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对象范文

2024-07-10

比较对象范文(精选8篇)

比较对象 第1篇

作为面向对象的跨平台程序设计语言,Java已被越来越多的程序开发人员使用。而在Java中所有的数据对象都依赖于类,主要包括基本数据类型对应的封装类、字符串对应的String类、JDK包提供的类及开发人员自定义的类,所有这些类在进行关系运算比较大小时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要么已经由JDK包中的类实现,要么由程序开发人员自己实现,实现的方法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比较器实现排序,另一种是通过实现Comparable接口进行自然排序,下面就主要应用的类对象大小比较进行分析。

二、自定义类对象比较分析

程序开发人员编写的自定义类本身并没有大小,只有用户编写具体的规则,并把规则通过Java的要求写进具体位置才能实现对象的大小比较。实现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继承了Collections类的类通过sort方法参数传递一个比较器实现排序比较大小,这种方法通过比较类实现Comparator接口,而在Comparator接口中有一个抽象方法:public int compare(Object o1,Object o2)方法,这个方法的实现将决定你是以何种方式排序。另一种是类本身实现Comparable接口,在Comparable接口中通过实现compare To方法比较大小。下面以实现Comparable接口举例说明:

在类A的定义中,compare To方法中的比较规则就表示了类A对象的大小比较规则,即当属性x与y的和值相等时两个对象相等,当和值大时则对应的对象大,否则对应的对象就小。

三、String类对象比较分析

String类作为java.lang包中的类本身就已实现了Comparable接口,这个我们可以通过该类的定义得到:

public final class String

extends Object

implements Serializable,Comparable,Char Sequence

通过查询String类实现的compare To方法可以看到该类以字典顺序比较两个字符串对象的大小。这里我们主要提出的是String类的相等关系,String类对象有两种比较方式,一种是关系运算符==,另一种是方法equals(),compare To方法判断字符串是否相等主要依赖于equals()方法的返回值。而String类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常量,这种值并不占据栈空间,数值存储于常量池中,而在常量池中的同一种值只存储一个具体数据,因此两个在常量池中的字符串只要对应的字符相同,用==运算符运算和用equals()运算都是相等的。而当定义的字符串类对象用new生成对象后,则会占据栈空间,这时的两个栈空间变量即使对应的字符串相同,如果用运算符==运算,则结果为false,即不相等,但如果用equals判断则相等。例:

String str1=”abc”;String str2=”abc”;

String str3=new String(“def”);

String str4=new String(“def”);

则str1==str2返回值为true,而str3==str4返回值则为false。因为当我们用==运算符判断str3与str4时,系统判断的是两个变量的地址,只有用equals()方法进行判断时才判断的是具体存储的字符串值。

四、小结

在软件项目开发中,通过类集成数据特征属性及方法,而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排序是最常见的数据处理过程之一,通过开发人员编写的算法规则的灵活运用,可以使同一个类在不同环境场合下按照不同的比较规则进行关系运算的比较,极大地提高了程序的变化性和灵活性,通过对Java类对象比较方法实现的原理,往往可以使我们的程序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作为面向对象的跨平台程序设计语言,Java中所有的数据对象都依赖于类,而所有这些类在进行关系运算比较大小时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规则,在规则实现过程中主要由集合类排序实现的比较器和实现特定接口完成。

关键词:Java,类,对象,比较

参考文献

[1]、李钟慰.Java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灏.Java完全自学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比较对象 第2篇

钢琴教学两种不同对象的教学方法比较

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存在很多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本文作者结合前人已有的成果,联系实际,挑选了其中两种:以学习钢琴技能,提高素质为目的和以考学为目的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探讨.

作 者:赵菲菲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3 关键词:钢琴教学   教学对象   教学方法  

英语中比较对象的一致性问题(2) 第3篇

①介词:like、unlike;

②形容词词组:similar to、different from、compared to、 equivalent to;

③动词词组:differ from、liken … to、equal to。

当英语句子中出现以上三类比较词(组)时,大家同样要特别关注句子中比较对象的一致性问题。下面笔者就通过实例来具体分析。

由介词连接的比较关系

作为介词,like/unlike后面所接的名词就是一个被比较的对象,该名词与句子主语构成比较关系。因而,like/unlike后面所接的名词与句子主语构成比较关系的前提是具有可比性。也就是说,两者要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如果两者在逻辑上不一致,就会造成不合逻辑的比较。我们先来看下面一个错误的例句,分析它到底错在哪里,该如何改正。

1. Like his other cookbooks, in his new book Chef Louis offers lengthy explanations of what he considers to be basic cooking principles.

解析:该句中介词like后面的名词是his other cookbooks,而句子的主语却是Chef Louis。该句显然是将人与物混在一起进行比较,而事实上这两个比较对象在逻辑上是不一致的,不具有可比性。那如何使这句话中的两个比较对象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呢?从逻辑语义上来看,句中的两个比较对象应该是his other cookbooks与his new book,因而我们需要调整句子的语法结构,将其主语变成Chef Louis’s new book,即“Like his other cookbooks, Chef Louis’s new book offers lengthy explanations of what he considers to be basic cooking principles”。此时,句子的主语Chef Louis’s new book就与like后面的名词cookbooks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对划线部分进行改写的题目。

2. Unlike other predators, which are being studied because their populations are declining, ecologists are studying coyotes because the coyote population is growing in suburban areas.

A.ecologists are studying coyotes

B.ecologists have been studying coyotes

C.ecologists, who are studying coyotes

D.coyotes are being studied by ecologists

E.coyotes, being studied by ecologists

解析:在题干中,比较词unlike后面接的是other predators (猎食动物)。根据两个比较对象要保持一致性的原则,句子的主语应该是与other predators具备可比性的coyotes (丛林狼),而不能是ecologists (生态学家)。据此,我们可以排除选项A、B和C。选项E中的动词为非谓语形式,导致主句缺少谓语动词,因而选项E也不正确。此题的正确答案只能是选项D。

由形容词词组连接的比较关系

与介词like/unlike一样,similar to、different from等表示比较的形容词词组后面的名词也是与句子主语进行比较。同样地,表比较的形容词词组后面的名词与句子主语也要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我们一起来分析下面这个错误的例句。

3. We now know that Archimedes, one of the foremost mathematicians of ancient Greece, devised a method for computing volumes that was very similar to Newton, who developed calculus.

解析:在例句中,比较词组similar to位于定语从句“that was very similar to Newton”当中,此时比较词组后面的名词Newton与定语从句的主语构成比较关系。定语从句的主语是关系代词that,指代的是前面的a method。也就是说,句中的两个比较对象分别是a method和Newton。这两个比较对象一个是“方法”,一个是“人”,在逻辑上并不一致,不具有可比性,因而该句错误。正确的写法应该把Newton改为that of Newton,此时that指代the method,从而使比较对象保持逻辑上的一致。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道对划线部分进行改写的题。

4. Similar to many freshmen, a sense of homesickness spread throughout the friends for the first few weeks of college.

A.a sense of homesickness spread throughout the friends

B.a sense of homesickness spreading throughout the friends

C.the friends felt a sense of homesickness

D.the friends, who felt a sense of homesickness

E.there was a sense of homesickness which spread throughout the friends

解析:从题干的句子结构来看,划线处必须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否则题干无法构成完整的句子。据此,我们可以先排除选项B和选项D,因为这两个选项都缺少谓语动词。其次,我们再从比较对象一致性的角度来分析。在题干中,比较词similar to后所接的名词是many freshmen (许多大一新生),因而划线处句子的主语也应该是“人”,这样才能保证比较对象的一致性。由此我们可以排除选项A与E。该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由动词词组连接的比较关系

Differ from等表示比较关系的动词词组后面所接的名词也与句子主语构成比较关系,两个比较对象也应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下面我们来分析两个错误的例句。

5. My idea of what constitutes good writing may differ from my colleague.

解析:该句的两个比较对象分别是句子主语my idea和比较词组differ from后面的my colleague,两者在逻辑上不一致,不具有可比性。我们应把my colleague改为that of my colleague或my colleague’s。在第一种改法中,that of my colleague中的that指代idea,此时两个比较对象是“我的观点”和“我同事的观点”,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在第二种改法中,my colleague’s后面省略了idea,指代的是“我同事的观点”,其与句子主语my idea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6. Waterways close to land pose challenges to navigation that differ greatly from the open seas.

解析:该句比较词组differ from位于定语从句“that differ greatly from the open seas”中,因而,比较词后面的名词the open seas是与定语从句的主语构成比较关系。这个定语从句的主语是that,其指代的是challenges,因而,the open seas与challenges构成比较关系。这两个比较对象在逻辑上不一致,因而例6是错误的表达。这里真正比较对象是两种情形下遭遇的挑战:waterways close to land (接近陆地的水上航道)所造成的挑战与the open seas所造成的挑战进行比较。因此,我们要通过添加those posed by来改变原句中比较词后的比较对象,我们可以将原句改为:“Waterways close to land pose challenges to navigation that differ greatly from those posed by the open seas.”这里的those指代challenges。

面向对象建模方法比较研究 第4篇

80年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趋于成熟,作为一种新的程序设计模式开始为社会所关注,为更多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这一成就促使研究者把一部分注意力转向更广、更深层次的研究。首先把面向对象的思想用于设计阶段,于是有了面向对象设计。更进一步,又把面向对象的思想用于分析阶段,产生了面向对象的分析。因而,随着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过程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一种新的软件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产生了,虽然尚不充分,但逐步处于主流开发方法的地位了。相对比较有名的面向对象方法有BOOCH方法、COAD-YOURDON方法、FUSION方法、MARTIN-ODELL方法、JACOBSON方法、RUMBAUGH方法、SHLAER-MELLOR方法、WIRFS-BROCK方法等。后来,面向对象方法逐步形成三个主要流派:面向对象的Booch方法、Coad方法和OMT方法。下面就常用的面向对象方法做一个介绍比较分析。

2 面向对象建模方法比较

2.1 Booch方法

Booch最先描述了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的基本问题,指出面向对象开发是不同于传统的功能分解的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的软件分解更接近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而功能分解只能通过问题空间的转换来获得。Booch方法包括各种类型的模型,涉及软件系统的对象、动态及功能等各方面,其中对类及继承的阐述特别值得借鉴。最早于1983年提出了对象认定的基于词法分析的方法:Booch通过分析正文描述,将其中的名词映射为对象,将其中的动词映射为方法。从而为对象和方法的认定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策略,为面向对象的分析中的对象认定方法奠定了基础。虽然,Booch方法原来是面向Ada语言的,但仍处于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奠基性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Booch就进行面向对象的开发研究。Booch认为:软件开发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上升的每个周期有固定的步骤。首先发现应用领域的对象和类,然后确定其含义,找出类之间的关系,说明界面和实现。这些步骤完成之后,又开始发现新的对象和类等。

2.1.1 Booch方法分类

可分为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其中逻辑设计包含类图文件和对象图文件,物理设计包含模块图文件和进程图文件,用以描述软件系统结构。

1)类图。描述类与类之间的关系。

2)对象图。描述实例和对象间传递消息。

3)模块图。描述构件。

4)进程图。描述进程分配处理器的情况。

Booch方法也可划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其中静态模型表示系统的构成和结构,动态模型表示系统执行的行为。动态模型包含时序图和状态转换图。

1)时序图。描述对象图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

2)状态图。描述一个类的状态变化。

2.1.2 Booch方法的设计过程

1)在一定抽象层确定类。从问题的陈述中的术语和概念中识别应用领域的对象,对具体的对象进行抽象,从抽象过程中发现类。

2)确定类和对象的含义。对已识别出来的类和对象,分析其在完成系统功能上应承担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类的属性和行为。

3)定义类与对象的关系。任何一个类在完成自己的责任时,往往需要其它类的协作,这些相关类的对象的协同作业,才能完成系统的部分功能,同时也构成系统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4)实现系统中的类与对象。

5)说明类的界面与实现。

2.1.3 Booch方法优缺点

Booch方法内涵丰富,涉及面向对象的软件系统的各个方面,是广为使用的几个面向对象的方法之一。Booch不仅建立了开发方法,还提出了对设计人员的技术要求,以及在开发过程的不同阶段资源与人力的分配。但是Booch方法偏重于设计,虽然也讨论了面向对象的分析,但未提供足够的指导。

2.2 Coad方法

Coad方法是1989年由Coad和Yourdon提出的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该方法完成了从需求角度出发的对象和分类结构的认定工作,面向对象设计可以在此基础上,从设计的角度进一步进行类和类层次结构的认定。尽管Coad方法并没有列入类和类层次结构的术语,但事实上已经在分类结构、属性、服务及消息关联等概念中体现了类和类层次结构的特征。

面向对象的Coad方法使用统一的基本表示方法来组织数据及数据处理。面向对象的分析定义问题域的对象和类,反映系统的任务;面向对象的设计定义附加的类和对象,反映需求的实现。该方法中分析和设计符号无明显差别,不存在从分析到设计的转换。

2.2.1 Coad的层次和组元

面向对象的Coad方法由面向对象的分析和面向对象的设计构成,通过面向对象的分析,建立信息需求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面向对象的设计,设计出具有5个层次4个组元的模型。在Coad方法的面向对象的分析中,有5种活动:1)标识对象;2)识别类的结构;3)确定主题;4)定义属性;5)定义服务。

按上述活动建立信息需求的分析模型,并按下列5个层次整理提交文档:

1)主题层:控制一次分析所考虑的范围,即对相关的类进行归并;

2)对象层:在分析的范围内找出全部的对象;

3)结构层:分析对象的分类结构和组装结构;

4)属性层:描述每个对象的状态特征;

5)服务层:描述每个对象所具有的操作。

在Coad方法中,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型是在面向对象的分析模型的5个层次上由4个组元构成。5个层次从纵向反映模型是透明重叠的,一级比一级更详细;4个组元从横向反映模型的组成。4个组元对应于面向对象设计的4个主要活动及内容:

1)问题域组元:设计构造一组为底层应用建立模型的类和对象,细化分析结果;

2)人机界面组元:设计一组有关类接口视图的用户模型的类和对象,设计用户界面;

3)任务管理组元:确定系统资源的分配,设计用于系统中类的行为控制的对象和类;

4)数据管理组元:确定持久的对象存储,将对象转换成数据库记录或表格。

2.2.2 Coad方法建立系统分析模型案例

以传感器控制系统为例,用Coad方法建立该系统的分析模型。

首先,问题陈述:传感器控制系统控制传感器和临界传感器,报告问题情况。各传感器都通过类型(生产厂,型号)、触发序列(发往被触发的传感器)、转换(偏移,测量单位,比例系数)、脉冲调幅、地址、状态(开,关,等待)、当前值及报警阈值来描述。传感器装在建筑物中,系统跟踪各个建筑物中的传感器、建筑物地址及紧急接触点。另外,临界传感器用容限(脉冲调幅容限)来描述。每当超出或满足传感器阈值时,控制系统就触发相应的报警设备,报警设备的活动受设备状态持续时间的影响。控制系统跟踪日期、时间、严重程度、修理时间及各个报警装置的状态。

其次,传感器控制系统的分析模型,图1给出传感器控制系统的分析模型。

2.2.3 Coad方法优缺点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通过多年来大系统开发(如美国的一个航空管制系统)的经验与面向对象的概念有机结合,在对象、结构、属性和服务的认定方面,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原则,它们是作者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该方法比较适合一般的中小规模系统,但是由于其缺少对功能语义、全局控制的支持,应用OOD时需加以修正。

2.3 OMT方法

OMT方法是1991年由James Rumbaugh等5人提出来的,其经典著作为《面向对象的建模与设计》。该方法是一种新兴的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开发工作是建立在对真实世界的对象建模上,然后围绕这些对象使用这个模型来构造独立于语言的设计。面向对象的建模和设计促进了对需求的理解,有利于开发得到更清晰、更容易维护的软件系统。

2.3.1 OMT方法主要特点

该方法将面向对象的概念应用于软件生存期的各个阶段,并说明了如何在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存周期中贯穿运用面向对象的概念、方法及技术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

该方法特别强调面向对象的构造是真实事物的模型,而不是一种程序设计技术,将对象间的关系上升为相同的语义级(类),并详细说明了继承机制、类、模型化及高级策略。

该方法是作者多年来在大量应用领域中使用了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面向对象数据建模技术,同时研究并实现了一套面向对象的符号表示和方法学,开发了一个面向对象的支持工具。

2.3.2 OMT方法优缺点分析

该方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中都熟练掌握和使用了面向对象技术。该方法的图表和模型规定详细、描述能力强、工作程序细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偏向分析的方法,但是仅因预备的文档,其对大型系统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

2.4 UML方法

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的缩写)统一建模语言,是用来对软件密集系统进行可视化建模的一种语言。UML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它溶入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它的作用域不限于支持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还支持从需求分析开始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UML不仅适用于以面向对象技术来描述任何类型的系统,而且适用于系统开发的不同阶段,从需求规格描述直至系统完成后的测试和维护。UML为面向对象开发系统的产品进行说明、可视化、和编制文档的一种标准语言。它是非专利的第三代建模和规约语言。UML展现了一系列最佳工程实践,这些最佳实践在对大规模,复杂系统进行建模方面,特别是在软件架构层次已经被验证有效。UML被OMG采纳作为业界的标准。UML最适于数据建模,业务建模,对象建模,组件建模。

2.4.1 UML简单结构图

如图2所示。

2.4.2 UML的主要特点分析

UML在演变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在UML标准中新加了模板(Stereotyp es)、职责(Responsibilities)、扩展机制(Extensibility mechanisms)、线程(Thread s)、过程(Processes)、分布式(Distribution)、并发(Concurrency)、模式(Patterns)、合作(Collaborations)、活动图(Activity diagram)等新概念,并清晰地区分类型(Type)、类(Class)和实例(Instance)、细化(Refinement)、接口(Interfaces)和组件(Com ponents)等概念。UML统一了Booch、OMT和OOSE等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已成为OMG的正式标准,提供了标准的面向对象的模型元素的定义和表示。UML还吸取了面向对象技术领域中其它流派的精华。删除了大量易引起混乱的、多余的和极少使用的符号,也添加了一些新符号。UML方法可视化、表示能力强系统的逻辑模型或实现模型都能用UML模型清晰的表示,可用于复杂软件系统的建模。其易掌握、易用,UML的概念明确,建模表示法简洁明了,图形结构清晰,易于掌握使用。

3 面向对象建模方法展望

面向对象建模方法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可以展望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在二十一世纪有更高更广更深的发展,期待它在全球各个领域(如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光毅,郭荷清,黎伟健,等.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1).

比较对象 第5篇

在此, 笔者挑选其中两种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探讨:第一种以学习钢琴技能, 提高素质为目的, 第二种以考学为目的。从学习的过程来看, 前者一般属于循序渐进型的正规学习过程, 而后者一般属于应试型的强化训练过程, 目的性较强。在学习时间上, 前者一般比后者充分得多。

一、以学习钢琴技能, 提高素质为目的的对象

这是当今钢琴学习者中最为普遍, 所占比重最大的。这种学习者往往有一个长时间的计划和打算, 遵循循序渐进式的学习模式, 而这种学习者当中又以儿童居多, 往往是从很小就开始学琴, 他们从钢琴最基本的技能开始, 一层层往上学习, 几乎不漏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学习动机、性格、兴趣爱好等。对于这类没有任何钢琴基础的学生, 就好比栽培一棵幼小的树苗, 你得了解它的特性, 它生长所需要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所适宜的土壤甚至所需养分。掌握了这些, 小树苗才能健康成长, 而在其生长过程中任何时候出现歪曲生长的不良倾向时, 你都要及时地扶正, 这样小树苗才能够茁壮成长。不了解其特性, 或缺乏爱心和责任心, 错误地去引导, 小树苗是不可能成长为苍天大树的, 只可能是一棵病株。可见, 教师对基础教学极为重要。

另外还存在一种有过一定钢琴基础的学生, 他们具备的基本功可能是一个教师所教习, 也可能是多个不同教师所教习, 这样, 他们身上便会体现出一种或者多种弹奏风格的痕迹。接手这样的学生, 教师往往会显得非常辛苦:要改变学生原先的风格路线, 遵循自己的轨迹, 教师就要从头了解学生的基本功和学习过程, 从而制定一套“转变”的方案。对于基本功较扎实的学生, 教师要做的只是培养他的弹奏风格;而对于基本功欠扎实, 弹奏方法错误百出的学生, 排除学生个人素质不谈, 这对教师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及时纠正学生从前遗留下来的弹奏方法上的毛病, 甚至扭转其固有的练琴习惯, 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很多学琴者希望在不改变其原有的方法基础上继续向上学习, 如果是正确的方法情况还好一些, 如果死教条地抱着原有错误方法不放, 继续往后学习只会变成一种奢望, 是不可能实现的, 犹如断流的河水, 流淌到一定时候必定枯竭。总之, 这类以学习钢琴技能为目的的学生, 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来说是最全面的, 教学要从基础开始。

在教学过程上, 具体做法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弹奏基本功教学。

弹奏基本功包括弹琴的坐姿, 手指、手腕、手臂等的训练, 它涵概钢琴演奏中出现的种种技巧:快速跑动、跳音、颤指、八度等, 这些是弹奏钢琴必不可少的一项综合训练, 教师要善于从曲目中涉及的各种弹奏技术来同步进行训练, 一步步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这个漫长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相当重要、不容遗漏的。

(二) 教材的使用。

教材应循序渐进, 从易到难, 并且不应是单一的, 即弹完一本再弹另一本, 应当复式穿插进行, 曲目越丰富越好。要让学生长成大树, 长成参天大树, 就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营养, 也就是教材应有一定的广度。

(三) 音乐素质的培养。

钢琴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能教学, 在教习钢琴技能的过程中, 通过对乐曲处理的实践, 无形当中也在培养着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这对教师来说, 就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弹一首曲子了, 他还要知道如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继而生动地表现音乐形象, 如何在一首曲子当中获得美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授钢琴还包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练琴的能力, 要让他们能够“独立”, 而不应完全依赖教师, 在处理乐曲风格上应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实现。

二、以考学为目的的对象

这类学生一般是为了参加艺术类考试而学习钢琴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少甚至没有任何钢琴基础, 但是在考试科目中钢琴又是必考的一项, 一般只要求弹一两首曲子。因此, 这种学习者在学习动机上就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不是为了学习钢琴技能, 而是弹熟一两首曲目足以应付考试就可以了。一般来说, 考学之前的时间是相对紧迫的, 而考试所要求弹奏的曲目都有一定的技术性和难度, 很多都是超出学习者自身应有水平的。对于这种学习者, 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攻克考试曲目, 在考试中获胜。从某个角度来看, 这种教学是不正规的一种教学, 属于拔苗助长型, “为了弹曲子而弹琴”, 更不符合钢琴教学的一般原则, 但是当今社会的艺考之风盛行, 其下的确存在着难以计数的为了考试而学习钢琴的人, 所以这就成为钢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钢琴教师必须去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学对象。

对待这种学生, 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首先是时间上的限制。正规的钢琴基本功训练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考试之前的准备时间肯定不及正规学习那样长, 所以也就不可能系统地教授全部的钢琴基本功。比较地来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上没有前者那么繁杂, 首先手指基本功训练可以“精简”、“压缩”, 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而不必像正规学琴那样按部就班地学习。对于接手那些手上的考试曲目已经大致成型的学生, 基本功这一过程就可以直接省去而专攻考试曲目, 因此当然也就谈不上教材的选用了。

三、“好”的问题和“点”的问题

在这两种不同的教学对象中, 前者一般遵循钢琴学习的正确路子, 因此可塑性相对较强。“好”的标准不是唯一的, 而是存在着很大弹性的, 也就是说, 教师能够随着学生水平的进展不断地拟定更好的标准, 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此提高学生的弹奏水平。从某个角度说, 这个“好”是没有尽头的;但是对于后者来说, 缺乏了严格的钢琴基本功训练, 犹如盖楼房打不好地基一样, 楼房随时都会倒塌, 永远也盖不成高楼大厦。相对于前者而言, 后者的可塑性非常差, 那么这个“好”的标准就不是无穷无尽的了, 而是被生生地限制住了。因此,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不要奢望学生能达到某个他们无法达到的目标, 弹出自己想要的音色、意境, 因为良好的触键和表现力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常年累月的刻苦训练才能实现的, 要让他们达到自己的“最好”而不是教师想要的“最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一个“点”, 就是说学生在弹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 或是在他们能基本达到的最好状态时, 可以说, 他们就到达了这个“最高点”。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再将其“往上拽”, 而是要稳住当前最好的状态, 不让其走“下坡路”。还要认识到有时在他们独立练习时, 尽管具备刻苦的精神, 但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这时就应该告诉他们要减少练习的量而不是一个劲去苦练, 高强度的练习经常会导致手指疲软甚至把手练坏, 反而得不到进步。保持好这个“最高点”是很重要的。

另外, 这类学生属于强制性的应试型学习人群, 一般具有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分析、讲解乐曲及教授具体的弹奏方法上, 而启发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就相对次要得多了。

这样看来, 这种以考学为目的的学生似乎很容易教习:省去了严谨的基本功教学, 对音乐素质的培养不必加以过多投入, 教师似乎变得很轻松。实际上这对教师的要求同样非常高, 他要向学生强行灌输不属于他们应有水平的钢琴技术, 而且要在短时间内找到最捷径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弹奏技术, 同时, 他还要具备很强的洞察力, 知道学生在什么时候达到了“最高点”。相对地来讲, 这种教学也是最枯燥乏味的, 因为它的目标只有一个。“教学相长”的效果在这里可以说体现得是最小的。

不论两种教学对象有何不同之处, 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都是一样的。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需要具备很高的修养, 包括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教育理论修养, 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以上只是挑选其中两种教学对象进行了一下比较, 其实不论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什么样的对象, 我们所要遵循的只有一个原则, 那就是在具体的钢琴教学过程中 (这同样适用于任何教学) , 教师要懂得灵活处理: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对待。这需要我们具备钻研的精神, 去探索, 去不断地积累、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104-113.

比较对象 第6篇

面向对象数据库 (Object Oriented DataBase, 下文简写OODB) 技术是将面向对象方法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 使得人们在分析和设计系统时能够以对象的观点来定义、操作数据, 以达到在最大的程度上与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相一致的目的。

关系数据库 (Relational DataBase, 下文简写RDB) 技术则是以数学中的集合代数为基础, 将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集合通过二维表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 并以这些基本表为基础构建出查询、视图、报表等一些复杂的对象, 以达到特定的需求的目的。

2OODB与RDB的特征探讨

OODB与RDB技术是在特定的时期出现的两种数据库技术, 这两种技术各有其优缺点, 我们不能单纯地作孰优孰劣判断, 因为这两种技术在实际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但通过比较这两种技术的内在核心, 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流行的原因以及缺点和不足, 这样我们在以后实际分析和设计数据库时, 就可以判断应用哪种数据库技术更符合我们的要求, 帮助我们化繁为简。

2.1OODB技术特征

面向对象方法学是建立在“对象”概念基础上的方法学。“现实世界中的失误抽象到问题空间就称为对象”, 而对象封装了属性 (即状态) 和方法 (即行为) 。这样就和客观的实体有了直接的对应关系, 我们认为这里的属性也就是数据, 反映出对象的属性状态, 而方法即对于对象的操作, 反映出对象的行为动作。也就是说在OODB技术中, 对象并非静态的数据值, 而是具有行为, 其自身状态可以改变的数据。这种对象可以大到一个国家, 亦可小到一个整型变量。这样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就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这使得OODB技术成为继第一代文件系统, 第二代层次数据库系统, 第三代CODASYL (Conference on Data System Languages) 数据库系统, 第四代关系数据库系统后下一代数据库系统技术的首选。

2.2RDB技术特征

在关系数据库中, 我们着重探讨的是如何应用集合代数的理论将各个实体通过二维表 (逻辑结构) 的形式表示出来, 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成为其单一的数据结构。我们用集合操作中的选择、投影、连接、除、并、交、差来实现查询操作 (查询的表达能力是关系操作的重点) , 用插入、删除、修改实现对于数据的更新。而在识别实体和关系的过程中, 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 (如ER图, 范式转换等) 将实体不断进行细化, 相应的各种关系也不断得到细化。这样一来, 就构成了一张大的网状结构, 使得各种实体关系显得紧密而复杂。正是由于RDB技术的这一特征, 使得开发人员和用户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要尤为小心, 为了避免操作上的失误, 在实际RDB系统时我们往往会加上各种约束条件, 这样使得系统更为复杂。

3OODB与RDB技术细节探讨

下面从这两种技术的细节, 以工具MySQL作为RDB技术的代表, 以db4o数据库引擎作为OODB技术的代表, 分别进行探讨分析。

3.1工具说明

MySQL是一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 尤其是开放源码这一特点, 许多中小型网站为了降低网站总体拥有成本而选择了MySQL作为网站数据库。 目前Internet上流行的网站构架方式是LAMP (Linux+Apache+MySQL+PHP) , 即使用Linux作为操作系统, Apache作为Web服务器, MySQL作为数据库, PHP作为服务器端脚本解释器。由于这四个软件都是自由或开放源码软件, 因此使用这种方式不用花费任何费用就可以建立起一个稳定、免费的网站系统。

db4o 是一个开源的纯面向对象数据库引擎, 对于 Java 与 .NET 开发者来说都是一个简单易用的对象持久化工具, 使用简单。与 MySQL一样, db4o也是一款开源软件, 通过开源社区的力量驱动开发db4o产品, 另一方面, db4o 是 100% 原生的面向对象数据库, 直接使用编程语言来操作数据库。程序员无需进行对象-关系 (object-relation) 映射来存储对象, 大大节省了程序员在存储数据的开发时间。这就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有所不同, 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在设计时并未考虑编程语言在使用数据库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而是先设计好基本的表结构和一些在这些表结构基础上衍生出的对象, 诸如查询、视图、窗体等, 然后不断向数据库中存储数据, 在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图形用户接口来操作数据库时, 实现对数据库的插、删、改、查询等操作。这个过程会花费许多的时间, 并且会在性能上大打折扣。在db4o官方公布的基准测试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在db4o数据库引擎与其他数据库在性能上的对比 (如图1) , 这也体现了OODB技术在应用时的一大优势。

3.2两种工具的使用

3.2.1 MySQL的基本使用

由于 MySQL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因此它使用传统的表结构存储字段, 然后根据表结构插入记录, 使用数据库时通过访问表结构来完成数据的检索、修改、更新等功能 (这里以命令行接口 (CLI) 的形式作说明) 。使用传统的结构化查询语言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来进行操作。SQL又可以划分为以下3类语言:

(1) 数据定义语言 (Data Definition Language实现对于数据的定义) 。它是SQL语言的基础, 可以认为它完成对于数据库、数据表、表中字段等一些构成数据库元素的初始化工作, 例如:

ALTER[IGNORE] TABLE tbl_name alter_specification

[, alter_specification] …

用于更改原有表的结构, 包括增加或删减列, 创建或取消索引, 更改原有列的类型, 或重新命名列或表等。

(2) 数据操纵语言 (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 实现对于数据的操纵) 。它是SQL的核心, 它主要由查询 (SELECT) 语句构成, 如:

当然还包括一些INSERT、UPDATE、DELETE、RE-PLACE、TRUNCATE等一些对于数据库内容进行修改的命令, 此处不再赘述, 可参看相关的命令格式说明。

(3) 数据控制 (或管理) 语言 (Data Control Language实现对于数据库的管理和控制) 。如CREATE USER用于创建新账户, GRANT和REVOKE语句允许系统管理员创建MySQL用户账户, 授予权限和撤销权限等。

通过以上3类语言, 再配合一些其他的SQL语句, 如一些实用工具语句, 如DESCRIBE、USE等, 事务处理和锁定语句, 如START TRANSACTION, COMMIT和ROLLBACK语句, 和一些用于控制主、从服务器的SQL复制语句可以实现对于数据库的访问和控制。

通过以上的说明, 我们可以看到, 关系数据库在使用SQL来管理数据库的时候, 是以基本的二维表结构为基础, 通过对二维表的细分 (如利用范式转换等方法) , 建立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用结构化查询语言将一系列的布尔代数关系转换为人们可以理解、方便使用的SQL命令进行查询及其他的数据库操作。

3.2.2 db4o的基本使用

如前述, db4o是一种数据库引擎, 它使用方便, 只需要在项目中添加db4o.dll的引用即可, 使用db4o时需要使用到的两个主要的命名空间是com.db4o (主要有com.db4o.Db4o和comd.db4o.ObjectContainer, 前一个用来实现数据库文件配置、启动或连接服务器及打开数据库文件等功能, 后一个实际就代表单模式或C/S模式下的db40数据库对象) 以及com.db4o.query (包含NQ查询谓词类, 主要查询接口) 。即通过简单的配置, 我们就可以开始使用db4o数据库了, 只要数据库引擎打开, 我们在项目开发时可以不断的操作这个数据库。

当然面向对象数据库中数据是是以对象的形式进行组织的, 这样一来, 它就和面向对象程序语言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任何对于数据库的操作都是以对象调用方法的手段来实现的。例如: (1) 打开已有的或新建一个db4o数据库我们使用Db4o.OpenFile () 函数; (2) 保存对象我们只需要在数据库对象上简单的调用Set () 方法并传入适当的参数即可; (3) 查询的3种方法:QBE (Query By Example) (通过向数据库提供一个模板, 系统将会返回所有成员数据非默认值的对象) , db4o本地化查询 (Native Query) (主要的查询接口, 采用强类型的方式) 和SODA查询接口 (一种底层的查询接口, 它提供了向后兼容的能力并且对于动态生成查询十分有用) ; (4) 更新对象只需要在修改对象后再次调用同样的方法Set () 就可以了; (5) 删除数据库中的对象使用Delete () 方法。

面向对象数据库通过对这样一些方法的调用实现对于数据库的操作, 和关系数据库不同的是, 我们并不能看到它里面实际的数据存储模式, 因此它实际为使用者屏蔽了许多底层的细节, 我们只需要定义类结构 (包括类中的属性成员和方法成员) , 我们便可以将类的实例 (对象) 进行存储, 当它和某种程序语言结合起来时, 我们几乎感觉不到我们用到了数据库, 因为我们不需像关系数据库那样, 既要使用数据操作语言又要使用相应的宿主语言, 这是面向对象数据库的一大优势。

另外, 随着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 为了决降低访问和整合信息数据) 的复杂度问题, LINQ (Language INtegrated Query) 语言诞生了, 在db4o7.2版本后, 发布了程序集Db4objects.Db4o.Linq, 要使用要使用linq to db4o, 只需要在项目中引用这个程序集。

借助于LINQ技术, 我们可以使用一种类似SQL的语法来查询任何形式的数据。

LINQ必须以select或者是group by结束, 它的查询返回值的类型是临时变量的类型, 可能是一个对象也可能是一个集合。并且LINQ的查询表达式是在最近一次创建对象时才被编译的。通过LINQ来查询db4o为使用者带来了很多方便, 不过现在linq to db4o还没有非常成熟, 期待其更加完善成熟。

4面向对象数据库的主要优势

通过上面的分析, 结合具体的应用, 我们可以看到面向对象数据库有以下明显的优势:

(1) 大型应用程序和数据结构的存储。面向对象数据库不仅能存储复杂的应用程序, 而且还能存储较大的数据结构。尽管关系数据库支持大量的元组, 但单个元组的大小受到限制。有些关系数据库在这方面有所放松, 但带来了数据库重组复杂与管理效率低等问题。面向对象数据库不会因为有大量对象的存在而降低了性能, 因为不管对象的特性有多复杂, 应用程序都没有必要把对象分离或装配。这样就使得面向对象模型支持复杂应用, 应用中数据的复杂性越高, 数据间相互的关系越复杂, 性能的提高也越大。

(2) 对象的直接引用。应用程序可以对对象直接引用, 这样就降低了数据的冗余, 有利于数据完整性维护, 实现数据的共享, 提高了对于数据的搜索和访问能力, 在关系数据库中, 复杂的数据集必须由应用程序组装, 使得效率大打折扣。

(3) 数据库与高级程序语言的无缝连接。面向数据库可以与高级程序语言实现无缝连接, 这为它自身提供了优良的应用开发环境。

(4) 简化并发控制。在关系数据库中, 应用程序必须显示地对数据库进行封锁, 还要考虑封锁类型, 而且对某张表或其中部分元组的封锁可能会影响其他的表或元组的封锁, 而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并发控制以对象为封锁单位, 相关的数据由对象本身的结构决定, 一些控制可由对象的方法和触发器完成, 这样大大简化了并发控制。

5结束语

从以上对于两种数据库技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RDB技术虽然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让人不满意的地方, 但毕竟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 (普遍认为, 1970年, Edgar Frank Codd发表的题为“大型共享数据库的关系模型”的论文是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开端) , 这种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的成熟, 在计算机的数据库领域它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近几年或十几年, RDB技术仍是大多数数据库设计人员的首选。另一方面, 对于OODB技术而言, 虽然它成为下一代数据库技术的代表, 这其中仍有许多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需要在具体的应用中不断地加以扩展和完善。因此这两种技术的发展虽然是不同步的, 但RDB技术为OODB技术做了铺垫, 随着Java, C#等面向对象程序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入,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完善, OODB技术也会在数据库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前景。

摘要:关系数据库与面向对象数据库作为第4代和第5代数据库的代表, 它们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两种数据库技术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从基本的概念入手, 结合两种技术的外在特征, 通过两种工具MySQL及db4o的使用分析, 探讨它们内在的技术细节, 全面地对这两种数据库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面向对象数据库,关系数据库,db4o,MySQL

参考文献

[1]朱亚楠.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及其前景分析[J].软件导刊, 2009 (2) .

[2]王功明.面向对象数据库发展和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3) .

[3]萨师煊, 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毛国君.高级数据库原理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比较对象 第7篇

我国现行制度中, 法官作为公务员选任, 准入门槛低, 职业化和专业化不突出, 行政化严重。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 年7 月9 日发布的《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 ( 2014 - 2018) 》 ( 以下简称《四五纲要》) 提出: 推动在省一级设立法官遴选委员会”, 建立法官逐级遴选制度, 完善法官等级定期晋升机制。司法权作为一种裁判权, 要求裁判主体具有职业化且专业化的高素质: 通过职业化, 保证司法的稳定性和程序性, 约束行政干涉; 通过专业化, 对法律话语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垄断, 排除行政干涉。因此, 改革法官选任制度将是本轮法院改革的逻辑起点[1]。

分析《四五纲要》可以看出, 目前对法官遴选制度的规划将有两个层面, 一个是横向外部向内部的人员流动, 即新任法官进入法官行列; 另一个是纵向由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的遴选。这两种人才流动方式都需要由新设立的法官遴选委员会以专业角度将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提名为适格的法官候选人, 由组织、纪检部门“把关”, 由人大任免。但这一规划对这三者权力分配不明, 遴选委员会、组织纪检部门、人大是共享权力还是具有不同的权力层级, 是否存在最终决定的机关? 新设立的遴选委员会委员怎样形成? 其议事机制如何? 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梳理各国制度设计和经验材料的基础上, 笔者发现美国法官的选任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在渐进发展过程中淘汰选择的结果。本文将从美国州法院法官选任制度入手, 首先, 着重考察密苏里方案推广的过程, 结合我国的司法现状, 介绍密苏里方案在制度价值、结构设计、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机理; 其次, 论证密苏里方案对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的可借鉴性, 提出改革的方向, 以期在一种比较法的视野中通过一个典型样本的考察与分析, 为我国法官遴选运作机制改革提供一个可参照的范例。

二、选取密苏里方案作为考察样本的原因———一个简短的历史

密苏里方案 ( Missouri nonpartisan court plan) 又可以被称为州民审查制或任命与选举相结合的功绩选任, 其运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由州大法官、州律师协会选举出来的三名律师和州长选出的三名普通市民组成法官提名委员会提名制作候选人名册, 二是由政府首长 ( 州长) 从名册上记载的候选人之中任命, 三是任期届满连任时由市民进行信任投票 ( retention election) 。从多种方案中选择密苏里方案作为考察样本的原因如下:

( 一) 符合“存在问题———依法治理———逐渐解决———运行良好”的发展路径

密苏里方案由密苏里州1940 年宪法修正案确立, 在此之前, 其一直沿用了自1821 立州时确立的州长任命制。但运行过程中, 出现选民对票选法官缺乏热情, 行政机关过度影响, 野心家为取得司法职位疯狂竞选, 法官候选人为获取竞选基金与富有的律师勾兑, 选民非基于候选人司法能力而是党派倾向进行投票的现象。1940 年由市民发起普选, 以535000: 432244 获胜修改了州宪法, 提出如下方式遴选法官:

1. 由密苏里最高法院推选1 名法官, 由上诉地区律师协会分别推选出共3 名律师, 由州长任命3 名普通市民共同组成全州的上诉提名委员会 ( Appellate Judicial Commission) , 除法官外任期6 年, 且每年都有成员换届。一旦上诉法院有空缺, 委员会向州长提交3 人律师小组, 由州长择其一任命。法官的人选12 年前就确定好, 不因任命者的换届而改变。

2. 依本方案任命的法官在任职一年后在第一次普选中提请保留。若审查通过, 法官可以任满任期, 也可能获得连任直到70 岁退休。

3. 依本方案任职的法官不得加入政治组织, 不得作出政治贡献, 不得为保留而拉票或为继续保留而筹措资金, 但可以宣告支持某个政党或在预选中投票。

最初, 这一方案只适用于州最高法院法官, 三个区上诉法院和圣路易斯城以及杰克逊郡的巡回法院。随后, 圣路易斯郡、克莱郡、普拉特郡的巡回法院法官和联席法官。随后推广到全州以及其他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密苏里方案成为全美流行的方案, [2]在运行中产生的良好效果, 获得了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

( 二) 以排除法官遴选的行政化为主要目的

密苏里方案去政治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其确立之初的1941 - 1953 年, 州长仍是任命提名中自己同党派或有党派倾向的人选, 甚至提名委员会为了获得提名通过也会有意提名州长所在党派的候选人, 但所任命的法官素质已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53 年11 月, 两名第16 巡回法院提名委员会对委员会的多数意见向州长提出异议, 认为多数意见对政治考量有“不合时宜的顺从”。1954 年, 最高法院通过法规赋予委员会修改提名的权力, 但大多数地方的委员会都拒绝行使这项权力, 直到1955 年重新任命委员后, 才通过了新的提名, 任命了2 名共和党法官和1 名民主党法官。[3]

( 三) 存在“提名———任命———审核”的运作机制

比较密苏里方案和我国《四五纲要》的初步布局, 可发现二者具有相似性, 使得密苏里方案相较其他方案更具可操作性。首先, 都具有一个提名机构享有提名权, 考察密苏里方案中的法官提名委员会的人员组成、选任方式、运作流程将对建立法官遴选委员会产生参考作用; 其次, 遴选法官的任命权与提名权分离, 且最终任命权力具有形式化趋势, 密苏里方案中享有任命权的州长只能对提名委员会提名的候选人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任命, 而不能改变提名人, 而“人大按法律任免”相比州长, 更具有形式上确认的性质; 再次, 《四五纲要》中组织部门的把关实际上是一种事前的审核, 密苏里方案通过选民信任投票的方式审核法官人选的方法对我国的改革可能具有借鉴意义。

( 四) 所辐射的区域范围适中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史蒂芬·布雷耶 ( Stephen G. Breyer) 曾说: “美国司法制度公正与效力的盛名和真实都在各州的手中。”无独有偶, 我国法官遴选制度改革将从具有对应建制级别的省级建立法官遴选委员会开始, 对州法院系统自下而上的考察将优于对联邦法院系统的考察。

三、经验与借鉴

有学者很早以前就作出法官选任制度改革的相关设想, 在相关的司法文件中也有所提及 ( 如《公开选拔初任法官、检察官任职人选暂行办法》) , 但并未真正进入实践。一方面是由于过去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不足, 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改革缺乏整体和个体、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规划。参考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供给规划的概念, 法官选任应对法院外部和内部的人才供结进行预测, 从而明确未来一段时间的人才供结总水平, 重视法院内部的人才培育和开发规划, 以保证人才内部供给的目标达成。

( 一) 遴选机制的适用对象

目前法官选任一般的途径是: 通过统一的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成为无职级的候补法官→办案达一定期限独立办案→法院院长从法院已有人员中任命助理审判员或初任法官。法院内部遴选一是从现有办案人员中遴选初任法官, 赋予其相关职级, 另一个是从下级法官中遴选下级法官。前者是非法官通过遴选获得法官身份, 是本次改革的重点, 密苏里方案也更具有借鉴价值。通过改革, 使得法院内部人员能够迅速且规律流动, 更好的与外部流动衔接。同时, 法院级别与法官素质相适应和上下级法院法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及一定的竞争性也有利于对法官的能力锻炼和勤勉激励。

( 二) 遴选委员会的组织构建

在目前的司法改革试点中, 很多单位都对法官的遴选做出了尝试, 如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从全院遴选出54 名主审法官, 这里主审法官因员额制做了强调, 实际上就是真正具有资质的法官, 此类法官的选任当然应由遴选委员会提名。因此, 法官遴选委员会必须尽早建立。参考密苏里方案的域外经验, 主要有以下方面:

1. 确保实质提名, 增加审查。提名实际上暗含对法官候选人的提前审查, 因此提名权不仅应当是一种建议权而应当是一种实质性权力。与此相对, 政治组织部门的“把关”, 可以参照密苏里方案中的州长任命, 有决定性作用但受提名权制约。对于人大的任命应当结合定期的审查, 审查机制可以比照密苏里方案的信任投票, 但也应考虑到我国现有语境下仅就法官选任发起投票可行性低, 因此对新任法官的审核投票可以在次年的人大会议上与法院工作报告的审议一同进行。

2. 机构设置与人员组成。对于遴选委员会设在哪一机构下, 涉及各方利益博弈, 是改革的难点。笔者认为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 可以参考密苏里方案, 遴选委员会由省级法院统管, 同时明确遴选委员会只享有提名权, 其变更提名候选人必须以人大拒绝任命为前提, 以约束其权力。对于人员组成, 应该更加注重遴选委员会对法官候选人的事前审核功能, 保证其职业化和专业化, 因此可由高级法院推选出的法官、律师协会推选的律师以及法学会推举的知名的法学教授组成。

3. 任期设置。遴选委员会应当作为一种常设机构建立, 委员的任期应当与行政官员的任期错开以避免行政化干涉, 可以以6 年为限, 而其他非法官委员, 可以将任期设为3 年。

摘要:法官遴选机制改革是法院改革的一个逻辑起点。《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 (2014-2018) 》提出了改革的初步方案, 但未规定细节。美国密苏里方案与现有方案具有相似性, 且解决了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法官任命行政化问题, 运行效果好, 可以作为我国改革的比较样本。考察密苏里方案的推广过程, 从内部与外部两个场域分析密苏里方案为何是一种优势方案以及其内外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论证密苏里方案对我国法官遴选制度的可借鉴性, 提出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法官遴选,密苏里方案,比较法

参考文献

[1]贺小荣.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的理论基点、逻辑结构和实现路径[N].人民法院报, 2014-7-16 (5) .

[2]Henry R.Glick.Promis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issouri Plan:Judicial Selection in the Fifty States[J].U.Miami L.Rev.Vol, 1978, 32:509, 510.

比较对象 第8篇

关键词:地球科学,职业规划,问卷调查

一、问题提出

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价值观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高等教育者的重视, 但多数研究是基于面上的、笼统的, 对于某个专业或行业的专门性研究相对比较缺乏, 在对相关专业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时缺乏针对性, 教育效果有可能大打折扣。专业领域的职业规划调查研究, 对于相对艰苦、冷门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对于研究型大学, 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和个人期望值均较高, 专业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 对于艰苦专业的不认可往往会表现得更为凸显;与此同时, 作为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地球科学学科, 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军人才, 这对研究型大学的地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也很艰巨的任务。深入了解地球科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以及职业规划的现状和期待, 探索更为有效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途径, 对于地球科学学科的人才储备、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实践性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实践, 参考当前国内外有关职业规划的调查问卷, 自编“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 从专业认识、职业期待、职业规划现状、择业价值观四个方面共48个衡量指标开展问卷调查, 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二至四年级、研究生一至三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同时选择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对象, 以进行必要的比较分析。

调查方式采用群体研究和抽样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南京大学学生采用群体研究方法, 针对本科三个年级和研究生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开展调查, 共发放问卷348份;北京大学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 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随机抽样, 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5份;中国地质大学也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办法, 共抽取本科生、研究生200名, 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本调查有效问卷640份, 涉及地球科学领域14个专业, 被调查学生的本科院校涉及48个地学领域院校。对640份有效问卷调查材料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一般指标进行校际比较分析, 重要指标进行个体因素相关性分析。

对问卷四个部分的量表分别进行了信度分析, 职业规划、自我探索、职业价值观三个重要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84、0.843、0.791。一般而言, 克朗巴哈系数越接近1说明量表的内在信度越高, 只要克朗巴哈系数超过0.6, 调查数据就有分析的价值。所以, 本调查中的职业规划测量项目内在信度很高, 具有分析的价值。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 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1.专业认可度。对于专业的选择初衷, 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服从专业调剂”和“无奈选择”的比例分别高达65.5%和71.1%, 而中国地质大学则有46.7%的学生是因为感兴趣而主动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对于专业的认识相对更欠缺, 且主动选择地学专业的比例较低, 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后的专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问卷通过“高考时选择高校和专业的考虑因素”进行数据统计, 前三项因素为:学校所在地区29.8%、兴趣爱好45.3%、方便就业10.3%, 启示高校要在学生进校后需要从兴趣激发和就业指导角度开展相关的专业认识教育。

2.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专业认可度相关性分析表明, 父亲受教育情况、家庭所在地、父亲职业、性别等是显著相关因素 (表1) 。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 学生更倾向于“感兴趣, 主动选择”;父亲的受教育情况越低, 学生则倾向于“服从专业调剂”。性别是“入学前对专业认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 接近60%的女生在入学前对地球科学专业完全不了解, 对专业“有所了解”的比例男女生分别为49.0%、37.3%的女生。

注:**表示, 在置信度 (双测) 为0.01时, 相关性是显著的;*表示在置信度 (双测) 为0.05时, 相关性是显著的。

将就业前景的四个表述方面进行离散化后进行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分析 (图1) , 可以看出地级市和副省级市生源对地科就业前景比较看好, 高于总体情况, 农村、乡镇生源对于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更为不乐观, 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需要了解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岗位信息。当父亲的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时, 对于地学专业的就业情景持最积极的态度, 当父亲职业为农民时, 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最为不看好, 这也说明地学专业不为普通大众所了解, 由不了解造成相应的不看好。

(二) 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1.职业规划现状。调查显示, 81.4%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非常重要, 但49.4%的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不了解;对于个人探索、职业世界探索、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认识, 超过5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9.7%的学生认为兴趣测试非常重要, 但仅有36.7%的学生接触过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规划教育在研究型大学尚有大量普及性工作亟待完成。“自我探索”调查显示, 80%的学生对于自身有一定的思考和定位, 但是对于自身所适合的“职业和岗位”、“职业技能”探索甚少, 65.2%和73.2%的学生对此表示不了解, 提示学生个体职业规划的深入层度比较欠缺。

关于就业实习, 93.7%的同学都认为是重要或者非常重要的, 遗憾的是, 参加过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较低, 仅为19.4%。其中中国地质大学 (29.2%) 参加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显著高于北京大学 (17.0%) 和南京大学 (14.4%) 。学生职业规划开始时间的调查显示, 大二、大三是开始职业规划较为集中的时间, 但仍有39.7%的学生对于未来没有规划, 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大四 (27.3%) 、研三 (30.4%) 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

2.相关因素分析。对自我探索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 父母受教育情况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呈现正相关;性别与自身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存在相关性, 女生中34.1%表示不了解, 男生不了解自身技能的人数占24.5%, 其他方面的相关性不明显, 表明自我探索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手段获得有效提升。“大学前学习相对轻松, 参与社会实践较多”、“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 其职业规划明显早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 非学生干部的高年级学生中有40.6%的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 表明社团和学生活动组织有助于学生更早地制订学业和职业规划。

对“专业选择缘由”与“职业规划情况”两个量表选项进行相关性分析, 运用卡方检验得出的p值为0.029, 说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进展情况与其专业选择的原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 对专业感兴趣而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的开始时间更早, 而“无奈选择”或者“服从调剂”的学生到高年级阶段仍然有36.1%和34.5%的学生尚未进行自己的规划。

3.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期待。大学生在专业课老师、辅导员、父母等处可以获得较多的职业规划指导, 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师尚未发挥明显作用, 但是仍有不少学生期待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对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大学生最大的期望是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实习的机会, 此外, 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兴趣和技能方面的测评,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三) 职业期待

1.就业领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领域, 三所大学具有各自的特点, 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愿意在本专业对口领域工作 (43.1%) , 南京大学选择在对口领域的人数比例为21.7%, 北京大学仅为15.5%;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都很高, 综合性大学更明显, 显示出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生既希望利用专业知识优势, 同时期待不局限本专业领域的、更为广泛的就业领域。关于“就业决策自主性”, 90.7%的学生表示择业决策由自己决定, 体现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2.就业去向。对于未来的就业去向, 33.3%的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 其中南京大学的比例明显低于另两所高校;希望到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相当, 显示出南京大学的学生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为未来求职的三个主要去向;除了国有企业, 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希望去外资企业, 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则更希望到事业单位。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挑战性, 地学特色院校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稳定性。

3.岗位类别及城市。对于未来所希望从事的岗位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学校”和“性别”是相关性因素。以学校分类进行数据分析, 三所学校的学生期望从事的岗位比例最高的为专业技术类 (33.4%) 、科研学术类 (30%) 和管理类 (12.1%) , 11.2%的学生对于未来想从事的岗位没有考虑。比较分析表明, 期望从事科研学术类岗位的学生中, 北京大学的学生比例最高 (37.1%) ;专业技术类岗位最受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青睐 (43.1%) 。南京大学的学生的岗位期待主要集中在科研学术、专业技术、管理和规划设计类, 相对而言较为分散, 与专业设置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南京大学工科专业的设置对于拓展学生的岗位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A.科研学术类B.专业技术类C.管理类D.营销类E.规划设计类F.艺术创新类G.自由职业类H.服务业类I.自主创业J.尚未确定

关于未来职业所在城市的期望, 相关性分析表明其与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不明显, 但是与“学校”的相关性显著。北京大学近一半的学生倾向于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 南京大学的学生有29.7%的学生希望在南京就业, 20%左右的学生希望在江苏附近、江浙沪等地就业;19.8%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希望能在武汉就业, 不少学生希望到环境较好的城市就业, 杭州、成都等地的选择比例较其他城市略高。

4.月薪期待。关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待, 北京大学选择人数比例较高的月薪值分别为5000 (28.0%) 、8000 (17.1%) 、10000 (20.7%) , 南京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较为集中在4000 (10.6%) 、5000 (33.6%) 、6000 (10.3%) , 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相对集中在3000 (17.6%) 、4000 (23%) 、5000 (21.9%) , 一定程度体现了不同地区的薪酬水平和不同学校学生的薪酬期待。

5.就业难点。对于就业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53.3%的学生认为会是“专业局限性”, “社会关系”成为就业担忧的第二大因素, 其次是实践能力欠缺及性别歧视, 均与专业的特殊性相关。从学生性别角度的比较分析显示, 除了专业局限性这一共同的难点外, 男生更担心社会关系和实践能力, 女生更担心性别歧视。

(四) 职业价值观分析

1.就业形势预判。三所大学的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态度表现出乐观与谨慎的态度, 一方面认识到就业的形势很严峻, 不容乐观 (61.7%) , 另一方面也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88.9%) 。相比较而言, 北京大学的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表现得最为乐观 (92.6%) ;南京大学的学生则表现出自信 (88.2%) 并随遇而安 (49.9%) 的态度, “不担心就业”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中最高 (43.9%) ;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在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上与前两所学校相比, 自信心稍低, 但是“不想考虑就业形势问题”比例最低 (14.1%) , 表现出较为客观现实的一面。

性别比较角度的分析表明, 男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更为乐观, 而女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态度更为积极。从专业与就业形势预判的相关性分析来看, 地质学类、地质工程、地球化学类的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势表现得更为积极的一面, 且对于职业规划表现得更为主动。

2.就业时机。关于最佳的就业时机, 支持研究生再就业的学生比例略高于本科生, 三所学校的差异明显。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学生都更倾向于研究生再就业, 但北京大学的学生认为自身尚不够成熟的动因更大, 更多的是从内在考虑, 南京大学的学生从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和自身修炼三个方面都有所考虑, 更多的是从客观的就业形势角度考虑就业时机;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57.7%的学生希望本科就业, 趁着年轻多到社会上历练。从性别对比角度看, 男生更愿意在本科毕业后就业, 女生对于本科就业更没有自信。

3.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分析。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调查显示, 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 仅有17.8%的学生表示不同意, 其中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最认同, 北京大学的学生最不认同。认为野外地质工作很辛苦, “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的学生中, 南京大学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 (27.5%) , 中国地质大学中74.5%的学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是三所学校中比例最高的。对于“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这一说法, 73.5%的学生表示同意这一说法, 表现出学生更愿意在室内从事科研工作, 对野外地质工作之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根本性认识。其中, 南京大学对室内从事科研表现得更为赞同, 女生比男生更愿意从事室内的科研工作。

从专业角度看, 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于野外工作的看法最为积极, 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学生更不看重野外地质工作。地质工程和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的学生同意“能不出野外就不出野外”的比例最高, 地理学、地球物理、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此表示不同意的比例最高。

随着交通和住宿条件的大大改善, 野外工作环境和条件已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提升, 关于“目前交通住宿条件便利, 野外工作艰苦程度不高”的说法, 约70%的学生表示认同, 南京大学的学生表现得最为认同, 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同学却最不认同,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的学生所参与的野外地质工作程度有所不同。

综观分析, 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也认可当前野外工作各方面条件的良性改善, 但是在野外地质工作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 多数学生认为在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科研工作, 且越是综合性强的高校的学生, 越是理所当然, 专业性的高校学生更能接受野外工作在科研工作中的分量。

4.职业价值观分析。问卷设计了14个指标测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调查显示, 学生最关注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73.2%) 、薪酬待遇 (63.4%) 和兴趣爱好 (73.3%) , 对于专业对口的需求不是很强烈 (39.5%) , 认为“国家需要”是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学生比例是最少的 (32.2%) , 在择业时考虑“国家与社会需求”比例最高的为中国地质大学 (23.1%) ,

三所学校学生的择业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学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体现”、“个人兴趣”、“工作的体面性”, 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看重“工资待遇”、“行业发展前景”与“与所学专业对口”。除此之外, 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环境舒适”、“工作轻松自由”和“较好的人际氛围”, 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多样化的工作体验”, 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的稳定性”。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关注自身发展、体验与挑战, 地学特色院校更注重工作内容和稳定性。

其次, 男生更关注工作的体面性、挑战性, 女生更关注工作的舒适环境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多数学生对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非常关注 (72%) , 近半数学生认可职业发展前景与国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 (47.7%) 。后现代的价值观念表现得较为明显, 71.2%的学生希望在工作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促进自身成长成熟”, 45.4%的学生视工作为“生存的手段, 更为享受工作之外的生活”。

家庭所在地与择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在择业时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学生比例最高的是来自于农村的同学, 表现出在择业时, 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能够相应国家的号召和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 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对于工作人际氛围的关注度高于来自其他地区的学生, 体现出农村和乡镇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焦虑。随着生源所在城市的级别提升, 学生本人对于自身的价值体现和需求、工作挑战性和多样化体验都表现得更为明显, 说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个人的择业价值观更趋于务实和后现代化。

四、结论与思考

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认识与职业规划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 专业选择比较被动, 专业兴趣不足, 对于专业的社会地位、就业领域不够了解, 尤其是综合性大学, 需要及早进行专业内涵与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教育; (2) 多数学生能够认识职业规划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相关的理论、方法缺乏了解, 职业规划开展的进度和深入程度均存在不足; (3) 地学领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务实, 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薪酬待遇和兴趣爱好的满足, 价值观引导与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 (4) “高校”、“性别”、“父亲职业”、“父亲学历”、“性别”、“生源地”等大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与专业认识、职业规划的诸多要素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这对于高校地学专业进行自主性质招生及更为精准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基于此, 高校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与大学生个体需求的相结合, 从专业兴趣引领、专业美誉度提升、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探索切实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和方法, 为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

(一) 努力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地球科学专业领域的专业认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从建国初期的推崇, 市场经济发展后的逐步消退, 到新世纪以来认知度和认可度均较低, 专业发展与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愈加显著, 亟待有效的专业形象提升措施。大学生对于地学专业的认可度与其自身的职业规划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 充分说明提高专业认可度是大学生提升规划意识、建立自我认知、树立正确职业观的重要开端。

高校可以通过地学校园文化环境的氛围营造, 通过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 将专业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科研、公益、社团、休闲等活动中, 展示地学魅力, 对话现实问题, 解决公众困惑, 提供志愿服务, 普及地学知识等, 让学生在图文展示、文体表演、户外拓展、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校园宣讲、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活动中, 梳理架构并灵活运用地学知识, 在自我组织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敏锐度, 提高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地学科普创作是更为广泛的提升专业美誉度的有效手段。现代地球科学专业的美誉度提升有赖于多层次、多角度和专业化的科普活动, 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专家学者与创作团队共同参与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起由行业科技专业人员、科普人员、新闻媒体组成的科普创作人才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和支持高校突破学科和专业限制, 开展地学与新闻学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 有计划地培养地学科普创作、编导和出版人才, 为地学科普创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地学科普创作人才队伍。

(二) 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专业兴趣

兴趣对于大学生明确目标、合理规划、集中精力、发掘潜能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系统、全面、有效的专业认识和了解。

新生导学活动是大学生尽快了解专业、建立兴趣的重要途径。新生导学课程的内容应涵盖地球科学领域各个专业方向, 包括专业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前沿、难点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及职业去向等, 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分析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对于人类生存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古生物、岩石、矿床等地学基础学科角度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等方面, 揭示数理化等基础理科学科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领域, 激发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专业兴趣。导学课程的内容需要专业知识和职业规划相结合, 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内涵和社会地位, 同时能够结合自身找到契合点, 建立与地球科学专业之间的个人内在关联。

名师参与导学活动是兴趣提升活动的有效保障。学术精湛的大师、名师更能够将深奥的地球科学专业知识阐释得通俗易懂, 学者对于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越是深入, 越是能够接近这门科学的核心和精髓, 对于学科体系的了解也越是透彻和系统;他们不仅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对生产实践也有相关的接触和了解, 可以融科研与教学为一体, 创造性地开展基础课教学;他们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术经历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法, 因此其授课更具有启发性, 更能够深入浅出地带领新生进入科学殿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对于初涉地球科学的学子至关重要。

(三) 全方位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精准、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更快地明确目标、提升动力、规划学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建立由学校、院系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两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全校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部门负责专业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团队的组建和培训, 教务部门负责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 学院学工人员负责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规划咨询指导具体工作,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校友、用人单位的多方面资源, 共同开展针对不同学生团体、不同求职意向学生的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从课程内容角度, 专业课程需要增加专业所对应职业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岗位性质和内容等信息, 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业信息, 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探索, 并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 为职业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的积累。从教学方式角度, 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分组讨论、项目开展等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互动与交流中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引发其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

针对多数同学对于职业规划体系尚不够了解情况, 高校需要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课程体系, 组织专业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课程教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 应通过职业规划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生涯人物访谈、校友交流、单位参观、就业实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课程内容的消化和应用,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 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 树立积极的成才观和职业观。

对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 职业世界的探索对于学生的职业定位非常关键。职业世界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就业实习、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索, 这决定了职业规划教育需要用人单位及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及杰出、知名校友的普遍参与。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 增进彼此的了解;邀请行业内的从业人员进校园, 帮助学生认识职场世界和职业要求;邀请各个领域的校友返校, 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和指导。有关行业的实践性较强的职业课程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从业人员或校友进校园担任授课教师, 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地球科学学科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 其科研和就业领域涉及各行各业, 但目前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可度尚显不足, 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储备极为不利。地球科学学科招生政策、专业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效机制的形成, 有待于政府、高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方法及应用 (2009) [M].电子工业出版社:367.

[2]白强, 高定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3]凌文辁, 方俐洛, 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 1999 (7) .

上一篇:新生儿溶血病下一篇:重构城市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