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如何减肥

2024-08-19

西方人如何减肥(精选11篇)

西方人如何减肥 第1篇

一、西方经济学的性质及特点

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学, 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学者关于市场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这些经济过程的相互联系的理论, 也是有关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经验和政策主张。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而这三个阶段又与三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他们是马歇尔、凯恩斯和萨谬尔逊。 (1) 马歇尔———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理论核心是均衡价格理论。在他之前, 也有许多经济学家研究了诸如商品、价格等微观经济问题, 但未形成体系。直到马歇尔才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微观经济理论。加上后继者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 张伯仑和罗宾逊夫人的厂商理论, 这才构成了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其理论核心为“有效需求原理”, 这位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先驱人物, 对微观经济学进行了革命, 用“看得见的手”来纠正和弥补“看不见的手”, 加上后继者提出的通货膨胀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 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 萨谬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把微观和宏观结合起来, 使之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一书所综合的经济理论基本上成了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主流经济学。

二、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方法

(一) 树立正确的态度

首先我们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 就是这门课是一门理论课, 和其他的理论课没本质的区别, 我们能够把它学好, 竖立这样的信心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它是讲什么理论的呢?它主要是阐述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其中微观主要包括供求理论, 效用论厂商理论和市场理论;宏观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失业和通货膨胀, 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 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 是其他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的基础。其课程把西方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融为一体。所以,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 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 也不仅是服务于以后专业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工具课, 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二) 初学者应选择通俗易懂的书籍

由于本门课程很多人普遍反映较为难学, 所以选择一本好的, 通俗易懂的教材尤为重要。一本好的教材能够使初学者比较容易的进入所学知识的世界。它能够以浅显、生动的语言讲清楚其课程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这里推荐梁小民教授的《西方经济学》, 这本书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很适合初学者使用。

(三) 要有一定数学的基础

数学是必须的, 西方经济学开始的供求理论就用到了高数中导数的内容,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因此有一定数学的基础是必须的。数学方法是一种工具, 西方经济学正是使用了数学这个工具才使它更简捷、更易懂也更有力量。正是有了数学的方法, 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更清晰了和更准确了, 这样做, 也有利于经济学的研究者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使用新的数学工具发展经济学理论。

(四) 注重分析其中的图表

西方经济学中几乎每章都涉及到一些图和表, 比如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需求表, 供给表,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 充分就业, 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等等这些图标尤其是图, 是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关键, 因此培养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将图、表和相关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这才是学习西经的入门之道。因此

(五) 多联系实际

理论源于实际, 并且要在实际中得到检验。西方经济学绝对不是枯燥的科学, 它是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只要你留心, 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的影子。比如说, 我们目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刺激消费;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如何产生的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学了这门课程之后都有了很好的解释。因此希望初学的学生尽量尝试用所学经济学的理论去思考现实问题。我相信, 如果你能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你就会发现:经济学竟如此有用!而且它一点也不难!

如何理解西方文化的合理价值? 第2篇

西方文化价值观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它提倡实证实验的科学精神,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科学特别是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获得显著发展。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自然是客观的物质存在,人类可以通过实验和实证,去认识自然,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征服自然。这一思想鼓舞人类摆脱迷信和其他束缚,以理性对待外部事物,完全改变了前现代社会对于自然的崇拜、畏惧和顺从的态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科学和技术的突飞猛进造成了工业化的实现,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它的弱点是只讲征服自然,忽略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往往受到自然的惩罚。

第二、西方文化价值观以个人为本位,人道主义和人权思想是它发展的顶峰。它主要从犹太—基督教而来,以宗教的形式,表达悲天悯人、众生平等的思想,预言世界的进步和全人类的得救。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这一思想强调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它以“天赋”的自然权利为表现形式,以反对专制主义为目标,强调个人自由和政治解放。西方最早承认的是公民个人的基本自由和政治权利,后来逐步确认了一些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它的长处是彻底否定了前现代社会对于个人独立发展的思想和政治桎梏,以法律形式保障公民的权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的弱点在于,“人权”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排除了国家、民族、性别、年龄、阶级、宗教、时代的差别,强调普遍性。它的实行是各国对于公民权的保障,由于各国的实际状况不同,它的实行必定千差万别。而且,西方容易把自己从政治权利开始的途径模式化,去看待别国人权的发展。

西方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以民主和法治来处理社会矛盾,去实现社会要求的公平和正义。它强调宪法和法律的至上统制,政府的管理基础必须依据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法外特权。民主政治制度,即通过民众参与的政治选举,使统治阶级中的多数掌握权力,权力制衡制度(如政府、议会和法院的三权分立),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制度,等等。西方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民主和法治,对于封建主义等级制的不公平不平等是重大的飞跃,作为人类文明成果,得到广泛的学习和借鉴。它的弱点在于,除了阶级性的差异之外,还必须考虑到民主的条件:物质条件、法制条件、智力条件、心理条件、防卫条件。由于西方把民主理想化,似乎它是万应灵药,其实民主与自由、秩序、稳定、安全、平等不能等同,其他目标也同样至关重要。民主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西方学者也分析了“多数民主”和“共识民主”两种模式,并认为选举产生的“多数民主”往往是“排他性的、竞争性的、对抗性的”,然而“多数民主”仍是主要倾向。

中国和新兴国家一样,选择了现代化之路,、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包括其优秀价值观,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如果中国要进行现代化,而又拒绝西方文化,历史已经证明行不通。中国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义现代化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中国的宪法。“依法治国”也成为基本国策。民主、法治、人权等都已经融入中国的价值观体系,当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和文化进行了筛选和提炼。

西方如何搜集中国情报 第3篇

多家媒体引述美国网络安全公司Mandiant的报告称,根据历时6年追踪141家遭受攻击企业的数字资料,认为实施攻击的黑客组织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61398部队”,总部设于此楼。

不过,这栋楼一般也只是进入记者“视野”,而很少能被摄像机捕捉到报告发布后,一位美国记者驱车想偷拍大楼,被周围值勤的解放军士兵追上并禁止拍摄。

而《环球时报》的调查也只“发现这里确实是一家公开的军事单位,有身穿军装的人员出入,周边未见任何异常”。

但毫无疑问,这样一来,西方对中国网络“间谍活动”的口诛笔伐,又开始了。

通过《新闻联播》和《亮剑》搜集情报

事实上,在西方指责中国的同时,他们也在对中国进行间谍刺探,中国官方媒体也不断有美国搜集中国情报的报道。

不过,通过“间谍”搜集情报已经不是常用手段,更多是依靠公开资料,比如这次上海大楼事件的关键因素IP地址就是公开的。

在美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搜集这些公开资料。美国中央情报局2005年成立了“公开信息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每天在全球各个网站、论坛里搜集各种各样的军事信息。

《国际先驱导报》引用美国媒体的报道说,中国的军事网络曾为公开信息中心“提供”了有关中国武器装备的情报。美国情报机构对解放军的某型号潜艇十分感兴趣,但搞不清楚它是否已经投产,直到有关该潜艇的照片出现在中国某军事网站的论坛上,让美国情报机构“得来全不费工夫”。

据一位中国的军事网站负责人介绍,每日访问该网站的IP地址有30%来自海外,其中大部分就来自美国。

除了网络资料,中国媒体的报道也是情报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曾报道,日本驻华大使馆的官员们“时刻关注中国政府和媒体动向,央视每晚的新闻联播是必修课。”而他们是“研究”中国的一线队员。

日本还曾通过《人民日报》发现中国的石油资源情报。1964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目为《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报道,这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当时大庆油田还属国家机密,文章中,“铁人”王进喜在一个叫马家窑的地方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日本根据这个地点以及其他蛛丝马迹,分析出当时尚属国家机密的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据说日本甚至根据报纸上一张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推算出了大庆炼油厂的规模和能力。

而日本的情报专家则会逐字品味中国领导人在党代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国发表的国防白皮书。比如日本曾发布的一篇报告里说,他们曾具体分析十七大上中国领导人对于国防政策的发言。

上述报告分析说:“对于推动国防现代化上,中国提出了‘机械化’和‘信息化’同时发展的方针。但是,在这两者的优先度上却很暧昧。下一阶段的国防现代化中,具体优先发展哪个军种并没有明确提出,这可能与各军种之间对有限的国防经费的竞争愈加激烈有关。今后,这不仅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压力,也会提高外国对中国的警戒心。”

甚至中国电视剧也被纳入到日本情报系统的研究范围。上述报告提到,“中国的抬头也许伴随着与外国的对立。这种心理从《亮剑》的热播就能窥见端倪。这部电视剧的名字为亮剑,就是拔剑的意思。这两个字也包含了不管敌人多么强劲,也必须迎面直上的含义。”

美国有能力监听中国手机?

更多的材料表明,通过分析公开资料的方法搜集情报,比间谍行为靠谱得多。而这样的谍战模式早在建国之初就形成了。

在分析过1948年至1976年美国对中国情报历史,以及“求证”中情局官员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志华在一篇报告中说,美国的所谓情报,除了美国驻外各机构道听途说的消息外,主要来自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和电台广播(通过设在中国周边国家的监听站),利用职业间谍或高空侦察等技术手段得到的资料不多。

美国似乎也摸清中国公开数据的规律。上述报告提到,作为情报来源的统计数据是中国官方公布的。当然,他们对中国某些国情也很了解,中情局的分析官员就认为,中国官方虽然对数据没有进行故意修改,并不能证明这些数据本身就是准确的和真实的,中情局给出的例子就是1958年至1959年大跃进时期的数据。

沈志华的报告说,“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基层单位上报的原始数据定义模糊、采集不足,或者由于仓促上报、计划成果汇报的压力以及为了支持某种政见而采用了不完整或选择性的数据。”

当然,这种根据公开资料的整理,有很多不准确的时候。

在报道这次上海大楼事件时,《人民日报》援引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沈逸的话说,五角大楼曾将一篇发表于清华大学校园网上的科幻小说提到的“深海螃蟹”,说成是中国已研制成功的潜艇攻击武器;将一位教授在媒体发表的专栏文章,当成“中国要改变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证据。

除了公开资料,传统的窃听手段当然一直未被抛弃。据《环球人物》报道,在中国,用手机都有可能被美国在地球上方3.6万公里轨道上运行的间谍卫星记录下来。其中“有特殊价值”的字句,可能被分析、整理后送到总统案头。

这并非耸人听闻。负责侦听中国手机信号的,是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上述媒体说2003年,布什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就伊拉克问题在联合国举行会晤时,会晤刚开始,布什就强硬地对希拉克说:“你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所有观点,我都反对。”

事后有媒体透露,布什早已通过情报机构,对希拉克的电话进行了窃听。

走出西方的民族声乐如何继承 第4篇

21世纪的今天, 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专业音乐教育呼唤“返朴归真”的多元文化价格观时, 我们确实是忽略了传统民族歌唱的特点。对于民族演唱, 我们应该是在继承的同时并继续发展, 继承优点, 弥补不足。民族声乐如果希望走出中国, 在世界有更好的发展, 就需要因地制宜, 分析影响民族声乐发展的因素, 找出存在的不足, 本文将针对民族声乐目前存在的问题, 详细的进行分析[1,2]。

一、西方文化对于民族声乐的影响

追溯于二十世纪初, 我国在科学文化等方面都落后于国外, 为了科学救国, 不少仁人志士于二十世界初叶远离他乡走出国门, 全国学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 同时有不少人也把源与于西方文明音乐和绘画学了回来, 从1898年“康梁变法”带来的学堂乐歌开始, 直到“五四”时期专业音乐领域全盘接受德奥音乐教育模式, 再到五十年代全面学习苏联, 中国的音乐的风格逐渐偏向于西方。直到今天, 从中国音乐的专业课、理论作曲课、乐器演奏等科目的教学中, 都包含着浓重的西方色彩, 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声学和配器等, 都沿袭了西方的教学特色,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代的中国音乐越来越没有自己的风格。其实, 中国的民族音乐在音色等方面极具自身的特色, 而且耐人寻味, 但这些有利的优势都已经被西方化了。

因此, 在这一百年的西方音乐学习中, 基于外来音乐理论体系及其文化价值观在我国一统天下的条件下, 不难看出, 对我国专业民族声乐的继承与发展无疑是一个桎梏。

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阳光沐浴下, 民族声乐艺术得到很大发展, 在这过程当中主要产生了具有时代影响的代表人物, 如郭兰英、王昆、李双江、吴雁泽、等。八十年代一直到今天, 又出现了李谷一、关牧村、蒋大为、彭丽媛、张也等。他们在专业民族声乐的民族化道路方面, 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得到了人民和专业界的学者的承认与支持。

受西方音乐的影响, 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逐渐偏于西化, 音乐学者宣称要在继承传统音乐的特点时, 要学习西方音乐的特色, 实现继承与发展。经调查分析可知, 民族传统声乐的继承并未被广泛接受, 所以, 对于民族声乐的专业化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民族声乐风格的多样化, 继续加强对于民族传统声乐的学习。可以从国内一些音乐学校的教育入手, 加强对于民族声乐的继承。

将科学的歌唱“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唱法结合后, 普遍存在着倾向于西方唱法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从一些学生的演唱中发现, 他们演唱时的风格一成不变, 选材不广, 缺乏民族风格特点。针对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首先要认识到音乐西化对于传统声乐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然后从问题的本质出发, 分析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最后根据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特色, 制定改革方案, 加强对于民族声乐的信心, 加强对于民族声乐专业知识的学习, 避免文化认识的混淆。

二、解决的措施

笔者认为解决我国声乐目前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西方”, 这里的“走出西方”并不是完全的否认西方音乐的优点, 而是说学习的同时不能照搬全抄, 应该是开卷有益, 也是希望民族音乐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在21世纪这个大格局中, 主流的发展方向就是文化的交流, 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自古流传, 生生不息, 而我们这代人需要继承其中的精华部分, 还需要对其进行创新发展, 将其发扬光大, 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 民族音乐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渐渐被西化, 如果在未来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消失了, 将会是我们民族最大的悲哀。因此, 目前的任务就是努力继承传统民族音乐的优势, 然后与时俱进, 从音色、唱法、服装道具等方面, 全面的发展。

首先是民族音乐唱法的继承。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 居住着由五十六个不同民族所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这种“多元一体”格局反映在文化上, 形成民族音乐的资源极其丰富, 尤其是民歌及民歌的演唱方法历史悠久, 风格多样, 异彩分呈, 包括多种体裁和样式。许多民歌的音乐旋律不仅优美动听, 音域宽广,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而且演唱者的方法技巧很高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平。

然后是对说唱方面的继承。在中国, 说唱属于音乐的一种, 起源于古代, 极具历史研究意义。根据统计可知, 我国曲种现在还有八大类, 差不多有200种, 其演唱技巧炉火存青, 表演方式多样化, 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专业的民族声乐从这些曲种中发展, 并汲取营养, 无论从唱腔还是到表演的风格都含有继承价值。

再次是戏曲, 戏曲作为一种集音乐、舞蹈、舞美、戏剧等集合的艺术, 现存的有400余种, 其完整和系统的唱腔, 再加上多样性的表演形式, 早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 如上海的越剧、湖南的花鼓戏、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豫剧、东北二人转和山西二人台等。不得不提的应该是我国的瑰宝-京剧, 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国粹。戏曲历尽千年的发展, 不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国宝, 也是全世界都认可的独特文化。中国戏曲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 “唱、念、做、打”以及唱腔唱段, 每一个从事于戏曲表演的人而言, 这些都是入门的必经之路。当然, 从这些扎实的基本功, 就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要求的严格, 也会懂得为什么中国戏曲在我国以及全世界会有如此高的地位。

民族声乐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也是都是我们专业民族声乐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对于民族声乐的继承与发展将是一个难题, 也会是一件对国人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翟社泉.关于我国民族声乐的继承问题[J].四川戏剧, 2005 (5期) .

西方人如何减肥 第5篇

精神被“殖民”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自认征服者为我们的精神主人;

第二是自觉接受征服者对我们的权力;

第三是根据征服者的意愿改变自己的一切。

要在精神上“殖民”一个国家,有三大重要的法宝:

用新闻报道来解释(或更确切地说是虚构)你的现实,

用广告来构筑你的理想(或更确切地说是构筑你的幻想),

用电影来定位(或更确切地说是重新定位)你的历史。

反精神“殖民”,关键在于觉醒,郑若麟先生建议:

首先,要打赢这场精神决战,我们要重温马克思的那句著名的座右铭:怀疑一切。以“怀疑一切”的精神,来抵御对我们的种种“洗脑”。

小议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 第6篇

1 文化教学的内容

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与各种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现将常见的有关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1.1 称呼

称呼习惯方面中西习惯也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 (未婚) 或Mrs. (已婚) 。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 可用Ms, 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 Mr.或Ms通常是与自己的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有;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 也不与名连用, 而是单独使用。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 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如:Good morning, doctor。但如果搬用来称呼教师则不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Good morning teacher (Teacher Lin) 。

1.2 介绍

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 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 this is Joan myclassmate, ”“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This is my fat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 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1.3 关心

例如: (一个小女孩问一个老太太) Girl:How old are you?Woman:Ah, it's a secret.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 除了对小孩, 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 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What's you religion?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So you’re divorced what was the rea-son?对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 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 他们很重视privacy, 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 根据他们的习惯, 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 否则就是失礼。

2 进行文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和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 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 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 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由现象到本质。适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主流文化的内容, 或有广泛性的内容, 应该详细讲解, 反复操练, 举一反三。另外, 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 增加文化的积累。

加强对话教学, 使学生了解话语受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话题的选择:天气、问候健康、年龄、收入、个人隐私等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社会含义; (2) 语码的选择; (3) 语言的组织等。

进行语法教学时, 把英美国家的文化对英语语法的影响融入教学之中, 提醒学生注意具有文化特点的语法现象, 语法教学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向学生提示, 这种句式表示客观性, 还充分表现了英美人注重形式思维的特征。课文教学中可用以下方法导入相关文化内容: (1) 用“文化旁白”的方法, 给学生加入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讨论。例如, 在讲到有关Christmas的时候, 可以顺便介绍圣诞节的来历、庆祝方法和习俗;在讲到有关中国英文报纸China Daily时候, 可以介绍当今世界的几种大报以及它们的政治倾向和读者群. (2) 文化教学要帮助学生把握学科内以及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培养跨文化意识。例如, 课文中涉及到美国黑人问题。教师可以把隐含在课文背后的西方价值观念作为串珠子的红线, 将散落的文化知识点贯通起来。 (3) 不少课文是文学名篇, 教师以此帮助学生领略文章的美,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 能生动具体地反映该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

3 结束语

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交际能力, 离不开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是培养语言得体性的重要前提。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重视中外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扩大知识面, 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最新信息, 并把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刘百宁.文化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7 (06)

[2]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5)

西方人如何减肥 第7篇

自从进入高三备考阶段以来, 各类考试接连不断, 与此同时, 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也不断暴露出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我在二轮复习中, 注意探索如何以专题形式进行复习, 尤其是我们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第二届教学比武时, 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参加比赛感受颇深。初赛时, 我选择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这个专题复习作为参赛课例。借此机会, 我对该专题的复习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更好地掌握了历史专题复习的方法。现将这一过程的点滴记录于此, 与大家分享。

一、初稿沉闷:表格和问题太多, 让学生疲惫不堪

我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为线索导入本专题复习内容, 设计了四个表格把相关的事件和人物思想进行比较 (其中包括: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2主要启蒙思想家及其思想;3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415~18世纪中西方思想比较) , 还提出五个探究思考题, 试图让学生清楚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还通过三则材料进行中西方的横向联系, 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多适应古今中外相联系的题型。

我之前曾参考其他老师的课件, 自认为做了充分的准备, 信心满满地进行第一次试讲。可一节课下来, 我感觉学生很累, 反应不太热烈, 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变成了我的“独角戏”。为什么效果并不理想呢?问题出在哪?

课后, 备课组的同事对我这节课进行了集体研讨, 意见如下:

优点:能把相关的专题知识串起来列表归纳, 并进行纵向和横向联系,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并提出相应的探究思考题去拓宽学生的思维, 是不错的做法!

缺点:四个表格花了不少时间, 时间太紧, 太多探究思考题让学生应接不暇, 总处于紧张的思考状态, 让学生疲惫不堪。虽然围绕人文主义的线索, 但没突出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亦没提供人文主义的相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 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

修改建议:围绕人文主义这条线索, 增加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材料, 把人文主义的内容融入材料,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减少探究思考题, 不要重复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内容, 适当进行中西方联系, 突出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二、二稿改进:抓住主干知识,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听了大家提供的宝贵意见, 我恍然大悟, 立刻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 这次我注意围绕着人文精神的发展这个主干知识, 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个事件, 增加了相应的阅读材料, 把考纲内容纳入其中,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在内容上我也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启发学生学会概括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不同时期的含义, 并对这两个事件的异同点进行比较,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还把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与中国的理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及这种不同对中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具有相邻体系的知识进行内在或外在的联系。此外我还请学生欣赏、比较图片, 注意区别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人物服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的不同, 学生既欣赏了名画, 在辛苦忙碌的复习中又感受到一股轻松的气息。

对于启蒙运动, 我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来归纳相关知识, 增加比较类型的题目, 同时强调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表现, 让学生明白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一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为丰富启蒙思想的内涵, 我把启蒙运动与中国明清思想进行横向联系、启蒙思想对法国和世界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中国传播并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进行纵向联系, 这样不但重点突出它的纵向发展体系, 而且还达到同时期相应领域的历史进行中外联系的目的,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的能力。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我主要从抓住主干知识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出发, 调动了学生在二轮复习中的积极性, 踊跃参与课堂的思考和讨论。

二稿改进后, 我们历史科组进行了初赛, 整个科组的同事都来听我的课。课后, 科组同事对这堂课进行了讨论, 作了高度评价:

优点:突出历史主干知识, 加强专题知识之间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 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和对学生阅读、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突出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以材料题、选择题和探究思考题等多种形式来命题, 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点。

缺点:内容还是有点多, 时间有点紧。如果能再压缩一下非重点知识, 应该会更好。

虽然有小小瑕疵, 但不过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最终凭借这一设计, 我以历史科组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初赛。

三、几点感悟:高三历史专题复习需要不断探索

通过这次教学比武课初赛磨课的经历, 我体会到专题复习只是单纯罗列知识表格和摆出一大堆的探究思考题是不够的, 毕竟时间有限, 而且炒“冷饭”的形式不足于突出主干知识, 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难以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课堂效率低下。

高三历史如何以专题形式进行复习?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依托教材, 打破教材原有体系, 对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加以

整合, 建立专题知识结构, 加强整体把握历史结构、体系的能力。

2.突出历史主干知识, 丰富专题知识的内涵, 注意与相邻体系 的知识进行古今中外的联系, 加强各专题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

3.瞄准时事热点, 把热点问题同相关的历史知识相联系, 从多 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的发生、发展, 寻找专题突破口。

4.归纳方法, 总结做题规律, 精选材料题和选择题, 多角度、全 方位地进行有效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答题技巧。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是一个围绕原有知识结构不断深入的过程,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更好的复习方法。

摘要:以《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专题为例, 结合备课的具体过程, 对高三历史如何以专题形式进行复习进行探索。高三历史进行专题复习时要依托教材, 整合知识, 突出历史主干知识, 加强各专题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并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关键词:专题复习,人文精神,主干知识,专题联系,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上)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陈小川.文艺复兴史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西方人如何减肥 第8篇

一、西方人本德育思潮的基本特征

1. 人性观及人本德育观。

人本主义者主张人性本善, 罗杰斯认为, “人的本性”是值得信任并具建设性的, 是积极的、社会化的、合理的和现实的, 而非反社会的。马斯洛进一步指出, 人之所以成为天地间的精灵, 就在于人先天具有对知识、真理和价值的内在需要和追求的本性, 并且经过多年研究, 发展了完整的自我实现理论。至此, 人本主义思想认为人先天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内在的自我实现取向, 只要提供良好的教育, 人的“自我”意识就能得到培养, “自我”价值就能得到实现。人本德育的根本任务是采取各种措施, 提供各种条件, 促使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促进自我的生成完善,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2. 德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关键是“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思想的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对人的潜能的重视和强调, 并认为人类具有将自身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先天倾向, 即自我潜能是人性的种子, 教育只是能够使这粒种子正常发芽、生长的“阳光、水和食物”。这样的德育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实实在在成为学习的主体。关于德育的各个环节, 都应由学生自由讨论决定。具体而言, 德育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兴趣、能力及需要;方法上提倡“苏格拉底问答法”, 即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 学生能主动思考道德问题, 参与道德讨论与活动;强调学生自我评价, 观察自己前后不同的道德变化情况, 进而改善或巩固其道德思想与行为。

3. 师生关系强调情感交流, 教师应扮演好“促进者”角色。

人本主义者强调教育成败的根本前提是改善师生关系。罗杰斯认为教育的发起不依赖教师的教学技术、专业知识、授课计划、视听教具、教学程序及讲授和演示等, 而主要依赖于师生彼此关系中的某些态度。特别是对于道德教育、人格培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 情感交流起着最基本的动力作用。这种师生关系是“我和你”“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正如存在主义大师卡缪的话“请不要站在我的前面, 我不会跟随您;也不要站在我的后面, 我不愿领导您;请站在我的旁边, 让我们做朋友。”罗杰斯认为“教师”这个名称并未体现出时代对这一职业的要求, 建议改为“促进者”。“促进者”称谓体现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责任, 教师要对学生的潜能加以引导、促进, 而不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4. 德育过程是动态变化的, 关键在于营造真实、自然的德育氛围。

相对于更多关注德育结果的传统德育而言, 西方人本德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德育过程, 并且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这里的德育过程不太注重周密的安排, 而重视学生自然本性的充分显露;不太关注教学程序、法规、方法等, 而强调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情感效应、潜意识活动等。同时, 西方人本德育认为有效的德育过程得以实施, 关键在于营造真实、自然的德育氛围, 为自我潜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 教师要首先要充分信任和爱学生, 积极倾听、耐心接受、移情理解, 不评判和压抑学生的表达;学生在教师真诚的引发下才敢于讲真话, 自由地表达观点, 自然地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决策, 学生道德变化的情况真实地展现在教师面前, 师生之间达到真正的理解与互融, 从而产生真正的德育效果。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西方人本德育思潮

西方人本德育思潮正是以重视“人性”在人类德育发展史上掀起了“哥白尼式的革命”, 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众多教育家、道德学家接纳了该思潮,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德育课程和派别。相对而言, 该思潮对我国的德育发展的影响较晚, 但其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却不容忽视, 诸如主体性、愉快性、情境性德育模式等。但是要将之有效的付诸于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 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关注“学生”, 既要适度又要合理。

相对于传统的“无人的德育”, 人本德育将学生视为整个教学的核心, 学生成为德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其积极合理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 它要求学校给学生绝对的“个人自由”, 认为只有在“为所欲为”的学校里, 学生的“先天潜能”才能得到实现。我们不难发现该理论忽略了有计划、有领导的道德教育, 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它同主张强硬管制学生的学说一样, 都是我们不能完全接受的, 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主张“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但同时, “只有在集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因此, 有效地落实人本德育, 既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真实的学习气氛, 又要让学生遵守必要的道德规章制度, 遵循学生的角色规范, 真正做到宽严并进、疏导与教导相辅、自由与纪律并用, 才能造就既有道德素养又有个性的学生。

2. 要全面地看待人的发展, 但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人本主义德育一贯将社会制度和文化残酷压抑着人性作为该理论的认识前提。它奉行着一种“放任自流”的方针, 反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道德行为规范, 反对按照社会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任何有意识的引导, 反对任何与学生兴趣、愿望相左的教学管理。这种理想化的构想已招致了广泛的批评, “罗杰斯学派似乎没有觉察到学生的一些需要是由他的社会环境的灌输养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产物。现实中, 学生道德的发展总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德育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另一方面要有效地挖掘利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对学生积极的影响因素, 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成为一个符合时代需求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3. 重视人之精华, 去其唯心之偏执。

不少学者认为人本德育理论是“最理想、最好的理论”, 同时也是“最令人头痛的最难以实行的理论”。追溯其原由就在于人本德育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认识论基础是现象学, 将神秘的以精神形态出现的“存在”作为其理论的演绎出发点, 具有唯心主义的色彩理论。以至于人本德育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具有显著的主观随意性和含糊性, 难于得出一些能普遍适用的具体原理。如此看来, 我们对西方人本德育决不可盲目崇拜和照搬。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审视西方人本德育, 取其重视人之精华, 去其唯心之偏执, 充满信心, 结合我国国情、学生道德的变化发展情况, 不断开拓、建构新的人本德育之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厚锐.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33) .

[2]王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幸福意蕴探析[J].理论探讨, 2014 (4) .

谈中国人和西方人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第9篇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跨文化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当代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国际上的各种交流变得越发频繁。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毕继万, 1999:1) 国外一些研究表明, 只有35%的交际是通过言语进行的, 而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因素传递的。不同专家学者对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不尽相同, 简单地说, 非语言交际是指不用言语的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 仅仅掌握语言本身是不够的, 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 旨在分析中西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二、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的非语言交际中的差异

本文从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人和西方人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一) 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体态语交际的差异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眼神、手姿、身势、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非语言交际。

1. 身姿

身姿, 即人们坐, 站或行走时身体的姿态, 它可以表现积极或消极的非语言信息。在跨文化环境中, 能够从参与者所采取的姿势及所要传达的意义中看出显著的差异。例如, 美国人喜欢在大多数社交场合站着聊天, 站着的人通常是年长的或社会地位或职位比较高的人。相反, 在中国, 年少的、地位比较低的人通常会选择站着与在上司、长辈或上级交谈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而年长、地位比较高的人通常会采取坐姿说话

2. 手势语

人们也可以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 而不是采用语言,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是所谓的手势语交际。手势语交际是非语言交际的核心, 在整个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手势语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 并且一样的手势语可能也会有不同的交际功能。例如, 中国人竖起大拇指是表达“好”的意思, 伸出小指是表达“不好或贫困”的含义。但是, 在美国所表达的意义并非如此, 美国人竖起大拇指表达的是“搭便车”的意思。

3. 面部表情

研究调查显示, 人脸可以做出超过250000种不同的表情。面部表情是表达情绪, 表现出人际交往的态度及对他人评论做出非语言反馈的主要手段。有时, 面部表情所蕴含的意义是由情景和关系决定的, 即使是公认的微笑也不例外。在中国, 微笑有时也用来掩饰感情上的痛苦或尴尬, 而过多的微笑被认为是虚伪肤浅的标志。中国人会用微笑迎接宾客, 即使是当客人的家庭遭遇苦难的时候, 而美国人几乎从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悲痛。

4. 眼神接触

眼神接触是体态语的一个重要方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有文化都有自己有关眼神接触独特的社会规则。在北美和北欧文化中, 眼神接触表明开放, 诚信, 正直, 眼神接触能确保对方表现出足够的兴趣, 否则可能是对方感到无聊或漠不关心。眼神接触在中国没有明确的规则, 但值得注意的是, 差别在于中国人通常眼神下移, 他们认为持续直接的眼神接触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二) 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副语言交际的差异

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也可称为副语言特征和伴随语言特征。 (1999:45) 它不是指言词所提供的实际信息, 而是这一信息是怎样表达的。语调、语速、音量, 停顿和沉默都属于副语言。

1. 语调

在美国, 商人喜欢用友好和善的语调, 因为西方人沟通的目的是传递意义和建立观点之间的理性和逻辑关系。为了确保传递的信息清晰明确, 美国人会边解释边举出大量的实例。中国人很擅长使用语调来显示他们的权威和权力。在交谈中, 从说话人的语调来看, 听者就会知道说话人的态度及说话者之间的关系。

2. 语速

速度或节奏也能带有强烈的感情。中国人说话语速和中国人的差异很大。中国电视和电台主持人说话的语速要远远慢于美国同行。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 讲话节奏往往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变快。工业化国家比非工业化国家的语音节奏更快。二是, 英语有更多的多音节词汇, 每个音节包含的信息要少于汉语。

3. 音量

音量是副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操纵音量的方式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美国人和中国人会根据观众的规模和物理环境使用不同的音量。在做公共演讲时, 美国人可能会哈哈大笑, 他们会在一个欢乐和轻松的庆典上开怀大笑。然而, 在打电话的时候, 他们的音量要比中国人的低很多。美国人习惯在课堂讨论, 打电话和面试时低声说话。

4. 沉默

不同的传统对待沉默非常不同。中国人更看重沉默的作用;许多中国人相信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来源于沉默。然而, 在美国文化中, 美国人认为沉默起不到交际作用。例如, 在回答这个问题:“你愿意嫁给我吗?”沉默在美国会被解释为不确定;而在中国, 沉默被视为接受。在美国, 沉默被视为被动的或消极的反应, 而不同的是在中国表示同意的含义。

(三) 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客体语交际的差异

客体语包括通过皮肤的修饰、相貌、衣着和化妆、身体气味的掩饰、个人用品, 及家具和车辆所传递的交际信息。通常指的是人工用品, 这些用品可以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和交际性。

1. 相貌

在跨文化交际中, 外观相貌非常重要。关于皮肤颜色的美的标准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讲英语的人喜欢日光浴, 晒黑的皮肤是健康的象征。而在中国, 白皙的皮肤, 是美的象征, 女性不遗余力地使自己的皮肤变白。

2. 服饰

服饰也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形式, 由于文化的差异, 不恰当的交际行为常常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美国人的服装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不同的场合, 他们会有不同的穿衣打扮, 在做运动或去野餐的时候他们穿着随意。而在办公室, 他们通常穿着正式服装。但在中国, 正式和非正式的区分不是很明显。

3. 气味

人体的气味是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在跨文化交际中, 例如, 嘴里散发的气味, 腋下的汗味, 在他人面前放屁或由于不经常洗澡散发气味在大多数英语国家都是禁忌。而中国人对消除这些不愉快的气味却不以为然, 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遇到障碍。

(四) 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环境语交际的差异

环境语言也被称为另一种客体语言。环境语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 我们研究的重点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999:71) 环境语包括时间信息、空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

1. 时间信息

对时间的态度上不同的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从人们对待做事情的速度上可以看出, 美国人总是匆匆忙忙的, 他们不想浪费时间吃饭, 所以快餐首先在美国出现。“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老话伴随着美国人的成长。而中国文化对待时间的态度却不同, 他们生活在步调比较慢的生活中, 我们习惯于说“欲速则不达”。现在,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 中国人也开始采取“时间就是金钱”的态度。

2. 公共空间

人们安排和使用公共空间的方式反映了对空间和隐私的文化态度。美国人在公共空间也会强调个人权利。他们认为他们有在公园草地上行走和玩耍的权利。毕竟, 这是他们的乐园, 因为美国人为此交了税。在美国, 政府大楼向公众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白宫或是州的首府。相反, 在中国, 普通市民是不允许进入中央政府办公地中南海的。

3. 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指直接围绕着一个人的空间, 尤其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相互作用中使用的空间。李杰群 (2002:190-191) 提出了, 就个人空间而言, 两个国家不同的范围。中国人之间的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分别是0-30cm、30-70cm、70-250cm、>250cm;而美国人之间的分别是0-45cm、45-120cm、120-360cm、>360cm。由此可见:中国人的个人空间小于美国人的。

三、结论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国人和西方人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主要从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个方面分析了二者的差异。

许多非语言表达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在一个文化中可接受的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完全不被接受, 正因如此才会造成交际误解和障碍。总之, 对我们来说, 了解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并且掌握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交际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肖德林.论跨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J].山东社会科学, 2004 (8) :97-100.

[4]王晴.非语言交际与文化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1997 (3) :56-62.

西方是如何制造全球公共产品的 第10篇

西方的基本路径是:在西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西方中心主义的框架,通过对非西方世界的研究从而生产出一套经过针对非西方世界发展的理论,然后将这个理论实践化和制度化。实际上这个理论在西方并无具体的实践,是一个基于“想象”的理论。现代化理论就是这个知识的核心。

西方发展援助已经形成一个产业链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发达国家负责国际发展事务的部长在巴黎开会,讨论援助的有效性问题,并提出了全球减贫的概念。

这个概念迅速被西方的知识生产系统再生产,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化手段成为了全球公共产品。

西方减贫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的结合,但是其主张是全球性的减贫,占据伦理道德高地。正如David Mosse所说的那样:西方相信只有建立像西方那样的制度,贫困问题才能解决。这样干预就变得必然了,也更加合法了。

有趣的是,西方援助方案很少将一些他们正在实践的政策或做法直接介绍到发展中国家,凡是介绍的都是“再生产”的知识。笔者的一个德国朋友是德国黑森州经济部东亚处处长,他和他的领导不停地往中国跑,试图吸引更多的中国人前往投资。他们的招商引资与中国很像。

笔者说:“你们的国际发展项目为什么不给非洲国家讲你们如何招商引资啊,却讲什么性别与发展,这连你们国家都没有。”他说:“我们的国际援助已经和我们的经验断裂了。”

中国的对外援助往往是把中国的经验直接转移。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八字宪法”、农业学大寨,80到90年代的承包经营,以及目前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如援非农业示范中心等都是直接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备受批评,被认为脱离了非洲的实际。但是,把很多中国援外项目的失败归结为没有因地制宜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平行经验转移比构建性的再生产更加便于学习,而且相当经济,这也是笔者一直对于培育一个专门的知识职业体系有所顾虑的原因。

西方发展援助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这个链条消化了很大一部分援助资金,而且这个系统以非政治化的面貌出现,不断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如各种各样的评估、规划、社区驱动式发展、性别敏感化发展等我们熟悉的概念,让发展援助系统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

加纳的一位财政部副部长在一个会上说,西方的援助给了我们劳工标准、工会和性别平等,而中国给了我们公路,当时在座的很多人都大笑。西方的援助在其对抗性的国内政治的体系和发达的发展技术官僚体系的约束下,虽然减少了援助腐败,但也严重制约了援助有效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中国的对外援助虽然也面临提高援助质量、成本上升等问题,但是在援助执行中的简化和低成本一直是中国对外援助坚持的原则。将援助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交给受援国执行是提高援助拥有感的关键。笔者在一个国际会上就这个问题与当时的法国援外署首席经济学家有过激烈的讨论。

他认为:我们出了钱,就得管钱是如何花的!笔者的观点是,钱是你愿意给人家,他们应该负责钱是如何花。

过去10年中国援助超过OECD成员国

中国迅速发展的基本经验恰恰是没有遵循优先变更制度这一路径,而是采取了优先发展经济,逐步调整制度使其更符合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条件的做法。这正是新自由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失败的情况下,有识之士对中国产生兴趣的原因。他们希望中国的发展援助能把这个方案带到发展中国家,有的甚至明确认为这是新的和替代性的发展方案。

中国的经验当然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但是要成为全球的公共产品则需讨论,一个国家的发展经验的全球化需要具备一些条件。首先,要有解决带有普世性问题的实践和经验,这一点中国具备了。其次,要具备将普世化经验转变为知识的能力,这一点中国具有一定的条件,但是还不具备为全球提供知识产品的系统能力。这是中国与国际发展体系合作的结合点。中国正处于重新寻找其世界位置的时期,仍需要谦虚地学习西方发展援助的经验和理论。最后,是否具备将经验和知识转化的物质和制度的条件。这一点,中国正在开始尝试。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等都可看成是中国把握西方的历史性尝试。最近关于亚投行的一些报道提到了非住会的执董制度、簡易化的管理等都是中国的发展经验,也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认可。因此,发展知识在发展学习中融合发展。

中国的对外援助一直以硬件为主,避免涉及到制度性问题,这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优势。同时,中国也注意到了能力和治理的重要性,开始将治国理念的交流作为援助的内容,从而使涉及到制度方面的问题从不干预的角度入手。中国这种不遵循西方发展方式,同时又广泛学习西方发展经验,以及通过平行技术转移的对外援助的总的模式,构成了21世纪最重要的发展叙事。随着中国知识生产能力的加强和包容性合作的深化,中国的增长和减贫以及国际和社会治理等经验,将会逐渐转变成有价值的全球公共产品。

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对外援助,都不能按照历史的路径简单地延续。中国目前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这个战略是基于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而延伸出来的惠及全球的发展框架。这个框架看起来具有很强的“自我性”,但是,在全球多元化的情况下,这个战略必定是利益均衡的,否则将不可能落实。将中国的对外援助放置在这个大的框架下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是,中国的对外援助应该更大程度地服务于全球发展问题的解决。

西方人如何减肥 第11篇

1 疍民简述

山上为“瑶”, 水上是“蛋”。疍民或称疍家、疍人、疍户、疍。疍通蛋或蜑, 又称为“水上人”。疍民是一个有着悠远历史的群体, 明代黄佐的嘉靖《广东通志》记叙疍民说:“蛋户者, 以舟楫为宅, 捕鱼为业, 或编篷濒水而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称:“诸蛋以艇为家, 是曰蛋家。”清中后期来到广州的西方人也注意到了疍民这一特殊的群体。美国的亨特在其《旧中国杂记》中记叙“疍家:原注, 一个非常有用的阶层, 他们的艇子常年提供搭载乘客过江、前往花地或到十三行的服务。疍家一词:意为`疍人家庭', 由上面提到的艇子组成, 舱顶的中央用厚席子覆盖, 它们用若干支桨和一支橹行驶。”

疍民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的沿海、沿江地区, 其中广东珠江流域人数甚多。疍民与其他居民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过着“浮家泛宅”、“世居水上”的生活。在珠江上布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船艇, “这些小艇中十有九只是整个家庭的唯一住所, 全家人从不在岸上落脚。”因此自古渔业也就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经济来源。

明清时期随着高产的粮食作物红薯等的传入, 政治上随着雍正二年 (1724) “摊丁入亩”的施行, 中国的人口日繁。19世纪40年代, 疍民的人口日益繁盛。根据当时来中国的西方人士的记录我们看到当时的情况当我醒来, 走出快艇的公共大厅, 我突然迷失在一片干木林中。周围环绕着密密麻麻聚在一起的桅杆。这些干木, 装饰得像法国日常节庆时一样。他们不是长着叶子, 而是挂着各色旗幡, 它们似乎是自然地长在贫瘠而变化的土地里。”众多的疍人为广州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

2 西方人眼中的疍家妇女形象

2.1 积极的生意人

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明中叶以后, 伴随着我国国内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以及西方殖民者的东来, 地处沿海的广东得天时地利之便率先进入了我国区域商品经济发展的先进行列。在广东经济区域, 出现了广州、佛山、澳门等地方性市场中心地, 并逐步形成市场网络结构。商品经济产生的巨大效益, 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经商求富已成为广东人的一种时尚, 明人郑晓说`广东人逐山海矿冶番舶之利, 不务农田'”。疍民也逐渐从事渔业之外的其他商业经营。

清代广东洋行制度的建立在粤海关设立的第二年, 即1686年。之后清政府又于1757年限定广州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贸易口岸。“对外贸易的发展引起社会分工的细致化, 导致了大批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人群的存在。”西方人陆续来到广州进行商业活动, 疍民也受到了“欧风美雨”的浸染, 很多的疍家妇女成为积极、精明的生意人。“她们的轻舟有时只是某种出租汽车性质的小船。有时女船夫也是出售橘子和香蕉的流动商贩……她用力地划着桨, 靠向一艘载着六个到八个英国水手的小船。水手们招呼她, 等警觉的她匆匆划船过去, 他们又忽然离开了……相同的把戏成功地重复了两三次。”

当时《广州城内》的作者伊凡刚到广州。一个疍家小女孩“突然对我说了几句难听懂的话, 并把她的早餐递给我”。当其“吃饱之后, 我把碗还给了小女孩, 同时给了半个比索译者注比索埃及西班牙墨西哥的硬币单位) ”。这个疍家小女孩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成功地做了一笔生意, 这可能是因为她遇到了一个比较容易沟通的西方人。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疍家妇女有着强烈的做生意的意识, 更有想成功完成一笔买卖的意志力, 因此她们总是积极地寻找顾客。

2.2 视野开阔之人

除了会做生意之外, 疍家妇女的家人在通商口岸“忙着撑船沿河运送外国人, 或者用舢板装着货物登岸, 尽量满足广州巨大的需求”。因此他们的家人较多的与西方人接触, 疍家妇女能够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疍家妇女并不藏于深闺, 她们也与西方人进行各种生意, 与西方人的接触使疍家妇女眼光不俗, 思想不落伍。一些疍家的妇女并不是没有文化的, 而是语言能力十分强。至少在珠江上生活的疍民不再是“不谙文字, 不自记年岁”。正如当时西方人目睹的一样, “生于江、长于江、死于江的人们不像想象的那样没有文化。珠江上什么职业都有, 甚至有私塾教师, 遇到会读会写的船家女并不是稀罕事”。这是作者伊凡的朋友向他保证的一件事, “然而, 他的保证并没有成功地使我信服。几天之后, 我们著名的商业代表来到我的寓所, 带着它的秘密代理人———年老的阿春 (A-Tchoun) ……他恭敬地向我致意, 并用葡萄牙语说道:`先生, 你不会相信, 我的主人已经向我保证, 有船家女会识字。我想证明给你看, 为此我们将去阿敏的船上。'”

下面是作者伊凡的描述:

阿春把他的书递给了这个船家女。她拿了书, 读了标题, 把它换了回来。这个试验并没有使我很信服。阿敏可能对她的同胞说:“多好的一天!”或“你好吗?”我立刻做了第二个实验。我递给这个漂亮的船家女一块迷人的石章, 这是我的好朋友、医学传教士马克格旺博士 (Dr.Macgowan) 送给我的一个友好的纪念品。小女孩几乎没有看它, 喊道:“伊凡 (Y-Van) !”

中文要比其他任何语言更能表达双关的意思。雕刻的字母代表我的名字, 也暗示了我的职业, 我表明我谦虚而未用重复的绰号。小女孩又笑着说道:“如果我病了, 你会照顾我, 是吗?”这个小细节使我极为震惊, 使我对这个博学的船家女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情。

从作者细致描述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其对这女子的欣赏, 甚至情感也因她的博学而变得不一样了。之后当作者问到当时珠江上的疍民有多少时, 疍家女的回答更显示其具有非一般的哲学思辨能力。“她的手放开一支桨, 然后抓起脚下的一个石壶, 把它浸入水里, 又拿出来, 对我说:`你能告诉我这个瓶子里有多少滴水吗?'”

2.3 辛勤的劳动者

水上的艰辛生活使疍家女子加入到劳动行列, 因此疍家妇女都是天足。天足是她们能够从事体力劳动的先决条件, 这是北方汉族女子做不到的。疍家人以艇为家, 培养了极好的驾驶艇的能力。“我们应该称赞那些男女船民高超的技巧和优良的品质他们划着桨扯着帆摇着橹要把船驶向什么方向就是什么方向。”

疍家的妇女是极好的舵手, 这是她们生存的技能之一。她们除了卖东西也做运输客的生意。“现在我们将离开陆地, 在美丽的阿敏 (A-moun) 的舢板上, 穿过浮城和搅动不安的水道……船妇坐在船的前面, 用高超的技术掌控着轻便的船桨。阿菲 (A-fay) , 她的妹妹, 站得靠后一点, 掌着方向舵。而巴纳德 (Bandot) 和我本人, 则躺在竹篷底下, 希望看到每样东西, 让那两个可爱的船家女随心所欲来引导我们。”“虎河上的很多船口都是由年轻女孩掌舵。她们穿着轻便的衣裳, 一眼就能看出是女孩。艰辛的工作使女孩们的肌肉过早地出现。”

疍家妇女不仅扮演着精明的生意人、优秀的舵手等社会角色, 她们无法回避的是为人妻、为人母的家庭角色和责任。“你会看到一个女子在背上用布带缚着一个小孩, 怀中又喂着一个婴儿, 同时又在划桨或司舵。我好几次也观察到岸上的妇女们把婴儿缚在怀里而同时在干她们的很劳累的工作。”疍家妇女可以说是最勤劳的妇女, 她们从事着大量的劳作。她们的付出也获得相应的收获, “在疍民家庭中, 疍妇往往拥有较高的地位, 这与她们的工作特点及经济收入有关。调船渡客、运送货物以至为此而招揽顾客等都由疍妇承担。此外做小贩生意的, 如杂货艇、柴米艇、蔬菜艇等, 大都由疍妇管理。因劳作的缘故, 疍妇的经济收入较高。不少男子, 他们在外工作的收入, 仅够他们的花销, 回家后还要依赖妻子才能生活。这么一来, 在疍民的家庭结构中, 男子与妇女的权力并无高下, 女子在家庭财产的支配上还拥有一定的权力。这种家庭结构, 几乎就是`女主外'的模式, 这与其他汉族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模式刚好相反。”这是到了20世纪才真正达到的情况, 清中后期是这种现象的萌芽阶段。

3 结语

疍家妇女不用缠足的自身条件使她们有机会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的角色由幕后走到幕前。她们积极地加入当时通商口岸的经济活动中, 清代广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离不开广大疍家妇女的辛勤劳作。她们在当时的商品运输、商业市贸和服务行业中都承担着重要的劳动角色。在当时几乎能把整个珠江的江面都盖满了的船艇上, 疍家妇女在不息地劳作, 使她们船下的珠江水放出异彩。

经济地位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效应, 疍家妇女逐步摆脱当时女子作为男子附属品的命运;疍家妇女在清代就已开了妇女争取同男子拥有一样的经济地位, 一样的家庭地位和一样的社会地位的先河。

参考文献

[1]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440.

[2]吴义雄.“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J].近代史研究.2001 (3) .

上一篇:涎腺腺样囊性癌下一篇:船舶配套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