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

2024-07-26

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精选12篇)

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 第1篇

一、儒家德育教育思想的日常生活化

中国传统教育以伦理学为主, 即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 “大思想家孔子, 以‘仁’为核心, 从不同角度对‘仁’的涵义作了阐明, 从而构成了以克己、爱人、忠恕、孝梯、恭、宽、信、敏、惠及刚、毅、木、呐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思想体系”。[2]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伦理道德,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 当洒扫、应对、进退, 则可矣。抑末也, 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 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 区以别矣。君子之道, 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 其唯圣人乎!”[3]

子夏教学以小学为主, “人生八岁, 则自王公以下, 至于庶人之子弟, 皆入小学, 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4]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融入君子之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皆蕴含大道理, 故道德教育无常形。中国传统的儒学, 以礼为支撑。礼包罗万象, 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方面, 以礼见仁, 通过礼可见其性情与道德。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5]曾子把以忠、信为主的道德伦理规范融入日常生活中。孔子特别看重“孝悌”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 故孔子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在孔子的教学理念里, 文的教学放在伦理道德教育以外的次要位置。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以致影响到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教学。汉代教育, 以忠孝为主。汉代取士以察举为主, 而察举内容以忠孝为主。故汉武帝以来多忠孝之士, 烈女、孝妇、孝子都是这一教育理念的产物。宋明理学讲知行结合, 慎独、知行结合、坚守三纲五常等都是道德教育的产物。

中国传统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主, 同时中国语言的隐喻特点和中国民族含蓄的性格, 使得中国教育以微言大义的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为主, 并与教育的生活化相结合。

宰我问:“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旧谷既没, 新谷既升, 钻燧改火, 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 衣夫锦, 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 居处不安, 故不为也。今女安, 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予也, 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6]

面对宰我的责问, 孔子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以血缘关系之上的亲子之情引导之, 以情感之。三年之丧“这一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7]。伦理道德的日常生活化, 即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 未坠于地, 在人。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8]

世间最高的学问蕴含在民间, 人心, “三人行, 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的学问是不断发展变化, 而不仅仅存在于书本。

总之, 儒家在德育方面坚持以“六经”为主要教材, 志在培养人们的“温、良、恭、俭、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品德;日常生活化为儒家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它不是远离世俗的教会教育, 也不是政治化威权奴化教育, 而是含有默默温情的生活化教育。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关于德育的定义, 素来有两类不同的理解:一类是大德育, 即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德育观念, 它是与学校智育、体育、美育相对应的概念, 另一类是‘小德育’, 即道德教育, 它是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相对应的概念”[9]。

大德育观念的提出, 可见德育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 “德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不仅仅要在学校教育中展开, 更应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内在地具有社会性, 道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准则。道德本质上是实践性的, 离开实践把握道德的内在本性是不可能的。道德教育在实践中要挖掘人的内在德行, 规范人的行为。“道德教育最终目的在于使个体通过外在的教化而完全内化为伦理普遍性或伦理实体, 成为自觉希求伦理普遍性的道德主体”[10]。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到:“教育以活动课程为主, 受教育者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现代美国的教育在杜威教育理念下走向成熟, “在美国很多学校除了开设《公民》教育课等德育课程外, 很注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如建筑学、遗传学等专业的学生, 要求考虑其工作的社会与伦理影响。同时, 在美国的德育理论中, 还有一个常见的概念———‘隐蔽课程’。它是与‘显著课程’相对应的, 指用不那么明显的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 使学生无意识地获得经验的一类德育工作方式。像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文艺演出、教育工作者的示范作用及具有教育作用的校园文化结构等, 都属于隐蔽课程的具体形式”[11]。

小学德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应用在德育课堂, 更应该扩而广之, 语文课堂、数学课堂、英语课堂、音乐课堂、体育课堂、班主任教学都要融汇其中。

小学语文教材以趣味性、形象性和生活化为主要特点,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邀明月, 低头思故乡。”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李绅的《悯农》:“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等。诸如此类都是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贯穿德育教育。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欣赏诗歌的同时受到心灵的熏陶。

音乐教学, 乐由心声, 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人的真情, 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音乐的旋律和情感本身就是感化、德育的存在。

体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磨炼坚强的意志,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足球、篮球等团队协作的体育活动中, 培养学生互相沟通、积极合作的交往能力, 也可以培养良好的德行。

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课余生活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余生活及人际交往关系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应在卫生活动、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拔河比赛、社团活动等各项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并积极的、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各项公益活动, 例如互帮互助的爱心行动、捐赠衣物玩具服务西部的爱心活动等, 以便小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受到德育教育。

教育即生活, 道德教育应该走向课堂, 走向社会。在家庭生活感受爱的温暖, 在朋友的交往中修养自我, 在社会生活中熏陶自己。现代网络技术普及, 手机的广泛应用, 网络在道德教育中也起重要作用。电视、网络、报纸能媒体的宣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行。公益广告的宣传, 公益电影的免费放映, 网络电视的价值导向的逐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道德, 不仅仅是利他的, 它也应当是有利于行为主体的也应该是自利的, 自利性是道德范畴存在的一个基本特征”[12]。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 “道德价值的实现总是以生命存在本身为前提, 道德教化理当尊重个体生命存在的正当权利。尊重个体生命存在本身的价值, 尊重个体生命的基本需要和正当欲望的满足”[13]。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德育 第2篇

21世纪,“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上,而应更多地关注“人”。语文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去用形象表达展现出来,而足以语言文宁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所以,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足工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当中,从引导学生“读义”人手,进而达到“悟道”的日的,笆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

二、准确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人情人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

四、把语文课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初探 第3篇

一、德育生活化的教学设计

德育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分析,设计生活化德育教学活动。

(一)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

生活化的德育教学设计应从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出发,将德育过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和生成新的学习内容。例如:由限塑令的推行引导学生探寻“环保购物袋的奥秘”,进而养成自觉使用购物袋的习惯,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二)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学校德育要取得实效,学生须尽可能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各种德育资源,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并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教师在合理利用教材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和现实的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规则》(人教版,下同)这一单元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从班级交作业的规则入手,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以及要按规则行事的意义。

2发掘本地生活资源

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应筛选出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要素,经过加工而成为生活化的课程材料。比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走进美丽的家乡》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广州市西关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民俗,规划以“爱我西关”为核心的西关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西关的生活,真实感受、体验、认同西关文化,激发热爱家乡之情感。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情感来源于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杜威指出,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的智力和情感倾向。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结合学生的生活捕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加工处理成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例如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往的做法是按教材要求,让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再归纳、点评,这样的效果未必好。依照生活化的德育教学理念。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学习各种安全措施,畅谈心得体会。如此,学生就能在真实的体验中轻松地受到教育。

二、德育生活化的教学实施

德育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在模拟或真实情境中思想情感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或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一)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导入

在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形式有多种:讲故事、谈见闻、播录像等。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可以先让学生谈谈父母从事的工作,他们的情绪变化等,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劳,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达到关心、体贴父母,以实际行动给父母带来快乐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和导入内容,能使学生处于强烈期待的学习状态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模拟和创设生活情境,建构道德认知

众所周知,没有情境的活动会使德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经验学习理论创始人库伯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具体经验获得信息,对信息进行反省和组织,然后经过抽象思维形成理论,最后积极应用理论进行实验或实践。该过程是不断重复的。德育生活化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如此,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体验感悟中建构新知识。

1内容呈现: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教师呈现的新的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上《我爱我的家》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与学生畅谈自己的家庭,然后以此为起点,纵向上可追溯到前一代人的家庭,横向上可推演到不同的家庭,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来学习新内容。

2知识讲解: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教师讲解的新知识只有尽可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才易于被接受。例如,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我生活的社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生活的小区为话题切入,先从小区内的儿童游乐设施聊起,再谈到小,区内工作人员如何管理小区人们的生活。从小区内到小区外,小区周边的幼儿园、理发店、商店、超市等等,帮助学生体会和领悟“社区的设施和机构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借助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学习新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课后实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德育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上《规则》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各种因违规而造成恶果的事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来巩固新授内容。

(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践行道德要求

在品德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等方式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下《快乐的节日生活》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搜集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及生活习俗。实践表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拓展延伸新内容,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精神,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

三、德育生活化的评价

以往品德教学往往以标准化测验为主要评价形式。这样的评价侧重道德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能力的运用,造成学生的道德学习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层面。

(一)突出过程性评价在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把对学生的评价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将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水平作为教学评价的尺度。例如,在学生学习完《品德与社会》三上《规则》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要学生为下一次游戏活动设计规则。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用所学知识,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还可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和自我超越的快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质性评价与学生生活的结合

新课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的评价要重视儿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如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钱应该怎样花》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档案袋,把自己平时花钱买东西的情况全部记录下来。教学中,让同学在班里进行对比、交流。看看哪些钱花得合理、适度,哪些钱花得不合理、不适度;评评谁是最有头脑的、最会花钱的消费者。然后再根据所学的消费知识,对自己一周(或一个月)的零用钱做一个消费计划,让学生学会合理、适度地消费。

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4篇

一、在语文朗读生活化教学中实施德育

我们经常将上学称为读书, 读在小学教学中的位置可见一斑。读书不仅是默读, 语文的教学更要求从小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同时长期的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音韵美以及高尚的情操。例如, 在《花瓣飘香》 这篇文章的学习中, 关于 “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 多美啊! ” “红艳艳的花朵……带露水的花瓣”, “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这几句被多次强调, 这时可以让学生多次反复地朗读这几句话,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明白环境对于生活来说多么重要。这样, 在语文教学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使德育教育与教学紧密结合。同时,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快速进入情感, 体验书本中的感情, 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又使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结合, 使语文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教学体验。

二、在语文听说生活化教学中实施德育

1. 在聆听中体会

听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的忍耐性, 更能够让学生懂得倾听的重要性, 学会尊重他人, 让学生在听与说的交流中培养德育能力, 加强交流能力。以 《石头书》 这篇课文为例, 因为书中的对话比较多, 因此, 教师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可以对教学任务进行分配, 通过川川与叔叔的对话, 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并且强调学生在对话中听到了什么、听出了什么, 在听的同时思考了什么, 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样就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学生在听中学会思考、在听中明白道理、在听中培养德育能力, 在听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 在表达中升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语言更是一门极具学问的艺术, 有其独特的魅力。因此, 将德育教育与语言教育结合在一起对于学生教学而言更有意义。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既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又能接受来自德育的熏陶, 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也更加具有教育意义。语文课堂上有一节口语交际课 《赞美家乡》, 这节课对于有的教师而言非常难以进行, 因为在学生的意识里家乡并没有什么极大地特色值得一夸再夸, 有时候半节课就能结束课堂任务。因此,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 在正式开始课程前布置课前作业, 让他们通过网络以及父母口口相传的方式去寻找家乡的美好之处。这样, 学生在提前有准备的情况下就能够将家乡的所有特色一一列举, 大大地丰富课堂内容, 使课堂任务能够更加轻松更加完美的完成。最后, 教师还要对课堂进行总结, 让学生知道, 所有的美都需要用心去发现, 用心去感悟, 同时还需要用心去呵护, 我们的家乡美或不美都取决于我们自身, 我们对生活的环境爱护保护那么家乡自然就美。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发现家乡的美, 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在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中实施德育

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写是学生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 写是学生记录自己心情的方式, 写也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写作是人们的一种记录方式, 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导时, 除了要帮助学生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意义, 写作不是写假话、说套话, 而是学生抒发情感的方式, 必须要真实可信。我们常说艺术来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写作也同样应该如此, 写作内容要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要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以及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例如, 当学生需要以 “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为题进行写作时, 学生要注意发现身边值得敬佩的人以及他们身上美好的品格。例如, 学校里学生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环卫工人辛勤劳动、警察正直善良, 等等。学生对这些人性的美好品质以及闪光点进行探索思考, 然后由此写出的文章必然更加的真实可信, 内容丰满, 人物形象清晰。写作的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德育观念, 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价值阅历。当需要写关于环境自然之类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大自然里去, 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的魅力, 亲近自然, 探索自然, 发现自然的神奇之处, 这样学生的写作时就会有内容可写, 文章看起来也不会太过空泛, 即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学作为小学中最为重要的课堂, 其对于学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是当下小学中急需完成的任务。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机遇, 将德育教学渗入语文教学之中, 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为语文课堂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孙秋白.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赤子, 2015, (18) :125-126.

[2]戴昌贵.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成功, 2008, (02) .

[3]萨日娜.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效性研究[J].学周刊, 2015, (33) :156.

[4]马秀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优势研究[J].赤子, 2015, (24) :336.

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论文 第5篇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的价值和意义

1.德育本身的特点使然。德育本身就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儿童之所以接受德育,根本目的就在于如何更好的生活。两者之前是一种存在和目的的关系。一方面,生活是德育的基础,是其萌芽和生长的源泉;另一方面,德育还存在于生活中,生活是德育存在的目的。2.小学生现实状况的需要。7――12岁的儿童因为年纪和阅历有限,生理和心理发展尚不健全,所以他们的道德行为多是来自于教师的要求,或者对他人行为的效仿。所以仅仅依靠道德知识的灌输,是难以获得良好效果的,只有让小学生听得见、看得到,才能加深他们对一些行为的认知、理解和感受。而如何才能创设出这种教学情境呢?那就是将德育还原到生活中去,引导他们从现实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自省自律,身体力行,实现德育本身的目的。

二、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探索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架构。传统小学德育中,主要采用了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模式,将教材中的道德知识灌输给学生,因为与生活的脱节,所以教育效果十分有限。现在倡导生活化的小学德育,也应该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革新。通过德育生活化的理论研究和实例总结来看,可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模式体现出来。比如三八妇女节这一节日,就可以引入“感动感谢感恩”这一主题,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模式进行实施。课前阶段,要求学生注意记录妈妈的日常生活行为,回想她们都曾为自己做过哪些事情;“课中”阶段,则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对母爱全方位的感知和体验。如可以通过“相片中母亲”、“视频中的母亲”、“音乐中的母亲”等素材,让学生真切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他们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课后阶段,则是将获得的认识和体验还原到生活中去,鼓励学生以创造性的方式表示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比如可以和妈妈一起观看自己成长的照片,在三八妇女节或妈妈生日时赠送一张自己制作的贺卡等。可以看出,这种模式下,德育认知和体验既是来源于生活的,又是应用于生活的,真正实现了德育的初衷。

2.丰富德育课程资源。首先是回归真实的道德生活。小学德育中之所以出现知行背离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将德育置于真实的道德事件、场景和冲突中。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将现实的社会生活转化为贴近儿童直接生活经验的事件,引导他们去感悟和思考。比如低碳环保这个热门话题,教材中诸多实例的讲述,远不如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来得真切。比如可以开展用水用电统计分析、变废为宝发明大赛、节能标语设计展览等,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真正看到生活由此所产生的变化,知道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实现了德育的目标。其次是回归真实的道德事件。德育课程资源中,不能仅仅是一些空洞乏味的知识和说教,而是应该由一系列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道德事件串联而成。比如在献爱心捐款的活动中,很多学生都要求家长多捐一些,但是实际数目却与自己的预想有很大差距。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道德事件。经过教师或家长的引导后,学生意识到,献爱心的前提是力所能及,要真正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献爱心。只有这种基于真实道德生活中的真实道德事件,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思考,然后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3.转变师生角色定位。师生角色的转变,对于德育生活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模式方面,师生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对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摒弃,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德育作为这个主体生活的一部分,将主体行为的意义置于主体生活中。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探索、勤于动手,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认识、分析和解决事情的能力。也只有当主体是自觉自愿的,才能对他们的一系列行为负责,并主动去践行。在教学理念方面。师生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道德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质疑,并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之前的“你的想法很可怕”,“你这样下去很危险”之类的说教和训斥。在教学方法上,师生角色的转变,意味着不能再采用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这也是由德育的实际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在道德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很多时候是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之分的,每一个学生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行为,对此都应该得到教师及时的关注和评价。而不是传统德育中“这样对”、“那样错”的笼统和绝对,由此才能体现出德育生活化的本质意义。

综上所述,近年来,无论是国外德育理念的发展,还是国内德育中本身存在的问题,都使德育生活化这一概念得到了凸显,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之后,其价值和意义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所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继续深化对于德育生活化的认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为合适的方式和方法,使德育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实现从知行背离到知行合一的转变,让德育之花真正在生活中绽放。

参考文献:

[1]阮尖兵.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时代人物,04期.

小学德育课生活化教学对策探讨 第6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对策

G621

传统的小学德育课只注重对道德知识的讲解,这种识记型的教学模式无法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水平。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是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因此德育工作必须要紧密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来感受到道德对人和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德育的内容,这是德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灌输和强加,而是倡导生活化的德育理念。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涵义

生活化教学的意思是,在课堂上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以此为背景而进行教学互动的开展,从而让学生感悟和回忆生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讨论的积极性,并把有关德育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学习,利用生活中的经历和经验来指导学习,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课程理念倡导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头戏,把德育的过程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更有利于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感悟,在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让问题还原于生活,通过生活来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树立最基本的明辨是非的意识和价值观。

二、小学德育课生活化教学对策

(一)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生活化

小学德育课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要做到教育方法的“不破不立”,即彻底破除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理念上的更新,为小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善于去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听和记;其次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即生活化的素材;最后还要给学生施展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去体会良好道德的魅力。要做到把课堂的一切让位于学生,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中,才能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的讲授德育教育缺少了直观形象的东西,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更能让学生对德育知识记忆犹新和理解。以生活为支点,引导学生去实践,或者是组织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从而体现作为社会人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生活,总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而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德育知识进行解决。

例如,通过家校联谊的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有家长反映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和家长顶撞,这是不尊重家长的表现,也是过于溺爱孩子所导致的结果。教师可以再今后的德育课堂中创设有关孝顺父母的情境,设计一个“孝顺父母一日行动”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后的生活中,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彼此说说心里话,经常换位思考,体会做父母的各种不容易。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把德育教育和生活紧密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德育知识的作用,这是最直观的德育教学方法。

(二)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道德榜样的作用是具有示范性的,教师要善于发掘小学生生活中的道德榜样,教材中的道德榜样虽然很多,但是大多年代久远,小学生根本不能感受到当时的生活背景,如雷锋等先进人物。我们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中发现榜样,如某个学生没有值日的任务,仍然参加班级卫生的打扫工作,教师应该细心的发现,并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近距离的体会到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哪怕是随手捡起教室里的垃圾,都是生活化教学良好的素材。

其次,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教育情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引导德育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角色的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揣摩角色当时的心理,让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课堂还原。例如,可以让学生模仿开心麻花团队的小品《扶不扶》,让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剧中的警察、大妈和路人,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由发挥,在各自完成表演任务的同时,也让其他同学来发表自己对这种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种情境创设能够将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放大,使学生感受到诚信和助人为乐的良好美德是多么重要,也增强了课堂互动的效果。

(三)小学德育教育作用的生活化

生活,是小学生体验的重要来源,更是检验小学生学习成果的平台。在小学德育生活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有意识地去体会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发现美好事物的同时,建立相对应的道德观念。

例如,教师在讲到关于保护环境的主题时,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教师与其苦口婆心的教导,不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自己体会。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带学生到户外,可以在学校的操场附近去观察植物,让学生欣赏绿色,并说出植树造林的好处,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和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在学生欣赏自然地过程中,教师列举一些破坏大自然的社会现象以及后果,通过讲解和亲身感受,学生自然而然的树立起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提高小学生的生活品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让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成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的一种手段,促进德育教育内容成为学生生活的准则,才能促进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改革德育教育方法与内容,让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才能让小学德育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冬英.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8:37-39+66

[2]夏永胜,袁新志.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38-39+41

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 第7篇

一、做小当家———在家庭生活中体验辛勤

家庭是学生活动最深入的小社会,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内容。设立家庭生活自我服务小岗位, 让孩子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体验长辈的甘苦, 可以让他们学会为他人着想, 为父母分忧, 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如我校的“孝敬日”活动中, 要求学生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 把“当一天‘爸爸’或‘妈妈’”作为角色扮演的任务, 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体验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等。

二、做小老师———在校园生活中体验快乐

学校生活中的主题不仅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而且贴近学生的实际。“争做一日班主任”则是让学生换个角度来观察学校生活, 从而更自觉地遵守学校纪律。因此, 学校号召学生把为老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 把“当一天老师”作为角色扮演的任务, 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组织教学、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 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 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 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 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学校生活体验还包含引导少先队员在队集体生活中的体验, 即改革少先队任职制度, 坚持民主选举, 轮流当少先队干部, 让每一个队员都有锻炼成长的机会, 体验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增强团队意识;结合队集体生活, 开展“小岗位”、“好伙伴”活动, 使少先队员主动为其他同学提供满意的服务, 在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服务和共同进步的快乐, 增强队集体的凝聚力。

三、做小市民———在社会生活中体验责任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是一所大学堂, 只有更多地走进社会, 才能更多地了解社会。”德育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 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 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 学会做人与做事的学问, 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资本。

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可组织学生开展“当一天农民”、“军营一日”等角色体验活动, 使他们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体验各种社会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

在一次“街头卖报”体验活动后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早上到了集合地点后, 在老师的带领下每人领取了20份报纸。开始卖报了, 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我不知道怎么叫卖, 原本在家想好的词一句也说不出来, 怎么办?这时老师在我身后对我说:“万事开头难嘛, 勇敢一点!”我终于鼓足勇气喊道:“卖报卖报, 《广州日报》, 献出你的爱心, 温暖他的心”……这样不停地叫了一阵后, 终于有一位爷爷走过来买了一份。有了收获, 我心里非常高兴, 也有了信心, 但接下来并不顺利。后来我见到一个警察叔叔, 上前给他说了我们的爱心口号, 警察叔叔马上说支持我们的行动, 掏出10元买了一份报纸。这样辛辛苦苦差不多一整天, 才把20份报纸卖完,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腿都有些发软了, 切身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通过这次的体验活动, 对大多数学生的触动都较大, 他们不仅了解了工作的艰辛, 而且明白了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品质, 如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等。

四、当小卫士———在大自然中体验奥秘

大自然中的美景能陶冶情操, 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 即鼓励学生走向大自然, 接触大自然, 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可组织开展远足野营、动植物观察等活动, 使学生获得自然界和谐与美好的真实感受, 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同时, 也可以开展学校周围环境污染情况调查, 制定家乡环境改造方案, 做“环保小卫士”。当然, 还可以开展“手拉手地球村”的活动, 通过认识环境恶化对人类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 而使学生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

总之, 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学习是学校德育的灵魂, 没有了体验, 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相分割, 将会成为无源之水、空洞之物。只有体验百味人生, 人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 从而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因此, 要让道德回归生活, 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

参考文献

[1]曾敏.创建“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模式的实践初探[J].中小学德育研究, 2009 (1) .

[2]徐向阳.回归德育本真[J].中小学德育, 2014 (5) .

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 第8篇

一个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很关键, 而当今大学德育教育过去死板、过于教科书化, 以至于大学生每每都会忽略这门课程, 以至于在步入社会, 经常会因为个人品德修为的不足就犯错, 甚至失去发展的机会, 为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德育教育时要服务于生活的, 所以高校生活化德育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只有合理的应用现实生活条件做好生活化德育教学, 才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养成。

一、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一) 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理论基础。生活化德育教育基本上时以到的发展和道德教育以及其与生活的关系为基础的。换言之, 就是社会生活是作为的德育教学的起始点, 而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只能通过生活化和个人发展需要来培养道德规范。让大学生明白道德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美好[1]。

可以说, 这种教学是让德育教学回归生活, 回归实践。让生活化教学成为大学生品德培养的起点、目的和途径。让德育教学与生活同步, 渗透到生活中每个环节。

(二) 生活化德育教学的原则。首先就是教学要追求实践性, 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实践生活中落实自己的德育教学问题, 将德育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实践之中, 学有所用,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其次, 生活化德育教学要以情绪的感受方式作用与学生, 让学生处理道德问题是有相关的情境感, 在他们不假思索中实现。还有就是要有建设性, 现代德育教育不能在再单纯地道德灌输, 相反要多调动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 用品德修养为主题, 保障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二、生活化德育教学的内容

(一) 爱国教育主导个人品质。生活化德育教学重在培养大学生爱国的品质, 家为小, 国为大, 爱国才能保家, 德育的基础是建立在爱国教育的基础上的,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爱国情怀才是德育的中心, 比如通过体育比赛, 国家各方面发展的信息来树立学生爱国的品质[2]。

(二) 人格教育为基础。人格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 人格包含着人的气质、性格志向和能力, 区分是真善美基本原则。德育教育在生活化中需要培养人格就是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的品格。

(三) 懂得法纪为人本。法纪是国家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 不懂得法纪就容易步入各种歧途的陷阱, 让人失去自我, 而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深入生活阐述法纪与道德的关心以及道德是围绕法纪服务的原则。

(四) 民主是动力之源。德育教学在于教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只有运用民主的精神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用民主实践教学方法, 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可能才能使得德育教育焕发新的力量。

三、生活化德育教学的方法

(一) 教师正确引导为先。德育教学需要将其“求实”精神, 教师要以身作则实事求是, 将其真话和实话, 严于律己,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陶冶广大学生, 进而为学生树立德育教育的典范, 为学生自己形成德育意识起到重要作用。[3]

(二) 学生生活中加以引导。人是生活中的人, 每个学生需要在生活中需要自己的道德规范,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生活, 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德育修养, 树立集体荣辱观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 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德育教育要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为主, 只有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自治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觉悟, 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全方位人才。

四、生活化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 关系到学生价值观的建立。生活化德育教学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后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德育思想, 才能在学生投入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处乱不惊, 完成自己人生的更高价值[4]。

(二) 关系到学生真善美的辨别。只有在生活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 才能使学生在日后的为人处事中明辨是否, 用道德的标杆区分真善美, 不至于被用心不良的人利用。把握自己的人生, 发展和开辟自己的价值观。

(三) 关系到高校人才的培养。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 而人才又会为高校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高校生活化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就表现在, 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从这个角度将, 生活化德育教育时非常重要的。

高校的生活化德育教学由来已久, 但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普及和应用, 以至于停留于形式, 不能真正达到德育教学服务生活化实用化的目的。基于这个原因, 大力普及并对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是刻不容缓的, 教师教学中渗透生活化德育教学内容, 即生动了教学内容, 又活跃了教学模式, 让生活化德育教学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充分调动学生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 从而培养出更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昌盛为做出卓越贡献。

摘要:当今很多高校德育教育教学一直以来都缺少生活化, 这所带来的结果就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无法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以至于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 成为纸上谈兵的教育。为此, 有必要对高校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 以对高校德育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加以预防和解决。方法本文通过行之有效的分类研究和对生活化德育教学问题的探索, 以做出最合乎情理的解答。结果高校生活化德育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 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倡导和推崇, 已到达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活化,德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 (03)

[2]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与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10) .

[3]夏建文.大学德育生活化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07, (0l) .

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渗透 第9篇

一、为人师表, 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的陶冶,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正面力量带给学生很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最为直接有效的,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上好这堂数学课, 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合理整洁的板书设计都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 并从教师身上看到积极面对生活工作的正能量, 对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善于挖掘数学教程中内在的美, 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如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就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 美的感受, 美的表现, 美的创造。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 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知识, 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 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 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位伟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 “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 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 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 只有善于挖掘教材, 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 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 陶冶出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适时渗透国情、乡情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 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利用家乡建设中“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现实材料”, 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爱科学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

如: 在学习圆周率 π 的知识时, 学习应用时一般都是取 π≈3. 14, 学生要掌握并且应用根本用不了一节课。但是老师可以把 π 值发现的历史过程讲给学生听。我国在公元前100 多年的《周髀算经》里就记载着“周三经一”, 南北朝的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 π 的值在3. 1415926 与3. 1415927 之间, 这是世界上最早精确地推导出 π 的7 位小数, 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由此, 可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增强民族自豪感, 鼓舞学生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教学课外活动是建立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数学活动课非常注重求异、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非常苛刻地要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有更加浓厚的色彩。课外活动强调以自读、自学为主, 讨论、释疑为辅, 赋予了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更为浓重的色彩, 无疑对学生自主、终身学习意愿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 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 我设计了一堂活动课。要求学生统计出全班同学的体重, 并让他们画出表格, 学生对来自身边的数学问题很感兴趣, 他们热心地调查, 称体重。同时, 他们从收集到亲手称一称到的体重中学会了比较数的大小, 他们也通过实践活动知道了饮食要合理分配, 营养才会均衡, 身体才会健康。在学完“时、分、秒”这一课后, 我让学生设计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方案, 这样利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技能, 提出实际问题,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育学生从小珍惜时间, 珍惜劳动成果, 引发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兴趣。

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 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就可以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教育, 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的定律是要学生们理解记忆的, 这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完成的, 学生要理解了才能真正的掌握并且应用。教师的枯燥的讲解既不能吸引学生, 又达不到学生掌握理解的目的, 这时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独立思考、一起讨论、总结归纳, 获得知识。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小组内的团结合作的能力,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还有小组间的竞争意识。

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 引导学生用数学中所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只要关注学生最后的学习效率, 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仔细倾听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发言, 认真书写作业记笔记, 善于归纳总结重点知识。除了这些基本要求外, 还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教会他们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能力, 等等。

总之, 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 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 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 点点滴滴, 有机渗透,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更是占主体地位。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新课程

参考文献

[1]管永才.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渗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2) :73.

[2]崔冬雪.浅议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方法[J].中国科技博览, 2014, (46) :236.

库区城镇小学德育生活化初探 第10篇

一、强化班级德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学校德育工作在操作上会落实为班级管理与教育, 因而班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关键,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力军。针对班额过大的实际情况, 采取如下措施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职能。

1、重视融合教育。我们在研究中, 指导全镇小学依据本校实际情况, 高度重视城乡学生的融合教育, 研究解决迫在眉睫的城乡学生冲突问题, 鼓励班主任大胆探索。对那些班级管理方法恰当、效果又好的教师实施奖励, 并指导他们总结、提炼为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具体做法, 再及时推广。

2、细节问题不容忽视。对每学期新增加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生, 按一定比例安排到各班, 切忌过度集中。每个班上, 要将新增加的学生与原班学生混合编排座位, 班委干部应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生参加。

3、营造和谐相处的氛围。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要大力营造城乡学生和谐相处的浓厚氛围, 留心观察是否有歧视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现象的苗头, 一经发现, 及时制止;组织学生参加班上或学校的各种活动, 要给全班学生人人均等的机会;在此基础上, 尽可能为农村孩子和留守儿童搭建展示特长的平台;在处理学生日常纠纷的时候, 要做到客观公正、一视同人, 切忌有偏心。

二、多途径开展问题学生的生活化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的重点

问题学生因其个性与行为的特殊性、个人能量与影响较大, 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 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学校德育关注的重点人群之一, 采取尝试突破传统做法, 多途径探索促进这部分学生成长进步的办法。

1、创设健康心理环境。首先, 要用理性来感化教育学生。班主任要运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小学时期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强, 有着很强的向师性, 教师的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首选因素, 所以, 教师以身教代言教, 以诱导代惩罚, 使学生通过教师理性的感化是能够遵守秩序、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的。而大班额教育中, 无论是教师面向孩子的整体交流的接触面, 还是教师与每个孩子的个别交流的机会都大大低于小班教育, 因而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尽可能关注全体学生, 关注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 使自己的理性感化更深入, 更有效。班主任在运用理性感化时特别要注意的就是真正做到民主、平等, 消除不民主的现象, 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 班级是可以畅所欲言的, 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其次, 要营造班级教育的和谐心理氛围。班级和谐心理氛围将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大班额教育由于在教学中分组进行较难, 为师生和生生间的合作化提供了极为不便利的客观条件, 但为创设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的氛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这也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就是班主任随时保持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 运用灵活多变课堂教育应对机智, 充分利用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或微妙的神情暗示, 以及积极的情感特征, 调控学生情绪变化, 达到师生心灵与情感的沟通与默契。

2、做好心理辅导。根据班上学生的心理实际灵活性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小组辅导活动, 让更多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参加不同小组的活动, 就能弥补班级统一开展活动的不足。如:针对独生子女个性孤傲, 瞧不起人和外来打工子女, 因父母工作, 居住条件等和本地孩子相差较远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在班级中开展了“送颗优点果”的活动。让同学们找找别人的优点, 进行优点轰炸。让孩子在送“优点果”的过程中发现同学的闪光点;让收到“优点果”的同学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活动中, 过于自负的同学学会了取长补短, 而自卑的同学重拾了自信心。同时, 现在的孩子个性是很强的,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如果光靠团体心理辅导是不行的, 还必须进行个别心理辅导。而班主任作为孩子的合作伙伴、知心朋友, 最能发现孩子的异常, 最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最有条件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

三、充分调动家庭资源是增强学校生活化德育实效的重要力量

(一) 建立家长联系卡。

建立家长联系卡, 是指开学初把外出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家长的信息一一登记制成一张联系卡, 内容有家长电话、住址或监护人电话、住址 (如果有变动应及时到班主任处更正) , 这就方便以后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与联系。同时, 要求家长或监护人自觉保持与班主任取得联系, 至少保证电话联系, 以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班主任也应随时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及时告之家长或监护人, 希望得到他们的配合与支持。

(二) 定期召开家长会。

山区小学生活化德育的实践 第11篇

大家都承认,“德育回归生活”有它的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在绝大多数学者的论述中,这种生活德育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学校内的生活或以学校为德育的基本场域。这不但使刚刚脱离“制度德育”的学生重回书本与围墙内,也使生活德育理论遭遇难解的悖论,出现难以突围的困境。所以只有当德育真正地、完整地回归生活世界时,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即生活德育必须是有家庭和社会参与的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大德育”。因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德育链。

那么,如何构建这样一条完整和谐的大德育链条呢?在阅读后的思考中,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及学校多年坚持的“德育即生活,生活即德育”探索历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生态系统、循序渐进地进行的生活化德育实践活动。

(一)引导学生快乐地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我让学生们就地取材,收集一些生态系统类型的图片,编制本地树木或者其它生物的目录,了解并反映本地的环境问题,并经常与生活在其它环境中的学生进行资料交流,对比各地环境差异和各自探索的结果。

同时,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校在旁边的小山坡专门开辟了6亩山地,种上1000多株橘树,又从村民那里租地1.5亩,开辟成学校的蔬菜基地。与这两个学农基地相配套的,我们又相继开辟了养殖体验基地:养猪场1个,每学期都养有20多头猪;小池塘1口,养有300多尾鱼,并且还有养兔子、鸽子、鸡等的小养殖基地;每个班后面除建有图书角外,都还建有生物角,根据各班实际养(种)一些小动物、小植物。我们充分用好这些基地,采用班级定点结对、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种(养)殖劳动体验,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系列实践活动。虽然我们的系列学农基地还背负着学校补贴开支的希冀,但我们更重视其生态和精神教育价值。比如我们把劳动课开到橘园里,除草、松土、施肥、整枝,全班一字排开,从山脚直到山顶,喊号子、唱歌,一只只小手将肥料从山下传到山上的每一株橘树下,劳动场面蔚为壮观;而每到秋天,学校都要举行赏橘会,把橘子拎进教室分发,师生们一起享受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通过这些看似随意却又精心组织的活动,劳动不再只是体力的付出,生态建设也不再是难事,而是学生实地感受我们的生态系统,收获成功的经历。

(二)组织学生观察监测

就是让学生把学校附近地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陈列在橱窗里。让学生经常去观察学校附近地区的情况,找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构成成分,不断丰富、增补陈列内容。并且我们紧密结合山区学校实际,结合住校生的管理,从环境布置中展示长坑人的环保理念:学校清一色的沙土地面,一些墙壁的颜色业已斑驳,光线不好的教室白天也要开灯,寝室大小不一,因为陈旧显得有几分昏暗和潮湿。然而,校园走廊上宣传橱窗、黑板报、艺术长廊、名人画像一应俱全,教室四周墙面上挂着的各种塑料或土制的民乐器;生活区毛巾一条线、杯子一条线、箱子一条线、被子一条线。简陋的环境,就地取材的生活物品,益发显露我校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贡献。

(三)让学生研讨并写出自己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通过我校系列学农基地的亲身实践,我们首先让学生研讨这过程中有相互关系的食物网络。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发现,比如:我们可以吃橘子、青菜、猪肉、鱼肉、兔肉等;而我们的农家肥又可以运去种菜、种橘子,剩菜剩饭、橘园中的草等还可喂猪、喂兔子等;菜地里的菜可以给我们吃,也可以可以用来喂猪、喂兔子等,而这些动物的粪便既可以拿去种菜、种橘子,也可以喂鱼等等……虽说学生对这种食物网络的分析还不很严谨,但这是他们通过亲身劳动体验得出的,特别是对低年级同学,不能不说是学习上的一种成功。其次,让学生记录自己24小时之内吃的一切食物,研讨这些食物的产地,研究并明确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进一步明确大自然的食物链,明确我们生存的生态链,明确我们人类在这系统网络中的地位。

(四)让学生观察、描述生态群落变化

生态系统由一个一个群落组成。小的群落如一口池塘里相互影响的生物和非生物,还有流域一类的较大的群落。从大范围来看,整个地球上的生物和非生物都在相互作用。一个层级里各生态要素的变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另一层级的生态状况,发生连锁反应。我们紧密结合科学课,设计一些小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并描述一段时期某个群落的系列变化,比如下面这个观察、描述“小水池”活动:(1)在坛中放入5厘米厚的泥土,注水到7.5厘米的深度。把坛子放在窗台上,敞开坛口,让坛中的东西沉淀一晚上。(2)在坛中种植一水生植物。不要补充或更换坛中的水,任其蒸发。(3)每周两次向坛中加入3~4粒种子。只要坛中有水,这些种子就会发芽,然后死亡。(4)坛中的水蒸发完之后,继续加入种子……(5)像下小雨一样,给坛加水。学生观察、描述他们“小水池”所发生的一切,分析植物生存和死亡的原因,写出通过观察“群落”变化而获得的生态知识。

(五)让学生设计一个促进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方案

生物多样性是形成良好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多样性能提高物种适应、应对环境变化的潜能。因为动、植物资源给我们提供产品和服务,尤其是遗传基因库,生物多样性对农业、医药、工业、人类健康、科学等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幸福。因此,我们就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促进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方案。让学生研究本地区特有植物,研究这些植物怎样为当地动物提供栖息地。让学生通过种植本地植物来改善校园生态系统。

(六)熟悉微生物环境、討论食肉者与被食者的关系

因地制宜,根据学校所处环境,让学生采用合适的研究办法,考察不同的生态系统。如考察一片林区,一块草坪,或者考察学校附近常有人去的地方,记录下这一地区学生遇见的所有生命形式。分小组讨论: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繁盛?哪些因素使生态缺乏多样性?有时也让学生思考一种生物没有天敌时,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影响。最后让学生做出结论,写出研究报告。

(七)让学生模拟生态系统

让学校科学兴趣组的同学设计模拟方案。学生准备活动材料:小植物,砂砾,泥土,水,蟋蟀,麦片,木炭,小石子,小蜥蜴,取暖灯,小水杯,有盖的玻璃水缸。学生参与活动过程:把水缸放在明亮处,但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在水缸底部铺上2.5厘米厚的砂砾和木炭,盖上3~4厘米厚的泥土。加入一些石子。种上植物,喷水保持潮湿,放入小水杯和小蜥蜴。每周在玻璃缸中放入4只蟋蟀,分两次投入。每周放进两块麦片。根据需要,可洒点水。打开取暖灯,给小蜥蜴保暖。让学生记录这个生态系统中每天发生的一切。

观察一学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描述生态系统的级别、联系、循环变化,描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八)模拟“酸雨”、体验清理“石油污染” 工作的艰辛

结合班级生物角,把同一种类的阔叶植物分成甲乙两组。让学生用清水浇洒甲组三棵植株,用浓度分别为5%、25%和50%的醋浇洒乙组三棵植株,每天1次。学生每天定时观察、记录植株所产生的变化。最后学生记述“酸雨”对阔叶植物的影响。

在一个煎锅里放上小石头,组成海岸线。倒入半锅有颜色的水。然后加入10毫升色拉油。轻轻拍打锅中的水,让石头变湿。让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如棉球、洗涤剂、纸巾等来清除油污并描述清污工作的困难和自己付出的劳动。

(九)探源

让学生思考自己家中有没有不是从地里生长、采掘出来的东西。让学生把某一天他们所利用和消耗的资源全部列出并追根究源,分析这些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起源地。

总之,山区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实践,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发挥德育的启迪和教育功能。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长坑小学,浙江缙云,321401】

小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反思与策略 第12篇

一、小学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问题

首先,重智轻德现象仍然存在,在小学教学活动中,重智轻德的现象长期存在,即使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这种现象得以弱化,但是多年来教师与家长仍然以小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比较关注他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成绩,而对于德育,大部分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其次,渗透德育过于形式化、简单化,不少小学在德育教育活动中,主要使用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要求小学生遵守教材中所提出的文明规范、行为准则,但是对他们的德育评价往往停留在书面层次,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较少,而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再次,德育教材与社会实际脱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行各业都在发展,思想品德方面也是如此,不过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以讲解道德理论为主,有的甚至回避部分较为敏感的道德问题,导致小学生与社会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佳。

二、小学教学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1.教师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德育作为培养小学生德才兼备的关键内容,学校应制定和规划合理的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小学教师除帮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之外,在教学之余,应多组织小学生开展一些以德育为主题的活动,让他们在德育活动中增强认识,思想方面得到感悟,从而促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节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比如,在植树节,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帮助他们树立爱护环境、保护树木的意识,强化德育效果。同时,德育教育不仅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工作,学校领导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辅助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全力渗透德育知识,从而在整个校园内容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2.重视道德模范引导作用。德育作为思想方面的教育,仅靠教材中的理论内容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为充分渗透德育教育,提升教育效果,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模式,由传统的说教形式转变为言传身教,通过亲身实践和树立道德模范感染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还未完全形成,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德育教育并不需要教师纯粹的说教,而且应亲力亲为,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道德模范代表,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比如,小学教师在教育学生不说脏话、不骂人时,与其严厉批评和空泛说教,不如付诸于实际行动,在平常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文明讲话,成为小学生心中的榜样,通过具体实践渗透德育教育。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小学生中间选出一些道德模范代表,让他们成为在班内起到带头作用,促使其他同学效仿学习,相互感染,共同成长。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仅靠学校和教师远远不够,需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家长一起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人去,需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中,而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习惯、性格和人格等多个方面均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需要时时刻刻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与家长沟通,彼此反馈学生在家庭中和在学校时的表现情况,或者是定期举办家长会,把家长集中起来,共同分析小学生在德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然后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合理的教育对策,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另外,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讯十分发达,学校在于家长沟通联系时,可以通过网络渠道互相反馈学生的情况,诸如QQ群和微信等,拓展德育教育渠道。

三、总结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德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与教师应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全面渗透德育教育,从多个方面与角度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2]郭艳.试议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J].家教世界,2013,12:62-63.

上一篇:超细干粉下一篇:集团资金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