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动发展策略

2024-05-12

学生主动发展策略(精选12篇)

学生主动发展策略 第1篇

一、学生学习数学应积极主动

平时的数学课堂, 我们都不大去追求课堂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 总以为学生能够完成数学方面的训练, 比较快速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初步形成一定意义上的数学思想即已是万事大吉。但我们见到的却是事与愿违的事情: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屡屡出错, 有些是不该错的都错了, 有些是想不到错的同学往往也出错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比较少地考虑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主动性的焕发。所以,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主动积极性的调动为根本性的教学原则。现代教育媒体给我们小学生愉悦性的学习带来的便捷性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 因此, 应用SMART技术变成了我们当今数学课堂教学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的主要手段。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教材中第54页商场所开展的服装促销活动的情境。虽然是小学四年级学生, 但他们也具有了一定的购买商品的生活经历, 尤其对张阿姨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比较感兴趣。学生也在具体探究中思考出多种不同的解答办法, 既然学生能够思考出不同的解答方法, 那么我们就应当让学生将自己解答的理由表达出来。学生便个个争着扮演并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呈现出来, 学生们的解答方式是不一样的, 那结果又如何呢?学生们惊喜地发现结果完全相同。而学生更为惊喜的是自己的主动积极是获取不同解答方式的关键所在。

二、学生学习数学应生动活泼

数学教学的目的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必须要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逐步地和大家一起齐步走, 这样学生才可以生动活泼起来。还以教学“乘法分配律”为例:上面是让学生写出等式解决了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 但这还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要让学生学得更为生动活泼, 比较理想的做法应当是由学生共同寻找等号两边算式的联系并提出猜想。对此, 在解决了实际性的问题后, 应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这两边的算式, 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说出来。学生先是和同座位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然后再在班级进行交流, 班级上的交流其结果还真令人欣喜。有学生说:等号左边有65、45和5这样三个数, 右边也有这三个数。还有学生说:等号左边是加法和乘法运算, 而等号的右边则是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小学生发现了这些, 再去进行猜想也就具有充分而有实在性的意义了。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 从左右两边运算先后的不同, 去发现新的规律, 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 而右边呢则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

三、学生在学习中应获得充分发展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一 第2篇

还给孩子自己的学习空间

在学校,自习时间,课余时间,满是各科的作业、练习,学生已喘不过气来。回到家里,父母拿出自己买的辅助资料让孩子做,那怕是牺牲休息时间都得做。学生没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谈不上学习爱好的科目,更谈不上钻研某些未解决的难题。在此,老师应把每一节课的内容备得更精简,选取的题目更有代表性、更典型、更具有灵活性,使到学生在课堂上有多点时间独立思考,思考尚未完全理解的问题,让学生有多点时间相互交流与探讨。教师不能过多利用权威性左右学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于“管束”,就会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家里,父母不要干涉孩子学这学那,而是帮助孩子解决未懂的疑难,或引导孩子学习最感兴趣的知识。从时间上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给予求异机会。给他们留足时间,充分表达、展示其独特的思维方法,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幼儿主动发展策略探索 第3篇

一、营造浓郁的主题氛围,调动幼儿的创造性

在主题探索活动中,老师更多的是倾听、欣赏、辅助,孩子也有了更多的自主和创造,他们自己讨论、设计、制作、布置,也许作品不够精细,但产生了更多的互动效应。同时,孩子的创作也经常出乎老师的意料,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看到时时有智慧和艺术的火花呈现,如果再耐心聆听他们的介绍,那又会是另一个惊喜。

如在“奇妙的蛋”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鸭蛋、鸡蛋、鹅蛋、有个别幼儿甚至带来了鸵鸟蛋,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辅助材料,如颜料、彩带、扭扭棒、各种颜色的粘纸、橡皮泥、画笔等等,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对蛋进行了装饰活动,有的将蛋印染颜料,保留了蛋的形状;有的在熟蛋上进行装饰,经过装饰后的蛋变了个模样,有的成了可爱的娃娃,有的变成了小动物……;有的孩子制作得很细致,有的孩子的作品虽然很粗糙,但别有味道。

在主题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成了孩子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更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在《小鬼显身手》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装饰蛋糕的材料,如五彩缤纷的糖果巧克力豆、细细长长的饼类蛋卷,新鲜诱人的各种水果,奇形怪状的动物饼干等等,他们在圆圆的蛋糕胚上大胆地进行创作、装饰。不一会儿,一个个迥然不同、富有个性的蛋糕展现在大家的眼前,我惊叹于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这些就是艺术。

艺术环境激发和推动了主题的开展,也孕育了孩子们的大胆的畅想!在精心创设的艺术教育环境中,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让幼儿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教学环境中,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产生了表现美的欲望,从而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二、利用游戏区域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幼儿知识技能的获得、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发展,必须经自身的实践操作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得到,而区域、自主性游戏的作用,正好满足幼儿的这一需要。因此,我充分合理的利用班级的各个角落、走廊,并根据近期教育教学内容,与幼儿一起讨论、创设环境,提供相应的材料, 供幼儿操作,摆弄,剪贴……

在“中国好舞台”的小舞台,我发现一些孩子特别喜欢在那里自主的舞蹈、唱歌,为了丰富游戏的情节,师生讨论决定在旁边设置一个“秀吧”,放置一些扭扭棒、粘纸、彩纸、绸带、超大塑料袋等材料,演员需要什么道具、装饰物,都可以去那里请工作人员制作,或自己动手打扮自己。游戏情节的逐步深入,他们还亲自动手制作海报,把当天要表演的节目按顺序插在上面,让观众可以了解当天的表演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这个区域的情节越来越丰富,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大胆的表现了自己的才艺,锻炼了动手能力,抒发了积极的情绪,提高了审美能力 ,还增强了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自信心。

在“甜品屋”里,孩子们收集了很多半成品材料,有海绵、吸管、果冻盒、彩色糖纸、泡沫塑料、大大小小的蛋糕月饼盒等,老师为孩子提供了橡皮泥、剪刀、彩纸、彩棒、双面胶等。游戏开始啦!孩子们分工合作,一些小朋友进行制作甜品,如蛋卷、果冻、饼干、蛋糕巧克力等;一些孩子设计餐盘、桌布等;一部分孩子当服务员招待顾客,热情的为客人服务,如有客人提出额外的要求,点了一些“甜品屋”里没有的食物,服务员也会想方设法满足顾客的要求。孩子们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动手、动脑又动口,不亦悦乎。

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幼儿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艺术活动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全方位得到了发展。

三、利用生成活动,注重幼儿的自我表现和表达

不管是活泼开朗的孩子,还是文静内向的孩子,他们都有表现和表达的需要,他们不仅用语言来表达,也常用艺术的手段来表现。如用自己的声音和肢体动作、用自己的绘画作品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这不仅是我们了解孩子内心想法、情绪、需要、性格的一种方式,更是我们艺术教育所追求的最大价值。

记得有一次自由活动时,几位孩子在黑色的纸上用白色的颜料随意的涂鸦着,不一会儿一座白色的小房子就清晰的出现在眼前,他们兴致更高了,又在周围添加了白色的树、白色的滑滑梯、白色的小动物、白色的云,结果艺术效果却非常的好,犹如下过大雪后的世界。我及时抓住了这个可贵的教育契机,在网上找来了一些白色与其他景物对比强烈的风景图,如蓝天白云图、下雪的村庄、黑夜与白月亮等等,让孩子在欣赏图片的基础上,感受了在其他颜色映衬下白色的美,接着鼓励孩子用水粉大胆探索。孩子们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自主的表现自己喜欢的白色景物在其他颜色映衬下的作品,还通过互相交流、热烈评价,孩子对颜色的对比美有了更深的体验。

三四月份的季节,幼儿园被五彩的鲜花打扮的春意盎然。有白色的桔花、梨花、玉兰花,粉色的桃花、樱花、山茶花,紫色的紫荆花、紫藤,黄色的迎春花……小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嗡的忙碌采蜜、花蝴蝶则在花丛中不停地飞舞。午后,老师带着小朋友在校园中散步,孩子们被这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环境深深吸引住了,他们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开。我灵机一动,找来水粉颜料,让孩子们席地在瓷砖地上作画,他们一会儿专心的画,一会儿互相欣赏,一会儿又热烈的交流,虽然他们有的脸上成了大花猫,有的身上成了花衣服,可这种“情动而勃发”的行为不是更能抒发孩子的情感,激起他们的表现欲和创作灵感吗?

学生主动发展策略 第4篇

一、培养学生的正确动机,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驱动力, 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觉地克服学习困难, 完成学习任务。通常来说, 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目标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各种新颖生动的导课方式,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带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愉悦感受, 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 主动去学习语文。另外, 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 实现主动发展。例如, 教学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时, 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一些配有图片与音乐的古诗词朗读, 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与魅力, 从而产生探索古诗奥妙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更多的古诗词,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教学活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当中学习环境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其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习活动的心理环境, 师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因素, 其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习氛围的影响。教师通过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可以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还可以通过这种和谐的氛围感染学生的心灵, 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产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意识, 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另外, 和谐的学习氛围还会对教师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使教师更加地投入组织教学活动, 达到优化教学行为的效果, 使语文教学更加高效。例如, 语文教师每次上课之前都可以和学生进行一个简短谈话, 一方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心理状态等, 做到以学定教, 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 通过课前谈话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心理状态下开始学习活动, 自觉配合教师的讲解, 积极主动地思考, 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的主动发展。

三、创新语文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我国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 各种新的学习方式也不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悉和应用,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诸如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对这些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 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同时, 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对于这些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加工创新, 并将其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提高创新教学方法的技能, 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行为。通过不断地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例如, 在组织学生解决一篇精读课文的生字、词的环节,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先自学, 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逐段地讨论课文的思想主题, 理解课文的内容, 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 加深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后, 在回顾总结环节, 可以设计延伸性的问题, 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四、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但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点评也缺乏创新。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育教学能力, 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应用价值。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 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需更加灵活多样,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不断创新教学评价的方法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积极体验,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好胜心、好奇心等, 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享受学习的成就感,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主动发展策略 第5篇

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唯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致使学生违背道德良知,说些假话,大话、空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德育课程。只有基本功扎实,表达能力强,思想感情丰富,教法灵活,语言幽默风趣的教师,其教学才能体现出来。多年来,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其他同仁的教学成功之道的总结归纳和探索,觉得要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从改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着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策略。

1、老师创高情境,激发兴趣,联系社会,引导实践。统观思想品德教材,实践性强是它的一大特点。不少课文内容都是取自现实社会,距离学生身边很近的实例,因而在教学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课堂,进行现场教学;或组织学生拟定实践主题,引导身心参与。例如《要节约水电》一课,课文中主要介绍节约水电的事例,属于榜样教学。为了挖掘课文的深层思想内涵,增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效果,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自来水厂和电站 参观、访问,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目睹自来水生产和发电的全过程,亲身感受工人叔叔生产劳动的艰辛,再回头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易于增强教学效果。而在《做集体的小主人》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则参照课文的内容 ,引导学生以“庆五一,颂祖国”为主题,自行组织安排一次班级文娱活动,然后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对这一活动进行总结,让大家在实践中体会怎样做好“集体小主人”。还可在导入新课时可用游戏、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迷语等趣味性活动,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满足,解除其消极、沉闷的`学习心态。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图画、故事、语言等教学媒体和手段,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刺激学生视听,开发其内在学习潜力,克服消遣、淡漠的学习心理。同时设计提问,激发求知欲。即根据课堂教学目的、重难点、设计揭示课文观点的问题,引导学生议论明理,为学生创造密度学习空间,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使之既有“求”之趣,又有“知”之乐。2、让学生角色表演,增添兴趣,直观形象。思品课的内容,虽说都通俗易懂、具体、明了,但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喜好直观的心理特点,若能按照教材不同内容特征,辅以表演之类的形式,使教学更生动,形式更多样,课堂气氛更活泼,学生兴趣更高,教学自然也就更易见成效。例如:我在讲授《集体力量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 “集体力量大”的内涵,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品:让四个小学生搬一张桌子,先是四人朝四个方向用力,结果搬不动,后来让四人朝一个方向齐心协力,很快将桌子移动了。小品形式虽然简单,但学生投入专注,兴趣很高。经过小品的直观表现,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集体力量大,不等于人多力量大,发挥集体力量必须以团结为前提。在讲授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三册第十课“勇敢的小白兔”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鲤鱼、黑乌鸦,进行小品表演。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于艺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

[1][2]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教学策略 第6篇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惯例体现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的思维,换句话说,教师期盼学生围绕他们设好的圈子转,郭沫若曾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说,就是为学生创设提问、讨论的机会,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课堂教学尤其如此,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是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展示给学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未知现象,它往往是我们突破教材重点、难点的切入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使得师生思维和学生的自我认知冲突形成很好的师生互动场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实践中,笔者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好问本是儿童的天性,是求知欲的流露,更是一种探究新颖事物的心理倾向,调查发现,初中阶段好问学生明显减少,到初三后期则近于零,到高中阶段才逐渐反弹,究其原因,除生理因素外,还在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因此,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激发学生好问的天性尤为迫切,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设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求、发现和体验,而提问题是学生探究自然规律迈出的第一步。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真诚地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表示乐意回答,对这种心理暗示,学生会感到很愉快,有利于引导他们继续提问题,学生问题提得好,教师可以通过点头、示意、微笑等表情动作进行鼓励,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有时,由于学生水平不一,基础较差的学生提的问题不是荒唐可笑,就是过于简单,或者钻牛角尖,这时千万不能皱眉、不耐烦,更不能讥笑、斥责他们,应循循善诱,帮助学生理清思想,指出错误所在,防止他们产生自卑和胆怯心理,压抑他们的思维活动,“皮格马利翁效应”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这节内容,学生在预习后提出的问题,有:“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金属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些概念性的简单提问,笔者首先表扬他们提问的勇气可嘉,接着告诉他们这些问题在书上都能找到,学生接受表扬后,异常兴奋,过会儿又举手告诉笔者:“老师,我找到了,”让学生在鼓励中增强学习自信心,正如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为了培养学生敢提问、好提问的学习习惯,笔者通过十多年的教学摸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去努力:1对所学知识和所经历的生活经验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试着给予回答,2不要过多地去顾及问题的质量档次,随时记下你所不能回答的问题,建立问题库,3。学会由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各种问题,4大胆地、毫无拘束地提出问题,相信你一定能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学生按照以上几种方法去做,经过一段时间后,将逐步养成提问质疑的习惯。

二、给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时空

美国的兰本达教授曾说过:“一节课,你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活动,一半时间是老师的活动,你是个及格的老师;如果三分之二时间让学生活动,老师讲解等活动只占三分之一,这样的老师是优秀的老师;你要是把时间全都给了学生,老师只是几句话点到而已,最后来个总结,最多占十分之一,你就是特级教师,”意思是说,上课尽量把学习时间充分交给学生,当然,这时间不仅仅是提问的时间,我们可以在教学结束时,留些时间给学生提问,实际上,这些提问的学生往往是优秀的学生,笔者更多的是采用课前叫学生先预习,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四人讨论小组的组长汇总交科代表,简单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能自己解决;复杂的问题,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进程,在课堂上安排讨论时间。

另外,尽可能创造提问题的机会,把演示实验放手给学生做,有难度的实验由师生设计实验方案、明确疑难点,共同完成,学生在完成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观察其基本操作、步骤等是否正确、科学、规范,教师在关键处予以点拨,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这种在动手过程、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更具有创造性、深刻性,学生实验的技能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得主动,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这部分知识时,让基础差点的学生来连接串联电路,让基础好的学生来连接并联电路,并提醒学生注意如下细节:开关的闭合、导线的接法、导体的连接,接下来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过程中自然会提出:“为什么导线绕接线柱应顺时针绕?”“为什么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等很有针对性的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把纯粹由教师进行的试卷、习题分析改为让学生去总结课文的重点、难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而在复习时,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只要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多设计几套方案,围绕知识点设置一些障碍,联系生活,抛出一些“知其然”的问题,学生就会多一些提问,挖掘出“知其所以然”,思维兴奋度会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愉悦中完成课堂练习。

三、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掌握“激发”问题的艺术,让本来没有什么问题可提的学生提出问题,于无疑处出疑,第一,要训练学生对概念性初学知识敢于追问,科学学科中定义、概念、原理、规律讲解时,措辞上常用“大多数”、“少数”、“必须”、“或者”、“通常”等,学生思维要集中在这些词语上,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通过比较这些字用与不用的不同,就能产生几个为什么,例如,在定义分子和原子时,为什么分子用“一种”,原子用“最小”呢?定义电解质时,为什么水溶液、熔化状态之间用“或”而不用“和”?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什么用“稍稍加热”?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认真听讲,第二,要训练学生在知识联系的对比中敢于反问,倡导“一题多解”的思维方法,如固体密度的测量:(1)用天平、量筒测不规则固体密度;(2)用弹簧秤、量筒测固体的密度;(3)用弹簧秤、盛水烧杯测固体密度;(4)用尺子、钩码做成杠杆测固体密度(利用浮力原理),通过各种方法比较找出最优的方法,这种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切

人,引导学生转换角度、多方位思考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使学生脱离旧的思维框架,克服思维定势,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要训练学生在总结知识时,不断发问,总结知识,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也是使学生更全面地看待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查漏补缺的同时,更应进一步思考,找出初学过程中不易发现的问题,如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功率”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题目:如果实验中缺少了电流表或电压表,另给一定值电阻,怎样完成实验?若电流表、电压表都没有,怎样用电能表和钟表测量用电器的功率?举一反三,让学生按此方法针对其他知识点,尝试设计问题,不断反思,今后就更能主动提问。

四、“逼”学生多提问题

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个问,”但能主动提问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有可能是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削弱了,对外界事物迅速作出反应转向了漠然置之;或者是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削弱了,从主动的探究转向了被动的接受,还可能是爱面子等复杂心理作祟,另一方面,是不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无意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致使他们偃旗息鼓了呢?遇到后一种情况,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改变自身提问方式;对前几种情况,教师就要“逼”学生提问。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适度的“逼”也是必要的,在学生实验“伏安法测导体电阻”的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学生通过预习后,写出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画出自己设计的电路图,每个学生必须提出一个有见解的问题,由四人学习小组的小组长汇总给科代表,反馈给老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仪器,带着问题操作,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对共同性疑难问题由老师当堂解答,并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广度、新颖性等进行打分,作为学科考查的依据之一,如有一个学生提出“安培表零刻度的左端为什么有负值?”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平时,有意识地“照顾”那些性格内向或不爱动脑筋的学生,要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交给老师,逼着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经几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变得爱提问题,对一些熟视无睹的自然现象也会提出有一定见解性的问题。

当然,教师也有回答不了问题的时候,这时应诚恳向学生说明,并给予学生很高的评价,另外,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教师要持之以恒,因势利导,由浅入深,教学中也不要把一切问题都答出来,要留一部分给学生自己解决,带着问题出课堂,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发展策略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发展策略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 “学习品质”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也逐渐被认可。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认为, 学习品质是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1]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其中说明部分指出, 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帮助幼儿逐步形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 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2]

主动性作为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幼儿的心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主动性是指个体面对任务时表现出来的积极程度。[3]考察幼儿主动性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面对任务的态度, 二是幼儿的目标意识。[4]笔者认为, 有挑战性的任务更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笔者在见习的过程中, 发现了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并对此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

二、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问题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提到, 微观系统是指发展中的个人在一个具有独特物理与物质性质的环境中所经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模式。[5]而这里面所提及的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幼儿园, 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 笔者在见习以及平时在幼儿园的观察中发现, 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活动都存在一些问题, 在培养幼儿主动性策略上有待提高。

幼儿园的活动大体分为三种: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三大类活动相对独立, 在这些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 长此以往, 幼儿的主体性作用没办法完全发挥出来, 主动性发展滞后。笔者将结合一些案例简要分析这些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两个案例

午点过后, 刘老师让幼儿把小椅子都靠床摆好, 然后检查幼儿的鞋子和衣服。检查好了鞋子和衣服, 刘老师让幼儿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休息。幼儿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发呆、有的在玩游戏。小明拽了下坤坤的衣服, 坤坤也拽了他一下, 小明看到刘老师走过来, 便说:“刘老师, 坤坤拽我衣服。”坤坤不服气地说; “是他先拽我的。”刘老师淡淡地说了句:“好了, 我知道了。等会我们要出去玩游戏, 谁要是再不听话就不要出去玩。”小明和坤坤听到这话都安静了下来。

晨练过后, 幼儿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王老师说:“今天, 我们来画熊猫。”然后王老师一边介绍熊猫, 一边示范怎么画。讲解过后, 王老师让幼儿自己画。萱萱画了一个熊猫之后, 又画了一只猴子。王老师看到后, 指着猴子说:“这是什么?”萱萱说:“这是猴子啊, 我喜欢猴子。”王老师说:“我们今天只画熊猫, 不要画其他的动物。”萱萱委屈地去拿了一张纸, 照着黑板的熊猫重新画了起来。

2.案例分析

在案例一中, 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没有重视幼儿间的冲突, 更没有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这些冲突。笔者通过观察发现, 在发生这些矛盾、摩擦的时候, 教师有时候批评、呵斥, 有时不理睬。然而这两种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这样很难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 更不用谈如何主动化解矛盾。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 长此以往, 不仅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 而且会扼杀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案例二中, 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教学的方便, 教师注重示范教学, 而没有做到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笔者在近两个多月的观察中, 发现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这些问题。幼儿应当是教学的主体, 教育的目的也应该是让幼儿发挥其主动性, 从而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不能坚持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 一味地进行示范教学, 长此以往, 会导致教育僵化、模式化等问题。

除了生活活动和教学活动, 幼儿园游戏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游戏是幼儿园各类活动较常用的一种方式, 也是辅助教学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区域游戏因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够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需要。[6]

笔者在某幼儿园见习的时候, 恰逢区域活动的开展, 也参与了游戏区角的设计。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笔者发现一些问题。首先, 在区域游戏设计的时候, 托小班进行最多的游戏是“娃娃家”, 中大班的游戏主要在建构区和益智区进行, 建构区以积木为主, 益智区则是一些棋类、拼图类游戏。其次, 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根据需要添加新的东西, 某区域材料损坏就少玩或者不玩。再次, 这些游戏没有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幼儿大多是被动地接受这些游戏, 了解玩法后就不断地重复游戏, 很少创造新的玩法。

三、问题讨论

通过在幼儿园的观察、记录, 查阅相关的文献, 笔者对幼儿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类, 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问题。

一是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存在问题。幼儿园没有良好的环境供幼儿进行主动性学习。教育空间狭小、环境布置没有新意、没有良好的教学氛围等都是限制幼儿主动性发展的因素。见习过程中, 笔者没有看到可供幼儿自主学习的物质环境, 也没能感受到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幼儿应当是幼儿园教育的主体, 教师应当是幼儿学习的伙伴、幼儿的朋友,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却成为了教学的中心。示范教学、模仿学习使得幼儿园的很多活动整齐划一、没有新意, 幼儿大多被动地接受知识或经验。

三是家长与幼儿园的联系不够密切。笔者在见习中发现, 大多幼儿家长并不是特别在意幼儿的学习品质, 而是在意幼儿学到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这样无形中也把教师推到了一个难堪的境地, 教师也很难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家庭教育跟幼儿园教育都很重要, 家庭跟幼儿园的合作更重要。

四、幼儿主动性发展策略

针对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过思考以及查阅相关文献, 从幼儿园环境、教师角色、家园合作三个方面来探究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的发展策略。

1.创设良好的环境, 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

众所周知,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园环境创设应强调园本化、个性化, 充分体现幼儿园的教育特色。[7]环境创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物质环境, 二是精神环境。

(1) 物质环境的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对幼儿主动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生活活动、教学活动, 还是游戏活动, 都离不开良好的物质环境。环境创设要考虑它的实用性, 吸引幼儿的兴趣, 从而一步步培养其主动性。比如说:在幼儿的午休区布置些温馨的环境, 让幼儿到了午休区就会想睡觉, 养成主动睡觉的好习惯。

(2) 精神环境的创设。除了物质环境,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也很重要。幼儿园的园本文化、班级文化氛围都很重要。幼儿园在进行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还要认真考虑到一些孩子的特殊要求。[8]幼儿园应当注重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结合,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发展其主动性。

2.转变教师角色, 引导幼儿主动性发展

教师和幼儿都是幼儿园的主体, 教师对幼儿的影响非常重要。教师应当转变角色, 引导幼儿发展其主动性。幼儿园中, 很多教师都为了方便教学而组织活动, 并没有去考虑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作为幼儿园教师, 要成为幼儿学习的伙伴, 把幼儿当作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以及生活活动的主体。在生活活动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主动地去穿衣服、穿鞋、吃饭等。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增加互动的元素, 多跟幼儿进行言语以及肢体的沟通, 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游戏活动中, 教师需要仔细观察, 适时引导, 让幼儿主动地进行游戏, 并学会制定规则, 等等。

3.家园合作, 共筑美好童年

对幼儿来说, 家庭环境的影响力最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 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尤为重要。[9]家园合作对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的发展尤为重要。

首先,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 比如区域游戏的材料的准备以及各种亲子活动的开展。作为教师, 应当与家长做好沟通, 让家长了解相关活动, 以便更好地配合。其次, 作为家长, 一方面要主动与教师沟通, 另一方面要全力配合教师, 不能懈怠或者敷衍。 只有家长和教师形成合力, 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主动性的发展。比如幼儿在幼儿园能主动吃饭、穿衣服, 在家家长也要对幼儿进行同样的要求, 这样才能巩固幼儿养成的好习惯。

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教育行为要相互一致, 对于提高指导儿童学习品质的策略方法要协调一致。[10]主动性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需要长期的引导。不仅要把握幼儿发展的各个“敏感期”[11], 也要找到幼儿主动性的“最近发展区”[12],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帆.幼儿家庭常规和学习品质的关系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5 (3)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4]鄢超云, 魏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读[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3 (6) .

[5][美]尤·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曾淑贤, 刘凯, 陈淑芳, 译.台北:心理出版社, 2010.

[6]韩莉.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9) .

[7]郭星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4) .

[8]李瑞芳.关于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策略的分析[J].学周刊:B, 2013 (1) .

[9]孙涛, 刘虹嘉.幼儿园加强家园合作的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

[10]沈颖.促进学龄前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的家园合作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 .

[11][意]玛丽亚·蒙马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引导幼儿园骨干教师主动发展的策略 第8篇

一、提供多种自主学习机会, 强化主动学习意识, 提升专业素养水平

只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才能保证高素质的幼儿教育, 而高素质的教师是在不断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在教师队伍管理中十分强调学习的开展, 提出了学习培训是教师最好的福利管理理念, 结合幼儿园实际为她们提供外出学习研讨, 参观考察、培训进修等提供方便。并在工作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习考评奖励机制, 如:《教师进修培训奖励方案》, 《教研项目、成果基金管理办法》, 开展评选学习型班组、学习型教师活动等方式。积极地鼓励骨干教师从多方面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其他专业素质。

二、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 强化实践成长意识, 实施有效的专业引导

管理者要善于为骨干教师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实践中, 我们积极鼓励她们大胆实践尝试, 积极发现、挖掘她们在实践中的亮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对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点拨。对工作中教师们普遍困惑的环节, 引导教研组长先实践一步, 想方设法帮助她们实现教学设想, 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和自身的价值。如:根据中班下学期的教育目标和具体情况, 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商议户外活动打破班级界线开展活动。当教研组长说出了设想后, 大家意见很不统一, 其主要顾虑是孩子的安全问题, 一时间处于僵持阶段, 教研组长心理没了底, 骨干教师也很失落。为了保护她们的积极性, 帮助她们实现设想, 会后, 我们再次专门召集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围绕“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既快乐又发展并且安全。“进行探讨, 在大家形成共识后, 召开第二次教师会, 使骨干教师的设想终于得到了积极响应, 活动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提供交流合作空间, 强化研讨协作意识, 提高教育研究水平

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在合作与分享中不断产生与发展的, 因此教师成长必须是在一种开放、对话的团队中来实现。为了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研究水平都有提高, 使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 我们定期组织开展教育专题研讨。每次研讨活动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共同备课、合作研究。研讨活动围绕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材料支撑、理论支持、活动安排、观察要点等进行, 大家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以达到多向互动和智慧共享。对一些观念性的话题, 如在“自由与规则”探讨中, 我们首先引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进行交流、互相质疑、脑力激荡, 最终通过评析各方优劣达成共识, 并通过骨干教师教学实践验证观念, 通过合作方式, 用集体的智慧逐步转变传统的课程、教学理念。每次这种活动后我们还有针对性的做出评析, 帮助骨干教师们梳理研讨过程, 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教育研究的作用。

学习英语学生主体主动策略思考 第9篇

关键词:使命责任,英语教学,主体主动

一、英语教学的责任担当需求师生具备学习者必须主体主动的意识

新的英语课程目标的核心理念即为学生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应当主动学习。这是我们从一开始涉猎课程标准时就已发现的教学理念与以往所出台的大纲所存有的区别, 但在我们实际的英语课程教学中, 这理念又往往未曾能够得以深入我们教师的人心。实际教学流程的推进, 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地位总不能真正体现出来。而对于我们一个个比较生龙活虎的学生一进入课堂则像变成了一个个木然的容器, 听着老师讲授, 读着一篇篇近乎毫无味道而自身又全无感觉的课文, 记着一个个近乎抽象的英语单词, 做着一条条重复机械的练习, 这样的课堂学生是毫无主体地位可言的, 学生也学得不是那么十二三分的主动。应当说这样的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这给我们所带来的教训应当是十分深刻的。作为我们英语教师应当勇于担当, 既要形成自身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又要通过具体的英语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自己应当成为学习主人, 必须主动参与一切英语学习活动的理念。可以这样去说, 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主动从事学习的实践活动不是可以空喊口号而得来的, 关键要通过具体的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的诸多实践, 由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实践时逐步发挥主体作用, 形成一定的主动意识。当学生产生一定的主动意识时, 教师所引领学生开展的活动学生便逐步的形成主动行为, 行为主动的基础上其探究学习的能力则都能或多或少的增强。

二、英语教学的责任担当需求教师具备教育者必须实施途径的科学

英语教学的责任担当, 一般意义上讲我们都以为已经尽了责任, 因为平时的教学我们都把所应当教给学生的教给了学生, 而且为了学有困难的学生还经常做着死拼硬揪的分外事, 生怕学生过不了关而影响其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这就算尽责了吗?事实上这算不上科学的尽责。窃以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担当, 应当是教师实施教学流程推进方法的科学。对此,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 无论是怎样的课程内容, 笔者总是力求做到应用方法的得当, 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主动, 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主动。首先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 可以这样说, 不切实际的定位学生是永远都不能实现主体地位的, 学生也根本不能去主动施展自己的学习才华。其次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策略问题, 目前不少教师在预设时总要考虑课堂教学活动的精彩, 但在一定意义上总喜欢去预设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彩, 违背了教学必须是学生如何学的精彩的原则。所以, 笔者将英语教学的关注点总是放在我们学生的学习精彩上。初中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去用英语做事情的, 那么我们所要学生做的事情就要让学生感兴趣, 而要让学生有可操作性, 当然能够寓做于乐就更好了。譬如教学Starter Unit 6Reading grammar and task, Reading的话题ABC Park时, 首先让学生去热身, 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一幅颇具学生家乡特色的公园景色的图片, 这图片的呈现笔者并未告诉学生公园的名称, 而是让学生用眼睛从英语学习的角度去做事情, 即看看图片中是些什么, 同学们对这样的图片内容虽然并不感到陌生, 但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或者说是用英语语言来表达则需要学生去尽己所能发挥充分的想象, 并从自己的观赏所得结合学习内容比较好的学习生词。当学生做了相关的前置性而且又带有一定愉悦性的自主欣赏后阅读鉴赏或是训练时,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则拉得更近了。

三、英语教学的责任担当需求师生具备教学者必须双方互动的高效

应当说教学涵盖着教与学, 教师怎样教, 学生又怎样去学, 尤其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怎样融为一体, 实现教与学相互之间的高效互动, 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似乎发现在诸多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近乎是走不到一块儿, 往往是教师引领学生, 学生不去恭维, 也往往是学生如饥似渴需要的是这, 而教师却照本宣科的是那。显而易见, 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没有能够形成高效的互动, 课堂给人的印象是一片苍白。如果这样的现象不去加以克服, 那么对教学双方都没有多大利益。所以, 平时的课堂教学, 笔者注意从他人的课堂上借鉴, 对自己的课堂尤其注意进行深刻的反思。怎样使得学生在和教师的密切配合下学得十分精彩?我的这堂课学生获取了怎样的精彩?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或者说是克服的现象。譬如教学lntegrated skills, 这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紧急求助电话中需用到的关键表达法, 并能根据信息转述事故过程。教学时教师首先述说了相关的话题, 然后学生则围绕一定的话题放开思路, 张开想象的翅膀。学生还真是了不起, 他们所列举的大雪可能带来的问题还确实比较丰富。由于学生在这个时候有了结合自己生活和学习经验的联想, 所以, 学生在教师播放录音时则比较顺利地明白了主人所遇到的麻烦。那么学生所填写的相关信息表就显得比较详细到位, 当学习进行到检验阶段时, 由同位置的学生先一起进行自由表演, 一人扮演记者, 另一人扮演主人接受记者的采访。然后再一对一地在班上进行表演交流, 从学生的交流看, 课堂气氛是比较活跃的, 这说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对于其关系是比较默契的。这给我的启示是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在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中磨合与教师之间高效互动的关系, 把课堂看成是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炉才能达到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燕妮, 刘永.自主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关系.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2005, 0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学生主动发展策略 第10篇

因此,本文认为,基于幼儿发展的“主动·有效”课堂管理策略,既不能“无为而治”,更不能“高压控制”,我们需要的是基于幼儿发展的“焕发活力”的课堂管理策略。

一、“无为而治”课堂管理策略陷入的误区

“无为而治”的课堂管理策略 ,往往发生在刚刚大学毕业踏入教学岗位的职初教师身上。他们在大学系统学习了很多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脆弱的,需要特别呵护,所以要无条件地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在这种教育信念的驱使下,不少职初教师在课堂上看到一些幼儿“窃窃私语”、“东张西望”“推推搡搡”等“小动作”,甚至看到个别幼儿“欺负别人”“故意撒谎”等恶意行为时,他们往往采取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课堂管理策略,要么是假装看不见敷衍过去,要么是不痛不痒地批评几句。之所以出现这种“无为而治”的课堂管理策略,是因为受到学习的儿童发展理论的影响,他们担心过于严厉的批评,会伤害到儿童幼小的心灵,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在这个时候,这些职初教师往往会对这些行为不良的幼儿更加容忍,目的是企图通过这样的“宽容和爱”感化这些顽劣的幼儿。

教学案例:在一次公开展示的活动中,我听了一位职初教师的小班音乐活动“我爱我的小动物”。活动中,老师布置了草地、花、树的环境,场景非常逼真,幼儿仿佛在公园里一样。教师和小朋友进行了一个捉迷藏的游戏, 小朋友们完全沉浸其中,都“严严实实”地藏了起来,非常兴奋。但到了学唱歌曲的环节,基本上幼儿没有围坐在老师的身边,而是在树木和花草的旁边追赶打闹,只有老师一个人在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整个课堂显得非常混乱。这名职初老师见到小朋友在课堂中没有任何秩序却束手无策,在众多听课老师面前只好硬着头皮把活动上完。

这位新老师在活动前对幼儿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任其自由活动,对于幼儿课堂的表现没有进行语言提醒,“高估”幼儿的表现,由于过于“宽容”,过于降低对幼儿的要求,压不住阵脚,导致课堂管理秩序的混乱。“无为而治”的课堂管理策略,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整个课堂氛围“过于活跃”,幼儿开始“乱哄哄”“吵嚷嚷”“闹翻天”,教师“压不住阵脚”,使课堂走向“一团乱麻”的失序状态, 最终当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主动和有效。在这里,我要讨论的不是儿童发展理论有错误、有偏颇,之所以出现上述的情况, 是因为职初教师往往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存在机械化、表面化、狭隘化的倾向。事实上,一旦职初教师感到自己“管不住孩子”,立即就会受到来自于幼儿园管理者及老教师非议的压力,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强,立刻就会采用老教师惯用的“高压控制”的课堂管理策略。

二、“高压控制”课堂管理策略面临的“怪圈”

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为了维护课堂管理秩序及教师权威,我们常常能够听见教师说“在教室里不能乱丢玩具”、“吃午餐时不许大声说话”、“在课堂活动时不要东张西望”、“你们给我站好”、“你们给我闭上眼睛, 马上睡觉”等限制性话语。这些包含“不能”、“不许”、“不要”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鲜明地反映出教师以“高压控制”为主旨的课堂管理策略。这种课堂管理策略,更强调步调一致、整齐划一,教师为了维持严明的课堂管理纪律和维护教师的尊严, 主要采取“防备式”,即教师处处防备幼儿,生怕幼儿做“错”什么,对于课堂中的任何风吹草动,动辄就会给予惩罚。“你们给我站好”、“你们给我闭上眼睛” , 又反映出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地位。教师企图通过采取高控制的“维稳”手段,不敢放手让幼儿自主地活动,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天下太平”。

教学案例:中班幼儿天天是个活泼好动的小朋友,在一次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小朋友天天在教室里面跑来跑去,一不留神把玩具架上的积木撞翻了。老师看到非常生气,要求天天将玩具捡起来,天天不捡,于是教师痛斥天天,不允许其参加任何活动,并坐回自己的座位上反思自己的行为,天天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有再跑出来。表面上看似天天已经安静下来,而且彰显了老师的威严,这样的方法很有效。实际上,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而且起不到发展幼儿责任意识的作用,反而会伤幼儿的自尊心,造成教师和幼儿的对立,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也会限制幼儿的自主性。

“高压控制”的课堂管理策略 ,教师更多地用权威的、统一的、规范的尺子看待幼儿,更注重课堂纪律的严明与行动的整齐划一,长此以往,就会使幼儿失去思维的自主性和行为的主体性,缺乏幼儿园课堂应有的活力和朝气,幼儿的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让幼儿容易形成“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性格。这种课堂管理策略,其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是因为它仅仅把课堂管理看成了维持课堂秩序、促进有效教学的手段,反映的是一种教学实践中的“工具理性”。另外,高控制的课堂管理也很容易陷入难以走出的“怪圈”:高压控制形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幼儿的行为处处要得到教师的“批准”,很容易使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性丧失殆尽, 从而导致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意识差, 而这种状况又为教师强化对课堂的控制提供了不容质疑的借口、无可争辩的理由。

三、基于幼儿发展的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策略不应单纯地具备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服务的功能,也不是仅仅为教师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活动提供便利,而应为幼儿个体服务,应该是基于幼儿发展的。

1.“关 怀生命 ”意识是课堂管理的前提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提出:“课堂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历程, 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生活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 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1]可见,课堂生活对于每一个幼儿来说,都具有个体生命的价值。从个体生命价值的角度看待课堂管理的策略,我们就能很清楚地认识到,尤其对于幼儿园的课堂活动,“如何焕发幼儿的生命活力”,应该是课堂管理的永恒主题。“焕发活力”的课堂管理策略,就是让幼儿回归课堂的主体地位,成为课堂管理的主人,教师充分信任幼儿、理解幼儿,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管理氛围。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问时,常常有一些积极的幼儿举手回答,另外一些幼儿总是坐在一边,无所事事,充当旁观者,明显两极分化。在课堂中,我会注意到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幼儿,会请他们回答问题。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他们基本上站起来也不肯讲话。我思考他们不举手的原因,尝试采取不同的对策。例如,陈然小朋友胆子小,性格内向,在集体面前不敢表现。于是我在平时活动中就多多给予她说话的机会,多和她交流,让她和老师、和同伴说,在集体的活动中鼓励她大胆表现,并在集体面前进行表扬。对待自尊心较强、不想说、怕说错的小朋友许华骏,在个别指导中,我有意识地请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及时肯定他正确的回答,并鼓励他将话说完整。就是在这样多次鼓励下,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无论幼儿在课堂中的回答是否正确, 我都会以鼓励的方法肯定他的这种行为,然后从他的角度补充或者纠正他的回答,尊重幼儿,使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压控制”的课堂管理策略 ,最严重的危害就是教师仅仅将课堂管理策略作为获取教学效果的工具,漠视课堂生活对于幼儿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这样的课堂管理策略,将幼儿仅仅看做“沉默的羔羊”、“黑压压的一群”,直接忽视幼儿主体性的存在,换来的必然只是课堂秩序表面上的“天下太平”,付出的代价就是幼儿自主性的丧失殆尽。因此,基于幼儿发展的“主动·有效”课堂管理策略 ,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生活是幼儿生命的一段宝贵旅程, 是童年生活中一种难能可贵的经历,树立“关怀生命”的教育信念,才能实施基于幼儿发展的课堂管理策略,实现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成长,教师教学有效率、有效果的愿望。

2.培养规则意识是课堂管理的核心

基于幼儿发展的课堂管理, 并不排斥良好的课堂秩序对于教学效果的价值,更不主张“放羊式”的课堂管理思想。“高压控制”的课堂管理策略要不得,“无为而治”的课堂管理也要不得。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课堂管理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规则作为社会和集体组织对个体的行为要求,有了课堂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增强自身行为的目的性与意识性, 发展必要的自律能力, 增强幼儿的责任感,从而使课堂管理秩序有条不紊,教学效率提升。尽管教师可以利用“高压控制”的课堂管理策略,让幼儿勉强地接受、遵守某些课堂规则, 但这并不能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无为而治”的课堂管理策略,更是无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

教学案例: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小朋友之间会磕磕碰碰发生许多事情,每天来告状的小朋友很多,为了减少告状的事情, 我和小朋友一同制定了课堂管理规则。至于是什么规则呢,我让幼儿自己说说看。小朋友们说了很多,可是又遇到问题了,这么多的规则记不住怎么办? 于是又有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画出来,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规则。如床代表午睡表现不好的幼儿、嘴巴代表上课喜欢插嘴的幼儿、碗代表午餐表现不好的幼儿、脚代表运动时候没有排好队的幼儿,等等。幼儿根据自己的一日表现将自己得来的动物贴纸贴上去,最后在每周的周五我们会一起来统计。这些标记对幼儿来说起到了督促作用,无需老师多说,逐渐地幼儿就建立自己的规则意识。

教师实施“高压控制”的课堂管理策略,往往是采用恐吓手段,直接要求幼儿遵守大量行为规则,没有帮助幼儿理解规则是如何产生的及内在的规则需要, 从而造成幼儿“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懦弱心理状态。基于幼儿发展的课堂管理策略, 就是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一味地限制转变为积极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儿对规则的主动建构,帮助幼儿体验到规则或纪律为自己带来的乐趣。少说包含“不能”、“不许”、“不要 ”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 ,多说“你能做到…… ”“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你会 ……”。如果是这样,那么幼儿在课堂生活中怀着的将不再是一颗惶惶不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而是在一种安全感的驱使下自信满满地自主活动,他们会将自己对规则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来,他们的规则意识会积极地生长。由于“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 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2]。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实施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学生;主动学习;策略

哲学认识论、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理论对人的主体性作了概括,认为主体性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是主体处理外部关系的功能表现,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的能动性。笔者认为主动参与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产生学习兴趣和渴求的心理状态,自动获取信息、质疑探究、合作互动、积极进行思维加工和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以自学、互动、探究、创新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

一、问题探究策略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教师通过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唤起探求欲望,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正确理解问题情境,进而推理出新假设,探究得出新结论,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挖掘材料兴趣,形成问题情境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能够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学材料本身可能是抽象的,不可能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如果结合情境,挖掘材料的兴趣,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认知心理冲突,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教学内容问题化

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可以探究的问题,使它成为一个层次分明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把各种事实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问题的解决。

3.结合生产实践,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来源于实践,生活中处处是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周围发生的事,与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4.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利用教材或生活中的实验材料创设探索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索过程,学会

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互动合作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增强师生情感交流,增强教学效果。通过生生与环境的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生生互动能够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协作交际能力、合作精神,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关系。

1.探究发现中互动合作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主动权,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者、合作者,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亲身体验,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2.主题对话,互动合作

赫尔费施和史密斯认为智力发展和社会技能紧密相关。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认知的过程,它离不开学生的社会性活

动,而对话、沟通、交流和合作是社会互动的形式。在社会活动中,学生通过正确恰当的表达交流,沟通思想,阐述观点,从而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与新的认知相互作用,促成了知识建构。课堂中的交流和对话要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主题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而定,并且具有兴趣,能够引起讨论,针对问题通过协调对话、讨论评价,甚至争辩探讨其是否可行、合理。对话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地探讨问题,班级成员或小组成员间可进行互查、纠

错、论辩,及时对意见整合,达成共识。这种主题对话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主动获取知识,各成员间探讨、交流,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空间。

3.实验操作的互动合作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

容,生物学实验是有目的性的操作活动。学生在实验中围绕实验课题进行预习、观察、思考设计、收集资料、实验准备、操作和总结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各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过语言、动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争议,意见综合,相互协作,使实验顺利进行。

4.竞赛活动中的互动合作

孔子曰:“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寓教于乐,在教学中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好方法。规范的竞赛活动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斗志,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竞赛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提高了竞赛意识,强化了主体参与意识。而且,竞赛的开展可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和任务,通过个人或小组竞赛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知识问答、成果展示、操作等。

参考文献:

韩丽君.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学生学习声乐主动性的策略探求 第12篇

一、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快乐, 是创造的火种;而音乐, 则是快乐的源泉”。如何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如何使学生一直处于愉悦之中而快乐学习?教师是关键。为了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作为教师,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造一个温馨、快乐的学习氛围。

首先, 教师要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快乐唤醒学生“沉睡的力量”, 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效应, 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参与学习过程, 拥有一个“课始乐已生, 课中乐正浓, 课后乐犹存”的快乐情境。教师对学生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赏识学生, 设法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成功的兴奋和喜悦。教师可以适时地赞扬学生:“你的声音真好听!”“你今天唱得很棒”……在提问时, 把难易适中的问题留给学生, 如学调控能力。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教学基本功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热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单纯的热情是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的, 优秀的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恰如其分的评价能力。教师的气质、风度甚至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教师可以让一堂枯燥的课“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快乐的教学气氛就会悄然形成, 要包容学生的缺点, 耐心地帮助他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让学生感到紧张, 否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时常对学生保持微笑, 则可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生疏感、惧怕感, 增强其自信心, 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课堂上, 教师面带笑容, 娓娓道来, 学生则如沐春风, 心情舒畅。教师良好的心境同样会影响学生, 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才会积极地思考学习。再次, 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 专心听老师讲授, 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 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自觉地用脑、用耳、用嘴、用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 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针对学生普遍都较喜好通俗音乐的特点, 在教唱歌曲时, 可选择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唱歌曲《茉莉花》时, 我选用了歌手周彦宏的《又见茉莉花》作为导入等。

二、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学起于思, 思缘于疑, 有疑点, 才有思考创新。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设疑、释疑,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 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他们对学习会变得更加主动起来, 对于所获得的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丰富了, 同时疑惑也多了。比如我在给学生做“嘟”的发声练习时, 有学生提问:“老师, 这个练习有什么特别的用途呢?”我听后很高兴, 马上表扬了他, 并让同学们一起思考, 回答这个问题,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的情绪很高涨, 学习非常投入。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回顾反思, 再次提出问题, 从中教师也可以获得一些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生成, 可以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 从而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尺度。所以, 教师只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 营造气氛, 鼓励质疑, 使学生产生认知差异, 产生心理矛盾, 而在不断激化矛盾的过程中, 学生的矛盾心理、求解心理就会非常强烈, 对对立的双方中的一方, 就会产生怀疑, 强烈的求知欲便随着浓厚的兴趣一起产生。

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有道是, 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一千位听众就会有一千种“命运”。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极为不同的, 只有真正用心感悟音乐的人才会深刻理解音乐的魅力。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 给他们想象的空间, 使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体验音乐的情感和意境。教师要学会运用开放式提问, 在教学中要多问学生“想怎么唱”、“想怎么说”、“想怎么表演”等。比如, 在演唱歌曲《小河淌水》时, 我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仿佛看见了一轮明月正慢慢升起, 阿妹思念阿哥的心情。继续问:那么我们的演唱力度该如何处理?学生回答:演唱力度是由弱到强。由此, 学生的想象很好地帮助了他们演唱时的情感发挥。

再如, 在演唱歌曲《船工号子》时, 我让学生边演唱边在心里想象一幅画面, 结果有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描述了一幅类似心电图的画面, 还有学生讲述了一幅纤夫拉纤的生动画面, 等等, 可谓丰富多彩, 不一而足。我们尚且不对他们想象的好坏和是否合情理加以评价, 单从众多的想象讲述中, 就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想象、传达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的再创作。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 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只要唤醒了学生对声乐的认识, 激励学生自由地、多维地想象, 他们便会在歌唱中体验到美并传达出美。

四、给学生表演的舞台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如何才能使学生把握到音乐的尺度, 有乐感、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音乐的内涵呢?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 给他们一个表演的舞台, 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 不断地发挥创造才能。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角色互换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 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舞台, 更不能把讲台作为自己的主阵地, 而应该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为课堂的统治者, 那样会让学生“惧怕”, 应从教学的神台上走下来, 与学生融为一体。有时甚至要舍得让出讲台, 要让学生从容愉快地争先上台。这样, 新课程中的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的互动探究, 双方一起学习, 一起快乐, 一起分享, 一起成长。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 还是学生的益友。曾听过这么一堂声乐课, 这位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发表学术型的讲座, 一节课总是在滔滔不绝地介绍音乐背景和演唱技巧, 而所谓的声乐课, 就是在最后几分钟让学生匆匆演唱两遍。或许这位教师觉得学生静静地听就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其实不然,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 作为引导者语言要精, 作为参与者语言要少, 作为合作者更应把话说在关键环节,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削弱了, 使学生非常被动地学习, 也使学生的提问欲望被遏制了。

2. 才能展示

在快乐的和谐课堂中, 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充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在快乐和谐的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时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同时也学会了合作, 学会了理解, 懂得了宽容和谦让。在气氛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心理自由放松, 体验到了学习的愉悦和幸福。相信他们走上社会也会充满自信和勇气。

比如在学习演唱了一段时期后, 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小型声乐汇报演出, 促进学生的表演欲望;也可在教学中, 请学生单个表演, 互相点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英国教育家雷塔科曾说, “只有教师在教学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 教育才能成为艺术, 才会有高质量。”所以, 我们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 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 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发挥他们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提高其声乐的综合素质, 使之成为学习声乐、驾驭声乐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 (Bennett Reimer) .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王士魁.全球化与中国音乐教育.中国音乐季刊, 2004.2.

[3]陈玉丹.音乐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

上一篇:财经法律下一篇:全方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