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地区范文

2024-05-28

蒙古地区范文(精选11篇)

蒙古地区 第1篇

1 大量吸烟、饮酒

多数学者认为吸烟是食管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1], 并且随吸烟指数的增加食管癌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呈增加趋势。长期或大量饮酒会增加患食管癌的危险性, 而且烟酒之间具有协同作用[2]。饮酒可能通过长期对食管的慢性刺激及影响致癌物的吸收、代谢转化及影响机体的营养平衡而参与致癌过程。美国及以色列科学家研究发现饮酒过量导致肿瘤恶化, 酗酒者患癌症的概率增加2倍。蒙古族生活在寒冷地区, 特别是农村牧区的蒙古族居住地相对分散, 交通欠发达, 因此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 大多吸烟饮酒, 本组152例食管癌患者中每天饮酒200mL以上的87例, 占总数的57%, 其中半数患者饮酒量达400mL, 这无疑增加了患食管癌的危险性。

2 饮茶习惯

有报道饮绿茶能降低患食管癌的风险[3]蒙古族从祖先延续了独特的饮砖茶的习惯, 大多在砖茶中加盐饮用, 且喜欢热饮, 茶水的热刺激作用对食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周期产生严重影响, 并为细胞在有害代谢产物作用下产生癌变创造有利条件, 因而增加了患食管癌的危险。本组喝砖茶和红茶的145例。另外长期喝热红茶与奶茶, 对食道的长期慢性刺激也是食管癌的发生诱因。

3 传统饮食习惯

古代蒙古族大多为游牧生活, 进餐不规律, 常食用干肉、干粮等干硬粗糙食物。如今蒙古族人仍延续着祖先的饮食习惯, 干硬粗糙食物刺激食道黏膜、进餐不规律导致生理、心理平衡失调, 从而影响机体免疫系统, 干扰自控细胞群而导致疾病发生。

4 腌制品

大量研究[4]证实, 腌制品摄入过量可增加患食管癌的危险性。蒙古族大多居住在北方, 因此喜食酸菜、咸菜等腌制品, 而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而且腌制过程也有不同, 蒙古族传统腌制过程为先把白菜开水烫, 后腌制, 极少数人家不烫洗净白菜后就腌制。本组全部152例患者每年冬季到春季约半年时间就以大量摄入酸菜、咸菜等腌制品为主要菜肴, 明显增加了患食管癌的概率。

5 膳食营养

蒙古族特别是牧民大多居住在寒冷地区, 在传统的饮食习惯中大部分地区不注重膳食营养, 而平衡膳食是人类赖于生存、维持健康的基础。是保证人体的正常发育、修补组织、维持各种生理活动及提高疾病抵抗能力、延年益寿的保证。尤其长期缺乏新鲜、粗细、果蔬、干稀搭配, 导致供性食物、结构性食物以及保护性食物严重缺乏及缺乏平衡[5]是损害健康, 特别是导致癌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6 生物学病因

食管癌的发病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许多研究表明化学物质多环芳烃类、芳香胺类、亚硝胺类、致癌性霉菌毒素以及个别食物的热裂解产物等可以致癌。蒙古民族长期大量饮食奶制品, 尤其是长期饮用劣质和变质的奶豆腐等也许就增加人体内真菌毒素的可能性, 需要进一步实验室研究。

7 家庭经济状况

根据Linda等[7]在分析家庭及社会经济状况与食管癌关系时发现, 食管癌发病的危险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而下降。一般来说, 家庭收入低, 其生活水平不高、合理营养状况差、医疗卫生条件较差, 可增加患食管癌的危险性。蒙古族农民、牧民大多居住在偏远地区, 交通欠发达, 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 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易患各种疾病。

8 环境污染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 居住地周围环境污染、水源污染、室内油烟污染等可增加食管癌危险性。通辽市位于内蒙古东部, 十年九旱, 每年风沙天气较多, 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 居住地周边环境的污染增加, 饮用水污染可使水中三氮含量增加, 致使体内摄入亚硝胺类化合物增加, 而亚硝胺是明确的强致癌物。

9 遗传易感性

群体遗传流行病学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食管癌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倾向, 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式。本组资料中共有23例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综上所述, 食管癌的发病是本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精神因素、遗传、免疫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的作用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 并且不同地区和人群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易感性不同, 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也就不同。食管癌之所以有高发区及低发区之区别, 与人群自身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传统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等有关。因此认为, 在食管癌的防治工作中, 对具有食管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 要尽可能降低其环境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膳食营养, 从而达到最终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目的。

摘要:调查分析内蒙古通辽地区蒙古民族传统饮食习惯与食管癌发病的相关研究。收集我院2010~2011年来经临床病理确诊为食管癌的病例152例, 其中蒙古族患者为73例, 占48%。对其传统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得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食管癌的发病是环境、精神、遗传、免疫、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的作用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 本研究表明通辽地区蒙古族食管癌患者大部分与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关系密切。

关键词:蒙古民族,传统饮食

参考文献

[1]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中国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 244-248.

[2]王茜, 景学安, 李栋, 等.食管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2) :999-1002.

[3]赵金扣, 武鸣, 刘爱民, 等.江苏省恶性肿瘤高发地区食管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5, 13 (1) :17-19.

[4]沈月平, 高玉堂, 戴奇, 等.淮安市食管癌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 (Ⅱ) 饮食因素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 1999, 15 (11) :961-962.

[5]王少康, 孙桂菊, 谢莹, 等.居民膳食营养状况与食管癌和肝癌死亡率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11) :1337-1339.

[6]Castillo A, Aguayo F, Koriyana C, et al Hum an pap illom avinus in esophageal squam ous cell carcinom a in Colombia andChile[J].Workl J Gastroenterol, 2006, 12 (38) :6188-6192.

蒙古地区 第2篇

1.1地质背景

1.1.1 地层

白云乌素矿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鄂尔多斯分区贺兰山—桌子山地层小区,除志留—泥盆系缺失外,其它时代地层基本齐全,其中石炭系及二叠系发育。

1.1.2 地质构造与地震

白云乌素矿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属鄂尔多斯西缘凹陷带桌子山褶断系,构造单元内总体构造线近南北向,主要发育有近南北向的桌子山背斜、岗德尔山背斜及桌子山东麓的千里山逆断层和岗德尔—西来峰逆断层,控制了桌子山地区的基本构造格架。

矿区地处华北地震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历史上属地震多发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对照烈度8度。

1.2 水文地质

白云乌素矿区位于桌子山煤田西南部,为半沙漠地区,干旱少雨。区内沟谷发育,但无一常年地表迳流,仅7—9月雨季暴雨过后才有短时间洪水倾注而下。受岩性、构造等条件的影响,矿区地下水含水微弱而不均,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根据地下水的含水介质、赋存条件及水力特性的不同,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白云乌素矿区煤系地层属石炭系和二叠系,主要煤层分布较稳定,煤层赋存条件较好。但应注意的是开采后期由于顶板裂隙的形成,可能导致与地表洪水的连通,将可能造成巷道突然涌水。本区矿井瓦斯涌出量较高,属高瓦斯矿井,同时煤尘具有爆炸性。

2.矿山环境问题

白云乌素矿区由于开采历史较长,造成的矿山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棋盘井至乌海公路两侧,由于煤层埋藏浅,交通便利,矿业活动较集中,矿山环境问题特别突出。

2.1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堆放

棋盘井至乌海公路东侧,由于煤层埋藏浅,煤矿开采企业往往采用露天剥离法开采,因此在公路东侧分布有多处露天采坑。

该地区矿山固体废弃物成分主要有剥离岩土、煤矸石和粉煤灰,其中以剥离岩土和煤矸石的堆放量最大。截止到2008年棋盘井地区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矿山固废堆积量为1375460立方米。

同时,固体废弃物的无序堆放是形成扬尘的主要物源,干旱多风季节矿区尘土飞扬,大气中含尘量极高,能见度降低,过往车辆、行人深受其苦,给当地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土地沙化的趋势对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威胁。

3.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方案设计

3.1工程治理措施方案设计

(1)矿山固体废弃物清除工程方案设计

利用装载机、推土机、自卸汽车等机械设备全部清除拟治理区的矿山固体废弃物。

该项工程的实施既治理了无序堆放的矿山固废占用土地资源和对地貌景观破坏的矿山环境问题,同时疏通了黑龙贵沟的河道,消除了洪水灌入巷道的灾害。

(2)机械整平工程方案设计

利用推土机等机械设备在拟治理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对原地貌形态改变较大的区域开展随坡就势机械整平工程,使治理区内的地势变得较平坦,不要求按同一标高整平。该项目的开展既改善了当地的地貌景观,又便于后期绿化工程的开展。

(3)泄洪渠建设工程方案设计

利用毛石、砂浆做为建筑材料,黑龙贵沟建设一条泄洪渠,泄洪渠规格和已建泄洪渠相同。泄洪渠上宽27米,底宽23米,高3.5米,坡长4.5米,渠体底座高1米,宽1.5米。

3.2 生物治理措施方案设计

(1)执行标准

生物工程中树种的选择、造林设计、林草植物的后期抚育管理均应符合以下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

a国家技术监督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范通则》(GB/T15772—1995);

b国家技术监督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16453.2—1996);

c国家技术监督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1996);

d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1998)

(2)种植乔木工程方案设计

在拟治理区内泄洪渠两侧种植乔木,建设防护林带。建设防护林可以起到降尘、减弱风力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设计防护林以乔木为主,树种选择为小叶杨。小叶杨要求为胸径8厘米左右的小树。防护林设计带宽9米。种植小叶杨树坑的形状为圆形,直径0.6米,深0.6米。参考株距2米,行距3米,防护林造林图式见图3-1。

(3)种植灌木工程设计

在拟治理区开展种植灌木工程,种植灌木可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所选树种为冬青和柠条,要求苗干匀称,根系发达,无病虫害及机械损伤。株高要求1.5厘米以上.(4)种植牧草工程方案设计

在拟治理区内呈网格状布置的灌木林网格内播撒草籽用于草地建设。所选草籽要求适应性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拟选定杨柴、沙打旺、沙蒿等为草籽。草地呈片状分布。

4.预期工作成果及效益

4.1预期工作成果

白云乌素矿区棋盘井地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治理工作结束后,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审计部门提交以下工作成果:

①治理工程竣工报告书

②治理工程监理报告书

③治理工程费用财务审计报告书

4.2效益分析

本次治理项目拟从环境、社会、经济方面的效益进行分析

(1)环境效益

治理工程实施后,改善矿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棋盘井矿区的生态环境,使该地区的矿山环境得到好转,使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有利于矿区生态的良性循环。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矿区景观的改善

②蓄水保土,防风固沙

③局部小气候得到改善

(2)社会效益

该治理工程的实施,对提高当地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当地生产力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经济效益

①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复垦利用了矿区的废弃土地,恢复林草地131公顷,依当地征地价估计价值1115.8万元。

②泄洪渠防护林:按立木林积生长量计算,杨树平均生长量0.86立方米/公顷·年,售价400元/立方米,每公顷年产值344元。本次治理工程共复垦5.868公顷,速生用材林(杨树),总产值为2019元/年。

蒙古地区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鱼苗培育

1.1.1 放养前准备。

试验在珠海市年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 试验池塘分别为2号塘、12号塘、15号塘、16号塘。其中, 2号塘为夏花培育池塘, 面积1 666.67 m2;12号塘为大规格鱼种培育池塘, 面积3 000 m2;15号塘、16号塘为成鱼养殖池塘, 面积均为3 000 m2。养殖池塘池形整齐, 东西走向, 池堤牢固不渗漏, 有效水深2 m, 进排水方便, 水源充沛, 水质良好, 增氧设施完善。放养前10 d用生石灰1 500 kg/hm2干法清塘备用。3 d后注入新水60 cm, 投放发酵有机肥6 000kg/hm2, 以保证鱼苗下塘时已培育出适口开口饵料[3,4]。

1.1.2 鱼苗运输与放养。

蒙古鲌鱼苗采购自上海淀原水产良种场, 规格约0.5 cm/尾, 孵化3 d后于2015年6月15日采用氧气包空运方法到达珠海养殖基地, 每袋装苗10万尾, 试验鱼苗共50万尾。适当调节温差, 确保下塘时鱼苗袋水温与池水温差不超过2℃, 提高鱼苗下塘的成活率, 放养密度约为300万尾/hm2;鱼下塘前开增氧机3~5 h, 让池水溶解氧充足。

1.1.3 饲养管理。

投饲管理, 鱼苗放养后, 每日投喂豆浆2次, 每天用黄豆45~75 kg/hm2, 浸泡后磨成豆浆全池泼洒, 持续7 d后, 改喂豆浆加翘嘴鲌粉料, 20 d后用翘嘴鲌0#料投喂。水质管理, 鱼苗下塘7 d后, 每3 d添加新水1次, 每次加水10~15 cm, 鱼苗经培育25~30 d, 逐步加深至1.3~1.5 m。整个夏花培育过程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 cm左右, 并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 加速各水层的流动和交换, 使整个水体保持“肥、活、嫩、爽”的最佳状态。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早、中、晚巡塘3次。并且及时记录天气、水温变化, 观察水质及鱼的吃食、生长情况, 发现异常立即采取补救措施[5]。

1.1.4 鱼苗出池。

7月12日, 鱼苗长至4.5 cm左右时, 进行拉网锻炼, 准备分池。待各项工作准备好后, 随即转入12号池开始大规格鱼种培育。整个夏花培育历经36 d, 共收获平均体长4.5 cm的蒙古鲌夏花鱼种35.62万尾, 成活率71.2%。

1.2 大规格鱼种培育

1.2.1 放养前准备。

大规格鱼种培育在12号池中进行, 面积3 000 m2。大规格鱼种培育放养前准备参照夏花鱼苗培育阶段。

1.2.2 鱼种放养。

7月15日, 按照18万尾/hm2的放养密度放养蒙古鲌, 平均规格4.5 cm。要求放养的夏花鱼苗规格整齐、体格健壮、体表光泽无损伤、不带病害。7月25日, 搭配鳙鲢和鲫鱼。

1.2.3 饲养管理。

投饲管理, 大规格鱼种培育阶段全部使用全价颗粒饲料进行投喂, 饲料粗蛋白含量40%以上, 按照鱼种总体重的3%~8%分上午、下午2次投喂, 即8:00—9:00、14:00—15:00。定期随机抽样检测体重, 进行饲料投喂量的调整。另外, 视天气、水温情况稍加增减饲料投喂量, 即阴雨天投喂量略少些, 晴天投喂量略多些, 投喂量以1 h内鱼体摄食完毕为宜[6]。整个培育过程严格按照“四定”原则投喂。水质管理, 定期用生石灰消毒调水, 适时追肥, 整个过程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加强日常管理, 每日巡塘3次, 观察水质及鱼的生长活动情况, 发现异常采取相应措施。

1.2.4 拉网分养。

2015年9月18日, 经检查鱼种平均体长达到10 cm, 进行拉网锻炼。9月22日采用弃小留大、全人工筛选出平均体长达到13 cm的大规格鱼种, 按照2.7万尾/hm2进行成鱼养殖。整个大规格鱼种培育历经69 d, 共收获体长11 cm的蒙古鲌夏花鱼种45 468尾, 成活率达84.2%。

1.3 成鱼养殖

1.3.1 放养前准备。成鱼养殖在15号池、16号池开展。放苗之前同样做好消毒肥水等工作。

1.3.2 鱼种放养。

9月22日, 放养蒙古鲌2.7万尾/hm2, 平均体长12 cm, 规格整齐。同时搭配规格20尾/kg的鲢鳙鱼种4 500尾/hm2。放养时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4~6 min。

1.3.3饲料投喂。

整个成鱼养殖阶段同样坚持“四定”原则, 投喂时间一般为每天9:00、16:00各1次, 饲料粒径应根据鱼的规格而定, 由小而大, 投喂量根据塘中鱼的生长情况和数量而定, 一般按鱼体重2%~3%投喂, 同时还应根据水质、天气和鱼的活动情况灵活调整, 确保鱼体正常生长。

1.3.4 水质调理。

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的摄食及生长, 夏秋高温季节每隔10~15 d加注新水1次, 每次换水量为15~20 cm, 整个过程保持透明度在30~40 cm, 保证水深2 m左右, 保持p H值为7.5~8.5。坚持晴天中午每天开动增氧机, 以增加水中溶氧, 阴雨闷热天气应加强巡塘, 及时加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定期用生石灰消毒池水, 预防鱼病发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分析

成鱼养殖从2015年9月22日, 历经94 d, 于12月26日拉网收捕, 同时测出规格、数量、成活率。0.6 hm2成鱼养殖试验池塘共收获蒙古鲌6 260 kg, 平均规格405.9 g/尾, 成活率95.2%。其中, 规格大于450 g/尾的占比为9.3%, 350~450 g/尾的占比为71.1%, 小于350 g/尾的占比为19.6%。同时收获配养鱼花白鲢2 780 kg。

2.2 经济效益分析

蒙古鲌塘边均价37元/kg, 收入231 620元;其他配养鱼收入13 900元, 成鱼养殖总收入245 520元。扣除生产成本132 178元 (其中苗种费16 200元, 饲料费95 778元, 药物费2 100元, 电费2 700元, 塘租费5 400元, 人工费10 000元) , 0.6 hm2成鱼养殖试验池塘共获利113 342元, 折合经济效益188 903.3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经过实践证明, 在珠海地区开展蒙古鲌池塘当年养成可行。本试验将蒙古鲌苗种经二级筛选后, 通过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经94 d的池塘成鱼养殖, 蒙古鲌平均规格达到405.9 g/尾, 成活率95.2%, 大于350 g/尾的商品鱼规格比例达到80.4%, 主养鱼产量为10 434 kg/hm2, 饲料系数为1.7, 利润达到了188 903.3元/hm2, 表明试验获得成功。蒙古鲌、翘嘴鲌等是珠海当地市场价位较高的品种, 生长快、病害少, 作为小众品种, 消费市场受到制约, 可根据市场行情适度推广, 扩大消费市场, 提高市场竞争力, 以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摘要:2015年, 从上海淀原水产良种场引进蒙古鲌水花50万尾, 在上海淼鑫水产品专业合作社市外基地珠海市年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蒙古鲌鱼种培育及成鱼池塘主养试验, 整个过程采用分级放养、逐级筛选的方法, 辅以自动投饲、测水调控等技术。结果表明, 2015年9月22日, 投放平均体长13 cm的大规格鱼种2.7万尾/hm2, 经94 d养殖, 收获平均规格405.9 g/尾的蒙古鲌成鱼15 423尾, 成活率95.2%, 收益188 903.3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00∶1.86。

关键词:蒙古鲌,池塘,养殖技术,珠海地区

参考文献

[1]严保华, 熊春贤, 金方瑜, 等.蒙古鲌人工繁殖技术[J].水产养殖, 2015 (5) :37-38.

[2]苏明, 怀向军, 张铷, 等.蒙古鲌人工繁育技术操作规程[J].上海农业科技, 2015 (6) :65-67.

[3]怀向军, 苏明, 曹辉春, 等.蒙古鲌亲鱼培育与人工繁育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14 (6) :67-69.

[4]苏明, 曹辉春, 张洁, 等.蒙古鲌大规格鱼种生态培育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15 (1) :75-76.

[5]苏明, 徐正仙, 陆海云, 等.蒙古鲌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3) :311.

蒙古地区 第4篇

2011年10月,我随自治区扶贫办调研组对呼和浩特市的清水河县、乌兰察布市的兴和县、凉城县等旗县的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实地考察、与各级相关干部群众座谈、深入农(牧)户调查访问的形式,在归纳汇总调查资料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思考,简要归纳如下:

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区域的贫困现状分析

革命老区作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还面临很多实际困难,与全区农村牧区的发展差距呈拉大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不和谐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集中连片贫困现象严重。随着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逐步深入加大,比较容易解决的贫困人口逐渐减少,面上的贫困现象呈插花分布。比较难啃的硬骨头逐渐向连片的特殊类型地区集中。比如兴和县,全县161个行政村中,有区级特困村101个,它们主要分布为:南部山区的3个乡镇,共有贫困村61个,北部山区3个乡镇有贫困村33个,中部区1个乡镇有贫困村7个,集中连片贫困现象较为严重。

二、贫困人口多,分布不平衡。三个旗县现有农村人口61多万人,其中农村建卡贫困人口约13.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1.9%,贫困人口分布极不平稳,80%以上分布在连片贫困山区。在山区乡镇中,贫困人口比例高达23%以上,连片贫困地区庞大的贫困人口基数和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收入水平低,增收仍然困难。2010年,三旗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00元左右,而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700元左右。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优质高产作物难以推广,大部分地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时期,即使增产了群众增收也仍然十分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2300元左右,不足平均水平的70%,特别是边远村的贫困群众,由于地理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脱贫增收更为困难。

连片特困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

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差,特困连片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生产经营方式仍然十分粗放,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因社会经济及地理上的原因,上学、就医、行路、农牧业生产生活贷款都比较困难。

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农村基础差、底子薄,贫困人口多。以兴和县为例,2010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6.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0.9%。其中扶贫人口3.3万人,低保人口2.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8.3%。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的3个乡镇83个村委会,截至目前共有贫困人口3.4万人,占全县绝对贫困人口总量的65.4%。受居住地自然条件和贫困人口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扶贫攻坚难度大。全县有近1500多户5000多人生活在不适宜人居住的山区,要使这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开发成本远高

于丘陵地区,需实施移民搬迁。

特困连片地区很难承受生产生活成本加大的压力。目前我区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快速

发展通道,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一是物价逐年上涨。据统计资料,2011年我区农业生

产资料价格比2000年上涨15%左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

生产经营支出的过快增长直接制约了纯收入的增长。尤其是农村能源问题更大,特困老区乡

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冬季气温更低,取暖、做饭的成本也比其它平原地区要高,比内地

要高得更多。二是由于革命老区的贫困乡村地处偏远,使得购买生产生活资料、销售农副产

品的成本加大,相对其它地区实际收入要降低很多。

基础设施薄弱、农牧业产业化发育程度低、抗御灾害能力差。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特困连片地区、革命老区旗县的村嘎查,大多处于山区、浅山丘陵区、荒漠地区、偏远牧区、边境地区、水资源匮乏等生态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一是人畜饮水非常困难。二是降雨

量少,蒸发量大,土地退化、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三是基础设施差导致水、电、路、讯、医卫等项事业发展缓慢。四是土地贫瘠、投入不足,原有的农牧业基础设施老化失

修,农牧业生产设施十分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大多属于靠天吃饭的农牧业。五是农

牧业产业链短,产业结构单一,基本没有进入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缺乏带动农牧民增收

致富的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农牧民增收渠道少,增产难增收。

财政困难,扶贫投入不足。三个革命老区旗县绝大部分财政十分困难,属于吃饭财政,依靠自身力量根本拿不出多余的资金,解决老区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缺乏自我发

展能力。从调查情况看,特困连片的革命老区村嘎查只是近两年才有了国家的专项投入,但

投入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另外贫困农户本身资金缺乏,70%以上的贫困农户因子女上学

和疾病治疗的支出占据了家庭总支出的80%以上,根本没有经济基础从事产业发展。

农牧民受教育程度差,现存人口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从调查的情况看,特困连片

地区乡村平均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初中文化以上的仅占50%。由于贫困农牧民文化程度素

质低,眼界不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大部分农牧户缺乏发展所需的适用新技术,农牧

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牧产品加工能力差,农牧业生产效益低。有点文化的都纷纷离开了

自己的家乡去了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打工赚钱,而剩下的老区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且文盲率偏高,可达10%以上。这就导致了老区现存人口科技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特困连片地区的农牧民普遍缺乏增收手段,增收难度大。另外贫困地区信息闭

塞,不能及时的了解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行情,在农产品的销售上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往往农产品收成增加收入却不增加。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主要对策

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全面解决贫困村不通公路问题,有条件的村加大推进村级公路硬化

工程,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优先在特色产业基地村

建设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解决贫困地区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建

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加大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强贫困地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贫困地区信息化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在贫困地区连片开发建设

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围绕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建设符合当地资源和发展优势的扶贫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壮大农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扶贫部门可以通过整合资金,集中扶持每个贫困村发展1个最具发展基础和潜力的优势产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大力发展,引导贫困地区的农牧民积极参加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同时对带动贫困村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贡献突出的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逐步形成基地带农户,龙头企业连基地的农牧业产业化完整链条。增加针对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贫互助资金,落实贫困农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到户政策,贫困村全部建成村级资金互助组织。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建立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扶贫产业示范区。

逐步提高贫困地区农牧民项目参与程度,不断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农民对自身情况和当地情况最为了解,要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就要进一步调动贫困农民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贫困群众在扶贫项目规划和选择上有发言权,更好地做到因地制宜,使扶贫效果更加明显,效益更为显著。项目本身就是为解决贫困农牧民的脱贫问题而设计的,也应该有项目区的贫困农牧民去实施和完成,政府部门只是项目实施的技术依托和组织保障。确保项目区贫困农牧民的直接参与,才能保证扶贫资金的瞄准性、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农牧民实施项目的积极性,项目管理的可持续性。这样就保证了农牧民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农牧业技术、学习项目管理、学习自我组织和发展。

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力度。对于革命老区中”一方水土确实养育不了一方人”的连片贫困片区必须实行移民搬迁。一是由于这类地区无法扩大生产,再加大投入也无法解决脱贫问题。二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可以为我区的移民搬迁工程实施提供财政支持。自治区近十年来来所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也验证了在禁止开发区实施移民搬迁是解决脱贫问题的正确途径之一。但是在内蒙古开展扶贫移民过程中,或多或少的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就是人均移民投入不足,最终的结果会导致移的出却稳不住。根据我们调研的结果认为,考虑内蒙古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和财力状况,必须进一步增加扶贫移民资金投入,提高扶贫移民补助标准,扶贫移民补助标准需达到2万元/人,才能确保真正的贫困农户能搬得起、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加大社会帮扶力度。社会扶贫工作作为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得到自治区扶贫工作的重视,加强被弱化了的社会扶贫机构,成立专门的业务处室,配备得力的管理人员,对社会扶贫工作尽快开展系统化的研究,理清与专项扶贫工作之间的联系,尽快出台加强社会工作的政策措施。在切实加强与国家定点扶贫、对口扶贫的密切联系上,积极争取对特困连片旗县的对口支援。进一步落实定点联系扶贫工作制度,完善定点帮扶制度,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加大村级互助资金的支持力度。村级互助资金的运作虽然在现阶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也发现这种运作模式富有启发性:一是公开、公平、公正的民主监督管理机制。二是产权性质明晰。由于互助资金组织使政府有限的扶贫“铺底”资金正产生明显的“倍增效应”,建议自治区在规范与壮大互助资金上加大力度。加快财政扶贫政策调整,将按财政扶贫资金规模的一定比例切块,用于支持和发展“互助资金”;同时要求一些旗县逐步增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比例,适当提高农户配套资金标准。同时,县级整合相关涉农资金进行投入,广泛吸纳社会扶贫资金,不断扩大互助资金规模。研究如何将现行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资金与“互助资金”试点相结合。

蒙古地区 第5篇

[关键词]农耕;游牧;东蒙古地区;风俗;汉化

一、东蒙古地区衣食住行变迁

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中,蒙古族人口约有480万(1990年),其中大多数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通辽市、赤峰市和兴安盟等地区。据1995年的统计,仅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就有蒙古族367219人,占旗内总人口的70.59%以上。除此之外,如科尔沁左翼中旗(359359人、68.92%)、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192486人、82.78%)等兴安岭东南麓地的三盟市的蒙古族人口共计约256万人,使该地区蒙古族的人口高于现今蒙古国总人口(约240万),①可以说已成为世界上蒙古人最为密集的地区。然而这一地区现在也是内蒙古汉族人口流入最多的地区之一。随着汉族人口的不断流入,东蒙古地区汉族人口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对东蒙古地区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其一,民族服饰变化。西部游牧地区的蒙古人称中东部农耕地区的蒙古人为“短袍蒙古人”。由于农耕文明在经济类型上对东蒙古地区的影响和农业生产模式向东部蒙古地区的扩张,东蒙古地区从传统游牧经济转变为半农半牧经济。众所周知,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分夹、棉、皮三种。由于纺织品传入较早,而且元代、明代蒙古族与中原汉族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所以丝绸等纺织品供应较充足。由于气候和日常生活的需要,蒙古人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蒙古袍,春季和秋季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则穿皮袍和棉袍。蒙古袍的颜色和样式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男子蒙古袍要比女子蒙古袍宽松一些,男子的蒙古袍颜色以棕色和蓝色为主,女子穿的蒙古袍颜色则以红色、粉色、绿色、天蓝色等为主。随着牧区变为农耕区,草场变为耕地,从前从事游牧经济时牧民们所穿蒙古袍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与汉族农耕经济相对应的褂子和长裤。蒙古族传统的长靴已经被短腰的鞋子所代替。服装店里蒙古族服饰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长袖、短袖、短裤、长裤等。

其二,日常饮食变化。众所周知,蒙古族的传统饮食是“白食”和“红食“白食”指奶制品,包括乌日莫、黄油、奶酪、奶豆腐等。“红食”指牛羊肉,有牛肉干、烤羊排、羊蝎子等。这是由于蒙古族人民长期从事游牧经济,食物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牛羊。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其饮食习惯。由于蒙古高原平均气温低于中原地区,所以需要高热量的食物来抵御寒冷。奶制品和牛羊肉富含蛋白质和热量,成为蒙古人主要食物。汉族人喜欢喝白酒,而草原上的人们喜欢喝马奶酒。蒙古人渴了不会喝水,而是大口饮酒,妇女和小孩子则喝奶茶,或牛奶。随着农耕经济的影响,蒙古人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饮食习惯也有了很大变化。蒙古人也开始像汉族人一样,食用稻米和小麦,辅以蔬菜以及豆制品。

其三,居住方式变化。近年来,随着蒙古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居住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生产方式由移动畜牧到定居农耕,居住方式也模仿中原汉人,修造固定房屋。“农业蒙古人的聚集生活与东北汉族的居住方式完全一样,几十到上百户人家聚居在同一个村庄里,每家每户有长方状高高的围墙,围墙门向南,修得很讲究,几乎都要修成屋顶状的飞檐门楼,有条件的还在门楼两旁修建库房,除了靠围墙北端正中间修面积可观的正屋外,正屋两侧稍靠前沿围墙方位还要修左右厢房,正屋背面有后院,在正屋与厢房之间的正屋两侧空间修建猪圈、驴马棚、鸡窝、厕所等,从门楼到正屋一般20米左右的距离,宽约二米的通道连接门楼和正屋,小径两旁是宽敞的庭院,井然有序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国字式家园和国字式村落。”②

其四,出行方式变化。草原上蒙古族的传统交通工具是马、牛。在草原上所有人都会骑马,小孩子从学会走路开始,大人们就教他们骑马、射箭。草原上有一种说法就是“不会骑马的人就不是蒙古人”,蒙古族号称是“马背上的民族”。草原上另一个代表性的交通工具是勒勒车,也就是俗称的牛车。这种牛车的特点是能承载多而重的货物。草原上牧民们逐水草而牧的时候,从一个草场搬到另一个草场就用勒勒车搬运行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农耕文明的影响,虽然牧区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马,但摩托车、吉普车、轿车等交通工具日益增多。在有些半农半牧地区,马匹和牛等草原上传统的交通工具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自行车、摩托车和轿车。

二、对蒙古族节日风俗的影响

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是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语“naadm”的音译,意为“娱乐”、“游戏”。目前,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那达慕进行了研究,大体上分为四种种:一是将其作为传统节日集会进行研究;③二是从文化层面将其概括地界定为文化活动;④三是从体育、教育入手,将那达慕作为民族体育活动进行研究;⑤四是将那达慕界定为综合型社会活动。⑥那达慕在每年阳历7、8月份举行。在汉民族看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前一天为“除夕”。在蒙古人看来,每年阳历7、8月份,草青一次就算作是一年。宋代孟珙的《蒙鞑备录》所记:“其俗每以草青为一岁。人有问其岁,则曰几草矣,亦尝问彼生月、日,笑而答曰:‘初不知之,亦不能记其春与秋也。”⑦所以在这一时节举行的那达慕可算是蒙古族的过年了。起初,那达慕是附着于敖包祭祀,具有宗教性质。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是“男儿三艺”,指赛马、博克和射箭。一般为期三天。

随着农耕文明的影响,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的形式、内容和功能都有所变化。在清代有重要的发展。不仅其娱乐和商贸功能得到强化,娱乐形式和内容都有了一些变化。而且那达慕从敖包祭祀的宗教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节庆活动。这一时期,那达慕不单是一种节日庆典,还具有商业集会的性质。这种商业集会在形式上已经非常像汉民族的集会,来自各地的牧民或者商人在那达慕场地周围进行商业买卖。交易的货物琳琅满目,牛羊、翡翠珠宝、奇珍异石、玩具、各类服饰应有尽有。近几年,在那达慕结束之后还有外来的马戏团和杂耍。而那达慕内容在传统的“男儿三艺”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歌舞表演。歌舞的形式除了蒙古族传统的安代舞以外,还有汉族的大型体操表演。如今,那达慕大会功能的多样化和内容的丰富性,都是农耕文明影响下东蒙古地区风俗演变的一些具体表现。

三、结语

如上所述,农耕文明影响下东蒙古地区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语言、风俗、衣食住行等方面。在全球化趋势下如何在学习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保持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是蒙古人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也是每一个蒙古族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汉化”不仅存在于蒙古族,而且是中国每一个少数民族共同面临的问题。

[注释]

①孛儿只斤·布仁赛因著,娜人格日勒译:《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95页。

③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变迁》,《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 5期。

④纳古单夫:《蒙古“那达慕”文化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2年第6期;萨仁高娃:《蒙古族“那达慕”及其文化意义》,《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⑤李凤新:《那达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⑥赵永铣,巴图:《那达慕文化的由来与流传》,《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1998年第5期。

⑦宋·孟珙:《孟鞑备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

[参考文献]

[1]盛洪.长城与科斯定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2]杨庭硕,罗康隆,潘盛之.民族文化与生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孙鸿烈,Bernard Sonntag.中国关键地区的农业发展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黄健英.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影响[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6]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7]陈建华,魏百刚,苏大学.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内蒙古农村地区的布氏杆菌病 第6篇

1 布氏杆菌流行病学特征

布氏杆菌的自然宿主和传染源是被感染的家畜, 主要是牛、绵羊、山羊和其他野生动物。人类大多通过被损伤的皮肤, 结膜感染, 很少一部分通过消化道感染[2]。兽医, 相关兽医从业者、家畜饲养者、人工受精工作人员、动物园饲养员、在畜牧场工作的工人等都是高危人群。另外, 养殖户、屠宰场和肉品加工厂的工人也是。在内蒙古地区, 随着养羊农民的增加, 感染的人数越来越多, 且几乎是全家人得, 除了不直接接触动物的小孩外。人感染布氏杆菌表现出多样的临床症状, 最常见的是骨骼肌受损、关节炎[3]。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是羊布氏杆菌, 其次是猪型布氏杆菌, 而最不易感染牛布氏杆菌[4]。

由羊布氏杆菌引起的绵羊布氏杆菌病在内蒙古是非常流行的疾病。分析内蒙古地区布氏杆菌病的猖獗有以下几点原因:布氏杆菌病在家畜间发病率高;农民缺乏对布病的基本认识, 即使听说过布氏杆菌病, 但对其传播途径了解甚少, 导致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不到位, 免疫、检疫、检测、淘汰阳性牲畜及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均存在问题, 据调查了解对于散养户, 发现阳性的牛和羊, 非但不扑杀, 仍与健康动物一同饲养, 大部分散养户不能经常对圈舍和接羔场所进行消毒, 这些造成了布氏杆菌病的蔓延;牲畜流动放牧和交易频繁造成疫源地的扩散, 加速了布氏杆菌病的传播。

2 分离与鉴定方法

家畜感染布氏杆菌临床症状不明显, 因此, 分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氏杆菌病最可靠的方法之一。但由于从患病动物体内或排出物中不易检查出病原体。因此, 在进行分离培养时, 应选择病畜产后的胎盘、胎儿和乳汁, 在富集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中分离培养才能成功。一般是将病料接种于2个同样的血琼子或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平板, 一个置10%CO2环境37℃培养, 一个置普通温箱37℃培养, 一般在3~10d可见有菌落生长, 然后转入血清葡萄糖琼脂纯化[5]。通过病原学检查, 结果为细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无芽胞、荚膜和鞭毛, 不运动, 需氧, 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和尿素阳性, 糖发酵, 甲基红试验 (MR) , 维培试验 (VP) , 吲哚、柠檬酸盐利用等反应均为阴性;通过血清学试验检测, 具体有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库姆斯试验、2-巯基乙醇凝集试验以及皮内过敏试验 (用于检测感染流产布鲁杆菌的过敏状态) [6], 结果为光滑型菌落能与布氏杆菌阳性血清凝集, 粗糙型菌落能与布氏杆菌R血清凝集。如果符合以上2项检查结果, 可认定为布氏杆菌属的细菌。

3 致病机理

巨噬细胞在易感和不易感动物体内抗细菌感染过程中均是有活性的。体外实验证明感染的结果与巨噬细胞和布氏杆菌相互作用有关[7]。具体如下:流产布氏杆菌的毒力与其抑制宿主吞噬细胞的能力相一致, 幸存于鼠、牛和豚鼠的巨噬细胞中;荷兰猪和牛吞噬细胞抑制细胞内的布氏杆菌的能力直接和宿主的固有免疫力有关。在鼠类模型研究显示, C57Bl/10鼠比BALB/c鼠对B.abortus 2308菌株的相对抵抗力和在感染第一周期间的高效清除有直接的关系, 这是否于2种品系小鼠间的巨噬细胞杀菌活性差别, 表明单核细胞或者其他无免疫性的因子如自然杀伤细胞分泌IFN-gamma并且裂解被感染的巨噬细胞[8]。非常有趣的是布氏杆菌株2308的在BALB/c鼠体内清除较C57Bl/10鼠慢。因为在这个时间在BALB/c鼠的脾脏中发现致敏的T细胞, 这个差异也许表明了C57Bl/10鼠巨噬细胞清除布氏杆菌能力强的原因, 或者在易感的BALB/c鼠中, T细胞与布氏杆菌侵染的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是无效的。因此, 被感染的巨噬细胞能持续地在布氏杆菌特异性T细胞中存在。

4 展望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想要从源头控制布氏杆菌, 最关键是对布氏杆菌的致病机理的基础研究, 从而获得有效的疫苗。目前, 公认的布氏杆菌的抗原成分包括表面抗原 (脂多糖、其他多糖抗原和外膜蛋白) 、细胞内抗原 (核糖体蛋白L12或L7、A1、A2、A3、A4、B1、B2、C抗原) 和体内抗原 (铁调节蛋白) [9]。而毒力因子包括表面抗原、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氢酶、尿素酶、双组分调节系统、烷基超氧化物还原酶、细胞色素氧化酶、氧化氮还原酶和布氏杆菌致病因子A。由于许多毒力因子充当着布氏杆菌调节器作用, 使其能逃逸宿主的免疫系统, 容易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布氏杆菌的毒力因子和代谢调节器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要想战胜布氏杆菌, 未来研究要寻找细菌生理学和宿主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Díaz Aparicio E.Epidemiology of brucellosis in domestic animals caused by Brucella melitensis, Brucella suis and Brucella abortu[J].Rev Sci Tech2013, 32 (01) :43-51.

[2]Galińska EM, Zagórski J.Brucellosis in humans--etiology, diagnostics, clinical forms[J].Rev Sci Tech 2013, 45 (01) :13-20.

[3]Hasanoglu I, Guven T, Maras Y, et al.Brucellosis as an aetiology of septic arthritis[J].Vet Microbiol.2013, 22 (10) :16-35.

[4]Olsen SC, Waters WR, Stoffregen WS.An aerosolized Brucella spp.challenge model for laboratory animals[J].Zoonoses Public Health2007, 54 (08) :281-285.

[5]Cerekci A;KIlIcS;Bayraktar M;UyanIk MH;Yasar E;Esen B.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methods and real-time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identification and typing of Brucella isolates of human origin[J].Mikrobiyol Bul 2011, 45 (03) :392-400.

[6]Percin D.Microbiology of Brucella.Anti-Infective Drug Discovery 2013, 8 (01) :13-27.

[7]Baldwin CL, Winter AJ.Macrophages and Brucella[J].Biosecur Bioterror.2013, 11 (08) :02-14.

[8]Spera JM, Herrmann CK, Roset MS, et al.A Brucella virulence factor targets macrophages to trigger B-cell proliferation[J].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3, 288 (28) :20208-16.

蒙古地区 第7篇

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反映地区利用有限的科技创新资源获得较多经济收益的能力。内蒙古自治区近几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位于全国前列,是否科技创新的效率也呈现同样情况,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相比,内蒙古的科技创新存在哪些不足,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所以对内蒙古自治区进行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使用随机前沿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自由分布方法(Distribution Free Approach,DFA)等参数法进行创新效率评价能够将纯粹的随机误差与非效率值相分离,但是不恰当的函数形式或误差项的分布假设会产生错误的评价结论。由Charnes、Cooper和Rehode(1978) [1] 创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是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输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间相对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不需要关于输入和输出之间任何函数形式的假设,度量的是相对于帕累托效率前沿的效率,即实践中相对最好的效率。

官建成(2005)[2]等将专利作为中间产品,采用DEA方法的CCR模型,对我国1995年到2001年的30个省市的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并按照有效性值将我国各个地区分为几个不同的梯度。李守伟(2010)[3]基于DEA方法中的CCR模型以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为输入指标.以工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输出指标.对江苏省沿江8地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池仁勇等(2004)[4]采用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定, 结果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李婧(2008)[5]基于DEA方法以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数作为投入变量;以专利授权量和科技论文发表数以及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产出变量,对我国省际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测评,研究发现:2000—2005年东部地区创新效率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与池仁勇的研究结论相左。

我国学者采用DEA方法对地区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时主要采用CCR模型。CCR模型的适用条件是要求各DMU处于固定规模报酬阶段,即各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数据要符合锥性要求。我们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发现有些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数据不符合锥性要求,即这些决策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阶段。而BCC模型与CCR模型相比,将效率评估从处于固定规模报酬的DMU扩展到了处于变动规模报酬的DMU,因此本文选用BCC模型对内蒙古的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所有决策单元进行第1次评价,然后,剔除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对剩余非相多有效的决策单元进行第2次评价,依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决策单元都相对有效时停止评价。称第1次评价值为1的决策单元为第1级相对有效,第2次评价值为1的决策单元为第2级相对有效,……,最终可得DEA的分级相对有效性评价结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初步对全国的各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级别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技创新效率与在各个级别中处于前沿面上的地区的效率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与差距产生的原因。

1 评价体系的设计

1.1 评价的方法

假设有个被评价地区,每个地区的科技创新都有种类型的输入指标和种类型的输出指标。设xj和yj分别是第j个地区科技创新的输入和输出向量,

xj=(x1j, x2j,…,xmj)T>0,xij>0,i=1,2, …,m;

yj=(y1j, y2j,…,ysj)T>0,yrj>0,r=1,2, …,s;j=1,2, …,n

xij为第j个地区科技创新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投入量;

yrj为第j个地区科技创新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产出量。

采用具有阿基米德无穷小的BCC模型建立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体系:

{min[θ-ε(e^Τs-+e^Τs+)]s.t.j=1nλjxj+s-=θx0j=1nλjyj-s+y0j=1nλj=1,λj0,s+0,s-0j=1,2,n(1)

其中

e^=(1,,1)ΤRe=(1,,1)Rs,

ε表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

设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为{λ*,si*-,sr*+,θ*}则有以下结论:

(1)当θ*=1且si*-=0,sr*+=0时,地区科技创新单元DMUj0为DEA相对有效,且同时为技术相对有效和规模相对有效。说明科技创新单元DMUj0运作效率高,所有投入要素发挥了最大限度的效用,在此基础上获得的产出也达到最优水平,即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此时生产规模处于相对最佳状态。

(2)当θ*=1且si*-≠0,sr*+≠0时,地区科技创新单元DMUj0为弱DEA有效,。若si*-﹥0,则第i种投入要素的冗余量为si*-;若sr*+﹥0,即第r种产出要素的不足量为sr*+。决策单元DMUj0要达到DEA有效,可进行调整:在现有产出水平上,将第i种投入要素减少si*-的投入量;或者保持现有要素投入量不变,将第r种产出要素增加sr*+的产出量。

(3)当θ*﹤1且si*-≠0,sr*+≠0时,地区科技创新单元DMU j0为非DEA有效,此时既不满足技术有效也不满足规模有效。说明科技创新单元DMU j0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投入浪费或产出不足,投入要素量过多而产出要素量偏少。且效率评价指数θ*越小,决策单元DMUj0的运作效率越低。

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作为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应该能反映出从科技投入到科技产出这一科技活动过程,科技创新投入应该是人力及财力等科技资源的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应该能体现出创新性等。此外,评价指标的概念要明确,含义要清晰,要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主观判断,指标体系不能遗漏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同时避免过多地出现信息包涵和重叠现象。最后还要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得性。因此,我们选择的输入指标包括科技活动人员数(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万元),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机构数(个)。输出指标包括专利授权量(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万元),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万元), 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有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因为投入与产出之间会有一定的时滞,我们取时滞期为1年,其中输入指标采用2007年的数据,输出指标采用2008年的数据。因为资料不全,青海和西藏未被选进来,这样我们对包括内蒙古在内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区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

在对内蒙古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分析时,主要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考察,主要分析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

这里定义:

科技投入冗余率=(科技投入指标冗余量÷科技投入指标初始值)×100%;

科技产出不足率=(科技产出指标不足量÷科技产出指标初始值)×100%。

2 各地区DEA分级相对有效性评价

根据前面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用DEAP软件共进行了4次运算分析,使得所有的DMU均达到相对有效。在使用DEAP软件进行的4次运算中,对应的输入指标都为2007年科技活动人员数、R&D人员全时当量、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机构数这5项科技投入指标,输出指标都为2008年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这4项科技产出指标,计算结果的综合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 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创新效率的分级有效性评价结果来看,第1级有效的省区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和福建;第2级有效的省区有辽宁、黑龙江、江苏、海南、重庆和四川;第3级有效的省区有吉林、江西、山东、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甘肃和新疆;第4级有效的省区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河南、广西、云南和宁夏。从地区分布来看,第1、2级有效的多为东部沿海地区,而第3、4级有效的多为中西部地区。

根据上述的评价结果,可以绘制出一个类似于日本学者赤松要提出的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雁行形态图的中国科技创新效率雁行形态图。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头雁”群是东部沿海地区,科技创新绩效由东、中、西递减的梯度趋势比较明显。内蒙古科技创新效率还远远不足,排在DEA第4级有效的行列。

3 内蒙古科技创新效率分析

我们将内蒙古地区科技创新效率的DEA评价结果汇总整理,形成表2,进而分析与其它地区相比,内蒙古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存在的不足以及不足产生的原因。

根据表2可知:在对全国29个省市的科技创新绩效进行DEA相对有效性评价时,内蒙古处于DEA非相对有效状态,造成DEA非相对有效的原因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非相对有效,分别为0.497和0.792, 通过上面定义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在第一级DEA相对有效性评价过程中内蒙古的科技活动人员冗余率为60.306%,R&D人员全时当量冗余率为68.785%,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冗余率为50.345%,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冗余率为51.376%,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机构冗余率为57.389%,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不足率为65.3742%,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不足率为39664.137%。

对全国23个省市的科技创新绩效进行DEA有效性评价时,内蒙古处于DEA非相对有效状态,造成DEA非相对有效的原因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非相对有效,通过计算得出在第二级DEA有效性评价过程中内蒙古的科技活动人员冗余率为46.008%,R&D人员全时当量冗余率为57.760%,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冗余率为35.897%,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冗余率为15.299%,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机构冗余率为35.897%,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不足率为13.176%,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不足率为30585.552%。

在对全国17个省市的科技创新绩效进行DEA有效性评价时,内蒙古仍处于DEA非相对有效状态,其中的原因是规模效率处于非相对有效,值为0.845,而此时技术效率达到相对有效,值为1,此时不存在着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内蒙古的科技创新绩效想要追赶上在第三级评价中DEA相对有效的省份,即吉林、江西、山东、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甘肃、新疆,从而达到DEA相对有效,需要调整科技投入产出规模,由于此时内蒙古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因此可以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扩大规模。

4 结论

本文通过使用DEA分级评价方法,把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创新的效率分为四级,东部沿海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基本处于第一、二级,普遍高于处于三、四级的中西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处于第四等级,属于较低的水平,与内蒙古高速的经济增长并不相符,从一个侧面说明内蒙古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旧是依靠资源开发,而不是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与处于第三等级的省份相比,内蒙古科技创新效率处于技术有效,但是规模效率属于非相对有效,而且投入规模处于递增阶段,说明在科技创新的投入规模方面需要改进。与处于第一、二级的地区相比,内蒙古的科技创新效率在科技投入方面存在明显冗余,与第三级的评价结果相结合,说明内蒙古科技创新投入资源利用不合理,存在较多的闲置与浪费。产出方面主要表现为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不足与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不足,说明内蒙古在高技术产业创新方面极其薄弱,与发达省市差距悬殊,今后内蒙古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内蒙古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步骤,首先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规模,实现规模的相对有效,追赶上第三级处于前沿面上的地区。然后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已投入资源,加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推动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与应用,从而全面实现科技创新的相对有效性。

参考文献

[1]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Research,1978(2):429-444

[2]官建成,何颖.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4):265-272

[3]李守伟.技术创新能力的数据包络分析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19-124

[4]池仁勇,虞晓芬,李正卫.我国东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8):128-131

[5]李婧,白俊红,谭清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08(12):1-7

[6]杜文献,吴林海.我国R&D投入相对效率的DEA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9(4):98-101

[7]池仁勇,唐根年.基于投入与绩效评价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04(4):23-27

[8]王海盛,郑立群.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测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9-40

蒙古地区 第8篇

1.1 地层

三道沟地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寒武-奥陶系灰岩、大理岩、泥灰岩, 第三系下段玄武岩, 第三系上段红色泥岩、砾岩、泥灰岩。

1.2构造

三道沟地区以断裂构造为主, 主要分为北东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三组。

北东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工作区的东部, 一般长2-5km, 力学性质为压扭性。该组断裂控制着华力西晚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体的展布。

南北向断裂分布于第三系地层中, 规模较小, 断裂呈锯齿状, 力学性质以张性为主。 近东西向断裂在工作区内分布较多, 长度一般为5-6公里, 力学性质为压性, 一般表现为近东西向挤压弯曲状。

1.3 岩浆活动

三道沟地区岩浆岩以华力西晚期为主, 以大的岩基产出, 岩性为灰白色似斑状花岗闪长岩、黄褐色似斑状花岗岩、灰白色中粒花岗闪长岩。

1.4 遥感矿化蚀变异常

工作区矿化以褐铁矿化、赤铁矿化为主, 蚀变主要有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等。

铁染蚀变异常可分为三级, 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中南部的第三系地层中, 三级铁染蚀变异常发育, 分布面积较小。

羟基蚀变异常主要发育于华力西晚期花岗闪长岩体和寒武-奥陶系地层中。其中地层中异常与近东西向断裂有关, 规模较大。

1.5 矿产分布

区内矿床类型为热液型和矽卡岩型, 金属矿产为钨、金、铜等。

2 找矿方向

通过遥感地质解译工作, 在三道沟地区共圈定了6个遥感异常靶区, 分布于寒武—奥陶系地层与华力西晚期中酸性岩体的接触带及二者内部。所有靶区都具备遥感异常影像特征:即环形构造+网格状构造+羟基、铁染蚀变异常。

2.1遥感异常靶区特征

一号遥感异常靶区 (B1) 位于第三系地层中, 出露泥岩、砂砾岩等, 靶区内发育规则的环网状构造, 环形构造直径近2.5km, 网格状构造清晰, 在网格状构造中叠加铁染蚀变异常, 铁染蚀变异常受网格状构造中的断裂构造控制, 反映了地表的褐铁矿化蚀变发育。推断该靶区是由沉积岩下部的岩浆侵入活动和热液活动形成, 是寻找多金属盲矿体的有利地段。

二号遥感异常靶区 (B2) 位于寒武—奥陶系地层的边部, 靶区内环形构造、网格状构造发育, 共解译出2个环形构造, 2个网格状构造, 2个环形构造相交。环形构造直径近2.5km, 环形构造中发育网格状构造, 网格状构造中叠加铁染蚀变异常, 铁染蚀变异常分布面积较大, 铁染蚀变受网格状构造控制。该靶区遥感异常要素组合齐全, 是工作区最好的找矿靶区。

三号遥感异常靶区 (B3) 位于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与第三系地层的接触带。共解译出4个环形构造, 其中三个环形构造发育在另外一个大环形构造内, 形成母子环组合关系, 大环形构造直径4km左右, 小环形构造直径2km, 小环形构造内发育网格状构造。根据环形构造的规模和组合推断在华力西晚期大岩体边部有小侵入体侵入。

四号遥感异常靶区 (B4) 位于华力西晚期灰白色花岗闪长岩内, 岩体以小岩体的形式侵入到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岩基中。在岩体中发育一个规则的网格状构造, 蚀变较发育。该靶区是寻找铜、钨等多金属矿床的有利地段。

五号遥感异常靶区 (B5) 位于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体中, 解译出五个环形构造, 其中四个环形构造发育在另外一个大的环形构造的内部, 形成母子环组合关系, 大环形构造直径近5km, 内部有花岗岩体分布。该靶区显示了岩浆的多次活动, 是岩浆热液型矿床形成的有利地段, 应注意寻找钨、铜等金属矿产。

六号遥感异常靶区 (B6) 位于第三系玄武岩中, 在该靶区解译出3个相交的环形构造, 其中一个环形构造内网格状构造规则。该区与火山活动有密切关系, 是火山热液型矿床形成的有利地段。

2.2 遥感异常找矿靶区排序

根据找矿靶区地质条件及遥感异常影像特征, 按成矿条件好—较好的顺序排序如下:B2- B1-B4- B6-B3-B5。

摘要:利用遥感地质解译在三道沟地区确定了六处找矿靶区, 为该区今后的地质找矿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地质特征,找矿方向,三道沟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地质局.内蒙古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

蒙古地区 第9篇

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 是支持农业生产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资, 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十一五”期间, 我国化肥行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中国尿素总产能达到6700万吨/年, 尿素 (折存) 总产量2408万吨。预计到2015年, 中国尿素总产能将达到8000万吨/年以上。2015年至2020年期间尿素产能增速将放缓。总体上看, 化肥工业基本满足了我国农业生产需要。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化肥需求将进入稳定平台, 刚性需求依然存在。

原料价格上涨、能源短缺、物流成本高、通胀压力持续增强等宏观经济环境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公敌, 化肥行业也不例外。2009年至2011年, 天然气供不应求、煤炭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等因素加快了尿素行业高污染、高排放、高浪费、低效率的小化肥企业的淘汰进程。2012年, 由于受煤炭资源整合、资源环境税上调, 安全与环保投入费用增加等因素推动, 迫使更多小化肥企业停产, 年产30万吨尿素以下的小化肥企业的开工率仅为30%, 大中型企业的平均开工率在95%左右。而天然气价格受国际油价上涨以及进口高价气带动, 价格仍可能上调, 进一步增加化肥企业生产成本, 所以我国全年化肥产量即使有在建项目产能释放也将难以大幅度增加。

根据中国拟在建项目网数据, 未来几年的大型尿素拟在建项目有:内蒙古伊泰化工104万吨尿素项目、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炭集团尿素240万吨尿素项目、河南晋开化工120万吨尿素项目、中煤能源鄂尔多斯350万吨尿素项目、石家庄金石35万吨尿素项目、新疆奎屯锦江70万吨尿素项目、金圣玉象30万吨尿素项目、国电赤峰52万吨尿素项目、呼伦贝尔金新化工80万吨尿素项目、博源集团80万吨尿素项目、陕西陕化100万吨尿素项目、山东瑞星70万吨尿素项目、内蒙古天润52万吨尿素项目等。2012年中国尿素总产能达到6800万吨/年, 尿素总产量 (折纯) 3004万吨。预计到2015年, 中国尿素总产能将达到8000万吨/年以上。2015年至2020年期间尿素产能增速将放缓。目前, 我国化肥产业“十二五”发展重点已初步确定, 其中企业整合和重组将成为重中之重。预计到“十二五”末, 中国尿素的投资规模将超过400亿元, 化肥企业数量减少到200家以下, 2015年原料产地化肥产能比重提高到70%。国家对煤头企业适当增加化肥用煤计划, 并纳入铁路运输计划, 保证化肥供给。由此可见, 国家对化肥高度重视。

由上图得知, 2011—2012年期间, 国内尿素市场价格普遍在1900-2200元/吨, 近2年国内尿素价格比较平稳上升, 2012年尿素出厂价1900-2400元, 市场批发价2000-2500元, 零售价在2100-2600元。

随市场需求变化各地尿素市场价格走势基本一致, 市场淡季尿素最低价为1950元/吨, 市场旺季尿素价格达到2450元/吨。国内尿素市场供需矛盾将有所加大, 市场竞争加剧, 另外受经济危机等因素影响, 出口市场也不容乐观, 但受制于高生产成本, 国内尿素价格预计仍将在高位运行。2013年尿素出厂价位在1900~2400元/吨, 市场批发价在2000~2500元/吨, 零售价在2100~2600元/吨。宏观经济层面的因素, 比如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以及国内通胀, 将进一步影响市场。我国尿素产品正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市场消费量逐年增长, 价格稳步增长。

二、内蒙古西部地区煤制化肥企业市场竞争力分析

内蒙古西部地区煤制化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政策优势

2006年7月14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发改工业[2006]1350号) 鼓励发展煤制化肥等产品项目建设。国家发改委2011年3月23日发布的《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中提出为提高行业竞争力, 对合成氨装置实施“上大压小”的产业政策。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2月3日发布的《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鼓励氮肥企业和煤炭企业联合建设化肥用煤生产基地, 保障化肥用煤稳定供应”。而对煤制化肥行业, 虽然目前国内化肥产能较充足, 但国家仍鼓励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大型化肥生产基地, 并通过这些大规模生产企业的建设, 逐步淘汰小型煤制化肥企业。

煤化工项目作为内蒙古西部地区政府重点支持项目, 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 政府为项目匹配适量的煤炭资源, 积极落实用水指标, 土地征用尽量优惠, 并加快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

(二) 成本优势

尿素市场具有鲜明的规模成本特征, 决定了尿素企业之间的竞争, 更多的不是表现在相互之间市场份额的争夺, 而是在各自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方面。这是因为:尿素作为重要农业生产资料, 价格受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大, 国家为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对尿素价格上升幅度会采取一定的控制。另外, 尿素企业生产和销售半径过大, 也存在运输不经济的问题。这些都决定了尿素企业要提高竞争能力, 只能从原料、成本、生产工艺和原料、产品的运输成本上挖掘潜力。

内蒙古西部地区化肥项目位于内蒙古煤炭产地, 与其他远离煤炭产地的尿素装置相比, 项目均拥有配套煤矿, 在原料煤的价格和运费上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详见下表。

对煤碳尿素装置生产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煤炭价格。大型煤碳尿素装置生产1吨尿素产品需要原料煤和燃料煤 (热值约5000Kcal) 合计约1.2吨, 中型煤碳尿素装置生产1吨尿素需要原料煤和燃料煤 (热值约5000Kcal) 合计约1.3吨。内蒙古西部地区化肥项目原料煤和燃料煤价格约300元/吨, 尿素生产成本约1205元/吨, 经测算尿素产品由铁路运至中原地区产品运费约215元/吨, 含运费主要成本650元/吨, 较湖北本地厂家每吨尿素具有314元/吨成本优势, 与目标市场同类型企业相比生产成本优势明显, 产品的盈利能力较强。

三、产品供需平衡预测

国内化肥需求量基本持稳在5100万吨左右, 且稳中有升, 工业需求明显增加;尿素出口大幅下降;全年供需基本平衡, 社会库存明显下降。2012年农业消费尿素4100万吨, 工业消费1100万吨, 而在产能上2012年底产能为6700万吨。其中长期停产产能410万吨, 弹性产能 (视天然气为原料) 为510万吨, 有效产能为5780万吨。2012年投产贡献市场的有新疆奎屯锦江化工70万吨、新疆宜化52万吨、内蒙古天润52万吨、国电赤峰52万吨、呼伦贝尔金新化工80万吨等, 合计约300万吨。2012全年全国尿素累计实物产量5300万吨, 与2011年相比增加13.9%。近三年国内尿素实际产能相对稳定, 折合到实物产量均在6000万吨左右。

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 化肥投入也将呈增长的趋势, 但随着测土配方施肥大面积推广, 尤其是氮肥施用增长的势头将会受到遏制。据分析, 我国氮肥用量已处于较高水平, 东部沿海地区氮肥需求呈下降趋势, 其他地区仍有增长空间, 随着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总产量增加, 全国氮肥用量仍将保持缓慢增长态势。据世界肥料协会预测, 今后5年内全球尿素需求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4%, 明显高于其它主要化肥品种的增长率。未来5年我国尿素需求年均增长率约6%, 国内化肥市场供需基本保持平衡。若化肥市场逐渐对外开放, 依据国内化肥价格水平远低于国外价格, 化肥产品还有很大出口空间。目前, 由于环境和资源总量有限, 国家对新建大型化工装置的审批开始限制, 所以新增生产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预计到2013年末国内尿素新增产能为1100万吨。而农用尿素需求现在以每年4%的速度持续稳定增长;尿素在整个氮肥系统中含氮量最高, 其他如硝铵、碳铵等类型的氮肥将逐步淘汰, 相应会腾出一块市场;国内工业用尿素每年的需求增长率仍将维持在10%以上。

四、内蒙古煤制化肥企业风险及防范措施及发展前景

未来5年内, 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 国内化肥市场供需基本保持平衡。若化肥市场逐渐对外开放, 依据国内化肥价格水平远低于国外价格, 化肥产品还有很大出口空间。但是, 机遇与挑战并存, 化肥市场依然存在着诸多风险:

(一) 政策风险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辅助原料, 属于涉农行业。内蒙古西部地区煤制化肥企业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是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发展的行业, 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对该行业的宏观调控目标是平稳发展, 政策风险不大。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变化, 并及时研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尽量提前作出分析预测。

(二) 行业风险

虽然我国以煤炭为原料生产尿素的企业数量占生产尿素总企业的85%左右, 但大部分是中小氮肥企业, 多采用落后的固定床间歇气化工艺造气, 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 对原料质量要求高, 原料来源有限, 企业的能耗较高。我国氮肥51%以上的供应量由中小氮肥企业提供, 尽管此类企业仍享受着免征增值税、化肥运输、电价等优惠政策, 但受生产规模小、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环保性能差、没有自己的原、燃料基地的影响, 其生产经营举步维艰。而以非无烟煤为原料的大型煤气化技术的企业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 此类企业技术先进、规模大、有资源和市场优势, 逐步替代中小氮肥的落后产能。内蒙古西部地区煤制化肥企业全部为大型尿素装置, 原料为优质无烟煤, 热量大多在5000大卡以上。随着上述优惠政策的实施, 尿素行业的原料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 落后技术的淘汰将腾出较大的市场空间。技术成熟、能耗低、成本低的大型煤基尿素合成装置, 将成为产业升级换代的主力军。因此, 内蒙古西部地区煤制化肥企业面临的行业风险较小。

(三) 市场风险

氮肥市场是一个受季节、自然灾害、成本价格及有效供给等影响较大的市场, 存在一定风险。近10年来, 世界尿素市场一直是供大于求。随着世界尿素产能和产量的提高, 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过剩状态。在国内市场, 尿素需求包括工业和农业两部分, 其中80%以上为农业需求。从农业需求看国家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 三农投入不断加大, 为尿素需求奠定了良好基础。2012年年产30万吨尿素以下的小氮肥企业的开工率仅为30%, 而大中型企业的平均开工率在95%左右, 氮肥产能虽然过剩, 因为部分产能未能释放, 因此2012年氮肥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需求减少, 另一个是市场供给增加。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归根到底是产品的成本竞争能力。由于内蒙古西部地区煤制化肥企业具有较强的成本竞争优势, 因此具有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 经营风险

内蒙古西部地区煤制化肥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可靠的生产技术, 部分关键设备及控制装置由国外引进, 在同类生产企业已经稳定运行三年以上, 其技术基本有保障。但是, 存在国内外设备、技术相互适配问题, 因此应密切关注项目建成后的试运营阶段。项目建成投入营运后, 熟练掌握可靠的生产技术、熟知生产核心技术的人员, 企业对技术人员的管理不善或政策不到位, 如薪金待遇、公司地位等方面, 而导致掌握和熟知生产核心技术的人员的流失, 可能会对企业的后续运营能否顺利进行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煤化工企业要求达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标准, 对环保的要求程度较高。因此, 建议企业:在项目建设期应制定严格的监督措施, 密切关注项目的建设状况, 项目建成后加强运营管理, 加强企业员工队伍建设, 加强安全管理及环保监管, 确保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蒙古地区 第10篇

关键字:内蒙古东部 油页岩 开发

内蒙古东部地区油页岩资源经过统计,资源储量共计3991.61亿吨,折页岩油227.97亿吨。其中矿区探明、查明资源储量2.69亿吨,折页岩油0.15亿吨。预测资源储量3991.61亿吨,折页岩油116.3亿吨。内蒙古东部地区油页岩资源开发条件优越,潜力巨大。

一、分布集中,便于整装规划、开发

本区油页岩主要分布于通辽市的开鲁坳陷及其周边中生代卫星湖泊内。具有分布集中、规模巨大、“品质”良好的特征,适于规模开发。

1. 具调查,开鲁坳陷预测资源储量3995亿吨以上,包括了全部亿吨以上预测区和杨树沟油页岩的探明资源储量。整体看开鲁坳陷预测资源量相当于吉林省农安地区的三倍,超出全国首轮油页岩资源评估对整个松辽盆地估算的资源储量。

2. 油页岩层系集中。全部形成于中生代的晚白垩世温暖潮湿的湖泛期浅—深湖相环境中。总厚度大,一般超过30m,厚处可达70m。

3. 油页岩干酪根为腐泥、腐殖腐泥型,为浮游蓝藻生物,少有陆相生物成因类型,属优质油页岩。且含油率分布稳定,一般均在5~6%之间。

4. 埋藏较浅,小于500米者近半,便于露天或井工开采,同时也适宜考虑原位开发。同时,开鲁坳陷地处平原,断裂不发育,盆地构造形态相对完整,是地下干馏提取页岩油的有利场所。

二、外部开发条件优越

1. 自然、地理

通辽市海拔一般仅300~400m,地势相对平坦,便于野外作业;区内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6℃。降水量350~400ml,占蒸发量1/3。无霜期达160天。气候对矿山开采影响小。

2. 交通、运输及通讯

通辽市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个交通枢纽。铁路有集通线、京通线、同霍线、通海线等铁路,是多条铁路的交汇地。公路四通八达,有通往北京、呼和浩特、海拉尔及东北三省的航空,交通十分方便。开鲁坳陷坐落于开鲁县范围内,其南部延至奈曼旗。距通辽市仅几十km。交通十分方便,外部运输条件颇为良好。

3. 供水、供电

通辽电厂是东北电网的主力骨干电厂,供电充足。开鲁坳陷内有西辽河、新开河及南部牦牛河等河流,能充分保障大型矿业生产基地用水。

4. 区域经济与社会环境

通辽市土地肥沃,以农牧业为主,是自治区主要产粮地区,也是人们所称“黄牛之乡”,全国良种细毛羊繁育基地和生猪主要产区。全市森林覆盖率大于13%,是全国最大木本油料及冠果生产基地。区内有霍林河煤田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露天煤矿,此外有硅砂及小规模金属矿产地。但总的来讲,通辽市是内蒙古全区矿产资源比较匮乏的一个城市。奈曼旗杨树沟油页岩矿区是该市目前可供规模化开发的唯一矿区。

三、矿产开发利用技术条件评价

1. 开发技术条件

(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开鲁坳陷及其周边地区油页岩层位大部分赋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和地下水之下。评价区内仅有三条河流,坳陷内无大的构造破碎带。地下水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矿坑水主要来自区域地下径流,矿坑涌水量不大,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中等类型。但,由于开鲁坳陷汇水面积较大,地区内通常有一定厚度流砂层,属透水层。对坳陷中部,今后工作中应加强水文观测,以便准确取得数据,为开发利用提供水文地质方面依据。

矿区油页岩层系地层属于较软-中等坚硬。浅部存在氧化带及风化层,同时油页岩由于自身物质成分特点决定其内物质易风化挥发。露天开采时边坡失稳现象会有发生;地下开采时,矿坑顶板易下沉、塌陷、滑落于底板鼓胀等不良工程现象,对矿床开采影响较大,应充分留足水体保护矿柱,加强支护,选择适当边坡角,限制废石、废弃物堆放高度。

(2)开采技术条件

开鲁坳陷及其周边中生代卫星湖油页岩评价区,油页岩资源规模巨大,坳陷内各部位均有分布,埋藏由近地表至1000m以下。适于做露天开采,井工生产和原位开发。一般露天开采适宜于在坳陷边缘、隆起区及斜坡区。坳陷区内则一般较深。本地区油页岩层位包括嫩江组和青山口组两个,间隔较大。所以在选择开采方法时应该注意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有时几种采矿方法,分阶段、时期使用也不失为一种适当的选择。

在露天开采时,要选择适宜矿床本身特点的边坡角,据杨树沟矿区长期观测:本地区安息角大致35~38°,自然堆积、大小混杂高度可达2~5m,比较稳定。

本地区油页岩系主要岩石为页岩,含油页岩、砂质页岩、钙质页岩及粉砂岩。风化带以下新鲜岩石试验结果,抗压强度251-391kg/cm2,内摩擦角66°-75°。实验结果见表7-7。

据此确定开鲁坳陷露天稳定边坡角大致为:松散层:黄土、红土类为35°,风化页岩为30°,页岩、含油页岩35°,油页岩为40°。对于处在坳陷中心部分,由于现有资料不足,应补充资料,以后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确定。

油页岩开采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预测区主要位于开采地区,是内蒙古重要农区,开采时动迁人员较大,成本较高;二是由于油页岩极易风化,从而影响油页岩质量,应采取合适的工艺,加以解决;三是浅表层油页岩由于氧化、风化作用,油页岩质量与物化性质与新鲜岩石差距大,应注意解决其后利用及开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 加工技术条件与方向

油页岩的利用,特别是对露采和井工开采的矿区,应考虑用组和工艺把采矿、页岩干馏、发电、建材、稀有元素提取等单独的生产过程组合成前后连续、密切相关、互为补充的组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矿物的热能和组成特性,最经济地生产热、电、页岩产品、建材、金属材料及化工产品。最后的灰渣也可以作为路基材充填和改良土壤用。油页岩是多灰分矿产,开发油页岩一定要走综合利用之路,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减少污染,变废为宝。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油页岩的开发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招君.董清水.等《中国油页岩资源现状》,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NO.6(总V01.36)

[2] 张杰.等《中国非常规右旗资源潜力及分布》,当代石油石化V01.12 NO.10

[3] 李建华.曹祖宾.《世界各国油页岩的组成及综合利用》,辽宁化工V01.36 NO.2

[4] 张显良.《辽宁油页岩资源及潜力分析》,地质与资源 V01.1

[5] 严焕榕.等《茂名盆地金塘矿区油页岩特征及形成条件》,地质世界 V01.25 NO.4

[6] 游君君.等《油页岩的综合开发利用》,世界地质 2004 NO.3(V01.23)

[7] 钱家麟.等《世界油页岩资源利用和发展趋势》,吉林大学学报(地质科学版)2006 NO.6(V01.36)

[8] 陈殿义.《国内外油页岩开采方法和利用现状》,吉林地质 2005 NO.4(V01.24)

[9] 张旺华.等《我国油母页岩综合利用的现状和可能的途径》,研究与探讨

[10] 肇永辉.《我国油页岩德主要性质及利用》,沈阳化工 2000年NO.1(V01.29)

蒙古地区 第11篇

1 地质概况

研究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 (J2tm) 中基性火山熔岩, 岩石类型以褐红色、灰绿色玄武安山岩、粗安岩和玄武粗安岩为主。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 (J3mk) 岩石以褐红色、灰绿色的含砾岩屑晶屑凝灰岩、岩屑晶屑凝灰岩、火山灰凝灰岩为主, 局部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第四系全新统 (Qh) 冲、洪积堆积层分布于现代河床及河漫滩, 由砾石、砂等堆积物组成。此外, 在研究区东南角有花岗斑岩 (Jγ) 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两条, 分别为近东西向和北东向。近东西向的断层将整个研究区地层分成两部分, 向北无火山碎屑岩, 仅有火山熔岩分布, 而所有的火山碎屑岩均分布在南侧, 说明北侧为上升盘, 南侧为下降盘;北东向断层规模稍小, 将火山碎屑岩分割成东西两部分。

2 岩石化学特征

在TAS图解上, 三个火山熔岩的样品落在玄武粗面安山岩、粗安岩区域, 属于中性一中基性火山岩;在K2O-Si O2图解上, 火山熔岩的样品落在中钾-高钾钙碱性区, 属于钙碱性火山系列。该区火山熔岩的Si O2含量为51.78%~57.06%, 属于中性岩类, Alk为6.71~7.20 (百分比, 下同) , Na2O/K2O为1.71~3.26, 显现出碱质富集, 相对富钠的特征, Al2O3>K2O+Na2O+Ca O, 属于铝过饱和类型;除样品L6的Si O2含量为64.56%以外, 其他所有的火山碎屑岩的Si O2含量均大于70%, 属于流纹质, Alk为6.50~7.92, Al2O3>K2O+Na2O+Ca O, 也属于铝过饱和类型;花岗斑岩的Si O2含量最高, 为80%左右, K2O的平均百分含量为6%, 远大于Na2O的1.37%, 为高钾钙碱性系列。

塔木兰沟组火山熔岩、满克头鄂博组火山碎屑岩以及花岗斑岩都是均为铝过饱和型, 说明三者的演化比较近;满克头鄂博组的Si O2和K2O的含量明显高于塔木兰沟组, Mg O和Fe O、Fe2O3却低于后者;这说明二者可能为同一岩浆演化形成。张宏等认为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具有大离子活动性亲氧元素如K、Rb、Ba等高度富集, 并且从中性→酸性 (即从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到上库力组火山岩) 逐渐增强的特点;Cr、Co、Ni等亲硫元素亏损, 并且从塔木兰沟组到上库力组火山岩亏损趋势增强, 这也说明了它们为同一岩浆演化序列的产物。此外, 花岗斑岩的主量元素除Si O2外的各项指标都与满克头鄂博组火山碎屑岩非常接近, 据此推测两者应为同一火山活动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花岗斑岩的出现, 意味着火山活动由强转弱, 同时也基本宣告本期火山活动的结束。

3 成矿条件分析

通过对该区岩石学特征和构造分布情况的分析, 结合区域成矿背景, 笔者认为该区可能具备形成斑岩型矿床或者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的地质条件。岩浆岩条件:岩浆岩是控制斑岩型矿床形成非常重要的一个地质条件。斑岩型矿床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主要和钙碱系列的斑岩侵入体有关, 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 K2O一般大于Na2O。在某些地区, 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侵入体是主要成矿母岩, 是寻找斑岩型铜矿的侵入岩标志。研究区的花岗斑岩以小型岩株的形式侵入到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的火山碎屑岩中, 在野外采取的斑岩样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 K2O的平均百分含量为6%, 远大于Na2O的1.37%。

构造条件:该区中生代产生规模较大的断裂和强烈的中酸性火山作用。深断裂使一侧地块俯冲, 另一侧抬升, 下盘地块的下冲导致对上盘地块的牵引, 从而产生张性裂隙, 致使地壳深部富含成矿元素的高温物质流向地壳浅部形成岩浆房, 这是形成斑岩型矿床的深部构造条件。而次一级的断裂可以将深部含矿气-水热液运移至浅部, 并在有利位置沉淀聚集。研究区有呈交叉分布的两条较大断裂, 将该区分成隔沟相对的南北两个部分, 南部以满克头鄂博组火山碎屑岩为主, 北部以塔木兰沟组火山熔岩为主。此外, 在野外工作过程中, 可见较多的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小断裂, 而且在部分断裂的附近可见明显的褪色蚀变, 而褪色蚀变是整个地区找矿的一个重要标志。

地层条件:田世良, 金力夫等认为额尔古纳成矿带的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是成矿的必要条件之一, 其中发育的褪色蚀变带是主要找矿标志。而角砾状火山、次火山熔岩的存在, 说明离火山口较近, 是寻找斑岩多金属矿床的标志之一。在区域上, 侏罗系上统共分3个喷发和溢流旋回, 是斑岩矿床和浅成热液矿床成矿的最佳地层。

矿化剂:研究区可见大大小小的石英脉二十余条, 产状大多为近东西向和北西向, 少数北东向, 部分石英脉中含有萤石。萤石是由Ca和F组成的矿物, F是所有元素中电负性最强的元素, 对电子有非常强的亲和能力, 因此与其它元素, 特别是金属元素化合形成离子化合物或络合物。这些化合物或络合物一般都有很高的溶解度, 可以进行长距离的运移, 是非常好的矿化剂。这是寻找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很好的迹象。此外, 对研究区地表采取的5个石英脉样品进行了Au、Ag、Pb、Zn元素含量的测试分析, 其中E-1中的Au和WB-6中的Ag均具有较高含量。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该区具有一定的形成斑岩型矿床或火山-次火山热液条件。

4 结论

4.1东裙矿区火山岩既有喷溢相和爆发相, 也有浅成侵入相, 三者为同一岩浆演化序列的不同阶段的产物。岩石形成经历了由中性到酸性的演化, 喷发形式由溢流到爆发, 再到浅成侵入作用, 活动强度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变化。

4.2东裙矿区断裂构造发育, 出露小规模的钙碱性花岗斑岩侵入体和大量的石英脉, 同时上侏罗统又是斑岩矿床和浅成热液矿床成矿的最佳地层, 因而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摘要:东裙矿区火山岩既有喷溢相和爆发相, 也有浅成侵入相, 三者为同一岩浆演化序列的不同阶段的产物。岩石形成经历了由中性到酸性的演化, 喷发形式由溢流到爆发, 再到浅成侵入作用, 活动强度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变化。.本区断裂构造发育, 出露小规模的钙碱性花岗斑岩侵入体和大量的石英脉, 同时上侏罗统又是斑岩矿床和浅成热液矿床成矿的最佳地层, 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关键词:斑岩矿,热液矿床,成矿条件

参考文献

[1]蒋国源, 权恒.大兴安岭根河-海拉尔盆地中生代火山岩[J].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88 (3) , 23-100.

[2]邵济安, 韩庆军, 赵国龙, 等.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活动构造背景[J].地质论评, 1999, 45:422-430.

上一篇:历史“小高考”下一篇:临床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