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尝试范文

2024-08-09

合作尝试范文(精选12篇)

合作尝试 第1篇

1.如何在“英语单词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 明确各个小组成员的角色定位是十分必要的。我在单词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首先, 布置前置性作业, 让学生提前一天回去听录音预习单词。预习作业有明确的要求和提示: (1) 听录音, 争取会读单词, 并明确单词的意思。 (2) 能用单词造句。 (3) 知道某些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 并试着说出更多同音词。

第二天上课时, 先给每个小组5—10分钟自学, 自学时给出自学提示, 让学生组内交流和补充, 为后面组间汇报做好准备。组间汇报时, 每个小组汇报一个单词, 确立好4, 3, 2, 1的发言顺序后, 本着“面向全班同学, 把单词教会教彻底”的原则, 每个人就自己所承担的学习任务开始汇报: (1) 4号同学读出单词, 并说出词义。 (2) 3号同学当“小老师”, 领读这个单词, 并尝试用多种方式来练读单词。 (3) 2号同学来造句, 首先自己尽可能地多造句, 另外, 发动全班同学来补充造句, 力求做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4) 1号同学承担的也是“小老师”的角色, 先补充总结前三位同学的发言, 然后讲解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 并发动全体同学来扩展同音词。

其实, 小组4个成员承担的角色都有两种, 一种是“学习成果的汇报者”;另一种是“小老师”, 负有把全体学生都教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兵教兵”的方式, 更易于学生接受, 他们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理解作为学生的困惑和需要, 比教师更清楚学情, 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成学习目标。

2.如何在“英语试题讲解”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每次讲解试卷或练习题时, 学生都不愿听, 经常遇到“老师在上面大讲, 学生在下面小说”“老师讲下一页了, 个别学生还在看上一页”“老师讲解完了, 某些学生试题的错误答案还丝毫未改”的情况。怎样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何才能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呢?我又一次想到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法宝。学生不愿听教师讲, 那我就不讲, 让他们自己讲。所以现在我每次讲解试题时都放手给小组。当然有“放”必有“收”, 不能一下子放下去, 不管了, 那学生就乱套了, 效果会适得其反。一般我会一道题一道题地来, 这道题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时间准备, 给出讲解要求, 然后小组汇报讲解, 讲解得好, 酌情奖励1-3分。这样实施以后, 学生们的积极性可高了, 在组内准备时, 分秒必争, 都抢着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解, 每个学生都投入进来, 根本不存在“走神”的现象。小组汇报时, 每个人的手都举得很高, 如果没叫到, 就会很失望。可见, 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有时稍微改变一下策略,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作文教学尝试 第2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在初一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时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较差,这种被动消极的作文课我思考了好久决定尝试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七年级上学期开学后,在七(3)班进行了试验:

周四的作文课,一反常态,先分析了上次学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标。针对上次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记叙的要素,交待清楚一件事”的总体要求。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拟题并简单说说构思,组长示意,老师计时。静思独立,老师观察各小组的情况。成文后,组长示意可以写读书笔记。统一完成后,合作批改。

第一步:交换找优点,评价闪光点,写出主要内容,概括大意。第二步:再交换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错别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声读文,动情优美处,大声的读,后品味反思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后,交流心得。每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赏,由作文负责人(苗甜甜)根据各小组记分,上交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找出优缺点,并概括不足(共性的东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标。

经过这样一改动,学生的作文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全部动起来,全身心积极投入,每位同学至少读了三篇同类的作文,又听读了6篇美文,不论从听觉、视觉上都获得很大的收获,相对以往单一,枯燥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

由于刚刚开始,毕竟有它的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浅谈小组合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清代文学家唐彪说过:“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文章不厌百回改。可见文章“入妙”是“频改”的结果。

回顾自己过去的作文评价:面对一大堆或好或差的作文,耗费大量的心血,埋头苦干,挑灯夜战几个晚上,辛辛苦苦地点评,作文发下后学生都是看看分数,多是三两眼的浏览,少有人仔细研读老师的评语,这样教师的批阅成了出力而无所收获的苦果。怎样评改更有效果?这是我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谈到作文评价时,建议我们“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让师生互动起来,让生生互动起来。

近两年我尝试了小组合作互评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平等、融洽、自由的气氛中讨论、修改、评价同龄人的习作,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种由教师组织、指导,由学生既写作,又参与批改的“双向实践”活动,是对新教学观“活动化教学”基本理念的大胆尝试,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互评互改的实践活动中来,激发学生作文批改的兴趣,让大多数学生初步掌握了作文批改的方法。在小组合作评改作文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把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读给其他同学听,让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提出疑问,寻求大家的意见,寻找最佳的方案。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探索,积极体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影响,相互赏识,从而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感,真正实现了共识共享共进。这种师生共同批改作文的方法,不仅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在民主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自强、自主的人格,可起到一举多得,互动双赢的作用。在小组合作互评作文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前提

激发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传统的作文模式都是“学生写——老师改”,在互评模式中变成了“学生写——学生改”,由于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也不懂得如何修改,评改作文在学生印象中似乎成了老师的专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学生误以为是老师在偷懒,一旦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互评就很难谈得上质量。培养小组合作评价的兴趣,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各展其能,乐于合作

互相促进。我在实施小组合作互评作文前,通过讲述中外名人修改文章时发生的故事,如贾岛的“推敲”,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藤野先生》,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典型范例,还发动学生搜集有关修改文章的典故,用这些文学典故激发了学生的评改兴趣,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自评自改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措施。进而我提出给同学们一个评改自己作文的机会,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另外,我请班里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在自改作文方面的做法与感受。引导学生将原稿与修改稿进行比较,谈谈修改后的效果。有了这样的积极性,互评作文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明确要求,做好示范

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教师可以从繁重的评改中解脱出来,但教师并非可以放手不问,相反,要引导学生建立新的作文评改模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要在课堂内外下更大的功夫。不仅要将评改作文的要求、方法等准确详细的让每一个学生知晓并铭记在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评改作文的能力。

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1)改。修改标点符号,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教学生修改文章,先得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通篇修改完文章的标点符号,再让学生修改错别字,然后修改句子,让学生把搭配不当的词语,词序混乱的句子修改正确。(2)划。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美词佳句;我一般要求学生在每篇文章中找到五个好词,三句以上的好句。(3)批。在作文空白处批出作文的精妙处或不足处;在好词好句的旁边写上觉得好的原因。这样的做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起习作的信心。(4)评。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写感受时,可以就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出发,谈谈自己所感

悟到的。也可以就自己看了文章后的感受,给作者一点鼓励,期待作者下一次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同时,教给学生评改作文的基本要领:要求他们用朗读的方法,一句句反复朗读,仔细推敲,找出不通顺、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评改。充分肯定作文的进步,指出不足,并选择评改较好的作文供其他学生参考。

明确要求之后就要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在学生评改之前,我挑选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一般应挑突出好的、突出差的或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作文),将作文复印发给学生,对其中的一篇将错别字病句加上方框和横线,并做修改,精彩的语句下边加上圈线,旁边加上点评,最后写上总评,以给学生做示范。另一篇作文让学生当场试评改,让小组讨论后,由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提出评论意见。明确哪些地方应该改,哪些地方应当评。用以帮助学生基本掌握评改的程序和方法,把握修改文章的基本技能。有了这些具体的要求和示范,学生评改起来就有所依据,容易下手了。

三、合理指导,评赏结合

在小组合作评改作文的过程中,我会到各小组中进行巡视,作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互改。提示学生可将老师前面批改的评语为参考;我还选择了全班有代表性的一、两篇作文,展示给全班,进行大组集体交流和讨论,提示应该怎样评改,让更多的同学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评改。

各小组批改任务完成以后,可在全班进行互换交流,鼓励学生挑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习作,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改交流。从主题结构到字、词、句乃至标点符号等进行推敲,用一目了然的评改符号来规范学生。然后让学生将“原文”

与评改后的文章对照读,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发展能力。这样既可以欣赏优秀的文章,又可以学习其他小组批改的方法,了解本小组在批改方面与其他小组存在的差异,共同提高写作和批改的水平。

此外,尽量在每篇文章都找到闪光点。每一个人都喜欢被肯定和认可。即使写得不怎么样的文章,他的一个用词,一个优美的句子,我们要是能发现出来的话,即使是一句赞赏,都能给学生以动力。

经过尝试,我体会到开展小组合作评改作文,能为学生创设一个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地互相探讨相互启发的机会,能让每一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促进个性的发展,共享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赞扬别人,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优点,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总之,一篇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但往往不全是由教师改好的,而常常是学生们自己产生浓厚兴趣,反复修改而成的。

小学中年级小组合作作文教学的探索

作者:朱 旭

[摘 要]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并不太理想,学生厌恶作文课,害怕写作文。这主要是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基本上没找到一条指导学生有效写作的途径。小组合作作文的过程是开放的,四人合作共同完成写作,共同修改草稿,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作文教学 合作写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少慢差废”的尴尬状态并没有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困惑的最集中表现就是作文教学的效益低下。语文教育界不少人认为,教会学生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但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可以说仍然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学生厌恶作文课,害怕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教师无奈,学生痛苦,厌之、惧之,但不得已而为之!而且似乎大多数师生只能继续无奈地承受“痛苦着它的痛苦”写作状态!

问疾视医,先得探明病因。弄清当前造成小学作文教学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儿,是对症下药,击碎这一问题的关键。应该说,目前问题的症结还是能比较清楚地被确定下来的:绝

大多数教师基本上不清楚指导学生有效写作的途径究竟在哪里!教师们的写作指导往往都是从书本上硬搬下来的一些习惯性的理论要求,或者是停留在一些对优秀作文的成功因素的共性的分析与解读。实际上,这些东西不但不能对学生作文产生现实的指导作用,而且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强烈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现在的当务之急自然就是探索一套写作训练的规程,使之能够切实指向达到实质效果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致力于探索一套能切实指向达到实质效果目标的写作训练的规程,并以此为写作教学的着力点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在小学中年级开始尝试的“小组合作作文”,至今经过两年的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本文拟做简要的介绍,借以向同行和专家求教。

这种“小组合作作文”教学方式的具体过程是:

(一)自学例文

每次作文课教师都要根据习作的内容精心设计导入语,导入语或设疑,或激情,或创设情景,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然后根据要求自学例文:这篇例文写了什么?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从例文中可以总结出了哪些习作方法?在兴趣的作用下,再加上问题的引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例文。自学结束后,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教师对重点作引导和点拨,明确写作内容,掌握写作方法。

(二)合作写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众所周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打开儿童创作的源泉,最主要是激发写作的兴趣,把“老师要求学生写”机动灵活地转化为“学生自己要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一要写作内容新颖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二要写作过程能够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乐此不疲,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的作文练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形式生动有趣,但是在实际写作中,学生仍然感到无从下手,举步维艰。是缺少写作素材吗?应该不是。习作训练的内容设计还是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很难将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和作文的要求联系起来,生活的积累不能被激活,无法从“内存”中提取出来,变成具体的文字。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是处在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沉闷的过程没能打开学生创作的源泉。

再者,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作文,对于他们来说作文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事物,即使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过一年的作文训练,但是他们对于作文也是知之甚少,囫囵吞枣,“写作本身并不容易,因为学生的作文水平往往是其诸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不仅是语文素养,还包括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这样一个语文的“重头戏”,如果让刚刚接触到写作的学生独自闭门造车,那“造车”的速度一定很慢,而且所造之车也一定不伦不类。小组合作作文的方式恰能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小组合作作文过程中,前后邻座的四位同学为一个习作小组,四个人相互讨论,相互点拨,相互激发,共同完成一篇文章。首先四人共同商讨,制定出本次写作的提纲。然后四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口头作文,当这句话得到四人的一致赞同后,再接着写下一句,直至成篇。写作中四人谁都可以口头作文,谁都可以对别人提出质疑,谁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整个写作过程是开放的,是合作的。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同一个内容,四人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经过斟酌、商讨,甚至是邀请老师参与,最后评选出最好的一句话,由小组长写在草稿纸上。所以在习作小组中一定要设立一个小组长,小组长的人选不固定,四个

人轮流担任,其职责有二:一是在写作中组织大家发言,有效地防止合作中经常会出现的乱糟糟的局面;二是担任本次习作的执笔,把大家的口头作文及时地记录下来。

在这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注意:一是当习作小组的其他同学都在积极地表达时,一些后进生或者性格内向的同学往往不发言,对其他同学的意见也是听之任之,好象自己仅仅是这次习作中的一个“看客”。如果对此不加注意,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提高写作水平更是无从谈起。因而教师巡视时要有意识地走到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去引导他,点拨他,鼓励他,帮助他树立自己也有能力参与习作的自信心,让他尽快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小组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二是在多次这样的作文训练中,有些同学也许会渐渐失去这种写作形式的新鲜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别人在讨论习作的时候,他说一些和习作无关的话,扰乱其他同学等等。针对这一现象应采取“以评代批”的策略,即依靠评选“最先完成小组”、每组中评选出“最佳发言人”等措施来引导这部分同学的思维回归到小组中来,回归到习作中来。

(三)合作修改

以往常规的作文修改大多是在班集体中针对个别同学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这样的修改对其他同学的启发往往不太大,启迪的效果不佳。如果仅仅是在小组中修改,由于学生受知识、能力的限制,也很难完全找出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所以把两种修改方法进行结合,先小组修改,主要是找出一些错别字、病句、不通顺的句子等等,然后在集体中交流,主要是评议选取的材料是否典型,段落之间是否连贯,中心是否突出等等。

小组中修改作文的具体做法是,四位同学轮流读草稿,一位同学读的时候,其他三位同学静静地听,在听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可以立即叫停朗读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疑问,在小组中研究、讨论,直到大家都满意。然后其他三位同学依次朗读每次修改后的草稿,读一遍,修改一次。在这一环节中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最后,老师再选取两至三个自己在巡查指导过程中发现优缺点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在班级中展示交流,由小组长朗读作文,接受大家的评议和质疑,该小组所有成员都有权利和义务答疑解惑,教师最后做总评。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和老师讲到的一些情况再次修改并最终定稿。其他三位同学把草稿誊写在作文簿上,小组长则誊写到老师发给的作文纸上,四位同学都在这张作文纸上署名后张贴到教室外面的橱窗里展览,接受其他班级同学的评议。

“小组合作作文”的教学方式在本班试验两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因为小组合作宽松的习作形式改善了以前作文课堂内的沉闷气氛。小组中的四人是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的座位相邻,彼此十分熟悉,心理是放松的、自由的、舒展的。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交流时可以毫无顾忌,发表自己的独特的意见,而不必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拘泥,感觉不到任何压抑,所以在习作过程中常常迸发出耀眼的智慧火花。而习作过程中的表现欲望和自己意见被采纳的成就感又时时会激励学生继续创作。即使学习成绩稍微差点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在大家的启发下,也能积极参与进来,同样也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当完成作文后,大家在读着自己的优美文章,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长久坚持,学生一定会“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在小组合作习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状态是积极的,得全身心投入,力求使自己的表达生动、形象,赢得大家的赞同,把自己的语句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地就会养成斟酌字句的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下面是摘引的是本班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段落:

《美丽的春天》

片段一: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她带来了沁人心脾的花香;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迎春花的金黄、桃花的粉红、梨花的雪白……把大地装扮一新。片段二:池塘边的垂柳长出了嫩绿的新芽,有的枝条垂进碧绿的河水中,引来一群小鱼围着它嬉戏。

一阵微风吹来,枝条一起一伏,好象傣族姑娘在清洗她飘逸的秀发。

片段三:我们来到田野里,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本光秃秃的土地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夹杂着五颜六色的小野花,花香引来了一群群美丽的蝴蝶和勤劳的蜜蜂,他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不远处的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在哗啦啦的流水,仿佛是在演奏一支动听的乐曲。

2007年6月,学校对本班和同年级的其他班级的学生针对作文兴趣做了一次调查,获得了下面一组数据:(单位:人)

2007年7月,三年级期末考试后,学校对本班和同年级的其他班级学生的语文期末试卷上的作文又做了一次调查,获得了下面一组数据:(单位:人)

(说明:本次作文满分为30分。)

通过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本班学生无论在作文兴趣方面还是在作文水平上都明显优于没有采取小组合作作文教学的班级学生。

小组合作作文摒弃了一些教师写作指导时惯常使用的理论废话,让作文课堂变成真正的学生自我表现的广阔天地,克服了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情绪。写作教学中学生只有愿写,才能会写,并最终能够写好作文。这种作文教学方式应该特别适合小学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初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在多次的训练中逐渐学会作文,就一定能为在以后的独立作文中熟练地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做好充分的准备。

[1] 2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第3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尝试;习作讲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90-01

习作讲评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及时反馈习作的指导结果与提高批改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并经过教师批改后进行的,是对学生一次作文训练的二次指导。那么如何优化习作讲评流程,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在习作讲评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组,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主体作用、互助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使学生在不断交流、分享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实践证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优化习作讲评的流程,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进而提高习作讲评的效果。现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习作讲评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一、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知道改在哪里

随着作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大部分老师已充分认识到“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改,学生习作重改不重评”所存在的弊端,在评改学生习作时,能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做到多批少改,批有启发,改有示范,更多地留给学生自主时空。这样在讲评课上,学生的自主评改就有了发挥的余地。课上,首先应引导学生读懂老师的批注,包括眉批、总批、修改符号。从眉批中了解老师所指出的字、词、句、段等方面的优缺点,从总批中领悟老师对习作是否符合本单元习作要求的评判,从老师的修改符号中学习怎样规范地修改习作。

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听取别人的意见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在作文讲评课上,采取小组合作评改,可以克服教师讲评带来的“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的弊端。

1、互读互评,听取合作伙伴的意见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章,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别人的文章,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讲评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传阅习作,互读互评。在小组合作中,可组织写同一题材或相近题材的同学根据他人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感受。如“记一项活动”的习作,有不少同学写到夏季游泳活动,评讲时,要让这些同学针对别人的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让学生在群体互补中把活动说具体,又能交流在不同水域中(大海、小河、游泳池等)的感受。

2、教师巡视,即时进行指导

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格雷夫斯教授认为:“师生之间的正常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为此,在学生小组合作评议中,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对各组中争论较多的话题要认真倾听,同时要因文因人而异地适时点拨,满足学生的即时求援需要。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要厚此薄彼,教师要对各小组一视同仁,使自己真正成为各小组的一员。

三、让学生在班级交流中汲取成功的例子

在学生小组合作讲评的基础上,教师应联系班级学生和习作实际,把各小组推荐的习作和同学的意见放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让学生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

1、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写好本次习作的例子

小学生由于受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限制,在每次习作训练中所暴露出来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每次讲评时都涉及到,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讲评就都能得到解决。因此,在讲评时,可紧扣每次习作训练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成功的例子在班级中交流。如在第七册第四单元“讲述一张家庭照的故事或发生在家庭成员中的一件事”这一次习作,通过批改,了解到由于是回忆往事,有不少学生习作存在着内容简单、描写失真的毛病。因此在讲评时,针对这一毛病选择一篇较切合习作提示要求的优秀习作,让学生对照“家庭照”进行阅读,引导学生针对习作中写到的主要事情,各抒己见,让学生从交流的例子中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找到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在不断总结自己不足、汲取别人长处的过程中,逐渐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渐培养自己的能力。

2、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进行二次习作的例子

习作交流在顾及全体学生的同时,还应有所侧重地偏向对中下生的指导。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带有特殊意义的例子(如学生选材比较新颖、符合本地实际,但例子中缺漏却较多等)在班上进行交流。这种习作交流,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评,即通过同一学生修改前后的两篇习作进行对比,侧重让学生欣赏经习作者及小组集体评改后的习作,让学生感受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物感兴趣,并在内心起激励作用,于是对这事情就会更加关心,想再做一次。因此,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班级交流获得一次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参照老师和同学们的修改意见,结合自己原有的体会进行二次习作,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会平.浅谈对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J].学周刊,2010(6):146.

合作尝试 第4篇

关键词:尝试合作教学,人才培养

创新型的人才首先是敢于尝试的人,其次是善于合作的人。为此,我们取百家之长,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尝试合作教学法。

一、什么是尝试合作教学法

尝试合作教学法是由复习铺垫、质疑提目标、合作探究释疑、达标练习、小结收获再次质疑五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激励、点拨和指导上,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尝试教学法的特点

1. 教学具有尝试性。

尝试合作过程中的质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主动探索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有了明显的尝试性。

2. 教学具有质疑性。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疑问”。小语教材中《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和牛顿对地球引力的发现都是很好的例证。“疑问是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尝试合作教学法的两次质疑便突出了这方面的特点。

3. 教学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

尝试合作教学法是由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师生共同提出探索的目标,学生合作探索实践的过程。因此,这样的教学法非常具有探索性和实践性。

4.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个人(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且学习是学生自我发起的,即使在其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高。

5.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人人参与的过程。

复习铺垫,学生参与找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达标学习则面向全体学生。小结收获再次质疑无疑是群体的结晶,体现了《新大纲》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的特点。

三、尝试合作教学法的操作

1. 复习铺垫。

“知识是联系的。”把握好联系点,就如同踩到了跷跷板,很容易迁移到新知识,复习题的设计要找好联系点,起到铺垫作用。

2. 质疑提目标。

在引入新课时要引人入胜,巧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挑起争论,确定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几分之一”时,在复习铺垫后,我讲了《猪八戒分饼》的故事,并配合手势表示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为半个饼无法用手势或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从而产生了“用什么数来表示它”的疑问,提出了“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目标,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丰富多样的情感。

3. 合作探究释疑。

这一环节包括提出猜想、分析学习方法、独立学习、讨论学习初步归纳、教师点拨、释疑六步。

(1)提出猜想。其实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猜想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这些猜想在随后的实践中证明都是错的,学生也只会“心服口服”而非“心灰意冷”,从而避免了“知而不言、知不敢言”的发生,不至于让学生养成盲从习惯。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猜想,有的学生提出了“长×宽”,有的学生提出“底×高”(这类学生多为课前预习过课文)。我不急着去选定答案,而是让学生用学具去证实正确的猜想。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极高。

(2)分析学习方法。有些教师习惯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按教师的方法行事,学习缺乏独立精神,没有动脑机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分析学习方法,例如,“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对长方形进行研究”“研究图形的边有哪些方法”等。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思考,都能说出一定的方法,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才会有更浓的学习兴趣。

(3)独立学习。学生对照目标,独立思考,认真学习,并记录思考结果。只有经过独立学习后,才能在下一步讨论学习时真正参与进来。

(4)讨论学习,初步归纳。这要求学生人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发言时要注意先后进再先进,避免后进生“人云亦云”。

(5)教师点拨。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伙伴之一,对学生的研究遇到的难题,教师要及时点拨。

(6)释疑。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释疑,容易获得成就感,激发兴趣,有信心参与下一环节。“达标练习”还有利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4. 达标练习。

达标练习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有层次性,使“基本练习———扩展练习———综合练习———智力擂台”相结合;又要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如“帮帮他”“小一休送题”“图形出题”“选色答题”“闯关”等;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

5. 小结收获再次质疑。

这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被教师一带而过,剥夺了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结果学生不善总结,学到的知识零散。我们在实践尝试合作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总结知识,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向同学质疑,向更深的知识领域质疑,效果更好。

四、尝试合作教学法的实践结果

1.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学生敢于提出猜想,并能通过学习肯定或否定猜想。

2. 学生得到了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

迪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在实施尝试合作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己参与制定教学目标,自己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在解决中学习,自己质疑,与人合作释疑得到知识,自己总结收获……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更学会了探索知识的方法。

3.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在实施尝试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方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4.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初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尝试 第5篇

小河中学历史课题组

马红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我们历史课堂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为初中历史教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必然趋势。由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是本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据此来谈谈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初步尝试。

一、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做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历史知识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有一种神秘感,其实不然,历史知识与我们的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斩不断的联系,只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细心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相似之处,并结合学生实际,消除学生历史知识遥远、陌生的感觉,就能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时,结合了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学习的实际,提出了与他们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铁制工具与木制工具、石制工具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因为,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对锄头、镰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比较熟悉,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勤于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得出铁制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力,引发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革等。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质量,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乐意地去积极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的内容,作为历史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借用学生已获得的间接经验,加以引导、利用,在讲到宋代的民族关系时,可以用学生已熟悉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中的情节来引入课文,如在《射雕英雄传》中,主人公的名字为何叫郭靖和杨康,引出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靖康之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果然这一导入,就像磁铁一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视为正确,且有创新之花,更要加以鼓励,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偏差较大,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备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并明确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策略;而“终身教育”的实现,内部条件是“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来启动学生的“学”,从而达到“自得之”的目的。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启发他们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会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当今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授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八年级(上)《鸦片战争》一课时,针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我引导学生用两个字概括每一条内容进行记忆,得出“割地、赔款、开埠、议税”;针对《南京条约》的影响,我分设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割地对中国有何危害?(2)赔款加重了谁的负担?(3)五口通商是互利的吗?其危害是什么?(4)协定关税对中国有何影响?由此引导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进行到后面的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其危害时,我放手让学生来讲,学生以分析《南京条约》的方法为借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内容,并针对每一条内容设计成问题,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并将《马关条约》的内容总结为“辽台澎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方便学生记忆及掌握,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我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时,我先要求学生看目录,在看了目录之后,把这册历史课本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及线索给学生一个大体的脉络,并将本册中国近代百年史归结为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百年抗争史及百年探索史。首先,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百年历史验证了两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这样,学生对学习历史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生生、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八年级(上)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时,在之前,我就让学生分成两组,课后,收集各组的资料来辩论,辩论的主题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是应该留下,杀身成仁;还是应该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学生准备之后,授课过程中就让学生分成两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辩论,既活跃了课堂,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绪酝酿和演练舞台。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新知识的获得不再完全依赖老师,可以由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探索获得,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在教学中,我还积极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教师作学生,学生当老师。“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有时故意说出不正确的观点,以此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设问寻疑,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努力去探究的目标。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深刻地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慧的火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出其中的疑惑点,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我在讲授《难忘九一八》一课中的“西安事变”这一事件时提出:“‘西安事变’正确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 “捉住了蒋介石,蒋介石能不能杀?为什么?”确立了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兴趣极浓,讨论热烈,人人动脑动口,教师从中启发诱导。学生最终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并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抛弃前嫌,以大局为重的宽阔胸怀;周恩来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西安,力挽狂澜,正确地解决了“西安事变”,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第6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合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老师要努力为学生的交流、合作、互动搭建平台,营造全员参与的课堂气氛。教学时,我先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将学生划分为4人一组,优中差的比例为1:2:1,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分别有组长、记录员、控声员、汇报员。把学习成绩较好、思路灵敏、表达流畅、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作为固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记录;控声员负责控制本组成员讨论交流的音量;汇报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本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这样,既保证了各学习小组成员分工的明确,又能使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彼此协调。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1组内探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后,老师把深入钻研教材的重点、难点变成问题提出,先在小组内交流探讨。在交流探讨中,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各抒己见。这时,我会走到各合作小组中间,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咨询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他们的意见,获取相关信息,同时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导,为有效调控做好准备。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为本组的问题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和积极性。

2组间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成员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合作相伴,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以“小老师”的身份到讲台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听,并给发言的同学打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集体荣誉感,各组员之间密切合作,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并分析别人的想法。通常,对一个问题各个小组理解角度不同,会出现四五种答案,这不仅使学生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学到不同的思维方法,也使之取长补短,給他们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和平台。

3组间互评。发扬民主,鼓励竞争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新课完成后,我会进行“我来评一评”活动,具体做法是:对每个小组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语言组织等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分为老师评、学生自评及组间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能力。此外,评价时设有最佳组员奖、最佳合作奖、最佳新人奖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小群体互动互帮互学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是实实在在、学有成效的,因此必须保证时间的充裕。假如时间短了,学生还没有走进合作学习状态,思维还没有活跃起来就草草收兵,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走过场;时间过长,又会影响整个教学进度的安排。因此,在每次学习前,老师要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根据所教的内容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性、完整性,对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科学有效地分配。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防止出现学生为一个问题进行无休止的讨论的情况,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起到实效,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四、正确处理教师的角色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动,但也必须强调师生间的交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处理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当做是学生学习时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是“撑船者”,不能代替学生“划桨”,否则学生永远只是乘客,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针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重点问题或操作练习,也体现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讨论、启发、引导、鼓励、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老师同时又是巡视者和协调者,要确保正常的课堂秩序,协调组间必要的信息联系。主导、巡视、协调者的角色密切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师生、生生交往密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划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合作学习方式的尝试与反思 第7篇

首先它可以使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 它可以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气氛, 同时大面积提高学生尤其是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学业成绩,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心理, 改善自身品质和身心素质, 从而达到在合作中探求创新, 在创新中寻求合作的效果。

其次, 在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具有巨大潜力的集体, 信息化时代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展, 语文学习资源十分丰富, 因此师生互动合作也势在必行。

再次, 语文教学是基础, 是奠基性课程, 因此, 在学习方式转化中, 合作学习有其特殊作用, 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合作学习方式的尝试和思考。

一.优化组合, 合作学习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观是生随师转, 教师唱主角, 学生当听众, 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变成盲目服从型的人, 缺乏反叛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首先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针对的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变成新课程的塑造者。我认为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而不是传统教学所表现出的那样, 教师既是导演, 又是主演, 老师累得精疲力竭, 学生学得死气沉沉,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这种既浪费人力, 又扼杀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情况, 新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真正做到把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

二.创建合作小组, 建立合作学习评比公布栏。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1) 确立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 (2) 进行角色分工, 使每个角色互补或相关; (3) 进行工作分工, 使每个成员负责的任务成为其他成员相应任务的基础; (4) 共享资源, 每位同学完成任务后实行资源共享,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积极承担在任务中的责任, 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 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主动。因此, 我采用异质分组法, 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 还考虑性格脾气等方面的差异。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又采用同质的方法, 把全班同学按上述情况均衡分组, 这样又为各组间公平合理竞争打下基础。组内成员各有分工, 每一位同学都担任一定角色, 如组长、激励者、检查者、读题者, 体现真正意义的合作。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同时, 又把同班全体同学分成同桌, 小组 (一般四人) , 大组和班级构成四个梯级合作学习组织。这样, 在尊重学生自主、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 做到了“同组异质, 组间同质”的最优化组合, 从而形成小组之间、大组之间既合作又竞争。通过对每次作业、考试、检测、竞赛等方面的考评, 由科代表在公布栏中公布成绩, 优秀小组奖红旗一面。连续三次未达要求的小组“黄旗”警告。这种做法尤其适合文科综合性实践活动, 文言文教学, 以及部分较浅显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比如我们举行的成语知识竞赛, 演讲与朗诵竞赛, 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 有效拓展了同学们的知识, 开阔了他们的语文视野, 提高了其语文素养。

三.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由于小组成员的层面不同, 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能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 因此能够养成经常沟通、交流的习惯。各自不同的分工和职责又形成他们互相督促, 互相帮助的习惯。这样, 一方面克服了学困生的畏惧心理, 不求上进的心理, 经过合作学习, 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探究的快乐, 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树立积极、乐观的人声价值观。另一方面, 由于合作学习, 保证不同层面学生都能尽其所能, 每个成员的贡献都受到重视,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凝聚了人心, 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 从而达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比如在我设置的演讲系列训练中, 刚开始有个别学生特别胆小, 他们不知道写什么, 选什么材料, 但后来在小组成员的帮助鼓励下, 完成了讲稿, 并勇敢地走上了讲台, 一年下来, 有的同学在演讲中表现出了不错的朗诵和表演才能。

四.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的关键。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要注意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否则,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势必会助长学生依赖心理, 从众心理, 因此, 合作学习要“充分自主, 有效合作, 适度探究, 做到人人有活干, 个个能参与, 创造一种参与, 创造一种宽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 因此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

1.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能提升一个人的能力, 形成集体的智慧, 但合作学习应以独立思考为基础,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讨论, 有目的性的讨论, 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在提出问题后, 老师不急于组织或要求讨论, 而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 只有这样, 才可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2、表达独立的观点, 合作不是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 相互接纳的过程, 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 如果小组成员盲目地听从“优生”想法就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目的, 无论学生的观点合理与否, 这本身是个性的体现, 是本身价值的体现。不管论证结果是伪是真, 在整个合作探究中成员间要相互鼓励, 要避免在课堂上走上合作学习的形式, 即在学习小组还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讨论后便结束讨论, 以我为主地开讲。要避免学生发表与自己不一致或出乎自己意料的意见时, 不是因势力导, 而是扮演知识的权威, 搞一言堂或三言两语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思路, 仍旧以讲为主。因此, 针对不同意见, 可展开讨论, 若争执不下, 全班讨论, 老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更不能对错误的看法一棍打死, 这样会扼杀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隆中对》这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诸葛亮是个不识时务者”, 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没有对此马上下评论, 而是交给学生展开激烈地探究和讨论, 各小组均派出代表提出自己的看法, 因争执不下, 全班便形成了观点对立的双方, 此时, 老师适时地布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 从而让学生获得了很大收获。

2.师生互动促进合作学生的有效进行。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均是教学的主体, 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新课程也倡导教学中师生应积极主动平等参与, 因此, 在合作学生过程中, 教师不是旁观者, 而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学生讲述问题时, 教师不时地或引发牵出话题, 或补充知识, 使其更加完善。只有这样, 才能凸现多方位的交流与互动, 丰富合作学习的方式与内涵, 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 注意观察和倾听, 适时干预和指导。在组织交流的环节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不同碰撞, 不断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 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了解、尊重各种不同意见, 反思自己的教学, 教师最后的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 而是开放性的, 以积极因素评价为主。如在教学《我的信念》时, 在讲到居里夫人拒绝申请镭的专利时, 我问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居里夫人, 你会怎么办”, 在合作交流过程中, 很多同学认同居里夫人的做法, 但也有一位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假如我是居里夫人, 我会申请镭的专利权, 把获得的报酬用来改善实验条件, 并用之兴办教育”, 我及时评价了这位同学的法律意识和爱国思想, 同时也启发了同学应该善于思考、寻找美好的东西。

五.合作竞争, 合作学习的要旨

一.在竞争中合作。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而是以小组在达成目标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标准。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 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 希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作为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多激励, 促竞争, 增强各组的凝聚力, 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学习, 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学会团结。为此, 可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评选一周、一月, 半期、学期最佳合作小组, 给予适当的奖励, 这样充分调动了各小组的学习积极性, 各组成员互帮互学, 有组员“掉队”了, 其他成员会热情地帮助, 因为他们知道小组的荣誉就是自己的荣誉。

二.在合作中竞争,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宣扬卓尔不群的个性和人生态度, 加上现在的教育仍未从应试教育完全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因而目前的教育仍然具有浓厚的狭隘性的竞争色彩。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失败就是别人的成功, 所以有时为了压倒对手会不择手段, 养成了一种被扭曲的竞争意识及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而合作学习则将合作与竞争、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融为一体, 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合作学习改变了某些学生把竞争对手认为是自己的“死对头”这种狭隘的竞争意识, 这些学生就会为小组的成功而拼搏。于是, 正确的竞争意识便培养起来, 如在“扫除街头错别字”活动中, 先由个体收集, 然后小组汇总, 由班级评选出“红旗小组”, 最后根据小组汇总的错别字整理成册, 在活动中有效地贯彻了在合作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的精神。

六.共同成长, 合作学习的目的。

传统教育只注重集体, 不注重个体, 可是, 每个学生的个性, 品质知识状况的方面均千差万别, 因此, 在合作学习中要避免“优生挑大梁”, “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 语言表达能力强, 常乐于表达不疲, 有的学生反应缓慢又羞于开口, 久而久之就变成“收音机”, 而有的学生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只顾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 讨论就无法深入, 合作学习就会变成优生在唱“独角戏”, 难以达到生生互利, 互帮互学, 共同成长的目的, 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意表达与倾听并重。在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 能尊重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同时要学会文明、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上课过程中, 教师宣布讨论后, 学生可能会“千姿百态”合作的:互相“交集”的、一言不发的、对讨论的问题不屑一顾而出现“离群”现象者有之, 窃窃私语, 东张西望者亦有之, 因此, 在合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 留给每位同学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和机会。还要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 适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当有同学发言精彩, 有独到之处时, 鼓励同学鼓掌喝彩从而营造宽松自主的课堂气氛, 享受合作学习成功的快乐。

2. 碰撞与沟通同行。

如果学生在合作讨论中争执不下, 这是好事, 有争执才有促进, 有碰撞才有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教给学生沟通的技巧, 如批评时对事不对人, 不要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下结论, 要消除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 要多思考和交流, 要尊重事实, 要尊重他人, 充分体现语文数学的人文思想。在教学《出师表》时, 对诸葛亮的言词委婉、情真意切, 有些同学则提出要言锋犀利, 切中肯綮才能说服朝臣, 打动刘禅, 此言一出, 一时双方针锋相对, 我适时地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 互相沟通讨论, 针对刘禅的性格和当时局面及诸葛亮的身份, 让他们明确《出师表》的言锋是恰到好处的。

3. 共享与共创相随。

要引导学生形成资源共享的意识。愿意分享彼此的思想, 情感和智慧, 要互相启迪, 相互借鉴, 能够汲取彼此的智慧, 进而产生新的思想, 生成新的智慧, 达到共创的目的。如利用黑板报, 手抄报, 学习园地的阵地交流资源和心得。

反思

作为语文学科, 合作学习的效果和绩效远远不如理科, 最主要的原因是语文学科更注重个人的感悟, 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分比重更大;对初中生而言合作学习的绩效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 即检查作业、互相背诵、讨论一些基础的问题等上, 至于辩论、深层的探讨就很难进行。

参考文献

[1].《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问题的思考》.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黄伟《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

[3].戴志强.《解读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

[4].王玉良, 沈振霞.《新课程呼唤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小学教育网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尝试数 第8篇

一、形成学习小组

首先是科学分组。学习小组采取“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每个小组还可以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如奋进组, 雏鹰组……, 以此增强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其次成员要明确分工,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市长、秘书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等。他们分别负责组织管理、记录、收集和整理、代表小组发言等工作。初期由组内成员选举产生, 之后还可以采用轮流制、竞选制, 以使学生都能参与不同角色的活动, 让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合作技能。为了提高合作的意识和有效性, 最后还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二、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师要认真分析课程目标, 细致钻研教材, 安排有合作意义和合作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对于新授课中的合作学习, 我们一般采用如下流程:

(1) 揭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知识点。学习目标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

(2) 展示学习指导。围绕学习目标, 教师要逐步安排学习进程, 哪些内容个人自主完成, 哪些内容需要小组合作探究, 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 并约定学习的大致时间。

(3) 自主与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切忌某些同学“霸占”话语权, 其他的同学则成为“多余人”。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小组成员帮助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 让其“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并在组间交流时让其担当小组发言人, 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时, 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注意适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 做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4) 反馈释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后, 教师一方面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 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另一方面让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疑难。对于这些问题, 教师可鼓励组间相互解答, 也可以让全班大合作、交流, 教师给予引导或解答。对于那些容易混淆、容易出错、容易遗漏的问题, 教师可以选用类似习题让学生练习, 在练习中暴露问题,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5) 检测达标。针对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要安排适量的习题加以检测。一是作为课堂作业当堂完成;二是可开展小竞赛,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开展评比, 增强小组学习的团队精神和团队竞争力, 为下一次的合作学习注入兴奋剂。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体现多重结合和多元评价, 一般可采用如下方式:

(1)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对自身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等进行价值判断, 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

(2) 组内互评。组内互评要侧重点评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合作质量、主动性、创新精神。每周由小组长组织, 让每个同学对组内其他成员作出评价, 同时提出合理的建议, 形成书面总结并得到本人的认可。这样做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 提高自己, 发展自己。

(3) 组间互评。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 “一荣俱荣, 一耻俱耻”的新格局, 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通过这种评价, 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增强团队精神。

(4) 教师对学生个人、对小组合作状况、合作效果的评价。实践表明, 及时的激励性评价, 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合作效果的评价, 主要是评价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是否提高, 能否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目标。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变“讲堂”为“学堂”;其次, 是让学生会学、乐学、学会;最后, 要优化课堂结构, 制订科学的教学流程。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新评价机制, 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成为一个个性鲜明而又有团队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复, 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分小组合作竞赛的尝试与感悟 第9篇

一、学习小组的确定

教师把全班学生根据数学学习综合能力分为A、B、C、D四个等级。然后把全班分成若干个由A、B、C、D组成的四人学习小组。组建小组的原则:首先, 让组长去挑选B、C、D。可以最大限度的让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有共同语言的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这样的小组有凝聚力, 便于管理, 便于团结协作。其次, 教师适当调控, 让各个小组之间的总体实力相当, 便于公平竞争。第三, 适当考虑学生的身高, 便于学生座位的排列。

二、分小组竞赛的规则

1. 同级别竞赛原则。

课堂学习竞赛中, 尤其是必答题。每小组的A与A, B与B, C与C, D与D之间进行竞赛。这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也有了目标和希望。有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优秀者跟优秀者的对抗中有了压力和动力。有了更高远的目标。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2. 整体优先原则。

在课堂学习竞赛中, 尤其是问题探究与抢答题, 哪个小组最先举手的人数多, 哪个小组优先回答。这充分鼓励了团队的共同进步。把学生个人的成功和团队的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让落后者有压力, 让优秀者有动力,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也促进了不同小组之间的竞争, 创造了积极良好的竞争氛围。

3. 进步优先原则。

在课堂学习竞赛中, 如果有多位学生同时举手抢答, 按D-C-B-A的顺序优先。既尽量保证了竞争的公平性, 也鼓励后来者居上, 这给了学习困难者更多进步的机会, 也让学习优秀者有了一定的压力, 要想获得机会必须更加优秀。最终形成积极良好的竞争氛围, 进一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4. 帮教优先原则。

在每节课的能力提高题、拓展延伸题、思考讨论题和难点问题的探究时, 往往会让大部分学生有困难, 此时不急于让最先举手的学生来讲解, 而让他们分组讨论, 让组长当老师, 开展一对一的帮教, 哪个小组最先学会的人数多, 哪个小组起来讲解, 用教的效果来争取机会得分。让被教会的学生在回答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教会同学的组长有了成就感, 调动同组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了学生的凝取力, 为他们的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在分组合作课堂竞赛中, 教师不是主角, 而是一位“主持人”, 是促进者、协作者。如果没有了学生, 课堂和教师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所以课堂永远属于学生, 因此在整个课堂活动中, 必须让学生成为主角, 成为挑战者, 成为明星, 才能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快乐参与, 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享受成功的愉悦, 体验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幸福。

2. 教师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首先, 每堂课必须精心设计, 让回顾思考、情境引入、预习测试、探究新知、总结概括、巩固达标等各个环节, 适合学生开展竞赛;其次, 适当控制好必答题、抢答题、问题探究中的问题数量和难度, 力求面向全体小组和学生, 让他们机会均等。另外, 每一问题的分值的设计科学合理, 保证公平竞争, 以激发他们的竞赛热情, 让课堂热闹有趣而高效。

3. 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竞赛的评价。

每节课最后3分钟, 组织学生对各组得分和表现及个人表现进行点评, 评出本节之星;每周评出每周之星;每月评出每月之星;学期结束评出总冠军。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体验课堂竞赛带给他们的幸福, 让他们热爱课堂、热爱学习, 全面健康发展。

四、几点感悟

自开展分小组合作竞赛以来, 虽然还有不少学生的数学学习仍有很大的困难, 但明显的感受是学生们喜欢上数学课了, 他们对数学课有了兴趣和期待, 看到课堂上他们抢答到问题且回答正确得分时那开心的笑容;看到每一个小组为了争取机会团结协作, 热烈讨论的激情;看到他们因没有抢到得分机会, 而不服输鼓足了劲努力争取下一次机会的情形;看到他们小组得了冠军, 个人被评为本周之星时的冲动, 让笔者感到欣慰, 深受感动。分小组合作竞赛是富有成效的, 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课堂形式。

1.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由被动听讲, 被动回答问题, 变为了主动思考探究, 主动抢答。而且对于每一个问题,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选择抢答与不抢答。有选择权和自主权, 既可以发挥自己的强势, 又可以尽量减少失误, 不断树立自己的信心。

2. 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传统的课堂提问, 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是拘谨和压抑, 是被监督, 被测试, 一旦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对, 会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丢面子、甚至伤自尊。因此课堂的提问, 往往让他们有压力, 受压抑, 而把分小组竞赛引入课堂, 会让他们有了一种积极的心态。敢于抢答本身就是为组争光, 即便回答错了, 只是这一次没有给小组赢得分数, 大不了从头再来, 下一次努力还有机会。这样会巧妙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3.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公平性。

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 不是优秀生的舞台, 回答问题也不是优秀生的专利。分组合作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了均等的机会, 尤其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同级别学生之间的竞赛让他们也有了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而且机会都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 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4. 让课堂充满娱乐性。

在回顾思考、情境引入、预习测试、探究新知、总结概括、巩固达标等各个环节中必答、抢答、辩论, 每周之星与冠军小组的产生与点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课堂不仅仅有了激烈的竞争, 更多的是有了生机和乐趣。课堂不再是枯燥的, 不再是被动的, 不再是难熬的, 是开心的, 快乐的, 热闹充实的, 短暂有趣的, 是充满希望和期待的。

因此, “数学难学”主要问题不是数学本身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出他们的兴趣和潜能。网络游戏往往很复杂, 然而学生们却能无师自通, 而且乐此不疲。很多电视节目往往很有挑战性, 有激烈的竞争, 人们却总是喜欢参与并乐在其中。学生是很容易满足的, “给点阳光就会灿烂”, 只要用心, 只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只要创造出他们喜欢的课堂组织形式, 就会让数学课成为他们喜欢的乐园。

摘要:把分组合作与竞争引入课堂, 变课堂为赛场, 变教室为节目现场, 提供展现学生能力的舞台, 教师当好主持人,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就会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基于小组合作的初中数学教学尝试 第10篇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

按照组间同质、实力均衡, 组内异质、同质结对, 各小组成员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 将全班学生按特长、语言表达能力等应均衡分布到每个小组, 每组约6人。小组成立后, 可设立组名、组训、组徽, 制订奋斗目标, 形成公约。一般6人小组中安排2个高分生、2个中等生、2个低分生。两名高分生面对面坐在中间, 两个中等生和低分生分别面对面坐在高分生的两侧。上课需要讨论时, 以高、中、低三人组形成一个讨论小组进行讨论。

在小组活动时, 基础、浅显的内容主要由低分生负责, 中等生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 高分生则将合作内容进一步升华。当老师提出问题要求组织小组研讨活动时, 一般性的问题首先让基础薄弱生先发言, 然后中等生补充, 最后组长总结, 再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初中数学课堂不是“以教为主”而是“以学为主”, 不是着重于“知识传授”而是着重于“知识建构”、“问题解决”。“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建立新型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真正主动探索, 在互动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 锻炼实践能力, 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操练的机会, 享受亲身体验数学、探索数学的乐趣。

2.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自己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 对苦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 共同探讨解决所遇到的障碍。

例如:数学解题过程中, 去 (添) 括号作为解题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学生往往掌握不透彻, 影响结果的正确。在教学中, 教师先出示:1- (3x-5y+4z) 2+ (4x-6y+5z) 3- (3x-5y+4z) + (4x-6y+5z)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 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 去括号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 学生再小组交流, 然后各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 最终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这里,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待时机成熟会再合作探究, 然后组间交流, 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3.处理好问题的设计与介入的时机。在小组合作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 更要考虑到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与提问是否有利于小组合作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难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 难度适中,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应该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因此问题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凸显认知冲突, 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以《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中的喷泉问题为例, 学生自己看到问题后无从下手, 我设计了如下的提问:

(1) 喷泉的路线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函数图像;

(2) 图像有没有最高 (低) 点;

(3) 怎样来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来表示这个顶点和喷泉的水的落点坐标;

(4) 选择一般式还是顶点式来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5) 如何求出水口的高度。

这时, 学生“兴奋”了, “动”了起来, 没有了“观众”、“垂帘的太后”, 合作分析、讨论, 图形结合, 解答出来。难题被突破了, 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4.课堂活动的六步骤。遵循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展示的机会还给学生, 把交流的机会还给学生, 把动手的机会还给学生, 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原则, 学生未学已懂的, 老师不讲;学生自学易懂的, 老师不讲;学生互助能懂的, 老师不讲;讲了学生也基本不懂的, 老师不讲;有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 老师也不讲!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课前预习、互助对话、踊跃展示、大胆质疑、高效演练、总结提升六个步骤。

(1) 课前预习:学生通过教师提供预习提纲, 自主阅读课本, 对书中提供的概念、定理、公式等边看边思考,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勾画圈点将预习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理解的知识等标记出来, 通过预习发现自己的疑惑。

(2) 互助对话:对预习中存在的疑惑, 小组成员进行对话交流, 让小组内的成员帮忙解决, 再通过小组间的对话, 生成共性的问题。

(3) 踊跃展示:鼓励学生将小组间共性的问题拿出来展示交流, 或者将小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的经验、方法等进行分享。

(4) 大胆质疑;针对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知识上不同的理解, 要让学生将自己不同的见解表达出来, 从而使他们想得深、想得远, 形成要问为什么的好习惯, 提高思维的深度。

(5) 高效演练: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后小组讨论, 最后通过教师提问或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小组合作学习, 创造性解决问题。

(6) 总结提升:巧妙的课堂小结能达到“课虽终, 趣犹存”的境界, 通过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 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再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深化所学知识, 不仅能巩固知识、强化兴趣, 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愉快的氛围中把一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尝试教学”背景下的“小组合作” 第11篇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尝试题出示,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疑惑而发生认识上的冲突,教师则在关键处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在小组合作探求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组员之间通过群策群力解决困难,让他们在分歧中意见形成一致,也有利于学生的学生的团结协作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是这样进行的,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个小任务:你能比较15和25的大小吗?请说出你的看法。我先让小组内每个成员进行个体的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一上课,我就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而我巡视,并适时的以问题的形式加以启发。每次,我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在合作学习的时候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小组长要有一个明确的分工,谁先说,谁跟着说。2.说的同学要先站起来,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完了,你觉得说得好,别忘了鼓掌。你觉得说得不好,或者说错了,请等同学说完了,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3.如果小组内有同学不会说,就请小组内的同学来教他说。

經过我一年多的尝试教学实践证明,尝试教学背景下的小组合作教学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1.突出了新课教学的重点。2.增加了练习时间。3.改变了“满堂灌”、“注入式”的旧教学方法,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

我在尝试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各级教研人员、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运用还存在“赶时髦”的现象。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一位老师上课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结果学生的讨论的话题越来越远了,老师发现后立即下令讨论完毕……

案例二:一位老师上课时,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书本封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一人在做,其他人在看。

案例三:一位老师上课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

上述几个案例,案例一由于教者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变自主讨论为自由讨论,让学生的讨论变成自由发挥,无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就无从谈起。案例二由于教者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点缀,把学生本可以独立完成的问题却让学生合作来完成,这就让合作学习成了“摆设”,形同虚设,不起任何实质作用。案例三由于教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赶时间,未给学生合作、探讨的充足时间,加之学生的虚荣心理作祟,我们从表面看合作是很成功,其实质根本没有让学生得到合作学习的体验。

我们通过透视这些合作学习中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尝试教学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实效,首先,要从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方面下手,让绝大部分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真正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其次,合作学习必须精心组织。小学生的合作学习通常是通过分组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对分组的空间结构和小组组建方式的合理优化。在分组时有时可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组合,有时按兴趣、爱好、关系自由组合,每种组合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情况、学生个性灵活运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空间,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学会倾听、学会协作。第三,课堂教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有所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力求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对有一些争议、依靠个人力量较难以完成的问题则尽量避免。第四,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有效利用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每次在讨论结束时,我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汇报,更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更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学生也更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尝试教学背景下的合作学习模式是灵活多变的,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与反思,不断总结与提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调控能力得以提升,实现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作者单位:四川宜宾市金沙江小学)

体育课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尝试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课,合作学习

传统的体育课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技术为重点进行教学, 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 过多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这样做忽视了体育学习的主题——学生的体育需求, 无视学生的体育基础, 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控制作用和绝对权威, 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新课程的理念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依据现代教学理论, 教学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成长, 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教学的首要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体育课教学的特点是活动性、实践性、是同学之间协作、综合素质的有机结合, 课程知识的内涵更多的是通过协调的活动和实践的技能训练体现出来, 其中特别讲究师生、生生合作。

有了以上的思考, 我在体育课上进行了合作学习的尝试。我感到, 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体育精神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表现, 可以使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原有素质得到最适当的结合, 可以使绝大多数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 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满足了学生自我体育发展的需求。

1 体育课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流程

1.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确立目标。

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营造一种氛围, 要设计一种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认知、情感、生理、心理各个层面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无论是讲解体育理论, 还是训练体育技能, 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此基础上,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愉快的情感支配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1.2 提出质疑, 合作探究, 掌握新知。

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在问题中学习。有了问题, 教师不需要立即回答, 而是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自主探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基本的概念, 提示学习方法、提供学习资源、指点合作的技巧,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 教师要时时关注, 确保合作学习正常进展。这些都是在问题中学习确有成效的保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新知。

1.3 启发引导, 解决疑难, 交流提高。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

多维人际互动, 师生互动式体育课合作学习的重要特点, 也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讨论, 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要让学生先是思维的过程, 形成思维的碰撞, 显现智慧的火花。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交流正是不同个性之间的碰撞, 要保护学生的个性见解, 这样才能得到提高。

1.4 总结巩固, 评价效果, 迁移运用。

这是合作学习的最后一个流程, 也是学习的结束阶段。对于一节课的合作学习需要回顾一下, 总结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评价是为了更好的合作。由于体育技能的训练, 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合作学习也是一个长期运用的过程, 这样迁移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只是地掌握, 技能的熟练度需要运用。这也是进一步彰显合作学习的优势。

2 体育课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

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空间、教学的形态有其特殊性, 他的合作学习也不同于其他学科, 也有其特点。

2.1 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

班级教学从广义上说就是一种合作学习, 通常上课组织合作学习还要分组,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小组中人人都是主人, 所以更大程度上张扬了自我, 自主的空间更大。而学生一旦进入自主的学习的状态, 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习就会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学习的效果就会最大化。

2.2 合作学习可以运用集体的智慧实现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分工让每个成员有分解后的学习任务, 各自思考, 探究, 然后通过交流,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相互交流是合作学习的特点之一, 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优势, 运用集体的智慧共同面对问题, 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 这样也有利于对于问题的深入理解, 达到1+1〉2的效果。

2.3 合作学习有利于及教学民主化水平的提高。

教学的民主化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理念, 合作学习过程中, 老师是合作的一分子, 老师不再是居高临下主宰一切的“权威”, 而是平等的一员。当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起着引导组织的作用。但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讨论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大家平等相待, 共同提高, 教学实现了民主, 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 学得主动积极, 学生才有发展的后劲。

2.4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合作是国际社会对于现代学生提出的最新要求, 这是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只有学会合作, 今后才有可能适应生活。在体育课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有亲身的体验, 知道合作的重要意义, 学会合作的办法, 培养合作的热情, 这样会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合作中学会学习显然是一个最好的途径。

3 体育课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是让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的工作就是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学生被训练成机械式的、失去人的意义的机器。体育合作学习的有益尝试, 为教师带来新的挑战。

3.1 确定课程的目标。

教师在课前要结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区定课程的目标, 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知识目标, 一类是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要根据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合作学习的需要, 技能目标要根据合作小组中不同学生的基础, 分别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 合理安排运动量,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2 创新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的教学涉及不同于常规教学的课堂设计, 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评价, 既要有学生自主的探究, 也要有教师的指导。要以全新的思维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案, 不能因循守旧。

3.3 组织合作小组。

一般课堂教学的分组以6~8人为一组, 可以按学生的体质、素质基础组合;可以按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水平组合;还可以按照学生的体育专项兴趣、不同性格、友伴群体等组合。可以同质分组, 也可以异质分组。分组要注意营造一种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氛围, 小组的同学志趣相投、智能互补、轻松愉快, 才能合作成功。

3.4 提供学习帮助。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 及时给予帮助。如:讲清学习目标、指点学习路径、解答疑难问题、示范训练动作、监督合作过程、观察学生行为、组织学习交流等。教师切不要以为学生已经合作学习了, 教师就可以全面的放手, 恰恰相反,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既是一节课的“编剧”, 又是学习过程的“导演”。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付出的要更多。

3.5 评价学习效果。

一节课的评价, 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同时可以检查在合作学习的状态下教学的效果。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 可以从课堂观察学生行为表现着手, 分为主动合作、一般合作、被动合作及不合作四类。评价的过程可以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然后由小组同学互评, 最后由教师评价。

初步的尝试让我感到, 体育课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课程,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相互支持应付挑战;体育课是一门活动性较强的课程, 合作学习是最好的活动方式;体育课是一门愉快的课程, 合作学习能使这种愉快最大化;体育课也是一门充满创造的课程, 合作学习能使体育的创造性产生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冬梅.情绪只能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J].中等医学教育, 1997, (2)

[2]袁兆亿.情商与素质教育[J].高教探索, 1998, (1)

上一篇:发展特性下一篇:园林美术与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