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文化基本特点

2024-09-03

网络游戏文化基本特点(精选5篇)

网络游戏文化基本特点 第1篇

一、理智性和非理智性交织

一般而言, 大学生们经过大学知识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 其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相比其他社会群体都不太一样, 其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更具一定的理智性。但是, 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完全定型阶段, 因此他们也较容易受外界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和媒体故意颠倒黑白和是非的宣传和煽动, 也会导致大学生在不明白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做出一些过激或不理智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因而具有非理智性的一面。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年政治社会化进程, 增强了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效能感和公民意识, 但是, 由于网络自身的局限所致, 各种言论和信息充斥其中, 大学生虽具有理性的思维, 但是毕竟其思想具有不成熟性, 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煽动利用, 做出出格的举动, 危害其自身健康全面的发展, 同样给政治发展带来不良危害。因此,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伴随着理性与非理性、极端与适度的矛盾和交织, 理智性与非理智性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最为突出的特点。

二、现实性与理想性同在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与内容尽管多种多样, 但有关研究表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大学生受个人利益的驱动, 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 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较强的现实性。他们只涉猎对自己有用的政治信息, 只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政治讨论;部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动机和效果也倾向于评奖、评优、入党和就业等。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 政治是国家的事, 参与、不参与跟自己没多大关系, 关心政治远不如搞好自己的专业来的实际, 这也反映出网络政治参与中一定的冷漠性与片面性。此外,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还存在着一定的理想性。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 加强自己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 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环境, 增强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 并期望按照理想模式设计、影响和改造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关注。

三、责任性与功利性并存

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取向上来看, 具有较为明显的责任性与功利性并存的特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主要有三个:信念取向、情绪取向和利益取向。有学者调查指出, 57.7%的大学生认为, 参与网络政治是由于“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驱使;而21.8%的大学生则认为“有话要说, 一吐为快”和10.6%的大学生认为“凑个热闹, 无聊说说”。这三分之一多的比例说明, 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宣泄式的“愤青”情绪和指向不明的非理性。还有5.1%的大学生认为“事关个人利益才发言”。[2]通过该学者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 在当前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目标取向中, 多数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时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表现出较高的公民意识和较强的政治责任感, 但是他们也常受情绪和利益的驱使, 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倾向。

四、个体性与群体性相伴

在校大学生大多已为成年人, 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及行为能力。他们往往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行事方式等上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中则是个体性。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隐蔽特点, 大学生在很多的场景内便能够以一种“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参与政治活动。大学生网民可以在网络这个广阔的天地里, 自主自愿地关注和了解社会政治问题, 平等自由地交流政治看法, 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上的自主自由倾向, 不断强化着他的个体独立性。但是, 由于高校大学生毕竟是一个高度密集的社会群体, 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力相当强。再加之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等特性作用, 因此在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中, 就会使兴趣爱好、政治立场、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观相一致的大学生很容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超时空的交流或组织活动。他们往往只浏览与自己的政治价值观、政治理想、政治利益、政治背景相似的网页或信息, 他们虽然是一些没有组织的虚拟群体, 成员之间也相互不认识, 但他们对于相同政治问题的热情, 对于共同感兴趣或对某一事件的共同关注, 促使他们走到一起, 表现出独特的、强烈的群体性。

五、高关注度与低参与度背离

根据我们对四川成都和南充等地区六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被问到“对政府网络决策征询意见的反应”时, 有40.6%的大学生回答“关心但不参与”, 有9.4%的大学生“不响应”, 这意味着将有一半大学生放弃参政、议政权利。而占27.8%“很少响应”的大学生也将有可能放弃这个权利。只有22.2%的大学生“积极响应”, 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去。这种状态在“参与过网上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和“网络签名活动的和抵制活动的参与”的调查中也有显现。这实际上说明了在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中, 存在着高度的政治关心、积极的政治情感和低度的政治参与 (现实的政治参与) 卷入之间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取向的强烈背离, 也就是说, 大学生具有高度的公共道德感、责任心和政治关注, 但却缺乏现实政治参与。这种情况, 也在我们的调查问卷所设问题———“权益受到损害时, 是否利用网络维权”中得到反映 (“想到并且付诸实施”的大学生占11.9%, “想到但不会行动”的占56.2%, “不会想到”的占31.9%, 也就是说“没有行动”者占了近九成。) 关注而不参与, 表明不参与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 而不是被动的约束。导致这一现象的诱致因素可能是由于“政治人”的理性选择和政治社会化机制共同的作用。

六、整体有序性和个别无序性共存

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教养的群体,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遵从规则意识, 在网络政治参与上总体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政治理性, 从而在网络政治参与的具体实践中整体上呈现出有序性的特点。但是, 由于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最近十几年新兴起的政治参与方式, 不具有发展了几百上千年的传统政治参与模式那样明显的可控性规则, 从而使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民意表达、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等方面, 由于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政治责任意识、伦理道德观念等的差异, 难以避免少数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上的“随心所欲”, 从而呈现出个别的无序性特点。

随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 其对高校维稳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当今的高校维稳工作必须直面这一现实, 必须将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科学引导和有效规范纳入其中, 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确保高校的长期稳定与和谐。但是, 在当前要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规范, 必须首先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 唯有这样才可能提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规范的可行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惠民, 刘云山.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导向[J].理论观察, 2010 (5) .

网络游戏文化基本特点 第2篇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一种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

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而这些都付出了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断补充、不断完善成熟起来的,来之不易。

2.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自秦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以来,各民族之间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有着宽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同化力。比如,西方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各国的天文、地理、建筑、艺术、舞蹈、绘画等,还有西方自然科学的大量涌入,都被中国所接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使之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融合、包容其他文化后形成的新文化,并不是分散的、凌乱的,而是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尤其表现在“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等精神上。正是中国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魄,接受来此世界各地的先进文明,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会生生不息,延续至今。

3.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内质和思想精髓,具有区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睿智与特色,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性。一位大学者说的,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确实如此,各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各个国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而不断充实发展自己。随着漫长的历史交往,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逐步成为多元统一体的全球文化。但各国家民族要“和而不同”。如果失去了民族性,就谈不到世界性和全球性。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统一体,离开多元化、统一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完善了自我。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今中国很多非物质遗产已经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并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

4.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维系了伟大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而不衰,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其中精华部分,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明确其中的糟粕。封建性和等级性正是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儒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成为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工具。它的主要表现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以君权、父权、夫权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官本位思想和重男轻女观念,这都严重影响和禁锢了中国人的头脑。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客观认真分析,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夸大、不掩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游戏文化基本特点 第3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内涵;特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 D6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8-0046-02

红色廉政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战争年代培育的具有廉政内涵的先进文化,不仅在战争年代凝聚了我们的革命队伍,而且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也凝聚了社会人心,已经积淀成为我们共产党人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智库。科学地系统地挖掘、梳理和归纳这些精神原素,对我们当前构建廉政文化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廉政文化的内涵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等,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红色廉政文化”关键是“红色”两字,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产生、发展的具有廉政内涵的先进文化,是在内忧外患的时代一批被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富有朝气的共产党先驱率先创造而延续至今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

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党内监督工作。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建设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专门把党的纪律作为一章。1926年4月,中央颁布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惩治腐败的文件,即《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1927年,党的五大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标志着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和党内监督工作开始运行。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各级士兵委员会的建立、“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颁布对监督军队经济、防止贪污腐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央苏区,党内成立了极具权威的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省、县成立监察委员会,在各级苏维埃政府还设立工农检察部;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惩治腐败的法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令,同时还颁布了《审计条例》;查处了瑞金叶坪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贪污腐化案等一批大案要案。延安时期,“教育倡廉”“立法护廉”“监督保廉”形成了独特的红色廉政文化。不仅出台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和《惩治贪污暂行条例》等制度,而且严格执法,凡“贪污数目在500元以上者处死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等”,并依法严惩了具有军功的黄克功逼婚案,查处了180多起贪污腐化案件。

由此可见,红色廉政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中华大地和群众之中,不仅在战争年代凝聚了人心,提高了战斗力,就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烛照我们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二、红色廉政文化的特征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红色廉政文化不是无根文化,它与传统廉政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集体身上多少都带有中华传统文化尚廉尚俭和尚德尚善的基因。在井冈山根据地,客家文化的支撑和哺育,再加上受井冈山脚下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代表的“庐陵正气文化”的影响,“三湾改编”和“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等制度出台后,井冈山红色廉政文化既浓缩了中华传统清正廉洁思想的精髓,也是革命创新精神的结晶。事实上红色廉政文化积淀到一定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融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江大河中去,成为红色廉政文化的源头活水。

(二)革命性与先进性的统一。革命本身是一种“顺乎天而应乎人”的社会变革的过程,也是改变社会现状的方式。我们的革命先驱将传统文化中“济世利民、救拔众苦、世界大同”的革命情怀融入到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先进理念之中,在血与火的战斗岁月里不畏艰苦地去践行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这种精神与我们现今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完全耦合,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达到了革命性与先进性的高度统一。

(三)理想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早期共产党人当中有许多出生在富裕家庭,但他们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共同理想,放弃了安逸生活,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在实践中,不管是革命的高潮还是低潮,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他们中的大多数坚持下来,在敌人的利诱或者是屠刀面前表现出了“头可断、血可流”但革命意志不可移的英雄气概。在瑞金中央苏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集体廉洁奉公、一心为民。这就是理想和实践相统一的精神,也是红色廉政文化的根脉所在,是凝聚人心和战胜敌人的法宝与力量源泉。

(四)群众性与平等性的统一。人民群众既是红色廉政文化的实践者,又是红色廉政文化的创造者和直接受益者。当然群众性也是建立在平等性之上的,那时共产党人坚守“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平等思想。在陕甘宁边区,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军民,都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纺纱织布。正因为领导集体模范带头、以身作则和官兵一致,带动了延安时期的平等清廉之风。

三、红色廉政文化的当代意义

经过九十多年风霜雨雪的洗礼,红色廉政文化所象征的风清气正的人文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良风气又沉渣泛起。对红色廉政文化重新梳理和挖掘,可以让其重放光芒。

(一)弘扬红色廉政文化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却发生了变化,理想信念产生动摇,思想道德出现滑坡。在某些重点领域,尤其是掌控了公共资源、公共物品的垄断部门,腐败问题仍易发、多发。而红色廉政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反映了革命者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严惩贪污腐败的决心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用红色廉政文化来教育和引领党员干部提高廉洁从政的意识,做到慎微慎独慎言慎行,养成自省自律自警的良好习惯,是当前反腐倡廉的迫切需要。

(二)弘扬红色廉政文化是抵御腐朽文化挑战的必由之路。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和影响,整个社会都迫切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期待形成一种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挖掘和弘扬红色廉政文化,有利于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多样中谋取共识、多变中寻找正确方向,用红色廉洁文化来抵御腐朽文化的挑战或错误观念的侵蚀,可以使人们能准确把握善恶、美丑和廉耻的价值尺度,使整个社会形成崇廉崇俭、崇德崇善的良好风尚。

(三)弘扬红色廉政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孕育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并且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然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而红色廉政文化实际上也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廉政文化作为廉洁从政的执政理念和文化形态的结合体,其中的许多价值理念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艰苦朴素的作风,廉洁奉公和勤政为民的思想等,这些始终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对树立领导干部的廉政理念、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至关重要,是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四)弘扬红色廉政文化是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或社会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国家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整个社会也会迷失方向。事实上,红色廉政文化中的主要元素或价值追求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深入挖掘、梳理和整合这些文化资源,依托现有的革命纪念馆、旧址遗迹、红色景点等,创建廉政教育场所,润物细无声地将这些资源打造成化育民众的教育形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革命先辈的廉政事迹和廉政精神,突显红色廉政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把红色廉政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去,在反腐倡廉的实践中充分发挥红色廉政文化应有的教育功能。

网络聊天语言的文化特点 第4篇

一、什么是网络聊天

网络聊天, 就是人们在互联网络上进行聊天, 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网民结合的产物, 通常有“网上聊天室”、“论坛”、“即时聊天”等, 主要使用Q、MSN、BBS聊天室等网络聊天工具。“论坛”首先要有一个供讨论用的中心话题 (即主帖) , 然后由其他人围绕这个中心话题来谈 (他人的帖子称为跟帖) ;“主帖”可以是一篇文章, 也可以是一则观点, 也可以是一个问题,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画 (如摄影照片, 动画等) , 而他人的跟帖, 可以对主帖表示赞成的也可以对主帖表示否定,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画。“聊天室”则没有中心话题, 它是众多网友共“坐”一室来交流思想与感情的聊天类别, 首先是网友来到一个“房间”, 然后与该“房间”的网友打招呼, 经由陌生到熟悉, 最后与其他网友彻底聊开来, 即时聊天则随意性特别强, 想与谁聊天都行, 私密性较强。

现今, 网络聊天把日常的人际交往的作用凸显出来, 聊天是年轻一代相互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1]现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存在烦恼, 就连一直被认为是无忧无虑的孩子, 也会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忧郁、烦恼。当人们不快乐又找不到倾诉对象的时候, 网络聊天伴随着互联网应运而生, 人们可以利用虚拟空间来建造自身的满足感从而愉悦身心, 并以此来摆脱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和烦恼。网络聊天的真正诱惑来源于聊天文字对人们生活感情的寄托, 世界虽大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一小部分, 生活中要了解一个人, 首先是用眼睛去看对方的样子, 之后进行言语的沟通, 最后才是交心的谈话, 进而成为朋友等等, 网络则不同, 它是用虚拟的网络聊天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用一些图标来丰富感情、用对话来了解对方, 从而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2]网络聊天与一般聊天的不同, 主要在于网络聊天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流, 它的表达方式是以书写和键盘敲击为主, 它速度快、灵活好用, 网民在网络中的身份是虚拟的, 可以随意取名, 一个人可以扮演多个角色, 就像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带着不同的假面具。网络聊天体现为实际身份的隐匿性和具体语言环境的自由。

二、网络聊天语言的文化特点

(一) 词类活用

在网络语言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伊妹儿我了吗?”“你雅虎了吗?”“视频一下好吗?”“Q我”, 还有作为网络语言扩展的手机领域的“有事短我”等等。伊妹儿 (电子邮件) 、雅虎 (网站) 、视频、QQ、短信都是名词, 却做了句子的谓语。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如:“网站被黑”这里的“黑”字是指被黑客袭击, 泛指网络瘫痪, 它原本是“黑客”中修饰性的形容词, 这里用作动词。

网络语言中词类活用现象的产生, 其基础是伊妹儿 (电子邮件) 、雅虎 (网站) 、视频、QQ等网络交流媒介的普遍使用和网民的广泛接受。另外, 该活用的名词, 其缩略形式本身应具有独特丰富性, 不该活用的则不能活用, 如询问是否登陆“中华英才网”、“人民网”就不能被活用为“你中华了吗?”“你英才了吗?”“你人民了吗?”等等。

(二) 合音词组

合音字是指合两音为一音, 共两形为一形, 它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 通常是由于经常连用并快读而造成的, 如“诸”为“之于”的合音, “焉”为“于此”的合音, “叵”为“不可”的合音, “旃”为“之焉”的合音, “盍”为“何不”的合音等等, 这或许也可以作为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提到的省力法则的证据。

网络语言还有与古代汉语中合音词相似的现象发生, 如酱紫 (这样子) 、酿紫 (那样子) 、表 (不要) 等。网络语言中合音造字现象的产生实现了省时省力, 同时又显得谈话风趣诙谐、气氛轻松。按索绪尔的理论来说, 即“语言变化的原则是纯属心理的”。[3]

(三) 网络象形文

象形文字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 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老祖宗们原始描摹事物的一种记录方式,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一般而言, 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 如“火”的古字形就很像向上的火苗, “目”的古字形很像人的眼睛, “看”的古字形表示手放在眼睛上方挡住光远望。

作为计算机输入、屏幕里显示的网络聊天语言, 其传播方式受到很大限制, 思想感情的表达受到严重的局限。这种传输方式带来的符号是指书写形式的变化, 因而出现用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方式表现非语言交际手段的新样式。网络语言中象形符号的出现, 使汉字中逐渐弱化的象形文字的图画特征又突现出来。

首先, 纵向表情符号以其快捷的输入方法和直观的表达效果, 成为最常见的网络象形文。符号着眼于人的面部特征, 其基本元素中“:”表示眼睛, “-”表示鼻子, “) ”表示嘴。面部表情都是在这些基本符号的基础上稍做修改形成的, 只需把符号顺时针旋转90度或者顺时针转180度即可领略其中的“眉目传情”或者其他的一些面部表情。下面是一组神态各异的表情符号:

1、突出眼部特征

:-) 这是最普通的基本笑脸

;-) 抛媚眼

8-) 同样是笑脸, 但笑的人眼睛很大

B-) 笑的人带着眼镜

I-) 这是眯着眼笑, 也表示回信回得快睡着了

2、突出口型特征

:- (悲伤或生气

:-D大笑

:-O吃惊或恍然大悟

:- () 更大的吃惊

:-P吐舌头的顽皮相

:-<) 留着八字胡的笑容

3、突出头部特征

@:-) 他有一头卷发

{:-) 中分的发型

{ (:-) 戴着假发

[:-) 戴着耳机听音乐

其次, 随着输入法的改进, 较为复杂的横向表情符号以其方便辨识和更为鲜活的形象特征, 成为网民的新宠。横向表情符号以极富想象力的巧妙组合代表面部动作, 简单形象的特征符号成为横向表情的点睛之笔。下面是一组神态各异的横向表情语符号:

O (∩_∩) o哈哈

(*^__^*) 嘻嘻

~>_<~泪奔

-->_<--大哭

T_T流泪

(^o^) /举手欢呼

≥_≤痛苦

(^., ^) >不好意思, 挠头的样子

@。@目瞪口呆

☆_☆眼睛一亮

﹙^_^﹚y开心万岁

再次, 网络“火星文”以其隐喻晦涩的表达方式, 满足了年轻网友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心理需求, 并逐渐被网民接受和青睐, 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如“五体投地”的体前屈符号, 可表现为符号orz、Orz、Or2、On_、Otz、OTL、sto、Jto、○| ̄|_等, 但其中以orz最为常用, 并有混合型, 表示无可奈何的“囧rz”, 其原始用意带有悔恨、悲愤、无力回天等含意, 之后引申为“拜服﹑钦佩”。

另外, 还有一些表示某种物体的符号。千奇百怪的象形符号蕴涵着令人惊叹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也传达出其他文字形式无法给于的创造力以及无限的温馨。如:

@>>--->---玫瑰花

<。) #) ) ) ≦烤魚

('') mmm毛毛虫

(0^◇^0) /麻雀

<*) >>>=<鱼骨头

@#¥%……&*火星文

网络聊天语言的象形化特征, 不仅弥补了文字语言在表达上的不足, 更突显了非语言的交际性和国际性。随着网络的全球性发展, 网络聊天中的象形文更容易阐述和表达其意义。据报道, 2002年2月17日韩国举办了一次网络表情符号创作大赛[4], 网络聊天语言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使网络沟通更加生动活泼。

(四) 网络“通假字”

在网络世界, 上网需要付费, 网络传输需要时效, 键盘的敲击不如口头表达得顺畅流利, 也不如用笔写的那样纯熟, 因此在输入法词库不完备的情况下, 出于省时省事的考虑, 很多字词打错了也会将错就错, 在对方领会大概意思的情况下继续交流, 久而久之, 当这种网络别字为许多网民所接受和应用, 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形式时, 我们可以认为, 网络别字和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比较相似, 不过古代的通假字是因缺少统一规范而产生的, 网络通假字则是由于特定的网络环境和娱乐的需要而产生, 如“斑竹”就是版主, 因为在早期的输入法 (如智能ABC) 词库中, “版主”这个词得自己造, 费时又费力, 而输入汉语拼音“banzhu”时, “斑竹”先显, 长此以往, “版主”成为“斑竹”也就顺理成章了。传说中斑竹是因两个女子流泪而成的, 用“斑竹”表示版主也能说明做版主的痛苦。还有, “大虾”就是“大侠”, 指网络技术高手。在输入拼音“daxia”时, “大虾”先显, 写“大虾”不仅快捷, 而且能体现出网络自由散漫的文化特点和对于现实精英文化的嘲讽心态, 同时也能勾勒出那些“高级网虫”因长期操作电脑、弯腰弓背形如大虾的形象特点。这些都是因输入法不完备而产生的有趣的谐音, 都可以说是网络语言中的神来之笔给单调的网络生活添加的一付多姿多彩的画卷。

三、网络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符号施指和符号受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 也就是说我们用符号是想指认从符号施指到符号受指的联合所产生的整体, 所以语言符号是任意的”。[3]因此对于网络语言, 它的存在是有着充分的依据的, 并且这类极具文化特点的网络语言也有利于增加网络语言的时代气息, 让现代汉语更加的丰富多彩。当然, 我们这里提到的网络语言中的词类活用、合音词、网络通假字和网络象形文, 并不是说语言在退化, 而是指人们交流的习惯和语言交流的规律产生的必然性和习惯性。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交流方式, 它的容积是如此的宽大, 它可以在古往今来的各种交流方式中选择, 选择他们各自的优点进行互补。另外, 在规范化的问题上, 我们认为汉语因其自身的特点和历史, 灵活性较大, 这使得很多问题在今天看来尚找不到规律, 即索绪尔所说的不可论证。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3], 汉语是超词汇化的典型。超词汇化, 即不可论证性到达顶点。灵活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新兴的网络语言符合汉语的特点, 并且可以为我们的当代语言注入新的血液, 让汉语更加生动丰富、与时俱进。但就网络语言而言, 这只是语言现象中的个别现象, 很难成为大趋势, 再到网络语言自身来讲, 它讲究的是方便性、简洁性和娱乐性。然而, 语言是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网络聊天语言不可能覆盖掉语言整体的需求, 也就是从一定程度上, 提醒我们要从多个方面来看待网络语言。

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加快, 上网聊天成了人们缓解压力的主要渠道,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进入网络世界, 和志同道合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 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网络聊天, 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网络聊天所具有的间接性、虚拟性等特点, 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社交能力弱人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拓宽了他们的交往空间, 使他们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网民在进行网络聊天交流时, 往往会把自己的情感附于对方的情感之上, 此刻每一个人都高大起来、神圣起来, 仿佛人人都变成了伟大的救世主, 人人都会主动去帮助和理解那些心灵脆弱的孤独者, 早就忘记了自己是谁, 忘记了自己其实也很寂寞、也需要关心, 此时的人最能体会到网络聊天的好处。一般来讲, 现实社会中的人是用理智去体验和完善生活, 而网络里的人则是用感性和逻辑的思维去幻想生活, 把网络上的情感和友情看的无比细腻和完美, 当幻想变成泡沫时, 人们才会知道屏幕那边的那个人不是理想中的人物。我们要把虚拟和现实分清楚, 正确地运用两点论来看待网络聊天和网络聊天语言, 在现实生活中, 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参考文献

[1]蒋原伦《网络聊天的语用和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02期.

[2]刘海燕《网络语言》[D]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3]斐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4]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C] (科学出版社, 2002)

[5]永井成男《符号学》[J]东京, (北树出版社, 1989)

网络游戏文化基本特点 第5篇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1. 网络内涵

在网络发展的今天, 网络世界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 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网络的价值与作用。可以说网络道德是如何合理、正确应用网络资源的价值与行为指导。在3G、4G等手机媒体新型的时代, 新媒体与网络的关联性显而易见。因此, 正确认识网络内涵需要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们加以理解和掌握。在认识网络客观知识与技术的同时需要认识到作为网络主体的人对于网络的重要作用。“人”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 这是人们如何规范网络道德的重要环节。

2. 道德内涵

网络道德中重要的一方面是“道德”, 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历史渊源等有密切关联。目前网络正在以其特殊性不断适应人们的要求, 给人们以多样的感官体验。辩证地看, 网络道德向人们提出了道德指向性, 在网络世界中仍需要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正确规范网络主体行为是必要的。“道德主体只有依据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自觉自愿自主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选择、认同并履行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 才能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促进自我完善, 推动社会的进步。”[1]大学生们作为一支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同时需加强“三观”的学习, 逐步形成健康成熟的观念。大学生们需从我做起, 关注社会公德的主要内涵, 关系自我的价值建设, 提升综合素质, 提高网络自控力, 宣传网络道德的规范力和价值内涵。

3. 教育内涵

教育内涵成为网络道德如何输出和提高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 网络道德不仅是大学生个体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教育内容, 更是高校提升大学文化氛围, 提高大学品味, 凝练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增强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多途径将网络道德的内容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品牌文化项目建设, 增大投入, 加强多校联系, 使大学生们切身体验到网络世界的道德指向, 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教育内涵对于大学生们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道德的综合力量能给予人们足够的道德力, 但更需要人们在生活中体味公德的内涵, 促进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应用并完善, 切不可因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而忽略道德力, 从而出现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在高校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关系到学生的个人规划与成长成才教育的效果, 更与大学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特征

1. 目的性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网络道德建设有其目的性的。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不少高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尤其是对于网络线上和线下的同期建设。在高校内道德教育与思政教育关系紧密, 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认识力和判断力;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时多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大学精神的凝练不仅仅要熟识院校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渊源, 同时需要师生互动, 在古与今, 传统与时尚, 硬件与软件, 积累与成效之间建立合理的关联, 从而体现出本校的特质, 从而凝练精华。更多的网络道德力能给大学校园文化以新鲜的途径, 帮助学生辩证地理解网络道德, 更好地树立“三观”。

2. 多样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络道德教育的多样性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 形式的多样性, 关联的多样性。多重内容结合多样的表现形式, 丰富着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和价值。网络技术多样性毋庸置疑, 终端形式也日渐丰富, 而网络传播信息的可见形式更是日新月异:图、文、声等基本因素在技术手段下表现地更为多样, 因此形式着多样的教育途径。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网络道德教育内涵与其他教育内容有密切关联性, 如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技术教育, 主题教育等;关联性赋予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广阔的外延, 同时也给予了网络道德教育重要的价值导向。

3. 长期性

高校中网络道德教育需要长期开展, 在确定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后亟待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在高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活动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状况, 同时需要形成多方面合力帮助教育活动有序长效地开展。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行为规范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 在教育成效中突出表现为网络行为。网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成果, 因此建立、适应、反馈、互动、提升联动机制成为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的长效发展同样也带动着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期进行, 在交流和互动中拓展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内涵, 分享网络道德教育成果, 更为合理地吸收和配置资源, 为合力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夯实基础, 厚积薄发。

在新媒体时代, 网络道德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 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也促进者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是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更是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 高校网络道德建设成果显著, 仍需要各方面共同促进, 让网络资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提供所需, 让网络资源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最为丰富的资源库, 共同展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研究下一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