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果范文

2024-06-09

项目成果范文(精选12篇)

项目成果 第1篇

一、拉萨市自然气候与施肥概况

拉萨市农业区域位于西藏藏南中部稍偏东南, 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以南, 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部及其支流拉萨河流域, 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37000公顷左右, 种植区域分布在3600~4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8℃, 大于10℃年积温2116.9℃, 年降水量441.8毫米。年日照时数3100小时以上, 无霜期133天, 作物基本上属一年一熟制。

在作物施肥方面, 磷酸二铵与尿素搭配失调;农家肥与化学肥失调, 特别是配方施肥仍处于空白, 这直接影响到拉萨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盲目使用化肥, 年年都要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和浪费, 因此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土样采集和土壤养分数据分析

2007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野外采土”工作, 共采集土样4047个。并在2008年3月前完成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全磷、有效磷、有效硼、有机质和p H值等九项基础化验。其中, 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是体现土壤肥力的三大标志性营养元素。

1. 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能使土壤具有保水保肥性, 能使土壤疏松和形成结构[2]。一般来说,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据统计, 拉萨市土壤有机质各级次的比例有一定差异。如表1所示, 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18克/千克的比例达79.89%, 有机质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有机质含量>18克/千克比例以墨竹工卡最高为92.48%, 曲水 (56.00%) 最低, 林周 (75.93%) 、堆龙德庆 (82.59%) 、达孜 (89.84%) 介于两地之间。

影响有机质含量的因素很多, 结合拉萨实际, 主要为气候和耕作管理。从拉萨市范围讲, 气候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比较明显[3]。墨竹工卡独特的小气候使得该地区相对凉湿, 而曲水较为温干, 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明显。由于人为生产活动对耕地土壤强烈影响, 有机质含量也会产生较大差异[4]。曲水地处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地带, 农田水利设施齐全, 农民耕作积极性高, 并有大量的复种面积, 土地利用系数高, 农家肥施入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 因此, 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

2. 土壤水解氮

土壤水解氮反映近期内土壤供应氮素的能力。从表2可知, 拉萨市耕地土壤水解氮含量达中等水平 (>90千克/千克) 以上的比例约占一半。中等含量以上比例以堆龙德庆最大, 达84%, 其次是曲水县 (为67%) 和墨竹工卡县 (39.17%) , 达孜县只有33.5%的农地土壤达中等或以上水平, 林周县有73.62%的农地属中下水平, 14%的农地缺氮。

耕作历史悠久的老耕地, 人工施肥与种植制度则成为制约水解氮含量的主要因素。如堆龙德庆县由于大量开垦荒地, 其水解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县土壤。

3. 土壤有效磷

从作物营养和施肥的角度来看, 土壤有效磷含量能比较全面地说明土壤磷素肥力的供应状况。由表3可知, 拉萨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达到中等水平 (p≥8毫克/千克) 以上的占48.53%, 中下水平占51.47%。同时可以看出, 中等含量以上比例以墨竹工卡县最大达65.16%, 其次是曲水县 (为57.15%) 、堆龙德庆县为51.76%, 达孜县和林周县分别有64.21%和62.52%属中下水平。

影响土壤磷素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质越高土壤磷素含量越高, 粘土含磷多于砂性土。墨竹工卡县土壤的高磷水平与含水溶性磷较多的人畜粪尿下渗有关。

4. 土壤速效钾

土壤速效钾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钾素, 其含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季作物产量[4]。从表4可以看出, 拉萨市土壤速效钾含量中等以上 (k≥90毫克/千克) 只占27.7%。从地域分布看, 中等以上比例林周县最高占54.66%, 其次为曲水县 (41.87%) , 堆龙德庆县只有18.86%, 达孜县和墨竹工卡县缺钾比例在96.31%和91.86%。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第2篇

茶叶曾经和丝绸、陶瓷并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产品。茶叶源自中国,并从中国推广到世界,其产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兴衰沉浮,因其悠久的生产加工历史和辉煌的贸易业绩,使得该产业一直成为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近年来,随着天然、健康以及环保的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有机食品成为引领时代的弄潮儿,世界各国掀起了茶叶生产和出口的热潮,研究茶叶生产加工及贸易的国家和机构不断涌现,其中特别著名的有印度克莱茶叶试验站、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土耳其茶叶研究所以及肯尼亚茶叶研究基金会等。这些机构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导致新兴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国对中国的围攻,让中国茶叶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显示:中国茶叶近几年来出口量一直在稳步提高,但是创汇不增反降;中国经营着全世界最大的茶园,但却没获得最大份额的外汇收入;中国茶叶从来都以品种多样,名优特色著称,但近年却屡被欧盟、日本等进口国拒之门外。

针对上述状况,中国茶叶界也加强了反思和对策研究。目前,国内省级及其以上的茶叶研究机构就有13个,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全国综合性茶叶研究机构;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是茶叶加工专业综合性研究机构;省级的另外还有11个,分布在全国各著名产茶省。这些机构针对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现状,对茶叶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研究。目前的现实是:面积第一(我国现有茶园面积126万公顷以上,全国有近一半的国土都适合茶叶种植,茶园面积世界第一);产量第二(年产量超过83.5万吨);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另外,研究表明:中国茶叶品种齐全,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六大类,其中绿茶产量最大;而近些年主要出口到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巴勒斯坦等国。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提高产量和外贸收入。

茶叶也是四川省的主要特产和传统出口创汇产品,是农业上第二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骨干支柱产业。四川茶叶历来以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广、品质好、声誉高而著称,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量居全国第三,茶叶产值居全国第四,涌现出“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宜宾早茶”等一批区域品牌,全省茶农人均收入达到了280多元。其中,宜宾市现有茶园面积89万亩,年产量4.03万吨,产值22亿元,居全省前列。2013年出口茶叶851吨,居全川之首。但是,宜宾茶产业在产业规模扩展、产业经营提速、质量安全保障、品牌效应打造、科技支撑引领、茶农增收致富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离2015年实现茶园面积100万亩,茶叶总产量5万吨,茶叶农产值25亿元,茶叶综合产值100亿元,带动100万茶农增收致富的预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本课题选题目的在于如何高起点规划宜宾茶产业发展,打造区域一流知名品牌,全面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状大龙头企业发展、出口创汇、为民增收,为宜宾茶叶产业战略发展定位作些调研和思考,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设性建议。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预期成果。作为全国茶叶发源地之一,宜宾是巴蜀历史上的著名产茶区,目前,全市已有143个乡镇种植茶树,宜宾市提出茶叶“做大做强、做优做好、做出特色”的规划目标,将宜宾茶打造成第二张城市名片,把宜宾打造成四川千亿茶叶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和茶叶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实验区;同时形成的茶园研发育种,茶叶生产加工,茶叶技术交流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把宜宾打造成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着力把宜宾茶业打造全省乃至西南成区域品牌的排头兵。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发展思路,必须在建设茶叶强市中积极作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高起点、高标准定位,搞好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国茶叶产业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保证“宜宾早茶”、“川红功夫”、“叙府龙芽”茶等知名品牌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第二、做大做响品牌,打造区域品牌排头兵。“宜宾早茶”、“工夫红茶”、“叙府龙芽”等已有品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并且“宜宾早茶”已获国家农业部地理标识保护认证,但离做大做响品牌的要求还有差距。例如与“铁观音”、“西湖龙井”、“蒙顶山茶”等知名品牌比较,还有不小差距。如何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各方参与”的品牌管理打造运行机制,统一品牌、统一标识、加强宣传,把“宜宾早茶”等品牌打造成宜宾第二张城市名片,打造成全省乃至西南区域的排头兵,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任务十分艰巨,要做的具体工作非常多。

第三、以区域化、规模化、生态化理念,全面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打破行政乡村界限,坚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整合相关资源和项目,实行“基础设施建设跟着基地走,项目配套跟着产业走”,加快创新基地建设和低效茶园改造力度,全面推进现代化茶叶产业基地建设。例如,在茶园建设上,积极推进以宜宾县、屏山县为主的10万亩高山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以翠屏区为主的600米以下的30万亩特色名优早茶基地建设;以高县、筠连县、珙县、屏山县为主的50万亩优质绿茶及红茶基地建设;以筠连县为主的10万亩小叶苦丁茶生产基地建设。同时,要加强市范,把市范区建成茶叶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项目资金整合的投入区。第四、加快推进企业整合,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宜宾市茶叶加工,目前还比较分散,既浪费资源,又不利于提高竞争力。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快推进企业整合,形成集约化经营。应从发展战略高度支持整合宜宾龙头茶叶加工企业,打造区域茶业企业“航母”,需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合,中小企业根据大企业需求,严格按标准开展订单生产,贴牌生产等。同时充分发挥茶叶合作社的桥梁作用,把茶农与市场紧密地连接起来,让广大茶农充分受益,持续受益,实现通过茶产业增收致富。

本课题通过对宜宾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实现如下成果:一是宜宾市充分利用好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常年在二月可开园采茶,比江浙早一个月,比云贵也早半个月左右的自然条件优势,打造宜宾很有影响力的早茶基地和川红工夫故里等品牌,形成四川乃至西南区域品牌的排头兵;二是按照既定的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宜宾早茶”已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等优势,把宜宾茶打造成第二张城市名片,提高产量,提升产值,增强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助农增收。

(三)价值:本课题的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本课题在对宜宾茶叶茶园标准化建设、品种培育、品牌打造及知名度的提升,连带产业的建设及发展方面,提出了较为独到的见解,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打破传统观念和固化观点,善于思考总结提炼,科学归纳但又不标新立异。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宜宾茶叶产业的现状、发展战略定位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而细致的调研及探索,力求找出发展的对策、措施,探索发展的方向。

巩固成果落实项目青洽会圆满落幕 第3篇

此次“青治会”紧紧围绕“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合作交流;加快结构调整,构建特色经济;发挥区域优势,聚集发展要素;促进西部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青海及西部地区资源和市场优势,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不论是在项目的签约上还是在项目的合作领域上,都比前五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基本实现了“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实现双赢”的目标,可喜可贺。

据初步统计,“青治会”上我省达成各类合作项目121项,金额209.16亿元外省市区达成各类合作项目47项,金额 53.76亿元。会展期间,各省区市代表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洽谈,在诸多方面达成了共识,科技、通信、汽车、房地产等专项展览也获得了成功。本届“青洽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循环利用项目明显增力口,投资过亿、甚至数十亿的大项目签约增多。

青海的经济建设经过多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已经取得了大的进展,其主要标志是由过去资源粗加工的阶段逐步向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使用”的阶段迈进。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第六届“青洽会”的成功举办,为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青洽会”上。各地区、各单位都依据自身地理环境、特色资源等诸多优势因素,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和合作项目,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些引进项目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青海特色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第六届“青治会”还举办了信息产业化发展论坛、中国青海经济发展论坛。青海首届物流发展论坛、青藏高原中藏药现代化论坛、女企业家创业论坛和妇女发展论坛报告会,举办了《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及其对政府和企业的挑战》专题报告会,还举办了《同一首歌——走进青海》大型演唱会。会议期间,青海省与湖北省、云南省、西藏藏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上海市。陕西杨陵开发区、中国台湾,韩国、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加拿大。法国、中国美国商会等经贸代表团进行了交流、商谈或项目推介,签署了有关协议或达成了合作意向。

第六届“青洽会”已经落下帷幕,如何落实好已经签约的项目,巩固好取得的成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前五届“青洽会”项目落实的情况看,效果是明显的,许多签约项目都在建设或已经建成,并在我省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仍有少数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落实到位,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各级领导一定要认真总结前五届“青治会”项目落实中的经验教训,把此次“青洽会”的签约项目的落实作为加快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认真研究项目落实的步骤,跟踪项目进展,建立项目责任制度,解决好项目落实中出现的问题,全方位地为保证项目落实提供更好的服务,使“青治会”签约的项目一个一个真正落到实处。

越南金瓯化肥项目试桩成果分析 第4篇

越南金瓯化肥项目试桩采用预制方桩和预应力管桩,共分为3种桩型:A型桩:500mm×500mm,L=39m,共4根;B型桩:350mm×350mm,L=30m,共5根;C型桩:D=400mm,壁厚95mm,L=30m,共12根。桩的构造见文献[1]。为了确定单桩承载力和工程桩施工参数,采用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A型3根,B型1根,C型9根)、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B型2根)、单桩水平静载试验(A型3根,C型9根)、低应变法(PIT)((A型4根,B型3根,C型12根)、高应变法(PDA)(A型4根,B型3根,C型12根)等多种检测方法。

本文对试桩目的和检测方法做了介绍,根据检测结果确定试桩承载力,为设计提供了依据,并确定了工程桩施工参数和验收的检测方法。

2 工程地质条件

试桩场地主要地层分布为:F1:吹填砂,层厚0.3m~2.5m;F2:吹填砂,层厚1.3m~3.8m;1:淤泥层,层厚12.7m~15.3m;2:黏土层,层厚2.6m~6.7m;2-1:粉土层,层厚0.5m~3.1m;3A:粉砂粉土互层,层厚0.8m~5.4m,该层是L=30m的试桩持力层;3B:粉砂层,最大厚度5.2m;4A:黏土夹粉土或细砂薄层,最大厚度8.5m,该层是L=39m的试桩持力层;4B:粉砂夹黏土薄层,最大厚度11.5m。土的试验指标见表1。

3 试桩的施工

试桩施工采用锤击法成桩[2]。B型和C型桩采用K35型柴油锤,锤击高度2.5m,锤重3.5t;A型桩采用D508型柴油锤,锤击高度2.5m,锤重4.5t。各区试桩最后1m的锤击数统计结果见表2。

各区试桩施工都很顺利。为了确定管桩的收锤标准,将A4P1桩长增加为40m。最后10m的锤击数见表3。由表3可见,最后10m的锤击数与其它30m长的桩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对比表2和表3,可以发现没有明确的收锤标准。因此,以锤击数作为控制标准是不合适的,应以桩顶标高和桩长控制为主,必要时可以参考锤击数。

4 试桩的检测成果

4.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试验方法见文献[3]。

根据文献[5],按照静载荷试验的结果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时,其安全系数取值为2~3。试验成果见表4。管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成果见表5。

管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的平均值,fs=2:Qu=(Qa1+Qa3+Qa4)/3=(1100+1166.5+1033)/3=1010kN;fs=2.5:Qu=(Qa1+Qa3+Qa4)/3=(800+933.2+826.4)/3=853kN;为安全起见,取安全系数为fs=2.5,管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Qa=853kN,取Qa=800kN。

500mm×500mm预制方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若fs=2:Qa2=Qu/fs=5333/2=2666kN;若fs=2.5:Qa2=Qu/fs=5333/2.5=2133kN;为安全起见,取安全系数为fs=2.5,则Qa=2133kN,取Qa=2000kN。350mm×350mm预制方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若fs=2:Qa5=Qu/fs=2550/2=1275kN;若fs=2.5:Qa5=Qu/fs=2550/2.5=1020kN。由于只做了1根桩的试验,为安全起见,我们取安全系数为fs=3.0,则Qa=850kN。

注:A1、A3、A4区是C型桩;A2区是A型桩;A5区是B型桩。

4.2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试验方法见文献[4],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成果见表6。

按照文献[5],根据静载试验的结果确定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可取安全系数为fs=2~3。管桩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成果见表7。

若fs=2,Pa=(Pa1+Pa3+Pa4)/3=(66.2+66.2+61.25)/3=64.5kN;若fs=2.5,Pa=(Pa1+Pa3+Pa4)/3=(53+53+49)/3=51.6kN;为安全起见,取fs=2.5,则管桩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Pa=51.6kN,取Pa=50kN。500mm×500mm方桩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若fs=2,Pa2=Pu/fs=189/2=94.5kN;若fs=2.5,Pa2=Pu/fs=189/2.5=75.6kN;为安全起见,取fs=2.5,则Pa=75.6kN,取Pa=70kN。

4.3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试验方法见文献[4]。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成果见表8。

根据文献[5],按照静载荷试验的结果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时,其安全系数取值为2。350mm×350mm预制方桩的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取fs=2计算出的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Pa=Pu/fs=772/2.0=386kN,取Pa=350kN。

4.4 低应变检测(PI T)

检测方法见文献[6]。由低应变检测结果可见,除了A1P3和A1P4由于水平静载试验时造成3m左右有轻微缺陷外,其余桩都是完整桩,表明预制桩成桩质量易于控制。

4.5 高应变检测(PDA)

高应变检测方法见文献[7]。高应变检测成果及静动对比结果分别见表9、表10。

从表9和表10可见,单桩静载试验确定的极限承载力一般是高应变(PDA)检测的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12倍~1.21倍。因此,当采用高应变法(PDA)检测的极限承载力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时,安全系数取fs=2是偏于安全的。

5 结论

1)工程桩施工时,应以桩长和桩顶标高控制为主,锤击数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作为参考。

2)施工用柴油锤:K35型,落高2.5m,锤重3.5t可用于管桩和350mm×350mm方桩。D508型,落高2.5m,锤重4.5t可用于500mm×500mm方桩。

3)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管桩800kN,350mm×350mm方桩850kN,500mm×500mm方桩2000kN。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管桩50kN,500mm×500mm方桩70kN。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350mm×350mm方桩350kN。

4)工程桩的验收,可以采用低应变法(PIT)和高应变法(PDA)。高应变法(PDA)检测的极限承载力可取:管桩Qu=1600kN,500mm×500mm方桩Qu=4000kN,350mm×350mm方桩Qu=1700kN作为检测标准。

摘要:越南金瓯化肥项目试桩采用预制方桩和预应力管桩。试桩的检测采用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低应变法(PIT)、高应变法(PDA)等多种方法。对试桩目的和检测方法做了介绍,根据检测结果确定试桩承载力,为设计提供了依据,确定了工程桩的施工参数和验收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试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低应变法(PIT),高应变法(PDA)

参考文献

[1]TCVN7888-2008PretensionedSpunConcretePiles[S].

[2]TCXDVN286-2003Pile Driving And Static Jacking Works-StandardFor Construction,Check[S].

[3]TCXDVN 269-2002 Piles–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iles UnderAxial Compressive Load[S].

[4]TCXD88-1982Piles–MethodForSiteTesting[S].

[5]TCXD205-1998PileFoundationSpecificationForDesign[S].

[6]ASTM D5882-00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Low Strain IntegrityTesting of Piles[S].

项目成果推进科职能 第5篇

项目成果推进科

研究提出全市项目成果转化的发展战略;负责征集国、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最新项目成果和市内企业的技术难题及技术要求;牵头组织莆田市参加省发改委承办每年“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研究提出项目成果转化的相关扶持政策,推动项目成果滚动发展;跟踪项目成果转化落实情况。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衔接平衡科技行业规划及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成套装备的研制开发、产业化示范工程、工业性试验、创新能力与其他高技术重点项目;组织上报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优化配置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究,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推进数字莆田建设暨信息化规划,推动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项目成果 第6篇

对接高校,实现成果转化

王林介绍,暨轩国际已经和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所孵化的产业成果合作了近20年,主要是从事暨大中心承揽的国家863定点科研项目细胞因子。他说:“国家科研项目转化成产业成果以后,一定要造福于人类,服务于市场。所以我们在对接的过程中主要是将细胞因子添加到生物类的化妆品中,针对人的表皮细胞进行修复,达到代谢平衡,使皮肤能够在非常安全的前提下达到pH值平衡,塑造人的健康美丽。”

专业人应该在美业起到专业的作用

王林表示,产业成果的转化在运用社会临床的过程中,好的产品在市场运用的过程中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把控,而不应该是随随便便的乱抹乱涂。他说:“美容行业由于之前走进了这么一个误区,而产生了一些不正规的环节,现在的美业更需要有专业人员在临床运用中去把控、去调整,针对个性化诊疗,去有的放矢的运用,这样的话每个人针对性就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临床运用的过程中,包括我个人投身到暨大产业当中,来做这件孵化健康产业的事业的过程中,我也是按照这个主导思想和理念来做的。”因为专业人应该在美容行业起到一点专业的作用,才能引领美容行业在临床运用的过程中能起到一定的规范性和一定准确性的把控,这是很有必要的。

安全有效的高科技产品值得推广

国内美容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调节的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因素。美容行业的人均素质不是很平衡,尤其是受过大专教育的人员数量不多,对经营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大多数人除了解决温饱问题之外,就是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实质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产品因素也很重要。在美容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产品使用不适合的化学成分,给皮肤造成了一定伤害的案例,这就背离了以健康为目的的皮肤修复的初衷。随着行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专业科研人员、机构投入到美容行业中来,随着产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专业科研人员的把控下,诞生了许多安全、有效的产品。比如暨大所研发出来的细胞因子,他是人体内固有的,人衰老以后会自然流失,细胞因子产品只是采取外源性克隆出来重新作用于人体,它和人体是同源的,亲和力非常好,避免了一些副作用,能够对人体细胞进行一个良性的修复作用,这样的产品是值得推广的。

专访嘉宾 王林

上海暨轩(国际)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特聘MT项目研究员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上海分会培训基地主任

著名医学美容临床实用技术专家

韩中影视名模抗衰老健康中心主任

中国生物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我国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初探 第7篇

一、科研项目 (1) 、科研项目成果及科研项目成果鉴定界定

(一) 科研项目

1. 科研项目的概念。

科研项目系指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的机关、执行国家职能及政治体系管理职能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党派机关、政协机关、人民团体及事业单位等部门运用中央或地方财政经费资助的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和软科学研究项目。

2. 科研项目合同的性质。

指科研项目的主管者 (发布者) 与科研项目的最终承担者就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协商, 最终形成的合同关系。在科研项目的合同关系中, 双方的权利义务并不对等, 科研项目的主管者 (发布者) 在整个的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不仅有权组织、决定最终研究成果的鉴定, 验收, 而且在研究期中, 也有权要求承担者按其要求提交相关的材料以作为是否继续拨款的必要条件, 由此可以看到, 科研项目所形成的合同关系, 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合同关系, 而应属于行政合同关系。在此一关系中, 作为行政主体一方的科研项目的主管者 (发布者) 处于主导地位, 享有许多特权, 而作为行政相对人一方的科研项目的承担者, 则需要履行更多的义务以适应科研项目主管者 (发布者) 的特权。

(二) 科研项目成果及科研项目成果鉴定

科研项目成果是指科研项目承担者根据科研项目申报书、立项书中所确定的研究计划, 在科研项目主管者 (发布者) 的资助下, 自主完成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最终形成的成果, 是科研项目结项的最重要依据之一。根据科研项目所涉学科属性不同, 可将科研项目成果分为自然科学科研项目成果与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成果。自然科学科研项目成果重点突出其基础、创新性与突破性, 而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成果则重点突出其基础性、理论性与应用性。

所谓科研项目成果鉴定, 是指对于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学研究项目或计划, 受托方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 按照规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 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 在结题时, 按照项目合同或任务书的要求, 针对目标和任务的实施与完成情况作出的评价, 以及在结题的一定时间内进行的后期绩效评价。从现有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的流程来看, 鉴定活动是在政府领导下, 由项目主管单位、成果管理单位、成果完成单位和专家共同完成的过程。根据《科学技术评价办法 (试行) 》的规定, 科研项目成果鉴定的具体的评价工作是由专业的评价机构、评价专家委员会或评价专家组等作出的, 但是, 成果管理单位与主管科研项目的相关行政主体是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 评价结果只是相关行政主体作出决策的依据。因此, 科研项目成果鉴定行为的效果最终还是归属于相关行政主体, 从这一点来看, 科研项目成果鉴定行为是属于行政行为的一种, 因此, 对待科研项目成果鉴定行为的规制应适用行政法律规范。

二、我国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 我国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的现状

我国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 其初衷是为了辨别科技成果的真伪, 1959年初步形成工作程序。从1961年国务院颁布《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暂行办法》正式开始, 由原来鉴定真伪的初衷发展为对科技成果的认可。1987年, 鉴定工作开始检验科研合同完成情况, 鉴定成果的范围也包括了软科学研究工作, 鉴定成果的数量大大增加。1994年, 原国家科委颁布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随后, 科技部于2003年11月发布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 对科技成果鉴定活动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时至今日,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方法体系。

目前科研项目成果鉴定的范围是指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 以及少数计划外重大应用技术成果。鉴定分为检测鉴定、会议鉴定和函审鉴定三种形式。鉴定通常采用的办法是, 科研项目成果完成单位向组织鉴定单位提交申请, 组织单位同意鉴定的确定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 以确定鉴定形式。[1]

(二) 我国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的问题

1. 分类不科学, 没有考虑人文社会科学类及自然科学类

的不同特点, 也未区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降低了鉴定制度的完备性。众所周知, 学科门类不同, 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会有明显不同, 以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成果为例, 在研究方法上要么以实证研究方法做相关调研, 并据此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应分析以作为研究的基础;要么以理论分析方法, 就相关问题展开纯粹的理论分析。而对于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成果来说, 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实证研究方法或逻辑推理方法, 前者虽然也进行相关实验, 进行数据分析统计, 但此一数据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科研项目成果有明显不同, 即自然科学类的科研项目成果数据多来自于精密仪器的实验结果, 客观性较强, 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数据相对主观意味更浓, 正是由于不同学科门类的科研项目成果研究方法与相关成果在特点上的显著不同, 决定了对于科研项目鉴定成果应该从不同学科出发, 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与程序。目前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中, 却没有体现出“按学科设定, 按需要鉴定”的基本准则, 由于缺乏了科学的分类, 使科研项目成果统一采用了大体相同的鉴定制度, 降低了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的完备性。

2. 鉴定程序不完备, 无法保证鉴定结果的公平与公正。

鉴定程序, 如前所述, 科研项目成果鉴定是一种行政行为, 因此, 科研项目成果鉴定的工作应由科研项目主管部门自主完成。《科技成果鉴定办法》规定,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由组织鉴定单位从国家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鉴定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中遴选, 申请鉴定单位不得自行推荐和聘请。但是, 随着大量边缘学科的出现和跨学科成果的增多, 且已建立的专家库并不能真正达到滚动式管理, 加之主管部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有限, 对于从专家库中选出十分恰当的人选越来越困难。因此, 由主管鉴定部门采取由被鉴定者提供鉴定委员会参考名单就成为事实上的鉴定程序。加之科研项目主管部门本身的人手不足, 事务繁忙, 在大多数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中, 许多本应由组织主持单位完成的工作往往让成果完成单位和完成成果的课题组代劳。[2]这些明显违背了程序中的“避免单方接触”的基本准则, 同时, 一旦让评审专家与成果完成单位或个人有明显的利益纠结, 将会难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公平与公正。

3. 鉴定指标不科学, 损害了鉴定结果的科学性。

在现有的科研项目鉴定制度中, 有关鉴定标准规定本身并不科学, 例如, 大多数科研项目成果鉴定标准中会设置实践性标准, 将其作为项目结项的必备要件, 而这恰恰是一些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所无法达成的目标, 如果仅因此而否定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成果的科学性, 明显对其不公, 另外, 很多应用研究科研项目本身就是从纯粹基础理论研究中延伸出来, 事实上, 对应用研究科研项目的认可从某一层面上也表明了对纯粹基础理论研究科研项目的认可, 但反过来却未必成立。与此同时, 一些应用型科研项目在现有鉴定标准评价体系中也许能取得相对较好的结果, 可以顺利结项。但从项目立项的目的与研究的意义来看, 最终是要为应用而服务的, 而我国的众多科研项目却在实践应用环节面临很多障碍, 固然有成果转化体制的问题, 但科研项目成果鉴定标准不能体现科学性与多样性, 降低了科研项目鉴定制度的科学性却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4. 鉴定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 无法提升鉴定制度本身的公信力。

鉴定纠纷, 顾名思义, 是指科研项目成果鉴定过程中项目承担者与项目主管方 (鉴定方) 所产生的纠纷。由于科研项目鉴定性质上属于行政行为, 因此, 此类纠纷应属于行政纠纷。从目前行政纠纷解决的机制来看, 主要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两类途径, 然而, 无论是行政复议法还是行政诉讼法中均无具体条文涉及到科研项目鉴定纠纷。虽然可以适用两部法律的概括性规定及“其他规定”来予以纳入, 但由于鉴定制度的高度专业性, 程序上的不公开性, 使得行政复议机关也好, 司法机关也好, 都很难依据此两部一般法律来具体解决鉴定纠纷。同时, 现有的规范科研项目鉴定制度的法律规范, 均无一例外地在鉴定纠纷问题上出现空白。使得上述纠纷解决机制在特定法律规范上也无明确的可操作规范, 从而使得鉴定纠纷解决机制名存实亡, 客观上形成了科研成果项目主管方 (鉴定方) 一方的绝对话语权, 除了科研成果项目主管方 (鉴定方) 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主动启动对鉴定的复核与复审以外, 被鉴定方无任何的法定的质疑与申辩机会, 这不仅无助于鉴定纠纷的妥善解决, 也无法提升鉴定制度本身的公信力, 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其公信力。

三、我国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的完善措施

1.完善相关立法, 以立法明确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法律体系。目前, 科研成果鉴定的管理政出多门, 除科学技术部门外, 许多部委或省市部门也制定鉴定办法, 使得基层科研单位无所适从, 疲于应付。[3]2003年出台了两部较为全面的关于科技评价的政策法规, 一是《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 对当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性的意见和决定;二是《科学技术评价方法 (试行) 》, 这一办法主要明确了评价目的、原则、分类方法、评价准则及监督机制等。在此之前由于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科技成果如何评价及评价原则的法律法规, 评价办法不完整, 相互之间不够协调, 漏洞很多, 十分混乱。比如有对应用性技术成果评审的鉴定办法, 有对软科学成果的评审办法, 但却没有对基础研究项目的评价办法, 也没有对社会科学项目评价方法的明确规定, 而对于研究成果应当如何归类也没有明确规定, 只能由管理部门进行经验性操作, 造成有些边缘性成果无法正确归类。没有监督机制的明确规定, 大大影响了评价结果的质量。另外, 评审的各种条例、办法一改再改, 却没有一个相应的原则性法律作为依据, 不利于科技管理工作的稳定。由于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和法规本身的不完备性, 这两部法规只是对评价工作的原则性问题进行了规定, 缺乏细则的支持;与原来的法规的兼容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因此, 在我国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需要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撑。[4]从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本身特点来看,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国家机关, 因此, 似乎以法律的立法层次才能解决法律体系的构建问题。然而从科研成果鉴定制度本身来看, 以法律来规范科研成果鉴定制度尚未达到相关的要求, 贸然进行立法不仅会起到立法资源的浪费, 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应以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为核心, 结合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建立起统一有序、协调一致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法律体系。

2.根据成果类型, 设定不同的鉴定制度, 以满足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成果与自然科学科研项目成果鉴定的不同需求。从学科属性上来看, 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与自然科学科研项目无论是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 还是在应用推广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如果采取相同的鉴定制度, 明显是不合理的。为此, 必须着眼于科研项目本身的特点, 从实际出发, 从科研项目本身的研究方法、学科属性上出发, 科学设定不同的鉴定制度。对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成果在鉴定制度的设置上应偏重于逻辑性与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性与应用性。而自然科学科研项目成果则应更偏重于理论的创新性与对生产技术的转化性。设定不同的鉴定制度, 有助于从科学的角度来正确对待不同科研项目, 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项目承担者的积极性。

3.设置完备的程序, 增加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的公平、公正性。首先, 建立评审专家库, 完善评委的遴选、审核制度, 实行双盲评审制。[5]通过网络实行滚动式管理, 适时增加边缘与交叉学科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及时换掉退休或不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员, 使专家库中的人员能够真正成为我国当前各学科的带头人, 真正能够代表我国最高科技发展水平。其次, 完善相关程序制度建立。具体说来:建立公示制度, 采取多种形式对鉴定、评奖过程和结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公示;建立申诉和听证制度, 改变项目承担者无法知晓鉴定标准和过程听命于鉴定结果的局面, 评委接受申报者的质证, 让项目承担者享有知情权, 以有利于鉴定的公正, 减少甚至避免鉴定的腐败现象。最后, 强化监督程序。完善学术查新机构建设, 确保科研项目成果学术查新结论的科学性;强化科研项目鉴定过程的舆论监督, 在相关媒体公布学术不端行为, 对于弄虚作假者进行处罚, 并公布于众。

4.采取科学手段, 设置科学的鉴定指标, 提升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的科学性。为了满足科技成果评价的社会性和多样性, 克服现有的鉴定办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鉴定代替一切评价, 而排斥或抑制其他方式的评价问题, 应构筑满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指标体系。对于纯粹基础理论研究科研项目的鉴定, 应采以专家、同行鉴定标准为主, 兼采实践应用为辅的鉴定指标体系。而对于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成果的鉴定, 由于成果最终是要直接转化为应用, 因此对此类项目的鉴定应以实践应用鉴定标准为主, 兼采专家鉴定为辅的鉴定指标体系。具体说来, 完整而全面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指标体系应包括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专家评价指标体系, 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成果水平评价体系和应用价值指标体系。[6]另外, 对于更加适宜由中介组织组织鉴定或由市场应用鉴定的科研项目成果, 应完全取消科研项目主管部门组织鉴定, 而由上述组织进行自行设置鉴定指标, 自主鉴定, 而科研项目主管部门仅进行监管即可, 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的鉴定指标体系。

5.完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纠纷解决机制, 妥善解决科研项目成果鉴定中的纠纷, 完备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的公信力。为提高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的公信力, 切实改变科研项目成果鉴定纠纷中, 科研项目主管方 (鉴定方) “既是裁判员, 又是运动员”的不公局面, 有必要完善现有的鉴定纠纷解决机制。虽然科研项目成果鉴定纠纷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但并不意味着司法机关与行政复议机关就不适宜介入。司法机关与行政复议机关完全可以依据相关程序性规定, 重点审核科研项目成果鉴定的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纠纷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依据科研项目合同得到了切实保障, 以此决定科研项目成果鉴定是否符合程序公正。对于鉴定结论方面的专业性问题完全可以由上述主体依据完备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法律体系中的具体规定另行组织鉴定, 而上述主体可依据鉴定的结果进行实体上的审查, 以解决鉴定纠纷的实体问题。借助于司法机关与行政复议机关的第三方地位, 既解决了科研项目成果鉴定纠纷, 也有效提升了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制度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季荣生, 杜子图.浅析当前科技成果鉴定[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1, (1) .

[2]林吉.强化科技成果鉴定中的行政行为[J].科技管理研究, 1999, (6) .

[3]佟屏亚.泛议农业科研成果评审制度[J].农业科技管理, 2007, (2) .

[4]顾海兵王宝艳.中外科技成果评审制度:比较与对策研究[J].开放导报, 2004, (2) .

[5]周蓉, 贾殿赠.科技成果鉴定、评奖中的腐败现象及遏止措施[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11) .

绛县新增粮食产能项目实施成果浅析 第8篇

关键词: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措施研究

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依靠科技持续挖掘耕地增产潜力, 着力推进标准农田建设, 全面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0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根据目前全国粮食生产情况, 计划在全国实施新增粮食产能项目, 实施期限为2010年—2020年。通过筛选, 山西省确定新绛县、绛县、寿阳县、昔阳县、长子县、太谷县、高平市等12个县 (市) 为新增3×108 kg粮食生产能力主产县。

项目实施后, 使12个县耕地实现“一改善、四提高”。“一改善”即农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 “四提高”即耕地地力明显提高, 项目区土壤有机质, 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以上, 耕层厚度增加5~10 cm, 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1个等级;土、肥、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水分利用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 肥料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耕地抗拒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项目区增产粮食50~100 kg/0.067 hm2。

1 项目实施情况

绛县从2010年开始实施新增粮食产能项目, 目前已完成3年, 共实施耕地面积2 157 hm2, 涉及5个乡镇30个村。主要措施有:平田整地、田畦整治、修筑地埂、整修田间道路、修筑排水沟、整修生产路、农田林网建设、玉米秸秆还田、增施精制有机肥、施用硫酸亚铁、施用抗旱保水剂等。通过实施平田整地、田畦整治、修筑地埂, 解决了一些坡地和丘陵的土地不平整、泡水、漏水现象;田间道路的整修有效解决了农业机械通行的便利, 保障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农田林网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小气候”, 耕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玉米秸秆还田、增施精制有机肥、施用硫酸亚铁、施用抗旱保水剂等措施, 有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土壤肥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 项目实施成果与效益

通过2010年—2012年3年的项目实施, 项目区粮食有了明显增长, 平均每0.067 hm2增产小麦26 kg、玉米47 kg, 3年共增产粮食335.46×104 kg, 可新增产值近805.1万元。同时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 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 每0.067 hm2节本5元, 年节本近16.2万元, 两项合计增收821.3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172.6元。并有效地推动了全县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 改善了生态环境,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全县的粮食增产提供了可靠保障。同时, 有效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和改良耕地的积极性。通过田、林、路、渠综合配套, 改善了耕地基础设施条件, 创造了适宜的农田生态环境, 推广农艺、生物、机械化等中低产田改良主体技术, 带动了耕地地力建设和肥料合理使用, 从而充分发挥了耕地生产潜力, 减少不合理的化肥施用, 改善农产品品质, 保证广大城乡居民食品安全。

项目实施后, 项目区内建成了农田林网防护体系, 防治风灾危害, 水土流失得到保护, 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达到农作物高产、稳产、增产的目的。同时, 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 提高了耕地质量, 提高了抗灾害能力, 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经济的稳步增长创造了条件。

3 项目运行管理措施

3.1 实行政府主抓, 业务部门配合

政府成立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项目领导组, 负责项目全面工作和有关问题的协调。县农委按项目设计要求, 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同时抽调技术人员组建技术指导组, 具体负责技术咨询、指导、培训工作, 并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供技术服务。

3.2 采取法人负责制, 招标投标制, 工程监理制和项目竣工验收制

在项目实施中实行了项目建设法人责任制。严格遵守项目招投标的有关规定, 制定招投标程序, 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选择了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上乘、性能价格比合理、服务水平良好的单位合作, 保障了项目建设目标的高标准完成。与工程实施单位、设备与物资供应单位签订了合同。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 严把质量关, 保障了工程质量。项目完成后由市、县组织专家初验合格后, 并通过山西省农业厅有关专家对工程质量验收。

3.3 财务管理实行专帐核算, 专款专用

按照基本建设资金使用办法, 建立资金管理专户, 实行专帐核算, 专款专用。并按批复方案进行列支, 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规定, 由专人负责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工作, 保障了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项目资金设计每0.067 hm2仅为500元, 使很多措施不能同时实施, 增产幅度提升不明显。项目资金中县配套部分, 由于县财政困难, 基本上不能到位, 只能靠项目区农民投工、投劳自筹完成, 影响了部分措施的实施效果。建议上级部门减少县级配套资金额度, 合理配置各项措施。

二是历年来县农业开发办、国土资源局、农机局等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农业建设, 许多地方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建议成立县级综合调配机构, 进行农业项目资源整合, 使建设项目发挥更大的效益。

三是受实施措施的限制, 不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实施。如项目中只能进行深井修复不能新打井, 但有些深井水位下降严重已没有修复的必要性。

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成果与创新 第9篇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 1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水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干旱缺水依然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全国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55%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2,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较低,还有较大提高潜力。因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举措,是一项革命性措施。

为加快我国农业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积极利用外资增加对农业节水灌溉的投入,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节水灌溉先进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根据国家利用国外中长期优惠贷款的有关投资政策,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报请国务院批准,由水利部组织北京、河北、青岛、沈阳4省(市)于2001-2005年,实施了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以下简称“世行节水一期项目”)。该项目于2006年完成,并获得世行“非常满意”的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实际需求,在有关省(自治区)申请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报告的基础上,由水利部世行项目办组织,于2012年开始,在宁夏、河北和山西3省(自治区)24个项目县(市、区)开始进行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的建设(以下简称“世行节水二期项目”)。

2 项目机构

为了保证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的顺利实施,按照世行贷款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利用外资项目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世行节水一期项目和世行节水二期项目,均由世界银行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相关省(市、自治区)发改、财政、水利等有关部门和涉及的项目县(市、区)共同组织实施。

水利部领导高度重视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在项目立项伊始就成立了项目协调小组。由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农水司、国科司、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和有关省(区、市)水利厅(局)有关负责人组成,下设水利部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办公室(CPMO)。并将水利部世行项目办设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具体承担世行贷款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3 建设目标

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以资源性节水(“真实”节水)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项目实施的3个主要目标:1 增加项目区农业产量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2 在项目区实现资源性节水(“真实”节水);3 促进项目区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这三大目标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其中第一项是基础。只有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参加项目建设。第二项目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第三项目标则要求在项目执行期间建立起来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在项目结束后,能够继续执行和发展。通过3个建设目标的实施,在项目区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4 项目内容

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主要是根据我国农业节水研究与生产实际,并在总结、综合、创新国内外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贯彻资源性节水(“真实”节水)的理念,并在项目区通过工程措施、农业措施与管理措施等综合节水措施的建设,在保证农民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减少实际耗水量(ET),实现节约用水,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工程措施建设包括发展管灌、喷灌、滴灌、渠道防渗等节水灌溉工程的兴建,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效率型节水,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农业措施建设内容主要是进行土地平整、深松深翻、秸秆还田、薄膜覆盖、平衡施肥等。通过农业措施的实施达到减少灌溉用水量,降低作物耗水量,降低无效蒸腾蒸发量的目的。

管理措施主要指各级世行项目办能力建设、支持农民用水者协会(WUA)建设、管理人员国内外培训/考察、项目监测评价、应用技术研究、流动专家组技术咨询服务等,另外还包括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项目监测评价以及项目信息管理系统(MIS)开发应用等。

具体而言,世行节水一期项目计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47 万hm2,其中:渠道防渗衬砌灌溉面积4.52万hm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3.76万hm2,喷灌面积1.13万hm2,微(滴)灌面积1.06万hm2;世行节水二期项目计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93万hm2,其中:渠道衬砌灌溉面积2.75 万hm2,低压管道灌溉面积2.79万hm2,滴灌面积1 051.66hm2,改善灌溉面积2 866.7hm2。在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世行节水一期项目和世行节水二期项目均相应在项目区开展农业节水措施和管理节水措施的实施。

5 项目成果

5.1 世行节水一期项目主要成果

世行节水一期项目在北京、河北、山东(青岛)、辽宁(沈阳)4省(市)建设实施,项目实际完成投资为16.20亿元,占项目评估投资额的111%。 全项目区共计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0.47 万hm2,其中:发展渠道防渗衬砌灌溉面积4.52万hm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3.76万hm2,喷灌面积1.13 万hm2,微(滴)灌面积1.06万hm2。

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区小麦平均产量从4.55t/hm2增加到6.14t/hm2;玉米从5.78t/hm2增加到6.32t/hm2%;花生从3.89t/hm2增加到5.03t/hm2;棉花从0.8t/hm2增加到1.16t/hm2;大棚蔬菜从62.1t/hm2增加到224.7t/hm2,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项目预期目标。项目区农户人均纯收入为4 272 元,较2000 年基线值2 102 元,增收2 170元,提高103%。

项目区各种节水灌溉方式下的渠(管)系水利用系数均有了较大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均逐年提高。其中,微(滴)灌0.90,喷灌0.86,低压管道输水0.84,渠道防渗0.70,较项目实施前同种灌溉方式(或当时的现状灌溉方式)分别提高25.0%、28.0%、33.0%、32.0%。4种节水灌溉方式下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在项目实施后平均为0.81,较项目实施前基线调查平均值0.62提高30.6%。在项目实施期内全项目区共减少地下水开采8 436.6万m3,真正实现了农业节水与农民增收相统一,并提高了农业水分生产效率。

特别是世行节水一期项目在我国首次提出农业节水项目建设应以资源性节水(减少蒸腾蒸发ET)为设计指导思想,并实现了项目区农业增产增收、资源性节水(“真实”节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一期项目得到了世行检查团的多次满意评价,其中世行第8次、第11次检查团将该项目检查结果评为“非常满意”。同时,世行竣工验收检查团和独立评价局将本项目评价为“非常满意”项目,并建议在更大范围加以应用推广。该项目创新和推行的基于ET的资源性节水理论与实践成果,已引起了国内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广泛的关注和大力支持。

5.2 世行节水二期项目成果

世行节水二期项目在河北、宁夏、山西3省(自治区)24个项目县(市、区)建设实施,项目建设期5年。该项目截至2015年6月,已完成项目投资5.57 亿元,其中世行贷款报账支付3 600万美元(约占世行贷款计划的45%)。全项目区计划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5.93万hm2,其中:发展渠道防渗衬砌灌溉面积2.75万hm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2.79 万hm2,滴灌面积1 051.66hm2,改善灌溉面积2 866.7hm2,截至目前,3省(自治区)项目区共计完成节水灌溉面积4.10万hm2,占计划的70%。本项目将在2017年全面完成。

6 主要创新

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创新。

(1)项目建设以减少农田水分消耗量(ET),提高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提高单位ET的农作物产量或产值)为目标,而不是单纯以工程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为目标;

(2)在改善灌溉排水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和管理综合节水措施,使土壤墒情适合农作物生长发育,从而获得高产;

(3)项目区执行地下水管理计划,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WUA),使农民参与项目建设,并承担部分灌排工程管理养护职责,充分发挥了农民的自主意识。

7 项目经验

通过学习借鉴世行节水灌溉项目的管理经验,为我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借鉴。

第一,更新节水观念。推动农业节水灌溉工作,不仅要提高灌溉效率,而且要注重降低农田实际耗水量(ET)。世行倡导和推行的资源性节水(“真实”节水),其本意是减少农田水分蒸发蒸腾量(ET),此项要求是对提高灌溉效率的补充和发展。从整体上来讲,只有采取综合节水措施,减少水分蒸发量(ET),才可减少水资源的实际消耗量,提高水分生产率。

第二,落实综合节水措施。世行对节水灌溉项目的管理,强调要求以当地政府主管水利、农业的领导为首,组成有水利、农林、财政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同时,由各行业的学术造诣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组成流动专家组,为解决项目执行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提供服务。这一套作法克服了一个部门主持项目管理的局限性,使落实综合节水措施有了组织、资金和技术的保证。

第三,贯彻执行农民参与式管理制度。大力提倡在项目区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WUA),由协会组织管理维护灌区斗渠以下的田间配套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负责组织浇地和按用水成本与用水量收取水费。充分发挥受益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当地农民积极融入工程建设与实施管理中,真正起到了全程参与、建管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节水灌溉设施作用的目的。

第四,对项目建设实行全程管理。世行节水灌溉项目划分为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竣工验收与后评估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若干技术环节,每个环节的内容与节水灌溉的传统作法均有相当大的差别。世行节水灌溉项目还对项目进度和采取的节水措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价,跟踪项目实施,为改进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摘要:2001-2005年,水利部组织北京、河北、青岛、沈阳等4省(市)实施了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一期项目,共完成项目投资16.2亿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7 400万美元,项目区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47万hm2。2006年6月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和投资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2012年9月,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9亿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8 000万美元,项目执行期5年。计划在河北、宁夏和山西3省(自治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93万hm2。目前该项目执行情况良好,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关键词:世界银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畅明琦,刘俊萍.水资源安全系统的控制与协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1):51-55.

项目成果 第10篇

一、行业因素

(一) 招投标过程存在风险。

企业能否在招投标阶段取得先机是建筑企业取得高质量经营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合理规范的招投标对建筑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工程项目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但高回报也就意味着高风险。

招标投标本质上是在交易过程中纳入了竞争机制, 使得招标方能够在众多竞标者中选择最的企业。招投标机制引入建筑行业在为各建筑企业带来机会的同时, 也随之带来了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己私利, 在招投标过程中, 存在围标、串标、暗箱操作和腐败等现象。如果投标不慎, 或者在投标过程中稍有疏漏、闪失, 很有可能导致建筑企业的失标, 或者低价中标的不利局面, 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从而导致企业不能取得很好的经营成果。

(二) 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方面。工程项目的设计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建筑目标的设计、施工方案的设计等。

同一个施工项目, 可能会因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益。例如, 部分设计可能会更多的考虑项目的美观性、环保性、科技性, 相应的就会带来较高的建筑成本;另一部分设计者其设计理念对建筑项目的经济、实用性侧重的更多一点, 这样建筑成本就相对更低一点。另外, 施工方案的设定是施工过程的基础。对保证工程质量, 提高经营成果是至关重要的。在施工的前期, 企业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政治条件等等, 制定最优化的施工方案。

(三) 建筑材料因素。

首先, 在材料的采购上, 对供货商的选择是成本控制的一个风险点, 包括材料的质量、材料的价格等。过高的建材价格给企业带来的是直接的经济损失, 而低质甚至伪劣的建材给企业的影响则是致命的。其次, 在材料的选择上, 应依据不同的建筑结构选购相应的建筑材料, 大材小用的现象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损失。

二、成本管理因素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面, 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低等问题, 造成成本支出大, 效益低下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

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应该是权、责、利的完美结合。但纵观现状, 建筑企业基本都没有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 对权、责的划分不明确, 成本控制的各个阶段处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下, 责任制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 没有对“质量成本”给予足够高的重视。

质量与成本之间二者矛盾对立确实统一的。工程高质完成过程中不能达到质量要求时其损失即是“质量成本”。这个损失不单单只是经济上的损失, 还包括企业信誉等等的损失。长期以来, 我国建筑企业往往忽视了“质量成本”的控制, 给建筑企业的经营成果带来不利影响。

(三) 对“工期成本”未予足够重视。

当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工程不能如期完工,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不得已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工期目标, 此措施导致的工程中发生的费用也是不可小觑。目前, “工期成本”的概念还未深入到我国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理念中去。

三、经济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建筑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理所当然的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关注。与建筑行业息息相关的房地产业, 国务院在十年内9次出台调控措施对其市场行为加以规范, 。例如, 2013年3月1日出台“国五条”在建筑业引起巨大反响。这些政策的出台不可避免地对建筑行业造成一定冲击, 影响建筑企业的经营成果。

四、提高建筑企业经营成果的几点措施

(一) 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体系。

建立的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在建筑工程成本过程控制的过程中是及其重要的, 也是实现成本控制的必要条件。通过该体系将工作目标和成本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项目经理人作为该体系的核心, 在成本控制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应依据项目成员的实际情况将成本目标细化到各个部门乃至个人。另外, 必须将责任明确到个人, 当出现成本偏差时, 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 并及时纠错。

(二) 对成本进行全过程控制。

项目成本的不确定性是建筑工程项目一大特点, 它往往会随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 相应的对建筑企业成本控制也应随之而变化, 应注重对成本控制的全过程化。实现对投标阶段的事前控制、对项目成本的事中控制、对项目成本目标的事后控制。

企业在投标前应对项目的成本进行前馈控制以及事前控制, 对可能出现的导致成本高出目标成本的因素进行预测, 以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以参考, 便于他们在施工中对可能的原因采取预警措施。在事中及时对偏差进行纠错。事后通过分析本次施工的得失, 得出降低成本的途径, 以供下次施工参考。

(三) 准确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内涵。

不得不说的是, 政治经济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致命的。为了维护经济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国家相关部门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以对经济做一宏观调整。部分企业对此重视度不够, 只注重眼前, 不能以发展的眼光观看待问题, 对国家的经济政策没有很好地认识, 或者对国家经济政策“反应迟钝”, 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企业不应蒙头发大财, 应时刻把握国家社会经济动向, 深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内涵, 在激烈的经济浪潮中掌握先机, 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01-102[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01-102

[2]卢向南等.项目计划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83-184[2]卢向南等.项目计划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83-184

项目成果 第11篇

鉴定会期间,专家组对该项目生产线进行详细的现场考察,并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所做的项目技术研究、产业化技术研究以及项目查新和应用等方面的情况介绍,经质询及讨论,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性能、质量达到国际领先,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鉴定,并建议扩大产业化推广。

据悉,该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首次提出了单位幅宽高产量、低能耗、成网 —针刺 — 定型 — 浸胶连续生产理念,成功建设了国内首条一步法连续聚酯纺粘针刺防水卷材胎基布生产线,并实现了柔性化生产。该项目在纺丝组件、侧吹风装置、大丝束牵伸管以及热定型等方面的创新,使该项目拥有了多重技术优势,由此带给了应用企业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东方雨虹、北京中建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等使用单位均给予了该项目极高的评价。

防水卷材胎基布是各项基础设计建设中重要的防水材料之一,“高效节能聚酯纺粘针刺防水卷材胎基布成套装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在提高这一产品品质、产量等方面特点突出,且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具有极大的产业推广价值。(袁春妹 文/摄)

项目成果 第12篇

科技项目管理是职能管理部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工作没有完全实现办公自动化,更没有很好的利用网络,导致信息沟通不流畅的现象很多,例如,现有的软件及管理体制,无法对项目的实施及时监控;管理工作中需要接收、使用或者上报各种类型的数据,而现有管理软件分别支持各种不同的数据格式,这样不得不对同一数据分别按照不同格式输入,造成重复劳动等等。这些管理的不规范,导致项目内部事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工作人员,经常会出现管理上的脱节,造成人员的浪费和工作效率不高。

气象科学技术既是气象业务的基础和支撑,也是气象业务发展的加油机和推进器,尤其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牵引下,推动气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科学技术活动的项目多、类型多、经费多、成果多,科学规范化管理已经提到了气象科技项目管理的重要位置,如何快速高效地做好各种气象科技项目的日常管理、信息传递、分析汇总,是摆在每个管理人员面前的任务之一,也是现代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管理手段。为了改进气象部门科研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科学活动,建立既可实现高效管理,又能开展分析研究的“气象科技项目/成果管理评估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 系统简介

2.1 气象科技项目/成果管理评估系统功能设计

在国内外气象科技发展动态研究和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汲取相关部门科技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估经验,通过引进、定制开发和专题研究,建设成集科技项目管理和科技项目评估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管理平台,实现各类气象科研项目的网上申报、评审、审批、合同签订、变更、验收、成果推广、查询、分析统计等功能,提高气象科技项目管理效率;研究各类气象科研项目风险评估、跟踪评估及应用/业务化/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模型和方法,首先针对公益性行业专项实现应用/业务化/效益的试评估,取得经验后,逐步建立健全科技项目评估系统。

本系统是一个面向气象科技项目管理评估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应由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和科技项目评估系统组成,这两个系统分别有四个子系统,具体如图1。

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申报子系统、立项评审子系统、验收子系统、应用推广子系统;

科技项目评估系统:风险评估子系统、跟踪评估子系统、检验认证子系统、应用/业务化/效益评估子系统。

各个子系统能独立地实现各自设定的管理评估目标,又共同以数据库为基础,组成一个较

为完善的实时管理系统。

2.2 系统设计原则

根据气象科研管理系统建设的具体需求,本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1)安全性

本系统汇集了气象系统的关键、敏感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结果,因此,系统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2)可靠性与稳定性

整个系统长期可靠的运行,对保证科研工作和气象资料平台的正常运转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系统的可靠和稳定必须作为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单位在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3)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

由于科研管理变化频繁的特点,因此,可维护性与扩展性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可扩展性指系统平台要有良好的兼容性、可移植性和升级前景。在设计中,要保证系统结构模块化,功能模块可以平滑扩充。

4)实用性

该系统主要实现科技项目管理、科研数据统计及日常业务等操作,因此,系统的实用性显得尤为重要,系统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保证系统的切实可用。

5)易于使用

要求设计出的界面要人机界面友好,易于初学者操作,降低培训成本。

6)快速实现的能力

由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所设计的方案应该具有快速实现的能力,以求缩短开发周期,尽快让系统投入实施运作。

7)先进性

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应用系统的设计上,系统设计应采用先进的、成熟的且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方法,并充分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8)整体性

整体性指系统在设计时要从整体、全局的角度来看待。整个系统应遵循“一网八库二系统”设计要求,确保整个数据规范,同时要考虑和现有部分应用系统的接口,以保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信息的一致性。

9)投资保护

即在保证系统能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造价,保护原有的计算机设备投资。同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通常不可能选择一种永远不过时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所以在设计本系统时,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网络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网络设备和线路应该与目前的应用紧密结合,并含有向更高的技术过渡的途径。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分析

3.1.1 用户角色分析

系统操作有5类人员构成:气象科技项目申报人员、申报单位管理人员、科技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包括财务人员)、科技评估人员、评估/评审专家。除了这5类人员之外的用户可进行限定信息的查询、浏览和下载。

气象科技项目申报人员的工作主要是:注册、管理个人基本信息;向系统输入申报科技项目(填写申报书)、各类附件上传。

申报单位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注册本单位基本信息;为本单位项目申报人创建帐号并审核管理其个人信息;向主管部门提交本单位申报项目;管理获得立项的项目;本单位信息管理;个人信息管理。

科技主管部门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申报人管理;编制、发布申报通知和申报指南;对申报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组织评审专家进行评审;财务人员负责对经费额度、使用情况和预算执行的审核。

评审/评估专家:评审专家对项目立项、验收进行网上评审;评估专家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跟踪评估和应用/业务化/效益进行网上评估。

科技评估人员的主要工作是:组织评估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汇总评估结果,提交报告。

3.1.2 数据库分析

数据库的主要从八个方面进行:综合资料库、项目库、成果登记库、评审/评估专家库、评估体系/指标库、评估模型/方法库、认证业务许可库、应用效益/案例库。所有的数据库均可以实现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并为科技项目评估和专题研究提供服务。

综合资料库:登记申报单位、申报人的基本信息;相关政策法规、项目指南等。

项目库:分类记录不同项目提交的各类信息。包括项目申请书、计划任务/合同书、技术研究报告、查新检索报告、用户使用情况报告、验收材料、验收/评估/评审专家信息、验收(鉴定)意见、经济效益评估报告等。

成果登记库:记录成果名称、成果摘要、应用领域、推广价值等相关信息。

评审/评估专家库:记录评审/评估专家的姓名、研究领域、业绩、工作单位、评审/评估过的项目信息等相关信息。

评估体系/指标库:科技项目的分类评估指标体系。例如:应用技术类和基础研究类,存在不同标准的指标,在不同阶段(例如:立项评估、中期评估、应用评估)采用不同的指标,并且指标本身也在不断的修订中,所以指标库用于记录评估的标准。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指标的判断标准细节。

评估模型/方法库:各类项目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

认证/业务许可库:业务主管部门的对项目成果应用的认证、业务许可。

应用效益/案例库:各类项目成果应用的效益和典型案例。

3.1.3 功能模块分析

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申报子系统、立项评审子系统、验收子系统、应用推广子系统。流程如图2。

申报子系统:提交项目申报的各类信息。申报单位管理人员、气象科技项目申报人员录入申报项目以及项目相关信息,系统自动对申报信息进行格式审查,科技主管部门管理人员通过此系统对申报项目的基本信息、可行性报告等进行文字初审。

立项评审子系统:科技主管部门从行业专家库选择专家,根据评审流程对申报项目进行立项评审,记录评审全过程。

验收子系统:记录项目结题验收的所有信息。包括挑选专家进行网审、提交专家意见、汇总意见、得出结论等。

应用推广子系统:包括成果发布/共享,根据评审专家对项目应用推广价值的评价,科技主管部门网上发布、管理推广项目的信息,记录成果推广策略/行为、结果。

科技项目评估系统:风险评估子系统、跟踪评估子系统、检验认证子系统、应用/业务化/效益评估子系统。流程为图3。

风险评估子系统:对准备立项的项目可行性、预期效益、应用前景等进行风险评估,并结合专家的评估结果,提交立项参考。

跟踪评估子系统:在项目执行期的各个阶段,依据不同的评估要求、不同的评估重点,对项目进行跟踪评估。

检验认证子系统:依据试验和测试数据,对项目成果应用进行检验,提出认证建议。

应用/业务化/效益评估子系统:评估专家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指标和模型,对项目应用/业务化/效益评估,提出提交评估报告。

3.2 评估模型的应用

在评估系统的中的核心内容是评估模型,这里我们采用定量评价模型,定量评价模型采用多指标线性加权模型,对专家的咨询意见赋值后进行从指标体系底层直到顶层的加权综合。具体地是指对专家意见分别设定了不同的赋值标准,可以在录入专家评分时选择。对专家意见进行定量评价时,进行专家评分的纵向(依同一专家不同指标)和横向(不同专家的同一指标)线性综合,然后将这两种评分再次综合,得出最终得分。

多指标线性加权定量综合包括多个评估专家意见的横向综合和多个指标纵向综合,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多个评估专家意见横向综合的计算公式:

式中:Xj—N个专家对第j项指标的综合评分值;

Wij—专家i针对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Sij—专家i对第j项指标的评分值;

N—专家数,通常N>=5;

多指标纵向综合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i—项目i的综合评价值;

Xij—为项目i的第j个指标的分值;

m—为指标个数;

Wj—第j个指标的权重,满足:

经过横向线性综合和指标纵向综合,得到项目的综合评价分值,作为项目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3.3 系统开发技术

本系统采用J2EE或PHP技术、Oracle数据库、Linux操作系统,使用iPlant Web Server Enterprise Edition 6.0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备份服务器。在此基础上通过调研、引进、优化、定制开发和专题研究的方式建立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和科技项目评估系统,实现系统网上运行,同时具备可扩展性,使用维护方便。

4 结束语

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和科技项目评估系统的建设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实现气象行业科研行政管理工作电子化、信息化、高效化的重要工作,抓住“实现科研管理网上办公、气象行业科研开展数据统计、建立省市气象行业科研联动”三大功能的完善,达到“提高科研项目的申报效率、实现科研项目的项目监管、服务气象事业的行业决策”的工作目标。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努力,通过公益性行业(气象)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准确把握当代气象科技发展趋势和气象业务发展远景,进一步凝练气象事业和气象业务发需要解决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重点研究领域,为科技项目的规划、立项、管理提供参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项目管理和评估已成为现代科技管理的必要手段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气象科技项目/成果管理评估系统”的设计顺应了这种发展,适应了气象行业的特殊性。该文阐述了系统所能达到的基本功能,对线性加权评估模型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成果管理,气象评估,线性加权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崔巍.数据库应用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薛丽娟.科研项目过程评语研究.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王燕玲.基于信息流的科技项目评估管理信息系统[J].中国科技论坛,2003(3):94-97.

[4]戚安邦.项目评估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自动目标识别系统下一篇:混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