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

2024-06-26

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精选9篇)

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名,所有患者入院时间为病发后6~72h,入院后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且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4]。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61.21±8.57)岁;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60.89±8.63)岁。所有患者壳核出血98例,出血量20~40mL,平均(28.42±5.08)mL;丘脑出血22例,出血量15~25mL,平均(20.51±4.33)mL。出血量的计算依据多田氏血肿计算公式(T=π/6×长径×短径×血肿层数)。患者入院时意识障碍程度:中度昏迷20例,浅昏迷46例,嗜睡54例。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22例患者≤8分,64例患者9~12分,≥12分患者32例。试验组予对照组间在年龄、性别、血肿类型、出血量、意识障碍程度、GCS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予普通内科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手术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死亡事件,对比两组间的有效率、病死率等;患者出院后随访调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照SSS评分标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按照Barthel指数表达。

1.3 手术方法

手术前先经CT扫描,对穿刺点进行定位,将血肿最大层面距头皮最近处定位穿刺点,手术中灵活处理,避开中药的功能区和大血管。在最大血肿层面选取多点作为靶点,计算各靶点坐标和探针进出的深度,将手术区常规消毒并铺巾,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利用定位坐标调整立体定向仪,使用电钻对颅骨钻孔,将穿刺针穿刺至血肿的中心处,接入引流管,抽取50%左右的血肿液,以快速降低颅内压,如遇有新鲜血液,使用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对血肿反复冲洗,待引流液颜色淡化后再固定引流管,冲洗完毕后将尿激酶注入血肿内,开放引流8h。

1.4 疗效评价

按患者手术后生活能力(ADL)进行分级评分:Ⅰ级:完全恢复正常生活;Ⅱ级:日常生活部分恢复或可独立进行家庭活生活;Ⅲ级:家庭无法自行料理,但可拄拐行走;Ⅳ级:无法自主行动,长期卧床,但意识清醒;Ⅴ级:植物状态生存。Ⅰ级、Ⅱ级、Ⅲ级属于临床治疗有效,Ⅳ级和Ⅴ级为临床治疗无效[7]。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临床急重症,以往治疗多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但疗效仅对出血量<30mL有保证,对大量出血的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病死率较高,治疗后多有神经功能障碍。而传统的开颅术清除血肿多于全麻下进行,对患者伤害大,较长时间的手术,操作复杂、难度高、切口暴露时间长,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患者的危险、影响到治疗效果。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可利用头颅CT扫描技术精确定位,及时有效的穿刺清除血肿,快速解除了脑细胞损伤程度和凝血酶等物质对脑细胞的毒副作用,在保证疗效的同时也改善了预后。从本研究结果看,试验组病死率明显较对照组低,但死亡原因与高血压脑出血关联度不高,考虑与术后抗感染治疗与及时的营养支持有较大关联;血肿清除率与清除时间试验组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是手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的最大区别;SSS评分与Barthel评分的明显优势则与手术的快速清楚血肿,减少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和继发性损害有关。

另外本研究中就手术过程总结了几个问题:(1)手术时间,高血压脑出血多于发病后20~30min后形成血肿,且随着时间延长血肿周围血清渗出和脑水肿情况也在加重,所以确诊后应尽早行手术,以减少损害,本研究显示,出血后6~8h内进行手术是最佳时间;(2)手术定位,定位是否准确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定位准确可保证进针深度和方向,以避开关键功能区和大血管,并可准确抽取血肿液,减少并发症;(3)血肿抽取量,首次收取控制住30%~50%左右,且血肿越大抽取比例宜越小,避免中线结构摆动对脑干造成继发损害,且抽取速度不应过快,防治负压造成的再出血。

总之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造成的脑部血肿有着较好的疗效,创伤小、速度快,并可有效控制并发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内科保守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间的疗效。结果 出院前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评估,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1月后随访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可以快速清除高血压引发的脑部血肿。

关键词: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

参考文献

[1]田光,石卫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6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8):109-11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38(9):381.

[3]王文志,刘红梅,李涤,等.微创穿刺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5(2):79-83.

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2篇

颅内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损伤中最严重的继发型病变。往往是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的体积后,就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使脑组织受压而引起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四肢无力以及心率减慢,进而呼吸骤停等临床症状。所以,颅内血肿以临床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为其临床特点,降低颅内血肿的致死、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成为神经内科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手术操作简单、见效快而且以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为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endprint

颅内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损伤中最严重的继发型病变。往往是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的体积后,就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使脑组织受压而引起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四肢无力以及心率减慢,进而呼吸骤停等临床症状。所以,颅内血肿以临床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为其临床特点,降低颅内血肿的致死、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成为神经内科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手术操作简单、见效快而且以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为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endprint

颅内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损伤中最严重的继发型病变。往往是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的体积后,就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使脑组织受压而引起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四肢无力以及心率减慢,进而呼吸骤停等临床症状。所以,颅内血肿以临床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为其临床特点,降低颅内血肿的致死、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成为神经内科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手术操作简单、见效快而且以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为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endprint

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入选的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 均为2010年6月—2010 年9月我院收治的门诊住院病人。其中女性28例, 男性32例。年龄39~79岁, 平均55岁。病人从发病到手术的时间:6h以内的12 例, 6~48h的23例, 48h以后的25例。病人意识障碍程度:9例表现为中度昏迷, 22例表现为浅昏迷, 29例表现为嗜睡。出血部位情况:16例原发性脑室出血, 6例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 21例丘脑出血, 8例基底节出血, 9例脑叶出血。

1.2 治疗方法

①钻孔引流。在手术区进行常规消毒并铺巾, 对病人局部麻醉, 在患者穿刺点的头皮上切开一个小口。穿刺针直接穿刺至血肿区中心部位并固定妥当, 先抽出部分血肿液约50%~60%, 以使颅内压迅速降低, 最后把引流管连接好。②定位穿刺点。依据CT 片所拍摄选出血肿区域最厚最大的部分, 定好最佳穿刺点位置。穿刺点依据血肿的位置, 可随横线向前、向中间或者向后自由移动。③血肿液化剂的注入。经穿刺针用约5mL的生理盐水把血肿切割冲洗干净, 直到冲洗液变清为止。冲洗干净后把尿激酶注入到血肿内, 进行开放引流8h, 手术完毕后进行复查CT。一般在手术后3~5天血肿大部分都会清除, 这时针可以拔掉。④多发性的血肿及血肿量如果超过80mL的病人, 可以进行多针多平面的穿刺引流。手术完毕后进行抗炎, 营养支持, 降血压, 止血剂, 脱水, 对症治疗等处理。

1.3 疗效评定标准

手术后恢复按平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分级表示。一级:日常生活能力能够完全恢复正常。二级:能独立进行家庭生活或者部分恢复。三级:家庭生活不能处理, 不过自己能拄拐走路。 四级:不能起床不过大脑意识清楚。 五级:植物人, 没有任何意识。

2 结果

对60例治疗出院患者进行随访跟踪观察3~6个月。达到二级以上为痊愈。有失语及不同程度的瘫痪, 但血肿完全消失, 血压也平稳, 大脑意识清楚为好转。肌力升高1到2 级, 血压平稳, 意识情况好转, 血肿的清除率多于60%为有效。失语和肌力没有变化, 意识障碍, 血压不稳定, 血肿清除率小于20% 为无效。本组总有效44例, 植物人及无效各3例, 10例死亡。

3 讨论

微创引流手术相对传统的开颅手术来说目前是比较成熟的一项新技术,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多数在半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 它的优点是手术后病人康复快, 操作简单, 效果好, 损伤小[2]。不但使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而且还极大地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减轻了其经济负担。不过也有其禁忌症和适应证。①禁忌症患者。神经功能有严重障碍患者, 各种疾病合并的颅内血肿或者合并其它系统的功能衰竭, 严重的脑干功能衰竭等。②适应证患者。颅内的血肿量虽然没有达到手术指征的标准, 不过神经功能有严重障碍患者。

关于对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进行微创引流手术的最佳时机,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医学界都未形成统一标准。通常情况下在10~20min内血肿就可形成, 1~2h后出血自动停止, 6~7h后因血肿分解物产生的神经毒作用, 致使血肿周围正常的脑组织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病情。24~48h后脑水肿达到最高峰。临床上根据发病时间长短一般分为超早期手术 (发病时间<6h) , 早期手术 (7h<发病时间<到48h) 和延期 (发病时间>48h) 手术3种。如果超早期进行手术的话, 因为出血还没有完全停止, 手术后继发性出血的可能性会增大。所以临床上认为患者发病后6~24h是手术的最佳时机。早期手术不但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而且阻止了由脑出血引发的像脑血管痉挛, 凝血酶刺激, 自由基损伤, 脑细胞水肿等这些会加重脑损伤的环节[3]。此外, 微创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 有时不可避免地也有再出血情况发生, 因而应做好防止再出血工作,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用肾上腺素加生理盐水兑冲洗液; (2) 对血肿进行抽吸时动作缓慢并且轻柔, 首次抽出血肿量不能太多, 一般情况下50%~60%即可, 抽出过多可能导致颅内负压过大极易造成再出血; (3) 术前做好稳定患者焦虑、担忧等情绪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广宁.高血压脑出血急诊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9 (4) :12-13.

[2]杨佳宁, 李青, 赵京涛.微创穿刺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8, 35 (4) :302-304.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2例, 包括硬膜外血肿51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28例, 急性硬膜下血肿13例, 高血压脑出血110例, 其中丘脑出血12例, 基底节出血70例, 额叶出血6例, 枕叶出血3例, 出血破入脑室25例, 男性132例, 女性70例, 年龄45d~86岁, 以40~60岁居多, 占79%, 平均年龄51岁。GCS评分3~5分16例, 6~8分31例, 9~12分93例, 13分以上62例。

1.2 定位方法

大部分病例术前于CT下定位, 一般选择无重要血管及非功能区, 离血肿中心最近处为穿刺点, 先根据CT片的表现, 以颧弓、额骨颧突、顶结节、耳郭等标志估计所选穿刺点的基本位置, 备皮后以直径约0.5cm的金属物用胶布贴在估计部位上, 行头颅CT平扫, 金属标志物可在CT上显示出来, 可确定其离所选穿刺部位的相对位置, 从而很容易标出穿刺部位。也可以移动金属标志物再次扫描确定。对于巨大血肿或大部分硬膜下血肿, 可免去作CT下定位。

1.3 手术方法

常规术野消毒, 铺无菌巾, 局麻。以适合长度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碎吸针在电钻驱动下于标记点钻颅进入血肿中心, 取出钻芯, 顶端用帽盖封闭, 侧孔接引流管, 缓缓抽吸血肿后, 置入针形粉碎器, 用血肿冲洗液 (生理盐水+副肾素) 反复冲洗, 使排出液变淡为止, 证实无再出血发生, 向血肿腔内注入液化剂, 并夹管, 接引流袋, 包扎, 3h左右, 再开放引流管夹。据血肿清除情况, 可反复应用液化剂。复查CT待血肿全部或基本清除后拔除穿刺针。

2 结果

2.1 血肿清除情况

首次血肿清除在0~100%, 平均在30%~50%, 液化剂使用次数为1~8次, 平均3次, 24h内血肿完全清除或基本清除 (残余<10mL) 者42例, 24~48h内50例, 48~72h内49例, 除4例患者因再出血不能控制作开颅手术, 3例患者家属拒绝手术, 病情加重死亡, 以及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例外, 其余全部在5d内达到满意清除。

2.2 临床疗效

51例硬膜外血肿及2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均治愈, 无严重后遗症发生。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 6例死亡, 其中3例死于再出血, 1例死于应激性溃疡出血, 2例死于肺部感染, 生存者其生存质量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标准[1]:完全恢复日常生活 (ADLⅠ级) 31例;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 (ADLⅡ级) 45例;需人帮助, 扶拐可走 (ADLⅢ) 20例;卧床, 有意识 (ADLⅣ级) 6例;植物生存状态 (ADL V级) 2例。1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 于开颅术前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 8例瞳孔缩小, 脑疝好转, 全部患者开颅术中均证实血肿不同程度的减少, 其中1例开颅时发现血肿已基本清除。

2.3 并发症及其结局

再出血31例, 硬膜外血肿5例, 高血压脑出血25例, 占15%, 成功止血 (止血后复查CT血肿无增大或有减小或术中患者意识、瞳孔等无加重而血肿冲洗排出液变清) 24例, 7例再出血不能控制, 占22%。其中, 硬膜外血肿1例, 脑出血6例。术中出血19例, 注入液化剂开放引流后出血9例, 拔针时再出血3例。颅内感染3例, 占1.5%, 全部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颅内血肿是常见病, 既往手术治疗主要是开颅血肿清除术, 其缺点是引起脑组织损伤较重, 费用较高, 患者功能障碍恢复较慢, 并发病相对较多, 手术禁忌较多。对无手术指征的患者, 采用保守的药物治疗, 发现, 血肿造成的脑损伤严重而持久, 患者恢复很慢, 易留有较严重的后遗症。部分患者有顽固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 其治疗费用也相当高。超急性血肿的治疗, 由于术前准备时间相对较长, 血肿继续增大, 以及继发性脑损伤持续加重, 尤其是脑干的损伤, 短时间内可发展到难以逆转的程度, 使不少患者丧失了好转的机会。

微创血肿清除术具有以下优点。 (1) 局麻手术, 患者耐受性良好, 适于各年龄的患者, 术后患者恢复快, 并发症明显减少。 (2) 操作快速、简单, 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 而达到清除血肿和减压的目的。 (3) 对量少的血肿以及深部血肿, 能够准确定位和穿刺, 保证在创伤很小的情况下能够清除血肿, 达到减轻继发性脑损伤的目的。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 观察到, 少数患者术后语言以及肢体活动能够快速好转, 半月内能够行走。 (4) 穿刺针采用自锁固定技术, 针钻一体化设计, 患者带针后头部活动不受限制, 避免了钻颅或锥颅置管时深度难以控制以及固定不好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2]。密闭性好, 术后易于护理。并有利于减少感染等并发症。 (5) 液化剂的合理应用, 能够更彻底的清除血肿, 减少再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

手术适应证:微创血肿清除术具有更宽的适应证。它适于有传统手术指征的患者, 如>30mL的幕上血肿, 丘脑出血>10mL, 或压迫功能区, 导致功能障碍发生的, 或中线移位明显>0.5m L以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等。另外, 它还适于以下情况: (1) 小量硬膜外血肿15mL以上, 患者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明显, 持续不缓解。此类血肿多在2d以上, 多数液化良好, 微创血肿清除术能安全、快速的清除血肿, 使症状迅速好转。本组12例, 效果良好, 无1例不良并发症发生。 (2) 既往常采用保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中, 对于血肿在15mL以上的病例, 功能障碍明显者, 也适于手术治疗。Wagner等[3]通过动物研究发现,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脑水肿增加非常明显, 这与血肿的局部压迫作用, 血脑屏障受损, 血肿分解产物具有神经毒作用, 脑组织本身受损后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等有关。微创血肿清除术创伤小, 基本不增加脑组织的损伤, 但能够有效的清除血肿, 从而有效的保护周围脑组织, 减少继续损伤, 并有利于功能恢复, 本组病例, 大部分患者的脑水肿均较轻, 数例患者甚至没有明显水肿灶, 功能恢复明显较快, 而保守治疗的病例以及开颅手术的患者, 其脑水肿一般是非常严重的。 (3) 超急性血肿, 尤其是急性硬膜下血肿, 由于发展迅速, 在开颅手术前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 能够引流出部分血肿, 达到迅速减压的目的。为以后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4) 对于外伤性脑内血肿, 往往合并较严重的脑挫伤, 除少数发展慢, 患者病情相对平稳, 或是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外, 一般不主张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

手术时机:一般来说, 时间长一些, 血肿液化就相对好一些, 更易被清除, 更具安全性, 但时间越长, 对周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也就越大。综合考虑, 认为, 对于硬膜外血肿, 如血肿不是很大, 在出血已止、病情相对平稳, 可在严密观察下, 待第2天手术。对于高血压脑出血, 由于6~7h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 脑组织坏死, 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 致死率和致残率增高。故多主张7h内的超早期手术, 同时发现, 2~3h内的患者, 由于其出血较新鲜, 破裂的血管尚未栓死, 或尚有再出血, 此时手术不易清除血肿, 更易再出血, 故此时期如患者已脑疝, 主张给开颅手术治疗。所以,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的最佳时机是3~7h内。

由于微创手术的非直视性, 其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再出血, 本组再出血占15%, 发生率比较高。但对于大多数的患者, 能够容易的止血, 主要方法是, 立即向血肿腔内注入副肾素0.5~1mg, 或血凝酶1kU, 并注入5m L左右的生理盐水, 夹闭引流管, 5~10min后放开引流, 如仍有再出血, 可反复注入。同时, 可应用降压药物, 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收缩压20kPa以下。对于不能止血的患者, 应在开放引流的同时, 立即开颅手术。再出血发生的原因, 考虑与过度抽吸;穿刺针位置偏离血肿中心, 抽吸时损伤血管;破裂的血管较大, 仅由于血肿压迫而止血, 当血肿清除后, 再次出血;或血压波动大;或出血本来就没停止等有关。预防再出血, 应注意手术中抽取血肿时用力应小, 抽取时应缓慢进行, 一般不宜全部吸除, 另外, 当拔除穿刺针前, 可先向血肿腔内注入0.5~1mg副肾素, 拔针时应在拔出少许后, 留片刻, 证实无再出血后方可拔出。本组拔针时再出血3例, 出血后患者很快进入脑疝, 预后很差, 应予注意。

液化剂的使用, 目前一般选用尿激酶, 它是一种外源性非特异性纤溶酶原直接激活剂, 有较强的溶解血肿的作用, 无抗原性, 不良反应小, Montes等[4]通过研究, 认为尿激酶的应用无继发出血等不良反应。本组患者在单用尿激酶溶解残存血肿时, 也未见增加再出血。对于部分硬膜外血肿的患者, 单用尿激酶作液化剂效果较差, 合用肝素时作用明显加强, 但这时血肿引流量也明显增加, 说明有再出血发生。对于大多数患者, 仅用尿激酶已足够。对于不易引流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或是多房性者, 注入尿激酶也能够促进血肿的排出。

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机制中, 纤溶作用是重要的促发因素[5], 在血肿中, 存在该类物质, 所以认为, 手术中血肿冲洗为重点, 是防止复发的关键。但在应用中发现, 在打入穿刺针后, 无须进行冲洗, 直接接上引流袋, 间断开放引流即可, 大部分患者最后可引流出脑脊液, 全部患者受压脑组织膨起良好, 术后均未见到复发。由于引流控制好, 患者很少发生呕吐, 头痛加重等低颅压症状。而且引流更通畅, 无堵管现象发生。

由于病例选择的不同, 目前难以进行疗效的比较, 但发现, 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 其恢复快, 并发症少, 患者负担小, 确是颅内血肿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3版.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79-299.

[2]杨朋范, 王如密, 江基尧, 等.手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318例[J].中华创伤杂志, 2000, 16 (8) :475-477.

[3]Wagner KR, Xi G, Hua Y, et al.Ultra early clot aspiration after lysis with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a porcine model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edema reduction and blood-brain barrier protection[J].J Neurosurg, 1999, 90 (3) :491-498.

[4]Montes JM, Wong JH, Fayad PB, et al.Stereotactic computed tomo-graphic guided aspiration and thrombolysis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protocol and preliminary experience[J].Stroke, 2000, 31 (4) :834-840.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88例治疗体会 第5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3例, 女25例, 年龄46岁~85岁 (中位数51.8岁) 。所有病例均经CT诊断。其中基底节区出血63例 (破入脑室15例) , 出血量:25~40 ml 38例, 40~60 ml 23例, 60 ml以上2例;丘脑等部位出血13例;硬膜外血肿9例, 硬膜下血肿3例, 出血量35~100 ml, 150 ml 1例180 ml 1例。高血压脑出血至手术时间6 h以内34例, 6 h~12 h 18例, 12 h~24 h12例, 24 h~72 h 4例, 创伤性颅内血肿至手术时间6 h以内2例, 6 h~12 h 8例。

1.2 手术方法

术区备皮后标出矢状线及眶耳线 (OM线) , 确定血肿最大量CT层面距OM线的距离, 经此处在颅表画出与OM线平行的最大血肿层面线, 经此层面测量额极头皮及枕极头皮到血肿中心垂直距离 (用直角尺测量, 直角尺一臂必须与矢状线平行) , 按CT比例尺算出厘米数。在尺上测出后与层面线相交点即为穿刺点, 从穿刺点头皮至血肿中心的垂直距离按CT比例尺算出厘米数, 在尺上测出后即为穿刺针长度。然后常规消毒铺巾, 头皮麻醉, 用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连接电钻, 钻透颅骨 (用5 ml针管缓慢滴生理盐水于穿刺点) , 取掉电钻及针钻一体的钻头 (针芯) 插入圆钝头塑料针芯, 用手缓缓进针至血肿中心, 侧管接引流管用5 ml空针轻柔抽吸血肿, 不超过出血量的30%。半液态血肿单纯抽吸困难时, 经侧管使用振荡手法注入3~5 ml生理盐水在血肿腔内融出小空洞, 使针形血肿粉碎器有工作空间, 经粉碎器注入由尿激酶、肝素、透明质酸混合而成的液化剂, 保留3 h~4 h后开放引流并接生理盐水于粉碎器 (类似静脉输液) , 关闭输液器开关。每天液化引流冲洗2~3次 (打开输液器开关, 每15滴约1 ml) , 可于2 d~3 d左右清除全部血肿, 术后48 h内至少复查1次CT, 病情加重时立刻复查。脑室出血呈铸型时, 用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侧脑室额角, 若抽不出液态血肿, 可注入液化剂, 开放引流, 可重复, 引流袋取低位负压虹吸引流, 待脑室内血肿清除, 脑室系统梗阻解除时, 提高引流袋到脑脊液生理压力高度, 逐步提高引流位置, 无不良反应再拔针。

2 结果

本组88例中血肿完全消失45例, 血肿大部分消失20例, 部分残留12例, 死亡11例, 手术病死率12%, 其中8例血肿量增大脑疝形成死亡, 1例硬外血肿术后并发脑干出血死亡, 2例呼吸道感染死亡。88例中因血肿增大2次行开颅术10例。58例患者随访4个月~6个月, 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分级标准分类:ADL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ADLⅡ级:部分恢复日常生活或独立进行家庭生活;ADLⅢ级:家庭生活需人帮助, 扶持可行走;ADLⅣ级:卧床不起, 但保持意识清醒;ADLⅤ级: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意识清楚;ADLⅥ级:植物生存状态。本组ADLⅠ级18例, ADLⅡ级28例, ADLⅢ级19例, ADLⅣ级9例。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脑出血的原发性损害来自于血肿的占位效应, 导致局部微血管受压, 中线结构移位及其引起远处结构的受压伴随的剪切伤;血肿引起颅内压升高, 代偿性血压升高以保持脑灌注。脑出血后病灶周围以血管源性脑水肿为主, 大量出血时存在细胞毒性脑水肿, 清除血肿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根本方法[1]。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一种简便易行, 手术设施要求不高, 临床疗效好的方法。我们认为高血压脑出血脑叶或基底节区出血超过30 ml, 脑室内出血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者, 亚急性、慢性硬膜下出血及急性硬膜外、硬膜下出血, 幕上血肿≥30 ml、幕下血肿≥10 ml, 病情稳定, 短期内不至于发生脑疝者均为手术适应证;而脑干功能衰竭, 凝血机制障碍, 有严重的出血倾向, 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引起血肿为禁忌证。

3.2 影响疗效的因素

(1) 穿刺点准确定位:本组采用CT下标志物定位法或CT片定位法, 靶点均应选择最大层面血肿中心, 进针垂直于矢状面, CT片定位则要求OM线标准。 (2) 抽吸血肿负压适量, 使用5 ml针管抽吸, 抽吸量过多或负压过大易致再出血或颅内积气。 (3) 液化剂应现配现用;冲洗液 (生理盐水) 等量交换冲洗。 (4) 拔针时应每拔出0.5 cm停1 min, 无出血时再拔0.5 cm, 直至全部拔出, 以防诱发癫痫。 (5) 合并症的监护与治疗:如心脏功能、肾功能、呼吸功能等。 (6) 并发症的防治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肺炎, 消化道出血, 颅内感染, 锥颅术后再出血, 脑脊液漏等。 (7) 电钻钻颅时用生理盐水降温有利于防止穿刺点局部皮肤烧伤, 有利于愈合及防止脑脊液漏。 (8) YL—1血肿粉碎针应进一步改良, 加强其密闭性, 尤其是连接处。 (9) 不同长度的血肿粉碎针应于针体及塑料探针标明长度及刻度, 以利于多针穿刺, 防止弄乱不同长度的穿刺针、粉碎器、塑料探针。

总之,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创伤性硬膜外、硬膜下血肿具有创伤少、并发症少、费用低、疗效好、易于操作等优点, 适于在有CT设备的基层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对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性颅内血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述。方法我科自2003年10月-2008年6月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创伤性硬膜外、硬膜下血肿88例, 对治疗方法、疗效等给予综合阐述。结果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性颅内血肿病死率低, 致残率低。结论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明显。

关键词: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创伤性颅内血肿

参考文献

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6篇

1 临床资料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 其中, 男63例, 女27例;年龄43~73岁。经CT定位确定头皮穿刺点, 备皮、消毒、局麻后以颅锥经皮锥通颅骨, 引入脑针抽吸血液, 根据出血部位和抽得淤血的颜色、粘绸度等决定是否注入酶制剂, 术毕保留脑针, 根据抽吸的数量决定重复抽吸的次数和留置的时间, 术后复查CT, 高血压脑出血90例, 血肿清除率达95%以上, 死亡率为12.3%, 血肿清除或基本清除时间为1~4d。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对手术的介绍

本治疗需要钻颅, 患者及其家属多存疑虑、恐惧心理, 对意识不清者要做好其家属工作, 认真倾听其意见, 告诉其手术的方法, 介绍医务人员熟练的技术, 并让已做过同种手术的病人家属现身说法, 使其知情同意, 对意识清醒者要向其说明手术的必要性、目的性、操作的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 使其了解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以取得患者本人的配合。

2.1.2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通过询问病史,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严密观察记录病患者的意识、呼吸、血压、脉搏, 对昏迷及意识不清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用吸痰机吸引或用手及时清理口鼻腔的分泌物、呕吐物, 有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者, 行人工呼吸、气管插管, 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气管插管后按气管插管常规护理, 伴有心功能不全者, 要掌握正确的输液速度。

2.1.3 按开颅手术常规

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药物皮试、头部备皮并完善其他各项相关检查, 建立静脉通道, 如有假牙则需取出假牙以防误入患者气管, 仔细检查并备好消毒药品、穿刺包、无菌包、引流袋等相关所需物品。

2.2 术中配合

2.2.1 颅腔穿刺要准确、迅速、熟练, 并要摆好正确的位置, 穿刺部位要在上面, 如小脑出血取健侧侧卧屈额位, 如基底节及丘脑出血选额角穿刺取仰位, 操作过程中需固定患者的头部, 避免穿刺偏离血肿或断针而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密切观察手术中病情变化, 对于清醒的患者, 可询问有无不适及头痛改善情况, 对昏迷的患者需要观察瞳孔、呼吸、血压和意识变化。

2.2.2 抽吸血肿时不要造成负压, 要随时观察侧管内血柱液面的高度, 若<5cm应停止抽吸, 病人手术完毕后, 立即在无菌操作下将穿刺针孔用无菌纱布包扎好, 接好引流袋, 固定在床头上, 头维持在正常的监护状态。

2.3 手术护理

2.3.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患者的意识、言语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术后血压升高者可用缓慢的降压药降压, 高热者应用冰帽降温较好, 一般手术完毕后第2天可对清醒患者进行言语及肢体功能训练, 对于昏迷的患者要保持上肢伸直, 下肢屈曲状, 对于肢体肌力在3级以上者, 可于拔针后下床活动。

2.3.2 首先要保持引流管通畅, 引流管可因受压弯曲脱出脑室、侧孔与脑室壁血块相贴, 血块阻塞等原因导致引流不畅, 应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处理。对管口与脑室壁或血块相贴, 可采用变换头位或轻轻牵拉引流管或将引流管夹闭, 挤捏近端引流管使引流恢复通畅, 对管内血块阻塞可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 冲洗时, 要观察引流管内引流液的量及颜色的变化, 要严格无菌操作, 不要污染引流管和穿刺针孔部位, 常规2~3d换药1次, 但穿刺针孔敷料如有渗液, 要及时更换敷料, 需拔管时要加压包扎, 必要时可缝扎一针, 病人头部要适当限制, 在翻身治疗等操作过程时, 动作要缓慢、轻柔, 不可牵拉引流管以防止其脱出, 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或成角, 如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处理。

2.4 术后护理

2.4.1 术后要鼓励患者咳嗽, 如患者不敢咳嗽, 患者肺及气管内分泌物不易排出, 容易发生肺炎, 定时翻身更换体位也可以做到体位引流, 在每次翻身的同时, 叩击胸背部也有助于排痰, 此外加强消毒隔离避免着凉防止呼吸道感染, 对咳嗽困难不能咳出者, 可用0.9%氯化钠溶液20ml、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8万U, 雾化吸入2次/d, 以利痰液的排出, 合理使用抗生素。昏迷的病人, 要加强皮肤的护理, 保持皮肤的清洁, 预防褥疮的发生, 如果护理工作能够做得积极主动且及时, 在多数情况下褥疮是可以避免的, 定时翻身并按摩受压的部位, 保持床铺干燥是预防褥疮的有效护理措施之一。

2.4.2 为预防尿路感染, 一般微创术不行导尿术, 对尿失禁患者要勤换尿布, 对行导尿术的, 认真做好留置尿管的护理是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有效措施, 定时冲洗膀胱, 坚持每周更换引流尿袋 (抗反流袋) , 每2~4h开放尿管引流尿液1次,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鼓励清醒的患者多饮水, 避免尿液浓缩。大量应用利尿剂、脱水剂、不正确地过度降低血压、感染、缺氧、药物等都可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尤其是老年患者, 要密切观察尿量变化及血生化的改变, 及时将结果报告给医生, 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 为预防应激性溃疡要注意观察有无咖啡样呕吐物及柏油样便, 治疗时要给予甲氰米胍、洛赛克等药物。

总之, 微创介入脑部血肿手术比较简单、创伤小、疗效快、费用相对较低[1]。而且有避免了因开颅清除血肿对脑组织所造成的新的创伤, 但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详细的记录、严密的病情观察为患着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及时准确地给药,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也进一步说明了积极有效的护理工作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摘要:目的 总结神经内科微创介入脑部血肿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近年来的90例微创介入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非外伤性脑出血患者, 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血肿清除率达95%以上, 死亡率为12.3%。结论 微创介入脑部血肿手术创伤较小、疗效快、费用相对较低, 积极有效的护理工作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微创介入治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护理

参考文献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临床治疗应用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00例进行研究, 这100例患者均经过家属及其本人以及院领导同意后签字批准研究, 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经过严格筛选后均排除由恶性病变, 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心功能不全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观察组患者男30例, 女20例, 年龄42~75岁, 平均 (60.3±5.3) 岁。对照组患者男23例, 女27例, 年龄41~76岁, 平均 (60.1±5.6)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资料上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后得出, 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0例, 观察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进行治疗, 患者在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麻后, 利用CT扫描确定血肿中心, 选择相应长度的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 再使用电钻动将粉碎针送至血肿中心, 松开电钻, 拔出针芯, 用注射器从侧管抽吸, 可见到血液流出, 当抽吸量达到颅内血肿量的30%时, 停止抽吸, 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 用冲洗液冲洗血肿, 冲洗液经侧管排至颅外。当排出液变为澄清液后, 注入血肿液化剂夹管保留3h后开放引流, 复查CT当血肿基本清除达80%以上时可拔除穿刺管。对照组则采用保守的内科治疗, 采用脱水降颅压、止血、镇静、控制血压、激素、神经营养、预防应激性溃疡等常规综合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

1.3 评价指标

(1) 基本痊愈:患者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 病残程度为0级;

(2) 进步:患者恢复部分生活能力, 可独立生活, 病残程度为1~3级;

(3) 无效:部分功能缺损, 生活不能自理, 病残程度为4~8级。

1.4 统计方法

采用IBM SPSS.19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表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下表所示观察组患者基本痊愈的有35例, 对照组仅有20例 (χ2=4.218, P=0.027) ,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进步的有5例, 对照组为10例 (χ2=3.265, P=0.034) ,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无效的有10例, 对照组为20例 (χ2=3.954, P=0.031) ,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有效率= (基本痊愈+进步) /50。

3 讨论

近年来脑出血的患病率不断提高,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脑出血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3];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 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有些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或昏迷, 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4]。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 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 如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 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 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5]。头晕常与头痛伴发, 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脑出血的危害较大, 主要是因为脑出血会形成脑血肿, 血肿若不及时清除就会压迫脑组织形成脑疝, 甚至造成死亡[6]。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可以有效的清除颅内血肿, 迅速地降低颅内压, 避免血肿压迫周围的脑组织, 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神经的功能不受损伤, 避免功能缺损和脑疝的发生。

该研究数据显示, 观察组患者基本痊愈的有35例, 对照组仅有20例 (χ2=4.218, P=0.027) ,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相关文章[7]曾报导过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的疗效分析, 该篇文章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的患者有50例, 但基本痊愈的仅有15例, 从结果对比上,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来清除血肿的优势, 我们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显微外科手术的操作更加精确, 创伤小, 愈后快, 并且愈后效果好, 而开颅手术创伤大, 愈后效果也并不理想, 并且在肉眼直视下操作会有一些无法避免的误差, 不如显微手术计算精准, 因此会造成结果产生较大的差异。观察组患者进步的有5例, 对照组为10例 (χ2=3.265, P=0.034) ,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无效的有10例, 对照组为20例 (χ2=3.954, P=0.031) ,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0%,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 (χ2=3.275, P=0.032) ,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我们分析其原因认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安全快捷, 不易损伤血管和脑组织从而引起再出血, 清除血肿彻底容易, 且不易造成颅内感染, 术后并发症较少[8], 因此观察组的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以上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得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效果优于传统保守内科治疗, 可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日后也将成为临床上治疗颅内血肿的首选方法, 被人们普遍接受。

摘要:目的 探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临床治疗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0例, 观察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则采用保守的内科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基本痊愈的有35例, 进步的5例, 无效的有10例, 治疗有效率为80%;对照组基本痊愈的有20例, 进步的有10例, 无效的有20例, 治疗有效率为60%, 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效果优于传统保守内科治疗, 可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保守内科治疗,脑出血

参考文献

[1]Zheng JS, Yang F, Xu QS, et al.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hrough keyhole transsylvian approach[J].Craniofac Surg, 2012, 21 (1) :1210-1212.

[2]Gebel J M, Broderick J P.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l Clin, 2000, 19 (2) :419-438.

[3]Guzik T J, Mussa S, Gastald I D, et al.Mechanisms of increased vascular superoxide produc-tion in human diabetes mellitus role of NAD (P) Hoxidase and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J].Circulation, 2002, 105 (14) :1656-1662.

[4]张清忠.颅内血肿微创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20 (1) :4.

[5]黄进兴, 叶敏, 张文波, 等.微创穿刺与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 2012, 23 (2) :13-15.

[6]李满强, 朱春雷, 黄秀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7 (2) :111-112.

[7]黄春明, 张宏祥, 朱亚平.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的对比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9) :134-135.

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8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068-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高血压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发病率略高,冬春季易发。及时有效的清除血肿,能降低患者的发病率。笔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且符合手术适应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634±28)岁,出血量根据田氏公式计算为(573±2.1)ml,其中基底节区出血27例,丘脑出血9例,颞叶出血3例,额叶出血2例,小脑出血8例,顶枕叶出血4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06±32)岁,出血量根据田氏公式计算为(548±29)ml,其中基底节区出血23例,丘脑出血11例,颞叶出血2例,额叶出血3例,顶枕叶出血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止血、控制血压、降颅压、改善脑循环、抗感染以及防止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CT下定位,咬除颅骨,操作时避免损伤血管,用穿刺针探查血肿部位,慢慢将血肿吸出,反复冲洗后留置引流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术前行头颅CT扫描确定穿刺部位,剃头,局部消毒,铺无菌洞巾,穿刺时避开血管,在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选择合适规格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装入颅钻,沿穿刺点垂直进入血肿中心,第一次抽吸少于血肿的1/2,等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留置引流管,术后5d左右复查CT血肿吸收后拔除引流管。

1.3疗效判定参照有关文献拟定。痊愈:血肿彻底清除,生命体征平稳,无任何临床症状;有效:血肿清除彻底,但是临床症状没有完全消失;无效:血肿没有完全清除,且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痊愈28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45%,对照组中痊愈16例,有效2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1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通常是在情绪激动时发病,起病急,且发展迅速,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病情发展到高峰,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血压增高是其根本原因。长期高血压可使大脑动脉弹力降低,脆性增加,局部动脉在血压冲击下形成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增高时,动脉瘤破裂引起出血,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大大降低死亡率。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微创技术已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微创手术取代传统手术。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以下优点:操作简单,创伤小,不易并发感染等并发症,血肿清除彻底,特别是丘脑区血肿能够彻底清除,且适用于任何年龄段患者。施彦等研究显示发病6~24h内是手术最佳时机,既可以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另外可以降低再次出血的发生率。手术过程中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再出血,抽吸过程中要避免抽吸过快导致颅内压下降。

综上,最佳时机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利群.高血压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3,6(8):138-139.

[2] 陆泳宇,朱颂华,虞聪.采用微创技术救治高血压性脑出血双侧脑疝形成患者的疗效[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30):10-11.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 莫浩伟,唐伟秦,黄焜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60-61.

[5] 夏忠斌,游建友,聂红兵.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5):10-12.

[6] 施彦,刘传渊,邱万斌,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右江医学,2009,37(1):20-22.

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 第9篇

关键词:微创血肿清除术,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中男32例, 女4例;年龄50~86岁, 平均69岁。出血原因:摔伤10例, 打击伤3例, 交通事故2例, 原因不明21例;病程最短3周, 最长6月。影像学资料:头颅CT检查:血肿双侧2例, 右侧19例, 左侧15例。血肿范围:额颞顶29例, 额顶2例, 额颞3例, 颞顶枕2例;病灶呈低密度31例, 等密度3例, 混杂密度2例, 36例全部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移位;3例等密度患者头颅MRI检查:显示病灶为T1、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症状及体征: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30例, 肢体不同程度偏瘫28例, 智能及精神障碍6例, 意识障碍伴脑疝4例。

1.2 方法

患者卧床, 控制血压在正常或稍偏高, 监护仪进行血压、SpO2、心率的监测。血肿穿刺点定位:由于血肿较大, 穿刺定点困难不大, 一般选择血肿最大层面以中、后1/3为穿刺靶点。根据头颅CT算出血肿量, 确定用针的长短, 一般用2.0~2.5 cm的穿刺针。穿刺:备皮后局部消毒, 铺无菌单, 局麻后用手电钻将一次性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钻入, 拔出钻芯, 接粉碎针, 接引流管进行抽吸及冲洗。冲洗:在抽出一定的陈旧性血液后,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直至引流液颜色变淡, 接引流袋持续引流, 若冲洗液中有血块, 可加入尿激酶1~3万U, 颅内注射, 第2天复查头颅CT, 了解血肿残余量以及穿刺针位置。如果血肿明显减少或者全部清除, 可夹管观察2 d, 若无颅内压增高表现, 拔出引流管。如果血肿残余量仍较多, 继续进行引流, 如有引流管不畅, 可注入尿激酶1~3万U, 液化血肿后, 继续引流, 至血肿引流液清亮, 再次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基本清除后, 拔出穿刺针。拔出穿刺针后常规缝合。

2结果

本组36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术中抽出大部分血肿时, 大部分患者自觉头痛头昏明显减轻, 肢体功能好转, 4例脑疝患者意识立即转清, 1~2 d后其余症状及体征亦明显好转或消失, 平均拔管时间2~7 d。随访1~2年, 3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 可从事正常工作与生活。有1例于半年后复查, 出现对侧血肿, 经过再次微创手术治疗, 术后恢复良好。

3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有明显的颅脑损伤病史, 出现颅内高压及局限性体征时诊断一般不困难。本组15例有明确外伤史, 其余21例原因不明, 原因可能与老年人脑生理性萎缩, 颅腔容积相对扩大, 使蛛网膜下腔相对扩大, 桥静脉相对延长与充盈, 再加上老年人常有动脉硬化, 血管脆性增加, 一旦受损, 出血难以停止, (受伤者) 在外力作用下, 萎缩的脑在颅内摆动, 又增加了损伤的机会, 故轻度的头部外伤, 即造成硬膜下血肿。其特点是介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具有完整包膜的血肿[1]。老年人由于脑萎缩, 使颅腔内容积相对扩大, 代偿力也相对增加, 轻度外伤引起颅内少量而缓慢出血, 常在短时间内不引起临床症状, 而一旦血肿形成, 新生包膜产生和释放组织活性物质进入血肿腔, 使局部纤维蛋白溶解增多,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其抗凝作用使血肿腔内失去凝血功能, 导致包膜新生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及渗出, 从而使血肿不断扩大, 达到一定体积超过颅腔代偿能力而出现临床症状[2]。

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智能障碍, 精神异常, 反应迟钝、痴呆及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 症状出现多在头部外伤3个月后[3]。由于头部外伤史轻微, 易被遗忘, 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脑炎、精神病或老年性痴呆。CT扫描可使本病早期明确诊断;但少部分等密度影者易误诊, 如有中线移位, CT诊断困难时可行增强CT或MRI检查确诊;本文有3例CT诊断困难行MRI检查得以确诊。

与传统手术比较,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以下优点:①YL-1型穿刺针设计合理, 针钻一体, 一次直达颅内血肿, 且颅骨恰好锁住针头而固定, 不会左右摆动损伤脑组织;②手术在局麻下进行, 对全身重要脏器的影响很小, 且穿刺本身对脑组织无影响, 即使心肺功能差的老年人也能耐受;③操作简便, 时间短, 且手术在病床边即可完成, 无需搬动患者;④入颅创口小, 出血少, 创伤小, 且引流通道密封性好, 不易感染;⑤所需设备简单, 不需贵重设备;⑥手术费用低, 平均住院天数显短。手术注意事项:①术后常规停用脱水药物, 利于脑组织膨起, 血肿排除;②有脑萎缩、病程长及大量血肿患者, 术后脑组织膨起困难者, 术后宜采取头低位, 多饮水, 心功能正常患者补液3000 ml/d左右, 可利于脑组织膨起;③脑组织萎缩, 血肿包膜坚厚及新鲜出血均易引起血肿复发, 因此术中要彻底反复冲洗血肿腔内的陈旧性积血, 有新鲜出血要彻底止血, 通畅引流, 尽量使血肿腔与脑脊液循环相交通, 防止血肿包膜内外压力不平衡, 引起渗血;引流管宜放置在血肿腔的最低处, 术后经常挤捏, 避免阻塞;④术后少数复查CT时即使有少量积液未引出, 但以后多能自行吸收, 而无血肿形成, 仍可拔管;⑤对部分病程较长, 头颅CT提示有包膜钙化或小而薄的血肿不宜采用微创穿刺术[4]。

参考文献

[1]武文元, 张占普, 徐丽华, 等.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内蒙古医学杂志, 1997, 29 (229) :30.

[2]江志强, 张铭文.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452-454.

[3]孟少华, 高丽英, 李耀泽, 等.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经验及教训 (附142例临床分析)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3, 8:39.

上一篇:用户粘度论文下一篇:央视网络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