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一体化论文

2024-07-25

高职机电一体化论文(精选12篇)

高职机电一体化论文 第1篇

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严重滞后, 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所以, 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目前, 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 “就业难”, 从而造成了 “招生难” 的局面。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 表面的人才饱和、过剩, 恰恰预示着人才的短缺, 饱和的是 “大陆人才”的饱和, “特色人才”的短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 必然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 不受行业限制, 可以从事与电有关的设备的生产、技术改造和维护, 自动生产线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数控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等工作。近几年来, 各企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自动生产线, 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需求越来越多, 因此毕业生就业前景一片看好。

2 建设目标

2. 1 培养适应机电设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教育, 加强工学结合力度, 将学生知识学习、技能提升、能力培养和素养形成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努力培养适应机电类岗位的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2. 2 应具备的能力

( 1) 高等数学应用能力; 阅读简单英语专业技术说明文件和简单会话能力; 进行常见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能力。

( 2) 具备分析与设计常用机电设备的基本能力。

( 3) 具有从事家用电器与制冷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 4) 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实践技能, 具备机电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应用能力。

(5) 具有在相关专业继续学习与深造的能力。

(6) 具有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

2. 3 素质结构

( 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 2) 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 3) 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劳动, 勤奋学习, 勇于实践, 锐意进取, 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

3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3. 1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产品工艺流程为载体, 以行业新技术为重点, 保证建设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系统设计课程体系; 以真实的产品工艺流程为载体, 呈现机电企业生产场景中的操作过程, 以新技术为重点, 突出核心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及职业素养的训练, 改革教学内容; 以 “工学结合、开放性、标准化、集成化、动态化、高效化、交互式”为原则, 构建开放式平台, 保证了建设内容的实用性。开发面向学生、企业工程技术员等不同用户、不同层次的新技术培训包。

3. 2 探索有效的教学形式

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 如教师讲授与高职生讨论相结合, 布置专题, 由高职生讲说, 教师点评总结等,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 以便于高职生理解。定期举办相关学术讲座, 开展学术交流, 开拓了高职生的视野, 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 就本课程中某些重点难点问题, 聘请专家举办学术报告, 帮助高职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鼓励高职生走出课堂, 自觉参加活动、练习, 使高职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高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理解, 进一步提高能力。基于这样一条明确主线, 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 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而且, 整个教案的内容组织注重引导学生探讨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 技术的引入背景, 注重知识的理解, 而非简单记忆。

通过对相应职业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确定应用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 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 充分考虑到应用机电技术专业技术特征, 设计“普适性+ 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了应用机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将知识传授与提高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切实增强设计能力。基本思路是: 按培养形象感知、思想洞察、逻辑思辨意识和相应能力的架构组织教学单元, 使学生了解教学宗旨, 认识能力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学习与应用中的意义, 以及培养训练的方法。然后选择相应的作品加以解剖, 按照选定的角度, 重点分析其主要的方法, 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实践训练。这样, 就可以把学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从其他课程习得的知识与理论,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业余生活中获得体验全部调动起来, 共同促进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意识和能力的增长。

摘要:培养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是职教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要适应时代发展, 迅速转变思想观念, 分析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措施, 努力打造科学高效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机制。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第2篇

本文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点与教学现状,针对该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机械学)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电子学)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

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我们广泛接受和普遍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结合的一门技术,它的发展使冰冷冷的机械有了人性化,智能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针对传统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课程偏重的弊端,其实践训练环节的能力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性的改进目前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相关课程的认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 目前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存在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存在文理兼收现象,一些文科基础的学生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专业课知识缺乏的情况下,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基础,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选修课程,弥补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完整牢固的知识结构体系。

1.2 理论和实践教学比重安排存在问题

机电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包括很多的技术内容,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内通过过多过深奥,理论课时数太大,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而且内容陈旧,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社会上用到的知识相差很远。

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安排方式,使得学生所学到的实际操作技能很有限,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1.3 实践教学条件存在问题

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开设的实验与实训课程,往往由于相关设备体积比较庞大,集成度高,价格昂贵,因此,许多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实训所配置的设备都相对比较陈旧、简陋。

高职机电一体化论文 第3篇

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顶岗实习

引言:由于社会企业的变化发展以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特性,这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特別严格。高职院校在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时,往往采用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企业从事相关专业的生产、管理等工作,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但是,如何克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所遇到的难题,使学生顶岗实习能够有效学习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知识技能,这是值得高职院校、企业以及学生重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顶岗实习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安全问题。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人数过多,实习的地点比较分散,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这很容易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1]。另外,有些企业由于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规模的限制,不能给大批的实习生提供用餐和住宿的条件,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自己解决实行上班的交通问题,这给学生的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学生由于自制力差,很难控制住下班之后的生活。另外,企业的生活和管理与学生在平时的高职院校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面对企业严厉的管理制度,非常难以适应。学生平时在高职院校的生活十分轻松悠闲,而在实习企业,空余的时间特别少,从而会产生不服从管理,甚至矿工的行为。

(二)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社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所追求的是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对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培训锻炼的动力不足。许多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愿意接受甚至拒绝接受高职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唯恐自身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害。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长期在宽松的学校环境中学习生活,一旦到了企业顶岗实习,很难真正适应企业的生活和管理方式,这个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有些企业在接受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通常是把学生安排在流水线或者简单次要的工作岗位,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在真正的顶岗实习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三)顶岗实习的教师指导存在缺陷。在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都没有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在学生真正的顶岗实习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技能的指导。另外,由于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要按照企业的严格规章制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作息,这个学生与教导教师的直接见面时间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教导和培训。而在企业的技术工人,由于忙于企业规定的日常工作任务,很少有时间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详细的工作指导。这就使得学生的顶岗实习没有产生良好的学习实践效果。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顶岗实习模式的具体实践措施

(一)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树立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意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学校和企业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2]。学校要积极加强对学生实习的安全工作教育,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状态,提醒学生在日常的实习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教师和企业要对学生的工作之余时间做好监督,保证学生热人身安全。另外,学生也要积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的安排,争取做到不矿工,不违纪,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能够有效学习的机电一体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积极加强对学生机电一体化技能知识的培训。高职教师要积极保持与学生的日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指导。另外,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主要是通过在企业的实际工作,掌握专业技能的实践知识。企业职工对于这一方面实践经验比较熟练。因此,企业可以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工作岗位,尽可能地让企业职工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校企要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合理设计学生以及实习的知识内容。学校和企业要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3]。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在学校与企业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状况,为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实习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学校学习中,充分掌握机电一体化实践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在企业能够充分学习到机电一体化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结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顶岗实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社会企业培养综合型的应用人才。因此,学校与企业要通过交流合作,加强对学生机电一体化技能知识的培训,合理设计学生学习以及实习的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雪梅.谈高职机电一体化大学生定岗实习的实践[J].企业家天地,2012,05(20):78-79

高职机电一体化论文 第4篇

随着科技进步, 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在煤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集机、电、气、液、计算机为一体的设备不断增加, 矿井自动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准确定位本专业的服务面向, 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符合企业和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 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 我们以专业为单位, 于2013 年、2014 年暑假两次深入矿区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调研对象分为三类, 一是煤矿企业, 包括铜川基建公司双龙矿、瑞能矿 (代表传统老矿区) , 铜川矿务局玉华矿、下石节矿 (代表传统老矿区的先进矿井) , 黄陵煤业集团二号井 (代表关中地区现代化矿井) , 神东煤炭分公司哈拉沟矿 (代表我国煤炭现代化水平和煤炭工业发展方向) ;二是企业人员, 包括调研矿井的矿长、机电副矿长、总工程师、人力资源部部长, 以及机电科、机电队、机运队、供电队、安装队等基层单位的技术人员、负责人等;三是毕业生, 确定对象为2012 届至2014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

调研方法主要有:一是问卷调查, 调研前期我专业从企业的所有制形式、需要本专业毕业生数量、毕业生主要面对的初始岗位群、发展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精心设计调查问卷, 为后期数据分析和整理奠定基础;二是召开座谈会, 通过与企业专家进行座谈, 对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和岗位发展状况、就业岗位 (群) 所承担的典型工作任务等进行了统计, 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课程体系的修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调研数据分析与整理

1. 企业调研内容

在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前, 就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对的职业岗位群、他们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典型工作任务等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召开了研讨会。发放调查问卷84 份, 回收84 份。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

(1) 由于煤炭行业不景气, 故调研企业均缩小招聘规模, 同比下降约75% 左右。

(2) 经统计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共788 人次进行选择, 企业新进员工 (毕业生) 主要面对的初始岗位发展岗位分布如图1和图2 所示。

(3) 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如图3所示。

(4) 毕业生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如图4 和图5 所示。

2. 毕业生调研内容

通过2012 届至2014 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本专业工作岗位群、课程设置、能力和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的适应性及职业发展状况, 总结职业发展的规律。发放调查问卷180 份, 回收160 份。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

(1) 毕业生认为应加强的课程和在校期间获得最有用的证书如图6 和图7 所示。

(2) 在校期间应加强培养的能力如图8 所示。

注:“其他”包括矿山机电设备产品质量分析和检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与安全管理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1. 做好应对行业低迷的两手准备。一方面企业缩招, 而我专业2015 届毕业生约有310 人, 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需要就业指导人员提前指导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提前择业分流, 同时应提前根据煤炭行业的“新常态”做好应对, 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设置, 增开新专业等。另一方面, 根据2015 年5 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联合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发布《关于当前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指出:“短期内全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难以改变, 市场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同时也应看到, 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的地位没有改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能源需求不断增长, 煤炭还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煤炭市场规模巨大, 结构调整空间广阔”, 我们依然要坚守煤炭特色, 为不久的煤炭行业复苏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

2. 调整课程体系。分析调查问卷, 可以看出, 企业更需要的是较快适应岗位并能直接进入工作角色的毕业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必须首先符合企业需求, 并且尽快调整课程设置, 按照“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规律, 适时调整课程体系。

3. 加快校本教材开发。尽快打破传统的学科章节体系, 按照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采用项目化教学, 尽快编制出具有工学结合和陕西煤炭特色的校本教材。

4. 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资源的优点, 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先进手段, 利用学院的资源共享平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发挥我专业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使学生真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

摘要:为准确定位本专业的服务面向, 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模式, 以煤炭企业、企业人员、毕业生为调研对象, 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的形式得出调研数据, 并给出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

[1]韦大欢.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调研报告--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J].轻工科技, 2012 (6) :174-175.

高职机电一体化论文 第5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教学占有重要地位,而实践教学的实施是以校内实训基地为核心,校外实训基地为补充。我院“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组,从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入手,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训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

根据改革后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计划在第二、三、四学期分阶段地安排了金工实习。金工实习把教学、教育、实践锻炼融为一体,是整个专业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注重经济效益而失去了安排高校学生进行金工实习的热情。在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只能加强不能减弱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核心作用,加强并优化实践教学,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真正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金工实习模块建设的总体要求和课时安排

金工实习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其模块总体要求学生通过深入生产实践,系统地学习机械加工的基础知识,进行机械加工的操作训练,提高实践基本技能,加强劳动观念。具体要求是:

1)了解机械制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各行业中的作用,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树立专业思想,加强劳动观念。

2)掌握机械加工各工种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正确地调整、使用和保养机械加工设备和常用辅助工具,能根据零件图样和工艺文件对一般技术要求的零件进行独立加工,检验和初步质量分析。

3)了解铸造、锻造、焊接和热处理的工艺、设备和常用工具等,能做简单零件的手工造型、锻造、手工电弧焊和淬火等实践操作。

4)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电火花、线切割等特种加工方法。

5)能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工艺和质量问题,具备机械、电气设备故障的处理能力。

2.金工实习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现代制造方法

传统的金工实习只是普通机床操作,实训及机加工。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数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装备了数控技术的机床生产效率高,制造精度高,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机床。当前我国的各类机械企业迫切需要数控技术人才、尤其需要生产第一线的编程人员和操作人员。为此,我院花巨资购置了各类数控机床及数控编程模拟软件,供学生实训使用,在时间上安排2周数控机床的编程和加工,同时,针对沿海一带模具制造业发达,数控电火花、线切割人才需求较大的情况,安排了4周电火花、线切割编程及操作。

3.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训基地的作用不同于实验室,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更不是简单的“工厂搬家”。根据高职特点,它应是能兼容高职实训和一般职业培训等多层次要求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多功能实践基地。为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我院一方面从“破产”企业购进车、铣、刨、磨等旧的普通机床,另一方面学院加大投资购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等先进的制造设备,建立了金工操作室,数控操作室、电火花、线切割、特种加工操作室,并将生产现场设计转化为教学现场,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演示。

我院在市内多家生产技术管理比较先进的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建立了联系,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后还可到该企业就业。

4.金工实习需要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实现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塑造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一专多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双师型”的专职教师队伍

我院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学期考核、晋职、评优等)鼓励教师走“学产研”的道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中青年教师到社会上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取得相关的技术资格证书;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到企业兼职或往重点高校学习,锻炼其职业能力,以适应技术应用型教育对师资质量的特殊要求。

2)充分发挥兼职教师队伍在金工实习课程指导方面的优势。

我院从企业聘请具备业务专长的中高级技师和管理人员,请他们对金工操作进行指导。

5.金工实习的效果评价

1)每一门实训课程,尤其是金工实习的核心实践课程,必须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以确保实践课程的实施,其建立必须与企业和行业的标准相统一。因此,必须有企业直接参与制定或者采用社会承认的行业证书进行考核。在建立能力证书体系的时候,应注意尽量与社会的技能证书体系相结合。

高职机电一体化论文 第6篇

摘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课程体系已远远滞后于产业及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重新进行专业定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推行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收到了明显效果。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

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给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

1存在的问题

高职特色不够鲜明、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制造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等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尚未完全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历了10余年的高速发展,但很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课程体系的构成在名称上改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训练课”3个模块,但实质上课程设置还明显存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倾向,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没有真正向“能力本位”转变,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学科体系的思维方式。

2)部分课程设置相对独立,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部分课程的选择过多考虑知识点的完整性,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个别课程显得相对独立,同时也造成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例如,“电路分析”“电机拖动基础”“工厂电气控制设备”3门课程中有关电机学的知识有重复。“气动技术”和“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2门课程气动教学内容有交叉。实践性课程的安排受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

2开发思路

笔者对中国航空一集团、二集团的部分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归纳出本专业领域的岗位需求、典型能力和主要工作任务。以典型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找出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共同制定新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出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与整合,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以及湖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抽查标准,将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

3实施过程

3. 1组建校企联合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专业建设委员会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的组织机构,也是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的指导、评价机构。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成都飞机制造厂、陕西飞机制造厂、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安徽江淮仪表厂等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组成。

3.2企业调研,确定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通过对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昌河飞机制造厂、空空导弹研究院、成都飞机制造厂、株洲钻石刀具厂等企业调研,跟踪本专业毕业生近3年来的就业情况,归纳出本专业的典型就业岗位群。

初始岗位群为: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和管理。发展岗位群为:通过3 ~5年的工作锻炼,可从事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故障处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高级维修、管理、改造升级及技术支持与服务。因此,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航空机械制造类企业,培养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一般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修与调试技能以及智能化技术、PLC技术等相关知识,能够胜任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技术开发、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 3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归纳本专业的基本工作任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其未来职业主要有3个发展方向:1)维修电工,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修理。2)机床操作工,主要从事普通机床或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考虑到择业的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应兼顾2个方向的内容。因此,我们确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能力核心课程3个层次构成。在新课程体系中,职业基础课程为: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实用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等;职业技术课程为:机械零件图样识读与绘制、电气安装规划与实施、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等;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为:使用数控机床的零件加工、电机拆装与维修、机床电气检修、液压与气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修等。

3.4针对核心技能,开发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工作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规律划分为若干个单元项目,再由若干个单元项目组成的课程。本专业8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全部采用项目课程形式开发,在设计每个单元任务时,以“理论知识与生产任务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为原则,使每个单元任务中都包含必需的理

论知识、基本操作、设备安装、调试或维修技能等,其最终目标是:每个单元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来完成,或制作一个产品,或排除一个故障,或进行一项试验,或完成一项维修。如“机床电气检修”课程中,设计了5个单元工作任务,分别是低压电器的检测与维修、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普通机床电气系统检修、起重机电气系统检修、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检修,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5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打破了原来理论+实践(实验、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不仅明确了“要做什么”,也清楚了“为什么做”、“应该怎样做更好”,在学习中体验了实际工情景与工作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束语

经过实践,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市场需求、岗位能力重新进行了专业定位,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行了教学做一体、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得到了强化,而且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拓宽了毕业生就业口径,提高了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8,12.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第7篇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可不按学科内容的性质划分课程, 应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入手, 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知识结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以“素质+能力”为主线, 设置基本素质课程、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两大模块, 并由此组成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 (见图1) 。

基本素质课程可由思想品德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组成, 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这类课程既与专业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联系, 又与道德人格相关。文化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 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有所帮助。道德身心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 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铺垫和准备, 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基本素质课程的实施虽然不会立竿见影, 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期成为学生创新思路的触发点。

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可分为具有一定梯度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专门人才, 而专门人才首先必须具有比较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具备专业所必需的技能和相关能力。没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 所谓技能与能力只是空谈, 所以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涵盖的大多是某一专业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 应要求学生牢牢掌握。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是指那些必须落实在实际专业岗位能力应用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 (群) 所必需的能力与技能, 就必须根据岗位与岗位群必需的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这类课程大多是技术相对独立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 这是高职教学区别于一般院校教学的特色之一, 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靠这一层面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加以落实。此类课程一定要突出应用, 务求熟练, 造就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是借助于实际生产过程或系统, 将相对独立的职业技术加以综合应用, 并且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类别的典型系统作为教学对象。例如, IC制造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生产用机器人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实施“素质+能力”的课程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高校教育从学科本位向学生能力本位的一种转变。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分类模式, 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完整性, 可以说是学科本位观念的体现, 将此模式改变为“素质+能力” (基本能力素质、技术应用能力素质) 模式的重心是以学生的能力为支点, 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需求及掌握程度, 更具有学生本位色彩。以学生为本位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高职教育主要担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任务, 毕业生的基本去向是实际工作岗位而非学术研究岗位, 因此, 这一理念更显重要。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开发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 广泛吸取多种课程论之长, 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对机电工业技能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 主要表现在: (1) 以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设置课程与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 努力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 (2) 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能力训练为轴心, 按照“素质+能力”的要求整合课程。 (3) 按照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梯度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

(一) 职业基础能力 (见表1)

(二) 职业技术应用能力 (见表2)

(三) 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见表3)

第三项能力为综合应用能力, 可开发几个教学项目,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选择1~2项, 将涉及的教学内容、知识点、技能要求综合为一体化教学与综合实训相结合的课程。

以“素质+能力”为主线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打破了学科系统性与“老三段”的束缚, 克服了目前课程体系的一些弊端, 以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 具有以下特点: (1) 课程设置实用性强, 创造性地设置了一批特色课程; (2) 提前介入专业课, 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 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4) 突出了成熟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跟踪与应用; (5) 依靠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 可实施“实习、科研、培训、就业”一条龙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摘要: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应以“素质+能力”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模式, 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知识结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以基本素质课程、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两大模块组成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育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伯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8) .

高职机电一体化论文 第8篇

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衔接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力求反映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总体状况,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发展。

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1.1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高职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所提出的必然要求。第一,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经济科技的发展,使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进而转向知识密集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二,从教育发展角度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软肋和伤痛,不仅低端的中高职衔接不畅,而且更缺乏向本科及以上高端延伸的对接,形成了“断头”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中高职教育衔接与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上位概念,后者是下位概念;前者是讲整体衔接、全面衔接,后者是局部衔接、重点衔接。教育的衔接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衔接,是外延较宽、边界较广的泛在衔接,涉及中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课程衔接则是一种局部的、子项的衔接,是外延较窄、边界明晰的具在衔接。从二者的关系看,教育衔接为课程衔接提供大的环境,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1.3 课程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第一,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第二,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职业教育课程是连统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创建“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葛道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30年开放实践与新时期新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09(1):4-7.

接职业工作岗位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之间的桥梁,其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为就业创造条件。

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2.1 中高职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都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方针,在办学模式上和教学模式上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文件,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见,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相似性,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都是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同一类型的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性不清晰,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无差异,课程出现重叠和重复现象,造成课程的有效值降低。

2.2 中高职两阶段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一些中职学校特别注重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偏低,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文化基础课的学时和教学内容普遍偏少,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薄弱,进入高职后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对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较高,致使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在高等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上的学习普遍较为吃力;很多高职院校在中职学生入学后不得不组织一次文化基础课考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班补习文化基础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高职的培养计划,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2.3 中高职两阶段课程内容重复严重。

在中高职院校专业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发现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科目相同的多。中高职课程名称相同率达80%以上,个别的达到100%,只不过高职开设的课程要比中职多一些。第二,课程内容重复多。对中高职相同课程名称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发现知识点和技能点重复较多,一般重复率达30%~60%之间,个别的能达到80%以上。第三,教学目的和要求基本一致。中高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大体相同,根本不能体现培养的是不同层次的人才。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两所院校教学计划进行比较,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钳工基本技术、车工基本技术、电工基本技术、车削加工技能、液压与气动、数控车(铣)床操作与编程、CAD/CAM软件应用、电气控制技术、焊接技术、PLC及其应用等。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与

[2]夏方毅.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开发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9(1):93-94.

[3]毛丽萍.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的范例———英国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12-113.

[4]赵璇.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N].中共山西省党校学报,2009(4):122-124.

CAD、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基础、数电与模电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应用技术、数控机床及应用、机电设备综合调试与诊断等。可以看出,两所院校专业课程开设大体相同,重复率在80%以上,这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又造成了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2.4 中高职两阶段专业技能有“倒挂”现象。

在实习实训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高职应该是中职知识结构的扩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发现,一些中职学校办学历史悠长,在实习实训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无论师资、设备,还是训练方法都有较强的实力;相反,一些高职院校不够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训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实习实训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普遍达不到高职教育的要求,不能明显体现高职高端技能的特征,甚至有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还不如中职,造成中高职专业技能出现“倒挂”现象。

3. 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3.1 深入调研,明确中高职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衔接是构建课程体系衔接的起点。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人才的教育,要遵循技能发展的层次递进规律,培养掌握“经验技能”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掌握“策略技能”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是建立在中职基础之上的,是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地把中职和高职叠加,而是在合理定位二者层次和结构的基础上,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对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立足点,也是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起点。

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一是要注重差异性。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职业教育,均为技术教育,因而培养目标有一致性也有差别性,认真分析差异所在,是中高职培养目标能否衔接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体现层次性。中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行业初级、中级操作工,而高职培养目标应为行业的高级操作工作准备,并希望有一部分人将来能成为技师。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经过深入调研企业和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校企专家共同研讨论证,确定两阶段培养目标为:

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编程等生产一线工作,具有一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高职阶段培养目标: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能够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检修、技术改造等生产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2 中高职院校统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衔接贯通课程体系。

中高职院校统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中高职教师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和企业专家一起针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逐一进行细划和分解,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统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形成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第一,要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从两个层次教育人才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确定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界限,然后根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岗位目标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第二,要按层级和梯度原则甄选和细分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的学历层级,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都是有区别的。应该有明确的学段界域和逻辑梯度,根据层级和梯度逻辑关系,认真分拣、细化、定位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级。第三,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既注意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注意不断将新工艺、新技术及时充实到课程中,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并按照人才成长规律确定合理科学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3.3 统一教材编写标准,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衔接,因而编写分类明确的中高职课程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的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编写。这样从源头上把握各自的编写尺度,厘定内容要求,编出的教材就会定位明确,区分度高,避免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混乱。第二,中高职教材编写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项目化或模块化教材是中高职教材改革的趋势,其特点是根据项目或模块重构教材体系,它以项目或模块的难易程度来编排其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点、知识点,当前一个项目介绍过的知识在后一项目出现时,就可以不必再次编写。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内容重复,使教材更加凝练、紧凑、精粹。在衔接上,要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简繁等,将相对容易的、简单的、低端的、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高职教材,这样既有区分,又相互衔接,是较理想的对接状态。第三,要重视教材运用的整合创新。剔除艰深的,摒弃无用的,归并重复的,删减多余的,更新过时的,整合相近的,增补先进的,压缩烦琐的,提炼关键的,保留核心的,尽量将课程学习重复虚耗的“无用功”降到最低。第四,要高度重视并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市场机制下的整合创编教材是开放的、竞争的、百花齐放的,编创的教材也必然有高下、优劣的差异,这就需要由政府主导,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将真正衔接配套的、优质上乘的教材遴选出来,推荐使用,这样才能避免教材使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状况,真正起到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42-44.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36.

[3]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1-127.

高职机电一体化论文 第9篇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机械、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多学科领域,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理论、方法和应用,是适应技术新潮流的需要,是自主创新的需要,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教学思路

建构一种高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的新模式和教材新框架的可能性作一点探索和尝试。具体方案是突破现行高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以建立知识体系或价值体系为出发点的主导模式,着眼于帮助学生在新的高度上形成设计意识,深化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本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自觉把握,增强应用性,增进时代感,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思想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将知识传授与提高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切实增强设计能力。基本思路是 :按培养形象感知、思想洞察、逻辑思辨意识和相应能力的架构组织教学单元,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宗旨,认识能力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学习与应用中的意义,以及培养训练的方法。然后选择相应的作品加以解剖,按照选定的角度,重点分析其主要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实践训练。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其他课程习得的知识与理论,以及在课外阅读和业余生活中获得体验全部调动起来,共同促进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意识和能力的增长。

2 课程的研究对象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机械工程领域常见的一些机电产品(系统),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等。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设计中,怎样利用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机电一体化系统建模、利用机械传动与驱动、传感器与检测、PLC和计算机控制等技术,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综合设计。

3 课程的性质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是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属技术基础课,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对所学的基础课及一些技术基础课的综合与运用。例如,在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动系统就是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中常见的机构,如齿轮机构、丝杠螺母传动机构等 ;动力系统主要为电力拖动课程中的步进电机、交流伺服电机和直流伺服电机 ;测试技术中的各种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与检测装置 ;伺服控制系统与自动控制理论、模拟数字电路、微机原理等课程的内容密切相关 ;用PLC可以实现系统的顺序控制 ;为了进行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又是以数学和自动控制理论等课程的内容为理论基础。所以,机电一体化课程诠释了基础课及一些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应用。

4 教学方法

4.1 探索有效的教学形式

积极探讨符合高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规律和特点的方法,主要运用了“课堂讨论教育法”、“情境教育法”、“电化教学法”、“激励教育法”等,逐渐形成了多样性、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紧扣时代脉搏,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在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引导性上下工夫,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如教师讲授与高职生讨论相结合,布置专题,由高职生讲说,教师点评总结等,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高职生理解。定期举办相关学术讲座,开展学术交流,开拓了高职生的视野,培养高职生的创新意识 ;就本课程中某些重点难点问题,聘请专家举办学术报告,帮助高职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鼓励高职生走出课堂,自觉参加活动、练习,使高职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高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能力。基于这样一条明确主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而且,整个教案的内容组织注重引导学生探讨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技术的引入背景,注重知识的理解,而非简单记忆。

4.2 考核方式

1)改变以往单一地以期末考试分数评价高职生能力的考核方法,注重高职生的平时表现。高职生课堂发言、参加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参加活动等因素都考虑在内,综合全面地考察高职生的能力和素质。

2)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不定期考核,关注高职生对于授课教师的反馈意见及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5 课程教学要求

有调查显示,企业招聘员工不仅看重技能,更看重综合职业能力。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对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并不详细介绍其中涉及的某一专门技术,而是从机械与电子等融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设计思想及方法、典型产品的分析等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基本组成的基础上,掌握常用机械受控模块、测量模块、伺服闭环系统、顺序控制系统、控制电机及其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应用,从而能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提高对现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分析、设计能力,也为新产品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是 :以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为线索,要求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基本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特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设计的设计准则、评价标准、数学建模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原理、设计方法等 ;最后通过实例对常用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具体要求如下。

(1)在绪论部分

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一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2)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部分

掌握进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设计思想、设计步骤 ;各阶段的设计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依据和评价标准。

(3)在数学模型部分

掌握,机械系统数学的数学模型、电气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的方法 ;机电模型相似的原理方法。

(4)在机械传动系统部分

掌握常用的机械传动系统,即齿轮系传动系统、滚珠丝杠螺母传动系统、同步带传动系统和间歇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设计与选择方法。

(5)传感器与检测系统部分

掌握机械量传感器的分类、性能指标 ;掌握常用的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力压力和扭矩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6)在动力系统部分

掌握常用控制电机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特性。

(7)在控制系统部分

在掌握可编程控制器控制方式、单片机控制器控制方式的原理、方法、控制系统设计的步骤及应用。

摘要:高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成为学校重点扶持和建设的课程。呈现出研究方向多样化的鲜明特色。注重对高职生训练,全面提升高职生的整体素养,拓宽思维、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

高职机电一体化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型人才,一体化培养

0前言

科技发展是第一生产力, 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机电一体化也以在微电子为首的新的信息工业革命浪潮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从20世界80年代初, 在“863计划”中成立了机电一体化工作小组, 在“九五”规划和2010年国家发展纲要中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我以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 许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对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所面临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办法, 以期对我国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有所帮助。

1 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后, 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经济的发展也逐渐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 人才需求也逐渐多样化, 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加加倍重视,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专业人才, 随着机械制造、集成电路技术、数字电路技术发展, 机电一体化发展快速, 那么对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探索新的教学管理、课程设置、课程实践等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 我国机电人才“蓝领”层需求最大, 现在不同行业对机电一体化的人才需求也不尽相同, 但岗位需求较多的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在调查中发现我国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学历构成主要以大专、中专以及以下的学历为主, 所以我国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前景潜力巨大。

1.2 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分析

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工业是我国当今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推动力。随着机电一体化的融入和发展, 社会对于机电人才的需求也体现了新变化, 对于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操作、维修和开发管理等应用性人才需求增多, 以机电一体化为主的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且国家为了满足工业化的进程, 机电一体化的人才紧缺是必然的, 所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建设势在必行。

社会需求引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方向, 东北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 国家提出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后, 东北的工业也在逐渐恢复生气和快速发展, 且由于东北工业基础雄厚并以机械制造业为主, 所以以机械和电气为依托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必然会有极大发展空间, 随着高新技术发展, 企业之间竞争也加速了专业人才的知识更新, 以求得以更少的投入劳动力和材料成本, 获取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那么在此推动工业化进程中, 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东北的机电行业也刚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发展空间较大, 所以机电人才在以后的工业发展需求中会显得更加紧缺。

2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2.1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等

由于机电一体化在国内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容易出现专业单一、课程衔接不紧凑、对市场的专业需求适应能力较弱, 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市场的专业需求, 就业面较窄, 没有打开就业创业思路, 不能很好突出以经济需求为风向标, 对行业和社会需求脱钩。在教学上, 机电一体化的教材不能及时更新, 不能跟进社会和行业对机电一体化的先进技术, 上岗后实习周期长, 不能跟上市场的需求。由于机电一体化涉及机械和电子两大行业所以知识的融合和应用是机电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 机电知识要和机电的实践相结合, 让课程间的知识关联性更强。

2.2 重理论, 轻实践

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现在仍然是重视理论教学, 而实践教学却是短板, 这样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就会出现短板, 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我国高职教育目前的教育模式是重视理论教学, 没有搭建好理论、知识、能力、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 造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知道书本知识, 却疏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往往上了三年学, 就是为了混得个毕业证, 所以在毕业设计上也是不够重视。同时, 教师对于学生的责任感不强, 教育不当。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一项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 而当今高职院校对于实践环节的脱节正是背离了高职院校开设的本意。所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市场竞争中会疏于技能, 呈现弱势。

3 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 机电结合, 控制为核心

机电一体化的机指的是机械设计和制造能力、电指的是多种硬件、软件的控制和设计能力;而机电一体化的中心, 在于“化”字, 既要学习好机械理论知识, 又要把电气控制融合进来, 所以应该重视两个课程的融合传授, 多例举一些经典实用案列, 增加理论新意;在教学培养中注重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 让学生能把机械和电气融会贯通。

3.2 注重实践环节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生产和应用型的实用技术, 而技是在不断地练习之下造就的, 所以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中, 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不断增加实践的环节, 做到知行合一。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 改进教学方法, 让学生更好的、更加积极主动的接受机电一体化的实训, 让学生了解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深化所学知识。

3.3 课程设置创新

要突出机电一体化中机械和电气融合的教学模式, 设置新的课程体系, 改变以往的课程设置, 如从公共基础课到技术课, 最后到专业课的模式;要设置新的教材, 教材中多带有实践案例和先进技术创新案例, 开阔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是多个学科的融合和发展, 所以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中要注重以工为主, 机电结合, 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设计、操作、创新等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费从荣.机械制造工程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高职机电一体化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一体化 专业机器人 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使用工业机器人进行产品加工。以数控设备为核心的制造业正在转型,机器人逐步成为行业应用的热点。工业机器人是一种专门为工业领域设计的多关节机械手,能在程序的控制下完成各种复杂运动和操作。目前,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自动焊接、搬运物料、部件喷漆、表面抛光等多道工序,完成高精度的定位,适合汽车流水线、金属制品加工、仓储搬运等工业领域。自2005年开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用量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之一。

工业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工业机器人制造厂家需要大量人才从事机器人生产、安装、调试、营销和技术服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企业需要大量人才从事机器人的维护保养和编程操作。为满足机器人相关市场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加入“工业机器人应用”课程,开设机器人的专业方向。但是很多学校局限于原专业的体系结构,课程改革力度不大,学生不能紧密围绕机器人的应用编程和维护保养进行学习和训练,造成所学的知识与机器人应用维护岗位脱节的现象。因此,优化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机器人方向的课程体系成为人们开展高职教学研究的热点,有效地结合江苏无锡地区的机器人应用现状,根据学生的岗位需求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为学生快速适应机器人相关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作为无锡地方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秉承“地方高校地方办,办好高校为地方”的建设理念,为无锡地区企业培养机器人应用方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建设思路上,把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无锡地区装备制造业对接、专业课程体系与机器人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的任务对接、教学的过程与岗位活动过程对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密围绕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技能需求,按需求设置专业课程,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全方面提高,培养从事机器人生产、调试、安装、维护、保养和营销的技能型人才。在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上,建立“以电控为主、以机械为辅”、“以机器人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机器人为专业课程载体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工作,在岗位基础知识学习和训练之上,建立“机械技术学习链”、“嵌入式系统学习链”、“自动化学习链”、以“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为核心的专业技能训练链,构建“三学习一训练”的链式课程体系。

1.基础知识学习与训练

该模块旨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岗位的基本素质。模块的主要课程包括:思政课、心理素质培养课、职业生涯规划课、体育课、高等数学、英语及专业英语课、信息技术基础课。思政课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培养课侧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形成正常的职业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岗位需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规划人生,开展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教育。学校每个学期都开设体育课,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合格的身体素质。高等数学和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英语及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大学英语通用能力三级证书,掌握熟练阅读机电英语专业文献、机电设备英文资料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合资、外资企业机电工作岗位的需求。

2.机械技术学习链

机械技术学习链旨在传授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动、机制工艺方面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机械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以小型智能机器人为载体,分解与装配,学习工程图纸的读与绘,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础知识,了解机器人基本机械结构和原理。在此基础上,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学习机器人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了解复杂结构与运动方式,学习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方法。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配合,开展以“液压与气动”、“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为核心的机械技术学习链的教学,让学生打下扎实的机械基础。机械技术学习链中主要课程的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3.嵌入式系统学习链

机器人控制器采用CPU完成各类复杂的运动控制,属于嵌入式系统的典型应用。因此,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机器人装调与维护岗位。嵌入式系统学习链主要包含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测量、C语言、传感与检测、FPGA应用、单片机应用等课程,情况如表2所述。

嵌入式系统学习链以机器人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学生动手装配调试小型智能机器人(比如智能车)的电路单元,学习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电路原理和调试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使用C语言完成智能机器人的软件开发和升级调试,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的一般过程和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机器人载体进行,融合机械基础、电工电子、传感器、C语言、单片机、FPGA应用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基于多传感器的智能循线机器人的装调任务,提交制作的作品,完成以电路控制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学习链的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表明:以小型智能机器人为项目载体开展教学,知识涉及范围广,动手实践机会多,寓教于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4.自动化学习链

工业机器人应用涉及电工技术、工厂电气控制、PLC技术及应用、交流伺服、步进驱动、触摸屏应用与组态开发等多门自动化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进行合适的模块分解,开展“边讲边练,理实一体”教学,完成以电气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学习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点部分。在自动化学习链的课程中,工厂电气控制、PLC技术及应用和电工电子装配是维修电工(中级)考证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具有五年以上的自动化实践经验,实训环节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自动化学习链的主要课程情况如表3所述。

5.专业技能训练链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技能训练部分超过总课时的50%,构成专业技能训练链。这些技能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实训、零件拆装与测绘、电工技能实训、电子装配实训、电气绘图训练、维修电工实训、小型智能产品装调实训、自动线装调实训和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在上述实训环节中,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培养工业机器人岗位核心技能,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长达一个月。该实训项目以机器人工业搬运、工业弧焊为例,采用仿真操作与实物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技能和二次开发技能。

四、结语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要建立机器人方向的课程体系,必须紧密联系机器人应用的岗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机器人为项目载体,在教学环节建立“机械技术”、“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三条学习链,在实训环节建立以“机器人编程示教集训”为核心的专业技能训练链。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三学习一训练”的链式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睿.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为载体的课程模式[J].考试周刊,2014(20).

[2]邢晓莉.高职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课程的探索[J].湖南农机,2013(7).

[3]李强.高职院校开展机器人教育的前景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3(3).

[4]梁晓明.浅淡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一体化设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

高职机电一体化论文 第12篇

1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自动化技术是21纪以来发展极迅速和影响极大的科学技术之一。现代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生产力, 是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之一, 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物质文明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自动化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越来越多的应用。从中可以看到, 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电子装置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特别是微机控制技术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现代工业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一体的高科技载体, 其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净化性、安全性等各方面, 正逐步进入智能化高级控制阶段。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日趋广泛, 机电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现代工业企业的高技术含量和维修工艺规程化, 以及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决定了直接参与维修人员, 必须以技术型为主, 既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员, 熟悉现代设备结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及自动控制技术, 掌握计算机应用 (包括硬件、软件) 知识且操作熟练, 能判断并解决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当然, 同时也需要有实践经验, 会利用各种工具及设备检修或更换各零部件的技术工人, 要求技术工人逐步向“一专多能, 机电合一”的方向发展。

2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 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按社会需求原则、针对性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设置专业;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需要有适应现代工业企业发展的新型机电一体化人才。从市场需求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是社会职业岗位多, 就业面广。这是因为, 随着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量懂技术并能操作先进设备的专业人才受到各企业的青睐。因此, 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应顺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机电专业人才, 按照培养目标的不同分为研究型、应用型两种。通常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以研究生教育为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本专科学生为主。

2.1 学校应适应市场需求, 加强专业建设, 克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由于工业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 我国作为专业培养“机电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应运而生。但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 已远远不适应当前现代工业企业的需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毕竟都是在校内教学场所进行的, 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有很大的区别, 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不能很好地结合, 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工作岗位时普遍会觉得实际操作与校内学习有天壤之别。现代的工业企业目前普遍装备的、建立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的大型自动化、数字化系统, 决定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简单的操作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的。现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教材陈旧, 不仅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 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知识面狭窄。教学中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 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基地, 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现象。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内容陈旧, 实验和实训装备缺乏,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亦不同程度困扰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质量。

2.2 加强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目标, 积极推行教学改革

为社会培养适应现代工业企业的中高级、实用性专业人才, 是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各级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在教学中要做到学以致用, 避免回到理论脱离实践的老路, 以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则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在这方面,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2.3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大纲, 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现代工业企业需要的是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因此, 应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 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围绕专业方向为前提, 专业课程要进一步充实调整电工电子技术原理、自动控制技术原理、微型计算机应用原理、接口技术、自动化仪表检测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内容, 并且应介绍这些技术在工业企业上的应用。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 把现代工业企业中最新技术、原理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注重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培养, 适应自动控制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合理安排, 并真正落到实处, 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尤其要加强钳工和电工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 这是维修人员必备的技能。

2.4 必须加速双师型 (复合型) 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从群体上讲是专兼结合的队伍, 应能完成理论教学环节, 从个体上来说, 专业课教师既有教学能力又有本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 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 精通专业, 时刻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 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仅重视理论只能纸上谈兵。专业教师每年需要有一定时间 (占全年工作时间1/3, 至少1/4) 深人生产一线参与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或外出参观进修, 学习国内外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和成功的教学经验, 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 使自己成为与技术发展同步的、行业中某一领域的机电一体化专家。同时注意加强青年教师专业交叉进修, 这也是促进复合型教师成才的重要途径。

2.5 更新教学手段, 加强实习和实验设施的建设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设备的建设是高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先进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模块式现场教学等, 能清楚、直观、动感性强, 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工业企业自动化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在教学设施方面, 专业教室、实习和实验基地必不可少。因此, 必须配备先进、完整、齐备、典型的控制电路, 各类电控系统, 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实习、实验设施, 保证每一位同学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 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同时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还应创造条件与先进的维修企业挂钩实习, 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 促使学生能很快掌握机电一体化操作技能。

2.6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高职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不仅需要有全面的知识, 而且需要有更好的适应性、开拓性, 有更加灵活的创新意识和更加健全的创业心理。产学合作教育为这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造了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 产学合作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上一篇:老龄化社区下一篇:打造电竞核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