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和汉族

2024-09-04

哈萨克族和汉族(精选4篇)

哈萨克族和汉族 第1篇

关键词:哈萨克族,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

心肌梗死 (AMI) 是指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 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完全阻断, 使相应的心肌出现缺血缺氧, 最终导致心肌坏死。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AMI患者100例, 入选标准:哈萨克族或汉族初次发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剔除陈旧性心肌梗死, 再次和多次发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哈萨克族41例, 女11例, 男30例, 年龄24~89岁, 平均 (58.53±12.76) 岁;汉族59例, 女13例, 男46例, 年龄36~89岁, 平均 (60.66±11.33) 岁。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AMI诊断标准[1]。

方法:全部患者均在入院48 h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 ,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 进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以冠状动脉管腔狭窄≥70%阳性, 确定冠状动脉病变部位, 分别记为左前降支 (LAD) , 回旋支 (LCX) , 右冠状动脉 (RCA) , 病变累及3个分支记为3支病变, 累及2个分支记为2支病变, 累及1个分支记为1支病变。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7.0行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差异的比较, 应用χ2检验法, 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病变相关动脉比较:通过CAG, 两组病变相关动脉均以LAD为主, 此分析结果表明, 哈萨克族和汉族AMI患者最常被侵犯的部位是LAD, 哈萨克族和汉族分别占73.2%、62.7%;其次为RCA, 分别为24.4%、40.7%, 最少被侵犯的部位是LCX。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病变血管范围:2支血管病变哈萨克族组少于汉族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3支和1支血管病变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哈萨克族为新疆塔城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占常住人口的27%。其健康状况及发病情况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界特别是卫生界人士的关注, 但关注其高血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报道较多, 而哈萨克族AMI患者与汉族AMI患者的病变相关动脉的比较很少见于报道。本文回顾性研究, 旨在探讨哈萨克族人群和汉族人群在发生AMI时, 病变动脉部位及范围的异同所在。AMI是由于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内大部或全部阻塞而引起, 其病因和诱因众多, 遗传因素、心理因素[2,3]、生活方式 (如吸烟、饮酒) [4,5,6]、饮食习惯以及肥胖、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种族等诸多方面有关。本研究显示, 两组患者均以男性为主 (哈、汉男女比例分别为2.8:1和3.5:1) , 这主要由于男、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有所差异, 女性在绝经期前雌激素对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而绝经后与冠状动脉结构改变 (正性重构、微血管病变) 及功能性改变 (内皮功能失调、平滑肌功能失调) 有关[7]。病变相关动脉两组无明显差异, 最常见的病变血管是LAD (哈、汉比例分别为73.2%和62.7%) , 其次是RCA、LCX, 这与以往报道相似[8]。从病变血管范围来看, 1支和3支冠状动脉病变两组对比无差异, 而2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哈萨克族AMI患者明显少于汉族AMI患者。这一差异出乎意料, 因为哈萨克族牧民多以牛羊肉和乳制品为主食, 动物脂肪摄入量占总热卡的比例 (32%) 是汉族 (14.2%) 的2倍以上, 很少吃菜和水果, 饮食结构失衡突出[9]。此结果可能是因为笔者收集的病例数量较少, 也可能是上述诱因或病因造成, 有必要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入手, 对哈萨克族AMI的相关基因及其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8) :710-725.

[2]袁永胜, 袁勇贵.抑郁症和冠心病共病的可能机制及治疗[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1) :157-160.

[3]Rozanski A, Blumenthal JA, Kaplan J.Impa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cardiovascuiar diseas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Circulation, 1999, 99 (20) :2195-2217.

[4]Kanitz MG, Giovannucci SJ, Jones JS, et al.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features[J].J Emerg Med, 1996, 14 (2) :139-145.

[5]Kuper H, Marmot M, Job strain, job demands.decision latitude and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in the whitehallⅡstudy[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03, 57 (2) :147-153.

[6]那开宪, 沈潞华, 杨家声, 等.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J].中国医刊, 1996, 16 (1) :80-81.

[7]胡大一, 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6-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31.

[8]马依彤, 刘宇, 汤宝鹏.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1, 9 (4) :211-212.

哈萨克族和汉族 第2篇

1 对象

1.1 对象

按整群随机的原则选取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年龄≥35岁的居民900人为调查对象, 其中哈萨克族300人 (男性130人, 女性170人) , 裕固族300人 (男性126人, 女性174人) , 汉族300人。分别分为35~45岁组、46~55岁组和大于55岁组3个组, 并逐人计算体重指数 (BMI) 。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 (kg/m2) 。

1.2 血脂的检测

抽取空腹12小时静脉血3 m L, 按照《血脂测定技术及其标准化的建议》的规定, 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的浓度[2]。

1.3 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的标准:TC:5.18~6.22 mmol/L为边缘异常, >6.22 mmol/L为异常;LDL-C:3.37~4.13 mmol/L为边缘异常, ≥4.14 mmol/L为异常;TG:1.70~2.25 mmol/L为边缘异常, ≥2.26 mmol/L为异常;HDL-C:<1.04 mmol/L为异常。血脂异常定义为:TC、TG、LDL-C或HDL-C中有1项及以上异常者[3,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多因素计量资料的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个民族不同年龄组人群血脂水平比较 (见表1)

同年龄组裕固族的TC、LDL-C、TG和HDL-C水平较其余两个民族高 (P<0.05) , 哈萨克族TC、LDL-C、TG和HDL-C水平较汉族高 (P<0.05) 。民族间体质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3个民族主要饮食构成比较 (见表2)

注:与裕固族比较, △P<0.05

3 讨论

(1)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血脂异常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与性别、年龄、出生地、饮食习惯、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尤其与地区民族饮食结构密切相关[5]。以往许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 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如血压的升高、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等) 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 这种种族差异与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状况及饮食结构有关。甘肃西部的哈萨克族、裕固族两个民族居住及生活环境十分相似, 至今仍保持游牧民族的饮食特点, 主要食用羊肉、乳制品和面食, 其中动物脂肪摄入量占总热卡的比例高达32%。调查结果显示, 裕固族各年龄组人群的血清TC、TG、HDL-C和LDL-C水平显著高于同年龄组哈萨克族和汉族 (P<0.05) ,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体重增加与TG、LDL-C水平升高及HDL-C水平降低有着密切的联系[6], 并且不同民族间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提示民族间血脂水平的差异与其不同的遗传机制有关。

(2) 饮食结构与血脂有一定的关系, 据研究, 喝酸奶和喝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脂水平[7]。本研究表明:哈萨克族人群的饮食中酸奶及茶的摄入量明显高于裕固族和汉族 (P<0.05) , 增加酸奶及茶的摄入量, 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血脂水平, 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 建议:甘肃西部地区裕固族人群、哈萨克族人群的血脂水平显著高于汉族 (P<0.05) 。裕固族血脂水平除了与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关外, 可能还与其种族遗传机制有关。建议裕固族人群适量增加酸奶、茶的摄入量;哈萨克族人群适当增加豆类的摄入量, 以补充植物蛋白;裕固族和哈萨克族适当减少肉类尤其是动物脂肪的摄入量, 同时增加蔬菜的摄入量。

摘要:目的 调查甘肃省哈萨克族、裕固族和汉族人群的血脂水平, 探讨不同民族人群血脂水平与饮食习惯的关系。方法选择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哈萨克族、裕固族和汉族 (年龄≥35岁) 的常住居民共900人 (每个民族300人) 为调查对象, 按整群随机的原则将每个民族的调查对象分为3545岁组、4655岁组和大于55岁组, 分别测定每组人群的体质指数 (BMI) 、血清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甘油三酯 (TG) , 观察3个民族不同年龄组间以上指标检测水平的差异, 分析其与饮食习惯的相关关系。结果同年龄组裕固族血清TC、LDL-C、TG、HDL-C水平较其余两个民族高 (P<0.05) ;哈萨克族TC、LDL-C、TG、HDL-C水平较汉族高 (P<0.05) ;各民族间体质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浆血脂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 饮食习惯是血脂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汉族,哈萨克族,裕固族,血脂谱

参考文献

[1]郭茜, 刘静.甘肃回、汉族糖尿病肾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与生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2 (4) :333-337.

[2]周晓星, 张波, 黄莉莉, 等.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膳食脂肪摄入与血脂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8, 42 (10) :753-757.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0-413.

[4]梁登攀, 姚晓光, 李南方, 等.新疆阜康地区30岁以上哈萨克族居民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1, 45 (5) :440-443.

[5]马儒林, 郭淑霞, 李妍, 等.新疆哈萨克族成人血脂异常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 (8) :1009-1013.

[6]单金英, 兰行远, 李红艳, 等.新疆吉木萨尔县哈萨克族高血压人群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 16 (4) :295-296.

哈萨克族和汉族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从新疆医科大学在校的汉族与哈萨克族医学生中产生,3代均为相同民族。各受试者年龄均在18 ~ 22岁之间,容貌端正,面部轮廓协调,个别正常,无正畸治疗史、美容整形史及外伤史。研究对象通过家庭背景问卷调查,回答家族上溯三代均为同一民族,且在已知家族内没有异民族通婚者进行确认。所选研究对象均为新疆本地出生,并且长期在新疆本地生活。最终入选178名受试者,其中汉族男性48名,女性46名; 哈萨克族男性42名,女性42名。

1. 2 研究方法

1. 2. 1体位要求取自然头位,受试者两眼平视前方,眼 - 耳平面与地面平行,全身自然放松,双唇自然松弛,双手臂自然下垂。

1. 2. 2正面像拍摄方法三脚架固定相机并与地面平行,相机镜头中心正对受试者鼻尖,距离为1. 5 m, 镜头水平平分线与眼 - 耳平面重叠,镜头垂直中线对准面部正中线,并在受试者构图旁边设置量度标识。

1. 2. 3定点测量将资料导入计算机存储,由本人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用Photoshop测量软件定点测量。

1. 2. 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9. 0软件包分别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测量标志点及所选测量项目如下[7]:

测量标志点( 图1) : 1发际点( Tr) ; 2颞嵴点( Ft) ; 3眉间点( G) ; 4颧点( Zy) ; 5内眦点( En) ;6外眦点( Ex) ; 7鼻翼点( Al) ; 8鼻下点( Sn) ; 9口角点( Ch) ; 瑏瑠口裂点( Sto) ; 瑏瑡颏唇沟点( Sm) ; 瑏瑢颏顶点( Gn) ; 瑏瑣下颌角点( Go) 。

测量项目: 1上面宽 ( Ft-Ft') ; 2中面宽 ( Zy-Zy') ; 3下面宽( Go-Go') ; 4上面高( Tr-G) ; 5中面高( G-Sn) ; 6下面高( Sn-Gn) ; 7全面高( Tr-Gn) ;8颏高度( Sm-Gn) ; 9上唇高( Sn-Sto) ; 瑏瑠下唇高( Sto-Sm) ; 瑏瑡内眦宽( En-En') ; 瑏瑢外眦宽( Ex-Ex') ;瑏瑣眼裂宽 ( En-Ex) ; 瑏瑤鼻翼宽 ( Al-Al') ; 瑏瑥口裂宽( Ch-Ch') 。

2 结 果

2. 1 本研究首先对各民族颜面比例进行性别之间的比较分析

结果见表1 ~ 2。

从统计结果看,汉族男女颜面比例有一定差异。上面高/全面高、中面高/全面高、眼裂宽/内眦宽、眼裂宽/中面宽、口裂宽/鼻翼宽均为男性小于女性; 而下面高/全面高、中面宽/全面高、内眦宽/外眦宽、鼻翼宽/中面宽均为男性大于女性。

从上表中可看出,哈萨克族男女正面颜面比例也有一定差异。中面高/全面高、内眦宽/鼻翼宽、眼裂宽/内眦宽、眼裂宽/中面宽、口裂宽/鼻翼宽、下唇高/下面高均为男性小于女性; 而下面高/全面高、上面宽/中面宽、下面宽/中面宽、内眦宽/外眦宽、鼻翼宽/中面宽、上唇高/下唇高均为男性大于女性。

2. 2 不同民族相同性别之间颜面比例比较分析结果见表 3 ~ 4。

表3结果显示,上面宽/中面宽、眼裂宽/内眦宽、眼裂宽/中面宽、口裂宽/鼻翼宽为汉族男性小于哈萨克族男性; 而内眦宽/外眦宽、内眦宽/中面宽、鼻翼宽/中面宽均为汉族男性大于哈萨克族男性。

统计结果显示,2个民族女性的颜面比例虽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大。眼裂宽/内眦宽、眼裂宽/中面宽、口裂宽/鼻翼宽、口裂宽/下面宽为哈萨克族女性大于汉族,而内眦宽/外眦宽、内眦宽/中面宽、鼻翼宽/中面宽、上唇高/下面高及上唇高/下唇高均为汉族女性大于哈萨克族。两者的面高及面宽比例均无显著差异。

3 讨 论

3. 1 相同民族不同性别之间颜面比例的差异

汉族男女颜面比例分析: 在面高方面,同女性相比,汉族男性的下面高在全面高中所占比例较大,而中、上面高所占比例较小。两者面宽比例无显著差异。而男性的中面宽与全面高的比值显著大于女性,说明男性的面部看起来更加短宽。眼部宽度方面,男性的内眦宽度较大,而眼裂宽度较小。从鼻部看,男性的鼻翼宽度较大。而在面下1 /3的颜面高度比例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

哈萨克族男女颜面比例分析: 面高方面,与女性相比,男性中面高较小,而下面高较大,这与汉族男女差异一致。面宽方面,男性的上、下面宽均较大,说明男性面部比女性更宽阔。在眼部特征方面,男性内眦宽度较大,而眼裂宽度相对于内眦宽度而言较小。从口鼻部看,男性鼻翼宽度较大,而口裂宽度在面宽中所占比例基本一致。在面下1 /3的颜面高度比例方面,男性上唇高度相对于下唇而言较大。

综上,两民族颜面特征性别差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男性面部偏短宽,鼻翼宽度偏大,而眼裂宽度偏小。

3. 2 不同民族相同性别之间颜面比例的差异

两民族男性颜面比例分析: 与哈萨克族男性相比,汉族男性之面上部宽度较小,眼裂宽度较小,而内眦宽度及鼻翼宽度较大。两民族男性面高度及中下面宽度比例基本一致。

两民族女性颜面比例分析: 与哈萨克族女性相比,汉族女性的眼裂宽度较小,而内眦宽度较大,鼻翼宽度较大,而口裂宽度相对较小。并且与哈萨克族女性相比,汉族女性的上唇长度在整个面下部所占比例较大。两民族女性面高及面宽比例一致。

综上,无论男女,哈萨克族人眼裂宽度较大,而汉族人内眦及鼻翼宽度较大。并且,相对于性别而言,相同性别的民族差异要小于相同民族的性别差异。

3. 3 本研究与其它研究比较分析

由于以往研究中没有发现关于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成人颜面比例分析的研究,故本研究结果中关于哈萨克族成人的颜面比例研究结果填补了这一空白。本研究中关于汉族成人颜面比例的研究结果与胡林等[8]对汉族人的研究有一定相似之处,即男性鼻宽度大于女性,但其它方面有所差异。本研究中汉族男女面下部垂直比例无显著差异,结果与司新芹等[9]研究结果一致。但本研究结果与宋少杰等[10]对山东人、及赵碧蓉等[11]对四川人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提示不同地域的相同民族人群颜面特征有所差异,这也说明人类面型的后天性改建受遗传、功能、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也印证了Ramsey等[12]的观点: 认为地理环境因素对颅颌形态后天改建发挥了很大作用。

3. 4 本研究误差原因分析

在本研究调查中,可能的误差因素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汉族研究对象进行筛选时,我们选取了在新疆出生并且在新疆长大的汉族学生,但是对其祖籍没有追溯,由于汉族人相貌本身存在地域差异,所以汉族学生的颜面特征可能也会有遗传造成的一些差异。其次,由于条件所限,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这可能会造成测量结果误差较大,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争取扩大样本量,使结果更加真实准确。第三,尽管我们在拍摄面像的过程中,尽量严格控制放大率及变形率,但误差总是无法避免。第四,在面像的测量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第五,我们筛选研究对象时只是追溯了三代的民族属性,不能根本排除民族融合的存在。

本研究初步获得新疆地区汉族和哈萨克族正常成年人的颜面比例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为该地区不同种族的面部美学研究及不同地区相同民族人群的面部美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需要强调的是,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具有很大的遗传距离,要获得适用于整个汉族与哈萨克族的颜面比例特征及差异的最终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获得新疆地区的汉族和哈萨克族正常成年人的颜面比例特征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方法:从乌鲁木齐市在校大学生中,按标准随机选取汉族94名(男48,女46)和哈萨克族84名(男42,女42)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同一标准分别对每一位受试者拍摄正面像;将资料导入计算机,选择20个软组织标志点,并用photoshop测量软件对正面像进行15个项目的定点测量,建立了19项颜面比值,利用SPSS 19.0软件包对比值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性别差异:与女性相比,男性面部偏短宽,眼裂宽度较小,而鼻翼宽度较大;民族差异:不论男女,汉族人眼裂宽度、口裂宽度较小,而内眦及鼻翼宽度较大。结论:新疆地区的汉族与哈萨克族男女颜面比例存在一定差异。

哈萨克族和汉族 第4篇

关键词:汉族,哈萨克族,侧貌

我国新疆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 各民族均有其独特的种族特征。哈萨克族是该地区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地区, 人口约111万 (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 其族源大致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乌孙。从人种上看, 哈萨克族与汉族同属蒙古人种, 但其侧貌特征是否一致呢?以往虽有对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成年人的面型及面部特征进行的人种学方面的研究[1], 但针对该地区两个民族成年人进行的侧貌对比研究较少。并且以往研究多是基于X线头影测量研究[2,3], 虽然Broadbent介绍的头面部X线测量新技术[4]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且面部侧貌的软硬组织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 但由于颅面部上、下颌及上、下牙列与其表面软组织的不一致性, 于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国外开展了头面部软组织侧貌轮廓摄影测量分析, 其后国内也陆续有人应用。本研究以新疆地区的汉族和哈萨克族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 按照同一标准分别对其拍摄侧面像, 通过对诸多测量项目的比较, 旨在分析新疆地区的汉族和哈萨克族正常成年人的侧貌特征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侧貌差异, 为该地区人种学及面部美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从新疆医科大学在校的汉族与哈萨克族医学生中产生, 3代均为相同民族。各受试者年龄均在18~22岁之间, 容貌端正, 面部轮廓协调, 个别正常, 无正畸治疗史、美容整形史及外伤史。汉族对象选择在新疆地区生活5年以上者, 哈萨克族对象则通过家庭背景问卷调查, 家族上溯三代均为同一民族, 且在已知家族内没有异民族通婚者进行确认。汉族男性58名, 女性94名;哈萨克族男性62名, 女性93名。

1.2 研究方法

1.2.1 体位要求

取自然头位, 受摄者两眼平视前方, 眼-耳平面与地面平行, 全身自然放松, 双唇自然松弛, 双手臂自然下垂。

1.2.2 侧面像拍摄方法

每个被测者站在110 cm长的镜子前面1 m处, 一条重垂线吊在其前, 一条米尺吊在其后, 使线和米尺在镜子里重合, 并使被测者站在线和米尺的同一平面上, 其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 双眼平视前方镜子, 重垂线与鼻尖重叠, 其冠状轴与相机镜头平行, 相机离被测者矢状线1.5 m, 镜头中心正对颧弓中部, 要求被测者面部放松, 双唇闭合取息止位[6]。

1.2.3定点测量

将资料导入计算机存储, 由本人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用photoshop测量软件定点测量。

1.2.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别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测量标志点及所选测量项目如下[7,8,9]:

侧貌测量标志点 (图1) : (1) 眉间点 (Glabella, G) ; (2) 软组织鼻根点 (Nasion, N) ; (3) 鼻突点 (Pronasale, Pm) ; (4) 鼻小柱点 (columella, Cm) ; (5) 鼻下点 (Subnasale, Sn) ; (6) 上唇突点 (Labrale superius, Ls) ; (7) 口裂点 (Stomion, Sto) ; (8) 下唇突点 (Labrale inferius, Li) ; (9) 颏唇沟点 (Supramentale, Sm) ; (10) 颏前点 (Pogonion, Pg) ; (11) 颏顶点 (Gnathion, Gn) ; (12) 颏下点 (Menton, Me) ; (13) 耳屏点 (Tragion, T) ; (14) P点 (N-Pg连线之中点) 。

侧貌测量项目如下 (图2~3) : (1) 面型角 (G-SnPg) ; (2) 面凸角 (N-Sn-Pg) ; (3) 全面凸角 (N-Prn-Pg) ; (4) 鼻唇角 (Cm-Sn-Ls) ; (5) 上唇长∶下唇长 (Sn-Sto∶StoMe) ; (6) 中面高∶下面高 (G-Sn∶Sn-Me) ; (7) 面角 (F角, P-T连线与N-Pg连线在P点所组成的后下交角) ; (8) Nm角 (P-T连线与Prn-Ls连线之内上交角) ; (9) Na角 (N-T-Prn) ; (10) Mx角 (Prn-T-Ls) ; (11) Mn角 (Ls-T-Pg) ; (12) TV角 (N-T-Pg) ; (13) SNI角 (Ls-N-Li) ; (14) INPg角 (Li-N-Pg) ; (15) SNPg角 (Ls-N-Pg) ; (16) 颏唇沟角 (LiSm-Pg) ; (17) 鼻尖角 (N-Prn-Sn) 。

2 结果

各民族侧貌不同性别之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见表1。汉族男女侧貌差异较大, 共有10项测量项目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分别是:全面凸角、面凸角均为女性大于男性, 面型角男性大于女性, 男性鼻唇角、Na角大于女性, 女性鼻尖角显著大于男性, 男性INPg角、SNPg角均较女性者大, 而女性的中下面高比及Mx角均大于男性。

哈萨克族男女侧貌差异相对较小, 共有7项测量项目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分别是:中下面高比、Nm角均为女性大于男性, Mn角、SNI角、INPg角、SNPg角均为男性大于女性, 女性鼻尖角显著大于男性。

不同民族相同性别之间侧貌比较分析 (表1~2) 。

两民族男性侧貌共有6项测量项目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哈萨克族男性面凸角、Nm角显著大于汉族男性, 而汉族男性之INPg角、中下面高比、面角、鼻尖角均显著大于哈萨克族男性。

两民族女性侧貌共有8项测量项目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汉族女性Nm角、Na角显著小于哈萨克族女性, 而汉族女性之面角、Mx角、SNI角、INPg角、SNPg角均显著大于哈萨克族女性, 汉族女性的鼻尖角也显著大于哈萨克族女性。

(°, ±s) (°, ±s)

3 讨论

3.1 各民族侧貌之性别差异

汉族男女侧貌差异较大。从反映侧貌突度的测量项目看, 全面凸角、面凸角均为女性大于男性, 面型角男性大于女性, 这表明汉族男性软组织侧貌突度大于女性。从鼻部形态看, 男性Na角大于女性, 表明男性鼻部高度较女性者大;女性鼻尖角显著大于男性, 说明女性鼻尖更加上翘[10]。从唇部形态及突度看, 男性鼻唇角大于女性, 说明女性上唇较男性上翘;而男性之INPg角、SNPg角均较女性者大, 说明男性上、下唇相对于颏部的突度均大于女性。

哈萨克族男女侧貌差异相对较小。哈萨克族男女软组织侧貌突度无明显差异;Nm角女性大于男性, 提示女性鼻部相对于上唇的突度更大;SNI角、INPg角、SNPg角均为男性大于女性, 说明男性上、下唇相对于颏部的突度均大于女性, 并且男性上唇相对于下唇的突度要大于女性;女性鼻尖角显著大于男性, 说明女性鼻尖更加上翘, 这与艾琼华等人对新疆地区哈萨克人的鼻部特征研究结果一致[1]。

3.2 不同民族相同性别之间的侧貌差异

虽然汉哈两族人种均属于蒙古人种, 但是两民族男性侧貌差异较大,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反映侧貌突度的测量项目看, 哈萨克族男性面凸角显著大于汉族男性, 提示与哈萨克族相比, 汉族男性侧貌突度较大;汉族男性Nm角显著小于哈萨克族, 提示哈萨克族男性鼻相对于上唇突度更大, 即鼻部突度较大;INPg角在汉族较大, 表明汉族男性下唇相对于颏部的突度较大;2组研究对象之中下面高比也有显著差异, 汉族男性中面高较大, 而哈萨克族男性下面高较大, 提示与汉族相比, 哈萨克族男性面下部发育更加充分。汉族男性的鼻尖角显著大于哈萨克族, 说明汉族男性的鼻尖偏后上, 即较上翘。

两民族女性侧貌差异如下:两民族女性侧貌突度无显著差异;汉族女性Nm角显著小于哈萨克族, 提示哈萨克族女性鼻部相对于上唇突度更大, 而汉族女性则鼻部突度较小;汉族女性Na角小于哈萨克族, 表明哈萨克族女性鼻部高度较大;汉族女性Mx角大于哈萨克族, 表明汉族女性的上颌高度较大;汉族女性的SNI角、INPg角、SNPg角均大于哈萨克族, 提示汉族女性的上、下唇相对于颏部的突度均大于哈萨克族女性, 并且汉族女性的上唇相对于下唇的突度也较大;汉族女性的鼻尖角显著大于哈萨克族, 说明汉族女性的鼻尖偏后上, 即较上翘。

综上, 两个民族男女侧貌之差异具有一致性: (1) 鼻部的突度及形态:与哈萨克族相比, 汉族人的鼻部高度及突度均较小, 且鼻尖上翘, 偏向后上方。 (2) 上下唇相对于颏部的突度:与哈萨克族相比, 汉族人上下唇相对于颏部的突度均较大, 换言之, 哈萨克族人颏部更加发达。

3.3 本研究与其他研究比较分析

本研究与满一等[2]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即汉族上颌突度略大于哈萨克族, 且颏部突度较小。但满一等[2]研究发现汉族女性面突度较大, 哈汉两族男性面突度无显著差异, 这与本研究正相反, 本研究发现汉族男性面突度较大, 而两族女性面突度无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造成, 因为前者是对研究对象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 与本研究的面像测量有一定区别。同样是汉族人侧貌, 本研究结果与胡兴宇等[11]对四川汉族青年的侧貌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与于晓惠等[12]所做的北京人的测量、宋少杰等[13]所做的山东人的测量及孙惠等[14]对西安人侧貌的测量结果相比均有一定差异, 提示不同地域的相同民族人群侧貌有所差异, 这也说明人类面型的后天性改建受遗传、功能、环境和气候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也印证了Ramsey等的观点:认为地理环境因素对颅颌形态后天改建发挥了很大作用[15]。

3.4 本研究的误差分析

在本研究调查中, 可能的误差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 对调查对象进行筛选时, 为了控制民族属性对家族进行了三代追溯, 但是进一步的追溯难以完成, 所以对三代以前的民族属性失去了控制, 因此, 不排除调查对象之家族在三代以前存在不同民族通婚的情况, 也就无法排出民族之间的融合存在。其次, 尽管我们在拍摄侧面像的过程中, 尽量严格控制放大率及变形率, 但误差总是无法避免。第三, 在侧面像的测量过程中, 会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需要强调的是, 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具有很大的遗传距离, 本研究结果仅适用于我国新疆地区, 要获得适用于整个汉族和哈萨克族的侧貌特征及差异的最终结论, 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上一篇:大学生考研热下一篇:氧化研究现状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