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力范文

2024-07-24

国家实力范文(精选12篇)

国家实力 第1篇

一、关于软实力

(一)软实力的界定

软实力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奈认为,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通过让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说服他人遵从或使他人同意那些能够产生预期行为的准则或制度来发挥作用。”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简单地说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诱使他人作出有利于自己利益决定的一种影响力。

(二)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众所周知,软实力的发挥与作用都是建立在一定实体实力之上的。而这种实力被广大的学者称之为资源,产生软实力的资源。相应的资源为某一种软实力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对资源的划分也就成了对软实力进行具体划分的一种依据。如,美国在战后一跃升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并凭借其发达的金融贸易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由美元为国际流通货币的庞大的金融秩序,同时依托其强大的黄金储备,长期以来美国的经济都影响甚至左右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其在贸易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更是无可替代,而这种广泛的影响力,就是美国的经济软实力,毫无疑问它是建立在美国经济资源基础之上的。可见,不同的资源构成了不同的子软实力,不同的子软实力又构成了统称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母软实力总和,即国家软实力。

(三)软实力的两极

构成国家软实力的子软实力有很多,通常有政治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经济软实力,军事软实力等等。应当注意的是,软实力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其最大特质当属其国家主权性与价值观的体现,但在诸多子软实力中,只有政治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最具备一个国家的主权特点。同时,政治与文化构成了一个主权国家立足于世界的基本框架,脱离了以上两种因素,则不能称其为一个国家,转换到软实力上亦是如此。

因此,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和政治软实力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两极,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也将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二、政治软实力

所谓政治软实力,指:“国家以柔性方式运用政治资源去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按照我们之前对软实力的理解,政治软实力也可以宽泛的认为是一种政治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产生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的政治价值观、公信力、执行力、政治稳定性、国家责任感、国民的幸福指数、国家形象、领导人个人魅力等等。但之所以是软实力的表现,就在于它们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影响者自愿支持一国政策。现代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和中国古代的仁、义、礼、智、信的政治思想,都是以人们自愿接受为前提,促使别人接受一国政府政策的。

在国际社会提到一个国家的政治,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是与其执政党密切相关的,每个不同党派都有自己党派长久以来标榜的政治价值观,这一套政治价值体系也最直观的展示出一个国家政治在国际上的第一印象。同时,国家政治软实力强的实质是人民的意志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得到体现,变成国家的意志,而这一切也与执政党的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政党就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民的立场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政治上的平稳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对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最好诠释。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乐于借鉴和学习中国模式的原因,而这一种认可也是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一种表现。

如果说政治价值观更多的是比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内在表现,那么政治公信力则是一个国家活跃于国际舞台,政治软实力的外在重要表现。就像一个人想要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一样,一个国家,想要在国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并在国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公信力就成为国家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外在特质。公信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使公众(可以是其他国家也可以是国内的民众)信任的力量。当一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的都被其他国家所信任时,那这个国家的政治举措将得到很好的回应与支持,进而可知这个国家的政治软实力自然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公信力的产生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秉持国际公平正义价值观,说到做到负责任行为才能逐渐形成的。公平正义是指在国际交往中,以广泛的价值认同而非个别国家的利益诉求作为评价标准,为追求更加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而进行的国家行为。说到做到负责任则是指承担与自身实力相应的国际义务,并在国家交往中兑现所做承诺并为之负责的能力。

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言,政治软实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治软实力之所以成为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是因为它是一个操作性最强的实力要素,其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受政治软实力的影响。因此,重视和发展我国的政治软实力将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软实力

如果说国家软实力就像一个人,那么政治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就是他的两条腿,只有这两条腿默契的配合,人才能够前进,国家软实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及其软性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体现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同化力和感召力。”可见,文化软实力的产生也是基于文化资源的存在和应用之上的。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成为其生存发展和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文化软实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崛起所必须的价值取向。同样,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其首要的反映便是其整个民族的价值的表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文化与价值总是相伴出现。软实力的产生则是让他人或者是别的文化认同这样一种价值。而认同就意味着多方面的含义。产生认同首先要求一国的文化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特质,鲜明地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其次,这种文化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或者说创造性。这就意味着,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善于借鉴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文化,这种发展的关键在于包容和创造,一味保守与排外的文化是不会产生软实力的,当然,也不是说这样一种借鉴与吸收是不加选择的,每一种文化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否则,这样一种吸收将很容易演变成文化的入侵。最后,文化需要走出去,形成一整套良好的运作系统进一步形成文化产业。只有具备了以上三种条件的文化才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

应当注意的是,一个国家产生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也必须是惠及全体国民,产生社会公益效应的文化,文化的创造性也必须来源于此。文化是人民创造的也只有通过人民和吸收文化新元素再加工才能不断创新,基层的广泛的社会文化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内功。没有内功的文化既是走出去也是不能产生软实力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但这些优秀的文化只有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新形势下的文化竞争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需要看到的是与发达国家的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优秀的文化只有接受竞争的考验才能更加优秀。因此,习主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 第2篇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软实力”是相对于一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资源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在他看来,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构成软实力的有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软实力体现为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外交策略等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通过文化来体现。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软实力”概念由“软实力”概念衍生而来。在现实中,人们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运用方式。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意思是“文化这种软实力”,或者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文化”。作为这种观点的体现,人们会说:“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见2006年1月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论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也便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或者说是“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这种理解方式与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载体的界定有关。奈认为,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载体或者说资源基础: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和国内政策(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时)。

浅论国家的政治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第3篇

一、关于软实力

(一)软实力的界定

软实力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奈认为,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通过让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说服他人遵从或使他人同意那些能够产生预期行为的准则或制度来发挥作用。”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简单地说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诱使他人作出有利于自己利益决定的一种影响力。

(二)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众所周知,软实力的发挥与作用都是建立在一定实体实力之上的。而这种实力被广大的学者称之为资源,产生软实力的资源。相应的资源为某一种软实力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对资源的划分也就成了对软实力进行具体划分的一种依据。如,美国在战后一跃升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并凭借其发达的金融贸易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由美元为国际流通货币的庞大的金融秩序,同时依托其强大的黄金储备,长期以来美国的经济都影响甚至左右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其在贸易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更是无可替代,而这种广泛的影响力,就是美国的经济软实力,毫无疑问它是建立在美国经济资源基础之上的。可见,不同的资源构成了不同的子软实力,不同的子软实力又构成了统称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母软实力总和,即国家软实力。

(三)软实力的两极

构成国家软实力的子软实力有很多,通常有政治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经济软实力,军事软实力等等。应当注意的是,软实力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其最大特质当属其国家主权性与价值观的体现,但在诸多子软实力中,只有政治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最具备一个国家的主权特点。同时,政治与文化构成了一个主权国家立足于世界的基本框架,脱离了以上两种因素,则不能称其为一个国家,转换到软实力上亦是如此。

因此,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和政治软实力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两极,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也将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二、政治软实力

所谓政治软实力,指:“国家以柔性方式运用政治资源去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按照我们之前对软实力的理解,政治软实力也可以宽泛的认为是一种政治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产生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的政治价值观、公信力、执行力、政治稳定性、国家责任感、国民的幸福指数、国家形象、领导人个人魅力等等。但之所以是软实力的表现,就在于它们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影响者自愿支持一国政策。现代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和中国古代的仁、义、礼、智、信的政治思想,都是以人们自愿接受为前提,促使别人接受一国政府政策的。

在国际社会提到一个国家的政治,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是与其执政党密切相关的,每个不同党派都有自己党派长久以来标榜的政治价值观,这一套政治价值体系也最直观的展示出一个国家政治在国际上的第一印象。同时,国家政治软实力强的实质是人民的意志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得到体现,变成国家的意志,而这一切也与执政党的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政党就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民的立场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政治上的平稳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对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最好诠释。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乐于借鉴和学习中国模式的原因,而这一种认可也是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一种表现。

如果说政治价值观更多的是比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内在表现,那么政治公信力则是一个国家活跃于国际舞台,政治软实力的外在重要表现。就像一个人想要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一样,一个国家,想要在国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并在国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公信力就成为国家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外在特质。公信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使公众(可以是其他国家也可以是国内的民众)信任的力量。当一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的都被其他国家所信任时,那这个国家的政治举措将得到很好的回应与支持,进而可知这个国家的政治软实力自然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公信力的产生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秉持国际公平正义价值观,说到做到负责任行为才能逐渐形成的。公平正义是指在国际交往中,以广泛的价值认同而非个别国家的利益诉求作为评价标准,为追求更加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而进行的国家行为。说到做到负责任则是指承担与自身实力相应的国际义务,并在国家交往中兑现所做承诺并为之负责的能力。

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言,政治软实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治软实力之所以成为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是因为它是一个操作性最强的实力要素,其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受政治软实力的影响。因此,重视和发展我国的政治软实力将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软实力

如果说国家软实力就像一个人,那么政治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就是他的两条腿,只有这两条腿默契的配合,人才能够前进,国家软实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及其软性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体现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同化力和感召力。”可见,文化软实力的产生也是基于文化资源的存在和应用之上的。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成为其生存发展和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文化软实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崛起所必须的价值取向。同样,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其首要的反映便是其整个民族的价值的表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文化与价值总是相伴出现。软实力的产生则是让他人或者是别的文化认同这样一种价值。而认同就意味着多方面的含义。产生认同首先要求一国的文化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特质,鲜明地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其次,这种文化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或者说创造性。这就意味着,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善于借鉴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文化,这种发展的关键在于包容和创造,一味保守与排外的文化是不会产生软实力的,当然,也不是说这样一种借鉴与吸收是不加选择的,每一种文化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否则,这样一种吸收将很容易演变成文化的入侵。最后,文化需要走出去,形成一整套良好的运作系统进一步形成文化产业。只有具备了以上三种条件的文化才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

应当注意的是,一个国家产生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也必须是惠及全体国民,产生社会公益效应的文化,文化的创造性也必须来源于此。文化是人民创造的也只有通过人民和吸收文化新元素再加工才能不断创新,基层的广泛的社会文化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内功。没有内功的文化既是走出去也是不能产生软实力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但这些优秀的文化只有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新形势下的文化竞争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需要看到的是与发达国家的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优秀的文化只有接受竞争的考验才能更加优秀。因此,习主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 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高等教育体现国家软实力 第4篇

学校入学办公室对美国各个地区都有专人分工负责, 以便对中学的情况有充分了解, 进行客观的分析比较。在每年大量入学申请人的选择过程中, 选择的标准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考虑申请人高中四年学习的综合表现, 这包括选择的课程 (例如, 商学院要求在中学选微积分课程) 、课程的难度 (不同层次的课程) 、成绩。即使成绩出现起伏, 如果有合理的解释说明, 或者成绩表现为不断提高的话, 仍然会加以考虑。考虑的第二个方面是推荐信, 通常由高中老师和辅导员写信, 反映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第三是考虑申请人写的文章, 关键在于文章要反映个人的特色和真情实感, 切忌千篇一律和没有个性。例如, 有一个学生写了自己在开车途中, 轮胎爆裂后, 在从来没有换过轮胎的情况下, 如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招生老师认为, 如何解决困难是考验一个学生的重要内容, 文章写得生动真实, 同时也反映出申请人解决问题的素质。第四方面看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以及领导素质。最后考虑的才是大学入学统一考试 (SAT) 的成绩。

将入学统一考试成绩作为大学招生标准中最后考虑的因素, 这一点给我的触动很大。多年来对于成千上万考生被一次高考成绩定终身的情况, 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尽管近几年来, 一些重点大学开始了对部分考生的自主招生, 但离根本性的改变仍然距离不小。大学招生标准不仅影响学校本身的质量, 而且对整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导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究竟是鼓励培养会考试的学生, 还是鼓励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究竟是鼓励培养只注重成绩的人, 还是鼓励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现有的大学招生标准和方法距离社会发展的要求, 距离世界优秀大学的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

沃顿商学院是美国第一所商学院, 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此行有机会接触了许多商学院的老师和学生, 特别是许多亚裔和外国留学生, 在学生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方面增加了感性的认识和了解。简单归纳起来有几个特点:首先是注重培养跨学科人才。商学院本科生的课程中, 40%是商学院的课程, 其他是各个学科的课程。学院有四个双学位项目:商学与科学、商学与工程、商学与卫生、商学与国际关系。如果学生有需要的话, 可以建立其他的交叉学科项目。第二个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所有商学院学生学习的管理基础课中, 由当地的非营利组织提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加以实施。第三个特点是非常强调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对于商学院的学生来说, 赚钱不是唯一目的, 必须将社会责任感放在重要位置上。这体现在课程设计、课外活动、实习, 以及工作选择方向等方面。第四个特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商学院所有教师都要参加本科、MBA、EMBA和博士生四个系列的教学, 这意味着给博士生上课的教授同时也给本科生上课, 这样有助于保证本科生的教学质量。除了大课的教学外, 有着大量小型讨论方式的讲座课程。学生有大量机会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 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5篇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其概念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主要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

如果我们把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组成的国家力量称作“硬实力”的话,那么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就可以称作国家的“软实力”,而文化方面的国家软实力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

由于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调整文化政策,制订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高地”进行战略竞争的同时,又在“文化经济高地”展开了新一轮竞争与博弈。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是这一轮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积极推动者。

2、结合文化改革发展现状,分析“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实现“文化强国”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1)“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如果我们把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组成的国家力量称作“硬实力”的话,那么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就可以称作国家的“软实力”,而文化方面的国家软实力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

当前,在一个仍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世界上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内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经济和国防等硬实力建设。同时,我们也要发挥文化在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致力于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亿万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在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提高国家软实力,归根到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硬实力。

与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相比,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人类文化增添了色彩;不仅为本民族所享用,也为其他民族所分享。一个文化创造力较强的民族,更容易赢得其他民族在观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亲近、行动上的支持。这种使其他民族尊重、亲近和支持的能力,就是“文化软实力”,而文化创造力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实现“文化强国”的具体举措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

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具社会影响的科技进步的手段和载体,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

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3、当代大学生的应当有怎样的文化担当?

1)大学生要做担当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知识面广的优势,贴近社区的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群众易接受易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方法来阐述科学文化知识,做好国家重大方政方针、重要会议精神的宣传工作,给社区人民传授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信息。大学生要以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突破口,让社区群众形成文化自觉,在新社区建设中当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进而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2)大学生要做担当文化活动的组织者

人民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大学生要加强组织、协调能力,经常走家串户,跟他们交谈有关文化建设的情况,了解们的真实想法,根据的需要,充分发挥在基层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建立社区群众文化自信,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沐浴中生活得更幸福。

3)大学生要做担当特色文化的培育者

欧洲哪个国家IT实力最强? 第6篇

这要看根据什么标准来衡量。科技产品出口量,创新、研发支出数额或者宽带普及率;衡量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包括挪威、瑞典、冰岛、丹麦等,编者注)在电信基础设施方面领先;德国获得的专利数最多,还有一些国家则在科技产品出口额上占优势。

马耳他奇迹

根据欧洲委员会统计机构Eurostat的数字,2004年5月加入欧盟的马耳他,其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收入在其总出口收入中所占比例在欧洲国家中排名第一,占55.9%。Eurostat的高科技定义包括计算机,消费电子产品、制药、医疗器械和飞机制造。而它定义的高科技服务几乎都是与IT有关的,包括电信、计算机及其相关活动和研发。

爱尔兰政府在吸引Apple、Dell、Intel等大厂的投资上下了很大力气。目前,这些厂商在爱尔兰建立了面向全欧洲的工厂和分销服务机构。但是,爱尔兰的高科技出口收入仅占其总出口收入的29.1%。而美国这一比例为27%,日本为22.8%,英国为22.7%,法国为20%,德国仅为14.8%。(见图1)

马耳他的高科技业在另一层意义上也让人感到惊讶,那就是其产值的惊人。根据Eurostat的数字(现有统计数字的最近年份是2002年),2002年,马耳他制造商的年平均产值为2100万欧元(合2500万美元)。这一平均数是由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公司抬高的,如汽车开关与传感器制造商Methode Electronics公司马耳他分公司(年销售收入大约为4400万美元),以及号称马耳他最大出口商的ST Microelectronics马耳他分公司。

但是,这个岛国只有不到290家高科技制造商(在马耳他,Eurostat将高科技制造商、散装化学品、机械和机动车制造商放在一起考虑)。而意大利拥有3.4651万余高科技制造商,是欧洲拥有高科技制造公司最多的国家,几乎是德国的两倍。意大利的高科技制造商占其全部制造商的6.3%。不过意大利高科技制造公司的数量尽管比德国多,但其规模却比德国公司小很多,平均产值仅为德国公司的1/3或更少。

高科技公司德国最多

德国突出的地方是高科技制造企业在全部制造企业中所占比例最高。2002年,德国共有19.67万家制造公司,其中9.8%,即1.93万家为高科技公司,而欧盟25个成员国的平均比例为6.3%(收集这些统计数据时,仅有15个国家是欧盟成员国)。但有些奇怪的是,德国高科技制造商的产值略低于低科技制造商,这两类制造商的平均产值均在600万至700万欧元之间。

英国共有1.18万家高科技制造商,在其制造商总数中占7.2%。英国的高科技制造商生产率较高,平均产值接近1000万欧元;相比之下,该国非高科技制造商的平均产值为400万欧元。与英国相比,德国非高科技制造商的产值相对较高,可能是因为英国传统重型制造业正在消失,而且英国又在发展服务业。英国的高科技企业的雄心更多地显现在服务领域而不是制造业。尽管英国和德国人均服务业公司数量大约相同(德国为49.95万,英国为42.58万),但是英国服务业有19%涉及高科技知识和信息服务,而德国这一比例仅为4.4%。

法国的高科技制造商生产率也较高,其1.61万家高科技制造商(占制造商总数的6.5%)的平均产值接近900万欧元,而其余制造公司的平均产值仅为400万欧元(见图2)。

大量投入研发

研发投入是帮助公司以及国家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的一种方式。根据Eurostat的统计,2004年欧盟的平均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而美国这一比例为2.59%,日本则为3.15%。在欧洲,54%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其余则来自政府。而在美国,来自企业的研发投入占63%,日本则为75%。欧洲委员会希望到2010年,欧洲的研发支出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且其中2/3来自企业。

那么各个欧洲国家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离这个目标最近。芬兰2004年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1%,实际年增长率为4%。此外,超过2/3的资金来自企业。瑞典的比例更高一些,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4%,但是其支出实际每年降低2.1%。不过瑞典达到了2/3支出来自企业的目标。丹麦的研发支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63%,年增长4.3%,其中61%是私营企业资金。德国的研发支出为551亿欧元,略低于丹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9%,其中2/3来自企业。但是其研发支出年增长率仅为0.8%,到2010年无法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3%的目标。

法国的研发支出增长同样缓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其中一半来自企业。法国想通过向国有实验室提供资金的激励措施来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该项激励措施将参与这项计划的研究中心命名为Carnot实验室(根据法国一位政治家和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并仿效德国的Fraunhofer研究所网络(由国家和私营公司共同出资)的运作模式。这项激励措施将于2007年开始启用,法国研究部(French Ministry of Research)将向赢得企业研究合同的实验室提供政府资金,资金额度跟实验室与多少私营公司合作有关,起步额度是4000万欧元。

英国尚未公布2004年的有关数字,但是过去几年内它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低于欧盟1.9%的平均值,而且在总研发投入中,私营企业资金不到一半。而创造出口奇迹的马耳他的研发投入很低,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29%,而且大多数由政府提供。

企业和国家的研发投入产生的效果比较难以量度。欧洲委员会刚刚公布了“2005年欧盟企业研发投资状况(2005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报告,该报告对欧盟研发投入排名前700的公司和其他地方研发投入排名前700的公司进行了比较,按照研发支出与净销售收入的比值以及净利润与净销售收入的比值对参与调查的大约200家IT和电信公司进行了排名。初步分析表明,在研发投入和赢利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赢利排名前10位的公司没有一家进入研发投入前10名;研发投入低的公司也不是赢利最差的公司。当然,在开始投入研发和开始获得收效之间有很长时间的延迟。这种过分简单化的排名方法只能适合一种情况:某个行业中的公司10年或更长时间以来一直以相同的进度向他们现在正在销售的产品进行投资。

专利数衡量创新程度

如果今天的利润无法表明今天研发项目的实效,那么还有什么其他方法来衡量创新?一种方式是衡量所获得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专利数,这可以更直接地反映研究人员的劳动成果。但是,要用这种方式衡量欧洲的IT业,还有一些欠缺,因为欧洲的大量创新在软件领域。而由于去年7月欧洲议会拒绝通过“用计算机实施发明(Computer-Implemented Inventions)”的建议法令,软件的专利问题在欧洲仍然处于灰色地带。

不过,在计算和电子通信技术领域,研究人员正在为大量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根据欧洲专利局(European Patent Office)的统计,2000年至2004年,欧洲在这些领域获得的专利数几乎翻了一番,从2819项上升到5615项。在所有欧洲国家中,德国获得的专利最多,有741项IT专利。排在第二的是法国,IT专利为466项。芬兰有288项,英国和瑞典分别有238项和221项(见图4)。

但放眼全球,在欧洲专利赛场中,欧洲国家还只是小玩家。2004年,欧洲专利局批准了美国申请的1749项IT专利,以及日本申请的1192项专利。2000年,这两个国家合起来的IT专利数几乎占欧洲的2/3,当然2004年这一比例有所降低。

国家实力 第7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文化输出,文化外交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这是党中央针对全球范围内和平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 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变化的背景下而提出来的, 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到战略性高度。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 研究发达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成功做法, 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增强文化软实力

进入21世纪, 文化与经济和科技相互交融,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文化产业被称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 文化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 而且成为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 并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西方发达国家, 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都普遍高于10%, 美国则高达25%以上, 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 位居第二。自1996年以来, 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2]国际知识产权联盟的一份研究报告《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业:2002年报告》表明, 1997年至2001年, 美国对外文化贸易收入和出口额以平均9.41%的速度持续增长, 2001年达到889.7亿美元, 再度领先于其他产业 (包括化学、汽车制造业、装配业、航天业和农业) 。[3]

在法国, 图书出版业、电影业和旅游业等文化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文化大国在旅游业中占尽先机。1998年全球赴法旅游人数超过7 000万, 法国旅游业赢利高达710亿法郎, 占全球旅游市场10%, 使法国连续三年荣居第一旅游大国宝座。”[4]

“到2001年,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高达1125亿英镑。截止2002年, 10年间英国总体经济增长70%, 而创意产业则增长93%。1997年至2001年, 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增长率平均为5%, 而整体经济的增长率仅有2.8%。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从业人员达到195万人, 已是英国雇佣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从1997年到2001年,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额每年增长15%, 而同期英国所有产业的出口增长率平均只有4%。”[5]

在日本, “虽然有些产业的产值在下降, 但有些产业却在持续增长, 特别是以音乐、动漫、美食、绘画、娱乐、时装、广告、设计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更是风靡全球, 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目前这些文化产业的生产规模已经达到1 300亿美元。”[6]“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截止2005年底, 日本与动漫有关的市场规模已超过2万亿日元, 动漫产业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 广义的动漫产业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 占世界市场的62%。”[2]

近年来, 韩国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从1999年到2000年, 韩国文化产业增长率达到了23%, 韩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对于我们而言, 当务之急是应当根据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群建设, 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繁荣文化市场,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要求,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是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通过井然有序的市场化运作、积极的产业政策, 在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骨干作用的同时, 引导和保护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文化产业的规模迅速壮大,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大力发展影视、出版等媒体产业, 并且使之逐步走向国际化, 增强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 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实现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产品内容的创新,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扩大文化信息的覆盖范围和传播速度。

二、注重文化输出, 塑造国际形象

经济发达国家都把注重文化输出, 塑造国际形象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美国十分注重文化输出, 它凭借着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利用遍布世界的新闻传播网络, 建立和主导了全球信息传播体系。目前, 全世界的卫星电视节目一共有三百多套, 其中一半多来自美国。1984年, 美国设立了世界电视网, 用来对其他国家进行电视传播, 世界电视网通过卫星把电视节目传到世界各国的无线电视台, 其他国家的观众通过当地电视网的转播收看美国电台转播的各种各样的节目。美国之音是美国对外宣传的喉舌, 现在它用五十多种语言, 通过九十多个发射台向外广播, 听众约有8 600万人, 每周的播放时间超过1 200小时。美国的《新闻周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不仅向全国报馆发布新闻稿, 而且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相关政府、学术界的新闻来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国际互联网也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一条有效途径。美国拥有的电脑比其他所有国家拥有电脑的总和还多, 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竟然占互联网用户的88%, 而美国文化更是占据了网上信息资源的80%以上, 这使得网民一旦进入因特网就好像进入了美国文化的环境之中。美国利用大众传媒和电子媒介向全世界推广美国文化, 塑造美国形象, 输出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对他国人民的生活时尚和文化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日本正在通过各种途径, 向全世界推广日本动漫和其他大众文化, 树立日本新形象。“日本漫画有将近100年历史, 成熟期在上世纪60年代;动画有80多年的历史, 成熟期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一年的出版物大约60亿册, 其中漫画期刊和单行本就占到21亿, 超过30%。全日本拥有430家动漫制作会社和不计其数的动漫制作人, 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节目约60%是日本制作的, 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播放日本电视动画, 40多个国家上映其动画电影, 许多日本动漫形象已经成为各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明星人物。”[7]日本最早提出“文化立国”的是大平正芳。1979年1月, 他在就任首相的施政演说中认为日本已经从经济中心的时代过渡到了重视文化的时代。1985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要以日本动漫介绍和展示日本经典文化, 使日本由一个经济大国转变为一个文化输出大国, 从此, 倾销大众文化成为日本的重要文化战略, 它在给日本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 也改变着受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 日本动漫已经得到西方动漫主流的认同, 在亚洲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日本动漫的身影。

反观我国,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强调向西方学习, 输入文化技术, 长期偏重文化输入的一个后果是我国在文化方面的贸易逆差非常严重。根据2006年的数据统计, 中国在图书、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影视和新闻出版五个领域更是存在着惊人的“逆差”。“2004年, 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 068种, 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 030种, 输出16种;从德国引进504种, 输出20种;从日本引进694种, 输出22种。2005年, 对美版权贸易是4 000∶14。同一年, 我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口总额220万美元, 进口总额2 136万美元, 逆差近10倍;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 546万美元, 进口总额1.6亿美元, 逆差为6倍。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从1999年到2002年, 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 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 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 332部, 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 而我国影片出口则屈指可数……据2004年的一项调查, 中国青少年喜欢日本动漫的占60%, 喜欢欧美动漫的占29%, 喜欢中国动漫画的占11%……在美国3 000多所大学里, 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 但在中国, 连小学甚至是学前班都开设英语课程。大学生不考GRE或托福会被认为不思进取。”[8]我们存在的严重的“文化逆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 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中国要和平崛起, 必须要塑造亲和友善的国际形象, 追求中国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输出文化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改善国家的国际形象。中国要输出文化, 关键是要提高文化竞争力, 保证文化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吸引力。所谓“文化竞争力, 既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又是其集中体现, 作为承载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一种‘软实力’, 它不仅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有益补充, 还有着‘硬实力’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包括文化影响力、辐射力和涵射力;文化的认同度、信任度;文化的活力及其创新力;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展现等维度。”[9]我国目前在文化竞争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了解国外消费者的喜好, 缺乏国际化人才, 结果是输出的文化产品对国外受众没有吸引力, 文化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

三、积极推行文化外交, 提升文化影响力

“文化外交, 一般指以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来促进国际相互理解与友好的文化交流活动, 也是主权国家通过对外传播本国文化来传达国家意志、输出国家价值观和实现国家文化战略的一种外交活动。”[10]当前, 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外交对提高国家影响力所起的作用, 大力开展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是文化外交的重要途径。

美国同样重视通过文化教育交流推广本国文化。二战后, 美国政府推出的著名的对外文化教育交流项目是“富布赖特项目”, 主要资助美国和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学生等出国或者到美国访问、研究、学习, 它造就了一批致力于加强国家间相互了解的领导人和舆论制造者, 被看作是对美国国家长远利益投资的一个典范。美国还有许多世界著名的私人基金会, 如“卡内基”、“洛克菲勒”、“福特”等, 它们虽然独立于政府, 却得到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的支持, 在美国文化的交流传播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和高额的奖学金项目每年吸引了大约50万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另外, 美国曾专门设立从事对外宣传的机构——新闻署, 其任务定位就是“了解、告知和影响外国公众, 以增进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捐赠图书也是美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1988—1993年一共向国外赠送了460万册图书, 其内容都是关于美国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和对外政策方面的。

法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文化交流, 扩大法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法国早在1945年就在外交部成立文化关系司, 该司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对外文化政策, 开展文化交流。目前, 法国在152个驻外使馆设立了文化处, 在二十多个驻外领馆建立了文化组。另外, 法国还在许多国家设立法国文化协会, 为其他国家的法语教学提供老师。

日本利用文化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由来已久。早在明治时代, 日本就企图通过与欧美列强的文化外交而跻身于近代文明国家之列, 从而达到“脱亚入欧”的战略目标。日本于1968年创设文部省的直属机构文化厅, 掌管国际文化交流的振兴、日语的改革与普及等, 大力推广日本文化。

总之, 美国从一个文化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变成世界文化产业强国, 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日本也大力扶持本国的文化产业, 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位。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发达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使文化成为激发民族创造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只有这样, 我国的综合国力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才能自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33-34.

[2]李双伍.全球文化产业掀起“瓜分浪潮”[J].时事报告, 2006 (2) .

[3]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0-11.

[4]徐世丕.全球文化产业大扫描 (之三) [J].中外文化交流, 2003 (12) .

[5]张胜冰, 等.世界文化产业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79.

[6]王新新.日本倾销“酷文化”令人反思[N].环球时报, 2004-12-24.

[7]李娟, 李月敏.日本动漫文化输出战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 .

[8]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J].对外大传播, 2007 (1) .

[9]范玉刚.试析文化产业对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意义[J].学习与实践, 2006 (11) .

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第8篇

1 中国软实力的过去、现状及形成原因

1.1 文化是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软实力”这个名词虽是在上个世纪末才提出的。但实际上中国古代早就有相似的说法。《周易》有“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的叙述。《孙子兵法·谋攻篇》则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②“文化”其含义就是以文化来影响和教化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在绵长的历史长河中, 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化无论是唐诗、宋词, 还是元曲、明清小说, 都是一座座耸立的丰碑, 闪烁着耀眼的光华。并对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八次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 并仿照唐朝政治开展了影响深远的大化革新。仿照汉字为假名, 创造了日本文字。以及韩国、朝鲜、东南亚国家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正是这些以文化为载体的软实力为中国赢得了“天朝上国”的地位。

1.2 当今中国经济强而文化弱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 国民生产总值18.2万亿元, 进出口贸易额为1.42万亿美元, 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 是世界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大量引进外资, 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名列世界第二。十多年前超过日本, 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世行GDP项目预测, 中国将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国。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随着经济持续和稳步发展, 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③④

当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萎靡不振, 而中国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当世界还在金融海啸中苦苦挣扎时, 中国不仅率先走出了泥潭而且在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下, 顺利实现了保八的目标。近年来国庆大阅兵上展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 显示中国军力和国力的提升。就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方面来说, 中国具有较强的硬实力无可置疑。

但是反观中国的软实力却显得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中国文化输出不足, 而另一方面, 中国却成了欧美日韩文化的进口大国。

当今的中国文化市场上充斥着外国文化的产物。日本动漫, 韩国肥皂剧在青年人中明显呈流行趋势, 成为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于是, “哈韩”、“哈日”一族开始大行其道。从泰坦尼克号到阿凡达, 美国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电影院里可谓经久不衰。而中国本土的影片却只能在外国大片的重压下苟延残喘。

1.3 中国文化影响力下降和外国文化侵入的原因

当今世界, 全球化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导致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跨国界的流动和配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国民族文化及价值观, 呈现出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形势。

(1) 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流动导致相应的文化广泛传播。如世界各地所开的麦当连锁店, 不仅出售其商品, 而且“麦当劳文化”也广为传播。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 “麦当劳”、“肯德基”比“快餐”更为中国人所熟悉。很多人进麦当劳和肯德基, 更多是感受“美国氛围”。美国的《读者文摘》以多种文字, 多种版本在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文化产品的流动促进全球文件的传播可见一斑。科技工作者都知道SCI、SSCI、EI等科技文献已经成为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

(2) 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促进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 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交流存在不平衡和不对等特点。发达国家如美国利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 用“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去影响世界, 以便达到“思想的征服”的目的。互联网上信息几乎为英语所写, 仅1/10000为中文的信息, 不受西方控制的英文信息也不到1/10000。

(3) 借助于经济全球化,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行其价值观。在诸多这些原因的合力下,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古代中国的繁盛而走向当今的萎缩。一旦文化这个载体走向低迷, 软实力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走进了低谷。于是, 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中国软实力对外影响力偏低的情况。

2 中国国家软实力提升应采取的策略

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取决于它的实力, 其中硬实力是支撑的国家的框架, 软实力则是国家的延伸, 是其实施对外影响力的直接手段。目前世界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直接以军事或经济等以硬实力来影响甚至牵制他国, 已不是易事。取而代之的是软实力这一相对温和的手段。软实力因其能有效地“影响和制约”对方, 具有无形的力量和柔性作用, 决定着国民的理念、价值取向、政治走向、行为方式。⑤

2.1 先内后外, 逐步使中国文化影响世界

近些年来, 世界各地开办不少孔子学院, 全球“汉语热”高涨, 中国文化似乎具备了较强大的影响力。⑥有一种倾向值得反思, 即借软实力之名, 总是较多地讲于对外文化的问题, 却忽视了对内的文化影响。现在有一种现象, 即中国文化在90后的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小很多, 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当中国传统文化在面临着一种断层之时, 对内影响力不强, 对外的影响力便成为空谈。

解决文化的对内影响力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 这三方面的发展并不平衡, 文化发展明显滞后。体现在传统文化的遗落及文化创新能力不足,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 最核心的是商业利益在驱动着文化的发展, 文化功利化, 让很多看似“没用”的文化被尘封到了历史的寂寞角落里, 很少有人问津。

要提升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首先要使其对内能够有足够的影响, 然后才是对外的影响。⑦否则, 对自己本国的人民尚且不能影响, 又何谈影响世界。

2.2 广泛对外传播中国文化, 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应的是文化交流的广泛性和多元性。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优缺点,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 中国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并不是盲目模仿、照抄照搬。吸收他国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本国文化, 而不是让欧美日韩的所谓流行文化在中国泛滥。

在商品经济的时代, 推销好产品与生产出好的产品同等重要。在某种意义上, 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特殊的产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不仅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 而且还要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增强影响力。⑧

2006年5月, 美国《新闻周刊》曾评出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代表中国的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针灸、中国烹饪等。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人影响是最主要的。

为了扩大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影响力, 首先可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技术, 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 创造出更多与时俱进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其次要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 带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 构建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应的舆论宣传力量。另外, 还应重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 加强互联网的宣传和监管, 使互联网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让现代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影响世界, 推动全球文化的发展。⑨

2.3 品牌的数量也体现国家软实力强弱

品牌的数量标志着国家软实力的强弱。拥有市场比占领土地更重要, 而品牌是拥有市场的标志。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世界品牌的数量, 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国力的强弱。也就是说, 品牌的崛起是国家崛起的标志, 一个国家的实力与拥有世界性品牌数量成正比。因此要提升国家软实力就应该振兴中国品牌, 打出一批国际知名的大品牌。⑩

3 结语

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国家软实力在经历痛苦的压抑和收缩后, 要想重新振兴亦不是难事。而且中国的崛起与软实力的提升息息相关。只有努力提升基于文化影响力的软实力, 中国的崛起才不会是空谈, 这样的崛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本文就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措施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信有助于提升中国软实力, 从而作用于中国的崛起。

摘要: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能不知不觉地制约对方, 发挥着硬实力难以替代的作用, 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国家走向强盛的必备因素。当今, 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世界上占有更加重要地位。但中国的崛起不应仅仅只是以GDP作为主要指标的硬实力的飞速增长。作为一个大国, 如要真正崛起, 必须同时致力于主要基于文化影响力的国家软实力的提高。

关键词:软实力,中国崛起,文化,影响力

注释

11 邓显超.提升中国软实力路径[J].理论与现代化, 2006.1:15-20.

22 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 (上) [J].国际观察, 2007.2:15-26.

33 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J].国际观察, 2007.2:36-42.

44 花建.文化创新大国建设研究[J].东岳论丛, 2014.6:72-78.

55 魏明.文化: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 :25-28.

66 胡军.文化:软实力、硬实力及其相互关系[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1:111-114.

779 刘奇葆.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J].中外文化交流, 2014.6:14-17.

国家实力 第9篇

一、国内开展海外档案征集取得成效

随着综合国力与日俱增, 对流失海外的历史档案进行追索已成不可扭转之势, 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如1998年1月, 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有计划地收集散失在国外的我国档案和资料。为落实王刚同志指示精神, 同年2月26至27日,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在京主持召开了关于收集散失在国外的历史档案座谈会, 对征集散失在国外的历史档案提出了整体思路。国家档案局编制的“八五”“九五”计划都将“有计划地收回散失在国外的中国档案”作为档案外事工作的任务。从2006年开始, 国家决定由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9000万元, “十一五”期间共计4.5亿元, 专项用于补助各级国家档案馆对其保存的、处于濒危状态的国家重点档案进行一次性抢救。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司副司长王雁宾表示, “十一五”期间, 力争基本完成重点档案在民间和海外的征集工作。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下, 近年来, 我国各级档案馆开展海外档案征集工作也有序展开。例如1992年中央档案馆代表团在王刚率领下赴俄查找有关中国革命的档案资料, 这次在俄共查出档案数万页, 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填补了国内档案馆藏的空白。1930年国民党政府在收回威海时对于档案的处理曾有明确的要求, 当时中英双方签署的《交回威海卫条约》第四条规定:英国在撤离威海卫时, 要将威海卫行政公署所有之一切档案及其他文卷移交给中国。但是英国撤离时这部分档案并没有移交。1997年威海市档案馆派出代表团到英国收集这部分档案。这次出国成效很大, 复制档案12000多页, 缩微胶卷248米, 还查回了一些历史照片。这是我国地方档案馆到国外查取档案的首例。2005年—2006年, 天津市档案馆先后两次赴英国、法国等国家征集天津租界地档案, 共征得珍贵历史照片200余张, 地图50余幅, 文字材料4000余页, 缩微胶片3万画幅, 填补了该市馆藏租界档案的空白。由于历史原因, 反映哈尔滨早期历史的一些档案资料有许多散存在俄罗斯, 此部分档案大部分是进驻东北的前苏联红军在撤离时带走的。为此, 2007年, 哈尔滨市档案局组团赴俄调查了解征集这部分档案。经过10余天的紧张工作, 了解到目前俄罗斯国家档案馆现存有大量的有关反映哈尔滨早期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城市建设、口岸通商、铁路建设、外国侨民等方面具有珍贵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目前, 哈尔滨市档案局已与俄罗斯国家档案馆签订了双方相互利用档案、开展学术交流的意向性协定, 同时, 正在与俄方商讨部分档案的征集事宜, 使客居异国他乡的珍贵档案早日归家。从19世纪末到1945年日本投降, 青岛先后被德国、日本占领。德、日在撤离时带走大量反映青岛变迁的历史档案。为此, 2004年, 青岛市档案局多次组团赴德、日等国家征集该档案。共复制档案57万页, 照片5400多张, 地图300余张, 新闻电影320分钟, 购买旧图书资料388件。从德国征集的档案全面反映了1897年至1914年德占青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中德交往的历史面貌, 形象地记录了早期青岛的风光、城市建筑以及德日青岛之战、德国人在青岛生活的情况, 填补了青岛市早期历史档案资料的空白, 形成了青岛早期地方史和中德关系史研究的权威史料来源。从日本征集的档案, 反映了日本两次侵占青岛的历史, 对1914年至1945年期间的青岛政治、经济、社会情况记述得非常翔实, 特别是复制的大批日本所谓“调查资料”、“研究资料”, 非常系统、具体地反映了青岛的基本情况, 对研究青岛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 许多档案馆还赴港台开展档案征集。2008年1月, 为加强穗港档案业务交流, 广州市档案馆赴香港开展档案资料征集。在香港查到反映广州历史的纸质档案63卷、缩微胶片42卷、历史照片34幅, 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档案内容;2008年6月, 在两岸包机直航及“第五届湖北·武汉台湾周”举办之际, 应台湾湖北同乡会和湖北文献社的邀请, 湖北省档案局组团专程赴台, 开展涉及湖北的有关档案史料征集工作。湖北籍台胞刘会梁先生现场向湖北省档案馆捐赠了其父亲刘先云生前珍贵档案史料537件。其中“八年抗战胜利纪念”勋章 (编号19504) , 蒋中正 (介石) 、李宗仁、严家淦、蒋经国、李登辉、马英九、孙科、陈诚、张治中、阎锡山、张群等人签发的委任状,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等人的亲笔信及部分老照片等尤显珍贵。

除了档案界有组织的开展收集, 许多专家学者也亲赴海外收集档案。如2006年12月《扬子晚报》公布的南京大屠杀最新证据, 在一张约60年前填写的“南京市人口伤亡调查表”中, 家住门西杏花村13号的赵其发详细申报了一家四口被日军残害的事实:在1937年12月11日, 79岁的赵傅氏被日军“枪打”;12日, 48岁的赵陆氏被中岛部队“炮打”;13日, 47岁的赵其贵以及18岁的赵芳宝也被日本人杀死。并注明“赵傅氏赵陆氏在门西杏花村死, 赵其贵赵芳宝在城北三茅宫死”。这份调查表就是南京学者从海外搜集的。

二、我馆开展海外档案征集工作的收获

立足国内, 开展海外档案征集。2005年3月20日, 著名历史学家、美籍华人吴天威教授在美国旧金山逝世, 吴天威教授的儿子吴锡硕先生将其父亲的档案资料捐赠给了辽宁省档案馆。这是我馆立足馆内成功开展的一次海外档案征集活动。

吴天威是沈阳市新民人, 早年在东北中山中学就读, 194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历史系。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 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结束, 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他毕生致力于日本侵华历史的研究, 收集了大量的档案资料。1952年吴天威先生立志科技报国, 留学海外, 获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 后任南依利诺大学历史系教授。数十年来为探求日本侵华历史真相, 为改善中日关系, 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全盘否定侵华战争、美化侵华战争, 为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发起中国民间受害对日索赔, 为筹建日本侵华浩劫纪念馆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声望。他生前, 曾多次表达要将收集、整理、研究的档案资料无偿捐赠给祖国、回归故里。

吴天威去世后, 我馆积极与吴天威先生之子吴锡硕先生沟通, 动员其将父亲毕生收集、整理的档案资料捐给辽宁省档案馆, 此举得到吴锡硕先生的大力支持。获悉吴锡硕先生及其家人表示愿将其父亲的档案资料捐赠给辽宁省档案馆的消息后, 局 (馆) 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此事, 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此项工作, 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汇报, 得到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重视和支持。经过我们与吴锡硕先生多次沟通, 2007年3月, 将吴天威先生的档案、资料从美国运至大连, 在大连海关的大力协助下顺利通关。吴锡硕先生及其家人代表其父亲向省档案馆捐赠的档案、资料共82标准箱。其中, 档案386卷 (吴天威书信351件) 、图书资料2684册、期刊573册、录像带75盘、光盘75张、幻灯片497张、缩微胶片44盘、电影拷贝片1部。省档案局 (馆) 将这些档案、资料及时、安全地运抵省档案馆。省档案馆利用部的同志们将这些档案资料登记、分类、整理、编目, 入库上架。2007年6月, 我们在辽宁省档案馆正式举行了吴天威档案资料捐赠仪式。

省档案馆从海外征集的吴天威教授的档案资料填补了我省海外征集档案的空白, 这些档案资料不仅对丰富档案馆藏, 揭露日本侵华历史罪行, 警示后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还对国内档案馆向海外人士征集档案资料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走出国门, 开展海外档案征集。辽宁省档案馆作为辽宁地区承载历史文化的殿堂, 这里不仅保存堪称稀世珍品的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纸质公文档案———唐档, 而且荟萃了明清以来, 涉及辽宁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但由于历史原因, 还应看到, 仍有大量反映辽宁地区历史和辽宁历史名人的具有珍贵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没能征集进馆, 有的散存海外, 如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书馆的张学良口述历史, 保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日记。此外, 在美国还存有大量东北军著名将领的书信、手稿、照片, 急待收集抢救。辽宁省档案馆作为辽宁地区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和开发利用中心, 肩负着搜集海外反映本地区档案资料的使命。所以, 继吴天威档案资料征集进馆后, 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同意, 2008年2月, 我们又走出去, 实地赴美国开展了一次海外档案征集与调研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最大的收获就是使客居异国他乡的张学良档案踏上了回家之路……

上世纪末, 张学良重获自由, 移居美国, 其后, 张学良将个人资料全部交给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善本与手稿图书馆保存, 图书馆对张学良的资料做了复制、整理、分类与编目工作, 定名为“张学良资料”, 并设有专门库房进行专门管理。张学良资料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口述历史、往来信件、手稿、学习笔记、日记、访客记录以及他撰写的西安事变忏悔录等。作为我省保存张学良资料的中心, 征集这部分档案成为辽宁档案人多年的夙愿。

2月23日, 我们一到纽约, 就怀着急切的心情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善本与手稿国书馆。国书馆保管部的苏珊女士热情接待了我们, 为我们调阅了大量张学良书信手稿, 并允许我们拍照, 使我们有幸征集带回了大量张学良书信。从这些书信中我们看到与张学良保持函件来往的有蒋介石、宋美龄、王以哲、阎宝航等200余人。信件基本是1937年他因西安事变遭软禁后完成的。字里行间, 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张学良的思想轨迹。

1936年12月27日, 张学良陪蒋介石飞抵南京后即失去自由。此后张学良便开始了漫长的幽禁生活。期间张学良数次写信给蒋介石。“欣闻钧座虽在夙夜辛劳之中, 身体、精神两健, 深为快慰, 此非只钧座自身, 乃中华民国之幸福也。学良山居如恒, 竭力于知识与身体, 尽能养修。唯一念及我同志同胞们在抗战中各尽其天职, 罪孽深重如学良者, 反安居后方, 每一思及, 衷心如焚。”这是1937年11月9日张学良写给蒋介石信中的一段话, 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张学良虽被幽禁, 但始终关心抗战进程的爱国情怀。

除了信件, 苏珊女士还给我们调来了张学良学习明史、圣经的大量读书笔记。“十年以来, 良涉猎收藉门类甚广, 自从病后, 专以明史为目标, 一切文艺掌故, 皆以明史为着眼, 本想研究明清两代史, 又恐涉猎过广, 未曾敢存此奢望, 故先就明史着手, 以后如有成就, 再进一步研究清史”。这些笔记及这段文字, 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张学良这一时期心路历程的转变。

在众多的张学良档案中, 让我们特别感兴趣的还有张学良撰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这篇共计49页、洋洋洒洒近万字的有关西安事变回忆录, 于1964年7月1日在台北《希望》杂志创刊号上发表, 发表后立即为报纸转载。因张学良幽禁28年来首次有文章公开发表, 而且所发表者又是关于西安事变的敏感问题, 所以, 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长期以来就其真伪史学界也是争论不休。现在看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已毋庸置疑。实际上《西安事变反省录》是张学良回忆西安事变的文章, 但发表的时候, 台湾当局对其标题进行了篡改, 改为《西安事变忏悔录》。

此外, 我们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征集到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团在东北活动的电影拷贝片一部及美驻奉天、安东领事馆往来文书数件, 并就美籍华人吴天威保存的日本侵华音像档案资料下一步向辽宁省档案馆捐赠进行了协商。目前, 我馆已就购买张学良档案复制件与有关方面达成了协议。

征集流失海外的档案文献是体现中国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一项事业, 且对流失海外档案的征集, 涉及到国与国的外交关系, 涉及到国际法和各国的国内法, 涉及到提出追索要求的档案和文博机构, 有时还涉及到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国际刑警组织。因此, 开展对流失海外档案和文物的收集工作, 应该作为一种国家行为, 以档案部门为主体, 建立专门机构, 制定规划, 组织实施。

第一夫人外交也是国家软实力 第10篇

应该说,这种关注不是偶然的。由于彭丽媛作为著名歌唱家的身份和公众认知度,使得她在成为国家主席夫人之后,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也吸引了更多的媒体眼球。尽管从根本上说,第一夫人并没有明确的外貌、身份要求,但给外交加分、给丈夫加分、减少争议却是共同的。

相较国际舞台上,米歇尔·奥巴马、柳德米拉·普京等第一夫人,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或张扬、或沉稳、或常有新闻、或低调不出。在历史上,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妻子埃莉诺·罗斯福以冷静和宽容征服美国,杰奎琳·肯尼迪则以光彩照人引领风尚。

在全媒体时代,对于一个国家的第一夫人,民众和媒体热衷从着装、配饰、言谈举止、个人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再自然不过。现在,中国的网民也能够从容地讨论彭丽媛的着装、举止,追随她的配饰、风尚,赞赏她为艾滋病防控做的公益广告。

第一夫人也是一个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尽管从行政上来说她没有专门任职,但是在陪同国家元首出访、参加国内国际政治活动中,她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她既作为国家元首的伴侣,同时又作为一国女性的代表,在国与国公共外交、国际议题倡导、公共服务与慈善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她不参与国与国的正式谈判,但是丝毫不妨碍她在文化、旅游、社会服务领域与别国公众进行交流,展示本国文化,推进他国理解。她的角色和作用无可替代。

今天国际媒体对于中国第一夫人的关注,一方面源于她自身之前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源于对中国新领导层形象的关心。随着中国外交的更加开放自信,第一夫人这个话题不再成为热门话题的时候,这其实也是中国第一夫人的贡献之一。

当第一夫人更多地从话题的中心,转身成为公共外交、国家形象的中心,让媒体不再惊讶于她的名字,而更欣赏她的角色和作为时,世界也才会更好地接受第一夫人这个中国形象的新亮点。

汽车是展现国家实力的 重要标志 第11篇

流动性和经济发展有莫大联系。汽车帮助人类实现了难以想象的工作、娱乐和生活方式,汽车在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经济贸易等方面的益处显而易见。在美国,流动性与经济的繁荣密不可分,经济的波动与道路运输有明显的关联度。出行越多,GDP上升越多,因而流动能促进经济加速运行。个人的流动性也改善生活,让人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联合国资料显示,汽车与受教育的程度和受教育人口百分比之间也有密切联系,汽车拥有率越高的国家,人口受教育率越高,接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的人口百分比越大,其人民的预期寿命也越高,每千人拥有医生的比例也越大。尽管现在还有些挥之不去的争论,但流动性的确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进步,这一点毫无疑问。流动性代表着充满活力的未来。对全世界的国家而言,流动性都是其强有力的经济发动机。汽车让人们任何时候想去任何地方的梦想变成现实,因此它成为全球人民梦寐以求的产品。如果我们想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就需要加大流动性,将其作为造福人类的重要力量。

汽车产业面临更大责任与挑战

回顾世界汽车制造史如看一部激动人心的传奇。1950~2010年,世界汽车的产量从1100万辆增至7600万辆,全世界的流动性快速扩大。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工业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可能会达到1.1亿辆,汽车产量增长到6500万辆用了60年的时间,未来10年中汽车产量增长将超过3500万辆。有的中国人士甚至认为这一预测有些保守。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汽车产销量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有76%的汽车由美国生产。2012年北美的销量达到760万辆,占全球销量的10%。而中国的汽车产业在此时飞速发展,产量从1990年的大约50万辆增长到现在的1800万辆,而且还在不断地攀升。与此同时,印度在2009年到2010年,产量增幅达34%。

欧美已经是成熟的汽车市场,未来亚洲的增长机会更大。从汽车千人保有量来看,美国为773辆,欧盟为588辆,巴西为166辆,相比之下,中国仅有58辆。说明未来中国有巨大的潜力。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现在的千人保有量,公路上则会有10亿辆汽车在行驶。所有的数据都意味着人类未来在环境、燃油效率和安全性方面有更大的挑战,必须在汽车的消费、环境、燃油、安全性方面寻求平衡。

消费者给予汽车制造商信任,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改进汽车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不断地迎接环境和社会的挑战。现在美国的道路更加安全。道路机动车致死率的下降表明美国在机动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过去5年中人们使用汽车更加频繁,但意外交通死亡人数和重伤人数仍然降低25%,处于60年来的最低水平。此外与1960年相比,持有驾照的司机人数增长了2倍 ,每年的车辆行驶里程增长4倍多。

现在的汽车更加清洁,美国汽车制造商通过清洁汽车使用的燃油、提高发动机中燃油使用效率、使用监控系统等手段降低污染,目前已经将形成烟雾的排放物降低99%。汽车制造商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节能选择。在美国政府2012年汽车节约能源指南中列出了270种高里程车型,每加仑30英里;在高速路上,每加仑英里数更高。在过去的短短6年中,达到30加仑/英里的车型数量增加了290%——从2006年在售的69款增加到现在的270款。现在有更多的技术应用于改进燃油的经济性。包括40种混合动力技术、33种清洁柴油技术、4种电动汽车技术等 。

汽车也是世界上回收最多的消费品,在美国,95%的报废汽车和86%的汽车部件都会被回收、再利用甚至是修复。回收汽车每年提供可用于生产1300万辆新车所需的钢铁,并节约用于制造或替换零部件的原油8500万桶。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汽车产量的增加也加大了汽车行业的责任,消费者也希望汽车行业能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中国已经做好迎接汽车大增长的准备,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将会增大3倍,产量可能达到4000万辆,有人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产量将占世界的一半。中国将是世界上第一个年销量冲破2000万的国家,有可能达到5000万甚至更多。

未来十年汽车制造商将在世界生产10亿辆新车,15%在美国,中国所占比例会更大。美国每次用新车替代旧车时,环境会更加清洁。可是在中国或者是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更新换代却没有那么快,这对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对空气、土地、水源的影响也是汽车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保护自己的消费者,首先要考虑到他们的安全。在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178个国家的道路安全报告,行人、骑自行车的人及乘坐者(统称“道路安全弱势群体”)的死亡率占全球车祸死亡人数的46%。在机动化欠发达的地区,这个比例更大。WHO的道路安全行动十年全球计划 (2011~2020)提出了五个优先权:培养道路安全管理能力,改进道路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运输的安全性,提高汽车安全性,强化规范道路使用者的行为以及完善车祸善后处理事宜。

为继续扩大流动性,必须要在迎接安全、效率以及环境挑战的同时保持消费者的负担能力,它将受到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的挑战。各国相互冲突的法规最终会提高汽车的零售成本,抑制技术的创新及应用速度,限制消费者的选择,进而影响流动性和经济繁荣。法律冲突屡已见不鲜,在一个世纪前,美国总统胡佛就曾很有远见地要求美国工业应该生产标准化的产品,从牛奶瓶到汽车轮胎,包括厨房水暖煤气表等。现在的汽车产业是全球性产业,必须要实现汽车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美国生产的福特汽车出口到巴西,大众汽车出口到韩国,而奔驰汽车出口到中国。我们很多其他的国家包括韩、日、德、瑞典等国家的产品都出口到美国,全球的流动性日益增大,而且最近10年汽车生产已经成为全球的巨大产业。

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各国不同且相互冲突的法律法规阻挡了汽车产业的进步,也带来了贸易的壁垒,无论产品销往何地,全球的法规和目标如果更加协调一致,对产业而言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汽车,其设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如果汽车制造商有不同的监管目标,为不同的地理区域设计并制造汽车将更加困难。如果要在全球实现人口的流动加快,促进经济繁荣,实现协调将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但却非常必要的目标,协调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各地应当有不同之处,有效的协调意味着去除不必要的不同,并尽可能地增加法规相近程度。有效的协同也说明不能在各地区系统地要求相同的技术,应当考虑各个市场独特的情况。

技术是应对挑战的解决方案

在未来的10年中如果我们要获得最优的安全性,更清洁的环境和更好的燃油效率,我们就需要通过消费者来加速技术的创新和使用。汽车制造商在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包括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清洁柴油、撞击力吸收区域等等。这些汽车制造商所取得的进步将很快地进入中国市场,所以中国的司机将成为这些全球技术的受益者,美国人也期望可以从中国的创新中获益。

未来应当将技术看作是处理挑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挑战的来源。比如分心驾驶,美国试图禁止在汽车中分心驾驶,目前引来很大的争议。禁止虽然看起来很妥当,如果可以不使用令人们分心的手持式设备,全部换成可以安全交流的语言控制设备,这样是否比禁止这些行为更好?

又如无人驾驶汽车(自动汽车),它的出现显然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长期深远的影响。自动汽车上配有如同飞机上的自动驾驶仪一样的设备。研究表明有95%的交通事故都由司机的失误引起,如果道路上有更多这种汽车,交通事故一定会显著地减少,拯救很多生命。尤其是中老年公民,可以通过自动汽车独立出行。道路拥挤会带来诸多问题,而自动汽车可以找到没有拥堵的道路,将来人类面对的选择将不是是否拥有自动汽车。自动汽车无论何时实现,都将成为一次重大飞跃。现在司机辅助装置日益尖端化。最简陋的司机辅助装置,即后视镜于1911年开始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又引入了防抱死制动,十年后又加入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如今的车辆偏离警示系统可以帮助汽车保持在其车道内行驶,实现自行并排停放,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则帮助司机在高速路上与其他汽车保持安全的距离。当前的创新者还致力于实现汽车与汽车的通信和汽车与道路的通信。不久的将来桥梁可能告知汽车将行驶的桥面结冰了。

当前汽车产业在加速流动方面已经取得重大成功,希望未来的汽车产业能在竞争激烈但至关重要的工业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文根据Mitchell Bainwol先生在2012中国汽车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中医药文化之于国家软实力提升 第12篇

关键词:国家软实力,中医药文化,建设,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硬实力方面逐渐和发达国家拉近了差距,然而在“软实力”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表明了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地位显而易见,而其发展和传播对国家软实力提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明确中医药文化在国家软实力提升中的地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建设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以更好地提升国家软实力这两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1 中医药文化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地位

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在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1)国家政策对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扶持;(2)中医药文化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1.1 国家政策对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扶持

国家给中医药发展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热议中医药文化,认为中医药文化关乎国家软实力,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祖国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1]。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件指明具体措施包括: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等[2]。

国家一系列扶持中医药政策表明国家对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高度重视,同时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和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因此,我们要努力执行国家政策,对把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从而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贡献。

1.2 中医药文化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中医药是中国的原创科学知识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知识方面惟一延续至今且仍然自成一体的一个行业。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生观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3]。中医药的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以及中医医疗保健模式符合未来医学发展趋势,显示其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第二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说,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美国靠大片、靠麦当劳、靠可口可乐,中国靠什么呢,应该说靠的是文化,特别是中医药。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让人民群众享受中医药服务,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和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贡献。

2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传播,提升国家软实力

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代表,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设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以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是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采取的对策是“先内后外”的原则,即必须先在国内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宣传传播,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以及防病治病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作用,使中医药文化走向千家万户,然后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拓展传播渠道,使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2.1 中医药文化在国内的建设和传播

中医药文化要对国家软实力提升作出大贡献,就必须首先在国内获得很好的发展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2.1.1扩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和防病治病的疗效

中医药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只有服务人民健康,为老百姓治病防病提供很好的疗效,才能让人民群众认可中医、接受中医、宣传中医文化,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养生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长期以来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人们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目的调整,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实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要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宣传,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提高社会的认知与认可程度。同时,加强中医预防保健知识与方法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能力,扩大广大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

对于中医药治病方面,要推动应用中医药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特色诊疗技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服务,让大家实实在在感觉到中医疗效显著,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

2.1.2 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提升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是关键。向公众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开展中医诊疗服务都离不开中医工作者[4]。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作者和学生不仅掌握了丰富的中医药的知识,而且相对来说他们的素质较高,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时,更具说服力并较容易让群众接受中医药。此外,中医药院校可以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活动,例如,走向社会,开展诸如向群众普及一些中医治病、防病、养生知识的活动,让广大人民能够更好地享受中医药保健服务,从而认可并帮助宣传中医药文化。中医工作者宣传中医药文化时要营造好的氛围,培育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搭建好平台,让群众熟识中医药文化背景、底蕴的作用[5]。

2.1.3 发挥社区和社会团体向群众宣传的作用

传播中医药文化不是仅仅靠一些中医药工作者即可,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普通民众学习和传播中医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传播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到基层还必须发挥社区的重要力量,社区委员会要做好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中医药服务顺利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让人民群众了解中医,信赖中医。依靠社区委员会使得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容更贴近“本土化”原则,让群众更能接受。此外,我们要高度重视发挥各社会团体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社会团体,依靠他们强大的力量将很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在我国的建设和传播。

2.2 中医药文化在国际广泛宣传和传播

中医药文化发挥国内传播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提升其在世界的影响,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2.2.1“以点及面“带动中医药文化在国际的传播和发展

本文提出的“以点及面”的原则指的是以屠呦呦获美国拉斯克奖和中医针灸文化这两个点来带动整个中医药文化在国际的传播和发展。我国药理学家屠呦呦于2011年9月获颁素有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以表彰她及其团队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教授在颁奖仪式上说,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中医药,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在国际上影响极大。因此,在国外传播中医药文化时,我们以屠呦呦获得美国拉斯克奖提升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带动中医药对外传播,更具说服力,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医药文化,信赖中医药文化并接受中医药文化。

中医针灸为中医文化赢得了国际声誉,自1973年4月20日,美国第一个中医法诞生,中医针灸在国际上首次取得了合法地位。目前以中医针灸文化为先导的中医药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医医疗机构至少已达10万多家,针灸师超过20万人,中医师超过2万名,全世界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针灸等医疗保健服务[6]。2010年11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针灸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申遗的成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提高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在中医文化中,发展最好和认知度最高的就是针灸文化了,那么我们要发展好针灸服务的同时,利用针灸声誉带动其他一系列中医文化的发展,形成中医连锁文化。

2.2.2 努力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可度

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中医药在亚洲国家的认可度相对较高,中医药已成为亚洲各国家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在欧美国家,对中医药认可度还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的国际发展,也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发展。在2011年4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新闻公报宣布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从5月1日起全面实施,这表明从5月1日起未经注册的中药将不得在欧盟市场上作为药品销售和使用。中药一直被包括在植物药范畴内,由此受到了波及。因此我国要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尤其在欧美国家扩展中医药在国际的认可度。具体措施包括:(1)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中医药国际贸易与服务,并充分发挥驻外领使馆的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指导,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地位;(2)利用中医药院校接受国外的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知识,或者和国外的大学合作以交换学生相互学习彼此国家的医学文化,这样中国的学生可以在国外大学宣传中医药文化,同时国外的学生回国后也可以帮助传播中医药文化,从而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可度。

2.2.3 拓展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多元化传播途径

强大的传播和辐射能力是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化的重要保障[7,8]。第一,通过合作办学拓展中医教育,在这方面我国做的还是比较好的。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孔子学院已经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平台。其中,包括两所中医孔子学院,2008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共同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建立的第一所伦敦中医孔子学院;2010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开办的第二所中医孔子学院。在孔子学院的教学中,适当增加中医药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将中医和汉语融合在一起,能够将中医的精髓诠释清楚,更好地向国际传播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第二,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教育系列英文教材,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坚持运用影视、书刊、网络将中医药文化形象化、多媒体化来拓宽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传播渠道[9]。第三,定期开展国际中医药学术活动,出版发行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学术刊物,利用国际博览会、国际民歌节等平台,促进中医药文化与国际医学接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3 结语及展望

国家软实力的建设直接关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发展和传播。本文明确了中医药文化在国家软实力提升中的地位,根据中医药文化的一些现状,提出了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和国外发展和传播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更好的弘扬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OL].http://www.gov.cn/jrzg/2009-04/06/content_1278721.htm.2009-03-1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OL].http://www.gov.cn/zwgk/2009-05/07/content_1307145.htm.2009-04-21.

[3]杜尚泽,李景卫.习近平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N].北京:人民日报,2010-06-20(1).

[4]饶洪.高等中医药院校是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883-884.

[5]尹冬青.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医思维模式[J].医学与社会,2008,21(11):12-14.

[6]黄建银.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我国软实力[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2.

[7]赵海滨.从软实力角度看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167-168.

[8]邱海云.中医药文化的特征及功能[J].甘肃中医,2010,23(1):65-66.

上一篇:中医病历书写下一篇:构建灵动的美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