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2024-07-04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精选10篇)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我院导管室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1300多例患者中, 共检出心肌桥12例, 单桥10例:其中7例心肌桥位于前降支, 3例位于回旋支;双桥2例, 位于前降支和回旋支。均为男性, 年龄为39~76岁, 中位数年龄为54.6岁。对7例单桥前降支病变的患者行介入治疗, 临床诊断均为稳定型心绞痛。

1.2 操作方法

全部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左冠状动脉造影常规采用左前斜加头、左前斜加足、右前斜加头、右前斜加足体位投照。右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左前斜、右前斜体位。对每一冠状动脉节段进行整个心动周期观察, 仅在收缩期出现某一冠状动脉节段狭窄, 在舒张期其内径恢复正常, 提示该冠状动脉节段狭窄可能为心肌桥压迫所致。为进一步排除冠脉痉挛, 于冠状动脉内注入100~200μg硝酸甘油后观察壁冠状动脉, 如为心肌桥则其收缩期狭窄反而有不同程度加重。心肌桥狭窄程度按Nobel的分析法分为3级:1级, <50%;2级, 50%~75%;3级, >75%。对7例单桥前降支病变的患者行介入治疗。病变均位于前降支中段, 狭窄程度为80%~90% (85%±5%) , 平均长度为 (17±4) mm (15~20mm) , 血管直径2.5~3.5mm, 均未进行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Fire支架, 置入支架后即刻造影显示未见收缩期狭窄。术前3d始口服阿司匹林0.1g、氯吡格雷0.75g均每日1次。术中常规给予肝素1万U, 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 (克塞) 0.6mL, 每日2次皮下注射, 共7d;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3个月, 以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1.3 成功标准

在未进行球囊预扩张的情况下, 支架顺利到达靶病变释放, 释放后造影证实收缩期狭窄<10%, 而且住院期间无主要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搭桥、再次介入治疗、死亡等) 。

2 结果

接受介入治疗的7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 均为前降支中段单桥病变, 狭窄程度按Nobel分级标准均达到3级, 临床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绞痛症状。所有病例支架置入后即刻造影, 效果满意, 心脏收缩期的“挤乳现象”消失, 无残余狭窄。术后病人的心绞痛症状都有明显缓解。随访期间6~30个月均无典型心绞痛症状发作。

3 结语

正常情况下, 冠状动脉 (冠脉) 及其主要分支走行于心外膜表面的脂肪组织中, 如果冠脉的某一段穿行于心肌纤维中, 则这段被心肌纤维覆盖的血管称为壁冠脉, 而覆盖于该段冠脉表面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目前认为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冠脉畸形, 男性多于女性, 黄种人及黑种人的出现率高, 在半数以上, 而白种人不到四分之一。1922年Grainicanu首先描述了心肌桥的存在, 直到1960年Portsman和Iwing才率先报道了心肌桥的影像学表现——收缩期狭窄。心肌桥的生前诊断主要依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其诊断标准为至少在两个投照体位上发现冠脉呈典型的收缩期一过性狭窄征象, 即冠脉某一段收缩期变窄而舒张期恢复正常, 也就是出现所谓的“挤奶效应”或“吸吮效应”。临床实践认为冠状动脉造影检出心肌桥最有效的体位是左、右前斜位, 而左、右前斜加头位可能更清楚。能否显示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的压迫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心肌桥的厚度和宽度; (2) 心肌桥与壁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 (3) 壁冠状动脉周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的多少; (4) 血管扩张剂 (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可加重收缩期狭窄, 而血管收缩剂 (麦角新碱、新福林、去甲肾上腺素) 则减轻收缩期的狭窄; (5) 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有粥样硬化狭窄, 降低了其心肌桥远段的压力, 使可能使存在的收缩期狭窄显示不清。

心肌桥在人群中的检出率文献报道差异较大, 在0.5%~16%之间, 明显低于尸检发现率 (5.4%~85.7%) 。本研究中心肌桥检出率为0.9%, 与文献相符。

关于心肌桥存在的临床意义尚有争论。过去不少学者认为心肌桥是冠脉的一种良性解剖变异, 但近年更多的研究揭示它在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乃至心肌梗死和猝死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运用冠脉造影及冠脉内超声对肌桥段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发现, 心肌桥不仅使收缩期心肌血流灌注减少, 也使舒张早、中期血流灌注受到限制, 从而明显降低了冠脉的血流储备。此外, 由于心肌桥使壁冠脉反复受压和扭曲, 可导致内皮受损, 易于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冠脉痉挛;壁冠脉近端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并存在血液湍流, 从而易于引起血管内膜损伤而继发动脉粥样硬化, 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生血栓形成及冠脉痉挛, 从而导致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临床上表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甚至心源性猝死。本研究中12例心肌桥患者均有发作性胸闷、胸痛症状, 且患者静息或负荷心电图上有缺血性ST-T改变, 充分证明了上述观点。

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的治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相同, 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治疗, 其负性变力和变时作用能降低心率, 使舒张期延长、减轻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的压迫及减少心肌耗氧, 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和改善心电图缺血改变。国外对心肌桥的治疗选用心肌松解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随着支架的出现, 2000年国外开始用支架术治疗心肌桥;近几年来, 国内仅少数医院对直接支架置入治疗心肌桥有所报道。支架置入治疗心肌桥大多采取球囊预扩张, 以便充分了解病变特点。但是球囊预扩张也有许多问题: (1) 预扩张会对靶病变周围血管造成损伤, 可能增加再狭窄的发生率; (2) 扩张后易损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导致急性血管闭塞、血栓形成、无血流等并发症; (3) 增加X线曝光时间, 延长治疗时间; (4) 多使用了冠状动脉球囊, 增加了手术费用。随着支架性能的不断改进, 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治疗心肌桥愈受认可。本研究中有明显心绞痛症状的心肌桥患者, 直接置入支架后, 血管受压影像完全消失, 随访6~30个月, 胸痛无复发, 复查平板运动试验无缺血性ST-T改变, 取得了极好的疗效。虽然如此, 直接冠状动脉心肌桥支架置入后是否能降低再狭窄率, 其远期疗效和应用前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体会到, 适合冠状动脉直接支架置入的病变应具备如下特点: (1) 限于A和B1型病变; (2) 病变近端无严重迂曲; (3) 位于血管的近、中段; (4) 狭窄程度Nobel分级3级, 且小于90%。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置入术治疗心肌桥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 检出的7例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患者, 未进行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支架。结果支架置入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肌桥在心脏收缩期的狭窄均消失, 残余狭窄不明显。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明显, 术后随访6~30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置入术治疗心肌桥是有效、安全的, 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远期预后需要更多的病例分析。

关键词:心肌桥,支架,冠状动脉疾病

参考文献

[1]董敏, 钱菊英.冠状动脉心肌桥研究现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474~476.

[2]霍勇, 高炜, 张励庭, 等.冠脉心肌桥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8, 6:9710.

[3]Winter R J, Kok WEM, Piek JJ, et al.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a myocardial bridge, nor a benign condition[J].Heart, 1998, 80:91~93.

[4]刑波.心肌桥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 2000, 40:55~57.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第2篇

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3种,即单纯药物治疗、手术搭桥、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为一种创伤小、安全性强的介入手术,已成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冠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但是它会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术后的并发症。本文总结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通过在临床中建立PCI术后严格的护理及观察程序,加强抗凝治疗,严格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和监护,严格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包扎、制动,注重术后的迷走反射及低血压的补液治疗,能预防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明显减少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可能发生的血栓、出血、低血压等术后并发症。

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严格抗凝治疗:支架植入术最重要的并发症是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植入支架后24小时内及2周内。术后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和合理的抗凝治疗。①低分子肝素:术后6小时开始,下腹壁皮下注射0.3ml或0.4ml,每12小时1次,持续7~14天。②有效抗凝指标是:术后24小时APTT要达到并维持在正常值的2倍。根据APTT检测结果,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应严格控制肝素浓度800~1000U/H,使用肝素期间APTT为正常值(27.3~38.7)的1.5~2.5倍,当APTT高于2.5倍时,警惕有出血的危险,APTT低于1.5倍时,提示有血栓形成。③在抗凝药物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a.注意观察症状的变化,尤其是胸痛是否得到缓解,胸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b.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及注射部位出血。c.对于静脉应用,应注意输液速度,并注意观察输液肢体有无疼痛及异常感觉,皮下注射者注射部位选择腹壁脐周皮下,注射者用左手拇、食2指捏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固定注射器针头垂直插入,进针约1cm左右,回抽无回血,将药液缓慢注入皮下脂肪组织内,注射完毕后,顺进针角度拔针,局部压迫1分钟,每次更换注射部位,严格无菌操作。d.健康指导:抗凝治疗前,向患者说明抗凝药物的作用及应用目的,消除患者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皮下注射,特别是局部有出血斑者,往往有担心及恐惧感,因此,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需对患者耐心细致讲解该药应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时讲解可能出现的局部轻度出血不良反应,这种局部轻度出血不会影响全身,以消除患者的担心和恐惧情绪,使患者能愉快的接受治疗。术后指导患者坚持按医嘱服用阿司匹林、氯比格雷等抗凝剂3~12个月。

心理护理:此阶段患者情绪紧张是导致冠脉痉挛的常见诱因。持续剧烈的冠脉痉挛可导致支架内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因此,要注重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术前可采取宣教、放录像、发放资料、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介绍亲身体会等方式,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告诉患者术后在CCU安全可获保障等。

穿刺部位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穿刺部位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与穿刺部位欠妥,重复穿刺,术中应用肝素、更换体位不当或局部加压的沙袋移位等有关。①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供抗凝药物和常规用药及采血,避免反复穿刺引起出血;②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进软食,避免粗纤维、骨、刺及脆硬食物损伤黏膜引起出血。③拔管的护理:术毕保留股动脉鞘管期间存在鞘管断裂引起出血等危险因素,因此,术后须拔除股动脉鞘管。护理实践证明,术后4~6小时多数患者病情均能恢复平稳,凝血功能部分恢复,即可进行拔管。④延长卧床时间:以往术后24小时即下地或过早活动,易发生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因此采取拔管后8小时内手术肢体完全制动,绝对平卧24小时,48小时内可在床上活动,48小时后可在床旁轻微活动,72小时后可下床活动。

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

低血压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冠状动脉残余阻塞或再阻塞,血容量不足,迷走神经张力高,心包天塞,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术中失血、术中及术后应用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剂及镁极化液。

低血压的护理措施:①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尿量,观察有无伤口出血对于高血压、高龄、极低心功能患者,须认真对照其基础血压及脉压,综合分析整体状况,准确判断血压情况。一般术后3小时内,需观察是否出现恶心、大汗,此症状常为低血压或休克先兆。不明原因的低血压,排除血容量不足外,如患者心电图无明显变化,要检查有无腹膜后出血、穿刺部位内出血、冠状动脉穿孔。发生出血时,立即调整抗凝剂剂量并对症处理。a.针对患者紧张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b.术前禁食4小时;c.术后立即恢复进食;d.24小时内至少保证两条静脉通道,及时补足血容量。其后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②预防拔管综合征:拔管综合征指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可能发生的心律失常、低血压或休克及冠脉痉挛严格抗凝治疗后,股动脉伤口止血难度很大。拔管后须立即压迫止血,但若用力过度、或双侧伤口同时按压,右冠脉病变,可致迷走神经反射性心动过缓,使回心血量减少发生休克。预防措施:a.按压伤口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動脉搏动为准;b.两侧股动脉穿刺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c.紧张、伤口剧痛的患者,必须使患者身心放松,同时在伤口处皮下注射利多卡因50~100mg。此后未再发生拔管时病情异常改变。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09年12月48例CHD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14例;年龄38~85岁, 中位年龄59.5岁;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37例, 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

1.2 方法

术前3d开始服用阿司匹林150mg, 每天1次;噻氯匹定 (抵克力得) 250mg, 每天2次;地尔硫艹卓 (合心爽) 30mg, 每天4次。术中给予肝素1mg/kg抗凝, 以后手术每延长1h, 再给予10mg。术后给予肝素6mg/h, 维持1~2d;口服噻氯匹定250mg, 每天2次;阿司匹林300mg, 每天1次;硝酸异山梨酯5~10mg, 每天3次;地尔硫艹卓30mg, 每天3次[1]。所有支架经股动脉或是经桡动脉导入。将导管沿动脉血管走向送到冠状动脉开口处, 然后将引导钢丝沿导管送至病变的冠状动脉远端, 最后将支架沿钢丝送至冠状动脉的狭窄病变处, 用压力泵加压将支架膨胀释放在病变处, 减压后把球囊取出。

2结果

48例患者104处病变中共置入132个支架。手术过程中无支架脱落, 手术成功率达100%。术中未发现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和其他血管并发症。术中支架置入后远端发生血管夹层1例, 紧急置入第2枚支架后, 夹层随即消失, 远端血流TIMIH Ⅰ级。冠状动脉穿孔1例, 患者为严重钙化病变引起, 高压球囊扩张后见造影剂渗漏, 用原支架球囊封堵, 同时给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10min后造影见造影剂无渗漏, 远端血流TIMI Ⅲ级, 心脏超声显示有少量心包积液, 量约50ml, 未行心包穿刺。术后残余狭窄程度明显降低。心绞痛明显得到缓解, 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

3讨论

CHD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 临床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 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 并可能伴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CHD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但有研究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根据其临床症状, CHD可分为5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猝死型。从20世纪初开始, 人们就为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CHD而不懈地努力着, 最初人类只能缓解和减轻症状来解决CHD带来的痛苦,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 人们逐渐掌握了手术根治的方法和运用支架治疗的手段。可以说, 目前CHD的治疗已进入了介入手术治疗时代, 由于介入手术疗效好、痛苦小, 已被越来越多的CHD患者所接受[2,3]。

支架置入术治疗的优点是应用相对简便, 避免或减少全麻、开胸、体外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和康复时间等。重复冠状动脉介入术比重复冠状动脉搭桥术简便易行, 而且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达到血运重建。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更新改进和手术医师的经验积累, 其安全性和远期效果越来越明显提高。与药物治疗相比其病死率或严重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4]。但冠状动脉支架也有其不足或局限性, 对多支弥漫性病变, 心功能严重受损患者, 冠状动脉搭桥术可能是更佳选择。此外, 支架置入术易形成急性和亚急性血栓。置入支架后使血管壁的内膜光滑度下降, 易引发急性血栓的形成, 易引发出血及血管并发症。置入支架过程中支架有可能损伤到血管内皮或脂质斑块引发出血及血管并发症[5]。支架置入后由于支架的张力作用易导致近段或远段发生夹层。支架强大的张力在扩张血管的同时易压迫血管周围的分支, 甚至造成分支闭塞。由于支架的质量问题或张力不够有发生脱落的可能, 脱落的支架在血液中形成栓塞。若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可造成严重的感染。支架的张力过大超过了冠状动脉的适应能力, 造成冠状动脉破裂穿孔。支架置入后, 由于血栓的形成, 血栓堆积造成支架内再狭窄。晚期易形成冠状动脉瘤。各种试验结果显示,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使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 运动耐量提高, 生活质量改善。对那些心肌缺血症状重的患者以及希望保持体力劳动的有症状患者更易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支架由特种金属材料制成, 一旦成功置入病变处, 不会垮、不会移位、不存在使用期限的问题[6]。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是治疗CHD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所以CHD患者应及时安装支架, 避免发生心律失常或猝死[7]。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后, CHD患者要坚持按医师要求按时按量服药, 同时每2~3个月定期检查1次血脂、血糖、血压、血液黏稠度等, 并要适当运动, 以散步最好。另外, 要严格禁烟, 稳定心态, 自觉养成遇事不急不躁、劳逸适度的心理行为习惯[8]。

参考文献

[1]Moses JW, Leon MB, Popma JJ, et al.Sirolimus-eluting stents versus standard stents in patients with stenosis in a native coronary artery[J].N Engl J Med, 2007, 349 (14) :1315-1323.

[2]倪和萍, 汪明峰, 张雪娇, 等.Firebird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原发病变[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 13 (5) :396-398.

[3]中国康复医学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心血管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冠心病心脏康复危险分层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6, 12 (3) :195.

[4]刘敏, 戴俊.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12 (1) :13.

[5]蔡明, 李建华.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PTCA及支架术后心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8, 23 (3) :243.

[6]王雪雯.急性缺血冠脉综合征//王士雯, 钱方毅.老年心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64-372.

[7]徐默玲, 陈亚萍, 郑义通, 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情况[J].实用老年医学, 2003, 17 (1) :27-28.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第4篇

3个月前,我因患有严重的冠心病而做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术后恢复情况良好。但出院时医生嘱咐我要继续、长期地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但我服用阿司匹林一段时间后,胃部不大舒服。请问,我还可以服用其他药物吗?

浙江 张万泉

张万泉读者: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但该手术并非一劳永逸,进行了该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后仍需坚持进行药物治疗,以保证血管通畅,减少冠心病复发的几率。一般来说,做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后可服用以下4种药物:

1.辛伐他汀。该药除了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还能有效地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辛伐他汀的用法为:每日服1次,每次服20毫克。

2.阿司匹林。该药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的作用,可有效地预防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阿司匹林的用法为:每日服1次,每次服100毫克,可长期服用。

3.氯吡格雷。该药也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但其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不同。氯吡格雷的用法为:每日服1次、每次服75毫克,应至少服用1年以上。

4.麝香保心丸。该药具有保护血管、稳定动脉硬化斑块、降压、调脂、促进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麝香保心丸的用法为:每日服3次,每次服2粒,可长期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辛伐他汀可引起肝脏血清转氨酶的轻度升高,因此患者在服用该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而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胃部不适的患者则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胃黏膜保护剂或抑制胃酸的药物进行治疗,但除非经过医生的允许,否则不可轻易停用阿司匹林。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1例冠心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整体护理组 (A组) 和常规护理组 (B组) , 其中A组26例, 男14例, 女12例, 年龄50~74岁, 平均58.4岁;B组25例, 男13例, 女12例, 年龄51~80岁, 平均57.2岁, 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约在70%以上, 双支或多支病变21例, 单支病变30例, 上述病例手术均获成功。

1.2 手术方式

在局麻下, 经皮右 (或左) 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后, 医师以特制球囊导管扩张病变部位, 然后将带有支架的球囊导管送至病变部位, 使狭窄部位扩张, 血流增加, 置入心血管支架, 之后将支架永久嵌入患者冠状动脉内膜。

1.3 护理

A组患者以整体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围术期护理, 由一名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负责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护理过程,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护理方案, 不但要考虑疾病、生活等方面的护理需求, 还要对其心理需求给予重视和评估以有效满足其合理需求[4]。B组患者按照传统的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治疗、并发症的情况、运动和饮食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来制定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均参加相关培训, 护理内容具有统一性。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3.1 术前护理

术前1 d给予腕部及双侧股动脉区备皮 (以免桡动脉穿刺失败时改股动脉) , 做好造影剂碘皮试和术后应用的抗生素皮试、术前心电图检查及各项术前检查。术前4 h禁食禁水, 进入导管室前排空膀胱。患者术前一般均有焦虑、恐惧心理, 护士应向患者介绍与手术有关的知识, 认真倾听患者顾虑, 有的放矢地解决患者问题, 帮助其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原理、过程和注意事项, 介绍患者认识病房中手术成功的病友, 交流经验, 令其对整个手术过程了如指掌, 缓解其恐惧紧张情绪。术后患者需卧床24 h, 练习床上大小便。

1.3.2 术中护理

将患者于手术台上取平卧位, 建立静脉通道, 予心前区及心尖部贴除颤电极, 床旁心电监护, 除颤机备用, 以防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时发生意外, 连接压力表并调零点。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及心电图的变化, 并记录球囊扩张时间。在术中密切观察情况, 及时汇报病情以配合医生而保证手术安全。术中准确记录肝素给予、追加、结束时间及造影剂的剂量等。

1.3.3 术后护理

1.3.3. 1 一般护理

重症监护室心电监护24~48 h, 定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患者穿刺处上肢制动8 h, 适当抬高, 以促进静脉回流, 防止水肿发生, 定时观察手部末梢循环情况[5];指导并帮助患者活动健侧肢体, 按摩腰背部肌肉,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和压疮[3]。严密观察每30 min观察并记录一次有无心绞痛复发、桡动脉穿刺点渗血、出血等情况, 平稳后可改为每1小时一次, 测体温每4小时一次。24 h内应饮水在2000 ml以上,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禁食胀气食物, 如牛奶、豆类食品。

1.3.3. 2 基础护理

术后保持患者口腔、皮肤清洁, 卧床期间协助患者进食、服药, 给予床上擦浴。给患者安静的环境, 各项操作动作要轻柔, 尽量避免干扰患者, 必要时可给予安定等镇静剂, 以确保患者睡眠良好, 以利康复。

1.3.3. 3 饮食护理

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 多饮水, 禁烟酒, 保持排便通畅, 以利于造影剂排泄, 改善心血管发病危险因素, 避免增强心脏负担。

1.3.3. 4 穿刺部位的观察

术后3 d内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干燥, 观察肢体末梢血运, 观察颜色、温度、有无疼痛、发麻、发凉等,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1.3.3.5防护并发症

(1) 术后24 h内及2周内容易发生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 术后要遵医嘱给予合理的抗凝治疗, 指导患者坚持遵医嘱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抗凝剂, 每周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同时注意、呕吐物等有无出血倾向。情绪紧张往往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 持续剧烈的冠状动脉痉挛会引起支架同血栓反聚集、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 要做好恰当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心电监护, 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心悸等, 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 (2) 术后易发生低血压, 可能与患者紧张、禁食、禁饮、术中失血、术中及术后应用血管扩张剂等因素相关,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术后24 h内至少保证两条静脉通路, 及时补充血容量, 必要时可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0~1000 ml快速静脉滴入, 回病房后应暂停输入血管扩张剂, 如必须应用血管扩张剂可在补足血容量之后。 (3) 迷走神经反射, 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出冷汗、恶心、呕吐、视力模糊, 多于拔出动脉鞘管压迫止血的5~10 min时发生, 因此介入手术前禁食以4 h为宜, 术后要补充液体, 以葡萄糖溶液为主, 以免血容量不足, 引发过度迷走神经反射。拔鞘管后30 min内, 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及心电图、面色、表情等, 询问患者有无头晕、恶心, 如有上述情况立即予以吸氧, 取去枕平卧位, 遵医嘱静脉推注阿托品1 mg、多巴胺10~20 mg等。

1.3.4出院指导

嘱患者注意休息, 保持情绪稳定, 保证睡眠充足, 适当运动, 绝对戒烟酒, 适当活动, 遵医嘱规律用药, 一个月后复查, 定期来院复查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凝四项及INR值等。一旦出现心前区不适等症状时, 要立即和医生联系。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低血压、迷走神经反射等) 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差五个等级, 总满意=非常满意+较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护理后, 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护理满意度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与B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并有年轻化趋势。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冠脉介入治疗广泛应用, 其成功除取决于术者具有精湛的技术、娴熟的操作技巧以外, 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6]。整体护理模式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 把生理护理、心理护理、社会护理作为一个整体, 相较于传统护理提供片段式的照顾, 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无缝隙的护理[7]。本文对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模式, 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明显降低, 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因此采用整体护理模式对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护理,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秀芳, 杨继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健康教育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10, 29 (5) :155.

[2]倪青.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 :738-739.

[3]马惠贤, 古永华, 朱洁.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4) :210-211.

[4]任芹芹.整体护理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6) :43-44.

[5]乔彬, 孔岩, 房玲.13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的护理与健康教育[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7) :57.

[6]张艳红, 邓梅珍, 伦爱美, 等.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9) :72-73.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本院94例择期行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7例。对照组男31例,女16例;年龄47~64岁,平均(55.2±4.9)岁。研究组男30例,女17例;年龄45~65岁,平均(54.9±5.2)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价值。

1.2方法:对照组经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治疗,取平卧位,经一侧腹股沟行穿刺,插入动脉鞘管,注入3000单位肝素,对左右侧冠状动脉分别行多角度投照,获取冠状动脉影像。研究组经血管内超声指导治疗,选取血管内超声检查仪(频率:40Hz,成像导丝:3.6F×135cm),将引导导丝插入靶血管远端,于冠状动脉中注入硝酸甘油200g;沿导丝将冠状动脉内超声导管置入病变血管远端,逐渐撤回超声导管,获取病变血管远端、病变血管近端、病变处血管横截面图像。根据评估结果选取适当支架。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支架置入率,术后1年随访,统计两组再狭窄率及病死率。

1.4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支架置入率对比:研究组置入44例,置入率93.62%(44/47),对照组置入36例,置入率76.60%(36/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再狭窄率及病死率对比:两组再狭窄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是多发心血管疾病类型,具有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等特征,及早确诊并采取对应处理措施对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传统多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实施支架置入术,该技术有助于临床医师查看造影剂填充冠状动脉状况,进而对冠状动脉病变狭窄度及长度进行有效评估,但冠状动脉造影易受投射角度限制,导致其难以有效呈现血管腔三维结果,因而无法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结构性质。此外,弥漫性病变引起的管腔内斑块偏心性及病变缩短等均会对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产生影响。而血管内超声是一种微型导管超声换能器及成像技术,可提高图像分辨率,且能在活体中探查管腔及血管壁,准确辨别斑块性质。由本研究结果可以得知,研究组支架置入率、病死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相较于冠状动脉造影技术,血管内超声在支架置入术中应用效果更加显著,主要是因血管内超声可更精确呈现病变性质、范围、程度和血管直径,进而帮助术者选取最佳介入器械,以此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远期预后。

综上所述,采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置入率,降低病死率。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本院94例择期行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7例。对照组经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治疗,研究组经血管内超声指导治疗。对比两组支架置入率,术后1年随访,统计两组再狭窄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再狭窄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支架置入率93.62%高于对照组76.60%,病死率2.13%低于对照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置入率,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参考文献

[1]梁德明.血管内超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引导下支架植入术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2):188-192.

[2]谭文亮,阳军,罗进,等.血管内超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5):15-17.

[3]银艳.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21):117-118.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第7篇

关键词: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预见性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STENT)是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介入性治疗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也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预见性护理是指患者症状未显现前预测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和预见某种症状,并能针对性采取有效的护理[1]。因此,对STENT术后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系统掌握术后并发症的特征,寻找较好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本文自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针对STENT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STENT术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36~74岁,急性心肌梗死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3例。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STENT术患者60例设为干预组,男44例,女16例,年龄40~76岁,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中置入1~3个支架,术后在病区进行监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以下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

1.2.1 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

STENT术后心肌再灌注易发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缓慢性心律失常等。支架放入左前降支及回旋支动脉内,尤其是放入左前降支近中段时,易发生室颤;支架放入右冠状动脉内则易发生窦缓、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2]。因此术后交接时要了解放支架的位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h,并接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电波形、心率、节律、血压变化,注意有无心律失常表现,一般在术后4h内每30分min监测1次,如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时有可能转成致命性心律失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1.2.2 胸痛

STENT术后胸痛或胸部不适的原因很多,大体上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前者包括冠状动脉支架对血管的轻度损伤及牵拉,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反应性心包炎或血液渗出到心包内等因素。其中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急性心包填塞是十分凶险的,如不及时处理将可能危及生命。后者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和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等[3]。因此,术后应注意了解患者有无胸痛、胸闷症状,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并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采取必要措施。同时还应重视STENT术后的心理问题。患者对于异物的置入、支架是否会脱落或折断存在担心,加重思想负担,稍有不适就可能使心理问题躯体化。术前护士应与患者仔细交流,耐心讲解手术方法、目的、注意事项、安全性,征求患者意见,以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1.2.3 血管并发症

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是STENT术后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4]。与大量使用抗凝剂及患者过早或不正确地活动、压迫方法不当、观察不细致有关。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冠脉介入途径,使用TR Band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日本泰尔茂株式会社生产)进行桡动脉穿刺处的压迫止血,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便于观察等优点。术后应用TR Band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时,指导患者加强手指的活动,适当抬高手臂,腕关节制动。术后4h内护理人员要勤巡视、勤观察,每30min观察桡动脉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形成,远端桡动脉搏动是否良好、前臂及上肢有无肿胀、皮肤颜色、温度、有无麻木、胀痛等不适。以后1~2h观察1次,至术后24h为止。术后每隔2h使用特制的注射器进行气囊内空气容积调节解除压迫,如果出现渗血后回注少量气体至止血为准。对手术回房时已有皮下淤血或血肿者,用水笔标好淤血或血肿的范围,以便观察其动态变化,做好班班交接班。如穿刺局部有进行性发展的渗血及血肿应加压包扎,密切观察肿块的硬度、范围、波动,并向患者解释出血原因及有关注意事项,一般可自行吸收,使其稳定情绪。

1.2.4 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

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是由于外周大动脉受到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将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导致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是非常危险的并发症[5]。其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疲乏无力、血压下降(<90/60mm Hg)伴心率减慢(≤50次min)等。术后予中流量吸氧,严密观察心率、血压变化,静脉使用小剂量多巴胺,即有改善心功能不全作用,又可预防血压下降。应注意了解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出汗等迷走神经反射的前驱症状,一旦发现异常马上通知医生及时处理,予加快液体输入速度,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多巴胺10~20mg提高心率、升高血压等快速有效的处理可使患者转危为安。

1.2.5 尿潴留

术后由于卧位、排尿姿势和环境等改变影响患者正常的排尿而发生排尿困难。而患者术后需大量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这样使得排尿困难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术前要训练卧床排尿的习惯。在术前1~2d即开始进行排尿训练,患者感到有尿意时不要立即去卫生间排尿,采取侧卧位或半卧位,放松腹部肌肉,放好尿器,训练患者有意识地排尿,每天排尿训练至少3次以上,以强化排尿反射。

术后护士要密切注意患者是否已排尿,膀胱有无充盈。出现尿潴留时,可行膀胱区按摩、热敷、听流水声等诱导排尿。一旦患者确实无法卧位排尿,应及时为患者留置导尿,消除尿潴留,以免患者用力排便使腹腔内压力和心内压力增加,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脏负荷急剧增加,从而诱发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晕厥甚至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1.2.6 出血

STENT术中用的肝素,术后用的低分子肝素钠、替罗非班等都是抗凝药物,其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血小板减少。教会患者自我监测出血的现象。术后应注意有无出血倾向,评估患者的面色、四肢末梢循环,如有皮下出血、鼻腔及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血尿、颅内出血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术后抗凝药物的剂量,同时确保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到位,防止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并定时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的变化。

1.2.7 造影剂肾病

造影剂肾病(CIN)是排除了其他肾脏损害因素的使用造影剂后2~3d发生的急性肾功能损害。水化治疗是使用最早、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有效降低CIN发生率的方法[6]。术前及时留取血、尿标本,以监测肾功能。术后3h内强化饮水是简便、易行、有效的护理措施,400~500m L/h[7],加速造影剂的排泄。注意患者有无乏力、尿少、水肿等症状,严密观察并正确记录24h尿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例数、发生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χ2=13.94,P<0.01

3 讨论

冠脉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其成功除了取决于术者具有精湛的技术、娴熟的操作技巧以外,术后的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实施预见性护理,要求护士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高的技术水平,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改变了护士工作的观念,改变了以前并发症出现后才采取措施的缺陷,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本文针对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胸痛、血管并发症、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尿潴留、出血、造影剂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时落实一系列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痛苦,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王风云,高海荣.预见性护理程序应用神经内科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12-13.

[2]何光兰,孟凡爱,魏丽.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2,8(11):814-815.

[3]马野,姜丕桥,王赓,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周内胸痛15例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10):799.

[4]马长生.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0.

[5]邢平,魏淑环,张艳铭.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5,21(7):1104-1105.

[6]邹古明,颜红兵.造影剂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5,13(3):194-196.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2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48~75岁,其中腹主动脉瘤7例,胸主动脉瘤5例,12例均为高血压多年突然并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1.2 介入方法

患者平卧,予左侧肘部、右侧腹股沟区局部麻醉,穿刺左侧桡动脉置鞘,将测量标记导管插至升主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夹层形态和位置。行呼吸全身麻醉,主刀医生在患者腹沟下方纵向切开,且需要沿着股动脉的方向进行开刀,将右股动脉分离出之后,在直视下进行股动脉穿刺,将6F猪尾导管置入之后,沿着血管鞘进入导管内,在进管的同时需要注对比剂,保证导管处于真腔的内部,送导管至弓步,对破口部位进行确认,沿着猪尾造影导管孔昂硬长导丝送进之后退出猪尾管,沿着导丝送入主动脉带膜支架,之后确认支架已经到位,进行麻醉的医生需将患者的血压下降到80/60mmHg,并将支架释放。再次进行主动脉造影,对支架的位置及膨胀度程度紧进行观察,同时需要密切注意隔绝的效果,通过带膜支架隔绝真空和夹层间裂口,达到防止夹层动脉瘤破裂的目的。

1.3 结果

手术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承购,且经过有效护理后并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造影显示夹层裂口已完全封闭,同时恢复真腔流血;只有1例患者术后成功随访到现在,恢复情况良好,无严重的心脑血管发生,并发症且无漏血、支架无移位。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发病突然和急剧疼痛带来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层进行不同方式的宣传,向其讲解手术的目的和手术的流程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减轻手术对患者造成的焦虑心理,树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更好的积极配合手术。 (2) 严密监测及控制血压和心率:遵医嘱应用硝普钠、倍他乐克、等药物使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1]。 (3) 应用镇静止痛药:主动脉夹层有临床典型的疼痛,由疼痛刺激全身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患者在短时间内血压、心率会急剧升高,此类情况首要的目的是应用镇静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的疼痛。 (4) 周围动脉搏动的观察与护理:严密观察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颜色、皮肤温度、感觉等以便和术后对比。根据血管撕裂的程度不同、累及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情况的动脉搏动征。如累及髂总动脉,可出现双侧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不对称;累及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可出现颈动脉、桡动脉搏动不对称等。 (5) 完善术前准备:在手术前要做好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的各项准备,嘱咐患者在术前8h内禁食,避免术中出现呕吐现象。 (6) 防止动脉瘤破裂: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增加胸腔压力的活动如深呼吸、剧烈咳嗽、屏气排便等,备好多巴胺、硝普钠、吗啡、杜冷丁等急救药品及必要的抢救器械。

2.2 术后护理

严密监测病情观察及控制血压术后患者入住CCU,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去枕平卧6h,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持续氧气吸入。遵医嘱应用硝普钠1μg/h泵入,控制血压在90~110/60~70mmHg,避免再次夹层分离出血。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1) 内漏:重视患者主诉,如患者诉胸痛,血压升高,应怀疑内漏导致术后动脉瘤增大,出现动脉瘤破裂先兆。 (2) 出血及血肿:与患者应用抗凝药物有关,应严密观察有无皮肤出现、牙龈出血等。术后桡动脉穿刺处12h内勿屈曲、下肢伸直制动24h,密切观察四肢末梢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用手背触试指端皮肤温度,防止腹股沟区血肿的发生。本组病例中出现一例腹股沟区血肿,予重新加压包扎,并局部用毛巾包裹冰块进行冷敷后消退。 (3) 肾功能不全与对比剂用量过大有关,针对手术后患者的尿量、颜色等决定保留导尿管的时间长短,一般保留时间为24h,术后指导患者尽量多饮水,有利于对比剂的排除。 (4) 截瘫和深静脉血栓24h内应协助患者翻身,作床上肢体的按摩和被动运动,术后第二天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但不可剧烈,应循序渐进。

2.3 疼痛的观察

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量的镇静剂和止痛药物,对其疼痛部位和程度,疼痛性质进行记录,严密观察有无低血压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

2.4 饮食和排泄的护理

全麻清醒6h后即可进食,以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主要摄取高营养的纤维食物,如粗粮等,尽量的保持排便的通畅。术后保留导尿管24h,严密观察尿量及颜色。

2.5 心理护理

由于该手术难度高,费用昂贵及术后疼痛,患者常常有焦虑、恐惧感,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刻给予患者信心,并取得家属的配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

2.6 健康指导

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胸腔内压增高的因素如猛烈转身、腰腹过屈,深蹲位及剧烈咳嗽等,主要摄取容易消化且清淡的食物,比如:维生素、纤维素、高蛋白等;及时的调整、指导患者服用的抗高压药物及抗凝药物及药物使用量,对其进行血压检查;

2.7 术后定期复查

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CT及凝血功能,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3 小结

主动脉夹层带膜支架置入术是今年来我国医疗领域的新技术,有效的减少了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成功的提高了救治率,通过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重视心理护理、积极控制好血压、做好全程的健康教育和术后随访工作,对促进手术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总结了12例主动脉夹层Ⅲ型患者行覆膜支架置入术前、术后的护理。护理重点包括有效的监护如严密监测血压、心率;术肢及伤口的观察;疼痛的观察;重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认为覆膜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介入方法, 但术后严密的监测与护理及全程的健康教育是手术成功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带膜支架植入术,护理

参考文献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第9篇

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1]。我院自2010-10以来共完成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介入治疗,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55岁。其中脑梗死19例,TIA患者13例。有高血压史者26例,合并糖尿病9例。行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6h禁食禁水;做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和会阴部备皮;完善常规检查,包括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检查,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全项、免疫8项等检查;术前3~5天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即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1/d,及氯吡格雷片75mg,1/d;术前备好必要的導管、器材、脑保护装置及术中用药,对于因担心、惧怕手术而焦虑、失眠或情绪激动的患者可在术前适当给予安定针10mg肌肉注射。

1.2.2 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通过测量靶选择适合病变狭窄长度和直径的球囊和支架,置入导引导管,颈内动脉狭窄病灶远端放置保护伞,做球囊颈扩张后,支架直接定位于狭窄段并释放,再次造影确认支架张开良好。术毕,撤出保护伞、导管、导丝,局部加压包扎,带导管鞘回病房,3~6h后拔出动脉鞘。

2 结果

3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手术均成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所有患者中出现术后穿刺口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3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均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出院。

3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3.1穿刺部位出血 因术前常规使用抗凝药,术中全身肝素化,穿刺点易出血及形成血肿「2」。穿刺部位盐袋加压包扎4h,穿刺侧下肢平伸8h,卧床休息12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有无渗血、肿胀,术后4h每15min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波动情况,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出血,穿刺部位保持敷料干燥。2例穿刺部位渗血,经重新加压包扎,延长盐袋压迫时间,适当减少抗凝药物后,出血停止,

3.2脑血管痉挛 由于栓塞材料是一种异物,对血管机械刺激,加之导管在人体内长时间停留,极易诱发脑血管痉挛,表现为嗜睡、烦躁多语、偏瘫。痉挛越强临床症状越明显。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头痛程度、意识状况、肢体活动情况以避免因脑缺血缺氧时间过长而导致脑神经不可逆性损害,可遵医嘱静脉缓慢滴入罂粟碱,每日60~180mg或尼莫地平针1mg/h,持续静滴,防止血管痉挛。

3.3 栓塞 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术后脑梗塞常因栓子脱落而造成,但由于目前使用保护装置,使得栓塞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减少,在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意识、瞳孔、面色、语言及肢体活动变化,严密观察凝血情况,定时检查出凝血时间,备好溶栓抗凝药物,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为溶栓治疗赢得时机。

3.4 过度灌注综合症 过度灌注综合症是支架植入术后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介入治疗使病变血管开通后,血流量急剧增加导致脑过度灌注而造成患者不良反应。如出现剧烈头痛、头胀、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同侧颅内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5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术后患肢制动,穿刺处加压包扎,血流缓慢等均可导致血栓形成,术后观察穿刺侧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如出现穿刺侧肢体远端疼痛动脉搏动消失,皮温降低皮肤颜色苍白等现象,可能为急性动脉栓塞,可行急诊动脉溶栓治疗[3]

4 讨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新开展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微侵袭性介入治疗,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术前、术后细致而敏锐的观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明华 .神经介入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0

[2] 贺慧兰,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8,39(2);102-103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7例患者中, 男39例, 女18例, 年龄42~74岁, 平均年龄64岁, 患者均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 脑梗死46例, 均经DSA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50%以上。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疾病, 且无CAS治疗的其他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2%碘伏消毒腹股沟区,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经皮穿刺后, 在右股动脉置入7F或8F动脉鞘, 静注肝素3 000U使全身肝素化。随后行血管造影, 选择合适的自膨式支架 (PreciseStent, Cordis公司) , 部分在血栓捕获滤网的保护下, 植入血管狭窄处, 视病情采用先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或先植入支架后行球囊扩张的术式。

1.3 结果

57例均手术顺利, 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1例患者血管较粗, 难以匹配合适型号的支架, 导致手术失败。其余患者均安放合适支架, 共计129个, 无1例死于术中操作。术后并发症12例, 其中感染1例, 穿刺部位出血致假性动脉瘤2例, 颈动脉窦反应4例, 脑高灌注综合征2例, 血管痉挛2例。术后随访3~24个月, 因再发脑卒中, 明确支架处再狭窄1例。

2 术后护理

2.1 术后常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对CAS手术多缺乏了解, 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悲观和恐惧心理, 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患者及家人的配合要点和注意事项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详尽地介绍。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理表现, 针对性地消除患者的疑虑和不安, 动员家庭支持系统, 安抚、稳定患者情绪,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更好地配合术后治疗。

2.1.2 体位护理:

伸髋位保持24h, 术侧下肢制动平卧位6h, 指导并帮助患者按摩腰背部肌肉, 减轻卧床不适。去除穿刺点处加压沙袋后, 可取术侧侧卧与平卧位交替, 防止压疮, 但患者的术侧肢体仍要保持伸髋制动, 以保持穿刺部位弹性绷带的张力。鼓励患者活动术侧踝关节和脚趾, 观察肢端皮肤的色泽、温度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以防术侧肢体静脉血栓形成。本组无1例发生压疮及肢体静脉血栓形成。

2.1.3穿刺点护理:

术后带鞘回病房, 观察鞘管固定是否良好, 穿刺区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 防止鞘管移位、折断、脱出、污染等。若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可于肝素化后3h协助医生拔鞘。拔鞘后股动脉穿刺部位给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2h, 6h后可取下穿刺点处加压沙袋。期间应多巡视, 密切观察绷带固定情况, 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皮下淤斑。避免增加腹压因素, 如频繁咳嗽和用力解便等, 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压住穿刺部位, 以免增加压力和压迫点移位而导致出血。

2.1.4 饮水和排尿:

术中必须使用有肾毒性的造影剂, 尤其是老年患者, 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 配合静脉输液, 维持24h尿量在2 000ml以上.如果患者饮水量不足, 可适当增加静脉输液量, 缓慢补足, 促使造影剂排出体外。若患者术前膀胱训练不到位, 仍存在尿潴留, 必要时可给予导尿。

2.1.5 抗凝治疗护理:

为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 术后在拔鞘后2h予低分子肝素钙4 000U腹壁皮下注射, 每12h1次。用药期间严密观察皮肤黏膜有无淤点、淤斑, 牙龈出血, 大、小便颜色及其他脏器有无出血征象。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若发现明显出血倾向时, 应及时报告医生, 停止抗凝治疗。

2.2 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2.2.1 感染: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多为老年患者, 部分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基础病, 机体抵抗力低, 消毒用碘伏温度较低, 在手术打击及长时间卧床下, 患者可出现受凉、感染。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喷嚏、流涕、咳嗽等感染征象及监测体温。本组病例中, 有1例并发感染。原因与患者高龄、手术径路差、时间长, 患者受凉所致院内感染。

2.2.2 皮下血肿或假性动脉瘤:

如果发现穿刺点周围皮下淤斑或肿胀, 要注意观察其范围和张力, 如范围不断扩大, 皮肤弹力增加, 患者主诉穿刺点疼痛时, 说明穿刺点有活动性出血。此类并发症较多。主要原因是术中反复穿刺或穿入股深动脉, 患者处于凝血状态, 拔鞘后压迫不当, 术后肢体移动,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引起。应紧急处理, 监测血压, 协助医生重新加压包扎或局部注射止血剂, 严重时, 需行手术封堵。本组病例中, 发生皮下血肿2例, 行血管彩超明确假性动脉瘤者1例。

2.2.3 颈动脉窦反应护理:

由于支架刺激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所致, 导致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患者表现为头昏[3]。若心率下降程度不大, 则不必处理。一般几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当心率<50次/min时, 即刻唤醒患者, 静脉推注阿托品0.5~1.0mg, 一般10~30min即可恢复。发现血压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时, 立即报告医生后, 予低右扩容或多巴胺升压处理。术中选用合适的支架及准确的支架释放是防止心动过缓及低血压的关键。另外,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也是防止颈动脉窦反应的必要因素。本组有4例患者在术后出现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 经过静推阿托品, 微量泵入多巴胺及静滴低右或聚明胶肽或羟乙基淀粉后, 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2.2.4 高灌注综合征:

支架植入后使病变血管开通, 血流量急剧增加导致脑过度灌注而引起的不良反应。血压控制是关键。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剧烈头痛、头胀、恶心、呕吐、言语不清、肢体活动障碍、癫痫、意识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监测意识、瞳孔对光反射、血压等, 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必要时需做好脑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术前准备。本组有1例发生头痛, 即刻控制血压及“甘露醇”应用后, 症状缓解。有1例重度狭窄, 远端侧支循环较差的患者并发脑出血致死亡。

2.2.5 血管痉挛或脑梗死:

手术中导管导丝长时间在血管内停留, 刺激血管而引起血管痉挛, 严重者可出现脑梗死, 当然部分梗死是术中栓子脱落所致。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 有无头昏、反应下降、言语不清、肢体活动障碍等情况。若出现血管痉挛可给予尼莫地平微量泵入, 应用时注意单独静脉通道, 使用时要观察患者有无面色潮红、心慌、血压过低等现象, 根据血压变化, 调节泵入速度。若检查MRI明确出现梗死, 可给予溶栓治疗。本组1例并发血管痉挛, 1例并发脑梗死, 遗留偏瘫。

2.2.6 术后再狭窄:

引起再狭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血管本身弹性回缩、血管重塑、血栓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生和迁移等[4]。本组1例患者在18个月后再发新的脑梗死, CTA检查发现再狭窄, 考虑与患者依从性差、擅自停药及吸烟有关。

2.3 术后健康指导及随访

2.3.1 健康指导:

限制重体力活动, 避免剧烈活动, 保持情绪稳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少酒, 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及过饱, 多食蔬菜、水果。向患者说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重要性, 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 阿司匹林0.1g/d, 终身给药, 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d, 持续1~3个月, 出院前向患者强调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严格遵医嘱, 不可自行减量、停药。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教会患者自己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发现后应停药并及时就诊。

2.3.2 随访登记:

详细登记住址、电话及其他联系方式, 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互信关系, 嘱其术后3个月, 以后每半年, 随访检查血管彩超。采用走访及电话询问方式, 对疗效进行长期随访, 术后随访是正确评价疗效及预后的科学依据。

3 小结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 自膨式支架具有损伤小、血流阻断时间短、技术成功率高等优点, 自膨式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已逐渐被应用于临床[5]。但需认识到介入治疗仍是侵袭性操作, 应客观认识到其危险性。在本组病例中, 2例皮下血肿、4例心动过缓合并低血压、1例高灌注损伤、1例脑血管痉挛者由护士在病情观察中发现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而未影响手术效果。因此, 要求护士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对术后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 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医生, 积极有效治疗和处理并发症, 是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Bonati LH, Ederle J, Mccabe DJ, et al.Long-term risk of carotid restenosis in patients randomly assigned to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r endarterectomy in the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udy (CAVATAS) :long-term follow-up of a randomised trial[J].Lancet Neurol, 2009, 8:908.

[2]余群, 舒萍芬, 叶勤慧, 等.老年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2, 11 (10) :928-929.

[3]吴建青.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2) :68-69.

[4]方芸, 顾巧华, 吕朋华.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2) :2054.

上一篇:食物中毒事件论文下一篇:尿白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