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2024-07-02

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精选12篇)

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第1篇

纵观现今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在姚本先, 陆璐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 2007, 30 (2) :485—488) 中指出, 目前高校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以下几种:1.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建立咨询机构;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4.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5.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或选择性地开展必修课。在这些途径中, 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工作为主, 辅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知识讲座工作的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认同与使用。在绝多数高校里, 把心理咨询放在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里的中心位置, 认为心理咨询发展程度决定着一个高校的心理健康体系的完善性, 实际上, 心理咨询虽然具有针对性与解决问题的作用, 却不能起到全面而预防的功能。因此, 在这种模式实施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收效甚微。每年不少大学生因为各种问题而自杀或出现精神问题。为此, 我们应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基础, 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 力求把心理健康工作做到更好更突出。

一直以来, 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 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而实际上, 不论是课程教育也好、心理咨询也好, 高职院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跟普通高校相差无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 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 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 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 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所以, 在课程的教育上, 我们应该作出内容上的创新, 以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开展形式上, 我们应打破传统, 发展符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途径。为此, 本文尝试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

一、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的初步框架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1、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 课程应占主导地位, 起到“线”的作用。围绕课程这个中心, 建立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在此模式中, 课程作为“线”把心理咨询、学生活动等串联了起来。

2、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上, 以感恩教育作为主线, 把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问题、恋爱与适应等问题串联起来, 也就是说在整个课程内容上贯穿着“感恩教育”的观点, 使学生明白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 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 有恩必报, 不仅是一种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通过感恩, 达到心理健康的更好效果。

在现代, 感恩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 提出了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道德情感理论等, 阐述了对感恩心理的认识, 包括感恩的实质、感恩产生所依赖的条件、感恩的作用等。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3、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上, 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线, 把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串联起来, 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学会主动学习。

(1) 角色换位法。角色换位法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的实际教学运用的一个创新之举。角色换位, 顾名思义, 就是“师”与“生”的角色进行互换, 让学生当老师参与教学过程, 查阅相关资料, 备课, 上课, 组织课堂教学等等, 而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各种资源如工具书、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 学会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进一步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样的方式, 能使学生在走出我们的课堂后, 能独立自主地学习与思考, 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人曾用角色换位法对所授课班级进行了对照实验。首先, 随机抽取了2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实行角色换位法, 期间, 课堂气氛活跃, 互动频繁,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牢固, 教学效果很好。在对照班中, 我们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明显差很多, 尽管授课教师不断运用各种贴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例子, 但学生依旧睡觉、玩手机或查看其它课外书。随后, 我们用简易问卷对实验班与比照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有明显差异 (p<0.01) , 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参与率达到96.34%, 而比照班的学生平均参与率只有61.71%;实验班与比照班学生在知识的理解程度上也有明显差异 (p<0.01) , 实验班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度上平均值水平达到93.23%, 而比照班学生的知识理解度平均分值水平只有58.87%, 另外, 实验班与比照班在对教师的满意度上也有差异。这些数据均表明,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运用行动教学法远远优于传统讲授法, 而其中“角色换位法”更能将学生课堂积极性与知识摄入两者完美融汇在一起。

(2) 角色扮演法。以心理剧和角色扮演的形式, 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呈现出来, 要求学生自己写剧本, 可亲自参加演出和扮演, 也可作为旁观者去内省问题的根源。例如, 学生宿舍人际问题、恋人之间的争吵、沉迷于网络等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学生在表演的过程当中, 会反省自己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 也会与教师商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便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调查分析法。为了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提高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有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调查。

以上这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 拉近了与教师的距离, 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4、在课程的考试模式上, 以“学生的日常评价体系”为主线, 把传统的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形式串联起来。我们应以学生平日上课的表现和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为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有效地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程度, 还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的步骤

1、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全面整合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下的各种方法, 突出课程教育的普遍及预防性作用。

2、加强对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根据社会需求, 着力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挖掘他们的潜能;着力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 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3、整合课程内容, 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线, 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将素质拓展训练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将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结合起来, 将灵活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案例结合起来。

4、灵活地分配师资。要建立一支配置合理的心理教师队伍, 对专任教师、任课教师、实训教师、兼职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潜能开发、危机干预等内容的定期培训和专题讲座。

讨论:

1、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支撑力度不够, 在考核课程的适用性上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尽管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设计了简易的问卷来调查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但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往后, 我们将加强对学生各种数据的收集, 经过科学的分析、统计来验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的有效性。

2、在本研究中, 我们对课程内容的改革上研究不充分, 应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文献的学习与研究, 将感恩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摘要:本论文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尝试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串联”模式。此模式的内容有: (1) 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 课程应占主导地位, 起到“线”的作用, 把心理咨询、学生活动等串联了起来; (2)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上, 以感恩教育作为主线, 把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问题、恋爱与适应等问题串联起来; (3)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上, 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线, 把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串联起来。

初中心理健康情绪管理教案 第2篇

1、了解自己现有的已掌握的方法。

2、进一步学会更多的寻找快乐地策略,学会更好调节自己。

3、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快乐锻炼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教学难点:掌握快乐情绪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言

活动一 播放倒霉熊爬山视频

分析:出发时及登山中,倒霉熊的情绪。

引出本课内容:情绪

二、 授课

出示情绪卡片,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分类。

活动二

1、讲故事:大郎与二郎

从前,有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卖雨伞,小儿子开染坊。天晴时,老太太就发愁:“唉!看这个大晴天,哪还有人来买我大儿子的雨伞呀!”下雨时,老太太就发愁地说:“唉!我小儿子的衣服到哪里去晒呀。”就这样,老太太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日渐憔悴,病倒了。

2、请你说说老太太发愁的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才能让老太太高兴起来?

4、这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先自行思考,然后同桌交流,举手回答。) 整理答案:

(1)因为老太太的需要和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对于大儿子的生意,她希望每天都下雨;对于小儿子,她则希望每天都是晴天。所以无论雨天还是晴天,她都有另一半的愿望没有满足。

(2)可以让老太太反过来思考,一到下雨天,大儿子的雨伞就卖得特别好,天一晴,小儿子布鞋特别畅销,这样不管天晴还是下雨,两个儿子都有生意做,这样会让老太太开心了。

(3)这说明同一事物因我们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当我们因为一件事而困惑时,不妨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也许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情绪是可以调节的。

活动三:遇到好事、坏事时的表现 留住“好朋友”,转化“小坏蛋”

活动四:五指行动

小组合作,找到转化消极情绪的好办法,写在手掌图中。

方法之一:转移注意力

方法之二:合理发泄情绪

方法之三:理智控制法

二、 总结,教师寄语

情绪是可以调节的,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也许一切变得会不一样,如果我们转换角度也不能使自己快乐起来,我们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发泄来调节情绪。今天我们学会了寻找快乐,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祝愿在坐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份好心情。 教师寄语

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第3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73-02

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调整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传统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如何面对开放性的社会大环境,在工学结合模式背景下做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和延伸,目前无论在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非常薄弱,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加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完善整个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与机制日趋于完善,我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这项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内学习期间的学生,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显得比较薄弱,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可以说,缺失这部分内容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很不完整的。因而,探索和总结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探索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可以丰富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促进高职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

(二)加强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实习学生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各高职院校逐渐形成了订单培养人才模式、“2+1、2+0.5+0.5、1+1+1”的分段培养模式和顶岗实习模式等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切实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管理及教育等工作。因此,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制度,避免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受到身心伤害,并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加强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实习学生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刚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和扮演着新的角色,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遇到复杂的矛盾和深深的困惑,从而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适,就有可能成为自身发展的心理障碍,严重困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加强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调适职业心理,正确面对困难,把自己真正培养成为一个既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又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职业人才。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采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有效措施,大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良好健康地发展。评估对院校而言是一种无形的指挥棒,而在诸多评估指标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内容本身就不多,高职学生实习心理问题更是基本没有关注,即使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也很少关注到这方面的内容,这必然会引导高职院校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上,而难以涉及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二)缺乏完善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体制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都能认识到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首先应该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因此,高职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理应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到组织各类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都应比较重视。然而,从全过程教育的角度来看,现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和机制是不完善的,总体上是零碎的、趋易性的,所以才会出现“重校内、轻校外”的情况,学生在外较长实习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组织、人员、经费、制度等都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校企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半年或一年在生产、管理、服务单位实习,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工作岗位,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往往是宏观的,不能像校内一样具体的班级、宿舍、个人。具体的管理与教育主要依赖于实习单位,而企业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除了像员工一样要求学生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外,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深层次思想教育问题缺乏全方位的考虑。此外,企业也不可能像学校一样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即使学校聘用了企业的兼职辅导员,更多的也是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指导。因此,目前校企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当前的管理机制难以保证高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解决与调适。

三、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举措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教育力量整合

目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很零碎,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育途径分散单一,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责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相结合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以有效地保障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地系统而科学地开展。

(二)建立适合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工学模式下高职学生的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学校比较成熟的心理教育机制也必然相应地延伸,才能覆盖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因此,首先,应该加强实习学生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有足够的人员来开展这项工作。其次,应该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把实习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使工作的开展具有制度的保障。再次,工作经费的必要保证,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工作岗位,管理难度加大及管理层次的复杂性决定着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本势必会增加,没有相应的经费就很难施行。最后,要有完善的工作监控、评估体系,信息的沟通、工作的过程、教育的效果都需要得到合理的监控和评估,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三)加强合作,形成校企齐抓共管的局面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实习学生由于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每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和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困扰也不尽相同。学校要重视发挥原有心理教育队伍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同时,要求从企业选配一些有一定工作条件的兼职辅导员,学校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兼职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培训,发挥其一般性问题咨询引导的作用,并利用这支队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及时快速地反馈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并协助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调适工作,从而实现校企“融通、共赢”,进而提高工学结合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廖克玲,廖艳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2]胡利.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思想工作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企业技术开发,2009(10)

[3]韦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4)

【作者简介】樊永生(1978- ),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莫秋树(1979- ),男,壮族,广西贵港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黄斯佳)

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第4篇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低效问题

(一) 工作面广、内容杂、人员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笔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日常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危机排查预警干预工作、团体辅导工作、心理拓展工作、心理社团管理指导工作、心理培训工作、大型心理活动组织实施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等, 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配备绝大多数是1~2名, 配备比在1∶3000、1∶5000或更高。如此庞杂的工作, 这样稀少的人员, 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顾此失彼, 本该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发展性教育, 而被迫蜷缩在问题性教育中。

(二) 管理关系未确立, 权责利不明确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运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需要院系两级的积极配合, 院心理健康工作的计划与目标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系 (部) 。然而, 由于院系两级没有建立相应的隶属关系和联动机制, 致使院系两级管理工作脱节, 形成“两张皮”现象, 工作效率低下。以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为例, 理论上, “周汇报月排查、紧急情况及时汇报制度”能有效地预防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班级心理委员的隶属关系弱, 奖惩措施影响小, 使心理委员对相应制度也不当回事, 从而影响了工作实效性的发挥。比如, 此项制度要求心理委员每周召开一次寝室长碰头会并到心理健康部签报本周班级心理动态, 每月做一次班级心理危机排查并将结果上报。但调查显示, 到心理健康部签到者不足90%, 且签到者90%是流于形式, 这样测算实际有效率不足10%。

(三) 系 (部) 间学生心理特点差异性无法体现, 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弱。不同系 (部) 因专业的差异, 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和电力工程系为例, 虽然两者都是工科类专业, 但因就业方向不同, 是否是学院的“拳头”专业不同, 招生就业状况不同, 导致两个系 (部) 的就业心理就不同, 这样在就业心理辅导上就必须分开。但目前, 高职院校在院级层面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相对有力, 而系 (部) 环节薄弱, 这样就导致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只强调共性, 而忽略系 (部) 的差异性, 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减弱。

二、构建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破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策略

(一) 重心下移、界定权限、明晰职责, 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活”起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力根源在系部, 而要有效调动系 (部) 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 界明院系两级的权限和职责。首先, 在系 (部)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建立心理健康成长辅导室, 建立机构, 明晰责任人。然后, 明确院系两级工作职责。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职能部门, 负责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各系 (部)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具体为负责规划和组织实施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制定并对各系 (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考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组织、安排各系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指导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并对系 (部) 上报的重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回访和跟踪辅导;负责安排、实施重点关注学生个别和团体咨询与辅导工作;负责指导院心理健康教育协会, 指导开展各种校园心理文化活动, 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计划, 对系 (部) 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与专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面向全院学生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为需要危机干预的学生及父母提供家庭心理指导;结合工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 为学院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制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上级心理健康部门安排、布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系 (部) 心理成长辅导室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 负责本系 (部) 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落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规定, 大力支持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具体为全面负责本系 (部)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和活动开展, 制定心理成长辅导室各项规划、制度;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形成系 (部) 、班级、寝室三级纵向预防体系;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危机排查工作, 严格实施《周汇报、月排查制度》和《寝室长会议制度》, 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大型的心理危机排查;组织、实施本系 (部) 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 并做好回访、辅导和上报工作;组建系 (部) 心理健康协会, 建立系 (部) 心理委员工作机制, 指导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每半年至少指导其开展两次心理班会;系 (部) 心理健康协会服从院心理健康协会的领导;负责安排、实施本系 (部) 学生成长辅导和咨询工作, 并有详细的辅导记录;对辅导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学生, 适时转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并做好学生后续帮扶工作, 对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 第一时间报告中心, 通知家长, 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学生问题研讨会, 并有详细记录;建立完善的针对本系 (部) 朋辈干部、辅导员 (心协成员、心理委员、寝室联络员等) 的评估制度和奖惩制度;做好本系 (部) 的朋辈干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节点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制作本系 (部)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排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重心下移, 权限和职责的明晰和界定, 使院系两级管理关系清晰, 工作针对性强, 能有效调动系 (部) 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使心理健康教育整盘棋活起来。

(二) 完善制度、加强考核、积极引导, 使辅导员、心理委员“动”起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广、内容庞杂, 仅依靠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系 (部) 成长辅导室的专职教师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只有通过制度的规约, 考核的激励和引导, 使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动”起来, 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现。辅导员与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 关系密切, 更容易了解学生情况, 发现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情况能进行长期细致的心理疏通与辅导, 能在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还能与任课老师、家长联手协作。心理委员作为班级的一分子, 深入学生当中, 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 对于同学中出现的心理危机, 能够及时发现, 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另外,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都需要心理委员去付诸实施。考核过程中, 让辅导员对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情况负全责, 并根据心理委员的工作情况给予记分奖惩 (记分与评优、评先、待遇相挂钩) 。由于辅导员对学生有很多奖惩权, 在学生中的权威比较强, 这样的考核既没有太多增加辅导员的工作量, 又能使院心理健康中心安排的工作很容易实现。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动起来” (心理委员每班1~2名) 以后, 就可以有效破解心理健康工作内容庞杂、人手少的难题, 这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成效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明秀等.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 2010.10.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刍议 第5篇

在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兴未艾。各地的实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缺少理论指导,难以 形成稳定的模式。而且,由于专家、学者、心理教育工作者各持己见,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称谓也不一致,有 的称“心理咨询”,有的称“心理辅导”,有的称“心理教育”等。因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学心理健康教 育模式关系到这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化、发展和完善。本文为此目的,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同仁 。

一、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置,大致有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和教 育模式三大类。医学模式重在治疗和重建;咨询辅导模式重在探讨心理问题及其处置;教育模式重在教育、预 防和发展。现在不少中学采用咨询辅导模式,以心理咨询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否妥贴,需待商讨。心理 咨询重治疗,处理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因而是被动教育行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意治疗,更注重预防和 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医学式、咨询式认为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就是解决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学生 有了心理问题再去寻求“药方”,具有不少缺陷。

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优点首先在于它充分发挥了“学校”及其“教育”的特点 。所谓“学校”的特点,指它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严密的组织领导系统、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有学生 群体、有一定资金和设备。所谓“教育”的特点,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零散、片面的、非系统、不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 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 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具体情 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解决个别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计划、作出周密安排,使学生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减少学 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要 拘泥于某一种途径,譬如德、智、体、美、劳各育都是教育的途径。当然,也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 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总之,要形成立体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学校展开,但它也需要在家庭和社会进行。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源于家 庭和社会,如父母离异、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等等。如果不能取得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学 生生活的社区)的支持和配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难奏效的。这在国际上有成功的经验,如美国、日本 ,他们是学校、家庭、社会(社区)齐抓共管,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该是单向的 ,靠学校单方面着力,而应是多方位的,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社区)一起参与,共同努力。

二、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估体系、原则、实施途径等方面分析该模式的特点。

目标。这个模式要实现的目标具有层次性。

第一层次,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 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二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康复。

第三层次,发展性。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其具 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内容。这个模式的内容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1)学业问 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2)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 与教师、同学关 系不良等。(3)青春期性问题。 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自慰、对性成熟的焦虑等 。(4)择业问题。 如人生目标模糊,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恐惧、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除此之外,还 有来自家庭方面的一些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 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表一)

表一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年级 主要内容 初中 一年级 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 学习兴趣激发

;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二年级 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 青春期性心

理教育.

三年级 应试指导;心理疾病防治;“学习心理”知识教育;挫

折心理教育;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高中 一年级 高中学习心理适应教育;情商教育; 挫折心理教育

;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二年级 “学习心理”知识教育;异性交往心理教育; 情商教

育;自我心理障碍的排除;挫折心理教育.

三年级 “学习心理”知识教育;职业选择心理教育; 挫折心

理教育;应试心理指导;社会适应心理教育;自我心

理障碍排除.

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通过评估,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为学校改进工作 ,提供依据。评估的操作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领导的教育督导机构、科研团体和机构, 按照设定的指标进行评估。(表二)

原则。全方位、立体式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下列原则来进行。

(1)普遍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这个原则的根据有二:其一、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其心灵普遍需要受到关怀。一些人认为心理健 康教育只是关怀已经反映出有心理问题的那部分学生,这是片面的。有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测查时未被检查出 来,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潜在的心理危机存在,只是还不够严重而已;还有的学生由于羞怯或对教育者不信任 故意掩盖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需要受到关怀和教育的不是部分学生,而是全体。其二、面向全体学生可 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我国从事这项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数量不多,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进行教育 ,工作面相当狭小,会贻误对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普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有的学校将工 作重心放在个别学生的心理矫治上,这是救火人员式的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中学生发展的 各个阶段,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教育者既要重视个别学生的问题,更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 题进行教育和矫治,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二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附图{图}

注:本表未列出权数和评价标准,具体实施时应该详细规定。

(2)情感性原则。所谓情感性,指教育者要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满腔 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教育者只有热爱学生,才能热心去做 关怀学生心灵的工作,这是教育者的一种美好而崇高的职业感情。爱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爱可以化解 学生心头疑惑,爱可以增强学生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教育者尊重学生,才能和学生建立起信任、合作的关系。 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教育者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计划。相反,教育者如果不尊重学生人格,讥笔、歧视有心 理问题的学生,就根本不可能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使其心理障碍更加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灵。

(3)疏导性原则。即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 析其产生的原因,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将他们沉郁在心中的种种不愉快的感受疏泄出来。一个人内心的极 度不良情绪,如悲痛、愤怒、忧郁等,就如同健康人体内的毒素,不及时渲泄、疏通,就会抑郁成病。如果教 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心理问题学生,学生极易产生对抗情绪,压抑在心头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无法得 到疏通,往往就以扭曲的方式渲泄出来,如攻击他人、损坏东西等。这使本来就有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这样 的结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教育者首先应找出学生的心理症结所在,分析其产生的缘由,给 学生讲明道理,让他们以正当的方式渲泄出不良情绪,逐步疏导,消除心理障碍。

(4)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预防, 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 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治疗的效果再好,也只是补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还在 于防患于未然,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当然,我们不能把 预防误解为阻止问题的发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无从预料,也无法阻止。关键是我们 能够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一旦学生出现心理 问题,由于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自我调适能力和承受能力,也能自我调控。所以说预防与发展实际上是 同步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施途径。根据模式的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1)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有 系统地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 的能力,这种课应贯穿整个中学阶段。开设心理卫生课既有系统性强、普及面广的特点,又有长远性特点,它 使学生受益终生。

(2)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 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组织人力编写和出版心理健康教育的参考书,供 中学生们课外阅读,如四川成都十二中就联合省内十多所中学编写了一本《中学生心身指导》。

(3)开展心理咨询。 每个学校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日趋加强,有了各种不适应症和心理问题后,常常主动找心理咨询医生解决。 据上海青少年心理门诊部反映,近年来,高中生独自来找心理医生已经很常见,这类就诊者已达20%(注:《 上海青少年自找心理医生》,《教育文摘周报》,1995年5月24日,第2版。)。这说明中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 强烈的需求。

(4)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以教学为主,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 将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 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 ,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 中得到发展。

(5)利用信息传媒体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 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革。世界各国都已注意到了 在教育领域中利用信息传媒体教育,它可以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美国提出了“教育技术行 动”,就是要把美国所有的学校和教室都联到信息网络上。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如果我们利用它来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上找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重症、难症还可在网上找到各专家诊治;通过互联网可以向其它同伴倾述心中的烦恼;优秀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 讲座也可放在互联网上,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这是一个高效率的途径。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外 ,还应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学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学校以外度过,很多的心理障 碍源于家庭和社会,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该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帮助,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系统、大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的各种传媒要向 中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限制一些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杜绝各种黄色录相、书籍。每个社区设学 生心理健康关心委员会,举办短期培训班,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 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第6篇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小学时期具有很多的发展可能性,个人的许多心理品质也是在这个时期培植起来的。因此,在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应是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学科教学、班队活动等各项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途径。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但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任何一种进入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如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去亲身体验,都不能收到实效。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因为学科教学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而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机会。

1.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功快乐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一个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往往会变成学习困难。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一种自卑心理,往往远离老师和集体,怕受到指责和嘲笑,教师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只是一味地严厉批评,就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讲课不听、不看,不完成作业,长期的累积“欠帐”,使他们与教学之间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从而自暴自弃,步入“灰色”人生。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困生的某一闪光点,鼓励他,帮助他,使他对学习产生兴趣。课上要多给他们机会,使之愿意参与学习,并尝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成功带来的愉悦、胜利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还要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毫无兴趣的学生低标准,低起点,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要开展好适合个性的各种活动,以便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些竞赛可以组织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广泛参与,特别应注意的是为那些学困生设计个性特长比赛,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让他们体验成功,促使兴趣的形成、发展、稳固。

2.适时引导,因材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塑造心灵的复杂工程,教师则是这项工程的工程师和雕塑家,而小学生因为性别、表现及个性等不同特点,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并且要采用多种形式,少说教、多渗透,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教育,促进健康心理形成。

(1)挖掘教材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现行的思品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都蕴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画龙点睛,使学生从中有所感、有所悟。

(2)设计多种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对小学生来说易于接受、乐于参加,因此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形式。教师可以设计巧妙的游戏、讲故事或角色扮演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通过提供素材、情境,让学生表演小品、模拟角色、互访互问,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理熏陶。

三、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认真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调节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如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班会活动等。活动内容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就会有更多机会与自己的“心”接触,就有可能自我反省,自我化解,自我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比听一次心理讲座、上一节心理辅导课的效果好得多。

四、在班级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作为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所不可缺少的社会心理环境,班级及其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加强班级建设,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环境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并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提高班级发展水平,增强其组织化程度和凝聚力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创设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集体风气等方式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学校和班级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会理解、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独立,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五、在咨询辅导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并对学生的有关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应该依靠大多数教师与心理辅导员互相配合,以预防性和发展性辅导为主,同时,通过矫治性辅导j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活动,对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加强对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培训。从长远看,应当使所有教师都能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胜任心理辅导工作的基本要求,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实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第7篇

1 人群亚健康现状与健康需求

亚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是各种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础[1]。据“2006北京国际健康论坛”的调查:我国人口中15%属于健康, 15%属于疾病, 70%属于亚健康, 亚健康人口已超过9亿。全国16个省、直辖市区内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调查也发现, 城市人口亚健康的平均发生率是64%, 其中北京75.31%, 上海73.49%, 广东是73.41%。亚健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劳动生产力的下降、慢性病的增加和医疗费用的增长, 这不仅是个人与社会经济和健康资源的损失, 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健康观也发生了改变。健康体检作为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已逐渐被认可和重视。健康体检的兴起使医院的服务对象从病人涵盖到健康与亚健康人群, 服务范围也由医疗延伸到预防和保健领域, 这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思想不仅只是研究如何解决疾病的问题, 更强调未病先防, 有病防变, 预防为主的新思路。根据本院近三年来的体检数字统计, 亚健康人群约占体检总人数的60%左右, 他们是健康体检最主要的构成人群。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人群在解决温饱之后, 保健意识日益增加, 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长期形成的“生病就医”的医疗模式逐渐被打破。关注健康、重视生活行为方式的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健康新思维正在逐步形成, 医疗保健服务正面临适应健康新需求的多种挑战。

2 健康管理的认识

健康管理最早源于美国, 近20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已经成为西方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美国, 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 普遍接受了健康管理的专业化服务, 并由此带来远远超过健康管理投入的实际效益。在中国, 健康管理是近年来引入的一门全新的学科和行业, 整体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在当前社会老龄化, 慢性病发生率不断增高以及由此造成医疗费用持续上涨, 人们寻求控制医疗费用并保障个人健康权益的呼声渐高的形势推动下, 健康管理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 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最有效途径[2]。

健康管理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在卫生部2006年关于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培训教材中, 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对个体或人群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 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其目的是调动个体、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 有效地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3]。

健康体检是实施健康管理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前提, 目的是有效地发现健康危险因素, 评价和预测健康发展趋势, 及早发现亚健康状态和早期、潜在的疾病人群, 通过定期的健康监测和干预, 预防和控制慢性生活方式疾病和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4]。健康管理使健康体检功能与健康促进紧密结合, 进一步提升了体检工作的内涵和服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因素中, 60%是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17%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 15%为遗传因素, 而8%是医疗服务因素, 更进一步说明了健康管理的作用和地位。

3 亚健康人群实施健康管理的基本模式

现代人关注健康的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但对于如何正确饮食和健身, 如何科学养生, 使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 大多数人并不真正懂得。健康管理主要针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慢性病”人群。亚健康是一个动态转化不间断的过程, 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 受健康危险因素影响最大的中间状态, 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化, 在人群中所占比例最大, 因此健康管理的重点人群是亚健康人群[2]。

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自然进程是健康危险因素作用的长期积累、叠加、协同的过程。发现和控制亚健康, 早筛检, 早干预, 早诊治, 防止亚健康演变成疾病是预防慢性病的关键[4]。传统体检的目的往往停留在“有病赶紧治, 没病求安心”的水平上, 只是简单地将各种检查结果罗列给客户, 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 实验室检查指标可能完全正常, 亚健康这一预防疾病的最佳切入点就容易被忽视。健康管理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健康体检缺乏后续服务的状况, 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 是真正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一种全新服务模式。结合健康体检与临床预防工作的实践和做法, 认为对亚健康人群实施健康管理的基本模式和步骤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亚健康的检测:

亚健康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因此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特殊的检测手段, 健康体检结合问卷调查是了解亚健康人群健康状况的最佳途径和方法。通过个性化的体检套餐、调查问卷和咨询可以全面了解包括个人医学史、行为及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在内的健康信息, 全面正确地获取健康信息是对亚健康人群实施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础。

(2)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实现健康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详细记录个人健康信息、体检结果、治疗措施等资料, 利用计算机、体检软件等先进技术进行健康信息管理, 方便查询和追踪监测, 同时确保信息的连续性、完整性和预见性。

(3) 亚健康状况的评估:

综合个人生活行为、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根据体检结果对健康状况进行前瞻性、个体化分析, 包括慢性病风险、饮食营养状况、衰老状况、心理、免疫状况等评估。按照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和健康状态进行分类, 找出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为制定健康维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筛选高危人群, 了解亚健康的成因, 及早发现亚健康状态和早期潜在的病患人群, 预测健康发展趋势。对单位体检客户作群体评估, 找出主要问题进行群体干预。

(4) 提供综合性亚健康干预方案, 制定健康目标和改善计划:

在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 主检医师、临床医师和营养师及健康管理师全力配合, 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手段针对危险因素、自觉症状、体检结果设计个性化亚健康管理计划, 内容包括饮食、运动、心理、药物、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中医养生保健等。通过对亚健康人群实施分层维护和全方位的健康指导与相关健康知识教育, 在疾病尚未发生或未发展成不可逆转之前及时预防和延缓演变进程, 实现健康体检的真正目的。

(5) 坚持长期而连续的后续服务:

通过建立客户长期联络机制, 保证健康服务的连贯性, 提供日常健康指导、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服务, 定期追踪督导, 动态监测管理, 及时进行信息再收集和再评估, 不断调整健康计划, 确保健康管理计划得到长期有效的落实, 促使亚健康状态得到改善或逐渐过渡到健康状态。

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始终以控制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为核心, 一、二级预防并举。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手段, 对亚健康人群的心理、行为、社会、生物可控制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一级预防, 特别是对生活行为方式和重点指标, 如体重指数、腰围、血糖、血脂等进行针对性干预, 逐步改善健康状况, 减少重大疾病与慢性病的发生, 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规范化管理的二级预防目标。

通过健康体检, 结合临床进行疾病的预防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目前, 三甲医院体检中心依托医院的综合医疗实力和强大的技术背景, 面向社会个人和单位团体, 更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医疗资源, 以定期体检的形式, 建立新型的医患关系, 将医疗服务的面扩大到健康、亚健康人群, 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为一体的高效、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 是新的医学发展形势下医学服务形式的有益探索。

摘要:以健康体检为基础, 对人群亚健康现状与亚健康人群健康需求进行分析, 提出正确认识健康管理, 提升健康体检内涵。针对亚健康人群实施健康管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结合健康体检与临床预防的实际工作探讨了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的基本模式和实施操作, 为新形势下医学服务形式的扩展提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健康管理,亚健康,健康体检

参考文献

[1]董玉整.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9) :758-759.

[2]白书忠.在第三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的讲话.北京, 2006, 5.

[3]黄建始, 陈君石.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挑战.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7, 6 (1) :45-47.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第8篇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模式研究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高职院校需要重视的工作, 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高职院校的德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认真研究高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探索适合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以课堂为中心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教育工作,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现在, 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学生的专业发展, 重视学生未来的成功就业, 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随意性较强, 尚未步入正轨。据资料显示, 在全国的千所高职院校中, 只有30%的学校设立的有心理咨询机构, 有一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立该机构。即使有些院校设置的心理咨询机构, 但没有充分认识的心理咨询机构设置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机构并没有在学生中产生多大的影响, 学校也没有把心理咨询机构作为高职院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因此,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还处于自发阶段, 机构中缺乏专职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机构的经费难以有效维持, 对心理研究的相关数据搜集和整理不全面, 有关档案资料不完整, 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基本处于无序维持状态, 这都是高职院校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表现。

(二)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明显

现在, 高职院校大多开设的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这种课程开始仅仅是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没有开设独立的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多数学校都是一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课程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之中的, 心理健康效果不明显。

(三)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

由于地区差异, 经济条件差异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大中国城市, 一些沿海开放地区的高职院校,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较高, 工作发展的较快。但一些中西部地区, 尤其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较慢, 有的院校甚至没有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不力的影响。

二、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解决的问题, 各级领导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通过课堂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积极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 更好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这对于学生的完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应当受到重视。

(一) 各级领导要重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有效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各级领导都要重视这项工作, 这是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要能够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党政工作的重要内容重视起来, 各级领导要积极的转变育人观念, 更要认识到现阶段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要认识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的基本职责, 也是学生有效成才, 未来成功就业, 快乐生活的必要保证。作为高校院校要能够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能够为学生架起心理健康发展的“桥梁”, 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学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做认真研究, 制定出完整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计划, 对学校的健康教育进行认真规划, 要能够在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置等方面做好工作, 这样, 只有有关领导重视这项工作, 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二)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 很多都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 他们对心理咨询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的人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 这种认识上误区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如果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选修课, 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 这种课程的价值和意义难以真正实现, 因此, 高职院校要能够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须课, 积极解决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 使学生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 设置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很重要的, 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适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一些心理咨询、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这比较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因此, 有针对性地选择心理教育内容很重要。另外, 也需要认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形式。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选择合适的授课形式是很重要的, 在高职院校由于条件的限制, 以单班授课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不允许, 只能采用大班授课, 但大班授课的方式需要认真研究, 如果教师只是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 这种授课方式效果不明显, 但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享讨论内容、通过开始活动分享感受、分享心理健康小故事等多种方式创新授课方式, 这样,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得得有效提升, 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是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高职院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实现这一工作的有效发展, 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对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晨音.对高职生心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10)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探讨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激发其潜能护佑其心理健康、心灵洁净、知识、能力卓越,用良好的教育模式、疏导的方法、用抚慰手法消弭其因学习、生活、家庭、交往等方面滋生的心理负荷。稀释其内心的寂寞与孤独。涵养其应有的干练的气质、飞扬的青春气息,张扬的个性品质,洁白如玉的心灵空间。授予他们心理自我调节的方式、方法、手段、技巧。然,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许多高校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给力,很难达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要求,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面临课堂教学水平不高,课外心理教育辅导局限、学生自助无力,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没有了进取精神、没有了感恩意识、没有了拼搏劲头,心理扭曲前途迷茫,对学习、生活热情递减;进而纪律松散、生活懒散、好吃懒做、成绩下降。乃至个别学生抽烟、酗酒、打架斗殴。要知道,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心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的关键时期。如果没能对其进行思想上的辅导,精神上的抚慰、道德上的滋润。这些学生的前途堪忧。将来对社会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用非常、意义重大,高校教育者必须给予重视。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途径

(一)学科教学中应适当给予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高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应适当给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特别是有关心理素质方面的一些重要内容,现代学科教学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心里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这是学科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专业素质的需求,事实证明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学以培育与提升学科专业水平为己任,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完成培训任务,往往有事业心的老师会循循善诱运用学科知识中涵盖的心理教育的特点与具体方式、内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予以心理辅导,目的在于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

高校的许多学科在践行教学任务中,有经验的学科教师通常利用一些有关心理素质的内容,譬如,有关学习思维、记忆力、想象力的心理训练方法、方式,旨在快速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记忆、创造等能力及科研、探索、动脑、动手的能力等等。还有利用心理学中的激励手段,来点燃激活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利用强化或积极的人体心理暗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特别是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或修养的专业课程中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里,教师会详细、系统地讲明心理教育、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与成长积极作用与重大意义以及对将来走上工作,成就事业的深远影响。

阐述高校学生走上心理健康之路的有效途径,教会学生们心理自我调节方式、方法以及消弭心理困惑的渠道。利用经典案例分析,令高校大学生对常见、突发的心理矛盾与问题及滋生原因、重要表现形式有了解、有备案,护佑其以昂扬的姿态、平和的心理、向上的精神直面人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贵在课外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贵在课外指导,课堂教学的时间总是不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指导是对课堂教育重要补充。高校在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利用现代媒体宣传优势,对所有学生给予全方位的宣传、引导,提高大学生对健康心理教育活动参与意识、主动意识。

高校领导要重视心理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支持力度。督促老师做好课外指导工作。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凭借高校教育网络资源在学校建设校级、院级、系一级等各级心理健康组织、机构、在大学各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小组。

院校一级的可以聘请心理健康专业教育工作者予以指导管理,指导协调各级学科教师、班级德育教学辅导老师与学校医务工作者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不失时机的对学生予以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对心理负担等不良情绪的免疫力。这样才能使高校学生不会因为心理健康等问题导致恶性事故的产生。

(三)自我教育是心理健康的守望者

自我教育才是心理健康的守望者,因为所有的教育、所有的叮咛、甚至唠叨都是被动的,只有自我教育才是积极的主动、内因的事实上,自身能动的活动。故,大学生应该自觉树立其自强意识,树立其对心理健康的主体参与意识。尤其是各种课堂教学上任课教师当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启发,努力培养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主动、自觉性;心理教育课外教育指导组织,特别是心理教育辅导人员、所有老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诸如“心理健康成长小组”等各种社团活动,教导学生学会自我生存、调控、激励、发展、认知等各种自我成长能力,增强心理免疫功能,懂得消弭负性情绪的的方式。以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适应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其素质教育的内因基础,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与补充,故,高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在学校应建设一只强有力的专职或兼职相结合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并加强对心理课题的理论探索,聚集经验、总结教训,才能开拓创新探索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方法,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输出更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9期.

健康体检发展与健康管理的模式分析 第10篇

1 健康体检发展与健康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健康体检的不断深入,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模式应用以及健康体检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下面对健康管理工作以及健康体检发展现状展开详细分析:

1.1 健康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1) 政府对医疗事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但对于健康管理工作仍缺乏专业的学术机构指导, 使医疗技术以及相关学术理论仍存在一定滞后性, 影响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 (2) 我国健康管理模式主要借鉴西方经验, 缺少中国特色医疗管理特色, 使其运营模式缺乏创新性。目前我国医疗市场运营模式管理缺乏规范性, 使整体医疗管理评估体系不完善。 (3) 尽管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具有较宽阔的发展情景, 但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技术都不够完善, 且缺乏行业专业人才[1]。在整体健康管理模式中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着投身于健康管理工作中,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其未形成系统局面。

1.2 健康体检发展现状分析:

(1) 为保证健康体检市场系统有序, 需要政府有效立法。目前我国健康体检市场的发展速度较快, 但其内部管理却缺乏一定的规范性, 缺乏相关部门的规范和引导, 使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影响该市场更好发展。 (2) 健康体检市场缺乏科学的组织进行引导, 使行业缺乏统一管理标准, 使整个行业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状态。为了获得更多的健康体检顾客, 一些体检中心通过竞相压价的方式使体检质量得不到保障[2]。健康体检的收费环节更加灵活些, 因此存在无故压价、偷工减料的问题, 这使健康体检质量得不到保障。 (3) 健康体检发展中始终缺乏专业的医学人员加入, 相对与国外的健康体检医疗队伍来讲, 我国的医护人员缺乏专业的、规范的实践培训, 且学士学位差异性较大。目前健康体检的医学人员包括两类人群:从事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和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这两类医学人员对健康保健以及健康发展相关专业知识的认识程度不高, 造成这方面专业人才的相对匮乏[3]。

2 健康体检发展与健康管理模式完善创新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健康体检发展以及健康管理模式也不断进步, 促进健康管理模式日趋完善, 健康体检发展更加规范、系统。

2.1 健康体检发展:

健康体检业务将从单一形式转向多元化趋势, 实现全过程健康体检, 以保证体检的全面性。在体检前进行专业的体检业务开展, 并在之后展开体检工作的具体实施, 最后进行体检后期服务, 保证体检后期反馈工作到位。通过健康热线咨询等形式, 实现健康教育, 有效预防健康问题的发生。 (1) 健康体检的管理由松散型向电子信息化发展, 实现健康体检工作标准化、程序化和数字化, 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健康资料分析和网络发布信息等, 对促进健康体检的规范化发展大有益处。 (2) 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发展, 健康体检对疾病早发现、早预防属于发现问题阶段, 而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借助于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 健康管理工作内涵应包括健康体检、健康管理 (包括康复指导、食疗、运动疗法、医疗咨询) 、医疗保健 (门诊、急诊、指导治疗等) 等方面。 (3) 健康产业由单一性向多行业互动发展。

2.2 健康管理模式分析:

健康管理主要是针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影响健康因素的分析, 以实现健康管理。通过合理的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实现对健康生活的有效干预, 培养人们的健康意识, 并发挥其主观积极性, 通过身边各种资源进行健康效果的改善, 以提高生命质量。

在实践工作中要加大探索力度, 实现健康管理模式创新。实现健康体检管理模式的个性化管理可以通过以下环节: (1) 健康调查。通过调查表或问询等方式进行个体健康资料的全面调查; (2) 健康评估。依据健康调查得到的个体健康信息, 结合生命统计学算法对个体进行定性评估分析, 以做出正确的健康预测[4]。 (3) 健康教育。对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 针对个体特征进行科学、规范教育, 以提高个体的防病意识。 (4) 健康指导。通过健康门诊咨询或热线咨询的形式, 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健康管理计划的制定, 达到健康干预效果。 (5) 健康监测。以定点区域为基础开展健康网建设计划, 对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开展动态健康监测管理, 并及时进行健康干预, 提升人群整体健康指数。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能够对人们潜在的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 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疾病预防, 提升健康指数。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对提升人们的健康质量, 从而提升生活整体幸福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医学探索中要加大健康体检力度, 完善健康管理模式, 实现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创新, 更加有效的预防亚健康, 促进人们更加健康, 实现医学健康管理重要突破。

摘要:人民的健康问题是社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因此培养全民健康意识, 加强健康管理成为医学发展中着重讨论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健康管理模式以健康体检为重要核心, 健康体检发展促进健康管理效率提升。但就现阶段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现状来看, 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将结合目前现状展开分析, 注重论述健康体检发展以及健康管理模式创新。通过本文论述为促进健康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岩, 赵向阳.健康管理中心在慢性病患者服务中的作用、具体措施和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2) :154-155.

[2]修桂英, 王春萍.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健康体检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7) :396-397.

[3]宋娟, 农雪艳, 朱锦渊, 等.集体儿童健康体检后数据管理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5) :382-383.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第11篇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展现了现实与未来的传承,体现出心理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的通融。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思潮与运动,必将改变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带有的消极色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07-03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理论工作者与实践操作者)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工作的认识、理解,或总结、或建构出来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通过这种简要表述,能够让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与方法等一目了然。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展现了现实与未来的传承,体现出心理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的通融。一个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比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更具可操作性,比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更具推广性。

一、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

“积极”( positive)不是积极心理学的新发明,但是积极心理学却在恰当的时机,通过恰当的方式把“积极”凸显出来。积极心理学认为以往的心理学,即积极心理学出现以前的心理学——传统主流心理学存在消极、悲观的取向,同样,以传统主流心理学为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不可避免带有消极、悲观色彩。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对其进行区分与探讨。

1.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的方式看。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学科之林的一员,但它究竟属于基础理论学科,还是属于实践层面的应用学科,不同的人还是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不同的取向下,产生了两类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类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建构的模式;一类是以理论模型作为起点,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形成的理论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两种取向的模式体现着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努力耕耘的痕迹与烙印。在实践中建构的模式大多源自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的探索与实践,如武汉理工大学的“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浙江大学的“‘三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指导思想、‘三个台阶的发展步骤、‘三位一体的工作内容、‘三级网络的工作体系和‘三者结合的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理论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则大多由心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完成,如“医学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与“教育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模式”,“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型模式”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2.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目标与功能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不管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操作者,常常都以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由,因此,如何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就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三大类: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消除学生心理疾病为目的,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具有明显的医学特征;保健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采用教学讲座、咨询指导的方法,具有明显的教育特征;提高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采用活动、训练的方法,具有明显的训练特征。

3.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背景看。心理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必然与其他学科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与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现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存在所谓的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与学模式以及心理学模式。

传统主流心理学先天的悲观与消极色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关注问题的消解,这种以问题趋向为主要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然存在着以下不足与缺陷:

(1)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缺乏主动性的个体,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也把学生置于了教师的对立面。

(2)在对心理健康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与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疾病与心理问题的减少与消除。

(3)强调学生问题的消除,常常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排除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

(4)认为大多数师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对未来缺乏信心。

(5)重视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发展性。

(6)重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忽略家庭、社会中的积极因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给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带来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必然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产生影响。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有着更科学的理解与认识,它关注人们幸福的获得、潜能的发挥,致力于建构一个积极的组织与社会,体现出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流露出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散发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这种思想必将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促使他们把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努力建构更加科学的、人性的、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与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带有以下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强调人的潜能,应该关注人的潜能的挖掘与发挥,潜能才是个体发展的源泉与保障。

2.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帮助人追求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帮助人消除所谓的什么问题。

3.心理健康的本质并不等于没有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消除,还应该包括身心积极因素的增加。

4.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对问题寻求积极的解释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5.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调节与体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无法由别人替代,只有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免疫力才会得到增强。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师健康的促进者。

6.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因素。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切积极因素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土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脱离学生的实际。

三、建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把人看成是有潜能的个体,强调人的主观性与能动性,认为心理学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开发潜能,使人乐观地面对生活,追求人生幸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人、人类及社会各种问题的预防与治疗,所以,有人依据积极心理学的这种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悲观、消极取向的批判,把它称为心理学中的一股力量,也有人把它当作一种变革,更有人把它看作是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积极心理学目前主要有三个研究领域: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积极人格的研究以及积极组织、社会环境的研究。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研究倾向必将赋予心理学工作者一个崭新的视角,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理解,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带来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也给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理论背景。

(二)以积极的心理机能为培养目标

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与学科化的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外显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或是掌握与具备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于“心”,应该着重于内在的心理机能。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机能,表现在个体的心理过程、个性品质上,表现在个体与自己、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等诸方面。班华先生认为心理机能在心理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心理教育的目标就是优化人的心理机能。理解了心理机能的涵义,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不同表述,都可以归结到心理机能上来。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心理机能的缺失或紊乱。心理素质、心理品质是心理机能的具体表现,心理潜能是潜隐的心理机能。

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在于培养人的积极的心理机能。是否有目的地影响心理机能、改善提高心理机能,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其他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界线。

(三)以积极的品质为研究内容

由于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消极目标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问题的解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深入研究和充分发展人的积极品质,发展和提升现代人类人性的优点比修复人类心理的疾病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真实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转向关注、研究人的光明面,应该研究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因为,需要、乐观、实现、幸福、快乐、满意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核心要素,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从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上来。因此,以积极的品质为研究内容是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思想所在。

(四)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方法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主体—发展性”。主体是人,所以应该凸出人的主体性,突出人的发展性。“主体—发展性”意蕴着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关爱人、理解人、发展人,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自身心理建构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与出发点是强调主体性与发展性的学生。那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怎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发展性?充分相信学生,注重与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就成了众多方法中最受到重视的方法。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注重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并不是积极心理教育模式的特有专利,但正如前文所述,只有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在对人性积极的认识上,这种方法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与魅力,人的主体性与发展性才能充分被重视。

(五)以积极的解释为关键所在

传统主流心理学对人类和社会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这一点就连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Seligman也承认,但实践表明,人类的幸福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与消解,相反,必须转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组成我们的社会,人只有积极地对待他人,对待万事万物,社会才能和睦相处而安宁,人类才能获得永久的幸福。积极心理学强调用积极方式对心理问题作出适当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用各种积极的正面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充分展现积极方面,消解、克服消极因素。只有秉承着这种积极的解释的思想,我们才能从传统主流心理学悲观与消极的泥沼中走出来,才能摆脱传统主流心理学的问题意识,研究人的潜力和美德,致力于人的幸福生活才能成为可能。因此,是否具有积极的解释的倾向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消极与积极倾向。

(六)以学生的幸福感为奋斗方向

2006年3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栏目曾刊登了题为《“幸福感”要成为政绩考核指标——一些社会人士提出行政手段不宜过多干预老百姓生活的主观感受》的文章。由此可见,关注个体的幸福感与幸福生活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而且已经成为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那么,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幸福需要哪些条件,就成了我们需要思考与回答的问题。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摆脱消极心理学的消极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桎梏,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虑,把学生的幸福感与幸福生活当作自己的努力方向,在自己的实践中,培养学生收获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这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而且也是时代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股新的力量,它给原先略显沉闷与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活力,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但积极心理学是否能如一些积极心理学家所讲的那样,给心理学带来一场根本的变革,则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审视。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积极心理学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它也存在诸如缺乏实证研究、纵向研究及表现出一定话语霸权等不足之处。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赵俊峰.生态学定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6.3:89~91.

[2]崔景贵.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建构[J].职教通讯,2006.4:20~22.

[3]屈正良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学科学版),2006.2:61~64.

[4] 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7

[8]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43

[5]郭子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型模式[J].中国健康教育,2004(11).

[6]张公社.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几种取向[J].教育科学,2003(3).

[7]班华.“心理教育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电邮:qianbing606@sohu.com)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刍议 第12篇

一、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必要性

1. 高校实施科学化管理需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 在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及个性心理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四个方面有较大差异。从学校科学化管理的角度, 科学、详细地用心理健康档案记录下学生每一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 就能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 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 使学生健康成长。此外, 记载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也将对学生的后续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参考材料。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将帮助教育管理人员增进对生的了解, 以便及时制定并实施转换期的心理教育措施, 使学生安全度过学习进程中的关键时期。

2. 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需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一个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自信心, 提高挫折的承受水平, 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直接影响着其个人的发展。目前, 学生档案记载的内容大都是学生成绩、班主任评语和一些奖惩记录等, 学生的心理状态记录却少有记载。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充分认识自我, 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和维护技能,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 社会选拔人才需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信息时代, 激烈的竞争要求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能承受挫折、自强不息,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心理健康档案将有助于社会选拔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从革新选拔人才机制的角度讲,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既有利于社会选拔人才, 也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二、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方法

1. 确定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内容。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包含学生的基本情况 (含成长环境等) 、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普查的测试记录 (含测试题目、学生答案、结果解释、发展建议等) 、学生咨询记录 (面谈、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交流的文字记录、建议及反馈) 等信息, 有条件的高校也可加入学生家长意见等。

2.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目前, 我国心理测评缺乏统一标准, 心理测量结果悬殊, 且旧标准也大多移植自国外, 难以符合我国高校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为此, 高校在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之前, 要精心筛选, 采用适合本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测量表和先进适宜的心理测试系统, 并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实际需要, 科学设置测试内容, 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3. 分析测试及咨询结果。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心理测试, 并且及时给予反馈。在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咨询之后, 心理辅导老师要按照测验所提供的标准进行统计分析, 对大众化的问题开展团体咨询、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调控;对于个别问题、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处理, 制定适合的辅导计划等。

4. 整理资料, 装订入档。

在严格遵循保密原则的情况下, 应对学生心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 作出书面分析报告, 并按照档案整理的要求进行装订、立卷, 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成长记录。

三、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1. 原始记录, 力求真实。

原始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是档案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原始记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有利于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某一阶段内的个性心理特征, 从而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时, 要力求做到材料的客观性, 努力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 少使用或不使用评价性语言, 多使用原始记录性语言。此外, 除了收集学生心理测验资料外, 还需获得教师和家长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的资料, 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材料。同时, 我们还要注意材料的连续性, 即尽可能保持学生心理材料在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有序连接, 以便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轨迹作出一个更为客观真实的评价。

2. 系统整理, 力求完整。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必须具有系统性, 即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过程中, 要以系统的观点保证所收集资料的完整性和有序性。一要以学校心理教育的总目标为导向, 结合各种辅助活动目标进行相关资料收集。要突出重点, 使收集的资料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并注意资料收集的计划性, 科学分类, 系统保管。二要双管齐下, 从纵横角度来收集整理资料。纵向资料包括学生的过去情况、目前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横向资料包括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表现, 以及与学生个人有关的背景资料、心理测验资料等。三要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 准确反映学生心理变化。四要保证心理测评工具的一致性, 使所得资料具有真实可比性。

3. 规范管理, 严禁泄密。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许多资料涉及学生个人隐私、敏感人际关系、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记录等, 必须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 确保学生心理资料的保密度。

4. 管理队伍, 力求专业。

上一篇:企业异构数据库下一篇:广播播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