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治疗

2024-08-15

鼻内镜手术治疗(精选10篇)

鼻内镜手术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就诊于该院慢性鼻窦炎患者38例 (75侧) , 其中男性24例 (47侧) , 女性14例 (28侧) , 年龄14~57岁, 平均年龄 (36.1±11.5) 岁, 病程5个月~29年, 平均病程 (12±3) 年。所有患者入院前经药物保守治疗及穿刺冲刺治疗无效。入院症状:流浓涕者19例 (38侧) , 伴有闭塞严重者23例 (40侧) , 头痛者35例, 嗅觉减退者26例, 记忆力减退者31例, 鼻出血者13例 (19侧) 。入院患者均行鼻窦部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CT扫描及鼻内窥镜检查可见:鼻中隔偏曲34例, 中鼻道大量脓性分泌物者19例, 下鼻甲肥大10例, 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者12例, 合并哮喘患者13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判断分期:Ⅰ型Ⅰ期11例 (22侧) , Ⅰ型Ⅱ期10例 (14侧) , Ⅰ型Ⅲ期6例 (12侧) , Ⅱ型Ⅰ期3例 (6侧) , Ⅱ型Ⅱ期3例 (10侧) , Ⅱ型Ⅲ期3例 (4侧) , Ⅲ型2例 (2侧) 。

1.2 治疗方法

(1) 术前治疗:术前采用曲安奈德, 布地奈德喷鼻, 每鼻1~3喷, 3次/d, 术前治疗7 d。术前3 d给予地塞米松20 mg配入250 m L 0.9%生理盐水中, 静脉点滴, 1次/d。 (2) 手术准备: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麻醉方式, Ⅲ型以上或伴有严重并发症患者采用全麻, 取仰卧位。Ⅰ、Ⅱ型采用局麻方式, 患者取坐位。术前常规消毒、铺巾, 采用表面麻醉及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使用1%利多卡因于鼻腔后外侧麻醉蝶、腭神经节及鼻腔内表面麻醉。 (3) 手术步骤:行Messerkling术, 根据CT视野判断手术范围, 首先排净分泌物, 对Ⅰ型采取开放前组鼻窦治疗, Ⅱ型采用前、后组筛窦、蝶窦开放并扩通至鼻窦部, Ⅲ型采用全鼻窦开放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严重患者, 术中进行鼻中隔矫正术, 伴有鼻甲肥大患者, 根据病情切除肥大部位。 (4) 术后治疗:术后患者手术治疗鼻孔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 常规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术后24~48 h内重点观察纱条渗出液及颜色变化, 术后第2天更换纱条, 使用麻黄碱收缩鼻腔粘膜, 术后治疗7 d。出院后定期随访3个月, 清除内分泌物、防止鼻腔粘连。

1.3 治疗效果评价

显效:入院症状完全消失, 行鼻内窥镜检查见鼻内膜手术创面愈合良好, 无化脓现象, 预后生活质量较好;有效:症状明显好转, 鼻内镜检查显示有少许分泌物5~10 m L/d, 可伴有局部轻微水肿, 无脓性分泌物排出;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脓性分泌物增多, 鼻内窥镜见鼻甲肥大、水肿加重, 新生息肉形成, 窦口开合不良。

1.4 统计方法

该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完成。治疗前后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疗效分析

经鼻内镜治疗后, 38例患者显效26例 (52侧) , 有效9例 (18侧) , 无效3例 (5侧) , 总有效率达92.11%, 患者预后较好。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1 术后并发症

术后发生鼻腔粘连者2例, 经鼻内镜下分离并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隔离3 d治愈。2例患者术后观察新生息肉生成, 1例鼻甲肥大未改善, 症状恶化。

3 讨论

3.1 入院确诊思路

入院患者全面收集各项临床症状, 行鼻内窥镜观察鼻腔, 立即完善各项检查, 其中重点观测CT检查和实验室WBC数值, 判断病情[1]。CT可以清晰的显示鼻甲病变、鼻中隔位置及鼻窦炎与鼻息肉的鉴别, 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准确依据[2]。

3.2 手术治疗注意事项

术前7 d内注意采用糖皮质激素 (如布地奈德、曲安奈德) 纠正鼻腔内过敏状态, 提前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反应, 若有出血危险的患者术前备好止血药或止血器械, 尽量减少手术并发症[3]。术中术者必须清晰了解鼻腔内解剖结构, 熟悉手术路径, 轻微分离鼻甲, 清除病灶要彻底, 在纠正鼻中隔偏曲时注意力度, 忌鲁莽, 以免穿透鼻中隔, 损伤鼻甲[4]。术后必须观测鼻腔创面愈合情况, 注意收缩鼻腔黏膜, 防止复发。

注:治疗前后患者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3 重点观测儿童和老年患者

儿童鼻窦炎发病率高, 多以持续鼻涕及闭塞为主要症状, 常以感冒误诊, 延误病情。病程较长者还伴有嗅觉减退及记忆力减退的表现。入院时应根据患者既往史及CT准确把握病情, 根据急性和慢性的不同, 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急性鼻窦炎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临床表现为前3个月药物保守治疗为主, 但是治疗后患儿症状未减轻甚至加重者[5]。慢性鼻窦炎是指发病期间药物治疗有效, 但是每年发作3~4次者。但是儿童发生鼻窦炎有成年自愈倾向, 研究显示, 40%患儿成年后鼻窦炎可自愈, 因此儿童发病多以药物 (如激素、抗生素) 保守治疗为主, 避免手术治疗, 以免影响患儿鼻腔结构的正常发育[6]。老年人群主要是因为鼻腔内黏膜干燥, 分泌物减少, 生理作用减退, 常合并感染导致。因此, 临床发现老年人鼻窦炎患者具有多发性、反复性、病程长、复杂化的特点[7], 而且合并较严重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 且机体免疫力较差, 药物吸收不充分, 保守治疗效果较差, 主要以手术治疗、改善症状为主[8]。

摘要:目的 探讨经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38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 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缓解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经鼻内镜治疗后发生鼻腔粘连者2例, 经鼻内镜下分离并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隔离3d治愈。2例患者术后观察新生息肉生成, 1例鼻甲肥大未改善。38例患者显效26例 (52侧) , 有效9例 (18侧) , 无效3例 (5侧) , 总有效率达92.11%, 治疗前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鼻内镜微创技术操作简单, 对患者创伤小, 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鼻内镜技术,慢性鼻窦炎,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吴美芝.鼻内镜手术125例术后并发症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1) :71-72.

[2]佘翠萍, 张庆丰, 宋伟, 等.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鼻腔血管瘤[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45 (3) :197-199.

[3]王志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6) :71-72.

[4]王世飞, 宋志敏, 安伟.儿童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疗68例[J].中国实用医刊, 2009, 36 (12) :55-56.

[5]张庆丰, 佘翠萍, 仝屹峰, 等.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切除术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的初步观察[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45 (7) :578-581.

[6]刘蓓, 梁建平, 陈世强, 等.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J].中国内镜杂志, 2007, 13 (4) :377-379.

[7]张朝晖, 肖学丰, 蔡志毅.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12) :1620-1621.

鼻内镜手术治疗 第2篇

【关键词】鼻内镜;喉镜;联合;上颌窦;良性病变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64-01

上颌窦良性病变包括上颌窦息肉、囊肿、曲菌病、内翻性乳头状瘤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鼻科病变,因部分患可出现面颊部胀满,牙痛及头痛等[1],常需行手术治疗。随着鼻内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经鼻腔径路的各种手术方式日益受到重视,我科应用鼻内镜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开口联合喉镜的方法切除上颌窦良性病灶,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2010---2013年收治的上颌良性病变患者41例,其中囊肿13例,上颌窦息肉11例,上颌窦积液8例,曲霉菌5例,出血坏死性息肉3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全部患者术前均作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均是在鼻内镜下行鼻腔径路,分别采取经切除钩头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开口径路联合喉镜手术切除病灶。在杭州桐庐尖端内窥镜有限公司生产的30度局麻鼻内镜下切除钩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在70度镜下看清上颌窦病变,在屏幕下用不同角度的上颌窦息肉钳切除病灶。后期撤除鼻内镜后,以纤维喉镜导入鼻腔,从扩大的上颌窦开口进入上颌窦,因喉镜头端弯曲并有吸引器的特点,对整个窦腔均能一目了然,干净咬除并吸净病变组织,后期残留病变采用活检钳进行。最后在鼻内镜下填塞鼻腔48小时后抽出鼻腔填物,定期消毒清理冲洗术腔[2] 。

2 结果

随访6个月以上, 41例均未发生视力下降,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治疗以手术首选已是不争的事实,具体采用何种术式则有不同,以往采用上颌窦根治术,鼻侧切开术等,对患者损伤大,痛苦多,近年来多采取经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并加下鼻道开窗式、尖牙窝小开窗等双径路鼻内镜上颌窦手术,该术式创伤小,出血量少,对于上颌窦息肉,囊肿等病变较传统的术式明显提高了疗效,但仍有窥视和操作同时进行困难的缺点,尤其对于上颌窦前壁及内下角,所谓“看到抓不到”的病变及病变范围较大,易出血或有一定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病原体为条件致病菌[3], 病灶清不净及操作困难之虞。

根据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特点:1经扩大的自然开口,术中常规切除钩突尤其要去除尾端的骨片[4],在30鼻内镜下用咬钳咬除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周围息肉等病变组织。纤维喉镜镜头前端可弯曲,能随意调节视角,镜体内可置入活檢钳,本身可自动冲洗镜头,镜面不易血染,具有体积小,视角大,视野清晰,操作灵活方便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于上颌窦窦内的手术[5]。由于喉镜专用活检钳钳口较小,不能一次性取出较大的病变。在窦内用活检钳将病变钳成若干小块后,用喉镜内吸引器一并吸出。纤维喉镜弥补了视角的不足,消除带角度器械操作上的死角,而且不增加创伤及相关发症,与鼻内镜联合应用摘除上颌窦病变。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降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单纯行鼻内镜术。本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能防止大量鼻腔鼻窦正常结构和黏膜不受损伤,有利于鼻腔功能的恢复[6],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晓林,施紫光,等鼻内镜术中上颌窦口处理方式的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77。

[2] NICOLAS YB DAVID K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ov inflamma-tory max:llary sinus disease [J] The laryngroscope 2009.112(8):1378-1383.

[3] 杨秀敏,王毓新,刘铭,100例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原菌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0,7(1):9-13。

[4] 张勤修,安会明,刘世喜,等。鼻内镜手术中的识别与处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40(8):628—629

[5] DALIIEL K STEIN K ROUND A et 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yor the excision of nasl polyp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J]. Am J Bhinol ,2006,20(5):506—519.

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真菌病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中男31例,女47例,年龄21~80岁。病程1个月~8年。主要症状为:单侧鼻塞伴脓涕或鼻出血,其中部分病例伴有头痛症状,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检查,内镜下见中鼻道、蝶筛隐窝局部粘膜充血肿胀,部分病例伴有粘膜息肉样变,深部可见干酪样组织,取出病理提示均为霉菌团块。鼻窦CT检查,其中单侧发病72例,双侧6例;孤立上颌窦发病45例,孤立筛窦3例,孤立蝶窦8例,上颌窦合并筛窦22例。CT提示:鼻窦内见不均匀密度影含点状高密度影,部分伴有鼻腔外侧壁骨质破坏,上颌窦口扩大。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1~2 d。78例患者均于全麻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病灶清除术。对于伴有鼻中隔偏曲患者均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患者经口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后,术野常规碘伏消毒,铺消毒巾,用生理盐水30 mL加副肾素3 mg制成收敛棉片,充分收敛两侧鼻粘膜3次,稍后开始手术。以上颌窦病变为例,用美敦力XP3000切割器将中鼻道鼻窦复合体处息肉样变组织清除,寻找并扩大上颌窦口,大部分窦腔内充满真菌团块者钩突骨折被吸收较多,上颌窦口明显扩大,有小部分患者窦腔内真菌病变较少,同时骨质破坏较少,需切除钩突寻找上颌窦口并给予扩大,使用STORZ70度鼻内镜观察上颌窦腔,将上颌窦内病变彻底清除,部分病例真菌团块处于上颌窦内底壁,可用注射器连接弯头吸引器头于上颌窦自然开口出进入对准上颌窦内壁加压冲洗,均可将真菌团块彻底清除。孤立蝶窦患者可与蝶筛隐窝处寻找蝶窦口,使用切割器扩大窦口,将窦腔内病变清除。术毕给予藻酸钙止血材料填塞鼻腔,2 d后抽取。术后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并给予生理盐水500 mL+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10 cg行鼻腔盥洗30 d,术后定期复查:1月内1次/周,1~2月2周1次,2月后1次/月。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鼻塞、头痛症状均消失,流涕症状基本消失,内镜随访3个月~4年,77例患者窦腔粘膜光滑,上皮化,窦口引流畅,其中有1例患者上颌窦腔内粘膜肥厚,窦口狭窄,时有脓性分泌物,未见真菌复发,给予再次内镜手术将上颌窦腔内病变粘膜清除后未再有上述症状。

3 讨论

鼻窦真菌病发病率较以往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罗晶等[1]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局部的通气引流障碍有关,笔者有不同理解,局部的解剖畸形以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通气引流异常与过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来该病发病率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而与过去有所差别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环境因素尤其空气质量的改变以及抗生素的不当使用,故可认为与之有关联因素。诊断上来讲,由于内镜的普遍使用,对于骨壁破坏明显,怀疑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前可行内镜检查,均可找到霉菌团块。手术方法上,由于鼻内镜的普及,现对于鼻窦真菌的手术方法各异,殊途同归,对于上颌窦腔前壁与内侧壁交角处的难取病变,杨旭等[2]认为可行下鼻道开窗取出,该组病例中对于该处病变,给予注射器连接弯头吸引器头于上颌窦自然开口出进入对准上颌窦内壁反复加压冲洗,均能达到彻底清除的目的。但对于清除霉菌团块后上颌窦病变粘膜的处理,李晓红等[3]认为术中应尽量保留正常粘膜,但何为正常粘膜?部分病例真菌团块清除后可见窦腔粘膜光滑,另有部分患者窦腔粘膜充血、肿胀,该组患者中所有病例均给予保留窦腔粘膜,结果有1例患者出现上颌窦腔内粘膜反复感染,给予再次手术后病理回报为粘膜慢性炎,故粘膜的清除与保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于术后鼻腔冲洗,刘金华[4]认为,使用氟康唑行鼻腔冲洗有良好效果,该组病例中,均未使用全身或局部抗真菌药物,术后仅使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局部冲洗,未有真菌复发,故可认为,鼻窦真菌病的复发与术后是否使用抗真菌药物关系不大,而真正重要的是术中将病灶的彻底清理以及术后建立通畅的引流环境,才是避免复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晶, 孙树岩.鼻窦真菌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 36 (4) :310.

[2]李晓红, 康宏建.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42例临床体会[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7, 21 (1) :62-64.

[3]杨旭, 雷科.真菌球型鼻-鼻窦炎49例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1 (5) :380-381.

鼻内镜手术治疗 第4篇

[关键词] 额窦炎;鼻内窥镜;筛泡前径路

[中图分类号] R76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210-02

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鼻腔通气功能差、流脓涕多,可伴有头痛头昏,其中额窦炎的主观症状头痛比较明显,病因主要由于感染、变态反应与免疫学因素,以及鼻窦解剖结构异常导致。其中鼻腔鼻窦的解剖学变异十分常见,这对于鼻腔鼻窦正常的引流和通气造成了影响,也因此额窦炎的发生通常合并其他多鼻窦的病变。对于主要因解剖结构异常引起通道引流阻塞的患者,手术是主要治疗的方法。因为额隐窝区域气房气化不一,窦口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加上黏膜水肿息肉样变,使得解剖结构难辨,并且因为额窦靠近颅底,手术有高风险性[1]。所以到目前为止,尽管慢性额窦炎的手术方法和进路众多,鼻内镜手术亦日渐成熟,额窦炎手术仍然是鼻窦炎手术中最难处理最复杂的手术,其治疗效果仍值的进一步提高。

额窦炎传统的手术方式有鼻鼻外联合进路手术和鼻内镜 鼻外联合进路手术。传统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并且术后可能存在难看的额部畸形。随着影像学和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功能性内镜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经鼻内进路,视野力求更佳,其基本要点是在彻底清除不可逆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留鼻腔和鼻窦结构,通过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来改善和恢复患者的鼻窦功能,较之传统术式无论在治疗效果或者生活质量上都有极大的改善[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2011年收治的慢性额窦炎患者60例(92侧),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6±12)岁;平均病程5年。伴有其它鼻窦炎症状者56例,鼻息肉40例,鼻中隔偏曲28例;首次手术48例,2次手术12例。

1.2?方法

1.2.1?术前CT检查?术前行鼻窦水冠状位和矢状位CT扫描。

1.2.2?手术方式?经鼻内镜下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1)局部麻醉27例,33例采用全身麻醉,局部麻醉使用1%利多卡因(内含1‰肾上腺素)于钩突附着处上下点和中鼻甲后端附着缘外侧黏膜下局部注射浸润麻醉;(2)手术在0°鼻内镜指示下,切除钩突,使中道入口的上方视野宽敞,尽量保留筛泡,辨认钩突基板并在筛泡、中鼻甲、钩突顶端汇合处寻找并辨认星状裂的结构和气房开口,必要时可换30°或者70°内镜,寻找并开放额窦自然开口,清除额窦口周围的息肉及水肿粘膜,沿额窦自然口由内向外、由后向前去除阻碍额窦引流的钩突、过度气化的气房,注意保留额窦自然口后内侧的黏膜,以防止额窦口黏膜术后因瘢痕粘连导致的窦口狭窄和闭锁;如合并有鼻中隔高位偏曲阻碍引流,泡状中鼻甲或者中鼻甲反向弯曲导致的中鼻道阻塞应先去除中鼻道病变。若额窦口<5 mm,则可用电钻向前上磨除额角的部分骨质,保证额窦开口在5 mm以上。目前微创手术大大降低了术后粘连,手术一般不放置额窦引流管。术毕窦腔用膨胀止血材料填塞。

1.2.3?术后处理?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止血等药物,一般术后48 h抽取填塞材料,每日进行术腔冲洗,定期在内镜下清理鼻腔息肉、囊泡、血痂块及分泌物,应用局部类固醇激素喷鼻,控制鼻腔黏膜的炎症以及水肿保持术腔引流通畅、分离粘连,直至术腔完全上皮化。

1.3?观察指标

术后评定标准可参照1997年海口标准[3]:以术后6个月鼻内镜检查结果分为:(1)治愈:术腔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2)好转:术腔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有脓性分泌物。(3)无效:术腔上皮化,窦口开放不良或闭锁,有脓性分泌物。

2?结果

2.1?治疗效果

术中发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鼻道堵塞,包括鼻中隔的偏曲、中鼻甲的解剖变异、钩突异常肥大、鼻息肉的阻塞、筛气房鼻丘气房过度气化使得额窦口狭窄阻塞。对于60例患者术中发现做了统计,发现额窦口和额隐窝局部仅有肿胀黏膜息肉样变黏膜36侧(39.1%),鼻丘气房筛泡气房或终末气房过度气化挤压额隐窝导致额窦引流通道狭窄者32侧(34.8%),单纯额窦自然口狭窄者仅为8侧(7.6%),术中伴有鼻中隔偏曲者28例(46.7%),鼻息肉40例(66.7%)。术后随访观察半年,其中治愈67侧(72.8%),好转15侧(16.3%),复发10侧(10.9%),鼻内镜下检查额窦窦口开放良好,窦口大小在5 mm以上,窦口完全上皮化,患者头痛、鼻塞、流脓涕等症状完全消失。

2.2?并发症情况

60例患者经鼻内窥镜下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手术治疗,术中出血>500 mL 1例,100~500 mL 5例,50~100 mL 20例,鼻泪管口轻度损伤导致溢泪1例。随访半年,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安全性好。

3?讨论

3.1?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优越性

在临床对于额窦炎的手术治疗中,笔者发现额窦炎的主要基本病理因素并不在额窦本身,而在于解剖解剖结构的异常导致鼻道引流功能的改变,尤其是以鼻道窦口复合体的病变引起较为常见。这就决定了手术的目的主要以清除额隐窝和额窦口的阻塞,重建窦口复合体正常的通气引流功能,传统手术破坏大,额窦周围的解剖结构复杂,术中风险高,且由于手术破坏大,极大影响了鼻腔的正常解剖结构,造成對鼻腔生理环境的破坏,不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而内镜具有手术时亮度强,视野好,解剖清楚,在微创的理念下可以最大程度,清除病变组织和结构,特别是对于窦腔深部的病变,而术后功能的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也比传统手术要优越的多。因此,鼻内镜手术已经成为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主要治疗方式。

3.2?鼻内镜经筛泡前径路手术方式和解剖结构的研究

额隐窝是额窦向鼻腔开口逐渐变大形成的一个结构,是额窦引流通道沙漏状结构的下半部分[4]。额隐窝向上前通过沙漏的颈部即额窦窦口与额窦相通。在鼻内镜下经筛窦前径路开放额窦手术可充分暴露额隐窝范围,鼻丘,钩突和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决定了具体的手术方式。筛泡的顶部是筛顶,外侧是纸样板,且筛泡基板在颅底附着处前后约1 mm处有筛前动脉越过,因此尽量保留筛泡可以减少手术误伤筛前动脉引起出血导致视野不清,并且避开了重要解剖结构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手术常规切除钩突,钩突基板是识别和定位额窦的重要解剖标志[5]。一般可在钩突基板的内侧与中鼻甲之间向上方寻找额窦入口。如额窦口和额隐窝仅被息肉样变、水肿的黏膜和息肉阻塞,没有骨性阻塞,那么只要手术清除阻塞息肉及部分变性黏膜充分暴露窦口即可,部分病变黏膜在解除阻塞后是有可逆性的。如因为气房发育过度,导致额隐窝狭窄或者完全阻塞,这些气房包括鼻丘气房、筛泡气房、终末气房等,可沿着额隐窝顶部形成一层蛋壳状骨质,手术必须充分切除这些发育过度的气房,重新建立真正的引流通道。当气房过度发育侵入额窦内形成额窦内气房,则需要电钻向前扩大额窦口,并切除额窦内气房,保证额窦口直径>5 mm。

3.3?鼻内镜经筛泡前径路手术缺点

虽然微创手术的普及和优越性,但是也要认识到鼻内镜手术的缺点,额隐窝区域的狭小,解剖结构的复杂多样性以及术中出血导致视野不清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并且紧邻重要结构容易发生并发症,这使得额窦炎手术在鼻外科中依然是个值得挑战问题。

4?小结

总之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发现只有7.6%的患者存在真正的额窦口骨性狭窄,其他均存在不同程度窦口复合体的堵塞,而采用什么样的手术方式取决于额隐窝额窦口周围解剖结构的特點。目前,微创手术已经成为治疗额窦炎手术的主流,其特点是损失小,只要建立正常的引流通道,一般不需要做扩大窦口的处理。不主张术中过多清除黏膜组织,过多损伤及暴露骨质,容易产生囊泡,瘢痕组织粘连,新生组织缺乏正常形态和功能,容易导致额窦内引流紊乱。

笔者认为术前冠状位、矢状位CT,特别是矢状位的CT重建检查可以充分了解额窦周围结构,利用解剖标志找到额窦口,准确清除病变开放窦口起到重要作用。多数慢性额窦炎患者不需要扩大额窦自然口来解决额窦引流,只需清除引流通道上阻塞即可。经鼻内镜下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手术是一种解剖标志易辨认、安全、疗效肯定的术式。

[参考文献]

[1] 赵东铭.慢性额窦炎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111-112.

[2] 许庚,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发展[J].中国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杂志,2004,39(1):29-31.

[3]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标准(1997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134.

[4] 孟国珍,侯东明,刘运章.鼻丘气房和额隐窝内侧壁的解剖观测与手术切除[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9:387-388.

[5] 周兵,韩德民,刘华超,等.额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鼻内窥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5):367-369.

鼻内镜手术治疗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于2014 年5 月—2015 年5 月期间收治的49 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分析其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其中男性患者29 例、女性20 例、平均病程为(5.6±1.9)年,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并做CT检查,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均出现不同程度鼻塞, 其中有绝大部分患者出现血性鼻涕、有18 例患者出现头痛,15 例患者感觉面部疼痛,有小部分患者出现嗅觉减退[4]。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内镜鼻窦开放术治疗, 其中患者由医师为其选择适宜麻醉方式, 手术尽可能清除所有病变组织,保护其正常组织,术后在伤处充填海绵。

1.3 护理要点

(1)由于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不能用鼻子进行呼吸,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应训练患者用嘴呼吸,手术前一天做好术前访视工作, 向其简单介绍手术基本流程,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做好心理安抚工作及知识宣教,对患者需要耐心询问,缓解其不良心理。 告知患者由于疾病因素应戒烟限酒,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保持良好治疗环境。 术前一日进行鼻腔清洁工作,修剪鼻毛,做好皮肤准备工作,告知患者术前常规禁食,使用盐水对鼻腔进行冲洗,达到术中止血功效。 (2)术中积极配合医师工作,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记录其术中出血量等,对患者做好详细记录。 (3)术后护送患者回到病房,与住院部护士做好交接工作,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情况,为其取半坐卧位,以保证顺利呼吸,加速鼻腔引流液排出,减轻其头部充血现状,及面部肿痛情况。做好伤处换药工作,及时取出伤处填塞物,每日遵医嘱对鼻腔进行冲洗,4 次/d,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冲洗,遵医嘱采用适宜冲洗液。(4)及时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并发症情况,如鼻腔出血、伤口处皮肤粘连、眼球肿胀等等, 术后应及时为患者冰敷、 帮助其减轻伤口疼痛,减轻出血情况。 (5)对患者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出院后应及时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工作, 指导患者在家也要坚持进行鼻腔冲洗,并做适当运动,注意休息,坚持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遵医嘱进行用药,注重卫生习惯,定期去医院复诊。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其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49 例患者中没有一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 对术后患者进行出院后随访1 年,观察患者疾病复发率,出现真菌球型-鼻窦炎复发率2.04%; 所有复发患者在经历2 次手术治疗后痊愈。

2.2 观察其生存质量

患者在治疗前生存质量情况较差, 经过术后护理生存质量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鼻内镜手术技术日益发展, 此种手术方式在针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已经显示出明显优势,其优点为可以有效清除病灶、增加鼻窦引流通畅度、术后伤口较小等[5]。 此种疾病发生主要病因为曲真菌引起, 这种病菌是需要一种特殊环境生长的条件致病菌,与机体内环境有着重要联系,而对于此种疾病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 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术后恢复情况有着重要关系[6]。

有学者经研究显示[7,8],对于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 对此类患者做好术前健康宣教、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等措施,患者术后恢复较好,生存质量较好且复发率低。 该文经研究得出该次研究对象中无出现并发症情况,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其复发率仅为2.04%;所有复发患者在经历2 次手术治疗后痊愈。 患者在治疗前生存质量情况较差,经过术后护理生存质量较好。 与上述学者研究相符。

综上所述,针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对其实施全方位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术前做好知识普及、准备工作,术中及时配合医师完成手术,术后指导患者正确进行鼻腔冲洗,做好出院健康指导;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好,出现并发症情况较少且生存质量较高。

摘要:目的 研究针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其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49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分析其围手术期护理要点,观察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49例患者中没有一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对术后患者进行出院后随访一年,观察患者疾病复发率,出现真菌球型-鼻窦炎复发率为1例(2.04%);所有复发患者在经历二次手术治疗后痊愈。患者在治疗前生存质量情况较差,经过术后护理生存质量较好。结论 针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对其实施全方位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好,出现并发症情况较少且生存质量较高。

关键词:真菌性鼻窦炎,围手术期,影响

参考文献

[1]葛艳红,周红,田晓晓,等.一例1型糖尿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112-113.

[2]李梅,李小菊.真菌性鼻-鼻窦炎病人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2013,27(15):1499-1500.

[3]高雅慧.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5):214-215.

[4]王巧苏.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围手术期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7):236-237.

[5]崔宝敏,周俊花.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鼻内镜手术前后的护理[J].天津护理,2014,22(4):320-321.

[6]杜华.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护理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9):143-144.

[7]胡珊.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1):115.

鼻内镜手术治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例选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住院患者, 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 (手术组) 、鼻内镜手术加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 (激素组) 和鼻内镜手术加局部激素加药物治疗 (药物组) 3组, 各组均为42例。手术组男29例, 女13例, 年龄20~68岁 (41.5±12.5) 岁;病程3.6~17.0年 (8.8±5.3) 年。激素组男27例, 女15例, 年龄19~67岁 (41.0±12.5) 岁;病程3.7~17.1年 (8.8±5.2) 年。药物组男28例, 女14例, 年龄19~68岁 (41.5±12.0) 岁;病程3.6~17.2年 (8.8±5.2) 年。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有持续性的鼻塞、流涕、头痛以及嗅觉减退等。3组鼻腔伴发病变和全身合并症相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注:括号内为相应百分比

1.2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均参照Messerklinger术方式行鼻内镜鼻窦手术。切除钩突、筛泡, 根据具体病情开放前筛、全筛, 扩大上颌窦、额窦或蝶窦自然口, 伴鼻中隔偏曲者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 双下鼻甲肥大者行双下鼻甲部分切除, 鼻息肉患者行鼻息肉切除术。术后予以油纱填塞术腔, 留置48 h后分次抽出。油纱取出后, 手术组使用盐酸麻黄碱滴鼻液每日2次, 每次2滴;激素组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每日2次, 每次每侧鼻腔各1喷;药物组使用布地奈德喷鼻同时服用克拉霉素250 mg, 1日1次, 连续12周;甲硝唑200 mg, 1日1次, 连续6周。3组患者均于术后7 d出院, 出院后手术组患者盐酸麻黄碱滴鼻液滴鼻仍按住院时用法用量坚持使用3个月, 3个月后起均改为每日1次滴鼻, 激素组和药物组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患者也仍按住院时用法用量坚持使用3个月, 3个月后起均改为每日1次喷鼻;同时3组患者1个月内每周1次鼻内镜下复查术腔, 清除伪膜及新生肉芽、息肉, 1个月后2周1次鼻内镜下复查术腔, 3个月后每月1次术腔复查, 6个月后每2个月1次术腔复查。比较和评价3组患者术后1年内疗效, 术后2年内鼻窦炎累计复发情况。

1.3 疗效判断[1]

(1) 治愈:头痛、头昏、鼻塞、流脓涕症状消失, 中鼻道嗅沟无脓性分泌物, 鼻窦X线或CT检查正常; (2) 好转:头痛、头昏、鼻塞、流脓涕症状减轻, 中鼻道嗅沟脓性分泌物减少, 鼻窦X线或CT检查基本正常; (3) 无效:头痛、头昏、鼻塞、流脓涕症状无改善, 中鼻道嗅沟脓性分泌物无减少甚至增多, 鼻窦X线或CT检查无变化。治愈+好转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百分率及±s表示, 计数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术后1年内疗效比较

见表2。术后1年总有效率药物组明显高于激素组和手术组 (χ2分别为3.90、11.12, P分别<0.05、0.01) ;激素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手术组 (χ2=4.20, P<0.05) 。

2.2 3组患者术后2年累计复发率比较

见表3。药物组明显低于手术组和激素组 (χ2分别为3.88、14.35, P分别<0.01、0.05) ;激素组也明显低于手术组 (χ2=4.22, P<0.05) 。

注:括号内为相应百分比

注:括号内为相应百分比

3 讨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一种新技术, 能有效清除鼻窦口复合体病变, 保证窦腔通气和引流通畅, 具有组织损伤小、不破坏鼻腔生理功能、手术时间短、操作比较精确、术后恢复快、术后鼻息肉复发率较低等优点[2], 从而能有效缓解慢性鼻窦炎鼻塞、头痛、流涕等症状, 但慢性鼻窦炎由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 单纯手术只能纠正鼻腔及鼻窦解剖畸形, 去除纤维增生、息肉等不可逆病变, 为病变良性转归创造条件, 不能消除引起本病的原因, 故部分患者术后疗效不佳, 易发生鼻黏膜水肿、粘连乃至复发。本组资料中手术组不仅疗效明显低于激素组和药物组, 复发率也明显高于激素组和药物组, 提示单纯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很难获得满意效果。

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黏膜组织中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 其活性在慢性鼻窦炎的病因上起重要作用[3]。嗜酸粒细胞分泌IL-3、IL-5等炎症介质, 加重炎症反应程度, 延长炎症反应时间, 是引起慢性鼻窦炎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4]。糖皮质激素可抑制上皮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的激活以及炎症细胞的聚集, 可以从多个途径抑制炎症反应, 因而可以有效地收缩血管、减轻鼻黏膜的充血, 同时还可以稳定血管内皮细胞屏障, 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减轻鼻腔黏膜水肿, 其局部抗炎效果强。本组患者加用激素局部喷鼻后, 其术后1年疗效明显好于手术组 (P<0.05) , 2年内累计复发率也明显低于手术组 (P<0.05) 。

慢性鼻—鼻窦炎除与变态反应和免疫因素有关外, 还与感染因素关系密切[1], 故只加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难以达到更满意的治疗效果和降低复发率, 因此加用抗感染治疗很有必要。克拉霉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 其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破坏细菌生物膜, 导致细菌细胞膜功能缺失后降解而达到抗炎和破坏、抑制细菌生物膜的生成作用[5]。Brook[6]发现, 厌氧菌在慢性鼻窦炎患者中有很高的检出率, 因此认为厌氧菌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厌氧菌的硝基还原酶在敏感菌株的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甲硝唑将厌氧菌的硝基还原酶还原成一种细胞毒, 从而抑制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 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 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克拉霉素和甲硝唑使用的低剂量药物浓度既能足以保证抗炎作用的持续性, 又能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而且肝脏解毒量小、患者耐受性好。本组研究显示, 药物组患者在行鼻内镜手术的基础上, 通过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抗免疫功能抑制变态反应, 同时较长时间低剂量服用克拉霉素与甲硝唑, 不仅1年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手术组 (P<0.01) 和激素组 (P<0.05) , 而且2年内累计复发率也明显低于手术组 (P<0.01) 和激素组 (P<0.01) , 提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在鼻内镜手术基础上, 通过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同时较长时间低剂量服用克拉霉素与甲硝唑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 是目前慢性鼻—鼻窦炎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并用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2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激素组和药物组。3组患者均参照Messerklinger术式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 术后手术组使用盐酸麻黄碱滴鼻液, 每日2次, 每次2滴;激素组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 每日2次, 每次l喷;药物组在激素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和甲硝唑。结果:术后1年总有效率激素组与药物组均明显好于手术组 (P<0.05及P<0.01) , 同时药物组还明显好于激素组 (P<0.05) ;2年累计复发率激素组与药物组明显低于手术组 (P<0.05及P<0.01) , 药物组还明显低于激素组 (P<0.05) 。结论: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后局部使用激素喷雾剂和长期低剂量抗感染药物能明显提高疗效, 降低复发率, 是目前慢性鼻—鼻窦炎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志颖, 吴俊.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年人慢性鼻窦炎108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 2011, 39 (4) :463-464.

[2]陈紫晖.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58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16 (4) :69-70.

[3]PAWANKAR R, NONAKA M.Inflammatory mechanisms and remodeling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J].Curr Allergy Asthma Rep, 2007, 7 (3) :202-208.

[4]INONE Y, MATSUWAKI Y, SHINS H, et al.Nonpathogenic, environmental fungi induce activation and degranulation of human eosinophils[J].J Immunol, 2005, 175 (8) :5439-5447.

[5]郭丽君.长期低剂量克拉霉素与甲硝唑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观察与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3:1098-1099.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9例患者, 男26例, 女23例;平均年龄38岁;病程2个月~11年。全部患者属于单侧发病, 右侧35例, 左侧14例。46例为上颌窦病变, 4例为蝶窦病变。临床表现:头痛18例, 面颊部胀痛隆起11例, 眼球稍微外突1例, 鼻塞21例, 涕中带血25例, 脓性或抽吸性脓痰30例, 上列鼻腔异味10例, 伴糖尿病1例, 上列牙痛5例, 面部麻木感3例, 嗅觉减退3例。鼻内镜检查:下鼻甲肥大22例, 鼻中隔偏曲19例, 中鼻甲肥大或泡状中鼻甲20例, 中鼻道、总鼻道有灰白色豆渣样或黑褐色样物17例, 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14例, 钩突肥大或息肉样变5例, 中鼻道息肉11例。所有患者全部通过鼻窦CT检查多表现为鼻窦腔内密度增高且不均匀, 其中央区域有斑块或条索状高密度钙化影, 在软组织窗表现更为典型, 部分患者窦腔扩大、窦壁变薄甚至骨质吸收。其中上颌窦内侧壁骨质部分破坏或窦口受压扩大者46例。病变大部分位于上颌窦, 其中同时累及筛窦者28例, 累及蝶窦者4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49例患者全部通过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鼻中隔偏曲影响鼻腔鼻窦正常引流者, 须要先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肥大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切除中鼻道息肉或息肉样变的中鼻甲。病变局限于上颌窦者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 切除钩突, 充分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 使其直径>1.5cm。其中2例患者难以暴露取出残留真菌块的病例, 采用了下鼻道开窗清除病变。手术中见病变累及上颌窦者, 上颌窦自然开口大多数被真菌团块占据, 造成上颌窦开口扩大, 窦腔内充满黏液脓性及干酪样、泥沙样团块状物, 颜色为黄色、褐色、黑色等。窦腔黏膜经常伴有不同程度充血、增厚、和水肿, 未见黏膜有肉芽或出血坏死组织。所有病例均伴有病变窦腔内或窦口处黏膜水肿同时伴有褐色或灰褐色干酪样物或脓性分泌物。术中对窦腔内脓性分泌物和真菌团块进行清除, 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对切除的病变组织及真菌块送病理检查。术后采用止血纱布和膨胀海绵填塞, 2d后抽出填塞物, 鼻内镜手术常规处理。手术后用4d抗生素。术后予以布地奈德鼻喷剂, 定期换药及做鼻内镜下复查, 并且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术腔冲洗。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全身或局部未加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2 结果

患者全部是采用鼻内镜下手术进行治疗, 术中和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定期在鼻内镜下换药, 给予抗生素及适量激素对症治疗。48h后一次性取出鼻腔内填塞物。出院前清理, 冲洗鼻腔鼻窦一次, 未加用抗真菌类药物。嘱出院后定期随访复查[1]。手术后随访6~36个月, 全部患者鼻内镜复查时窦腔内没有异常分泌情况, 术腔已完全上皮化, 窦口引流通畅无异常;其中有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4个月和6个月时出现复发, 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清理治疗, 定期做术后鼻内镜检查和窦腔冲洗, 定期随访后至今并没有复发患者。一般的话, 只要窦口引流通畅, 症状清除彻底, 真菌失去了生存环境, 就不会再次复发。手术后病理检查查出黏膜慢性炎症, 团块物中可以看到有真菌菌丝, 黏膜内未见, 均诊断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3 讨论

真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条件致病菌, 可长期存在于鼻腔。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其他原因导致鼻窦引流不畅或应用抗菌素不当时, 容易引起真菌感染, 引发鼻窦炎。严重的消耗性疾病、长期的使用抗生素、潮湿的环境、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与解剖变异是导致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因素[3]。本组患者上颌窦受累46例, 占全部病例的93.8% (46/49) , 可能与上颌窦窦口位置高不易引流, 窦口周围病变导致阻塞而引起低氧环境, 比较容易出现真菌感染。从而导致真菌的不断繁殖。临床上真菌性鼻窦炎分为两大类: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和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侵袭型又分为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和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非侵袭性鼻窦炎又分为真菌球性鼻窦炎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常见症状为抽吸性血痰、单侧鼻塞、经常头痛、鼻脓涕、眼痛等症状。以上与一般慢性鼻窦炎症状非常相似, 并且很难辨别。手术前CT检查对治疗真菌性鼻窦炎诊断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应该作为鼻窦病变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钙化斑最具诊断特异性, 同时CT可以准确了解病变部位和范围。准确定位病变窦腔、骨质破坏情况、病变范围;MRI在区别恶性肿瘤及病变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亦非常重要。如果多发性鼻息肉、鼻窦炎病情经常反复的发作, 而且虽然经过很多次正规的的治疗仍然没有效果的患者, 应该考虑是否是真菌性感染。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是最终诊断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依据[4]。

手术是彻底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最有效的首选方法。通过手术彻底清除鼻窦内全部真菌团块等内容物为治疗原则, 并术后长期的保持鼻腔、鼻窦充分开放引流, 解除了患者引流通道的闭锁或狭窄, 恢复通气。从而彻底改变真菌潮湿的环境。因为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及转归不同, 所以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对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需要完全去除病变, 充分的引流及通气, 从而完全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生存环境。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则需行根治性清创治疗, 减少真菌负载, 既可以阻止真菌继续在组织内生存, 同时又能有利于抗真菌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 提高药物的渗透率。传统的Caldwell-luc手术需要进行唇龈切口, 凿开上颌窦前壁, 在下鼻道开窗引流。该术式虽然术野暴露清晰, 病变切除彻底, 但是手术损伤较大, 并且会影响鼻腔生理功能。单纯采用CL手术不能为患者清除全部症状[5]。如今, 鼻内镜手术已经慢慢的逐渐取代传统的CL手术。因为鼻内镜集诊断性技术与治疗性手术为一体, 从而有效缩短了治疗时间, 提高了治疗水平, 又由于手术是鼻内径路, 操作方便, 对患者伤害小, 病状逐渐减少, 还能同期进行鼻腔的其他手术。本组患者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都是通过全麻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治愈。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随访非常方便, 定期为患者用内镜清理病症部位, 确保鼻腔引流通气, 使病情尽快恢复健康, 对于复发的患者还可以再次通过内镜下进行症状清除。所以, 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更适合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6]。本组有3例患者在4个月至6个月内出现复发, 可能是与手术中病变清除不够干净或是没有定期进行复查有关系。但是通过再次进行手术清理治疗彻底后, 至今无复发患者。

据临床研究者认为, 鼻窦真菌属于非侵袭型时不需要全身使用抗真菌治疗, 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可引起肝肾的损害。本组全部患者都没有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 经过手术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7]。因此, 在鼻内镜下充分开放鼻窦开口, 建立良好的引流通道, 进行病变窦口清理、冲洗鼻窦, 以利窦口引流通畅, 直至上皮化, 防止真菌性鼻窦炎的复发, 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特征、发病原因、鼻内镜手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49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7个月, 其中2例术后复发, 复发率为3%,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 可全方位的开放各组鼻窦, 清除病灶。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侵损性操作, 并缩短诊治时间。定期随诊可避免和减少复发。该技术可作为治愈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非侵袭性鼻窦炎,内镜术,临床

参考文献

[1]沈永忠.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5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24 (15) :708-709.

[2]陈昌毅, 蔡新宇, 王远梅, 等.11例霉菌性鼻窦炎误诊分析[J].放射学实践, 2006, 21 (9) :31-33.

[3]张革化, 李源, 曾转萍, 等.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1 (3) :163-166.

[4]农辉图, 李菊裳, 黄光武, 等.鼻腔鼻窦真菌病的真菌学和临床诊疗研究 (附51例报告) [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0, 7 (1) :6-8.

[5]杨秀敏, 刘铭.100例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原菌分析[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0, 7 (1) :9-13.

[6]龚志勇, 邱书奇.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加药物灌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3, 48 (3) :55-57.

鼻内镜手术治疗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17~66岁,平均(42.00±7.08)岁。患者病程为1.7~8.8年,平均5.40±1.00年。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术前、术中、术后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包括:

1.2.1术前护理:第一,术前呼吸训练:由于患者在手术过后不能够通过鼻子进行呼吸,因此在手术开始的前三天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告知患者,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口呼吸训练,不断加强指导和说明,让患者能够从心里上接受该种呼吸方法,并可以习惯采用口进行呼吸[2]。第二,心理护理:多数患者由于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疾病知识的匮乏会加重患者的消极应对心理,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时,首先以真诚、热情的态度打动患者,从而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次认真、详细的向患者讲解有关真菌性鼻-鼻窦炎疾病知识,真菌性鼻-鼻窦炎手术开展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增加患者对该种疾病的认知程度,减轻患者的恐惧紧张的心理,不断增强患者对该种疾病治疗的自信心。对于负面不良情绪不断扩大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好安抚工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安慰,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关怀,将负面情绪不断转变为正面情绪,从而使得患者以一种稳定、平和的心态去接受手术治疗过程。第三,细节护理: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要避免呼吸困难,呼吸道阻塞等情况的出现,因此对于吸烟的患者劝诫其不要吸烟,从而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产生,同时能够为患者维持一个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环境,也使得患者心情能够保持愉悦,积极配合手术的开展[3]。在手术前一天患者要做好禁食管理,从而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呕吐等不良反应症状,在手术前一天要为剪掉鼻毛,并且备皮处理,并采用2%的盐水对鼻腔进行冲洗,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减轻鼻黏膜的水肿症状,从而让鼻腔保持清洁[4]。

1.2.2术中护理:在手术开展进行时,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脉搏、血压、心率、出血量做好相应的记录,对于出现异常的情况,及时告知手术医师,开展急救工作。与此同时在术中加强对患者保暖护理,需要输注液体,提前保温处理,保持液体温度在35~37℃,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反应。在整个手术进行时,护理人员要详细记录患者的情况,积极配合手术医师,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5]。

1.2.3术后护理:第一,体位护理:在手术过后,首先需要对患者加强体位护理,患者在术后返回病房内,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对患者的相关生命体征指标情况加以检查和记录,确定其处于正常状态,选取半卧位姿势,这样有助于患者保持呼吸顺畅[6],有效的缓解了患者头部充血情况,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第二,鼻腔换药:取出鼻腔填塞物后次日,即可采用氟康唑联合浓度为2.5%的碳酸氢钠混合后,对其鼻腔内进行冲洗。第三,鼻腔冲洗:术后四天-五天开始,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冲洗,对于变态反应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需要采用浓度为2.50%的碳酸氢钠溶液混合浓度为0.40%的氢化可的松溶液实施冲洗操作,从而完成鼻腔冲洗。第四,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要鼓励其进行少量多次的饮水,这是由于患者在术后会因为鼻腔受到刺激,用口呼吸,同时下咽食物困难,少量多次饮水可以避免患者出现干燥和喉咙疼痛的现象。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检测,确定患者是否出现了鼻腔渗血、眼部并发症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眼部不良反应症状后,可以及时开展救治处理工作,同事在鼻部进行冰敷、冷敷处理,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反应,达到止血效果。进一步加强对患者并发症识别,告知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引起不良反应,提升护理效果。

1.2.4出院指导护理:患者出院后,需要坚持定期回院进行鼻内镜下换药处理,在出院后主动采用浓度为2.50%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鼻腔冲洗处理,同时出院后患者需加强身体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使得抗生素可在医师指导下更好的服用,保证抗生素用药的安全规范,同时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护理疗效、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疾病复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护理组患者的护理疗效、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疾病复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分别是100.00%、92.00%、8.00%以及100.00%,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护理组出现1例呕吐患者,1例疼痛反应比较严重患者。对照组出现3例呕吐患者,3例疼痛反应比较严重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0%。护理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3%、24.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采用鼻内镜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可以保证对患者的病灶区域有效去除,同时可以使得鼻窦引流更加通畅,降低手术风险,提升了手术实施成功率。同时在整个围术期开展有效的护理操作,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提高配合度,进一步降低了鼻腔感染率,有效将鼻腔内分泌物、堵塞物等清除干净,促进患者窦腔脓液引流操作,使得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本文研究结果亦表明,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采用围术期个性化护理方式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整个手术治疗过程的认知,加强护理和治疗配合度,提高护理疗效,降低疾病复发率,从而促进患者病情有效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以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收治的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术前、术中、术后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疗效、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疾病复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分别是100.00%、92.00%、8.00%以及100.00%,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采用围术期个性化护理方式后,可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整个手术治疗过程的认知,加强护理和治疗配合度,提高护理疗效,降低疾病复发率,从而促进患者病情有效康复。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真菌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红凡.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6(21):47-48.

[2]程梅,肖秀英,邓少颜,等.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4):40-41.

[3]龙湘燕.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前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81-182.

[4]谭玉秋,王洪琼,陈华珠.鼻内镜下鼻部手术围术期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5):87-88.

[5]石婷.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145-146.

鼻内镜手术治疗 第9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鼻窦炎患者在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的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6例老年慢性鼻窦炎患者(年龄>60岁)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治疗后,治愈96例(76.5%),好转23例(19.7%),无效5例(3.9%),总有效率为96%。结论:老年慢性鼻窦炎患者,经有针对性围手术期治疗后,行鼻内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老年患者

Old age chronic sufferer the function mirror surgical operation inside the nose of nasosinusitis round surgical operation period treatment review

Jiang Qianzhen Shan Guanxiaoping Ye Aiyan Zhang Dan

【Abstract】Purpose:Study old age chronic the sufferer of nasosinusitis round surgical operation period in mirror surgical operation inside the nose

Of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Method:Review analysis 126 old age chronic the sufferer of nasosinusitis(age>60

Year old)of clinical data.Result:Has been had already aimed at sex of cure 96 after round a surgical operation period treatment

(76.5%), the amendment be 23(19.7%), invalid 5(3.9%), total and efficient is 96%.

Conclusion:Old age chronic the sufferer of nasosinusitis, after having already to sex rounded surgical operation a period treatment, line nose

Inside the mirror surgical operation be that the safety is valid.

【Key words】Nasosinusitis;Mirror surgical operation inside the nose;Round a surgical operation period;The sufferer of the old age

慢性鼻窦炎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治疗首选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但因老年人常合并有全身性疾病,其手术风险高于其他年龄组。因此,围手术期治疗非常关键,现将我科于2002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126例老年慢性鼻窦炎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6例患者中,男79例,女47例,年龄60~88岁,平均(72.2±3.4):病程2~46年。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126例患者的临床分型如下:I型II期5例,I型III期7例,II型I期19例是,II型II期

52例,II型II期12例。有前期手术史37例,其中有过一次前期手术史26例,2次手术史8例,3次手术史3例。术前并存疾病有:高血压病41例,冠心病27例,窦性心动过缓31例,窦性心动过速3例,右或左束支传导阻滞15例,糖尿病38例,慢支肺气肿15例,胃或十二掼肠溃疡5例,胃癌术后(15年)1例,哮喘12例,肝功能异常7例,精神分裂症稳定期2例。

1.2 方法:

术前常规处理:详细了解病史,做系统全身检查,了解患者的心肺、血液及肝肾功能情况,对患者身体状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术前两天常规广谱抗生素、维生素、皮质激素及止血剂的应用。术前鼻部病变的处理:剪鼻毛、清洁鼻前庭、麻黄素或肾上腺素收缩鼻腔,常规行鼻内镜检查,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病变程度和范围,制定手术方案。

术前并存疾病处理:并存疾病,请相关科室会诊,提出治疗方案,协助治疗到相对安全稳定范围。如高血压,控制在160/95mmHg以下;糖尿病维持空腹血糖在8mmol/L以下;冠心病及心率失常者,予改善心功能,以增强心脏耐受能力;对慢支肺气肿患者,要求其戒烟,控制感染,以改善肺功能;对哮喘患者,行血气分析,了解肺功能是否能耐受手术;肝功能异常者,予保肝治疗,并避免使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使用保胃药物,并减少或避免全身使用皮质激素;精神分裂症患者控制在稳定期。

术中处理:根据患者的健康情况,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局麻36例,局麻加舒芬太尼静脉强化麻醉85例,气管插管全麻5例。全部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术中以摘除息肉组织,开放鼻窦引流,纠正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作部分切除或骨折外移。手术以改善鼻腔通气引流为目的,尽量减少对正常粘膜的破坏,缩小手术创面,减少术中术后出血,手术时间最好控制在40~60分钟之间。如病情严重,或手术范围较大,或患者体质较差,则行单侧手术。4~7天后,视患者恢复情况再行对侧手术。术中均全程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备好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等应激抢救设备。

术后鼻腔处理:术毕,吸净鼻腔分泌物及积血块,明胶海棉敷贴创面。如出渗血较多或肝功能异常者,加拌止血酶原粉,最后用医用膨胀止血绵填塞鼻腔。同时于一侧鼻腔留置直径3mm,长约12cm的硅胶通气管一根,小纱布包扎鼻前孔。患者返回病房后,续予心电监护,并输液、止血、止痛、维生素、小剂量皮质激素等药物。心肺功能较差者,予低流量吸氧。如病情稳定,心电监护6小时后撒离。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或全麻患者,心电监护24小时稳定后再撤离。24~36小时后,一次性取出一侧鼻腔填塞物,并拔除留置能通气管。如无明显出血,则双侧同时拔除,如有较多出血,另一侧则次日拔除。二天后用含肾上素的生理盐水(1∶100000)冲洗鼻腔,清除鼻腔积涕及残存在创面的明胶海绵。以后每两天清理术腔一次。出院前分别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甲硝唑依次冲洗上颌窦。出院后第一个月,每周复查清理术腔一次;第二个月,每二周复查一次,必要时再行鼻内镜下清理,直至完全康复。术后并存疾病同术前处理,如有变化则请相关科室处理。

2.结果

经过系统的围手术期处理,126例患者中,除一例因术后心电图示新发心肌梗塞,一例因有3次手术史,术中出血较多,只完成单手术外(患者及家属拒绝对侧再行手术),余下124例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5例因病情较重,或体质虚弱,或并存疾病较重,或有多次手术史等原因,行分次手术,其余全部一次手术。术中出血量20~50m153例,100~200ml居上43例,200~300ml 3例。1例因舒芬太尼强化麻醉过深,出现呼吸抑制,血块不能及时吐出而堵塞窒息,经及时处理后继续完成手术。未发生一例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后评估疗效:治愈94例(74.6%),好转27例(21.4%),无效5例(含2例单侧手术,3例复发),总有效率96.0%。

3.讨论

人类进入老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免疫功能逐渐下降,脏器功能也进入衰老过程,疾病也会随之增多。据报道,约17%的老年人患有慢性鼻窦炎,占老年人常见到疾病的第六位,而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应首选功能性鼻内镜微创手术。然而,控制好并存疾病,降低术前、术中和术后风险因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3.1 术前治疗:患者入院后,对患者作系统全面体检,仔细了解和发现并存疾病,准确把握患者当前的身体状况,对并存疾病请相关科室会诊,对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手术的风险因素应予去除或控制在安全范围。高血压患者术前应把血压控制在160/95mmHg以下,以减少术中出血和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1mmol/L以下,且无酮症或酸中毒发生,以利于手术后创面愈合。对有心脏疾病,应作较详细的检查,主要了解血气分析、三氧浓度和当前肺功能状况。术前须戒除吸烟,控制肺部感染,控制哮喘发作。对肺心病患者,在相关科室的指导下,予调整心肺功能在相对安全范围。对肝肾功能明显异常的患者,也要调整在正常范围。

术前主刀医生应与患者主动充分沟通,让患者了解手术的大概情况,肯定手术的必要性,通俗地回答患者提出的有关手术与治疗的问题,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及家属配合,调整患者心态,减少术中心血管系统的波动影响。对于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平时常用的抗血小板和扩血管等药物,易增加术中术后创口出血渗血,应于术前一周停药,术后一周再恢复使用。

3.2 术中治疗:术中麻醉要充分,尽量选择局麻或强化麻醉,以减少麻醉风险。体质较差者则选择全麻。局麻或强化麻醉者,术中须与患者适度交流,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有利于调整患者心态,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同时做好血压、心电、血氧浓度等监测。术者应具备熟练的鼻内镜手术技巧,操作轻柔,动作干净利落,减少不必要的鼻腔黏膜损伤。局麻患者用0.5%丁卡因20ml加0.1%肾上腺素1~2ml的湿棉片做鼻腔粘膜表麻,必要时加1%利多卡因作沟突、鼻丘和中鼻甲后端附着处各注射0.5~1.0ml局部浸润麻醉。对术中出血,先用含肾上腺素棉球压迫填塞,双侧鼻腔轮流手术。取出棉球后,如仍有出血则及时用双极电凝止血。如在血液中盲目操作,极易导致误伤。对下鼻甲肥大而体质虚弱者,于根部适度骨折外移,能改善通气则可,不一定作下鼻甲手术以减少创面渗血。我们主张一次手术时间尽量控制在40~60分钟,超时手术,血管因肾上腺素减效易产生扩张性出血,影响操作,同时也易带来老年患者烦躁紧张心理,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术毕,对肝功异常或出血者,用明胶海棉加止血酶原粉敷贴创面和堵塞筛窦前组窦腔,膨胀止血海绵堵塞鼻腔,上述处理止血效果好,且术后减少中鼻罕与外测壁产主粘连。同时,硅胶管留置一侧鼻腔,以减少因双鼻腔填塞后出现的吞咽困难。

3.3 术后治疗:术后常规给予输液、抗感染、止血、维生素、皮质激素等治疗。并继续控制并存疾病,重点控制高血压与高血糖。对心肺功能异常者适度吸氧和镇痛,并注意控制输液总量和输液速度,维持液体出入量的平衡。术后24小时作好心电监护,发现情况及时处理。术后24~3小时取出一侧或双侧鼻腔填塞物,使鼻腔保持自然通气。每二天清理鼻腔,清除残留创面的明胶海绵、血痂和积涕。同时,每1~2小时用生理盐水(浙江朗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喷鼻腔,保持鼻腔湿润,软化痂皮,通畅引流,促进创面愈合。出院前常规作双上额窦冲洗,

术后5~7天出院。出院后患者定期门诊复查,及时清除痂皮、囊泡、肉芽,以改善鼻腔鼻窦通气弓l流,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手术疗效本组研究总结发现,对于经过系统围手术期的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的疗效与国内洗志等[1]报道的成人组疗效和崔朝阳等[2]报道老年组疗效相比,基本相同。我们认为,经过系统的围手术期治疗,对于提高老年人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手术安全和手术效果,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是治疗老年人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洗志,盖锡球,叶锦华,等.围手术后期处理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鼻窦粘膜转归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6,17(3):29-30.

[2] 崔朝阳,王启荣,韩飞,等.老年人慢性鼻一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功能性鼻内镜围手术期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2(23):1082-1084.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

鼻内镜手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 组织创伤小, 对鼻腔及鼻窦正常的解剖结构损伤小, 能促进鼻腔和鼻窦的功能恢复。研究证实,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开展, 慢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一次手术治愈率达到90%~95%[1]。我院近年来采用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取得良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五官科2008年5月~2010年9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共计88例, 其中男67例, 女21例, 年龄25~66岁, 平均年龄 (35.54±6.89) 岁, 病程6月~5年, 平均病程 (8.75±3.40) 月;患者均表现为鼻塞、头痛、流脓涕症状;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评定参照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2], 其中I型2期13例, I型3期12例, II型1期14例, II型2期10例, II型3期16例, III型23例。

1.2 治疗方法

对于I、II型患者采用局部麻醉, 对于III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在鼻内窥镜电视显示仪直视引导下, 根据病变程度范围决定手术方法, 开放窦口, 清理窦口障碍, 切除粘连, 矫正鼻中隔偏曲, 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畸形, 使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 48小时内取出, 并用双氧水冲洗鼻腔;术后予以抗生素治疗控制炎症, 局部配合使用抗组胺药、类固醇类药物。术后1月内, 1星期内清理鼻腔一次。1个月后适当延长时间, 每2星期左右进行1次清理, 以利于黏膜的恢复。回访半年以上, 直至术腔上皮化。

1.3 疗效判断

参照1997海口标准[2]。以术后6个月的鼻内镜检查结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 (1) 治愈:症状消失, 鼻内镜检查术腔黏膜上皮化, 窦口开放良好, 无脓性分泌物; (2) 好转:症状明显改善, 鼻内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肿组织形成, 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3)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鼻内镜检查见窦腔粘连, 息肉形成, 窦口开放不良。

2 结果

对病人进行随访6~l2个月, 共治愈78例, 无效10例, 有效率为88.64%;分型统计其临床疗效, 结果示3型治疗其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广泛运用, 内窥镜鼻窦手术已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手段之一, 与传统的全部刮除鼻窦内黏膜的的破坏手术相比, 其具有组织损伤小, 保留鼻腔及副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 促使鼻腔、鼻窦黏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恢复, 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3]。

手术操作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 术前应完善相关检查, 通过鼻内镜或CT检查, 观察病变部位、熟悉其解剖结构。在手术操作过程中, 医师应在内镜下辨别细微结构, 清除其病变组织, 并开放引流。术中应明确辨别眶纸板, 筛板、泪骨等重要解剖结构[4], 避免术中出错。对于鼻中隔偏曲矫正, 应当去除鼻腔通气障碍。术中应尽量保留中鼻甲, 对中鼻甲与鼻中隔面相贴或距离过小者, 可采用纱条做上鼻道填塞。手术应当完整切除钩突。

由于手术治疗的目的只是去除不可逆病变如结构畸形、纤维增生等, 改善中鼻道和鼻窦引流, 为消除炎症提供一定条件[5]。成功的手术是治疗的第一阶段, 术后有效处理同样十分重要[6]。术后2周为术腔清洁阶段, 应当去除术腔干痂及分泌物, 保障鼻道通畅引流, 并可采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局部用药。术后1~3个月内容易出现术腔粘连、水肿、肉芽组织增生等情况, 一旦发现黏膜有肉芽、囊泡及息肉等情况, 可局部用射频点灼;鼻腔粘连及时去除粘连带;对囊泡可采用刺破法, 并吸尽分泌物;发现窦口狭窄或闭锁者要及时扩大[7,8]。

综上, 鼻内镜鼻腔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优势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

[2]张勤修, 刘世喜.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分会.慢性慢性鼻窦炎疗效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鼻内镜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

[3]张录.鼻窦内窥镜下治疗鼻息肉/鼻窦炎34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 2010, 18 (3) :73.

[4]姜积辉.鼻内镜手术治疗9 0例慢性鼻窦炎疗效评价[J].中外医疗, 2010, (15) :97.

[5]Palmer JN, Kennedy DW.Medical management in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surgery failures.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3, 11 (1) :6-12.

[6]刘朝军, 李其庆, 王节.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328例[J].安徽医学, 2010, 31 (9) :1063-1065.

[7]杨国存, 胡建文, 曾一民.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200例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5, 1l (3) :279-282.

上一篇:教师自主性下一篇:财政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