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情感教育初中语文

2024-05-10

学生情感教育初中语文(精选12篇)

学生情感教育初中语文 第1篇

1. 巧设悬念。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 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 在关键处停下来, 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 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 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 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2. 故事激趣。

中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 针对教学内容, 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 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 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3. 故意留白。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 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 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 故意留空白, 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 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而让学生重读课文, 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 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归纳主题思想。

4. 抓关键句。

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后, 教师要引入课文深层次学习中, 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 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品赏词句教学时, 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 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 让学生“披文入情”, 体会文章的“味”, 与作者感情共鸣。如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是在表现人的生活, 是潮声, 更是心声、时代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 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 又红又亮, 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 闪烁着、滚动着, 消失了, 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 涌了过来。”在这里,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 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涛翻涌的壮阔景观。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第2篇

六顺中学

段云生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教师的角色

语文学科既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指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只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融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浅谈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可以说是与人的情感最为接近的一门课程,也最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理想的语文课堂理应是与情感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考试和分数的高压之下,本应充满活力和温情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干巴巴的知识的传授,俨然成了情感的“荒漠”。而造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这种“荒漠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情感的渗透,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这个层面来讲,当前的语文课堂亟需情感教育的回归。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简单来讲,就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加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种“情感教学”也可以被称为“乐学”或者“愉快教学”,强调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因素的渗透,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以真正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体而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主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情感性、兴趣性、审美性。情感性是指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传达出积极、真挚的情感,以达到一种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兴趣性则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保持高涨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得到成长,与“乐学”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作为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审美性说明情感教育过程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和获得的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心灵交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因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与情感教育的诉求更为契合。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教学内容浓缩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这些文章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感情色彩,教师若能善加利用,定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1.教学内容的情感渗透

(1)在教学目标中渗透情感因素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将情感目标列入教学目标之中,可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例如,对于记叙类文章,可以将情感目标设置为具体的道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以达到品味真情、感悟人生的目的;而对于说明类文章则应该把握住描述对象的特征,将对象的功能、用途及成因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教学情感目标。

(2)深入挖掘教材情感内涵

要进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并将其加工提炼出来,然后在教学中加以渗透,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同时,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受到情感熏陶的过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蕴含丰富的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与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这种价值,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从而在无形中得到情感的教育和熏陶。

2.教学过程的情感化

(1)创设轻松愉快的情感氛围

人的情绪和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产生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需要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进行。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以情感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引起学生心灵上的认同和震撼。教学中,可以运用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让学生的心里对所学内容产生期待。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能传达情义,使课堂教学获得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展开情感教育,教师还需要设置能够充分体现情感因素的教学情境,以增强教学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形,设置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制造气氛,调动学生情绪,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从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情感教育的有效进行。

①借助音乐,烘托情感

音乐对人的情绪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让人不知不觉地进入旋律所营造的氛围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这种特性,使学生的感情随着音乐起伏变化,从而感受美,体会美,发现美,理解美。

②角色扮演,体验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也为了使教学情境更加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让学生尝试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体验。例如,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我”、掌柜等角色,再现课文的一些情境,在扮演的过程中揣摩和体会人物的情感。这样一来,原本与学生有些距离的人物内心世界被打开了,文章所揭示的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金钱关系也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刘国锋.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浅谈.新课程学习[J],2011,(12).

[2]党春柳.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初探.教育改革与实践[J],2012,(05).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初探 第4篇

一、利用教材中的情感触发点激发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对学生精神良知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课文中那些富含人文精神的语句找出来细细品读,深切体味人类的美好情感与人文价值, 由此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与情感熏陶。臧克家的现代诗歌《有的人》中如此写道:“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 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简短的几句话分别写出了两种不同阶级的人对人民大众背道而驰的态度。其中的动词“骑”与“俯”既立体生动又准确形象。作者在典型动作“骑”上再加上典型语言“我多伟大”,将反动统治者的言行巧妙地结合起来,形象地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无耻与残暴;同时,作者在典型动作 “俯”上再加上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句“给人民当牛马”, 更生动、形象、准确地刻画了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上述两种人分别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人民,人民也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他们:“摔垮”前者,“记住”后者。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上述诗句,学生会深切地体会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人民会永远尊重与记住他们;“骑在人民头上的人”, “人民会把他们摔垮”。如此,则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营造情感氛围进行情感教育

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曾言:“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快乐地学习是多么重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写作背景与写作意图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特定情感的独特表达。所以,教学新课时,教师必须紧紧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巧设情感丰富的导语,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以美好又丰富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与情感期待,引导学生在丰富情感的驱动下,沿着情感的轨道走近作者走进课文。教学鲁迅的小说《故乡》时,笔者曾如此充满深情地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可爱的故乡,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描写故乡之景、状写故乡之物、书写思念故乡之情的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故乡》就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杰作之一。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先生。 鲁迅于1919年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时,故乡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心中的感受又是如何的?请同学们跟随‘我’在《故乡》中的足迹去感受故乡的诸多变化……”在此导语的引导下,学生带着情感同时也带着期待自觉地走进《故乡》,体会作者回到故乡后的喜乐悲愁。

三、利用诗文诵读激发学生情感

郭沫若曾在《文艺论集》中如此说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的确,倾听怒涛发出铿锵的声音,人们往往能够情思泉涌。 以此推论,在教室里,学生用心倾听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诵,审美情感也会油然而生。因为散文、诗歌中的精彩片断,会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转化为一种高雅的时空艺术,引导学生在融入作品意境的过程中忘却自我, 激起感情的涟漪,走入“物我同一”的境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鲁迅的议论性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感情强烈,但是因为文章写作的时代距离学生的生活已经久远,教学时学生往往难以真正感触到作者情感的真挚与强烈。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来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就可以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教学时,笔者以低沉甚至沉痛的音调朗读课文,学生在静心聆听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风雨如磐暗故园”的饱含悲愤的漫漫长夜之中。顿时,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作者的呼号而呼号, 随着作者的悲愤而悲愤。当笔者朗读到柔石被害一节时,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当笔者又异常悲愤地一字一字读出 “原来如此!”这几个字时,作者那种怒潮般的情感强烈地拍打着学生心灵的堤岸,学生不约而同地跟随笔者一同朗读剩下的那一部分课文来。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5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推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切实践行“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杜绝传统的“告诉”型模式,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使其学会感悟。初中阶段的学生,表现欲望都比较强,如果教师能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在课内与课外尽情表现,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势必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比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课,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和我一起,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料查找关于本文作者的资料和故事,做好记录。待到上课时,我以“谈谈你的梦想”为话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让学生交流他们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说说作者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样的课堂,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利于融洽的情感氛围的构建。

二、对教材进行情感处理,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

既然我们倡导以情施教,重视情感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传播思想和观点,还要以积极的情感,突出语文教学的魅力。而要顺利开展情感教育,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并在教学过程中,带着饱满的情感去讲解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展示,使学生们不仅仅是接受和认知信息,同时也受到相应的情感影响,进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开展品读感悟,以教师的内心情感感染学生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开展品读和感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丰富的情感体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地品读课文,引导其学会揣摩作者的心境,从而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指导学生的品读,激活学生的思绪,让学生在读中学会感悟,在读中升华其情感。为此,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同时,我也加强语音语调、动作、神情等方面的指导示范。比如,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先播放了一段示范朗读的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逐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优美意境,进而引导学生享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教师的内心情感感染学生。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值得信任;同时,教师应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用自己热烈高涨的情绪影响学生。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通过自身的健康、真实的情感,结合蕴含在课文中的高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师生与课文三者共鸣,这样的教学势必更具魅力!

四、鼓励学生表达,抒发他们的情感

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情感涌动、澎湃时,就需借助语言、文字、行为等表达出来。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情感言语化、实践化,也就是要教学生将其内在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理解文章掌握主旨之后,开展交流评述。我在课堂上就经常与学生开展诵读、独白、对谈以及论辩等活动。比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在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旨之后,我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老年斑羚、小斑羚、镰刀头羊等的心理展开想象,然后各自发表见解。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踊跃发言,表达出了他们对斑羚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团队协作精神的敬佩,说明这种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已深深感染了学生。通过师生之间、同学间的交流、补充、印证和丰富,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得以记忆、巩固和深化,有力地促进了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情操陶冶

情感教育是中学生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文化情趣,保证情操正常成长都意义重大。而初中生正在情感成长期,因此正确的引导可以说对于学生三观的塑造非常的重要,而这方面也需要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以确保对于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

1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概述

1.1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在一般而言是指人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和感觉,也包括感性的评价。情感也是人类特有的表达交流方式,作为最重要的非智力性因素之一影响着人整个生命的发展和行为状况。

而对于情感教育而言,则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促进人的情感的发展,针对人的心理情感的和谐和调节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而从兴趣和自主方面来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完善程度。

1.2情感教育和初中语文教育的联系

语文教学天生似乎可以和情感教育有相应的共同点,由于其本身有着比较强的人文特性和感情的发挥应用,因此天然的可以作为促进和完善感情教育的工具。正确的情感激发,也可以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所洋溢着的饱满的感情,并且联系和对照自身,加强自身的情感水平[1]。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教育的应用并不是最近的事情,应当说对于情感教育的实践国外已经有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了,而国内这方面起步晚,发展也说不上迅速,也缺少合适的针对实际情况的方法,因此在效果方面也不得不说非常的有限。因此也必须让大家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够真正的贯彻下去。

2.1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首要的意义就在于保证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情感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都有比较良好的培育作用,尤其是初中这个心理不稳定的发展阶段,更是需要通过比较全面而有效的情感培养来促进。因而对于学生心理有着全面指导作用的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语文水平的全面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改进教学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在之前的语文教学中,比较刻板和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占据了主流的地位,一般而言教师通过机械的分解和讲述,对于学生认知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既难以引发学习兴趣,也对培育情感不利。而通过情感教育的实践,则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进一步加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来保证语文教育的正常进行[2]。

2.3是对于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

情感教育从目的到方法上面,都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的具体体现。在目的方面情感教育要求培养情感更加成熟的学生,而也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方法上,情感教育进一步要求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进一步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实现学生素质学习的方式也进行了有效的贯彻。

3 将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

3.1教师素质方面

对于情感教育的贯彻,教师的素质本身就代表了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教学需要教师的以身作则和亲自的执行,更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感情抒发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塑造的过程。因此,教师的素质在情感教育的发挥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只有教师自身的完善,才能够保证将情感教育真正的落实下去,从而实现完善和提高的结果。

3.2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上面,首先教师要加强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自身对于教材内容的感情的了解,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进行有效的引导,去领会其中的情感蕴含,就可以在情感教育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发展了。

而在课堂效果方面,应当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情感切入点,并且重点去理解和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包含的深情,引导学生对于情感的共鸣和思考。通过适当的情感教学方法的综合培养,对于学生健全情感和完善情操都会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3实践教学方面

情感教育的培养,也不仅仅是需要通过课堂教育的发挥,更需要联系实际,从实践效果出发,进一步进行综合的教育,必然的可以保证将情感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最大程度。

教育形式的多元性决定了在方法上应当尊重多样性教学。语文本身就是语言的运用,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通过实践性的指导,也能够进一步使得学生培养自身的语言运用的能力。

4 结语

积极引导和积极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改造的程度而言,都不是灌输式的认知教学所能够比拟的。对于情感教育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和运用,使得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能够进一步的完善自己,实现素质的全面塑造。

参考文献:

[1]李晓英.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4).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第7篇

纵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 大多文质兼美、形神俱佳, 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 这就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 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并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这样才能以情激情。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情感教育。

一、创设优美的情境, 以境育情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实际上, 文本本身也有“境”, 学生也只有“入境”才能“始与亲”。学生一旦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情境, 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 便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所以说,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 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才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呢?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创设情境, 做到以境育情, 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可以借助音乐、实物演示、饱含感情的教学导语、声情并茂的朗读、挂图、表演体会以及多媒体等手段来创设情境。

比如, 学习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以先播放歌曲, 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再进一步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再如, 讲余光中的《乡愁》这一课, 可以先播放《思乡曲》, 然后在这乐曲的伴奏声中深情地朗诵《乡愁》这一首诗, 让学生深深地沉浸在这凄凉而缠绵的思乡情感里, 身临其境, 更好地理解文章所展示的意境。

二、用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 以情激情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 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 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 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乎先情。”教师可以找一些动情的文章, 用文章中的情来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 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文章中的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打动学生, 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激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感情的海洋, 或者说是感情的火山, 而学生纯真、敏感的心灵又洋溢着对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心灵的强烈渴求。语文课本中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既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客观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 又大都浸透了作者热烈深沉的爱憎之情, 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稍加引导, 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展现的世界, 为作品抒发的情感所感动。

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名篇, 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 意境开阔, 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 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词的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 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虽然词人因被贬而感到压抑, 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的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下阕怀念其弟子由, 词人与其弟7年未相见, 发出“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感慨。然而笔锋陡然一转, 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 我们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 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一个命运多蹇、仕途坎坷的文人, 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 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 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

这样的例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真是俯拾皆是。

当我们读到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时能不为他那种欣喜若狂、激动和轻快的心情所深深感染吗?

当我们玩味陆蠡的《囚绿记》时能不为他那种忠于祖国的情怀而感动吗?

当我们欣赏冯君莉的《青海湖, 梦幻般的湖》时能不为青海湖的奇丽色彩而心驰神往、留连忘返吗?能不为作者的喜爱之情所动吗?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心扉, 尽情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露出的情感, 去做主动的探究者, 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 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以作者的魅力打动学生, 与作者产生共鸣, 陶冶学生的情操

俗话说:文如其人。可见, 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以及创作动机, 对阅读理解作品极为重要。很多作者本人就是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范例,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历史、了解作者。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 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 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 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 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例如, 杜甫《望岳》中描绘了泰山胜奇旷阔的画面, 诗中的山光、水色、流云、飞鸟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 迸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激情。为此, 只要稍加点拔, 让学生反复吟诵, 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 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 获得内心的愉悦,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 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 渗透情感教育的天地是广阔的。作者的魅力是无穷的, 在委婉低沉的《思乡曲》中, 我带领学生走进余光中的《乡愁》, 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愁绪, 去领会诗人渴望家园统一的赤子之情。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我通过《向日葵》、《星夜》等一系列作品, 让学生了解梵·高, 感受画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力以及画家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我让学生从网上通过杨振宁认识《邓稼先》, 从文质兼美的人物传记中, 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中, 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创造与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激发了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我还和学生一起“拜访”韩愈、走近苏轼, 从他们脍炙人口的诗文中, 感受诗人们身处逆境而决不退缩的坚强意志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宽阔旷达的胸襟。

四、用丰富的教学语言传递情感, 以声传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 就会苍白无力, 索然寡味, 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迟钝。”教师面对活泼好动、反应灵敏的学生, 使他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最起码的条件, 还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所以, 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 直接关系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 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 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 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

语文教师要注意运用教学语言, 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 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兴趣盎然,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受到感染, 得到美的享受。如, 在教学朱自清的文质兼美的《背影》一文时, 我以满怀的激情吟诵《父亲》这首歌的歌词:“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想儿是一封家书, 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 一袋闷烟, 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 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我用自己对父亲的殷殷之情去感染学生, 让他们的感情之火在课堂中燃烧起来, 产生读书的兴趣, 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 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 运用情感的语言, 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 扩大了视野, 提高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且陶冶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加深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 懂得如何做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放.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初中语文[M].北京:光明出版社, 2008.

[3]朱茂松, 陈谨.语文教师如何传达情感[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 (6) .

学生情感教育初中语文 第8篇

一、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 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 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 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 巧设导语, 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 以情感作为敲门砖, 以情击情, 才能扣击心灵。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 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 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 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 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 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 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 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 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 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

三、出情入理

浅论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第9篇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学生的认知层面, 重视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字词句的含义, 但学生听了索然无味,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情感课堂则是要调动起学生的一切情感因子, 让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投入于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人生的种种喜怒哀乐。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学生会背诵, 理解字词, 能翻译就可以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一种应试的思维定势, 认为文言文就是背, 没有任何趣味可言。

本人在《童趣》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则注重了学生情感方面的因素, 根据此篇课文讲述作者童年经历的特点, 在课堂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让他们想象“鹤立云端”, 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情景之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过程。此外结合学生自己童年的经历, 让他们懂得要具备哪些因素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做一个有情趣的人?通过此种将想象和联想注入课程的情感教学方式, 学生不仅没有惧怕文言文的学习, 而且在课堂上表现活跃, 加大了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二、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感恩, 学会坚强

我们现在这一代的孩子, 从小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下成长, 认为一切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 接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爱心安理得, 因此缺乏感恩之心, 而且这些孩子从小长在温室里, 没经历过风雨, 不够坚强, 一遇到困难便精神沮丧、不知所措, 因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极强。而我认为语文情感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 从文本中体验艰苦, 学会坚强;付出关爱, 学会感恩。语文情感课堂能让课堂变成一个虚拟的社会,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经历挫折, 经历失败, 从而提升学生的情商。初中课本中很多课文都涉及到对生命的体验, 面对困难挫折的态度, 对父母, 老师, 朋友的感恩。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荷叶母亲》这篇课文就是对伟大母爱的最好的诠释, 当进行到“谈谈生活中我与母亲的故事”的话题时, 许多同学都有感而发, 说出了在母亲面前没有说出的真心话, 还有几名同学在谈到妈妈对自己的爱的时候竟然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再比如在《走一步, 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中, 我在课堂中假设情景,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 该怎样做?然后采取分角色表演的方式, 两名同学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感情表演得很到位, 其他同学也从他们的表演中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真情, 读懂了正确勇敢面对挫折的含义。

三、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情感舞台

我国历来都讲究“为人师表”, 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严肃, 要有庄重的仪态从正面来讲, 这有助于维护“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 但从负面来讲, 这又有悖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求知特征。在课堂上, 教师就应该充分释放自己的激情, 教师就应该担任导演兼演员的角色, 并且要把全体学生都拉入到这场演出中去。在教授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的最后一节时, 用激情的语调和富有感情的语言, 以一系列优美的排比句的形式, 来讲解表达全诗感情高潮的诗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一些吧”, 一句句情感激烈, 气势磅礴的解释语让学生更加领会到了高尔基这一诗句的深邃内涵。而且洋溢着情感优美的解释本身也给学生以语言美的享受, 美好意境的熏陶, 也突出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再比如当在上《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 当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这课的主题时, 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 于是我深情地朗诵起来:‘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 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 脸色惨白,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起来“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 “我———我———”但是他哽住了, 他说不下去了。’沉默。此时此刻, 我也哽住了, 读不下去了。教室里鸦雀无声, 我仿佛就是韩麦尔先生, 我真的进入了角色。突然我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红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 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正在这时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深情地注视着我, 我做了个手势, 于是班长喊声:“起立!”同学们刷”地站了起来, 向我表示前所未有的敬意。

总之, 情感教育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灵魂,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73.9[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73.9

[2]刘元丽:《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之我见》学科教学2008.8[2]刘元丽:《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之我见》学科教学2008.8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教育 第10篇

一、在课文教学中找到联系社会的切入点

利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的教学活动, 当然是优化情感本身的教育的最好的载体。融洽的氛围应该是情感教学的目标, 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语文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消磨殆尽时, 学起来耗时费力, 效益低下。即便学生每次都得高分, 但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积极, 总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这就不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剧烈、深刻变革之中的社会的需求。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加强课内外的沟通, 这会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即情感心理状态。这是由于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具有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 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比如教古诗词时, 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 还特别重视其中蕴涵的文化, 及其与当代社会联系的切入点。在学习活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如果能得以保持, 就会形成“情感动力”, 它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只有注重情感的陶冶, 才能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作家的态度和看法, 并受到感染, 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及艺术修养。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培养情感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美好的情感体验, 使人一生难以忘却, 是深深刻在心灵与生命里的一道道烙印。如果我们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语文氛围, 就可以保证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在语文课本中, 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 除了生动鲜明的描写, 引人入胜的情节之外, 当然就是渗透于文学作品当中的大量的情感因素。抓住了这些情感因素, 我们语文教师便找到了一扇通往心灵世界的大门。初中生满怀着探究社会、自然、人类种种奥秘的热情与冲动, 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 强烈的情感共鸣, 适时的情感发泄。所以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后演讲, 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 如环境保护、居住环境、社会压力、人际沟通……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 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 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 如“郊外散步”“寻找错别字”“爱心献社会活动”等。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不应只限于课内, 更应延伸于课外,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得到培养, 进一步得到锻练, 既要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 更要懂得去爱别人, 让他们从爱自己的人开始, 延伸到爱生活、爱社会, 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因此而变得美丽, 这就是我们的情感教育追求的目标。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中的情感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作文教学中, 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 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 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 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 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 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 任何长处都没有的孩子是没有的, 问题的关键是要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长处, 帮助他打开眼界看到自己, 使他产生自尊感。”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对学生抱有信任感、期望感、责任感以及富有情感的言行, 都会触发学生向上的情感体验。用“心”鼓励学生写作, 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 教学中师生两种情感的融合, 无疑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活跃其创新思维和提高自身觉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很多学生写作运用模板, 大同小异。有的同学认为观察就是“看”, 我们认为这只是观察的一部分。观察光用眼看是不够的, 还要用耳去听, 用鼻子去闻, 用手触摸, 用身体的各部分去感受。如不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综合观察, 就不能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观察对象的特征, 写出的文章就会是片面的、局限的。观察除了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外, 还要运用脑这个思维器官去思考。要了解本质和规律, 必须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分析。许多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素材, 但却在写作中不好好地加以利用。所以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培养他们多思、深思, 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从而挖掘出它的内涵、价值, 才能写出一篇饱含生活哲理的文章。我们说生活是五光十色的, 把不同侧面“合起来”想, 往往可以立体反映事物的不同状态, 反映人物丰富的个性特征, 给人一种新意。也可以在写作时从正反两方面想, 那么就能够揭示出一个人的“真面目”。

总之, 语文课堂中利用情感因素促进教学效果, 可以发掘和运用教学内容中已包含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逐渐做到情绪稳定、情感认识准确、表达恰当, 师生交往融洽。可见, 情感因素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和效率、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素质等方面有不可替代、不可缺失的巨大作用。通过情感教育, 能促使学生成为身心素质和谐主动发展的、情感丰富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李兴德.初中语文课堂探究式教学浅探[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1) .

[2]李浩.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华章, 2010 (4) .

浅谈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方法探究

所谓的情感教学从情感切入,教师引领学生于教学中特意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语言、教法、手段、方式等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再根据学生情感方面的所需来满足学生的需要,由此学生处于一种兴奋、快乐的心理下就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参与或许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的任务完成。学生也会很快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把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中。所以,情感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它更加有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的教学首要的就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有了热烈而欢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学习的状态之中。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发问。教学过程就会顺利地进行,教学目标也会很好地实现,教学任务也会完成。为了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相关手段进行营造氛围,比如图画、幻灯片、录音、录像片、标本等,这些可以让学生心动。比如,执教《春》一课时,我就播放春天风光的视频,那大自然的美好风光,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春光明媚的风景进入学生的眼帘,激发了他们喜欢春天之情,继而也就热情饱满地进入学习中。

二、利用审美点燃情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旦有美的出现就会影响到人的情感,激发人的学习情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审美教育,以其来激发情感教育。比如,在教学《蒲柳人家》一课的时候,通过多媒體把京东运河的风土人情、民族风格、淙淙流水、恬美秀丽、审美情趣等,仿佛看到了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质朴农民的欢乐和忧伤。

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引领学生

搞好情感教育教师必须要保证情感的阳光,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以一个健康的心理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和你一同走向快乐,也会产生共鸣。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情感教育是能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一剂良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爱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我们要全身心地搞好情感教育,为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素质教育

语文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刘勰说:“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 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 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中学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 那些美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 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那么,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从而实现他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呢?

一、倾注热情, 以情育情,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 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每一个教师都有爱, 但能否对学生倾注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关爱是检验一位教师师德好坏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 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 又要相互谅解, 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 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 他们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 对你敞开心扉倾吐心声, 教师才能及时掌握他们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的情况,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此外,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 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使他们加倍去努力。

二、尊重和信任, 唤起学生心中的火花,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敏感的角落, 是学生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发现学生成绩差, 不是积极帮助分析原因, 而是一味地训斥、指责、向家长告状等, 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抗情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旦产生了对抗情绪, 教育就很容易失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法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相信那些“问题学生”是向往进步的, 能够进步的。因此,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 把关爱的语言和行为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上, 教师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多倾注一份爱心、多一点鼓励, 让他们感受到“我是集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尊重和信任同样属于我”。

心理学家认为, 鼓励和表扬是引导学生行为习惯发展最有效的手段, 当学生从自己学习中体验成功, 得到肯定时, 就会产生满足感, 增强自信心, 从而深化情感, 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我们要尊重学生, 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促进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 达到教学的最佳目的。

三、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教学语言应具有情感色彩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 化枯燥为风趣, 使学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受其感染, 受美熏陶。而要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 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 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 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

如何使语言具有情感色彩呢?一是要重视朗读教学。在朗读教学中, 除要读出节奏, 注重声调和音量外, 还要满怀感情地去读, 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二是教学用语要词汇丰富, 内容充实, 语言生动。在教学过程中, 切忌就事论事, 照本宣科, 因为这些内容学生通过阅读都已知道。教师适当旁征博引, 举一些新鲜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三是要有幽默风趣的口语。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地用一些幽默风趣的口语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 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四是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

2、教学内容要注意对情感的挖掘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 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 感染学生心灵, 陶冶学生的性情。挖掘出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用心去感受, 真心地去体味, 悉心去探究, 即使是一字一词一句, 也会“窥一斑而知全貌”。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 不求面面俱到, 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介绍作家的个人经历和作品的背景, 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 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 直接和学生对话, 和学生的心灵对话。

此外,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以情施教的意境, 带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在作品中, 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思想, 抒发情感, 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 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激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鉴赏《虞美人》时, 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江水图、废都金陵图、春花秋月图, 同时配乐播放有关李煜生平的散文诗, 让学生感受这位“生于深宫之中, 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 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 难逃亡国被俘命运的心情。一弯清冷的残月, 几滴失落的泪水, 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 组成一幅凄凉悲伤的画面。这种情感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3、教学活动应注重情感投入

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 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感, 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 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 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让学生进行课堂交谈、讨论, 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 并作正确的引导。在讲授小说、戏剧作品时, 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 去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以让学生加深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投入, 往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和课文中的人融合为一体, 为之忧愁, 为之激奋, 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建筑风格研究下一篇:连续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