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2024-07-08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精选11篇)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第1篇

关键词: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加强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招生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20%以上。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学生不满足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和条件,缺乏竞争优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需求。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校企合作逐渐成为重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渠道,但其发展并不是十分成熟。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身未来就业环境就要求毕业生的实际创新、应用能力较高。所以独立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想在未来激烈竞争中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对其实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一、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与实际要求相差甚远

独立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一般都是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站到了讲台上,因此,他们具备了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对于专业理论课程的讲授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在企业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不了解企业运作的具体过程以及对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符合国家目前大力倡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思想。因此,在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工作中,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把握不到位,导致学生在校阶段,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校企之间需求不对等

企业之所以有和高校合作的意向,一方面是想直接获取符合本企业需求的一线员工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想从高校中获取类似管理咨询的服务。但是,独立院校的知名度没有同城市其他一本或二本院校高,在同等条件下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另外,企业的规模有限,即使同意与独立院校建立校企合作的关系,也很难接收同专业全部的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最后,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等外界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果外界因素对企业发展不利,企业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很可能提出中止校企合作的计划。

二、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素质队伍建设

为了响应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独立院校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培训方案,以快速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首先,在学校层面应制定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学校为专职教师提供实践工作的平台,允许专职教师到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挂职锻炼(时间为1年或视实际情况而定增加或减少),在挂职锻炼期间,学校为专职教师保留职位,免除工作量要求,并发放基本工资。挂职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教师发放适当的补贴。同时,学校要求专职教师在挂职锻炼结束后,应该熟练掌握企业实际操作程序,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职教师需在挂职锻炼后参加企业的考核,通过者方可返回学校恢复工作。

其次,独立院校应鼓励专职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认证证书。比如,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可以考取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学校可以全部出资或部分出资赞助专职教师学习、报考。对于获得证书的专职教师,学校应予以一定的奖励。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共赢局面

首先,独立院校应该在校企合作中认清自身现状和特点。虽然社会影响力不如同城市中的其他一本或二本院校,并且科研技术水平不高。但是独立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己的专长。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度还是比较高的,因此,独立学院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吸引企业,使企业能够积极配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同时,独立院校可以免费先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类的服务,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企业的信赖,这样也可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其次,可以采取弹性制的合作时间。比如可以根据专业自身特色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输出到企业参加实习的学生数量,并且可以改变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内容。为了与更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独立院校可以采取与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这种方式,相对来讲不会花费企业太多的精力,企业比较容易接受。每年企业可以拿出一定的时间,用来接待学生实训。实训的内容由企业自行安排,比如举办互动式讲座、参观等。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毕竟能够在学期中段离开学校到企业去实训,对于学生来说更加有趣。另一方面,也使带队教师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这样回到学校后,教师可以通过修订培养方案等途径,来调整课程分布重点,逐渐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即使是专业必修的理论课,也应该多增加实际案例教学。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起到了自身宣传的作用。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第2篇

关键词:毕业实习;高校实践教育;一体化;校企合作;知行合一

目前各大高校开始对实践教学的越来越重视,因为高等教育不能单指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还要紧密的联系毕业设计,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光可以运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借助实习公司的资源帮助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实现就业。

1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管理工作的现状

由于现在的独立院校越来越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各大高校都开始扩招,人才的竞争也越发的激烈,同时也是在各大高校拼实力和品牌的竞争,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会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的工资待遇往往较低,学生又不容易接受工资累,低报酬,然后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以毕业就开始找工作,有工作经验的毕竟少数。这就会出现用工荒和最难就业年的局面,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学生难就业等问题。

2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毕业实习的时间

有些院校的实习时间过短,这样用人单位会觉得学生好不刚适应工作内容,就要回学校上课,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更加不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很多学生因为实习时间过短而找不到实习单位。

毕业实习时间应该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毕业论文(设计)之前,如果安排在与毕业论文同一时间段,学生既要完成毕业实习又同时找工作还要做毕业论文(设计),会使学生处于过于忙碌的状态,而并非充实,这样无法做到专注,导致什么都做不好。

2.2 毕业实习的管理工作安排

学院所制定的毕业实习的文件要求是针对全院性的,没有特别针对某个系部某个专业,毕业实习虽然是实践类的课程,但是应该制定教学大纲,把在毕业实习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说明清楚,并且在开展实习动员大会的时候,也没有把实习中的内容简单明了的分门别类详细地告知学生,这样当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和需要完成学院下发的实习报告手册,实习报告心得等报告内容无法做到统一格式标准,最后又要返工重填。对于教师如果没有教学范围的要求,这样教师无法实时跟进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也无法深入企业,对于事情做的多少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3 毕业实习的校内基地

独立院校的艺术类应该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了解市场动态和流行趋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在学校学习基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时代是不断地变化的,如果不及时跟进很容易就和社会脱轨,学生只懂得知识点,但却不知道如何把它与实际成果相结合,如果学校没有校内实习基地,没有这样一个有氛围课余的学习基地,学生下课之后就只能回宿舍看电影、打游戏,对于毕业实习和就业就更加的迷茫。

2.4 毕业实习校外基地的数量和岗位过少

毕业实习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者形式,如果独立院校的实习基地过少,这样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的学生来说,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毕业实习任务而随便找家实习单位,或者找朋友的单位随便盖章蒙混过去,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单位也不是全面了解,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岗位不对称性,作为独立院校的艺术类,更加应该多发掘并签订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帮助学生更好的定位,对于招生工作来说,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很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实习基地多而且品质好,那么对于招生来说也是一个优势。

3 完善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管理工作与校企合作改革的对策建议

3.1 教学场地设备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各大高校都开始扩招,同时也是在各大高校拼实力和品牌的竞争,对于学生来说如何选择和毕业后的就业压力也很大,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技能至关重要,因此,艺术类的院校更多的应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既然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那教学方法、场地和硬件设备必不可少,因此对于服装系,如打板室、缝纫机房、熨烫室、摄影室、画室、资料阅览室、创业园等基本的设备必不可少,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的习惯。

3.2 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为了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的机构并熟练技术,在时间设置上面可尽量延长实习时间,如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七个学期的开学,这样学生可以结合暑假进行实习,在第七学期的课程安排上面应开设贴近市场的课程,非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选择可上课程,因企业培养人才需要时间,时间太短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提高了企业培养成本,时间延长自由化也方便学生寻找实习公司,提高学生就业等问题。

3.3 生产实习管理工作的对策

(1)毕业实习前期准备工作和成绩考核评定。这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而且通知大多是以文字居多,这样如果只是原封不动的发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到文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开展实习动员大会的时候必须把毕业实习的重要内容,实习心得要求、实习注意的事项、实习结束需要交的文件、上交时间等用PPT或者表格的形式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态度,把毕业实习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对待,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学院任务,随便找个单位实习,从事普通劳动力,做简单的事情,这样是无法达到实习目的,一定要和自身所学专业或未来发展方向相对应,成绩考核必需让学生严格按照企业正式员工的标注来进行考勤和综合表现评分,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的评分各占总分的40%和60%。把在实习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写一篇实习心得。

(2)毕业实习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对于艺术系的学生,首先采用的分散实习,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自我的了解,选择需要去的公司和公司职位,鼓励学生自主找实习单位,通过在自主寻找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同时也可以培养口才锻炼自我推荐的独立能力。其次学生可以了解学校提供的实习基地的经营方向和品牌结合自身的爱好进行选择,对于实在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又没有特殊要求的,学校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在统一安排到学院签署的实习基地的实习。

(3)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双重指导。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选择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校外导师应做到在实践应用技能、安全等指导,校内导师因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进行辅助指导,做到取长补短、多样化和资源共享。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处理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校内导师也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更新教学内容,改善今后的教学方法,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4 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一体化

4.1 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学院针对系部的专业签署实习基地,并且(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针对企业需要的人才模式指定企业培养班,大一新生,可以先由企业挑选形成,并制定奖学金制度,企业培养班的老师也可以由企业的人员来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学校也根据企业需求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教学,并且通过企业给出的新研发出的面料比赛或者新成立的服装品牌给出效果图,企业选中的可制作成衣在市场销售,并给予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设计水平,同时也通过企业客户的偏好,了解市场的流线趋势,这样也可以让企业和学生互相了解已方便学生就业和企业储备人才。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把企业的单子拿到学校来做,学生在学校既可以学习,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和企业对接,企业可以把生产出的面料小样放在创业园内,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创业园为企业设计款式效果图,同时也可以在创业园利用电脑接单,开网店等。

4.2 顶岗实习在高校培养中的优势

随着实习的压力越来越大,用人单位普遍喜欢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并且可以长期实习的,学生尽早进入社会体验,可以培养她们的独立性和抗压性,美国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自己打工,自己养活自己,这样,顶岗实习就成为了高校培养中的优势,可以缓解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不了解和不稳定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去企业工作,相当于把企业引进高校,学生把课程上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利用企业资源完成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需按照企业正式员工的制度实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养成良好的习惯遵守纪律也可以减少懒惰、迟到、旷课等现象。企业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时间给予相应的待遇,企业也可以采用学生的设计作品,企业也最低成本获得了更多的设计资源,学生也得到了锻炼,这样学生可以尽早地融入企业,了解企业品牌文化,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积累经验,毕业后也能尽快适应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企业也可以通过观察帮助就业。

为了能让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对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独立院校来说,就更应该发挥理论加实践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理论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技能至关重要。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得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最重要的学习,所以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现在的社会看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看他读的书多少,理论知识多厉害,主要是看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毕业实习可以实现社会与教育的无缝对接,无论对企业还是学校教育来说都是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树立品牌观念,学习实践技能,培养健全的职业人格为今后立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宝环,吴小兵.基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改革[J]. 2014(01):45-46.

[2]李艳玲,毕做庆.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模式[J].辽宁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08-110.

[3]张起祥,李祖欣,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3-165.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第3篇

1 信管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 我国高校对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仍旧处于初级阶段, 但是校企合作模式已经得到了很多高校的关注, 其原因在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在于专业水准的高低, 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额培养在学校的教学中难以体现, 需要学生在企业的磨练中不断的积累。信管专业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 其间接的决定着我国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景, 因而应该引起信管专业教学老师的高度重视, 认真对待信管专业教学的深化改革, 如今, 我国独立院校在信管专业方面的科研能力方面并不具备先天的优势, 同时也缺乏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科研合作的机会, 因而可以借助于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专业教学“产、学、研”一体化, 进而培养高技能、高素养的优质人才。随着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 校企合作途径不仅仅以“订单模式”、“构建实习基地”等传统模式为主, 更加注重于联合办学, 即聘请企业高级信管人员来公司作为专业教学顾问, 同时也会定期派送学生去企业中的实际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总之, 独立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途径正在不断的被挖掘, 而在培养人才等方面也逐步达成了共识, 同样在制度建设、师资管理等多个方面也成为了制约的校企合作的关键性问题。

2 信管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研究

2.1 难以找到适合学生落脚的企业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技能实践过程中, 真正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能够熟悉信息管理的业务流程, 并且懂得一般企业的规章制度, 在企业选择过程中, 学校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由于独立学院的知名度较低, 很多具有一定的规模且管理较为规范的企业不具有合作意向。

此外, 学校所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在校企合作阶段, 企业的用人需求会受到市场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近年来, 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企业的用人需求较高, 学校能够通过订单式、联合办学的方式寻找到合作伙伴, 但是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企业经营不利的情况出现, 企业就会改变自身的人才战略, 用人需求也会下降, 直接影响到企业后续联合办学的积极性,

2.2“双师型”人才的缺乏

教学管理队伍、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校企联合的要求, “双师型”教师缺乏, 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重, 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 基本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 但是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企业实践经验, 不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和人才要求。因此, 在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信息管理人才中, 往往不能很好执行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阶段没有很好地掌握相应课程的实质, 业务流程不熟悉, 在企业也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而企业的管理人员由于业务工作繁忙, 也没有太多精力指导学生, 这些都直接影响校企联合的顺利实施。

3 完善落实信管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对策与前途分析

3.1 构建创新的人才实践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大致分为实践教学设计、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保障等四个方面。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从这四方面准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够让学生适应校企合作的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增加实践环节, 如在信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专业理论指导学生进行软件产品的设计、程序的开发、网站的建设管理等实践活动, 同时学校应该关注政治时事以及市场环境, 了解未来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方向, 对学生进行定点定向培养。

此外, 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进入规模较大或是信息技术较先进的企业进行实训, 学校可先聘请知名企业的具有丰富经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 程序设计人员等相关信息管理高级人才作为客座教授, 为学生定期开展实践技能培训, 进而吸引知名企业的目光, 增加与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办学的机会。

3.2 构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

在校企合作模式开展阶段, 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难以达成统一, 企业关注于人才效益, 注重人才为企业带来的价值, 而学校是想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技能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实用价值。由于独立院校中, “双师型”人才的缺乏, 直接让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不仅会占用企业的人力资源, 同时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也是极为有限的。因而为了能够与规模较大的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可先以构建专业化实训基地作为初步合作契机, 如可以在学校中设立相关企业信息管理部门的分支部门, 并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 加强与企业合作企业沟通、协调, 拓展业务合作领域, 协助企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建设的项目。

4 总结

实施校企合作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独立院校信管专业的科研能力, 同时能够实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宏伟目标, 但想要真正的实现高等院校专业教学的创新改革, 实现校企共赢, 仍旧需要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校企合作教学能够提高独立院校学生的实用能力, 提高信管专业教学的实用价值。此外, 对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发与研究, 我们更应该去研究国外一些高校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江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前途[J].江苏社会科学, 2010 (S1) .

[2]庄严.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24) .

[3]孙丽娟, 张婉尧.协同理论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路径探讨[J].中国职工教育, 2013 (04) .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合作能力;建设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按照经济建设第一线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人才。校企合作下的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不难发现,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大多数仍是松散的、短期的、低层次的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家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无利可图”,利益驱动不大。因此,在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而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则明显偏少。

二是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虽然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从国务院到教育部乃至地方教育部门,都积极引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但相关配套政策仍没有到位。国家至今未出台对企业实行校企合作的奖励机制,尤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

三是作为校企合作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自身的产学研结合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学校的技术与人才资源,学校只有发挥服务功能,才能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大多由过去的中专改制而成,师资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对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帮助不大。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多数专业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距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四是合作层次较低。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

影响我国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因素固然有企业、政府方面的,但作为合作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客观分析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作出探索性思考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自觉树立市场意识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主,突出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校企合作是平等的合作,因而学校必然要增强自身的合作能力,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要从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准确定位,才能不断提高为企业和行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满足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为此,高职教育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专业定位的失误会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实训机会,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聘用。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找准专业定位,专业教研室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如相关专业在行业中的需求程度、专业人才的供需状况等,从而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设置相关课程,谋求专业发展的空间。要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及教学建设诸方面,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及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

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思路,创新和丰富办学形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结合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规格、规模、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入行业和企业,开展缜密的调查研究,把握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规律,以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实际为依据,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制宜,推行和实施“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提供单项或特殊技能项目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采用切实可行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为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不同需求。加强学生责任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和能力对合作办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对相关企业的调查,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实习生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缺乏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不对,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一心想当主管、坐办公室,眼高手低,动不动就擅自离职,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教育,应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高职院校在送学生实习前,应当开设实习指导课,介绍企业的文化、规章,在企业做人、做事的正确规范,以及待遇、保险、食宿、交通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应将学生的实习成绩和鉴定纳入学籍管理。

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方面服务的教师与科研人员队伍纵观国内知名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高校中有不少教师为企业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技术攻关问题,为企业创造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与企业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目前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缺乏很强的科研能力,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全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从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通过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通过构建办学质量监督机制,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总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环境下,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妥善处理各种关系,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争取通过利益纽带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工学结合的长久、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应用型;审计人才

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高职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要求。近年来独立学院逐步规范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提出“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鼓励独立学院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校企合作是推进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在与广东诚安信会计师事务所(简称“诚安信”)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笔者亲身经历并积极开展审计实践教学活动,在应用型审计人才方面做出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突显出一些问题。

一、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取得的成效

(一)为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多开渠道

除了对会计学及财务管理两个专业学生设置了审计理论课程、会计学专业学生开设了审计模拟实训课程以外,学校购买了厦门网中网公司的审计综合实习平台(版本3.0)辅助审计实践教学,审计实践教学形成了手工模拟与计算机仿真模拟结合的模式。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与诚安信建立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系领导高度重视并利用其社会资源,探索了学校教师与企业项目经理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实施了师兄师姐带领师弟师妹的“以老带新”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灵活性、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审计思维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奠定一定基础。

(二)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审计课程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而大多数审计课程任课教师又缺乏审计工作经验,教师在教学之余努力通过考取财经类各种证书以摄取一定实践经验。更有效的方式是,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推出一系列政策,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到合作单位挂职锻炼,学校给予教师一定的薪酬补偿,让教师参与到合作方的实际工作中,弥补长期呆在学校教学闭门造车所带来的不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笔者除了在合作单位诚安信进行广泛的学习实践以外,利用寒假在位于广州从化青云路的睿海财务咨询公司学习交流,同时前往位于萝岗区荔红路的广州拓斯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得益于学校的各项政策,笔者在操作技能及实践能力方面有了较大提升。

(三)授课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参与到企业审计实践中,可获取并积累授课素材,使得理论教学不再局限教材案例,与实际审计岗位有效对接,结合实际真实案例对审计理论知识理解更深刻,摆脱审计教学课堂枯燥无趣的现状,教学目的更明确,授课内容更接地气,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对审计课程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与诚安信校企合作过程中,笔者分别获取了进行审计项目的资料清单,积累了制造业、商贸及房地产企业等会计税务资料,对于长期从事理论的教师而言,能取得实践资料作为教学素材进行研究分析,还得意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政策及合作单位的大力支持,审计实践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存在的问题

为响应国家加快职业教育步伐的号召,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之路。学院在与诚安信三年的合作过程中,虽有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主动学习意识淡薄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老师与学生是需要相互配合。审计实践教学针对已经学完会计类课程的大三大四学生,问及是否有利用假期在相关单位实习实践时,每个班级(50人左右)只有1-2位同学举手示意。仅有2%-4%的比例主动参与专业实践,可见主动学习意识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学校在与诚安信的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每次诚安信所需的实习生不多,我们采取在学生自主报名的基础上进行选拔,学生参与度不高,有动力学习的学生占较少,即使选拔进来,能积极跟进项目、坚持完成项目的人数更少。学生对教师依赖性强,主动学习意识不强。

(二)会计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实习工作效率低下

在财务报表审计教学中,教师主要讲解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原理、审计的具体流程及循环审计中各科目审计的要点等。但是,在课堂教学环节看似简单甚至忽略的数据导入及转换环节在实务当中恰恰会成为学生审计实习的拦路虎。例如,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使用审查易系统对导入的文件有规定要求。财务数据Excel文件格式要修改、内容要甄别并完善,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报告和财务报表审计,由于小企业客户的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导出的财务数据不完整,账套的科目设置不全,有些一级科目竟未设置(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固定资产、应付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等)。同时,涉及到不同财务软件(用友、金蝶、速达、灵狐、精算盘、四方及新中大等)的导出数据格式各自都有不同要求,实习学生倘若对Excel软件及会计审计软件不熟,会计知识储备不足,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此类财务数据进行修改整合分析,尚未开始审计就以耗尽精力,大大降低了审计实习工作效率。

(三)校内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事务所项目需要

尽管学校存在审计教学软件和手工模拟实训教材等两种教学资源,但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时,所用的审计软件与教学软件差距较大。例如,诚安信在实施审计和税务鉴证项目时,针对小型企业直接使用自己开发的EXCEL工作底稿模板,而针对大中型企业采用鼎信诺审计软件。同时,审计客户涉及各行各业,行政事业单位、工商企业及服务性行业等,有新三板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有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因此,校内教学内容是基本审计思维及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具体实施项目需要不断学习充电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提出校企合作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措施

独立学院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开展并落实校企合作具体措施。

(一)建立校企合作持续互动发展机制

需要在学院及系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专门负责诚安信校企合作联系人,责任下达至教研室,定期联系事务所所长助理,积极储备诚安信所需要的职业人才或实习生,满足诚安信对人才所需。建立持续互动双赢机制,在适当减少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由教研室主任定期汇报校企合作进展情况,同时纳入各教研室考核绩效。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需要吸引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师德水准和系统理论知识,熟悉审计实际操作,具备丰富审计实战经验的教师是审计实践教学的保障。在目前学院大部分教师硕士毕业即来校任教,双师型队伍建设有赖于学校转型发展中的政策支持:通过让教师“下企业、上技能”挂职锻炼;聘请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有事务所工作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及注册资产评估师等到校任教或兼职;同时应建立有效“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措施,让教师找到集体归属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提升等提供有力保障。

(三)整合教学资源,强化校内实践教学薄弱环节

在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是基于审计理论知识或教材案例组织教学,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方式,让教师在参与诚安信审计项目中,搜集并积累不同类型审计客户真实案例,通过消化整理修正,建立审计案例库,让实践授课环节更接地气。校内实践教学中,除了介绍审计思路流程外,还应提醒学生在各种财务软件财务数据导入及转换中,如何快速实现格式转换,熟悉科目代码名称对应关系,对财务数据的快速导入导出,逐步培养对财务数据的审计分析能力 。

(四)完善审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可以确保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有效监督能及时发现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分析问题的原因并积极加以改进,不断提升应用型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聘请业界同行、组织校内督导和在校学生共同参与,构建开放式、多样化的教学评价系统。同时定期召开毕业生见面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听取毕业生对审计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的反馈意见,通过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切身经历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改进审计教学体系。促进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改革创新,实现审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应吸收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立足于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等各方面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通过校企合作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多动手、勤思考,学习新的审计技术方法,以顺应职业教育对应用型审计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11).

[2]何秀英.创新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财会月刊:理论2007(04).

[3]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http://www.jsahvc.edu.cn/s/13/t/136/1b/4f/info6991.htm.

[4]刘世权.基于实践核心的审计学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3(7).

[5]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6]马春静.审计模拟实训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第6篇

1.1 电子商务行业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从网上购物,到滴滴打车,再到团购吃住行,早就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根据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跨境出口交易规模达4.49万亿元,跨境进口交易规模达9072亿元。结合近十年阿里巴巴集团交易额的发展规律,预计到2020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37.7万亿元,每年平均增速将达到百分之二十。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电子商务行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人才需求,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求制定与时俱进的培养方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不与社会实践脱轨。

1.2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缺陷

(1)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在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类和专业类两种,基础类的课程无外乎都是自编教材讲述一些电子商务基础概论,自编教材中理论知识缺乏深度和广度,专业课程当中重点知识不突出,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加上独立学院硬件条件有限,使得电子商务学生在学校学习只能按部就班,迷茫的认为毕业了就成为计算机技术、营销、管理人才。

(2)教师经验匮乏。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有较多的实战经验和更高的专业能力。独立学院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基本以年轻教师为主,缺乏企业实际经验,“双师型”教师的选择也就是多考了一个行业技能证书而已,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3)独立学院对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和管理模式陈旧。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定位和管理并没有区别于其他专业,行政化特色严重,专业培养方案一旦确定,一用就是好几年,想要临时调整或者修改几乎不可能。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对当今电子商务发展理解不够深入,教学大纲设计有时效性,无法真正培养符合社会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的人才。

2 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整合高校与社会企业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职业化人才的模式。大中专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等职业教育院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而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寻求校企合作更具意义:首先,针对性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独立学院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招生过程中对电子商务专业划分不同的培养方向,学生可以按照兴趣自主选择,学校也针对性的培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企业节省了很多招聘的成本。其次,提高了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减少了高校培养学生成长的周期,争强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第三,针对性培养要求高校有细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高校与企业合作,有助于企业及时反馈社会人才信息需求,高校能够及时的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和修订,同时也可以帮助高校解决教学资源不完善、教育资金不足等问题。

3 校企合作下实践教学研究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高校为了让学生在教学时限内提前与企业接触,提前接触企业项目,让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直接走进企业环境,针对性的培养职业性应用型的技能人才的一种教学形式。有两种基本实现方式:一是,高校与企业共同搭建实训室,在校园内开展企业真实项目,实现教、学、训一体化,比如在学校机房实训室开展的《电子商务运营》课程,直接使用企业B2C或者C2C店铺来教学;二是,在实训期将学生集中或分散送到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实践,实训结束,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可以直接安排就业。

但是在实际校企合作“2+1”模式下的实践教学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我们将学生送来杭州实训,期间庞大的资金问题和安全问题,高校教师实战经验不足,企业教师教学经验有限,部分学生的排斥反应等这些问题都会让实训教学工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对独立学院和企业而言,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3.1 学校应该完善自身硬件设施

独立学院普遍存在资金问题,但是这不能成为硬件设施落后的根据。实验室电脑陈旧,网络慢,长期使用的电子商务模拟软件等等都是导致实践教学无法施展的原因。笔者带学生在杭州实训期间,实训室的投入超过一百万,40台全新配置的电脑,10台美工专用电脑,100兆光纤网络是保障实训教学的基础。

3.2 制定适合校企合作条件下的理论课程体系

当前独立学院电子商务课程中,基础理论课程占比很大,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理论教学偏重于电子商务概论和电子商务管理等内容,而核心的电子商务运营类的课程比较少,实践课程少,学生学习气氛不高,与老师和学校都无法产生共鸣,甚至排斥。电子商务运营实践对产品类目、美工视觉都有较高要求,理论课程中增加一些常用类目分类对比、色彩和模板设计等内容,将有助于后期的实践教学环节。

3.3 先实行教师职业化教育

传统教育模式下,电子商务教师普遍停留在理论教学,缺乏实战经验。比如《电子商务运营实务》课程,教师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对各项推广方式只能讲解原理,直通车的推广,也没有相关数据可以分析,关键词的选择,也没有特定类目的讲解,这样停留在PPT上的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所以,鼓励高校让教师进去企业兼职,实现教师首先职业化教育,掌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核心内容。

3.4 企业应该有自己的实训课程计划

企业针对自身店铺特点和实训季节,安排出合理的课程计划,使得实训环节各方得益。由于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触过实际B2C或者C2C店铺的运营,进入实训环节后,企业应该发挥每个学生特点,合理的分组,合理的实训老师指导,使得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上手。例如直通车的推广,企业必须有严格的执行计划,如何选择高质量得分的关键词,每天推广费用控制在多少,如何分析后台反映出来的数据等等。既让学生实际参与并学习如何操作,也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

独立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实践课程的合理开展,有助于帮助高校教师提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将兼顾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战经验的积累,有志于培养创新创业型的就业人才。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独立学院教学资源有限,很多高职院校寻求发展,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搭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本人通过跟踪本校14级电子商务班级实训环节,对校企合作内容的总结,分析了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马小红.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第7篇

1制造类企业遇到的问题

中国机械行业的迅猛发展, 在硬件方面而言, 已经有了不起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是对行业经营管理和高级技术方面的企业人才的需求和互动, 特别是对企业的人才储备状况的挑战。对于企业而言, 诚然, 高薪可能会找到优秀的高技术人员,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高技术人才的匮乏, 涉及到人才断层, 解决此问题, 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对于我国制造型企业现在面临着技术改革的时刻, 以前靠廉价劳动力取得优势逐渐消失, 美国、 欧洲和日本仍然控制着技术优势, 中国要想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 需要向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学习, 特别是工程教育方面学习。

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 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培养, 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技能, 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然而许多企业只顾追求短期效益, 宁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到社会上聘用有经验的人, 或者花高价到别的企业去挖人, 也不愿去招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

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 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 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 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 甚至只使用不培训。一半以上的企业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费用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 。其中, 职工教育经费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比例在20% 以下的企业占58. 5% , 比例在20% ~ 50% 之间的企业占26. 9% , 比例在50% 以上的企业占14. 6% 。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 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 不注重人才培养, 不注重人才的储备, 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应用性人才的短缺。

2独立学院遇到的问题

据教育部官网统计, 截至2010年8月30日,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 035所, 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等。目前全国的独立学院大约有300所, 其中部分学院开设了机械类专业, 由于社会需求量大, 目前该专业的在校学生人数多, 这为将来的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少的压力。由于独立学院在国内起步较迟, 大部分是在2004年前后成立。由于成立时间较短, 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 所以遇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 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符合现在社会的需求,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但大多数独立学院采用了所依托公办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培养模式, 有的甚至是全盘照搬, 公办高校为“研究型”大学, 其机械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研究型”机械设计、制造人才, 且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的目标是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 而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企业的“应用型”人才, 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就业。因此, 采用依托高校的培养模式, 其结果可能是理论上不去, 实践动手又下不来, 应用能力不强, 最后必然是就业困难。

2) 实验设备投入不足, 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机械类人才培养所需的设备多、价格昂贵, 独立学院又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学校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购买设备满足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在不断更新, 学校往往不能与企业的发展保持同步, 所以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实践, 无法让企业得到满意的应用性人才。

3) 师资力量不足, 要想培养应用性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 但是现有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少量专职教师和大量兼职教师构成。专职教师中大部分青年教师是理论较强, 实践经验薄弱, 而兼职教师也主要来自于各大高校的教师, 从企业中很少聘请相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由于其本身有自己的工作, 所以在管理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4) 未来面临大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培养的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 但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过分强调理论教学, 而忽视了实践教学, 会造成学生理论强, 而动手能力弱, 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企业需要的是既懂理论知识又能实际操作的复合应用性人才。所以学生是否能顺利的就业将直接考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需要人才, 学校培养人才, 人才成为校企之间的一个纽带。对于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来看, 实践经验十分重要, 对于德国和日本这样制造业强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十分看重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模式根据企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培养模式:

1) 打造“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制造类企业的实际岗位的需求, 培养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维护、 培训的人才, 人才培养的方案应该有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 所有理论课程、实习的时间和地点均有双方共同协商确定, 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 分别由企业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学校派出教师共同指导, 解决人才企业的需求。

2) 企业员工终身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优秀的企业为了能更好的发展, 拿出部分资金对现有员工进行在职培养。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企业除了补充新的优秀人才外, 还需要对现有的在职员工进行培养, 提高素质, 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 “3 + 1”的人才培养模式。现有的本科一般为4年制, 通过教学改革可以进行3年在学校的理论培养, 1年在企业的实际应用, 教学主要是由企业通过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等工程师来完成, 以此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4) “理论+ 实验+ 实训+ 实践+ 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在学校完成, 通过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在校内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企业投资部分设备来支持人才的培养, 弥补学校在实验和实训方面的不足, 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主要的实践环节在各个企业内完成, 不断为企业输送人才。

4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作为西北工业大学和陕西金叶科教集团强强联手成立的独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目前是该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 也是该学院第二批次招生的两个专业之一, 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 但是始终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

1) 与中国航空工业汉航集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为该企业培养了两批定向本科生, 在定向培养过程中所有的课程设置、实习环节、日常管理企业均进行了参与, 培养出的学生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2) 与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签署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 通过产学研校企合作, 学院已为西安东风仪表厂在职培养了一批专升本职工, 通过学习提高了职工的素质和能力, 部分学员已成为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的骨干。同时该企业还作为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 接待了几批学生实习,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让学生了解了行业的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聘请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机械专业的毕业生指导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的题目也是来自企业目前正在研制生产的产品,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学习到实际的东西, 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学校的青年教师还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难题的攻关, 不仅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校企产学研合作使双方获得了双赢的结果。

3) 将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作为校外实习基地, 校企共同拟定实习大纲、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等, 企业安排优秀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技术方面的讲解, 学生通过现场观摩和学习, 收获很多专业和行业知识, 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目前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正在与昆山巨林教仪实业有限公司、西安万钧航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宝昱热工等多家企业商谈“3 + 1”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通过3年在学校进行集中的理论与专业教育, 1年进入企业完成相应的实践教育, 考核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既帮助企业培养人才, 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实现了“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目前通过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的学生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5结语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作为高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机构, 是离不开企业的支持; 同样企业也需要大量适合企业的人才来加快企业的发展, 这也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作为互惠互利的双方应该在产学研方面加强合作, 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等学校, 目前正在接受着社会和企业的考量, 独立学院机械类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实际出发解决企业和学校现在遇到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帮助企业和学校达到互补, 实现共赢。

关键词:人才培养,独立学院,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郁秋亚, 吴倩.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0 (9) :46-47.

[2]曹克广.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企业与学校的共同事业[J].石油教育.2001 (4) :1-3.

[3]黄伟, 黄大明, 文冰, 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一体化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 (9) :126-129.

[4]蒋霞玲.石油类独立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探[J].高等教育.2007 (3) :68-70.

[5]季佳玉.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6.

[6]张少文.校企合作“定制式”机电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9 (3) :5-7.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第8篇

一、应用型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增加自身的用人数量, 大量的就业岗位空置出来, 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而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扩招的深入, 大学生的数量也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这本应缓解企业的“用工荒”, 但事实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身的工作, 出现了“就业难”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由于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变, 并且放不下自身大学生的身段, 不愿意去从事第一线的工作, 造成了这种特有的“用工荒”和“就业难”现象并存的困境。

应用型独立学院由于在定位上同其他高校有所区别, 在这样的形势下所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 因此找到一条适合独立学院就业的渠道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话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类问题。由于企业在用人方面具有学校所不可比拟的经验, 因此企业对于学校将用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了准确的告知, 这使得学校就会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 使其培养的学生最终能够胜任企业的岗位需要。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 还可以缓解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并且减少企业因为招聘员工时所耗费的用人成本, 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当前应用型独立学院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应用型独立学院的特点就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中心, 以理论教学为主体、以教师教学为主导的封闭式教学。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 部分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得到了一定的转变, 但仍然有许多教育者继续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也不利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同时, 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会对学生们的个人兴趣和积极性予以抹杀, 使得学生们得不到有效的历练, 也造成了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得不到有效保障。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的特点, 这也是造成我国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许多高校没有为学生们提供充足的实践课时, 学生们缺少实训的机会, 得不到专业性的历练。缺乏应用的实践能力, 动手能力不足也是影响企业对应用型独立学院学生看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 企业层面的热情不高也是影响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利益诉求点不同, 使得二者很难做到真正的合作。当前, 我国在对待校企合作方面, 并没有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制度, 这使得企业方面的积极性一直不高。大的企业很少愿意去接受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 而小的企业又不会引起校方的青睐。这就造成了合作企业数量和质量上的匮乏, 不利于为学生找到适合的企业单位。

三、建立良好应用型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议

(一) 针对企业的需要, 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应用型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 就要从多方面共同入手, 通过教学模式和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来促进专业建设。首先, 就应当强化独立学院的专业特色和个性,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但是企业注重员工的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凭借创造价值的大小来判定员工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背景, 学校就应当做到强化操作能力的培养, 适当的增加实践课时, 通过相关课程的带动来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在专业的建设上要区分对待, 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发展。使学生适合合作企业的需要, 能够胜任合作企业的岗位要求。

(二) 国家尽早出台校企合作的法律政策

我国是一个法治大国, 任何的日常行为和企业活动都需要有一套健全的法律制度来约束。当前在对待校企合作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空白期, 没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对于这种模式予以支撑, 这使得应用型独立学院的校企合作方式只能靠双方的自觉和信用来进行, 可是一旦出现利益的冲突时, 就很难保证双方以及学生的利益不受侵犯。为此, 国家应尽早制订相应的法律制度, 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进校企合作的模式中来。并且在必要的物质基础上, 加大投入力度, 坚持以利益为导向, 平衡校企双方之间的利益诉求。

(三) 建立校企相关人员互动式交流与服务的人才合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高校与企业工作人员互动交流机制, 这是促进校企“互动服务型”合作模式发展的基础性环节。学校和合作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人才互换与交流制度和规定, 鼓励相关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科研工作中, 鼓励企业相关人员在工作之余到学校进行代课。充分体现学校服务于企业和企业服务于企业的互动服务机制。将这种机制变成一种经常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交流工作。与此同时, 独立学院方面也应当做到积极的应对和筹备, 为合作企业建设企业内的校方实习基地, 强化对学生们的实践培训, 在实习中提升学生们的实际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工作。另外, 举办各专业冠名班对于企业方面来说也是一种积极的鼓励。通过冠名的方式可以得到企业更多的重视, 使企业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 最终达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但是面对当前高等教育日渐普及的现状, 应用型独立学院如果不去积极地探索新出路, 为学生的就业争取到更多优质岗位, 那么将注定面对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通过校企合作, 针对企业的需要来为其培养专门的人才, 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 又有效缓解了独立院校的就业问题,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就业模式。同时, 应用型独立院校也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 摆正自身的位置。如果不及时的调整心态, 不去努力强化自身的实力, 不仅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也不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世波.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背景下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分析[D].长江大学, 2012.

[2]丁彦, 周清明.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 , 2008 (09) :96-98.

[3]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3.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第9篇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一次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全国将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型。普遍认为,独立学院应是转型梯队中的第一方阵,校企合作的研究与运用是面临转型压力的独立学院的短板之一。通过借鉴CO-OP项目,对独立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具有积极启示及意义。

1 滑铁卢大学CO—OP项目简介

1.1 CO—OP项目内容

CO—OP最初起源于美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早在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开始实行,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滑铁卢大学的CO—OP项目已成为该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和强项,是全北美最大的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教育基地,能提供全年或8个月的工作实践服务,形成了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共同培养的模式。

CO—OP项目是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一种项目。学生入学后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通常是一年或二年),完成学校学习任务后,通过学校安排或推荐的企业面试,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工作。工作期间学生必须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CO—OP项目完成后,学生可获得学校和企业联合发放的结业证书。判定是否是真正的CO—OP项目,有三个衡量指标:(1)是否真正到企业上班,是否真正加入企业的项目开发;(2)在参加的项目中是否有该企业的全职人员参加;(3)企业或有关部门是否在社会保险卡上支付工资和保险金。

学生进入滑铁卢大学的CO—OP项目,即半工半读。通常大学一年级后,一个学期上课一个学期工作,共上课8个学期、工作6个学期。工作一般由学校组织企业来招聘,如果学生有两个学期没有工作,其CO—OP资格就会被取消。学生的工作必须与本专业相关,每个学期工作结束后都要准备一份报告,报告在企业或者学校教授处不能通过就拿不到相应学分。

1.2 CO—OP项目特点

一个参加CO—OP项目的本科生,在毕业时会拥有两年的工作经验,这种经验远胜过在同一家企业工作两年。因为大多数学生在6个工作学期(部分专业为4个学期)内会选择4~6个不同的职位,可以适应和体验4~6个不同的工作。滑铁卢大学作为CO—OP的开创者,在全球拥有近3000家雇用其在校生的企业,已建立了举世瞩目的国际品牌。滑铁卢大学凭借CO—OP项目,成为微软公司每年招收新雇员第一的学校,各大公司排着队聘请其本科毕业生。学校、公司、学生都从CO—OP项目受益匪浅,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对学校而言

通过优秀的教学与科研不断实现着对知识的追求,而且通过对外教学、科技转化和各种培训等方式服务于企业与社会。滑铁卢大学特许会计专业(Chartered Accountancy)在加拿大众多商科专业中最为著名,是加拿大通过特许会计师最快、通过率最高的专业。微软公司多年来优先录取的毕业生中,滑铁卢大学名列榜首,并且该校也是黑莓手机技术研发地之一。CO—OP项目为滑铁卢大学带来了极高的声誉。

1.2.2 对企业而言

一般企业在招聘时希望求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最好能够直接上岗。但是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工作经验不足。企业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增加了培训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存在培训者随时跳槽的风险。如果本科生在毕业时基本具备对职业生涯的思考与规划,以及相关的工作经验,对企业来说如同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成熟、优秀的员工。

1.2.3 对学生而言

(1)获得工作经验。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同时获得拓展实际工作技能的机会。(2)增加就业成功率。几乎所有的企业在招聘时都会首先考虑自己的CO—OP学生。因为CO—OP学生对企业的业务和项目有较深入的了解,并已经展现了其工作能力。(3)扩大收入来源。工作学期的收入可以用来支付学费以及生活开支。(4)提高综合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独立生活能力。

2 目前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的主要实践形式

2.1 订单式合作

订单式合作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校和作为用人方的企业,针对社会和企业市场的需求,专门来开办一个班级,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设置有别于其他非订单班级的课程、实践环节和考核标准,并在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通过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与实践,同时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就业。这种合作方式的特点:(1)有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2)有相对固定的学生人数;(3)在企业工作实践时有一定薪酬;(4)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5)校企合作面较小。

2.2 顶岗式合作

顶岗式合作是指高校针对某些应用型专业,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安排后,根据企业的需求,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有相应的工作报酬。企业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在后期学生求职招聘中优先考虑录用。这种合作方式比较松散,学校需根据不同企业的市场和生产需求来调整和安排顶岗的时间和人数,企业的需求可能不具有连续性。这种合作方式的特点:(1)无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2)学生人数不固定;(3)在企业顶岗实习时有一定薪酬;(4)毕业后不能直接到企业就业;(5)校企合作面较小。

3 CO-OP项目对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实践的启示

3.1 CO-OP项目与目前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方式的不同

3.2 CO—OP项目优势

第一,学校密切关注企业需求,通过实践环节与企业的联系,获得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以企业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层次的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第二,通过CO—OP项目提前解决了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实现了新员工可以直接上岗,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和相关风险。CO—OP项目开阔了学生眼界,获得了实践的经验,使学生明白自己适合干什么、应该怎么干、能干出什么。第三,一般来说,参加CO—OP项目的学生有60%以上的机会被本企业录用;完成CO—OP项目以后,20%的学生能很快找到工作。学生在工作期间享受员工待遇,提高了经济收入。

3.3 CO-OP项目挑战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挑战:(1)对学校的挑战。学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和实习时间安排计划,以及考核标准。学校还需要构建较广的企业资源,以便学生找到适合的实习岗位。这些要求对学校的教学安排、考核制度、企业资源提出了较高的挑战。(2)对学生的挑战。要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的要求,修满相应学分,同时在学校的帮助下找到相关实习岗位,按照规定完成实习任务。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不能完成将无法顺利毕业。(3)对企业的挑战。企业挑选和接受CO-OP项目学生,能真正接受学生进入企业的相关岗位,支付工资和保险,按企业员工的待遇和标准来要求学生。

4 结语

CO—OP项目对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方式提供了借鉴和新的思路,为独立院校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明确办学定位展现了另一种有效途径。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可以采取借鉴、调整的方式,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调整专业结构、招生数量和课程设置,建立与企业长期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为独立学院有效解决学生就业与学院发展提供了新的良好路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CO-OP项目的内容和特点,以及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的主要实践形式,比较了CO-OP项目与当前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方式的不同,分析CO-OP项目的优势,研究了其对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提供新思路的意义及挑战。

关键词:CO-OP项目,独立学院,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杨刚,杨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CO-OP项目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2]杨金林,杨晓玲,罗宁.加拿大滑铁卢大学CO-OP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第10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结成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1]。它是一个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通过大学和企业的资源整合来产生协同效应,用以提高学生素质和企业潜能的过程。其基本内涵是“产、学、研”结合、多方参与,实现途径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预期目标是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2]。

1 独立学院现有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独立学院虽然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宏观上讲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校企合作形式:

1.1 校企互动式模式

这种形式主要由企业向合作院校提供实训基地、设备材料、技术支持等,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方在合作过程中,全方位参与,一体化管理。通过互聘制度,企业指派优秀的专业人员,参与院校的教学管理,不仅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也为企业的品牌价值及长远发展提供动力;既解决了院校实训基地有限、经费不足的矛盾,又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互惠互利。这种合作模式能够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帮助企业获得更多资源,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多赢结果。

1.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是一种常见的校企合作形式,它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参加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一起组织教学管理与人才选拔,使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后直接就业,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实践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实现校企互利[3]。

1.3 企业精英俱乐部模式

企业精英俱乐部是独立学院培养具有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全新尝试。俱乐部由企业方统一组织管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开展实践活动,逐步完成从学生角色向职场劳动者角色的身份转变。这种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4 企业家讲坛模式

学校通过聘请知名的行业专家和企业家为学校的特聘教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详细的专业辅导,为低年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使高年级学生的求职技能得到提升。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而且能把握生产第一线的一手资料,对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有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2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校企合作缺乏政府政策和法律体系的支持

首先,目前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状态,虽然国家在政策法规方面给予了一定支持,建立了相关法律体系,但保障力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地方把校企合作作为口头上的宣传,很难落实到位;很多地方甚至都没有建立校企合作机构,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无法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最后,在建设资金和评价标准上,政府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在产学研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征地、资金投入、运行机制等,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进展十分缓慢。

2.2 校企合作各方观念存在差异,合作缺乏积极性

在国外,校企合作的双方目标明确,高校和企业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而在我国合作双方的观念差异主要表现在责任和利益上。政府缺乏有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企业则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没有把人才培养融入到企业的价值观中,责任意识淡薄,没有和高校在人才培养这一共同目标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独立学院自身优势不够明显,很难吸引到优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另外,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推送到企业定岗实习,而是要求学校从教学管理体系全方面的改革,这对学校来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推进的难度较大。

2.3 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尚未成熟

目前独立学院与企业之间有效的运行机制尚未成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不能够满足高校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大多数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的人才选择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这种短期的、不规范的、建立在利益之上的低层次合作,缺乏保障和基础,很难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学校和企业在文化氛围和处事风格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一定制约,特别是在运行过程中企业和学校现行制度发生碰撞时,显得无能为力。

3 促进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的对策及建议

3.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支持。实现独立学院和企业之间的持续、稳定、长期的合作,关键在于双方对于利益平衡点的掌握,从而产生最大化的效益。当前,政府已经从宏观层面对校企合作制定了方针政策,并指明了方向。完善的法律法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促使校企双方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条件。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的统筹和支持下,企业和学校才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双赢的局面。

3.2 加深双方认知,强化责任意识。正确的认知是产生积极情绪的基础。对于校企合作的双方来讲,合作共赢的基础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企业必须认识到,校企合作不能简单的把实习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而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调动学生参与工作的热情当成首要任务。企业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并指派优秀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技术指导,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校方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保证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4]。

3.3 产学结合,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利用独立学院的专业教师和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共同创立集人才培养、产品研发于一体的经济实体,通过市场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的创新型、长效型运行模式。师生共同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包括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商务服务等,既帮助企业降低了劳动成本,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学校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运行模式。

參考文献:

[1]王章豹,祝义才.产学合作: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9):115-117.

[2]黄汉昌.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文教资料,2008(20):168-169.

[3]郑卫东.立足互惠双赢 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53-5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第11篇

2010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 据预测我国高等教育到2015年毛入学率将达到36%, 届时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3年, 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教育水平持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长期以来多数高职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学历型”的人才而不是“实践型”的人才, 致使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工作能力差、可塑性差等问题, 明显不适应我国当前应对建设创新型社会、小康型社会及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1]。建设具有应用性质的高职教育, 以及加大对创新能力和更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会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重要改革目标之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培养路径, 它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距甚远, 国家为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实行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思想以及加强此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虽然有益, 却无益于学生尽快适应具体工作岗位。虽然当前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寻求与企业进行合作, 校企合作的理念也逐渐完善, 但在实际中却步履维艰, 由于学校自身环境、专业设置、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有一定的距离, 各种形式校企合作的形式、层次、内容、途径及深度等方面也存在其特殊之处, 这就体现在校企之间虽然签订了相关合作办学协议, 但真正意义上实现合作的学校却比较少, 况且此类协议多数是意愿性质的, 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模式[2]。如何深入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对开展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学校主动服务企业、企业主动服务学校、双向服务的高水平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定和完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模式、兴办校办企业或企业专办职院[2]。校企合作的开展是符合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各自发展的基本规律的。首先, 通过这条合作的途径, 高职院校可以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学习提供与之相应的实践支持环境,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合理使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和学习企业的生产管理经验, 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更一线的实习机会[3]。其次, 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够获得高职院校在人才、知识等方面的支持, 尤其是在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能够获得支持, 此外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等方面的合作, 可以藉此进行企业形象公关, 提高自身竞争力。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处于“派出学生短期实习”等低层次水平, 在培养人才方面作用十分有限。

三、现实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这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 同时还是外界环境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 对此相关各界早已达成共识。而当前校企合作发展的形式仍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或是早期阶段, 其合作的深度远未达到高级阶段[4]。政策层面上国家目前还未制定鼓励企业加入校企合作的相关激励机制, 欠缺对企业利益的保护。当前很多地区建立了职教集团和职教产业, 开展了一定程度上的试点, 但与之配套的制度、规定和标准并未完善, 相关职业教育部门也没有制定对应的配套课程[5], 更没有建立第三方的协调机构, 来进行相应矛盾的处理。大多数在协调企业上级单位、教育相关部门和劳动监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上出现问题。劳动监管负责的是制定市场准入, 而实践中只能控制的是行业的进出口关隘, 但很多实际的落实工作却无法切实做到。校企合作中没有从整体的观点来通盘考虑, 统筹运作, 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未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企业的运作和办学诸要素之间不能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此外细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当学校现行制度与校企合作产生冲突时, 只能让位于前者。此外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层次不高, 深度不足, 尤其是缺乏开发性质的合作。高职院校办学越向深发展, 真正培养出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人才, 就越要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多方面紧密结合[4]。此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间、学校运作机制与企业运作机制没有有机融合, 存在一定的差异。多数企业还未形成成熟的校企合作的理念。现阶段国内很多中小企业出于生产实践和自身发展利益等因素的考虑, 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人才的招聘和使用, 而忽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这也就是所谓企业的人才使用的短期性, 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 他们将培养人才的责任推给社会和学校。甚至部分企业在生产旺季时, 和学校签订某种协议把学生以正式员工的身份招收进来, 每天从事重复性的长时间强制加班劳动, 把学生当成主要劳动力来使用, 而生产淡季又将学生交还学校。此外由于学校管理人员在接受校企合作上还有存在一定的过程, 学校行政人员也有不愿找麻烦的心态, 客观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同时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 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

四、解决方案和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 以国内目前的情况, 加强校企合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克服, 因此这就需要在现有的大环境下建立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5]。

1.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多学习先进国家高职教育的经验, 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专门机构等手段, 充分做好组织、协调、监督、验收等工作, 积极发挥自身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 加大力度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新型教育方式, 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但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一定的实际, 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支持形式, 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自身功能。

2. 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可以在人力、财力、物资和资讯等方面全面地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例如可以参与教育投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 甚至可以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目前行业认证的推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此外, 企业还可以参与高职院校的订单式招生、科研开发、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体系的认证建立等方面。

3. 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不应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而应该对自身专业进行准确定位, 从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出发, 积极联系所在区域内有影响力、有责任心、口碑好的企业, 使企业能多方面参与教学、科研、实习实训, 从而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方便。积极协调和配合政府教育部门, 出台相关的政策、方法和意见, 引导政府与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工作中来, 想方设法克服当前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1]熊伟.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M].2006.

[2]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左家奇.“三重融合”下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

[4]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09:24-25.

上一篇:灯饰企业下一篇:如何上好小学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