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失衡范文

2024-07-26

心理失衡范文(精选12篇)

心理失衡 第1篇

一是因环境改变而不适应。有的学生对新的学校, 班级、同学、老师和规章制度, 以及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 进而产生紧张、畏惧或厌烦的心理。

二是由于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 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 学习能力未能充分发挥, 成绩不理想, 因而产生厌学、急躁或自卑心理。

三是交际范围扩大了, 有的学生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视野中, 缺乏社交经验, 在新的集体里不善于处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产生多疑、嫉妒或孤僻心理。

四是有的学生因感情脆弱, 不能正确处理升留级、奖惩或生活上的困难而产生无助、悲观厌世或绝望心理。

五是有的学生因缺乏社会生活常识, 对青春期及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问题不甚了解, 产生困惑、疑虑或盲目心理。

六是对就业政策的变化缺乏足够认识, 有的学生产生就业压力、忧虑心理。这些心理失衡现象, 如不及时调控, 就会带来种种心理问题, 以致情绪低落, 心烦意乱, 影响学习, 甚至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 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人的心理活动达到平衡的条件是多方面的, 既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 其根本在于使学生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心理不平衡, 实质上就是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相脱离。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 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使其主观愿望符合客观实际, 防止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一旦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 使他们的心理恢复到平衡状态。

那么, 如何进行调控才能维持学生的心理平衡呢?

一、培养良好的班风

良好的班风是维持学生心理平衡的一种外部条件。无数事实说明:凡是班风正的班集体, 群体内部成员集体荣誉感强、学习风气浓、人际关系和谐, 学生心理失衡现象较少发生;班风不正的班级, 缺乏同心协作精神, 易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可见, 培养良好班风, 对维持学生心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养浓厚的学习风气。一个班集体有良好的学习风气, 学生就会安心学习,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圆满完成学业。老师要通过各种方法, 如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方法介绍、开辟第二课堂的活动, 培养爱学习的风气,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从而获得满意成绩。这是青年学生保持心理平衡的基本因素之一。

其次, 培养团结和谐之风,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生活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之中, 会感到心情舒畅, 心理容易处于平衡状态。反之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每个高明的教育工作者, 都会非常重视同学之间关系的协调。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入手,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 学会正确对待他人, 学会宽容, 学会帮助人、关心人, 自觉克服猜疑、狭隘之心,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这也是维持青年学生心理平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是保持学生心理平衡的决定性因素。十五六岁青年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正处在形成时期, 他们的行为较幼稚, 心理活动易处于矛盾状态, 感情脆弱, 思想易变, 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失衡。所以, 加强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学习对预防心理失衡具有重要意义。

(1) 要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理想教育。正确的人生观、崇高的职业理想是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学习动力。一个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就会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就能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 使自己的心理处于平衡状态。即使心理上一时出现不平衡, 也会自主地去调整, 把问题解决好。

(2) 要进行奉献精神和团体精神教育。奉献精神和团体精神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思想基础。凡是有奉献精神和团体精神的人, 都能与他人互助互惠, 和睦相处, 对所属集体有一种荣辱与共的情感, 能与他人建立一种相互关心和信任的关系, 能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 保持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平衡性、一致性, 确保心理处于平衡状态。

(3)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年龄的增长, 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自我需要也日益增长, 其心理活动面临诸多矛盾和困扰。如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和争论, 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看问题易片面和偏激;他们要求独立自主, 但又缺乏自控能力;他们争强好胜, 但又缺乏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 如不加强引导, 就易造成心理失衡。所以, 要采取多种形式,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学会自知、自制、自尊、自爱, 做到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乐于学习、善于交往, 提高自控力, 增强适应力。

三、密切师生关系

从笔者掌握的材料看, 凡是师生关系融洽的班集体, 学生思想稳定、心情愉快。如果师生关系紧张, 学生则容易产生畏惧、自卑或悲观、绝望心理。可见, 师生关系状况是影响学生心理能否保持平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密切师生关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 教师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 这是密切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明白“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道理, 自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把握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 热爱本职, 乐于奉献。

第二,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这是密切师生关系的行为保障。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 正确处理“严”与“爱”的关系, 坚持“严”与“爱”的统一。这样, 才能建立起友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三, 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 这是密切师生关系的关键。处理学生问题切忌主观武断, 以势压人, 或动不动就当众点名批评。有了问题, 要认真调查研究, 弄清情况, 然后“对症下药”,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实践和教育工作者的经验, 内引与外导相结合是调控青年学生心理失衡现象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教师要经常接触学生, 从学生的细微变化掌握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这叫“全面暴露”找准“病根”。

(2) 坚持理解和尊重的原则。首先, 对学生要理解。只有理解, 才能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从而了解他们的需要。当学生真正感到老师理解、体谅他们时, 就会得到安慰, 愿跟老师讲真话。其次, 要尊重学生, 真诚对待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顺利进行心理沟通。

(3) 坚持“辨证施治”原则, 学生的气质、性格是千差万别的, 心理失衡原因也不尽相同。要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就要采取不同的调适方法。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是矛盾钝化法。对情绪易激动的学生, 应采取肯定、希望或警告等各种方法使之把气消下去, 恢复心理平衡。待其冷静下来后, 再循循开导。即对于那些过于自信而产生心理失衡的学生, 要选择恰当方法给予必要抑制, 帮助他们从亢奋的意识中清醒过来。

二是换角度法。心理失去平衡的学生往往朝一个方向思考问题, 即钻“牛角尖”。其实, 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它, 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从一个角度看, 可能产生积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去看, 可能产生消极情绪。所以, 对心理失衡的学生, 可以引导他们换角度去看、去想, 从而将失衡的心理调整过来。

三是积郁疏导法。青年学生遇到“逆境”, 往往形成“积郁”。对这种心理失衡的现象, 应采取疏导的措施。首先, 老师要同情学生, 同情可以使其内心安慰, 使紧张情绪得到解决;其次, 要设法取得学生信任, 使之敞开心扉, 倾吐内心积郁, 通过谈话聊天形式, 努力弄清学生积郁形成的原因和现时状态;再次, 针对“病症”, 合理疏导,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的念头。对积极因素给予肯定、表扬, 使之得到强化;对消极因素可通过谈话给予帮助。

四是环境调节法。环境对人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 良好的环境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如通过开展读书、文娱、体育活动, 引导心理失衡的学生积极参加, 从而使他们忘记忧虑而产生愉快感。对有些心理失衡的学生, 我们通过换班、换住房或暂时休学回家, 使其从原来的环境阴影中解脱出来, 从而增强自我改造的决心, 或组织他们郊游, 走进大自然, 通过观察自然风光, 陶冶情操, 使其心灵得到净化, 不平衡的心理自然会得到调整。

总之, 心理失衡调控的方法很多。我们要善于因人施治, 综合运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青年学生心理失衡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的分析, 指出教育工作要通过培养良好的班风, 密切师生关系, 采取内引与外导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维持学生的心理平衡。

大部分困境儿童存在心理失衡 第2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孩子存在心理失衡的情况,大部分困境儿童都有被别人瞧不起、被人欺负的遭遇

或心理体验,出现打架、说谎、骂人、抽烟等不良行为较多。

调查显示,这些儿童由于亲情缺失,普遍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平时主要向朋辈寻求精神支柱和慰藉,存在交友不当误入歧途的较高风险。其中,1万多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存状况类同于单亲家庭儿童。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它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通过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体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一些探索,旨在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

一、发展运动能力,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运动能力反映获得运动知识、技术、技能的能力和在有效完成运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生理、心理特征。运动能力既包括一般能力内容又包括身体运动能力的特殊内容。运动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建立在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运动技能的习得和发展并与相应心理素质的结合而实现。这种结合的水平越高,则运动能力越强。在运动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发展了青少年的认识能力,培植了意识品质,增强了运动情感,塑造了良好的个性。研究表明:运动能力强的青少年学生具有行动活跃和社会外向性的个性特点,这些学生抑郁性少,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一)培植青少年的运动态度,提高锻炼效果发展青少年的运动能力,一是要抓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二是要依循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熟练地掌握准确的技术、技能

广州流动儿童人口::近些年来,外来务工人员“举家迁移”的典型流动方式,造成了广州市适龄入学流动儿童的数字持续攀升。据广州市相关部门的统计测算,l995年来穗流动人l5约为77万人,l996年即达101万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截止到2000年11月1 13,广州市流动人口超过331万,三年之内猛增了200多万;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450万,2009年更逼近600万。从适龄入学的流动儿童人数来看,2002年约为l2万,2004年即达32万人。广州市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份报告则显示,2005年全市适龄入学流动儿童为33.88万人,2006年为38.15万人,2007年为43.79万人,2008年为47.04万人,2009年为48.34万人,5年之内年平均增长率为8.54%,大约每年增加3万人。正如有研究者概括广东省现状时指出的,近年来广东省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呈现出区域分布集中、学生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等特点,面临着学位需求压力大、地方财政压力大、土地资源压力大、教育教学管理难等“三大一难”问题,[2]对广州而言尤其如此。解决这批数量激增、流动性强而又队伍庞大的学生的义务教育问题,已成为广州市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艰巨课题。

[1]J.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l987:66.

[2]钟院生.广东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

[3]戴双翔.广州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调研报告[R].广州市政府,2005.

[4]戴双翔,熊少严.广州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调查与思考[A]//熊少严,戴双翔.社会变迁中的家庭教育[c].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108-118.

[5]袁连生.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改革[J].教育与经济,2010(1).

[6]葛新斌.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及政策建议——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

[7]王红,张柠.论广州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基于教育政策执行的视角分析[J].青年科学,2010(6).

[8]葛新斌.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及政策建议——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

中小学生心理失衡的调适 第3篇

导致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因素,如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差,理想过高,生理缺陷等;家庭因素,如父母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溺爱,家庭不和等;学校的原因,如繁重枯燥的学习生活,教师师德缺乏,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同学关系不和谐等;社会因素,如社会中不良风气及色情、暴力、凶杀等不健康的影视书刊的影响等。 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走上健康之路,是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这除了需要父母、社会的努力外,更需教师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其精神免疫力。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自我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爱好、特长及各种能力上。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人努力程度不同,每个人在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个性差异。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和短处,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中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与失败,成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环境的比较而不自觉产生的,这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观念,感到沮丧、自卑、无奈和无能,久而久之,就会陷入心理困境而不能自拔。消极的自我观念引起的心理失衡一旦定型,要改变它就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及时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观念,正确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1.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在展示自我优点的过程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2.正视缺点和不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十全十美的人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对于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如生理缺陷、能力不足等要敢于正视;对于能克服和需要克服的,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勇于克服;而对个人无法克服的不足,也不要灰心丧气,耿耿于怀,要善于悦纳自己,并用自己的优点补其不足。

3.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有失误和失败,对此不要自艾自怨,甚至自暴自弃,要在认真查找原因、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坚信自己有能力干好每一件事,要淡化过去的失败和错误,时时追忆过去成功的体验,憧憬美好的未来。

4.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如当一个人在自己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一个不断进取、勇于承受挫折和强大压力的自我,“听到”“做得很好,以后将做得更好”之类的正面信息,那他就会感受到喜悦、自尊与鼓舞,增强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二、鼓励学生展示自我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成功是靠成功推动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尚处在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处在心理失衡中的中小学生,更需要用成功来抹平生活中的阴影,唤起对生活的信心,所以,为中小学生创设成功展示自我的机会是调适学生心理失衡的最好方法。为此,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性格特点等给他们创造成功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班团活动,如学科竞赛、智力游戏、演讲赛,辩论赛、书画赛、歌咏赛、球赛等,让每个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自尊、自信,逐步培养起乐观、进取的心理素质。

三、教会学生调节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发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承受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所以我们要助人自助,教会学生调节自我,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成心理平衡。

1.理智调节。心理失衡往往是人对事情的真相缺乏了解或对事物的片面认识引起的,所以心理失衡一旦产生,引导学生不要否认它,压抑它,而是要用理智的头脑承认它,分析它,找出失衡根源,澄清认识,从根本上消除心理隐患。

2.转移调节。导致心理失衡的事件往往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此心理冲突一旦产生,情绪表达往往很强烈。为了使它不至于立即爆发或深入发展,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转移话题或做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从而使他们有冷静分析和考虑的时间。如通过数数可缓解紧张情绪,当人情绪低落时,可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跳跳舞,找知心朋友谈心等,都有利于减小不良情绪对人身心的侵害。

3.升华调节。痛苦、嫉妒、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调动了人体的很多能量,这些能量得不到释放,就会损害人体身心健康。但如果宣泄不当,也会对他人、自己、社会造成不良后果,若将这些能量引向比较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它们就会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积极行动,这就是升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失意痛苦时,切不可自暴自弃,要化悲痛为力量,变挫折为动力,争做生活的强者。

4.暗示调节。语言暗示对人的心理,乃至行为都有奇妙的作用。比如,引导学生连续默念“喜笑颜开”“开怀大笑”等词语并想象这些令人愉快的情景,就会使人体验到一种很高兴的感觉。引导学生在遭遇挫折而失意、绝望时,默念几句自我激励的话语,想象自己美好的前景,不仅能调适他们的心理平衡,而且对他们的心理潜能激发很有帮助。

此外,交往调节、音乐调节、遗忘调节等都是调适中小学生心理失衡的好方法。教会学生调节自我的方法,并指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就能消除心理失衡于萌芽状态,使学生的心理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丹江口市太山庙小学)

图书馆员失衡心理的调控 第4篇

1、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图书馆员心理失衡现象及其行为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 因而在图书馆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是至关重要的。

1.1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净化图书馆文化环境

图书馆员的精神文明建设应着眼于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倡导奉献精神、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决抵制外来不良风气的冲击, 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图书馆员的精神文明水准, 提高图书馆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2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现实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图书馆员要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衡、适应环境, 必须保留自己传统文化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 如勤劳简朴、兢兢业业、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讲求奉献以及倡导理性化的思想都值得图书馆员继承和发扬。

1.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图书馆员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才能正确面对社会的大变革, 合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可以帮助指导人们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 排解心理忧愁, 开发自身潜能, 有效地适应环境。

2、加强心理状态的自我调控

馆员的心理挫折如果得不到清除, 长时间处于自卑、压抑、郁闷、焦躁等状态中, 就会产生诸如抑郁症、妄想症等精神疾病与心理变态, 影响馆员精神的发育。病态心理还可能导致馆员中枢神经紊乱、内分泌失调、免疫能力下降, 从而使身体发生病变, 诱发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心理挫折与情绪波动过大还能使病情恶化。所以说心理挫折会给馆员带来精神上与身体上的双重痛苦, 它不但会影响馆员的工作能力, 还可能影响其生活能力。因此, 要维持心理状态的健康, 还取决于必要的心理自我调节。

2.1 统一认识, 积极参与

图书馆员应充分认识到图书馆与社会变革的密切联系, 面对现实环境, 有乐于变迁的心态;同时还应认识个人的社会角色, 了解自己, 接受自己, 积极投身于图书馆变革, 参与图书馆管理。油然而生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遏制消极情绪的滋生。

2.2 提高适应能力

图书馆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变革, 这必然使图书馆员的心理适应面临严峻的挑战, 图书馆员应持积极灵活的态度, 视变化为正常, 为机遇, 而不应视其为问题, 为负担, 主动调整自己的身心, 应付各种挫折环境, 及时疏导消极情绪, 减轻和排除精神压力, 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心理失调。

2.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变革使图书馆过去形成的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模式被打破。这就需要图书馆人鼓足勇气, 排除偏见, 以诚待人, 构建新的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3、提高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 减小心理落差

图书馆员社会地位的提高无疑会增加图书馆员的自信和自尊, 减轻心理压力。

3.1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 满足社会需要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集散地, 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图书馆应强化情报服务职能, 开展信息服务, 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要。时代只有需要图书馆, 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才能提高。

3.2 开展适应经营, 解决资金危机

开展适度经营, 既可以解决“断皇粮”造成的资金匮乏, 又可以适当增加图书馆员的经济收入, 使其安心本职工作, 同时也强化了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3 全面实现自动化, 与国际社会接轨。

图书馆实现自动化可以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的效率, 广泛满足社会需求;还可以争取早日与国际社会接轨, 使其成为全球多元一体化格局的一部分。不远的将来, 图书馆将在社会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社会的变革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图书馆人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努力适应变革的社会环境, 乐于完善自我, 不断发展自我。应该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防止失衡心理的滋生蔓延, 将个人的自我价值与图书馆事业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摘要:社会的变革震撼着中国每个角落, 图书馆是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社会的变革, 无疑也影响着图书馆, 进而对图书馆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图书馆事业的主体, 图书馆员应该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防止失衡心理的滋生蔓延, 将个人的自我价值与图书馆事业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关键词:图书馆员,失衡心理,调控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心理失衡 第5篇

信息社会评价体系下的心理失衡与归位

信息化给当今社会带来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社会评价体系的变革.变革后的社会评价体系已从工业社会关注产品质量转而关注人本体验,这种转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人生状态的变迁以及社会观念的更新.信息网络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人们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自由、这样便捷、这样多元、这样密切.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起身边的人和事,在乎起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影响和地位.而信息社会评价体系又正处于重构整合阶段,存在许多不足和缺憾.面对不完善的评价体系时常导致的是非含混、黑白颠倒、良萎不分、鱼龙混杂的模糊状况,许多人的心理开始失衡、角色出现错位.本文试图通过对现存社会评价体系诸多弊端造成的人们心理失衡与角色错位现象的指证和分析,从心理学的层面探寻人们平衡心态、摆正位置的途径.

作 者:董子蓉 作者单位:刊 名:龙岩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ONGY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2(4)分类号:B848关键词:信息 评价 失衡 归位

心理失衡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优点;挫折;公平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增加,社会上贫富分化、机制不全、道德风尚日益低下等诸多不良问题也逐渐撞击影响着不少学生的心理,诸如自暴自弃、嫉妒、甚至自杀等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消除这些失衡心理,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所以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的做法是: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他人的优点,消除嫉妒心理

嫉妒是恐惧和愤怒的混合心理,他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自己的威胁。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的社会,“自我”在青少年中也就成了个性的象征,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什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个性张扬和“自我中心”区别开来。培根说:“没有比较的地方就没有嫉妒……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因为嫉妒是一种游荡的情欲,能享有的只能是闲人。”

作为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消除嫉妒心理,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克服嫉妒心,培养同情心,克服自私心,让他们学会宽容、理智谦让、活泼开朗。不妨和学生一起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友爱、宽松和谐、融洽合作的班集体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愉快、轻松的感受。嫉妒一旦产生,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引导和教给学生消除嫉妒的方法,如:人际沟通法、情绪发泄法等。如: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要让他们明白嫉妒是没有好处的,要学会礼智谦让,不能只从个人的利益去想。教澳大利亚泰格特的《窗》时,指出课文在虚无与存在、利己与利人、生存与死亡等矛盾冲突中,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批判了狭隘自私的阴暗心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特别是要关心弱者。如果能通过正确引导使嫉妒转化为良性竞争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当别人领先获胜后,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是生气、使坏,而是应该激发斗志,敢于挑战和对方展开竞赛,以此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二、引导学生客观审视自身挫折,消除自暴自弃心理

现在的学生生活幸福,从小没吃过苦,故而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一旦遇到什么不顺的事情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甚至堕落沮丧,近来发生的多起学生自杀事件,无不向我们警示学生脆弱的心理急需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同时在当今这个物质与物欲横流的社会,财富成了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最高标准,没有财富、没有钱,那就意味着你没有本事,没有能力,就会受到无情的嘲笑。因此,对穷人来说,他不但要忍受物质上的贫乏,更要忍受周围人的心理歧视。在挫折面前,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不堪一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加强挫折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就能作为例子教育学生。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葛剑雄的《邂逅霍金》、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刘心武的《为你自己高兴》等,《邂逅霍金》中让学生了解霍金在高度残疾后却能为人类历史作出不朽的贡献。《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能重新振作起来成为一代文豪,不仅是热爱生命的表现,更是能够克服挫折的体现。《为你自己高兴》中说:“争取不平凡诚然可敬可佩,然而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的,恰恰相反,这个世界是为平凡的人而存活。”通过这些事例教育学生世上的人们平凡者居多,人生的历程,坎坷居多。能做出一番伟业固然可喜,但只要尽心奋斗了,生活就是充实而快乐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消除自暴自弃心理。

三、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社会的不公,消除仇恨心理

近年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获得巨大的发展,然而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例如,在官场,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以及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等现象,严重污染政治环境,使民众对政府丧失信任。在市场,监管缺失导致的假冒伪劣泛滥成灾,以次充好,垄断经营获取暴利,有毒食品戕害民众等。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不良现象呢?一是,教育学生理性对待社会不公。了解其存在的客观性,分析其产生的多重原因和解决的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不能因社会不公的长期存在甚至暂时严重,特别是自身权益得不到及时合理公正的维护时,就产生仇恨心理,报复社会,伤害无辜,制造悲剧事件。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除内心的抑郁悲愤。在语文教材里有许多课文可以作为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比如,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在《提醒幸福》一文中,作者借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现象设喻发问,告诉人们如何享受幸福。“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受”。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有这样的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如果教师能适时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各种人生挫折,树立正确的幸福人生

观,就能有效地避免仇恨等极端心理的产生。

总之,教师应根据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构建健全的人格,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心理失衡 第7篇

1 高校成人学生所面临的多元化环境分析

(1) 随着普通大学升学率越来越高, 大学将面临普及化的程度。一些高校甚至开始扩招, 专科第一、二批次学生录取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这使得高校的成人学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导致高校成人学生在社会上越来越不受到重视。

(2) 一些企业对学历有着很高的要求, 如今大部分招聘单位除了要求应聘者有专业的素质和水平以外, 更是要求他们必须拥过硬的学历证明, 如全日制的本科学历以上等等。一些学生感到自己本身并不缺乏能力和素质, 却仅仅因为是成人学历而被大型企业拒之门外, 这对于高校成人学生来说,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3) 教育条件的落后, 社会对高校的成人学历认可度普遍不高, 所以一些私人教育机构把创办成人学校当成是增加收入的途径, 除了缺乏必要的硬件条件之外, 教师队伍素质也普遍偏低, 对教学敷衍了事, 离学生理想中的大学有较大的差距, 所以造成了学生心理不平衡的现象。

2 高校成人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2.1 缺乏对未来和社会的期望

一些成人学生都是在高考失败后才选择参加成人高考考入高校进行学习, 与统招的学生在社会上享受的待遇确实不同, 甚至有着很大一段距离。因此, 自身存在自卑感, 一想到自己将来找工作会受到冷遇, 对未来的希望就会大打折扣。

2.2 过分敏感

一部分成人学生产生自卑情绪后, 变得特别敏感, 尤其是表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当亲戚或者朋友问及就读学校或者高考情况时, 对“成人学生”、“非统招”、“成教”、“落榜生”等字眼相当的敏感, 并且有反感的情绪, 甚至耿耿于怀。

2.3 过分放纵自身

由于高校对成人学生的管理制度和全日制学生的管理制度与要求有所不同, 在管理上并没有很严格, 甚至把招入成人学生当成是获得收入的途径, 根本没有建立可行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其行为, 导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 过分放纵, 可以在网吧通宵打游戏, 也可以不来上课, 并且造成了他们破罐破摔的心理状态。

2.4 低沉的情绪状态

在一些高校里, 因为成人学生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 没有一定的学习气氛, 环境也很差, 导致学生失去了探索和学习的动力, 甚至没有面临一切的勇气。上课昏昏欲睡, 反正不来上课也没人管, 缺乏上进心和斗志, 对未来全是迷茫和无助。

2.5 以网络为心理寄托

由于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 一些学生选择了虚幻的网络世界, 甚至有学生从来不去上课, 每天在寝室里打游戏, 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现实中与同学、老师的交流甚少。

3 高校成人学生的健康教育现状

3.1 一些高校没有开设心理疏导课程

高校领导对成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 学校也没有开设课程, 甚至连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也没有。这就导致了高校中一部分成人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 并且一直被遗留下去。还有些高校, 虽然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实际却很空白, 学校甚至是用思想品德课来代替心理教育课, 而且敷衍了事。

3.2 心理专业教师奇缺

高校中用于成人学生授课的教师素质普遍不高, 心理专业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一些高校对成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老师根本达不到专业要求, 既没有参加过心理培训, 又没有相关的资质证书。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素养, 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4 控制成人学生心理失衡的对策

4.1 聘请相关的专业教师,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来对成人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并鼓励他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老师咨询。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之前, 要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学生有任何的异议或者不合时宜的观点, 要尊重学生, 并且做出理解他们的举动。

4.2 在校内开设心理咨询室

针对一些内向的成人学生不敢在课内公开咨询老师的情况, 学校可以专门开设心理咨询室,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老师咨询。老师要对学生出现的不正的思想苗头进行及时的矫正, 让学生有宣泄烦恼的机会。当然开设心理咨询室不仅仅只是为了给学生减压, 还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心态, 以平常心来面对就业和人生的问题。

4.3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一些高校的成人学生觉得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出于劣势地位, 产生失望和迷茫的心态, 甚至一部分学生在即将毕业和面临毕业的时候, 不知该做些什么。因此, 高校应该对成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自信从容地面对就业问题。另外, 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必须对就业市场、职场、社会环境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够更好为学生的就业问题前景进行分析。

4.4 多为学生举办课外活动

在课余时间, 学校多举办活动, 有利于疏导成人学生的身心, 帮助他们增进友谊, 让他们感到校园生活的乐趣, 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适当地开展社交活动、娱乐活动、体育运动, 可以形成良好、积极的校园氛围, 并且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要对成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不能单单只靠心理咨询, 学校自身的良好氛围也是很重要的。

4.5 社会要对高校成人教育进行合理评估, 避免失衡

如今社会各界对高校成人教育有所偏见和异议, 这都是大家盲目追求高学历、文凭所导致的结果。当前, 成人教育的学历在社会上仍然很难得到认可, 甚至一些企业将成教毕业生拒之门外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高校成人教育给社会带来的贡献仍然不可小视。从解放初期开始, 成人教育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他们虽然没有高学历, 却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 社会要对成人教育进行合理评估, 不可故意将它与统招高校的距离越拉越大。

5 总结与体会

综上所述, 高校成人教育也是社会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社会各界不能只用“歧视”、“看不起”的眼光来对待它, 因为它也有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贡献。虽然它在学历的含金量上处于劣势状态, 但在教育的适用度上, 与其它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且社会也需要这样的教育来提高公民的能力和水平。因此, 高校成人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应该值得社会大众来关注, 只有消除了隔阂与冷遇, 才能改变成人教育低人一等的陈旧观念, 只有高度重视高校的成人办学质量、办学层次,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摘要:多元背景, 指的是多极化的经济环境和日益发展的生活水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社会竞争愈发激烈, 而普通高校的成人学生更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其自身的条件和客观的环境造成了他们的内心矛盾、冲突。随着普通的大学升学率越来越高, 高校成人学生的心理失衡问题更加严重, 如果不加以重视, 将会影响到高校成人学生的生活、就业。如今, 这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环境,成人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帕提古丽·卡得尔, 郑悠悠, 潘晓嵋.新疆地区普通高校成人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版, 2004.24 (1) :40-41.

[2]刘希美.成教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 :75-76.

[3]丁志强, 李才俊.加强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成教事业持续稳定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22) :68-70.

[4]王巧云, 王彩云, 肖克奇.成教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5 (36) :52-53.

[5]谭伟贞.浅析建立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1) :302-303.

心理失衡 第8篇

一、营销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

所谓营销危机通常指的是某些突发事件对企业营销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危机,这种突发事件一般无法预料,其影响通常在社会上能够迅速蔓延并严重冲击企业的产品、品牌以及企业的形象。无疑,营销危机如果处理不当,轻则企业经济利益、社会形象等受到影响;重则企业可能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一蹶不振或退出市场舞台。应该注意的是,某企业的营销危机完全有可能会“扩散”到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这种“扩散”和“蔓延”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阻断,将可能导致社会危机。

通常按危机发生的原因,人们把营销危机分为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宏观环境外因造成的营销危机、由企业的竞争者、供应者、营销中介、顾客和大众行为等微观环境外因造成的营销危机以及源于企业营销管理内因的营销危机。

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某企业的营销危机往往和其经营的产品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危机可能源于其产品的实质性问题,如质量问题,从而使消费者拒绝或排斥该企业的某种问题产品,进而可能会拒绝或排斥该企业的其他产品,甚至所有产品。但危机也可能并不是源于该企业的产品,只是他人产品的质量问题对社会产生冲击,对消费者心理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该企业以及同类企业的营销危机。

四川广元大实蝇事件的早期虽然相对来说只是一个极小区域内个别果园的营销危机,但实际上并未遭受大实蝇虫害的四川其他地区、湖北、湖南、浙江和上海等地的广大柑橘生产区的柑橘生产者和经销者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以致各地政府纷纷介入以避免社会危机的产生。

二、消费心理失衡和营销危机

所谓消费者心理通常指消费者调节、控制自身消费行为的心理现象。众所周知,企业的营销实际上就是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一种经营活动。消费者的需求包括生理方面的需求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心理方面的需求较之生理方面的需求对购买动机以及购买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因此,企业营销者通常需要非常重视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 研究和分析各类消费群体的消费目的、消费偏好、消费动机。消费者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社会因素、商品因素、营业环境因素、消费者的个性及其购买时的相关心理活动都会影响消费行为,而影响消费心理的因素也有多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因此某一固定群体的消费心理也相对稳定,这有助于营销者做出合理的预测从而制定出能够成功的营销策划,实施有效的营销管理。但是当某种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产生冲击的突发事件发生,消费者自身无法进行有效调整的情况下,消费心理将会失衡。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具有想象、推理、直觉等功能。基于人的心理积累,人们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或没有观察过的世界,这些创造出来的世界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这就是说,突发事件对消费者的心理干扰不一定是由于消费者对事件的直接体验。对失衡者来说,消费行为实际可能并未发生。拒绝购买某种相关产品可能是消费者在这种失衡下摆脱被伤害的最常用方法,人际交流传播这种消费心理失衡下的恐慌也可能是常见的失衡者试图寻求心理平衡解脱的另一种现象。在同类消费者中,这种失衡很容易蔓延,企业的营销危机因而产生。失衡导致的恐慌进一步扩散将可能导致社会危机。

可以说,柑橘大实蝇事件影响下的拒食柑橘者一般都未见过“蛆柑”,他们通常可能将自己在粪池或类似地方见到的“蛆”和柑橘“叠加”获得“蛆柑”的“想象”。由于食用时人们一般不会对柑橘果瓣破囊而食,因而这种“想象”很容易被心理“加工”成可能在不知情下食入含蛆果瓣的恐慌心理。无疑这种心理导致了消费者对柑橘消费的心理失衡。在上海地区的熟人圈内进行的大量随意调查似乎说明了这个问题:没有一位被调查者亲眼见过“蛆柑”,并且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可能无意食入果瓣中的蛆虫感到恶心和恐慌。虽然上海地区并未遭受大实蝇虫害,但上海知名的长兴岛和崇明岛的柑橘销售却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事实表明,降价通常难以消除这类消费心理失衡,在个别情况下,大幅降价还可能加剧这种失衡。

三、消费心理失衡下的营销危机处理

消费心理失衡下的营销危机处理应该遵守普通营销危机处理原则,但是针对导致心理失衡的原因进行反干扰,或心理干预,使消费者心理重新回复到平衡状态应该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处理危机时,企业必须迅速反应,并主动和真诚地面对外界。它应该及时和主动地寻求政府及权威机构的帮助,借助政府和权威机构的公信力,消除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失衡。虽然,当意识到企业营销危机的蔓延可能会产生社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危机时,责任心强的政府往往都会主动介入,平息危机。但企业毕竟是处理营销危机的主体,并且对所经营的产品理应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如实向政府和权威机构报告才有可能便于他们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尽早消除危机。但是对于政府或权威机构而言,介入时的行动及授权人的言论如不够慎重,可能会无助于消费者心理失衡的消除,当导致公信力受到质疑时,还可能会加剧这种失衡。

寻求媒体的帮助能够有效而快速地对消费大众进行普遍的社会心理干预,阻断危机的蔓延。在市场经济下,通常媒体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都会迅速而主动地介入,但媒体的报道或“渲染”也很可能无助于调整消费者心理,甚至还可能导致失衡的加剧。具备产品专业知识的企业有必要提供信息,和媒体共商良策。

无疑,大型企业主动出击,寻求政府、权威机构或媒体的帮助相对比较容易,但对于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组成协会或形成某种营销管理团体就显得非常重要。

消费心理失衡的有效心理干预必须针对失衡的原因实施。以本次柑橘大实蝇事件为例。消费者消费心理失衡的原因是对食入含蛆果瓣的恐慌。实际从柑橘大实蝇的生物特征可知,大实蝇并非一种罕见的新虫害。遭受大实蝇虫害的柑橘多有黄中带红的色斑且有果皮疏松的表象。如轻触果皮,果皮下陷且无反弹或弹起幅度很小。受害柑橘通常未熟先黄,内部腐烂,并脱落。因此“蛆柑”流入市场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很容易从表面识别。如果通过媒体,做一些关于大实蝇的科普介绍,让消费者看看遭受虫害的柑橘如何容易识别,再告诉消费者,橘农、农业技术部门、质量监管部门等通常如何操作的,包括个别果园发生这类虫害将受害柑橘加石灰填埋是常采用的方法等。仅报道果农和经销商遭受损失的苦恼像,只能博得社会对他们的同情但无助于消除消费者消费心理失衡;由专家出面声明即使食用不会影响健康和展现某领导或果农大口食用柑橘的画面也无助于调整这种心理失衡;政府出面组织促销活动,号召机关团体带头食用或白领组团购买等也只是一种“救市”,但对于改变消费者心理失衡状态仍不会起作用。在解决营销危机时,政府或外界的“救市”非常宝贵,但如果消费者误认为是因为质量问题而“卖不掉”下的“救市”行为,心理失衡可能还会加剧。

因此,如果营销危机由消费者消费心理失衡造成,分析原因,通过具有公信力的部门以及媒体的帮助,尽早进行针对性的社会心理干预,应该是解除这类危机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戚德臣.营销危机六大应对原则摭谈.商场现代化.2008年6月 (上旬刊) :145

[2]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 (第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阿尔伯特.梅斯托:心理学导论 (第12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心理失衡 第9篇

中国经济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美国的次贷危机, 中国有自己本身的经济问题。我们可以定义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不顾收入分配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是说, 中国的经济增长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 经济增长为粗放式增长。近年来, 我国的技术进步速度明显放缓, 在世界生产体系中的分工层级中依然处于低端;二, 经济增长以政府投资为主。长期以来, 我国的经济增长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 政府投资一般至少占到中国GDP的30%以上。中国政府的投资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投资效率明显低于私人投资, 二是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其实, 中国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瓶颈已经不再是基础设施;三, 中国的经济增长较少顾及收入分配问题, 收入分配对于经济增长的效应虽然存在争论, 但是, 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肯定会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最终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所以, 我们可以定义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不顾收入分配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即使没有美国的次贷危机, 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会出现问题。

现在的中国经济确实存在短期失衡, 但是, 从长期的经济增长角度出发, 我们还会发现更为严重的中国长期失衡问题。

一、我国经济的短期失衡

(一) 私人消费不足, 经济启动困难

劳动报酬与资本报酬相比过低, 不利于启动内需。1987年以来, 我国的资本所得一直高于劳动所得, 也就是说, 我国的劳动者总体所得在最高年份也没有超过新创造价值的50%, 劳动所得份额最高的年份是1990年, 也不过45%。这说明, 我国劳动者从国民财富中的所得比例并不大。在我国目前贫富差距很大, 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对这一比例偏低引起重视, 劳动所得份额的进一步下降, 进而资本所得份额的上升, 对于我们的经济稳定和内需增长都不是好事。遗产税与个人所得税的不完善使得私人消费对于启动内需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二) 国有企业的竞争不足与私人企业的竞争过度

历经14年打磨、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我国《反垄断法》终于在2008年8月1日正式实施, 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但是, 措辞模糊, 很多标准没有定义, 在具体实施层面几乎不具有可操作性。对于鼓励自由竞争, 促进经济绩效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扶持民族产业的发展, 为民企创造一个宽松的、稳定的制度环境, 鼓励民营企业进行长期运作, 加大研发力度, 积极参与更高层级的国际分工。逐步放开我国的行政垄断行业, 不能让我国的《反垄断法》形同虚设。竞争行业的过度竞争, 使得利润率过低, 私人投资信心不足, 而政府垄断的行业又不允许私人投资进入, 因此, 从私人投资角度来说, 难以启动投资内需。

(三) 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 出口利润微薄

目前, 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 而研发投入仅占0.3%。大量国有及民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科研投入而导致破产。我国的一般制造业, 如彩电、空调、手机等产业, 已出现过度竞争的情况, 长期的价格战使得企业生存艰难。而在高附加值的产业中, 如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新闻出版等领域, 我国企业又明显处于劣势。国际产业转移在给我们带来高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高消耗、高污染, 产业处于产业链底端的问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层级基本属于制造环节, 其层级依然很低, 属于依赖大量廉价劳动力, 价值增加值很低的分工层级。而且制造环节属于浪费资源、浪费环境、剥削率高的一环。近年来, 我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必须花大力气整治的地步。“十五”之后, 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增加, 其值超过了100%。“先污染, 后治理”的路子代价已经越来越大。当然, 这与我国近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从而带动了重工业加速发展有关, 但是, 不能否认我国企业运营效率低的问题。这与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技术创新能力差有很大关系。

二、我国经济的长期失衡

(一) 粗放式增长模式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绩效的讨论主要起源于Young (1995) , Young (1995) 的研究表明, 1966年—1990年间,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TFP (全要素生产率) 仅仅经历了2%~3%的增长。Young2003年进一步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问题, 研究的行业范围为所有非农业部门, 估算的结果为1978年—1998年的TFP的年增长率仅为1.4%, 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23%。吴延瑞 (2008) 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部分:技术进步、要素投入和技术效率变化,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 1992年—2004年, TFP每年平均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27%。以上的实证研究虽然结果不同, 但是只要使用同样的实证方法和数据得到的发达国家的TFP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要高于中国。

TFP增长率过低, 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这说明我国还没有摆脱粗放式增长的模式。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本来在国际上就处于较低水平, 如果经济继续这种粗放式增长模式, 那么, 长期的经济增长就会受到生产要素量的严重制约。

(二) 制度变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增长, 除了物资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量的增加的贡献之外, 制度变迁因素 (主要体现为私营经济的兴起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起到了重要作用。刘文革、高伟、张苏 (2008) 的研究表明, 1978年—2006年, 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效应的逐步消失, 除非有新的制度变迁因素产生, 否则, 我国的经济增长将逐步减速。

(三) 政府控制资金因素

我国私人消费仅占GDP的30%左右, 这远小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私人消费的比例小反映了私人掌握的资金较少, 多数资金掌握在国家手中。而政府部门长期以来都掌握着较大比例的财政资金, 这些资金的使用主要集中于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政府消费往往表现为公款吃喝, 浪费严重。而政府投资的效率一直低于私人投资, 更不用提这里面存在的大量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量的资金掌握在政府手中, 虽然有利于政府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经济, 但是, 由于国家使用资金的效率较低, 其投资的项目效益低于私人投资。而在需求保证的前提下, 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效率就直接决定了长期经济增长率。因此国家掌握大量投资资源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公共消费与公共投资或许在短期内可以起到启动内需的作用, 但是长期的效应肯定是负的。

我国的经济增长依然没有摆脱粗放式增长的路径。GDP的不断增加并不代表经济的良性发展, 也不一定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现代经济的增长不能长期建立在高消耗的一般制造业基础之上。目前, 我国GDP中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只在30%左右, 其他的部分则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由于我们在国际分工中所处于的不利地位, 出口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经济增长的。而固定资产投资的目的是扩大产出, 因此消费始终是投资的最终衡量线。长期低迷的居民消费会使投资减速, 进而陷入经济危机。因此, 我国目前的GDP构成不是一个可以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的构成。一个运行良好的经济中, 消费占GDP的比重应该在70%左右。我国目前的国内消费情况极有可能使得我国下一步陷入经济衰退。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经济衰退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四) 收入分配与我国的经济增长

多数研究表明, 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 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计量研究一般认为, 不平等有利于经济增长, 而此后的计量研究持否定态度的居多。Benabou (1996) 总结了1992年—1996年间对这一问题的13个计量研究, 其中9个结论是不平等显著地损害经济增长。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普遍表明, 收入的不平等性在一国的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当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实物资本时, 收入的不平等往往有利于经济增长;当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力资本时, 收入的不平等对于经济增长反而有破坏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基尼系数一路攀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化, 人力资本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具有越来越大的效应, 而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显然会影响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 进而阻碍经济增长。

(五)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的经济增长

国际产业转移对一国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现在国内对于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都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 二是国际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 但是, 却很少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于我国民族产业的冲击, 对于我国经济安全的冲击。大量的实证分析确实表明, 以FDI为主的国际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GDP增长速度, 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 我们不能被这一现象所蒙蔽, 需要在此基础上考虑更深入的问题。因为国际产业转移涉及到国家民族产业安全和国家对于经济的控制力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 由1978年的27.94%下降为2007年的11.3%, 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起伏, 但基本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比重由1978年的24.19%上升至2007年的40.1%。改革开放以来, 产业转移有两个原动力: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三次产业及三次产业内部转移, 二是由外部通过借款、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合作等各种形式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目前, 外资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途径已经由对外借款改为直接投资。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结构中, 外商直接投资 (FDI) 急剧增长而且占据了绝对优势, 在私人资本流动的构成中, 1973年—1981年间, 银行贷款占63.9%, FDI只占16.8%, 但到1990年—1997年间, 前者下降到11.7%, 而后者则上升为50.3%。1979年—2006年, 在我国利用外资的结构中, 外商直接投资占到了80%左右的份额, 对外借款和其他投资份额很少。因此, 目前外部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变更的主力是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政府一直担心的问题是, 一旦放开经济, 私有 (民营) 经济会最终取代国有经济。但是, 我们应该转变思维, 现在不再是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谁控制中国经济的问题, 而是外资可能会同时击败这两者在控制我国经济方面发挥更大影响力。目前外资对我国企业的收购就像井喷一样, 我国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0%, 外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例为55.48%, 外资企业占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比例为87%, 2006年, 在工业总产值中, 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份额已占到31.6%。“世界工厂”和“中国制造”的招牌一方面彰显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 但另一方面, 却反映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耗费资源的经济增长, 是不健康的经济增长, 也是不可能长期维系的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国家不放开的产业效率低, 而放开的产业又让外资占领。

小结

从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解决我国短期特别是长期失衡的根本点是:收入分配体系的完善与启动私人消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提高与出口升级、政府消费的消减与私人投资比例的增加。

以国内消费为主导的GDP增长更能使经济长期持续平稳发展, 而依赖投资和外需的GDP增长将是一个脆弱的体系。国有资本从众多竞争性行业退出, 鼓励私人资本进入, 将提高资本收益率, 促进中国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后中国经济调整的核心依然是激活民营经济, 还富于民, 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

中国的4万亿的扩张财政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发点必须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短期失衡主要表现为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中国政府在积极应对短期失衡的同时, 一定要兼顾长期失衡问题, 因为长期失衡才是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 (编辑:何乐)

目前, 我国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 而研发投入仅占0.3%。大量国有及民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科研投入而导致破产。

国家掌握大量投资资源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公共消费与公共投资或许在短期内可以起到启动内需的作用, 但是长期的效应肯定是负的。

参考文献

[1]Young, Alwyn (1995) :"The Tyranny of Numbers:Confronting the Statistical Rea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Growth Experi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0 (3) , 641-680.

[2]吴延瑞:《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 载《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7卷第3期.

[3]刘文革, 高伟, 张苏.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度量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1952-200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 2008年第12期.

亚洲煤炭供求失衡 第10篇

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煤炭出口国澳大利亚,由于连日暴雨和洪水的袭击,其重点产煤区昆士兰州的煤矿被迫停产,澳大利亚Xstrata公司、力拓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必和必拓公司以及麦克阿瑟煤炭有限公司都表示,由于洪水的冲击导致煤矿生产受阻。

在中国,罕见而持续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使得电煤供应持续下降。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表示,目前全国电煤库存约2 142万吨,不到正常存煤的一半,且平均以每日近30万吨的速度下降。此前,在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已经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而在南非,上周南非政府已宣布,严重的电力短缺为“国家紧急状况”,并警告缺电危机在短期内无法缓解。这导致其大幅减少了煤炭出口。而缺电危机已经造成南非钻石、黄金和铂金生产连续多日处于瘫痪状态,国际黄金价格也受此影响上扬,纽约市场黄金和白金期货价格最近连创历史新高。

此外,作为亚太地区第二大煤炭出口国,印度尼西亚最近决定减少煤炭出口,从2010年开始,每年出口的煤炭将控制在1.5亿吨以内,以满足国内不断增加的电煤需求。

心理失衡 第11篇

我们当家长的对自已的孩子了解吗?有可能许多家长会认为:你这个问题问得简直是太幼稚了,孩子是自已一泡屎一泡尿拉扯大的,哪有不了解的道理。知子者莫过于父母也!但面对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问题却被我们家长给忽视了。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往往会出现三个心理失衡,这其实,就是我们“家园衔接”中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这一特殊性在我们的孩子从家庭这个单一的个体小环境转变为由家庭和幼儿园构成的多元化环境后,心理上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心理失衡现象:

一、心理环境的失衡

在家里,我们的孩子是“小太阳”,全家人都是坚持以孩子为中心,一切都是围绕着孩子转;可是在幼儿园里,他(她)不可能成为老师或同学关注的对象,因而心理失去了平衡。在这方面孩子的表现就试图通过异常的语言和行为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如我们的家长为什么会频繁地接到自已的孩子扰乱其他小朋友或自已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扰乱的“投诉”,我们的家长便会感觉自已的孩子不乖,甚至有的家长便会迁怒责备老师管理不够好。我们家长根本就不知道:心理失衡之后我们的孩子正是以此来吸引教师或别的小朋友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其实我们孩子的这种“违纪”现象许多是出于以此来吸引教师或别的小朋友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的心理需要。

二、心理态度上的失衡

大家都知道,人是具有群居特性,任何人不可能将自已独立于这个社会之外去生活。我们的孩子进入了幼儿园,就进入了一个大集体,就必须遵守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制度、集体活动的规则,而这种社会集体生活规范意识与孩子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和待遇就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性。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形成的观念是“最大的”“最好的”就是我的,而在幼儿园里因为是集体生活,提倡互让,互相帮助;分配物品时要求孩子拿“最小的”“最差的”,这种观念的灌输往往难以被他们接受。我以前在老师那里听到了一件事,就是这位老师在给幼儿讲“孔融让梨”一文之后,希望用启发式教育来让孩子们通过在“分苹果”或分发其它东西中学会谦让意识。便在课后组织了一场“谦让活动”:要求一个小孩把大个的苹果“谦让”给另一个小孩,结果我们当然想得到,那就是这個小孩“谦让”了,老师说得嘛当然要照做啦。当他看见那位因自己的“谦让”而得到“大苹果”的小朋友那得意的情形时,便走过去无好气地对那小朋友说:“得意什么?!还不是老师叫我让给你的!”显然孩子的谦让并非是心甘情愿的。这正是我们家园教育的衔接工作没有做好所致。

三、心理水平上的平衡

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溺爱无度,而幼儿教师有“严格要求”,这常常超出了孩子的承受力,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失败多于成功,形成及自尊又自卑的个性特点,甚至有的小孩刚去一二个月就不想去幼儿园了。

幼儿入园后,之所以出现心理失衡现象,主要是家园衔接不好所致。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未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那么心理失衡现象将伴随孩子度过整个幼儿期,有的甚至还将延续到小学、中学、大学。孩子心理长时间的处在失衡状态,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以便消除孩子入园后的心理失衡现象。

四、“家园衔接”中幼儿三个心理失衡问题的对策

(一)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不要把他们当作“特殊”的成员。独生子女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摆正他们在家里的位置。在家里,他们是受教育者,不是支配着。不能让他们凌驾于父母或其他成员之上,更不能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只会享受不履行义务。我们应该使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这一点对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

(二)让孩子在交往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将孩子至于集体之中,使他们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尊重,学会同情别人。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有小伙伴的社会生活,让他们从孤独和“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这是培养独生子女全面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幼儿园的教育应充分考虑独生子女在家里已形成种种“特殊心理”。只有充分考虑到独生子女来园前已形成的种种“特殊心理”,我们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我们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循序渐进,不要生硬地“强行”迫使幼儿即时有所转变,要给幼儿一个循序渐进的转变过程,否则,我们的教育将会给孩子带来过度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孩子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行为问题。

企业年金失衡症结求解 第12篇

几年来,淮北矿业集团企业年金资金规模从2亿元发展至12.6亿元,成为国内企业年金项目市场化运作比较成功的案例。“在这12亿元中,有9亿多元来自于企业和职工缴费的本金投入,有3亿元来自于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淮北矿业集团社保中心主任于杰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

于杰说,煤炭企业员工数量众多,劳动强度较大。不少员工来自农村,家庭负担重,退休后的基本养老保障较低,需要通过年金制度来补充养老金。

淮北矿业集团引进了易方达、海富通、南方、嘉实、华夏等五家基金公司管理企业年金,使之通过在资本市场的投资实现保值和增值。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支柱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即为企业年金,原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然而,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的现状与前几年的业界预期差距甚远。

几年前,有关官员和专家曾预测,2010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达到5000亿至10000亿元。然而,截至2009年底,这一数字仅为2533亿元。而且,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绝大多数为垄断行业的国企,甚至被误解为“富人俱乐部”,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动力不足。

发展速度低于预期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

200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并鼓励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2004年,一系列试行办法出台,企业年金制度整体框架初步形成。2005年8月,企业年金开始实行市场化管理运营。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目前我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90%属于央企和地方国有大型企业,集中于金融、铁路、电力、石化、烟草、煤炭、冶炼等垄断性行业。

截至2009年底,企业年金参加人数为1300万人,仅占2.2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不到6%,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仅占国内企业总数的约1%,占全部就业人口75%的中小企业的参与率很低。

这样的数字,与起步阶段市场的乐观预期形成强烈反差。

投资管理人竞争惨烈

在2533亿元企业年金总规模中,1975亿元已按照相关法规,委托给具备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机构负责投资运营。

在目前21家具备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机构中,有12家基金公司。不过,与管理公募基金或社保基金相比,企业年金的管理费率要低得多。

“企业年金制度只规定管理费率的上限为千分之十二,但没有规定下限,这导致企业年金市场的价格战相当惨烈,实际收取的管理费率平均只有千分之二。”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

即使是对于企业年金管理规模已达100亿元的基金公司来说,其管理费收入也不过2000万元。考虑到基金公司在开拓企业年金市场上的基础投入,以及账户管理和服务成本,该项业务对基金公司利润的贡献微乎其微。

另一个问题是供需失衡,参与机构众多却需求不足。从年金管理的需求方来看,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尚处于启动初期,市场规模有限,企业需求不足。从年金管理的供给方来看,到目前为止,年金领域共拥有各类金融机构39家,拥有受托管理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四类资格的有58个机构。

“各家机构采取的策略通常是对每一个确定实施年金计划的企业密切跟踪、志在必得,这使得本来供需不平衡的市场竞争更加惨烈。”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伟说。

那么,很多基金公司为什么依然十分重视企业年金业务呢?招商基金专户投资部经理郭党钰认为,企业年金的合同期通常为两年至三年,在正常情况下,客户一般都会续约,投资周期很长。

海富通基金公司机构理财部总经理李骏说,养老金管理属于基金公司的战略性业务。虽然现在只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已进入资本市场,但从长远看,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以及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的入市也将是大势所趋。

根据相关法规,企业年金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上限为30%,其中直接投资股票的上限为20%。

淮北矿业集团社保中心主任于杰介绍说,2008年,该公司的企业年金发生了少量亏损,但2009年的收益率超过10%。2010年上半年,因6月份的A股大盘下跌,再次出现微幅亏损。不过,自2006年7月以来,该公司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整体上令人比较满意。

于杰表示,受该公司委托管理企业年金的前述五家基金公司的投资风格各不相同,有些比较积极,有些比较稳健。从四年多来的结果看,各家基金公司的收益率略有差异,但差距不大。

银华基金公司企业年金部总经理焦扬向本刊记者表示,对企业年金而言,资金安全保值是第一位的:“风险管理是年金基金投资的生命线,即使在2008年极端行情下,我们所管理的企业年金也取得了正收益。”

集合计划亟须政策支持

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企业年金主要解决的是初次分配中即期收入和远期收入的结构问题。

长江养老保险公司董秘兼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李苇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说,国有垄断企业之所以能优先建立企业年金,问题根源是现行收入分配体系,而非企业年金制度本身。

另外,企业年金制度设计不够完善、门槛过高也是造成中小企业参与较少的原因。上海的企业年金起步早、发展快,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的参与主体,并未局限在垄断行业。长江养老采取集合模式受托服务的近6000家企业中,绝大部分也都是中小企业。

不过,现在能够面向中小企业推出规范的集合年金计划的只有长江养老保险公司,其覆盖的地区范围局限于上海。

在其他省市,虽然招行、建行、工行也推出了“金色人生”、“养熙乐”、“如意养老”等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但它们都不是标准的集合年金计划,因此,不能直接投资股市,这令集合年金基金的运营和投资管理受到了很多制约。

“在海外成熟市场,即使是大型企业,也都倾向于参加于集合计划,为每家企业单独设立账户的做法,成本高,效率低。”

谈及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相关法规迟迟不能出台,一位业内人士感到十分困惑和不解。他呼吁,有关部门应本着对社会和国家负责任的态度,尽快出台相关法规,使集合计划在开户、备案、收益分配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等环节有法可依。

对于中国未来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南方基金在书面回复本刊时,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建议提高立法层次。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在行政法规的基础上,但事实上企业年金是一个国家的政策行为,法律责任缺乏有效保障。

上一篇:资本定价下一篇:弱势群体子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