由于竞争的存在和仔猪的生物特点(即繁殖时间到了,仔猪必须出售否则只能自己饲养)任何具有占优策略的一方也只是相对的占优。即使在市场利好的情形下参与人F也不得不出售仔猪,虽然得不到价格PF2,但他也不会接受PL2,因此,最终的交易价格又将走向折中价格P2,市场低迷的情形亦是如此。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市场价格P2,满足如下条件:PL2<P2<PF2。

(3)中间商与生猪饲养者之间的价格博弈

根据基本假设2,与其他产业相比生猪产业链上的行为主体作为供给方控价权较弱,每个节点价格的形成都是相关主体谈判的结果。对于这一节点,生猪饲养者和中间商都想获得最大利润,记M中间商,因此,参与人L会要高价并尽可能的抬价,与之相反,参与人M会出低价并尽可能的压价。根据实际情况,每一地区的中间商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由假设4知,参与人M与参与人L是经常交易的,并且一般是经过若干次的(有限次的)讨价还价才成交的。下面我们应用鲁宾斯坦恩-斯塔尔模型(Rubinstein-Stahl)对以上讨价还价过程进行分析:

两个参与人L、M必须就如何分享这个节点间存在的利润(L、M最终获得利润之和,令这部分利润为1)达成一致(在生猪最佳饲养期和市场需求允许范围内,参与人L、M各自有进行相互讨价还价的优势,因此二者将进行有限期的讨价还价,直到生猪超过最佳生长期或市场需求发生振动时为止,因为此时双方都变成了被动的价格接受者,一方不得不向另一方妥协形成最终的市场价格)。在时期1,参与人L出价PL3,即提出一个分享规则x、、1-x、,从常识中可知x>1-x,让参与人M接受或拒绝,如果参与人M接受提议,则博弈结束(一般说来,除非市场上非常缺猪,否则参与人M不会接受);如果参与人M拒绝,则进入下一轮出价。在时期2,参与人M出价PM3,即提出一个分享规则x、、1-x、让参与人L接受或拒绝,如果参与人L接受则博弈结束(一般说来,除非生猪超过了最佳饲养期,否则养殖者会继续饲养下去);如果参与人L拒绝,那么由他在下一个时期提议分享规则。

如果PL3在t期被接受,则收益是δ、Ltx、δMt-、1 x、、,其中x是参与人L得到的利润份额,δL、δM分别是参与人L、M的贴现因子。注意这个博弈有多个纳什均衡,特别地,策略组合“参与人L一直要求x=1,且拒绝所有小于1的利润;参与人M总是提议x=1,且拒绝其他提议。”是一个纳什均衡,然而这个策略组合并不是子博弈完美的。如果参与人M拒绝参与人L的第一次的出价,并给予一个能使参与人L的获利x>δL1的价格,那么参与人L就有可能接受,因为如果他拒绝这一提议,那么明天最好的结果哪怕是得到这部分的所有利润也只不过只值δL。下面则是鲁宾斯坦恩-斯塔尔模型的一个完美子博弈均衡:

参与人i i=L、、M,j=L、M、总是在轮到他出价时要求利润、1-δj、、1-δiδj、,他接受任何利润等于或大于δi、1-δj、、1-δiδj、的提议,而拒绝任何更小的提议。注意参与人i的要求:是参与人j可接受的参与人i得到的最大利润份额。

当这种情形出现时由于当事人都是理性的可能会导致僵局,只有当生猪生长到超过其最佳饲养期(或市场需求降低)时由于饲养者的有限理性,生猪饲养者才会接受中间商的低于其预期价格的价格P3;或者只有当市场的需求增加时,中间商才会接受生猪饲养者的高于其预期价格的价格P3。于是只有当双方都处于价格的相对被动接受者时才会形成生猪的市场价格。

3.3 生猪产业链上的价格传递

生猪产业上的价格传递从事实角度来看,是一种信号传递过程,并且这种信号的传递是逆产业链方向传递的,因为在市场上总是猪肉的价格上涨后,生猪、饲料、仔猪等价格才依次或者同时上涨。鉴于价格的传递是逆向发生的,价格先动者有一定的信息优势,所以我们运用博弈论中的信号传递模型来阐释这个过程。本文截取生猪产业链上以下部分进行说明,余下部分的传递过程与此部分类同。截取部分如图5所示:

信号传递模型是包含信念更新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图5中实线箭头代表商品的流通走向,虚线箭头代表价格传递走向。在图5中中间商M市价格信息的发送方,中间商M掌握着中间商和屠宰加工企业之间的市场信息,这段市场的价格为P4(也是一个妥协价格)。生猪饲养者L是价格信息的接收方。M在其价格集内选择价格向量P4M,p4m<P4,p4m奂P4M,,L观察到P4M并在其价格集内选择价格向量P3L,p3l>P3,p3l奂P3L,。混合行动空间是AM、AL,其元素对应是P4M、P3L。参与人i i,=L、M,的收益表示为Ui,P4M,P3L,θ,,其中θ市价格信息空间中的私人信息。在开始博弈之前,参与人L关于参与人M类型的先验信念是共同知识,参与人M的策略规定了对于每一种类型θ在价格P4M上的一个概率分布σM·|,θ,(一个价格策略)。参与人L的策略则规定了对于每一个价格P4M和价格P3L上的一个概率分布σL,·|P 4M,,当参与人L采取σL,·|P 4M,时,类型θ对于策略σM·|,θ,的收益为:

当参与人M采取σM·|,θ,时,参与人L对于策略σL,·|P 4M,的收益为:

对于上述模型的解释是,上述两种收益经常出现在市场有波动时,从2005年末至今这一时期内由于猪链球菌病、口蹄疫、高热病所导致的局部仔猪、生猪、猪肉供给不足就是这种情形,当参与人得到的收益与他们的预期不等时(包括大于和小于),很容易产生不理性的行为,诸如:生猪饲养者盲目扩大或缩小养殖规模,进而导致猪肉供给的波动,从而引起了价格的波动。

4 结论

通过对生猪产业链上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价格博弈对生猪及猪肉市场最终价格形成的影响和价格传递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生猪产业链上游的各行为主体,尤其是仔猪繁殖者、生猪饲养者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很有限,而中间商掌握的信息较其他行为主体全面。

(2)由于生猪养殖多集中于农村,而猪肉销售多集中于城市,信息的强度会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建立及时的信息平台,供生猪饲养者等利益相关人全面了解市场信息。

(3)由于信息的弱势,多数养殖者(如种猪供应者、仔猪繁殖者、生猪饲养者)谈判能力较弱,尤其是生猪饲养者与中间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发展养猪合作组织可以增强养殖者的谈判能力,但是发展养猪合作组织需要政府的指引甚至扶持,因为在黑龙江省农村的生猪养殖者的合作意识淡薄。如果整个生猪产业链都在合作组织中,那么就不会出现2007年猪肉价格空前大涨价的现象,因为合作组织能够提供全面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消除信息不对称,并最终抑制猪肉价格的波动。

摘要:由于生猪产业链不同节点上行为主体目标利益的差异,导致所有行为主体在产业链上追逐着各自的最大化利益,利益博弈最终影响了生猪产业链各节点市场价格的变化。应用博弈论中的讨价还价模型和信号传递模型分析了种猪供应商、仔猪养殖者、生猪饲养者以及在这三者之间的中间商等生猪产业链行为主体博弈对生猪市场价格的影响。

关键词:生猪产业链,行为主体博弈,价格传递

参考文献

[1]卢凤君,孙世民,叶剑.高档猪肉供应链中加工企业与养猪场的行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2):90-94.

[2]刘万利,吴秀敏.猪肉产品供应链中各主体对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博弈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5(8):53-56.

[3]胡凯,廿筱青,阮陆宁.生猪供应链上游结构与猪肉安全的博弈分析[J].物流技术,2007,26(3):71-73.

[4]邱新平,吕廷杰.基于Rubinstein议价模型的几点推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8):149-150.

[5]王亮,刘传波,郭霄.基于供应链节点供需企业间的价格博弈分析[J].物流技术,2006(3):171-173.

[6]陈秀平.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间讨价还价的博弈分析[J].物流技术,2007,26(2):134-136.

[7]王龙,等.演化博弈与自组织合作[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7(6):330-343.

让生猪价格再“飞”一会 第10篇

2010年的“豆你玩”、“玉米疯”、“糖高宗”等农产品涨价情况屡屡出现, 证明游资炒作已经远远高于供需本身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因“炒作”而导致的价格上涨在2011年仍旧会出现, 同时成本支撑猪价上涨的可能性也极大。

另外, 2010年我国能繁母猪的存栏数量虽然仍旧大幅高于4100万头的标准水平, 但是相比2009年的存栏数量已经大幅回落, 最低的8月份甚至降到4580万头的水平。这也为2011年的猪价上涨提供了支撑。

影响猪价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那就是疫情。一旦有疫情发生, 将对猪市产生重要影响。广大养殖户应根据疫病的发生情况合理安排出栏, 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总体来看, 2011年生猪价格不会像2010年那样出现价格过低的情况, 相反, 更可能维持在相对较高的价格水平上。

生猪价格 第11篇

试点积累了利用保险手段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初步经验

“在国内,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属于农业保险中的创新产品。”张峭指出,我国农业保险主要是对生产风险提供风险保障,比如自然灾害、动物疫病等,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另外一种重要风险——市场风险或价格风险则基本没有保障。

事实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具体到生猪生产中,“猪周期”带来的猪价剧烈波动,不仅使养殖者承受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也直接影响到产业的稳定,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则被认为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有效策略。据介绍,在世界上最早开展此项保险的美国,目前已经推广到48个州;在加拿大,扩展到整个西部地区,保险产品包括生猪和肉牛。

2013年以来,我国多地尝试开展生猪价格保险。张峭认为:“将市场风险纳入保险范畴非常有意义。”试点地区先行先试,积累了利用保险手段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初步经验,而且针对保险实施中的问题,不少地方都在调整、完善。

提高保障水平、大范围推广尚存诸多现实难题

张峭坦言,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虽然被看好,但仍处于各省分散试点的阶段,面临许多制度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诸如:

如何在较高的赔付水平与较合理的保费间寻找平衡?

张峭认为,目前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产品和定价都较为粗放,产品种类少、保障水平低且单一。“以北京为例,2013年首批保险是以1年为赔付周期,但猪价的涨跌一平均,赔付款就会打折扣,农民不满意,要求缩短赔付周期、增加赔付次数。”安华保险2014年新增了理赔周期为6个月的产品,保费费率从1%提高到3.1%,投保负担相应加重,对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影响。

选择什么样的指数作为赔付依据?

张峭解释,指数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着保险产品的风险和实施效果,比如美国的生猪价格保险是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价格依据,我国试点省份多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猪粮比为参照。“猪粮比是养猪的盈亏平衡点,那么保险就是‘保成本’,补贴的仅仅是养殖亏损。”由于我国农产品价格监测系统有待完善,又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以猪粮比为依据是目前较为现实的选择。此外,由于养殖水平的不平衡,各地实际的猪粮比存在差异,比如北京测算的猪粮比为6.3∶1,这也造成了部分养猪户对目前保障水平“一刀切”的不满。

生猪价格的系统性风险怎么分散?

一种保险产品是否可行的关键在于其风险能否有效分散,赔付风险能否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张峭分析:“风险独立性是保险的一个要件,比如自然灾害风险,只在某个地点上发生,风险能够在空间上分散。而价格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比如生猪的价格在不同地区的走势是基本一致的,这样保险公司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他粗略地做了个假设:四川省年出栏生猪7000多万头,如果全部投保,按照安华保险半年期产品每头赔付92元算,那保险公司要赔70多个亿。所以,将生猪价格保险的实施范围控制在较小区域内、根据生产成本设定较低的保额,也是保险公司现实的考虑。

要加强制度创新,完善保障条件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为养殖户的市场风险“兜底”,而这一保险本身也需要从制度上予以更多保障。张峭认为,价格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发展的新趋向,要借鉴国外经验,从国家制度层面加以考虑和设计。

第一,应将生猪价格保险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范畴,建立保费补贴制度。目前,各试点省份的保费均由地方财政补贴,资金来源不一、额度不同。要实现保险保障水平的“提档”、保障范围的“扩面”,保费补贴额度的增加在所难免,要增强中央财政对此的支持。

第二,要健全包括生猪价格在内的农产品价格监测发布体系。相关农产品价格的及时与准确公布是保障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美国、加拿大的生猪价格保险的实际销售价格都是以政府市场价格监测数据为依据计算的。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生猪期货,提高政府监测发布市场价格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对支撑价格保险的发展意义重大。

析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 第12篇

现行调控政策

早在2009年,我国就出台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2012年5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发布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2012年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和市场形势出现了较大变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养殖成本逐渐平稳,现行政策已经不符合市场形势,故2015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发公告,公告称要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上涨下跌,为完善生猪市场价格调控机制,提升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对2012年初发布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进行了修订。与以往相比,新版预案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了调整,一是调控指标方面,随着养殖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国养猪行业一般在5.5∶1以上时实际上已开始盈利,因而新版预案把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从6:1调低至5.5:1—5.8:1。二是明确冻猪肉收储的最高量,新预案在收储信息上越来越透明化,收储量也进一步扩大到25万吨,这有助于扩大冻猪肉收储对猪肉市场的提升作用。三是弱化了政府微观层面调控,更注重宏观调控。2015年的调控预案强调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分别或同时启动发布预警信息、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措施,不再提倡政府补贴措施。可以看出,新预案更注重通过市场规律来调节生产以促进市场稳定,更注重从宏观层面来调节生产和市场。

调控政策评价

修改调控预案的目的是使其更符合市场形势,因而其相应的配套政策也应尽快加以完善。自2009年国家出台猪价调控措施后,新版预案首次下调并采用区间设置,但猪价过快上涨的猪粮比价阈值并没有调整,三级响应中猪价过快上涨的猪粮比价依旧为8.5:1—9:1。另外猪价低迷时国家虽然启动冻猪肉收储,能够在短期内稳定市场,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冻储之后,这些冻猪肉还会投放到市场上,这就导致猪肉价格再次下跌。因此建议进行公益性的投放,向中低收入人群赠送部分收储的猪肉产品。这样不但可以可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营养水平,还可以减弱对猪肉市场的负面影响。其次是冻猪肉收储权限问题。少数规模化屠宰企业控制了冻猪肉收储,不仅可得到国家收储补贴,还可以通过操控市场来赚取猪肉差价,获得双重利润。我国各地差异较大,建议适当下放冻猪肉收储权限至地方。再次,国家在宏观控制时,可考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生猪供给不足时,对养猪户普遍加大补贴,虽然可以鼓励扩大供给,但是也很容易扰乱市场。最好能够将补贴向环保、高效的养殖户倾斜,以促进生猪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考虑为养殖户提供融资平台以及建立政府养殖贷款担保基金等措施。

调控政策建议

众所周知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应该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手段进行调控,以保证生猪市场的正常运行。

从源头抓起,加快生猪产业链整合,开展新型产业合作经营,实行生猪规模化养殖和订单式生产,减少盲目生产带来的价格波动。由于规模化生猪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优势明显,因此,应该把目前一家一户小农散养方式集中起来,大力发展生猪订单生产,提高生猪养殖的组织性、计划性,减少盲目生产带来的价格波动。鼓励和帮助像“雨润”、“苏食”、“中粮”这样的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与规模养殖场合作,让屠宰和养殖形成合力,提升全行业的抗风险能力。规模养殖场在与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经营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养殖场自身的合作,如组建专业合作社或者联合社,增强养殖环节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比如,“温氏养猪模式”就是一种较好的产业合作经营形式,由公司向合作养殖户统一供应苗猪、饲料、兽药、技术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养殖户不必理会市场价格行情的起伏变化,只管埋头养好猪。合作养猪还有一个好处,养殖户除了投资建造猪舍,其余诸如苗猪、饲料、兽药等全部先由公司提供,实行记账赊欠,待出售肥猪时一次性扣除,大大减轻了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新形势下还需要适度调整相对过剩的生猪产能,调整生猪养殖结构,促进生猪产销组织的发育,完善生猪市场结构。对于在稳定市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养殖企业给予倾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引导产业创新,培育生猪生产要素市场,转变养殖方式,尤其是推进生猪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加快构建新型生猪生产经营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生猪价格波动调控预案。尽快完善生猪价格波动调控预案,可以考虑增加“料肉比”指标作为补充。生猪收储调控启动的猪粮比价由低于6:1调整为6.5:1或以猪价跌到每头100元左右的微利时启动收储。简化调控程序,实行先启动、后备案制度。建立全国分级分区域的响应机制。中央政府适当增加补助,提高生猪养殖主产县能繁母猪保险赔付率和生猪等保险赔付率。二是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补贴、收储等具体调控手段,有效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政府调控猪市的原则不是改变市场周期,其关键点是掌握好调控时机和度。比如,国家调控要设定一定的存栏数量规模特别是能繁母猪数量,低于这一规模就给予补贴,高于这一规模就减少或取消补贴。

建立猪肉价格调控长效机制。一是优化生猪市场环境,健全猪肉进口办法。政府部门不仅要通过储备政策、补贴政策,在猪肉价格处于低谷时出手干预市场,更要在农产品的供求信息、金融工具的创新、减税、减费、减少审批、放松管控等方面多下功夫,市场运行自身形成的平衡远比行政命令得来的效果稳固。二是建立生猪生产周期性损害救助制度。政府应该致力于建立长期性的机制,以补贴为核心,以保护生产者基本收益为着力点。在制度设计上,要以超过一定规模的商品生猪生产者为对象,以周期性亏损为基本依据,实行财政直接补助与生产者出资相结合,建立生猪生产周期性损害救助基金,对生产者的基本经营收益提供有力保护,实行动态管理、差额补助、超额补助、按年结算、组合扶持和合约管理。三是进一步推广完善生猪价格保险试点。要健全完善监测预警及宏观调控机制,治本之策还是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合理引导生猪生产,倡导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同时强化金融保险政策支持,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等。保险机构应加快建立与完善生猪保险体系,促进生猪生产发展。当前的生猪养殖可以说是效益与风险并存。灾害天气的发生,疫病难以有效控制,都使养殖户心存疑虑。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能够为养殖户确立一个最低收益水平,使养殖户在生猪价格过低时,依然能维持一定的收入水平。这一做法是从政策层面帮助生猪养殖场规避市场风险的有益探索,值得在全国生猪主产区推广。四是适时推出生猪期货交易。尽快制定出生猪行业的各项标准,早日开展生猪期货交易,利用市场化手段为产业提供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工具,这将是稳定生猪生产与消费,促进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有了生猪期货,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就可以给市场带来更多的远期价格参考,这样养殖户不必盲目补栏,用市场手段调节市场,有利于加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生猪产业整合,市场调节功能与政策调节机制结合,更有利于产业发展。这一方面可以减少价格的波动,养殖户可以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生猪期货还可以促进生猪出口,从而增加生猪主产区农民的收入。要加强对生猪产业链中各类市场主体的期货知识培训,特别是鼓励屠宰、养殖大型企业参与大宗饲料原料期货市场和生猪电子交易,积极培育和发展生猪期货的机构投资者,建立完善、合理的投资者结构,为中国生猪期货的适时推出和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上一篇:理论水平下一篇:装饰工程施工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