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流程蓝图范文

2024-05-17

业务流程蓝图范文(精选7篇)

业务流程蓝图 第1篇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物流被视作除生产和销售之外的“第三利润源”。就国内外发展趋势而言, 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把“物流”活动外包出去, 专业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商应运而生。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 可以为企业带来物流成本降低、物流能力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等优势。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非常可观, 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 传统物资流通企业、外资物流巨头、私营物流企业构成了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主体, 物流业已取得了长足发展, 其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日趋增大。对于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 物流服务本身是企业的产品, 服务是物流企业的根本。物流企业只有通过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才能有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 我国物流企业存在服务意识薄弱, 服务能力有限, 缺乏完善的服务评价指标和规范的服务标准等问题, 导致客户服务满意度较低, 阻碍了行业的健康成长[1]。究其根源, 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并未从服务科学的角度充分认识物流服务, 对物流服务的特征、流程及其规律、物流服务传递与接触等缺乏科学认识, 影响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运营的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改善。

物流企业非常重视客户满意这一企业生命线, 但往往仅通过顾客满意度调查和分析了解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物流业务流程缺乏科学理解和可用的分析工具, 同时物流运作跨部门、跨地区的运作特征, 决定了企业很难找到物流服务改善的根本性途径。服务蓝图技术能将服务过程以形象化的图表加以描述, 帮助物流企业认识服务过程中的所有服务工作、决策内容、资源流动、顾客互动、服务顺序等, 提高员工对服务内容、流程、规范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改善内部员工满意而对外部顾客产生积极影响, 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本文运用服务蓝图概念, 以快递物流业为分析对象, 分析优化物流服务流程的策略。

1 服务蓝图的基本概念

起源于美国的服务蓝图技术作为服务质量管理领域一个极为重要和常用的基础工具。G.Lynn Shostack (1987) 和Jane Kingmam-Brundage (1989) 等将工业设计、决策学、后勤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科的有关技术应用到服务设计方面, 为服务蓝图法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3]。服务蓝图是一种基于流程图的服务设计工具, 它将服务过程合理分块, 再逐一描绘服务系统中的服务过程、接待顾客的地点以及顾客可见的服务要素, 是解决服务叙述不完整、过度简化、描述偏差和解释困难等问题的方法论 (Shostack, 1992) [4]。

完整的服务系统可以分为三大要素, (1) 服务形成的步骤与工作内容 (service process) , (2) 执行每项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mean) , (3) 提供给顾客的服务感知 (evidence) (Shostack, 1987) [2]。Zeithaml和Berry (2000) 以此三要素构建了服务蓝图示意图[5]。服务蓝图由4部分构成:3种行为 (顾客行为、服务人员行为、支持活动) ;连接行为的流向线;分割行为的3条分界线 (顾客与服务组织间互动线、可视分界线和内部互动分界线) ;有形展示 (蔺雷和吴贵生, 2008;田志友和王浣尘, 2006) [6,7], 如图1。

“顾客行为”描述顾客在采购、消费和评价服务质量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表现的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前台服务员工行为”是服务体系中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 并能够被顾客看得见的员工行为。“后台服务员工行为”是发生在服务体系的后台、顾客看不见的员工行为, 主要是为前台员工提供技术、知识等保障的服务, 必要时也可为客户提供直接服务。“内部支持活动”涵盖了所有保障服务体系正常运行的辅助工作, 主要是为前后台服务员工提供后勤服务。在有些服务业, 顾客满意的决定因素在于内部支持活动, 而前后台服务仅仅是顾客满意的影响因素, 如本文所研究的快递物流服务。

服务蓝图技术主要用于描绘服务体系, 寻找并确定关键的服务接触点。该技术从顾客的角度看待服务过程, 通过对服务流程、顾客行为、服务企业员工行为以及服务接触、服务证据等方面的描述, 将复杂、抽象的服务提供过程简单化、具体化。服务蓝图不仅能用来分析和改善现有服务过程, 还可以用来开发一套新的服务流程, 因此服务蓝图在服务开发的设计和再设计阶段具有显著的现实应用价值。因此,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 建立物流活动的服务蓝图, 有利于不同物流环节的运作人员立足客户角度分析问题, 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物流活动工作流程, 有利于让全体人员把自己的工作与其他环节工作联系起来, 另外还有助于明确物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和协调性, 从而职责更加明确, 提高工作效率 (林俊宏, 2006) [8], 提高物流运作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台湾地区货运企业都拥有一套完整的服务流程控管系统, 以理清作业程序和标准, 提供更方便与顺畅的服务, 提升客户满意度, 这也为内地物流企业开展服务蓝图设计、优化服务流程提供了借鉴。

2 物流服务与快递物流服务

《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 (GB/T19680-2005) 对物流服务的定义为:物流供应方通过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管理等基本功能的组织与管理来满足客户物流需求的行为。从服务科学的角度来看, 物流服务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同时又具有消费性服务的特征。一般而言, 物流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分割性、不可存储性、异质性、不稳定性等一般服务业的特征 (Heskett, 1987) [9]。但物流服务流程与传递相对一般的消费性服务要复杂, 因为, 物流服务还要与商流紧密结合、服务网点分散且联系紧密、服务传递过程涉及不同主体 (甚至是跨地域的主体) 、需要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合作等, 这些原因使得第三方物流服务运作与传递需要关注更多的过程主体。

快递物流服务 (Express logistics service) 是在约定的货物交付时刻表的限定下,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货物运输代理企业以“门到门, 或桌到桌”的服务方式实现的一种货物运输服务, 快速货运特别适宜于异地用户, 可以增加货物的时空价值, 其服务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迅速/节省时间。快递物流作为一种高端物流服务方式, 是运输业中最快捷、最周到的服务形式, 体现了一个地区物流业发展程度。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以处理文件、资料、图纸、贸易单证等为主的函件快递和处理样品、高附加值物品、社会活动礼品和家庭高档商品等为主的货物快递这两种方式并同时得到发展。快递物流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第三方物流形式之一, 涵盖了物流订单处理、集货、运输、分货、装卸搬运等环节, 是第三方物流的典型, 也是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市场化程度较深的细分行业。

快递物流服务作为复杂程度较高的第三方物流形式, 其运作目标是建立对时间性有较高要求的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 运作必须基于先进的管理基础和管理手段[10]。 (1) 快递服务的基本特点首先体现在快速和灵活方便两方面, 这就要求快递运输必须具备完成长途运输的快速运输工具和负责集散货物、分发、派送的小型运输工具, 主要是飞机和各种类型的专用汽车。另外, 在货源集散地, 尤其是各公司经营区域的中心地区, 快递公司必须设置专用集配、中转和控制中心, 配备有大型仓库群、电脑中心、控制和指挥中心、客户服务中心、运输工具存放中心等设施。 (2) 快递物流服务要求完善的信息系统, 进行全面信息化建设。快递物流服务必须及时、准确地接收顾客信息、快速处理单证、货品全程跟踪、随时解答顾客查询等。快递公司只有配备先进的计算机与通讯网络、能够满足和实现各种个性化的、特殊的快递服务需求的特有软件和硬件功能才能满足顾客需要。20世纪的最后10年, UPS在电子技术方面共投资了110亿美元, 不仅实现了对包裹运送的每一步紧密跟踪, 而且使其在电子商务大潮中占据有利地位。 (3) 快递物流服务由于比传统物流服务更多地面向个体客户, 顾客接触多, 差异化大, 必须不断优化服务功能。快递企业间的相互竞争更要求各企业提供最优良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 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函件快递桌到桌服务水平和物品快递的门到门水平, 如FedEx创立的“翌日快递”使FedEx确立了在美国快递业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 服务功能还呈现出向多样化发展, 向综合物流发展的趋势, 逐步与其它物流形式相结合。

3 物流服务蓝图:以快递物流为例

服务业的本质特征要求物流企业拥有一套完整的服务流程控管系统, 以理清作业程序和标准, 提供更方便与顺畅的服务, 提升客户满意度。但由于物流服务本身的特征, 使得管理者在建构物流服务流程时难以全面、完整地表达服务流程。目前, 大部分的物流企业要么仅仅依靠经验进行物流过程运作, 要么仅仅有简单的流程图表, 对集货、卸货、搬运、运输、分货等主要物流环节进行简易说明, 至于包含其中的作业细则往往靠经验进行运作, 或者通过师徒制加以传承, 现场员工难以准确把握具体的流程准则和要求, 这也是造成物流服务质量缺陷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包括快递企业在内的物流企业积极运用服务蓝图技术优化服务流程, 提升物流效率和顾客满意度。

服务蓝图的开发涉及许多企业职能部门和顾客信息, 图2是建立服务蓝图的步骤。

根据对快递物流服务的分析, 整个快递服务蓝图被3条线分成4个部分, 如图3所示。顾客及其行为部分是顾客根据快递公司的订单处理程序, 所采取的电话下单、网络下单及其他下单行为及其相互作用;前台服务员工行为主要是快递公司员工上门取件和上门送货活动, 这一部分是“企业——顾客”接触的主要部分;后台服务员工行为则是快递公司为前台员工提供支持的活动, 如订单处理、顾客单据、服务费用处理等;快递企业内部支持活动主要包括集货、运输、分货、配送等环节, 是快递物流质量的决定性环节。

图3是简化的快递物流服务的服务蓝图, 只保留了服务中最基本的步骤, 并且是抽象化的理想情况, 但该图也描述了快递物流服务的基本过程。从整体上看, 快递物流服务过程包括订单处理作业、集货作业、运输作业、分货作业和配送作业。从顾客角度看, 快递物流服务包括3个步骤:下订单 (通过电话或网络) 、交付包裹 (快递公司前台员工上门收取) 、收取包裹 (快递公司前台员工上门送达) 。对快递物流公司而言, 与顾客紧密接触的是订单接线员、网络订单确认人员、上门收件员和上门送货员。在这3个环节的有形展示是影响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订单处理环节的有形展示主要为语调、语气、网上订单表格等;上门收货和上门送货环节的有形展示主要为:员工语调、语气、制服、车辆、终端设备 (射频设备、电脑等) 、包装袋、单据等。

顾客并不关心可视线背后的复杂运作过程, 尽管这里的复杂运作正是快递公司服务质量的核心, 为了保证可见部分的顺利进行, 不可见的内部服务必不可少。同时, 快递服务蓝图是可以调整的, 图中的任何步骤都可以进一步细化与深入。例如, 若快递公司发现分拣环节耗时过长而导致快递延迟时, 就会对这一环节进一步细化以解决出现的问题。

4 基于服务蓝图的快递物流服务优化

通过图3的快递物流服务蓝图, 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快递企业与顾客的服务接触过程, 同时, 也展现了快递企业的服务运作流程, 相应的负责人及不同员工之间的服务对接也十分清晰。运用服务蓝图, 优化快递物流服务流程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能改善快递物流服务传递和服务质量水平, 对其他物流企业运作也具有借鉴意义[6]。

4.1 业务过程优化

业务过程分析是服务蓝图的功能之一, 是根据不同目的、采用不同阅读方法, 对顾客行为、员工角色、不同要素组合以及服务再设计的分析。就快递物流服务而言, 服务蓝图有助于快递企业全面了解服务流程, 帮助企业进行服务传递过程设计和再设计。 (1) 从左到右阅读服务蓝图, 了解顾客对快递服务过程的观点, 关注服务的产生、顾客的选择、顾客参与程度、服务的有形展示等, 可以跟踪顾客行为部分的事件; (2) 集中于可见性服务线, 水平阅读服务蓝图, 可以了解快递企业员工的角色, 关注业务过程是否合理、有效, 哪些员工与顾客直接接触以及如何接触, 不同员工之间是如何合作为顾客提供服务等; (3) 纵向阅读服务蓝图, 了解不同员工的主要作用, 幕后支持活动有哪些, 不同员工和部门之间的服务连接等, 以了解快递服务过程不同因素的组合或员工的位置。通过以上三方面的业务过程分析, 全面阅读服务蓝图, 了解快递服务过程的复杂性及如何进行改变, 从顾客角度观察什么变化会影响企业员工和其他内部过程, 分析有形展示是否与企业快递服务目标相一致, 发现并解决服务过程中的关键点, 推动快递企业物流服务传递过程设计和再设计。

4.2 基于关键点分析的快递流程优化

服务蓝图中的关键点是指对服务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环节, 包括决策点、失败点、顾客等待点和体验点。决策点是指需要员工判断、选择和决策的环节, 比如是否接受订单、是否收取包裹等, 提高决策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 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判断决策能力; (2) 通过授权增加员工提供服务、处理顾客问题的自主权。失败点是指容易引起顾客不满的环节, 可能发生于整个服务过程中的每个行为步骤上, 就顾客感知而言, 所有与顾客直接接触的环节都很容易造成服务失败, 如订单处理员工态度生硬、网上订单复杂等。企业要通过加强审查和监督, 尽量减少服务失误的出现。服务等待点是指容易造成顾客长时间等待的环节, 发生在顾客消费行为事件上, 对快递物流来说, 一般发生在上门收货和上门送货环节, 可能是由服务员工、其他顾客、服务系统容量等原因造成。体验点是指有可能增加或强化顾客美好感受的环节, 就快递服务而言, 订单环节、上门收货和上门送货环节都是顾客重要的体验点, 企业应在可能的体验点进行针对性设计, 以提升顾客感知满意度。

4.3 快递服务流程的整体优化

服务蓝图的实质是对服务流程的一种“二维描述”, 横向按照服务流程的顺序安排, 所有的快递服务业务所涉及的元素全部按照流程的顺序排列;纵向表示服务提供过程中涉及到的职能部门及其相互关系, 可以清楚地展示快递的客户服务部门、集货部门、运输部门、分货部门与配送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流程。通过服务蓝图, 不但可以形成对整个服务提供过程的明确认识, 而且可以清晰地确定服务传递过程中影响服务质量的内外部服务接触点, 从而便于确定参与服务质量评价的主客体。通过服务蓝图可以建立快递企业内部运行绩效标准, 确立不同环节应达到的标准, 便于分析不同环节对服务成功的贡献和服务失败的责任, 发现服务传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失败点, 有利于企业加强对快递服务流程的全面控制, 提高服务质量。

5 小 结

快递物流的本质是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需要关注快递服务流程与服务传递过程。通过建立快递物流服务蓝图, 为优化快递物流服务流程提供了一个视角。快递物流服务蓝图的建立为快递物流业务流程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快递物流企业可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 对其他具体物流业务的整体、局部进行设计, 甚至可以将一个服务细节放大制作成新蓝图进行分析, 也就是说小到一个服务点都可利用蓝图技术进行设计, 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提高快递物流业务流程运作和服务传递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对快递物流服务蓝图的分析同样能应用到其他物流服务领域, 为推动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改善和竞争力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琪.基于服务科学的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4) :55~58

[2].Shostack, G.L.Service positioning through structuralchange[J].Journal of Marketing, 1987, 51 (1) :34~43

[3].Kingman-Brundage, J.The ABCs of Service SystemBlueprinting[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9, 18 (4) :36~44

[4].Shostack, G.L.“Understanding services throughblueprinting”, in“Advances in Services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R].edited by Schwartz, T.A., Bowen, D.E.and Brown, S.W., JAI Press, Greenwich, CT, 1992:75~90

[5].Zeithaml, V.A.and Berry, L.L.Service Market-ing:Integrating Customer Focus across the Firm[M].NewYork:McGraw-Hill, 2000:21~46

[6].蔺雷, 吴贵生.服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21~135

[7].田志友, 王浣尘.解释结构模型在服务蓝图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3 (4) :46~51

[8].林俊宏.以顾客价值层及模式为基础构建顾客价值管理架构[D].台湾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2006

[9].Heskett, J.L.Lessons in the service secto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7, 65 (2) :118~26

业务流程蓝图 第2篇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制冷、供热、水处理和传动控制制造业跨国公司, 丹佛斯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0年的时光。从开始在中国的一栋租用办公楼, 到如今遍布全国的13个销售办事处、8家法人实体及3个生产基地, 丹佛斯不仅在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也见证了20年来中国冷链行业的发展历程。直至2015年, 丹佛斯中国区销售额已名列全球第二, 中国区员工数量名列全球第二, 成为丹佛斯全球最大的采购市场。同年, 丹佛斯发布“第二家乡市场2.0”发展战略, 展示出丹佛斯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 以及在未来深耕中国的决心;从其认真、积极地参与亚洲生鲜配送展、中国制冷展等一系列本土专业展会中可见一斑。在2016年6月14~16日上海举办的亚洲生鲜配送展上, 丹佛斯将为观众带来怎样的产品?对冷链行业发展有哪些独到见解?为此, 本刊记者采访了丹佛斯制冷事业部业务发展经理焦岩女士。

记者:丹佛斯将在本届亚洲生鲜配送展上带来针对哪些市场的产品?对展会效果又有怎样的期待?

焦岩:丹佛斯一直致力于积极关注食品在全生命周期范围内的加工、储藏和运输等过程中的品质控制。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 业内对于小、微型冷链装备的需求越来越大, 衍生出与此配套的“微仓+宅配”的发展模式。丹佛斯根据市场需求, 针对当前生鲜行业的发展现状, 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一套独特的分拣配送中心制冷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的模块化设计理念能够很好的满足快速装配, 易于拆除, 便于扩展的现实需求, 具有高度灵活性, 可以有效提升客户对生鲜配送的购物体验。除此之外, 该方案还具有安全、节能、高效的特点, 并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形成集成化规模化的综合控制, 简化系统的操作维护需求, 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运行。

亚洲生鲜配送展是业内专业的行业展会, 近年来愈发受到行业内专业客户的关注。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 推动冷链行业的发展, 真正可以帮助冷链客户实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目标, 在保障提供高品质食品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节能。

记者:今年年初, 我国由于经历寒潮, 导致大蒜价格波动较大。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冷链、冷库设施建设的短板, 您认为我国在冷库建设方面存在怎样的问题?

焦岩:冷链行业涉及到食品、医疗保障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从该事件中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冷链不完整、断链现象突出、自动化程度较低等诸多问题, 需要着重发展。中国的生鲜冷链行业中, 完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丹佛斯自身发展的重点所在。我们将通过“社会责任”、“创新”、“客户导向”等方面来完善冷链环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单从冷库方面来讲, 凭借着在制冷行业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 丹佛斯能够为冷库提供全套智能化解决方案, 让压缩机组和末端冷库部分不仅可以安全稳定地工作, 通过系统整合后还能更好地发挥优势, 实现节能, 大大提高自动化水平。2015年, 丹佛斯为湖北武汉梁子湖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打造了湖北省自控水平最高的节能型低温冷库, 应用丹佛斯全自动热气冲霜解决方案和电子式液位控制解决方案, 实现了热气融霜、液位控制等应用的全自动控制。热气融霜自动控制解决方案中:丹佛斯ICLX两步开启式电磁阀的使用可有效避免人为误操作;OFV溢流阀的使用, 很好地控制了合理的冲霜压力且有效缩短了冲霜时间;而丹佛斯多功能组合阀ICF (制冷供液管路和热气管路) 的紧凑型设计不仅为系统节省了大量的空间, 同时也将氨泄漏风险率大幅降低。在实现使系统更加安全、紧凑和美观的同时, 便利了后期的维护和保养。此外, 可远程监控及调试的高精度液位控制方案 (AKS4100U+EKE347+ICM+ICAD) 的使用也使得储液桶内的液位可实现远程监控, 进一步保证制冷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记者:丹佛斯于2014年提出了“创想未来”的概念, 彰显其在冷、热制动行业的前瞻性。在中国的制冷产业方面, 丹佛斯认为中国未来会如何发展?

焦岩:“创想未来”, 即创未有, 见未来, 指的是在基础设施、食品、能源与气候等方面, 承诺品质、可靠性与创新。以食品行业为例, 以更高的效率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食品, 这是全球食品行业链的潜力所在。预计到2050年, 全球食品行业链的生产能力, 要比世纪初提高60%以上。这就意味着, 全球在提高食品质量、减少浪费和降低能耗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中国的“十二五”冷链规划至今, 中国政府一直对冷链发展给予高度的关注, 引导扩大新技术在冷链建设方面的应用, 完善物流配送环节, 提高现有冷库的自动化管理水平, 让整个冷链行业更加成熟。

随着我国“互联网+”政策的推进, 冷链行业也开始迈向物联网化和智能化。“互联网+冷链物流”就是把互联网的一整套现代技术, 包括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 应用到冷链物流行业,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供应链网络和资源进行优化和规划, 以提升对需求和供给预测的准确性, 实现供应链成本的可预测、可计算、可分析、可控制, 从而大幅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降低物流成本。

丹佛斯自进入中国以来, 在冷链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一直致力于把国外的新技术新产品等成熟的解决方案带到中国, 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冷链、医药冷链等行业, 普及全智能移动互联平台和服务, 帮助配送中心实现运输、储存和使用全过程全覆盖。

丹佛斯期待能看到更多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 推动冷链行业的发展, 真正可以帮助冷链客户实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目标, 在保障提供高品质食品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节能。

共绘会计强国蓝图 第3篇

会计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我国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参与跨国合并、上市、重组联合, 进行多元化投资, 需要防范和规避境外经营风险;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曲折复苏的大背景下, 我国国内相当部分企业经营压力增加, 长期存在的管理粗放、单纯依赖投资拉动增长的问题暴露无遗, 寻找经济发展的新着力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此时, 会计工作尤显重要, 在参与决策、制订预算、资金成本管理、会计核算、防范规避风险、内部控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现会计强国的目标需要继续完善会计标准建设。加强会计标准建设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从2007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发布实施开始, 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会计、审计、内控和信息化四大会计标准系统为主体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 还将尽快梳理规范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改变我国多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存的局面, 继续完善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内部控制规范体系、XBRL国家标准、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动会计法规制度的贯彻实施,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实现会计强国的目标需要持续跟踪会计人才培养。作为会计工作主体的会计人员, 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管理型人才, 从新中国建立后的数百万发展到如今的1400万人, 从数量和规模的“大”向内在能力全面提升的“强”转变, 也是实现“会计强国”目标的重要课题。加快我国不同级次会计人才培养和发展, 完善不同级次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 不断提升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有利于会计改革事业顺利推动, 有利于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会计人才能力建设, 健全和完善我国不同级次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体系, 培养和造就扎实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 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进会计改革事业的战略需要。

实现会计强国的目标需要提升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会计理论研究是推动会计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需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与会计相关的重大问题, 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在未来一段时间若要成为会计强国, 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还应从引入发达国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取经时代”进入到“造经时代”, 立足我国经济发展中丰富多彩的会计实务需要, 为国际同行提供既具有国际化又有中国“地方风味”的高水平理论成果与实务经验, 从而使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成就融入国际社会。

实现会计强国的目标需要培育中国会计文化, 树立中国会计精神。中国的商业文明, 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会计的渊源、会计文化、会计历史。会计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进行提炼和解读, 我国会计文化可以浓缩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诚信是核心, 除此之外还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与独特魅力。先进的会计文化有春风化雨的作用, 不断推进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进一步发挥会计工作的独特作用,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绿色转型绘发展蓝图 第4篇

我国炼油工业将顺应新常态的要求, 调整结构, 做好从过去的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转变, 继续大力化解过剩产能;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 依靠科学发展、技术创新、工程创新、管理创新, 将炼油工业由大做强, 引领新常态。预计2015年底, 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7.3亿吨, 比上年增长3.3%。我国汽柴油在正式进入国Ⅳ时代的基础上, 将开启新一轮向国Ⅴ、国Ⅵ标准的进军。

炼能增速将放缓化解过剩需更努力

“十三五”时期, 我国炼油能力增速较“十二五”将有所放缓, 但仍保持一定增势。根据目前各炼油企业在建、拟建及规划的炼油项目及实际建设进度情况测算, 预计2020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超8亿吨;此外预计还有超1亿吨的炼油能力拟推迟至“十四五”时期投产。未来成品油消费量增速也将放缓, 虽然“十三五”时期炼能增速放缓, 但炼油能力的绝对增长量仍较大, 加上气替代、电替代、煤替代、生物替代等能源增加, 亚太地区炼能总体过剩, 中东炼能持续增加将对亚太出口油品等的影响, 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炼油能力过剩的问题将更为严重。我国炼油企业必须认清形势, 大力淘汰落后炼油能力, 调整优化存量, 确保我国炼油工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十三五”时期, 中石化、中石油仍是我国炼油行业扩能的主要力量, 但随着地炼和民企调整后的新发展, 市场主体多元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中石油将与中俄、中缅、中哈及海上四大战略通道建设进度相协调, 适度有效地建设昆明、天津东方等大炼油项目。中石化将继续推进中科大炼油、曹妃甸石化等重点项目, 做强做优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中国海油、中国化工、中国中化等大型国企也有计划扩能, 加上部分具备资质的民营企业获得原油进口权并走向规模化, 神华集团等煤炭央企新的煤制油项目投产, 共计约有15个的新建及改、扩建炼厂项目拟继续推进。

按照制定的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山东地炼将在缩减落后炼油能力至少1200万吨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调整炼能存量, 预计山东地炼平均规模、炼能利用率以及高标准的油品生产能力都将有所提高。

同时, 随着我国与俄罗斯、科威特、委内瑞拉等资源国大型炼化项目合作的深入发展, 外资在华权益炼油能力将呈上升趋势。国内新建大炼厂中有昆明石化、中科湛江大炼油、中委广东揭阳石化以及中俄天津东方石化等中外合资项目, 昆明石化及中科大炼油正在加紧建设, 揭阳石化及东方石化也在积极推进中, 其主要油源来自资源国合作方, 项目建成后外资在华的权益能力将从目前的824万吨/年陡增至4000万吨/年以上, 约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6%。

由此可见, “十三五”时期, 在炼油能力过剩严重的形势下, 国内炼油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竞争将明显加剧。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 根据我国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以及国内油品需求、资源禀赋和亚太市场的形势, 除非增加更多的成品油净出口, 否则8亿多吨的炼油能力将可能是我国炼油工业规模的上限, 未来炼能增长的空间有限, 将少于过去的快速增长期。因此, 炼油企业必须坚决调整优化压缩炼能存量, 加强宏观调控, 打破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主义, 果断、坚决而又妥善地淘汰落后产能, 化解产能过剩;同时要严格控制投资投产节奏, 既要避免投产过分集中, 也要避免出现局部地区扎堆建设, 使布局出现新的不合理的情况;还要切实做精做好控制增量, 严把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关, 支持一批先进的现代化炼化一体化大项目的建设, 使其成为中国炼油工业的坚强支柱, 不能因噎废食。

七大基地将形成布局将进一步优化

据国家发改委即将出台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 我国石化产业布局将形成两大区域、三大领域和七大基地。其中, 两大区域是指石化产业布局基本要形成东部地区以石油化工为主、西北部地区以煤化工为主的局面, 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三大领域是指方案圈定了炼油、乙烯、芳香烃三大类石化产品;七大基地是指打造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七大石化产业基地, 建设能源通道, 完善陆上能源进口通道, 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化, 继续推动煤制烯烃、芳香烃等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因此, 未来我国炼油行业将据此形成七大基地, 这些基地均规划有“十三五”期间投产的大型炼化项目。

同时, 随着昆明石化、中科大炼油等南方大炼厂的建成, 我国“北油南运”的炼油格局在“十三五”期间将有所改变, 物流平均运输距离将有所缩短, 炼油能力与市场将有更好的匹配。目前, 炼油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 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布局重点将进一步向进口原油运输便利、市场需求集中以及主要资源地区转移, 进一步优化炼油布局。因此, 在产能相对过剩的地区, 要限制新建炼油项目;在油品消费集中的地区, 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和率先实现油品质量升级;要适度发展中西部核心区, 配合“一带一路”建设, 完善沿边地区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 到2020年, 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炼油能力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预计将合计增加炼油能力4000万吨左右, 与当地的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发展;东北地区炼油能力所占比例将进一步下降。但预计到2020年, 华中、西南两个地区仍将存在一定的市场缺口, 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仍将是重要的成品油外输地。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未来几年新建和扩建项目较多, 产能增长迅速, 能满足当地成品油的需求, 形成供需大致平衡的局面。

搞好油品质量升级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十三五”时期, 油品质量升级仍将是我国炼油工业转型升级要做的一件大事。国Ⅴ汽柴油标准将提前至2017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东部11省市将自2016年1月1日实施。该标准总体上与现行欧洲标准水平相当, 主营炼厂将在国家规定的升级时间前使所属炼厂全部提供高质量油品。国Ⅴ标准汽柴油的硫含量质量指标将降至10微克/克, 其他指标也有更高要求。这给炼油企业带来了装置改造、工艺改进、投入增加的巨大压力。据最新消息, 国家正抓紧启动国Ⅵ汽柴油标准, 拟于2019年实施。若如此, 则任务更紧、压力更大。

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绿色循环发展也是炼油业“十三五”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史上最严环保法已于2015年初开始实施, 环保压力进一步增加。目前, 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全球比已从1990年的10%升至现在的接近25%, 而根据2014年11月中美双方共同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企业减排任务加重。

我国炼油业既是能源的生产大户, 也是能源的消耗大户和废气、废水排放大户, 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今年以来, 国家加大了对废气废水防治的力度, 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对环保问题的处罚力度明显加大, 这对我国炼油业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十三五”期间, 炼油业将不断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能量系统优化技术的研发利用, 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应用, 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产能, 同时采用清洁化生产工艺, 使“三废”排放满足新的环保法规的要求, 使能耗、物耗、节能减排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推进清洁生产、绿色生产, 从生产过程、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车用汽柴油标准从国Ⅳ标准升至国Ⅴ标准, 也将至少实现10%和7%的氮氧化物减排, 对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简称“一带一路”) 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 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面。炼油业如何配合这一国家战略, 化解国内炼油能力过剩, 加快炼油业“走出去”步伐值得深入思考。

“一带一路”涵盖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多个合作区, 涉及18个国家69个油气合作项目, 截至2013年底, 累计总投资687亿美元, 占海外总投资的近45%。2013年, 我国从“一带一路”进口原油5800万吨, 占原油进口总量的1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炼油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成品油自给程度不尽相同。中亚地区炼化工业基础薄弱、规模不大;俄罗斯炼油能力虽工业规模较大, 但设备、技术较为陈旧, 亟须改造升级换代;中东地区为发展多元化经济, 正在进一步发展炼油能力, 需要得到国际先进技术的支持和稳定的市场;东南亚、南亚部分国家炼油业已具相当规模实力, 但也有一些国家较为落后, 尚处于初始或萌芽阶段。

总的说来,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炼油行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的良好机遇, 有利于化解国内过剩产能、提升炼油行业生产经营效率, 在互利共赢基础上, 促进“一带一路”原油加工带的建设。我国炼油工业经过新中国成立65年来的发展, 现已形成了从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到生产炼制、储运销的完整体系, 并已具备较强实力和成套技术, 应能在“一带一路”原油加工带建设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结构调整需深化创新驱动是关键

原油品质结构和新常态下油品需求结构与品质要求, 在未来均将有新的变化, 这些都给炼油业提出了继续调整优化装置工艺结构与组合、调整产品结构的更高要求。总的说来, 未来我国重质原油进口量将较大, 国内石油探明储量的品位在不断下降, 低渗、超低渗、超稠油储量所占比例不断加大。除新建大型炼油项目外, 我国多数炼油企业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存在装置系列多、单系列规模小、装置构成复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能耗较高、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 先进产能明显不足。我国炼油企业数目较多、规模大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行业内无序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些因素也制约了装置技术水平及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上种种情况表明, 我国炼油业仍需进一步深入进行结构调整。

随着多个大型新建或改扩建炼厂的投产及部分中小炼厂的改、扩建建成, 预计到“十三五”末期, 中石油、中石化的炼厂装置平均规模将分别提高到851万吨/年和936万吨/年, 全国炼厂的装置平均规模将提高至450万吨/年左右。未来我国新建的千万吨级炼厂都将配套建有百万吨级乙烯装置。随着这些大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 我国装置的大型化程度、进口原油加工能力、炼化一体化的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进而促进大型炼化基地的建设与发展。随着新型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的快速发展, 传统炼化一体化模式正面临新的挑战, 并将可能出现煤、气、油、炼、化综合一体化的新模式雏形。未来要借助千万吨级炼油厂和大型乙烯工程改、扩建及新建项目, 加强公用工程系统的优化整合, 实施炼油化工产业链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升资源使用价值, 降本增效, 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实现炼油化工的协同发展。

尽管我国炼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外差距在缩小, 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未来, 我国炼油工业将坚持创新驱动, 根据国情和实际需要, 着重开发应用与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多更好生产清洁油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原油加工适应性、提质增效升级相关的适用工艺生产技术, 着重开发节能减排低碳绿色适用工艺生产技术, 完成世界规模炼油装置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使之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关注替代能源与其融合发展

近年来, 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兴未艾, 相信随着技术的突破和相关基础充电设施的建设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国内“电替代”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天然气汽车行业也将有新的较快发展, 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和加气站数量将较快增加, 天然气替代车用燃料用量将较快上升。而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到2020年,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的年替代量将达到1000万吨成品油, 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目前多个以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生物柴油工艺不断取得新突破。甲醇汽油也将在克服一些技术经济问题后推广使用。随着多个煤制油示范项目投产, 未来我国煤制油总产能或达千万吨左右。总体预测, 到2020年, 国内替代燃料将至少占常规车用燃料的10%左右, 以后还将持续提高。替代能源的革命性技术突破在给炼油业带来重要补充的同时也将带来较大的挑战, 同时拓宽了炼油业经营发展的路子。

智能电网建设蓝图规划 第5篇

工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能源需求持续增长, 在化石类能源面临枯竭和气候变化加剧的双重威胁下, 社会对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能源革命形势下, 如何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用户用电体验、控制环境污染成为能源发展的主题, 智能电网应运而生。

但是我们要建成什么样的智能电网?怎么样建设智能电网?……本文通过引入项目管理等知识, 从智能电网的愿景、使命、战略与目标、执行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提出智能电网建设蓝图。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智能电网的定义, 本文也提供了一套思考如何发展智能电网的思路, 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智能电网发展的思考中, 不断完善智能电网发展规划, 促进智能电网更好更快的发展。

1 智能电网建设蓝图

通过对智能电网的发展分析, 结合人类社会面临问题, 从智能电网的愿景、使命、战略与目标、执行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如下智能电网建设蓝图, 旨在梳理智能电网发展思路, 明确智能电网发展目标。

1.1 电网发展的愿景

1.1.1 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结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发面:主要指能源资源, 即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能量的物质等, 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河流、潮汐及太阳辐射等。又可以分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都在不断增加, 且化石能源始终占有主导地位, 但化石能源总储量有限, 如何在化石能源枯竭等能源危机情况下, 仍然保障能源供应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挑战之一。

2) 环境方面:现在大规模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遭破坏, 造成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区域性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 出现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等特点, 自然环境、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压力。

3) 经济发展: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就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今后的发展中, 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仍是发展的主题。

4) 人民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是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总之, 现在面对资源、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平衡与制约, 面对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保持经济增长, 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图2, 三角形三边分别代表资源、经济和环境, 增加资源开采会刺激经济增长, 但是给环境带来压力;缓解环境压力就要限制资源开采, 会限制经济增长。

1.1.2 电网发展愿景

通过结合我国发展政策与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下, 确定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协调, 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所谓和谐, 即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 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1) 解决能源问题, 保障能源安全, 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面对能源危机, 我们需要开源节流, 一方面, 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另一方面, 研究和利用清洁、可再生等新能源, 逐步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同时, 可以通过新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解决太阳能、风能等直接利用困难, 进而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

(2) 解决环境问题, 缓解气候压力, 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对环境, 需要提高环保意识, 创建合理的发展计划, 强化管理、监控制度, 谋求经济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的平衡。通过智能电网的发展, 加快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步伐,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缓解气候压力。

(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促进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通过智能电网建设, 带动智能电网领域的新兴行业的发展, 促进整个电网的进步, 增加行业GDP。

(4) 提供优质服务,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通过能电网的建设, 提高用户的用电体验, 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1.2 电网发展的使命

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景, 确定电网建设的使命是建成智能电网。

1.2.1 电网发展使命的内涵

目前, 智能电网在国际上尚无统一定义, 即使在各个国家内部, 由于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 也难以形成该术语的明确描述。但其核心理念是一致的, 即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控制技术, 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 适应接纳新能源电力、满足双向互动等多元化电网服务需求, 提供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可持续电力供应。

因此, 可以以愿景为标尺, 来确定智能电网的具体含义, 需要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同时又能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人民的需求。

1.2.2 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具体内容

在智能电网愿景与定义的指导下, 通过对电力的发输变配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 总结出以下各个智能电网发展领域, 如表1。

进而明确智能电网建设使命, 通过一步一步完成以上各个领域的建设, 最终完成智能电网的建设使命。

1.3 发展智能电网的战略和目标

在明确了智能电网建设使命及主要内容, 那么怎么样建设智能电网?这就需要明确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及目标。

根据发展蓝图, 分析电网现状, 汲取国外智能电网建设经验, 总结如下:“抓两端、促中间、配套随;规划、执行、监控一体化;先试点、标准化、后推广;市场、调控协同作用”。

1.3.1 抓两端、促中间、配套随

根据智能电网的建设使命, 我们要完成各个领域的建设, 但是由于人财物等资源的有限性, 需要安排合理的建设时序, 有计划的进行智能电网建设, 因此, 可以用专家评估法 (德尔斐法) 确定智能电网的发展时序。可以以表2的思路进行评估。

通过最终结果的统计, 确定各个发展领域的优先级, 明确各阶段的发展重点。在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方面, 由于电网总体发展比较成熟, 应该首先关注新能源发电接入和提供优质服务、满足需求, 然后对输变电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 配套设施建设紧跟电网建设, 以适应电网发展。

1.3.2 规划、执行、监控一体化

选定各阶段发展重点后, 需要明确发展阶段, 制定阶段计划、明确阶段目标, 根据智能电网各建设阶段的重点领域, 在不同的建设阶段, 根据实际情况, 找准本阶段的重点, 分配相应的人财物投入。做好规划, 确定具体的、可执行的阶段计划与目标, 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智能电网建设工作。同时, 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 做好监控与指导工作, 以期更好的完成智能电网项目建设。

1.3.3 先试点、标准化、后推广

智能电网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 根据当前智能电网的发展需要, 可以先政策导向, 建立一系列试点工程, 然后在试点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并项目建设进行标准化, 最后进行推广应用。现在智能电网有很多试点项目已经下达并建运 (如电动汽车“十城千辆”工程等) , 需要总结这些项目在建设中的经验, 标准化技术要求, 规范化建设流程, 为进一步推广做好准备。

1.3.4 市场、调控协同作用

国家除了鼓励智能电网建设以外, 还积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使形成“宏观调控为基准、市场运营为主体、监管管理为保障”的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趋势, 共同促进智能电网更好更快的发展。

1.4 指导和管理智能电网运营与项目建设

1.4.1 智能电网运营管理

结合智能电网的建设实际, 需要研究制定统一的运营管理模式, 实现对智能电网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保障智能电网安全运营, 提供更稳定、优质的服务。比如,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 如何进行并网和并网后管理的问题, 如何实现智能用电双向互动管理, 如何提高智能电网经济效益等问题。

对运营管理, 可以细分到具体的领域。如目前国家对于电力光纤到户、智能小区、电动汽车等新型业务的相关规定尚处于空白阶段, 及时补充和完善现行规定, 为智能电网全面推广建设提供依据;又如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运营管理模式问题, 一方面要提升充换电服务公司的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定价机制。

1.4.2 智能电网项目建设管理

根据当前阶段的进度计划与目标, 选择合适的智能电网建设项目, 可以在愿景和使命的指导下, 建立项目评价体系与项目管理体系。

(1) 项目管理体系

建立一套完整的智能电网项目管理体系, 落实具体的项目建设工作, 全过程管理和监控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等各过程, 保证更好更快的完成智能电网建设任务, 完成电网建设的愿景和使命。

(2) 项目评价体系

项目评价体系主要通过技术指标, 建设成效等, 对智能电网项目进行前评估、后评价等。做好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在项目建设前, 通过前评估, 选择合适的智能电网项目;在项目建设中, 监控和评估智能电网项目的建设过程;在项目建设完成后, 通过后评价评价智能电网项目的建设成效, 总结经验, 指导以后的项目建设工作。

2 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在面临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 总结智能电网愿景与建设使命, 结合智能电网的内容与特点, 分析智能电网领域的主要内容, 并提出通过专家调查等方法, 确定智能电网发展战略的思路。提出分阶段建设, 逐步完成智能电网建设使命的思路, 并提出智能电网项目评价体系与项目管理体系的概念, 层层细化, 从智能电网的建设愿景, 落实到智能电网项目建设活动。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规划, 更好的实现智能电网的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引入项目管理等知识, 从智能电网的愿景、使命、战略与目标、执行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提出智能电网建设蓝图。梳理智能电网的建设思路, 希望可以通过各建设阶段的努力, 逐渐完成建设智能电网的使命, 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协调、能满足人民需求的和谐社会的愿景。

关键词:智能电网,蓝图,愿景,使命,战略,目标,评价,管理

参考文献

网御星云畅谈未来蓝图 第6篇

日前,网御星云总裁刘科全先生回顾了自2011年初更名以来公司所经历的重大变革并表示,“缔造中国信息安全第一品牌、缔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安全品牌”始终是网御星云人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未来公司将按照“双品牌独立经营”战略思路,秉承网御星云和启明星辰的核心技术积累,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面向不同的客户群提供更为完整的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

一年前,网御星云曾用“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形容其当时的状况,如今“东风”已至,网御星云凭借其技木、产品、市场资源,以及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昂首伫立于中国信息安全产业的潮头。据了解,2011年公司员工队伍还在持续扩大,业务发展也正按照既定增长目标稳步前进。

回顾网御星云苦难辉煌的发展历程,正如刘科全总裁引用的郑板桥《竹石》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祝愿网御星云能够坚实地走好未来成长的每一步,为中国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徐工的千亿蓝图 第7篇

2015年, 徐工剑指1000亿

近年来, 徐工集团以“打造千亿元企业, 建设世界级徐工”为奋斗目标, 加快了企业拓展和重组并购步伐。在徐工集团成立20周年之际, 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说“徐工集团所追求的, 不仅仅是一个1000亿元规模, 而是通过转型升级和全面提升, 打造新型国企, 实现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打造千亿蓝图的重要一环, 2009年徐工资产重组上市取得成功, 确立了国有控股、打造自主品牌、构建新的上市融资发展平台的路径, “徐工科技”变身“徐工机械”, 致力于把徐工机械打造成为规模最大、最具投资回报价值的工程机械板块“第一股”。

2009年, 徐工科技压路机产品内销逆势大幅提升, 凭借良好的性能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压路机产品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静碾、轮胎、单钢轮、双钢轮系列压路机以及轻小型压实设备都实现了销售突破, 其中机械式单钢轮压路机同比增长164.4%。全年销售近5 000台, 以显著优势继续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同时, 市场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在装载机行业销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徐工装载机内销保持了良好的销售势头, 摊铺机内销增幅强劲、拌和站同比大幅提升, 彰显了徐工产品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和良好的品牌形象。

2009年, 在起重机行业出口下滑70%的情况下, 徐工重型起重机内销增长50%以上, 市场份额再增2个百分点, 达到近60%, 继续领跑国内工程起重机市场, 连续六年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以500吨全地面起重机为代表的徐工大吨位高端起重机研制成功并实现市场销售, 在大型工程项目施工中首吊成功。同时, 徐工重型提出了“以质取胜”的经营方针, 全员贯彻“科技创新有高度、市场建设有宽度、管理科学有深度”的经营管理思想, 提高产品质量, 各项措施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 2009年销售收入突破180亿元。

2009年11月新成立的徐工建设机械公司是由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分离出履带式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产品组建的新公司, 徐工建设机械公司2010年确定了“聚焦客户, 珍爱质量, 整顿倍增”工作中心, 力求在2010年全面实现倍增发展。1 000吨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研制正全力推进。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说“以前徐工有两翼, 徐工建机成立后徐工就有了三个支柱, 徐工建机要做徐工集团新的增长极”。

2008年, 徐工正式从与卡特彼勒合资了十四年的卡特彼勒 (徐州) 有限公司退出, 转而成立自己的挖掘机公司, 快速形成了挖掘机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 全力推进徐工自主品牌、具有先进水平的大、中、小全系列液压挖掘机的研制生产。刚刚成立一年的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 2009年销售挖掘机1 000台。

2010年新年伊始, 徐工集团又将旋挖钻机、水平定向钻机从徐工筑路机械有限公司剥离, 组建徐州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战略调整后的徐工筑路机械有限公司拥有包括徐工平地机、铣刨机、路拌、厂拌在内的筑养路机械, 这些产品经过多年培育已发展成熟, 依托徐工整体平台, 将进一步提升其市场份额, 巩固行业领头羊地位。新成立的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旋挖钻机和水平定向钻机属于市场潜力大, 成长迅速的工程机械产品, 近年来已形成系列产品并具有较高的技术研发的生产制造水品及市场拓展能力, 市场排名已进入行业前列。目前, 两个公司已进入正常运行轨道。

面对竞争形势, 徐工意识到只有依靠自主创新, 企业才能真正战胜经济危机, 走出快速跑赢对手的差异化发展道路。2009年, 瞄准世界级水准的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建设项目完成总体规划和项目立项, 并列入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获得政府先期资金支持5 000万元。研究院总投资4.3亿元, 建成后将承担徐工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全新产品设计、零部件开发、产品性能检测等功能, 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平台, 造就国际化的科技人才队伍。

拓展新的产业空间

除了全力壮大工程机械主业, 徐工也在不断进军新的产品门类和新的相关产业。

2009年8月上旬, 徐工正式启动全新重卡产品及新生产基地项目。徐工汽车公司2015年前将逐步投资20亿~25亿元, 实现年产5万辆中重型卡车的目标。

2009年, 徐工瞄准高铁施工需求, 完成了运梁车、移动式水泥砂浆搅拌车、提梁机、架桥机等四种铁路施工装备样车试制, 其中运梁车在北京工程机械展会上首次亮相就引起轰动。

2009年9月7日, 徐工集团与韩国斗山集团发动机合资项目签约, 双方将共同在徐州经济开发区建立一家生产和销售柴油发动机的中外合资企业。此举对于改变行业核心零部件供应格局、提升徐工主机的核心竞争能力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08年10月, 徐工租赁公司通过国家审核, 正式成为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公司还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江苏银行就共同出资组建金融租赁公司达成协议。徐工租赁公司2009年营业收入将达25亿元, 是徐工在相关多元化和商业模式变革上走出的重要一步。

坚定不移推进国际化

走向世界, 实现国际化, 是徐工集团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开放和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 国际化成为企业发展做优做强的机遇。然而, 面对“前堵和后追”的竞争格局, 徐工集团大胆走出了一条在“夹缝”中博弈的全球化战略, 与跨国公司和优秀企业, 在竞争与合作中成长壮大。目前, 徐工已构建了波兰、伊朗两家海外组装工厂、七大备件中心、近百家销售服务代理商的全球网络, 将产品销售到世界137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创汇始终保持了全行业第一, 其中汽车起重机、装载机、压路机、平地机连续十几年出口额保持行业首位。

上一篇:减值准备计提下一篇:学习策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