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教学范文

2024-07-22

体能教学范文(精选12篇)

体能教学 第1篇

1高校田径教学中专项体能分析

1.1专项体能的特点

对于不同长度的田径体育项目来说,影响成绩的因素也不同, 但是以跑步为基础的项目,速度的快慢能够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 因此在日常的田径训练中,主要锻炼运动员跑步的能力,远距离的田径项目,注重培养运动员的耐久力,而短距离的田径项目,主要培养运动员的爆发力。对于不同的体育项目,专项体能的训练方式也不同,如球类运动中,主要训练运动员的技巧,而田径项目中,主要训练运动员的腿部肌肉,这样的训练方式,能够快速地提高运动员的能力,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这样的训练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运动员进行过多的专项训练,虽然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同时会使得运动员身体发育不平衡。通过实际的调查可以知道,很多运动员在长期专项体能的训练下,身体的发育出现了问题,如乒乓球的网球运动员,拿球拍的手臂要比另一个手臂粗,而田径类的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下,腿部的关节会出现提前老化, 这些运动员在退役后,身体都会出现一些健康问题,这显然不符合体育竞技的目的。

1 . 2专项体能训练的作用

通过专项体能训练的特点可以知道,与其他的训练方式相比, 专项体能训练可以快速地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在我国发展的初期, 受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体育竞技的能力很差,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无法取得应有的成绩,对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样的体育经济水平说明我国人们平均身体健康情况较差。为了快速地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体育运动的基础设施,大力地提倡全民健身。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门根据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育体系中加入了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体育训练的初期,由于没有任何训练的经验,只能采取一些传统的训练方式,缺少了足够的器材,因此训练的效率很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训练意识的增加,开始采用专项体能训练等先进的理念,极大地提高了运动员自身的素质,使得我国在国际体育赛制中,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好。

2高校田径教学中综合体能训练分析

2 . 1综合体能训练的理念

与专项体能训练方式相比,综合体能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身体的综合素质,专项训练通常针对的是运动员,主要提高一个体育项目的能力,而综合训练比较平民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项目,老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学生的腿部发育较差,就选择田径等项目进行训练。对于田径项目来说,虽然是一项以跑步为主的体育项目,同时也关系到了心肺等功能的锻炼,尤其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现在田径项目的水平很高,百米赛跑的时间已经突破了10s,在这种背景下,依靠传统的专项体能训练方式,很难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只有从多个角度出发,提高运动员的综合体能,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在高校田径教学中,有很多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身体,将来并不会成为专业的运动员,而综合体能训练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达到这个目的,在锻炼学生跑步能力的同时,选择一些球类等体育项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同时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

2 . 2综合体能训练的作用

现在的体育项目有很多,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可以锻炼人们身体的某个部分,如果经常锻炼一个体育项目,虽然可以快速地提高身体某方面的能力,但是其他部位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显然不符合体育健身的目的,而综合体能训练的方式,就是为了提高人们整体的素质,让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可以得到锻炼。高校的田径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如果采用同样的标准,那么有些学生很难完成应有的训练,因此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采用了选课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课程,这样可以很好地将相同类型的学生,放到一起进行教学。田径作为一个特殊的体育项目,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不需要任何的辅助道具,只需要知道跑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即可,要想最大程度上提高田径的水平,必须了解摆臂、呼吸在跑步中的规律,而这些无法通过日常的跑步得到锻炼,如果采用综合体能训练的方式,就可以很好地锻炼与田径相关的各方面能力。

3高校田径教学中专项体能与综合体能的权衡

3 . 1专项体能中适当的综合体能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要想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田径能力, 专项体能训练是很好的方式,但是由于专项体能的特点,不利于身体的平衡发展,如果能够结合适当的综合体能训练,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锻炼学生的手臂及心肺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田径的水平,在实际的高校田径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综合体能训练。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通常选择一种训练方式,这样虽然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这种训练的优势,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能够同时进行专项和综合体能训练,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单一训练方式的负面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在专项体能训练中,适当地添加综合体能训练,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 2不同学生区分对待

专项体能的训练方式,非常适合那些专业的运动员,而综合体能训练,比较适合普通的学生,因此在实际的高校田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的教学方式,把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分成一组,以专项体能训练为主,适当地结合综合体能训练, 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则主要进行综合体能训练,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后,再进行专项体能的训练。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专项体能和综合体能训练的方式,不是一定要选择一种, 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如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器材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以一种训练方式为主,另一种训练方式为辅,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达到田径教学的目的。

4结语

体能训练教学方案 第2篇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式,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体能训练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各项体能训练,现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体能训练主要包括体能训练基本理论,学生基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体能强化训练,体能内容学习,体能训练方法学习等内容,通过学习,力求学生能掌握体能训练的科学训练方法,通过体能训练及体能恢复,提高我校学生身体素质及适应能力,加强项目训练及考核,确保体能合格率过百。以优异的体能顺利进入学习工作环境,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体魄健全优秀人才。使学生通过训练提高耐力,速度,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等各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的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有针对性的健康体能的锻炼方法 难点:把健康体能的锻炼方法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教学目标

1)了解体能的概念

2)理解体育锻炼在提高健康体能水平方面的作用 3)学会健康体能的锻炼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体能训练场要求

1:认真听讲,好好体会动作要领,2:严格遵守训练场秩序 3:清点人数,整理着装 4:检查器材安全 二:准备活动

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我们的体能

(一)体能—身体强健的基石

1、定义:人体适应坏境的能力。具体的说,体能是指应对日常工作或学习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对突发事情的能力。

2、分类:速度,耐力,灵敏,爆发,柔韧

(二)教学设计:每班一周一节课,开学第一周进行适应性回复,从第二周开始,每三周学习一个内容(分别是速度,耐力,灵敏,爆发,柔韧)最后两周进行体能测试。

(三)体能锻炼对健康的作用

1、改善心血管功能

2、增加肌肉力量,延缓疲劳

3、改善骨密度,促进和保持骨骼功能

4、改善身体成分,消耗热量,增加脂肪分解

5、对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血液等系统产生良好影响

(四):认识健身器材以及知道作用

健身器材常以训练功能多少来分为单功能和综合型多功能两大类,常用的有划船器、健美车、健步机、跑步机、美腰机等。

健身器材常以训练功能多少来分为单功能和综合型多功能两大类。

1、单功能器械,常用的有划船器、健美车、健步机、跑步机、美腰机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臂力:哑铃 握力器 多功能仰卧起坐板

(1)划船器:主要用来增强手臂力量、背阔肌和动作协调能力。

(2)AMT体适能运动机:与其他的健身方式不同,用户可以在不同的运动模式和完全零冲击体验下,类似于登楼梯、步行、慢跑和长跑间自由转换。您可以通过这种即时转换模式功能,调整您的训练模式来达到针对特定肌肉群训练的目标。

(3)椭圆运转机:平滑流畅的运动轨迹和交叉坡度专利技术让使用者以符合生物力学的姿势锻炼肌肉组,增加了锻炼的多样性和有效性。零阻力的锻炼减少肌肉劳损的发生。

(4)健美车:锻炼时,像骑自行车一样,主要用来增强腿部力量,增强心血管功能。(5)健步车:主要用以锻炼腿、腰、腹部肌肉及心肺功能。(6)跑步机:主要用以锻炼腿、臀、腰、腹部肌肉及心肺功能。(7)美腰机:可对腰部、背部作放松按摩。

(8)综合型多功能器:一般都包括扩胸器、引体向上、仰卧推举、仰卧起坐等器械的功能。扩胸器、引体向上、仰卧推举,主要是用来锻炼上肢力量及胸大肌力量;仰卧起坐,主要用来锻炼腰肌群,减少腰腹部多余脂肪。、2:为全身性准备活动和局部性准备活动。它分为全身性准备活动和局部性准备活动。看示范:慢跑、高抬腿跑、原地跳、跨步跑、蛙跳。局部性准备活动,是预防肌肉、韧带、关节损伤的关键环节之一,一般以静力性牵拉和动力性练习为主。主要内容包括:转动关节(如转腰、膝、揉踝等)、动力性牵拉(如踢腿、压腿等)、静力性牵拉(如持续后扳腿)等。转腰、膝、揉踝、踢腿、压腿、持续后扳腿。3: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又称“放松运动”,是指剧烈训练后进行的系统调整活动。这是 取得良好训练效果、预防训练疾病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整理活动以慢跑、调理呼吸、按摩放松肌肉为主。按摩手法包括:抖动、揉捏、拍打、轻踩、牵拉等。按摩方向应与血液、淋巴液流动方向一致。请看示范: 抖动、揉捏、拍打、轻踩、牵拉。三:健康体能锻炼的方法

(一):上肢练习俯卧撑 是提高上肢生肌和躯干肌肉力量。锻炼上肢的推撑力量和胸大肌力量。

(二):引体向上 引体向上是锻炼悬垂拉引力量,提高上臂的肱二头肌和前臂的屈指肌群肌力量。

(三):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是提高腹肌力量,增强腰背部肌力和柔韧性

(四):跑步 从慢跑到途中跑到加速跑。采用“两步一跑,两步一吸”或“一步一呼,一步一吸”的方法呼吸。

(五):双杠训练一般为臂屈伸,手握双杠顶头两边,下时肩低于肘,起时手伸直。

(六):柔韧性训练 分为肩部,腰部,腿部等,腿部柔韧性基本训练包括两个方面。大腿后侧和小腿动作要点:脚尖勾起,让小腿得到充分伸展,不要用力压拉伸腿的膝关节。臀部和大腿外侧 动作要点:缓慢下蹲,不要蹲得过低,若掌握不了平衡,可尝试用手扶一支撑物。

大腿内侧 动作要点:分腿的角度应循序渐近,不要过分勉强,以免肌腱拉伤。

腰部 动作要点:两膝分开跪地,身体缓慢后仰,双手够脚跟,不要勉强,初学者可先尝试将脚尖立起。

侧腰 动作要点:腰部侧向伸展,注意髋关节的控制,身体不要前倾或后仰。背部 动作要点:手臂够向前方,双腿伸直,腰部下压,注意肩膀不要下沉。

大腿外侧 动作要点:上身直立坐姿,左腿向前方伸直,双手将右腿抱起,逐渐贴向胸部。臀部和大腿外侧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能教学 第3篇

关键词:体育兴趣;小学生;运动体能;终身体育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校体育界就对“学校体育要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服务”产生共识。但现在学校体育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接受了长达14年的体育健康教育,但是,真正掌握了几套终身受益的锻炼身体方法的学生却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体育锻炼也就中断了。《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兴趣,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这是因为,就目前我国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大中小学教材重复,枯燥乏味;各学段目标不明确,缺乏方向;追求短期效益,缺乏终身观念。

一、拥有体能才能保证体育兴趣的实现、发展

学校体育的最基本的特征为:它是一个体育教育过程,因而,“增强体质”始终应该是学校体育中最本质的功能和最主要的目标。技能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专门的学习和练习,更与学生体能的提高密不可分,而提高体能需要坚持不懈地锻炼。因为技能的学习需要各种体能作为支撑,可以想象一个既跑不快,又没有下肢力量的学生不可能较好地掌握跳高、跳远等技能。同理,一个柔韧性较差、又没有速度、腿部又没有力量的学生也是不可能较好地掌握跨栏技能的。所以,要发展相关的技能只有通过不间断和科学的锻炼才能得以实现。体育教学必须要兼顾锻炼和技能学习。小学应加强体能训练,为中学的体育学习打下基础,减少中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难度。如果没有小学阶段坚持不懈地训练,到中学阶段,学生会因为体能不足,而不能、不愿从事体育学习。

二、小学阶段的体能教学为中学体育技能教学打基础

济南大学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从主观方面看:一是自身素质差,技能差;二是怕苦怕累。这是因为享受体育项目的乐趣是要有体能的基础的,于是,许多学生毕业后因为基础不好而更加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所以,当全社会都在痛心中国学生体能下降时,应该反思的不仅是中学和大学,最应该反思的是小学体育。注重小学生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对的,但所有的游戏性的乐趣都是短暂的。而没有完成体能的教学任务,就不能成为成功的体育教学,是对学生健康的不负责。将来小学生进入中学,会因为运动体能差而没法继续享受体育的乐趣。因为体育运动必然有负荷,有强度,有运动量,累和痛苦的感觉是不能避免的,我们可以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体验成功、表扬鼓励、巧设练习、师生参与等,但目标是让学生坚持下去,而不能本末倒置,以牺牲体能来换取乐趣。

三、在体能训练中体验体育的乐趣,才真正是培养体育兴趣的基础

让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是体育课程教学所要追求的一项重要目标。但它既不是教师的一种“恩赐”,也不是一种“调味品”和“糖衣”,而是体育的魅力和生命所在,包括:竞争的乐趣、运动中客服困难后的成就感,例如: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成功表现后得到他人的肯定、自我肯定、自我满足;消除了身体因运动不足产生的不适后的快感。如果把体育课变成激发学生兴趣的游戏课,而不重视运动技能和体能的训练。学生就不能完全体验到体育运动本身的乐趣。锻炼心理学已经对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效应,如:锻炼时或锻炼后所产生的愉快感和欣快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研究证实,适量的体育鍛炼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对集体的多途径、多靶点的整合调控作用而发挥的。一些研究者指出,体育锻炼产生的心理效应很有可能是由于锻炼引起中枢的分泌改变及中枢受体功能和数目改变引起的,如:中枢阿片肽含量的变化,边缘系统的内源性阿片肽受体的变化等。

四、小学阶段是培养体育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

多年来,在我国的中小学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奇怪现象。而且年级越高越不喜欢上体育课。也就是说,小学生要更喜欢体育课,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包括:体育是唯一的室外课、体育课是相对自由的课堂、体育课的集体活动带来学生之间身体的互动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增多、身体活动的自由度增大,没有座位的课堂等。小学生的天性决定了,体育课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相较于中学阶段,小学阶段进行体能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是培养体育兴趣最关键的时期。尤其是对于那些相对来说缺乏娱乐性、需要良好的基础、训练比较痛苦的项目,如:武术、体操、芭蕾舞蹈、田径(跑步)等。相较于中学阶段,小学阶段开展体能训练有更多优势。包括: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时量大;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天性好动的心理特点有利于进行技能体能训练;小学生绝对信住和依赖教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相对较轻,容易忘记痛苦的训练经历;小学学阶段的应试压力大,等等。

总之,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应该重点提倡“有乐趣,充实的教学”。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既要注意运动的乐趣,也要强调在体能方面要有质和量的保障。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好运动体能和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在目标层次上不仅是一致的,也是协调的、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林宋荣.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体育能力[J].体育学刊,2000(2):59-60.

[2]毛振明.实用学校体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华.部分大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分析[J].新西部,2011(27):57-59.

[4]王志明.心理缺陷的运动疗法[J].养生保健指南,2012(4):49-51.

体能教学 第4篇

1当前高校田径教学状况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基于中国国情、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出训练水平不足等问题。即部分院校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传统的训练理念、训练模式,对学生耐力、速度进行培养。例如,短跨、短跑、长跑、竞走等科目的设置。但由于在学生体能训练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学生训练需求,从而呈现出训练滞后性现象,并影响到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为此,在当前高校体能训练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对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1]。此外,当前部分教师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田径竞赛项群本质的分析,且更为关注学生竞赛成绩,从而致使学生在体能训练过程中产生不平衡训练心理,最终影响到了运动潜能的延长。同时,当前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未实现“极限体能训练论”原理的掌握,即仅停留于“差强人意”的训练状况,继而影响到了学生运动潜能的激发,并就此诱发专项体能、综合体能无法权衡的问题,为此,应针对此问题展开有效处理,继而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

2专项体能、综合体能分析

田径运动涵盖了走、跑、跳、投等项目,同时以跑步为主。因而当前高校在田径体育训练过程中,为了加强对学生耐力、爆发力、速度等专项体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为注重有针对性训练活动的设置。例如,腿部肌肉力量协调训练、身体发展平衡性训练、下肢力量训练等,从而规避学生在田径竞赛中凸显出“老化”等问题。同时,当前专项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亦注重结合专项训练器材,为学生布设科学性体能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竞技能力[2]。

从综合体能训练角度来看,部分教师在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训练过程中,注重融合“综合体能训练”理念,即从人体整体身体机能角度出发,为学生制定一套训练方法,同时注重在训练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综合素质、腿部力量、心肺功能、整体运动成绩等,就此实现对学生运动素质的全方位培养。同时,综合体能训练方法的应用,亦实现了对学生身体各个部分的锻炼,例如,呼吸、摆臂等的综合训练。为此,在当前高校田径教学过程中,为了打造良好的体能训练空间,应针对专项体能、综合体能训练作用,对二者进行协调。

3高校田径教学中专项体能与综合体能权衡对策

3.1在专项体能训练中融入综合体能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平衡发展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田径能力,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项体能训练过程中应适当融入综合体能训练项目。例如,某教师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学生田径能力的训练,将50名学生划分为6个训练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有7~9个成员,继而通过小组成员间互相监督的形式完成摆臂、呼吸、下肢力量协调等专项训练,且设定小组训练时间为25 min,继而于小组训练完毕后,教师开始依据综合体能训练方案,对学生综合体能训练效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设定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4个等级,最终利用5 min时间对课堂训练效果进行总结,由此达到了最佳的体能训练状态[3]。此外,为了推进学生田径领域的全方位发展,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基于对学生心肺能力、手臂等进行专项训练的基础上,应增加综合体能训练环节,继而从根本上规避单一性训练方法的应用,影响到学生运动潜能的激发,达到最佳的田径训练效果。

3.2关注学生差异性特点

在高校田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学生田径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结合专项体能适用于专业运动员,而综合体能训练适用于普通学生的特点,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差异性特点,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且保障田径能力较高的学生为一组,从而在针对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训练时,以专项训练为主,综合训练为辅。而在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训练时,以综合训练为主,专项训练为辅,从而满足学生田径训练要求,并有效结合学生实际体能状况[4]。此外,基于关注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专项体能训练、综合体能训练权衡过程中,亦应综合考虑体育器材、学生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并采用“一种训练为主,另一种训练为辅”的田径教学原则,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高校田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差异性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3.3加强教学模式改革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激发学生运动潜能,为此,为了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要求当代教师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应推进教学模式的革新。

第一,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运动潜力,应坚守“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同时于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增设1~2学期基础体能课、2~3学期综合体能课、1~2学期专项体能课,并结合“以健身为主”的训练理念,丰富专项体能训练、综合体能训练内容,同时通过训练内容间的合理搭配,满足学生全方位发展要求[5]。

第二,基于田径课堂设置完备的基础上,教师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亦应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练习,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融合专项体能训练、综合体能训练权衡理念,协调自身机体各器官,继而达到最佳的体能训练状态,提升整体田径训练水平。

4结语

综上可知,部分院校在田径教学过程中逐渐凸显出专项体能训练与综合体能训练背道而驰等问题,影响到了田径教学质量。为此,为了推进学生身体各器官的协调发展,要求当代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在体能训练过程中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从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关注学生差异性特点、在专项体能训练中融入综合体能训练等层面入手,打造良好的体能训练空间,并就此引导学生朝着全方位的方向发展。

摘要:基于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田径教学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部分院校在田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影响到了对学生专项体能、综合体能等的培养。为此,为了营造良好的田径教学空间,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权衡专项体能、综合体能间关系,由此达到最佳的体能训练状态。该文从当前高校田径教学状况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专项体能、综合体能权衡对策。

关键词:田径教学,专项体能,综合体能,权衡

参考文献

[1]任肇祥.我国高校田径教学中专项体能与综合体能的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4(20):95-96.

[2]张忠林.新课标下陕西省普通高校田径课程教学的价值分析[J].科技视界,2014,40(33):136-137.

[3]李志勇.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系学生田径课运动损伤致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30(27):10-11.

[4]李良.田径内容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被重视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0(31):97-98.

体能教学 第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初中阶段身体发育和体能发展的特点及评价方法。

2、学会制定发展心肺耐力的锻炼计划。

3、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享受运动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初中阶段身体发育和体能发展的特点及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制定发展心肺耐力的锻炼计划,并积极参与到锻炼中去。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有密切关系。科学地发展体能可以使你拥有健美的形体和强健的体魄,让你健康地生活,快乐地运动。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地发展体能呢?

二、讲授。

(一)、初中学生身体发育特点和体育锻炼

1、身体形态发育的特点。

身体形态是指身体的外部形态和特征。一般有身高、体重、胸围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

教师讲解身体形态的概念及其表现

提问:你知道影响身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遗传因素、激素水平、营养状况、体力活动

2、身体机能发育的特点。

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各器官、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状况。

常用安静率、血压和肺活量等指标来初步评估身体机能的发育情况。教师讲解身体机能发育的特点。

学生分组完成课本第二页[讨论与交流],教师请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并小结。

(二)、什么是体能。

体能是指人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它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体能。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身体成份、肌肉力量等的能力;与运动有关的体能包括力量、速度、灵敏、反应时、平衡时、神经肌肉协调性。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听。

(三)、怎样评价体能。

学生根据课本第三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和“在线学习”的 提示和测试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综合评定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

(四)、发展体能的方法。

1、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学习。

2、发展心肺耐力的方法。

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次数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3、发展灵敏性的方法。

学生交流与讨论,向教师汇报,教师引导拓展。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体能训练对于高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第6篇

摘 要 高中生学习强度很大,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好习的前提与保障。因此对于高中学生体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简要介绍提高体能训练的策略,研究体能训练对于高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 体能训练 高中体育 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对高中体育教学上更加重视,在保证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学生的体能训练也要不断加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能训练的策略

目前的高中体育课上,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上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一些老师依旧把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作为培养目标之一,而忽视了学生的体能训练,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

(一)调整体育课程结构,从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体能训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逐渐增加,例如,删去一些枯燥乏味的体育项目,增加一些学生普遍喜欢的体育项目,如游泳、网球和轮滑等项目,面对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学生会主动加入到训练的队伍中。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理论指导,一些学生对运动生理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完善,所以教师就要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指点,从而保证体能训练对学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二)改善体育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

新形势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指导他们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培养他们对体能训练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渐渐地养成一个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同时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对他们加以进行指导。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意义

体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有非常大的不同,体能训练所强调的是通过提升运动量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而不仅仅是加强体育技能的训练。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高中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也比较重,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很难在高压力的环境中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能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能训练对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体能训练强调学生进行有规律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

在实际生活中,高中学生的耐力很差,做事情时很难长久的坚持下来,半途而废的现象在高中学习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能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力,对于以后的生活、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耐久跑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耐力。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骑行活动,让学生在接触大自然感受优美风景的同时,即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使学生的耐力逐渐增强,为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有利于学生各种速度和力量的提高,例如反应速度、动作的速度等,对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很大帮助。肌肉力量的增强,可以改善一些不良的坐姿、站姿,预防因学习负担过重而造成的颈椎、腰椎等一些疾病。这些对今后的学习和进步都有促进作用。

(四)有助于加强团队合作竞争意识

由于每个人的体能素质不一样,所以在进行训练时,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体能训练可以使体能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进行帮助训练,并与其他的学生进行比赛,看哪些学生进步的快,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帮助的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会逐渐得到加强,团队意识逐渐提高,而进行比赛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也得到显著的提高。例如在轮滑训练中,可以把学生分组,让技术好的学生带动初学者,一帮一进行训练,训练后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看哪队的进步最大,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都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养成,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积极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力度和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他们的体能训练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合作竞争意识,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贾元培,王荣涛.我国女排运动员全过程多年训练专项身体素质变化特征的研究——兼析女排运动员身体素质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8).

[2] 李元华,王玉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新疆喀什地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25).

体能训练的分类教学研究 第7篇

1力量素质的训练研究

从解剖学的角度粗略来看人体可以大致分为上肢、腰腹、下肢, 各个运动项目都需要力量来支撑。以下是笔者实验的两种训练方式的对比分析情况。

1.1上肢力量的训练方式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表2所采取的训练方式更具有现代性, 训练内容有很大的不同。采取的器械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瑞士球能够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运动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表2训练的学生力量素质增长明显, 效果甚佳。训练的目的在采取了实心球后有更多的部位得到了练习, 受训的更广, 能够充分的达到训练的目的。

1.2腰腹力量的训练方式

腰腹力量的训练方式比较传统, 腰腹力量现在多数称为核心稳定力量, 但是腰腹力量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表中可以看出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方式更加能够全面的练习到躯干的部位, 对学生的发展能够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经过一定时期的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后, 运动员保持基本姿势、完成基本动作和专项技术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在竞技运动中具有更好的控制能力和制胜力。

如:一堂训练课的内容是练腰腹力量:

从以上两种训练内容来看, 若采取例一的训练内容可见对于腰腹力量的训练认识还不够深入, 训练内容陈旧方式方法单一。例二的训练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更加的新颖, 学生有主动去探索的意向。练习的次数和量不及例一, 但是所取得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1.3下肢力量的训练方式

下肢关节是走、跑、跳等项目主要的关节, 也是所有运动项目的支撑部位, 可见其重要性。下肢力量的训练应更加注重实效。

从中可以看出借助瑞士球的项目训练的下肢附属肌群多, 能够整体发展下肢各个部位的力量。本来力量练习就比较枯燥, 若能合理的借助新颖的器材, 并配合节奏感强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使兴奋度高, 训练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速度素质的训练研究

速度素质一般包括: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动作速度。在日常的训练中往往都是为了提高绝对素质而采取的一系列训练手段。如:一堂短跑训练课 (100米) 教练员一般情况下都是安排:

1.准备活动

2.原地或行进间跑的专门练习

3.起跑练习

4.无发令练习30米x4组、80米x6组、100米x4组

5.有发令练习30米x4组、80米x6组、100米x4组

6.结束放松练习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时代特征, 学生的个性化鲜明,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根据此特点在对短跑训练课 (100米) 的内容和形式上做如下改变:

1.准备活动 (学生根据骑马舞为背景音乐自编动作)

2.行进间跑的专门练习

3.起跑练习

4.有发令练习30米x2组、80米x2组、100米x2组

5.男女追逐跑2组 (男100米女80米)

6.自由组合男女混合4x100米接力

7.放松活动跳兔子舞

改变后的训练量减少, 但是学生练习的兴趣大增, 气氛热烈,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 特别是在“男追女”这个环节。加入音乐元素能够起到娱乐于教的作用, 让学生自编准备活动动作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这无形当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训练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3耐力素质的训练研究

耐力素质是通过长期的训练储存肌糖原、肝糖原, 使有机体在长时间活动的过程中克服疲劳的能力。耐力的承受性主要表现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的强弱。

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1.中长跑 (400米800米)

2.越野跑

3.习速跑 (快慢结合、直道加速、弯道减速)

4.12分钟组内追逐跑 (队尾依次排头领跑)

5.200米无间隙接力跑

一般来说耐力素质的训练以上几种方式比较常见, 耐力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此特别介绍下200米无间隙接力跑, 这种方法看似是训练的200米, 其实也训练了耐力, 因为有接力的因素形成良性竞争, 一举多练。

4柔韧素质的训练研究

柔韧是指以最大幅度完成动作的能力。柔韧素质的好坏取决于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

1.压肩

2.劈叉 (纵叉横叉)

3.体前屈、体侧屈

4.跨栏坐压腿

5灵敏素质的训练研究

灵敏素质人体在各种复杂条件下, 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灵敏素质是身体的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掌握动作的能力、反应能力、平衡能力, 以及视察能力等。

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

1.突然急停、快速起动

2.快速变向跑 (听口令)

3.平衡木单脚支撑、平衡木行进

4.侧手翻、前空翻、鱼跃前滚翻

体能训练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教练员要制定合理的可行计划。准确区分重点项目, 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各项都有长进后, 体能优势才能够体现出来, 综合能力才能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观念, 增加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时代新鲜元素, 丰富训练内容, 教学方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最大潜能。

摘要:体能是所有运动的基础, 是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 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其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最重要决定因素, 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健康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五大素质”的训练方法手段作简要的阐述研究。

关键词:体能训练,分类,教学

参考文献

[1]谷崎.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2]张英波.现代力量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体能教学 第8篇

一、研读《纲要》要求,明确“教什么与教到什么程度”

1.明确“教什么”。武术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教材,它的价值表现在:一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并注重武术礼仪与武德修养教育;二是运动竞技项目,具有动作技能的传承价值和欣赏价值;三是有强身健体作用,能够发展学生协调、灵敏、柔韧、力量,动作速度等身体素质。《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是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制定的,体现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思想。《纲要》的编写思路之一“以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为主要呈现形式,明确教学的内容要素与评价标准”,并很好地体现了各水平段之间的梯度和衔接,由“泛”到“专”,如《纲要》必学内容“武术”的各水平段“内容标准”(见表1):

根据《纲要》表1的要求,参考“武术”的教学课时数,我们制订了“武术”在义务教育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课时数(见表2),明确了水平二的教学内容要求。

2.明确“教到什么程度”。根据表1中“武术”的各水平段“内容标准”,明晰了“武术”在各水平段应该“教什么”,如水平二是教“武术基本动作组合与游戏”中的”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顺弓步冲拳—右弓步冲拳”等2~5个动作组成的组合动作”和“快速击打、冲拳对抗”等游戏内容(见表3),并要求教到“表现出身体动作的协调、连贯、有力度,展示武术动作“精、气、神”;和“提高冲拳、推掌等动作的速度与力量等”。

根据以上《纲要》的要求,我们把水平二中的三年级“武术”教学要求进行了明确,研究制订了“武术”教材三年级教学学校实施方案(见表4,注:四年级略),尤其明确三年级第2学期是“做出由3~5个以步型为主并结合手型、手法的动作组合”和“动作表现出一定的连贯、协调、力度”的教学具体要求。

二、构建“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计划,明晰“怎么教”

传统的单元教学计划过多强调单一技术教学过程为主,即“从技术到技术”,而《纲要》提出的“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教学计划,核心是“技术是新授,体能是复习,运用是高层次的复习与拓展”的单元构建思想,笔者的理解是“学习技术是主线、配合技术练体能、运用技术促能力提升”的单元教学过程,即“从技术到健身、运用与悦心”的教学思想转变,体现体育新课程以技术教学为载体,以体能发展为核心,以应用为最终追求为目标,突显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此,我们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出发来构建三年级第二学期《手型、手法和步型组成的动作组合与游戏》内容单元教学思路如下(见表5):

1.从“手型、手法和步型组成的动作组合”的技术维度出发设计2课次,从“体能、运用”两个维度出发设计3课次,共2.5课时,5课次。

2.第一课时的2课次从技术的维度出发,围绕“学习一个动作、完成一个组合、进行一个游戏”的理念,主要分别以弓步、马步两个基本步型为重点开展基本动作及游戏的学习,和以手型、手法变换为主,提高弓步、马步质量,学习“扑步”的基本动作及组合动作、游戏练习。

3.第二课时从体能的维度出发,主要与多种形式的武术类游戏练习、组合练习方法、攻防练习及与身体素质练习有机结合,并在练习的数量、速度、频率、距离等方面进行变化与提高,即复习所学动作又发展柔韧、力量、平衡、灵敏素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4.第三课时从运用维度出发,把前两课时所学内容与跑、跳动作、体操动作、武术基本功动作进行组合应用练习,通过在不同环境或条件的动作组合与运用练习,提高组合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为后阶段的套路学习打下基础。

即在“三维度”的大单元构建中“技术”维度以动作方法或技术学习为主(如表5中的第1课时),“体能”维度以围绕技术开展多形式改变环境、任务的练习与组合练习为主,复习技术,发展体能(如表5中第2课时);“运用”维度主要是“技术”的各种形式的运用及与生活联系的运用,提高实践能力(如表5中的第3课时)。三个维度的小单元可以按顺序排放,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进行交叉排放。教学策略主要指具体的练习手段与方法,而非教学过程,要求“5点以上”,以便在落实课时计划是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供在2课次中选用。

在构建完成武术教材内容单元教学计划后(注:即独立的、单一的教材内容单元计划)和其他教材内容单元的某课时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搭配组合进行教学,形成教学进度表(见表6),从表6中可以看到,当武术和其他教材内容搭配进行教学,就形成了武术教材内容的教学单元(注:单元中不再是武术为唯一内容),体育教师就根据武术的教学单元进行设计课时教学的教案,进行课堂教学。

三、设计课时教学的教材“三个一”,体现教学“趣味性、多样性”

在教师依据“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完成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武术教材内容的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单元计划后,就依据教学单元的计划设计每课时的教学计划,在课时教学设计中围绕课堂教学核心“教材三个一”的要求,即“一个动作或技术的学习,一个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一个游戏”,展开教学过程,钱明星老师“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根本,合理定位不同运动项目的特征与功能,体现教学的价值”为追求,改变过去把武术教学雷同于广播操教学,与学生心目中的“武术”相去甚远,导致学生学习兴致缺少的现象。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牢牢抓住以下环节:

1.组合设计有“攻防格斗”,体现武术本真要求

我们发现武术教学均无论形式和花样变化多少,始终离不开“学动作”三个字,却忽略了武术最根本的“技击”意义。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方面,教学设计注重“演”而缺少“打”的内容,偏离了武术本真,与“以打为主、兼顾演练”的要求大相径庭,这样的“套式化武术”自然失去自身的真正魅力。如,本课中通过“双人推掌”对抗,马步架挡、弓步冲拳+马步架挡(“你攻我防”)、弓步推掌+大鹏展翅(“见招拆招”)等组合攻防练习都体现了武术学习的魅力。

2.教学设计体现“趣味、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遵循青少年儿童的身心规律与本性,重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通过“金鸡独立、看谁站得稳”游戏、冲拳推掌比快比多、弓马步比稳比久、提膝抱拳“斗鸡”比稳、燕式平衡单人或多人比稳、“剪刀石头布”游戏、控腿“不倒翁”游戏等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改变课堂教学形态,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动”中提高,巧妙地把“动作或技术与体能和谐提高”的体育教学要求得到体现,并充分利用《手型、手法和步型组成的动作组合与游戏》学习的过程理解武术礼仪文化、掌握锻炼身体方法,发展基本活动能力。

体能教学 第9篇

一、研究目的

(一) 发展体能是研究热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生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还彰显了“掌握技能和强化体能”的重要性, 各地围绕体能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和专业报刊刊发的相关实践与理论成果日益增多, 发展体能已经成为课改背景下的研究热点。

(二) 体育教学应当有自身有效发展体能的操作方法。

新课改以前, 在体育教学中比较忽视学生情意态度等介入性关注。因此, 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补偿应摒弃竞技训练的强制色彩, 谨慎移植和嫁接, 探索自身独特的体能补偿方式或范式, 让学生在学技术的同时能同步完成体能补偿、促进技能掌握, 而趣味化的替代性体能补偿或介入手段, 有助于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 消除练习的枯燥感。

(三) 发展体能可以抑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

虽然人们对体质下滑现象可以做“一果多因”式的追溯, 却很难穷尽事物发展的真相, 但体能发展的缺位或不到位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它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制度、人、环境条件等诸多制约因素, 体育教师难以控制外在因素, 但可以从自身的教学态度、行为和责任诸方面率先做出主动调适。

(四) 体能问题是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领域争论的焦点。

世界各国追求运动员极限体能近乎图穷匕见, 如承受极限身心负荷, 或者服用兴奋剂, 这样以牺牲运动员生命健康为代价的做法显然有违社会伦理。区别于课余训练, 体育教学所要发展的体能与健康以及运动技能相关, 需要不断补偿方能促进健康, 补偿内容是为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动作而设计的具有辅助、铺垫和促进作用的体能素质或技术链接性片段。体能虽可经训练获得, 但学生如果身陷训练之害将可能终身对体育失趣。

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意欲设计并提供令学生有兴趣的另类替代性手段, 帮助学生曲径通幽地获取介入性运动感知, 体悟运动之乐, 砥砺学练意志, 在促成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发展兴趣和体能素质。

二、构建“补偿-介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 补偿性教育实践。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向贫困宣战”和民权运动, 补偿性教育投资者利用巨资补偿贫困学生的方案, 因存在补偿对象的疏漏和偏差, 最终被贴上投入巨大、回报甚微的标签。将适用于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策略, 简单套用于处境不利学生以补其弱势显然有违补偿性教育的初衷;课程内容与方法必须针对弱势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行修改方为上策。而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就是针对学生体能薄弱和学习困难而做出的教学策略方法的构建, 它合理吸纳补偿性教育的均衡均等理念, 消除理念模糊、操作感性和程序混乱等弊端, 借助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实施科学的补偿和介入。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是基于一定情境, 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建构主义确立意义建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学科整合观点使得“工具隐含于情境中”, 教学并非机械传递僵化内容而是鼓励探究, 以便自主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的各项知识技能。虽然当前体育课堂所呈现的现实情境与理想情景存在差距, 但体育教师理当明晰教学的真谛是学以致用, 要为学生的终身健康介入技能、补偿体能, 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是基于兴趣基础上的合理补偿和有效介入, 能保证体能在“平衡-失衡-新平衡”的循环往复中得以发展。

(三)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实质上指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广泛存于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学习中的迁移, 如, 修习了数学基础知识有助于理化数量关系和方程的理解是认知迁移, 棒球选手打高尔夫球能打出高水准则是技能领域的迁移, “亲其师、信其道”是属于态度与行为规范的迁移。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过程, 要求体育教师关注学习迁移理论, 既补体能短板, 又强技能弱环, 还诱学练兴趣。

(四) 伦理型教师理论。

作为道德实践者, 教师以自身品质和行为方式所模塑的形象, 把公平、仁慈、尊重和道德规则的直觉感知, 根植于专业实践中;伦理型教师领悟角色的道德意义, 体察主体作用在常规行为和反应中的细微差异, 并将关注的重心定位于教学伦理维度, 以正式或非正式方式将道德原则和美德与专业实践建立联系, 把伦理视为教学本质的核心而非教学过程的副产品。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面临的看似是学生的体 (技) 能问题, 实则考量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 课堂有限时段补偿与介入行为的触发是直击教师职业伦理的关键问题, 伦理型教师理论是构建模式不可或缺的依据。

三、中小学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

(一) 操作概念与操作策略

1. 中小学生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的策略诠释

宏观地讲, 中小学生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实践分为三步:即课前设计—“补偿-介入”教学过程—效果评价。

课前设计即通俗意义上的备课, 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备课, 是体育教师在具备“补偿-介入”意识驱动下的备课行为, 体育教师依据教育学理论、体育教学原理和动作技能形成等规律, 厘定教学目标, 对常态动作技能教学过程中做必要的体能补充或技能介入,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有序、合理、综合、高效的整体统一, 更好地服务于动作技能的渐进提高, 达成愉悦身心、快乐学习的高标尺度。课前带有想象色彩的预案指向和服务于过程的可操作性, 体育教师互助设计、专家参与的高端备课, 均能彰显体育教师对体能“补偿-介入”方法深度把握的设计智慧, 课前设计的新颖性、补偿介入的另类趣味、展示呈现的灵活艺术彰显出模式赋予课堂的新特质、活力和功能。

“补偿-介入”教学过程有丰富的多元结构, “无论以时间、学习流程, 还是心理活动状态、技能形成规律”为主线设计教学, 都难以避舍“补偿—介入”教学行为, 而无“补偿—介入”行为的课堂则是低效课堂, 如“放羊课”。区别于课课练素质的滞后补偿和循环练习的机械补偿, 体能“补偿-介入”模式中的补偿存在并发生于学习过程结构的各阶段, 体能补偿内容虽然可以是身体素质练习, 但更倚重促进正迁移的链接性技术。所以, 体育教师应建立体育“补偿-介入”模式的原理性认知, 即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可实现与健康相关体能的提高, 而介入性技术学练的量的叠加则阐明与动作技能相关体能发展的核心要义, 技能与体能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促进和转化的辩证关系。

效果评价是指对运用“补偿-介入”教学模式理论指导的课堂教学, 学生的体能、技能和学习兴趣发展等诸方面做出定性或定量的综合评估。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效果评价的重点瞄准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手段是否有效, 同时对后续教学提供纠偏技法。效果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课堂观察报告、教学案例分析报告、专家参与的现场研讨、课堂质量监测、体能技能测评等方式, 实践中既可侧重某一方面又可多头并进, 既可多人同步评价, 又可配对现场观摩评价。

“补偿-介入”教学模式下的操作包含宏观的整体运作策略、中观层面的教学过程策略和微型层面的操作策略等。宏观层面的整体运作策略主要回答和解决“如何在体能‘补偿-介入’思想指导下设计或备课”的问题, 中观层面的教学过程策略主要解决“‘补偿-介入’教与学”的方法, 而微观层面的操作策略则解决“‘补偿-介入’对应套路攻克难关”的过程。整体运作策略机制 (见表1) 展示了设计视野中“补偿-介入”教学模式的构建步骤和如何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

实践证明, 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既包括整体运作策略, 又包含着不同教学过程结构的多元策略, “三段式”教学过程结构下的体能“补偿-介入”教学策略 (见表2) , 以现代教育理念指导设计教学达成高效的要旨, 克服过去教学的不足, 关注了兴趣支持的体能“补偿-介入”技法。

无论课堂教学结构被划分成几段, 体能“补偿-介入”模式的策略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多元灵活地介入教学过程, 实现体能的合理补偿和技能的有机介入, 根据教学过程结构、学习水平和体能的差异, 实现对症补偿而非机械硬补。如此, 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策略, 可以是“设置补偿情境—介入补偿要素—体验补偿方法—明知补偿意义”的稳定教学程序, 还可以是上述四个不同环节的顺序的序列重组;此外, 教师既可以基于学生体能可预见的薄弱环节进行预设性补偿, 又可以根据教学中暴露出的体能或技能的现实问题实现对症补偿。

2. 建立中小学生体能“补偿-介入”模式的教学方法体系

教与学是一一对应的双边活动, 学与教的行为本质是学法与学法指导的交织互动。然而, 体育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学法掌握过程, 同时, 又是学生体 (技) 能存在问题的学法指导过程;过去的体育教学因过于注重动作技能的强制性训练, 导致了学生厌学, 而课改后的新型学习, 学生不仅掌握技能、发展体能, 而且还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等多元学习方式的变化, 兼顾学生情感态度的需求, 综合多维地让所有学生得到主动充分的发展。当前, 构建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顺应和符合了当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 有益于渐进地解决长期以来学生体质薄弱的问题。因而, 合理剖析并整合出适应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学法和学法指导体系 (见下页表3) , 方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法和学法指导行为的整合。

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下的学法应当满足学而有趣、促进技能正迁移和发展体能诸要素, 而与之匹配的学法指导力求彰显助学、增效的过程并优化技艺, 凸显教师教学的伦理情怀, “补偿-介入”教学方法体系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探骊、创新和诠释。

3. 形成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的学习评价策略

重视“以评促学”主线设计的体能“补偿-介入”教学, 有着独特的量质评估检测环节, 如, 对准备阶段的介入性动作技术提出学练“量与质”的共性要求, 基本部分可以对技能学练效果实施轮流展示的组间评价, 结束部分则可以提出学生自 (互) 测自 (互) 评、组间评议或竞争性演说等评价方法, 达成以评促学的环环相扣的发展性、过程性评价策略。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中的学习评价策略设计是将评价环节嵌入学习过程, 凸显贯穿教学补偿技 (体) 能, 纵览全局适切评价的亮点, 观摩者能捕捉到与补偿体能相关的“看点”, 一句赏识性鼓励、一次小组展示、一轮集体模仿等就能成为评估分析的节点。

(二) 实施原则

1. 首要原则, 即技 (体) 能强化原则, 指为

保证教学高效运行, 综合达成运动技能学习目标, 体育教师整合影响和制约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多种因素, 合理制订学生愿学乐学、体现补偿特质的学练方法手段。补偿内容在学习目标上瞄准了动作技能的掌握, 形式上表现为“身体练习”的性质, 功能上表达为发展体能的目的, 因而与学习内容高度对接、匹配的介入性技术或技能片段, 指向动作技能学习。“首要原则”最终定位并落脚于“技 (体) 能强化”的内容上, 揭示出技能与体能发展的辩证要义, 没有技能强化就没有体能的同步发展, 同时, 没有体能的强化, 技能也难以得到保障;因此, 建基于学情基础的体能补偿与技能教学并不矛盾, 它们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2. 多元补偿原则, 体能“补偿-介入”模式

下的体能补偿方法渠道通达、形式多元, 可以通过相应的身体素质锻炼获得, 也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动作技术叠加和重复得以补偿;补偿路径资源可以选择学生外部的体能训练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 又可以得益于学习主体内部的主观能动诉求;密切关注学生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敏感期, 进行针对性研究可取得“补偿-介入”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多元补偿原则, 体育教师在教学结构的不同阶段做出多点“补偿-介入”, 是走出课课练的呆板单调, 让体育课堂走向灵动、活化和智慧的必由之路。

3. 关系对接原则, 指体能“补偿-介入”

教学过程中, 需要明确和处理的几组关系, 即技能与体能, 教师和学生, 技术介入的片段与完成技术, 技术的多次重复与体能, 体能补偿“要素”与所需发展体能, 身体素质与体能, 兴趣与技术学习等各种关系。不同的关系承载着体能补偿内容各异的组合, 体能“补偿-介入”教学需要体育教师明晰首要原则和理顺关系的基础上做出补偿决断。

4. 兴趣增益原则, 指体能补偿的方法手

段、技能介入的技术链接满足浓厚的学练兴趣、促进技能正迁移和发展体能的有趣环节, 最终显现补偿、介入的效益。兴趣增益原则并非是一味地迎合兴趣, 而在于为整体综合地达成学习质量服务。体育教师需要善于挖掘枯燥教材的思想性因素以磨炼学生意志, “补偿-介入”教学模式更是强烈呼吁体育教师艺术且理性地表达化繁为简、化僵为活的补偿—介入诉求, 彰显主体生动活泼发展的意趣。

(三) 注意事项

1. 体能“补偿-介入”中设置的兴趣化学练手段能促进动作技能学习。

“游戏儿童可以不顾其他的需要, 这样他们就在游戏中逐渐学会其他一些东西, 学会忍受匮乏。这使得他们能适应持续的操劳, 但也正因为如此, 在这里他们不应仅仅是玩耍, 而应该是有目的地进行游戏”, 从康德的论述中可提炼如下信息, 首先, 有目的的游戏有助于学生学会其他“东西”, 游戏成为学生活动的载体;其次, 适应持续操劳是体能延续和提高的表征,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服务于动作技能学习的体能补偿兴趣手段有助于学生体能的延续, 也应当成为体育教学中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再次, 发展学生体能不应强制, 体能补偿与介入非常崇尚教学设计的有序、渐进、选择等兴趣化手段。

2. 体能“补偿-介入”直接服务于技能掌握、体能提升、体质改善。

顾渊彦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能发展“应以动作锻炼为主, 力量锻炼为辅, 应通过动作锻炼实现力量发展”, 但未阐明运用何类动作锻炼更利于掌握动作和增强力量。而课课练和循环练习难以根本解决学生的体质下滑问题, 却能引发深层的技能学习失趣问题, 学生体质低迷的重要原因则在于体育教师缺乏专业教学设计与操作能力、内容资源的拓展与开发能力。合理利用体能“补偿-介入”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便于技能掌握、提升体能等, 如五步拳教学中, 准备部分设计武术操和不同动作名称的转换学练, 基本部分教师进行完整示范、引导集体模仿, 而对每一动作名称安排一名学生做“木头人”定势导练, 巧妙地实现技术介入, 结束部分安排马步接龙、马步计时赛, 流畅的设计就克服了学练的单调, 兴趣、体能、技能得到同步发展。

3. 体能“补偿-介入”的基点是“技能-兴趣-学习方式”。

第一, 技能问题多由体能问题引发, 体能不足难以学会动作, 还容易引发厌学和健康问题, 体能“补偿-介入”模式既研究与健康相关的动作技能, 又研究与动作技能相关的体能, 补偿和介入方式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第二, 体能“补偿-介入”教学的关键是学习兴趣, 杜绝和避免教学中机械体能的训练, 寻求积极迁移指向的趣味化替代手段。第三, 体能补偿与介入教学的本质是转变学习方式。

(四) 适用范围与要求

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适用于水平三以上各学段体育课堂教学。因为水平一、二学段学生主要以游戏等生活技能类体育活动为主, 水平三以上学段动作技能学习均可从低学段相关生活技能、动作技能的相关技术中找到“联结性”、“迁移性”动作片断, 能为体能“补偿-介入”教学输送源源不断的方法资源。

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教学设计的补偿-介入意识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 体育教师应不断积累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经验, 全面理解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的策略方法, 精准把握学生个体群体学练中所暴露的体能薄弱环节, 找准体能补偿或技能介入“点”, 兼顾学生兴趣, 施以高效补偿和介入, 克服学练单调与枯燥感, 正确处理预设性体能补偿与课堂生成性“补偿-介入”的关系, 精业爱生, 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四、意义探骊

经历过构建、实证和反哺等过程的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 是围绕体育动作技能学习与其相关的“基本动作发展序列”及其学练方法掌握的设置技巧而进行的综合实践, 是与实现“将人类动作发展的基本理论应用到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去”主旨的有效对接, 必将引导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学的创新。体能“补偿-介入”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在于其能发展“人”, 对学生的兴趣培植、技能掌握和体质改善起到助推作用;有助于体育教师更新课程理念, 矫正教学行为, 促进专业发展。总之, 体育教师需要掌握体能“补偿—介入”的度, 做到针对性补偿和适度性补偿, 避免为补而补, 反对强制性“补偿”。

参考文献

[1]奥恩斯坦著;严文蕃等译.当代美国课堂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1.

[2]伊丽莎白·坎普贝尔著;王凯等译.伦理型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3][德]康德著;赵鹏等译.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顾渊彦, 刘春明.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之一——体能发展的特点与要求.中国学校体育[J].2010.9.

[5]吴键.学为人师体育老师的技术技能必须过硬.中国学校体育[J].2010.10.

[6]胡滨, 吴慧云.以发展的视角开展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国学校体育[J].2009.11.

[7]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修订与拓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体能教学 第10篇

1 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育的特点和重要性

1.1 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的体育教育机制也在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得课程的设置更有益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体育教学由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转变成适应高职教育的新兴教育理念和创新模式,由封闭式教学方式方法向开放式教学转变。根据我国相关文件的发展要求,要注重学生的体质发展,提倡“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促进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从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职业性及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高校特点出发,以职业培养和市场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培养符合现代化企业发展需要、现代社会岗位需要的职业人才。

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明确,职业成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划分标准。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各个岗位培养具备较高职业身体素质、较强的心理素质及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工作岗位涉及各个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之势,职业要求也随之变得更加严格,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节奏和要求,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既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包含职业体能、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能来应对高负荷的工作要求,就很难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生存发展。正因为如此,人们逐渐认识到职业体能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中的体育教育。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要按照“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体现出“能力本位”的重要性, 关注体质健康。创建运动技能与职业体能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实施体育教学与专业性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职业体能的训练,发展体育训练与专业素质相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

1 . 2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职业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要培养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专业知识、较高心理素质与职业体能等职业要求。体育教学一直被高职院校视为公共课程,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体育训练。从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来看,现行教学模式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因为需要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管理等领域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但这些工作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体能来应对压力大、强度大的工作。

所谓职业体能指的是不同职业对工作者身体素质的相关要求,而适能则指的是身体和心理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仅有利于之后的日常工作,还有利于应对生活中的问题。高职体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有针对性的对培养不同职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

2 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探索

2.1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继承传统的教学理念, 过分的注重课堂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转变体育教学的理念,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整体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加强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的适应社会的快速节奏,在社会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获得较好的职业发展。

2.2 体育教学要注重职业发展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备较高心理素质、职业体能和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以职业发展为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具有职业性的体育教育。根据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不同强度的职业体能训练,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更专业化,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 . 3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岗位需求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根据社会需要设专业,根据岗位要求设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注重学生健康发展。建立个性与职业共同发展的特色体育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和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事业能力和身心素质。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课程的设置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特点进行设计。首先需要确定教学课程的能力标准。根据课程的相关要求,就业单位、专业领导和体育教学部门共同商讨制定课程能力标准。体育教学要在“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下,根据各项运动的特点和作用,设计体育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大纲。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模拟专业职场情景,营造专业的、自由的职场氛围。

2.4 模拟职业情景

为了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具体的、相应的体能训练。一方面要注重在体育教学的日常训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职场生活;另一方面要经常开展职场情景模拟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可以保持较好的心态认真对待以后的工作。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特点,各班班主任可以开展各班职场生活体验的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的开展职场情景模拟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未来职业生活和工作情景,有利于学生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更好的发展自身能力,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提升职业适应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全面准备。

3 结语

在以往各大高职院校检查中,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过分的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一直仿照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一直没有改革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操作性差。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创立相关的课题,组织专家、学者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得高职体育职能教学的教学模式更加科学规范。总之,高职教育强调能力为本。随着市场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新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设定在具有就业优势、创业能力及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培养上,创建新型的教学体系,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培养主要注重实用性、技术性、职业性这三个培养要求。灵活把握体育教学课程的方式方法,时刻注意与专业职业紧密联系,设置职业体能课程。做好协调、模拟职业情景和专业性指导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强化体育职业体能教育,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立足培养出具有爱国敬业、敢于创新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摘要:高职体育的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有针对性的对培养不同职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文章从论述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育的特点和重要性出发,全面探讨了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方法,希望能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创新提供一些帮助。

体能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身体锻炼;体能发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31-01

长久以来,人们常常解不开的一个困惑是:“练了体育身体并不见得好,不练体育的身体也不见得差。”其实质应该是在质疑体育学科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其实体育也是一门科学,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而健康与体能的含义也非常宽泛,其中也受到遗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和进行身体锻炼也要有针对性地工作,既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无视锻炼的意义。因此需要特定的教学策略。

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策略呢?《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果及其模型》中指出:体育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所预想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设计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根据实际发生的教学情境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思想和方略。这个概念表名,第一,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师教案,而是设计教学方法的思想和方略;第二,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调控性。

解决了这个问题,接下来就随笔者一起,探讨初中体育教学关于身体锻炼与体能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宏观策略——为什么教和教什么

1、要将“体育与健康”理解为“体育为健康”

不能将“体育与健康”课变成讲授健康知识的理论课,也不能把健康教育的知识传授当做了促进学生健康的途径,而忽略体育课中的技能传授和身体活动性。更不能将其理解为“本次体育新课程改革是健康与技术之争”。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把“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在心中理解为是“体育为健康”,也就是说体育要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身心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是个手段和载体,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是目的。也就是说,体育的身体活动性应该在“身心健康”的大目标下统一起来。而实现这个统一的第一标志就是要在体育课教学中积极地锻炼身体,使体育课程能够成为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做出实实在在的效果,让“体育好”和“身体好”在体育教学效果上得到最大的统一。

2、教学中应着重体现“身体锻炼”和“保健养护”两个方面

身体锻炼,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学生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这也就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而“保健养护”则是指通过卫生保健的方法来保养学生的身体,这主要通过体育课的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的培养来实现,这也是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二、中观策略——教多少和教会多少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仔细的研读和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阶段的“身体健康”目标下,主要实现:

1、掌握保健知识与方法

2、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

笔者看来,“掌握保健知识与方法”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有关保健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保健原理,从理性上建立对身体健康自我保护和养护的认识基础,有着既着眼现在又兼顾未来的重要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加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等等。实是“授人以渔”的工作。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而“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中另一个重点教学内容。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各国,各名族,各类书籍对“体能”均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但是无论何种解释,无论怎样定义,体能和运动素质都被认为是构成人体的身体能力和身体健康的要素,而体育教学中又具备发展体能的功能。而且,“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一直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三、微观策略——用什么教和怎么教

这一方面的内容,其实是体育教师教师技能和素养的综合体现。根据学校条件和设施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多年教学中积累的经验。

1、教学中应该树立“健康”和“体育”是浑然一体的理念

在未来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中“体育传承”和“健康促进”不能称为两张皮,应该是浑然一体的。这就要求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地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要从单纯的“运动技能传授”变成“通过运动技术为主题的学习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务”的课程。

2、“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的教学需要有“现在”和“未来”两个时间概念和两方面的工作

这个问题实际就是以发展的眼光开展“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的教学。

“现在”策略说白了就是科学合理的安排每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程序。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教学”相结合。课的节奏流畅,形成技术教学、领会思考、技术练习、素质锻炼、战术比赛、休息调整几个主要课堂环节交替有序,相得益彰。最好的教学应该是:教学中有练习,休息中有思考,练习中有锻炼,比赛中有练习;课的运动也要负荷符合学生的身体状况。

体能教学 第12篇

首先以职业体能教学能够结合学生职业特点开展体育教学,在职业学习劳动中有目的地开展与职业体能相适应的体育训练,不仅可较快地提高职业体能,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较快掌握和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同时还能帮助学生选择和掌握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锻练项目和科学锻练方法,促使他们树立终生体育思想。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形式多样,也对从事具体劳作的人提出更高的身体素质要求,使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健康,尤其是一些因为工作关系引起的“职业病”越来越进入大众的视野,促使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开始注重自身的生活健康。然而,学校体育是社会劳动者获得身体教育的重要发源地,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来说引入职业体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 国内外现状述评

体能又称体适能,是指身体各部位或各系统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包括的范围较广,如速度、反应、耐力、肌力、平衡性、柔软性、协调性和敏捷性等。

从现有资料来看,陈捷、邱新宇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中提出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今后谋生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今后将从事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身心素质的要求,进行职业体能、职业意志力、职业竞争能力和职业保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翁慧根、黄喆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强化职业体能的对策分析》中提出了职业体能的定义,并指出目前在大学生身体素质出现较大下滑的现状下,作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目标的高职院校,其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以强化学生职业体能为突破口,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我们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很多文章不乏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指导意义,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以及如何为今后的职业服务的具体实践研究还非常的薄弱。职业体能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理论上,其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施教内容仍有一定的争议;在实践操作上,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2 职业体能课程教学模式结构体系

2 . 1 职业体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2.1.1 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构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出发点,在进行职业体能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突出职业特色,又不能离开体育教学单独开展职业体能,更不能片面追求职业体能而忽略甚至放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必须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职业体能放在同等地位,做到和谐统一;最后提出把职业体能渗透到体育教学的环节中去,做到体育教学和职业体能的互补和促进,共同完成社会赋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独特功能,提出适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设想。

2.1.2 岗位需求原则

高职院校强调以岗位核心能力设置课程,职业体能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面向实际,适应具体的岗位群特征。任何一个岗位群都有其特有的工作特征,它不仅需要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对工作者的职业体适能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良好的职业身体素质、岗位适应能力是他完成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发展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关键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做到毕业即能就业,毕业于上岗零过度。

2.1.3 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原则

每个工作岗位除了需要其特有的职业身体能力之外,还有其特有的职业病或容易引发的疾患,所以,在进行职业体能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实践锻炼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身体素质,还需要通过理论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他未来的工作岗位容易出现哪些职业病,应该如何去预防和锻炼,从真正意义上去了解职业体能,激发他学习的动力,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合理的安排锻炼计划,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2 . 2 职业体能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本研究对高职院校现有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和逻辑归纳总结,又通过对高职体育教学、体育建模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探讨中发现我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处于不平衡状态,而且很多院校没有从专业群角度进行课程设置。首先,通过专业岗位需求分析开展具有职业体能特点的教学改革中,学生对职业体能的认识与认可程度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其次,对杭州各高职院校进行考察、发放问卷以及进行走访等一系列的调研活动,设想得出职业体能课程的影响因素:职业体能教学离不开教师。开展职业体能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职业的特点,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同时学校要根据教学内容开设情况,安排和督促教师加大培训和进修力度,更好地为职业体能教学服务;再次,通过分析得出建议:职业体能特点的体育教学改革既要突出职业特色,又不能离开体育教学单独开展职业体能,更不能片面追求职业体能而忽略甚至放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必须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职业体能放在同等地位,做到和谐统一;最后,提出把职业体能渗透到体育教学的环节中去,做到体育教学和职业体能的互补和促进,共同完成社会赋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独特功能,提出适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设想。

2 . 3 职业体能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型构建

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我国职业分类表,根据各个岗位工作时的身体姿势形态,我们可以将其主要归类为五种劳动资态。分别为:静态站姿类、静态坐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厂操作类、特殊职业姿态类。

2.3.1 根据职业岗位特征职业体能教学实践课教学内容设计

不同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体适能有不同的要求,在设计职业体能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要以学生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的特征为依据,根据其职业关键性身体素质来安排主要练习内容。(具体见表1)

2.3.2 根据职业岗位特征职业体能教学理论课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理论课教学的方式,主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运动保健常识,结合学生自身专业未来主要工作岗位特征,了解其容易引发的职业病或容易引发的身体疾患以及如何去预防、锻炼,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什么是职业体能,激发学生锻炼的动力。例如长时间处于静态坐姿类的工作岗位,颈、肩、腰就容易产生酸、胀、痛等症状;经常处于流动变姿类的工作岗位,就容易出现半月板损伤等症状,长时间处于静态站姿类的工作岗位就比较容易产生静脉曲张等症状,等等。

2.3.3 职业体能课程教学结构设计

职业体能课程教学通过学期来进行教学,由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考核三部分组成,实践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专业未来岗位的关键性体适能进行练习,为课程教学的主要部分,理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运动保健常识以及其相关职业病的预防与锻炼方法,考核主要是通过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来检验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效。(见表2)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职业体能课程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职业化、行业化的教育理念,通过体育教学在加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针对学生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特征,进行关键性体适能的锻炼和运动保健常识的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本研究通过职业体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设计职业体能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根据岗位工作时的身体形态来设计职业体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各专业主要的教学内容,搭建职业体能课程学期教学的模型构建,为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3.2 建议

职业体能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职业体能课程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对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扩充自身的知识面,不仅要掌握各专业职业关键性身体素质的练习方法、练习的主要目的,还需要熟悉各专业未来工作岗位中比较常见的或容易出现的相关职业病的预防与锻炼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职业体能课程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职业化、行业化的教育理念,通过体育教学在加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针对学生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特征,进行关键性体适能的锻炼和运动保健常识的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该研究通过职业体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设计职业体能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根据岗位工作时的身体形态来设计职业体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各专业主要的教学内容,搭建职业体能课程学期教学的模型构建,为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上一篇:强化营销下一篇:跨时空的超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