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品质论文范文

2024-05-24

阅读品质论文范文(精选12篇)

阅读品质论文 第1篇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踏春遇到了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愿意仔细欣赏品味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也能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小学生对很多事物都有探索究底的习惯,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独特心理,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学《小荷》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你们都见过“荷花”,“荷花”在夏初总是粉嫩鲜艳,它给我们的生活添加了美感,可你们知道荷花是怎样开放,在怎样的环境下生长的吗?你们想了解吗?笔者就是用类似的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情绪。

二、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合理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问题。过深的问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浅的问题又会导致学生轻视阅读内容。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的阅读方式。一年级上阅读课时,笔者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句话的意思。二年级上阅读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不仅能读通、读懂一段文章,而且也要能够准确地处理断句,要有感情地去朗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描述文章段意。年级越高时笔者提出的要求越高,会要求学生把各段联系起来,读懂文章大意,甚至阐述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用这种一步一个台阶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慢慢引导和培养,能使学生做到逐句逐段朗读理解,从中发现阅读的乐趣。

三、做到精讲交流,让学生带感情去阅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感的是教师无休止地照本宣科,反复唠叨,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不愿意去认真学好这门课程。因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甘当配角而不是主角,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的方式方法,不强加自己的主观意识给学生,尽量做到精讲多读,让学生之间多交流阅读感想。在讲读课文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段落,而通俗易懂的句段则让学生充分发挥,让他们自己挖掘出文章的内涵和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情感,走进自己对文章理解的那个世界。另外,在阅读课文时,笔者全权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发现疑惑,并且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较难的问题先让他们互议互论,笔者再做适当点拨和补充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相应增长,作为教师自身,教学任务也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适当创设意境,让阅读“活”起来

教师适当地为学生创设阅读意境,给他们营造阅读氛围,有助于让学生在阅读时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感情。所以,笔者在阅读教学前,都要充分体悟文章的意境,搭配好背景音乐、图画和视频,有些文本还会配以课本剧,做出一套完善的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能够深切感悟文章情感艺术,愿意去反复阅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文章内涵,同时还陶冶了情操。

总之,提升课堂阅读教学品质的方法有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寻找出最为理想的,也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不能再用刻板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这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共同努力。

品质阅读答案 第2篇

(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B项,格斯拉只是对现代工业垄断和不注重品质心有怨愤,并没有怨愤工业文明;D项,没有暗示“人们对格斯拉处境及死亡的漠不关心”;E项,“流露出遗憾”不对。)

(2)在文中,“品质”一语双关,既指格斯拉做的鞋子质量好——美观、合脚、经穿,又指格斯拉的人品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讲究诚信,追求完美。

(3)①(情节结构)“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人物塑造)“我”和格斯拉先生早有交往,“我”见证了他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我”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形象;③(主题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每点2分)

阅读,需要培养良好品质 第3篇

初上人教版七年级《王几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主人公王几何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满以为同学们会按照老师课前的预设发表各自的见解:幽默风趣、与众不同、业务精湛……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却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

师:读完全文,王几何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王几何老师是一位比较喜欢故作姿态的老师。

生2:我觉得王几何老师是一位很古怪的老师,他的言行有点让人莫名其妙。

生3:我觉得王几何老师就是一位喜欢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的老师。

……

乖乖!怎么都是些贬义词啊!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怎会有这样的评价?太不给老师面子了!课文明明是站在褒扬王几何的角度来写的,怎么到了学生眼里竟都成了一堆贬义词?

面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自由发表的见解,老师此时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评论一一记在黑板上:故作姿态、古怪、独特、自我表现……

学生们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实属正常,老师也着实不应该去责怪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们能够大胆如实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已实属难得,如果老师此时指出他们说得不对,告诉他们“正确”的说法,这无疑是剥夺孩子们自己思维的权利,以后谁还会在课堂上对老师实话实说呢?尊重与宽容是首要的!可是同学们的发言与老师的预设相去甚远,怎么办?这节课无疑不能再按原定的路线走下去了。

学生有学生的想法,老师想先了解一下他们究竟是怎样想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把他们的想法引到正确的路子上来。

师:刚才有同学说王几何是一位喜欢故作姿态的老师,那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他一上台就哑笑,不入正题,文中说他哑笑了足足两分钟,这么长时间的哑笑,感觉不是毛病就是有些故作姿态!

师:哦?说得也是,可是老师觉得王几何在学生面前故作姿态,会不会有什么目的?不然他为什么要那么长时间的哑笑?

生:估计就是为了逗乐大家。

师(笑):说得很有道理,王几何老师这样做应该就是为了取乐于他的学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那么,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呢?

生:应该……达到了吧。

师:哦?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师:这么说,王几何老师的“故作姿态”还是蛮有效果的,如果他不故作姿态,一上来先平平淡淡地介绍一下自己,然后就开讲数学知识,结果同学们都不爱听,在下面做小动作说小话,那他还能把他的数学课上好吗?这难道不正是高手出场,不同凡响吗?

生:可我们的数学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数学课的时候,老师先自我介绍,然后跟我们做游戏、猜谜语,还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举例子,我们都觉得很精彩很有趣,干嘛一上堂要这样做呢?有些不可思议!

一语既出,其他同学也跟着表示认同,这倒让老师有些始料不及,原来同学们阅读这篇课文时,联系到现实中自己的数学老师了。他们的现任数学老师确实也是一名响当当的数学老师啊,他的数学课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教给学生,且风趣幽默,寓教于乐,学生们确实都很喜欢他的课。

至此,老师终于明白了这节课上得不顺利的症结所在了,问题应该是出在同学们对课文的阅读上。一般写人叙事的文章在开头便交待了事情的时间,而《王几何》这篇课文把交待时间放在了文章后面了,阅读时一定是被同学们忽略了。

课文在第16自然段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要求同学们重新再读一遍:在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吗?但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叛逆精神,越离谱的事大家越喜欢,……

读完,老师问同学们:“那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究竟是个什么年代?你们有没有搞清楚?

同学们面面相觑,显然他们在阅读时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当然,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年代,自然也不可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年代,课文也没有明说那究竟是个什么年代,距今有多少年了,这的确不能怪他们。但是,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内容也不询问,这就是他们的不对了。

面对同学们的茫然,老师要求同学们重读文章第24自然段:几十年后,我依然可以对天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忘乎其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

读完,问同学们:从“几十年后”这个时间段,能否推算一下王几何给“我”上的这节几何课大约发生在什么时候?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解①:本文选自《马及时儿童文学作品选》(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同学们推算,“几十年”往少里说也有二三十年,那么这件事应该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别说电脑网络、多媒体技术,就连电视对于平常人来说都还是稀罕物,王几何老师在那个年代教书,根本不可能接触到今天像电子白板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他那个时候上课就很难能达到今天老师上课所能达到的效果,所以王几何老师只能更多地倚仗自己的“故作姿态”了;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解放,所以文中写到那是一个“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里,王几何老师却能做出这样不拘一格、特立独行的教学姿态,可以说是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了。听了老师的这一番介绍,同学们终于认可了文中的主人公王几何。

学生之所以对主人公不认同,主要还是因为对课文阅读得不够认真,课文前面部分读得还算仔细,后面部分草草完事。学生阅读,似乎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只关注文章的大致情节,而忽视对文章的某些关键细节的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更是缺乏深入的思考,只停留在字面上的浏览。阅读与思考是不可分的,阅读不思考,犹如吃饭不消化,就不可能有发现和收获,自然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教会学生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去想象、分析、思考和感悟。语文课堂为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提供了范本,藉此,阅读教学,应着重于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培养。

笔者认为,阅读的品质应该是多维的,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思维和想象品质以及情感品质。

首先,阅读需要一定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其中包含着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阅读,需要专心致致、持之以恒地进行,一个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不太好的人,很难想象他能专心致致、完完整整地读完一篇文章,更不用说让他专心致致、完完整整地读完一本书了。好多伟大而经典的作品在刚开始阅读时,并没有吸引人的情节,例如《红楼梦》,读者阅读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坚持深入进去,多半读完前面三章便弃之一边了。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意志品质是必需的,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思考,每学期给学生制订一定量的阅读计划,推荐一些经典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写读后感,定期检查他们计划的完成情况,这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的意志品质是大有帮助的。

其次,阅读离不开良好的想象和思维品质,对文章字词句意的理解,文章意境的想象,文章内容的剖析,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都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灵活性和系统性,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着力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阅读,离不开良好的想象和思维,同时良好的阅读也塑造着想象和思维品质,与电影、电视的直观形象相比,阅读则更能发展人的想象力,拓展人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激发人的创造活力。

最后,阅读需要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良好的情感品质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它们包含着人类独有的社会意义,反映着人类高尚的道德风貌与精神风貌,一个情感品质低下的人,不会懂得对真善美的赞美与欣赏,对假恶丑的痛恨与厌恶,也不会对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以及人类的自身之美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在对与错、是与非面前也不会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良好的情感品质对阅读起着内在的导向和支持作用,反过来,通过阅读也可以丰富和完善一个人良好的情感品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和发展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对于学生今后走出课堂,再学习,再发展,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无疑有着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而从学校课堂教学做起,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应当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追寻有效阅读的独立品质 第4篇

一、有效阅读追求“品质”

语文本是“慢”工夫, 这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要提高语文素养, 急不得, 不是上好一两节课, 一朝一夕形成的。 欲速则不达, 训练能快速见效, 基础仍不实在。 内在的品质需要自然的琢磨, 需要熏陶、积淀。

1.过程要重视品质

一段时间以来, 语文教学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现象很普遍, 知识灌输, 强调记忆, 只要把标准答案交给学生就行, 结果学生还是不会阅读理解。 部分教师无视主体, 把着“话语权”, 把自己的解读直接塞给学生, 合作探究走过场……核心价值没有体现, 教学含金量不足。 新课改后, 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不少教师对学科具有独到的感悟, 教学设计体现了匠心, 语言灵动充满着智慧……但教学过程应重视品质, 运用先进的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策略打造灵动的课堂。 过程中的品质因素是多样的, 如是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是否进行创造性教学, 是否改变教学方式, 是否积极对话展开教学等。

2.有效阅读重视学习策略

积极学习十分重要。 一言堂、填鸭式等教学法已过时, 大多教师苦于无处借力, 劳心劳力, 收效甚微。 孔子论教育时说过, 我听过的东西, 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 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 我会理解。 如果教学中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维度, 信息便被两个传递系统强化。 可见, 在学习过程中, 课堂气氛活跃, 语文味浓郁, 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 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投入, 教学效果必然明显。现在, 多元智能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 语文课要培养个人的各种智能, 只重视语言智能培养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是不够的, 实施多元智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那些阅读有障碍的可以尝试音乐智能, 如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可以绘图表现自己的理解, 还可以发挥交际能力促进语言实践。

二、有效阅读提升品质

1.有效阅读引领智慧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和谐的课堂要抓住矛盾的切入点, 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段中寻找矛盾的突破点, 在动态平衡中抓住文本的“领”, “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应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共同发展。 现在的课堂, 思维能力训练重视不够, 问题浅表化、直线式, 学生思考缺乏深度, 有价值的问题太少, 问题密度大, 提问质量不高。 应提问一些需要一番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 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避免阶梯太小, 老师问一句, 学生答一句。另外, 如思维空间小, 问题答案从文中就能找到, 则启发价值不大。 真正有效阅读应让学生在文字中虚心涵咏, 让学生经历发现与收获, 促进学生更高层次思考, 可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的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 课堂教学从看似流畅走向历经困惑再到畅通无阻。 这样的实践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引导学生从矛盾中突围, 让思维螺旋上升, 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才能协同发展。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 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曾说过:“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找到这把钥匙, 就能走进扫路人。 ”这时, 孩子从喧闹走进静默, 走近人物。

师:这位扫路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进入整体感知, 寻找人物表层印象的过程, 走近人物, 拉近与文本的语言距离, 实现由远而近的认识目标。

生:精瘦、朴素……

师:从哪里看出来?

一句“从哪里看出来”, 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继续寻找, 摸索文字, 人物有了形象, 有了性格, 看得更加仔细, 和文本距离也缩短了, 体现了高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有效阅读张扬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叶圣陶说:“只有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品味、欣赏、咀嚼、体会、思考, 才有所得。”我讲《三打白骨精》一课时, 学生读“悟空见到白骨精笑道”一句话, 我问:“你读这句话知道了什么? ‘笑’字后面的意思是什么? ”“笑里藏刀! ”我又接着问:“‘刀’是怎么理解的? ”“这次一定打死白骨精! ”“笑得自信, 有把握。 ”一段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中, 读进人物心里。 交流中, 我认真倾听, 让学生学会倾听,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品味语言,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对促进思维能力, 个性化阅读, 培养语感非常有效, 长期实践自然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三、有效阅读促进智慧生成

有品质的阅读教学是生成智慧的教学, 让阅读和表达同构共生, 加强读写训练, 促进文本感悟, 同时在语言能力上得到锻炼。

教学《夹竹桃》时, 师:让我们走进夏天的夜晚, 站在夹竹桃下, 对月吟诗遐想, 你想到了什么?

生:花香浓烈, 沁人心脾, 花气袭人。

生: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师:让我们跟着幻想, 体验妙处, 这景色呀, 亦真亦幻, 妙不可言! 可以静的, 还动呢! 你看:这美丽的景象就是一幅活动的图画, 多么有想象力啊。 动静相生, 有了趣味。 请大家静静思索三分钟, 还能幻想到什么?

生:我幻想它是宇宙中的星系, 眼前就真现出一个星系, 碰巧几只飞虫飞过, 那就是宇宙飞船在宇宙中自由翱翔。

生:我幻想它是一个村庄, 眼前就真出现一个村子, 几只飞虫爬过, 就是村里田头忙碌的景象。

孩子乐于在你的课堂自由表达, 乐于和你合作, 释放自己的能量, 在思维碰撞中生成智慧。 回到语言的地面, 感悟语言的同时加强表达, 在实践中习得语言。

有品质的教学有境界。 “语言是存在的家”, 语言是心灵的故乡, 是人的精神的构成。 人们不仅要习得语言, 在实践中积累运用, 还要催生思想。 激发思想是激发学习潜能, 提高语文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动力, 其效果影响深远。 苏教版每篇课文都体现出优秀的思想:民族魂、报国志、师生情……一个个人物形象激励孩子成长。 如坚强不屈的于谦、充满智慧的孔子、不媚世俗的王冕、豁达开朗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联系生活, 体验文中情感、思想, 挖掘价值, 生成新的资源, 在自己的田野萌生鲜活的思想。

教学《夹竹桃》时,

师: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

生:从春天一直到秋天……花朵无不奉陪。 说明开花时间长。

生:生命力顽强。花开得旺盛。

生:“奉陪”还有比一比的意思。

师:春风里花开, 暴雨里花开, 清秋里花开。 花儿有种韧性, 让我们想起一种什么精神?

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师:暴雨里花开, 让你想起?

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坚强不屈、不屈不挠。

师:这精神同院子里的花比一比, 显得可贵。 比一比, 夹竹桃很普通, 可贵之处是什么?

生:它的韧性。

师:仅仅因为韧性?仅仅歌颂的是花?同学们还想起了谁?

从《夹竹桃》一课教学, 我觉得学生不光学到知识, 而且能触及语言后的意象。 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发现夹竹桃的韧性, 体验到内在的价值, 发现内在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乐意探讨, 从中受到启发, 精神上有了收获。

教无止境, 艺无止境。 我期待着一种更具品质的教学, 一种师生走向自由, 达到生命层面精神气质提升的境界, 师生有尊严地、有理想地、幸福地走向创造, 走向生成, 对话民主, 走向圆融之境。

摘要:有效阅读要追求阅读品质, 重视阅读策略, 让阅读和表达同构共生, 促进智慧生成, 提高语言素养, 提高语用能力。

关键词:有效阅读,追求品质,智慧生成

参考文献

[1][美]M.希尔伯曼.陆怡如, 译.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沉默的品质阅读答案 第5篇

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安静地呆在一个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凡的渗透力。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就是某种欲望所裹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被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们甚至已经无法在自己曾经选择好的空地上沉默着坐上一会儿了“冷兵器的光芒坚毅而韧性/沉默的战士不可摧毁”。我相信沉默者的力量,因为我所看到的分明是钢青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块原始的石头,一块无法不引起众人注视的石头。它会让所有忙忙碌碌的人们感到不安。是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种逼人的压力比如村庄是沉默的,但白描一群在土地上沉默着的人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这些天,我总在想着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进入沉默世界的捷径,但终不能。当我把一个老人特意给我煮的一壶黑茶喝完后,老人才爽快地说出一句话:孩子,苦着呢。然后仍然是沉默,我接受了这沉默。一个世界就在你的周围,你只有自己去慢慢品味。

夜黑下去了,黑得完整而彻底。这是土地上的夜,我想我能够理解这沉默的夜,并在理解中防范一些无知的亢奋我猛然发现在一个朋友面前,我幼稚得可笑。他是我的同龄人,可已经老熟得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年人。在所有的久别重逢的日子里,总是我一个人在说话,甚至在黑夜里,他也没有搁下手中的生活。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肤浅。从我离开村庄到现在,他已经在土地上春播秋收十年,他收获的粮食要喂活五口之家还要加上几只牲畜,而我呢??显然,他们是能够让我聪明的一群,虽然他们大都不是伶牙俐齿,甚至有时候他们斗大的字不识十升,但是他们能够让我获得真的智慧。他们并非一无所有,他们并非是在活命的途中苟延,他们并非是一群浅薄的人。只是因为会掩饰自己,他们虚心得仿佛一地黄土可是有多少人愿意背对诱惑和土地一起沉默呢?已经绅士起来的人们怎么能躬下身子和虫蚁一样活着的人为伍呢??我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多少年了我一直在说又永远都无法说清楚的人。他是沉默的,我的任何解释最终都无法解释他,而任何猜测也只能是猜测。他是如此地难以进入,但他无疑又是真实的。即使他的一生充满失败,但他用石头垒成的梯田和栽起的成百的树木还是如此地接近于宣言我曾经跟随父亲进入过他的领地。而且父亲也没必要说什么,这时不需要他的什么声音,我只想听听那洋镐撞击石头的响动是怎样把我淹没但喧嚣又在发动另一波的冲击了。回到城市里,你无法抗拒声音,无法坚持什么。你只能痛苦地在声音的旋涡中周旋。坦率地说,面对无所不在的.诱惑,我随时都有陷入它们的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势单力薄这当然是我的耻辱。当我远离了沉默的土地又在有限地排斥着城市的时候,事实上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想起一些土地上的歌子,在城市里,它们的曲调被重新修正,变得柔软而暧昧,可事实上,这本应该是一些充满黄连味凄凄惨惨的歌子。由于歌声,土地显得更加沉默。

“沉默是一种诱惑/我不能容忍自己和它擦肩而过”。

1.文中提及“朋友”和“父亲”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一段结尾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为什么?请分条陈述。

3.文章标题是“沉默的品质”,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这种沉默的品质的具体内涵。

4.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作者从农村到城市,能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思索现代社会人生存的方式和意义,并以“沉默的品质”这一形象的说法提倡一种朴实的人生态度。

B.文章将沉默的品质和“一地黄土”联系起来,有很深刻的寓意:土地是沉默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是沉默的,但他们都有各自的价值,这让作者满怀敬意。而作品里多次出现的村落、农人的形象,也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地排斥和拒绝。

C.文章中引用了两句诗,第一句形象解释了沉默的力量;第二句位于结尾处,强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沉默的品质地追求,语调铿锵,态度鲜明。诗句的引用,使文章更具文采和哲理性。

D.文章感情充沛,充满沉重的自省精神;意象丰富而集中,黄土、村落、农人,作者的视线在时而沉默时而因悲戚的歌子而喧闹着的土地上扫过,寻找自己心灵的真正的归属地。

E.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形象性,形象背后充满着暗示性。一个质朴的“老人”,俨然一个智者,一句“苦着呢”在让“我”独自品味的同时也该让所有读者的心灵静默。

【参考答案】

1.将沉默的品质的内涵形象化,具体化,增强感染力,使读者可感可悟。(意思对即可。)

2.人们被很多欲望驱使着在世俗社会中争名夺利;人们的思想被周围太多的诱惑包围而深陷其中;人们被已“高贵”起来的身份、地位主宰而不能与普通的朴实的人为伍。

3.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己;踏实地工作,有耕耘,有收获,切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浮躁。

巧用“留白”提升阅读思维品质 第6篇

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的基础上的。留白,可以留于文章的行文中。初中语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按“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情节行文,文章父亲让若瑟夫付钱,一家人改乘圣玛洛船巧妙地避开了已经沦为穷光蛋的于勒。文中“见于勒”情节便是“中间留白”的范例——“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教师此时便可加以引导:同学们,假如老于勒在船上认出了家人,结局如何?发挥你的联想、想象,扩写一段文字。事后批阅学生的扩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体会到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于勒低着头专注的撬着牡蛎。‘麻烦你来三个牡蛎!’父亲彬彬有礼的说道。撬牡蛎人闻声微抬了头,此时我看见一张满是皱纹、被愁容完全占领的脸。突然撬牡蛎人专注在牡蛎上的眼睛像两束白而亮的灯光一样照射在父亲身上,从上往下端详着。‘你是菲利普!’撬牡蛎人放下了手头的活,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你是……’父亲试探着说,一边才注意到眼前的牡蛎人。‘奇怪了!这人怎么这么像我的弟弟于勒?不对,绝对不可能,于勒在美洲做着大生意,不是出去作长途旅行了吗?别乱想了,让孩子们听到,可要惹出大乱子来。’父亲立刻强作镇定:‘不……你……认错……人了……’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小作者就很好的在文章行文的留白处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菲利普和于勒海轮上相见的情景加以具体描绘,让文章情节更完整,于勒的衰老、穷苦,菲利普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形象更深入学生内心。因此,教师教学中巧用文中的留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二.结尾留白——讨论品悟,讨论品悟中理解课文

课文中的留白,有时也会出现在篇末。《孔乙己》一文,最后结尾处写道:“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的确”两个词细究一番,即给人无尽的猜测、推想的空间。自然,留出这样的“白”,比将结论直接“填充式”要好很多。此时教师便可抛出一问:“同学们,文章结尾处的‘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语矛盾吗?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在即将完篇时,再讨论此处留白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有学生说:“孔乙己已经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是‘坐’着走来的,钱是‘摸’出来的,生活境况和其好喝懒做的本性决定了他的必然命运——死亡。用‘的确’一词恰当。”有学生立即补充:“前文酒客、掌柜、丁举人的残忍,甚至是我的表现,突出了当时社会人心冷漠的现实,没人相助,也是孔乙己悲惨死去的原因之一。另外,‘我’以后再也没见过孔乙己,他的死虽是必然,但也是‘我’的猜测,所以前面先用‘大约’一词。‘大约’和‘的确’各有含义,并不矛盾。”“孔乙己悲惨死去的具体原因大家都说了,我觉得孔乙己必然死去的根源是在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上。”

一处留白的讨论,既联系到对文中精彩动词的赏析,又涉及人物形象的概括,有具体原因的剖析,又有根本原因的揭示。由此可见,巧用结尾留白,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跃性的讨论中,更深入地感悟文章,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三.创作留白——想象续写,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留创作的白,彰显着的是教学的艺术与教学的独特魅力。有的课文文章虽已完篇,但读者对文章的结局仍充满进一步的期待,这样的创作留白教师可让学生“狗尾续貂”。

《皇帝的新装》在孩子揭穿骗子的骗局后,皇帝坚持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文章到此已经结束。但读到此处学生似乎意犹未尽,接下去还会发生些什么呢?于是我便顺水推舟:“故事到此并未结束,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皇帝的新装》续篇。”

批阅结束后,我才真正发现学生思维的丰富。有的学生写及:皇帝回宫后,全城通缉骗子,骗子被绳之以法,诚实的小孩获得嘉奖,说谎的大臣被撤职,皇帝为自己的愚蠢表现向国民致歉——一位迷途知返的国君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有的则写道:皇帝回宫后,把说真话的孩子给杀了,从此再也没人敢说真话了——一位昏庸愚蠢、残暴的君王形象又呼之欲出。有学生竟写及:皇帝回宫后,重金奖赏了骗子,因为是他们让他明白了国君应以治理国家为重,爱慕虚荣、自私只会让自己上当受骗。

细细掂量,慢慢琢磨,静静“雕刻”,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定会发觉:留白艺术是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的。

职高英语阅读教学品质提升分析 第7篇

一、当前我国职高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是英语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对于职高阶段的学生而言, 除了需要能够塑造出相对基础的日常交际口语能力以外, 更多的英语能力, 包括必要的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等, 需要通过书面得到巩固。而在书面英语水平和能力的塑造方面, 阅读训练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是就目前职高英语阅读教学状况而言, 总体并不容乐观。首先, 应试教育成为影响职高英语阅读教育展开, 以及学生阅读水平提升的重要阻碍力量。我国的考试制度, 从学生步入小学开始, 一直贯穿整个求学过程, 在我国社会环境中, 考试制度甚至会深入到工作环境中。考试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是深刻的, 虽然其在很多环境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价值, 但是对于职高英语阅读教学而言, 必须明确, 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 而并非从某一段阅读材料中找到某个题目的答案。认识到阅读过程本身对于学生能力塑造的意义, 比简单要求学生获取阅读材料的内容更为重要。

其次, 就业所带给学生和教师的压力, 在职业高中阶段是毋庸置疑的。初中毕业的时候还像是孩子, 而进入职业高中之后就需要独自面对自己的未来, 这对每一个学生而言, 都是一个莫大的难题。在这个难题的驱使之下, 学生通常都会选择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和知识展开学习, 因此相关技术性的课程会在高职学习环境中受到欢迎。同样的状态也会给英语教师带来影响, 为了迎合就业需求, 职高环境中的英语教师也会采取相应的对策, 将英语教学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朝向就业扭转, 即以英语语言的实用性做出出发点予以展开教学活动。此种做法虽然对于推动学生日常英语会话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但是在学生素质的打造方面, 却让英语教学显得有些苍白。我国教学大纲在各个阶段都明确指出, 教育活动本身是以服务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基本宗旨的, 而如果单纯追求英语语言在就业环境中的应用, 就忽视了学生素质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对于英语阅读环节而言, 正是帮助学生获取东西方文化差异, 辨别和吸收不同语言承载的文化净化的重要环节, 如果只是停留在就业目标之下, 本身对于阅读也是一种浪费。

二、切实提升职高英语阅读教学品质

1.重视阅读行为本身。加强阅读本身的建设, 曾经为了在考试中获取良好成绩, 而在全文中寻找关键信息的做法, 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已经不再适用。重要的在于能够通过对句子的阅读获取到全篇的精神主旨, 一方面要熟悉英语语言的句子结构, 不会在阅读过程中发生混乱, 一方面还应当加强阅读内容表述的训练, 即使用英语语言对阅读材料中的相关思想细节或者通篇主旨展开分析和表达。阅读应当是一个对于过程的重视, 而非寻找一个答案。

2.重视思想获取。职高阶段的学生, 虽然面对着毕业之后就会步入社会的必然选择,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思想仍然不够成熟。英语教学活动中的阅读, 会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发挥其人文层面的价值, 即为学生提供来自于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通过展开对英语材料的阅读获取到来源于西方社会中积极向上而且正直的思想, 并且对不同风格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加以辨识和同化, 这无疑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风格的思维方式, 并且完善其人格有着积极意义。这同时也是学生在面对不同思想的时候, 本身的一个批判的同化的过程, 只有实现了这种批判, 才有可能在将来有选择性的接受其他来自于社会的各种思想, 才可以不走弯路, 才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正直的人。

3.重视学生状态。最后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自身的状态。这种关注本身应当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环境, 甚至应当贯穿于整个职业高中教学体系中, 这种关注本身是基于教育的服务本质展开思考的, 是只有将学生放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 才能实现对于教学效果的客观衡量, 才能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加以纠正。落实到阅读教学环节中, 就是要观察学生的阅读效果, 并且依据阅读的进度和效果调整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和内容。具体而言, 可以考虑引入当下更多在社会中真实出现的事件报道或者英语影视的经典片段让学生阅读。这些内容很多可能是已经以中文形式呈现于学生的视线中的材料, 而今再一次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 其中的语言美感和英语的句词方式就会自然而然成为了阅读过程中体会的重点, 对于整个阅读教学效果必然存在积极意义。

三、结论

英语阅读教学对于职高教学阶段而言, 其意义重大, 对于推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身人文素质都有积极作用。因此一线工作人员必须严肃对待, 予以重视, 发现存在于其中的问题并且予以改善, 以期获得良好效果。

摘要:文章首先针对当前我国职高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而后进一步就如何切实提升这个阶段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职高,英语,阅读,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晓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几种方法[J].才智, 2010 (17) .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品质的有效尝试 第8篇

一、重视课内课外阅读有效融合, 丰富阅读资源, 拓展阅读空间

有效阅读究竟怎样读?这里涉及到的一个重点就是读什么, 如何读好。为此, 教师要布置学生充分地阅读好课文, 尤其是要让学生阅读好教材中重点篇目和主要的章、段、句。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挖掘阅读资源, 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选择课外书籍中的精品, 作为学生的补充阅读材料, 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开阔阅读视野, 丰富知识。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加深理解或升华文章的文学内涵和思想意境, 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驰骋想象,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在阅读中学生要用心体会与感悟文章在语言变化上的灵动, 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 在谋篇布局上的新颖, 在抒情描写上的细腻。这样的阅读, 有效融合了课文与课外阅读材料的词、句、段、篇的知识点, 形成了课文与课外阅读材料互为补充、共同提升的大阅读新格局。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宗阳春的《广玉兰》过程中, 笔者要求学生在有感情地阅读全文后, 理解与掌握“广玉兰开花时的各种娇艳形态”、“作者是如何以拟人化的手法写玉兰花的”、“文章是怎样对玉兰花花蕊做细节描写的”等重点词句。在此基础上笔者把事先准备好的几段描写植物和小动物外形的优美文字材料片断发给每位学生, 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找出写作特点。学生们认为, 课文《广玉兰》和老师所推介的这些描写植物和小动物的材料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以细腻的笔触, 多变的手法、条理清晰地描写了最能彰显该植物和小动物特点的部位。又比如, 学习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后, 笔者及时向学生推介了《秀丽的武夷山》、《东方之珠》等脍炙人口的、在写作手法上有独到之处的文章阅读, 并设计了“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文章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等问题。学生们在认真阅读和思考之后纷纷发言, 他们认为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先总写, 再分写, 最后再总写,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生这样广泛地阅读课内课外大量优美的文章, 有效地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和知识点, 这比教师单纯地讲授与分析效果要好得多。

二、充满阅读兴趣引发心灵震撼, 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的动力在于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有了恒久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小学生才会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 才会引发心灵的震撼和生命的灵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缤纷的阅读世界里闲庭信步, 流连忘返。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教学后, 笔者重点对“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过程及原因向学生作了简要的阐述, 并突出介绍了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诗人曹操, 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诸葛亮, 吴国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后对《三国演义》进行认真的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 强调一要注意故事情节的描写, 二要注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性格的描写, 三要注意用词的精确性和变化。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进行讲故事比赛。这样的课内外有机结合的阅读, 既使学生充满了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又很好地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之后, 阅读才是有效和高效的。“阅读”、“思考”、“摘记”是有效阅读的基本方法。“阅读”的方法包含了这样三个方面。第一是泛读, 这种阅读的形态是浏览性的。对于一些易懂浅显的文章, 只需浏览了解主要情节和内容, 大致掌握知识点就可以了。第二是速读, 这种阅读的形态是探求性的。这种阅读的方法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快速查阅资料和寻找相关信息, 因为课前广泛地查阅和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对的资料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 是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所必须做到的。第三是精读, 这种阅读的形态是品味性的。在广泛阅读中, 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经典诗文以及其他优秀的作品, 这就要求学生静心地精读, 仔细地品味, 深刻地感悟, 对文章 (诗文) 的主题意蕴、构思立意、写作风格、谋篇布局、修辞手法、好词佳句等要细细地揣摩、咀嚼、品味、体会、感悟和欣赏, 汲取其精华, 丰富知识营养。“思考”即在阅读后对学生进行内容概述、意境提炼、情感升华、名段 (句) 模仿等形式的训练, 让学生思考阅读美文对自己所产生的促进与提升的积极效应, 有效地引导学生模仿、学会和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 实现以“阅读”促进“思考”, 以“思考”促进“训练”, 以“训练”促进“写作”的目的。所谓“摘记”, 即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要将好词佳句、精彩绝伦的人物对话、惟妙惟肖的人物描写、美轮美奂的环境描写等摘记下来, 为写作储备材料。

细读:提升学生阅读品质的有效途径 第9篇

一、在意象构建中强化文本细读

文本是由僵硬的文字符号组成的, 加强细读的首要任务就是将这种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阅读主体的想象生发转化成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 将学生的思维链接到文本语言所营造的特定言语环境中去, 即在感悟习得语言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意象的自主构建。

1.紧扣核心词, 感知语言形象。

汉语言中的词语意蕴丰富, 用法灵活, 许多看似普通的词语在作者所营造的艺术情境中却能彰显出独到的遣词造句的艺术。在教学中, 教师抓住这些用词的神来之笔, 引发学生的想象体验, 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中关键字词的深刻体验, 从而强化文本细读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燕子》中“横掠”一词时, 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背解释, 而是要求学生表演“横掠”的动作。一位学生表演时动作缓慢, 没有能够凸显燕子飞行时的速度之快, 教师予以否认;一位学生虽然动作迅疾, 但手下沉较深, 其他学生也给予了否定;另一位学生动作轻快, 而且手沾到水面即迅速跃起, 得到了学生的认可。通过体验, 这样的细读让学生感受到了燕子飞行的快速与轻盈。

2.紧扣关键句, 描画文本景象。

在教学写景类散文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画一画文中描述的景象。这既是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吸收, 同时也是对文本意境的有效补充, 是衔接意境与语言的有效通道。例如在细读《第一朵杏花》中的“春风吹绿了柳梢, 吹青了小草, 吹皱了河水, 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时,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几句话描述的景象画出来, 让学生展开想象, 将“皱”“鼓”在画中凸显出来, 这样学生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3.紧扣重点段, 叙述自主印象。

强化文本的细读并非要死抓文本的细枝末节, 有时也要紧扣文本中能够凸显核心价值和文化意蕴的核心段落, 强化学生在篇章意识下对段落进行细读的意识, 并逐渐提升学生由关注字词到细读段落的能力。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 教师在学生整体诵读与深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着怎样的特点?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段落, 在阅读中想象画面, 在想象中构建意象, 在构建中明晰语言。这样的细读虽然没有涉及具体的字词细节, 但从段落的整体角度进行深入细读, 学生既感受了樟树外形的粗壮稠密, 也理解了下文“树如人, 人如树”的含义。

二、在质疑探究中强化文本细读

很多叙事性的文本语言看似平淡无奇, 但结合文本情节深入思考, 却能开掘出十分丰富的意蕴。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始终用质疑探究的好奇之心去细读文本, 这样才能真正探寻出文本语言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例如《半截蜡烛》一文中描写伯诺德夫人对德国军官说的一句话———“瞧, 这灯亮些”, 看似并不经意的平淡之言却包含着伯诺德夫人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高贵品质:“瞧”是故意将敌人的注意力从原先的蜡烛向安全的灯上转移;“这灯”是为了进一步转移德国军 官们的注 意视线 ;“亮些”是通过光线的比较凸显使用灯的价值, 从而为顺利熄灭蜡烛埋下伏笔。教师可以通过询问“这句话怎么朗读才能最大可能地让德国军官放弃点燃蜡烛的想法”, 来引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 从而实现文本的细致化阅读。

再如, 一位教师在执教张志和的《渔歌子》时, 在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大意、体会意境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词人‘不须归’?”。“不须归”出现在词作的末尾, 不仅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境, 同时能将全词所表现的事物和意境进行有效的整合, 是画龙点睛的妙笔。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 深入思考。有的说因为西塞山前景色优美, 所以词人不想回去;有的说水中的鳜鱼肥美, 词人还没有钓到鱼, 所以不想回去;有的说下着小雨, 词人在景色和鳜鱼的双重诱惑下不想回去。

透视这个教学案例, 教师引导学生从全词的每个细节入手, 最终聚焦到“不须归”三个字上, 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学生的理解丰富多彩, 思维也因此而飞扬, 细读文本的效果显而易见。

三、在比照感知中强化文本细读

文本阅读最重要的就是阅读文本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而, 文本细读应该将对文本语言的比较体验作为切入点, 在替换中比较作者炼字的精妙, 在删除中比较作者抒情的艺术, 在变序中比较作者谋篇的匠心。

1. 在替换中比较作者炼字的精妙。

替换法, 即引导学生以平常习惯下的用词与作者锤炼之下的用词进行置换比较, 从而进一步感受文本语言的形象。如《荷花》中的“冒”字, 学生用“伸”“顶”等字进行替换后, 都无法将荷花那种源自生命意识深处的活力展现出来。当学生对如“冒”这样的字进行细读时, 语言素养必定能在这样的反复实践中得到有效提升。

2. 在删除中比较作者抒情的艺术。

入选教材的文本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 不仅遣词造句匠心独运, 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可以说文本中的每一个文字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一旦将其部分词句删掉, 朗读时便顿感情感消失殆尽, 意境全无。例如《爱如茉莉》一文, 在结尾处作者由衷地感叹“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凸显了事虽完, 但情意长的效果。而一旦将“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删掉, 文本则显得突兀, 意蕴戛然而止, 令人叹息。甚至即使去掉一个“爱如茉莉”, 在表达效果上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3. 在变序中比较作者谋篇的匠心。

文本细读也可从大处着手, 从文本整体的谋篇布局出发, 洞察文本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可通过变换逻辑顺序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作者布局行文的良苦用心, 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提升阅读文本的效果。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 作者先以整体视角展现青海高原的广袤荒凉, 继而聚焦视线凸显柳树的神奇, 接着让人想象柳树生长时遇到的挫折, 然后引出灞河之柳, 突出高原之柳的可贵不凡, 最后进行感悟总结。不难发现, 作者以“高原柳”为线索, 将思维逻辑的涉猎点一一罗列, 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聚”。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变换文本的思维路径, 通过变序比较感知作者对文本的悉心安排, 从而深入洞察作者写作思路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10篇

一、抓“题眼”诱发好奇心,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文章都是紧扣“题眼”层层展开的, 因此在授课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题眼”围绕“题眼”,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首先, 在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和齐声读题后, 引导发散:“看到题目你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想到这个鱼钩肯定非常珍贵。有的说:我见到的鱼钩都是银白色的, 从没有见过金色的鱼钩, 用金色的鱼钩做题一定有它的特殊意义……在学生充分想象以后, 引导学生严格审题, 找准“题眼”, 理出思维的线索。有的学生说, “鱼钩”是题眼, 有的学生说“金色”是题眼, 我根据多数学生说“金色”是题眼的意见, 追根寻源:“为什么说‘金色’是题眼, ‘鱼钩’行不行?”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 强化了好奇心, 进入更深的思维状态, 经过思索, 有的学生说:“如果‘鱼钩’是题眼, 文章重点就落在‘鱼钩’上, 这与文章内容不符。再者这个词在题目中地位虽重要:但还不占主导地位, 起不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通过讨论, 大家一致认识到:“金色”是题眼, 是分析这篇课文的线索。文章内容围绕“金色”展开, “金色”这个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找准“题眼”以后, 好奇心进一步勃发, 教师抓住时机, 向课文纵深开拓。提问:“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命题呢?这是一种什么命题方法呢?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寻求答案, 直到分析完课文, 再指点学生回答, 文章以《金色的鱼钩》命题是一种象征性的中心命题方法, 是赞美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如金子般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人们一看到鱼钩, 就会想起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的动人故事, 就能从中受到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 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用‘金色的鱼钩’做题真是妙笔生花”。

二、抓教材中有利于横向思维的训练,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维的广阔程度, 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就必须加强横向思维训练, 而这一训练必须凭借教材, 抓住教材中有利因素,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如《金色的鱼钩》中, 当老班长为了革命, 为了完成党交给的把三个病号带出草地的任务, 而想办法弯钩钓鱼, 自己从不吃鱼, 而又鼓励病号喝鱼汤, 最后因饥饿劳累而牺牲时, 启发提问:“小粱和两个小战士发现老班长已经牺牲了, 他们表现怎样?”引导学生找出“思维想象的触发点”———“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 很久很久。”注意“很久很久”在这里所含的丰富内容, 启发想象:小粱和两个战士此时在想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们有的说:想起了老班长一路上照顾他们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种种感人情节。又比如, 根据老班长临终的嘱咐, 创造性地想象三人怎样走出剩下的二十余里路, 走出草地后又是怎样宣传老班长的事迹, 怎样在战斗中更勇猛地打击敌人……学生的思维在“很久很久”的横向思维上驰骋, 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发展了想象力, 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三、抓含义深刻的语句, 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深刻程度, 具有思维的深刻性既能正确地推测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又能不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 能从纷繁的复杂现象中发现本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和文章的寓意是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 是训练学生纵向思维的好教材。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金色的鱼钩》最后一句“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引导学生理解这句的含义, 我首先用幻灯打出问题:“既然说鱼钩上长满了红锈, 又说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不矛盾吗?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分两个层次理解。第一, 作者写鱼钩的外表, 抓住什么特点? (抓住鱼钩的颜色:这个用缝衣针弯成的鱼钩, 生锈后呈红色。) 第二, 作者写鱼钩的本质, 抓住了什么特点? (抓住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闪光精神。这样学生认识鱼钩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 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 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学生完成这一思维过程难度较大, 但通过课文前面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四件事的分析的感性材料做铺垫, 学生回答起来却是很轻松自如, 水到渠成。我班的汪琛同学这样完整地回答道:“既说鱼钩长满了红锈, 又说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不矛盾。因为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写法。 (教师插问什么是象征?) 所谓象征是指借用某种具体的东西暗示人类社会中的某种现象?从而体现作者的感情, 它能够启发读者想像、深思, 使人感到含义深刻。老班长用过的那个用缝衣针制成的鱼钩, 事实上是长满了红锈的, 说它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就是因为它有着不平凡的来历和动人的故事, 从它身上可以看到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金色的’并非指鱼钩的颜色, 而是象征这种不朽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所以说这种说法不矛盾。

阅读品质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阅读习惯;阅读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09-01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著名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小学是学习习惯逐渐养成的初期阶段,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的形成尤为重要。

二、课题界说

1、阅读,是提高人类的认知学习和丰富人类素质的一种基本方式,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人类的心智发展,熏陶心灵。

2、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习惯是人们通过日积月累逐渐养成而难以改变的行为,而阅读是小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终生受益。

3、小学生的阅读品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广泛;学会做阅读笔记;能够流畅正确的复述阅读内容;阅读时精力集中。

三、课题的目标: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品质是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归宿点。而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提高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根本目标。因而,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设立了如下的研究目标。

(一)研究目标

阅读是提高人们修养的一个有效途径,而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品质。具体包括:

1、从课堂出发,将阅读引入到教学当中,从根本上让小学生重视阅读的重要性。学会怎样阅读、正确的阅读、积极地阅读,让小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2、从生活出发,让阅读丰富小学生的阅读生活,让小学生学会从书本中满足自己的探知欲,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能够自主的学习。

3、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指导,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优秀的阅读品质,让阅读为学生终身受益。

(二)研究的假设

本课题提出,通过对学生阅读氛围的创建,转变老师的教育模式,增加有趣的课堂课外活动,同时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针对小学生的独特心理素质,深入地培养和挖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四、研究过程及策略

(一)注重构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自发性

由于小学生在年龄和心智上尚还不成熟,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极其重要的,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为小学生充分的创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第一种方式,就是在利用学校的墙壁和海报栏,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和阅读有关的文学作品;第二种方式,要创造可以阅读的条件,让学生随时可以读到书;第三种方式,可以组成读书小组,让学生在课下交流平时的阅读经验和所得,促进学生的阅读。

(二)注重教育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阅读

小学生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就是要学会阅读,只有能够自主的去阅读,才会爱上阅读,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果。

1、专心致志,保持端正的阅读态度

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阅读才能聚精会神、高效地阅读。这就需要在阅读的时候要做到:环境安静、姿势端正、定时作息,一定杜绝一心二用。

2、口、脑、手的有效利用,培养阅读技能

所谓的“口”,就是将阅读的内容富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在朗读的时候要做到口、眼、耳、心的四部到位,全身心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韵味。“脑”就是要在阅读时候学会思考,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会引发人的深思,在不同的年龄看同样的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感想。“手”就指的动手,在阅读的时候,在书上圈圈点点,这些都是你读书的心得,遇到偏僻的生字,要多翻翻字典,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同时阅读时做阅读笔记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

(三)从根本考虑小学生的心智,要让学生读得懂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在阅读的时候,虽然已经具备了阅读的智力,但是,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对于书中的内容不是很理解,而这是决定小学生阅读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只有读得懂才能很快地投入到作品中去,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阅读产生的情感变化能够吸引小学生想要阅读,同时也提高了注意力。在教会小学生读得懂时,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小学生阅读的时候要进行相应的指导,例如,帮助小学生体会作品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帮助小学生排除阅读中的障碍,增强小学生的阅读信心。

五、研究成果

1、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校针对小学生的阅读教育,增添了许多阅读设施,例如,在走廊和学校的广角栏中张贴了有关于读书的海报;教室中图书广角的开展;学校开展了阅读课,让老师带领学生阅读。小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并深深的被阅读所吸引。

2、课题的研究教会了小学生如何阅读

阅读品质论文 第12篇

一、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当提示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力度, 使学生找到对阅读的需求与热情, 在正确的学习动力的刺激之下进行学习, 这是积极心态的一种。进行阅读学习好比是在一个文学的天地中进行旅行, 每一个语句都是不同背景的缩影, 就像每一处风景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一样。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语文, 对于文字所描绘的一切十分向往, 而小学语文阅读大多以小说与散文为主, 其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文章的故事发展, 都正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小学生能自主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来。而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对阅读课堂上的文章进行仔细地筛选, 使文章的内容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说《司马光砸缸》这样的阅读篇目, 小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会想:“司马光是谁?”“他为什么要砸缸?”“他是怎么砸缸的呢?”在问题与好奇心的引导之下, 小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抱着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语文阅读学习。久而久之, 其积极的学习态度会促使其建立起积极的生活心态。

二、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现代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愿十分强烈, 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与集体意识的培养有着一定的联系。阅读学习的过程就是对阅读篇目的整体进行认识, 在进行细读的时候对每一个段落、每一个语句与每一个字的用法进行分析, 体会每字每句的意义。一般来说, 在小学阅读题目当中经常会出现“某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用法有什么优势?”或者“某句话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处理好文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使部分构成整体, 整体服务于部分。可以利用比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师可以说:“阅读文章就好比我们的班集体, 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段落, 共同组成班集体, 班集体为你们每一个人而存在, 只有大家具有这样的集体意识, 班级才能和谐。”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进行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是极为自然的。

三、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性品格

感性的品格影响学生的成长, 而对于社会事物的全面观察是感性品格的重要内容。阅读文章中所描绘的每一个事物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对学生感性品格进行培养, 使其在阅读之时对阅读内容进行充分地理解与分析, 不仅要关注文章中用法巧妙的字词, 更要对文章中的语法修辞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肯定阅读之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于文字运用的意见, 敢于对文章进行批判, 不能一味地迷信固定的文字搭配。一些名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也是不尽全面的, 因此,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体会文章描述方法的正确与否与其观点的对错。比如说“南郭先生”这一十分深刻的人物形象, 在一些文章中有着不全面的理解。《南郭的出路》对于一些不正确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表达了一些主观个体的看法, 但并没有对这些看法的对错进行分辨。那么这些文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 联系生活实际中存在的细节解决这些问题, 使学生具备理性的头脑, 正确对待周边事物。

四、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品格

正确且全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生理性品格的形成尤为重要。因此, 在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利用阅读资源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当我们在学习课文《我们爱你啊, 中国》时, 其表达的感情就是对祖国的热爱。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其对祖国的热爱的呢?具体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呢?其表达内容与爱国之情有怎样的联系呢?从这三个不同的方面, 对作者表达的感情进行思考, 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 更是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只有具备理性品格的人才能利用自己的认知对身边事物进行合理地分辨, 更好地处理事物间的关系, 这是现代学生所需要的社会生存技巧, 也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小结

综上所述,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个美好的童年与健康的人生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作为支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文字的力量可以为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提供土壤。笔者提出几点利用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 助力当代小学生的美好人生的起步。

参考文献

[1]颜李建.语文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9 (6) .

[2]李东刚.小议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意志品质[J].文学教育 (下) , 2011 (6) .

上一篇:家庭暴力犯罪下一篇:乳房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