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机范文

2024-07-21

软交换机范文(精选12篇)

软交换机 第1篇

1 软交换和电路交换技术二者之间的不同

1.1 交换的方式

电路交换方式一种以电路连接为目的的交换方式, 电话网就是典型采用电路交换的方式。主要是交换在同一交换网络中的任意用户终端之间的电路暂时连接在一起。电路交换的特点是:通道独占, 确定复用, 有连接操作寻址;通道利用率低;保证质量。

软交换采用的方式是一种分组交换的技术, 是通过运用IP网, 对用户传输的数据进行分段, 每段为1组, 对每个组都进行细致的标识, 根据标识将数据分别转送至目的地。到达目的地之后需要进行统一整理, 将其转化成用户原先所使用的数据。那么, 分组交换的特点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具有以下特点:通道共用, 动态分配, 统计复用, 无连接操作寻址;通道利用率高;按照尽力而为策略提供业务;益于实现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

1.2 关于体系结构的构造介绍

当前, 软交换体系结构采用新一代多媒体业务方案, 面向网络进行融合, 具有层次化快速开放业务、集中处理业务等特点, 还能够满足用户多种需求, 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服务。我们不难看出, 网络结构的优化, 真正实现了网络上的融合, 帮助业务进行融合, 软交换网络技术在保持原有的业务功能的同时, 还能够提供之前无法实现的新型业务。

软交换网络结构能够解决线路交换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作开放性的网络结构体系, 不仅能够在PSTN中传送数据业务, 还可以传送语音, 解决了异构网络环境中业务交换的问题;实现不同网络设备之间的相同和集合, 能够在不同层次和单元之间使用标准协议以及开放借口实现通信等等问题。

2 软交换的自身特点和功能

2.1 软交换的技术特点剖析

软交换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具有诸多特点,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 与传统电话交换相比, 软交换能够将控制与话音处理/交换相区别, 呼叫媒体网关应设置在能够实现最大价值的位置, 复杂的呼叫控制应集合在一起。这种部署分布式交换, 能够解决其容量、覆盖等迂回的矛盾, 是一种灵活的组网方式, 有利于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减少建网成本和维护费用。

(2) 软交换技术能够满足综合业务的能力, 在技术上能够实现语音、数据、视频等综合业务集一身的全新网络, 是真正意义上是各种技术与业务相互融合和相互统一的实现。

(3) 软交换机技术能够保证开放性业务的实现, 软交换机能够实现基本网络管理和控制功能技术, 新的业务以及其增值业务均由第三方提供, 这种技术能够迅速加载传统网络不能提供的新业务。

2.2 关于软交换主要功能的分析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移动交换服务器可以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 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测和资源控制等;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 并对其中与呼叫相关的事件进行处理;支持基本的两方呼叫控制功能和多方呼叫控制功能。

(2) 移动性管理功能。主要完成切换 (包括UMTS系统内、GSM系统内以及GSM与UMTS系统间的切换) 、登记和移动台去话功能。还具有VLR功能, 包括用户数据管理、位置登记、鉴权、提供MSRN、VLR恢复、切换号码分配、TMSI分配、清除、Super Charger功能。

(3) 业务提供功能。由于软交换在网络从电路交换网向IP网演进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软交换应能够提供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同时还应该可以与现有智能网配合提供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4) 互通功能。软交换的多协议支持功能和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开放式结构。满足了不同网络之间的互通功能。

(5) 操作维护功能。操作维护系统是软交换设备中负责系统的管理和操作维护的部分, 是用户使用、配置、管理、监视软交换设备的工具集合。

3 当前软交换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前软交换为各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巨大的技术支持。软交换改变了传统的电信网络结构, 实现了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 为新业务的诞生创造条件和技术支持。当前, 软交换技术的广泛应用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为新运营商进入语音市场做好准备, 其还可以让传统的电路交换网运营商通过软交换实现对IP网的过渡, 一同建设一个多功能业务为基点, 能够可持续发展, 具有广阔未来前景的网络系统机构, 除此之外, 还可以减少网络建设成本和维修费用, 为新业务的开发提供多种途径, 为企业提供竞争实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伴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我国也在世界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而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其软交换与电路交换技术起步相对较晚, 虽然在我国已经被广泛认可和使用, 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 其技术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 需要不断提升其职能化水平, 创新技术水平, 在原来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技术水平。总之, 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将专业理论与具体实践充分结合。笔者相信, 通过我国相关技术人员的不断摸索和实践, 一定能够提高我国软交换与电路交换技术水平, 最终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为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得到迅速发展, 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语音通讯的要求也不断扩大, 普通的语音通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因此, 通信多样化成为新的时代主流, 需要将传送数据以及多媒体业务作为发展的主要基础, 基于此, 笔者具体阐述软交换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软交换,电路交换,技术分析,构造分析,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路峰.从与电路交换的比较看软交换技术[J].计算机与网络, 2007 (01) .

什么是软交换机的核心技术 第2篇

真正意义的下一代网既需要智能端点业务的创新繁荣,又需要其系统可规模经营管理。下一代网的网络架构体系讨论的难点正在于如何综合平衡考虑多种技术。笔者以为,就目前的技术成熟和发展来看。

基于ITU-H.323协议、IETF-SIP协议和MGCP/H.248协议的软交换机都是IP电话和下一代网的实现手段。这三种技术各有区别和特长,需要相辅相成,只有采用融合三种技术的网络架构体系和实现手段,才为上策。

下一代网中最普及和最基本的IP电话业务的接入及汇聚节点主要依赖MGCP/H248协议为特征的软交换机技术;下一代网中的多媒体和端到端的融合业务可能主要依赖于ITU-H.323协议和IETF-SIP协议技术;

下一代网络架构体系更是得由H.323和SIP网络体系来决定。事实上,正如许多学者早已指出的那样,软交换机技术也可以看成在H.323和SIP体系下,智能网关分解的结果。这样,三种技术融合的网络架构体系或许就更加清楚了。

大规模地实施具备下一代网体系架构特征的IP电话网并使之具备扩展性、可靠性和可运营性是迈向下一代网演进的重要一环。不仅下一代网需要包括软交换机技术、H.323技术和SIP技术等三种技术相融合的IP电话网络体系架构的商业实践,许多与下一代网的运营管理相关的其它问题也都需要通过IP电话网络的运营实施来验证。

所以国内电信运营商按照商业和市场的需求首先建设分布结构的IP电话网络,积极开展IP电话业务以验证下一代网的可运营性和可管理性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实践证明,国内电信运营商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IP电话各种技术的探索和运营所作的努力与贡献是迈向下一代网目标演进过程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这一体系结构是建立在分布式信号呼叫处理体系结构之上的,它以分布式执行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地一步改善了呼叫处理性能,

该体系结构将信号消息直接由入口模块送往饿模块。

从而消除了控制模块的瓶颈并允许系统灵活地执行一大批内部控制功能。当然,智能较弱的模块只能简单地通过控制模块为呼叫请求询问路由信息,智能较强的接口模块则可以响应以ATM交换机为目的地的呼叫请求。

控制模块只有当目的地在网络的其他ATM交换机时才被使用,这一体系结构还考虑到多数呼叫请求并不咨询路由协议这一特点。分布式呼叫控制处理体系结构可以大大改善系统的可缩性,其代价则是分布式控制要求对系统中的呼叫控制器件进行极为复杂的管理,因而比分布式信号处理更加难以实现。

此外,由于控制模块继续保留系统的源信息,接口模块必须随时向控制模块报告有关局部资源信息的决定,这也限制了呼叫处理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分布式呼叫控制体系结构的呼叫处理能力可达每秒500-1000次,适合在企业或ATM交换机中使用。

将路径选择工作分配给接口模块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因此,控制模块仅用于路由协议布局的交换。在每一次布局更新时,控制模块负责更新由接口模块维护的布局数据库的数据,路由决定器件则负责为给定的呼叫请求进行复杂的路径计算工作。

布局更新通常是周期地进行或是只有当发生重大变化才进行,这些更新所带来的工作量并不大。此外,布局聚合技术还可使路由协议扩充到更大的网络。在这一体系结构下,控制模块已不再处理路径控制工作,分布式路由体系结构的呼叫能力可达每秒1000次,是WAN中核心或ATM交换机理想的选择。

为实现分布式路由呼叫体系结构,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用朗讯科技的ATLANTA芯片组成交换硬件,此外,他们还使用了支持ABR业务控制的ERM器件,其交换机由交换矩阵模块、接口模块和控制模块组成,这一技术正在开发研制中,深信该项技术必将是下一代网络的一种主要呼叫体系结构。

软交换技术 第3篇

5 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提高,能够提供集话音、数据、图像等于一体的多媒体综合业务的开放分层的下一代网络(NGN)体系结构已逐步明朗,下一代网络成为网络的发展方向和热点。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软交换技术作为业务与控制、控制与承载分离思想的体现,是NGN体系结构中的关键技术。其核心思想是硬件软件化,通过软件来实现原来交换机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等功能,各实体间通过标准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便于在NGN中快速方便地提供业务。

5.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和特点

下一代网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于下一代网络有自己的不同理解。总的来说,NGN泛指不同于目前一代的、以数据为中心的融合网络。它基于开放的网络构架,可以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在任何时间(Whenever)、任何地点(Wherever),以任何方式(Whatever)和任何人(Whoever)进行通信。实际上,NGN包含了正在发生的多种网络变革,是电信网络发展的方向。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1)开放的体系结构

下一代网络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成为独立的网络部件,各个部件可以按相应的功能划分各自独立发展,部件间的接口基于开放的标准协议。网络的部件化便于电信网络逐步走向开放,运营商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的需求选择市场上的优势产品来组建自己的网络,同时部件间接口的标准化又保证了不同厂家部件的互通及各种异构网的互通。

(2)业务驱动的网络

与传统的以技术驱动的网络不同,下一代网络是业务驱动的网络。下一代网络将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分离的目标是使业务真正独立于网络,为快速、灵活、有效地提供新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业务不再受制于网络承载类型及控制方式,便于第3方业务及新型业务的快速接入,同时用户可以自行配置和定制自己的业务。

(3)基于统一协议的包交换网络

现有的信息网络,无论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均不可能以单一网络为基础平台来构造信息基础设施,但近几年随着IP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及有线电视网络将最终汇集到统一的IP网络,基于IP的包交换网络将成为下一代网络的交换和传送平台。

(4)设备接入综合化

下一代网络将支持众多的协议,通过这些协议对各种接入设备进行统一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性能。

(5)设备控制策略化

下一代网络将采用基于策略的设备控制机制,通过专门的策略服务器可以对相关策略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便于对网络设备的工作过程进行动态干预和集中维护。

5.2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演进策略

对各大运营商来讲,建设NGN并不意味着要推倒现有网络去新建一个理想的NGN模型,而是如何由现有网络演进到NGN,力争在日益激烈的业务市场中继续保持主导地位。目前,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分别由两个分开的网络来支撑。传统的电话网在发达国家基本不再投入,但在中国发展潜力依然很大,而且电话业务仍然是电信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数据通信网主要以IP网络为主,IP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在灵活性、开放性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在服务质量、可靠性等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因此,在向NGN演进的同时,应考虑如何保护现有电话网的资源和由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总的来说,向NGN的演进有两大策略:以综合交换机为主的混合网策略和以软交换为核心的重叠网策略。

(1)混合网策略

混合网策略也称综合节点策略。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开发新一代的综合交换机来进一步改进电路交换网,提高交换节点的效率,扩大交换节点的容量,减少连接的复杂性,降低交换网络成本,同时仍保留原有全部交换功能,从而使得电话业务得到继续发展。该策略的综合交换机主要采用ATM技术,同时具有宽、窄带接入能力,以及TDM中继、ATM中继和IP网关的功能。这种策略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提供语音和数据的综合平台,便于最终向分组网的过渡。缺点是网络升级难度大、费用高,同时,由于其体系结构封闭,对第3方业务和新业务的提供受限,因此,目前这一策略并没得到广泛的认同,建议作为一种过渡策略来考虑。

(2)重叠网策略

重叠网策略的核心思想是保留现有电路交换网资源不变,让其独立发展,同时在PSTN与ATM或IP网间设置网关和软交换设备,网关完成PSTN与ATM或IP的互通功能,软交换完成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建立PSTN与ATM或IP网的呼叫关系。重叠网策略着重于业务层的融合,便于对网络进行统一管理和快速部署新业务,可作为向NGN演进的长远解决方案。在演进次序上,可从长途层、汇接层到端局层和接入层,从支持多媒体等新型业务到支持移动语音、高速移动数据,分步推进。

6 基于软交换的开放业务提供

在下一代网络中,现有电话网中的一些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在软交换中直接提供,增值业务由应用服务器提供。应用服务器主要有两种业务提供方式:

(1)通过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API)或接口协议,完成应用服务器和软交换间的通信,同时应用服务器提供各种应用编程接口,为第3方应用提供开发和接入平台。

(2)将AIN/IN的业务交换点(SSP)功能置于应用服务器上,由应用服务器来负责适当的呼叫模式, 并通过智能网应用协议(INAP)和智能网中已有的业务控制点(SCP)通信,在应用目前已经存在的智能业务的同时,又可开发新的智能业务。

6.1 基于软交换的增值业务框架结构

国际软交换协会(ISC)应用工作组的成果之一是提出了在下一代分组话音网中提供增值业务的框架结构,如图3所示。

在该体系结构中,引入了应用服务器和媒体服务器两个逻辑成分。其中,应用服务器负责各种增值业务的逻辑产生和管理,处理与软交换间的接口信息,同时还提供各种开放的API,为第3方业务的开发提供平台。媒体服务器用于提供特殊的媒体资源,并提供到媒体网关的承载接口。

6.2 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交互

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间通过SIP协议进行通信。SIP协议具有建立、拆除和管理端点间会话的功能,所以软交换既能建立也可取消至应用服务器的呼叫,同样,应用服务器也能建立和取消至软交换的呼叫,并且应用服务器还具有转换主叫和被叫方信息、保持和恢复连接、转移会话以及建立多方连接的能力。

软交换可作为SIP用户代理。应用服务器则可作为SIP用户代理、重定向服务器、代理服务器或第3方呼叫控制器。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间可以直接通信,也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进行通信。软交换可利用注册机制动态得知应用服务器的存在,也可通过在软交换中配置应用服务器的地址信息静态得知应用服务器的存在。

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间控制流的交互过程如下:

(1)软交换根据一定的触发条件(可以基于主叫、被叫或其他机制)决定呼叫将被转至应用服务器进行增值业务处理。

(2)软交换根据触发信息确定应用服务器的地址,并通过发送SIP请求信息(包括适当的呼叫信息)将呼叫转至应用服务器。

(3)应用服务器收到SIP请求后,调用相应的增值业务。在此,应用服务器可进行以下一项或两项动作:

a.重定向。向软交换发送一个新的目的地址将呼叫重定向。该机制可用于面向地址转换和路由的业务。

b.接受和传送。分配媒体服务器中的媒体资源,并命令软交换连接至媒体资源通道。用户与媒体资源的交互结束以后,应将呼叫转移至新的目的地并退出呼叫。此机制可用于面向媒体的业务,如主叫卡业务和传真存储/转发业务。

c.代理。应用服务器将呼叫返回给软交换。应用服务器可监视所有后续的呼叫事件。此机制可用于面向事件的业务,如记帐卡和计时业务。

除此之外,应用服务器也可能基于其他输入条件发起呼叫,如Web事件、E-mail、立即消息等,应用服务器可以支持第3方呼叫控制。

6.3 应用服务器与媒体服务器间的交互

媒体服务器用于提供特殊的资源供应用服务器上的增值业务使用。应用服务器从媒体服务器请求资源,并将该资源与一定的业务实例相关联,然后,应用服务器请求将实时传送协议(RTP)媒体流重定向到被选资源。应用服务器与媒体服务器间可采用H.248/Megaco、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或SIP协议。

6.4 应用服务器间的交互

应用服务器间也可以利用SIP协议进行交互。这样,就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位于相同或不同应用服务器上的增值业务联系起来,向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增值业务解决方案。应用服务器间的功能交互如图4所示。其中,最下面的应用服务器作为协调服务器提供协调功能——也称为业务级路由功能。这样,软交换就可以将一些复杂的、耗时的功能交互的管理交给协调服务器,由协调服务器来管理与其他应用服务器的交互。这对将大量的增值业务引入软交换网络很重要。

6.5 业务应用编程接口

NGN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在提供现有网络提供的业务的同时,能够快速经济地引入一些激动人心的新的增值业务。其中,软交换只提供一些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而对增值业务的处理则从软交换中移出。应用服务器提供快速有效地部署增值业务的环境,并提供各种应用编程接口(API),如JTAPI、JAIN、Parlay、CPL、CGI和Servlet等。这些接口开放、灵活的特性使得在创建、管理和部署新业务时不必更新或升级软交换设备,减少了业务提供的周期和费用。

6.5.1 Parlay应用编程接口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API是Parlay。Parlay API是一组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为网络业务的创建和开发提供一种标准化的、安全简便的方法,从而实现业务的可携性,比如在第2代移动通信中开发的业务同样也可以用于第3代移动通信。Parlay应用编程接口与具体的网络技术和协议无关,第3方业务开发商、独立软件提供商可以利用Parlay所提供的资源对网络进行控制从而达到生成新业务的目的,使大量新业务的应用成为可能。Parlay应用编程接口主要适用于混合网,具有简单、易扩充、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网络和业务的特点。

为了支持Parlay,应用服务器作为Parlay服务器,向外部应用提供Parlay API,并提供与软交换的交互以完成呼叫控制功能。在这种方式中,应用服务器作为Parlay API和SIP之间的代理,用于连接软交换。将来,应用服务器有可能直接与所有的网络实体交互。

Parlay应用编程接口的体系结构如图5所示。

Parlay应用编程接口由两个接口部分组成:

(1)业务接口

向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资源和信息的能力,包括呼叫处理业务接口(如通用业务、通用呼叫控制业务、多方呼叫控制业务、多媒体呼叫控制业务、会议呼叫控制业务、通用用户交互业务、呼叫用户交互业务)、通用消息业务接口、移动性业务接口以及连通性管理业务接口。

(2)框架接口

为业务接口提供一定的支撑环境,使其能够提供一种开放的、安全的、易恢复和管理的服务,包括业务注册和订阅,发现、认证和授权以及综合管理等。

6.5.2 SIP工具

SIP用于多媒体会话的建立、控制和拆除,通常与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其他协议如RTP、SDP等联合使用。IETF意识到基于协议提供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几种分别面向端用户和有经验的开发人员的工具:

(1)SIP CPL

一种基于XML、面向端用户的开发工具。其缺点是脚本必须与会话控制放在一起,可开发的应用非常有限。

(2)SIP CGI

一种基于HTTP CGI、面向有经验的开发人员的开发工具。其限制较少,但脚本仍然与会话控制放在一起,目前被认为是过时的。

(3)SIP Servlet API

SIP Servlet是一种基于HTTP Servlet、面向有经验的开发人员的开发工具,被认为是一种最有前途的开发工具。

总的来说,这些开发工具与具体协议结合紧密,不适合混合网络的情况,不适合3G环境中应用的开发。而Parlay API则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因此得到广泛认同。(待续)

参考文献

1 The International Softswitch Consortium Application Working Group. Enhanced Servlce Framework.

http:/WWW.softswitch.org

2 The ParlaV Group,Par,ay SpeC¨ications 3.0.http://WWW.parlay、org

3 赵慧玲,王立言,陈仁娣.中国网络与交换标 准研究进展.中兴通讯技术,2002,

4:39—414赵慧玲,单秀云.下一代网络的研究.中兴通 讯技术,2001,10:29—30

(收稿日期:2002-06-10)

作者简介

卢美莲,北京邮电大学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在读博士。先后参加十余项国家级及国际合作项巨,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已发表论文十余篇,译著3册。主要研究方向为:IP电话技术,宽带通信网上的实时多媒体通信技术,软交换技术,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网络管理、性能评估等。

移动软交换技术 第4篇

移动软交换主要是针对核心网络的交换部分进行改造, 它将传统的MSC分割成MSC呼叫服务器 (MSC Server) 和MSC网关 (MGW) , 以实现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分离。其中, MGW完成媒体网关的功能, MSC Server完成软交换机的功能。所有的控制功能都集中在MSC Server中, 包括呼叫控制、业务提供、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鉴权、计费、操作维护功能, 可以为用户提供移动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及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

由于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分离, 因此移动软交换技术相对于原有的交换技术可大大提高容量, 且MSC Server可以集中放置在省会或地区中心的机房, 而负责交换的MGW可放置在各个本地网中, 实现大本地网的组网方式, 这就解决了传统交换的话路迂回问题, 从而实现了网络结构的清晰化。

3G网络的发展最终会实现全网IP化, 移动软交换技术符合未来通信网全IP发展的趋势, 同时兼顾原有的TDM承载需要。由于软交换技术在3GPP R4中进行了定义, 因此移动软交换设备中也引入了很多新的电路交换功能, 从而使运营商能提供更丰富的电路交换业务。另外, 建立在多承载基础上的Tr FO技术通过减少编解码过程, 提高话音质量的同时节约核心网的带宽。软交换技术的优势使它可以用于2G组网, 也可用于3G组网。

一、软交换技术与3G网络的关系

面对全球移动用户增长的巨大潜力, 3G网络将致力于向用户提供更高的带宽、更多的业务。UMTS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是采用WCDMA空中接口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通常也把UMTS系统称为WCDMA系统。UMTS系统采用了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类似的结构, 包括无线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3GPP最早制定3G的R99规范, 随后又提出R4 (版本4) 和R5 (版本5) 。UMTS的R4和R5与固定网引入软交换技术的思路是一致的, 下面分析更版本的情况。

二、移动软交换的功能

移动软交换是多种逻辑功能实体的集合, 提供综合业务的呼叫控制、连接以及部分业务功能, 是3GPP R4及以后阶段软交换系统核心网中的电路域实时语音数据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核心设备。移动软交换设备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 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 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部分:移动性管理功能、安全保密功能、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系统处理功能、互通功能、资源管理、计费功能、网管、认证和授权功能、路由与地址解析功能、媒体网络网关上H.248终端及其它特殊资源的控制与管理功能以及七号信令功能等。

(一) 移动性管理功能包括以下功能:

1、切换:UMTS系统内切换, GSM与UMTS系统间切换, GSM系统内切换。2、登记:MSC Server能支持不同生产厂家设备间的移动用户国内和国际全自动漫游。3、移动台去活:MSC Server应支持移动台去活功能。当MSC Server确定一个已登记的移动台不再活动, MSC Server应能在它的内部数据结构中标记移动台去活, 并通知访问位置寄存器此移动台去活。

(二) 安全保密功能包括以下几项:

1、鉴权:MSC Server应支持用户鉴权功能, 并能通过人机命令选择是否进行鉴权。2、TMSI的使用:TMSI用于无线路径上保护用户的识别。3、用户信息加密:MSC Server应能在UTRAN/BSS中对话音信息及数据信息进行加密, 能支持在UTRAN/BSS中使用不同的加密算法。

(三) 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

移动交换服务器可以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 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1、呼叫连接功能:访问MSC Server应能对处于MSC Server区域内的合法用户完成来话和去话的呼叫处理, 根据用户的签约信息提供其适合的业务。关口MSC Server应疏通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业务。根据MSC Server所处的位置, 部分MSC Server作为汇接MSC Server具有转接呼叫的功能。在长途续接时, MSC Server应能向长途局发主叫用户类别和主叫用户号码。MSC Server应能保证其呼叫不被其他呼叫插入或强拆, 并能追查恶意呼叫。MSC Server在接续过程中, 如遇空号、临时闭塞、用户使用不当或移动用户不可及等情况时, 应能控制MG送出录音通知。MSC Server自动接续遇被叫忙时不能插入或强拆, 立即释放电路, 向主叫送忙音;且支持维护呼叫操作, 应能连接到各种特服台, 提供特服业务, 并有限制用户国际、国内漫游功能。2、号码存储和译码功能。3、释放控制方式:为有效利用无线频率资源,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互不控制释放工作方式。对于特服服务, 为互不控方式;作为转接局的MSC Server应具有立即转发挂机信号的能力。4、时间监视和通话强迫释放:移动交换服务器应有时间监视装置, 监视各种接续状态, 当监视时限已到时, 应按各种接续状态要求, 或立即强迫释放电路, 并向相关用户送忙音指令, 或建立相应的连接。5、路由选择功能。6、超负荷控制:包括接入超载控制和内部超负荷控制。7、DTMF转换和排队功能。

(四) VLR功能:

用户数据管理、用户数据的检索、位置登记、移动台去活、鉴权、提供MSRN、VLR的恢复、切换号码分配、TMSI分配、清除、Super Charger功能。

其它功能:协议处理功能、互通功能、资源管理功能、计费功能、认证和授权功能、号码分析地址解析功能、媒体控制功能。

三、移动软交换在网络中的应用位置

(一) 移动交换服务器作为端局:

MSC Server作为端局时, 位于无线子系统和核心网之间, 负责把UTRAN和GSM系统中的无线子系统接入核心网。

(二) 移动交换服务器作为关口局:

GMSC Server处于网间互通的位置, 完成到被叫用户的寻址功能。

(三) 移动交换服务器作为长途汇接局:

此时的移动交换服务器称为汇接软交换和固定网及2G移动网的长途汇接局的功能相同。

参考文献

[1]3GPP TS24.008 V4.14.0 Core network protocols;Stages 3.

[2]3GPP TS29.002 V4.15.0 Mobile Application part (MAP) specification.

软交换应用网络注意的问题 第5篇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对通信要求也不再仅仅是基本的语音通信业务和简单的WWW浏览和收发E-mail,人们需要的是能够随时、随地、灵活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因此要求电信运营商能够灵活地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电信业务,而基于由不同通信网络提供不同业务的运营模式难以满足用户“灵活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只有构建一个"全业务网络——即能够同时承载和疏通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的网络”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对通信业务的需求。

电话网的历史最为悠久,其核心是电话交换机,电话交换机经历了磁石式、共用电池式、步进制、纵横制、程控制5个发展阶段,其差别在于交换机的实现方式发生了改变。程控制电话交换机的出现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它采用了先进的体系结构,其功能可以分为呼叫业务接入、路由选择(交换)和呼叫业务控制3部分,其中的交换和呼叫业务控制功能均主要是通过程序软件来实现。但其采用的资源独占的电路交换方式,以及为通信的双方提供的对等的双向64kbit/s固定带宽通道不适于承载突发数据量大、上下行数据流量差异大的数据业务。

数据网的种类繁多,根据其采用的广域网协议不同,可将其分为DDN、X.25、帧中继和IP网,由于IP网具有协议简单、终端设备价格低廉、以及基于IP协议的WWW业务的开展,基于IP协议的Internet呈爆炸式发展,一度成为了数据网的代名词。IP网要求用户终端将用户数据信息均封装在 IP包中,IP网的核心设备——路由器仅是完成“尽力而为”的IP包转发的简单工作,它采用资源共享的包交换方式,根据业务量需要动态地占用上下行传输通道,因此IP网实际上仅是一个数据传送网,其本身并不提供任何高层业务控制功能,若在IP网上开放语音业务,必须额外增加电话业务的控制设备。值得一提的是,IP网中传送的IP包能够承载任何用户数据信息,为实现语音、数据、多媒体流等多种信息在一个承载网中传送创造了条件。可见,电话网和数据网均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无法通过简单地改造而成为一个“全业务网”,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在同一个网络上同时提供语音、数据以及多媒体业务,即通信业务的融合,产生了软交换(softswitch)技术。

软交换技术介绍

1.软交换网络的总体结构

软交换技术采用了电话交换机的先进体系结构,并采用IP网中的IP包来承载话音、数据以及多媒体流等多种信息。一部程控电话交换机可以划分为业务接入、路由选择(交换)和业务控制3个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通过交换机的内部交换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软交换技术是将上述3个功能模块独立出来,分别由不同的物理实体实现,同时进行了一定的功能扩展,并通过统一的IP网络将各物理实体连接起来,构成了软交换网络。

电话交换机的业务接入功能模块对应于软交换网络的边缘接入层;路由选择(交换)功能模块对应于软交换网络的控制层;业务控制模块对应于软交换网络的业务应用层;IP网络构成了软交换网络的核心传送层。

2.边缘接入层

软交换技术将电话交换机的业务接入模块独立成为一个物理实体,称为媒体网关(MG),MG功能是采用各种手段将各种用户及业务接入到软交换网络中,MG完成数据格式和协议的转换,将接入的所有媒体信息流均转换为采用IP协议的数据包在软交换网络中传送。根据MG接入的用户及业务不同,MG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中继媒体网关(TG):用于完成与PSTN/PLMN电话交换机的中继连接,将电话交换机PCM中继中的64kbit/s 的语音信号转换为IP包。信令网关(SG):用于完成与PSTN/PLMN电话交换机的信令连接,将电话交换机采用的基于TDM电路的七号信令信息转换为 IP包。TG和SG共同完成了软交换网与采用TDMA电路交换的PSTN/PLMN电话网的连接,将PSTN/PLMN网中的普通电话用户及其业务接入到了软交换网中。接入网关(AG):提供模拟用户线接口,用于直接将普通电话用户接入到软交换网中,可为用户提供PSTN提供的所有业务,如电话业务、拨号上网业务等,它直接将用户数据及用户线信令封装在IP包中。

综合接入设备(IAD,IntegratedAccessDevice):一类IAD同时提供模拟用户线和以太网接口,分别用于普通电话机的接入和计算机设备的接入,适用于分别利用电话机使用电话业务、利用计算机使用数据业务的用户;另一类IAD仅提供以太网接口,用于计算机设备的接入,适用于利用计算机同时使用电话业务和数据业务的用户,此时需在用户计算机设备中安装专用的“软电话软件”,

多媒体业务网关 (MSAG,MediaServersAccessGateway):用于完成各种多媒体数据源的信息,将视频与音频混合的多媒体流适配为IP包。 H.323网关:用于连接采用H.323协议的IP电话网网关。无线接入媒体网关(WAG,WirelessAccessGateway):用于将无线接入用户连接至软交换网。

可见,AG、TG和SG共同完成了电话交换机的业务接入功能模块的功能,实现了普通PSTN/PLMN电话用户的语音业务的接入,并将语音信息适配为适合在软交换网内传送的IP包。同时软交换技术还对业务接入功能进行了扩展,体现在IAD、MSAG、H.323GW、WAG等几类媒体网关。通过各类MG,软交换网实现了将PSTN/PLMN用户、H.323IP电话网用户、普通有线电话用户、无线接入用户的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的综合接入。

3.控制层

软交换技术将电话交换机的交换模块独立成为一个物理实体,称为软交换机(SS),SS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边缘接入层中的所有媒体网关的业务控制及媒体网关之间通信的控制,具体功能如下。

(1)根据业务应用层相关服务器中登记的用户属性,确定用户的业务使用权限,以确定是否接受用户发起的业务请求。

(2)对边缘接入层的各种媒体网关的资源进行控制,控制各个媒体网关资源的使用,并掌握各个媒体网关的资源占用情况,以确定是否有足够的网络通信资源以满足用户所申请的业务要求。

(3)完成呼叫的路由选择功能,根据用户发起业务请求的相关信息,确定哪些媒体网关之间应建立通信连接关系,并通知这些媒体网关之间建立通信连接关系并进行通信,以及在通信过程中所采用的信息压缩编码方式、是否启用回声抑制等功能。

(4)对媒体网关之间的通信连接状态进行监视和控制,在用户业务使用完成后,指示相应的媒体网关之间断开通信连接关系。

(5)计费。由于软交换机只是控制业务的接续,而用户之间的数据流是不经过软交换机的,因此软交换机只能实现按接续时长计费,而无法实现按信息量计费。若要求软交换机具备按信息量计费的功能,则要求媒体网关具备针对每用户的每次使用业务的信息量进行统计的功能,并能够将统计结果传送给软交换机。

(6)与H.323网的关守(GK)交互路由等消息,以实现软交换网与H.323IP电话网的互通。

4.业务应用层

软交换技术将电话交换机的业务控制模块独立成为一个物理实体,称为应用服务器(AS),AS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业务的实现,具体功能如下。

(1)存储用户的签约信息,确定用户对业务的使用权限,一般采用专用的用户数据库服务器+AAA服务器或智能网SCP 来实现。

(2)采用专用的应用服务器和智能网SCP(要求软交换机具备SSP功能)来实现YDN065-《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中定义的基本电话业务及其补充服务功能,以及智能网能够提供的电话卡、被叫付费等智能网业务。

(3)采用专用的单个应用服务器或多个应用服务器实现融合语音、数据以及多媒体的业务,灵活地为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和特色业务。

(4)软交换网络控制层中的软交换机之间是不分级的,当网络中每增加一个软交换机时,其它所有软交换机必须增加相应的局数据;而这对于网络运营来说,将是极为麻烦的,其解决办法是在业务应用层中设置策略服务器来为软交换机提供路由信息。当然,策略服务器的设置方案将直接影响软交换网络的安全可靠性。

5.核心传送层

核心传送层实际上就是软交换网络的承载网络,其作用和功能就是将边缘接入层中的各种媒体网关、控制层中的软交换机、业务应用层中的各种服务器平台等各个软交换网网元连接起来。

鉴于IP网能够同时承载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同时具有协议简单、终端设备对协议的支持性好且价格低廉的优势,因此软交换网络选择了 IP网作为承载网络。软交换网中各网元之间均是将各种控制信息和业务数据信息封装在IP数据包中,通过核心传送层的IP网进行通信。

6.软交换网络中的协议及标准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探索 第6篇

【关键词】 软交换技术 应用 发展

通过软交换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电信网络传输层和语音呼叫控制的分离,由软件控制基本呼叫,同时也为各种业务的开展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以及接口。这样一方面实现了业务和基础网络之间的分离,为各种业务的更新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开放性的平台和接口,从而使各种业务可以方便的进行部署,有效的避免新业务发展过程当中对于基础网络平台的依赖,防止两者之间存在不兼容的现象。

对于下一代网络来说,软交换技术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对于传输网络而言,软交换相对独立,能够承担网络中的相关资源的控制以及协议的处理,并且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的平台。

1.软交换的应用

近年来,软交换技术获得很大的进步,已经普遍应用于当前的电信网络当中,尤其是在长途语音网以及固网的智能化改造中的使用最为频繁。当然软交换技术在电信网络中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些,这里由于篇幅的关系就不一一进行介绍。

1.1软交换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

在长途语音网中使用软交换技术能够有效的将其优势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和传统的电路程控交换相比,软交换在长途语音网中的使用具有更大的系统容量,因此这样可以使用尽可能简单的网络结构来达到要求的网络容量,可以减少由于复杂的网络结构所造成的资源调配效率低下。同时,和传统的电路程控交换设备相比,软交换具有更大的呼叫处理能力,因此可以减少交换节点的数量,使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大大降低,方便日后的维护,还可以减少机房设置的数量与密度,保证较低的成本。和传统的电路交换相比,软交换将承载和控制相互分离,因此可以方便的对资源进行调整。由于资源和网络的基础结构之间已经分离,因此对资源进行调节时不需要对基础的网络结构进行变动。因此可以有效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二,在长途语音网中使用软交换技术能够有效的避免该技术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在Qos保障问题上长途网往往都是集中在骨干网上,因此具有较高的带宽保证。另一方面,由于不涉及到终端用户,可以有效的提高安全性。

由于软交换技术在长途语音网中使用的一系列的优势,因此该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长途网的改造过程当中。

1.2软交换在网络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

软交换技术在网络智能化改造过程当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传统的PSTN交换机被软交换技术所取代,能够有效的降低整个网络的维护成本。

除此之外,软交换技术对于智能网络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够完全支持智能网络应用协议。这就使得软交换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能够方便的和现有的智能网络进行无缝化对接,比较常见的对接方式有IP承载或者是信令网关两种常见的形式。在网络智能化改造过程当中应用软交换相关技术需要对用户签约属性集中数据库进行良好的支持。

2.软交换网络架构的发展

尽管软交换的网络架构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国际标准,但是在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网络架构,这个网络架构中主要包括软交换机、媒体网关、信令网关、媒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设备。软交换的架构应该说是非常成熟和稳定的,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以及对服务质量增长的需求,人们对这个构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引入业务接入控制设备就是变化之一。IP地址, 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非法攻击和非法建立连接。另外,所有媒体流都必须通过SAC 转发,可以有效地控制用户对带宽资源的占用,并实现对媒体流的监控。

在原有的软交换架构下,用户之间的媒体流建立是不受控的,通信双方以及用户与核心交换设备之间相互暴露IP地址,这就可能导致非法攻击、盗用带宽以及非法建立连接等一系列问题。业务接入控制设备(SAC)主要部署于软交换核心网络与接入网络之间,主要包括信令流代理、媒体流代理、地址翻译、资源控制、媒体流监控和管理等功能。增加SAC设备后,软交换核心设备的IP 地址对于终端用户来说不可见,通信双方也无法看到对方的增加SAC 设备可能引起软交换架构的另一种变化,就是将用户的鉴权认证功能从软交换设备中分离出来, 形成独立的鉴权、认证、计费(AAA)服务器。这是由于SAC 设备也需要访问AAA 服务器,检查用户的鉴权信息,内置于软交换设备中难以满足这种需求。AAA服务器保存用户接入层面的计费、认证和鉴权信息,并负责密钥的分发和管理,同时AAA 服务器还要保存和软交换用户相关的信息,如位置信息或IP地址信息等。

事实上,还有一个争论点,就是软交换是否需要支持外置的用户签约属性集中数据库。这种需求来源于固网智能化改造。外置用户签约属性集中数据库主要用于触发智能网业务。如果用户签约属性数据库外置,并且与AAA服务器合设, 这个集中数据库在网络中的功能定位就非常相似于IMS中的HSS了,所不同的是两种网络采用不同的鉴权、认证算法,另外HSS保存的是适用于SIP的初始过滤规则,而用户签约属性数据库保存的是以码号前缀形式保存的智能网触发规则。SAC、AAA 服务器、外置用户签約属性数据库等功能实体的引入,无疑会提高软交换网络的安全性和业务灵活性,可能是软交换网络架构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现在电信网设备制造商的开发重心已经向IMS网络迁移,对软交换网络架构的继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软交换业务的发展

在软交换刚刚流行的时候,人们曾经希望软交换支持所有可以预见到的业务, 包括语音业务、视频多媒体业务、数据业务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IMS的出现,人们应该更理性地对待软交换所支持的业务。

软交换的业务应该首先定位于对传统电话业务的继承。这些业务包括: 传统的长途话音业务、传统的C5端局本地话音业务、各种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的补充业务,以及传真、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接入、调制解调器(Modem)接入等基本的窄带数据业务。

软交换的业务还可以在传统电话业务基础上进行增强和扩充。比如同样是呼叫前转类业务,在软交换上可以实现更为复杂的功能,只需要借助媒体服务器或者软交换上的媒体资源处理板,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语音的混音,因此会议电话业务一般都成为了软交换业务中的标准配置。最后, 在软交换网络中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IP多媒体类业务,例如基于SIP的点对点可视电话。虽然基于SIP的业务更多地会在IMS中实现,但是对于同样支持SIP的软交换而言,提供某些基本的SIP业务非常容易,所增加的成本也不高。

结束语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交换技术不仅仅要将重点放在传统的语音业务之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应该强化多媒体业务的发展。同时对于现有的网络进行智能化的改造也离不开软交换相关的技术。随着电信业务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业务需求的多元化,这要求软件换相关技术的架构也应该不断的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要求。当前虽然IMS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对于软交换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使其能够在电信网络中继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继明.软交换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2001,7(2):10-15.

[2] 倪明,朱越,雷海强.软交换在PSTN网络演进中的应用策略[J].中兴通讯技术,2002,8(5):27-30.

[3] 杨志刚,廖述剑.浅论软交换技术及其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1,(04).

软交换技术的研究 第7篇

近几年, 产业界的融合态势趋于明显, 电话网、计算机、有线电视网趋于融合。网络面临着负荷在不断增大, 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业务需求也趋于多样化, 运营商必须提供更多的新型业务才能吸引住用户、留住用户。而这些新型的多样性业务, 是目前PSTN、PLMN网络所难以提供的。同时, 数据网也在飞速发展, 已经对PSTN、PLMN业务形成分流, 并将逐渐成为承载话音业务的基础。运营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VOIP运营经验, 但H.323VOIP只满足分组话音的基本需求, 缺乏丰富的业务功能。在这一背景下,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随着矛盾的加剧而产生。从技术的角度分析, 传统电路交换机将传送交换硬件、呼叫控制和交换以及业务和应用功能结合进单个昂贵的交换机设备内, 是一种垂直集成的、封闭的、单厂家专用的系统结构, 而新业务的开发是以专用设备和专用软件为载体的, 所以导致了新业务的开发成本高、时间长、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而软交换打破了传统的封闭交换结构, 采用完全不同的横向组合的模式, 将上述三大功能间的接口打开, 采用开放的接口和通用的协议, 构成一个开放的、分布的和多厂家应用的系统结构, 硬件分散, 业务控制和业务逻辑则相对集中。这样可以使业务提供者灵活选择最佳和最经济的设备组合来构建网络。这种网络的优点在于, 成本低、易升级、便于加快新业务和新应用的开发、生成和部署、快速实现低成本广域业务覆盖、推进话音和数据的融合等等, 如此多的优点, 使得软交换技术成为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核心, 软交换技术也理所当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2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型技术, 人们对软交换技术寄于了太多的期望, 供应商期望基于软交换的网络具有高可靠性, 并能够根据业务量的需求, 灵活扩展和组网, 期望软交换技术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降低网络建设成本、降低运营维护成本、留住客户、适应市场需求以带来增加新收入的机会, 而用户则期望软交换技术能够降低使用费用;期望供应商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些是软交换技术在社会上带来的心理层面的影响。对于软交换技术本身, 软交换体系涉及的协议众多, 系列标准的形成将对指导研发和网络应用起到巨大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产品设计思路、业务的生成及互通。国际上, IETF、ITU-T、Soft Switch Org等组织对软交换及协议的研究工作一直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许多关键协议都已制定完成。这些协议将规范整个软交换界的研发工作, 使产品从使用各厂家私有协议阶段进入使用业界共同标准协议阶段, 各家之间产品互通成为可能, 真正实现软交换体系产生的初衷———提供一个标准、开放的体系结构, 各网络部件可独立发展。

在软交换技术的研究进展方面, 我国处于世界同步水平。信息产业部“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在1999年下半年就启动了软交换项目的研究, 目前已完成了《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 此外“IP标准研究组”还正在研制有关中继媒体网关 (TG) 、信令网关 (SG) 、接入网关 (AG) 、综合接入设备 (IAD) 等设备技术规范。

在软交换产品方面, 软交换技术最初由计算机网络设备商提出, 主要用于解决企业用户的VOIP接入问题。随着业界对软交换的逐步肯定, 传统交换设备制造商纷纷加入到软交换的研制队伍中, 并陆续推出针对运营商级的解决方案, 使得软交换设备规模从企业级应用迈向了运营级应用。目前各厂家使用内部协议或业界标准协议, 对基本语音业务及补充业务都能予以支持, 多媒体业务大多处于研发之中, 在今后将会有所发展和完善。

3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功能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 它是一种基于软件的分布式交换和控制平台。软交换最早提出时是基于两点:一是将现有的电路交换网逐步地向IP网过渡, 替代传统的电路交换网。二是向IP电话提供更多的业务, 获得与传统的电路交换网所能提供的相同的业务。经过不断地发展, 软交换体系按功能已经得到确认, 可分为四层:媒体接入层、传送层、控制层、业务及应用层。媒体接入层的功能是通过各种接入手段将各类用户连接至网络, 并将信息格式转换为能够在网络中传递的信息格式。传送层的功能是采用分组技术, 提供一个高可靠性的、具有QOS保证、大容量的综合传送平台, 并将信息媒体流传送至目的地。控制层的功能是利用软交换机, 以软件的形式控制接入设备完成呼叫接续。业务及应用层的功能是利用各种设备为整个体系提供各种丰富的增值业务、相应的网络管理及服务。软交换位于网络控制层, 软交换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点之间建立关系, 这些关系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呼叫, 也可以是一个较复杂的处理过程:例如与媒体层网关的交互, 就是接收正在处理的呼叫等相关信息和指示网关完成呼叫, 其所处理的主要是实时业务, 首先是语音业务, 也可以包括视频业务和其他多媒体业务等。在软交换中也提供一些基本的补充业务, 相当于传统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和基本业务提供部门。软交换的主要功能有:

3.1 呼叫控制功能

软交换设备可以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 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测和资源控制等;可以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 并对其中与呼叫相关的事件进行处理, 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呼叫控制相关信息, 支持呼叫的建立和监视;支持基本的两方呼叫, 包括和多方呼叫的控制功能及处理, 特殊逻辑关系、呼叫成员的加入/退出/隔离旁听以及混音过程的控制等;能够识别媒体网关报告的用户摘机、拨号和挂机等事件;控制媒体网关向用户发送各种信号音, 如拨号音、振铃音、回铃音等;提供满足运营商需求的拨号计划。当软交换设备内不包含信令网关时, 软交换应能够采用SS7/IP协议转换实现与外设的信令网关互通, 完成整个呼叫的建立与释放功能, 其主要承载协议采用信令控制传输协议 (SCTP) ;设备可以控制媒体网关发送交互式语音应答 (IVR) , 以完成诸如二次拨号等多种业务;可以同时直接与H.248终端、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MGCP) 终端和会话启动协议 (SIP) 客户终端进行连接, 提供相应业务。当软交换位于PSTN/ISDN本地网时, 应具有本地电话交换设备的呼叫处理功能;当软交换位于PSTN/ISDN长途网时, 应具有长途电话交换设备的呼叫处理功能。

3.2 业务提供功能

软交换应能够提供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业务, 包括话音和多媒体业务等基本补充业务, 可以与现有智能网配合提供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可以与第三方合作, 提供多种增值和智能业务。

3.2 业务交换功能

主要包括业务控制触发的识别以及与SCF间的通信、管理呼叫控制和SCF间的信令、按要求修改呼叫/连接处理功能、在SCF控制下处理IN业务请求、业务交互作用管理等。业务交换功能与呼叫控制功能相结合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业务控制功能间通信所要求的一切功能。

3.4 协议功能

软交换是一个开放的、多协议的实体, 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协议与各种媒体网关、终端和网络进行通信, 这些协议包括:H.248、SCTP、ISUP、TUP、INAP、H.323、Radius、SNMP、SIP、MTP3用户配置协议、MGCP、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 (BICC) 、ISDN、V5协议等。

3.5 互联互通功能

软交换应可以通过信令网关实现分组网与现有七号信令网的互通;通过信令网关与现有智能网互通, 为用户提供多种智能业务;允许SCF控制Vo IP呼叫且对呼叫信息进行操作;可以通过软交换中的互通模块, 采用H.323协议实现与现有H.323体系的IP电话网的互通;采用SIP协议实现与未来SIP网络体系的互通;可以与其他软交换设备互通互连, 它们之间的协议可以采用SIP或BICC;可以提供IP网内H.248终端、SIP终端和MGCP终端之间的互通。

3.6 资源管理功能

软交换应提供资源管理功能, 对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的管理, 如资源的分配、释放和控制等。

3.7 计费功能

软交换应具有采集详细话单及复式计次功能, 并能够按照运营商的需求将话单传送到相应的计费中心。当使用计帐卡等业务时, 软交换应具备实时断线功能。

3.8 认证与授权功能

软交换能够与认证中心连接, 并可将所管辖区域内的用户、媒体网关信息送往认证中心进行认证与授权, 以防止非法用户或设备接入。

3.9 地址解析功能

软交换设备应可以完成E.164地址至IP地址、别名地址至IP地址的转换功能, 同时也可以完成重定向功能。

3.1 0 语音处理功能

软交换可以控制媒体网关采用语音压缩, 并提供可选择的语音压缩算法, 算法至少应包括G.729、G.723等;可以控制媒体网关采用回波抵消技术;还可以向媒体网关提供包缓存区的大小, 以减少抖动对语音质量的影响。

4 软交换的主要技术

4.1 应用程序接口 (API)

API技术在IT领域已经应用很多年了, 其含义是将程序代码封装, 只提供输入输出接口和功能说明。在通信网络中, 该含义有进一步的延伸, 它包括调用系统功能和将系统功能逻辑程序化两方面。

4.2 遵循控制和信令协议的API调用系统资源

最常用的和最灵活的使用网络资源的方式就是通过控制协议和信令协议。其中控制协议被用在主从关系的情况下, 信令协议被用在对等关系的情况下。其实在传统的电信网中实现的语音VPN就是通过控制和信令协议实现的, 控制和信令协议用来调用系统已经存在的功能, 与通过API调用类似, 这两种方式都支持第三方的新业务开发。但是相比较而言, API可调用的网络功能更多。该种技术应用于程序化业务的开发, 就是编写软件支持控制和信令协议来调用系统资源。

4.3 服务构造块

通过使用预制的构造块, 可以模块化地构建新的业务, 国际电联 (ITU) 已经为智能网定义了一系列的业务独立构造块 (SIBs) , 目前又定义了JAVA语言实现的构造块。该种技术应用于程序化业务的开发, 就是装配和连接构造块, 生成业务运行软件程序。

4.4 策略管理

策略管理大量应用在分布式路由网络中, 它可以同时对分布的网元进行更新以完成一些任务。其典型应用是根据不同的服务水平约定提供不同质量的传输, 甚至可以根据每个用户、每个请求、每天的时段等不同的参数来提供不同的服务。实现策略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策略定律来执行业务。策略定律位于策略数据库中, 向策略数据库查询和存放策略定律通过轻量目录接入协议 (LDAP) 实现。策略服务器向策略数据库查询策略定律, 然后将策略定律散步到网络节点, 交换机负责向策略服务器提出查询策略定律请求并接收执行。这种技术应用于规则化业务的开发, 就是定义一系列的策略定律并存放到策略数据库。

4.5 定制技术

定制技术应用于传统业务的开发有超过十年的历史了, 该技术更适合于数据网络, 定制的数据可以是对于整个系统的参数, 也可以是针对某一个终端用户。定制的数据可以调用程序代码的不同分支。该种技术应用于规则化业务的开发, 就是定义一系列的数据并定制到系统内。

4.6 用软件解决Vo IP通信协议不能穿越防火墙和N AT的问题

一般单位和企业为便于管理和应用, 都建设了使用私有IP地址的局域网 (LAN) , 当需要访问外网时必须进行地址转换 (NAT) 。局域网内的终端之间进行呼叫和通信时没有任何问题, 但与外网终端进行Vo IP通信时就会有问题产生。原因是局域网中的IP地址是私有的, 在Inte rne t中不可路由。为了解决Vo IP通信协议不能穿越防火墙和NAT的问题, 目前一些软件公司已开发出代理软件。它可以在确保网络安全、不改变已有设备和网络环境的情况下, 为用户实现实时的点对点IP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服务。

5 软交换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不少厂家推出软交换的解决方案, 各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试验, 但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在新兴运营商积极探索分组承载网络是否能够提供话音业务的可行性时, 传统运营商正在思考这种新的架构是否能够提供新的业务。但新技术总是需要时间来完善的, 从目前厂家所提供解决方案来看, 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5.1 国际上尚无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运营经验

传统电信网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 在网络组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而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 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全平面结构, 还是分区域选路结构等在技术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5.2 协议尚未做到兼容性, 标准还在发展之中

不同厂家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 协议的选项需要运营商根据业务的需要来进一步确定。

5.3 API没有成熟的产品

基于开放的业务平台, 采用标准的API接口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新业务开创了未来美好的前景, 但是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和研发之中。

5.4 业务不清晰

虽然软交换系统在理论上提供了网络开放的体系架构, 有利于业务的开发和提供, 但目前在应用方面还难以看出诱人的业务前景。目前, 多数软交换的试验是提供基本的话音业务、会议业务 (含视频) 和网上浏览业务。除话音业务外, 提供业务的操作都较为复杂, 但使用业务和应用服务器的方式和手段来提供业务是应该肯定的, 应用平台的商用还需要时间。

5.5 网络Q O S和网络安全问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采用IP网络作为承载话音的网络时, 合理有效地调配网络资源, 解决QOS和网络安全的问题一直希望有较为可行的方案。

5.6 商业模型问题

软交换应用的商业模型还很不成熟。软交换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 但是问题的存在并不会阻碍新技术的应用。软交换技术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技术的进步和新问题的产生总是同步的, 通过积极的试验, 研究的深入, 相信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从而进一步推动软交换技术的完善, 加快软交换技术实用化。

参考文献

[1]赵慧玲, 叶华等.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软交换与程控交换相容性设计与实施 第8篇

为了便于肥矿集团公司与各煤矿统一调度管理, 租用运营商的跨地区数字中继电路, 通过对软交换技术与程控交换技术相容性的研究, 实现了与集团公司总部通信联网。如何提高跨地区中继线路的稳定性, 保证集团公司与各煤矿调度命令下达通道畅通无阻, 实现零中断, 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实施内容

集团公司中心局建有华为VOIP设备软交换平台, 作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辅助设施。在鲁西南矿区生产调度通讯采用了塔迪兰IPX3000交换机, 行政通讯采用了华为公司Soft Co系列语音综合交换机, 是基于VOIP方式的软交换设备, 技术层面完全支持SIP网络中继方式。

基础网络方面, 与地方运营商合作, 整个鲁西南矿区已经形成了环网结构, 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3 总体技术方案

3.1 集团公司中心汇接局

作为集团公司层面的VOIP制式交换平台, 汇接所有异地VOIP交换机的通信话务, 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条数字中继电路, 拓宽与C&C08程控交换平台的连接通道。通过数据网络设置VPN路由到鲁西南矿区各局点, 保证IP备用路由通话语音带宽和通话质量。Soft Co9500新增一个E1数字中继, 连接到C&C08程控交换机, 以保证当各矿区IP路由选择接入时, 中继语音链路数量满足要求。

3.2 各矿井

增加华为Soft Co5500语音中继网关设备, 连接到本地C&C08程控交换机, 作为程控交换机与数据网络通道的接口。在C&C08程控交换机上开通两种中继方式——数字中继和SIP中继, 正常情况下采用数字中继, 线路异常时自动切换到SIP中继方式, 改走数据通道;线路恢复后, 自动切换回数字中继方式, 实现备份路由选择。

4 功能设计

(1) 智能路由。在IP或TDM中继故障后自动重选, 且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配置中继选路的策略以达到局间通信的可靠性和费用最低的要求。

(2) 基于时间段设置选路。不同局向设置不同的时间索引, 每个时间索引对应一个具体的时间段, 呼叫出局时根据当前时间查找时间索引, 并选择相应的局向。并且IP PBX支持多个局向项选择码共用一个局向的方式。即配置局向时, 可以将一个局向添加到多个局向选择码中, 则该局向同时享多个不同的路由选择策略。IP PBX会根据用户拨打的出局字冠, 自动选择对应的路由策略。

(3) 基于费率设置选路。不同局向设置不同的费率参考值, 呼叫出局时优先选择费率参考值低的局向, 该局向中继电路全忙时, 再选择费率参考值次低的局向, 依此类推。

(4) 路由失败重选路由。按照本局向选择码的策略路由失败时, 则按照路由失败处理索引对应的备用局向选择码的策略重新选路。

(5) 基于负荷分担设置选路。按预先设置的多条路由均衡话务量。系统按局向号从小到大的顺序轮询局向, 直到找到有空闲电路的局向。后面的呼叫将从前一个呼叫所选局向的下一个局向开始选路。

(6) 以百分比设置选路。不同局向设置不同的百分比, 呼叫出局时按预先设置的百分比在不同的局向之间轮选。除配置百分比为100%的局向外, 按局向的配置百分比从大到小的比例来轮选局向。

(7) 基于用户等级设置选路。不同用户等级设置不同局向, 高级用户呼叫出局时优先使用该用户所在等级的局向, 选路失败时, 再向低一级用户等级所在的局向选路。

(8) 基于中继链路均衡设置选路。优先选择电路空闲数最多的中继, 以实现各中继链路的均衡分配和使用。

5 结语

该项目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主用交换平台 (CC08程控交换机) 与辅助交换平台 (Soft Co 9500语音交换机) 的配合问题;二是交换平台与传输平台的衔接问题。在不影响通信安全性及稳定性的前提下, 有效的发挥两种通信技术的技术优势, 使其相互补充、配合, 进行完美的融合。通过对两种通信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充分利用程控交换的稳定性和软交换技术的灵活性, 实现对异地通信传输中继路由的保护, 保证集团公司总部与驻外单位的语音业务保持畅通。

摘要:充分利用程控交换的稳定性和软交换技术的灵活性, 实现对异地通信传输中继路由的保护, 保证了语音业务保持畅通。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研究 第9篇

为满足用户对新业务的需求,网络中出现了公共的业务平台--智能网。智能网的设计思想就是把呼叫连接和业务提供分开。交换机完成呼叫连接,而智能网完成业务提供,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增强业务的能力,缩短了新业务提供的时间。而这种分离仅仅是第一步,随着承载的多样化,必须将呼叫控制和承载连接进一步分离,这正是软交换引入的目的。软交换在未来网络中的位置将被分成接入传送层、媒体层、控制层和业务层,即把控制和业务的提供从媒体层中分离出来

新的网络结构固然有其优势所在,但原有网络近期不会消失,这就产生了新、旧网络融合、互通的问题。如何灵活、有效地使现有的PSTN网络与分组网络实现互通,将PSTN逐步地向IP网络演进,其关键的网络产品就是软交换设备。

2 软交换技术

2.1 软交换的概念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提供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现阶段的软交换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集成分组网和电路交换网;具备汇接局和端局能力;呼叫控制与媒体层和业务层分离。软交换设备位于控制层,提供多种业务的连接控制、路由、网络资源管理、计费、认证等功能。软交换设备与各种媒体网关、终端、应用服务器、其他软交换设备间采用标准协议相互通信。简单的看,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2.2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软交换作为新、旧网络融合和关键设备,必须具有以下功能:

1)呼叫控制功能

软交换设备可以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

2)业务提供功能

软交换应能够支持PSTN/ISDN交换机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提供可编程的,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协议,提供各种多媒体增值业务。

3)媒体网关接入功能

该功能可以认为是一种适配功能。它可以连接各种媒体网关,同时还可以直接与H.323终端和SIP客户端终端进行连接,提供相应业务。

4)互联互通功能

目前,存在两种IP电话体系结构,一种是ITU-T制定的H.323协议,另一种是IETF制定的SIP协议标准,均可以完成呼叫建立、释放、补充业务、能力交换等功能。

5)认证与授权功能

软交换设备能够与认证中心连接,并可以将所管辖区域内的用户、媒体网关信息送往认证中心进行认证与授权,以防止非法用户/设备的接入。

6)局间接口局功能

软交换设备可充当网间接口局,完成多信令点编码、呼叫鉴权、主叫号码等,针对各种话务类型和话务源做不同类型的话务疏通控制等工作。

2.3 引入软交换的意义

1)软交换是融合现有PSTN和因特网的重要技术手段,是从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平滑演进的重要举措。

2)软交换将承载和控制分离,控制和业务提供相分离,有利于层次的分别演进,适应了当前各项技术共同发展的现状。

3)提供开放的API,在缩短增值业务开发周期的同时,降低了升级系统的费用。

软交换在网络演进进程中的意义:一方面,它造就了网络的融合;另一方面,它打开了原有封闭网络的一个缺口,为网络成为开放的和可编程的网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3 基于软交换的增强的业务框架及其接口协议

3.1 基于软交换的增值业务框架结构

软交换的引入形成了增强的业务框架,其中应用服务器完成增值业务的执行和管理,提供增值业务的开发平台,并处理与软交换间的接口信令;媒体服务器(Media Server)提供特殊业务(如IVR、会议和传真)的资源平台,处理与媒体网关间的承载接口。

3.2 软交换体系结构的接口和采用的通信协议

软交换作为一个开放的实体,与外部的接口必须采用开放的协议。各种接口及其使用的协议如下:

1)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间的接口,可以使用SIP协议或API(如Parlay),提供对三方应用和各种增值业务的支持功能;

2)软交换与策略服务器间的接口,可使用COPS协议,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工作进行动态干预;

3)软交换与网管中心间的接口,可使用SNMP协议,实现网络管理;

4)软交换与智能网SCP间的接口,可使用INAP协议,实现对现有智能网业务的支持。

4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4.1 目前的软交换设备对业务的支持情况

目前,许多电话交换设备供应商和数据设备供应商均推出了自己的软交换设备。各厂商提供的软交换设备均遵从软交换技术的总体架构,只是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是在同一个网上实现语音、数据、多媒体视频流业务的融合;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将呼叫控制和业务功能在功能实体上进行了分离。但目前各厂家提供的软交换系统在业务提供上与上述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近年来数据业务的增长较快,但业务应用主要集中在WWW浏览、下载、网上购物及网上聊天等业务。软交换设备供应商推出了一些数据与语音相融合的业务,例如:

上网呼叫等待业务:用户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当有电话呼入时,用户可以在PC界面上得到电话呼入的提示,并可选择接听、拒绝、前转来电。

个人数据库业务: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电话号码、通信录等重要私人信息存放在系统为用户分配的专用数据存储设备中,并可随时调用查看和编辑修改,以备手机的遗失。

唯一信息业务:系统为用户分配专用的存储资源,用户的固定电话和手机电话留言、网上购物定单等所有接收信息均存储在用户的统一信箱中,用户可通过PC机访问自己的统一信箱而获得所有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网络交流中增加语音交流的业务:目前在因特网上进行网络聊天时,用户之间的交流只能基于PC文本的方式,此业务提供了PC-PC的语音交流功能。

以上列举了一些目前软交换设备供应商通过增加应用服务器,已经能够支持的一些主要业务,不同厂商对上述业务的支持情况、业务功能等方面不尽相同。

4.2 软交换网可行的应用

目前软交换网络提供的业务仍主要是在语音业务,提供的增值业务功能也很有限,其中部分业务利用智能网一样能够实现。目前,软交换设备供应商、运营商尚无法提供真正吸引用户的软交换网特有的业务。软交换网业务的发展和完善仍需要设备供应商、运营商的努力,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根据软交换技术的特点、设备的成熟性,以下提出一些目前软交换网可行的应用。

4.2.1 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

软交换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最能够体现出软交换的技术优势。

软交换应用于语音长途网具有以下优势:更大的系统容量使得网络结构更简单,资源调配效率更高。软交换设备具有很强的呼叫处理能力,因此在部署语音长途网时,可以设置更少的交换节点。交换节点的减少使网络结构变得简单,路由的配置和维护也更为容易。由于软交换网络是基于分组交换的,并且实现了控制与承载分离,因此相对于电路交换来说对资源进行重新调配更为简单,效率也更高。在调整承载资源时,网络结构以及信令路由等都不需要做相应的变化。软交换应用于语音长途网中长途网软交换不携带终端用户,避免了安全攻击、用户资源控制等问题,软交换在PSTN语音长途网的改造和扩容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4.2.2 本地语音接入业务

对于拥有完善的本地IP网络,但无PSTN的电信运营商来说,采用软交换网络接入用户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本地PSTN端局的覆盖范围有限,且用户线布放的工程实施难度较大,因此,可以在用户端设置IAD设备,利用已有的小区宽带IP网络连接至软交换IP网络,完成各个IAD与软交换机、其它媒体网关设备的连接。同时,对接入的本地用户还可以灵活地为用户开放软交换业务,并随着软交换业务的发展不断完善。

4.2.3 移动3G网络

无论是WCDMA还是CDMA2000,其发展目标均是在核心网络实现语音和数据业务的统一承载和交换,软交换技术无疑将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在3G网络中,原MSC将裂变为MSC-GW和MSC-SERVER,MSC-GW完成媒体网关的功能,MSC-SERVER完成软交换机的功能,IP网络作为3G网络的统一语音、数据媒体流的承载网络,实现各种业务数据流的融合。

5 软交换业务的发展

在软交换刚开始流行的时候,人们曾希望软交换支持所有可以预见到的业务,包括语音业务、视频多媒体业务、数据业务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IMS的出现,人们应该更理性地对待软交换所支持的业务。

软交换的业务应该首先定位于对传统电话业务的继承。在软交换网络中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IP多媒体类业务,例如基于SIP的点对点可视电话。虽然基于SIP的业务更多地会在IMS中实现,但是对于同样支持SIP的软交换而言,提供某些基本的SIP业务非常容易,所增加的成本也不高。

6 结束语

软交换的发展中,软交换应该主要定位于继承传统的话音业务,同时可以适当地发展一些基本的IP多媒体业务。在此定位的基础上,软交换仍然可以在PSTN长途网、网络智能化改造等方面获得大量的应用。同时。基于业务发展及服务质量提高的需求,软交换网络架构也将不断向前发展。总之,只要人们理性地看待软交换,并以实用为原则,即使在IMS已经大行其道的今天,软交换仍然能够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

摘要: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是目前电信产业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软交换网络技术以其独特而优越的体系构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软交换技术的出现一方面造就了网络的融合,另一方面软交换采用了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API),方便了第三方应用的开发和新业务的引进。论文主要从软交换提出的必然性、软交换的概念和主要功能、基于软交换的增强型业务框架以及其各层间的协议等方面对软交换技术进行了论述,并对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了介绍。

关键词:软交换,网络融合,可编程网络,应用程序接口,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学军,陆立.软交换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徐培文,谢水珍.软交换与SIP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

[3]赵慧玲,叶华.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糜正琨,王文鼐.软交换技术与协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5]陈建亚,余浩.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软交换网络与管理技术 第10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对信息通信需求也逐渐多样化, 由原来占主导地位的语音通信需求正逐步向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通信需求过渡。

以前, 电信运营商根据业务来建设不同的承载网络, 不仅投入巨大, 推出业务的时间较长, 而且由于各种业务网络的复杂性、异构性, 造成网络运营维护成本增加, 综合性业务开展困难。

软交换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该技术以松绑传统电路交换机的核心功能为前提, 以软件组件的形式把这些核心功能分布在一个分组骨干网上, 并使其运行在商用标准的计算机上。软交换可以实现跨域的控制, 可以对接入层面丰富多样的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 以为用户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 以及其它各种融合业务。这是传统程控交换机无法实现的。

作为软交换网络的核心部件, 软交换设备可以独立开发、生产和采购。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都相对较低, 因而运营商的设备投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对运营商而言, 软交换继承原PSTN网络业务, 最大限度地保护运营商投资。软交换的出现, 使三网在网络层面上实现网间的互联互通, 在业务层面上实现各种业务互相渗透和交叉、承载多种业务成为可能, Open API为运营商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业务生成能力。

1 什么是软交换

软交换网络是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构建的集话音、数据、传真和视频业务于一体的下一代网络, 它是TDM的PSTN语音网络和基于ATM/IP的分组网络融合的产物, 它使得在新一代网络上语音、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成为了可能。

软交换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 (传输层) 中分离出来, 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 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 (建立会话、拆除会话) 和信令互通 (如从SS7到IP) , 并采用了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 (API) , 允许在交换机制中灵活引入新业务。

软交换位于网络分层中的控制层, 它与媒体层的网关交互作用, 接收正在处理的呼叫相关信息, 指示网关完成呼叫。

总的来说, 软交换主要提供了媒体网关控制, 呼叫控制, 业务提供和信令互通的功能。

2 软交换网络结构与模型

该模型可以看出, 软交换网络与电路交换网的明显区别就是软交换网络实现了业务/呼叫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 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 以便在网上更加灵活地提供业务。

软交换网络的物理模型如下图:

软交换网络在功能上可分为如下4层:

媒体/接入层:与现有网络相关的各种接入网关或终端设备相连, 将用户接入网络。

传输层:由宽带ATM交换机或IP路由器等骨干传输设备组成, 负责信息传输。

控制层:完成呼叫处理控制、接入协议适配、互连互通等综合控制处理功能, 提供应用支持平台。

网络业务层:提供面向客户的综合智能业务, 实现业务的客户化。

3 媒体网关与控制技术

媒体网关是处于不同媒体域之间的一种转换设备, 主要功能是实现不同媒体域 (如电路域、IP域和ATM域等) 的互连互通。

媒体网关 (MG) 在媒体网关控制器 (MGC) 或软交换 (Softswitch) 的控制下, 实现跨媒体业务。MGC与MG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主从关系。在软交换网络中, MGC与MG之间的交互协议采用标准、开放的协议, 如MGCP协议、H.248协议、SIP协议和H.323协议等。

软交换网络中, 将呼叫控制“智能”部分从MG中抽取出来, 由外部的呼叫控制单元MGC来处理。

目前, 比较成熟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有MGCP协议、H.248协议、SIP协议和H.323协议等。在MGC-MG模型中, 这些协议都工作在主从方式。

4 软交换网运营支撑系统

软交换网网络管理主要实现TMN分层模型中的NMS管理功能, 对应于NGOSS体系中的服务保障领域的内容。它是基于各个软交换设备厂家网元管理系统EMS之上, 采集不同厂家、多个软交换系统的告警、性能、配置数据, 并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化为系统内部统一格式的数据, 提供故障的统一监控, 网络层面的性能趋势分析和业务流量流向分析, 从而实现对多厂家设备的集中监控、集中控制和集中管理。

除此之外, 软交换网网络管理还应能够接收综合营业系统受理的软交换业务工单, 经过拆分、翻译为软交换设备识别的命令, 并下发给软交换设备, 完成用户业务在网络的登记和激活, 为实现服务自动开通提供必要的支撑功能。

5 数据采集和适配

数据采集和适配主要负责采集不同厂家软交换网络设备的告警、性能、配置数据, 并将不同格式的数据转化为系统内部统一格式的数据, 将转化后的数据上送给应用界面或保存在数据库中, 以供上层应用的查询、统计和分析。

由于目前国家没有制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各个软交换设备厂家的网元管理系统向上级管理系统提供北向接口的协议和内容不尽相同。这就要求NMS的数据采集能够支持多种方式和协议, 并能够通过接口描述语言 (IDL) 来描述接收报告的格式和提取的报告字段, 当报告格式发生变化时, 只需要修改描述文件而不需要修改程序, 就能完成报告的适配。

6 故障管理

故障管理的目的是使操作维护人员能及时了解NGN设备和网络出现的非正常运行状态, 帮助操作维护人员确定故障原因和故障位置, 以便能及时纠正问题, 保证设备和网络的正常运行。

故障管理需要屏蔽多厂家告警格式的差异性, 给用户呈现统一形式的告警信息。

NMS故障管理除应具备基本功能外, 如提供拓扑图和列表等监视方式, 告警的声、光提示, 历史告警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等。重点应在于对EMS上送的告警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 屏蔽和过滤无用的告警, 帮助维护人员分析和定位根源告警, 使维护人员从海量的告警信息中解放出来, 将精力投入到解决真正影响网络的故障中去。

相关性分析规则包括告警压缩, 告警屏蔽, 告警过滤, 告警升级, 告警延时, 根源告警等。

用户需要在网络维护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形成根告警分析规则。同时, 系统应能够具有专家系统功能, 能通过一定的智能算法, 分析和计算出网络发生各种故障的相关程度, 自动形成根告警分析规则, 并在运用过程中由用户不断完善和维护, 帮助用户提炼出根告警分析规则。

7 性能管理

性能管理的目的是对NGN网络、网络单元进行性能监视, 采集相关的性能表征参数, 报告设备的状态, 评价网络和网络单元的有效性, 支持网络分析和网络规划。性能管理功能是通过对NGN网内的软交换、TG、AG等设备的数据流量情况进行监视和分析, 向网管人员提供各种直观的性能分析结果, 及灵活的性能报表, 使网管人员能够据此采取措施协调整个NGN网的数据流量, 从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性能管理提供面向网络层面的性能趋势分析和业务流量流向统计, 包括全局各类接续的呼叫话务统计和接续类型, 按呼叫类型的业务量统计, 按目的码业务量统计, 按来话/去话路由 (中继群) 业务量统计, 来/去话路由 (中继群) 按目的码业务量统计, 按用户群的业务量统计, 实施话务控制后影响地呼叫次数统计, 对智能网业务的统计, 对Centrex业务的统计等, 以及中继网关提供的统计信息和接入网关统计。

8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功能实现对NGN网中各种资源数据的管理, 包括网元设备 (软交换、TG、SG、AG) , 机架-机框-插板-端口, 中继群, 字冠, 路由, 七号信令点, 七号信令链路组, 七号信令链路等。

配置管理能从软交换网厂家网管系统中采集各种配置数据, 尽量减小人工录入工作量。同时, 能够自动与网元管理系统进行配置数据的同步, 将网络发生变化的数据同步更新到系统中, 保持系统的配置数据与网元管理系统的配置数据一致, 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管理和调度, 充分有效利用资源, 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9 网络激活和开通

网络激活和开通主要是实现业务系统的工单以电子化的手段在网管系统内部执行, 完成用户业务数据在网络设备中的登记和激活, 同时将工单的处理结果返回给业务系统, 完成业务工单的闭环处理。从流程上, 网络激活和开通可以看作业务开通工作流程的一个环节, 是业务工单的执行者。

通过网络激活和开通功能, 可以实现业务工单的自动执行和业务的自动开通, 可以有效地把营业系统与生产系统结合起来, 做到对用户业务的”即开即通”, 大大缩短对用户的服务时限。同时将大量的简单重复操作, 改由计算机系统来实现, 减少错误率, 更好的服务于用户。

对于失败的工单, 转发到相应的人工台, 由维护人员进行人工干预。

1 0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支撑网管系统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管理, 角色和权限管理以及用户行为日志管理等功能。

1 1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提供对网管系统自身的监控和管理, 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并提供一定的系统自愈能力, 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以可闻可视告警提示用户。并提供对网管软件版本的管理能力, 保证系统软件的版本一致性、功能统一性。

1 2 软交换网络管理系统方案及实现

软交换网络管理系统组网方案如下图:

如图所示, 整个网管系统组网方案分为核心侧和接入侧两个层面。

接入侧:各厂家的软交换网设备通过网管前置机提供北向接口接入到网管系统中, 接口协议采用TCP/IP, 通过网口连接到DCN网络。

核心侧:位于网管中心, 主要由各种网管服务器以及网络设备组成。采用两台高性能Unix小型机作为网管数据库服务器, 二者组成双机互备结构, 通过三层交换机连接DCN网络, 通过光纤通道接入磁盘阵列系统。配置多台档次较低的PC服务器作为采集机, 负责采集和处理多厂家软交换网网元设备的告警、性能、配置等数据;采用档次较高的PC服务器作为应用服务器, 运行各种服务进程, 负责业务逻辑的处理, 如告警相关性分析、告警服务, 性能服务等。核心侧网络设备采用两台三层以太网交换机, 实现系统容错, 保证核心网设备无单点故障。为了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采用一台磁带机对一些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另外, 网管中心可以配置多台PC机作为操作终端, 维护人员可以通过操作终端操作和使用网管系统, 完成对软交换网网络的集中操作和维护。

1 3 结论

移动软交换网络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第11篇

关健词:软交换;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软交换的概念。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狭义上的概念,特指以软交换设备为控制中心,实现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接入和承载分离,各功能部件之间采用标准的协议进行互通,能够兼容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IP网络、移动网等技术,提供丰富的用户接入手段,支持标准的业务开发接口,并采用分组网进行传送的网络。

(二)软交换产生的背景。随着电信业务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入地改变着传统电信网络的概念和体系,电信网正面临着一场巨变,推动网络向下一代网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新技术发展。基础技术层面微电子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正在继续按摩尔定律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和业务的巨大成功正在改变世界电信的基本格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为下一代网络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市场需要。由于市场的需要电信业务的业务组成发生了根本性需求变化,这种变化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撑。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以来的100多年里,电话网的业务一直以电话业务为主,由传统的电路交换网支撑。近几年来,以IP为主的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这种传统格局,数据业务已经日趋成为电信网的主导业务,突发型数据业务需要新的下一代网络结构进行有效支撑。

在这种大环境下,软交换网络做为现有电路交换网至下一代网络的平滑过渡网络孕育而生。

(三)软交换的优势。软交换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分层的思想,把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媒体承载功能、业务功能进行了分离。软交换只负责基本的呼叫控制及其相关的一些属性,其它业务由接入设备处理。目前软交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是当前传统网络改造的首选技术。其灵活的综合接入,强大的业务提供,较高的资源利用,开放的网络接口,运营成本和网络建设的节约使软交换的优势更加明显。

(四)软交换在移动运营商网络中的应用现状。1.各大运营商都在建设软交换网络。中国的几大运营商都已经建成大规模的覆盖全国的长途软交换网,用于分流长途语音话务,并逐步将长途话音业务向软交换网迁移。各运营商长途软交换网和本地软交换网络基本是同步进行建设的,一来缓解传统本地交换网络的容量压力,二来将长途话音业务向软交换分流。

2.运营商在建设软交换网络时的步骤。运营商在建设软交换网络时大致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利用NGN 技术实现运营商长途汇接网的优化改造。长途汇接网的改造,只需关注端局的接入即可,可以不考虑用户的接入问题,工程实施难度小,对现网影响小。第二步,利用软交换技术实现替换和新建本地网的功能,软交换的本地网应用已经成为新兴运营商竞争市场和传统运营商替换老化设备和进行网络扩容的重要手段。第三步,利用软交换技术提供新型增值业务。当然,由于基础网络的差异会导致不同运营商的软交换网络建设具体方案存在差异。

图1-1基于R4的网络结构

3.移动软交换的网络拓扑结构。

上图为基于R4的核心网部分,R4网络将MSC分为MSC服务器(MSCServer)和媒体网关(MediaGateWay,MGW),实现了CS域中呼叫与承载的分离,支持信令的IP承载。

MSC Server完成R99 MSC的所有电路域控制面功能,集成VLR功能,并处理移动用户业务数据及CAMEL相关数据;与其他MSC server间通过BICC信令实现承载无关的局间呼叫控制。

媒体网关MGW是R4核心网承载面的网关设备,接受来自MSC server的控制命令,负责媒体转换、承载控制等功能。

信令网关SGW完成MTP的传输层信令协议栈的双向转换 (SIGTRAN M3UA /SCTP/IP<=>SS7 MTP3/2/1)。

4.软交换的协议结构。

图1-2

(1)软交换与信令网关(SG)间的接口使用SIGTRAN协议。信令网关完成软交换和信令网关间的SIGTRAN协议到7号信令网络之间消息传递部分MTP的转换。(2)软交换与中继网关(TG)间采用MGCP或H.248/Megaco协议,用于软交换对中继网关进行承载控制、资源控制和管理。(3)软交换与接入网关(AG)和IAD之间采用MGCP或H.248协议。

5.R4核心网主要接口。

图1-3

(1)Mc接口。Mc接口是MSC Server与媒体网关MGW之间的接口,采用H.248协议,增加了针对3GPP特殊需求的H.248扩展事务(Transaction)及包(Package)定义。(2)Nc接口。Nc接口是MSC Server之间的呼叫控制信令接口,采用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BICC。(3)Nb接口。Nb接口是MGW之间的接口,在R4核心网内承载用户的话音媒体流。

6.软交换中的主要设备SS和MG、SG的作用

(1)软交换设备(SS)。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设备的核心,它负责呼叫建立、维持和释放等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和资源控制等。兼作软交换新业务的SSP,完成智能业务触发和呼叫计费。软交换设备具备信令协议转换功能,负责完成SIP-T/SIP-I协议与ISUP协议间的转换功能。(2)中继媒体网关(MG)。MG接受软交换设备的控制,将本地网所有端局业务集中汇聚到MG上。核心功能是语音压缩和语音处理,支持语音在多编码间切换。(3)信令网关(SG)。信令网关SG提供IP网络和电路交换网之间信令映射和代码转换功能,实现软交换网络与IP网络信令的互通。

(五)软交换、IMS与NGN。软交换技术和IMS是下一代网络NGN中已有的两种比较适合的网络技术。软交换和IMS实现的目标均是构建一个基于分组的、层次分明的、控制和承载分离的、开放的下一代网络。在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漫长过程中,传统电路交换网络将逐步消亡,软交换是传统电路交换网目前来看最好的替代技术,最终基于IMS的下一代网络将融合各种网络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这三者将采取互通的方式长期共存。

(六)软交换与NGN的不同。1.软交换对移动性控制和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考虑较少。软交换主要针对电话语音业务、IP或非IP接入以及与PSTN、VOIP互通等方面考虑得较多,对移动性管理和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考虑得较少。而IMS相比较而言对数据业务方面是最有能力融合各种网络的。

2.软交换与NGN实现的业务不同。软交换技术提供的业务都是基于呼叫的各种电话业务,数据业务并不是由软交换提供。理想的NGN应该是能够提供全部业务的网络。

3.软交换与NGN实现的网络架构不同。软交换的技术是利用ATM/IP分组网进行信息传送,把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媒体承载功能、业务功能进行分离,只负责基本的呼叫控制属性,用户的接入由各种用户网关来完成。NGN除了完成软交换提供的业务外,还要提供一些应用服务器完成对数据业务的控制管理。

4.软交换与NGN网络业务的接入控制不同。软交换是网络业务的控制设备,所有的呼叫都由软交换进行连接,软交换监控呼叫的建立、通话和释放,记录呼叫的发生过程,产生计费所需的信息。而NGN的终端之间的呼叫不一定经过软交换而直接在终端之间进行,运营商的管理计费是不可控的。目前软交换技术利用IP网传送业务的组网机制还缺乏网络的控制和管理。下一代网络的承载网是一个保证质量、收费的网络,它有别于目前免费的Internet,因此下一代网络必须要作到电信级的管理和控制,才可以商用,这样运营商才能从中获得收益,用户才可以得到优质的服务,网络才能良性地运营。

(七)前景展望。本文重点介绍的是目前运营商普遍采用的R4阶段的软交换网络,R5阶段主要采用了软交换体系和IP技术相结合,引入了IMS--IP多媒體子系统的概念。在R5阶段,网络结构的功能体有了更大的变化,新增接口为网络的开放性提供了更好的拓展空间,目前3GPP R5阶段的版本标准化已完成,正在逐步商用。

参考文献:

[1]桂海源,张碧玲编著.软交换与NGN,人民邮电出版社

软交换技术研究及应用 第12篇

一、软交换技术介绍

1.1软交换的基本含义

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 通过服务器或网元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 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 使业务提供者可以自由地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结合起来, 实现业务转移。这一分离同时意味着呼叫控制和媒体网关之间的开放性和标准化, 为网络走向开放和可编程创造了条件和基础。

1.2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

软交换体系结构是目前面向网络融合的新一代多媒体业务整体解决方案, 具有层次化、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快速开发业务、集中部署业务等特点, 可以向用户提供包含PSTN话音、无线话音、基础数据、多媒体数据等各种业务。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的网络结构和标准的协议接口使软交换的网络结构具有完全的开发性。其结构可分为边缘接入层、核心传送层、控制层和业务应用层。

(1) 边缘接入层

负责将各种不同的网络和终端设备接入到软交换, 并将各种业务量进行集中, 利用公共的传送平台传送到目的地。接入层的设备包括各种不同的网络、终端设备, 以及各种网关设备。这些网络或终端设备可以是PSTN、移动网络、各种IP电话终端及模拟终端等, 它们通过不同的网关或接入设备接入核心网络。

(2) 核心传送层

对各种不同的业务和媒体流提供公共的传送平台。大多数采用基于分组的传送方式, 目前公认的核心传送网是IP网或ATM骨干网。

(3) 控制层

完成呼叫控制、路由、认证、资源管理等功能。其主要实体为软交换设备。比如华为的SOFTX3000。

(4) 业务应用层

在呼叫控制的基础上向最终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 同时提供业务和网络的管理功能。业务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实体包括应用服务器、特征服务器、策略服务器、AAA服务器、目录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SCP、网管及安全保障系统。

1.3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1) 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

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它为基本呼叫的建立、保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和处理功能。

(2) 业务提供功能

从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的过程中, 软交换必须提供PSTN交换机提供的全部业务, 即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同时, 还与智能网配合提供智能网业务。

(3) 互通功能

软交换的互通功能非常强大。它可以实现分组网与现有七号信令网的互通;信令网关与智能网互通, 为用户提供多种智能业务;可以通过采用H.323协议实现与现有H.323体系的IP电话网的互通等。

(4) 资源管理功

该功能就是对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集中的管理, 如资源的分配、释放和控制等。

(5) 计费功能

软交换应具有采集详细话单及计次话单的功能并送到计费中心进行分拣。

(6) 地址解析、路由和鉴权认证功能

将管辖区域内的用户、媒体网关信息送给认证中心进行认证与授权, 以防止非法用户或设备的接入, 并完成E.164地址至IP地址、别名地址至IP地址的转换功能, 同时也可完成重定向的功能。

1.4软交换的基本要素

(1) 开放的业务生成接口

软交换提供业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API与“应用服务器”配合以提供新的综合网络业务。它还能够提供INAP与智能网中已有的SCP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

(2) 综合的设备接入能力

软交换可以支持众多的协议, 就是方便对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进行控制, 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投资并充分发挥现有通信网络的作用。

(3) 基于策略的运行支持系统

软交换采用了一种基于策略的方式来完成运行支持系统的功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对网络特性进行实时、智能、集中式的调整和干预, 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5软交换所使用的主要协议

软交换体系涉及协议非常多, 包括MGCP、H.248、SIP、INAP、H.323等。下面对几个主要的协议做简单介绍。

(1) MGCP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希望将以软件为中心的呼叫处理功能和以硬件为中心的媒体流处理功能分离开, 放在软交换与媒体网关之间。但是H.323和SIP协议不能解决该问题, 所以就有了MGCP协议。在软交换系统中, MGCP协议主要用于软交换和媒体网关或软交换与MGCP终端之间的通信。MGCP是软交换、媒体网关、信令网关的关键协议, 它使IP电话网可以接入PSTN, 实现端到端电话业务。

(2) H.248

H.248协议是在MGCP协议的基础上, 结合其他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特点发展而成的一种协议。该协议主要用于软交换和媒体网关或软交换与H.248终端之间的通信。其功能就是将呼叫和承载连接进行分离, 通过对各种业务网关的管理, 实现分组网络和PSTN网络的业务互通。

(3) SIP

在软交换系统中, SIP协议可以用于软交换与SIP终端或SIP网络、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的互通。SIP协议简单、灵活, 很容易增加新业务, 扩展性强。

二、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1) 软交换应用于端局即语音直接接入业务。

针对拥有庞大的、完善的本地IP网络, 但没有本地PSTN端局这样的网络, 采用软交换网络接入用户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因为本地PSTN端局的覆盖范围有限, 并且用户线布放的工程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 而且成本较高。因此, 可以在用户端设置IAD设备, 利用已有的小区宽带IP网络连接到软交换IP网络, 完成各个IAD与软交换机和其它媒体网关设备的连接, 即实现了本地电话机的接入。

(2) 软交换应用于汇接局或长途局即语音转接业务。

该功能实际上就是利用软交换网转接PSTN端局之间的语音业务, 而软交换网本身不直接接入语音终端用户, 此时的软交换网的功能类似于PSTN中的汇接局或长途局的功能。如果只提供与PSTN相同的语音转接业务, 则不需要单独的应用服务器, 此时呼叫控制和业务的实现都是由软交换机负责完成。

三、软交换的优点

(1) 由于软交换的呼叫控制功能和具体的业务是分离的, 而且它还采用了开放式程序接口, 所有它可以灵活地引入新业务, 这样既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又降低了引入新业务的周期和成本。

(2) 与老式电路交换机从成本上相比较, 软交换的成本比较低。软交换采用的是开放式平台, 在该平台上开发能够很容易、很迅速加入各种网络的新业务, 因为软交换采用的是普通PC机的器件, 所以与电路交换机在成本上的相比, 软交换就占据了较为明显的优势。

(3) 软交换的互通性好。其原因就是软交换采用的是开放式标准接口, 很容易和不同类型的网关设备和交换设备进行通信。

(4) 软交换配置灵活, 功能块可以分布在整个网络中, 也可集中起来, 并且物理位置也可以是分散的, 减少了网络建设成本和运输成本。

四、结束语

软交换技术纵多的优势决定了软交换技术将是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性技术。虽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的通信系统在网络开放性和可编程方面迈出了很大步, 它代表了网络发展的方向。并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它将成为未来交换机的发展方向。

摘要:论文主要从软交换提出的必然性、软交换的概念和主要功能、软交换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协议、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实际运用及软交换的优势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软交换,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

[1]赵慧玲, 叶华等编著.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体系探讨下一篇:遥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