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舞蹈范文

2024-07-13

音乐与舞蹈范文(精选12篇)

音乐与舞蹈 第1篇

一、舞蹈音乐

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音乐是以优美的声音来创造听觉的形象, 舞蹈是以优美的动作来创造视觉的形象, 两者的结合, 构成时空中流动的舞蹈艺术。音乐和舞蹈是一对相互配合的统一体, 一部好的音乐能够使舞蹈语汇凝练、集中并富于情感, 能够提示舞蹈动作及情感的内涵, 使舞蹈的思想性和动作性更加丰富。舞蹈音乐不仅能给舞蹈以长度、节奏和速度, 也能给舞蹈以情感提示, 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 才能塑造出完整的舞蹈形象。所以说在舞蹈作品中, 舞蹈和音乐共同担负着表现思想内容、刻画人物形象的任务。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音乐的内涵和思想更加活跃起来, 给人以音乐形象的流动美之感。其次, 在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作品中, 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舞蹈的主题与气氛, 一个舞蹈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内容或者情绪, 就应该运用什么样的音乐。舞蹈编导首先要有好的舞蹈音乐, 受音乐的提示和感染, 在音乐的基础上才能编排出漂亮的舞蹈。这就需要很好的把握音乐给舞蹈的提示和音乐的风格, 淋漓尽致地发挥想像, 运用编创技法, 表现音乐所提示的内容、情节以及感情。

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 音乐和舞蹈是同步并进的, 舞蹈借助音乐表达舞者情感, 舞蹈音乐直接刺激人体动作, 并通过人体动作产生直接的感情体验, 两者具有共同揭示主题, 抒发情感的魅力, 同时在审美体验中, 起着强化、增色的互补作用。吴晓邦在《新舞蹈艺术概论》中说:“任何舞蹈新花出现, 但从历史的角度和人审美规律来上看, 音乐和舞蹈相伴, 早已成为人类普遍接受的审美现象, 有音乐伴奏的舞蹈仍然会成为舞蹈艺术表现及舞蹈艺术欣赏的主流。”

舞蹈音乐作为一种情感需要, 并成为舞蹈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舞蹈创作结构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个无形的角色, 伴随舞蹈内容和情绪运动而发展, 形成舞蹈重要元素所在, 它担负着调节情感、增强人体运动的感染力, 强化运动画面的视觉内容, 烘托气氛, 建造舞蹈形象的重要作用。音乐的纯质效果, 直接影响舞蹈的发展。因此, 根据主题发展脉络, 按情感发展规律, 掌握旋律、节奏、曲式、和声、调性以及高、低、长、短、缓、急的音乐特性, 进行舞蹈音乐形象创作, 是舞蹈作品成功的关键。

二、舞蹈结构

“结构”简单的说, 是将生活体验或观察感知进行筛选, 提炼, 通过认识、联想、想象、情感等活动的参与而转化为初步艺术形象的”头脑创造”过程。舞蹈结构是作品内部的组织和排列方式, 是作品内容寻求形象外化的载体。要想编出一部好的舞蹈作品, 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结构勾画出来, 而一个好的舞蹈结构往往是以音乐为依托, 进行舞蹈构思——动作结构让人们明白编导的意义所在, 以及清楚的明白要表达给人们的信息。

结构是编舞者充满联想的作品的雏形, 而这个雏形决定着舞蹈作品的轮廓和基调。一般来说, 舞蹈结构确定以后, 一个舞蹈作品的大致形象就已经依稀可见了。

舞蹈结构具有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属性, 是将生活体验转化为艺术作品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重要的环节中, 既要思考“表现什么”, 即内容;又要考虑“怎样表现”, 即形式。既要对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筛选, 整合, 把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转化为编导的主观发现与审美判断, 从而深化和确定表现的内容与范围;又要将情节发展, 时间长度, 舞蹈风格, 舞段安排, 舞台调度以及灯光、服装、道具、布景等进行全方位的安排与艺术处理。

完成舞蹈构思之后, 动作结构就是舞蹈结构所说的主要表现形式, 动作即舞蹈语言是舞蹈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 塑造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描绘人物行动的环境和特写的氛围等, 都离不开舞蹈语言的各种艺术表现功能。舞蹈作品就是用舞蹈语言为主体建造起来的审美实体。

舞蹈语言从结构层次可分为舞蹈单词或复合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从功能和作用可分为:表现性动作、再现性动作和装饰性联结动作三类。这三种舞蹈动作的各种连接、发展、和变化, 可以组成舞蹈语言中的舞句和舞段。

舞蹈语句是由一个以上的舞蹈单词组织在一起, 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涵义的舞蹈组合, 是组成舞蹈语言的单一片段。舞句构成的三个条件;一是舞蹈动作的形象要鲜明。其内涵要易于感受和理解;二是舞蹈动作的组织和联结要顺畅。注意高低、轻重、刚柔、动静的起伏、对比变化。具有舞蹈形式美;三是舞蹈动作要根据作者独自的表情达意的方式进行建构, 具有个性特色。

舞蹈段落是由若干个舞句组成的表现一个比较完整内容的片段。它或是表现一定的情节事件的发展, 或是描绘人物在特定环境和情况下的内在精神世界, 或是营造出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某种意境。若干舞段即组成舞蹈作品。

三、舞蹈的音乐结构

我们常用“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来形容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地位。音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舞蹈的创作水平。在优秀的舞蹈作品中, 音乐和舞蹈是紧密地交融结合在一起, 音乐形象和舞蹈形象及其所表现出的情感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它们共同地塑造了舞蹈形象。

舞蹈编导的创作就是把音乐形象转化为舞蹈形象。编导首先要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认识和分析, 了解音乐的曲式结构、调性, 音乐的动机、旋律、节拍节奏变化等等, 去寻找舞蹈的动感形象和舞蹈语言的编织方法, 做出舞蹈的结构设想。

舞蹈结构的样式有二段体和三段体两种。二段体和音乐的单二部曲式一样, 舞蹈由两个舞段构成。常用A+B来表示。一般前面有一个散板引子, 然后由慢到快而结束。运用在舞蹈创作上的基本结构是:散板 (引子或前奏) →慢板 (开端) →渐快 (发展) →快板 (高潮) →结束。所以通常称这种为由慢而快的二段体;三段体是根据情绪, 节奏的变化形成的一种结构样式, 和音乐的单三部曲式相同, 舞蹈由三个舞段构成。舞蹈音乐也是三段体, 常用A+B+A表示。A段是陈述段, B段是对比的中间段, 反复的A段是再现。这种A+B+A的结构样式, 不等于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的三个阶段。而是借鉴音乐的三部曲式, 将布局分成三段, 一般A段与B段在情绪, 节奏上都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结局的A段会回到开始的A段情绪, 与其意境基本相同, 再现开场时的主题。如:A段是跳跃的快板, B段就是相对平稳的中或慢板, 而A'则是A段的再现或有变化的再现。

舞蹈音乐与舞蹈结构是舞蹈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舞蹈从反映一般生产劳动及社会提表面现象, 上升到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从一般喜、恕、哀、乐的情绪表演, 发展到表现生命, 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等深层和内涵。因此, 舞蹈音乐也要在现代观念的引导下, 运用现代作曲的技巧, 开放思维, 结合传统的音乐创作规律, 创作体现时代气息的舞蹈新曲。舞蹈结构也必须和音乐相互统一, 紧紧围绕舞蹈音乐展现主题;根据舞蹈音乐的曲式框架, 突破传统的思维架构;根据舞蹈音乐的不同动机, 设置不同的内容和形象表达;根据舞蹈音乐的个性特点, 设计具有独特个性的舞蹈结构;让舞蹈音乐和舞蹈结构, “形音不离”, 充分满足当今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摘要:舞蹈借助音乐表达情感, 音乐与舞蹈两者共同揭示主题, 抒发情感, 舞蹈音乐在舞蹈中起着启发构思, 展现主题, 结构舞蹈的重要作用, 舞蹈音乐与舞蹈结构是舞蹈创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共同完成舞蹈创作的全过程。

《音乐与舞蹈》优秀教案 第2篇

1课时

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5《音乐与舞蹈》

第三单元舞蹈世界

教具:

DVD机、电视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藏族的民间舞蹈,感受藏族的音乐特点和舞蹈风格,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文化。

2、能较好地跳一个藏族舞蹈组合,掌握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率。

重点:通过观摩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藏族音乐与舞蹈的特点,掌握藏族舞蹈基本动率特点,能够抓住音乐的特征。

难点:要求学生在舞蹈中膝部保持松弛、曲伸和颤动,并由膝部的曲伸和颤动加上重心的移动以带动上身晃动。

二、教材分析:

激情奔放、文中朴拙的藏族舞蹈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民族。藏族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个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在歌舞中赞美爱情和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藏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做胯,上身松弛并向前倾。特有的高原环境造成了藏族民间舞“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律规则。藏族舞蹈主要表演形式有“弦子”、“踢踏”和“锅庄”。

弦子:以优美、柔颤、富有歌唱性著称。

踢踏:藏语称为“堆谐”。

锅庄:藏语称为“卓”,是圆圈歌舞的意思。

三、学习过程:

1、热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汉族————云南花灯的基本动作。

2、介绍藏族音乐与舞蹈的特点。

3、随节奏练习膝部的颤动,加强上身的松弛感觉。

4、作品赏析《牛背摇篮》。

5、学习“弦子”的基本动作:

步伐:单靠、长靠、三步一撩、拖步

手臂:甩袖、撩袖、抛袖

6、配合音乐《吉祥颂》,让学生能够自由的跳动藏族舞蹈。

四、小结:

鼓励学生进行舞蹈表演,可独舞或三人舞。

音乐与舞蹈 第3篇

关键词:舞蹈作品 舞蹈本體 音乐 相关性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形式多样的艺术类别,这些艺术类别的主要区分方式即就是形式各异的艺术表现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实际载体及表现形式。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主要就是依靠人体本身的形态、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方式去完成对于相应艺术作品的创造,往往在进行舞蹈艺术的创造过程中会伴以一定的音乐,通过具有节奏性的动作来展现舞蹈的艺术性。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将需要表现的感情通过声音传达给听众。尽管这两者作为艺术领域最为重要的两种艺术形式而并行存在,但是它们之间却具有许多相关性,本文就技校中的舞蹈作品教学做了以下研究。

一、抒情性是两者所共有的特点

虽然舞蹈与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是这两者的抒情性却是相近的,即艺术表演者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出相似的情感及感受。将艺术创作者同其艺术作品的关联性来看,艺术作品集中的展现了其创作者的个人思想情感。艺术作品的创作者通过对于自身情感体验的总结和升华,将自身的性格爱好等特点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采用舞蹈的展现形式往往需要在一定的场景之内来表达出对于所扮演人物的感情描绘,从而创造出生动、形象的人物特色,通过这种方式来传达舞蹈创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以及对于生活的理解。而对于情感的表达、抒发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同特点,然而相对于舞蹈表演形式的形象、具体,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的抽象,但是这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对立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音乐能够增强舞蹈的表现力,而舞蹈又能够使音乐具象化,这两者的互相融合促进了音乐和舞蹈丰富性。音乐的展现形式是通过声音这种形式,来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成为人类的情感寄托方式之一。

一般在学生完成舞蹈课前基础性的热身训练之后,进而就要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伸展运动练习,在此时笔者往往会教授学生一些基础的民族舞与形体舞,采用这些极具抒情性的舞蹈动作练习,使学生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并逐渐喜欢上舞蹈课程。民族舞与形体舞的水平进步是需要时间日积月累的,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努力练习才能够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才能够将自身的情感因素融入到舞蹈作品之中,才能够使跳出来的舞蹈作品具有一定的抒情性。正是通过日常艰辛的舞蹈练习才能够使学生不断提升舞蹈水平,在舞蹈艺术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日复一日勤勤恳恳的练习,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日常舞蹈训练中越是刻苦,学生便越是能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感受到自身每一个舞蹈动作进步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也就能够逐渐的加深对舞蹈的热爱。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也经常会组织一些舞蹈表演,使学生通过更大舞台的表演,来展示自己平常刻苦练习的舞蹈作品,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平常的刻苦训练在此时得到了相应的舞台表演机会,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了展示,在收获掌声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进而也促使学生对舞蹈学习产生了更强大的动力。

二、两者的节奏性是一致性

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舞蹈动作设计的节奏性同音乐的节奏性是相对一致的。音乐艺术作品中往往包含了韵律、音调、和声等要素,而这些要素同样也是舞蹈艺术所包含的。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具有相似的节奏性要求,因而对于这两种艺术类别而言节奏是其相似的共通点。节奏性不仅是音乐艺术中的关键要素,对于舞蹈艺术而言亦是如此。节奏要素在音乐艺术及舞蹈艺术中通常是来展现特定的艺术方式。音乐艺术中的节奏性要素又集中表现在舞蹈艺术中特殊的律动节奏中,对于节奏的掌握能力越强舞蹈表演者的肢体协调及感受程度就会越深,舞蹈表演中的律动性要求就始源于此,一旦舞蹈表演着掌握了节奏的韵律性就会想要舞动起来,舞蹈表演中的原始动力正是来源于舞者对于音乐律动性的感受。音乐中的节奏性和旋律性便很好的展示在了具体的舞蹈动作之中,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舞蹈动作的轻重缓急、跌宕起伏都是配合以相应的节奏性律动来辅助完成的,音乐内容能够完整的展现出人物形象的内心情感起伏,通过舞蹈动作的设计和表演将音乐中每个细微的、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节奏通过相应的舞蹈动作展示出来,从而使舞蹈动作充满了节奏的律动感,表现出了丰富的激情性,而抽象的音乐艺术则通过舞蹈动作的展示,成为能够看得到的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因此,在技校进行舞蹈教学时就可以从基础的律动性训练开始。例如,教授学生律动操《我的身体》:我的头,我的肩,我的腰,我的腿……运用双手共同拍击头、肩、腰、腿等身体部位来不断地转换全身的动作协调,进而通过音乐节奏的不断改变,使节奏从缓慢逐渐的加快,进而促进身体动作的整体加快,从而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基础性练习,便能够迅速的通过音乐的律动性变化掌握舞蹈动作的节奏性,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不断适当性的加快音乐节奏从而增加相应的舞蹈难度,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经常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逐渐的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性变化准确的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并且全班同学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性做到整齐划一,每一名学生在看到自己同整体在音乐节奏的律动下能够做出统一整齐的舞蹈动作,从而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并且也不禁会对舞蹈艺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学习信息也得到极大的增强。

三、两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是高度统一的

舞蹈艺术应当反映和展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丰富、生动的人物及内容,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可爱、可敬、可笑、可怜、可憎的艺术人物,来引起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的反思。而音乐艺术则相对于舞蹈而言更加抽象,然而正是由于音乐的抽象性,才能够增强人们心灵世界的感受,使人们更加深刻的去体会和感悟生活。音乐和舞蹈在表达情感内容时,能够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文化思想,其中涵括了创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及思想感受。从物理学的声音波动频率上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其处于噪音和纯音之间,从表达效果上来说正是由于音乐的抽象性给予了听众以充分的想象,使人产生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将自身的情感带入到所听到的音乐之中,听众在情感上便会产生共鸣。而舞蹈创作者将自身的生活经历及所思所想融入到自身的舞蹈创作之中,从而将自身的情感感受应用于所创造出的舞蹈形象的身上,从而通过舞蹈作品既能够表现出舞蹈人物的思想情感,又能够展现创作者的自身感情经历。因而,在对于同一类情感经历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音乐与舞蹈能够做到互为辅助的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舞蹈作品能够将音乐的感情因素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而音乐作品能够通过更加深刻的感染力来加强舞蹈的表现力。因此舞蹈动作本身与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高度统一的。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技校的舞蹈作品教学中舞蹈本体与音乐的关系,阐述了舞蹈与音乐都具有抒情性的特点,以及舞蹈作品中舞蹈动作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是一致的、舞蹈动作本身与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高度统一的。对于技校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提升提供了详尽的分析说明,将看似异常繁复的舞蹈课程,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学生的日常舞蹈学习之中,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改善了技校学生对于学习舞蹈课程的错误认识,因此从这两方面也证实了身为一名技校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合理提升学生的舞蹈课兴趣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相关技校的舞蹈作品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姬宁.从跨学科视野看舞蹈艺术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2]魏丽娟.舞蹈音乐的常见结构与本土风格——以中国民族舞剧的音乐风格为例[J].艺术评论,2015,(05).

音乐与舞蹈 第4篇

尽管近十年来, 高校舞蹈教学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我的调查研究, 我认为我国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由于高校舞蹈教学随教育体制的转型而迅猛发展, 使得其师资队伍建设没有能够跟上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可以在教师的构成方面反映出来。就现有的舞蹈教师构成而言, 以40岁以上的教师为主, 年轻教师的比例偏小。从教师的知识构成和学位构成而言, 学历偏低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尽管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 教师的学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专科学历教师比例在逐年下降。但是硕士和博士比例相比与其他学科而言仍然是非常低的。

其次, 硬件建设有待提高。舞蹈教学需要有专门的场地作为教学基础, 尽管很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舞蹈教室。但是专业的舞蹈教室的设置要远远高出普通的教室, 这就导致了部分学校为了节省学校建设资金, 仅仅将舞蹈教室建设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的程度上, 不能满足舞蹈教学的需要。

再次, 由于舞蹈教学发展起步晚, 其在教学策略方面还存一些不足。这些问题也和教师的舞蹈教育认识理念有误有关系。对很多的教师而言, 舞蹈等同于跳舞。因此, 一些老师就认为在教学中只要示范到位, 学生能够学会跳舞的动作即可。这就造成所谓舞蹈教学就是教师舞蹈动作示范, 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累的满头大汗, 学生学到的只是动作的模范, 而没有学到舞蹈的精髓。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能够灵活的运用舞蹈专业语言对学生进行讲授, 同时忽略了舞蹈理论讲授的重要性。当然这其中有教师理论欠缺的原因, 更多的原因是没有能够掌握科学的舞蹈教学理念。

所以从舞蹈教学的整体而言, 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存在很大的不足。但是不可否认近年来, 我国舞蹈教学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们以音乐选修课“音乐与舞蹈”为例, 在教学中很好的将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 这可以说是舞蹈教学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音乐和舞蹈有着天然的联系。《礼记·乐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和音乐都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专业开设之初是附属于音乐之下的。而我们所见到舞蹈表演, 无不是和音乐相伴而进行的。而我们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 舞蹈就是单纯的舞蹈。音乐与舞蹈课就是要将音乐和舞蹈的配合的方式讲授给学生。

音乐和舞蹈尽管有着天然的联系, 但是两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之美在于利用声乐震撼人们的心灵, 展现音乐的美。舞蹈则是通过形体表演演示美, 进而震撼人的心灵。基于这种区别, 音乐与舞蹈就是显得非常的困难了。因为这是一门课程, 而不是一个节目。对一个节目而言则是非常简单, 我们只要能够将音乐和舞蹈恰当的配合起来就可以了。但是作为课程, 我要教学生如何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要想更好地开设好音乐与舞蹈课程, 我们不仅要给学生做好示范, 同时要给学生做好理论讲解, 使其能够真正认识到音乐和舞蹈结合的精髓。

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与舞蹈课的设置本身就是舞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但是就现状而言, 这一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舞蹈教育中的问题, 在舞蹈教育中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提高师资力量。舞蹈教育的改进必然是以教师的实力为基础。我国舞蹈教育中的很多问题, 都是基于教师自身问题造成的。舞蹈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理论知识的缺乏。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舞蹈教师招聘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舞蹈理论修养。对已有的教师而言, 要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也可以将舞蹈修养的提高和教师的自身待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使舞蹈教师提高自身舞蹈修养。

再次, 要有充足的硬件设施保证。良好的硬件设施是舞蹈教学得以进行和改善的保证。尤其是在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中, 不仅需要舞蹈的硬件设施也需要配套的音乐设施。基于这种情况, 以往的舞蹈室可能就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完善舞蹈室设施, 为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硬件设施支撑。也只有为舞蹈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硬件设施保障, 我们的高校舞蹈教育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正伦, 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现代化[M], 新世纪出版社。

[2]黄明珠.舞蹈教育改革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 2003 (8) 。

[3]李永明、曹海滨, 对当代中国舞蹈教育的反思[J], 陕西教育 (理论版) , 2006 (Z2。

[4]胡东映, 对综合大学舞蹈教学的思考[J], 大舞台, 2010年05期。

舞蹈的音乐与形体的融合 第5篇

多年来,在舞蹈形体训练和对音乐的把握实践中,深知许多经典之作,出自舞者的身心与间乐完美融合的结果。真乃令人赞叹不已。

众所周知:“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音乐被称作是“声音的美妙组合”,也是我们能够容易理解的表述,然而在舞蹈中能够“驾驭音乐而不成为音乐的奴隶”,这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啊。那么如何来理解音乐就成为打开我们“音乐瓶颈”的唯一方法,因为只有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才能彰显摩登舞之魅力,否则只能是鹦鹉学舌般的滑稽之舞了。

谈起音乐,首先不能不讨论什么是“音”?音既是声音的总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振动,并向四周传播,形成了一系列的波,这些波引起我们耳膜的震动,使我们才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

自然界中能为我们人的听觉所感受的声音是非常多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材料。在音乐中所使用的音,是一系列有固定频率或固定音高的音,这一系列的音称为音列,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发展中形成的。这些音被组成为一个固定的体系,用来表现音乐思想和塑造音乐形象。

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四种性质。音的高低是由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振动次数(频率)决定的。振动次数多音就高,振动次数少音就低。一般人耳能够听到的音频范围约为30-17000赫兹。音的长短是由于振动的延续时间决定的,振动延续时间长音就长,振动延续时间短音就短。音的强弱是由于“振幅”即物体振动范围的幅度大小决定的。振幅大音就强,振幅小音就弱。“音色”是由发音物体所产生的“谐波”决定的,发音物体的性质、形状不同,所产生的“谐波”也不同,因而音色也不同。

旋律是什么?简单地说,不同的音高和不同时值的“单音”的连续进行就构成“旋律”,严格地说,“旋律”是用“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合起来的,具有独立性的许多音的单声部进行。旋律将所有的音乐基本要素(这里指的是调式、音高、节奏节拍、强弱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不要分的统一体。

旋律是连续不断地引导听者,自始至终听完一首乐曲的一根线索,作为舞者在听音乐时必须紧紧捉住这根线索,特别是舞曲音乐的前奏部分,更是我们要加以关注的。然而大多数舞蹈音乐的旋律,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些精心设计的次要素材用以烘托意境,不要让音乐的旋律被伴随它的次要素材所淹没,要在头脑中把旋律从环绕的一切素材中分出来,必须能够听到旋律。

什么是形体训练? 在实际的训练中形体舞蹈是形体修塑和舞蹈的结合,所谓形体修塑就是伴随音乐(一般以舒缓优美,但有时也用一些节奏感强、起伏较大的音乐)做一些针对上肢、头部、颈部、胸部、肩部、臀部、大腿、小腿、足等的修塑动作,使肌肉有弹性,线条更美,动作要求舒展.幅度适当,同时也锻炼动作的协调性,肢体的动作美感,培养外在和内在的气质,使学生具备现代人的健美外形和优雅的举止风范。这一点最重要,也是我们形体训练的培养目标。

1.大学生一般不具有专业的舞蹈意识和基本能力(如软开度、力度、垂直感、弹跳能力),因此应首先通过基训使学生身体自然素质与舞蹈专业素质间的距离尽快、最大限制的缩小,使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的力量、柔韧性和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控制能力几方面得到开发和提高,同时,掌握舞蹈所需要的基本动态、体态、方位以及基本训练的一些知识。

2.基本功训练和艺术表现相结合,音乐与舞蹈结合、姿势相关、动静结合、神富于形、以形表情、神形并重。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技术训练与舞蹈成品学习相结合、提高列编能力。舞蹈组合练习是形体训练的更高形式,是学生在得到美的形体的同时,运用身体语言,配合音乐表达内心情绪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舞蹈组合训练,可培养起较强的音乐节奏感和优美的舞蹈感受,使形体美得到更高层次的表现,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信心。实践证明,形体舞蹈训练的独特作用是其他运动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它能增强学生的体魄,增强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稳定性、节奏感和力量等形体素质。

而要真正使基本功训练和艺术表现有机结合,使训练有素的形体把内在的心理品质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拥有形体的姿态美、气质美。在每周只有 2 课时又拥有那么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教学的实施是非常具有难度的。

所以,在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中,发现要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姿态美、气质美和对艺术表现有机结合的综合人才的培养,不应是单纯的模仿训练到外部形态的形成,如果没有对舞蹈文化的深刻认识,没有对舞蹈作品的直观感受,没有点燃触动心灵的舞动,学生就不会有探索欲,也不能把基本功训练和艺术表现的有机结合,那我们的教学培养也是不成功的。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目标就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它不是某项专业的技工,而是拥有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职业人才。我们的教学要伴随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制定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外塑形,内塑雅”的教育观念

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强调,人类的美兼容身体健美,精神丰富和道德的纯洁。其中健美的身体是美的表现的主要载体。

人的身体是有生命和情感的活体,健美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和情感的发展,意味着无穷无尽的美好追求与创造,是推动社会的动力。在现代社会中,热爱美、追求美,是人们共同的愿望,更是现代人们生活的一大特点。所以在舞蹈训练课中除 “外塑形”的形体训练还应结合 “内塑雅”的舞蹈鉴赏课教育

这不是提供某种行为规范,而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融理于情,对人的品格产生直接的塑造作用。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直接地、直观地感受舞蹈,把舞蹈与文化、历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将审美媒介作为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开拓自己的精神动力,进而进行自我剖析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因此,舞蹈课教学不单是承担着外形条件的训练,他更多的是训练学生身心健美,强化审美意识;是全面掌握形体训练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个性和能力;是进行艺术美育教育,陶冶情操的综合型课程。

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需要学生多重欣赏能力,富有除技术工作以外的文艺表演能力、欣赏能力、多元民族的了解等等。作为高职院校的形体训练或舞蹈欣赏课程不单只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服务,而应广泛传播。在学校形成校园文化的传承使命,让学生从中不断的提升自我修养及审美能力。

深化舞蹈教育的对策

1.注重实际、实用、实践。“外塑形,内塑雅”的教育观念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全面的舞蹈理论基础和专业的舞蹈技能技巧,不仅要求我们要有扎实基本功,还要通晓各种与舞蹈类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首先以教研室为单位严密制订符合学校发展的高职舞蹈教育的教学大纲。秉承着这一培养目标,舞蹈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所教内容进行认真分析,系统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构成舞蹈教学活动的诸要素进行综合,对整体进行规划安排。

作为选手,当我们步入舞池或进入赛场,能够让我们的心境平和下来的关键是理解音乐,倘若您对华尔兹音乐没有很好的理解,对其不同意境的乐曲没有把握的心境下,您的心态必然会随之紧张或波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都会影响到技术的发挥。因此理解音乐、把握音乐、诠释音乐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工作,也是在平时的训练中需要刻意的加以训练的内容。学习英文需要练习听力,学习舞蹈也是如此,若不能很好的理解舞蹈的音乐,就不可能很好的把握音乐,更谈不上诠释音乐了。

我们知道了舞蹈音乐是由“节拍”、“节奏”、“旋律”组成的,其“旋律”决定了音乐的主题思想,也是舞者需要用心的去理解和诠释的主题,更是舞者与音乐能否完美融合的关键所在,“节奏”决定了舞曲的“品格”与“快、慢”,“节拍”告诉了我们此音乐的“轻重缓急”。以上种种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那就是听懂音乐、理解音乐、把握音乐、诠释音乐,只有这样的选手才会在舞蹈中得以达到艺术的升华,而不会成为“音乐的奴隶”,更不会在音乐节拍的引领下“慌慌张张”、“匆匆忙忙”。

纵观世界大师的比赛以及表演,不难看出其对音乐的把握,以及在技法的处理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由此诠释出的舞蹈意境各有特色,这就是舞者的风格。是舞者对音乐的理解与感知的意境不同,造就出了许许多多的经典,让人赞叹不已真可谓“顶礼膜拜”,这不但是来自音乐的魅力,更是舞者的身心与音乐完美融合的结果。

作为一个优秀的摩登舞选手,如果没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将直接影响到临场的技术发挥,也影响到裁判与观众的直接印象,可见音乐在舞蹈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丝毫不容忽视的。

音乐与舞蹈的共性与特性研究 第6篇

音乐与舞蹈同为一种艺术分支

音乐和舞蹈虽然是两种不同的门类,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诸多的相似性。音乐与舞蹈亲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表现,彼此衬托。从国内外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舞蹈艺术的进步和音乐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没有音乐的舞蹈不能称其为完美的舞蹈,伴随音乐更能完美表现出舞蹈的内涵和所要给观众带来的心灵感受。音乐与舞蹈是人类思想、感情、品格的自然流露,通过音乐可以激发舞蹈者的思维情感,迸发舞蹈者的创造思维力,丰富舞蹈者的想象力,增强舞蹈者的表现力,使舞蹈动作更富美的感染力。音乐与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不仅仅在于随着音乐的旋律舞动、伴着音乐的节奏起舞,更在于舞蹈本身就富有极强的音乐节奏性和音乐旋律性,是一种“肢体音乐”。舞蹈中包含着各种韵律优美的音乐要素,音乐中也蕴含着多彩的舞蹈形象,舞蹈音乐的关系和价值在于它与舞蹈形象的珠联璧合。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同为一种表达艺术,在社会意识形态中都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与舞蹈艺术,它们不仅充实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充分体现了人的精神需求。音乐与舞蹈是人们抒发感情和表现感情的一种方式,不论是唱还是跳,都与人们内心的情感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节奏是音乐与舞蹈都必不可少的,是二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特点,只有做到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相通,才能演绎出一场好的歌舞。舞蹈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音乐也需要舞蹈来诠释节奏。抒情也是舞蹈与音乐的共通性,两者都擅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舞蹈借助形态动作表现情感的外部形态,音乐擅长于抒发复杂而强烈的内心情感,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在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配合可以帮助舞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从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舞蹈中的音乐是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提示其主题思想的组成部分。舞蹈表现的情绪变化,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来体现的,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艺术形象的。

音乐与舞蹈各自具有的特性

音乐用或强烈或舒缓的节奏使舞蹈鲜活起来,用鲜明的音调、音色明了地表达出舞蹈的主题。音乐用变换的音调节奏把舞蹈推向高潮,增加舞蹈的层次感。用不同的曲式结构把舞蹈的各阶段清楚地告诉观众,增加舞蹈的逻辑性。

从欣赏角度来看。音乐是运用声音的魅力,其艺术的欣赏是依靠听觉来判断的,也可以说音乐是听觉艺术。而舞蹈则是展现人体动作魅力的艺术,其艺术的欣赏是依靠视觉来判断的,也可以说舞蹈是视觉艺术。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糅合到一起就能给人们视听上的共同享受。音乐擅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本身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是靠听者来联想,发挥其最好的效益,而舞蹈是通过具体的动作来表达所要表达的对象。

从形式角度来看。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乐器和不同歌唱风格来表现,它是一种抽象的、无法触摸、无法看见的形式。而舞蹈是一个全身心互动的过程,需要呼吸、跳跃、下腰、旋转等一系列肢体动作表现形式。

从创作角度来看。音乐是一种抽象的、无法触摸、无法看见的形式,也就是说声音即音乐艺术的表达。对于组成音乐的曲调和词语来说,他们的表现只能通过声音。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中抽象、挑选出来的有组织的一群声音序列。不同声音由于其音调、音量以及音色等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音乐效果,进而构成了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音乐已不仅仅只是单一的纯音乐,而是逐渐向复合型方向转变,例如某些打击乐和一些不协合和弦的音响。舞蹈是一种可见的真实存在的艺术形式,是可视的一种活动,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的产生就是由于人们模仿的本能,我们的先民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模仿大自然中鸟兽的动作连贯成优美的舞蹈,这就是舞蹈的起源。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的核心,它要体现现实存在的动作,还要用肢体和表情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的转变,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各式各样的舞蹈来表达。舞蹈可以没有音乐陪伴,但却不能没有节奏,舞蹈动作的本质永远是有节奏的运动,舞蹈的变幻莫测也是由节奏创造出来的。节奏来源于生活,生活节奏要经过艺术化的转化方能成为舞蹈节奏。

综上所述,音乐和舞蹈都是综合型艺术,它们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音乐是人们生活中表达美和展示美的听觉享受,它使人们在声音上获得美的感受,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和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舞蹈则让我们在视觉和感官上获得美的体验。这二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精神,舞蹈是展现音乐精神的方式,二者相得益彰。音乐和舞蹈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校

舞蹈音乐结构与舞蹈表演的关系研究 第7篇

一、旋律

很多时候, 当人们听到一首熟悉的歌曲的旋律, 通过旋律能够猜出这首歌。美妙的旋律余音绕梁, 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让人印象深刻。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不同特点的旋律都赋予音乐不同的生命, 旋律就像无形的指路牌, 把人们的思绪和情感引导到不同的地方, 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在舞蹈表演当中, 舞蹈旋律引导着舞蹈表演者进入角色。编舞者在进行编舞时, 对舞蹈音乐的旋律进行仔细的分析, 根据音乐的旋律创造出舞蹈的旋律, 并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旋律的完美融合为舞蹈增添了生机, 丰富了舞蹈的情感。舞蹈表演者在跳舞时, 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 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化, 音乐的情感变化影响着舞蹈情感的变化。完美的舞蹈离不开完美的音乐, 舞蹈离开了音乐, 便称不上是完整的舞蹈。

舞蹈的编排都是通过音乐进行编排, 根据自己所需要表达的情感对音乐进行选择。选择自己需要的音乐之后, 通过对音乐旋律的揣摩和情感的起伏, 进行舞蹈的编排。使得音乐和舞蹈融合为一体。观众在欣赏舞蹈的时候, 都是通过听觉触动视觉。如果为一体。观众在欣赏舞蹈的时候, 都是通过听觉触动视觉。如果让观众观看一场没有音乐的舞蹈表演, 很多观众看不出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音乐就像是一个引导者, 在观众欣赏舞蹈的时候, 引人入胜, 感受舞蹈的魅力。

二、段落

舞蹈和音乐都能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依然可以保存下来。舞蹈和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 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达, 而音乐则是通过空间进行传递, 两者融合在一起仍然有相似之处, 两者的段落分明。舞蹈通过分明的段落划分让观众快速的融入舞蹈的情境当中, 舞蹈的变化段落分明, 流畅转换。音乐的结构亦是通过不同段落表达不一样的思想, 音乐和舞蹈相结合时, 共同表达同一个中心思想, 根据音乐来进行舞蹈的编排, 二者正相呼应。

例如我国贵州著名的民间舞蹈《采茶歌》是段落非常分明的舞蹈, 舞蹈一共分为三个段落, 分别为上山、采茶、劝茶。上山这一段落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我国的十大名茶, 相对应的风景以及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所以舞蹈根据这些内容进行编排, 舞者载歌载舞, 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展示不同的内容, 使舞蹈和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到采茶这个段落时, 舞者通过用肢体语言将采茶的动作形象的表达出来, 伴随这音乐, 让观众身临其境, 仿佛自己正置身于茶园之中。劝茶这个段落是舞蹈的结尾部分, 主要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伴随这浓厚的民族风格, 给人以没的享受。这三个部分的舞蹈个性分明, 突然衔接显得十分生硬, 但是它在设计上考虑到衔接的问题,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通过舞蹈, 把观众引入情境当中, 感受音乐和舞蹈融合的美。

三、情感

人因为有了情感, 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艺术也是如此, 成功的艺术都蕴含这丰富的情感。舞蹈在表达情感的时候, 离不开音乐的相随。舞蹈的编排离不开音乐, 丰富舞蹈的情感必须要融入相应的音乐。舞蹈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 而当情感得不到完整的表达, 这个舞蹈作品是不完整的。每个人的情感都有所不同, 舞蹈演员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动作, 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民族舞是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十分的浓烈。舞蹈动作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舞者在表演时, 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 人们在观看表演的时候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舞蹈所表达的情感,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 获得美的享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舞蹈离不开音乐, 完整的舞蹈需要与音乐融为一体, 不仅发展情节和旋律的步调要保持一致, 段落和情感的步调也要保持一致。只有如此, 才能使舞蹈的段落清晰明了, 内容衔接紧凑, 情感随着层次的推进而得到相应的表达和深化, 这样的舞蹈才能引人入胜。舞蹈音乐不仅仅反映了舞蹈的结构, 而且是整个舞蹈的主体所在, 必须加以重视。

摘要: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正如鱼和水, 鱼在水中能够畅游, 失去水则会失去生机;舞蹈有了音乐相伴能够使情感变得更加的浓烈, 失去了音乐, 则会变得单调, 其中的思想感情也很难表达出来。人们记住一些舞蹈作品的前提, 都是对这个作品的音乐有很深刻的印象。舞蹈音乐的选择决定了舞蹈表演的质量, 音乐舞蹈结构中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段落和旋律。我国的舞蹈的快速发展, 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舞蹈音乐结构,舞蹈表演,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凡.舞蹈音乐结构和舞蹈表演关系研究[J].群文天地, 2011 (10) :86.

[2]黄锐.论音乐结构与舞蹈表演的关系[J].音乐时空, 2014 (07) :107-108.

[3]张苏苏.舞蹈音乐结构和舞蹈表演之间的关系[J].大众文艺, 2013 (13) :176.

[4]于晶.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2 (05) .

舞蹈音乐结构与舞蹈表演的关系分析 第8篇

关键词:音乐结构,舞蹈表演,关系

一切艺术至关重要的内容都是结构, 而音乐结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中更是大型交响乐中必须具备的内容及条件。音乐结构对舞蹈结构的影响尤为重要。音乐的结构可以为舞蹈的结构提供结实的根基, 也可以为舞蹈表演增添其灵魂, 使整个舞蹈表演具有情感, 能够深入人心。在音乐与舞蹈相结合成为舞蹈音乐时, 不仅能够促使音乐结构与舞蹈结构的完美结合, 还能够增加舞蹈表演的完美性。

一、音乐结构段落分类

音乐表达效果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音乐结构。段落结构的合理能够使音乐更好的进行情感表现。正如一首歌曲的主旋律可能通过多方面情感进行表达。舞蹈的段落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 两段体。两个不同的构成方面, 利用两个方面形成相对鲜明的对比将舞蹈的主题以及节奏所在进行表达, 即为两段体的音乐结构。例如《鄂尔多斯舞》中音乐前部分节奏是强而有力的, 表演者为男性, 能够将蒙古族男性的魅力所在进行表现, 强而有力的音乐加上蒙古族男性的彪悍勇猛, 使舞蹈表演更富有情感。而音乐后部分的节奏比较鲜活明快, 这一部分的音乐结果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部分的表演者为女性, 鲜活明快的节奏将女性的柔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 三段体。在舞蹈表演中运用的较多的音乐结构是三个不同方面的结构, 构成的三段体的音乐结构。三段体的音乐结构是两段体的延伸。它能够针对歌曲的主旋律进行不同的表达, 将多种对比因素引入, 三段体中的结构可以起到过度性的作用, 与首尾相呼应, 将主题所需要表现的情感进行表达。例如《快乐的女战士》中, 开场的音乐是一段悠扬的曲调, 紧接着是一群女战士跳着活泼的舞蹈, 节奏是鲜活明快的, 中间的节奏依然是鲜活明快的, 此处为过度阶段, 这一部分与开场的时候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而最后一部分则和开场时候形成了首尾呼应, 促使舞蹈极具完美性。

(三) 完整段体。一段体也就是所谓的完整段体, 是最简单的音乐结构单位。一些简单的民间舞蹈都运用的是一段体的音乐结构。

二、音乐结构在舞蹈表演中的感情策划

舞蹈表演的主要情感与内容和音乐的情感策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一些群众性舞蹈, 动作相对较简单, 情感也相对单一, 因此, 针对这类型的舞蹈进行音乐结构情感策划就比较容易把握, 而且相对固定化。而一些舞蹈内容相对丰富, 音乐结构非常复杂, 具有多种选择性的情感表达方式, 将其多种情感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来突显舞蹈的主旋律。如《阿诗玛》舞剧中将每一个情感都划分成不同的颜色, 将生划分为黑色、长划分为绿色、爱划分为红色、愁划分为灰色、哀划分为金色、恨划分为蓝色、死划分为白色。利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这种情感策划极具独特性。哀划为金色的舞段中, 阿诗玛抵不住金项圈的诱惑力, 是导致阿诗玛被关入牢笼的直接原因, 舞蹈中的牢笼则是用金色的棍棒来变现的。这一表现手法利用的是空间的概念设计。

三、舞蹈表演的升华在于音乐美感

一段完美精致的舞蹈表演, 要具备两大因素, 一是舞蹈表演者形体美的表现, 二是音乐的情感美融合, 这两大因素在表演中缺一不可。一个成功的舞者不仅能掌控舞蹈的音乐节奏, 更重要的是能将舞蹈表演与音乐情感相结合。一些舞者对于音乐情感的认识不够, 将音乐的重要性忽略掉, 实际是丢失了舞蹈表演的灵魂以及根本。

四、音乐旋律和舞蹈表演融合

《天鹅湖》的旋律是无与伦比的, 它艺术的魅力影响了一个世纪的人, 这种魅力不仅仅只是舞蹈的表演, 更是一种音乐旋律的情感。如果芭蕾舞剧没有音乐旋律, 带给观众的只是视觉上的东西, 这种舞蹈不是真正的舞蹈。舞蹈表演的灵魂是音乐, 表演中的情感也是音乐的真谛。音乐也是一种万能艺术的表现形式, 与舞蹈相结合, 使得表演更加完美。

五、音乐结构在舞蹈表演中的影响

音乐结构能够促使舞蹈表演的节奏感更加完美。音乐结构也是舞蹈表演中的本质与灵魂。强烈的音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 是舞蹈中表演者能够将舞蹈动作完美演绎的根源。同时激发表演者的创作灵感也源于音乐, 音乐与舞蹈表演是相互融合的。

六、结束语

对于音乐而言必不可少的内容是音乐结构, 而对于舞蹈结构来说最重要的是音乐结构。音乐结构对于舞蹈表演的影响力特别大, 它不仅为舞蹈提供坚实的根基, 而且为舞蹈表演带来了灵魂。音乐与舞蹈相融合成为舞蹈音乐时, 利用舞蹈结构与音乐结构的结合, 使得舞蹈表演极具完美性。音乐结构对舞蹈表演效果至关重要, 舞蹈表演的魅力所在也是音乐的结构。

参考文献

[1]李通英.舞蹈音乐结构和舞蹈表演关系研究[J].大众文艺, 2010, (20) :84.

论舞蹈本体与舞蹈音乐的创造性想象 第9篇

关键词:舞蹈本体,舞蹈音乐,创造性,想象

一、舞蹈本体的一般含义

一部舞蹈作品, 是由舞蹈本体与音乐构成的, 也就是说它们两者之间合二为一个统一体, 才成其为舞蹈作品。舞蹈作品比较好理解, 舞蹈本体就不那么好理解了。所谓舞蹈本体,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是指不掺入任何装饰成分, 具有美感的人体动作.它是支配舞蹈艺术的灵魂, 是一种摆脱应用性而注重审美价值, 以表现浓缩而升华了的情感为追求目的的人体艺术。这定义是否确切, 我们姑且不论。就舞蹈本体而然, 既然是以表现浓缩而升华了的情感为追求目的的人体艺术, 那么它本身就存在创造性的想象。

二、舞蹈音乐作品的一般含义

一部音乐作品, 是由旋律、节奏、音色、和声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类音乐作品, 在形式构成上都包括这四种基本成份, 它们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才成其为音乐作品。而舞蹈音乐是音乐范畴里的一种体裁音乐, 专属舞蹈本体配乐的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有许多种类型, 如交响曲、进行曲、协奏曲、舞曲、歌曲等等。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题性音乐, 另一类是无标题性音乐。无论何种音乐类型的音乐作品都可以为舞蹈本体配乐, 但为舞蹈本体配乐的音乐作品就不一定称其为舞蹈音乐作品。如舞蹈作品《命运》, 为其配乐的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就不能称其为舞蹈音乐作品。只有用音乐思维有意识地创作以舞蹈为主题的音乐作品, 才能称其为舞蹈音乐作品。如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我国作曲家吴祖强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我国作曲家吴少雄的根据曹禺先生同名戏剧改编而成的大型舞剧《原野》等。

三、舞蹈本体创造性想象的活动方式

如果从舞蹈作品艺术方面来看创造性想象, 就是说, 如果考虑到舞蹈本体创造性想象的原素是从认识音乐那里借来的, 那么, 舞蹈本体创造性想象便有两种基本的活动方式:

其一是抽象化。

抽象化是人脑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操作的基础上, 抽取同类事物中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 并以概念、范畴或规律等形式固定下来的思维操作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 认识主体总是倾向于舍弃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个别的、表面的具体的东西, 从而实现对客观事物更深一层的本质的反映。抽象化严格说来只作用于孤立的思想状态, 舞蹈本体的任何动作的表现都是由抽象化转变为具象化的, 音乐的抽象化主题形象在舞蹈本体创造性想象里的具象化动作的吻合, 更易于让人理解舞蹈作品的本质内涵, 舞蹈本体创造性想象随着音乐的抽象化主题形象的展开达到发展而升华。

其二是知觉。

知觉是一种综合活动, 是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比感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形式, 反映的是由对象的各方面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整体, 也是感觉的综合。而舞蹈本体所包含知觉的因素是抽象化。抽象即以胚胎形式存在知觉之中。每个舞蹈艺术家会按照自己的秉性和当时的音乐印象而以各不相同的方式去知觉。例如德国人朱·列津、格尔是第一个和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合作的著名芭蕾舞编导, 但他也是一个对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的舞蹈音乐没有兴趣人, 而俄国人彼季帕和伊凡若夫却充满信心。前者的失败后者的成功, 说明了对同一部舞蹈音乐不会以相同的方式去知觉。这就是此人所感兴趣的特征, 另一人却会完全忽视。也就是说对某一对象缺乏最低限度的知识准备的人, 即使有了关于这一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全部感觉, 也不能形成关于这一对象的确定的知觉。在创造性的想象里, 舞蹈本体对音乐的知觉方式, 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形象, 或者说不同的艺术效果。

四、舞蹈本体的创造性想象的类比思维

在舞蹈本体秩序中的创造性想象里, 根本的、基础的要素, 就是以类比来进行思维的功能。换句话说, 就是借事物之间的、亦往往是偶然的相似关系来进行思维。音乐里包含着抽象化的形象, 这就给舞蹈本体创造性的想象提供具象化的形象。反过来, 舞蹈本体创造性的想象里的具象化形象, 同样影响到音乐里的抽象化形象。

舞蹈本体创造性的想象里的类比, 其实是一种不稳定的、被动的、式样繁复的方式, 能造成一些最意想不到的、最新颖的人体动作组合。凭着几乎无限的人体弹性, 它同样可以产生荒谬的方法。类比在舞蹈本体创造性的想象里的工作中例子非常多, 各不相同, 全凭主观, 简直无法找到任何规律性。尽管如此, 还是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的类型或方式, 一种是似人化, 一种是转变或变化。

似人化是原始的方法, 它是彻底的, 它的性质永远不变, 但是它的应用是暂时的, 从我们自己推而至于其他的东西。它赋以万物以生命, 它假定有生命的甚至无生命的一切, 都具有和我们相似的要求、激情和愿望, 并且这些感情就像在我们身上一样, 也都为着某种目的而活动着。这一类型的舞蹈作品非常多, 最典型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我国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里的《孔雀舞》, 《孔雀舞》是我国舞蹈家杨丽萍一部很优秀舞蹈作品, 她说:“我跳的都是原生态的舞蹈, 自然是最好的舞蹈语汇, 比如里面的孔雀舞就是傣族的信仰, 是一种表达爱的舞蹈, 是对自然, 对生命的歌颂。”等等。

转变或变化是一种普遍的、永远的、形式多样的方法, 它不是从思维着的主体推移到对象, 而是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 由一物到另一物。它的作用在于通过部分的相似而形成转变。这一作用有两个基础。有时它依靠知觉所提供的不确切的相似:例如云变成山, 山变成怪异的动物, 风声变成哀怨之声等等。有时则是感情的相似占主导:知觉中的事物激发起某种感情, 转而成为这种感情的标记, 象征或可塑之形象:如雄狮代表勇敢、猫代表狡猾、丝桐代表悲哀等等。无疑这一切都是谬误的、主观臆造的, 然而创造性想象的作用就在于创造而不在于认识。谁都知道, 这个方法创造了比喻、寓言和象征。这一类型的舞蹈作品几乎包含所有的舞蹈种类, 典型的有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睡美人》、我国现代舞作品《红与黑》《向日葵》《舞中人》等。

五、舞蹈本体的创造性想象的感情因素

舞蹈作品最初形成是感情因素作为原动力, 然后感情因素又配合着创造性想象的不同阶段。除此之外, 这些感情状态, 还要成为创造性想象的材料。舞蹈艺术家都能感受到自己所创作的舞蹈本体的情感和欲望, 和所创作的舞蹈本体和音乐完全融合为一, 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事实, 几乎也是一条规律了。因此, 在这种情形中, 有两道感情之流:一道构成激情, 这是艺术的材料;另一道则激起创造性想象的热情, 随着创造性想象而发展。

舞蹈本体所有的一切形式的感情, 都是发动创造性想象的因素。舞蹈本体的感情气质, 不论它们怎样, 也都能影响创造性想象的因素。谁也不会否认, 恐惧是虚弱感情的典型。但是, 难道不正是由于恐惧, 才产生出种种幻影、无数的迷信以及那些完全是非理性的、想入非非的宗教习惯?愤怒的感情, 一旦发展得狂爆、激烈, 就成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欢乐之情富于创造力, 那是无须证明的。至于爱情, 大家都知道它的作用在于要创造一个想象的意中人, 来代替那个真实的爱情对象;而当激情消失之后, 幻想破灭的情人就发现自己对着赤裸裸的现实。由前苏联著名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作曲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最后的结局是双双自杀, 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说, 失去了爱情, 生命已毫无意义。同样我国的大型民族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类似的意象。忧愁按理属于压抑的感情之列, 但是, 它对创造性想象的影响, 和任何其它感情气质的影响消失之后, 大家不是都知道, 忧郁、甚至深沉的痛苦, 可能会产生最美好的灵感吗?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作品《动物狂欢节》第十三首里的大提琴独奏曲, 被俄国芭蕾舞编导M.福金改编为芭蕾舞《天鹅之死》, 这一芭蕾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经典之作, 被誉为“生命的赞歌”。用芭蕾舞独舞的所有舞蹈本体具象化动作来揭示似人化的天鹅临死前忧郁的、深沉的、痛苦的、死亡的美的感染力。

总之, 舞蹈本体创造性的想象这种复杂的感情, 最后可以归结为两点:其一是因肯定自我力量以及因感到这种力量的发扬而来的愉快, 其二是因肯定自我力量遭到阻碍、受到削弱而产生的苦脑, 正是这种复杂的感情直接把我们导向作为创造性想象之基本条件的动因。首先, 在这种个人感情中, 有一种自己成为动因、也就是说因成为创造性想象者而来的愉快;而一切创造性想象者对于非创造性想象者都有一种优越感。不论他的创造性想象多么微不足道, 也使他觉得自己高于那些一无发现的人。虽然人们说不求功利是文艺创作特有的标志, 简直说的令人厌烦了, 但应该承认, 如格罗斯所说:艺术家不仅仅是为了创作的愉快去从事创作, 而是为了超过其他的才智之士去进行创作的。创造性想象是自我意识的自然而然的绎, 而伴随着创造性想象而来的愉快, 是胜利的愉快。

通过以上对舞蹈本体与音乐创造性想象的分析, 使我们了解了舞蹈本体与音乐的创造性想象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统一体。使我们认识到一部好的舞蹈作品是离不开舞蹈艺术家们对音乐艺术的态度和舞蹈艺术的水平的。对于舞蹈作品的创作, 从艺术指导思想上讲, 创作的关键在于创作者是用舞蹈动作来解释舞蹈本体还是用舞蹈音乐来解释舞蹈本体, 是用舞蹈本体感染人还是靠舞蹈音乐感官刺激人。在笔者看来, 重要的不是舞蹈编导什么, 而是用什么舞蹈音乐来编导。其目的和方法都不是要在整个舞蹈创作中强调音乐的主导地位, 而是反对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舞蹈动作化倾向和违反音乐创作规律的“拼拼凑凑”的做法。总之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必然包含一部好的音乐作品,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一定包含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只有舞蹈本体与音乐在创造性想象中成为相互关系的一个统一体, 才能是一部完美的舞蹈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田运编.《思维辞典》.扫描版.哲学逻辑学.1996年3月1日.

[2]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第1版 (1988年8月1日) .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4]朱红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再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1)

音乐与舞蹈 第10篇

随着近现代中外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入, 西方的歌舞艺术及其艺术思潮涌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艺术相互融合, 尤其对中国舞蹈与音乐的产生深刻的影响, 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与体裁, 然而舞蹈与音乐两个艺术本体之间在近当代的第一次真正地碰撞始于1 9 8 6年, 陆祖龙发表了名为《关于音乐与舞蹈功能差异的探讨》, 接下来的两年内, 先后有程心天、杨晓鲁、王宁宁、孙川、于平等人分别撰文著述, 这些文论争论的一个焦点, 就是舞蹈本体与音乐本体关系问题, 加上近些年对于该问题的诸多论辩, 其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

舞蹈与音乐关系的解读

1、音乐中心说

对于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舞蹈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说法,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是音乐的回声。音乐是使‘情’得以抒发之根本, 是舞蹈艺术生命力的血脉。音乐给舞蹈以生命, 是舞蹈的灵魂, 是舞蹈的内涵, 舞蹈则是音乐的外延, 舞蹈须依附音乐而存在, 好比鱼儿离不开水, 持此观点的人无疑极其重视音乐在舞蹈中的作用。首先, 音乐配合并帮助舞蹈表达情绪, 展现舞蹈的内在气质, 并彰显其意义。舞蹈肢体动作刺激观众的感官, 在其内心中唤起情绪, 为了配合情感表达的需要, 不断地变换舞蹈动作以达至舞蹈艺术的意境, 然而在这里, 音乐的参与总是不可或缺的, 甚至是整个舞蹈艺术的核心, 舞蹈家围绕音乐的轻重缓急、节拍节奏而设计舞蹈动作, 以期使舞蹈成为舞蹈艺术。所以舞蹈离不开音乐的激发与强化, 舞蹈要加以音乐的衬托及融合方能达至完美, 此时音乐为舞蹈创造出新的意境美, 是舞蹈艺术完整性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另外音乐本身是可以不依靠其它艺术而独立存在, 传播手段广泛, 几乎不受环境的限制, 而舞蹈必须依赖音乐而存在, 恰如鱼和水的关系。“如果把一个舞蹈的音乐抽掉, 那么舞蹈就不可能被人所理解。”陆祖龙试图证明舞蹈对音乐的依赖性。他说:“舞蹈《命运》如果把音乐抽掉, 那么就会不清楚他们跳的是什么, 也许什么也不是了。”[1]被人们称之为“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典范”的舞蹈经典——天鹅之死, 其形象的塑造是由于编导家福金在“对音乐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毫无疑问, 离开了音乐, 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不仅如此, 音乐也有力地强化了舞蹈的表现力, 音乐本体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感情的渲染作用, 舞蹈的感情色彩需要音乐的参与方能更具表现力。程心天的话或许能给出些启示“舞蹈的生命在舞蹈之中, 舞蹈音乐的价值在它与舞蹈形象的珠联璧合。”[2]

2、舞蹈主体说

与音乐灵魂一说将音乐视为舞蹈艺术的源泉, 是舞蹈艺术的核心及根本相反, 舞蹈主体说站在舞蹈的制高点上指出, 舞蹈并非只是音乐的外延, 必须依附音乐而存在, 而是说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它通过外在形体动作的表现, 直接表现人类的生命躁动及情感冲动, 所有的张扬与含蓄, 欲念与表达, 均源自灵与肉的召唤, 这种灵与肉的交汇, 就是舞蹈的灵魂所在。而且舞蹈艺术注重追求中, 始终是舞蹈在其中发挥本位重心作用, 简言其结构依次表现为:景—情—形—象—境。首先“景”是舞蹈作品表演的特定时空, 是舞蹈作品中触发人物情感的外部环境, 这是舞蹈艺术的一个大的背景。而“情”无疑是舞蹈的原动力及表达核心之所在, 是舞蹈作品中人物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是舞蹈家在表演作品时所力求表现和完善的主题, 是达至意境不可或缺的一链。进一步, “象”是形的凝练与升华, 能准确、鲜明刻画人物个性和人物激情的外部形态, 是姿态造型和运动过程组合有序的动态形象。这里的“象”指的是整个形体动作在时空里进行一个动态的连接, 整体上形成的舞蹈作品的宏观上的结构形态, 该阶段是意境回味的一个准备阶段和初始印象, 是整套形体动作在时空中的统一体。舞蹈作品意境形成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境”, 它是情与景的交融, 能引起观众丰富的艺术联想和想象, 以达到“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 是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时最值得回味 (同时也是模糊和含蓄的) 情景交融之美, 是对舞蹈作品整体印象的综合感受。自始至终, 舞蹈毫无疑问牢牢占据了表现舞蹈艺术意境与情感的最高点, 音乐在其中更像是一个背景将舞蹈艺术推至高潮。在此, 舞蹈音乐是刺激人体动作表达欲念的一种特殊信号和提供舞蹈的大量基本幻想及基本抽象, 丰富信息的特殊音响运动形式, 它不应该, 也不可能充当舞蹈的上帝。所以, 舞蹈的灵魂应存在于舞蹈自身, 将音乐看作舞蹈的灵魂, 实际上是否定了舞蹈自身的独立价值, 并且严重妨碍了舞蹈主体意识的发展。

举个现实的例子, 于平[3]站在被自己称之为“新视界”的舞蹈艺术本位角度, 把舞蹈视为“灵魂”, 把舞蹈音乐则视为“躯壳”。根据这种视角, 他对历史名作做出了重新的界定。在他看来, 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音乐之所以成为经典, 是得益于伊万诺夫的舞蹈创作对他的“拯救”。他是这样表述的:“如果说,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舞剧《天鹅湖》的‘灵魂’;那么, 伊万诺夫的编舞就某种意义而言, 岂不拯救了舞剧音乐这‘灵魂’。拯救‘灵魂’之物, 恐怕不能视为‘躯壳’, 而只能是‘灵魂’。”舞剧《春之祭) ) 之所以有四十多个风格各异的舞蹈, 是因为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本身“只是一个空筐”, 舞蹈家则是在“空筐”中放进各自的“灵魂”, 而后便有了诸多“这一个”的结果。于平进而结论道:“我认为, 包容‘灵魂’的‘空筐’喻之以‘躯壳’或许更为恰当。

3、异质同构说

前面两种说法均是将舞蹈与音乐分离开来, 强调各自的独立性和个性, 然后再将它们放在一杆秤上衡量孰轻孰重。至此, “舞蹈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便顺势而出, “是只存在于动作体的舞蹈呢?”“还是作为一种固有的需要舞台、观众及音乐伴奏的‘综合形态’的艺术?”如果舞蹈该概念指的是前者, 那么任何添加进去的非动作特性的因素, 都会使舞蹈变得不纯。如果指后者, 那么音乐在舞蹈中即是不可少的。在这种情况下谈舞蹈的自在、自律性, 指责音乐使舞蹈变得“不纯”, 那是这就是“既要马儿跑, 又要马儿不吃草”。[4]在该点上张杰林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时间、力度、节奏是音乐舞蹈的共性, “无形”与“无声”则是音乐、舞蹈各自的个性及属性之所在。将它们的“共性”作为两者结合的基础, 个性和差异作为两者结合的媒介, 这样就恰好弥补了彼此的不足。于是, 音乐可以为舞蹈“发声”, 舞蹈能够为音乐“造型”。所以, “哪里有舞蹈的足迹, 哪里就有音乐的身影。它们之间的结合是相反相成, 相得益彰。”[5]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艺术, 它需要用音乐去表现舞蹈进行中的速度、力度、量度、幅度等, 突出表现人物气质上的刚柔粗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舞蹈依靠听觉上的时间感去表现人物的情感和进行形象的塑造。音乐在舞蹈的综合性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好的舞蹈要有好的音乐来配合, 并非谁服从谁, 而是相互默契。舞蹈和音乐是一长与局限, 又使两者的结合成为必需。因此, 舞蹈是艺术家内在表现意识的视觉延展, 音乐是艺术家内在表现意识的听觉转化。外在表现为异质, 却共存一个内在的艺术本质。所以说, 舞蹈与音乐时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是一个统一体中表现出来的两种个性。

结语

若将舞蹈的概念仅限在舞蹈家的肢体动作范畴内,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舞蹈艺术作为一个艺术综合体的肢解及望文生义;而相对将音乐仅限在乐音范畴内, 把音乐的另一类基本构成材料“噪音”排斥与音乐的大门之外亦不妥当, 而且纯粹由舞蹈形体动作构成的纯舞蹈在概念上已不成立, 音乐与舞蹈动作相伴的动作节奏及其肢体间或身体与舞台及道具的发出的声响也应视为舞蹈音乐的一部分。中国在汉代《毛诗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最后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在审视舞蹈与音乐之间关系之时, 应将立足点放在较为宽广的位置上, 这样方可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更加充分地把握和理解舞蹈与音乐之间关系的本质规律。

摘要:本文试图从目前学术界对舞蹈与音乐之间关系进行阐释, 并主要论述目前学术界对于舞蹈与音乐关系的几个普遍而且主要的观点, 整理归纳出音乐中心说;舞蹈主题说及异质同构说。对于舞蹈与音乐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窥亦从侧面印证舞蹈艺术理论渐趋成熟并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舞蹈,音乐,关系

参考文献

[1]陆祖龙:《关于音乐与舞蹈功能差异的探讨》, 《舞蹈艺术》1986年第1期

[2]程心天:《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舞蹈艺术》1987年第4期

[3]于平:《在音乐王国里徘徊的舞魂》, 《艺术世界》1988年第2期

[4]黄麟:《关于“音乐与舞蹈”本位思考的对话》, 《舞蹈》1988年第6期

音乐与舞蹈模块分层教学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音乐与舞蹈;分层教学;学习兴趣

舞中配乐,乐中伴舞,乐舞交织。舞蹈作为人类智慧与想象力的完美结合,伴随着人们走过了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音乐与舞蹈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紧密相连,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承认差异,但应拒绝“选择”与“淘汰”。让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是每一位教师所应努力的方向。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不同于舞蹈专业教学,其特殊性有如下两点:

1.教学的对象是舞蹈基础层次不同或无舞蹈基础的高中生

2.教学时间短(18~20课时左右)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个性的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已是教学中的关键。在这两年的舞蹈教学中我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该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首先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成功的一半。而如何分层、怎样针对分层进行教学则是重中之重。教学不仅仅是课堂内的教学,还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如何延伸也十分关键。以下我就分层教学方法在音乐与舞蹈课程中的实践进行初探:

一、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这些舞蹈基础参差不齐甚至毫无舞蹈基础的高中生,凭着他们对舞蹈的喜爱和对学习的渴望一同走进了音乐与舞蹈模块课的教室。

1.排除担忧,树立信心

许多学生特别是毫无基础的学生认为自己无基础,因此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存在着担忧。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从不会到会、不懂到懂,在这个过程中可适当穿插介绍舞坛通过后天努力成功的典范树立学生信心。

2.从舞蹈作用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有了信心还要有兴趣,而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需要多层面地给学生介绍学习舞蹈的益处。如:近两年,厦门对部分行业的女公务员专门开设了形体课,对礼仪、举止方面进行了培训。学习舞蹈不仅能促进智力发展,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力,同时还能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在介绍舞蹈过程中穿插影音片段、图片文字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二、利用“分层互动”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通过课前学生的展示或问卷调查等形式,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大致的舞蹈基础。根据每班的具体情况选出3~5个有舞蹈基础的同学任小组长并进行自愿结合的原则形成一个学习小组。

1.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充当小老师的角色

想让音乐与舞蹈教学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地进行,设计舞蹈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课外拓展练习是音乐与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中的学习没有课后的巩固练习学生很难很好地掌握,对于一些舞蹈基础差的学生课后巩固也有一定的难度,让小组长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既让这些没有掌握好教学内容的同学有了再次学习的机会,也激励了小组长们学习的热情。

2.教学内容与课堂实践的分层选择,提高积极性

根据教学目标和班级的情况教师可以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的多少、深浅,并在教学过程中針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体现“多样化”与“选择性”,比如,在分析舞蹈音乐特点和舞蹈风格时,我会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予舞蹈基础差的学生。(针对差生,鼓励为主)

在舞蹈动作展示的时候,通常要把机会给予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对中等生不能忽略舞蹈技能的培养)在聆听音乐创编动作时,要把机会给予具有一定舞蹈语汇的学生。(对优等生注重创造力的培养)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发挥集体的协作精神和创造力

舞蹈创编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舞蹈创编取决于舞蹈语汇积累的多少以及如何融会贯通地应用和对音乐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我经常采用如下方式:

同一舞蹈动作组合上,配上不同风格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维吾尔族舞蹈的时候,先示范动作和介绍动作特点:在形体上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擅长运用头、眼和手腕。然后让学生学习三组维吾尔族舞蹈基本动作,结合舞蹈动作的特点,让学生课后以组为单位应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动作以及通过网上查找等学习方式选择相适应的音乐自编舞蹈。最后,老师加以整合,编排成品舞蹈。通过实践总结,一般每组都能较好地完成,舞蹈基础好的同学偶尔还担当领舞的角色, 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机会,让人寻回快乐的本能,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也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励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并充分激发了集体协作精神和创造性意识。

三、因材施教,重视对音乐特长生的培养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对不同特性的学生找适当的教学方法。有的同学在音乐及舞蹈方面特别有天赋,本校专门为这些学生成立高考艺术辅导班,充分利用学生的特长,在紧张的学习中加强对音乐特长的培养,配备专门的老师为这部分同学进行专业辅导和考前专业模拟考试,为这些音乐尖子生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作好充分的准备和帮助。因此,每年有大量的艺术考生考上专业院校也成了我校的一大亮点。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美国教育家弗雷塔科指出:“只有教师拥有教学过程中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因此,教师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和能力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喜爱上你的课堂,使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

舞蹈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第12篇

《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毛诗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舞蹈与音乐·相互依存

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的概论中,音乐已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当然,现代舞作品中或有纯无声的舞蹈存在,不过这种近似哑剧的表演,没有音乐,舞蹈的成分也很薄弱,只面对小众,大众是难以接受的。

有位舞蹈界前辈有过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需通过音乐,才能把其作品完美呈现。”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甚至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我曾经看过国内外一些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采用了一些自然界声音、音效,如:风雨声、水声、雷声、枪声、特效声等音响效果,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范畴,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元素。总言之,舞蹈和音乐更像是一对恋人,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舞蹈与音乐·水乳交融

节奏是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自然基础,两者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原始舞蹈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需要用肢体语言、内心情感来表现作品内涵,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这样舞蹈作品才能达到完美,更具艺术性、观赏性。舞蹈和音乐都可直接表达感情,而音乐的表达更具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表达产生矛盾、冲突,而可以与之结合得天衣无缝。

舞蹈与音乐·相辅相成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表现过程中抒发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音乐可以直接到达听众的内心深处,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所表演作品的组成部分一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

前苏联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说:“要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好的音乐就是在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帮助理解舞蹈的内容,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更有魅力。音乐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感情,这就等于在舞蹈与观众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观众同舞蹈更加接近。

舞蹈和音乐都是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需要表现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看,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丰富舞蹈形象,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上一篇:草莓炭疽病下一篇:体育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