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贸易策略探究

2024-07-26

纺织品贸易策略探究(精选3篇)

纺织品贸易策略探究 第1篇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自1990年奥地利率先制定了环保纺织品标准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纺织品服装制定了许多安全方面的技术规定。这些规定不仅对纺织品中有害的化学品的使用严格限制,而且对纺织品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包括、棉花种植和处理、产品的加工及制造,消费者使用等都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和规定。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受到不符合绿色要求的覆盖面大约在15%左右,影响出口近80亿美元。这些影响主要是来自欧盟、日本和美国。

(一)欧盟的有关规定及其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的影响。

欧盟纺织品贸易政策法规突出表现在经济区域保护性的特点。欧盟一直是对外设置贸易壁垒比较高的市场,成员国之间壁垒极少,而对外除配额、进口许可证外,还设置各种名目繁多的间接反关税贸易壁垒,如产品安全、环境保护法规等,这些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欧盟在纺织品服装方面限用或禁用的化学物质类别主要有偶氮染料、亚氯苯酚、阻燃剂、多氯联二苯和多氯联三苯、石棉、镉、镍、甲醛等。

欧盟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人身健康为由对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在健康和安全方面,欧盟理事会和欧洲各国已经制定了若干规定。在环境保护方面,自80年代早期开始,欧盟已在着手进行与工业行为和质量控制有关的环境数据和公共信息的立法工作。欧盟先后公布禁止使用四氨基联苯等22种偶氮染料,规定在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市场上禁止使用一种蓝色含铬偶氮染料。

(二)美国的有关规定及其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的影响。

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于1995年规定,进入该国的成衣必须符合美国阻燃性标准的规定,否则会被处以125美元罚金及1年以下徒刑。而美国对进口的服装要求经过编号为CPSIG10的燃烧测试,经过测试不合格的就会被视为不安全产品退货,损失由生产者承担。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遭受的绿色壁垒有时仅仅是因为检验标准的不同,所以我国在纺织品服装出口到具体国家之前应该认真研究该进口国的检验标准,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三)日本的有关规定及其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的影响。

日本实施的《制造物责任法》规定了过错推定原则,只要证明制品缺陷与事故的因果关系,不论制造商是否有过失受害者都能申请赔偿。对于纺织品服装、衣物标识和缝线不能造成皮肤物理性刺激,衣物内不得夹入缝针、大头针等异物,用可燃性纤维制作的成品必须符合阻燃标准,不得因静电、火花等造成烧伤事故等,否则将受到处罚。日本还规定羽绒制品的残脂率检测结果在0.3%~0.5%,严于通行的国际标准。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影响分析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总体分布。

欧盟、美国和日本对进口纺织品服装的绿色检验标准使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欧盟的绿色标准是最大的,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受到的绿色壁垒限制来自欧盟的占40%左右,来自美国的占27%左右,来自日本的占25%左右,来自韩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占8%左右,中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纺织品出口额虽然总体上呈递增趋势,但是增长的波动幅度较大。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种类分布。

相关海关资料表明,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国实施壁垒的主要方式是“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出台新的“法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容易遭受的绿色壁垒主要集中在较高的环境标准、检验检疫项目增加、新法规的出台。

(三)绿色壁垒弱化了中国纺织业的价格竞争力。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竞争优势长期以来都是集中在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低廉两方面,正是这两方面的成本优势,造就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价格优势。但是,国际生态学研究协会发布了严格的纺织品和服装生态标准,使得我国纺织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这些纺织品和服装方面的生态标准涵盖了纺织原料的生产过程,纺织品的生产、加工和包装以及纺织品使用后的处理等方面。要满足国际市场的绿色标准,企业必须不断改进生产过程取得认证,在短期中成本会增加。未来10年,我国为削减POPs污染,总投资将达到340亿元。

(四)绿色壁垒强化了品牌的差异化。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影响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新潮流,这种潮流体现到对纺织品服装的消费上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对环保型产品的需求。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制定了很多纺织品服装方面的环保标签,而中国的纺织业大多数品牌意识很差,对环境标志也没有太多的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实施,使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品牌与环保标签上与其它产品呈现出细微的差异,影响了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偏好,这种偏好则在无形中强化了品牌的差异化。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在绿色壁垒高筑的国际市场上很容易成为牺牲品。

三、中国政府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选择

绿色壁垒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这种绿色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突破绿色壁垒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应充分发挥后发经济优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为绿色产业企业的出口在生产环境、出口政策、产品认证等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平台。

(一)加强绿色贸易壁垒的宣传。

政府应积极加强环保宣传工作,提高国民环保意识,树立公众的参与意识。我国应在详细深入了解各国绿色贸易壁垒相关理论、环保法规、技术标准、限制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及相关知识的全方位立体宣传工作,使全社会在环保和环保投入上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性,树立绿色观念,树立公众参与意识,使公众对环境保护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创造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加强环保产业发展的推进。

环保产业是指其产品和劳务用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产业,具有潜在的动态比较优势,在政府扶持下可以成长为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同时,环保产业还具有内在的经济效应,它通过与其它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通过自己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

1.制定环保产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我国环保产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应以加强对资源的规划利用和严格管理为主,以克服浪费大量资源求发展的短期行为为出发点,确定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设计环保产业发展的目标、走势和进程。同时应努力建立各级环保产业管理体系,并逐步出台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技术规范,为形成统一、有序的竞争市场创造条件,以培育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和激励机制。我国环保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政府能否尽快地建立起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等手段激励市场主体投资发展环保产业;要通过有效界定和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环保技术创新等;并用倾斜政策鼓励引导环保公益事业走市场化的投资、建设、营运和管理的发展道路,以实现促进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最终目标。

3.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当前我国的环保技术相对落后,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也相对偏低。发达国家在环保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如美国的脱硫脱氦的技术、日本的除尘和垃圾处理技术、德国的水污染处理技术等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可以在引进高水平的环保技术的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提高,进而达到创新,以推动我国环保技术的进步。

4.建立绿色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开辟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渠道。政府应建立合理的风险投资机制,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增加财政投入,发行“绿色”国债、“绿色”彩票、开征生态税、建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等,多方面筹集资金。还可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把环境保护作为优先援助或贷款的项目。

5.培育环保产业的企业集团。通过政府推进和市场引导促进大型环保企业集团的形成,同时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定改组现有的环保企业,理顺环保企业的产权关系,鼓励环保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兼并,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绿色认证条件的创造。

纺织品贸易策略探究 第2篇

【关键词】外贸人才 纺织品经营与贸易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7-02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不断增快,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但现实的状况是,高校的外贸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容乐观,所以现在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使课程的设置的模式符合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是进行外贸交易,解决外贸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纺织品经营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我国高校现代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进行教学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转变,教学目标建立在外贸易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新课程的改革。

1.国际贸易环境的推动

前几年出现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各国在进行经济的发展时,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变革,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全球贸易生产的格局发生变化;第二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变化;第三是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第四,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五是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出台,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进行要求限制和攻击,尤其是针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攻击,中国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频繁。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1年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变化,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基本发展变化,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中,纺织品经营与贸易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教学的变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还有就是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国际竞争,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纺织品经营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就业的水平低,成为高校关注解决的问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指导意见,对于课程的设置进行指导。

二、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的现状

1.高校贸易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等院校在进行贸易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并对学生进行贸易的基本技能进行培养,还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培养。在高校进行人才的培养时,不仅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培养,还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现代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综合实际能力。综合实际能力包括纺织品原料生产与检测的能力,纺织品生产经营与贸易的质量检测能力,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整体规划,纺织品的制作工艺,经营贸易客户关系的维护等。现在的教学改革比较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适用性,为学生的就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2.高校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中的问题

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出现一些问题。

2.1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课程设置与培养的目标相互矛盾景观进行改革,但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对教学目标落实的能力较差。还有就是课程目标的设置不合理、不具体,目标的设置流于形式,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课程教学时,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偏颇的状况。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但实际的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中,教师仍然是“重视理论”,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教学方法比较欠缺,再加上教学教材的限制,教师的教学的启发性不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在面临较强的社会竞争,不能很好应对。还有就是讲授的内容的理论性强,实用性弱,教学的内容、实践跟不上实际的贸易经营的发展速度,还有教授的内容容易僵硬,学生在具体的贸易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将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2.3课程实践教学的水平低

教师在进行具体的经营与贸易教学的过程时,一般将实践活动放在校内进行,或者是进行模拟实验,但毕竟模拟活动与真实的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活动存在差距,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能力较弱。这种教学状况会使教学与社会脱节,即使培养出成绩较好的学生,但在参加具体的社会工作时,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差,对实际的贸易经营的现状不了解,在工作中出现茫然无措的情况。

三、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策略

1.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内容与实际要求存在差异,所以学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与社会进行联系,对我国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在校内进行模拟研究,还将学生放置在具体的社会工作中,建设工作现场,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人才的输出,对于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分析,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优化课堂设置,培养综合型人才

对教授的课程进行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划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多元化,不仅教授教材的内容,还可以教授相关的经济学、人力资源等很多相关的内容,还可以聘任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来进行实际的案例讲解,传播最新的经济贸易的信息,传授最新的经验,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创设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中,有很多的专业名词,还有很多的经济法规,学生在理解时,难度较大,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创设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贸易发展更加繁荣,对于贸易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高校在培养贸易人才时,要根据具体的社会需求和教学的现状来进行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的外贸人才。在进行教学时,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学的模式,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课程设置来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外贸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闾志俊.“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 纺织教育,2011,02:135-138+142.

[2]吴勤.N市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吴丹辉. 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国际贸易出口风险防控策略探究 第3篇

1指定货代和货代提单的风险

1.1货代

出口商一般都是要通过货物运输代理公司(简称货代)向船公司订舱出运。

一种是通过出口商自己经常合作或熟悉的货代来出运,风险较小,货物出运时间行踪都能及时了解掌握,货代往往提供海运提单,物权也不容易丢失。

另一种是国外进口商指定的货代,要求出口商把货物交由它来安排出运。

有些进口商每年的采购量比较大,往往有自己专门的货代来帮它安排货运和到港清关提货等手续,而且服务优良收费优惠,对进口商而言方便省心。

1.2提单(BILL OF LADING)

我们都知道提单不仅是承运人和托运人之间的货物运输契约,更是货物的物权凭证。

提单大体上也分成两种:

(1)船公司签发的提单OCEAN BILL OF LAD-ING(也叫海运提单);

(2)货代签发的提单HOUSE/FORWARDER BILL OF LADING(业内也称house单)。

海运方式中真正掌控物权的是海运提单,船公司是不接受货代提单的,一般只认自己签发的海运提单,才会放货给提单持有人。

而通过进口商指定的货代出运货物,货代把船公司提单掌握在它自己手里,出口商往往只能收到货代签发的提单。这样指定货代往往在进口商还没收到货款时就已经把船公司的海运提单转交给进口商去提货了,进口商也往往可以拖延付款时间,出口商就有钱货两空的潜在风险。

应对以上风险的办法如下:

(1)尽量争取通过自己熟悉的货代出运。

(2)尽量要求指定货代提供船公司的海运提单。

(3)要了解指定货代的资质,要求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查看留档,发函要求指定货代做出书面承诺在未征得出口商同意授权下,不擅自放单或放货给进口商,否则承担赔偿责任。

(4)针对该客户的业务投出口信用保险。万一进口商不付钱,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China export&cred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申请赔偿,再由保险公司向进口商追讨,要有花小钱防风险的意识。

2电汇(T/T)和信用证(L/C)付款的风险

2.1电汇(T/T)

T/T收款的风险在于不能只看付款方提供的汇款申请单或者银行付款确认单就认为客户已经付款,可以寄单放货给客户了,一定要确认该笔款项汇到自己公司账上才算收汇。

作者亲身经历了一个案子:十五六年前的一个春节前,一个柜的五金产品运到叙利亚港口后,客户发来一个黎巴嫩银行的汇款传真。由于外汇管制,叙利亚商人往往从邻国黎巴嫩汇款,逃避管制,因此,客户要求我方尽快寄单给他。考虑我国春节放假时间较长,节后才能收到汇款,货柜在目的港码头存放时间久了有可能产生滞期费,从服务客户的角度出发,而且考虑汇款单加盖了银行印章,就寄单给客户了。结果春节过后汇款还没到,经联系才知道由于其中某个问题,尽管银行印章不是伪造的,但是黎巴嫩银行并没汇出!作者不停催客户付款,后来客户借口货物所依照的标准不对,一直未付。损失了好几万美元。

反思总结这个事情,得出一些教训:

(1)一定要等到公司账上收到汇款才算,不能轻信客户的银行水单。特别是一些中东、非洲、南美国家的银行和货币兑换公司等汇款证明。

客户有意无意稍微搞点差错,如收款人公司名字账号的错误,或把自己公司名字账号写错一点(这个更难被我们收款方核对发现),尽管事先可能拿到汇款单了,但还是有汇不出款或入不了收款方账户的可能。

(2)掌握货物到收货人港口的时间,提前告知客户早点安排汇款。特别是临近双方节假日前,提醒客户要是等到放假后收款再寄单就有可能产生码头滞期费,对此我方不承担责任。

提防某些不良客户选择利用节假日,如我国的春节,国庆,西方的圣诞新年,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斋月等,趁大家心情比较放松的时机,用假汇款单打时间差借口避免货物滞期费来诈骗出口商在未收到汇款时放单放货。

2.2信用证(L/C)

大部分人认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中信用证付款是最有保障最安全的,其实也不是绝对的。

信用证虽然是用银行的信誉保证受益人只要做到单证相符,单单相符就付款。但是不要忘记信用证实际上还是进口商要求银行开出的,进口商有很大的权力影响开证行的付款决定。在市场形势或经济形势变坏或进口商财务状况恶化的情况下,进口商要是不收这批货,就会千方百计找一些借口不赎单,开证行有可能不顾自己所承担的付款责任,以单证不符为由拒付。所以信用证付款的方式隐含了开证行和进口商不付钱的风险。

有一些信用证条款里含有错误或自相矛盾,让出口商无法制作单据。

还有一些信用证里规定了某个特殊条款,如要求出口商交单文件里要有开证客户的签字证书并且要跟客户留在银行的签字一致,这种其实就是陷阱或定时炸弹,很有可能被开证行作为不符点拒付的借口。

为了规避一些信用证风险,出口商可以采取办法如下:

(1)要求客户从国际性知名大银行在该国的分行开证。

(2)选择我国银行推荐的有业务合作关系的在进口国中信誉良好的银行开证。

(3)针对一些高风险信誉差的银行,特别是来自一些亚非拉国家的信用证,要求要有我国银行或国际性大银行作为保兑行,这样付款安全性得到保障。

(4)仔细阅读信用证,逐条分析,对有错误或无法做到的条款,坚决要求进口商修改再安排生产。

3不同国家货物退运政策的风险

由于种种原因,如质量问题或客户不付钱,出口商只好把货物运回,这在国际贸易中比较常见。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商人的利益,规定退运货物必须要征得原收货方的书面同意才可以运回。实施该政策的国家基本上包含了亚非拉中东3大洲,如埃及,尼日利亚,南非,土耳其,印度,伊朗,沙特,俄罗斯,巴西等等国家海关都是这样规定要求的。

多年前作者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案子:印度客户向中国一家公司采购手套,要求第一个柜先运出右手套,正常付款提货后,第二个柜装左手套运出,客户就联系不上了。虽然提单还在出口商手里,但没印度客户的同意,货柜运不回来,在码头超期堆放后被印度海关拍卖。由于是单只手套,不能凑成一副,所以只有原客户参加拍卖,以远远低于原进口价买进。这种就是属于客户恶意利用本国海关政策来设计诈骗货物,造成出口商损失。

应对办法如下:

(1)向货代或船公司了解目的港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退运的规定要求。

(2)对一些高风险国家,做T/T付款方式的,可以要求进口商先付款后出运。

(3)发货前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China export&credit insurance corporation)投保,降低潜在的损失。

摘要:近些年来国内出口商被国外进口商诈骗的案例越来越多,出口商钱货两空,损失惨重,教训深刻。结合近二十年的出口经历,具体谈谈在我国最主要的海运出口中要注意防范的一些风险,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下一篇: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