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物流需求论文

2024-09-16

消费物流需求论文(精选10篇)

消费物流需求论文 第1篇

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过程没有很顺利地实现,目前正面临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障碍和阻力,既有战略产业政策问题上的,又有市场发展和成熟度的问题上的,以及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问题上的。其中,国内消费水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地方的消费规模、消费深度和消费广度。一个成熟的消费市场涉及当地的人均收入水平、产品技术水平、消费环境、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文化传统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因素。

物流产业涉及各类运输、邮政快递、工业生产、贸易服务、信息处理等不同部门,产业关联度比较高,属于需求性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物流业连接着生产部门和贸易部门、消费部门,为经济部门提供第三方的支持和终端服务。所以,它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本文通过对国内的部分产业产值和国内消费产值的时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和建立具体的误差修正模型,来确定物流业和国内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提供一定的依据。

2实证数据分析

因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具有良好的统计特性,有利于序列间的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所以对时间序列数理分析前,需要进行时间序列的稳定性检验,以确定数据是否可以使用。在与国内消费水平发展相关的因素选择方面,笔者选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关于工业产值数据、金融产业数据、交通邮政业数据和代表国内消费的零售批发产业数据,用于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2.1时间序列稳定性检验

根据单位根检验理论,通过检验自回归序列的方程特征根是否处于单位圆之内,进而检验该时间序列的平稳性。ADF检验方法分为三大类:一是有常数均值和时间趋势项的;二是仅有常数均值项的;三是没有常数均值和时间趋势项。其检验过程是从一类检验到第二类检验,再到第三类检验。一般只要满足平稳性检验,就可以不需要进一步的检验。

表1数据显示,物流产业对数和国内消费对数在原时间序列层面上具有不稳定性,说明该两个变量不能通过原序列的ADF检验。此时尚不能线性回归分析,还需要进行变量一阶差分的序列的ADF检验。

注: tC,T,Kt分别代表 ADF 检验中是否含有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期数,C、T 为零则不含。

注: tC,T,Kt分别代表 ADF 检验中是否含有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期数,C、T 为零则不含。

表2统计分析数据说明了在一阶差分时间序列形式上, 物流业对数和国内消费对数ADF值在C,tT,1t模式下时间序列具有同价的稳定性,即LGJT~I (1) ,LGPF~I (1) 。

在图1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样对1979年至2012年的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工业产值、金融产值进行单位根检验,均能在1阶差分序列检验平稳。

2.2序列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对于两个稳定的时间序列变量来说,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μ1t和 μ2t是互不相关的白噪音。假如 αi为非零序列,可以说Xt导致Yt;同理,假如 δj为非零序列,可以说Yt导致Xt;假如 αi、δj为非零序列,可以说Xt、Yt存在反馈关系,彼此互为对方的原因。在上面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确定了物流业对数、批发零售业对数、金融业对数、工业对数等4个时间序列同在一阶差分序列是稳定的。所以,首先就其他3个时间序列对数与批发零售业对数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见表3)。

在滞后阶数2、3、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拒绝物流业对数序列不是批发零售业对数序列的Granger原因,也即是说,交通物流业能够在短期和长期范围内Granger引起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对数序列和批发零售业对数序列在滞后2、3阶数时互为Granger原因,在滞后阶数为4时则彼此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在时间顺序上,前期的物流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后期的国内批发零售的兴旺,两者之间存在前后因果关系。按照经验判断, 一个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平台建设能够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消费结构。

2.3序列协整分析

首先,对物流产值对数和批发零售产值对数的水平变量进行回归处理,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看出,虽然常数项和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D.W.数值过小,可能存在一阶自相关的情况。为此,需要对变量进行广义差分回归分析,得如下回归结果。

D.W.数值明显提高,消除了残差序列的自相关问题。而且自变量和AR 515的t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自变量系数大于1, 可以看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平台建设对国内消费体系的较大的影响弹性。这时可以说,国家交通基础建设政策将大幅度地带动国内的消费水平等提高。根据Engle—Granger的协整理论,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稳定性,残差序列平稳则存在协整关系,并据之可以通过误差修正机制描述变量间的长期关系。经过回归分析后,得到回归残差序列时序图,初步认为该序列是稳定的 (如图2所示)。

现在,对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由于回归模型中已经包含了常数均值项,残差序列检验模型应使用不含常数均值和时间趋势项的检验方式来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残差序列的ADF统计数值5-3.9262255小于显著性水平5%下的临界值5-3.5628825,拒绝原假设,该检验变量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可以说,零售批发对数对运输邮政业对数回归的残差是I50 5,即平稳的,两变量的回归方程是静态、长期的。同时,可以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表示这两个变量的长期存在的回归关系,以使短期的某些偏离得以修正调整。

2.4误差修正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面的分析,将上一期的非均衡误差加入回归模型内,重新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一个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两个变量通过t检验,说明这两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的,且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同时,D.W.显著,P值为0.0688,该误差修正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误差修正模型由于其短期波动回归的属性,有这样的明显含义,一是其具有均衡的偏差调整机制,对于偏离长期平衡的波动,误差修正项以 !-0.3062"的力度,方向与偏离相反,调整修正使其回归至长期趋势曲线上;二是变量的短期波动影响处理,对于在短时期内,物流业波动每变动1个单位,国内消费量将同向变动0.8414个单位。就长期趋势上说,根据上一个序列回归模型,物流业产值正变动会以同向1.0786系数带动国内消费的增长。

3结论

在时间序列检验过程,虽然两个部门的产值增长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但是彼此存在着较好的协整关系。在误差修正模型中,常数项的t检验没有通过,只说明模型的开始点存在出入,并不会影响到模型得到的两个变量系数。也就是说,误差修正模型的变量系数能够解释变量间的因果数量变化。通过一系列的检验和模型处理,可以看出,在现阶段中交通运输业对国内消费的水平影响非常显著。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说明,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的阶段,物流结构优化和合理健康发展都会引起下一时期的国内消费的同向增长。

消费物流需求论文 第2篇

关键词: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城镇居民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1)12-69-03

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将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基本趋势。研究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剖析制约居民消费需求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对策提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居民消费水平发展状况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2009年比2005年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2%。总的来看,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速趋缓,消费结构变动不尽合理。

(一)居民实际消费性支出增速趋缓

2005~2009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增速趋缓。五年中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实际增速为7.34%,其中2006年增速最快为10.9%,2007年、2008年增速逐年下降,2007年增速比2006年低4.7个百分点,2008年增速比2007年低4个百分点。2009年增速回升到10.4%,但仍比2006年的增速低0.5个百分点。

1.消费性支出增速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民消费意愿不强。2005年~2009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明显慢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二者相差13.6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9年比2005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表明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后,居民消费意愿不强。

2.居民消费率偏低且呈下降趋势。2005~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率为29%,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相比,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如2006年欧盟居民消费为56.4%,日本为56.9%,2009年美国为70.8%。

(二)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不尽合理

根据消费统计学理论,将“生存性消费比重是否下降,发展、享受性消费比重是否上升”,作为判断消费结构是否趋于优化的依据。五年来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有以下特点:

1.生存性消费比重上升。2009年生存性消费(食品、衣着)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3.2%,比2005年上升2.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上升1.4个百分点。2005~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30%~34%之间,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北京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处于富裕阶段。

2.发展性消费比重下降。发展性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9年比2005年降低3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下降2.0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在医疗保健类支出中,除保健器具支出比重上升外,药品费和医疗费等支出比重均下降。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中教育支出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3.享受性消费比重小幅上升。2005~2009年,享受性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缓慢上升, 2009年为29.5%,比2005年仅上升0.5个百分点。其中,交通通讯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居住支出比重则下降0.7个百分点。

二、居民消费需求现状

(一)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测定

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依据北京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北京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具有如下特点:

1.人均基本消费需求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比重过半,居民发展和享受性消费需求有待提升。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占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57.94%,即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大部分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较高层次的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则仅占42.06%。消费层次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较低水平。如在2006年,美国、英国、日本居民人均基本消费需求比重分别为27.16%、20.42%、14%。

2.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基本消费需求的支出不足四成。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为10367.4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的比重为38.78%。表明,2009年为满足生活基本需要所需支付的货币量占可支配收入的38.78%,剩余的61.22%可支配收入用于满足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和广义储蓄(股票、债券、借出实业投资等)。

3.食品消费性支出中基本消费需求的比重超七成,居民食品消费以健康为主。八大项消费中,基本消费需求占消费性支出比重最高的两项目是食品和医疗保健,分别为73.59%和67.06%,表明,这两项的消费内部结构中满足基本生存的支出高于其发展、享受支出。

4.交通通讯消费性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占主导。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中基本消费需求比重为38.19%,表明该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1.8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北京城镇居民对汽车、手机等交通通讯工具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如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9.6辆,比2008年增加30.4%;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12.7部,比2008年增加11.1%。

(二)居民消费需求投向分析

消费需求投向系数是一组反映居民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剩余可支配收入消费投向的指标,它表明消费者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剩余可支配收入投放于各种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项目的比例。

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依据北京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北京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投向系数,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投向系数具有如下特征:

1.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占剩余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7.6%,居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意愿低于广义储蓄意愿。北京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投向系数为0.476,远低于上海(0.542)和广州(0.685)的居民消费需求投向系数。北京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的剩余收入中,用于发展和享受型消费的比重为47.6%,北京城镇居民把绝大部分剩余的可支配收入(52.4%)转为广义储蓄(包含非消费性支出、储蓄、投资等)。说明,北京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更倾向将剩余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而不是增加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

2.可支配收入结余投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意愿较强的是食品、交通通讯、衣着。投向系数分别为:0.194、0.076和0.059。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医疗保健等的消费需求投向系数较低。

(三)居民消费需求弹性分析

1.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动所引起的消费需求变动的百分比,通常用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居民收入变动对商品消费性支出变动的影响程度。根据北京城镇居民住户调查资料,可计算八大类消费品居民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

计算得到,“杂项”支出的收入弹性最高为1.01,表明当收入增加1%时,杂项商品的消费性支出将增加1.01%,即北京城镇居民杂项商品消费性支出的增速高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衣着”、“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交通通讯”消费性支出的收入弹性较高,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在这些项目上的消费性支出增长速度较快。即居民收入增加1%,这四类商品的消费性支出增速均在0.77%以上。而“居住”、“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性支出的收入弹性较低在0.5以下,表明这些类别的消费性支出受收入的影响较小,其消费性支出的增速远低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下面从各类消费性支出绝对额的变化方面来分析。依据居民各类消费需求总量,结合收入弹性系数计算当收入增加1%时消费增长绝对值。

计算后发现,当收入增长1%时,食品消费增长绝对值为51.64元;而收入弹性最高的杂项类商品消费增长绝对值为12.57元。从八大类消费性支出变动情况来看,收入增长后消费增长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为:食品、交通通讯、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杂项、居住。

2.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分析。价格变动影响居民的消费决策,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动方向和程度,对各类商品消费性支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利用消费需求价格弹性来判断和比较价格变化对商品消费性支出变动的影响程度。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包括自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根据北京城镇居民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居民消费需求的自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

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价格弹性特征:

食品、交通通讯和衣着的自价格弹性较大。八大类商品自价格弹性的数字均为负,说明各类商品的消费性支出都会随其自身价格的上升而下降。除食品类外,其它七类商品的自价格弹性系数大于交叉价格弹性系数。食品的自价格弹性最大,其次为交通通讯和衣着,表明这些类商品的的消费性支出受其自身价格变动影响较大。自价格弹性系数后三位的是杂项、医疗保健、居住,说明这些类商品的消费性支出受自身价格变动影响较小。

食品对其它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最大。所有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符号均为负,说明某类商品价格的上涨(下降),均会引起其它类商品消费性支出的减少(增加)。食品对其它类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最大,表明食品价格的变动对其它类商品消费性支出影响最大。食品对衣着的交叉价格弹性为-0.12,表明,如果食品价格上涨1%,衣着消费性支出将会减少0.12%。对其它商品交叉价格弹性位列第二、第三位的是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讯。

三、制约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结构变动趋势不尽理想,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一)消费心理预期增强, 致使储蓄倾向上升

近年来,高企的教育、医疗、养老开支加大了居民的预期支出,成为挤压居民当期消费的重要因素。以教育为例,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动辄上万元,大学阶段的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等每年也高达万元,约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在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类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居民控制当期消费成为不得已的一种理性选择,大多数居民不得不增加储蓄。

北京城乡居民投资消费意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未来两年内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投向呈重储蓄、轻消费、慎投资的格局。在居民预期支出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扩大居民消费面临的压力也在逐渐加大。

(二)房价过高,挤压即期消费

高企的房价大大增加了居民购房的预期支出,对居民即期消费具有很大的“挤压效应”。目前北京市“房价过高,房价与居民收入不匹配”的现状,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在房价高企的情况下,大部分居民为提高住房购买力,不得不为购房积聚资金,削减其他消费。

(三)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制约消费性支出的增长

在八大类消费的交叉价格弹性中,食品对其它类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最大,系数累计为-0.63,表明,当食品价格上涨1%时,其它类消费的消费性支出累计减少0.63%。2005~2009年八大类消费中食品的价格涨速最快,2009年食品价格比2005年上涨33.5%,五年中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均高于其它商品。在不考虑其它因素变动对各类消费的消费性支出影响的情况下,2005~2009年,因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其它类消费的消费性支出累计减少21.11%。

(四)规模较大的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偏弱

在八大类消费性支出中,除“居住”外中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性支出均低于全市人均消费性支出。在八大类消费性支出中,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性支出均低于全市人均消费性支出。通过低收入户人均八大类消费的消费性支出和全市人均八大类消费的基本消费需求可知,低收入户食品、居住、衣着、家庭设备用品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均低于全市人均基本消费需求,其它消费的消费性支出也只是略高于全市人均基本消费需求。中低收入户医疗保健人均消费性支出也低于全市人均基本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程兰芳,《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2]尹世杰,《消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消费环境,城镇居民消费,消费需求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都是依靠投资和外贸“ 两架马车”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放缓,对我国外贸和国外投资的经济产生副作用。 这时候就需要投资、对外贸易和消费这 “ 三架马车”并驾齐驱,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 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 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保增长的重要立足点,为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措施,而消费环境的改善又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我国的研究综述中,关于农村消费需求的研究文献较多,其中,王静在《 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及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的不确定性低于经营性收入的不确定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收入多元化降低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 孙慧钧的 《 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运用协整理论对1978—2002年实际数据的分析》 中综合考虑了相当多种影响的因素,分别利用协整理论研究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关系,分析了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并比较分析了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性。 而研究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综述较少。 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的研究中,只有晏艳阳主持课题组的《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动态关系的比较研究》 立足于城乡统筹的视角,分别从总量、结构、区域等多方面对我国城乡收入消费现状进行了描述,综合运用考虑突变点的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修正后的ELES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居民收入消费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且指出启动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有助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孙凤、易丹辉在《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协整性及误差修正模式》 一文选取了1954—1997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 从协整的角度对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进行研究,得到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

本文综合运用西方消费理论中适用于中国的收入效用理论和消费需求理论,对我国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情况加以分析,是西方收入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对充分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通过分析我国消费环境对城镇消费需求的关系,找出制约其效应发挥的症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对策及建议。 这对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完善中国市场经济,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和优化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环境现状分析

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 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两方面。 本文将从这两个层面探讨居民消费环境。

1、经济环境层面

经济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水平等指标为影响的变量。 下面将逐一浅析经济环境层面是如何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

( 1)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经济环境层面中最能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 在这个变量中我们选取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参数作为衡量指标。 一般来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的消费的,当经济形势好,人均可支配的收入越多,居民的消费能力就越大,就越有消费的欲望,人们的消费倾向就越大。

( 2) 就业水平。 就业水平也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选取就业人数作为衡量城镇居民就业水平的参数。 就业水平是一个能直观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 当城镇居民就业水平高时,就意味着城镇居民就业人数较多,失业人数少,经济形势较乐观。 就业的人数越多, 人们挣的钱就越多,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就提高了,同时意味着人们的消费倾向也就提高了。

在上面的衡量影响居民消费的经济层面的消费环境中, 我们例举了两个衡量指标来推倒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环境的经济因素。

2、社会层面环境

在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环境中, 除了经济因素的影响外, 还有社会层面环境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环境也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列举收入分配做为影响因素来衡量城镇居民社会层面的消费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 本文利用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来进行测算, 得出影响我国城镇居民社会层面的消费环境。 当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时, 财富都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但每个人的消费需求是有限的。 而收入少的城镇居民将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 这也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在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社会层面的因素中, 我们将对收入分配进行分析, 来探讨社会因素方面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三、模型以及实证分析

本文假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就业水平以及不确定等因素对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中经济因素用econ来表示,社会因素用soc表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用NC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用wag表示,就业水平用emp表示,同时基尼系数用gini来表示。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分别从《 中国统计年鉴》 收集了从2000— 2013年的数据,假设居民消费是消费环境的函数,据此可构建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

为分析的简洁性和便利性, 假设两个子环境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体为线性特征。 根据这一假设,再分别构建包括两个层面三个变量的居民消费全模型:

其中 β0为模型的截距项,β1—β3分别代表各解释变量的系数,ε 为残差。 为了研究可支配收入、就业水平、 基尼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观察消费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我们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采用OLS估计,得出结果如表1。

同时得出R2=0.886,可以看出此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因变量之间能很好的解释自变量,得到以下结论:

由模型可以得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就业水平以及不确定等因素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都通过显著性的检验。 从上述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都具有正的作用。 其中,社会因素中的gini系数对城镇居民的作用是, 当城镇居民的gini系数增加一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增加04623个百分点。 经济因素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没增加一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增加0.5672个百分点。 同时就业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增加0.7254个百分点。中间就业水平的提高,对城镇居民需求的因素最大。

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

从上面的结果中得到显然原序列变量的检验t统计量在10%的显著水平下都不能通过平稳检验, 因此它们是非平稳的序列,需要进一步做差分检验。 经过进行一阶差分后得到方程依然是非平稳的,再次做二阶差分,二阶差分后, 所有变量的t统计量小于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即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平稳。

四、政策建议

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是稳中有升的就业水平, 而就业水平是保证居民不断提高收入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民生的问题。 因此,政府系列配套的就业促进政策将有助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并实现整体就业水平稳定。 从结论可以看出,为提升中国居民消费的健康增长,需要从收入与就业这两个影响因素着力,包括适时优化税制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通过税收优惠、 贴息贷款等多方式来促进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同时减少社会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现在已到了增长“ 反哺”收入的转折期。 从长远来看,促进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健康提升,需要打造一个有利于促进消费的消费环境,除了经济环境建设之外,还需要从完善社会环境着手。 完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切实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等主要方面。

11:25 消费者需求! 第4篇

小B:不行,因为设备,工艺不同,各个厂商提供的产品标准不统一,要重新整合。

VC:那请问下你演示的这些家具的样式是从哪儿来的?

B:必须从厂商来。

VC:厂商这些设计样子从哪里来的?

B:模块化的……

VC:谁堆的这些模块?厂商自己堆的?

B:……

VC:我说的意思是,原来的设计就不好,搞来搞去像淘宝,只能卖便宜货,不是山寨的,就是组装出来的。你设计了这个系统让消费者去优化,但因为本身这种设计很烂,可优化空间很少,85后基本不会选这种古典样式的家具。你满足的款式,根底就有问题,不是消费者的需求。

创业者B是个颇为实干的人,被VC点中要害后谦虚求教,问VC对自己这套系统的前景如何看。VC直言:“你的系统是不错的,但是个小买卖,你服务的是那帮家具生产厂家,那些厂家根本不懂消费者,也不懂定制。小米是定制的么?”

B:是。

VC:小米为什么既能做到标准化又能做到订制?因为小米是交互的,它的根底出于消费者需求,你要(研究消费者需求)化神奇为神奇,而不是为这些腐朽的厂家服务,你要是化腐朽为神奇,厂商神奇了,你腐朽了。

11:50 搞清思路再来

创业者C自我介绍是做脱口秀自媒体的,刚开始打开PPT准备介绍自媒体行业各种前景,就被VC打断了:你直接说你可以做什么吧。

C:我的特点是讲故事,擅长讲经济、历史方面的故事。

VC:你过去做过什么脱口秀?

C:没有做过,我在当地电视台帮领导做过一些节目。

VC:我们一起来看你的脱口秀节目吧。(创业者在节目里讲鲁迅、周作人兄弟二人反目的故事,但是前三分钟,一直在铺垫交代,没有任何情节进展。VC叫停。)

VC:你这个节目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C:让大家辩证地看问题。

消费物流需求论文 第5篇

一、计算边际消费倾向的模型选择与确定

目前, 国内学者在计算边际消费倾向主要有以下方法:一是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用连续两年内的消费差额与可支配收入差额来获取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 如夏兴园、洪兴华 (2002) 等;二是利用凯恩斯宏观消费函数C=C0+bYd, 通过截面数据来拟合边际消费倾向, 如杨路红、陈佩英 (2003) 等;三是根据扩展线性支出系统 (ELES) 模型来计算边际倾向, 如刘黎清、肖佳印 (2005) 等。ELES模型是经济学家C.Liuch于1973年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 该系统假定人们对各种消费品 (服务) 的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收入, 而且人们对各种消费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 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 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将剩余的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上述3种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方法1的优点在于概念清楚, 简洁易算;方法2的优点在于参数的估计有统计检验作保障, 得到的计算结果较为可靠和科学。在这一总的思路下, 学者还可根据其研究目的及数据的可得性, 变化出许多不同的模型拟合方案。但是, 方法1和方法2都是建立在凯恩斯宏观消费函数的基础上, 未细分不同种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 无法提供边际消费倾向更为详尽的信息。方法3尽管在计算时较为繁琐, 但其模型建立在经典消费理论分析基础上, 由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导出, 模型各部分的经济学概念明确;在进行模型参数估计时不需要价格资料, 仅用截面数据就能估计出不同消费类别的边际消费倾向, 较好地弥补了方法1、2的不足之处。因此, 本文将利用ELES对中国农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实证研究。

ELES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

(1) 式中, Vi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支出额, Pi、Qi分别为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消费者对它的基本需求量;PiQi为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支出额;Y为消费者人均收入;βi为消费者的收入在用于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之后的余额中追加购买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比例, 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0<βi<1。

因此, Vi=αi+βi·Y (3)

用式 (2) 对i两边求和, 可得基本需求支出额为:

通过 (3) 式得到参数αi、βi估计值, 通过 (4) 式可计算得到各项大类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的估计值PiQi, 再利用 (3) 式可求得Vi。在价格不变的假设前提下, 即可导出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收入弹性公式:

二、农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

根据扩展线性支出 (ELES) 模型, 利用统计年鉴中公布的31个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8大类商品人均消费的2006年统计数据, 运用SPSS16.0对 (3) 式中的参数αi、βi以及基本需求PiQi、各类商品的收入弹性系数进行了估计 (见表1) 。

从统计检验的结果来看, 各类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参数估计值βi, 统计上均具有显著性 (sig.=0.000) , 回归方程调整后的R2都在76%以上, 表明农民的各项消费支出与其纯收入具有良好的拟和关系。从表1中的边际消费倾向估算值βi来看, 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 农民的总边际消费倾向β=∑βi=0.732, 即农民新增收入中的73.2%用于消费支出, 明显高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叶宗裕 (2007) 用同样的模型估算出2005年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8]。有效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非常重要的一环。由各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可知, 食品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 (0.235) , 说明新增收入中有23.5%用于增加食品消费, 而新增食品消费主要是副食品, 如肉禽及水产品、加工制品等。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 (0.145) 居第2位, 说明新增收入中有14.5%用于居住消费, 这与农民的消费传统十分吻合。文教娱乐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居第3位 (0.101) , 这说明近年来农村居民特别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资;交通和通讯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居第4位 (0.089) , 这说明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信息观念, 农民生活、工作的活动半径扩大, 新一代交通工具及手机等商品已成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收入弹性的计算结果来看, 文教娱乐服务的收入弹性 (1.23) 、家庭设备及服务的收入弹性 (1.21) 、居住的收入弹性 (1.13) 和交通通讯的收入弹性 (1.13) 、医疗保健的收入弹性 (1.08) 均大于1, 这说明农村居民对该类商品和服务需求量的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2006年农民的纯收入中, 工资性收入包括外出打工的收入占比为38.33%, 而传统的农业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仅为32.33%, 农民生产方式的改变在多方面改变了消费支出方向, 收入弹性系数集中反映出的变化如下:一是农村居民在满足自身基本生活资料需求的基础上, 更加注意对个人发展和精神享受的消费以及加大对子女的智力投资;二是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 家庭设备升级换代, 家庭设备现代化成为高、中收入水平农民的追求时尚;三是农民工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将更多的资讯带回农村, 农民对居住的舒适性更为追求, 在住房的装饰上也愿意花费更多的支出;四是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农民增强时间、效率和信息观念, 农民外出就业比重的增加在客观上提高了与家人通讯通信的需求, 农村道路设施的改善有力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升级;五是社会发展与环境的恶化使更多农民对自身的健康更为重视。食品、衣着与其他商品与服务这3大类商品的收入弹性均小于1, 表明这些商品需求的增长率将小于收入增长率。伴随收入增长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三、提升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首先, 应该尽力扩张有潜力的消费种类, 基本的选取原则为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及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的类型。从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 居住、文教娱乐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与家庭设备这5类符合该基本原则。但是,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这两大消费种类中, 其支出的部分增加实质上反应出在农村范围内政府公共品提供的不足, 政策制订者对此应充分考虑。其次, 对这些筛选出来的有较大增长潜力的消费品种开展进一步的细化研究, 分析其在农村市场推广的制约因素。再次, 农村消费的提高还有赖于配套设施的跟进, 因此扩大农村需求的政策应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一, 加强对农村市场的调查和研究, 合理引导, 改善供给结构。多年来, 由于农村的购买力低于城市, 造成产品的生产结构与农村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 出现了许多产品卖不动的同时, 又有农民想买而买不到的不对称现象, 制约了农村消费的扩大。根据本文的分析, 应该优先关注和加强对居住、文教娱乐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与家庭设备这5大类消费品在拓展农村市场上的研究, 优先选择并推动某些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 提升农村市场的消费份额。对于政府来说, 应该针对具体情况, 出台支持性的消费政策, 鼓励农村消费扩大。

第二, 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进一步搞活流通, 维护农村消费者权益。据有关材料, 农民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在县城购买的比重高达50-80%, 购买及维修的不便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购买耐用消费品的热情。因此, 启动农村消费, 需要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 构筑点线面相结合, 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 拓宽农村销售的渠道。建议有实力的商业企业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一步进军农村市场, 逐步完善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 同时定期到农村进行产品促销宣传活动, 增设家电、农机维修服务网点。

第三,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建立并逐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要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加大政策扶持, 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 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 应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探索建立从医疗、养老保障制度, 调整农民的预期心理, 为增加农民消费需求提供保障, 增加农民的消费积极性。在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 一方面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使农民对这些制度做到心中有数, 另一方面要对各项保障措施的实施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更正, 争取“边学边做边改”, 循序渐进。

第四, 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积极争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据有关部门调查, 目前农民家庭购买来的大件物品中有12%处于闲置状态, 其原因是农村基础设施不配套。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将对农村道路、通信、电力等各方面加大投入, 要以此为契机, 加强对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畅通商品信息渠道。

第五, 加强消费观念的引导, 通过舆论导向改革陈旧的消费理念。首先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观念更新, 坚持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恰当地安排日常消费和非常规消费, 切实将农民消费引导到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其次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主导舆论导向, 引导农民不仅会挣钱, 而且会花钱;不仅会生存, 而且是享受。

参考文献

[1]夏兴国、洪正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叶宗裕: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 2007 (6) .

新疆消费需求现状分析 第6篇

一、“三大需求”对新疆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GDP的最终去向, GDP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 (即投资) 、净出口, 通常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其中每一需求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就是该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而用这一贡献率乘以GDP的增长率就是该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力。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9》分别计算“三大需求”对新疆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拉动力见表1和表2。

数据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9》计算

由表1和表2分析发现, 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是制约新疆经济的两大因素。在2005年之前, 资本形成总额基本上比最终消费的制约性强, 2003年至2005年, 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远大于其他两大需求的贡献率和拉动力, 最高拉动力2003年达到15.9个百分点。但从整体上来看资本形成总额的影响在逐年减弱, 其贡献率由2001年的最高119%降到2006年的最低38.9%。

最终消费需求的影响力有逐年扩大的趋势。2006年和2008年三年的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和拉动力都超过了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和拉动力, 需求结构从“单引擎”到“双引擎”, 也就是从主要靠投资拉动转向投资和消费双拉动。

新疆的净出口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阻力, 其贡献率和拉动力一直是负数状况, 但情况也在好转, 2008年新疆外贸逆势而动, 出口额跃居全国第11位。

数据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9》计算

二、 新疆最终消费需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新疆最终消费需求现状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 消费品市场逐步升级

新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加。2008年, 新疆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 达1 025.72亿元, 同比增长21%, 成为拉动新疆经济增长的主力。其中, 城市实现零售额729.64亿元, 同比增长21.6%;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296.08亿元, 同比增长19.4%, 创1997年以来新高。消费品市场逐渐升级, 吃、穿、用等传统生活必需品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代表消费结构升级的汽车、电子产品以及发展型、享受型商品的消费呈上升趋势。

2.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消费品市场得到了有效的扩大。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由2001年的1 759 959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2 683 938万元, 增长了68个百分点。同期, 新疆城镇居民消费总额由3 694 919万元增长到12 273 523万元, 增长了94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农村消费品总额在不断增加, 农民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 与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相比, 农村市场仍明显落后于城市市场 (见表3) 。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9》

从表3可以看出, 2001年至2008年8年间, 新疆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由2001年的32.3%下降到2008年的17.9%, 下降了14.4个百分点。说明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长速度远低于城市消费品市场, 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

3、居民消费不断下降, 政府消费持续升高

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 新疆财政收入得到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推动政府公共服务消费支出, 如对三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教育的投入以及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等大大增加, 政府消费率由2001年的36.5%上升到2007年的47.5%。同期, 居民消费增长明显慢于政府消费, 消费率也由63.5%下降到52.5% (见表4) 。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9》

(二) 新疆消费需求存在的问题

1.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 消费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 新疆农村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 市场份额不足;现代流通经营业态及经营方式不够普及。近年来, 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但受新疆特有的社会环境影响, 市场的总体规模偏小, 消费需求仍然不足。新疆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不断增加的, 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2.农村居民总体消费不足, 消费层次偏低

农村居民总体消费不足, 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下降。人口规模决定市场的容量及消费潜力。2008年末新疆总人口达2 005万人,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9%,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1个百分点。而农村消费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9.2%,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消费层次偏低, 潜在的农村市场难以充分扩张。从消费结构看, 2008年新疆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35.1%, 属于小康水平;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9.9%, 城乡之间相差4.8个百分点, 农民消费支出仍以食、衣、住等生活必需品为主, 占生活消费总额比重达到68.2%。

三、 扩大新疆消费需求的建议

(一) 推进商业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和发展大型流通企业

改善消费环境, 把建设资金更多地投资于商业基础设施建设,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加强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电路等建设, 搞好城镇小区停车场、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公益性的场所设施配套。在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强商圈建设, 培育和发展一批在西部甚至全国都有很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强聚集和散效应。

(二) 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增强居民购买力

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是决定消费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 扩大新疆消费力量, 要从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入手。农民和低收入的城镇居民, 具有很大的潜在消费意愿和很强的消费倾向, 但支付能力有限, 未能现实地转化为消费能力。因此, 要大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三) 引导合理消费

建立稳定的收入调控机制, 缩小收入差距。引进人才, 继续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 发展文化、教育、旅游等行业。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并且引导合理消费, 改善居民的消费观念;倡导文明的消费行为, 科学的消费方式, 适度的消费水平, 合理的消费结构。

摘要:经济学理论和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都充分证明, 确保消费增长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新疆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在资源开发和发展农业、工业的进程中, 高度重视消费拉动的作用,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加速新疆富民进程。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吴鹏飞, 陈漓高.中国居民消费行为解析——1980—2004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协整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7 (22) :6-8.

[2]丁兆庆.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J].理论学刊, 2006 (6) :40-42.

迎合消费者去创造需求 第7篇

那么, 真正的营销策略是什么呢?营销人都知道, 就是消费者的需求。能洞察这个看似清楚又难以搞懂其中三昧的“需求”, 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方面与外企一比, 我们国内公司的差距就出来了, 例如目前, 在市场上大多数的公司产品都只掌握了市场话语权, 对产品并没有过高的议价权。

其实, 需求是一直是存在的, 它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中, 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每个国家, 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城市的消费者心理都是不一样的, 跨国公司之所以成功, 不在于它的产品多么的好和精巧, 是在于它的营销策略体系的成熟, 深刻理解中国的消费文化, 贴合中国的消费者心理, 适者生存, 而一些试图改变中国消费者自主消费意识的公司不可能在中国站稳脚跟。例如兵败中国的意大利乳业巨头帕玛拉特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帕玛拉特在中国的前5年, 平均每年换一个总经理, 每个总经理带来一套打法和一套人马, 也必然带来一次地震。最终帕玛拉特黯然离开中国。全球著名的图书连锁巨头贝塔斯曼集团宣布停止中国范围内的36家贝塔斯曼书友会的连锁书店业务, 二十一世纪图书连锁在全国18个城市中的36家书店将陆续关闭。据说, 早在百思买进入中国前, 正在美国参加家电展的黄光裕曾对百思买CEO说:你进入中国, 要么跟国美合作, 要么我们成为对手, 但作为对手竞争, 你一定会退出中国。当时黄的理由是, 百思买的模式并不适合“原始”的中国家电市场。当前,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戴上‘中国脸谱’, 从而塑造一个企业公民的良好形象。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研发总部移至中国, 正说明更多的跨国公司意识到了这一点。为其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市场, 持续经营带来了可靠的保证。

从需求层面上说, 主动迎合需求和引导需求 (被需求) 是两种营销策略, 可以理解为顺势和造势两个市场切入点, 尽管是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以个性化的创新塑造特色消费需求。世界上大多数公司是以迎合需求为主要营销策略, 如日清食品公司果敢挑战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就餐需求。他以“投其所好”为一切业务工作的出发点, 不仅出奇制胜地突破了“众口难调”的产销瓶颈, 而且轻而易举地打入美国快餐食品市场, 开出一片新天地。

需求不仅是迎合消费者, 更要融合消费者。在中国, 肯德基从一开始就努力开发更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在国内肯德基连锁店数量是麦当劳的两倍, 而在中国以外正好相反。为更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肯德基推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早餐粥品, 老北京鸡肉卷配海鲜沙拉以及辣鸡串等, 还推出中国式油条。肯德基对于本土化内涵的深透了解, 如桶装销售, 装出了个中国的全家福, 装进了中国的多层次消费群体。中国人喜欢一家子的感受, 在一家子的欢乐之中, 肯德基悄然融入了大家的生活。

“麦当劳不仅仅是一家餐厅”这句话精确地概括了其经营理念。麦当劳一直是品牌文化的“输入者”, 它总在有意无意中创造性的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将目标集聚到了家庭母子消费群体上和35岁以下的年轻消费群体, 如麦当劳的24小时服务, 麦乐送, 如麦当劳的时尚餐厅, 独立的咖啡休闲区, 由专人专柜销售咖啡系列产品, 店铺色彩的咖啡色、浅黄;店内不再仅仅是活动转椅, 皮质卡座出现。在麦当劳工作的咖啡师们穿上了黑色的围裙和制服, 这和他们在传统区工作的同事服装不同, 他们胸前还配有写着各自英文名的银色铭牌。

沃尔玛有一个简单的原则:但凡创新, 均以顾客需求为基准。对中国消费者来说, 低价永远是诱人的。为此, 沃尔玛在入口处摆放一个专门放彩页的架子, 两周左右更换一次, 促销信息一目了然;在卖场里, 超低价商品用黄色价签特别显示出来, 其他则用红色, 以示区别。又如最直观的改变是门店被四种不同颜色划分, 首要位置是粉红色区域, 主要售卖化妆品、婴儿用品及女性服装, 针对零售卖场的主力消费者:女性;第二个蓝色区域主攻男性市场, 列有服装、电器及电子产品;往里走, 是绿色的鲜食和干杂区, 放置蔬菜、肉类、水果;最后的橙色区域属于家庭趣味区, 那些非日常必需品、饮料、酒类均分布在此。无论未来沃尔玛战略多么宏伟与创新, 它最终还是回归到消费需求上。

如果说迎合消费者需求是大多数企业都可以去操作的营销策略的话, 创造需求的难度要大得多, 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 88.6%的公司想得到的“有效的营销策略”应当是创造需求, 但对于“创造例如品牌的本土化就是一个伪命题, 品牌是具有它本身的核心文化理念, 与民族、国家、创始人或其公司战略定位息息相关, 如何才能做到与本土化的对接?不少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想试图改变本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就是想凭借强大的经营基础改变市场的游戏规则, 以切入市场到创造市场, 这不仅仅只是需要勇气和胆识, “欲速则不达”, “先水不至”孰对孰错, 还有待论证。

但总要走出关键的第一步。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为了安抚不断投拆航空服务的顾客, 专门设立了一个“首席道歉官”。马来西亚最大的汽车公司普罗顿公司成功研制出穆斯林专用汽车, 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汽车上配置有能反映向麦加圣地方的罗盘和专放《古兰经》和穆斯林专用头巾等物的空间。

我国消费和投资需求结构分析 第8篇

一、我国消费需求结构分析

研究消费需求结构的意义在于, 市场需求决定着一项经济活动的存在价值, 决定着某一产业存在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个产业的产品, 都要在市场中进行交换, 某个产业的产品失去了市场, 这个产业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反之, 某个产业的产品占有了市场, 就会拉动这个产业进一步发展。消费需求结构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 占比呈下降趋势的有

1、食品类支出占比下降趋势最为明显。

农村居民的食品类支出占比由1985年的57.79%, 呈持续下降趋势, 至2010年为41.09%;城镇居民食品类支出由52.25%经历了1995年至2001年的迅速下降阶段, 近年来稳定在36%左右, 下降趋势放缓。跟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居民消费中食品占比依然较高。

2、衣着类支出总体呈下降趋势, 尤以城镇居民此项支出下降较为明显, 2000年以来该类支出占比出现平稳趋势。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在城镇居民中呈下降趋势, 但在农村居民中变化并不明显。

(二) 占比呈上升趋势的有

1、居住类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其中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占比在1990年之前在5%以内, 之后持续上升, 其中1996年到1999上升速度较快, 自2000年起基本维持在10%左右;农村居民居住占比变化呈U形, 1985年为18.23%, 以后逐渐下降, 1993至1996年基本维持在14%以内, 1997开始总体呈上升趋势, 近年再次达到20%左右。

2、交通和通信类支出占比上升明显。

在农村居民中由1985年的1.76%上升到2010年的9.84%, 城镇居民中则由1985年的2.14%上升到2010年的12.60%, 分别是基期水平的5.6倍和5.9倍。

3、医疗保健类支出总体呈上升趋势。

其中农村居民中由1985年的2.42%提高到2010年的7.44%, 城镇居民中则在2006年之前呈上升趋势, 自2006年起略有下降, 保持在7%以内。

(三) 占比呈现波动及新增消费支出

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前期呈现上升趋势, 后期则出现下降。该项支出占比在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中分别在2003年、2002年达到最高点, 此后出现回落, 至2010年分别为8.37%和12.08%。

自2004年以来, 统计数据中增加了银行中介服务、保险服务类消费支出, 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但目前占比仍较小。

二、我国投资需求结构分析

投资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向不同产业方向投入所形成投资配置量的比例就是投资结构。不同方向的投资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对创造新的需求投资, 将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对部分产业投资, 将推动这些产业比未投资的那部分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大, 从而影响原有产业结构;对全部产业投资, 但投资比例不同, 则会引起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我国近年来各行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占比情况, 体现出投资需求的结构变化趋势。

(一) 第一产业

改革开放之初, 对农业的投资比重出现减少, 从1985年至1998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均不足1%。这体现了这个时期的农业增长更多的和广大农民在联产承包制激励下, 迸发出了极大热情和干劲有关。同时此阶段对农业的投入以农民个人投入为主, 存在较大数据漏出。从1998年开始, 对农业的投入略有增长, 并基本稳定在接近3%的水平。

(二) 第二产业

转轨前重化工业的赶超发展战略, 造成了1978年制造业的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50%以上。随着投资结构的改善, 制造业投资占比逐渐下降, 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协调, 原来扭曲的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20世纪末, 制造业的投资占比降至10%左右, 此后开始大幅提升, 呈逐年递增之势, 至2008年投资占比再次突破30%, 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中之重。

在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方面的投资, 于改革初期呈大幅增长, 在1990年和2000年达到高峰并接近10%的水平, 此后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维持在6%左右的水平。

对采矿业的投入在改革初期出现明显上升, 至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下降, 近年稍有回升, 稳定在4%左右。

(三) 第三产业

房地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投资占比除在1995年到1999年出现过短暂的下降外, 一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近年来均超过20%以上。

交通运输、仓储行业投入稳步提高, 占比稳定在10%左右。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领域投入不足。转轨初期相应投入尚可, 但随后呈下降趋势, 1995年左右, 教育、文化、卫生方面投入有所增加, 但2004年后占比出现回落。早在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 这一目标始终未能实现, 也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

三、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汽车、通讯器材、住房、教育、文化等产业形成了新的消费热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提高, 由原来温饱型消费结构向小康型方向迈进, 但消费结构低层次特征明显, 食品类支出占比仍然过大, 居住和医疗保健类支出过高, 限制了居民对更高层次消费的需求。

从投资需求结构看,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方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农业投入尚显不足。第三产业中, 房地产行业投资比重过大, 而教育、科技、卫生等投入不足。同发达国家相比, 服务业投入较少, 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已提出, 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做为重要任务, 强调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教育、科研等经费投入, 我国消费和投资结构将进一步趋于合理化。

“从消费者需求出发” 第9篇

“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这句话平淡到几乎可以充耳不闻了,但是有谁真在做吗?让我们来看看观致在做什么,并且听听他们的高层说了什么。

关于造车理念

“我们绝不把车开发成自行车2.0”

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断分析、思考未来中国汽车消费者的驾乘行为、用车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过去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喜欢的车型与美国市场基本相似,偏好宽敞的轿车。这是因为过去用车的人比较富裕,并配有司机,所以追求宽敞的后座空间。但如今,中国消费者在喜好车型、用车行为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美国自己并没有太大差别。除了SUV在美国市场上兴起之外,两厢、掀背等车型仍然不畅销。但在中国,两厢车突然之间就打开了市场。所以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着的。

在评估消费者行为变化时,我们首先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去考虑,要研究在这一市场中,汽车消费者是基于什么因素决定购买汽车的。

我介绍三个主要汽车市场:美国、欧洲和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市场。影响消费者购买汽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地公交网络的发达程度。美国的公交网络是相对不完善的,所以人们必须有车代步,才能实现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北美消费者主要考虑汽车的可靠性,而不会对个性化有很多要求,所以北美车系的造型不太讲究。

欧洲的公交网络比美国完善多了,但也并不是最好的,所以欧洲消费者买车的因素肯定和美国不同,汽车的个性化元素会促使他们买车。重要的汽车制造国——德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车速上限的国家,这决定了德系车制造商在开发时会更注重整车的动力、刹车性能等,并在这些方面全面深入地考量。所以德系车的性能往往会比较出众。

中国的公交网络相当完善,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对于北美、欧洲,中国市场的购买需求会相对减弱。所以中国人买车更多是为了显示独立、彰显个性,同时也满足他们与家人一同出游、共享乐趣。在我们进行研发时需要考虑这种特定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没有全面考量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只是将汽车做成了自行车的替代品,这样的策略是不可行的。所以当我们开始开发产品的时候,就非常清楚绝对不能只生产一个自行车的替代品,绝不会开发成自行车2.0。我们在五年前就已经预计到当今中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会有怎样的诉求。

关于安全性

“观致这样的车进欧洲,当然会对我们有冲击!”

9月份,观致3轿车取得了欧洲碰撞五星评价的好成绩,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事件,代表着观致汽车达到了非常高的质量水准。

从刚开始着手开发车型时,我们定下的目标是开发出来的车型一定要具备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各大市场都会畅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具备两大基本要素。第一,观致3轿车要有上乘的质量;第二,产品要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一定要达到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的五星安全碰撞标准。观致3轿车的成绩不仅是本年度最佳,也是Euro NCAP有史以来最好成绩之一,这足以证明我们的安全性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最让我兴奋的是西方各大媒体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可以看出西方媒体对这个成绩充满赞叹。欧洲媒体过去不认为中国车这么好,现在他们觉得,观致这样的车进到欧洲,当然会对他们有冲击!

关于车联网

“过去十年我们在干什么呀?”

相比一些欧洲传统汽车制造商,观致汽车的开发策略不尽相同。欧洲许多汽车制造商会以工程开发为导向,工程师可能会说:“这种先进技术非常适合消费者,只是他们还不知道。”纵观现在市场上其他品牌车型,要不就是根本没有信息娱乐系统,要不就是非常难用。很多车载信息系统一旦联网之后,大量洪水一般与行车无关的信息拥塞在屏幕上。而观致MMHTM多媒体娱乐系统是完全根据消费者需求开发出来的,有许多独特性。

首先,这个系统没有复杂的层级目录,非常有逻辑性、易用。同时考虑到了人体工程学的特征,运用手指滑动的简单操作方式,直观地实现功能。此外,平台上的信息完全契合用户的驾驶需求,同时又不会影响驾驶。比如,我们调研得知邮件功能对消费者来说是无用甚至影响驾驶的,所以我们不会在这方面下功夫。

我遇到过一个在欧洲的顶尖制造商企业里的朋友,他看到观致开发出来的多媒体娱乐系统后很震撼,感慨道:“过去这十年,我们在干什么呀?”

关于模块化

“在整车功能上我们细化了1000多项需要达标的环节”

模块化可以让我们的C级车的轴距在-50到+150毫米之间调节,可以满足三厢车、两厢车、旅行轿等车型。如果后续要考虑开发SUV,那么前外悬应该适当缩短,并且后悬架会从扭力梁改成多连杆结构。模块化平台可以提供很大的灵活性。

我们拥有世界顶级供应商为我们做精细汽车工程的开发和实践,在整车功能上我们细化了1000多项需要达标的环节,比如安全性、多媒体娱乐系统、动力总成、刹车系统等等。与国际竞品相比,我们的各项指标都高于平均水平。车身相对其他竞品更宽、长,轴距比同类产品平均水平长33毫米,后轮距宽39毫米。

模块化平台开发的另一个优势是,我们的车将会达到比较低的重心,这个重心在负载和空载的情况下没有太大改变,从轿车到SUV,不同车型的重心水平也都在同一个范围内,这样可以使消费者的驾乘感受不会有很大变化。

编辑观点

浅析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现状 第10篇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 消费本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现实却是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依赖于出口来拉动, 我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不到40%, 而美国超过了70%, 世界平均水平为62%。居民消费不足, 使得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靠外需。在前几年世界经济良好的形势下, 中国经济在出口的拉动下得以高速发展, 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然而, 2009年的金融危机, 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低迷, 各国进出口急速下滑, 对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 出口的减少, 意味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丧失, 国内经济增速急剧下滑。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不得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扩大内需, 确立消费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位置。

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时, 中国政府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大政府投资, 保持了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而居民消费在当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这次金融危机下, 中国政府同样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的增长, 并且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居民消费的措施, 但国内居民消费并没有取得像其他国家一样的效果。寻找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进而找到刺激消费的措施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居民消费需求的不足的原因, 国外理论界认为是由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所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论述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时, 就曾经明确指出:“一般来说, 有八种主要的动机或对象, 每种动机都带有主观色彩, 可以使人不以其所得用之于消费。”这八种常见的储蓄动机是:第一, 预防性动机:建立准备金是为了防止不测之变, 就是说, 要通过储蓄来积累财产以应会可能有的变故, 这些变故的发生, 它的性质以及发生的时间是难以充分预料的。第二, 替代动机:储蓄是为了获得利息或其他收益。第三, 改善生活动机:储蓄是处于人类的本能, 希望未来的生活比现在好。第四, 生命周期动机:储蓄是为了预防未来的收入下降或者支出增加, 而只要现在与未来的收入, 不与想往的消费相一致, 就会发生正或负的储蓄。第五, 独立动机:储蓄是为了享有独立感或有所作为。第六, 就业动机:为了获得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之本钱。第七, 遗产动机:储蓄是为了遗留财产给后人, 为后代谋幸福。第八, 贪婪动机:储蓄是为了满足纯粹的吝啬欲, 以至于节省到不合理的程度。

针对以上动机, 国外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假设, 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莫迪利亚尼和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影响最大。很显然, “绝对收入假说”无法解释我国发生的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现状。从最终消费占GDP比重的指标来看, 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下降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下降至2006年末的49.9%。

“生命周期假说”可以解释个人的消费与现期收入出现的偏离现象。因为青年人可以消费未来, 老年人可以消费过去, 中年人则必须偿还青年时的债务并为老年而储蓄。而根据“持久收入假说”, 个人的消费与现期收入出现偏离甚至是较大的偏离也是可能的。比如:一个前途看好的人敢于借债消费。经济繁荣时, 尽管现期收入提高了, 消费却不一定同比提高。但这种消费与现期收入的偏离从而消费倾向的明显变化是在考察个人消费函数时才会发生。当我们从个人消费函数转向社会消费函数时, 消费与现期收入的明显偏离就不应该出现。因为, 对一个社会而言, 有人为未来储蓄, 就有人消费未来, 整个社会的现期消费与现期收入之间的关系不会因单个人的现期消费与现期收入的不一致而被破坏。“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只能解释个人的消费与现期收入之间存在的不一致, 却无法解释整个社会的消费与现期收入之间出现的较大偏离, 而中国消费需求的不足显然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

国外理论对中国消费不足现象解释为:造成高额居民储蓄和低消费的主要原因有:第一, 初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 劳动者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第二, 居民的预期消费支出 (包括失业、住房、养老、医疗、保险、教育等项开支) 增加, 为了应付未来的这些不确定性支出, 居民减少了即期消费。

在这些理论在国外得以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时, 中国政府也借鉴了国外的这些先进理论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扩大国内居民消费, 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与国外所取得的效果相比, 相差甚远。由此可知, 这些理论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居民的消费特点, 中国居民的消费特点在包容了外国居民消费特点的同时, 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三、对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分析

造成消费需求不足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中外 (以美国为例) 文化的差异。在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所提到的八种常见储蓄动机中, 遗产动机被列在倒数第二的位置, 可见其在西方人眼中对居民储蓄动机的影响是相当小的。这与他们的文化, 以及法律是密切相关的。然而, 对于中国居民来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则是天经地义的事, 父债子还同样是延续千年的思想。在中国人看来, 父母的就是子女的, 子女的也就是父母的。所以在中国法律中没有征收遗产税的条款, 这也促进了父母为子女储蓄的动机。

第二, 居民的生活习惯差异。中国人喜欢先苦后甜、厚积薄发的保守生活方式, 而美国人则是先消费后买单的代表。例如:同等条件下的中美两个家庭, 在购房问题上, 中国家庭普遍选择攒钱再买房, 而美国家庭大都是先买房再付款。由单个家庭转向整个社会面, 中国的消费便比美国推迟了一代人的时间。

第三, 在子女问题上, 中国父母更多地是考虑孩子未来的生活, 为了给孩子的未来积蓄资本, 在刚有孩子时便开始勤俭节约地积累财富。子女可以全部继承父母的遗产的习俗使他们不会担心未来的财富会有所损失。相反的是, 美国父母考虑更多的则是现在的生活。他们会为了自己和孩子现在有好的生活条件而提前消费、购房, 而不是像中国父母那样等孩子长大了才为他们买房, 由此形成了美国人为现在而活, 中国人为未来而活, 美国人为自己而消费, 中国人为孩子而消费的现象, 这也是导致了中国消费需求的不足的原因所在。

这是中美两国消费模式的不同, 对于中国内部不同阶层的居民, 消费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也为我国政府出台政策带来了诸多不便。

城镇居民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工作, 工资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城镇的各种保障制度也比较完善, 居民接受教育程度较高, 思想较为开放;而乡村居民由于条件落后, 收入除了农业之外, 便靠外出打工赚钱, 这使得他们的收入极不稳定。2008年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显示, 全国总人口132803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60667万人, 乡村人口72135万人, 分别占总人口的45%和54.3%, 而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761元, 扣除价格上涨因素, 比上年实际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 实际增长8.4%。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从1952年的31.1%上升到2008年的74.4%。而农村消费支出比重由1952年的68.9%下降到2008年的25.6%。按2008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 当年农村贫困人口为40007万人。

由于城镇发展速度快于乡镇的发展速度, 使得城镇居民在很多方面优于乡镇居民, 城镇居民收入比较高, 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健全。以上几点使得城镇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减小, 使得他们在消费需求上比乡村居民消费更为积极, 这点也可以从近几年中国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的平均消费人倾向看出来。综上所述, 占中国总人口54.3%的农村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近年来, 国家一直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消费、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消费需求规模迅速扩大, 对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进一步考察发现, 近年来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并没有发挥产动力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最终消费总体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2001年以来不断下降。“九五”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走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最终消费率由1996年的58.5%逐步上升至2000年的61.1%高点, 随后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高点61.1%一路下滑至2005年的52.1%达历史最低水平。第二,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按现价计, 在居民的消费支出中, 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从1952年的31.1%上升到2008年的74.4%。而农村消费支出比重由1952年的68.9%下降到2008年的25.6%;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 逐步上升到2008的51.3%, 上升15个百分点。第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1996—2000年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相关不大, 有的年份前者还大幅度超越后者。但从2001年起,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大幅提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然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差距拉大, 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达3—18个百分点。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从整个中国居民的角度来看:第一, 建立中国在遗产继承上的有关法律制度。第二, 通过教育引导改变居民的消费习惯。由于这两点涉及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习惯, 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 需要政府逐步通过潜移默化的政策措施影响居民选择。例如:在征收遗产税问题上, 一下子征收50%—60%的遗产税, 绝大多数中国人是难以接受的。政府可以在征收遗产税之前进行宣传, 使人们知道有这样一种税, 然后再从征收较低的遗产税 (如1%) 开始, 并随着人们的接受程度不断增加。消费习惯更是一个缓慢的培养过程, 需要政府加大消费引导力度。第三,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弱化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 增强居民对消费的信心。逐步增加劳动者收入, 完善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制度, 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工资制度的改革力度。现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了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 遏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因此, 应尽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居民对社会保障的信心。重点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并提高保障水平。在城镇, 继续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到所有劳动者。在农村, 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从尽快走出当前金融危机的角度来看, 可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入手。主要政策有:增加居民收入, 强化收入分配调节, 增加居民收入是增强消费需求能力进而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过大, 使人口占绝大比重的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难以扩大, 是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断弱化的重要因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 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 稳定增加居民收入;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加快发展非农产业, 建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过分依赖出口保持济经高速增长, 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一再被人们忽视。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 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 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政府不得不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向国内。消费需求的持续低迷, 一方面使得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后劲不足;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影响国民生活质量。因此, 如何破解我国预防性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不仅关系着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且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深入研究本课题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消费需求,不足,现状

参考文献

[1]钟笑珊:金融危机下扩大消费需求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 2009 (12) .

[2]王宁:消费系统现代化——一个扩大消费的社会学视角[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3]张涛、乐文平:资本深化、劳动收入份额与消费需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9 (12) .

[4]丁青:扩大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J].红旗文稿, 2009 (23) .

上一篇:专业生产实习下一篇:海洋工程混凝土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