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范文

2024-07-10

脊柱微创范文(精选9篇)

脊柱微创 第1篇

1 内镜技术

1.1 微创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1997年,显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系统首次面世[1],它使得脊柱外科医生能够通过最小创伤入路,在椎间盘镜下为腰神经根有效减压。最初的MED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其内窥镜不能重复使用、图像失真以及操作空间狭小。第2代椎间盘镜系统(美国枢法模丹历公司腰椎间盘镜设备系统),即微创暴露扩张管(Minimalexposuretubularretractor,METRx)[2],弥补了以前的不足。与第1代MED系统相比METRx系统有着更多的优点,包括提高了图像质量、减小了内窥镜的直径、有着多种型号的工作管道,在操作管道里有着更大的操作空间,并且降低了每次手术的费用。该方法适用于椎间盘切除术,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部位的减压。

70%~90%的需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接受此方法治疗。微创手术方法[3]:全身麻醉后患者俯卧于脊柱手术架上保证腰骶部凸起,维持椎板间隙的最大距离,切口长度匹配到相应的工作管道的直径。在患椎间隙部位于手术侧沿棘突插入1枚细克氏针作为定位针,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在X线指导下,先以扩张套管逐渐扩大,直至将工作通道置于椎板间隙。经工作通道直接导入内窥镜及手术器械,在黄韧带及上下椎板间直接开窗切取突出的椎间盘组织。

METRx椎间盘镜手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微创方法视野较小,存在学习曲线陡峭、手术时间长的问题,但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微创技术正逐步走向主流。微创手术可以达到传统手术同样的减压固定和融合效果,长期疗效较为满意。并发症报道较少,如硬脊膜撕裂、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唐景旺等[4]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侧隐窝狭窄患者60例,与常规经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治疗效果相同,但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比常规手术更具优势。

1.2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经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discectomy,PED)是一种完全内镜下手术技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颈、腰椎管狭窄症及慢性腰痛等,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经腹腔镜前路椎间盘切除及侧后方穿刺经椎间神经孔内镜直视下椎间盘摘除术均成功应用于临床。术式可经椎间孔进行,椎体外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微创术式出血量小、切口小、软组织创伤小,对神经根的干扰小,较开放手术住院时间短,不破坏脊柱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已有并发症的报道包括硬脊膜撕裂、术后下肢感觉迟钝、血肿、腹部脏器损伤和神经损伤。李振宙等[5]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72例,术后71例患者腰痛及腿痛VAS(视觉模拟评分)及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无明显并发症。

1.3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laserdiscdompression,PLDD)是治疗椎间盘病变的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之一。手术方法[6]:患者侧卧于手术床,患侧在上。C型臂X线机透视下或CT的引导下定位,用16G或18G穿刺针刺入病变的颈/腰椎间盘,确认穿刺针位置理想后,拔除针芯,接好三通管,置入光导纤维启动激光治疗系统以预定能量向椎间盘发射激光,采用多点低能量照射,将突出的椎间盘部分髓核气化切割凝固,椎间盘内的压力降低,减轻或去除对神经的压迫、刺激,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治疗目的。由于发热或超高压造成在椎间盘的气体积累,可能会出现疼痛,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必须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并对痛觉作出反应。减少抽吸压力或增加激光气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减轻疼痛。

PLDD最常见并发症为感染、术后热灼伤、腰背痛或需再次手术治疗,但这些很少发生。其优点与其他内窥镜手术优点相类似。经皮的方法、C型臂X线机仪器指导及在局部麻醉下操作使这种技术更完美和安全。孟彧等[7]采用PLDD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明显降低住院患者的住院费用、节省患者住院时间的优势。杨传东等[8]对颈间盘膨出型同时伴有交感神经及周围神经刺激症状的颈椎病患者3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颈椎小关节阻滞术组226例,颈椎PLDD术组96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4年,平均随访1.5年,以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OR值为4.027,95%置信区间为2.349~6.910,颈椎PLDD术优于颈椎小关节阻滞术。

2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和Sextant内固定系统

传统的腰椎后路手术作为修复创伤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方式,椎旁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及长时间的术中肌肉牵拉,易导致腰背部肌肉缺血坏死甚至纤维化,造成术后患者慢性腰背疼痛和腰椎活动受限。脊柱微创内固定器械的代表就是枢法模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Sextant系统内固定方式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创伤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较好,脊柱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得到有效矫正。手术操作过程[9]: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脊柱胸腰段下方垫气枕行体位复位,X线机透视下穿刺针进入椎弓根,采用三级软组织扩张器逐级扩张工作通道,插入攻丝,在螺钉延长杆远端安装万向螺钉,利用X线机和导丝将螺钉旋入椎弓根,再依次安装其他螺钉。安装置管器后使其尖端部穿过皮下筋膜及肌肉直达第一个椎弓根螺钉钉尾的槽部,在透视下旋转置杆器并依次穿过同侧两枚椎弓根螺钉尾部。调整C臂分别行腰椎前后位及侧位透视,确认螺钉连接杆位置正确后,锁紧椎弓根螺钉。采用C臂透视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定位较传统切开内固定术更为精确,手术切口更小,减少了操作时间,同时减少了暴露椎板及腰椎横突时引起的出血,实现了对椎旁肌肉最大限度的保护,减少了术后顽固性腰背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张伟等[10]采用微创减压联合精辟固定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伴神经损害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6例,二者手术疗效相当,但微创经皮固定方法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伤口疼痛轻等优点。然而,开展微创脊柱手术技术,学习曲线相对较长,需要手术者对脊柱解剖结构熟悉且同时具有丰富的切开复位行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经验。但不能否认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不仅能获得与传统手术相当的治疗效果,同时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术中出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3 棘突间装置和X-STOP技术

棘突间稳定装置的最常见的适应证是腰椎退变性疾病导致严重腰腿痛症状和神经性源性间歇性跛行引起的椎间孔狭窄。棘突间撑开装置X-STOP是FDA批准在美国用于临床的脊柱非融合技术,已经得到较好的中长期临床效果,X-STOP[11]手术时间短,撑开病变节段棘突间隙和限制该节段的后伸活动,从而增加相应水平椎管面积和椎间孔高度,降低椎间盘后方的压力和关节突关节的负荷避免了融合固定手术的并发症。有研究报道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植入物移位和棘突骨折,这主要发生在患者腰椎滑脱或骨质疏松患者。Kim等[12]采用X-STOP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9例,其中有21例伴有腰椎滑脱患者出现棘突骨折,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给予X-STOP系统植入后,易造成后方压力过大,造成棘突骨折。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严格把握X-STOP等棘间撑开系统的适应证,使患者重建脊柱节段稳定性的同时尽可能保留脊柱的正常生理活动,并且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4 椎间融合技术

4.1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腹腔镜技术属于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ALIF),使用腹腔镜,保持气腹直视,视野清晰开阔,可以彻底切除椎间盘,应用骨块或椎间融合器进行植骨,融合率较高。但该技术需要熟练的腹腔镜技术作为基础,否则手术风险反而增加。从前方入路[13],对椎管内结构干扰小,不会损伤腰椎后部骨性结构及椎旁肌,减少术后“融合病”腰椎不稳的发生率。Saraph等[14]采用腹腔镜下ALIF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23例与传统开放ALIF术治疗腰椎滑脱症33例结果比较,术后随访5年,两组融合率无显著差异,但腹腔镜下ALIF组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率更高。已报道的并发症[15]包括大血管、骶前丛、腹膜后和腹膜损伤以及肠梗阻、泌尿系统损伤、逆行性射精等。

4.2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使用管状牵开系统(在METRx系统已描述过),通过这样一个工作管道进行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术。最后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械达到稳定脊柱目的。它的优点是通过椎体间融合器支撑及后方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恢复正常生理曲线,缩短住院时间,恢复周期缩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神经损伤,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加速,PLIF作为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主要手术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手术选择。刘军等[16]回顾性分析了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PLIF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重建腰椎稳定,改善生活质量,短期疗效满意,1例患者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伴小腿外侧和足背外侧感觉减退,非手术治疗症状完全缓解。

4.3 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TLIF)引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其他椎间融合技术所引起的并发症,也适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疾病。手术入路为单侧椎间孔入路进入腰椎间隙,故也称经横突间椎间融合术,除了生物力学优势,还减少了术中出血,缩短了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降低。主要并发症是对椎旁肌肉的损伤引起的慢性腰痛和感染。相对于ALIF及PLIF,老年患者并发症风险并没有增加。TLIF和PLIF技术比较,临床效果相似,前者在腰椎生理和力学上的稳定性要优于后者。王鹏飞等[17]回顾性分析了37例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PLIF(20例)和TLIF(17例)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3.5个月,两组临床效果相似,但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组,TLIF术具有创伤小,可保留正常解剖结构,降低术中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优势。

4.4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Extremelateralinterbodyfusion,XLIF),经外侧穿过腹膜后间隙和腰大肌到达腰椎的微创椎间融合技术,适用于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疼痛、脊柱侧弯等,整个手术过程在腹膜后进行,利用微创技术,在透视引导下,穿过腰大肌,需使用管状分离拉钩。术中需行神经监测,腰骶丛神经损伤是这个术式的主要并发症。其他报道的并发症还包括术后神经根痛、血管损伤等,整个手术入路避免了分离大血管和神经丛,腰椎后方结构免受破坏,提高了该手术的安全性。长期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显示其融合率令人满意。邹德威等[18]采用XLIF治疗9例根性疼痛性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侧凸、椎体倾斜、滑移等畸形,采用影像学评估,较术前均获得满意矫正,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重建腰椎生理弯曲,无显著并发症发生。

4.5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AxialLumbarInterbodvFusion,AxiaLIF)系统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如脊柱侧弯,椎管狭窄合并L4~S1滑脱[19,20]等。操作方法[19]臀区靠近尾骨做一横切口,管状牵开器扩张骶部软组织,创建骶骨内的骨性工作通道,绞碎椎间盘,椎间隙填充植骨材料,置入经骶前微创内固定螺钉,优点是避免血管、腹腔脏器的损伤,保留纤维环和前后纵韧带的完整性,使脊柱后路节段得到支持和力学稳定。并发症[21]有伤口感染和假关节形成等。AxiaLIF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技术,中长期临床结果较为满意。宋西正等[20]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治疗17例腰5椎体滑脱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5个月,Taillard指数、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腰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具有对腰椎结构破坏小、出血少、手术效果好等优点。

脊柱微创 第2篇

尊敬的密教授、陈教授、各位专家、各位医学同仁:

大家上午好!

今天,通化现代妇科医院第一期微创手术学术交流座谈会在我院如期召开。首先,我代表医院向在百忙之中莅临我院传经送宝的密教授、陈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积极支持我院发展的各位专家和医学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在各位同仁的帮助支持下,全院职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科学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通化市乃至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工作中,我院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科技为先,大力扶植和鼓励科研创新,全面推进医院学术进步,促进了医学事业的繁荣和提高,推动了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创新。我院做为是市级唯一专业的妇科医院,拥有一支技术全面、训练有素的学科团队,经过数年的发展,现已分设不孕不育、妇科肿瘤、宫颈疾病、妇科炎症、内分泌、妇科整形等多个专业,成功开展数百例妇科微创手术,填补通化妇科微创手术的空白,在市内乃至周边市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宫腹腔镜治疗中心不断跟踪学习国内外腔镜微创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先后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武警总医院等地多次学习、交流,掌握了先进的脊妇科腔镜微创技术,此次举办微创手术学术交流座谈会,目的就是加强

学术交流,促进共同提高。

今天,莅临此次座谈会议开展讲座的是吉林省武警总医院的陈教授,是有着深厚学术功底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妇科微创专家,而前来参加座谈会的也是来自各基层单位的精英和骨干力量,我们相信,通过此次座谈会,分享和交流学术前沿成果,结合我院妇科丰富的诊疗经验,必将推动通化市和周边妇科诊疗水平的前进步伐,必将为各地各基层医疗单位发展妇科诊疗提供借鉴,从而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衷心祝愿全体参会人员能在此次会议中博采学术、增进交流、开拓视野、收获友谊。最后,再次衷心感谢密教授、陈教授远道而来,为此次论坛付出艰辛劳动,感谢各位同仁的鼎力支持!预祝此次学术交流圆满成功!

脊柱微创 第3篇

【摘 要】 目的:分析研究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开放式手术,观察组患者则进行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及镇痛药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治疗脊柱损伤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其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减少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脊柱创伤;微创手术;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074-02

脊柱创伤主要是指人体脊柱部位受到的结构性损伤,其主要包括软组织损伤、骨损伤以及神经结构损伤等等。导致脊柱创伤的因素较多,但临床上多以交通事故以及工伤为主。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容易导致患者脊柱肌肉萎缩,严重的甚至会丧失功能[1]。微创手术近年来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笔者选取9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9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为(37.4±1.3)岁;病发时间:0.3~5.6h,平均病发时间为(1.8±0.5)h。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为(37.7±1.2)岁;病发时间:0.3~5.2h,平均病发时间为(1.5±0.6)h。两组患者对比一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故本次研究具有可行性。本次研究目的以及方法均已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其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①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手术体位取俯卧位,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②对照组:取正中切口,贴骨膜将椎旁肌剥离至小关节外侧,并利用自动拉钩将肌肉组织撑开,暴露伤处,在直视下植入钉棒,并进行骨折复位,如有必要则可进行全椎板开窗,利用椎体后缘系统进行骨折复位;③观察组:利用C臂定位,在患者椎弓根外侧缘稍偏外侧处做纵向切口,之后分离多裂肌以及最长肌。逐级扩张软组织并安置工作通道。暴露峡部以及乳状突,之后拧入椎弓根螺钉并置入塑形好的棒,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如有必要则可进行全椎板开窗,利用椎体后缘系统进行骨折复位。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标准[3]:经手术后,骨折复位良好且关节功能未有明显影响则可判断为显效;经手术后,患者骨折创伤恢复性较好且基本未伤及到关节活动性则可判断为有效;经手术后患者各项指标均未有明显改善则可判断为无效。本次研究将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②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评分(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3]:0分为无疼痛,10分为最疼痛)、并发症发生率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以及住院时间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脊柱创伤属于脊柱外科疾病,导致该病症的发病原因较多,临床上常见的有交通事故、人为击打以及工伤等。脊柱创伤最为显著的临床表现为脊柱骨折,其通常病情较重,不但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损伤,同时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治疗脊柱创伤多以手术为主,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传统开放式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康复[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微创手术方式,对照组则进行了传统开放式手术,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结果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低等相较于对照组具有较大优势。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微创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患者的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本次研究结果与谢一方等人的研究结论具有相似性[4]。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治疗脊柱损伤临床效果较好,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减少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晨.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在治疗脊柱结核中的临床效果比对[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5(14):138-140.

[2]陈汉文, 王智培,高书明,等.CT 引导经皮微创技术在治疗脊柱结核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 35(16):2491-2492.

[3]王必胜,沙宇,卢正楷,等.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6):58-59.

脊柱微创 第4篇

会议网址:http://pasmiss.dconference.cn

电子邮箱:qianjix@fmmu.edu.cn, 请在E-mail主题中表明“会议征文”字样。

第12届亚太地区微创脊柱外科年会采用全英文交流, 稿件截止日期为2012年4月15日;

第5届中国微创脊柱外科学术会议采用中英文双语交流, 稿件 (中文结构式摘要) 截止日期为2012年7月1日。

联系单位及地址: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 邮编710038

304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 邮编100048

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 第5篇

1 微创脊柱外科的类型

1.1 经皮穿刺技术

在我国, 骨科治疗学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了应用经皮穿刺技术来治疗脊柱疾病, 采用X线透视监测进行颈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2004年起, 对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进行椎体成形术, 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畸形等症状。

(1) 经皮椎间髓核溶解术。

20世纪60年代国外首先报道的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化学溶解术, 是介入微创外科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此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使髓核组织溶解、释放水分, 最终萎缩, 而造成椎间盘内压力降低, 使神经根压迫得以解除, 也称为酶溶解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982年美国在临床上应用的优良率为70%~80%。

(2) 经皮椎间盘髓核切除术。

Hi-jikata1975年首次报道采用经皮穿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开辟了一条介于开放手术和保守治疗间的新途径。其治疗原理是通过减少髓核容量使椎间盘内压力降低, 以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此项技术没有注射酶类药物所产生的并发症。若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或神经根管狭窄症则难以开展, 否则影响疗效。这项技术的优点是创伤小, 恢复快;主要缺点是手术在透视下进行, 手术中无法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 难以彻底减压。所以仅适用于单纯性和急性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常见的并发症为椎间隙感染、腰肌血肿、神经血管、肠道损伤以及术后复发。

(3) 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术。

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术是以激光代替上述的经皮椎间盘髓核切除术中的手动或自动切除器械, 置入椎间盘的工作套管用以放入激光光导纤维, 利用激光能量使髓核组织汽化, 以达到减小椎间盘压力, 使髓核回纳, 减轻对神经根压迫的目的。激光的能量比较容易控制, 比较容易完全“切除”髓核, 损伤小, 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激光治疗椎间盘疾患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但是该技术是在非直视下进行, 且需要较昂贵的激光设备。

(4)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是属于全新微创经皮椎间盘减压术。该技术是一种气化技术, 是利用射频能量气化少量髓核组织, 并在髓核内部形成多个孔道, 使电极周围局部组织中形成等离子场, 并能产生大量的高度离子化颗粒。在去除部分髓核组织后, 能完成椎间盘内髓核组织成形, 使髓核内胶原纤维气化、收缩和固化, 以减少椎间盘的总体面积, 降低椎间盘内压力。

(5) 经皮椎体成形术。

此项技术是近代在欧洲和美国发展起来的新的脊柱微创术之一, 是在X线透视引导下, 从背部经椎弓根向椎体插入一根细针, 在破坏或疏松的椎体中注入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 的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在影像引导下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介入放射的一项新技术。PMMA属于最早和最常用的填充材料, 它同时具有缓解疼痛和重建骨骼生物机械强度的作用[2,3]。此项技术的治疗作用持久、快速, 还具有有效控制疼痛、加固椎体的作用。

1.2脊柱显微内窥镜外科技术

1996年国外研制并首次报道后路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手术系统 (MED手术系统) , 将传统开放手术方法和现代微创内镜技术完美结合。脊椎后路显微内窥镜技术对化学溶核、经皮切吸等治疗无效的患者也是适用的。

1.3胸、腹腔镜脊柱外科技术

1991年国外首先报告腹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1995年Regan和Mark等报道了首先利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对脊柱侧弯进行松解的治疗。1998年后还陆续开展脊柱侧弯矫正内固定术、胸椎间盘切除术、结核病灶清除术、腰椎滑移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骨折减压内固定术。胸腔镜下的脊柱外科手术主要包括有胸椎间盘摘除术、胸椎病灶清除术、脊柱畸形的前路松解术以及胸腔镜下脊柱内固定手术。

2展望

微创是现代外科的发展趋势之一, 但微创手术也与传统手术共同存在, 二者只能相互补充。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外科手术追求微创是患者的渴望, 也是外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更是发展外科技术的必然所在。微创脊椎外科技术也会不断地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纳米材料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2010年7月12日世界首台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在重庆新桥医院进行前期临床试验, 机器人代替医生的双手也将有可能真正实现。所以, 微创技术将会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银和平, 钟秀, 曹振华.三种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6, 28 (5) :403-406.

[2]蒋电明, 唐文胜.微创技术与脊柱外科[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6, 3 (4) :15-17.

脊柱微创 第6篇

1显微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I MED)

腰椎间盘切除作为脊柱外科比较常见的手术形式,如果适应证选择合适、手术正确、效果良好。传统手术方法能有效减轻神经根性疼痛的有效率,约有5%的患者会出现椎间盘再突出,部分患者会残留腰痛的情况[1]。腰间盘突出症主要的手术指征如下:(1)通过保守治疗无效持续时间大于4~6周的严重性神经根性疼痛;(2)存在明显的神经根张力高的特点,例如:直腿抬高试验;(3)与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相符合的影像学检查(CT),部分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因此,实施手术治疗成为减轻疼痛的重要原因,手术治疗必须尽可能减少创伤及并发症[2]。但对存在严重椎管狭窄、腰椎失稳等症状患者,最好不使用MED治疗。对有吸烟、工伤、症状与影像学检查不符合的患者,手术效果一般不佳。

2 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会为患者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出现髋部骨折的患者,再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及病死率明显高升。椎体成形术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该手术经皮穿刺在透视环境下置入一根穿刺针,透视明确穿刺的位置是否合适,基于压力下使用骨水泥稳定骨折。文献报道,让患者卧床休息、给予止痛药、支架等措施成功率并不高,特别是某些出现后凸畸形、出现慢性疼痛的患者治疗成功率更低[3]。椎体成形术成为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重要方法,手术可以选定行单侧椎弓根,比较常见的是双侧椎弓根,基于压力下注入适量的骨水泥达到稳定骨折的目的。椎体成形术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佳的方案,即使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椎体成形术和球囊扩张凸成形术效果相当,但后者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达到改善脊柱的效果[4]。

3 电视胸腔镜下脊柱外科中的应用

胸腔镜下脊柱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瘢痕少的优点,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采用胸腔镜规定患者可以耐受单肺通气,这对部分患者来说无法承受,但对幼儿及肺功能不良患者是种禁忌。胸腔镜手术必须依靠高超的手术技能,必须在动物或尸体标本上多次练习方可用于患者。行手术时,让患者为取侧卧位,实施切口前,先把凸侧肺塌陷。依据患者畸形的程度及部位,创建相应的工作通道,每个切口的长度控制在1~1.5cm[5]。若仅仅接受间盘摘除或融合的患者,节段血管不需做相应的处理。但对某些严重后凸的患者,因椎体前方结构比较狭窄,确保节段血管更加靠近,在实施间盘摘除操作时容易发生误伤,所以,在后凸顶点节段血管一般需要处理2~3根,侧凸畸形不需要处理[6]。手术中采用X线明确脊柱节段,采用骨刀把纤维环由上、下终板进行剥离。间盘摘除完成后,椎间隙可以实施填充止血。另外,必须设置一个切口来防止引流管,肺复张后对切口进行缝合处理。必须注意,手术时让患者保持侧位尤为关键,在消毒铺无菌单前可以采用透视明确患者的体位。进行植入螺钉操作时,全部节段血管必须给予电凝处理,先植入尾部螺钉。植入螺钉之前,要先设置相应的导针,确保导针正好处在肋骨头前方。在透视环境下,导针应与椎体上下终板相互平行,并直接纸箱椎体中心。顺着导针实施钻孔后,反复重复上述方法,分别植入其它螺钉。螺钉植入操作完成后,放人连杆并使用螺母固定。对切口实施冲洗,设置胸腔引流管并对切口展开缝合。胸腔镜手术效果良好,胸腔镜手术也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张力性气胸、食管受损等,这是植入螺钉操作引发脏器损伤所致[7]。所以,对螺钉实施植入操作时,连续实施X线透视尤为重要。

4 微创脊柱后路钉棒系统

微创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取微创小入口入路径自然肌肉间隙进入,不需要剥离与广泛牵引椎旁肌肉,同时也防止多裂肌局部血运中导致的缺血性坏死风险,可尽量保留多裂肌的生理功能,对于维持脊柱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8]。并可降低慢性腰酸痛发生率、微创小切口后路置钉的入路便捷、对肌肉组织损伤小,且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对于预防切口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基本上为徒手操作,不需要高端医疗设备,即便是在基层医院也可开展[9]。

在治疗上,多使用长尾定向椎弓根钉,于连接纵杆时操作方便,且定向钉可使其“U”形开口相对成直线,长尾钉便于穿人纵杆,搜易降低了纵杆“U形”钉座的难度,由于价格比较低,患者容易接受[10]。

5 脊柱后路弹性固定微创系统

脊柱后路弹性固定微创系统是治疗脊柱创伤的一种后路固定方法,在维持腰椎一定活动度与局部前凸同时,可限制不稳定节段一场运动,并减轻椎间盘或小关节负荷,临床治疗效果理想。与传统强制固定融合术相比,脊柱后路弹性固定微创系统治疗的创伤小、不增加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等风险,符合脊柱生理性稳定[11]。

弹性固定可适用于复发性椎间盘突出、脊柱轻度不稳定、腰椎退变性疾病等,同时可与强制性固定融合合用,用于预防边缘区域病变。研究认为,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但也需要掌握其禁忌证,避免不合理选用[12]。

总之,随着医学技术及医学水平的提高,脊柱外科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微创技术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必须展开仔细评价、长期随访,从而更好地评估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微创技术得以在脊柱外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王瑞斌.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4,23(12):56_57.

[2]王海青.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临床效果观察[J].延边医学,2015,13(5):55-56.

[3]王必胜,沙宇,卢正楷,等.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37(26)-58,59.

[4]刘鹏原,林贤梅,祝文发,等.探讨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4,41(28):114-115.

[5]谢一方,黄庆华,吴罗根,等.探讨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3,33(29):106,108.

[6]何鹏,张余,尹庆水,等.微创技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应用现状[J].实用骨科杂志,2015,21(2):136-140.

[7]陈汉文,王智培,高书明,等.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在治疗脊柱结核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35(16):2491-2492.

[8]占道禄,林明侠,沈宁江,等.脊柱结核微创治疗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海南医学,2014,25(2):230-232.

[9]安洪,孟纯阳.脊柱微创技术应用现状[J].颈腰痛杂志,2003,24

[10]邓少果,杨腾衡.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4,4(7):39-42.

[11]周龙泽,王文军.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现状与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5,30(7):1022-1024.

脊柱微创 第7篇

1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其发生机制为:老年人性激素水平降低, 蛋白质合成代谢刺激减弱, 成骨细胞功能减弱, 骨质形成减少, 骨弹性减少而脆性, 以骨吸收为主, 骨量缺失、骨密度降低。当外力作用于。正常人的椎体主要由小梁骨构成, 它们纵横交错形成椎体的初级结构, 当外力作用于脊柱时, 产生压缩力超过小梁骨能承受的强度, 小梁骨的结构就会破坏, 失去稳定性, 局部的裂隙进一步发展就会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 导致椎体高度失常, 脊柱畸形[1,2]。

2微创手术方法

2.1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 是指经皮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加椎体强度, 改变椎体稳定性, 防止塌陷, 缓解脊柱疼痛, 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为目的一种微创脊椎外科技术, 与PKP比较其费用相对较低、操作简便, 但容易出现“畸形固定”及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

2.1.1 操作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 俯卧位, 常规术野区消毒, 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穿刺, 采用经椎弓根入路, 对患椎椎弓根准确定位。穿刺针正位显示针位于椎弓根影的中点处, 侧位针尖达椎弓根影中点处, 此时可继续钻入。当正位针尖位于椎弓根影的内侧缘, 侧位针尖到达椎体后壁时, 可继续钻入2~3 cm, 取出穿刺针内芯, 安装导针。在导针的引导下将空心导管钻入病椎。观察其位置及深度, 相同方法穿刺另一侧椎弓根。将骨水泥粉末与液体按2 ∶ 1的比例调和, 待水泥粘稠时, 将注射导管与套管针连接, 缓慢的向病椎内注入骨水泥, 注意监测骨水泥输注的速度和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当椎体复位良好或骨水泥将要溢出椎体时停止, 并转动导管, 等骨水泥完全凝固后将导管拔出。

2.1.2 适应证

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各种良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性椎体骨折, 骨坏死引起的疼痛性椎体骨折, 多发性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导致后凸畸形并引起肺功能、胃肠道功能的影响和重心改变, 新鲜骨折且无神经压迫症状, 椎骨后壁完整, 骨折病椎高度至少应保持原椎体高度的三分之一[3]。

2.1.3 禁忌证

保守治疗后明显改善者, 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征象者, 严重的椎体塌陷或椎体厚壁完整性破坏者, 有明显的椎管压迫者, 体质虚弱不能耐受者, 以及对手术所用药物过敏者[4]。

2.2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改良与发展, 该技术采用经皮穿刺椎体内气囊扩张的方法使椎体复位, 在椎体内部形成空间, 不仅可解除或缓解疼痛症状, 还可以明显恢复被压缩椎体的高度, 增加椎体的刚度和强度, 使脊柱的生理曲度得到恢复, 并可增加胸腹腔的容积与改善脏器功能。最近研制出的Sky骨扩张器系统, 其作用类似球囊, 不同的是利用聚合物皱折叠出代替球囊膨胀, 从而克服了球囊膨胀过程中扩张方向不能控制的不足, 但扩张效果不如球囊。

2.2.1 操作方法

患者麻醉方法、体位以及穿刺点同于PVP法, 在装入导针后置入扩张套管及工作管, 经工作套管置入钻头到达椎体前下缘, 拔出钻头后插入可扩张球囊或膨胀式椎体扩张器 (SKY) 。通过球囊充气膨胀使压缩的病椎椎体向四周撑开, 当球囊已扩张达终板或预计的椎体复位效果或椎体四周皮质时, 停止加压, 扩张完成后将球囊取出。向病椎内注入骨水泥, 注入量与球囊扩张所达体积相当[5]。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椎体高度的恢复情况, 椎体复位满意后停止。

2.2.2 适应证

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血管瘤, 多发性骨髓瘤, 脊柱压缩性骨折伴有后凸畸形及顽固性疼痛, 多发性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各种良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性椎体骨折, 骨坏死引起的疼痛性椎体骨折。

2.2.3 禁忌证

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椎体骨折者, 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征象者, 有明显的椎管压迫者, 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不能承受手术者, 活动性感染者, 扁平椎, 脊柱不稳定者, 孕产妇, 以及对手术所用药物过敏者。

参考文献

[1]马胜忠, 李明, 侯铁胜.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9 (6) :603-605.

[2]李济安.应用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比较.中外医疗, 2011, 14:53-54.

[3]张建华, 李新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进展.创伤外科杂志, 2009, 11 (6) :564-566.

[4]邓红敏.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进展.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 11 (11) :133-134.

脊柱微创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研究对象60例, 男36例, 女24例, 年龄22~73岁, 平均 (39.3±3.4) 岁, 均经MRI、CT、X线平均检查确诊, 并经脓液分枝杆菌培养或病灶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临床以下肢放射性疼痛、背部或胸腰疼痛、低热为主要表现。病灶分布:腰骶椎9例, 胸椎21例, 胸腰段11例, 腰椎19例。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 采用数字抽取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选取病例行传统开放式手术处理, 手术入路依据不同病灶部位选择, 取异烟肼0.3 g及链霉素1~2 g在清除病灶后于局部放置。观察组:局麻, 取俯卧位, 椎旁脓肿范围和椎体病灶部位用64层CT迅速扫描确定, 对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加以了解。腰椎结核入路位置选择安全三角椎弓根外侧, 胸椎结核采用肋骨与椎弓根上入路或肋骨和椎弓根间入路。进针位置在CT薄层扫描下确定, 并标记在皮肤, 并对进针深度加以测量。为确保穿刺准确进入脓腔或病灶, 需加强CT扫描, 应用经皮扩张套管行经成通道建立, 清除病灶, 并抽出脓液, 后病理检查标本, 并行严格的药敏试验, 病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脓肿较大者取双腔引流管置入, 脓肿不明显者仅取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局部化疗, 通过双腔引流管, 取0.9%氯化钠溶液500 ml+异烟肼1.0 g对病灶行持续灌注, 共用3周。取异烟肼注射液0.3 g和利福平粉剂0.45 g混合液局部化疗, 隔日行1次注射。应用原化疗方案, 在手术结束后, 再行全身抗结核治疗。两组术后均取广谱抗生素行5~7 d应用[2]。

1.3 指标观察

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准确记录每位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 术后定期随访, 对有无并发症发生、复发进行比较, 对比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切口感染、褥疮形成等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仍居较高水平, 因其危害性较大, 故一直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脊柱结核为其常见类型之一, 在骨与关节结核疾病中, 约占45%~60%, 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 在手术方式及治疗手段的选择上尚存有争议[3]。虽传统开放式手术技术已较为娴熟, 但局限性仍较明显。因脊柱处入相对较深的部位, 周围其它重要的机体组织及器官对其造成一定限制, 通常对病灶无法做到彻底清除, 使复发机率增加。且应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需在术前行严格的全身化疗, 以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另外, 开放性手术风险较大, 对机体造成严重创伤, 对医师操作技巧和患者机体条件有较高的要求[4]。

随着微创医学的进步, 微创手术在医院各科治疗中均取得较为理想且客观的成绩, 故患者有较高依从性, 广大医师也更易接受, 目前已在脊柱结核治疗中推广应用。研究显示, 脊柱结核在获得及时有效救治的情况下, 病情可获得逆转, 极大的提高治疗效果。若无神经系统严重损伤等不良事件伴发, 即不需切除炎症椎体及手术切除病灶, 手术会增加患者身心痛苦, 增加感染、褥疮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机率, 且对远期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对于身体条件差及不能耐受开放式手术者, 需行微创手术, 以增加整体安全性[5]。

在CT引导下, 行经皮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 使传统开放手术不足有效克服, 极大的缩小了结核的范围, 且化疗药物局部应用, 不经门静脉循环, 使药物引发的全身毒副反应明显降低。因局部化疗持续作用, 在把结核杆菌消除的同时, 又对致窦道形成的因素抑制。结合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切口感染、褥疮形成等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脊柱结核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具有较高安全性, 明显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 操作简便, 降低了出血量, 加快患者康复, 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6]。

综上, 脊柱结核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与开放手术比较, 可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量, 加快术后康复进程,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 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采用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脊柱结核患者作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就传统开放手术 (对照组) 与微创手术 (观察组) 预后加以对比, 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切口感染、褥疮形成等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脊柱结核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与开放手术比较, 可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量, 加快术后康复进程,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手术,传统开放手术,脊柱结核,效果比较

参考文献

[1]吴海龙, 贺秀峰.脊柱结核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 13 (4) :526-527.

[2]郭卫东, 马迅.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31 (9) :3-4.

[3]崔辰.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治疗脊柱结核中的临床效果比对[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5) :95.

[4]肖勇, 李长军, 谢杨.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9例失败原因探讨[J].武警医学, 2012, 23 (10) :911-912.

[5]黄承夸, 韦文, 苏国生.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76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3, 24 (3) :397-398.

脊柱微创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诊治的59例脊柱结核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 (31例) 与对照组 (28例) , 试验组中男17例, 女14例, 年龄4~70岁, 平均年龄 (36.24±16.24) 岁;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3例, 年龄6~69岁, 平均年龄 (36.44±16.79)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方式, 以开放式手术彻底将病灶部位清除;试验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主要通过电视胸腔镜完成手术操作, 将病灶彻底清除, 手术步骤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说明和无菌操作规范进行。

1.3 效果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复发率[3]进行分析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 使用 (±s) 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 并应用配对t检验;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2。

3 讨论

结核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 该病主要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机体内部引起感染而发病, 发病群体主要为15~35岁的群体, 具有较强的发病隐匿性和传染性, 主要通过呼吸系统传播, 病情潜伏期为1~2个月[3]。就发病部位而言, 约有80%的患者的发生在肺部, 其余部分患者主要发生在骨骼、淋巴、皮肤等部位。根据相关临床统计资料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健康卫生意识也逐步提高, 对于结核的防控力度明显增大, 使得结核病的传播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而结核病患者则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否则, 病情会持续发展, 最终转移到肠道、肾脏等较为重要的器官, 增加了治疗难度, 并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脊柱结核则属于最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类型, 患者早期治疗干预后可获得良好的预后。同时,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如果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与神经系统损伤则不需要将椎体切除。目前临床上对脊柱核的治疗主要通过手术方式, 传统手术为开放性手术, 该方式对机体的创伤较大, 手术时间往往较长, 且手术适应证较多, 患者往往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 术后疼痛程度较重, 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而体质状况较差或者耐受性差的患者则无法通过开放手术治疗[4]。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 尤其是微创理念的推广, 在脊柱核的治疗中逐步引入了胸腔镜技术, 该手术因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大力推广。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余宏程[5]等通过试验表明,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 微创手术显著缩小了手术创伤, 从而减少了对机体的干扰, 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 一般不需要止痛药物, 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 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应的降低。

本文主要对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诊治的59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对试验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由此表明,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能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复发率, 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书明, 李民, 陈汉文, 等.CT引导经皮微创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6) :1765-1766.

[2]陆晓生, 彭昊, 凌尚准, 等.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 19 (23) :1944-1946.

[3]陆晓生, 彭昊, 凌尚准, 等.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1, 16 (5) :586-588.

[4]高军胜, 张陆, 高松明, 等.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 2014, 33 (2) :79+81.

上一篇:神经肌肉痉挛下一篇:商品混凝土裂缝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