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2024-07-19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8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第1篇

内容简介:《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它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推荐理由:读了这本书,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或者说,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其次,我们会强烈感受到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以及他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让大家都了解让所有人感动流泪的教育故事,“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特级教师、杰出教育家、家长信任、学生信赖的班主任是怎样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我想等我们大家看完这部书后,教师们会反思自己做最好的老师教育学生;家长们反思自己做最好的家长教育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第2篇

――这是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读完整本书后,一个个的故事还不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但最让我震撼和受益的,还是李老师独特、鲜活、灵动而又自然朴素的教育思想。

一、坚持“全人发展”的理念

《爱心与教育》引言中说:“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全书中,李镇西老师“全人发展”的教育思想清晰可见: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他用七个反面故事,有力论证了“应试教育”及教育偏颇给受教育者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和伤害。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我们的工作应立足于“全人发展”,不能顾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按照李镇西老师“全人发展”的理念,我一周一主题,认真组织班会活动;组建班级课外活动小组,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大课间严格督促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意志力;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二、对学生的真爱需要智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但爱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对学生的真爱需要智慧。

1.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李镇西老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理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我坚持课堂巡查,及时处理偶发事件,每个月和每位学生谈一次心,每个学期到每位学生家里家访一次,并把工作中获得的信息一一记录在班级日志和学生档案中,每个周末整理后在班上集中讲评。

2.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书中写到:“离开了对学生心灵的尊重,还有什么‘教育’可言?”“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工作中,我主动放下架子,与每位学生平等对话、谈心,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班级管理。班务的安排、座位的排列、每周一星的评选、表彰名单的确定、班级活动的开展等方方面面都由学生自己做主。

3.爱学生就要润物无声。书中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老师。涓涓细雨比倾盆大雨滋润禾苗的效果更好。想想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对待学生也很严厉,动辄批评训斥,还有惩戒打骂。虽然在工作上小有成效,但总觉得和学生之间隔着距离,走不到学生中间去。李老师的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三、“后进学生”的教育重在耐心与坚持

“‘后进学生’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的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育者应该容忍他们一次次的‘旧病复发’,与此同时,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这是李镇西老师谈如何转化“后进学生”的一段话。《爱心与教育》中最打动人的事例是什么?是日复一日给汪斌的鸡蛋?是宁玮留给大家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我认为最能打动我的,还是教育万同的事例。在教学中不缺乏感动的瞬间,一个教师“创作”一次或几次感人的场景并不困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时间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难!在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也在不断地在思考:如果这样的学生出现我的班上,我又能有花多少心思去改变他,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难以捉摸的反复?沉思之后,便觉得羞愧无比!像万同一样的潜能生身上发生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像万同一样的潜能生身上所体现出的难以捉摸的反复,足以考验着教师的耐心。

爱心与教育 第3篇

关键词:自信心;爱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54

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孩子,一个家庭的中心,凝聚了太多的希望。当我们从家长的手中接过孩子的手时,一份安全的责任,一份让其健康成长的责任就已经在我们的心间牢牢刻下。每天对他们一声声的亲切问候,一个个阳光笑脸的绽露,一个个充满爱的抚摸,这些无不浸透着我们的拳拳爱生之心。

一、发现问题

开园初,我被调到了大三班,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我发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幼儿。他叫小杰,个子较高,坐在第二组的后面。一次活动时,我提问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叫他回答,而他只是瞪着两只大眼睛望着我,一句话也不说。我以为他没听清,又说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我继续开导他,并且教他说,如果不知道可以说“我不会”,但他还是一个字也不说,甚至连摇头也没有。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班里的另一位教师,她只是笑笑说:“这孩子一直这样。”从此后,我对他留心了,时时关注他。喝水时,后面的一个小朋友推了他一下,他没像其他幼儿那样争论,而是让到了一边;游戏时,别的小朋友又蹦又跳,而他只是站在一旁笑着看着;玩玩具时,有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他没像其他幼儿那样来找教师告状,而是选择了沉默。

二、探寻原因

我决心找小杰家长谈一谈。通过交谈,我得知小杰在家的表现并不是这样。他虽不像有的幼儿那样过分淘气,但也不是一个安静的孩子。他和爸爸妈妈在家也交流,甚至会讲一些幼儿园的事,也会和同村的一些小伙伴去玩,只是在陌生的地方,在人多的地方,他都是畏畏缩缩,选择沉默,尤其是幼儿园。家长也已发现了小杰的胆怯,其他教师也和他父母探讨过,家长也是多次和他谈,但都没什么效果。看着小杰妈妈那焦急的眼神,我的心被刺痛了。

三、爱与教育同步

(一)运用策略,创设机会,增强幼儿自信心

第二天是我接待的小朋友。那天小杰穿了一件新衣服,我微笑地摸着他的头,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这件新衣服真漂亮,你穿上真精神!是谁给你买的?”小杰开始楞了一下,随即腼腆地笑了,小声说:“是我妈妈买的。”那一天,我始终关注着小杰。地上有一张纸,我叫小杰捡起放到垃圾箱;要吃饭了,我让小杰帮我去抱碗;小朋友画画时,我让小杰帮忙收发彩笔;小朋友上厕所,我让小杰监督小朋友。那一天的小杰,脸上始终挂着腼腆的笑。

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成功的次数越多,学生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就越高。经常获得成功的幼儿就具有自信的特征,而自信又能保证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我们要着力为幼儿创设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与条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让小杰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常表扬他,还给他一些小小的奖品,让他知道,老师相信他的能力,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确很棒。

幼儿缺乏自信,不善于和别人交流,不主动和别人交往,往往会受到同伴的排斥和拒绝。为此,教师要鼓励这些幼儿多与同伴交往,并教育同伴接纳、关心和爱护他们。小杰在班里没有朋友,我找了班里一位比较活跃的幼儿小超,他不仅聪明,深得教师的喜爱,而且还是班里的孩子王。我和他秘密约定,让他和小杰做朋友,我奖励他一本精美的故事书。没几天,小杰就和小超形影不离了。慢慢地,我发现小杰有了变化,他开始和旁边的小朋友说笑打闹了,慢慢也有了自己真正的朋友。

(二)运用鼓励和赞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罗伯·麦克纳马拉曾经说:“人脑和人心一样,朝着被赞赏的方向走。”鼓励和赞赏是一剂良药,它们可以帮助幼儿战胜困难,健康成长;鼓励和赞赏是一支润滑剂,它们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的情感;鼓励和赞赏是一支魔法棒,它们可以让幼儿走出自卑,让笑容绽现。幼儿需要鼓励和赞赏,对幼儿真诚地鼓励和赞赏,就是对他们的尊重。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时刻关注着小杰,渐渐他有了细微的进步。我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他,来增强他的自信心。他不知道怎样表达,我鼓励他,让他慢慢想,想好了再说;他回答问题了,我及时表扬他;他帮教师做事,我发他一些小奖品;他帮助小朋友了,我朝他伸出大拇指。终于有一天,小杰的脸上出现了自信的笑容。

(三)给予建议,家园共育,建立幼儿的自信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光有幼儿园中教师的鼓励、表扬,而没有家长的配合,是无法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教师应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家长的教养态度、亲子互动方式等情况,并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此外,还要鼓励家长及时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利于教师了解情况,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小杰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多少知识,孩子缺乏自信,不和别人交流,父母急在心里,却不知怎样改变现状。为此,我提出一些建议。如让孩子参与接待客人,给客人倒水,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和外人所承认,从而建立自信;带孩子去购物,让他帮父母挑选;扩大他的活动范围,让他多干一些与外人接触的事等。对小杰的点滴进步,家长要多表扬,事事多鼓励。通过试行,证明这些方法对小杰是有用的,小杰变得自信了,也乐于和别人交流了。每当小杰的父母对我说起小杰的进步时,那感激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面对着天真无邪、年龄尚小的幼儿,他们不仅需要我们的教育,更需要我们灿烂的笑容、温婉的声音、亲切的抚慰,我们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关爱,更是在播种一颗善良、纯真的种子。“幼儿老师像妈妈”,这是家长经常对、幼儿园教师讲的一句话,也许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和赞扬。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第4篇

作为一所普通农村中学, 如何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和资源, 丰富学校德育的内涵, 彰显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 是一名德育工作者需要长期深入思考的问题。我校把“爱心教育”和川剧艺术教育两相结合, 将川剧文化中“仁、爱、礼、义、信”的精神内涵, 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 收到良好成效, 探索出一条新的德育途径和方式。

爱是尊重, 是信任, 是鼓励, 是宽容, 是帮助, 是奉献。爱心是指关怀、爱护的思想感情。当爱、爱心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种教育精髓后, 就形成了爱心教育。爱的教育是一种用爱作为一种手段和把爱作为培养目的的教育思想。我校坚持“以爱为源, 人人发展”的办学理念, 以“博爱驿都, 阳光幸福”作为学校的发展愿景, 用“爱”构筑了学校办学的核心, 打造博爱教育特色。

川剧艺术教育是我校的特色建设项目。作为一所农村中学, 学生接触到艺术类教育的机会很少。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的川剧艺术资源优势, 对学生开展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艺术教育, 充分挖掘川剧文化中的“孝爱、仁爱、博爱”的文化内涵, 将川剧艺术教育活动与“爱心教育”有机结合,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接受爱心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心、审美能力、自信心、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让学生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发展。并营造具有浓郁“爱”的氛围的校园环境, 提高师生尚善尚爱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我校主要通过构建特色课堂, 创设展示平台以及课题研究的形式探索川剧艺术教育与爱心教育的有机结合。

1 开发特色课程, 构建特色课堂, 提升课堂品质

川剧文化, 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底蕴丰富。作为地处川剧之乡的学校, 我们将“川剧”引入了课堂, 形成了学校最为特色的“艺术课”。

川剧课没有教材, 学校组织教师自行开发教材。在川剧艺术家的指导下, 把唐诗宋词、经典歌谣、精彩故事等编进了川剧的唱词, 把川剧特有的脸谱、服装、道具等编进了教材, 形成川剧特色的校本教材——《学川剧》。川剧课没有师资, 学校多方寻觅:一是引进一名川剧专职教师, 二是依靠市川剧院及白市驿川剧联合会老艺术家来校授课, 三是学校的艺体教师也跟班学艺, 逐步介入, 并定期组织他们参加专业培训和观摩专业演出, 身体力行去感受川剧文化的魅力, 构建一批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我校将川剧这一校园特色文化与现行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每周一节川剧课, 教授学生的唱腔和形体动作;在美术课上, 穿插介绍川剧的脸谱、服装、道具等特色元素;在社会或历史课里穿插介绍川剧的发展史, 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 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发展。

2 创设展示平台, 开展特色活动, 提升活动品质

学校以塑造“以爱为源、人人发展”为校园活动的宗旨, 以川剧文化为载体, 开展一系列的特色活动。

1) 每年组织一次大型的川剧艺术节, 综合汇报展示学校川剧教学的成绩, 并邀请川剧业界的前辈、专家等到场指导, 提升我校的川剧艺术水平。

2) 结合学校的“2+2”项目, 将川剧新唱等集体项目融入其中。

3) 组建驿都川剧社团, 每周二、四下午安排一节课外活动课进行川剧绘画、剪纸、合唱、节目排练。

4) 打造一批经典剧目,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演出;如川剧“小萝卜头”“猴子捞月”课本剧在九龙坡区杨家坪步行街进行展演;川剧“滚灯”“变脸”节目参加重庆市文联组织的文艺下基层演出活动;川剧“游湖荡舟”节目参加白市驿镇建党90周年活动;川剧社团的学生每月参加一次白市驿川剧协会的班期演出。

3 课题探究, 专家引领, 让川剧艺术教育与爱心教育有机结合

为了推动川剧艺术教育与爱心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申报了市级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川剧艺术教育中渗透爱心教育的实践研究》。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爱心”情商的培养与学校“川剧艺术”特色教育的有机结合, 将爱心引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特色教育, 利用川剧这一艺术媒介, 利用艺术精髓与爱心情感教育的碰撞, 培养对人的爱心, 培养对自然的爱心, 培养对集体和社会的爱心, 培养对祖国的爱心。使学生都会感受爱、会给予爱。通过两三年的课题研究, 已形成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构建了用川剧艺术教育渗透爱心教育的操作策略。利用搜集爱心故事、川剧名段传唱、排练经典的川剧节目等形式, 以体验实践等多种途径, 对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分别进行“孝爱”“仁爱”“博爱”的教育。

二是探究传统文化和爱心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学校采取了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看, 即观看川剧剧目, 感受川剧文化“仁、爱、礼、义、信”的精神内涵;感, 即表达感受。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征文的形式将爱心教育的感受书写在文章里, 学习表达爱;做, 即实施爱心, 在感受爱和体会爱的基础上学习付出爱, 通过一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会“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的快乐。

三是研制学生爱心评价标准和培养具有博爱情怀的学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第5篇

《爱心与教育》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无数思考,也让我汗颜。整天口口声声地说要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可是真正的爱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爱?李镇西老师撰写的《爱心与教育》给我们做出了精彩的回答。初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出于学校的任务,但是当我真正走进这本书中时,给我的是感动和震撼。我看到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查有梁说:“拜读李镇西撰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时,我无数次流下了眼泪。”他说也许有人会认为这话过于做作,但其实,如果当你真正进入这本书的话,你一定不会这么认为了。是的,对此我有深切的同感,或许我是一个感情丰富,容易动情的人,在拜读此文章时字里行间那一幕幕的感动也曾让我无数次眼眶湿润,心中涟漪波动,我为李老师给汪斌整整一个月煮蛋的举动;为李老师与宁玮间十余年的师生深情;为李老师对万同无私的关爱;为李老师陪伴程桦一起战胜自我的历程„„真的有太多太多的感动了。

感动之余,我想,现在的人对感动好像有些麻木了,能让人感动的教师也确实太少了。我们可以经常领略教育家和名师的风采,他们足以令我们钦佩甚至敬畏,但是却让我们鲜有感动。读《爱心与教育》,是使我对一位教师感动多于敬佩的重新开始。

读完这本书,我思考最多的,是怎样的老师才算是个好老师,怎样才能成为李镇西这样的好老师。反思自己,我会毫不汗颜地说自己是爱学生的。但是问题是,我有像李镇西老师这般,爱学生爱的如此彻底,如此执着,如此义无返顾吗?这就是我们和李老师的差别所在。

能打动我的,是李老师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因为教师中不乏有众多的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确实难,难能可贵!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们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一问,我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和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所教学的班级也有万同似的学生,我也曾同班主任老师一起为改变这该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许多努力,也同样给予了许多关爱,但是该生却是如此的顽劣和反复不定,我时常会生气,会伤心,会失去耐心。会觉得该生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们已经尽了力了,不是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吗?此刻,对照李镇西老师,我感到自己的教育是那么的苍白。《爱心与教育》一书在让我感动和震撼之余,我想,应该是行动的时候了,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不断地以李老师为榜样,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当然,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正因如此,才能使孩子健康、自信、活泼地成长。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育实践与思考,才能成就教育家的《爱心与教育》。

爱孩子真的是很难,转化一个差生更是艰难。但李老师做到了。他的爱平等地洒向了每一个孩子。他的的教育手记让我看到了师爱的关键——真爱,所以持之以恒。理解的微笑不只是瞬间,平等的交流不该是心血来潮,内心的宽容不只是套出真话的手段,真诚的关爱不只是语言的表达,真正的师爱,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的渡过一生——这是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多么沉甸甸的责任啊!

生态教育中的良知、爱心与悲悯 第6篇

来这里首先感到,老师少了中学教师与大学教授那种严肃的表情,它们的举手投足间不乏幼儿园阿姨才有的温馨与呵护,而这里的学生显得格外天真活泼,很有礼貌,即便见了外人也喜欢招招手。和这些学生谈话,他们总是那么甜甜地笑着,惹人喜爱。从学生的谈话中,从他们普遍地愿意亲近教师的举动中,可以明显地感到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我问过一个学生,这里有打架的吗?这个女孩摇摇头说没有,我又问“为什么没有?”女孩竟问我“为什么要有打架的?”这样的反问不是一种聪明,而是一种习惯。

与这里的学生交谈生态教育,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不会背诵有关环保知识、生态教育的条文,他们对各种生态观——例如其它学校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观以及各种环保意识守则等等——这些其实连教师也不一定搞清楚的东西,这里的学生不懂也不感兴趣。但这里的学生对太空星球、对大海草原、对山河湖水、对果树庄稼、对各种大小动物却有着浓厚兴趣,表现出普遍的喜爱。“顺从自然”首先是热爱自然,这才是生态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谈到地球时,他们热烈地议论着,那是一个很好看的蓝色星球;

谈到河流的污染——其实他们没有那么复杂的环保意识,他们只关心河里的游鱼很好看,河里的蝌蚪很好玩。

谈到草原的沙化,他们不懂,只知道老师教他们唱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谈到农药与化肥对农田的污染时,他们没有什么话说,对星期天见到的一望无边的麦田,感到好看极了,像绿色的海洋。

谈到垃圾成灾时,他们竟侃侃而谈,垃圾应该怎样分类,不可以都放到一个垃圾箱里。

谈到环境绿化时,他们个个兴高采烈地说,自己栽的小树长得有多高了。

——可以看出,这里的生态教育虽没有那些繁琐的教条,却培养了学生终生受益的意识与理念。

人类的生存状态不仅仅是大家都知道的自然环境问题,还包括不可或缺的人文状况。我们就晓望小学如何营造人文环境问题,在师生中作了深入的调查,结果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爱。爱是怎样实践为一种校园生活的?教师们的回答比较模糊,大都迷茫在天性的善良中,似乎爱是人的本性,有什么可说的?

一位语文老师对我说:“教师对学生的爱都是一种天性,在天性问题上讲道理是幼稚的,也无法讲出什么大道理。人人天生的那份善——良知,作为教师,从走上岗位那天就有了非同寻常的含义——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就是持久地考验一个教师的良知。我们学校几年来的生态教育,则为这种‘考验’提供了新的机制。我个人的体会是,生态教育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教育了我——珍惜生命,珍惜动物,珍惜一草一木,珍惜山河湖海……这些理念与情感确实是在生态教育中逐渐成熟起来的,最终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这份爱,这份珍惜,这份理念与情感,是怎样在生态教育中萌发出来的呢?”我的那位诗人同伴对这位教师不愿放弃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机会。没想到诗人的追问,使这位语文教师一时沉默起来,另一位教师则用缓慢沉重的语气说道:

我想主要还是天性,一个良知未泯的人看到那些牟利者对环境的严重破坏,能不义愤填膺?义愤过后必定是无可奈何的悲悯,对深受其害的人类,不可或缺的是悲悯。其实在今天,哪个人不是每时每刻都在遭受污染的伤害?看看已经:不能喝了的地下水;消失了的蓝天白云;浑浊的空气与随时都会出现的雾霾;那些买回家一宿就变粗了的黄瓜,你还敢吃吗?你去农田看看农民喷洒的农药,都渗入地下水里去了,这样的水又要被用来灌溉,由此形成了让人恐怖的恶性循环——这样的生态环境,怎能不让人担惊受怕……。我们都很感激校长,是他满怀信心地发动了生态教育。作为弱势群体的教师,对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确实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教育孩子,教育他们树立环保意识,树立新的生态理念,希望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一切都会好起来。悲悯不是悲观,悲悯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是一种凛然的理性,更是一种深刻的自省,悲悯的后面是希望。我们真希望全天下的人们都有这种悲悯——悲悯也是爱的源泉。爱的匮乏往往是悲悯的缺位。一个民族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如果缺少悲悯,是没有希望的。

我突然觉得晓望小学的教师比大学里的教授还有思想,更有情怀!然而社会上的人对“残酷的事实”却熟视无睹: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土地的荒漠化,酸雨的加重,垃圾的成灾,物种的大量灭绝,栖息地的减少,水源的短缺,数不胜数的洪水、旱灾,地震、海啸、沙尘暴……以及惨不忍睹的癌症村、怪病村,哪样危机不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如果说教师的愤慨是理性的表现,那么他们因此产生的悲悯则是人性的闪光!

交谈中感到,这里的教师谈话大都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言生动、思想深刻,明显都是读书人,这一点在当代教育界尤为可贵。

“是啊,学校对师生读书,是硬性要求,不过他们已养成了习惯。我也是读书人,每年都要读几百万字。你们不知道:这里之所以搞生态教育,是读书带来的启发。”于校长说了这样一段读书经历:“学校搞生态教育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下子就被书中叙述的内容、作者的良知及其捍卫真理的勇气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睿智与胆识预言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将会导致一个没有鸟叫的‘寂静的春天’。作者的担当精神与忧患意识,让人肃然起敬……”

nlc202309040617

相信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和校长一样肃然起敬。

“一个孱弱的女科学家拖着病体,敢于和污染环境的强大势力进行斗争,这是一种担当,一种信心,更是一种良知。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情与伟大事业都是从良知开始的。所有的犯罪与恶行都是良知的泯灭;所有的自私发展到损害公众利益的时候都是良知的缺位”。显然,这位校长能从人性出发看问题,这是时下教育界的亮点。

“当时我还没有从《寂静的春天》带来的沉重而又绵长的思考中走出来,便看到了一份资料说华北地区的地下水基本上都受到了污染。这是一些企业向水井里排放大量的污水造成的恶果。有科学家说华北地区严重的污染,使地下水短期内不可能改善了。看了这样的报道,想到那些遭受污染带来的疾病折磨的农民无人管、也无钱治疗的悲惨状况,我落泪了,为这种愚昧无知、这种贪婪自私、这种急功近利、这种伤天害理,我无奈地落泪了。我不相信这些人都是文盲,也不知道这是否是教育失败的后遗症,但我相信这些人虽然上过学、受过教育,却没有环保意识,没有生态理念,没有社会公益心,甚至没有良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不乏悲愤的阵阵内省中,产生了一种深沉的内疚——《寂静的春天》已经问世半个世纪了,生态教育却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我顿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凛然:把生态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中,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使命。”于校长接着谈到了他们的生态教育是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开展起来的——这样的话题我们不感兴趣,于是便打断了问道:“生态教育的开展需要教师的支持,这种支持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这肯定很难。对此您有什么体会?”

“晓望小学的教师有一个突出的共同优点,就是人人都有丰盈的爱心,他们对学生的那份真诚的爱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永远地流淌——这是晓望小学全部工作的基石。谈晓望小学,这是不可或缺的立场与视角,否则无法解释这里的现象。”校长的眼里闪出动情的光泽,他站起来给我们倒水之际,我的思绪急速地转动:

他的说法不是作秀,不是空谈,建于二十世纪初叶的晓望小学,教师的爱心是一种横跨两个世纪的传统:晓望小学虽然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秀美与幽静,但毕竟地处偏僻,远离繁华闹市中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在这里留下来安心工作,靠的是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对教师这个称呼的珍爱,特别是对这里的学生对这所学校的喜爱。据于校长介绍:“一些实习的青年人来后不久,就被这里充盈着爱的生活氛围深深地打动了,唯晓望小学的那份真情,那份久违了的真诚,那份世上已经稀少了的质朴的真爱,使他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天地,这是他们的寄托和依靠。留在这里,他们有一种归宿感。”

“当鸟语花香变成了‘寂静的春天’,连上帝也会发怒的,会斥责那些造成了‘寂静的春天’的人们”。

校长的话与《寂静的春天》可谓灵犀相通,书里的一些话既震撼人心又发人深省:

“是谁做出了这个(污染的)决定——这个使死亡像波纹一样不断扩大的决定?”“谁有权做出这样的决定?”“谁应该为这个由于鸟的消失而变得黯淡无光的世界负责?”

当年,这些质问以石破天惊的力量促进了美国环保法的出台。今天看来,《寂静的春天》问世,是一项划时代的事件——成就了全球环保史上的一座丰碑。实际上,生态教育在晓望小学的顺利开展,直至今天的成功,其实践过程很有启发意义,就像于校长所说的:“仅有朴素的原始的爱,不可能将生态教育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教师对触目惊心的环保问题顿生的愤慨,以及这种愤慨冷却出的悲悯,才是生态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愤慨是暂时的,悲悯是持久的,爱心是永恒的。实际上那些关于环境污染的材料,是晓望小学开展生态教育最好的动员令。温情脉脉的教师,在环境问题上的大义凛然——让我感到意外。我突然觉得,爱不是孤立单一的东西——爱在恨中才是最强烈的,也是最深厚的,更是不可动摇的。没有恨的爱,在人间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如果对往水井里排放污水的做法,不愤怒、不生气,甚至无动于衷,这样的人会有真正的人类之爱吗?”

中国人有讲大道理的习惯,晓望小学的生态教育有什么大道理?或与“大道理”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几个来客从这所小学里收获的是轻松、愉快、舒畅,以及感动和启发。谈“大道理”真有点于心不忍——是否是对那些尊敬的教师与可爱的学生的一种亵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关于生态教育中的“大道理”,已经是人类家喻户晓的常识,常识讲多了是废话。好在晓望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没有和我们讲太多取得成功的“大道理”,他们讲的不过是一些我们都很熟悉的良知、爱心、悲悯等人性问题——而这,尤显该校的本色。都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这样灵魂的学校,永远是充满希望的。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第7篇

那天上课, 东东趁我不注意, 拿了彩笔在桌上乱画, 等我发现时, 桌子上、他的脸上以及手上全是彩笔印。当时我生气极了, 刚想过去对他进行“黑色批评”, 但转念又想, 这毕竟是一个重度智障的孩子啊, 他犯错有什么不可原谅的呢?因此, 我并没有责怪还在傻笑的东东, 而是找来抹布擦干净桌子, 并告诉他这样做不对。然后, 我又带他到卫生间, 拿来香皂给他洗脸洗手, 还擦了护手霜。在这个过程中, 我发现东东非常乖, 我又指了指地下的一片废纸, 他立马心领神会地捡起扔到垃圾桶里。原来, 他是需要老师的关注和疼爱呀!

从那以后, 我和东东之间的关系似乎拉近了许多, 我再也不疏远他了, 每次见了他都摸摸他的头, 给他一个微笑, 不管他听不听得懂, 都和他说几句话。有时, 如果他不排队或不去教室, 我会毫不犹豫地拉起他的小手去排好队或者去教室, 他也就乖乖地跟我走了。

是啊!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 不论其美丑, 故天空广阔高远;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 不论其大小, 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 不论其清浊, 故大海浩瀚无比。我们的特殊孩子也是, 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由于这些缺陷, 他们会有各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行为。但是, 我们应该学会宽容这些折翼的天使们。也就是说, 我们要感激这些折翼天使, 感谢他们的父母, 因为万物都是平衡的, 这么多的人口当中肯定得有一部分人承担这些缺陷, 而恰巧是这些折翼天使们承担了人类必然要有的痛苦, 所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包容这些特殊孩子呢?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第8篇

所谓后进生, 一般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况下, 思想表现不好、学习成绩跟不上同龄人的学生,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老师说转化后进生, 就要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 首先要了解导致他们后进的原因, 包括家庭的, 学校的以及个人方面的原因, 再找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所以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 用心灵赢得心灵;后进学生教育要科学, 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 不以分数论英雄。

一、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 用心灵赢得心灵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始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用这颗无私的爱心去关心、理解、尊重、鼓励我们的每一位学生, 尤其是班级的后进生, 他们比一般的同学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关爱。

我曾经带过一个女学生, 她的英语基础很差, 五年级接手她们班的时候, 发现她连26个字母还不能连贯的背下来, 于是她自然而然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差学生”, 她自己也索性破罐子破摔, 我想孩子的基础差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不能让孩子自己失去学习的信心。于是我先找来这个孩子促膝谈心, 从谈话中我发现孩子之所以厌恶英语是因为她的英语从未得到过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她听到的多是批评和嘲笑。我深深感到了一种自责, 孩子本身就是存在差异的, 我们应该允许孩子们之间的个性差异, 对于接受知识比较慢的同学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 少点指责, 多点鼓励, 让她时刻感受到“我能行”。于是我对她说:老师相信你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很快赶上其他同学, 老师愿意陪你一起努力, 你有信心吗?孩子使劲地点了点头。从此我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给她补习, 课堂上对她的点滴小进步都给予大力表扬, 时间长了, 她渐渐成了每天英语课上被表扬次数最多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她的信心倍增, 英语成绩也突飞猛进。

看来只有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他们才能对你既亲近又崇拜, 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 又把你当作好朋友, 无形中树立起了老师崇高的威望, 自然教师的教育也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后进学生教育要科学, 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今年我们徐州市实施了学讲计划, 这是课堂的重大改革, 就是要求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变老师教为学生探究为主的研究课堂。这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的预习, 课堂上小组内讨论, 以小组长为中心互帮互学。

在日常教学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 回避学习中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机会, 将学习目标转化成一个个需要他们共同完成的小任务, 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收获和进步, 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

在学习6B《Seasons》一课后, 我要求学生用The seasons of Xu Zhou表达徐州的四季, 由于已经有了课文中语言的铺垫, 这个任务对于中上等的学生而言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对于学困生来说难度颇大, 于是我把班级里喜欢同一季节的学生组成5~6人小组, 每组都有部分学困生, 让他们在组内分享各自对季节的描写。这样以来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 不同程度的学生把自己对季节的表述凝结成小组的成果, 学困生的知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增长, 同时他们完成了单凭个人知识和能力无法解决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一件和观点会发生碰撞, 促使他们进一步交流与协商, 最终获得正确的理解, 学习也因此充满更积极的情感。

三、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 不以分数论英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 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 而我们的教育者, 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 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 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

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很多学生英语考试成绩每次都名列前茅, 但平时的课堂表现以及英语的表现力却一般般, 反之, 一些考试分数不见得多高的孩子却是班级的活跃分子, 他们在公开课上总是大胆开口, 流利的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也常常闪现他们的身影, 这些孩子一般都被称为“多才多艺”的学生。放眼社会上, 我们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 专业能力、个人素质、交际能力、协调能力……没有哪个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问你高考时考了多少分。作为老师我们去发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分数高低并不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评价一个孩子重要的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 而是看他有没有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上一篇:《中国外资》征稿函下一篇:学习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