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能力范文

2024-05-15

体育保健能力范文(精选8篇)

体育保健能力 第1篇

1 现阶段体育保健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目标定位不明

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 课程实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 是课程评价的依据, 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2]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保健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社会对这一专业的岗位需求重点是学生具备职业技能、操作能力和技术能力, 还有一些必备医学理论知识。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该门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 再加上该门学科是体育教育与医学的交叉学科, 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边界模糊, 没有体现该专业应有的课程, 现有课程不是偏向医学理论就是偏向体育教育, 导致培养的学生没有具备体育保健专业的必备职业能力。

1.2 课程内容设置综合性不强

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的职业岗位主要面向保健康复企业, 并且在其从事一线的技能服务, 这就要求他们的职业岗位能力不仅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还必须掌握“实用、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以上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在他们接受体育保健教育期间都必须培养到位, 但现实的情况是目前的课程内容设置出现极端现象。一是“重理论、轻实践”, 课程内容只注重体育保健理论, 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 学生空有理论知识, 却在实际工作中寸步难行。二是“重实践, 轻理论”, 课程内容只关注学生的手法、技能, 与其说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操作技能, 还不如说是学生模仿、记忆教师的操作技能, 忽视必须的理论技能和基本素质培养, 学生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旦稍作改动便无所适从, 操作技能也很难得到提升和发展。

1.3 课程结构灵活性不足

通过前期调查, 将体育保健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总结为:熟练的中医保健和运动保健、体育康复及现代康复治疗的专业技能, 能针对客户的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健身、营养等指导, 专业人员还应具备自我控制、自我协调与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 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与客户沟通能力等。[3]纵观目前高职院校体育保健的课程结构, 大多数并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课程,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效仿本科院校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足鼎立模式。该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技能达不到中职技能水平, 理论知识也不如本科。虽然偏向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但却是学习经过压缩的知识, 课程结构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原则, 与企业行业要求脱节。

1.4 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体育保健课程评价出现两个问题。第一, 受前苏联“大教学论”的影响, 很多课程执行者仍认为课程评价等同于教学评价, 单一对学生的表现行为进行评价。课程评价不仅是对学生, 还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关于课程的任何相关进行评价。第二, 终结性评价为主, 当前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期末成绩, 以期末成绩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所有成绩, 这样的考核方式只会使学生忽视课程学习中技能和知识在平时的积累, 期末的高强度复习并不能使知识内化, 将来面对用人单位, 学生容易表现竞争力不足, 职业岗位能力弱, 不利于学生就业。

2 改善体育保健专业课程体系的措施

2.1 以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目标

课程设计围绕课程目标进行, 课程目标是一切课程环节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为了体现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保健专业的特色, 我们的课程目标必须与本科、中职院校有所“错位”, 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于职业能力。首先我们明确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为: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4]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保健专业学生较本科院校的学生最大的优势为其所具有的专业技能知识, 明确课程目标后, 课程的设计、实施、内容及评价围绕其进行, 课程性质不再介于体育教育和医学之间, 开设体育保健相关课程, 这样才有助于培养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突出专业优势。

2.2 均衡课程内容

均衡课程内容既要区别本科课程内容, 又要体现职业教育针对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原则, 可以从职业资格认证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出发。首先要剔除理论课程中与职业岗位能力不符的过强理论。再次, 可以增加与职业岗位证相关的课程内容, 体现针对性原则。体育保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家庭保健理疗师、运动防护师、康复治疗士、保健技师和美容师等, 可以在课程内容中添加相应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目的是保障学生在经过学校课程学习之后可以不用再经过专门的培训就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提升学生就业率和融入职业岗位的能力, 体现职业性和适应性。

2.3 有机转变课程结构

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结构可以尝试一年见习, 两年实践, 三年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构相应的由原来注重理论研究知识转变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 侧重实践技能能力。课程实施设计包含公共课 (计算机、英语、职业规划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 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提高思想觉悟;专业素质课 (沟通技巧、职业形象与商务礼仪) , 旨在培养学生在未来从事保健康复工作时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专业支持课程 (运动人体科学、医学基础、中医筋伤实训教程等) , 这部分课程的开设是着眼于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专业核心课程是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核心部分, 是必备的职业技能, 如按摩与推拿就分为了初、中、高三个程度课程实施;专业选修课 (美容、应用文写作、推销实物与技巧, 运动营养等) , 为本专业打基础, 也为从事相似岗位做准备;实践技能课 (保健按摩、运动防护和康复、顶岗等实习) , 旨在锻炼学生从业能力、职业技能, 为将来的实际岗位做准备。

2.4 多元化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不再只局限于对学生进行评价, 转变原来把课程评价等同于教学评价的思想, 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课程目标进行评价, 适时调整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 发现现阶段课程内容已不再适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或者课程内容没有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适当删除或增加课程内容;对课程结构进行评价, 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改变原来对学生以终结性评价、分数评价为主的形式, 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纵向评价模式, 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横向评价。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有利于构建专业、实用的体育保健专业课程体系。

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国民对自我身体健康和保健愈益关注, 给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讨论体育保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胡英清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 2010, 11.

[2]崔伟.体育课程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70-72.

[3]刘国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21.

体育锻炼与保健、营养探析 第2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 保健 营养

由于不重视体育保健知识、营养知识而造成运动损伤和事故屡见不鲜,因此,本文整理一些体育保健知识、营养等方面的知识,促使青年学生科学健身目的。

一、体育锻炼的保健知识方面

(一)不易参加体育锻炼的疾病:1、是体温升高的疾病;发热期间及病愈后一周、病毒性感冒愈后两周内,不宜参加运动,以防并发心肌炎等。2、内脏疾病的急性期;各种疾病的急性期都不能参加运动。例如,(1)病毒性肝炎。一般在肝炎愈后两月内不能参加运动。(2)肺结核在发病期间。禁止参加运动。(3)心脏病患者不宜参加运动。3、有严重高血压的患者不能参加运动。4、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不能参加运动。例如,支气管、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以及拔牙后都不能参加运动,以防病情加重。

(二)运动前做准备活动,运动后做放松活动:准备活动就是通过慢跑、活动关节、肌肉、韧带,使身体发热一种活动。活动时间为10至15分钟。做准备活动最大的好处是,使身体发热,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后,就能使肌肉的粘滞性降低,提高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加肌肉力量。体温升高还能增加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加大柔韧性,这样就能预防运动损伤。准备活动能调节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以适应体育锻炼的需要。准备活动还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皮层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运动效果就好。放松活动就是剧烈运动后,通过慢跑、深呼吸、伸展身体,使肌肉放松的一种活动。根据运动量的大小,一般放松活动的时间为5至10分钟。好的放松活动一是可以使肌肉充分放松,使代谢产物尽快排出体外,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二是有利于血液回流心脏,预防运动性休克。剧烈运动30分钟后,才能吃饭,原因是由于运动使上下肢肌肉里的血液較多,而胃肠消化器官里的血液较小,如果马上吃饭,就会引起消化不良等疾病,约30分钟身体血液就会分布正常。饭后1个半小时,才能做剧烈运动,道理与前面一样。

(三)合理安排运动量:在体育锻炼中怎样判断运动量是否合理呢?

一般从客观生理指标和(自我感觉)主观感觉两方面来判断,首先,客观生理指标是指,测量脉搏、血压、肺活量、血红蛋白、心电图等指标来判断运动量是否合理。其中测量脉搏,效果是最简单最实用(其它方法比较复杂,并且需要许多仪器设备)。那么测量脉搏方法是,运动期间,在手腕或颈部处测10秒钟脉搏数。一般大学生的脉搏控制在140—150次∕分时,这个运动强度最合理,因为运动生理研究证明,一般青年人心率在150次∕分左右,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达到最大值,超过150次∕分后,身体无氧代谢成分增加,对身体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用140—150次∕分的强度,连续运动时间30—60分钟,每周锻炼频率一般是3至6次,这样的运动量对多数同学最合理。

其次,是自我感觉方法是当运动量适当时,在运动中,感觉不很累,有点轻微出汗。运动后,虽然有一定疲劳的感觉,但是食欲和睡眠正常(食欲增大睡觉质量提高),表现为学习、工作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有运动欲望。当运动量过大时,运动后感觉很累,不愿运动,吃不下,睡不好,甚至有头晕、头痛的现象,这说明运动量过大,应该尽快调整。

(四)常见的运动生理反应及处理

1、肌肉痉挛(通常说抽筋)

(1)症状:肌肉突然变得坚硬、疼痛难忍。

(2)原因:第一,寒冷环境的刺激。第二,大量出汗。第三,身体疲劳时易发生抽筋。

(3)处置:对痉挛部位的肌肉作牵引,并配合按摩、点穴。

(4)预防: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注意保暖,剧烈运动时间不要过长。

2、昏厥(或运动性休克)晕厥是由于脑部一时供血不足而引起暂时性失去知觉的现象

(1)症状:失去知觉、突然晕倒、脸色苍白、手脚法凉、血压降低、呼吸缓慢。

(2)原因:第一,精神过分激动,引起全身血管扩张、血压降低,从而导致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第二,下蹲一会突然站起,使血压突然降低所致。第三,剧烈运动后立即站立不动,运动时肌肉需要大量血液,而供应脑部血液相对减少。

(3)处置:让病人平卧,脚高于头略高于头,注意保暖,如果昏迷,可掐人中穴。

(4)预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精神过分激动,蹲下后不要突然起立,运动后不要立即停下来。

3、低血糖

(1)症状:非常饥饿、全身无力、头晕心慌、出冷汗。

(2)原因:摄入糖量不足或运动量过大,使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

(3)处置:立即停止运动,平躺,注意保暖。轻者可喝一些糖水或者吃点食物。

(4)预防:在空腹或者饥饿时,不要长时间剧烈运动。长时间运动要及时补充含糖饮料。

4、中暑

(1)症状:头痛、头晕、呕吐、全身无力、大量出汗等。

(2)原因:气温高、散热差,身体严重缺水时。

(3)处置:把患者移到阴凉处,平躺休息,并及时喝水或含盐饮料。

(4)预防:避免在高温环境中运动,注意通风,多喝水和含盐饮料。

二、体育锻炼的营养知识

1、要膳食平衡;糖、蛋白质、脂肪每天占总热能比例要适当,一般是60%、20%、20%。按重量占的比例一般大约是4:1:1。每天三餐应遵循“早上吃的好,中午吃的饱,晚上吃的少”的原则。要吃一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不要吃冷、热 、硬的食物。并且适当吃一些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2、营养不良后果; 如果食用过多糖,那么热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体内,引起肥胖。如果食用糖不足,加上运动量过大,就会引起低血糖,严重时会休克。 如果食用过多蛋白质,就会对肝、肾增加负担,引起肝、肾肥大并疲劳,还能引起泌尿系统结石和便秘。蛋白质不足,就会引起发育不良的、抵抗力降低、贫血等病。

如果食用过多脂肪,就会引起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脂肪不足,就会影响对维生素、矿物质的吸收。

如果维生素食用过多,就会中毒(如维生素C、D食用过多就会胃肠道不适)。维生素不足,就会引起代谢紊乱、食欲不振、肌肉收缩无力,运动能力下降。矿物质不足,就会引起肌肉抽筋、缺铁性贫血。体内缺水,就会引起体温升高、易疲劳、易形成泌尿系统结石。

此外,体育锻炼要遵守自觉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全面性原则。

体育保健能力 第3篇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重庆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针对此文 内容和指 导老师的 建议, 通过一定 试用、修改 及完善,最终形成调查问卷的形式,该文通过对我校在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认知和需求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运动技术、准备活动及意外受伤等体育保健常识的认知、需求与获取途径进行统计分析。此次调查研究一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回收100份,剔除无效问卷调查报表,有效问卷调查表97份。

1.2.2 文献资料法

在现有的科研资源里,收集到国内图书信息机构及有关本题的科研文献资料、调查数据和实例,重点关注非体育专业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及需求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的相关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图书馆查阅保健知识专着书籍10余部,并在中国学术网(www.tiyujie.com)以及万方数据库等网站查阅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为该文的需要提供了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同时对研究也提供了大量理论、方法和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重庆文理学院非体育学院学生对保健知识的认知现状

2.1.1 体育保健知识的常识掌握

调查显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中有74.23%的人的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从健康的医学角度来讲,准备活动是预防损伤的必要条件,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可以让身体得到充分的预热,还可以减少肌肉粘连性,从而可以预防肌肉在运动时拉伤[1]。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准备活动让身体有了一个适应的过程,让肌肉有了一定的兴奋性,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提高运动成绩。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仍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我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对健康运动的认识程度较高,对体育保健知识的常识掌握皆有一定程度,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认识到要如何正确的做到健康运动。仍有一部分人,不清楚要如何做到健康的运动,更不清楚饭后 多久做运动才 是健康的运动,对身体最好的,只是在盲目的做一些对身体无益甚至是有害的运动,甚至可以判断重庆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仍有一部分人还未意识到运动对身体的重要。

2.1.2 体育保健知识的专业掌握

我校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秋季田径运动会,据了解,选择的学生参加锻炼、比赛的频率都不高,运动中一旦受伤,也就不再参加。如果我们能做到健康的运动、运动损伤后的快速恢复,就可以激发他们对运动的激情。在调查信息反馈中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非常薄弱,有64.95%的同学认为急性拉伤后应热敷,说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同学对体育保健专业知识的掌握是非常不理想。

2 . 2 重庆文理学院非体育学院学生对保健知识的需求现状

2.2.1 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的 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非体育专业的同学在主观意识上,对体育保健知识的的需求非常明显,有77.32%的同学认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基本的体育保健知识。列宁也曾说过:“有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说人的精神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一个人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十分重要,而运动是健康体质的检验标准,如何做到健康的体育运动,体育保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2]。

据了解,非体育学院的学生每学期期末会有一次体能测试,有些学生为了这项测试能达标,不惜会冒着被学校处分找人代替自己参加测试。体育运动本是一项快乐的运动,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害怕不能够达标,有的是因为在运动中受过伤;有的是因为对运动技巧的掌握不够;有的是因为呼吸节奏不能调整等,在这等条件下的运动,运动带给他们的已经不是健康,而是一种损伤。

学生们主观意识可以从“知”与“不知”来分析,一种是不知而不需,即健康运动知识的不足,一种是知而不需,即是健康运动的意识不够。落实到健康体育运动上,就是学习体育运动保健知识,知道运动损伤的危害,不要让身体在运动中损伤;注意体育运动时的每一个动作,克服一些不良的运动习惯[3]。逐步的提高学生们健康运动和自我防护意识,使学生的健康知识得到不断的积累,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的用体育健康知识指导自我体育锻炼。由表5可以看出,在运动过程中受过伤的人始终占大多数,不管是因为“不知而不需”还是“知而不需”,我们都有必要加强对健康运动以及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知识宣传。

2.2.2 对体育保健知识是否需要再学 习情况

只有合理的体育运动,才可能会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健康的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的掌握。但要做到合理就必须掌握更多的保健知识,但保健知识不能一次或一段时间就能掌握,也不能揠苗助长,所以保健知识的再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非体育专业学生的选择高达70,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对在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是够高的。

2 . 3 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对保健知识获取途径

调查显示,学生们对体育保健知识的需要意识非常淡薄,导致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对保健知识的学习程度不高,而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课程设置也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保健知识的获取途径,就我国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言,是培养一批技能性、素质性的全面人才,职业病的趋势时刻提醒着人们,健康的身体是一切革命的本钱。而就学生来说,健康的进行体育运动,需要有扎实体育保健知识,减少在运动中损伤,预防各种不正确的姿势导致损伤的几率[4]。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了解体育保健的专业知识的程度及认知度都不够 高。

(2)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需求非常大,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对体育保健知识的再学习是有必要的。

(3)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对体育保健知识获取的主动性,导致对体育保健知识的获取途径的单一。

3.2 建议

(1)成立保健知识讲座。

学校安排专业老师定期在博文馆101进行保健知识宣传讲座,讲座可设置提问和竞赛抢答环节。老师在每次讲座前先接受学生们的提问,然后老师带着学生们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在讲座结束后再由同学们提出心中的疑惑,或者想了解体育保健知识;为提高学生们对讲座的兴趣以及听课的效率,在讲座开始前,可设计一些涵盖本次主题内容的竞赛题,然后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讲座结束后再设计一些保健知识竞赛题,从而加强同学们对此次讲座的印象。

(2)进行网络宣传。

有研究表明,网络将成为大众在新时代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途径,它正在一步一步的走进每个家庭。调查显示:在整个奥运会举办期间,奥运会的官方网站的访问量竟然累计高达72亿人次[5]。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未来教育作过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所以,学校可在校园网主页面设计一个版块,以滚动栏的形式进行内容展示;可将校园内的电子图书阅览的主页面设计为体育保健知识宣传版画或者在主界面设计一个版块,以滚动栏的形式进行内容展示;也可由学校建立网站,统一告知学生,然后在网站内进行体育保健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可以达到拓展学生对保健知识的认识途径。

摘要:该文运用了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获得相关的材料与数据,对重庆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及体育保健需求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及体育保健需求所存在的问题是:(1)学校领导不重视。(2)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的缺乏。(3)学生健康意识很高,但无专业人指导,不能满足学生健康运动需求。(4)学校不能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开设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条件及场地器材设备。并提出了四种解决方案:(1)成立保健知识讲座。(2)开设保健知识选修课。(3)举办技能知识竞赛。(4)进行网络宣传。

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研究 第4篇

关键词:体育保健课,高校,健康第一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明确指出:“体育保健课是针对先天或后天有不同程度残疾、疾病或是因为受伤, 过度肥胖儿导致不能够正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的课程”, 为这些特殊的群体提供了获取体育知识与技能的途径, 对于体育健康目标以及终身健身体育理念的实现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1、高校中体育保健康开展的必要性

1.1、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 教学内容亦发生转变。高校中目前多数学校体育课程通常是两节体育课, 锻炼时间、锻炼效果远不能达到要求, 另外,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通常都是以体育锻炼为主, 让学生学会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 但这仅是针对能够从事体育锻炼的正常学生而言, 对于不能或暂时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群体来讲, 其将会丧失获取体育知识的机会, 不利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挥, 同时有违于体育公平性。因此, 针对这些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可谓是意义非凡, 体育保健课的开展可谓是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同时也是丰富体育文化的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1.2、是贯彻终身体育健身观念 、实施 “健康 教育 ”的需要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是新时期赋予高校体育工作的使命与责任, 培养人才的生理、心理健康, 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都成为了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重点目标, 为此, 体育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与方法亦应作出相应的转变, 紧随时代的步伐, 体育课中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培养应并重, 因此, 体育保健课的增设更有助于学生独立锻炼能力的形成, 是贯彻终身体育健身观念, 实施健康教育的延伸和保障。

2、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

新时期, 体育保健课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可, 但是在其开始之初, 呈现出诸多的问题, 有待我们进一步完善与处理。

2.1、课程设置于教材问题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一直是一门重技术、轻理论的课程, 并且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主要都是针对身体正常的学生来安排, 对于体弱、伤、残、病的学生来讲, 在正常公共课中常常被以见习生来处理, 没有对其布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样, 在市面所售体育教材的考察中, 我们发现, 有关体育保健课方面的教材亦非常少见, 并且所涉略的内容没有针对性, 编撰者没有站在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进行编写, 实用性较差。

2.2、教师专业知识匮乏

在当前高校中, 体育保健课的教师多由体育教师担任, 这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多有较好的表现, 但是在面对体弱、病、残的这一特殊群体来讲, 都没有相关的经验, 并且在相关学科, 诸如: 《运动医学》、《 体育保健学》、《卫生营养学 》等方面了解较少 , 难以保证高质量的体育保健教学。

2.3、认知偏 差

高校中的一些职能部门, 对于体育保健课的认知不够, 对于体弱、伤、病、残者常常是采取缓考或者免修处理方式。这也变相的导致了这部分学生群体的体育认知能力方面出现偏差, 一方面是他们欣赏和羡慕别人潇洒的英姿、雄健的体魄, 渴望能够和正常人一样从事体育活动; 另一方面, 又因为自己一些方面的欠缺而感到自卑和压抑。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们在大众的场合中表现得沉默寡言、郁闷、内向。

2.4、器材 、场地等设施不完善

这一特殊群体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正常使用体育场地, 器械等设备, 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偏向于康复训练的设备, 很多高校都没有这方面设施, 包括专门的场地, 这也是成为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重要原因。

3、促进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的具体实施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 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对其进行人性化、科学化、区别化的教学, 可谓意义重大。

(1) 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学校领导的重视是体育保健课程发 展的基本前提, 也是加快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 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 应重视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 为体育保健课程提供教学设备、教学场所、专业的体育保健教师, 保证保健课程实验研究的科学研究资金。

(2) 要注重保健课的教材编选以及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 定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开展体育保健课的重要环节, 首先应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 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人施教。在教材选取上, 不应当忽略体育保健课的理论, 要让学生们明确体育保健课的目的以及作用, 从而增强体育素质薄弱学生们的信心,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保健课的理论部分应当在讲授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和卫生知识外, 还有对体育保健医疗方面进行讲解。

(3) 要明确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 消除体育素质薄弱生的心理障碍, 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融入到全面发展中, 这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个要求, 也是高校的任务之一, 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4) 教学应当注重循环渐进在高校保健课的教学过程上 , 教学应当根据体育素质薄弱生的特点进行先简单、后复杂的体育动作教学, 随着学生们体质的不断增强, 进一步延长保健课的运动时间, 提高运动量。高校体育保健课想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不是一时半会就可做到的, 应当坚持经常锻炼, 才能使效果不断累积, 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体育保健课切记练练停停、半途而废。保健课教师应当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的天体下, 逐步增加难度和节奏, 让学生们自觉的控制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 保证学生们的每一次学习和锻炼都有收获。有所进步。

(5) 培养学生课外锻炼的习惯保健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 , 但仅仅靠课堂锻炼是难以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为此, 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 养成健身的习惯, 使课堂成为课外锻炼的导向, 课外锻炼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6) 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方法。建立客观合理的体育保健课教学评价标准, 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反映体育保健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体育保健课以恢复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 所以体育保健课评价标准应淡化体育技能评分, 弱化考试, 重视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成绩进步幅度和课堂表现, 强化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行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 从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人手, 参照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程, 心理适应能力、理论、运动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来综合考评。

4、小结

健康是无价的财富, 培养健康的大学生人才, 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 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都应给学生以指导和引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 帮助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实现健康, 为其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屹立.高等学校体育市场化的对策与研究[J].中国市场2006, 32.

[2]林建华, 郭琼珠.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现状及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7 (4) .

[3]刘成.对普通高校体育班学生体育认知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1999, 3 (1) .

[4]林建华.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5) .

[5]刘永峰.高校保健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学刊, 2001, 8 (2) .

[6]朱小庆等.对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 .

体育保健能力 第5篇

关键词:传统保健,终身体育,渊源,终身教育

我国自1985年开始曾4次实施过全国性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调查, 结果显示连续20年全国青少年的体质呈下降态势。随着日渐加深的现代化和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 使得传统的生活模式渐渐被新型生活方式取代, 后果就是大大减少了体力的消耗以及营养过剩等问题, 现代社会健康问题浮出水面。实施应试教育后, 考核唯一的标准是基础教育的分数以及升学率, 致使学生学习时间长、学习负担重, 体育锻炼便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众多莘莘学子们“手无缚鸡之力”的迈进高校的大门的步伐并不稳健。这一情况被广大教育、体育工作者所高度重视及思考。体魄健康的青少年, 是我国社会及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 还担负着祖国建设的重担。所以在学生大学时期, 运用科学的、系统的教育手段,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能够全面发展, 这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课题。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生产, 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 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它对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据调查, 未来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 进行健康教育, 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将作为战略思想之一的终身体育与传统保健体育结合起来, 让中国的未来保持终身体育的习惯, 探究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就具有重要意义。

1 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西方教育界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此观点认为, 教育不仅对学生来说是必需的, 而且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1]终身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的综合, 是个人接受各类教育的统一综合。终身教育具有普及、整合、自主、连贯、个性等多种特点, 所以很多国家都把终身教育定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终身教育不仅适应了教育寻求自身发展新出路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条件。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与终身教育相辅相成对应向前发展。所谓“终身体育”, 就是指一个人终生都在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及指导, 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生受益。[2]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分支, 终身体育不断用理论和科学来丰富、完善全部内容, 进而渐次构成一个完整且相对独立的体系。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人类自我意识的加强, 人类对体育的认识和渴望也逐步提高。体育不仅局限在校园里的教育, 走出校门, 闲暇时光, 为了自己的健康, 人们开始了自发的体育锻炼, 逐步形成了终身体育的意识。

2 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

2.1 传统保健体育的渊源

中国古代体育源远流长, 其初始可以上溯到史前时期的蛮荒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各种运动方式如球类运动、射箭、摔跤、搏击, 后来的保健养生体育, 以及各种与后世体育项目有关的运动器械等, 开始初具雏形[3]。历经千年的传统养生保健理论基础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哲学上的阴阳学说用来解释世界, 我国古代养生保健的阴阳学说主要用来解释人体, 主张神形结合、天人合一,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内外身心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在整体和谐中追求强心健身、益寿延年的传统文化特点。随着人类社会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工作和社会压力剧增, 生活内容和质量的提高, 生活主题以和平、友谊、健康、向上、和谐为主旋律, 传统体育正逐渐由御敌、搏斗、祛病向健身、休闲、娱乐、养生功能发展过渡。普及并让大学生明确传统保健体育的重要原理, 就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体育中优良元素的同时, 挖掘传统体育养生之道。

2.2 传统保健体育在大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保健体育讲究身心和谐, 通过缓慢柔顺、圆滑轻灵的活动, 来调养精气神的平衡, 调节内脏机能, 舒经活络, 排除烦闷、抑郁等消极情绪, 充分调整神经系统, 让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传统保健体育在大学教学中, 讲究调姿、调息、调心, 通过坚持对姿势、呼吸、意念的调养, 人们会有愉悦、畅快、神清气爽、增加食欲和记忆力、精力充沛的感觉, 女性的月经疼痛得到缓解和消除, 体质虚弱者疾病少发;另外, 武术、气功、太极等丰富的体育教学项目, 将精气神的体育理论蕴含其中, 通过练习, 达到内外兼修、身心并练的目的。并且通过以意引气, 以气促力, 用心里影响生理, 迅速消除疲劳, 达到强身健体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2.3 传统保健体育教育丰富的运动方式

传统保健体育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 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 起到改善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作用, 它既能养生又能治病, 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

传统保健体育作为校院的传统体育项目, 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课程以来, 在1985年、1990年、1992年和1996年4次修订了大纲。大纲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的精神, 目前各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育的主要课程有初级长拳、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八段锦等, 另外, 有创新意识的学校还根据当地风俗、习惯、爱好, 将高跷、蹴鞠、龙舟、抖空竹、踢毽子等纳入教材内容, 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师有所教, 学生有所学, 老师可以开设自己擅长的课程,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 有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加入, 就调动了大家运动的积极性, 心里想才能身体行, 并且向着专业性、科学性、持久性方向发展。

2.4 传统保健体育教育简单易行的教学特点

在高效体育教学中, 有很多现代体育项目比如田径、赛艇、羽毛球、垒球、篮球、足球、拳击、皮划艇、击剑、体操、举重、手球、曲棍球、柔道、摔跤、棒球、马术、跆拳等等, 但这些项目对身体条件、性别、年龄、场地、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并且在高强度的运动或者激烈对抗中容易受伤, 所以这些难以满足广大男女青少年强健身心的要求。但诸多传统的保健体育项目就有着简单易学、容易掌握、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等特点, 人们在生产、生活、工作过程中, 可以随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练习, 对练习的人群没有硬性要求, 所以较强的适应和实用性, 非常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

2.5 传统保健体育教育具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兴趣爱好一旦养成, 人们就很容易在日常的生活中继续保持。那么怎样在大学阶段让青少年培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并加深喜爱程度。综合各高校的体育教育方式方法, 我们发现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可以提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进而培养学生锻炼并坚持练习的习惯。通过理论教学, 让学生对传统保健体育拥有感性认识, 然后再组织各种对练、集体操作, 举办、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编排大型的舞台表演活动, 并融合传统体育项目的精神文化及现代的音乐、舞美, 从而吸引有各类爱好的青年人群都参与到传统保健体育中来, 使广大祖国的未来在游戏中品味文化内涵, 在文化中发现科技魅力, 增强人们学习积极性, 在集体性共参与的热烈气氛下,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将持续提高。

体育运动的开展水平,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活动普及率, 不仅要看其当前的体育人口, 而且还要看其是否建立了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观念。当前, 随着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的普及, 世界各大运动赛事盛况的即时直播, 广电节目体育内容的层出不穷, 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均能实时知晓体育新闻并体验性地开始体育锻炼, 全民体育理念逐步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这也给高效的传统体育教育的终身化带来契机。所以高校要紧抓机遇, 争取一切资源, 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增加体育设施器材的投入, 加强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义的宣传。

3 结语

加强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 各高校还要坚定实行“走出去”战略, 加强校际合作乃至国际合作, 共同探讨人类终身体育教育改革的战略步骤, 为世界人民体育的多样化贡献力量。教师队伍加强自身理论和文化素养, 加强体育锻炼, 以身示范, 外塑形象, 内强素质, 为传统保健体育建设献力献策, 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为伟大中华梦想的实现奉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李莉, 李芳.试论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才智报, 2009 (12) .

[2]梁红星.浅谈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消费导刊, 2011 (10) .

走进芬兰体育与保健教育者协会 第6篇

特色一:注重公益性,深入实际生活,以为芬兰体育与保健教育者提供各类服务为办会宗旨

芬兰体育与保健教育者协会(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ORS IN FINLAND)是一个非谋利性的,注重公益性的教育组织。芬兰体育与保健教育者协会的办会宗旨在于向协会中的成员就体育与保健教育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建议,以提高体育与保健教育的教学质量,最主要的是帮助体育教师学会利用体育课的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并且激发、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芬兰体育教师所要秉承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此基础上,芬兰体育与保健教育者协会致力于促进芬兰体育与保健教育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芬兰体育与保健教育者协会深入实际生活,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就当前体育(保健)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举办各种活动,如每年为体育(保健)教师组织各种经验交流会、体育课程开发研讨会,为体育教师举办各类研究班。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每年为体育(保健)教师举办的“培训日”活动。“培训日”的主题主要针对当前体育(保健)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设置,通过“培训日”活动为体育与保健教育教师提供职业培训服务;每年秋季为体育(保健)教师举行学术研讨班;每隔一年为体育(保健)教师举行一次国际学术年会。

特色二:开放的会员吸收理念与合理、灵活的协会管理体制

芬兰体育与保健教育者协会在吸收会员的理念上较为开放:所有已经获得或者正在攻读体育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运动科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从事体育教学的人员都可以参加芬兰体育与保健教育者协会。诸如综合中学以及高中学校的体育(保健)教师;各类高等院校的体育(保健)教师;各类运动学院和体育大学的体育专业人员。此外,诸如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基金会,私人公司中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也可以加入协会。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模式,较为合理、灵活。芬兰体育与保健教育者协会为一个总务委员会所领导,总务委员会主要由主席、执行主席(由协会的全职会员来担当),两位副主席以及另外六位总务委员会成员,两位候补的总务委员会成员组成。为了能够直接了解学生的意见,总务委员会中也有两位来自芬兰高校的体育与保健教育专业的学生代表。协会主席和总务委员会成员的选举每两年举行一次,每位总务委员会成员的任期为6年。总务委员会每年召开6次会议,在会议上注重吸取民主意见,并在民主的基础上做出各项决定。除了要负责学会每年举办的6次委员会会议外,总务委员会的成员以及其他志愿者还要经常参与各个分支委员会的活动,以协助总务委员会组织各种活动。这些下属委员会主要包括:教育委员会、职业健康委员会、专业发展委员会、信息和市场委员会、国际委员会、荣誉委员会。在地方上,芬兰体育与保健教育者协会在全国拥有27个地区协会,使得协会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为体育(保健)教师提供各种服务。

特色三:注重推动芬兰体育与保健教育者协会和国际同行之间的合作

体育保健能力 第7篇

一传统保健体育概述

1. 概念

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理论源于中医学, 是对我国古典哲学和中医学精华的总结和整理, 是一种结合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和心理调节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健身运动, 用现代科学来解释, 可以归纳为人体科学的范畴, 可以保持气血的畅通、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预防疾病、养生延年等, 其作用十分巨大。我国当前存在并被传播的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包括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 内容十分丰富, 在民间广为流传。

2. 特点

与现代体育项目相比, 传统保健体育项目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 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练习过程中, 坚持以动为主, 动静结合;以内为主, 内外兼修;以形为主, 形神合一;以养为主, 养医结合。整体而言, 讲究平衡理念, 以激发人体自身的潜能为主, 对人体进行调理和养护, 从而起到健身保养、自我恢复的效果。

二高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意义

首先, 有效减轻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高等教育的改革速度越来越快, 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相对而言, 整体办学资金较为紧张, 使当前许多高校体育设施和器材严重不足, 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健身需求。而传统保健体育多以身体运动为主, 对于场地、器材、环境的要求较低, 只需投入极少量的资金, 就可进行教学, 从而减轻高校体育教学的负担, 符合现阶段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其次, 可以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 兼顾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现代体育项目许多都是由西方传入的, 由于身体素质的差异, 有些并不是十分符合我国学生的锻炼, 尤其是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 无法完全跟上现代体育教学的步伐, 使得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难以提高, 更会使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 在学校期间主动减少体育锻炼, 进而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主张养生与保健, 一般来说运动都不会过于激烈, 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 同时内容丰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身体素质, 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 从而兼顾身体较差的学生, 调动其兴趣和积极性, 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 树立自信心。

再次, 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现代高校的学生都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也都会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对于男生而言, 通常注重提升自身的力量和速度, 热衷于激烈的对抗性项目, 如篮球、足球等;而对于女生而言, 由于其爱美的天性, 更注重于形体的锻炼, 热衷于健美操、羽毛球、瑜伽等项目。但是, 这些项目受个人能力、场地、器材等限制较大, 无法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在高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 可以使学生的选择更加全面、多样, 根据自身的爱好特点, 选择合适的项目, 提升体育锻炼的效果,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 并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歪理邪说,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 可以对简单的医学知识进行普及。以五禽戏为例, 可以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形态和动作, 分别锻炼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 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在传授过程中, 要结合生理学、中医学、保健学等医学保健知识进行讲解, 对简单的医学知识进行普及, 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逐渐将其从日常的体育锻炼上升到养生保健的层次。

三结论

我国传统保健体育在高校中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 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它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通过传统保健体育项目, 调节心理, 放松心情;也可以通过与现代体育项目的结合, 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促进全面健身活动的实施。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要加大开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力度, 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开展相应的活动, 提高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力, 促进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詹中华、杨师果.高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意义的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2) :94~96

体育保健能力 第8篇

1. 自主康复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我们对河北省和华北区部分高校进行了保健体育教学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有27.91%的高校未开设保健体育课,对病残伤学生实行免修制度。(2)学生体育文化知识贫乏,有86.25%的学生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有96.18%的学生不会自己锻炼身体;(3)学生渴望通过体育进行健身,但有89.64%的学生感到失望。究其原因:不开课的高校主要是没有教材、没有专职教师、缺乏康复设备;开设保健体育课的高校中,有89.61%采用学生集中上课,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保健体育课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教学内容以武术和气功为主,缺少针对性强的、适合每个学生身体状况的健身、康复、保健内容;忽视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如何制订一个既能体现保健班的特点,又能体现学生身体差异的保健体育教学模式值得我们体育教师认真思考。

2. 自主康复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自主康复模式的内涵

康复是研究人体损伤后康复的基本理论和康复规律,并采用积极性治疗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自主康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个体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自我设计、自我实践、自我调整、自我评价等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自主康复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以目标促康复,以模式促能力,以内容促知识,以评价促提高。

2.2 自主康复模式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灵魂,它制约教学的全过程,指导着教学的双边性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导向性要素。保健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体状况各异、心理活动复杂,非常渴望康复。为此,教师应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健康观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奋发进取、坚定自信、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理论知识、常见病、心理疾病、现代文明病的预防知识;掌握制订锻炼处方知识和技能;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掌握科学评价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监测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自创、自练、自控能力。

2.3 自主康复模式的内容

自主康复教学内容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自卑、迫切地渴望健康)、身体情况(病、残、伤、体弱)、体育情况(认识、知识掌握、兴趣)为基础,以康复为导向设置的多元性教学内容(见表1)。

2.4 自主康复模式的评价体系

为体现评价的个体性和公平性,我们构建了以个体学生为对象的个体动态评价体系,此评价体系采用整体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根据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动态评价(见表2)。

2.5 自主康复模式的操作

此模式的构建以1学年36周为一个周期(每周2小节课,每节课50分钟),分六步进行。

第一步:确定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体检、伤病史和运动史调查、体质测定等,我们可获取制定康复锻炼处方的必要资料。校医和任课老师对每位学生体能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记录并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校医和教师提供的分析结果,结合自己的健康状况,有选择地确定1—2个主要目标(第1—2周)。

第二步:获取知识。教师集中讲授康复知识内容;学生根据自己制订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获取一些体育保健与康复锻炼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制订处方做准备(第3—4周),强调学生获取知识应主动、经常、积累、更新。

第三步:制订处方。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获取的知识,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处方,教师分别指导、帮助。以每节课50分钟为例,处方的制订应包括5—10分钟的准备活动,主要安排基本技能内容,目的是让身体逐渐“暖和”起来,适应基本部分的活动;25—30分钟的基本活动,在这期间安排康复技能的学习;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技能,每周的第1小节为集体学习时间,第2小节为自己锻炼时间,运动强度在靶心率范围内(57%—78%的最大心率值);10—15分钟的整理活动,使高负荷的心肺和肢体活动,逐渐“冷却”下来,恢复安静状态(第5周)。

第四步:实施处方。学生对自己制订的处方进行实施,前两周为处方的试用阶段,对处方的内容、运动量可作些微调整,调整后的处方就作为本周期的康复锻炼处方(第6—34周)。教师对学生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五步:目标检测。其主要是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医学检测,主要是对学生身体康复指标进行评价;身体检测,主要是对学生形态、机能、体能等指标进行评价;自我评价,主要是对自己整个操作过程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掌握康复技能、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第35周)。

第六步:分析结果。该步主要是对医学监测、身体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掌握身体康复状况、身体情况,为今后确定新的目标做准备。一般以学生为主,校医、教师为辅(第36周)。

以后各周期的目标就在上一周期第六步的基础上制订即可,其它步骤通用。

3. 结语

新构建的体育课程模式,应该是在保健体育教育总体要求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更符合学生身体状况和保健体育特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注意审视度势,及时修正,使保健体育教学真正担负起让学生健康地走向社会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袁淑娟.保健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践[J].体育学刊, 2000, (3) .

[2]袁淑娟.普通高校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6, (增) .

[3]黄茂武.实用体育保健与康复大全[M].科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两岸大学生交流研究下一篇:生命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