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有用性范文

2024-06-01

评论有用性范文(精选7篇)

评论有用性 第1篇

在线评论已成为多数消费者网上购物时关注的重要信息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的购物意愿。营销领域的研究表明, 在线评论的传播在减少顾客购买时的不确定性和帮助其制定有效的购买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原因在于, 其他用户提供的信息间接地给予了顾客产品的相关体验, 所以对顾客来说, 购买者提供的商品信息可信性更高, 在他们制定购买决策时也更加有用。

然而, 随着在线评论数量的激增, 顾客怎样才能获得众多评论中有价值的信息? 网上卖家如何引导顾客发觉他们需要的信息, 并缩短顾客制定购买决策的时间?探讨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将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帮助。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发现了一系列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因素, 也有学者对在线评论的信息加工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相关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 在理论分析框架的完善、研究领域的拓展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站在认知理论角度, 应用ELM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分析框架, 对大众点评网中服务行业的在线评论数据展开实证研究, 揭示出服务领域的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因素, 并且进一步探讨它们对评论有用性的作用机理。

1 研究内容与假设

1.1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ELM)

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双重加工理论 (Dual-process Theory) 研究了信息内容及相关因素在塑造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时所扮演的角色, 在说服和态度转变的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ELM是应用双重加工思想最突出的理论之一, 由心理学家Petty和Cacioppo提出, 解释了人们在面对说服性信息时态度变化的内部反应机制[3]。根据ELM模型, 基于信息接收者的能力和动机, 他们在判断论点的核心价值时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不同的。此外, ELM认为个体之间的态度的改变可能是受两个“路径”的影响, 即: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两者的不同就在于对信息进行全面处理的能力和个人精细加工的动机。

对于大众点评网上的在线评论而言, 有些评论属性直接显示在当前评论页面, 并且无需对其进行深入加工和再处理, 我们称为“显性因素” (Dominant factor) , 比如评论的星级可以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评判。此外, 有些评论属性隐藏在当前评论页面以外, 需要用户进行进一步探寻, 或者即使在当前页面显示但仍需深入阅读, 我们称为“隐性因素” (Recessive factor) , 比如评论文本内容无法被用户直接利用, 需要用户深入阅读才能对产品或服务进行评判。由此, 我们可以将评论相关的属性变量基于ELM模型归纳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类。

1.2 假设提出与模型建立

1.2.1 显性因素

在大众点评网上, 评论价效和评论者信用可以直观地被用户发现, 并且不需要对其进行再处理就可以对用户感知该评论信息是否有用产生影响, 这恰恰具有显性因素的特性。因此, 评论价效和评论者信用是影响评论有用性的显性因素。

1) 评论价效 (Review Valence)

在线顾客评论中往往都会有一个整体评分属性 (一般是1~5分) , 也就是评论者用价效的方式对自己关于该服务的整体态度所给的分值, 其中1分代表极端负面的评价, 5分代表极端正面的评价。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 评分的高低对评论有用性有显著的影响, 但是观点却不尽相同。近年来, 更多的学者开始认为适中的评论由于它可以给出产品或服务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而可能被用户感知为更为有用[4,5]。本文认为, 价效适中的评论能够提供给人们更加客观的产品或服务信息, 对用户而言更加有用。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在线评论的评论价效与评论有用性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2) 评论者信用 (Reviewer Credibility)

之前的研究者已经证明, 信息来源会对信息采纳产生重要影响[6,7]。一般人们根据评论者以往发布的评论信息状态所感知的该评论者受信任程度, 是评论发布者重要的相关信息之一[8]。本文认为, 评论者信用的高低会对用户判断评论是否有用产生影响, 信用越高的评论者发布的评论对用户而言越有用。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2:评论者信用与评论有用性正相关。

1.2.2 隐性因素

评论深度是指评论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详尽度, 这需要评论信息的接收者仔细阅读评论文本之后得到, 即, 需要用户付出相关努力才能得到, 这符合隐性因素的定义。此外, 对于大众点评网上的评论数据, 评论信息接收者无法直接浏览到与评论者声望有关的数据信息, 即, 接收者必须进入该评论者的个人页面才能够了解评论者的声望情况。因此, 评论深度和评论者的声望是影响在线评论有用性的隐性因素。

1) 评论深度 (Review Depth)

由于在线评论属于开放式的交流方式, 文本深度会对顾客评估一条评论是否有用产生影响。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 在线评论中文本深度会影响评论有用性[9]。Mudambi和Schuff (2010) 在研究中发现评论文本深度与评论有用性之间有直接的联系, 评论有用性会随着文本字数的增加而增大[10]。对于用户而言, 评论深度越大, 它所能提供给用户参考的相关信息越多, 也就越有利于用户了解该产品或服务的各项属性, 从而做出用户自己的决策, 那么对于用户来说这条评论也就越有用。相反, 评论深度越小, 用户从该评论中所能得到的相关信息也就越少, 用户也就会感知该评论的有用性程度越小。然而, 也有学者指出, 随着内容的增多, 评论的复杂性也会提高, 过于冗长复杂的评论的有用性反而会降低。本文认为, 评论文本的深度会影响评论的有用性, 文本深度适中的评论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评论有用性更高。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3:在线评论的评论深度与评论有用性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2) 评论者声望 (Reviewer Reputation)

声望是区分不同评论者的重要属性, 并且是线上环境中获得他人信任的有力保障。Jeppesen和Frederiksen (2006) 认为评论者发布的评论信息越受到其他人的赞同, 该评论者就会越努力的填写评论信息[11]。

Bator和Cialdini (2001) 认为评论者的声望是理解说服性信息的基本的影响因素[12]。本文认为, 评论者声望会正向影响评论有用性, 即声望高的评论者发布的评论对用户而言更有用。由此提出以下假设:H4:评论者声望与评论有用性正相关。

1.2.3 服务涉入度

最早提出涉入 (Involvement) 这一概念的学者是Sherif和Cantril (1947) , 他们在其有关社会判断理论的研究中提出的。Zaichkowsky (1985) 认为涉入度是个人基于内在需求、价值以及兴趣对特定事物的关注或投入程度。本文研究了服务类产品的涉入度对在线评论相关因素与在线评论有用性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本文用服务涉入度 (ServiceInvolvement) 表示。

根据本文基于在线评论的ELM模型, 人们信息处理的过程是沿边缘路径还是沿中心路径取决于人们涉入度的高低。高涉入度的服务是指与用户有较强的相关性的服务, 此时, 用户便是沿ELM模型中的中心路径对信息进行处理, 隐性因素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反, 对于低涉入度的服务, 用户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 仅仅依赖在线评论中显性属性就可以让他们形成对该服务的态度, 此时, 显性因素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a: 服务涉入度对评论价效与评论有用性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服务涉入度越低, 评论价效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越大。

H5b: 服务涉入度对评论者信用与评论有用性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服务涉入度越低, 评论者信用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越大。

H6c: 服务涉入度对评论深度与评论有用性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服务涉入度越高, 评论深度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越大。

H6d: 服务涉入度对评论者声望与评论有用性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服务涉入度越高, 评论者声望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越大。

基于以上的考量, 本文基于ELM的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3 数据收集与研究设计

3.1 数据收 集

(点击评论者图标后页面)

本文的在线评论数据来源于大众点评网的用户评论。在大众点评网上的商户信息页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该商户的整体消费水平以及之前的消费者对于该商户服务发表的评论。本文收集了大众点评网上三个不同城市 (北京、上海、青岛) 的多个商家的相关评论信息, 提取了评论中与本文研究相关的信息。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 评论价效和评论者信用直观地显示在评论页面中, 属于评论的显性属性。评论文本需要用户深入阅读, 属于评论的隐性因素。图3显示了点击评论者图标后显示出的评论者信息页面, 评论者声望隐藏在此页面中, 属于隐性因素。

3.2 回归模型与变量设置

3.2.1 回 归模 型

基于我们对评论有用性与评论相关属性之间的假设, 本文建立了以下多元回归模型来检验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作用机制。

3.2.2 变量设置

1) 因变量

本文回归模型的因变量是评论有用性 (Helpfulness) , 即人们认为评论的有用性程度。本文使用线上用户对该评论的点赞总数作为在线评论有用性的测量指标。

2) 显性因素

本文回归模型显性因素的自变量是指直接显示在当前评论页面, 并且无需对其进行再处理和深入加工的变量, 包含评论价效和评论者信用。

评论价效 (Valence) :Mudambi和Schuff (2010) 在其研究中使用了评论星级表示评论中的评论价效, 并被以后的研究者广泛运用[10]。所以本文使用评分作为评论价效的衡量指标。

评论者信用 (Credibility) :在大众点评网上, 评论者的勋章个数是由评论者在大众点评网上的活跃程度、发表评论数以及粉丝数目等综合得出的, 代表了他在大众点评网上的等级, 所以本文引入评论者的勋章个数作为该评论者信用的测量指标。

3) 隐性因素

本文回归模型的隐性因素的自变量是指隐藏在当前评论页面以外, 需要用户进行进一步探寻, 或者即使在当前页面显示但仍需深入阅读的变量, 包含评论深度和评论者声望。

评论深度 (Depth) :本文统计评论者发布的评论信息文本中包含的字符数作为该评论深度的测量值。

评论者声望 (Reputation) :大众点评网上用户可以对自己支持的评论送鲜花, 评论者得到的鲜花数越多, 该评论者受人们拥戴的程度也就越高, 他的声望也就越高, 所以, 本文引入评论的发布者总共所得的鲜花数作为评论者声望的测量指标。

4) 调节变量

一些文献指出, 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信息的关注程度, 可以作为涉入度的替代变量。对于价格较高的服务来说, 人们会更加细致的处理与该服务相关的信息来增强自己制定决策的信心, 隐性因素就变得尤为重要。相反对于价格较低的服务而言, 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度则会降低, 具有启发性的显性因素也就变得重要了。因此, 本文使用服务的平均价格作为调节变量服务涉入度的衡量标准。

5) 控制变量

除了以上的主要变量之外, 还存在其他的潜在变量对评论有用性产生影响。本文选取日期与地域作为控制变量。

日期 (Date) :一些学者研究证明, 信息的呈现顺序对用户的行为有显著影响。所以评论展示的时间长短会对评论有用性高低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引入日期 (即该评论发布日期距离收集日期的天数) 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地域 (Beijing、Shanghai) :对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评论有用性的感知可能会有不同, 本文的分析研究的样本数据来源于北京、上海、青岛3个城市, 为了控制地域因素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作用, 本文引入Beijing、Shanghai两个地域控制变量。

具体变量设置如表1所示。

综上所述, 本文基于以下几条规则对餐馆商户的评论信息进行了选取。第一, 为防止由于不同商家进驻大众点评网的日期不同产生的影响, 选取了距离搜集日2014年4月27日365天 (即一年) 内的数据。第二, 剔除评论有用性投票数为0的样本, 大众点评网上的在线评论数目虽然多, 但是对于同一个商铺的服务评论中有用性投票为0的评论数量过多, 对于本文研究来说没有意义。第三, 剔除无整体评分的评论。最后得到1385条评论样本。

4 实证分析结果

我们运用SPSS17.0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层级回归分析。表2给出了回归分析结果。

注:* 代表 p<0.1, ** 代表 p<0.05, *** 代表 p<0.01。

在模型2中我们加入了评论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后, 相对于仅含控制变量的模型1, 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显著提高 (△R2=0.2872, p<0.01) 。回归结果显示 , 评论价效 (Valence) 和评论价效平方 (Valence2) 的系数不显著 (p>0.1) , 表明评论价效对评论有用性的作用不明显, H1未得到支持。评论深度 (Depth) 的系数为正 (β4=0.0109, p<0.01) , 评论的深度平方 (Depth2) 的系数为负 (β5=-0.0000, p<0.01) , 表明评论深度与评论有用性之间呈倒U型关系, 即评论深度适中的评论的有用性更高, H3得到支持。评论者信用 (Credibility) 的系数为正 (β3=0.2173, p<0.01) , 表明评论者信用对评论有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 即评论者信用越高, 评论有用性也越高, H2得到支持。评论者声望 (Reputation) 的系数为正 (β6=0.0004, p<0.01) , 表明评论者声望对评论有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即评论者声望越高, 评论有用性也越高, H4得到支持。综上, 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 评论深度、评论者信用和评论者声望对评论有用性有显著的影响, 评论价效对评论有用性的作用不明显。H2、H3、H4在回归分析检验中得到支持。

模型3加入调节变量服务涉入度 (Involvement) 及其与评论相关的显、隐性因素的交互项, 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进一步得到显著提高 (△R2=0.0868, p<0.01) 。服务涉入度与评论显性因素的交互项系数均不显著 (p >0.1) , H5a和H5b未得到支 持。Involvement Depth的系数显著为正 (γ4=1.5449, p<0.01) , Involvement Depth2的系数显著为负 (γ5=-1.1748, p<0.01) , 表明在服务涉入度高的情况下, 评论深度对评论有用性的作用增大, 服务涉入度对评论深度与评论有用性的关系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H6a得到支持。Involvement Reputation的系数显著为正 (γ6=1.8808, p<0.01) , 表明在服务涉入度高的情况下, 评论者声望对评论有用性的作用增增大, 服务涉入度对评论者声望与评论有用性的关系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H6b得到支持。

综上所述, 评论者信用、评论深度和评论者声望对评论有用性有显著影响, 服务涉入度对隐性因素与评论有用性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这与本文理论假设相一致。评论价效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不显著,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对于服务类的产品而言, 人们更多的会注重评论的文本信息或者更为有价值的信息来判断该条评论对于自己而言是否有用, 而不是仅仅依靠他人对该服务的评分来判断。服务涉入度对显性因素与评论有用性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文假设的整体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5结论

本文主要围绕在线评论的显隐性因素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作用和服务涉入度对两者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借助于实证研究的方法, 对本文的模型进行了验证。总体而言, 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

第一, 文本深度适中的评论对用户来说更为有用。提供服务的商家应该多重视深度适中的评论, 根据这些评论所给出的建议, 不断改善服务。评论的发布者应该多发布评论文本深度适中的评论, 为其他用户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此外, 对于像大众点评网一样的第三方评论网站而言, 应该引导在线消费者提供规范的在线评论。在提供评论信息时, 应尽可能的描述与服务相关的属性特征、或者结合自身的感受描述服务的优点与缺陷等, 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相关信息。

第二 , 评论者信用和评论者声望与评论有用性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所以, 在线消费者在参与网上评论的过程中, 应积极提供较为准确的评论信息, 提高自己的社区信用和声望, 这样才能提供更为有用的评论。

第三, 服务涉入度对评论显隐性因素与评论有用性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对于涉入度较高的服务, 隐性因素 (评论深度和评论者声望) 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作用要比涉入度较低的服务的大一些。所以, 提供不同服务的商家对评论相关属性的注重应该有所不同。

此外, 本文检验了社会心理学中的ELM模型在关于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的适用性, 拓展了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应用范围, 并且丰富了在线评论领域的研究范畴。本文将对影响在线评论有用性的研究引入到了服务领域, 将服务涉入度的调节作用引入到了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的模型框架中, 并使用来自大众点评网服务领域的评论数据对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模型进行了检验, 拓展了在线评论研究的领域。

增强新闻的有用性 第2篇

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权力和权利格局进行了重新分配, 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深刻调整, 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的多元化特征, 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此起彼伏, 层出不穷。在这种新情况下, 社会生活中的不可知因素、不确定因素、不稳定感、不安全感、不适应性增多了。人们迫切需要从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获得较多的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 了解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和环境的变化, 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决策和策略, 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社会生活快节奏的今天, 公众接触媒体最基本的动因就是要寻求有用、实用的新闻信息。为此,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采写和发布新闻时, 头脑里要绷紧新闻有用性这根弦, 要首先想一想稿子是准备写给谁看的, 准备向受众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这个信息对受众有什么用处, 受众能不能用得上这个信息。只有坚持和增强新闻的有用性, 把有用性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 做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 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作用。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和增强新闻的有用性, 就要在历史进程的转折关头和关键时刻, 在纷纭复杂的社会事务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之中, 及时地、准确地向公众传播他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信息, 发出代表社会发展主流方向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声音和信号。在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和关键时刻, 往往是新老思想观念激烈碰撞、新旧体制相互博弈、各种矛盾交织的时期, 公众莫衷一是, 无所适从。这时,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以政治家的眼光、平民的胸怀观察社会、研究问题、分析问题, 用强有力的事实、独到的观点、深邃的思想, 担当道义, 为公众释疑解惑, 指出正确的方向和做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农会改革刚刚起步, 农村以大包干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不久, 社会上一些受极“左”思想影响的人刮起了否认农村改革的冷风, 说农村大包干是复辟资本主义, 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 使一些地方农村改革止步不前。此时, 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 (后曾任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 下到农村采访后, 写出了《莫把开头当过头》的报道, 《辽宁日报》在一版头题发出后, 《人民日报》也在一版头题转载发表, 报道用事实批驳了极“左”思想, 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村改革。文章发表后, 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干部和农民冲破“左”的阻力和束缚, 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动了农村改革的进行, 其作用何其大也。

在我国改革开放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新形势下, 社会上频频出现的重大公共事件、热点和敏感问题, 常常困扰着人们的思想, 影响着人们的行动。新闻工作者在报道这些问题时, 如果仅仅就事论事地进行报道, 受众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就会感到报道不解渴, 用处不大。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及时、客观、全面报道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的同时, 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揭示其本质, 提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对策等建设性意见, 对潜在的矛盾能够提出预警和参考性的对策, 这样才能使受众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明辨是非, 确定自己的立场和行动。这样的报道, 对受众来说, 是大有用的报道。

要坚持和增强新闻的有用性, 新闻工作者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进行广泛的、细致的调查研究, 密切关注社会动向, 听取各方面人士的意见, 全面了解民情、社情和舆情, 准确把握群众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最关心什么, 最需要什么。从群众的诉求、期盼和呼声中, 从群众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及心理、生理需要中发现新闻、采写新闻。这样, 就能增强新闻的针对性和普遍性, 以避免媒体上传播的信息受众不愿看, 受众想得到的信息又得不到, 从而使受众得到有用的新闻信息。

要坚持和增强新闻的有用性, 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就要强化新闻的服务性, 为受众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无论是时事政治新闻、经济新闻, 还是各个领域里的社会新闻, 都应既着眼于指导性, 又尽可能地放大新闻价值中的服务功能, 做受众生产、工作、学习和精神生活的顾问和帮手, 使之成为受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内容日益丰富多彩, 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为此, 新闻工作者要扩大报道面, 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出积极响应, 为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服务需求提供周到、翔实、适用、实用的新闻信息服务, 用新闻的有用性把受众集合到媒体周围。

物价变动条件下会计信息有用性研究 第3篇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给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此, 会计作为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包括会计实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含币值不变) 等。物价变动是商品经济经常的、必然的伴随现象, 也是世界性的经济特征。物价变动的一般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货币价值、商品供求、竞争和垄断等因素的变化。物价变动的具体原因则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异。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 任何持续剧烈的物价变动都给传统的会计计量结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由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动摇了会计计量中的币值稳定的基本假设, 使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的资产计价和收益计量结果严重脱离实际, 以致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 企业低估资严、虚计收益、名盈实亏、将本作利, 会计信息失去应有的作用。导致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失实, 从而歪曲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资金运转的真实图景。如不反映或不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就无法发挥会计的作用, 影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由可靠性和相关性予以保证的。可靠性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内容完整。”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一般情况下, 在货币计量这一假设下进行会计循环。该假设的基本涵义是:货币是相对于其他计量单位更好的计量单位, 货币本身的价值是不变的。是在币值不变的基础上提供会计信息的。但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环境中,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持续、剧烈的物价变动, 货币这一价值尺度并不能保持其计量的公正性, 其动摇了币值不变会计基本假设,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资产计价和收益计量原则严重背离现实, 导致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大大降低, 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这时, 如何保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如何采用更合适的会计模式, 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结合我国实际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二、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分析

(一) 物价变动影响资产的计量, 低估其价值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 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资产项目贬值, 出现一定程度的购买力降低的损失, 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仅是其名义价值。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是购置该项资产时的价格, 而不反映通货膨胀经济条件下该项资产的现时价格, 普遍存在该类资产价值被低估的情况。同时也使得企业每期提取的资产折旧额或摊销额远远低于实际应该提取的数额。因此, 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产总额不能反映以现时价格表示的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规模和权利, 负债总额不能反映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也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偏低, 不能恰当反映企业最初投入资本的购买力或形成的生产能力。在通货紧缩条件下, 对企业资产、负债及权益则产生相反的影响。

(二) 通货膨胀使成本补偿不足, 虚增当期利润

收入是当期的现时收入, 而与其相匹配的费用成本中所耗用的资产有相当部分是在前期购买按历史成本计价的。因而, 配比后所确定的收益是在所耗资产按现时价格获得补偿的高估数额, 虚增了当期利润, 所反映的经营成果和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歪曲。利润的虚增导致企业多分配利润, 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下降。由于企业生产耗费只能获得货币量的补偿, 被耗费的各项生产要素都无法完全得到弥补, 造成企业资本剥蚀和资产损失。

(三) 物价变动使传统财务会计信息“贬值”

在物价变动条件下传统财务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 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现时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对决策者的有用性也随之“贬值”。根据失实的会计信息难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正确评价, 据以做出的经营决策甚至会给企业带来更大失误。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也难以满足企业债权人和投资者 (包括潜在的投资者) 做出信贷及投资决策的需要, 影响企业的资金筹措和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同样, 失实的会计信息也不能满足政府部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对企业进行微观监督的需要。

三、物价变动条件下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方法研究

(一) 物价变动会计局部调整法

为了解决和克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带来的问题和影响, 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西方会计界提出了各种会计改革设想和模式。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局部调整法, 即在不改变会计计量结构的基础上, 采用一些会计方法来部分地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包括按后进先出法计量存货、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实行物价变动准备金制度等。这种方法仍然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和名义货币单位, 只对某些资产进行了调整, 部分地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局部调整法的主要好处是不必改变原有的会计模式和体系, 调整的成本较低。但在物价变动的全面影响下, 只采用此方法则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二) 物价变动会计全面改革法

不同规模的企业受物价变动的影响不同。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物价变动时期虽然都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调整, 但调整的规模和范围是不同的。对于小企业来说, 由于规模偏小, 受物价变动影响的类别少, 可采用局部调整法, 对主要的项目进行调整或说明。但对于大型企业, 由于其规模大, 受物价变动影响的类别也多, 欲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就需要对报表项目进行详细分析和计算, 进行全面调整。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会计计量结构, 实施物价变动会计。会计计量结构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构成。会计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由于物价变动, 货币本身的购买力或价值也发生变动。通常将不考虑购买力变动的货币单位称为名义货币, 而将具有相同购买力的货币单位称为一般购买力货币。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和现行价值。这两种计量单位和两种计量属性相结合, 就组成四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如 (表1) 所示。模式I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历史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模式II、III、IV是三种不同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分别为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模式和现行价值/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

(1) 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从以上物价变动对会计造成的影响来看,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是导致物价变动会计产生的外在条件和直接原因。然而, 物价变动会计的产生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就是资本保全理论。所谓资本保全, 是指依据资本循环规律, 运用一定方法, 通过资本循环时投入的资本量与资本循环结束时收回的资本量进行比较, 以保证投入资本价值量的完整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资本保全也就是使资本不受损失, 保障业主权益的一种资本管理制度。资本保全概念, 是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的, 他在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 收益是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 在这里, 他将收益 (国民纯收入) 与资本保持密切联系, 为资本保持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 约翰.希克斯在他的《价值与资本》中, 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资本保持理论, 认为收益就是一个人在期末与期初一样富裕的情况下, 预计在本期内可供消费的最大数额。把约翰.希克斯的理论用到企业中, 则可以推论, 要真实地确定企业收益, 必须首先保持企业期末资本与期初资本一致。资本保全理论的核心正是要求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以保持资本的完整无损为前提来确定收益。这对保证企业投资者的利益, 维持企业再生产的能力很有意义。但是, 如何理解和计量资本完整无损地获得补偿, 又成为该理论的核心问题。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所依据的是财务资本保持观念。财务资本保全观认为资本是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或购买力, 只有企业当期期末净资产的金额扣除当期所有者的投资和对所有者的分配额超过当期期初净资产的金额时, 其超出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因此, 这种概念下的资本就是企业的净资产或是产权, 资本保持就是保持企业原有的净资产或企业产权。对一个会计期间来说, 企业必须在保持原有货币量或购买力的情况下, 才能确定收益。在这种情况下, 将已实现的资产价值增加额列为收益, 使资产价值的变动计入收益, 物价变动的影响就计入了企业的利润表中。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 根据一般物价指数的变动, 对历史成本进行调整, 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不利影响。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方法简单。在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下, 无须改变历史成本会计程序和方法, 仅仅通过一般物价指数对历史成本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其调整过程比较简单。所花的信息成本比较少, 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二是增强了财务报表数据的可比性。该模式将会计报表中不同会计期间代表不同购买力的会计数据, 按现行货币购买力进行调整, 可以清晰地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三是使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可靠性。由于历史成本资料翔实, 通常被认为是可靠的。一般物价指数是由政府有关机构提供的, 比较可靠。所以, 经一般物价指数调整的历史成本会计信息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四是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按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后的会计报表项目, 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而可以帮助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实际、合理的决策。虽然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物价变动时期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但尚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 物价指数的选择和可信性问题。运用该会计模式首先就涉及到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问题。目前使用范围广泛的两种物价指数———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为基础的一般物价水平调整结果其现实意义都是模糊的。在我国, 采用的是零售物价指数而不是生产物价指数, 造成难以给同一产品一个统一的指数和衡量标准。并且, 由于各个行业之间物价指数变动的差距较大, 数据会不够准确。其次, 该模式假定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所有企业及各类资产都具有相同的影响, 而实际上物价变动对这些项目的影响并不一致。按一般物价指数而不是个别物价指数调整会计报表, 不能确切地反映不同类型企业各类资产价值的真实变化, 误导人们对调整后会计报表的理解与分析。特别是当一个严重负债的企业, 在该模式下它的报表上却显示出较大的购买力利得, 容易给人造成错觉, 且不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因此, 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并不能彻底消除和反映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2) 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模式。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模式所依据的资本保持理论是以实物资本保全概念为基础的。实物资本保全观念则认为, 只有当期期末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在扣除了当期所有者的投资和对所有者的分配额之后, 超过当期期初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时, 其超出金额才能确认为当期收益。它认为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 或获得这种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企业所保持的资本就是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资本应该用表现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的实物量或价值量来表示。在这种观念下, 对企业来说, 收益是当期实体资本的增量。物价变动对企业生产能力或负债的影响作为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在计量上的变动, 不能计列为当期收益, 只能列为资本保持调整、物价变动准备等类似的准备而列入资产负债表。因此, 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模式以保持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为核心, 改变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 将企业资产调整为期末的现行价值。物价变动对企业的影响作为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在计量上的变动计入资产负债表。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模式是以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现行价值为计量属性, 以名义货币单位为计量单位, 重编以历史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下的财务报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但对现行价值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包括了可归属到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PV) , 投入价值或重置成本 (EV) 以及脱手价值或可变现净值 (NRV) 。其中投入价值是指企业可以正常获得的资产、负债或费用等的市场重置成本。脱手价值是指在有序清算体系中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可变现净值和清算价值。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则建立在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基础上。在实际应用中, 一般采用重置成本的概念。因此, 该模式也被称为重置成本会计。其优点是:一是现行成本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二是能够较为恰当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因为在该模式下, 企业的收入和成本费用是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形成并重新计量的, 能更好地配比, 结构更接近实际。三是企业各项资产的计价都按个别物价水平变动而调整, 从而是资产的计价较为真实, 同时, 也增加了具有相同资产但因其取得时间不同而导致的计价基础不同的企业之间的财务数据的可比性。但这种会计模式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首先, 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 没有考虑到货币购买力的变动, 只能消除个别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 而不能反映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其次, 采用这种方法, 需要得到每一种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信息, 这在实际应用中是很困难的。而且重置成本的计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数据的确定可能会有失客观,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数据的可比性。

(3) 现行价值/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不利影响, 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模式消除个别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而现实中这两种物价变动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因此, 从理论上看, 将上述两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相结合, 采用现行价值/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 能够全面解决物价变动带来的会计问题, 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是, 该模式要在以现行价值编制会计报表后, 再以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进行调整, 因而工作量大, 信息的提供成本很高, 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同时, 由于资料过于复杂, 不易理解, 很可能造成误解, 反而损害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对上述三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优缺点归纳如 (表2) 所示。

由此可见, 现有的这三种主要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基于资本保持理论的两个不同观点, 因而它们按不同的资本保全观进行会计计量, 对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有用性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不同角度的全面调整, 各有利弊和其适用性。在现存的三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中, 历史成本/一般物价变动会计是易于理解、简便易行的模式, 最适合应用和推广。然而采用这一模式, 却又无法克服其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固有缺陷。虽然现行价值/名义货币会计克服了这一缺陷, 但由于现行成本的确定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而且操作成本较高, 不易采用和推广。理论上讲, 现行价值/一般购买力会计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物价变动会计, 克服了以上两种模式的缺陷, 但是由于其处理程序繁琐, 提供的信息纷繁复杂, 更不便于操作和推广。所以说, 现在还没有一种理论上和实务上都比较完美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这都使得我们在面临物价变动时需要做出合理的选择, 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四、结论与建议

为了推进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的实践, 可采用以下措施:从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来看, 根据对三种模式的比较, 以及我国物价变动的实际情况, 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是较现实的基本选择, 在实践中相对较易推行。但在实务中, 可要求企业把该会计模式和传统财务会计结合起来使用, 在历史成本财务报表之外, 披露按该模式编制的财务报表信息。便于报表使用者比较分析, 做出合理的决策。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 可以允许其采用不同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作为一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 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效益原则。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直接影响的是货币性项目。因此, 如果货币性项目在企业资产、负债中所占比重较小, 考虑到一部分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可以相互抵消的因素和利息率的影响, 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所能提供的利益就未必高于所花费的成本。因此, 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 大型金融企业可以实行以财务资本保持观念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 于年度终了按现行购买力重编基本财务报表作补充报表。一般来讲, 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机器设备占总资产的较大比重, 这些机器设备一经投入使用, 就很少有拆除变卖的可能, 在短期内也不可能重置。因此按现行成本, 也即对企业的价值进行估价较为恰当。因此对大型资本密集型企业有必要实行以实体资本保持观念为基础的现行成本会计, 于年度终了按现行成本重编基本财务报表作为补充报表。而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资产总额中, 固定资产占较小比重, 存货等流动资产比重却很大, 可以实行简化的重置成本会计, 于会计年度终了按重置成本重新编制基本财务报。其他企业也要本着成本效益原则, 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和维护企业资本不受侵蚀的原则, 选择某种简化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因此, 在不同的企业, 运用不同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既可以反映和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又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物价变动情况下的会计信息, 同时也使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得到合理应用。进一步完善各种财会法规, 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要求, 揭示企业物价变动方面的信息。提高我国会计职业的发达程度, 为物价变动会计的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物价变动会计的发展需要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所以, 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普及物价变动会计的知识, 使其认识物价变动会计的必要性, 掌握物价变动会计的处理方法,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从而防范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松年:《国际会计前沿》,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善平:《国际会计学》,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3]张宏婧、李晨、曹立国:《现行通货膨胀会计计量的缺陷及其改进》,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4]钟朋荣:《通货膨胀中的资产补偿-兼评两种通货膨胀会计》, 《管理世界》1991年第6期。

基于信息有用性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 第4篇

借鉴企业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基本要求, 结合政府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及财政透明度的要求, 可确定政府会计信息的评价指标。

(一) 全面性指标全面性是指财政信息是完整的充分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提供包含所有政府性资金的相关信息。二是应提供覆盖支出周期各阶段的完整信息。财政支出周期包括拨款、承诺、核实和付款四个阶段, 政府应提供包含这四个阶段的所有相关信息。三是应提供包含预算信息的财政信息。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应扩展到预算数, 即预计收入、预计支出等数据。充分性是指政府应披露更广泛的财政信息。披露的信息既要包括财务信息, 又要包括非财务信息;既要包括定量信息, 又要包括定性信息;既要包括确定性信息, 又要包括不确定性信息;既包括年度信息, 又包括季度、月度甚至实时信息。信息的全面性要求政府不仅应以会计主体为范围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报告”, 而且还应以政府整体的范围提供合并报告。“会计报告”和“财务报告”的基础资料全部来源于会计核算体系, 对一些非会计因素无法真实地反映出来, 尤其是政府或有负债等数据没有真正的予以体现。而“政府整体合并报告”却在这方面能进行较好的描述, 其涵盖的内容是比较全面和完整的。

(二) 真实性指标对财政透明度来说, 至关重要的是保证政府报告中财政数据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指所提供的财政信息能如实地反映政府的各项交易活动过程及结果。真实的财政信息反映了政府履行其受托责任的实际情况, 包括社会公众在内的监督主体才能了解并监督政府的服务行为和效果, 才能有效促进有效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和完善。

(三) 透明性指标透明性指财政信息应是公开的、易懂的。通过公开的财政信息使社会公众等监督主体容易查阅和获得其所需要了解的信息, 易懂的财政信息使普通受众都能看懂和理解。就透明性而言, 公开和易懂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公开的信息是晦涩难懂的, 社会公众看不懂, 等于未公开。当然公开应是透明的前提。

(四) 及时性指标及时性指应有效期内提供财政信息。对于需要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的使用者而言, 只有及时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提供的信息不及时, 即使其非常符合上述三大指标, 该信息也是无用的。因此, 对于政府信息的有用性而言, 政府会计应能及时处理各项财政交易活动信息, 转化为相关信息。

二、现实会计环境下有用性信息评价指标具体内容

(一) 政府会计核算对象信息的有用性要求政府会计提供能够正确反映政府所有财政活动的全面信息, 而会计是通过追踪政府财政资金的流动来反映财政活动的。因此, 在了解信息的内容之前, 有必要先了解政府会计核算对象即政府财政资金的流程。整个资金流程包括两方面, 一是资金流入公共部门, 二是资金流出公共部门。资金流入是指资金从市场上流入政府内部, 体现财政的收入部分;资金流出是指资金从政府内部流回到市场上, 体现财政的支出部分。政府财政资金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图1中 (1) - (2) 为资金流入过程, (3) - (6) 为资金流出过程。其中 (3) - (4) 为拨款阶段, (5) 为承诺及核实阶段, (6) 为付款阶段。

(二) 有用性要求政府提供财政信息的内容一般地,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全面财政信息”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虽如此, 在相同的形势下, 各国最基本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在目前的新形势下, 政府对财政信息的要求有:能够满足政府对其准备提供的服务的可行性作出正确判断的需要;能够满足政府向公众全面展示其对资产、负债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能够满足政府对资产维护、重置引起的未来资金需求作出规划的需要;能够满足政府对现有负债的清偿作出合理计划的需要;能够满足政府控制其资金状况和筹资需求的需要。另外, 政府不仅需要评价过去的决策对当前财务状况的影响, 还需要评价本期决策对未来财务状况的影响, 所以, 财政信息还应满足作出这些评价的需要。据此, 有用的财政信息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所有政府财政交易活动的信息;公立非营利性组织的活动信息;政府或有及隐性债务对财政发展影响的信息;政府全面的资产负债信息, 主要以会计资产负债表的形式展示;合并的政府财务报告, 包括各政府本级的和包含所有政府的合并财务报告。

三、现行预算会计对信息有用性评价指标的不适应分析

我国的政府会计以预算会计制度体系的形式存在, 依据组织类别构建。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于1998年开始实施。

(一)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从广义上看 (即包括参与预算执行的会计) 主要有6类会计: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收入征解会计、国库会计、基建会计, 其中前三类属于主会计系统, 后三类为辅助会计系统。另外, 还有一个核算预算外资金的财政专户会计。

一是收入征解会计。收入征解会计是反映资金流入过程的会计系统, 包括税收会计、农业税征解会计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将逐步废除) 和关税会计等。其中以税收会计为主。收入征解会计核算对象是图1所示财政资金流程的第 (1) - (2) 阶段的资金。税收会计是对工商税收的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专业会计, 具体受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税收会计核算办法》规范。税收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税收资金及其运动, 即税务部门组织征收的各项收入的应征、征收、减免、欠缴、上解、入库和提退等运动的全过程。税收会计对所有实际发生的并引起税收资金运动的税收业务都必须如实、及时地进行核算。税收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 采用借贷记账法。税收会计报表是用特定的表式, 以会计账簿资料为主要依据,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通过一系列的税收指标, 集中反映会计报告期内税收资金运动情况的书面报告。各核算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向其上级税务机关编报各种会计报表。县级以上各级税务机关应及时对下属单位上报的报表进行审核, 并将同类报表加以汇总, 编报汇总报表。税收电旬报、税收电月报、税收资金平衡表、应征税金明细报表、入库税金明细报表、在途税金余额明细报表、欠缴税金明细报表、减免税金明细报表、提退税金明细报表、企业所得税入库明细报表、能交基金和调节基金入库明细报表。

二是国库会计。国库会计是对预算资金的收纳、划解和支付进行核算的专业会计。记录库款的收纳、划解与支拨交易。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当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按当期实际发生的收支金额确认, 采用借贷记账法。国库会计的核算对象是图1所示财政资金流程中第 (2) - (3) 阶段的资金。人民银行经理的国库, 其国库会计核算纳入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体系, 执行《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的各项原则规定, 单独核算, 自求平衡。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的国库, 其国库会计核算纳入商业银行或信用社会计核算体系。国库报表分为会计报表与预算收支报表, 按日、月、年编报, 格式由总库统一规定。各级国库应准确、及时、完整地编报各种国库报表。国库报表由会计报表及预算收支报表组成。

三是总预算会计。总预算会计是反映和控制各级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的会计。站在政府整体角度记录预算资金拨款阶段交易。以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为主, 采用借贷记账法。总预算会计执行财政部颁发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总预算会计核算对象是图1所示财政资金流程中第 (2) - (4) 阶段的总预算资金。其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财政周转金收支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他附表等。其他附表有基本数字表、行政单位收支汇总表以及所附会计报表。各级总预算会计报表按旬、月、年编报。旬报、月报和年报的报送期限及编报内容应根据上级财政部门具体要求和本行政区域预算管理的需要办理。不能提供合并的政府整体报告。

四是行政单位会计。反映和核算行政单位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其核算内容是自身预算资金付款阶段交易。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采用借贷记账法。按财政部发布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办理。行政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是图1第 (4) - (6) 阶段的资金, 但不包含基建资金。各项会计报表是反映行政单位财务会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和报表说明书。

五是事业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记录各单位自身预算资金付款阶段交易及其他资金的交易。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采用借贷记账法。执行财政部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同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 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

六是基建会计。全称为基本建设单位会计, 是核算、反映和管理基本建设投资过程的一种专业会计。基建会计运用特有的方法, 对基本建设资金取得、使用和完成及转销全过程进行全面、正确、及时地反映和考核。执行财政部颁发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基建会计的核算对象为处于图1第 (4) - (6) 阶段的基建资金。建设单位会计报表是根据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 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 定期综合反映基本建设计划、基本建设财务计划和基本建设概预算执行的书面报告。包括资金平衡表、基建投资表、待摊投资明细表、基建借款情况表、投资包干情况表。

七是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财政专户会计的基本任务是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收支活动, 监督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管理和执行情况。财政专户会计记账方法、会计期间、会计报表编制期间, 以及记账货币及单位等, 均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有关规定执行。财政专户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 采用借贷记账法。其核算对象为图1第 (2) - (4) 阶段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收支情况表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收支项目表。

从上述预算会计体系各分支的会计制度可知, 现行预算会计基本以会计报表的方式提供财务报告信息。各会计分支都有自己独立的一套会计账户组织和会计报表体系, 各自独立地反映政府财政资金流程中某一环节, 他们之间无法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与汇总。

(二) 与信息有用性评价要求的差距包括:

一是不能提供覆盖支出周期各阶段的完整信息。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不能完整提供覆盖支出周期各阶段的信息, 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预算执行的软约束。 (1) 不能提供拨款授权阶段的信息。拨款授权是由立法机关根据预算编制做出的某项支出的法定授权, 处于支出周期的最始端。拨款授权能够向使用者展示的信息内容为:某项支出是否经过法定授权?立法机关的授权数是多少?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踪每项支出的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差异, 由此, 对预算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发达国家目前通行的做法是, 在预算会计系统中设置预算账户, 对拨款授权数进行记录和反映, 同记录和核算实际支出的会计账户一起为监控预算执行提供必要的信息。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只设置了记录和核算实际支出的会计账户, 并未设置预算账户对授权拨款数进行实时记录和反映。只是在年终决算报表中, 将年初预算数和决算数列示于同一张表中。这就使我国的财政监督基本属于事后监督成为必然。 (2) 不能提供承诺阶段的信息。承诺是指政府公共组织已经和商品与劳务供应商签署了在未来交付商品或劳务的合同或其他形式的协议, 该合同或协议已经导致财政支出义务发生, 并且需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履行。承诺阶段处于支出周期的中端, 属于支出机构 (即预算单位) 使用财政资金的开始端。该阶段财政资金虽然未实际流出公共部门, 但已经导致支出义务发生, 确定了一部分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 相应减少了拨款授权的结余数。承诺阶段交易信息的提供对于防止超预算使用资金、财政资金的“一女二嫁”等意义重大。然而, 到目前为止, 我国预算会计一直未提供承诺阶段的信息, 只是在付款阶段记录和反映实际支出数。 (3) 不能提供核实阶段的信息。核实是指公共组织对供应商交付的商品与劳务进行核对确认。核实阶段是支出义务转化为应计支出或负债的阶段。核实阶段紧邻承诺阶段, 也处于支出周期的中间环节。与支出义务相比, 应计支出或负债对政府的约束力更强, 进一步明确了承诺阶段确定的那部分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 对于全面而充分地评估公共组织的财务状况、尽早预警财务危机十分重要。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在预算会计系统中记录核实阶段的公共支出信息。而对该阶段的信息我国预算会计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二是预算会计体系设置不合理。根据信息有用性要求, 合理的预算会计体系应能拆并自如地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有用的内容。换言之, 既能向使用者提供合并的政府财务报告, 也能提供单个的财务信息。按此要求,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1) 会计制度 (或准则) 制定机构权力分散。从目前的情况看, 我国现有的6类会计的制度制定机构分属不同的部门。有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分别制定。这种格局从源头上阻碍了各类会计之间的统一性。 (2) 总会计与收入征解会计不统一。收入征解会计核算收入征收过程和结果, 总会计核算资金入库后的收入, 同样属于收入的反映, 但两大会计除了数字上有联系外, 在制度上互不相干, 无法将两者合并成一个完整地反映预算收入全过程的会计信息。同时, 两会计之间的信息无法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 (3) 总会计与国库会计记录的内容重复。总会计和国库会计均记录财政预算资金入库、存库和出库阶段的流动过程和结果, 即两大会计核算和反映的对象完全重合, 但制度却各自为政, 而且两者由不同的机构监管, 属于两张皮, 造成了会计工作的重复。 (4) 总会计自身反映的信息不全面。作为财政监督管理资金的信息提供者, 总预算会计却不能提供全面的财政资金信息。目前我国总预算会计的范围只包括预算内资金, 其他政府资金分别由其他会计, 如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社保会计、债务会计等, 违背了全面性原则。 (5) 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单位会计和基建会计核算的资金属于同一单位的不同类型的资金, 前者是经费资金, 后者是基建性质的资金。两类会计的制度是隔离的, 无法合并成一套全面反映单位资金的统一报告, 使财政资金在一个单位内部也存在信息的分离, 更是违背了信息的全面性原则。 (6) 整个预算会计系统无法整合。以上列举的各分会计之间的隔离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预算会计系统的分离性, 无法实现有用性会计信息所要求的内容。

三是财务报告系统有待完善。财政信息的最终结果形式是财务报告, 是会计信息资料的高度浓缩, 在政府与报告使用者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 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政府财务报告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完整地反映公共部门对受托资源的保管、配置和使用情况, 并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然而,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无法提供政府整体合并报告和完整的预算报告, 无法满足信息的有用性需求。 (1) 不能提供合并的政府整体财务报告。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无力提供政府整体层面的合并财务报告。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之间各自为政、互不衔接造成的。 (2) 信息不全面。目前有很多资产和负债内容没有包含在财政信息内, 比如对国有资产的产权与收益、社会保障基金、政府或有负债、税式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股权与有价证券等内容不予记录和报告。也不能提供后两个预算年度的预测信息。

四是不能提供成本信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财政改革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要求政府提供能反映其绩效的成本信息。相应的就要求政府会计能对政府活动进行成本核算。但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系统基本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 无法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 从而导致成本信息的缺乏。

四、政府会计改革建议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无法满足信息有用性的要求, 不能有效提供全面、及时、真实、透明的财政信息。所有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会计体系的框架设置不够合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的采用。因此, 改革我国政府会计应从改革完善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入手, 采用渐进方式, 逐步深入。 (1) 统一制度制定机构。要么建立一个新的机构, 专门从事各类会计制度 (或准则) 的制定工作, 要么联合原有各机构, 由各机构共同履行制度 (或准则) 制定职责。 (2) 设置预算账户核算预算信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在总预算会计核算中增设预算账户, 对预算授权拨款进行核算反映, 以实现对预算执行的实时控制, 提供及时的财政信息。 (3) 统一制定各类会计制度, 由原来各自分离的制度整合为能分能合的一套完整的会计制度。 (4) 扩大支出会计的核算范围, 使会计核算能覆盖到支出周期的各阶段。改变目前只能核算拨款阶段和付款阶段的做法, 增加对承诺阶段和核实阶段的内容。 (5) 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借鉴国际及企业会计财务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使政府财务报告能满足信息有用性要求。 (6) 改革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 逐步向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过渡。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复杂的改革工程, 不仅仅是政府信息处理技术的变革, 而且是政府公共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因此, 必须采用渐进的改革方式, 逐步推进改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政府会计研究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A.普雷姆詹德著, 应春子等校译:《有效的政府会计》,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3]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 大连出版社2005年版。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赵建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王金秀:《新编预算会计学》, 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版。

[8]Kopits, George and Joh Craig, 1998, Transparency in Government Operations, IMF Occasional Paper No.158.

评论有用性 第5篇

1、未能合理执行会计准则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操纵会计信息披露以达到特定目的, 往往或明或暗地违背会计准则规定, 蓄意歪曲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近年来, 有多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 据统计, 2010年为34家, 2011年为23家, 其中约有半数是因为违背会计准则规定而被出具保留意见。有时即使严格执行国内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也只能称之为合规, 却未必皆为合理, 上市公司依此而编制出的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有可能在相关性、可靠性上仍显不足。譬如, 依照现行会计准则,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往往偏低,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及其应付款计价则往往偏高, 而合并价差的存在无疑又会影响资产及各期损益的真实性。诸如此类在合乎现行会计准则下仍滋生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实际上还有不少。

2、利用会计准则自身的缺漏而影响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一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可能落后于会计实务的发展变化, 在此情况下, 一般对于未受会计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 当依国际会计惯例进行处理, 若无国际会计惯例, 则需上溯至会计准则基本理论 (如会计概念结构) , 在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后方可作出处理。在我国股票市场中, 有些公司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但另有一些公司则恰恰是利用现行会计准则对有关会计实务规范不足这一漏洞, 基于自身利益需要, 采用缺乏科学性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 歪曲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虽不能算违规, 但却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棱光实业公司2009年12月22日斥资1.6亿元收购恒通电能仪表公司, 依照国际会计惯例, 由于其采用现金形式收购子公司, 故核算方法宜采用购买法, 但该公司却不合理地采用了权益合并法, 由此使公司资产及利润均虚增846万元, 夸大了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盈利能力。

3、盈利预测失实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经济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 而盈利预测所提供的信息恰恰是以未来为导向的, 故此类信息具有较大的决策相关性。但盈利预测作为一项主观性较强的会计信息, 犹如一柄双刃剑, 预测科学可使广大信息使用者受益, 预测失实则又容易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鉴于此, 英、美等西方国家对披露盈利预测往往持谨慎态度。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一般要求公司在新股发行及初次上市时必须披露盈利预测, 将盈利预测作为新股发行价的确定基础。在此情况下, 不少公司为了使股票以高价发行而多募集资金, 或者为了更顺利地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而使股票上市交易, 往往在招股上市包装过程中, 对公司发展前景作出不切实际的展望, 导致盈利预测存有人为拔高现象, 这一现象的存在无疑影响了预测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4、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而影响信息决策有用性

会计信息披露要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不仅有赖于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科学合理化, 而且有赖于其披露的充分且及时。考察我国股票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程度, 我们不难发现, 近两年来, 尽管内容规定不断完善, 监管措施有所加强, 从而使得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程度逐步提高, 但就其现状而言, 仍不能令人满意。以最为常见的定期报告为例, 从近年情况看, 仍有不少公司在两证交所的事后审核中, 因信息披露不够充分而被要求作出补充说明。其中, 有些公司对子公司及关联企业的列报存有疏漏, 有些公司对或有事项及其他重大事项未作说明, 有些公司则对利润总额主要由非主营业务利润构成这一现象三缄其口, 另有些公司对其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的重大变化未作必要的分析说明。凡此种种, 均说明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二、改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状况的对策

1、制度建设层面的对策

(1) 发展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规定。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首先, 证监会与财政部在披露内容规定的制定上应加强配合, 可由证监会牵头成立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制定小组, 其成员应包括有数名会计准则制定小组的成员, 便于直接协调, 确保证监会制定的披露内容规定与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准则中有关披露内容的规定相接轨。这既有助于避免双方日后可能因分权不均、各行其是而导致披露实务的混乱现象, 又有助于双方加强信息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成果, 以避免重复制定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务的浪费。其次, 在双方取得协调的基础上, 对存有欠缺的披露内容作出补充, 如要求公司在董事长或总经理业务报告中说明物价变动影响补充信息。最后, 明确相关披露要求, 修订欠妥的披露条件, 如可规定招股说明书中盈利预测属强制披露内容;再如, 对于公司已作出预测的任何报表项目, 其中报告年度内的实际数低于原预测数的10%或高于原预测数的30%, 均视为重大差异而须作出解释说明。

(2) 构建完善的会计准则和审计执业规范体系。会计准则有助于规范会计信息的加工与处理, 而审计准则有助于规范审计鉴证工作,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因而, 两者的完善对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均大有裨益。近年来, 财政部和中注协针对现行会计准则及原有审计执业规则存在的不足之处, 着手组织具体会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此过程中, 我们认为两准则制定小组均应切实做到:重视相关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的指导作用;确保所制定的准则构成一个科学严谨的体系;正确处理借鉴国际惯例与保持中国特色的关系;确保准则既具有现实性, 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确保准则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发展和完善我国证券立法。规范股票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必须有完善、统一的证券法律制度作为根本保障。为此, 当前应把学习、借鉴国外证券市场和证券立法的成功经验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进一步加强我国证券立法工作, 逐步构建起一个以《证券法》为核心, 以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证券主管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为补充的完善、统一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随着这一证券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 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的民事责任的归责理由将得以明确, 刑事责任的成立条件 (重大违法行为) 也将有可操作化的界定标准, 从而可以保证逆向规范的有效性。

2、具体执行层面的对策

(1) 改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先, 推行三级法人制度, 国资委下设若干国有资产投资公司, 授权国有资产投资公司行使股东权利, 从而实现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明确化, 大股东到位。在此基础上, 落实股东权利, 使董事会受到股东大会的有效制约。其次, 完善公司章程, 明确界定股东大会, 、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的权限, 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并尽量避免董事和经理交叉任职, 从而确实建立起董事会和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的制衡机制。最后, 中央或各地证券管理部门应抓好董事、监事及经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促使他们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树立正确指导思想, 自觉履行对股东的诚信义务和勤勉责任。

(2) 加强会计、审计职业队伍建设。首先, 强化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当前, 应切实加强对会计人员及审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使他们明了自身在执业行为上应遵守的法律规定, 并认识到违背上述规定所应受到的惩罚, 从而促使他们在会计工作或审计工作过程中,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依法执业, 照章行事, 自觉抵制来自董事及经理人员或其他组织或个人的不合理要求, 确保执业质量的提高。

其次, 推进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及其内容质量管理制度的强化。滞后的事务所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我国民间审计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改革会计师事务所体制的实质是解决其“定位问题”, 即会计师事务所应真正成为既独立于政府, 又独立于社会经济组织的社会中介机构。为此, 在当前事务所体制改革过程中, 一方面, 对于新开的会计师事务所一律不准再设挂靠单位, 且在组织形式上鼓励采用合伙制。同时, 有关部门对合伙制事务所应予以积极支持, 消除一些针对它们的歧视政策。另一方面, 对于原有的会计师事务所, 应要求其与原挂靠单位实现“四脱钩”, 转换经营机制, 建立起有限责任制度、法人财产制度, 真正使事务所成为自主执业、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适应上述体制改革的需求, 事务所在内部管理上还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 确立正确的指导方针, 真正把工作的重点从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转向注重执业质量上来。为此, 事务所应以中注协颁布实施的《质量控制准则》为指导, 建立起有效的内容质量控制机制, 并通过这一机制的有效运作, 促使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牢固树立起“以质量求生存, 以信誉求发展”的执业宗旨, 在执行每一项业务中均能自觉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和其他专业标准的要求, 切实提高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此外, 为推动执业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事务所还应相应建立其他的内部管理制度, 如岗位职责考核制度、内部激励制度等;同时, 改革一些不利于事务所发展的制度, 如变革原有不合理的收费制度, 改按审计时间收取劳务费等。

再次, 提高投资者的素质。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之一是投资者的利益需要。为此, 当前有必要切实提高投资者素质, 使其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 从而能根据自身决策需要, 更好地阅读、理解和分析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并善用股东权利,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向公司董事及经理人员施加必要的压力, 以使之得以改进。与此同时, 广大投资者还应增强法律意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尚未成熟, 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远未到位, 有关管理部门加强法制和监管固然重要, 而投资者维护其正当权益的呼声和举措也同样重要, 投资者应该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上的一些违法行为提起诉讼, 要求有关责任人士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通过这种必要的民事诉讼, 将有助于对各有关责任人构成一种外在约束, 使其自发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最后, 强化业务检查, 加大执法力度。当前, 继《上市公司检查制度实施办法》正式出台后, 证监会应着手组织上述规定的贯彻实施, 适时组建检查小组, 深入公司实地, 实施严格检查。与此同时, 为积极配合证监会的上述举措, 中注协应建立、健全对事务所的业务检查制度, 并加强对同业互查的组织与领导, 有步骤地开展执业质量检查工作。除上述主动性业务检查外, 中国证监会、中注协等有关部门、机构还应加强对涉及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的投诉举报调查、处理工作, 真正做到一一落实, 及时查清, 有力维护股票市场发展的正常秩序。

摘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一项关系到投资者利益保护和规范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具体工作。虽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近年来得到较大提升, 但现状仍不容乐观, 会计信息披露与决策有用性目标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亟待作进一步改善。本文从决策有用性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决策有用性

参考文献

[1]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2]孙铮:论证券市场管理中的会计规范[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

评论有用性 第6篇

笔者于2007年底对京、津、冀三地大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 接受调查涉及各个规模类型的企业 (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 调查历时三个月, 共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140份, 回收率达到了93.30%, 其中有效问卷123份, 有效率达到93%。有效样本的构成情况为:被调查者均为企业会计人员, 从职称来看, 高级会计师占15.56%;会计师占24.74%;其它会计人员占59.70%。从职位来看, 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占3.82%, 财务经理占14.95%, 财务主管占10.06%, 会计占71.17%。从工作时间来看, 工作时间为0~2年的占74.56%, 工作时间为3~5年的占11.32%, 工作时间为6~10年的占12.37%, 工作时间为10年以上的1.75%。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75%接受过新会计准则培训。本问卷数据处理方法使用了SPSS和EXCEL软件, 主要采用百分比统计、频数统计方法。

2 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应用情况的现状

从调查结果看, 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应用情况的现状主要表现为:

2.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企业应用范围非常小

具体见表1。

2.2 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存在顾虑

具体见表2。

2.3 对公允价值内涵的理解尚有欠缺

主要表现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二者实质的区别还没有掌握。具体见表3。

综上, 影响公允价值在我国企业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 在于对公允价值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其实质是会计信息两大质量特征, 即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主导地位之争。为此, 笔者以企业实际调研资料为依据, 借助BP神经网络工具对公允价值的有用性做了进一步分析评价。

3 基于BP神经网络对公允价值的有用性评价[1]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笔者对会计信息两大质量特征主导地位做了调研。其中:认为相关性重于可靠性的10人;认为可靠性重于相关性的79人;认为二者并重的27人;其他7人。具体见表4。

结果表明, 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特征的排序问题上更倾向于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应当说, 这一结果与我国现实国情是基本相符的, 但是, 其广泛争议的存在也是事实。

会计信息具有的两大质量特征就是相关性与可靠性。与可靠性相关的次级信息质量特征是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与相关性相关的次级信息质量特征是及时性、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2]。我们要考察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 是由这六个基本指标决定的。根据评价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六个指标, 我们专门设计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表, 见表5。

依据选定的评价指标设计调查表, 根据问卷请财会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进行评价, 从123有效样本中随机抽取60份样本作为此次分析的数据来源。随机抽查得到的数据见表6

将各指标分为四个评语等级, 即很好、好、一般、差, 最高分为1分, 最低分为0分, 根据经验分别以0.9、0.7、0.5作为分界线, 将各指标评价分为四个区间, 从而建立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标准。见表7。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没有历史数据可供参考, 且若仅凭专家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为了使训练后的BP网络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标准为依据, 在各个参数的各级标准范围内分别生成2个样本, 共7个样本作为学习样本训练, 也就是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标准中分别取各区间的边界值和中间值作为学习样本, 因其结果是可以确定的, 故期望输出也可确定出来, 从而建立的BP网络训练样本具有代表性, 见表8。

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中, 输入层神经元个数由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规定的指标个数确定, 输入层神经元个数本质上反映公允价值有用性的各评价指标水平的因子个数, 因而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模型确定的输入层神经元个数为6。评价模型的输出层神经元个数则由输出目标决定, 模型期望输出为高、较高、一般和低, 所以输出层神经元的个数为4。隐含层采用一层即可满足需要, 同时经过多次模拟学习训练, 发现本模型的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25, 训练次数为3 000次, 训练目标为0.000 5, 学习速率为0.005时比较合适。

将调查数据归一化处理后, 使之成为0到1之间的数值, 然后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 采用训练好的网络进行评价, 结果见表9所示。输出的结果每行取最大值, 相对应的级别就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等级。

从调查的60个样本的调查结果来看, 结果属于“强”的有4人, 占6.70%, 属于“较强”的有2人, 占3.30%, 属于“一般”的有51人, 占85%, 属于“弱”的有3人, 占5%。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一般有用的财会人员占多数。说明绝大多数财会人员对应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还是存在顾虑。然而从各指标平均值来看, 如表10所示, 人们对公允价值的如实反映性和可验证性都持怀疑态度, 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反馈价值一般, 而对中立性、及时性、预测价值都持肯定态度。可见企业及企业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之所以谨慎态度症结就在公允价值的如实反映性和可验证性上。

摘要: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的启用时间分别已满两年和一年, 从其财务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公允价值, 在财务报告的应用中却持谨慎态度。本文以此为背景, 以企业实际调研资料为依据, 借助BP神经网络工具对公允价值的有用性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BP神经网络,公允价值,调研,评价

参考文献

[1]慧英.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 2009.

评论有用性 第7篇

在评估准则的制定方面, 美国评估基金会 (AF) 在1987年颁布的《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中制定了企业价值评估准则;欧洲评估师联合会 (TEGOVA) 在2000年颁布的《欧洲评估准则》中制定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南;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 (IVSC) 在2001年颁布了《国际评估准则》中制定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南。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相对落后, 在实务中长期存在评估方法选用不当的问题。直到2005年1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才颁布《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 (试行) 》, 提出成本法一般不应当作为唯一使用的评估方法, 明确了收益法、市场法在我国评估方法体系中的地位。在评估方法的提出和选用的研究方面, Williams在1938年首先提出了股利折现模型 (DDM) , 认为股票的投资价值是未来全部股利的现值。Modigliani和Miller在1958年提出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框架, 在1961年证明了企业价值评估的现金流量法、投资机会法、股利流量法和收益流量法在理论上是等价的, 统称为现金流折现模型。Rappaort、Tom、Copeland、Bradford Cornell等都给出了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美国的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于1982年提出了经济增加值 (EVA) , 并将这种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运用于企业价值评估。朱佳洁 (2008) 通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 研究了修正的经济增加值 (REVA) 理论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具体应用。Kaplan和Ruback (1995) 运用股票市值与EBITDA (折旧、摊销、息税前利润) 验证市场法与DCF法评估的结果存在基本一致性;Kim和Ritter (1999) 年使用多种比率对新上市企业进行了评估和结果比较;Aswath和Damodaran (1997) 对市场法中采用的比率进行了总结, 提出应该根据需要对参数进行标准化。沈越火 (2007) 提出利用回归法分析参照企业与评估对象之间的差异;赵邦宏、王哲 (2007) 提出可比企业的选择要重视行业因素和扩展数据的来源;潘晶 (2008) 分析了市场法的评估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案。1938年Preinreich提出剩余收益估价模型, 但是没有被当时的会计界接受, 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深入研究净剩余理论的背景下, 1995年Ohlson和Feltham提出剩余收益模型,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会计数据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应计会计下的会计数据不再作为企业估值的信号, 而是作为直接变量纳入价值评估模型, 从此会计数据与企业价值评估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国外Bernard (1995) 对该模型进行了校验, Plerborg (2001) 比较得出基于会计数据的剩余收益模型要优于现金流量折现模型。陆宇峰 (1997) 在对净资产倍率和市盈率的投资决策有用性研究中分析了该模型在我国运用的可能性, 宋光辉 (2008) 、欧阳励励 (2008) 、宋平 (2008) 都分别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剩余收益模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认为运用该模型估出的股票价值对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Myers1977年首先提出实物期权的思想, Kester和Pindyck认为管理者应该拥有管理柔性, 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这种思想。随着实物期权思想的灌输, Black和Scholes在1973年提出了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Cox、Ross和Rubinstein1979年提出了二叉树定价模型。30多年来学者们主要的研究集中在探讨将实物期权理论应用于保险、能源、银行等各行业投资决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

二、决策有用性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用的影响

在最初提出时决策有用性是用来描述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1980年美国SFAC No.2提出:会计信息总的质量特征是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则是组成决策有用性的主要质量特征。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明: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 并且能够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该反映的情况供使用者作依据时, 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当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 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 信息就具有相关性。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决策有用性推广应用成为所有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企业价值评估的结果是市场经济下资本市场的一种重要信息, 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对评估信息和评估结果的决策有用性的要求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用。决策有用性应用到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用时, 其具体体现见表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目前主要有4种, 即基于资产的评估方法 (成本法) 、收益现值评估方法 (收益法) 、相对比较评估方法 (市场法) 和实物期权评估方法。评估界对这4种方法的选用直接受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影响。可靠性要求提供客观的历史成本即可验证的实际交易成本信息, 而相关性则要求提供与现实更为贴近的但难以验证的成本或更为相关的属性的信息。可靠性较强的信息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强, 评估成本较低的优势;相关性较强的信息虽然实际操作性低, 基础成本高, 但是对利益相关者制定投资决策更具有利用价值。

成本法中有3种模型:账面价值模型、重置成本模型和清算价值模型。它们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估企业价值的, 侧重于以资产为基础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我国以前形成的“成本法十年一贯制”有各种成因, 主要原因是在过去资产评估的委托方并不关心评估结论的合理性, 而是将注意力更多集中于是否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因而对评估服务的专业性和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很少关注。要求评估结果相对可靠客观, 主要受到可靠性要求的影响。成本法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会计数据, 而会计核算的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决定了其具有可验证性较强的质量特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评估结果使用者对评估结果与投资决策的相关性的要求提高了, 我国财政部和资产评估协会提出成本法一般不应当作为唯一使用的评估方法。

收益法中有4种模型:股利折现模型、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经济利润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前两种模型中以现金流为基础, 后两者以收益指标为基础。按照传统观点, 虽然会计收益来源于会计核算结果, 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但是由于历史成本和会计盈余的可操纵性, 财务报表被认为不能提供有关价值投资的相关信息而受冷落, 而股利和现金流量指标不受成本确认方式的影响, 也不受折旧的影响, 相对于会计利润而言更不容易受到管理层的控制, 被操纵的可能性比较少。所以从可靠性角度考虑多选用现金流量指标进行价值评估, 这也是现金流折现评估模型广为流行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价值评估依据的基本资料都是财务报表和公开的信息报告, 所以财务报表在价值评估中仍发挥重要的作用。原本用于业绩评价的经济利润指标也应用于价值评估, EVA不同于会计利润, 它考虑了股东的机会成本, 比会计利润更能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 更重视企业价值的创造, 与企业内在价值的相关性较强。自2007年以来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 财务信息在投资决策分析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剩余收益模型在股利折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净剩余关系, 在权益价值与会计数据之间建立联系。它兼顾了会计报表, 将可以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和盈余作为价值评估模型的变量纳入价值评估模型, 肯定了应计会计之下的会计数据对公司价值的计量属性, 符合会计的计量观, 所以该模型又称为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估价模型。该模型从理论上改变了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传统偏见。在评估中如果能够去除会计信息的瑕疵, 则利用剩余收益模型进行评估所得到的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该模型将公司注意力由股利分配转向财富创造, 将公司价值与未来收益联系, 认为只有当股权资本的收益超出股权资本成本时, 才能真正提升企业价值。这使该模型与公司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完全一致, 密切相关。

相对比较评估方法有以股权市价为基础的模型和以企业实体价值为基础的模型。它们以被评估企业的市场参照物的现实价值为基础, 评估所需要的数据资料直接来源于市场, 与企业的现实状态和面临的市场条件等密切相关, 满足了价值评估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但是当企业属于类似高新科技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时, 企业间差异较大, 应用市场法很难找到可比较的参照企业。当要求的可比条件较严格, 或者同行业上市企业较少时, 经常找不到足够的可比企业。即使找到了可比企业, 但是要对可比企业与所评估企业进行差异调整, 在调整过程中完全依赖评估人员对市场、行业和所评估资产属性的分析。在分析中涉及金融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这种方法中财务指标的确定不可避免涉及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 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目前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发育程度低, 不完善, 股票价格也不一定反映企业的实际业绩, 而且运用市场法所需的相关信息比较匮乏, 限制了市场法的广泛应用。

实物期权法认为投资者在确定投资机会的价值和最优投资策略时, 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根据环境的可变性, 寻求一种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使投资价值最大化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 更能挖掘不确定环境下投资所具有的灵活性价值, 更重视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在实物期权模型中, 经常运用的是布莱克—斯科尔斯 (Black-Scholes) 模型和二叉树模型。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假定标的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由此估计标的资产的标准差。对于进行大量交易金融工具的成熟资本市场而言比较合理, 但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成熟, 估计标的资产的标准差会产生偏差。而且模型中所涉及的期权的执行价格、期权期限等参数的确定比较复杂, 如果不能合理确定就会大大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故目前的评估应用范围仅限于对风险投资企业价值的评估。

三、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 成本法的可靠性较强相关性差, 以现金指标为基础的收益法、市场法和期权法的相关性强可靠性差, 而以收益指标为基础的收益法即经济利润法和剩余收益法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对都较强, 所以提倡在企业价值评估时选用经济利润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但是要注意到, 由于上述这两种评估模型分别将调整后的会计数据和未经调整的会计数据纳入估价模型, 其可靠性不可避免会受到会计数据质量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对会计数据的“创造性处理”屡禁不止, 一旦这两种模型依据的是不真实的会计数据, 所得到的企业价值必然会与企业内在价值发生偏差甚至背离, 从而不能为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有用的评估信息和正确的评估结果。由此可见, 评估结果的决策有用性的进一步提高还依赖于财务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提升, 而后者又取决于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提高、财务报告体系的完善和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

摘要:本文在总结回顾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选用的文献的基础上, 从决策有用性的角度探讨4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用。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形成的评估信息和评估结果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得出选用基于收益指标的经济利润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进行评估得到的评估价值的决策有用性相对较强的结论。

关键词:决策有用性,可靠性,相关性,剩余收益评估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徐跃.论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冲突问题[J].财务与会计, 2006 (12) :18-20.

[2]赵娟.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J].财会研究, 2005 (6) :36-40.

[3]成蓉晖.EVA与FCF对比分析及其综合运用模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 :76-80.

[4]俞明轩.企业价值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下一篇:材料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