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学范文

2024-07-20

以学定学范文(精选12篇)

以学定学 第1篇

镜头一:

课中,四(3)班教室。

老师:同学们,学到这儿,让我们一起来做健脑操,放松我们的身体和大脑!

全体起立做运动,拍拍手、拍拍肩、交叉拍膝、交叉拍脚后跟、划“8”字、交叉按摩肩部……

镜头二:

课终,五(7)班教室。

(教室里又响起轻柔舒缓的音乐,学生趴在桌上,静静冥想。)

老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自己梳理知识的时间,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感想呢?想一想,怎么来画自己的思维导图呢?想好的同学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开始在思维导图本上写写画画……

在南京市东山小学,每一节课上都有这样一些特殊的时刻,这正是学校所实践的“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的研究。“友善用脑”理论是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Christine Ward)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她把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融为一体,要求学习者合理善待自己的大脑,科学利用自己的大脑。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几年,众多教育学者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其目的都是倡导依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而“友善用脑”的理念更告诉我们要“以学定学”,不但要依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更重要的是依据学生的学情来帮助学生主动地学习,不但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更重要的是从科学用脑的角度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就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分数》为例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设计“自学导航”,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学习不是简单地“输入、储存”课本和教师提供的信息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学前安排自主学习是符合脑科学原理的,只有充分关注并了解了学生原有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确定如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

《认识分数》这节课在课前我设计了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导航”,主要包括“我已知道”、“我会探索”和“我会联系”三部分内容,分别帮助学生回忆与分数有关的“平均分”的知识,由此引发学生探索新知“半个怎么表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最后让学生尝试练习,对重点和疑问处做好标记。整个“自学导航”重感知尝试,鼓励学生质疑存疑,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认知储备。

二、强调团队合作,培养学习能力

乔哈里把人的内心世界比作一个窗子,它有四格:公开区、隐藏区、盲区、求知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他目前具有的知识层面只有公开区和隐藏区, 公开区是人人具备的“你知我知”的领域, 而隐藏区则是“我知你不知”的领域, 盲区是“你知我不知”的“他知领域”, 未知区则是“我不知你不知”的全新领域。“乔哈里窗口”清晰地告诉我们, 课堂教学中, 必须重视团队的力量,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 使他知变成我知, 我知变成他知, 扩大公开区, 缩小盲点, 促进共同探讨未知领域。因此, “友善用脑”教学中, 倡导通过团队 (即小组) 合作交流让学生共享学习收获, 发现认知盲区,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并确立新的学习起点, 帮助学生开展新知的探索, 真正实现“以学定学”。

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上,团队合作学习主要要经历“组内交流—团队展示—班级探究”的过程。

在《认识分数》这一节课中,一共团队合作学习了3次,分别是“造”分数、“做”分数和“用”分数。在“造”分数中,先是小组合作,分享“半个”的表示方法和优化小组内的表示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小组成员共享学习收获。然后是团队展示各组的表示方法,以一个团队展示为主,要合理分工、同步展示,同组同学说、读的同时,有到前台板演、展示等,而其他团队可以适时补充,提倡组际之间辩论式交流,从而优化后确定用分数来表示,解决小组的认知“盲区”。最后是班级探究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意义,突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

三、运用多项策略,调节学习状态

课堂上,学生常常走神,因此我们往往通过采用特有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减少精力的流失,概括起来有:音乐、健脑操、多感官教学、思维导图、冥想、个性化记忆等等。

如在《认识分数》这节课中,一开始我播放了《大地的旋律》,这是一段轻柔舒缓的音乐,它有助于使学生进入沉思状态;而在学生动手“做分数”的时候,则播放了莫扎特的音乐,特别适合学生思考和操作;课结束的时候则播放了一段巴洛克音乐,这种音乐的旋律接近于休息状态下的心脏节奏,大约1分钟60拍,可以激活大脑,有助于学生轻松记忆。

当课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时,学生感觉疲倦时,则带领做一做有助于身体和大脑达到平衡的“健脑操”,让学生随着一段轻快的音乐拍拍手、拍拍肩、交叉拍膝运动、交叉拍脚后跟、划“8”字运动、交叉按摩肩部、心跳节奏环境下手脚交叉运动等等。

而在课的最后,我们鼓励学生画“思维导图”来梳理巩固《认识分数》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我们充分认识到机械地做大量重复的作业对学习毫无帮助,那怎样才有助于学习呢?写一写,画一画,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自己思考和创作的过程,亦即画“思维导图”,让孩子“用不同的符号、图形、文字、颜色画出你学到的知识,怎么想就怎么画”,从而个性化的记忆新知。

四、及时多样评价,激发学习动力

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因认识到评价中人的存在和价值,于是产生了“以长善而救其失”为指引的学生个人评价,形成“个人名片”;基于“友善用脑”的课堂教学,发现团队的结伴同行更助于培养“人”的发展,于是产生了“用合力来权衡能力”的团队评价,形成“团队名片”;基于评价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推动教育教学及班级共进,于是产生了“友善用脑”班级评价,形成“班级名片”。

而一名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每日评价”,针对团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评价。在《认识分数》这一节课中,我会根据每个小组课前自主学习(完成自学导航)、课中团队合作交流的情况随时在班级黑板右侧的“及时评价表”中加上不同的分数,重点关注团队的交流是否有序、团队的展示是否清晰、团队是否注意倾听他组意见等等。每一节课的老师都是如此,这样一天下来再由学生每天汇总课堂的“星”数或分值,当日分当日清,对小组团队进行整体评价,记录在“每日评价”栏中。根据“每日评价”的积分或“星”数,产生班级中的优秀团队,接下来就是将这些每双周评选出的优秀团队照片及简介张贴于教室外,即为“团队名片”。团队名片的展示更好地促进团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共同进步,也让展示的团队信心倍增。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读书心得 第2篇

一、 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教师指导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社会也很难进步,我们将目光放远、放大,在基础教育中我们有意识地对这方面投入,或多或少开发了孩子的智慧背囊,对他们而言将受益无穷,这种思维上的引导很好!

二、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自主意志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积极参与,并结合合作学习,自主管理自己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在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科学性、主体性、创新性等特点。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由个人自发的一种情绪,自主学习模式,与自我兴趣尤为贴近,它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效率,培养学习能力,解决“厌学与乐学”等问题。

三、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课标中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在适当任务中,合作学习有利于学习者通过同伴的解释和帮助,提高认知发展水平,巩固已学的知识,使其在学习上获益。

人是群居的动物,大家在一起学会合作非常重要,我的处事原则里有一条叫互助合作、共赢。在我的课堂上我大胆的尝试过让学生两个人一组,师徒结对的形式去背定义、公式。实验表明比我一个人讲给大家去听更有效率。并且通过这个合作,非常明显的拉近了同学间的友谊,一个人不可能总是对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当他学会了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了参与,学会了为别人着想等等隐形的益处,他的人生以后也是快乐的,积极的!

四、 体验学习教学模式

体验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我感知,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是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被形象的成为“体验学习圈”。它是一种理想化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者的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

身临其境的参与,当然能比在纸上谈兵更有利,但是现在很难实现室外的相关问题,比如说:我们需要自测一个大楼的高度,进行一个相关计算,我们不可

能带着学生出去,让学生爬上楼顶等去亲手测量,这涉及着安全等复杂问题。我们目前只是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等方式丰富课堂。上学期学立体几何时,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纸做立方体和用橡皮泥做模型,都考虑他们会不会拿剪刀伤到自己或别人,会不会把橡皮泥拿在别的课堂上玩等问题。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后果怎么处理。老师的责任很大,为了将自身的责任降到最低,一定能简化就简化的设计课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

五、 问题学习教学模式

“问题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问题学习”以杜威的经验主义为教育哲学基础,以建构主义为心理学基础,其实施融合了布鲁纳“发现学习”和施瓦布“探究学习”模式的精华,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发展人际沟通、合作能力、高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成为自主学习的终身实践者。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精心设问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就像看到精美的蛋糕,馋的想尝尝到底是什么口味的想法,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解析,在互动交流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六、 对话学习教学模式

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主动、积极地对数学问题开展对话交流的学习。根据日本著名学者佐藤提出的对话的三种实践,可知学生形成类比猜想能力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综合了与他人对话(教师和伙伴)、与客观世界对话(书本和知识),获取了新的知识,形成了与自己的对话(旧知和经验),达到自我的“最近发展区”。

这种学习方式特别适合用来培养学习者推理探索能力的学习方法。美国电影《末日哲学家》形象的体现了这种教学,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

研究学情,以学定教 第3篇

关键词: 学情 学习起点 以学定教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标志性的内容,从四年级开始每册都安排独立单元的学习内容。教材兼顾内容、形式的呈现,更注重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维熏陶。《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安排在苏教版2004版五年级(下)第88—89页,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一些关于日常生活中“倒推”的认识,并在已学习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推”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推”的策略加以解决。教材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推”的策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与过程,体会“倒推”的策略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前测题

1.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数。

( )-30=50 ( )×9=54

2.张师傅要完成850个零件的加工任务,已经加工了5天,剩下的比已经加工的少50个。张师傅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先画图整理,再解答)

3.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25米,后来因修路的需要,长减少了3米,这时花圃的面积就减少了24平方米。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前测题设计意图

1.了解学生对“倒过来”算的掌握情况,也把书本上本节课后的相关练习题提前让学生解决。

2.了解学生对于列表策略的掌握情况。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体会列表整理的对应关系。

3.了解学生借助画图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的掌握情况。

四、前测结果的数据分析(共收到39份作业)

1.32人全部正确,正确率82.1%,比较集中的错误是第二个框,主要错误原因是学生没有“倒过来”算,按照54×9计算了。

2.26人全部正确,正确率66.7%。其中表格填写正确的是33人,正确率84.6%,列式正确的是34人,计算正确的是30人。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对于选择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进行填表,但计算正确率不高。

3.14人全部正确,正确率35.9%。其中画图正确的是16人,列式计算正确的是21人。学生能够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但对于画图策略掌握得还不够。

五、教学反思

这次有幸参加“特级教师工作室”活动,并且开设研讨课《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开始接触“学情前测”,虽然我对于学情前测还有太多不了解的地方,但是被学情前测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深深吸引。

(一)前测测什么?

学情前测,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基于整体把握教材,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技能、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进行检测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之前对学生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那么该了解些什么?怎么了解呢?我想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而定,总体上可以分为: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就在教学之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倒推策略》一课已有的知识经验准备,我进行试题检测的学情前测,有了这个学情前测,就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根据这个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二)在前测中找准“学的起点”。

学情前测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前测的结果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那么前测就成为形式,失去了真正意义。我想前测最大好处就是能让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能有更多的预设生成,因为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所以对于教学可能会产生的情况就有更多认识,能做更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其次,前测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每一节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有选择的教学设计。

(三)找准“学习的起点”,以学定教。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过来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不过这些特定问题又是比较常见的。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到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加以解决。

教材主编沈重予老师曾说:“解决问题的教学,其目的不仅仅满足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在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过去的解题经历,是形成策略的宝贵资源,形成策略需要自主体验。”而这一过程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让学生获得对策略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对某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初步感受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策略明朗化。如:呈现例1的新问题后,安排了两项活动:一是让学生在画图、填表等操作过程中思考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感受、体会“倒过去”的策略,体会它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应用策略的意识;二是解决问题后,再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反思,学生对题目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使“倒回去”推想的策略实现“化隐为现”,从而走出“潜意识阶段”。这样随着解决问题策略的初步应用及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浮出水面”并凸现出来,“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潜意识阶段”步入“明朗化阶段”,逐渐走向“深刻化阶段”。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不断整合、应用不同策略,不断丰富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在新的问题中主动、综合、灵活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

以学定学 第4篇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强化教学体系

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设计教案与进行备课等。在正式授课前,教师要熟悉教学流程,检查教学设计中是否存在缺陷。要做好教学预设工作,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储备和学习现状,减少惯性预设;第二,深入解读新课标的要求,降低过高预设;第三,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理清知识结构体系;第四,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降低无效预设。例如,在学习《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托盘天平称量出一粒米的质量,并计算出自己一顿饭吃了多少粒米。或是提问学生:你是否知道30ml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量?通过列举这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学习。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案代替教案,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将教案转变为学案,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教学模式。教案是教师为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而编写的教学方案、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为指导其主动进行知识构建编制的学习方案。高中化学教师要从教学三维目标着手,进一步将教学目标系统化。所谓的教学三维目标,是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本质、规律,掌握好重点内容;在过程和方法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方法,并能正确做实验,写出相应的化学报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化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

与其他学科相比,高中化学有着其独有的特殊性,即实验性极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做示范,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步骤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例如,在进行“钠和钠的化合物”的知识点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钠在水中的反应现象:钠在清水中游动,并快速融化成明亮的小球,过了一会儿,小球消失,并且产生气体。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如对于一些有危险的化学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实验方法同时,保证人身安全。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高中化学的积极性与趣味性。

四、因材施教,重视教学反思

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有效构建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教学反思也十分重要。教师之间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发表各自的看法,在沟通与交流中取长补短,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而在学生的学习中,反思也同样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日常教学或测验后,及时进行学习反思,记录下学习的困惑,适当对化学知识进行规律总结和方法归纳,使其在学习中能利用总结的规律与方法解决问题,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只有充分重视教学反思,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应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已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方式,既在传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变革,又是对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在进行“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全面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借助辅助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对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由于新的教育制度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成为当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首要工作。“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教学方法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出发,对新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探索,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化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木金.以学定教的课堂评价与教学改进[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02):4-12.

[2]汪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反思[J].赤子(上中旬),2015(11).

以学定学 第5篇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教学模式和课型的选择与应用》读书心得(原创)

八月 20th, 2014 暑期阅读了《“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教学模式和课型的选择与应用》一书,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它不是纯理论的专著,而是着眼于教师掌握“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基本理论,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为基准,把目前广为流行、得到公认并经过有效教学实践检验了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问题学习”、“对话学习”六大类型,分别用“教学模式”表示,每一“教学模式”下,根据学科教学实际,设置若干体现这类模式特点的具体课型,从“理论导航”、“案例精选”、“应用反思”、“实践架构”、“要点综述”五个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典型案例的展示来说明相关的理论问题,让一线教师一读就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在此书专题四体验学习教学模式这章节提到的情境体验式课型让我很感兴趣。情境性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让孩子们在丰富的情境中观察感受、展开想象、动手实践,使他们学得快乐、主动、积极、有效。情境体验教学是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通过《愉快的梦》教学实例展示了情景教学的优势,在教学前创设了夜晚星星闪烁,师生共同划起梦之船,以景引情,以情带声,将学生带入情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是激发儿童音乐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解决用悠长气息、高位置的声音表现歌曲的第三句这个难点时,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呼唤远方的小伙伴一起来看好玩的东西这样一种生活情境,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被激发,情绪高涨,歌唱的声音得到训练,教学难点顺利突破。学生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地发挥,让他们享受到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创新审美的体验。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愉快地学唱歌曲,大胆表现,快乐创造、共同分享。课堂是实施有效教与学的重要舞台,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生为本”已是教师耳熟能详的最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也越来越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必然的教学形态和策略,它已成为课改中出现的新模式、新课型的核心理念,成为新时期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去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灵活运用和善于总结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型,改进课堂,从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以学定学 第6篇

关键词:以学定教;导学互动;高效课堂;主动性

“以学定教 导学互动 高效课堂”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学案”在新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教给学生。

对于初次接触学案的我们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于是我们在学案教学中摸索前进,探寻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本人自从事生物教学工作以来,便开始运用“学案导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以往上课讲解知识点“满、透、细、实”的方法,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收集处理信息,独立获取知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现就在使用“学案”过程中的心得做几点说明:

一、精心编写设计学案

结合本校学生自身素质和学习情况,三维目标创设、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引导、现学现用等都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导学问题、学习过程、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等几部分。其中,学习过程包括:(1)课本中基础知识和概念,以填空或表格梳理的方式呈现;(2)学生自学课本,动笔填写;(3)对于重难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逐一攻破。

二、实施过程

参照下图,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课前预习导学案,提高自学意识

新课标新课改注重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获得知识与技能,即学会学习,这是终身受益的。课前预习虽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具有蓄势的功能,课堂上便能在讨论问题上,师生引起共鸣。

2.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要求学生自觉完成预习工作是很难达到的,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没有习惯进行课前预习。因此,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如此重要,让完成预习工作的学生充当高手,引导帮助没有预习的学生,取长补短,培养合作精神。教师主要是深入各小组检查预习情况,并收集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以学定教”。

3.提问竞争,展示自我

采用提问形式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回答问题只要学生基本答对即给予表扬和肯定,遗漏处教师给予补充;提问时以提问中、下等学生为主;对于疑难或不太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再适当讲解,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育家孔子的论述。它恰如其分地点明了学生需要启发的最佳时机。即是说当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直观教具、多媒体等创造情境诱导学生回答。

4.现学现用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行习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精心选编有阶梯性、层次性的习题,采取学生互相批改的方法,做到当堂反馈。

5.交流评价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再资深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思想,把“只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尺度。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学案导学法”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材中某些内容受学校条件、学生探究能力、学业成绩评定等多方面限制而不能进行,某些内容若采用此法则把课时拉得太长,耽误以后课业的进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仍然处于探索实验阶段,许多做法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完善,我也会乘着学校的东风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洋.对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J].才智,2010(12).

以学定学 第7篇

图1反映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关系;图2反映了教的作用:教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成长, 使学习者从学习状态1成长为学习状态2;图3对教与学的关系做了立体、动态的解释, 反映了教与学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 即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下面以《硫及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课为例, 谈“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等方面的实践与体会。

一、从教学设计看“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基本情况: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初中已经学习复分解反应、酸碱盐的相互转化, 初步接触了硫单质的性质, 又刚学完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性质, 且在前面学习中已经不断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研究物质转化, 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2.学习方法方面:通过初中酸碱盐转化关系图以及高一专题———第一单元的学习, 学生已经知道运用分类观分析物质之间的转化。

据此教师设计了从火山、含硫矿物等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这是初中接触过的内容) , 让学生谈谈矿工从火山口采集硫磺的危险经历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这是刚学过的二氧化硫的有关内容) , 与学生一起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这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生的认知情况 (最近发展区) 来确定教师教学的切入点,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还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在教师初步构建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草图后,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 并通过小组代表汇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逐步完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把含硫物质按化合价纵横排列, 横向物质中硫化合价依次升高, 纵向物质中硫化合价相同, 从上到下依酸→氧化物→盐排列, 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观在掌握物质转化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运用转化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红酒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 (如图4所示) 。这充分体现了“以教导学”———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在知识上、方法上、价值观上更上一层楼,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的基本观点来审视自己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 更能提高学生探究化学学科规律的热情, 使之产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动力。

二、从师生交流看“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

在师生一起建构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的环节中, 让学生先列举自己知道的含硫物质, 并把这些物质画成一张转化网络图, 再小组内合作、讨论、修改, 由小组长上台汇报、讲思路, 其他组同学评价,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 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以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点、障碍点, 为教师的教做好准备, 使教师的教恰如其分, 讲在点子上。正因为教师讲在点子上, 进而促进了学生有效的学。正因为学生学得有效, 才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成长, 并且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正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师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 讲在点子上。……一个理想的、良性的学习循环就构成了 (如图5) 。

教学片断一: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讨论、评议后汇报, 横排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氧化还原规律进行转化, 纵排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按初中酸碱盐关系图进行转化, 教师表扬学生对转化关系的总结后, 再引导学生运用获得的转化规律, “怎样防治酸雨?红酒中含有二氧化硫, 怎样消除?怎样测定?”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汇报, 教师了解了学生已掌握转化规律, 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律, 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推向更高的层次, 这也是“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理念的体现。

三、从小组讨论看“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 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一次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经历了这样一次小组讨论后,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否获得了提升。

教学片断二:在学生自主构建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知识网络的环节中, 教师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 自己独立画出知识网络的草图, 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两分钟时间开展讨论, 相互取长补短。甲同学构建的知识网络与课文P94相似, 如图6;乙同学则把SO3 与H2 SO4 、Na2 SO4 等排在同一列中, 如图7, 他们之间就发生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

甲“:你怎么画得和书上不一样啊?书上画得多规则啊。”

乙:“我画得不也是挺规则的么, 酸对应酸、盐对应盐、氧化物对应氧化物。”

教师再点拨:“什么是规则呢?排列整齐就是规则么?乙的排列从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思考后, 就明白了乙同学的知识网络图中不仅仅是物质排列整齐, 还暗藏着从纵向看是类似初中酸碱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从横向看是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要实现纵向物质间的转化只需加酸碱盐即可, 要实现横向物质间的转化必需用氧化剂或还原剂, 使学生对含硫物质的相互转化有了更本质、更系统的认识, 得到了知识与能力上的提升。

四、上课后的反思

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教师, 则图2就是一个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同学, 则图2就是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型;如果我们把图2中“教”的实施者理解为学习者自己, 则图2就是一个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模型 (如图8) 。

综上所述, “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是对“以生为本、先学后教、教学相长”等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在打造高效课堂、更新化学教学理念、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与实践, 不断总结、完善, 使之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以学定学 第8篇

一、以学定教教学改革优势

1、以学定教是实现“健康第一”基本理念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是以健身育人为最高宗旨,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身心健康并且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以学定教教学改革充分考虑到发挥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由过去的教授式体育教学转变为主动选择性学习。以学定教是顺应当代学生身心特征, 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课堂质量。

2、以学定教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体育教学改革始终以学生的健康为主线, 结合时代特征变革教学方式、方法, 以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以学定教就是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运动的潜能,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例如, 现在的中学生很不喜欢做广播体操, 但是他们对街舞、健美操很感兴趣, 并且有很强的学习欲望。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适当的引进街舞、健美操等项目, 同时将每周五天都是重复的广播体操改成周一、三、五做广播体操, 周二、四是街舞或者健美操。通过这样的改革后, 学生不仅得到了身体锻炼, 不同的锻炼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所以说以学定教是现代体育教学变革的发展趋势,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得到验证。

3、以学定教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不能很好地实现, 学生学习动机往往被陈旧的教学方法给抹杀, 最终变为学生喜欢体育课但实际参与运动人群较少。以学定教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龄等特征, 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运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影响以学定教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因素

1、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

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缓慢原因之一就是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 学校往往会把升学率和常规教学放在首位, 认为体育教学只是体育教师带着学生活动, 看好自己的学生不出事情就好, 这不仅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同时也对体育教师个人发展十分不利。体育教学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的健康直接影响到日后国家的建设。因此, 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是影响体育教学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

2、班级学生人数量多, 学生身体素质差异较大, 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了解较少

高中阶段往往班级人数较多, 高中生有很强的自我学习和管理和控制能力, 高中生初步有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由于遗传、家庭生活条件、体育教学等因素影响, 高中生的身体形态以及身体素质差距很大。据调查学生在初中、小学时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常识的了解甚少。

3、学生参与运动兴趣不高, 学生参与运动较少, 学生自我锻炼能力较差

高中阶段, 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中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却越来越低, 高中体育课堂往往会出现参与运动的人群越来越少, 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现象, 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自我锻炼能力较差, 甚至有些学生把运动当成了负担。

4、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陈旧影响教学

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体育教学最终目的。体育教学是要让学生学会终身受益的自我锻炼方法与能力, 体育教学方法是单调和重复, 往往会使原本快乐的体育课失去了光泽。

5、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影响教学

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体育教学要求教师一专多能, 体育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健康常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发挥自身优势来辅导学生, 让每个学生受益。

三、以学定教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加强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是开展好以学定教的重要条件

只有加强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 加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资金的投入, 学校重视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 学校教育才能健康发展。学校体育教育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师教学专业技术水平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建设, 因此, 学校重视体育教学必定会给学校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2、了解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 区别对待每个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健康常识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高中阶段由于学生性别和身体条件的差异, 导致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及时传授体育健康常识, 使学生能过明白参与运动能够提高自身的健康, 改变性格, 培养自身各种能力。由以往被动式运动转变成主动性参与运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采用集体对抗等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身体条件不好和运动兴趣不高的学生, 如果处理不好不爱参与运动学生的问题, 那么体育教学效果一定因此而受到影响。

3、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能力, 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学生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动, 积极提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使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和锻炼时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

4、根据学生特点, 采用集体备课方式, 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能力, 采用集体备课方式, 有助于弥补单个教师备课的局限性, 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分析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和影响学生学习因素, 采取对策, 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案, 并在教学实践中去检测和修正。

5、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教学能力

以学定教虽然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但对被传统教育长期误导的教师来说, 仍然是个新课题, 需要从观念到行为上实现某些转变。以学定教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超强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育教师要应具有丰富的体育常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 体育教师平时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体育教学动态并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去。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 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探索体育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总之, 以学定教, 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被教”转变成“主动学”,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丰富自己体育常识, 充分利用学生身心特点和运动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高中生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能力, 以学定教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可以增强高中生的身心健康,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以学定教, 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以学定教,高中体育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广转.“以学定教”——体育课备课的改进[J].科技信息, 2010 (8) .

[2]李同胜.构建“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

以学定学 第9篇

一、预学教材,了解学情

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学,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灵动的精灵,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教材能力,能依据教材编写顺序,理解教材的一些知识点、结论、公式与法则,能够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预学了“面积单位”后,对m2就提出为什么在m的右上角写2?2为什么要小写?预学不是让学生“放羊”式地看书,教师要提前一两天组织学生集体自学,向学生提供预学单,提出自学要求,然后把预学单收回分析。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花1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当堂提问。如教师给出预习提示:按课本内容的顺序学习,可以用阅读、笔算或画一画的方法,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联想,给理解的内容或不理解的内容标上符号,把理解、疑惑、问题写出来。

二、分析预学单,掌握学情

学生通过预学,了解了一些新知识、结论、法则,能够进行初步的计算,能够提出一些问题和疑惑,学习心态也变得微妙,如很想知道教师怎么评价他的预学结果,很想知道教师如何解决他的问题和疑惑,课堂专注程度比以前明显改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也有所提高。由于学生预学时间短,获得的知识呈现零散、模糊、不成体系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整理学生的预学结果。教师主要分析学生是怎样理解知识的,初步掌握哪些知识点,有哪些知识点是模糊的,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想法很特别,提出了哪些问题,问题集中在哪些知识点。教师还要进行统计,如理解某个知识点的人数数量,提出某个问题的人数数量,某些问题是由哪个层次的学生提出来的,同时还可根据预学单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生成。如学生预学“面积”的内容后,从预学单中看到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教师大不相同,学生彼此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的想法超出教师想象,个别学生提出“面积是怎么来的”问题,这是很多教师从未想过的问题。如果按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来备课,肯定不能解决学生所惑。教师通过分析预学结果,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初步建构情况,掌握了学生学情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生观才是教师“以学定教”的基础。

三、课堂定教,双线备课

有了学生课前有效的预学,教师就了解了学生知道什么、初步会什么、想知道什么,掌握了学生的最新、最准学情,教学起点就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清晰、准确得多,课前预设也变得充分和全面,教学效果也会好得多。学生经过预学,产生许多疑惑与问题。教师就需要再度研究教材,从预学单中找到设计思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重点思考如何在教学内容这条主线上解决学生的疑惑、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分为三步:第一步,实施“双线”备课方法,以教材内容为主线,以学生预学结果为辅线,即把学生的预学疑惑与问题纳入到教材内容中,体现在教学各环节里;第二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预学结果制定教学三维目标;第三步,把学生疑惑与问题重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创设一些环节来补充学习资源,来解决学生的疑惑、问题。如学生预学“圆柱体”第一小节内容后,有学生提出“圆柱体上下两个圆一样大吗?”教师就要在备课中创设一个环节,让学生分组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用软尺测量圆柱体上下面的周长,或者在纸上印出圆柱体上下圆的圆痕,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操作结果来解决问题。

四、释疑答惑,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解决学生的疑惑与问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教师在新课教学前给学生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组织学生交流预学中的收获与问题,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想知道教师是怎样评价与解决自己预学结果的,学习就会非常投入,继续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预学资源,把学生的联想、思考融合在知识中,呈现学生预学中提到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对某些学习素材感到特别熟悉,就会认为自己的预学单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和认可,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三是教师要着力解决学生疑惑,让学生能够有效解惑,教师提出学生的疑惑点,让学生思考、辨析、判断,教师再通过变式和巩固环节,引导学生区分和掌握;四是教师解决学生问题要不留死角,对学生的问题可以采取提供资料、学生讨论、教师释疑的形式来解决,当教师指出某个问题是某位学生提出来的很有价值,或者这个问题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很有难度,该名学生的心情肯定是激动的,课堂上的成功体验,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强烈的提升。教师长期这样做,会促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预学以及课堂学习中,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提升,师生关系会变得融洽、友好,正能量的情感态度会得到发展,这种情感又会激发学生认真学习,以致提高学习成绩,这是“预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最大价值。

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第10篇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注“需要”

设置怎样的教学目标, 是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学目标的建立, 一是要联系课程, 以每个学段目标为导向;二是要关注文本, 以文本的特点为基础。除去这些,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研究学情, 找准教学的起点, 确定教学的终点。

《和田的维吾尔》一课, 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二是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 了解新疆和田的地域特色和维吾尔人的风俗习惯, 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 落实“生命教育”;三是总结全文, 体会学法。在制订教学目标时, 考虑到已是高年级的学生了, 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因此我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将情感价值目标明确地锁定为“了解新疆和田的地域特色和维吾尔人的风俗习惯, 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为了很好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我在备课环节上花了很大的工夫。本课是典型的总分段式的文章, 所以在确定目标时, 我请学生体会写法, 抓住时机,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学中, 我先请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再请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 写写你身边最熟悉的人, 这样把本课的难点突破了。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着眼“发展”

我在钻研教材的时候, 挖掘出维吾尔人的特点有:豪爽和乐观、对土地的热爱、能歌善舞、爱美。如果对这几方面都进行详细的讲述, 不但时间不够, 而且也不符合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掌握学习课文的方法这一学习要求, 所以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豪爽和乐观进行重点教学。课例展示: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结合刚才画出的句子, 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生:维吾尔人是豪爽和乐观的。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师:在座的同学中有谁亲身经历过沙尘暴么?

生全体:没有。

师: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江南地区的人而言, 沙尘暴的确难得一见, 那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沙尘暴的威力?

生全体:想!

(播放沙尘暴视频录像)

师:沙尘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7:震撼, 恐惧。

师:那维吾尔人面对沙尘暴时是怎样的呢?

生8:文中写道“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叮咚, 车上一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亢。马车远去, 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当时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 但在这样可怕的夜中竟能听到这汉子如此热烈激昂地歌唱, 真令我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奇进而肃然起敬。”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现一下这位维族汉子特有的豪气和乐观, 试着迎风引吭一下?

生9: (仰身做出驾马车抽动皮鞭的姿势) 驾!

师:吼两声吧?热烈激昂一点!

生9:啊!…… (全班大笑)

师:看来他不知道该喊什么, 大家来为他设计一句台词吧?

师:能不能引用高尔基在《海燕》这首诗中的一句诗啊?

生全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师:再有气势一点!

生全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师:很好, 那这位同学你能不能稍作改动把这句话热烈激昂地嘶一遍啊!

生9:让沙尘暴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为了让学生对和田维吾尔人“歌”的特点有一个更为直观强烈的印象, 我在互联网上下载了沙尘暴的视频资料, 我让学生做一回维吾尔的小伙试着迎风引亢, 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学生面对这样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准确地把握了和田维吾尔人“歌”的特点, 并由此能感悟到和田人虽然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 却仍然能保持豁达乐观的精神的可贵。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凸显“独立”

以前,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常常把着眼点集中在教师的怎样教, 而现在我们在“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的指引下, 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应该怎样学。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我们应该着力设计“学的活动”, 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凸显出学生的自主阅读的“独立性”。

好的问题应该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较大的空间, 能够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段让他们自主阅读。在教学《和田的维吾尔》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让我们自由读, 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生:维吾尔人吃的食物叫“馕”, 结婚时都要戴“都帕”……

(从学生们的回答中, 我发现学生们的预习做得非常到位, 不但已经把课文读得正确, 读得流利, 而且他们对课文中的内容也非常的了解了。所以接下来我直接提出这个问题。)

师:让我们来找找并画出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和精神的语句。

学生自主找句子。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结合刚才画出的句子, 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第11篇

案例 出示2011年的年历,师:这是2011年的年历,你能在年历上找到你的生日吗?圈划出来,看看这一天是星期几?看谁圈得又对又快(学生各自在年历上找生日并作圈划)。圈好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全班交流: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师随着学生发言小结,先找月份,再找日期)再说说是星期几?如何判断的?看日期上方(带着学生读一读):星期日是每个星期的第一天,所以把它排在第一个。看来只要把日期和星期上下对应着看,就知道是星期几了,你们会看了吗?请一个同学说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学根据他所说的日期找出这一天是星期几?

总结:我们先找月份,再找日期,上下对应着看星期几,就能很快圈出自己的生日了(重点指导:上下对应着看)。刚才一个小朋友的生日是在11月,老师的生日是在他生日的前一个月,你知道是几月吗?他生日的后一个月是几月呢?那12月后面的一个月是几月呢(一月)?师述:对了,每年的十二个月就是这样连续不断重复着的。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生日到底是哪一天吗?我的生日是10月的最后一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那我生日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呢(重点指导:前后联系着看)?同学们真聪明!看来我们看年历不仅要上下对应着看,还要前后联系着看……

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它倡導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思想就必须发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由“教师主体,以教定学”,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转变。

试教后我女儿还不会看年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这节课我们的孩子首先要学会什么,促使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定。学会看年历是学生第一目标,也是后续学习的基本目标,如果这一目标都没有达成,那么后续学习目标又怎能达成?再次试教后我们又找了一些学生进行了解,发现他们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生日和一些重大节日。学生会看年历了,那发现年历中的规律就水到渠成了。所以一方面我感谢女儿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加深了我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解,也使我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这一理念有了新的感悟。课前预设教学也好,课堂生成也好,两者都要统一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基点上,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限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牢固树立“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要关注、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进而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选用教学方法。真的希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能深深注入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思想深处。

“以学定教”例谈 第12篇

教师:《合欢树》读过没有?(生答:读过了。)读过了,那我们看看有什么问题?我说过三类问题,请大家提出来讨论。先自己看看,拿出笔写写。如果已经想好了,或者举手,或者站起来直接说也可以。(学生看书、思考、作笔记后开始提问。)

学生:“我心里一阵抖”,为什么作者不愿去看小院子,后来又后悔前两年没有去看,后悔但始终没有去看?

学生:在第9页,为什么最后一段说“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教师:也就是“孩子”在这篇文章里有什么寓意。

学生:题目是《合欢树》,为什么前面大部分都没有讲到合欢树,最后一小部分才讲到合欢树,这合欢树到底代表着什么?

教师:这里包含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结构上的,另一个它的内涵。

学生:第8页中“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和“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这两处作者心情有什么不同?

教师:“摇车”“不想回家”“悲伤也成享受”,这些词和短语怎么理解?

……

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大家提出的内容、语言、结构这三方面的问题。

这是语文特级教师步根海执教的《合欢树》教学片断。教学是在学生的质疑中拉开帷幕的,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全部来自于学生。课伊始,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当一个个问题“出炉”后,教师迅速地把握“火候”,及时对所提问题进行完善,或归纳、或概括、或明确范围,因势利导,明确该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心中有了一本“明细账”。接下来的教学均从这里展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以真理的垄断者自居,而是以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适时地为学生指明道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真正地成为了主体,不是表面的、形式的主体,而是有情感、思维,乃至灵魂的主体。

这不就是“以学定教”的一个范例吗?

“以学定教”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提出,大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北京的韦国锋看来,“以学定教”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科学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纲要,以发展思维和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素质充分发展为目标,以高效的学习思路为设计蓝图,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身心素质和谐发展。广东的鲍银_霞对“以学定教”的基本内涵做了界定:“以学定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准备、个性特点、发展潜能等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并依据学生的学业进步程度评价和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目的。

十多年来,全国各地的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就“以学定教”展开了各种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但从中国知网的统计来看,“以学定教”的研究论文一共不过几十篇。可见,“以学定教”虽不是一块处女地,却也是有待于继续深入探究的一个话题。

其实,若往前追溯,先秦时期的教育文献《学记》中就有“以学定教”的教学主张。“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它强调,一名好教师不是要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而是要尽力帮助学生发现属于他自己的东西。“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善于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弥补他的不足,帮助他发扬长处,纠正他在学习中的偏差。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今天来看,也充满了“以学定教”的意味。同样,苏格拉底名闻遐迩的“产婆术”也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自己重新“发现”早已存在的观念。因此,他在课堂上从不讲授所谓的知识,而是不停地质问,若学生反驳,他非但不以为忤,反而击节赞赏,于是学生免除了恐惧,畅所欲言,或与之针锋相对,或与之有如切磋。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则可用来作为“以学定教”的心理学机制。

总而言之,“以学定教”是一个且新且旧的教学主张。除此而外,“以学定教”又是一种既受重视又被冷落的教学行为。

笔者曾和一些青年教师在2004年做过一次一定规模的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当问及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是否以某个层次学生的学力水平为基准时,67.2%的教师表示“经常会”,30.1%的教师表示“有时会”。只有极个别的教师表示“较少”或“从不”考虑学生的学力水平。

在问及“您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时,45.3%的教师认为是“不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实际水平调整教学环节”,41.6%的教师认为是“在教学中不留余地,很少留有质疑的时间”,只有10.2%和2.9%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步骤不清,环节之间有跳脱”或是“语文知识讲错”。

从上述数据来看,绝大部分教师在五六年前就已认识到结合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的主要矛盾显然不在于能否意识到“以学生为本”——每位教师心中都已铭记着学生主体,都有着“以学定教”的意识,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灵活地运用策略,以有效地达成目标。

确实,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考虑教学目标是否科学、集中、明确、可测;教学内容如何体现合宜与适切;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学习“鹰架”……因为这些因素都会从不同层面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但有一个前提因素教师万万不能忽略,那就是学生。

五六年过去了,今天不少的课堂教学,从教的层面来看,教学内容科学准确,教学环节清晰完整,教学手段丰富多样,课上得精致,甚至堪称完美;但若从学的层面来观察,学生所学仍是支离破碎,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课堂上少有那灼灼求知的眼神和积极发言的欲望。究其原因,教师的教还是未能真正地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更有甚者,漠视学生的参与态度、学习情感以及精神价值,只关心实用的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手段,在此种情况下,学生早就由主体变成了客体,非但失去了自主性,其作为个体的独创性、想象力也大大缩减,最终造成了主体价值和意义的失落,这样的课堂其实是病态的。

如果说一堂课是教师所创造的作品,那么这种作品一定有别于其他的艺术作品,因为它不是静态的成品,而是动态的学习经验,须教师“放下身段”,让学生共同参与和经历才可完成,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他们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生活经历、情感状态、认知态度等。

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就应确立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果所学内容过易或过难,学生都会失去学习兴趣,只有当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跳一跳”才“摘到果子”时,才是最有效的。这首诗若是在小学阶段学,教师只要让学生找出诗人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然后读读、背背即可;如果在初中阶段学,教师可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征的词语来谈感受和理解,思考景物描写与诗人内心情感之间的关系,同时把握它作为“古今七律第一”的形式美;若在高中阶段学,教师则该让学生去感悟杜甫在登高时所触发的人生悲怀以及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氛围,从而走进杜甫的心灵深处,同时体会其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基础更好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对木叶意象、登高题材等作些探究。

上一篇: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研究下一篇:认定标准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