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生范文

2024-07-25

高职医学生范文(精选12篇)

高职医学生 第1篇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医学生就业观, 笔者设计了相关问卷进行调查, 以期掌握第一手资料, 并在此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建议, 为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借鉴。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问卷

问卷分2部分, 第一部分为编号和导语, 第二部分为正文。正文由37道封闭题、3道开放题组成, 共40道题。问卷主要从家庭状况、择业标准、自主创业、生活方式等方面对高职医学生的就业观进行调查。

1.2 调查程序

调查对象为我校3个年级、8个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80份, 有效回收率为93.3%。学生专业分布较广, 具有一定代表性。

2 结果分析

2.1 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6.1%的学生对就业形势很乐观, 认为能满意地就业;22.5%的学生比较乐观, 觉得能顺利就业;34.3%的学生不乐观, 但觉得还能就业;27.1%的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就业难度较大, 选择就业难度较大的学生中, 大二、大三学生占98.6%;10.0%的学生说不清现在的就业形势。

2.2 对就业的考虑

调查发现, 有95.4%的学生对就业有所考虑, 4.6%的学生没有考虑。在回答“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就业问题”时, 20.7%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开始考虑, 37.6%的学生在大一时开始考虑, 23.2%的学生在大二时开始考虑, 13.9%的学生在大三时开始考虑, 4.6%的学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考虑。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 大部分学生较早地开始关注自己的就业问题。

2.3 择业标准

对择业标准问题回答中, 8.9%的学生选薪水—专业对口—地域—发展前景, 13.6%的学生选专业对口—薪水—发展前景—地域, 14.6%的学生选地域—专业对口—薪水—发展前景, 27.5%的学生选发展前景—薪水—专业对口—地域, 15.7%的学生选薪水—发展前景—专业对口—地域, 10.0%的学生选专业对口—发展前景—薪水—地域, 9.7%的学生选地域—薪水—发展前景—专业对口。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 大学生逐渐变得理智、成熟, 在求职时, 比较看重发展前景, 不是一味要求薪水和专业对口, 这是一个好现象。

2.4 择业方向

作为医学院校学生, 62.5%的学生希望在医院工作, 16.4%的学生准备在医药公司工作, 4.3%的学生希望留在院校, 3.2%的学生选择药厂, 13.6%的学生选择其他。从数据不难看出, 在就业难的形势下, 医学生不再一味要求到医院工作。虽然在医院工作是大多数医学生的愿望, 但现在他们能理智面对现实。

2.5 课外兼职与就业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有2个途径:一是父母或亲人, 二是兼职获取。在调查中, 我们对学生的生活费用以及来源进行了调查: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占8.2%, 500~999元的占75.0%, 1 000~1 499元的占12.8%, 1 500~1 999元的占1.8%, 2 000~2 499元的占1.1%, 2 500~2 999元的占0.7%, 3 000元及以上的占0.4%。调查显示, 在校大学生消费水平偏高。本校男女生比例为1∶4。本次调查中, 男生占20.4%, 女生占79.6%。调查显示, 96.4%的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 3.6%的来源于兼职获取。对于你是否兼职?19.6%的学生选是, 其中兼职赚取生活费的学生占一半以上。当问及兼职的目的时, 一部分学生是为了打发时间, 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赚钱, 大部分学生是为了积累一些社会经验, 为以后就业做准备。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在校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就业的难度, 认识到用人单位更看重求职人员的社会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2.6 社会活动与就业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 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因此,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为了培养自己的能力参加各种活动, 诸如讲座、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校园比赛、社团活动等。调查显示, 58.9%的学生参加团学社等部门的学生工作, 63.2%的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当问及参加各种活动的目的时, 47.1%的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 23.6%的学生是为了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 11.1%的学生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 13.2%的学生是为了放松身心, 3.9%的学生选择其他 (1.1%的数据丢失)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70.7%的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是为了让自己多锻炼、多学点知识, 满足就业需求。

2.7 生活方式与就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与否也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健康意识调查显示, 10.7%的学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 50.4%的学生较喜欢, 37.1%的学生不太喜欢, 1.8%的学生不喜欢。在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调查中, 选1次的占48.6%, 选2次的占33.2%, 选3次的占10.0%, 选3次以上的占7.5% (丢失数据0.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健康意识非常强, 普通认为有了健康的体魄才可以更好地就业。

平时与同学通过短信联系的占79.8%, 通过电话联系的占86.4%, 通过MSN联系的占6.4%, 通过QQ联系的占74.6%, 通过校园网联系的占32.5%, 通过其他方式联系的占8.9%。这些数据反映出大学生与他人联系方式的多样性, 体现了现在电话、短信获取就业信息的便捷以及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性。

2.8 职业生涯规划与自主创业

调查显示, 25.0%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45.4%的学生还未进行;2.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27.1%的学生知道一些, 但不明确。对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不明确或未进行规划, 与就业难存在密切关系。在问及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时, 大多数学生只写了现阶段规划, 如: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 自己创业开服装店, 深造后再就业等。本次调查表明, 我校高职生毕业后42.5%选择就业, 17.5%选择“专升本”提高自己, 29.6%边联系工作边准备升学, 5.0%选择自主创业, 1.4%没有任何打算, 1.8%有其他打算, 2.2%准备出国。以上数据表明, 随着就业压力及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能理智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不再盲目就业, 此结果也从侧面反映了就业难度。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迫切。随着政府奖励自主创业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以来, 自主创业逐渐成为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92.1%的学生认为自主创业能体现自我价值, 7.9%的觉得不能。53.2%的学生想过自主创业, 42.2%的没有想过 (丢失数据4.6%) 。在问及“自主创业时, 你想从事什么工作”时, 答案各种各样, 有想开药店、餐饮店的, 还有想开低热量快餐店的。调查数据表明, 自主创业正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选择, 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有效途径。

3 对促进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

调查显示, 我校医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低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 学习目的不明确;毕业班学生一味强调就业难, 很少从自身找原因, 求职定位不准确, 存在“高不成、低不就”情况, 就业心理调适不当, 择业准备不足。

为使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学校应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1) 在学生入学起就开始引导他们树立职业理想, 明确与专业相关的就业范围。 (2)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与职业生涯规划课,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兴趣。 (3) 在就业压力日益加重的今天, 医学院校更应鼓励学生理性地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学校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及技术上的指导。 (4)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 积极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 并争取举办分专业的专场招聘会。 (5) 为毕业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活动, 及时解决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并给予求职技巧培训。

大学生也应做好就业准备。 (1) 转变观念, 对就业有正确认识,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先就业再择业。 (2) 客观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 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 不能盲目择业、就业。 (3)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只有做好就业准备, 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4) 调整好心态, 客观审视自己, 树立自信心。 (5) 提高自身素质, 学好专业知识, 锻炼自身综合能力。 (6) 增强健康意识, 提高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一切成功的保障。 (7)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自主创业, 成就一番事业。 (8) 积极从学校、网络、家庭、朋友等多方面了解就业信息, 拓宽就业渠道, 使自己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高职护生教学基础医学论文 第2篇

一、影响

(一)高职护生特点分析

高职护生是护士的主要来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扩招,就面临着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下降的问题,这样的生源在学习基础课时就比较费力了,学生的理解力、努力程度等都需要提高,所以在教师授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程度灵活的调整上课方式与课时的安排等工作。

(二)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高级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基础医学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三)对工作的影响

假如忽视基础医学,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护士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进行常规护理,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病情,执行医嘱等,倘若片面的加强护理操作,忽视基础医学的学习,会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思维比较局限,对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阻碍作用。

二、对于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教师提升授课水平

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复杂抽象,记忆知识点多,面对高职学生,在讲课时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的把握,因为基础课是为临床课的学习服务的。比如讲《人体解剖学》时,神经系统是学生很头疼的一章内容,作为护理学生而言,主要涉及这部分相关疾病的知识点就可以了,深度可以适当调整。

(二)加强基础医学课的实验教学

浅论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原因在于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本身应该具有比普通专业大学生更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入学门槛较低,使许多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平都不高的学生加入到医学生的行列中来,如果学校只顾一味地注重专业技能水平的训练,而忽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那么培养出的“专门”人才只不过是一群冷冰冰的医疗工具,将来这些缺乏人文素养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对于本来就很紧张的医患关系来说,更加是雪上加霜。基于高职医学院校对人文教育轻视的现实,促使我们应该对高职医学生人文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以期促进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医学人才。

一、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医务工作者应该具的人文素质包括: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人文素质在医学生时期就应该得到教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过分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轻视人文素质培养

由于高职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则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不少高职医学生在文明礼貌、勤奋谦虚、爱心沟通等基础素质方面表现欠佳;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文明礼貌欠缺,不能流畅地书写日常医用文件;缺乏“仁爱精神”、“救死扶伤”的职业观念,对待病人冷漠、无所谓和不负责任;将来就业必将加深医患关系紧张程度。

(二)高职医学生“先天不足”,情商偏低,缺乏人文素养

高职医学生大多是理科生,高中时涉猎的文科知识很少,加上入学门槛较低,所以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呈现“先天不足”的状况,而大学阶段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致使一些学生情商偏低,应用能力较差,另外,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家里的宠爱以及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一些学生自我倾向比较严重,缺乏爱心与同情心,导致在参加工作后不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思考与处理问题片面。

(三)高职院校医学生功利思想严重,价值观扭曲

许多高职医学生功利思想严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课,能为以后工作和赚钱服务就可以了,对待人文基础课态度冷淡,甚至置之不理,把人文课当成休闲课,在人文课上睡觉、玩手机屡见不鲜。学生入学后根本不注重自己人文素养,不讲文明礼貌、不讲社会道德,对自己的语言、行为放纵,思想懈怠、散漫。

更有甚者,医学生入学的目的很明确,认为学医将来毕业后地位高、受人尊重,而且还有灰色收入,错误地把赚钱当做工作的目的,价值观扭曲,把医务工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救死扶伤的职业素养抛到脑后。

二、 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高职院校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学校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既是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医学生只有真正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负责的意识,才会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发自内心地关爱和尊重患者。近期,高职医学院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缺失,如浙江某医学院校护理系学生在儿科实习时,虐待新生儿事件,足以说明高职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适应职业的需要,必须加强,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刻不容缓。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医学是以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学科,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疗。”医学的服务对象直接是人,比其它科学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关心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要的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疗的目标由过去的疾病转为病人,全新的医学模式对现代医务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果医务工作者缺乏人文修养,将无法应对病人以及因病衍生出来的许多问题。作为医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厚重的人文素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伦理、人际沟通等能力,提高现代医疗服务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适应医学模式由自然向社会的转变,有助于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防范医患纠纷的需要

近年来,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医疗纠纷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思考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问题。目前,不光是医院和医生受到医疗纠纷的困扰,患者也为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而烦恼,这种恶性循环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我们过去的和现在的那些违背医学人文精神的不当行为而“买单”。面对日益增多的医患纠纷,人道主义、人文关怀关怀应该是化解医患矛盾的最好办法 。各种医患矛盾日益凸显,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医学培养体系缺乏人文教育。医学生大多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对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问题常常表现出不知所措。高职医学院校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强他们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提高他們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妥善解决医疗纠纷,避免医患矛盾激化,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医疗服务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患者完全相信医务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是患者的精神支柱。所以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关爱是医务工作必需的人文修养。医务工作者在学生时代就要将人文精神植根于内心,将“仁爱”思想融入到疾病诊疗的过程之中,满怀人文之心去对待病人,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爱心与人文情怀的人。医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校期间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在将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时候,要考虑患者的需求,聆听患者的声音,体会患者的感受,真正做到关心、关怀、关爱患者,努力实现和谐医疗。

三、培养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優化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高职医学院校要将专业技能课和人文基础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合理地增设人文课程,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将人文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在学生总课时中占一定比例,要让医学生建立起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

由人文课程和医学课程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如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等课程的知识要在教学中有所涉及,引导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问题;引导医学生尊重生命,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认识到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1]

(二)优化人文师资,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熏陶

一个学识渊博、专业精深、情趣高雅,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教师队伍,其自身文化素养所体现出来的师德风范、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乃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里,每个老师都要将教书和育人看得同等重要,都能尊重学生、主动指导学生并以身作则,在课堂上,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人文课教师,讲课时都应该渗透人文精神,使每一节课都有仁爱、都有感动,都对医学生有所触动,在这样人文环境中,对医学生进行熏陶,因此教师要主动修炼自己、提高自己、要求自己是很重要的。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语的感言很有启发:“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我们的医学生正需要这样的教育来提升人文素质。

(三)在实训、实习中,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渗透

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训性,医学生在实训、实习中,体验职业情感、培养职业的行为规范,将人文素质整合到学生实践中,贯穿“以患者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让医学生更关注人,对人注入更多的爱,使医学生具备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时刻提醒学生每件事情都应想到患者的需要,想到患者的反应,想到患者可能发生的情况。还要在医学生实习实践中融入人文教育,学习医学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联系实际将医疗战线上的楷模和因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缺乏、人文修养差而引起的严重医疗事故的事例,穿插到教育过程中,对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人文精神的意义及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俊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分析及教育途径的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

高职医学生学习现状调研与分析 第4篇

1.1 对象

某校医学院2008、2009级高职医学生, 其中护理专业学生402人, 药学专业学生83人, 临床检验专业学生85人;一年级学生124人, 二年级学生446人;普通高中生382人, 中职毕业生188人;男生128人, 女生442人。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从学生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学习计划、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校考试6个方面设计问卷调查内容, 共21个题目。发放问卷570份, 收回560份, 有效回收率98.0%。

1.2.2 访谈

对部分学生、教师及班主任进行了专题访谈, 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见表1~6)

由表1可以看出, “从未旷课”的学生占36.8%, 说明高职医学生旷课现象较严重;其中, “经常旷课”的学生占6.4%。6.8%的学生旷课的原因是由于贪玩, 自控力差, 说明经常旷课的学生就是平时贪玩、自控力差的这部分学生。有44.3%的学生同意“教师讲课照本宣科, 单调乏味”是他们旷课的原因。说明高职院校教师授课方式、方法存在较大问题。医学基础课对初学者来说学起来较枯燥, 教师应认真备课, 学校应增加教学投入, 如通过增设多媒体教室、增设实验室等手段来提高授课内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有25.5%的学生旷课的原因是“对专业不感兴趣”, 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 有大部分学生选择高职医学专业是父母的意愿或是由于高考分数低、或是由于护理专业相对其他专业而言就业压力较低。通过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这部分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是来自学生本人, 而是受制于外界条件。因此, 他们的学习动机偏低。“不专心听课, 心不在焉, 对授课内容不理解”的学生占13.8%。说明部分学生即使不旷课, 也是“人在心不在”, 听课效果不佳。有8.0%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误区, 认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以后工作中学习”。有9.0%的学生认为“理论课重要”, 有15.0%的学生认为“实验课重要”。说明这部分学生对从事此专业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认识不足。在课堂上, 教师应针对本专业特点, 讲解学好理论课和实验课的重要性。

从表2可以看出, 高职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浓, 每天课外平均学习时间达2~3小时及以上者只占22.3%。只有19.0%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自习室或去图书馆学习。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 一些学生拥有电脑, 有70.0%以上学生用电脑来聊天、玩游戏。说明大部分学生的课外时间是在娱乐中度过的。由此可见, 部分高职医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大学教育摒弃了高中阶段那种由学校安排学习计划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必须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我国的基础教育有时更多地强调教师的作用, 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方式;有些高职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习较被动, 在大学期间仍然没有脱离对教师的依赖。

从表3可以看出, 有16.7%的学生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有19.7%的学生能很好地执行学习计划。说明既能够制订详细学习计划又能很好执行的学生学习效率较高, 且有18.2%的学生已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有47.7%的学生制订有粗略的学习计划, 有44.7%的学生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但需改进, 这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可能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6.1%从没有制订过学习计划的学生, 需要教师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提高他们对制订学习计划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使他们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有32.6%的学生尚未找到满意的学习方法, 凸显出近1/3学生在学习上的被动以及对教师的依赖。

从表4可以看出, 有42.7%的学生认为家长的关注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家长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人, 家长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有45.4%的学生认为“幽默风趣”的教师能激发学习热情。段庆祥[1]在“高校教师教学艺术特征刍议”一文中指出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和大学教学内容的固有特点, 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及其流畅美、开朗美、思辨美和激励美, 应当成为大学教学艺术的固有特色。访谈中, 大多数学生认为医学基础知识较枯燥, 理论学习内容多, 大量知识需要记忆。如果由教学投入、幽默风趣的教师授课, 他们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会明显提高。由此可见, 家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明显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 高职医学生中有41.0%的学生学习态度令人担忧;有60.0%以上的学生对“60分万岁”的看法持理解态度。说明有相当部分学生学习被动, 学习效率低下;有相当部分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 只关注考试结果, 而不注重学习过程。从学生学习态度折射出深层次问题。因为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和评估监控机制的缺位, 使得学校对学生评估权利扩大。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虽有督导机构对教学环节进行监控, 也只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监控, 无法对课堂质量进行监控, 课堂质量的监控人应属于授课教师。在某些高校的日常教学中, 学校缺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 授课教师一味地去完成教学任务, 却不过问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在访谈中, 很多教师无法准确回答此问题。良好的学校课堂层面的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课堂层面的评估实践, 取决于教学、学习和评估的关系安排。没有良好的学校课堂层面的评估, 也就没有良好的教育实践。斯蒂金斯 (StigginsB.S.) 甚至认为, 如果评估不能在日常的课堂实践中有效地运行, 那么其他层面 (学区、州、国家和国际) 上的评估完全是浪费时间和金钱[2]。某高校对学生学习课程的评价70%的成绩来源于期末考试, 这为学习动机不高的学生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机会。所以, 有60.0%以上的学生对“平时不用学, 考前加把劲, 只要能过关, 60分万岁”的看法持理解态度。

表6调查结果显示, 有17.1%的学生认为目前校内考试方式对学生日常学习有促进作用, 有82.9%的学生没有肯定回答此题。可以这样分析调查结果, 从考试的机构组织来分, 国家举行的卫生类职业考试, 发挥着社会选拔功能, 属于校外考试。职业考试题目主要以选择题为主的标准化考试, 有广泛的内容覆盖面, 难以深入特定的学习主题, 难以诊断学生在特定领域学习的不足。而教师对学生评估进行的考试属于校内考试, 校内考试本应发挥着诊断、反馈、促进学习的功能。显然, 校外考试和校内考试在各自领域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但是, 职业考试对医学院校的教育活动及教师的努力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导致校内考试成为校外考试的附庸。职业考试注重的是总结性评价, 更多关注结果的可比较性和公平性, 很少考虑对学习的加强和支持。而学校考试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即形成性评价, 通过评价达到诊断、反馈、促进学习的目的。我国高校扩招以及存在教学质量监测缺位, 对学习过程评价关注不足。学校只关注期末考试, 有的教师把学校考试效仿国家职业考试题型, 一切向职业考试看齐, 而两种不同的评估目的的考试采取同一类型考试是不适合的。比伦鲍姆 (Birenbaum, M.) [3]指出了考试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考试目的。因此, 校内考试缺位以及校内考试目标的错位导致无法实现校内考试的功能。

表6调查结果显示, 40.0%的学生同意“高职生至少有一次舞弊”。说明高职生考试舞弊比率很高且考试管理环节有漏洞, 原因是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不及格。32.5%的学生同意“目前学校处罚舞弊学生, 对学生有威慑力”。由此数据可以看出, 学校对高职学生舞弊处理过轻, 学校以“清考”作为处罚, 高职生舞弊只付出微弱的代价, 客观上诱发了高职生考试舞弊的心理。47.0%的学生同意“对考试舞弊者依法律程序处理, 学生还会舞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当前高校的处罚制度使学生违规、违法后受处罚的成本远远低于其成功后可能期待的收益;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更多强调了教与学的功利性, 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导致教育失衡。我国学生从小心中就只有学习、考试、分数, 我国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唯分数论, 忽视了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肖海[4]在“考试舞弊行为及对策”一文中指出:加强自身修养, 自我完善是预防和控制舞弊行为的核心和重点。

3 讨论

本文通过对560名不同专业的高职医学生学习现状的调研, 揭示了目前高职教学质量微观层面的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具体的教学过程与宏观层次的教学质量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折射出我国高职类院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因此, 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建立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3.1 招生过程的质量控制

学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性资源, 学生入学时的群体结构、入学时的知识水平、入学动机及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都直接影响入学后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 有“25.5%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而旷课”。因此, 学校招生部门针对医学类招生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 动员家长不要过分干涉学生的意愿, 让学生自行选择专业有利于学生入学后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医学类专业的一切工作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有关, 医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因此, 学校应认真全面复审新生的专业且为新生搭建入学后调换专业的平台。

3.2 教学计划过程的质量监控

教学计划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 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访谈中得知某校未对当地医疗行业深入调查而随意修改教学计划, 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教学计划要体现各专业人才市场的真实需求, 要深入当地医疗行业充分调查, 组织相关专业专家、教授反复论证, 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要接轨, 保证学有所用。

3.3 教学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

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教师的“教”分析, 学校应建立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调查显示, 有44.3%的学生旷课原因是因为“教师讲课照本宣科, 单调乏味”。因此, 学校应建立督导团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程序对教师教学进行客观、全面评价, 从而督促教师加强学习, 认真备课, 在授课内容上添加学科前沿知识。在授课方法上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医学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同时, 还应注意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从学生的“学”分析, 教师应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和完成作业、科学实验、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调查结果显示, 46.0%的学生“业余时间在娱乐”, 鉴于高职学生的自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师应重视学生日常学习评价, 通过阶段性考核为学生制造适当的学习压力。压力与适应理论表明, 一定的压力能使个体处于适当的紧张状态, 有利于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有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5]。因此,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学校还应建立和健全学业危机预警机制, 进行有效的学业危机管理, 如学年淘汰制、年度学分告知制等。

3.4 教学保障过程的质量监控

高职类院校应根据在校生人数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 加强实验人员的管理, 把实验室建设成开放性的实验室, 有利于医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良好学风的形成。定期补充图书馆资料, 增加多媒体教室并提高教辅部门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3.5 教学考核过程的质量监控

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和严肃的考场纪律可以预防和消除学生的作弊企图[6]。学校应制订完善可行的考场规则和监考员职责。对监考工作失职的教师要通报批评, 严肃处理。学校应改进考试形式, 建立科学评价体制, 改变期末考试一次性评价的局面。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引导教师重视学生课堂层面评价, 把对学生日常学习表现的记录作为判断学生学业的重要依据, 作为学生课堂层面的考试成绩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进考核方法, 真正实现学校考试的功能, 达到诊断、反馈、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庆祥.高校教师教学艺术特征刍议[J].教学研究, 2006 (6) :495.

[2]Roschewski P, Gallaher C, Isernhagen J.Nebraskans research for theSTARS[J].Phi Delta Kappan, 2001 (8) :611-615.

[3]Birenbaum M.New insights into learning and teachi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assessment, In:Segers, M., Dochy, F., and Cascallar, E., Opti-mising New Modes of Assessment:In search of Qualities and Standar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15.

[4]肖海, 曹立中.考试舞弊行为分析及对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2 (4) :37.

[5]彭幼清, 侯玉华.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医学生全科医学论文 第5篇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老年病、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成为了医疗界日渐重要的问题。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服务的也要求越来越高,而高科技检测治疗手段的应用使得医疗费用不断上涨,重点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看病贵”难以解决,医生无暇详细问诊病人,导致医患关系剑拔弩张…在应付这些棘手的问题方面,全科医疗和全科医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人性化服务是全科医疗的核心观念和优势所在,人性化服务的概念同时也顺应了21世纪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如何做好人性化服务,是关乎提升全科医疗水平、推动全科医疗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理论知识的支持,从培养源头抓起

做好人性化服务首先是要加强服务人员的理论基础,以理论知识指导人性化服务的实践。具体包括改善全科医生培养机制,为现有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理论培训等途径。

社区卫生服务在内容上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于一体。由此可见,全科医师不仅要具备临床医学知识,还要有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其功能。而社会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知识是进行全科医学人性化服务的理论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有效与病人进行沟通,了解病人的身体情况及疾病的心理社会背景,真正以病人为中心地做好人性化服务。

我国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员从总体上看学历、职称结构偏低,所学专业基本为医疗或护理两类,医疗服务侧重于疾病的诊治,无论从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和服务模式都不能很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卫生改革的需求。而这些缺陷与我国独特的医学教育模式有关。建国初期,由于医学人才短缺,我国培养了大批大中专医学生,在当时解决了广大群众基本医疗问题,但随着社会卫生水平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前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无法适应现在社区服务六位一体的要求,也是导致基层医院就医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我国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全科医师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短期全科医学概念及理论培训。这种短期培养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医师掌握心理、社会学及预防医学方面知识,而在从业后全科从业人员也缺乏良好的途径继续进行预防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因此要加强全科医生的人性化服务水平,就要从培养的源头上抓起,加大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教育。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在医学生课程设置中应加强对心理社会学、行为科学及预防医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视力度,加强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医学本科毕业生进入全科医学队伍,提高全科医师的地位及收入等,还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理发,规定医学本科毕业后到社区工作一定年限后才能从事专科等。其次在平时工作过程中,应安排时间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医师综合素质,为良好的人性化服务奠定基础。

二、从细节做起,切实体会病人的喜怒哀乐

全科医生与我们日常所了解的专科医生之间的区别在于:全科医生的工作特点可以总结为:量大,面广,以人为主,与人文社科知识紧密相关。具体说来,全科医生重点以社区为服务对象,提供高素质的医疗服务以及人性化的医疗保障,给予病人持续性、综合性的照顾。

也就是说,全科医生的工作是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病人为中心。他们更注重的是人,而不像专科医师一样,相比更侧重于疾病本身;在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的时候,他们更加注重病人的权利,全科医生必须全面了解每个就诊病人家庭、社会各方各面的详细信息,以便能更好了解造成病疾的原因,采取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作为专科医生,则要坐在医院的门诊大楼里等待病人“登门造访”。由于就诊患者数量多,流动性大,势必造成医师无法向全科医生那样了解每个病人,因此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过多的重视病人的社会属性,而只能把重点放在病人生物属性的疾病上面,也就是说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把生理的病疾医治好。

相比之下,全科医生不仅要解决就诊者的生理病疾,还要注重患者的心理,行为因素,提供长期性服务,以帮助病人杜绝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下。所以说,全科医生的工作更能体现当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比专科医疗,全科医疗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诊疗模式。

因为全科医学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全科医生在进行诊疗服务时,应该从细节做起,从态度,言语,行为等非医学性人文关怀方面做起,与患者之间建立真诚,信任,轻松的诊疗关系。既有利于诊疗的顺利进行,也能帮助了解和解决患者疾病的社会心理障碍。具体而言,在态度上,应该做到尊重,热情,真诚;在行为上注意倾听和心理学共情。积极关注患者的非言语行为,利用医生本身的心理社会学知识,解读患者的非言语信息,并在言语上给予鼓励和指导。从细节上切实体会患者的喜怒哀乐,不仅做到为患者解除身体痛苦,还要尽量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只有从细节上做好,才能真正实现人性化诊疗服务。

高职院校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探究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病理学 教学改革对策

一、高职院校医学生病理學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病理学教学用教材大多沿用医学本科教材,教学内容多偏重于讲述理论知识。不同医学专业的病理学教学内容雷同;临床实践方面也缺乏对相关知识的结合。实验室开放时间短,实践操作的时间明显少于理论教学。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偏少,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主要参考期末考试成绩,而考试内容又多侧重理论记忆,缺少对病理切片的分析考察,使得教师缺乏有效评估。以上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导致高职院校医学生病理学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二、高职院校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对策

1.教材及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增加,教师的教学对象不再单一。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专业及层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材,其中,对于病理学基础的理论性内容,可以供各专业共同使用。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可将教学内容按疾病系统进行划分,结合专业需求进行取舍,应把病理学的基本技术与相应的实验器材、实验操作规程等实践技能进行单独编排。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改进,不同专业及层次的学生都掌握病理学基础知识,增强了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临床诊断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病理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其中,常用的新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PBL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掌握教学内容,分为“教师提问—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补充总结”等几个步骤,其核心在于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主动对知识进行收集归纳,以任务为导向,结合课本知识积极主动地论证和分析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发挥的是引导作用,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身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2)案例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基础,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展示与案例相关的教学内容,然后交由学生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是一个设计者和推动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转化。

(3)现场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适用于实践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临床岗位参观见习的机会。这不仅能让学生对相关临床工作的流程有所了解,还方便教师利用现场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临床处理措施有所认识,提高其学习兴趣,锻炼其实践能力,同时培养思维评判能力。

3.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学考核不仅要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行检验,更应该侧重相关疾病机理知识的应用。学校可以采用理论测试、口头表达、操作能力、论文论述等多种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实践成绩和理论成绩分开计分。其中,考试内容要涵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水平的高低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实行综合性考核;实践考核则应以病理切片的制作及相关使用和诊断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小结

病理学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关于疾病方面的学科。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特长,因材施教,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病理学知识,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姝玉.中医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2(6).

[2]周军,王爽,刘腾飞.案例式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7).

[3]杜欢,姜希娟,郭茂娟,张云莎,范英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中医院校病理教学中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高职医学生 第7篇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转变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生巩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各项临床基本技能、提高临床综合能力、培养临床思维的关键性环节,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实习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临床实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临床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学生就业及今后的成长息息相关。如何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指导他们进行临床知识、临床技能的学习,这些问题对于医学生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实习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1 高职医学生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心理压力大,承受能力差

医院是一个集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复杂体系,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给医务人员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应激。由于医学生在实习期间,既扮演学生的角色,又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医生的角色,角色的改变跨度很大,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相比,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及强迫等症状,出现较复杂的心理问题[1]。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政治思想困惑、人际关系纠纷、就业选择、情感、心理冲突和障碍等方面。随着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毕业生就业、择业时面对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而高职医学生学历相对偏低,医学生就业压力成为心理压力的首要因素,特别是临床实习后期,面临考试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或心理失衡。

1.2 实习人数增多,安排实习生难度大

一方面,随着近年来高职招生人数的增多,需要安排的实习人数也相应增多,原有的实习医院无法满足现有实习生人数的要求,特别是医院容纳实习生本身较少,而招生人数相对增加的专业,如口腔医学专业,实习生安排难度会更大,学校为解决学生实习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联系实习医院。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知识能力,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要差,管理难度更大,导致有些医院不愿意接受高职学生实习,即便是接受了,也会对实习科室有所限制,无法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完成实习任务,实习质量得不到保障。有些学校在无法完全安排学生实习的情况下,甚至强制要求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增加了学生负担,而且实习医院分散,实习生管理难度大。

1.3 实习费用学校难以把握,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实习费用支付对于学校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不同的医院对于实习费用支付标准有不同的规定,大多数情况下实习费是学校和医院通过协商解决,主要是看学校和医院的之间关系而定,同一级别的医院实习费的支付标准可能相差很大,这样也会导致有些医院因为实习费用支付标准不一而和学校之间出现矛盾,影响下一年实习生的接收。有些医院在学生实习费问题上没有严格的规定,全凭领导一句话,实习费用支付标准一年一个样,且逐年增高,对于实习生人数较多的学校,大量的实习费用支出让学校难以承担。

1.4 学生实习动手机会少,降低了实习的积极性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医患矛盾日益凸出,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再加上实习生不能系统性地掌握某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医疗操作技术的熟练度不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较差,不少患者在治疗的时候,拒绝实习生动手,带教教师又怕出现问题,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不敢放手让实习生接诊、处置患者,只好自己动手,这样实习生动手机会越来越少,时间一久,实习生也感到成天没事可做,出现期待值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实习的积极性大为降低。

1.5 住宿问题医院难以安排,学生管理难度大

住房问题目前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多数医院无法为实习生提供住宿,几乎都是学生自己租房,一般是学生还未到实习时间就提前到实习地联系住所,可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时间紧、租期短加上人生地不熟,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离医院较近、住宿便宜、相对集中的理想住所。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实习生必须跟着带教老师上夜班,有时晚上上班会比较晚,大多数医院又没有给实习学生留值班住房。这些都不便于医院对实习生的管理,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1.6 实习生职业法律意识、职业法律观念淡薄

在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法律知识教育普遍滞后于专业知识教育[3],医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接触临床医疗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而更多地侧重于社会效益、经济利益,急于提高实践水平而忽视了法律法规,存在着懂法不多、职业法律意识缺乏或淡薄的现象。

2 存在问题的处理对策

2.1 针对高职医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医学生实习期间除了保证正常的学习之外,还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通过心理问题干预,帮助他们排除困惑,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素质,帮助他们由一名医学生向临床医务工作者顺利过渡。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学教师通过实习巡回针对医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问题干预;通过班主任利用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对特殊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问题干预;争取家庭及社会参与广泛开展医学生心理问题干预[2],通过多条途径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心理压力,学校应该从政策、观念、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正确引导学生就业,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心态,做好心理准备,提高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减轻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2.2 各级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实习工作

各级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实习对于高职医学生的重要性,要高度重视实习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出台医学生实习的相关政策,要求各级各类医院均要接受一定数量的实习生,把实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每年的工作考核范围,并有专人负责和落实,要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医院实习生的实习费用。各级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和理解实习工作,抽调专人负责管理和检查,妥善安排好学生实习,医院应选择医德医风好、业务水平高、认真负责的高年资医师担任临床带教老师,使带教工作在质量上有保证。同时为了提高临床老师的带教积极性,医院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带教出色、在学生中反响好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优先晋升,甚至破格提拔。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除了要高度重视实习工作以外,还要拨出一定的专项资金,完善和建设实习基地,定期召开实习生带教工作会议,邀请主管部门及实习医院参加,交流实习带教体会,与医院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合作,形成以教带学、以学促教、带教结合、学研并进的良性机制。

2.3 开展临床见习和技能培训

临床见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和熟悉临床常用的诊疗技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实习阶段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保证见习不是走形式,见习期间要加强管理,合理安排好时间、分组,处理好见习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带教老师要熟悉科室病种,制定见习大纲,提出具体要求,如见习期间每位学生必需独立完成一份完整病历,通过有序的组织确保见习质量。要组织校内外专家在校内模拟实验室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制定出各科详细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临床常用的基本技能。要将病历批改和技能培训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临床见习和技能培训来增强学生自信心,为临床实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2.4 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好学生住宿,强化学生自我管理

学校和医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帮助学生提前联系好住宿,确保学生有住房,有条件的医院或学校可在医院内建学生实习公寓,或长期租住固定的住房,保持住宿的连续性,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住宿条件,降低医院管理难度。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实习队长的模范作用,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五自”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实习生自我管理水平,降低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2.5 重视医疗法律法规教育,加强临床教师医疗法律法规的带教意识

随着我国医疗法律法规机制的逐步健全,医疗卫生事业正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但医患关系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临床工作中医疗事故争议案件屡有发生,部份争议案件发生在低年资医师,甚至发生在临床实习生的实习活动中。因此,医学实习生必需全面掌握有关医疗事故等相关法律法规。医学生在校期间开设的课程较多,学制较紧,开设法律知识的必修课可能性较小,但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作为专业课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典型案例把临床专业理论课与医疗法律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把法律知识融入到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中。在实习期间,带教老师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要结合接诊查房、诊断治疗、病历书写、手术及各项操作等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用自己行医处事的方式和医疗工作习惯在学生中起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临床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如何引导他们进行临床知识、临床技能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是我们所有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摘要: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转变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生巩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各项临床基本技能、提高临床综合能力、培养临床思维的关键性环节,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各种问题,如何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解决,是保证医学生向临床医务工作者顺利过渡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实习,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建安,苏晓梅,欧阳才颜.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的压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4638-4640.

[2]高祥春,张增国.临床实习期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65.

高职医学生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本次分析研究的对象为在校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两个专业的专科学生, 年龄为17~22岁。

(2) 方法:将医学生第一学年的7门专业基础课程成绩 (均由各任课教师提供) 录入计算机, 并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学生7门专业基础课程平时考核成绩及格率均高于95%, 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最低的是组织胚胎学, 为50.94%, 其次是医学遗传学, 为54.05%, 最高是病理学, 为78.77%。7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平均及格率为85.24%, 有2 077人需参加重修补考,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专业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分析

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 (占30%) 和期末考试成绩 (占70%) 两部分构成。平时考核成绩是通过对学生出勤率、课堂提问、随堂测试、课外作业和书写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分, 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期末考试成绩主要检查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7门专业基础课程同专业使用同一教材、统一授课、计划教学, 同专业课程考试试卷由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讨论后统一命题、统一答案和评分标准, 并进行阅卷。期末考试成绩是学生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真实性和客观性最高的检验指标, 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项客观指标。这种考试制度从理论上讲, 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检查教学效果的目的, 但不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不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

3.2 专业基础课程考试考核成绩及格率分析

学生7门课程平时考核成绩的及格率均高于95%, 这可能与平时成绩评价指标未能标准化, 教师随意给分导致平时成绩的真实性不高有关。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中, 组织胚胎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50.94%、人体解剖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55.45%、医学遗传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54.0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65.21%, 及格率均较低, 一方面说明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差, 另一方面与试卷难度高也有关, 这就提示学校要加强对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及考试进行改革。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中, 生理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71.13%、生物化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74.34%、病理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为78.77%, 均高于第一学期课程成绩的及格率, 这可能与学生在新生阶段不了解专业课程性质和不适应大学教学方法有关, 提示学校要加强对新生专业思想与职业规划的教育, 帮助学生理解专业课程体系, 以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总评成绩不及格的课程需重修补考, 7门专业基础课程要重修补考的人数为2 077人, 补考率为14.76%。通过教学座谈会了解到大规模的补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主要是因为学校组织补考存在监考不严的现象, 95%以上的学生补考后都能及格, 由于重修补考能轻松及格, 因而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积累, 也不重视期末复习备考。同时, 补考人次过多导致补考对象无任何心理压力, 平时学习时没有动力, 间接助长了学生的惰性, 这种考试形式实际上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又助长了不良考纪考风的形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监考不严、容忍学生考试违纪不符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是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的表现。

4 对策

4.1 加强考试制度的改革

课程考试成绩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而现行的考试制度侧重于考核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考核[1]。加强考试改革要从改革考试形式入手, 一方面要严格平时成绩考核的规范性, 增强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以考核学生动脑、动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医学基础课程进行理论考核时要联系临床案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 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的状况和能力。实验实践教学考核要检验学生对实验项目意义的理解、操作程序的把握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 在课程总评成绩构成中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和降低考试试卷的难度, 从而降低补考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强化全校教学质量观

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各方面, 不仅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关, 也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关, 还与教学管理和服务质量有关[2]。教学质量决定着学校发展层次, 只有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才能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 学校现有校、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教学过程管理聘请了专职督导员对教学环节和课程教学实施动态监督管理, 但管理效果不显著, 这与学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和相应的奖惩机制不完善有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加上社会环境的复杂化, 学生校园安全管理的危机越来越大, 学校管理在不知不觉中将重心转移到了学生的安全管理上。很多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能平安毕业, 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不高的因素之一。因此, 全面教学质量观要向学生管理系统渗透,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教学管理应该争取质量管理的主动性, 充分建立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和督导专家评教学的信息收集、反馈和调控机制[3], 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做好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服务工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3 以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

医学基础课要针对不同医学专业职业岗位的需求, 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开展课程建设。首先, 课程负责人和相关教学人员要深入专业工作岗位学习调研,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重组、重构课程内容, 扩充与临床实践相关的知识, 弱化学科界线, 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其次, 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 针对高职生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比较差的特点[4], 改革教学方法, 总结执业护士资格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 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收集临床病例。通过临床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应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5]。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病案分析、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编写成教材, 增强教学环节的良性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最后, 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以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既提高了做笔记的能力, 又增强了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4.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改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内涵丰富, 从硬件建设上要充分体现医学专业文化特色, 将中医药文化、护理文化等专业文化向校园生活环境、教室教学场地和实验实践场所渗透,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职业精神, 从而热爱专业, 立志治病救人。因此, 学校要将校园文化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 从而实现在文化中育人[6]。在软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科研活动, 如对新教师进行培训, 并指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其开展“传帮带”, 帮助新教师尽快掌握教学基本功;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教学比武活动, 促进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组织科研讲座与学术讨论活动, 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学术氛围, 培养教师用严谨的教学态度来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 以教师高度的责任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龚芸.高职生学风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1) :19-21.

[2]李顺英.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1) :29-32.

[3]刘朝晖, 李法春, 许统德.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探讨[J].职教论坛, 2012 (2) :14-15, 18.

[4]宋秀英.基于高职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之探究[J].职教论坛, 2011 (35) :18-19, 22.

[5]王月飞, 赵红晔, 卢长柱, 等.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23) :3889-3890.

高职医学生 第9篇

1 实习现状

为了解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质量, 2012—2013年, 笔者分别对湖北两所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2009级、2010级实习结束的382名学生分批进行了交流座谈, 并让学生填写自制的等级评定表, 共收回322份。学生实习结束后, 同期走访26家协议实习医院, 访谈参与临床带教的医生117人, 听取学生实习期的综合表现, 并让带教教师填写等级评定表, 共收回有效评定表113份。按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等级进行评定, 满意率为选择“很满意”与“满意”的人数除以总人数, 其结果代表对实习学生或实习效果的认可度。将两类评定表整理归档, 结果见表1、表2。分析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 将整改措施反馈给带教教师和学生, 并研究下一步如何合理地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表1、2可以看出, 实习学生对临床实习各项结果满意率较低, 反映出实习效果不佳;同时, 带教教师对学生实习综合情况满意率也不高, 表明实习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师生满意率均不高, 体现出学生实习阶段陷入了困境, 如不找出原因, 及时化解, 将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声誉。

2 陷入困境的原因

2.1 高职院校自身缺乏较成熟的专科教学医院, 缺乏与实习相衔接的临床见习

由于扩招, 高职医学专业招生持续升温, 学校基础设施, 实验、实习条件难以同步改善, 特别是自身缺乏成熟的大型附属医院, 给临床见习、实习带来极大困难, 不得不将社会医疗机构作为教学医院, 以完成临床见习、实习。这种模式客观上为医学院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医学教育规模扩展与临床教学资源匮乏的矛盾, 教学医院也在与医学院校合作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美誉度。但由于这些教学医院带教教师往往缺乏较强的带教能力、动力与责任心, 给学生临床实习带来负面影响。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实践性强, 临床实践中对操作的熟练性和规范性要求较高, 必然对实习带教教师要求也高, 而绝大多数综合医疗机构口腔科规模小, 技术力量相较其他科室薄弱, 带教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培训, 缺乏实践教学的相关经验, 导致学生难以完成规定的实习项目。此外, 学生缺乏与实习相衔接的临床见习, 对工作岗位不熟悉, 实习后, 对工作环境感到陌生, 对临床工作流程不了解, 需要很长时间调整和适应。

2.2 带教教师能力与责任心不强

虽然实习教学医院与医学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承担了一定的教学任务, 但实际上, 在以医疗服务为主要工作任务的环境下, 整个医院难以形成真正的教育教学氛围, 从领导到员工, 教学观念、教学意识淡薄。教学对医院而言只是一个附带任务, 对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 没有视其为一种责任或者职责[2]。因此, 对教学软硬件的建设和管理均落后于医疗服务, 教师教学意识淡薄,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之, 教学医院口腔科大多规模偏小, 设备材料更新慢, 部分医院所开展的业务甚至落后于高职口腔医学专业的实习计划项目。同时, 由于工作繁忙, 精力有限, 带教工作在很多医院成为一种义务性工作, 与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没有挂钩, 缺乏约束和考核机制。

2.3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专业实践不足

高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相对高职其他专业而言, 既有相同的职业教育特点, 又有其特殊的教育规律。一些高职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办学实力不强, 缺乏有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及实训条件, 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少, 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导致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差。同时, 实习医院教学制度不健全, 带教教师由于担心医疗纠纷, 往往不敢让学生动手;也有些带教教师因工作繁忙, 无暇指导实习学生。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实习操作机会越来越少。

2.4 学生学习能力与自制力较差

实习学生普遍自觉学习意识不强, 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 远离教师和父母, 学习完全依靠个人的自觉性。走访得知, 有部分学生纪律意识差, 经常迟到、旷工, 难以管理, 严重影响了学校及实习学生的形象, 也导致带教教师缺乏带教动力和信心, 影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3 对策

3.1 改善教学条件, 建设附属医院

高职院校附属教学医院是医药卫生类学科持续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 是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基地;附属教学医院是学校的一张名片, 由于直接服务社会, 必将成为获得社会对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认可的重要载体。设备优良、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 让临床医师、专职教师实现岗位互动, 相得益彰, 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 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 方便学生学习阶段的实训及见习, 尽早认识自己的岗位工作, 激发学习动机。一些国内学者认为, 口腔医学教育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 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以仿头模型为手段, 加强临床实习前操作训练, 使学生的操作更贴近临床实际,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

3.2 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提倡“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岗位、反复接触临床”理念, 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口腔专业教育全程化的特色;探索“两综合、两递进、两转变”的实践教学模式, 即把单项基础技能训练与临床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 单项专业课程学习与综合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 循序渐进地完成单项技能训练向综合技能训练的递进、单项专业课程学习向综合专业课程学习的递进;实践教学始终围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开展。在实验条件上, 增加投入, 完善实训设施, 保证实训效果, 重视临床见习, 大幅度增加口腔专业课时, 主要用于操作技能训练、临床见习、临床病例讨论等,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判断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4]。完善监督与考评机制, 引入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考评办法, 考评结果结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意见, 尤其注重社会评价。

3.3 加强与实习医院联系, 主动培训, 提高带教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加强与实习医院的联系, 邀请临床一线专业人员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听取医务人员的合理化建议, 鼓励他们全程参与临床教学。此外, 学校还要定期举办医院教学研讨会, 针对临床教学和实习带教中存在、发现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项研讨;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 解决存在的问题, 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实现校院双赢。

3.4 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学生实习前, 组织召开专题会议, 讲解实习注意事项, 细化各项流程, 强调实习纪律, 签订责任书, 指定实习负责人。学校组织专人定期到各教学医院巡回, 及时与医院教学管理机构及带教教师沟通, 组织学生座谈, 了解其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严肃处理违纪学生, 对师生双方的意见和建议相互反馈, 共同促进, 共同提高。

摘要:通过对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实习学生、带教教师展开调研, 了解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现状, 分析学生临床实习陷入困境的原因, 就附属医院建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习教学医院共建、实习学生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提高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效果。

关键词:高职,口腔医学,临床实习

参考文献

[1]张少华, 黎祺, 陈建刚, 等.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设置基本标准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4) :5-6.

[2]郭跃伟, 白国强.地方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师资培训新体系构建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6) :1112-1114.

[3]谢广平, 孟祥勇.基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口腔修复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4 (1) :113-115.

高职医学生 第10篇

1 高职高专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监控的意义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实现从学校向社会、从学生向医务工作者、从理论向实践、从单一向全面转换的重要过渡阶段。由于学习环境和管理机制等发生变化, 临床实习质量监控一直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课题。所谓临床实习质量的监控, 是指为提高临床实习质量而实施的临床带教管理过程。究其实质是医学院校为使临床实习管理达到一定的标准而采取的各项措施与行动, 是一个管理系统。而评估活动则是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采集信息从而做出主、客观判断。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培养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实用技术型人才, 它与本科院校的最大区别是更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实习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活动, 能增强医务人员的带教意识, 也使教育行政部门对临床带教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 从而改进管理, 进一步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2 高职高专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监控的原则

2.1 职业性与实践性

临床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的制订必须体现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即通过基础性操作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 所以必须具有职业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2 政策性与导向性

评估不是一种形式, 而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 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评价体系项目要贯彻政府部门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方针、政策, 坚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 突出实践特色, 所以高职高专的实习质量监控措施和评价工作能够体现其培养目标, 反映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指导带教教师提高素质, 促进实习质量提高,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3 科学性与简明性

实习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科学、合理、全面、规范的原则, 体现高职特色。评价力求资料信息来源客观、广泛, 全面反映实习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 实习场所技术水平、管理水平, 指导教师队伍结构[1]。实习质量的监控管理手段应科学、合理,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如可以把实习检查、召开实习经验座谈会和制订临床实践综合能力的指标结合起来。

3 高职高专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监控对象和监控队伍

(1) 所谓临床实习质量监控和评估的对象是指临床实习质量监控和评估要监控的内容, 即实习带教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因素, 如实习教学查房等。通过监控, 可以了解和掌握临床带教情况, 并将这些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 从而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在学生方面, 主要通过评估学生临床考试、考试成绩、临床综合考评和其他检查, 来实现对临床实习质量的监控。

(2) 质量监控队伍的组成。毕业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学校和医院在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扮演的是双重主控角色[2]。学校控制强调的是目标和标准控制, 医院重点实施的是过程控制[3]。前者通过后者来实现, 2者缺一不可。这就决定医学生临床毕业实习质量监控队伍由校、院相关人员共同组成。学校层面, 由分管校领导、教务处和教学工作人员组成;医院层面, 应由院领导、科室主任、带教教师组成。专职质量监控队伍中的人员应毕业于医学专业, 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 具有较强的协调和组织能力。如对于带教教师的选择, 我校尽可能选择那些技术高、态度好, 对病人和蔼可亲, 对工作认真负责, 且善于讲解提问, 能放手让学生操作, 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 同时又能尽到帮助、提醒义务的带教教师。

4 建立完善的高职高专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监控体系

4.1 相关保障制度

4.1.1 监督制度: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和信息员反馈机制的作用临床实习教学的好坏也影响到实习质量。我校教务处将多名热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聘为教学督导, 组织他们对临床教学工作进行评估与监控。这些教学督导认真负责, 经常深入到教学第一线, 通过多种形式考查临床教学工作, 对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学校还建立信息员反馈制度, 开展学生评教工作, 以督促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完善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行学校、教务处、科室主任、临床带教责任教师分级负责制, 实现了临床实习的全程质量监控。

4.1.2 责任制度:

建立完善的临床实习工作制度和实习大纲从我校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 学校在毕业实习质量的管理与监控上是有成效的。如, 学校实习科组织专家先后制订了《临床实习教学管理人员职责》、《临床实习带教教师职责》、《实习医生 (学生) 职责》、《教研室考核量分标准》、《带教教师考核量化评分标准》及《实习医生 (学生) 考核量化评分标准》等, 使临床实习相关人员均能明确自己的权利与职责, 做到有章可循。实习大纲内容全面, 可操作性强, 是评价医学生实习质量是否达标的依据, 也是监控与评价各临床科室教学质量的依据, 是整个临床实习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我校教学部以五年 (3+2) 制、三年大专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为依据, 结合医院实际, 组织各临床科室对实习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

4.1.3 激励制度:

创建对监控队伍包括带教教师的奖励机制我校对质量管理与监控工作认真负责、成效显著的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和鼓励, 学校规定每学年进行一次优秀临床教学基地和优秀临床带教教师的评选活动, 对评选为先进的单位和教师在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建立了优秀实习生评选制度, 对评选为优秀的实习生在每年毕业典礼上进行表彰。在各种评优、选优过程中, 我们将实习质量监控中专家及实习学生的反馈情况作为一个重要方面, 使评估结果与被评估者的切身利益挂钩, 这是改进和提高临床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

4.2 具体措施

4.2.1 检查制度检查形式包括召开座谈会和检查学生档案资料, 既覆盖管理领导层面, 又覆盖教师和学生层面。

4.2.2 现场考核内容包括临床实践能力的现场考核、临床技术操作能力的现场考核和临床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

4.2.3 理论考核主要通过抽样测试与成绩检查进行评价。

医学基本理论考试应由各医学院校建立试题库统一出题, 统一考试, 统一测评, 然后根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4.2.4综合素质考核 (1) 临床带教教师通过座谈或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状况、政治要求、道德品质、服务态度、知识掌握程度等多方面情况。 (2) 每科实习结束, 学生写好自我鉴定, 然后由护士长和带教教师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工作态度、劳动纪律、医德医风、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填写实习鉴定, 成绩按优、良、中、差记入实习手册。

检查与评估是高职高专临床实习质量监控的基本手段, 具有提供信息、发现问题、导向指引、督促提高、促进整改等作用。当然, 对检查与评估结果不能只停留在泛泛总结上, 还应从基本信息入手进行各种分析, 从中找出问题和差距, 以便对下一届学生的实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实现实习质量的渐进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明哲, 贾宝勤.高职高专实习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7) :12~13.

[2]杨艳平, 李无, 李海燕, 等.对校外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05, 18 (6) :39~41.

高职医学生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医学生 儿科学 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55-02

截至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启动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已满五年。2015年5月,教育部等6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接纳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医学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使培养对象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由此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在负责3年制专科医学生培养工作方面任重道远。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要二级学科,在全科医师的日常工作中,儿科病人占有很大的比例。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胎生育的政策落实,儿科医生的工作强度将进一步加大,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儿科学素养,使其在今后的基层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处理儿科病患,便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特点

(一)生源特点

高职高专医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境相对贫困。例如,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对医学系入学新生家庭情况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普遍存在家庭负担重、父母文化程度低、入学分数偏低、对专业的选择自主性不强等情况。因此,高职高专医学生对新环境、新知识的接受及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但从另一各角度来看,学生来自农村,自幼生活条件较城市学生艰苦,因此他们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往往更加坚韧,也更能体会基层老百姓的生活疾苦,这是他们以后在基层执业的巨大优势。

(二)就业特点

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多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国家定向培养计划出台后,更是要签订5年的基层服务就业合同,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并且定向就业秉承“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群众在医患沟通时因风俗习惯、语言沟通等方面导致的交流障碍。

(三)培训体制特点

其一,高职高专学制三年,医学生接受理论培训时间短,密集的知识填鸭容易让他们产生疲劳感。其二,高职高专院校少有附属医院,学生见习机会少,而见习阶段是学生从教室向临床过渡的重要时期,紧张的见习或不能及时有效地见习到合适病例,会使临床知识技能巩固不足。其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见习的附属医院多为“三甲”医院,病种与基层常见病种有显著差异,基层医疗的特点表现为病种多、症状杂、任务重,实习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学不致用”的无力感。其四,高职高专的培训定位于基层医疗,授课时按本科培训计划教学,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且只能掌握临床知识的皮毛,容易导致其对自身的职业定位过低,不利于就业后的自我学习、提升。

二、高职高专儿科学教学面临的难题

儿科学虽属临床二级学科、必修科目,但是由于是小科目,历来分配学时少、教学条件差,加之儿科临床工作强度大、医患矛盾突出、收入偏低等多种因素,导致我国儿科医师缺乏,专业的儿科学教师更是稀缺。很多院校儿科学教学任务往往由内科学或护理学老师承担,这些老师由于缺乏儿科临床经验,在教学方面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或是理论与临床难以密切结合,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所学知识不能或者较少能直接运用于临床。

三、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儿科学素养的策略

(一)探索适合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基层儿科问题处理能力

医学生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实践,培养方案业已成熟,加之近年来八年制培训模式和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完善,医学生的培养往往定位于高素质、高要求,但是在这种培养模式中成长的学生多在“三甲”医院甚至国外医学院中学习、工作,他们对于自身执业能力、工作环境的要求和定位也较高,往往不愿回基层工作,即便进入基层医疗系统,也多因为基层条件有限难以留下而离职另谋高就。高职高专定向培养的医学生是国家近年来针对国内医疗现状为基层医疗量身定制的医学储备力量,“摸着石头过河”是对目前高职高专定向医学生培养的形象描述。就儿科而言,基层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儿童生长发育问题和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因此要注重培养其处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同时要兼顾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对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常见变异要熟悉。但是授课过程中也不能完全忽视深奥的发病机制、疾病前沿研究进展的讲授,这些看似在其临床工作中“不实用”的知识点,实则是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自我提升的技能储备。因此,既不能完全照搬本科的培养模式,又不能一味地降低培养标准,在满足基层医疗需要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自学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二)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对儿科学的学习兴趣

高职高专医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就要接受类似于本科医学生前3年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培训,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他们而言,突然面对的是与高中学习完全不同的专业学科,因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虽然儿科学作为医学临床科目被安排在第二学年开展,此时学生对医学知识体系的学习已经比较适应,情绪也相对稳定,但是提高他们对儿科学的兴趣仍然是儿科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增强儿科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

提高儿科学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对于临床科目的教学,适时地引入生动的临床教学案例对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效果。同时通过临床案例向学生传达医疗过程中正确的人文和价值理念,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上迎接挑战、抵抗诱惑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多看多感受,从生活中学习基本的儿童生长发育和保健知识

儿科学并不是内科学的微缩版,它与内科学的最大差别在于儿童作为一个持续生长发育的个体,除疾病外,其正常和异常生长发育的过程也会给医学知识相对缺乏的家长造成一定的困惑。对于“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而言,疑难杂症是他们每天主要攻坚的对象,但对于基层医生而言,解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显现的家属所不理解的问题便成了其每天的工作重点。引导学生养成注意观察体会生活细节的能力,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逻辑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均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执业过程中自己总结经验、提升临床技能。

另外,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对教师学历、教学能力等要求的增加,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医学类研究生以上学历,这意味着他们都是经过正规本科级以上医学培训的,在进入教学领域以后,教师应不受自身所接受的培养模式的束缚,而是积极地摸索合适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因此,教师积极下社区、走基层,周期性地参与顶岗实习,深入了解基层医疗实际状况和实用技能,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

总而言之,高职高专院校的儿科教学并无现成模式可以照搬使用,充分了解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方案,基础与临床、课堂与实践密切结合与互动,提倡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领会,都是有效可行的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儿科学素养的方法。所以,在儿科学教学中要全面地贯彻落实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基层需要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高职医学生 第12篇

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宗旨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提高道德素质。[1]其主要包括工作生涯规划、专业能力建设、身心健康培养等。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其能够在很大层面上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未来就业趋势。

据调查显示, 目前62%的教学者对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重视高职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程度评价是“一般”, 评价为“较为重视”的为18%, 评价为“非常重视”的为9%, 评价为“不重视”的为11%。由此可见, 如今高职院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对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注不足。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 相关部门不重视, 经费投入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职院校教学目标与宗旨有了极大的变化, 这对传统教育目标及理念是一个挑战。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导致教育部门及高职院校并未认识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针对此方面的教学制订相关教学目标和方案。且对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投资少, 缺乏经济支持, 导致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素质教育。

2. 学生职业理想模糊, 缺乏对职业道德的了解

高职高专的医学生正处于职业规划阶段。在此阶段, 需要医学生有着极高的理想, 且应精力充沛, 有较高的职业能力。[2]然而目前高职学生受到学识、职业经验、自身了解程度等各方面的限制, 对于职业理想的规划较为模糊。

3.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自身素质低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仍旧留有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 仅仅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的讲解, 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不同高职院校的100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 70%的教师提出医学生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为专业知识能力, 而并未提及事业心、责任感、道德素养等。这一现象对医学生就业状况产生严重影响。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对策

1. 提高对职业素质的重视程度, 加大资金投入

教育部门应高度关注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转变思想观念, 组织高职院校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学习和了解职业素质教育概念和作用。对医学生教学课程加以改革, 改善教学目标, 制订科学合理的关于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案。同时, 加大资金投入, 深入开展高职高专学校对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科研项目, 并且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

2. 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素质内容

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方案制订时, 需要将职业素质知识融入到医学教学中, 加强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了解。同时教师应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为学生传授职业道德规划方面的知识, 为学生介绍未来就业前景等。日常学习生活中, 应通过多渠道与相关就业单位交流, 获取一些职业消息。

3. 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具备创新精神,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激起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为学生提供不同兼职资讯, 让学生尽早融入社会;2整合校园网络资源, 及时更新就业讯息, 以提供就业指导;3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如清除“野告示”等;4安排学生多去药厂、医院、诊所实习。

如今, 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业素质逐渐成为衡量人才的重点依据。多数企业招聘过程中, 对应聘者的务实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协调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较为关注。在对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 高校应加强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帮助医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杨端华.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教育[J].新课程研究 (高等教育) , 2013 (04) .

上一篇:怎样评课下一篇:厦门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