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就业观范文

2024-05-17

多元就业观范文(精选10篇)

多元就业观 第1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本身的素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数量及质量,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准,以学生特点为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主导,注重学生的能力素养的养成。同时,应强化就业指导、职业教育,努力为学生培育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构建个性化、全程化、一体化就业工作体系。

1 将就业与育人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素养养成

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内容着手,通过就业与人才培养“三结合”,从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思政教育、联合培养、学科建设、师资水平等多方面入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水平,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方位能力提升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就业工作的落脚点,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理念。应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专业素质,职业素养,竞争观念的养成,保持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2)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下,应遵循学科发展规律,通过推进研究型学习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建设、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对学生创新、创造、创业“三创”教育进行全面规划,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三服务”及丰富的学生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实践创新、社会认知及交往等能力;通过开创“第二课堂”,致力于学生科研实践、“三创”能力的培养和国际化视野的提升;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注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引导他们在自我认知、自我定位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早确定发展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及自我约束力。

(3)全面优化人才培养内容。通过推进课程组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推进双语教学的规范、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通过实施教学“卓越”工程,对教学及课程体系实行全面优化,使学生专业素养大幅度提升,拥有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通过引进先进、适用的外文原版教材,通过使用双语教学,使学生英语学习能力逐步增强,与国际进一步接轨,竞争优势日趋明显。

2 努力培育就业市场,积极为学生牵线搭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在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下,把握就业市场特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有效岗位供给量,便成为提高就业成功率的有效之举。高校应主动出击,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通过“充分调动资源,主动登门拜访,定期联络沟通,完善各项服务,成立合作基地”等举措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及拓展奠定基础;应以“一网两平台三渠道”为突破口,致力于完善、便捷就业信息传递体系的架构,实现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充分供给,就业信息的高效传递,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资源保障。

(1)整合多方资源,努力培育就业市场。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方广开渠道,为毕业生牵线搭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运用学校(院)、导师、兄弟院校、校友资源等获取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国内大型就业网站,各综合院校,财经院校及来校招聘单位等相关就业信息;寒暑假间,指派负责就业教师主动登门拜访毕业生意向单位,介绍校院情况,推荐优秀毕业生,征求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意见,邀请参加学校举办的毕业生见面会;在春节、中秋等传统佳节到来之际,对长期来校招聘单位以函件形式致以节日问候,在邮寄贺卡的同时寄出《毕业生简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邀请函》,邀请来校招聘;定期电话拜访长期合作用人单位,通报毕业生情况,对优秀毕业生及就业困难学生进行重点推荐;积极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来校招聘单位宣讲及面试提供场地设备;对来校招聘单位热情接待,配备学生干部对招聘提供全程服务,细致详细介绍毕业生情况,为长期合作搭建基础;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良好的单位成立实习基地,寒暑假期间组织在校生赴基地实习,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认可度。

(2)以“一网两平台三渠道”为突破口,打造高效信息传递体系。在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岗位有效供给的基础上,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并以此为基础,以QQ群、短信平台、邮件为主体,将各渠道搜集到的相关就业信息及国家相关政策高效地传递给每一位毕业生。同时,要简化毕业生信息搜寻程序,可将三日内高校所在地区招聘会的详细信息提前公示,并将次日信息以短信形式以短信或邮件发送给学生。高效、便捷、大容量就业信息传递体系的构建,将会大大减少毕业生搜集、筛选、甄别信息的成本,为他们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从而为他们的成功签约奠定坚实基础。

3 充分调研学生信息,分类强化指导及服务

(1)构建动态系统,实时调研分析。应全方位了解学生发展意向、就业意向及落实情况等,掌握学生各阶段动态及需求,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效性。可根据学生各阶段特点,通过制作毕业生去向调查表、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就业进度表、就业状况调查表、毕业生现状调查表、毕业生落实情况汇总表、就业困难学生统计表等,调研统计毕业生发展意向,就业预期,统计影响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在各阶段学生信息交叉汇总的基础上构建毕业生动态信息系统,保持数据定期更新,多层次、交叉了解毕业生情况,为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及针对性帮扶等打下基础。

(2)强化就业指导,提升服务水平。为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积极性、能动性、规划性,帮助在就业市场中准确定位,消除误区,可根据毕业生特点,编印《毕业生宝典》,举办就业能力提升讲座、开展“一对一”就业技巧速训、模拟招聘、岗前培训、心理辅导等,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实战能力。可从学生大一开始进行全程职业规划教育,通过职业规划指导讲座、利用专业职业测评软件、进行职业倾向测试、集体学习《职前网络课堂》等,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就业形势教育”、“民情社情教育”六位一体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引导毕业生树立职业发展意识,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了解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增强与社会的接轨度;对学生进行法制及安全意识教育,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及职业发展过程中能随时以法律规范言行、维护权益,提高安全意识,消除潜在隐患;通过就业形势教育及民情社情教育,引导学生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将个人发展与奉献祖国相结合,将职业发展与服务他人相统一,树立科学、理性、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

(3)实施援助体系,确保全员覆盖。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尤其关注关心特殊学生群体,在政策措施等方面给予大力帮扶。通过暗访观察、走访询问、调研上报等形式确定帮扶学生群体,通过“一对一”关爱咨询分析成因,建立就业困难、毕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针对就业困难学生,通过个体辅导、专项训练、鼓励和心理暗示、优先推荐等帮其分析成因,找出对策,努力跟上;毕业困难学生采取课程学习与辅导,自身优略势分析等,帮其把握重点,重拾信心,努力跟上;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给予助学金、寒衣、特殊资助等,缓解经济压力。采取个体辅导、全面辅导、专项训练、优先推荐等的措施重点关注、重点帮扶。

高校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成才,关系到万千家庭的希望,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各部门,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加强高校内部各部门,各院系之间的协调、配合,创新方法,完善体系,努力开创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良好局面。

摘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应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下,以学生培养为本,创新就业工作思路,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发展成才。

关键词:就业,培养,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多元就业观 第2篇

昨日,由广西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主办,广西财经学院(以下简称广西财院)等承办的冬季广西高校毕业生双选会在广西财院明秀校区举行。 310家企业提供6000个就业岗位,约1.5万名“90后”大学毕业生带着“梦想”挤入会场。

今年大批90后成为求职队伍中的“主力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90后大学生求职出现了兴趣多元化的倾向。他们把“职业幸福感”作为就业时关注的重点,兴趣爱好、发展空间甚至工作地点远近、是否需要加班等都纳入了这份幸福感的衡量标准。

与“90后”接触多了,不少用人单位也读懂了“90后”毕业生的想法。在昨天的双选会上,“同学同学去哪儿,来我们这吧,有你想要的空间……” 针对90后的特点,用人单位打出吸引人的招聘标语。而不少用人单位的招聘海报中也出现了“带薪休假”、“免费旅游”、“每周5天8小时,双休”等字样,甚至如五险一金、提供宿舍、免费工作餐等内容也写在招聘求职待遇里的醒目位置。

在用人单位看来,海报招聘内容上的转变,实际上也是对“新生代”劳动者一种新的理解。老黄牛的苦干精神的确不能丢,但是现代社会里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和谐。

特点一 不想“竞争”想“福利”

“做人开心最重要。”这句港剧中的经典台词,如今被90后大学生赋予了新的语境。作为一名“90后”,广西大学会计专业毕业生小许直言,自己找工作首要考虑的因素不再是“有竞争力的薪酬”,而是“完善的福利待遇”。

“钱可以少点,但休息时间不能少。”小许说,适当的加班我可以接受,但是如果用人单位周末老加班,甚至没有带薪休假,这样的工作单位她不会考虑去。虽然读书是为了工作,但是不想工作得太累。如果忽视了健康,得不偿失。

“有没有加班?有没有休假?一个月休几天?”在一家外贸公司招聘台前,广西民族大学毕业生小陈与用人单位经过一番交谈后,她最关心的就是休息时间。“双休的时间可以与亲友相聚或回家看父母,让工作和生活劳逸结合。”

相对于过去的70后、80后求职者追求工资和待遇不同,90后求职不愿当“岗奴”,他们更关心的是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有多少。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名90后,除了双休,不少90后关心单位是否有旅游等福利。

特点二 不看薪水重“心水”

“销售代表、片区经理、分公司副经理……”位于南宁高新区的一家农业生产公司招聘海报标出的晋升方向示意图吸引了不少毕业生的目光。正在排队投简历的广西财经学院国贸专业毕业生小黄说,他性格外向,喜欢与人沟通交流,适合做销售,最希望用人单位有良好的发展平台。

“更看重个人发展空间和企业文化。”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专业的晓露(化名)说,班上50名同学中有十几名同学已找到工作了,但她还没找到。她想找一份压力相对小,但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工作。现在学校老师给大家上就业指导课时,跟大家说得比较多的是发展空间,大家也比较认同这样的看法。

中北大学国贸专业毕业生小刘最直接的感受是:工作不难找,但要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挺难。小刘说,要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更看重用人单位提供的发展空间和企业文化。他认为,90后毕业生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不靠谱”,比如像他这样刚踏入社会什么都不懂,要发展,就业环境和工作平台、前景很重要,所以应先考虑前景再看薪酬。

特点三 望有住宿爱出差

四川一家农资公司招聘销售、技术和储备干部,因工作性质有可能经常出差。因此他们在招聘中特别注明了一个条件:“能适应经常性出差”。

“能经常出差也好呀,到各地走走,能增长见识。”毕业生小梁说,他是男生想趁着年轻到各地走走,就算不能去景点观光,也可以感受当地的文化生活。就算在广西区内出差,他也乐意。

“能出差也是种福利。”广西财经学院会展经济专业的小黄说,到一个地方去工作,并不是说永远留在那里。对于要经常出差的工作他还是乐意接受,男生就应该走出去长见识。

“如果用人单位能提供免费住宿,会省去一大部分开销。”广西民族大学营销专业毕业生小韦说,他来自河池大化,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毕业后想留南宁,用人单位提供的福利中,除了“五金一险”、上升空间外,他最关注的是免费食宿的福利。

特点四 恋家回乡发展好

“北上广”曾是许多大学毕业生向往的求职地,不过在不少90后眼中,逃离这些一线城市没什么不好,“事业有成”“个人自由发展”等人生目标不如 “家庭幸福”来得重要。

“我只想留在南宁工作。”毕业生小莫说,她是老南宁人,比较恋家。只要是南宁以外的工作,她都不太想去。所以,找工作基本上只看南宁范围的工作。

跟小莫有相同想法的90后毕业生不在少数。即将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的小凌说,像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高,买房租房压力大,人才济济,难有出头之日,因此不打算留在广州工作。南宁现在也跻身二线城市了,如果能留在南宁当然好。如果留不了,就选择回百色老家。他认为,二、三线城市已经可以满足生活和工作的各项需求,文化氛围也好,关键是生活压力没那么大,做有成就感的工作才会快乐。

●80后专家怎么看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用好“90后”,是一项新课题。不少80后人力资源招聘负责人表示,就企业而言,“90后”已开始跨越20岁门槛,正逐渐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主角,今后这些“90后”就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用人单位要认清这个事实。同时,企业也要作出思考,要提升企业文化氛围,改变管理方式,适应新生代员工择业观念的转变。如通过培训、企业文化、内部管理模式去引导“90后”更加踏实地工作,同时在过程中又不泯灭“90后”的个性。

我是广西大学法学专业毕业,一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当时找工作看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就长期发展来说这个更为重要。我觉得,现在的 90后同样看重发展空间、成长环境、福利待遇。――广西泰禾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助理小梁

现在的90后爱挑战,敢挑战,他们找工作更看重公司发展空间和个人成长空间。在我招聘的过程中,一个女生在投递简历时说,钱不是重点,发展才是关键。我觉得这样的毕业生比较实在,打算进一步与她约谈。――一家期货公司招聘负责人周小姐

多元就业观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多元化;就业政策

政府以其所拥有的国家教育权力为基础进行教育资源分配,对教育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调控,这些是政府行使权力的需要和责任。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政府是市场运行的监管者、协调者和服务者。提高人才资源的流动性和配置效率、保护受损利益群体、维护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是政府治理的目标。

一、大学生就业机制中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划分

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政府一方面发挥着引导和调节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宏观需要;另一方面消除市场调节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和时候发挥作用,力求体现学生求学公平、学校选择公平、学生就业公平的要求。在社会转型期和利益结构多元化时期,政府能否兼顾到利益受损者的利益,将直接关系到一项制度变革能否顺利完成。与政府力量相对应的则是市场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说,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人才资源市场的一种,大学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的重要场所,也是引导毕业生调整择业期望值,合理优化社会人才配置,实行公开、公正竞争的场所。但是,与一般劳动力市场和人才资源市场不同,大学生就业市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就业时间相对集中性的特点。因此,客观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是保证规范的市场机制健康运行的充分条件。

二、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政策必须充分体现公平性和有效性,这是避免人才资源配置不平衡、利益受损群体存在等现象出现的根本途径。然而,由于单向度的决策模式和社会优势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市场导向下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市场资源配置和使用的不平衡。从地域来看,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广大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则严重缺乏。多数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到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去工作,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这种不平衡还表现在专业间的需求不平衡,应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大,而一些传统专业和带有明显行业特色的专业的社会需求相对不足,这是市场利益驱动导致的结果。二是市场导向下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出现了“高投入、低回报”的状况。由于大学毕业生的高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并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心理成本三个方面。从收益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收益和文化收益,具体包括较高的收入、丰富的精神生活等。所以,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有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大学生就业难不会阻止个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趋势,但没有达到最好的人才配置状态,对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人力资本的浪费。三是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下利益受损群体的利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兼顾。从整体上讲,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机制运行中,女大学生和一些“冷门”专业学生是直接的利益受损者。这一群体在接受教育的基本投入的花费上与其他大学生大体相当,却仅仅因为在性别或专业上的区别而引起了在人力资本收益上的巨大反差。这样的现实不但会影响学生个人和家庭在高等教育投入上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正视并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市场导向与市场滞后之间的矛盾,政府必须在多元化视角下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作用。

三、多元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建议

1.打造人才资源的统一平台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人才市场主要有教育系统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人事部门的人才市场、劳动部门的劳动力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社会中介单位举办的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招聘会。虽然就业市场呈现多元化,但是就业市场之间的沟通不够,就业信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网上资源的开发利用严重滞后。所以,政府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优良有效和对称的信息,使大学毕业生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捕捉符合自身专业和特点的有用情报。建立全国统一、有序的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树立大资源观,打破“全国性资源”与“区域性资源”的界限,努力实现人才资源运用的一致性,是提高政府效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政府应出台针对性措施,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择业的空间,建立并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是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分割的有效方式。由政府组织与协调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可以消除就业者的后顾之忧,减少人才自由流动的限制。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应逐步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以具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并逐步剥离各有关部门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诸多行政管理职能,还户口管理以本来面目。可以说,打造人力资源的统一平台是满足全社会多方利益主体需要的重要基础。

2.全方位扶持大学生创业

在宏观经济相对低迷、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政府应在大学生创业导向以及拓宽市场准入门槛上做文章,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创业障碍和限制的消除以及创业激励的促进对工作岗位的持续创造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在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不少扶持,如在金融贷款、税收缴纳、企业运营方面提供了不少支持。各地政府为了扶持当地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更加贴近实际。

与此同时,大学生有创业热情,但由于经验欠缺、能力不足,创业成功率明显偏低。因此,政府联合企业或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应贯穿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在创业教育方面,我国只有部分高校而且才开始起步。很显然,我国对大学生的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仍要走一段漫长的路程。

3.把就业指导纳入整个高等教育过程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推动下进行的,目前仅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其具体表现在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三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仅停留在双向选择时期的择业指导上。这说明就业指导还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对学生的潜能开发、职业发展规划和决策能力提高都很少涉及。大多数高校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对职业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因而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转换的桥梁。要真正确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性,高校与地方政府除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之外,还要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评判自我、认识职业领域,以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顺利进入职业领域。

多元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大学生就业,除需要大学生就业政策本身的改革,还需要体制的优化和各项相关政策的扶持。因此,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内,对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兼顾各方利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瞿振元.“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多元化就业研究 第4篇

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人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在2009年6月上旬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历之间就业差异显著:博士、硕士分别为80.5%和90.4%,本科为77.9%,专科则为34.7%,不足本科生的一半。

教育部2009年6月底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签约率达到50%左右,其中,专科(高职)生签约率约30%,本科生签约率约60%,研究生签约率约80%。可见,就业最困难的群体仍属专科毕业生。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多元化就业的必要性

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房屋建筑、市政建筑(道路、隧道、桥梁)、交通土建工程、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到4 000多万人,居各行业之首。但建筑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这个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首先,建筑行业的职业岗位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具有相对宽松的就业形势。但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应该看到,随着从业人员的增多和国家对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日趋严峻。因此,为了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就业引导势在必行。

2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择业指导

不同学生之间个性差异是很大的,如在学习上,不同的学生在中学时基础就存在不同,虽然专科学生的高考成绩都不算很好,但应该看到,相同的分数下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社会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个性特征等都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因此,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引导一定要走出传统的考虑共性多,考虑个性少,教师笼统引导,学生盲目从众的误区。

3 引导学生多元化就业的措施

3.1 加大学工工作力度,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校现在学生工作基本体系是学校由学工处统管,各二级学院、系部由学生科专管,下设班主任负责的管理模式,而学生科的人员构成由分管领导加专职辅导员,基本只有3人~4人,负责全部一千多学生,各班主任也要单独管理几十到上百名学生,管理难度大,而班主任又基本上都是教师,管理学生的精力有限,因此学工工作的人员显得单薄,在此情况下,要了解多数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难度极大。加上日常管理工作量大,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时难免统而概之。因此,加大学工工作力度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对学生进行差异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短时间内增加专职学工人员并不现实,而利用学生干部来开展此项工作非常合适,由于都是学生,谈话时相互之间没有代沟,这样就容易获得不同学生的真实资料,进而分析其个体性格。

3.2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首先,需要改进的是加强动手能力、技能培养。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是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的经验表明,学生对理论兴趣普遍不大,而对在实验室的试验或工地的实习却表现得很有兴趣,针对这一特征,调整课程学时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对现有骨干课程分布作出调整。如把传统的三大力学改设为《工程力学》或《建筑力学》,把《土力学》改设为《基础工程》,把《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改设为《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施工》,把《钢结构》改设为《钢结构制造与安装》等,通过课程的改设,把相对枯燥的理论转变成有较多实用价值的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就业奠定基础。

再次,构建创新课程体系。例如,加设一些与现代工程建设关系密切的课程,如《建设工程法规》《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工程安全与质量管理》《建设工程经济与投资管理》等课程;在传统《建筑材料》课程中增加新型建筑材料的内容,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中,识图的内容由传统的课本图纸演变成实际的工程图纸等。

创新型课程体系的设置,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甚至因学好其中一门课程而在后续的就业时找到相应的工作。例如《建设工程招投标》,掌握此课程,辅以其他相关知识,完全能够胜任招标代理公司中的职位。

另外,还可选取几门课程为试点,建立新型的“T-P-T-P”(T———Theory,理论;P———Practice,实践)循环教学模式。以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经过“理论初步、实践初步、理论提升、实践强化”四个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无到有,不断提升,并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3.3 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就业前技能锻炼环境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较广,可在多种与建筑工程技术有关的单位就业,这样,学校就可以与众多单位如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公司、招投标公司、建筑工程勘测公司、建筑检测公司、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锻炼、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为上述各用人单位提供充分的人才考查期,从而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到单位就业。

在单位选择时,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实习单位,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这是实现多元化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4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多元化就业方向分析

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相对较广,这是实现多元化就业的前提。现阶段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分流情况可分为:

1)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如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造价员、测量员、设计员、检测员、监理员等。这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在这方面,学校、教师、学生本人都要多下功夫,力争大部分学生就业到这些岗位。

2)中层管理人员,如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等。这类岗位对知识、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要鼓励高水平学生往此方向发展。

3)生产操作人员,如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砌筑工、抹灰工、架子工、电工等。对成绩、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应鼓励此类就业。

4)专升本,这部分学生需根据学习成绩作出正确引导,尽可能保证能顺利升本,同时也要保证必要的就业技能,多方面准备。

5)参军入伍,现在政策对大学生入伍有很多优惠条件,且部队对工程技术人员有较大需求,因此,动员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军入伍也是一种很好的就业选择。

6)其他就业途径,如公务员、村官、三支一扶、自主就业等。此类就业既能实现自身就业,又能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在这方面应对学生加以鼓励、动员。

5 结语

就业问题是现状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又是其中的重点。建筑工程专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毕业学生具备多元化就业的条件,如何实现多元化,需要学校、社会、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学校的重点在于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并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设计中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优点,使其在某个方面具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社会通过加强与学校合作,可以充分掌握其所需要人才的状况,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毕业生。而学生本人也要认识自身,了解自身长处,为自己在人才市场找到准确的定位。有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目标。

摘要: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自身特点,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就业的实施作了探讨,指出了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多元化就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吴延洲.高校毕业生多元化就业之路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5):58-59.

[2]田辉.高校多元化就业营销体系的构想[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8-30.

[3]杜绍堂,王胜明,杨翔.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2-85.

[4]徐智深.高职院校多元化就业指导方式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4.

[5]孙柳苑,刘瑛.社会企业与多元化就业[J].科技创业,2009(4):122-123.

[6]邵英秀,赵占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3.

[7]尧欢.校企合作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J].职业教育,2011(3):254.

多元就业观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异步教学;多元互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82-02

计算机专业几乎是所有职业学校都开设的专业,在我校也有近20年的历史,它曾经为我们带来过骄傲和辉煌。可最近几年,计算机专业在招生和实际教学中都出现了困惑,这一现象正在逐步蔓延成职业学校的普遍现象,甚至让有些学校干脆取消了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在中职真的是没有出路了吗?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全面普及,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改变。可从目前来看,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低是中职毕业生的普遍现象,辐射到在校的学生,就是普遍厌学。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就业与所学专业知识没有多大的联系,没有专业特点的就业意味着岗位技能要求不高。实际上,并不是没有高质量的岗位,而是我们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是摆在中职计算机教师眼前的首要问题。

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创新力,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中职计算机学生。经过探索,我们觉得将异步教学与多元互动相结合,最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创新能力,造就有竞争力的计算机人才。

一、什么是“异步教学与多元互动”

“异步教学法”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总结为八个重要环节,即“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称作“八环节系统学习法”。提出“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包括“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实践中将教材分成若干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再按六课型进行教学,并且依次运用上述六种课型,使课堂教学方式适合学情的需求,学生在课外按“八环节”进行自学,以配合课内“六课型学习”,相辅相成。这种教学模式,不但适合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规律,而且完全适应现代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六段教学”的每一步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策略。

“多元互动”中的“元”即“要素”,是指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学生(人员要素)、教材(信息要素)、教学条件与环境 (物质要素)、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因素)等。

教与学过程的多元性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特征。包括人与人(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计算机等媒体)、人与文本(教材)、人与环境(资源、课堂、校园、社会)等多种教与学的关系的全方位互动。我们要研究的多元互动就是如何达成多元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培养出让用人单位满意的计算机人才。

二、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异步教学与多元互动”的作用

异步教学构建了一个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现代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能够“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学会自学;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学会创新;让学生在科学思维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学会科学思维;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过程中,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学会做人。”在异步教学中,学生是进行创造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尊重学生,不是以权威者的角色出现,而是以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加教学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序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课不是照本宣科的“传声筒”,而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鼓励学生探索和选择新途径,学生好问而不迷信权威。异步教学符合创造性教学的多种条件,因而能有效地实现全面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

多元互动指加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条件与环境、家长、用人单位等跟学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各种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多元互动关系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从可操作性来看, 突出了“学”与“教”的本土化,切合职业教育的实际,具有可控性。从时代性来看, 基于多元的网络教学平台 ,师生运用网络计算机环境进行交互和学习成为主要手段和方式,符合开放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从发展性来看,保持家长、单位、学校的沟通,可以进行教学支持服务满意度调查、接收单位的评议、接受社会的毕业生质量评定等,这样不仅促进学生本身的学习,还有利于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为教育教学方向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全国、全省、中山市中职教育发展的形势,职业教育要做强做大,一定要紧密联系市场。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保持零距离,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实现零距离上岗。“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与发展,进而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并让学生、家长、学校、老师、用人单位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促进人才与市场的和谐统一。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异步教学方法,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增强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造就有科学的思维头脑的学生;并通过多元互动,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使学生的学习与市场接轨,做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改革后的教学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各种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异步教学与多元互动”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一种“化平凡为精英的教育”,这个“精英”指的是: “掌握熟练心智技能和新兴技能的具有未来发展的特征的、实用的先导型职业人才。”若能把初中毕业后进入中等职业教育范畴的不同水平的学生培养成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实用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如果仅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我们几乎很难大面积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因为摆在我们眼前的几点现实问题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解决的。

1.职业学校生源的计算机基础和知识结构等存在很大差异

有的家庭很早就有电脑而且开通了专线,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电脑,而有的初中毕业还未开过电脑课,家里也没有电脑,甚至根本就没摸过电脑。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知识结构等存在很大差异,个性特长也呈现出多种类型。有的学生理论知识强,但动手能力较弱;有的学生理论知识薄弱,但动手能力较强。

2.统一化的要求,同步的教学加大了课堂管理难度

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个人兴趣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在接受知识上的时间差异性和内容差异性。如果像传统教学一样,对不同学生做同一要求,布置同一任务,必然会导致有的学生过早完成,浪费学习时间,而有的学生无法完成知识的吸收,而长久必导致学习兴趣丧失,思考能力下降。而无法处理好教学与需求的协调性,势必造成课堂难于管理。

3.低质量的就业情况导致学习动力下降

劳动力市场需要有熟练技能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职业学校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出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职业学校由于开设课程内容较多,教材考证等要求标准统一,形成大而全的局面,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多,但没有特别专长、熟练的技能。这就加大了学生毕业就业时专业对口的难度。就业面广但就业质量低是职业学校学生目前的就业现实。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动力下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无从实现。

要改善这种局面,就要应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调动多方面因素,来积极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创造力。将异步教学与多元互动相结合,让就业市场的导向作为学生学习的最好的推动力;摸清市场需求,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熟练技能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让学生高素质就业,会对学生、学校及社会各方面都产生积极的策动力。

出于“一切从就业出发”的角度考虑,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异步教学与多元互动”是必须,必要,且迫在眉睫的。它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增强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造就有科学的思维头脑的学生;并通过多元互动,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使学生的学习与市场接轨,做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改革后的教学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各种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黎世法.异步教育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多元就业观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困难,就业指导,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 读大学已不再是少数人的梦想, 而是一种普遍的教育形式。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 其中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原因, 无力承担全部或部分学费以及在校生活困难的学生。据调查, 现在全国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将近30%, 特困生比例达10%~15%, 成为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关注、引导, 有助于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也有助于稳定在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和心态, 有利于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不理想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1) 少数单位存在不公平竞争现象。由于不正之风的影响, 社会上少数单位存在着不公开、不公平竞争的用人现象, 遴选毕业生不是将综合素质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缺乏社会背景和关系在就业时受到限制。

(2) 盲目扩招及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1999年后,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全国各地的高校都进入快速扩招的时代, 大学生数量激增, 经济发展所带来就业岗位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要,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普遍现象。专业及课程设置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与就业需求严重脱节, 培养的大学生眼高手低, 动手能力差, 综合素质不全面, 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不满意, 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学校原因

当前, 各高校虽然都设立了就业指导课程, 也都对学生的择业观、职业观和创业观进行教育和指导, 但主要是作为就业工作必须开展的课程而进行集中授课, 上课的形式也大多是单纯的课堂讲授、突击指导、理论灌输等传统形式, 忽视职业生涯设计、自主创业方面相结合的全程化指导, 缺乏层次感, 对学生根本起不到实质的作用。此外, 学校对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重视不够, 投入不足, 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且缺少高质量的就业指导课的教材, 缺少从大一开始的系统化、个性化就业指导和训练。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统不完善, 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狭窄等方面, 都凸显了学校层面就业指导不够完善的缺陷。

3. 学生原因

(1) 就业期望值过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其他同学不能体会的艰辛和压力, 读大学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出路, 家庭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些同学希望毕业后, 能够找到一份薪水高、福利好、发展快的工作的愿望比一般同学更为迫切。而且, 原来生源地是农村的同学不愿回到农村, 原来生源地是县城的同学不愿回到县城, 原来生源地是二三线城市的同学也不愿回到二三线城市。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 限制了他们的就业地域、单位、岗位,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困难。

(2) 有时有心理失衡现象

较重的经济负担、学业生活的双重压力、社交活动的受限、对前途的焦虑迷茫等因素, 容易导致其自卑、孤僻、不合群、偏激甚至仇富心理, 不利于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意识的提高, 同时也给就业带来一些负面因素。

(3) 综合素质和就业渠道欠缺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忙于勤工助学或埋头学习争取奖学金, 难以投入很多精力在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上, 综合素质得到较少的锻炼和提高;由于家庭社会关系少、就业渠道窄, 在就业上选择的余地也不多, 就业竞争力上普遍弱于一般大学生。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特征

1. 将报酬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 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无奈地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 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其中一部分同学还有贷款和借钱读书的情况, 这样更加剧了他们立即工作挣钱的心理。在面对工作机会的时候, 当然把报酬的高低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 忽略发展平台和专业对口, 生活的压力, 迫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理想暂时埋藏。

2. 希望得到用人单位的尊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自尊心较强, 即使在接受帮助时也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他们在校期间通过争取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以及校外打工来获得学费和生活费, 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压抑、苦闷等消极心态。他们希望获得帮助, 但又排斥同情、施舍一般的帮助;他们希望获得理解, 但又排斥敞开心扉、暴露伤痛的理解。所以, 这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很看重用人单位的尊重, 福利好、气氛融洽、人性化管理的单位很容易受到他们的青睐。

3. 选择创业不多, 倾向稳定职业

据调查,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较少, 而是普遍倾向于稳定的职业和单位。因为他们需要稳定的生活来源, 来支撑起自己和家庭生活、发展的需要。因此, 一般不会选择风险大、投入高、回报不确定的创业项目, 而是稳扎稳打、相对保守的进入单位工作, 即使回报不像创业那样丰厚, 但却有安全感、稳定感, 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

4. 吃苦耐劳, 懂得感恩, 用人单位较认可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在学生阶段生活窘迫, 经济紧张, 多数都有勤工助学的经历。这些学生普遍比其他同学提早尝到了人间的艰辛, 这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教会他们如何吃苦耐劳, 懂得感恩, 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三、多元化引导, 全方位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1. 引导主体多元

(1) 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 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的壁垒。切实加强对各级人力资源市场的整顿和监管, 规范人才招聘选拔条件和标准。鼓励、要求单位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的形式, 统一规范的选拔办法, 真正做到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让经济困难生凭自己实力就业。

第二, 出台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引导和鼓励经济困难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偏远地区、到艰苦行业工作, 拓宽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大力支持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切实的帮助。

第三, 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的资金投入和管理,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专项资金投入, 并做好管理、监督工作, 将资金使用落到实处。

(2) 用人单位发挥载体作用

第一, 用人单位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要结合单位实际, 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相应国家的号召和政策, 将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努力完成。

第二, 用人单位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的形式, 统一规范的选拔办法, 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打破就业壁垒, 对经济困难、缺乏家庭背景的学生一视同仁, 真正根据毕业生的真才实学选拔人才。

第三, 用人单位应该积极与高校合作, 为毕业生提供社会实践实习基地,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既可以扩大在校生的实习实训范围, 也可以方便单位考核人才。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沟通渠道, 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孵化条件。在面对经济困难学生时, 尽可能多的提供一些机会和岗位, 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3) 毕业生家庭起到辅助作用

第一, 积极引导, 关注毕业生心态。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就业动态和心态, 跟孩子多多交流, 做好心理疏导,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直面职场, 养成能够承受挫折的能力。这一点对经济困难学生家长尤为重要。

第二, 适时帮助, 提供求职技巧。家长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 对不同职业、不同用人单位的了解比学生更为全面和丰富, 掌握着求职的技巧。在毕业生求职时, 家长可以在这些方面加以帮助,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引导手段多元

(1) 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引导。高校应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工作, 如招聘会、经验交流会、宣讲会、培训会、实地考察、一对一咨询等, 站在高层次的平台上,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提高他们的就业率。

(2) 着重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引导, 通过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 开拓并完善校外就业市场, 搭建多层次的就业交流平台, 提供方便, 便捷的信息服务, 帮助他们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抢占市场先机,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毕业生, 提高应聘成功率。

(3) 建设高水平的就业引导队伍。就业引导队伍是战斗在就业工作第一线的力量, 也是为毕业生服务的力量。学校应该建立一支专门化、理论型、实战型的高水平就业引导队伍。学校层面可以聘请校外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或企业管理人才来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从实际就业形势及现状提出对策建议, 以提高就业引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院系层面可以从专业角度出发, 更贴近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对重点关注的学生如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引导服务, 针对个性差异, 在尊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 进行因时、因地而异的职业价值引领。

3. 引导方向多元

除了就业之外, 学校、家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

(1) 考研。学校应该给予有深造愿望但经济困难的学生鼓励和指导, 引导学生报考公费比例高的高校继续学业, 同时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减轻学生的生活压力。研究生导师可以在坚持公正的基础上将科研项目向经济困难学生倾斜, 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2) 创业。前文提到, 经济困难学生创业的不多, 社会应给与更多的政策优惠, 如凭有效证明, 经济困难学生可以优先贷款;贷款利率优惠;税率优惠;提供产品市场信息等等, 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创业积极性。

(3) 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国家号召广大青年大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到艰苦地区去, 挥洒青春, 服务人民。经济困难大学生可以将此作为实现人生理想, 展现个人能力的舞台, 为自己的青春画出厚重的色彩。而且, 为了鼓励大学生参与, 国家在减免学费、薪资待遇、今后发展等方面都有很优惠的政策, 适合经济困难学生参与。

参考文献

[1]陈德明, 张革华.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构建学校支持体系[J].前沿, 2004, (10) .

[2]万丽华.浅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06) .

多元就业观 第7篇

关键词:就业,多元化,药学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公众对药学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药学领域的工作模式随之发生变化,结构发生调整,这直接影响着药学毕业生的就业。如何创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药学人才教学实践模式,促进学生就业,就变成了一个亟需讨论并解决的问题。

药学作为应用型学科,要求更加贴近产业生产,这就需要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药学生毕业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走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是药学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检验学校课堂教学成果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1]。本文就我院创建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意愿有机结合为导向的药学多元化实践模式进行探讨。

1 药学毕业生实习及就业现状

随着人类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对药品行业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药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药学毕业生的实习,由于各种原因已出现与社会需求极不相称的现象[2]: 缺乏安全意识; 动手能力差,难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不会合理有效的查阅文献资料,缺乏药学专业英语的基本功; 工作主动意识差,反复做实验时缺乏耐心,难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不能有效地独立完成药学课题。不仅如此,自1999 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之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药学大学生与广大的普通大学生一样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之下,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3]。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面临重大改革,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

2 我院药学生毕业实习基地建设思路

我院实习基地建设思路主要根据学生生源地,将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意愿有机结合,探索 “双模块双导师制” 实习模式。生源地实习不仅便利学生学习及生活,对学生就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作风,并加强学生实习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联系和运用,我院还对即将走上实习岗位的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及强化技能训练。实习期间,对本科层次的实习生采用 “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撰写论文,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2. 1 拓展以学生生源地为主的广西各地市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市级以上药检所、符合实习要求的制药企业、大型的医药营销企业等作为我院学生的实习基地

根据我院的生源结构组成,不难发现,我院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广西各地级市,结合历年药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回到生源地或者离家较近的地方就业和生活。基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意愿,经过几年的建设,我院在广西各地市的三甲医院、药检所、符合实习要求的制药企业、大型的医药营销企业等多元化的实习基地,不仅方便学生学习及生活,方便学生与用人单位联系和接触,对促进我院学生就业和提高我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2. 2 以就业为导向,开创双模块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药学生实习培养采用单一实习点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只能选择一家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我院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建了多模块相结合的实习点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两个模块相结合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双模块实习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岗位知识,促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院现有实习基地包括: ( 1) 广西各地市三甲以上医院; ( 2)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广西药用植物园、各地级市的药检所等科研型单位; ( 3) 制药企业; ( 4) 医药营销企业。医院、科研单位、制药、营销企业等多元化的实习基地类型涵盖了大部分药学毕业生的就业领域,这不仅为我院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元化实习基地,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也为其未来就业方向和个人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 3做好实习前思想教育及学生技能强化训练

药学生毕业之后将从事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以及公众用药咨询等工作,担负着维护人类身体健康的使命,是特殊的、重要的社会职业。这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着必须对药学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教育。实习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强化训练是到岗实习前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让学生尽快适应实习岗位、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第一步。在学生到实习岗位之前,我院对学生开展了实习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强化训练。我院实习前思想教育旨在强化学生遵纪守法和服务社会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作风,做到按级请假,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管理制度。实习前技能强化训练包括工作礼仪和工作和基本职业素养培训、制药制剂技术、药品检验以及动物技术等多个项目[4],每个项目又包含多个具有岗位针对性如药厂、医院等实习单位需要的实践技能。通过针对性强化训练,可以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对其到达实习岗位后快速掌握岗位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2. 4“双导师” 制指导本科生撰写毕业实习论文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体现学生实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本科实习生,我院创建了每个学生对应一个校内导师,一个实习单位导师的 “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撰写毕业实习论文。对比以往的单一导师制度,双导师制更加具有针对性,课题更加接近生活接近实际工作,来源也广泛,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某些实习基地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或者是受限于人力问题,不一定能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我院实行的 “双导师”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3 实习单位及实习生提出的意见反馈

通过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了解社会对一线技能人才的需求,找到高校职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与社会实际要求的差距,找到问题的根源,促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进而构建提高药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策略,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链接[5]。我院今年开始对实习基地进行巡查,与实习单位及实习生三方会谈,了解实习单位及实习生评价意见,总结经验及不足之处。

本次评价意见收集主要是采用访谈为主,问卷为辅的形式。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劳动态度、心理状态等方面。据实习单位反馈意见显示,实习单位对我院实习生的整体表现基本满意。实习单位赞同我院学生岗前职业道德教育的举措,对学生们踏实肯干、认真负责、尊重老师、遵守实习单位纪律的职业道德以及服务社会意识表示肯定。对于在药检所、药用植物园等科研院所实习的学生,实习前强化训练也显示出一定的成效,学生到岗后能快速适应岗位技能要求。实习生反馈从这种实习模式中获益良多,岗前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强化训练让他们能更快的适应从学校到实习单位的角色转换,自主选择双模块实习的模式也让他们有机会了解更多未来职业方向的信息和知识。由此可见,我院创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药学多元化实践模式对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促进药学毕业生就业有积极的意义。此外,实习单位也反馈了实习生存在的一些欠缺: 如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等。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医院对临床药学都非常重视,临床药学俨然成为医院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部分实习单位也提出药学生需加强临床药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建议。

4 展望

多元就业观 第8篇

大企业受热捧, 不奢求留北京

现场:虽然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招聘会多是本地企业, 但由于以中小企业居多, 早上8时30分了, 门前排队等候的也只有50人左右。

相反, 北大五四体育馆此时已是人头攒动, 很多工作地点不在北京的大企业也受到学生的热捧。总部设在山东的青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前的长队都堵塞了过道。在北京读法律的小李刚刚递完简历从人群中挤出来, 抹了把额头上的细汗, “没想到, 不是大城市, 也这么多人竞争。”

一位打扮入时的女孩和青岛福日集团的招聘负责人言谈甚欢, “我不在乎京外就业, 以后有了成绩还能被派回来。”这位家在北京的女孩说, “小学、中学、大学都在北京念, 我渴望去外面看看。”

画外音:多年来, 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一直信奉的“孔雀东南飞”今年有些变化,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不再是唯一选择, 相反, 一些生活压力相对较小的二线城市热度上升。

北大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北大毕业生留京就业的比例逐年减少, 而到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却有每年30%的增加。“这既有学校鼓励、国家政策引导的影响, 也有大学生就业更理性、更现实的原因。”

是否出身“名门”, 求职心理迥异

现场:不同学校的毕业生, 对求职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要求户口, 怎么也得是名校生或是硕士, 我才本科, 先找个合适的工作再说。”来自二本院校的小和一边搜寻着中意的公司, 一边低调地说。“月薪2 000就行, 如果解决食宿, 还可以再低。”来自河北高校的小张附和。

可是, 北大法律系的小刘名校“范儿”十足, 不肯自掉身价儿。“我可是北大的, 月薪怎么也得4 000吧。”小何在北大学金融, 这位名校生给自己的月薪定位在七八千, “同班同学大都如此, 投行、私募股权公司回暖了, 这要求不高。”

画外音:为了防备企业压低身价, 名校学生甚至还组成“身价联盟”, 当几个同系的同学一起去一家公司面试, 大家会依据公司大小统一定一个薪水最低线, 谁也不能主动掉价儿。

用人单位提醒毕业生, 求职一定要避免盲目, 应该事先了解一下应聘的公司和职位, 适当提出自己的薪酬要求, 漫天要价或妄自菲薄都不合适。“现在有备而来的学生越来越多”, 搜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说, “虽然名校生更受青睐, 但关键还要看能力。”

就业市场回暖, 竞争依然激烈

现场:今年, 北大招聘会220个摊位两周前就预订一空, 30多家“迟到”的企业压根儿没订上展位, 一位家政管理企业的招聘人员只好手写了一份招聘广告, 在现场“移动招聘”。仅一家代理8家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公司就占了3个展位, “不要求日语基础, 日本就业”的醒目广告令不少应聘者放慢了脚步, 40个招聘职位, 一上午就收到了上百份简历。

此外, 教育类、文化服务类单位用人需求上升, 新疆、四川等中西部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也十分旺盛。联想、国美、百盛、新东方等大企业的身影也出现在招聘会中。而去年的招聘会, 统共只有180家企业进场。

画外音:“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散, 企业的用人需求得到释放, 就业市场回暖明显。”北大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多元就业观 第9篇

一、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观念滞后

(一) 多元文化教学理念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新疆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 学校教育是带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力量和途径。然而由于对此认识的不足, 使得教育教学观念仍保留在过去传统陈旧的层面, 以至于教师只是把自己简单定位于音乐基础知识传授者, 忽略了自身在高职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素质教育者身份, 使得工作缺乏热情、教学态度不够明朗、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二) 教材选择、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

由于教师只是把自己简单定位于音乐基础知识传授者, 照着传统教材进行教学, 忽略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适用性特点, 使得教材选择、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

2、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

由于高职音乐教育教学发展历史较短, 且经验不足, 加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不足, 一些院校为了节约资源, 采用合班制授课法, 使得教师只得照本宣科, 而无法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某种程度来看, 在当前的高职教学中, 有许多教学模式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单纯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演奏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忽视了对学生多元文化知识的摄入。教学方法也多是强调基本功训练, 导致学生学习方法机械、被动, 对学习缺少耐心、主动性和积极性。

3、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激励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尤其是在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 更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调动其学习本民族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传统教材教法的研究, 忽视了多元文化知识的资源利用, 没有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法, 只重视课堂以内的书本知识, 忽略了课堂以外与各民族学生的广泛交流、接触, 因而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实际需要。因而无法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自信心、产生自卑情绪。

二、新疆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1、新疆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社会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用人单位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部分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不仅要求高学历、还要求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或工作经验。在这样的就业背景下,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 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知识, 还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综合素质能力。新疆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面对的竞争对手, 不仅仅是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 还有具有一定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地方职业音乐人及企业文艺骨干。

2、新疆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 新疆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多有以下几个选择:少部分学生以高职学习为跳板, 考入当地音乐学院进行直升本或成人专升本的学习, 所学专业多为音乐教育专业;一部分学生返回高考所在地选择就业, 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则留在大学所在地等待就业。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民办、公办幼儿园或小学、琴行、文化馆站担任音乐培训教师、演艺公司担任演职人员、社会自由音乐人为职业。综上所述, 新疆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是严峻的。处于待业状态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对未来的期望值过高, 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较弱, 加之自身的就业方向定位不准确, 在就业选择上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错失了很多机会。例如:有的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 一心向往进入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 打破头想要跻身与所谓正规单位 (即有编、有岗的公办事业单位) , 而不愿参与学前教育或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 甚至放弃了一些去社会民营演艺单位或企业单位就业的机会。一路追逐, 却最终因为自身缺乏竞争优势使自己处于两难的境地。

然而, 就业竞争的压力, 并没有完全阻挡学生的工作热情, 仍然有部分学生毕业后顺利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以新疆职业大学2007级音乐班的毕业生为例。该毕业班的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 返回在新疆各地州县市的公办或民办幼儿园、小学、文化馆、文化站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或从事文艺团体演职工作。这些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与高校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相比, 有其自身优势:一是动手能力强;二是不讲条件;三是比较勤奋;四是没有架子。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大环境下, 企业最欢迎这样的人才。因而这些学历并不算太高的学生们能够顺利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

三、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与就业现状的思考

1、通过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增强其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新疆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元素的地方, 1 3个世居民族分别草不同的语言, 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 传承着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在高职院校中, 充分发掘多元音乐文化资源, 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教学中, 开设以新疆民歌为主的视唱练耳课, 能有机的把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与具有地方特色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民族民歌结合起来, 激发各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增进多元文化知识认识的同时, 提高了声乐专业学习技能。

2、通过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依托学生的文化自觉, 增强生其自发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并接触到洞中文化的基建上,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 和其他文化一起, 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新疆高职院校学生成分既有本地生也有外地生, 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如果能充分依托学生的文化自觉, 使其在学习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 了解认识和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 必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3、通过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使学生就业后在传播音乐文化、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民歌、器乐课程, 其目的是为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例如:在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开展维吾尔木卡姆演唱、哈萨克族阿肯弹唱、塔吉克族鹰笛演奏等原生态的演唱演奏形式的教学, 让学生以此来体味、感受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艺术, 将有力的推动学生日后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传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立足多元文化背景, 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前景紧密相联

在新疆多元文化背景的支撑下,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 要注重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在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加强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对学生进行多元音乐文化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其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 要明确认识职业工作能力和就业的关系。“高职学生在具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 决定了高职音乐专业有别于音乐学院和高校艺术类的人才培养。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生定位应当是县级文化馆、文工团、少年宫、酒吧饭店演员、社区文艺工作者等等。因而, 在教学中应确立“市场化”教学理念, 将职业能力培养与市场就业信息相挂钩, 根据市场需要, 及时调整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另外, 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精神。树立高职学生现代“就业”的教育思想, 改变传统的高职人才就业培养模式,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高等职业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实际的教与学中, 我们应当立足于新疆多元音乐文化这块厚重的基石, 深入发掘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宝藏, 将传统教学经验与现代教学理念有机结合,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等音乐职业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思想, 加快推动教学改革, 建设发展特色专业, 使新疆高等职业音乐教育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甘树兵.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 艺术教育, 2007 (4) .

[2]孙宝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论文集[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多元就业观 第10篇

1高职英语教学评价现状与问题

(1)重知识,轻能力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打好语言基础,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尤其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基本要求》提出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经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好基础。”课程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重视语言学习规律,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要认真贯彻“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听、说、读、写、译并重”和“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因此,考核的目的、形式、内容和标准应符合高职英语教学目的及要求,重点考核学生实际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而实际上大多数高职院校英语考试以笔试为主,有悖于高职英语教学目的及要求。

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应用能力就是学习者能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生活交往中自然而灵活地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和累积,始终是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实际交往中语言的交际功能会因其基础与能力的不同而产生或大或小的差异,但不同程度的能力基础都应该实现与之相应的沟通与交流的功能,是毋庸置疑的。换言之,即便是仅仅积累了有限的英语能力基础,也应该能够展开相应简单的或初步的交流与沟通”(刘黛琳,2009)。然而,多数高职毕业生达不到此要求。英语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有的贯彻与体现。评价对英语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学中往往存在“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的现象,而不是学生该学什么,我就教什么”(林立,2001)。受传统教育观念、思维观念的影响,教师们坚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信念,教学中强调夯实基础,考试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考单词,考语法,考阅读仍然以选择题为主。显而易见,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评价偏离了教学目的。

(2)重基础,轻综合素养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明确强调“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中提出“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的需要”。英语课程应立足为专业发展服务、为就业服务、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服务,即要关注基础性和人文性,更要关注实践性、应用性。事实上,目前的英语教学依然以夯实英语知识为主,是初高中英语的延续,英语基础好的依然成绩考核优秀,基础差的依然低分或不及格,学生以高分为荣,以低分为耻。以终结性考试为主的成绩评定忽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成绩评定不以岗位需求为中心,不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各种潜能的开发,与国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相违背。

(3)形式单一,分数分配不合理

考核基本上以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为主要手段,终结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结果进行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单元测试、模块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都属于终结性评价,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阶段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给学生下结论或者分等。高职英语教学不仅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更以期末考试为主,期末考试成绩不仅被视为学习成绩的合格与否的条件,而且被视为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及学生干部和干事的评聘条件,可为一卷定乾坤。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英语考试即为评价。教学与产品生产不同,学生是有丰富的思维、判断、创造、控制等能力的能动主体,终结性评价不利于全面、公平地评价学生。此外,考试课平时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评价分数分配不合理。因此,高校存在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昼夜背诵的现象。面对成绩,学生都嗤之以鼻,某些学生为了得高分,考前要求教师划出考试范围,考后求任课教师提分,考试抄袭现象屡禁不止。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高职英语教学在完成《基本要求》规定的教学任务后,采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国家级试题库”的命题进行检测。英语过级率也是高职高专教学质量评估的一项指标,为了提高英语过级率,有些院校将A/B级考试作为日常教学的重点,作为评价学生课程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标准,A/B级考试成为教学的指挥棒,学生刚跳出高考的题海又被拖进英语考级的题海中。他们为了拿得一纸证书而急功近利,不注重语言综合能力运用,纸上谈兵,导致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现象泛滥。

(4)评价缺少反馈与激励

教学评价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通过信息反馈,学生可以知道学得如何,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能够感受进步和成功的喜悦,能够认识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方式、方法,明确努力的方向。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高职英语评价仅仅被看作是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手段,测试结果的处理用简单粗暴这四个字来形容不足为过。一般情况,教师对测试的结果只是进行简单的统计,通过粗略的试卷与分数分析,写出试卷分析报告,留以备案,试卷留以备档,网上公布学生成绩,这种评价没有反馈,难以发挥评价的激励、监控和促进功能。

(5)形成性评价流于形式,缺少考核标准

现行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模式虽然包含课堂出勤、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但是效果不佳。一方面教师主观性强,缺少具体客观的考核标准,评价比较模糊、笼统,有的学生甚至质疑教师为什么他的平时考核是B而不是A,他比别人究竟差在哪里。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形同虚设,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的自我反思意识差,团队合作能力欠缺,小组打分实属面子分、人情分,参不参与活动都同样得分,严重影响优等生的积极性,这种不劳而获的品行更不利于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与考试作弊别无两样,负面影响极大。

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研究的内涵

(1)“以就业为导向”是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引导教育和教学,并贯穿在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适量增加诸如进出口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计算机的操作指令和信息提示等,在评价上,明确提出对学生职业英语的评价要求和目的(方莲,2013)。在能力培养上,不仅要培养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竞争能力、职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学生不仅能够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交流,如:介绍、问候、感谢、致歉、道别、指路等,还能够顺利地进行业务交流,如:迎宾送往、食宿安排、观光购物、面试、公司简介等,课堂活动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导,并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教学方法要灵活,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元化综合评价”是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主体、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及其管理等环节多样化,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不仅重视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通过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方法、策略、智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长处与短处,了解今后努力的方向。多元化评价强调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环境中进行评价,评价更加真实,结果更加可靠,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迈向高的目标。

(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研究是将高职英语学习评价与未来职业内容相关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重视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发展,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探索、构建适合高职英语教学的标准的、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张连忠在《第二语言课堂评估》的导读中指出,要加大外语教学评价的力度,特别强调评价是对人的评价,对人的发展的评价,评价要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根本目的,评价应具有形成性、开放性、灵活性,起激励作用,评价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获得成就感,进而产生学习动力(邹为诚,2008)。教学评价模式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明显的制约或促进作用,教学评价改革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改革的成败也决定教学改革的成败。事实证明,简单的考试不能代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高分不等于高就业,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急速增长、信息加速传播、就业竞争力十分激烈、岗位转换频繁的当今社会,只有一技之长,没有自我发展能力、良好的品格、正确的价值取向,难以达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因此,针对高职英语教学评价的弊端和评价的作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方莲.构建多元化的高职英语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J].考试周刊,2013(88).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刘黛琳.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2009(11):77-83.

[5]林立.英语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寻找花元素论文下一篇:创建和谐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