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衔接范文

2024-07-24

结构衔接范文(精选7篇)

结构衔接 第1篇

一、造成高中新生化学学习不适应的原因

1. 与初高中化学教材体系编排有关。

课改后,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化学课程完成了从原来的“为少数人的化学”到“为全体学生的化学”的转变,从课堂的价值取向看,强调化学课程“工具论”意义上的价值;课程内容注重实际,强调公民的基础知识,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基础科学知识,关注科学的解释及其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注重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主要要求学生“知其然”。而现行高中化学教学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能力的教学,与初中相比,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许多知识点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元素周期率”等抽象程度高,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化学困难的重要原因。

2. 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有关。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因此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只作常识性介绍,选学部分则没有讲述,造成学生知识缺陷;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在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上的脱节,造成高中教师未能及时了解初中教材特征与学生能力水平,出现高估学生能力水平、开快车、抓进度,把教材过度延伸等问题,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气氛不活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些都是高一新生感到学习化学困难的重要因素。

3. 与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水平有关。

初高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高一新生因环境、课程、师生等方面因素,心理发生了变化。高一学生在初中时较为活泼,表现欲强,表现机会也多,学习热情容易被激发,所以刚进入高中时,充满了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进入高中后才发现,强手如云,竞争对手多,竞争气氛浓,加上课程增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使他们感到不适应。

二、优化课堂结构,抓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1. 及时复习,帮助高一新生构建化学概念是衔接教学的前提。

高一化学教师要了解初中化学特点及其知识体系,在高一新课教学之前,安排几课时,对初中的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梳理,使学生“温故而知新”。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难答题的知识,要重点解析,但呈现的角度和方向应尽可能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直接联系,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初中不少知识仍是高中学习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新课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做好衔接工作。总之,利用新课前的复习,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学生适应新环境、新要求,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2.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衔接教学的关键。

高一化学教师在新课教学中,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如开展师生共同研讨、自学提高讨论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主体性,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如采用模块教学、项目教学、分组教学等模式,恰当运用,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 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及时转变学习策略,各方面做好精心准备。其次要把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融会贯通,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等。高中化学教程设有“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编排和要求上侧重了趣味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最后要优化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养成预习习惯。预习主要是对知识的准备,就是学生要在教师讲解新课前,有计划地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做到对下一节课老师要讲的新课内容的初步了解,这样上课就有备而来,带着重点、难点听课,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4. 高中化学教学中注重渗透性衔接教学。

初高中教材体系在结构和编排上有差异。初中化学以物质分类为主干,各物质的横向联系较少,理论知识不系统,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还反应、化学反应速率等为主干,在教学中由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开始,重视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由知识“点”出发而发展形成一个知识“面”,并注重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因此,在化学高中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补充初中涉及不深而在高中常常出现的知识点等。按教学顺序,在每一章教学之前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如对高一化学中的重要内容———氧化还原反应,必须先复习初中化学反应类型,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总结氧—还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升降去分析氧—还反应的外在表象,进一步深入到氧—还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或偏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对于各种元素和原子团的常见化合价并不熟悉,应先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使学生对原子、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的实质、常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化合价

师爱不是雕塑,是激活

杨俊玲

(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淮安

在我国教育界,教育工作者往往不缺乏师爱的精神。但是,部分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仅仅靠时间的投入换取学生的进步,将学生当做作品雕塑,忽略了学生灵魂深处的动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激活学生思想,唤醒学生斗志,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就会更持久。

一、什么是师爱

“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等名言佳句一直启迪和警醒着教育工作者。师爱是艺术的化身,懂得师爱艺术的教师,在抛洒爱给所有不同的学生时,能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像春风化雨,不觉不晓,沁人心脾。懂得师爱艺术的教师,总是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满足不同学生对教师的需求;面对气质、性格、能力不同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方式的爱。

教师要用“爱”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并为实现这种价值而努力。因此师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二、什么是雕塑

雕塑是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学生不是实物,是一个拥有灵魂的个体,灵魂的升华需要内因的催化才能演绎出动人的旋律,内因的催化剂正是教育者的师爱,它能激励学生斗志,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怎样激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运用语言、体态、暗示、情感、需要目标、环境、竞争、成功等多种激励方式肯定学生。笔者就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

1. 实验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是实现新教材理念的重要途径。金属活动顺序表是初中学过的内容,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是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具体体现,如果仅局限在知识讲解,其目标就是浅显的。教师应鼓励探究,让学生自己实验,再设计实验装置验证产物、设计装置进行实验改进,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唤醒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案例一: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并证明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气。先让学生当场设计,老师巡视,收集典型的装置投影,由学生自己点评。先投影图一,顿时有学生提出缺点:钠易游动,不好固定,应该用金属皮包裹着,上面打孔。还有学生提出气体不易收集,建议采用图二,大家认为有道理,但是教师追问:“此装置固然好,如果没有导管,是否更简洁呢?”立即有学生举手,画出新装置,见图三。这样环环相扣,教师激励学生思维碰撞,相互挑战,学生学习化学热情很高。

图一图二图三

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有较深层次的认识。然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认识什么是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这样一个知识网的形成过程,既巩固了初中化学知识,又使学生对高中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完整的理解。

总之,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高中化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巩

接着,还有同学设计很多方案,并讲解操作过程,学生一致鼓掌。可见,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很有兴趣。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2. 变知识型课堂为问题型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方法

案例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4的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的知识学生在学习必修2后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进一步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和原电池的设计。这节课的知识点是新旧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贯穿课堂:问题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学生讨论,很快回忆起学过的知识。问题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教师可以投影几个有关原电池的装置,学生继续讨论,即可得出结论。问题3:怎样才能构成高效原电池呢?这个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由高一学过的普通原电池装置为基础,探究其存在的弊端:电池效率不高,电压不稳定等,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出设问:怎样改进就可以实现高效呢?很快,教师把学生思维推向高潮,师生合作,一气呵成,课堂的重难点便迎刃而解。问题4:如何设计原电池?这个问题是对一节课的总结,也是检验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有了基础知识的铺垫,一般能够解决设计原电池装置的能力问题,可是,设计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错,教师依旧不要急于解决,而是要把问题抛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一旦哪位学生解决了问题,不仅此学生很有成就感,而且在其他学生的心目中将产生强大的学习推动力量。这就是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知识;这就是激活,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3. 一题多变是使学生在复习课中保持兴趣的主要方式

复习课的意义在于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综合应用,特别是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满堂灌,学生会感到单调、呆板、无趣。如果教师结合知识点就将典型例题不断变化,举一反三,在正确与错误结论的对比下,学生易于保持思考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参与复习,自主复习。

案例三: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 H这一节是高中化学比较重要的内容,学生在练习的时候经常出错。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清楚原理之余再用具体题目进行分析,尤其要对相关题目进行变换,使学生易于掌握。

例如:已知HF的酸性比HCN的酸性强,现有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Na F和Na CN两种溶液,已知前者溶液中离子数目为n1,后者溶液中离子数目为n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n1=n2B.n1>n2C.n1

教师不要急于总结,在此基础上继续变化,变化如下:

已知AOH的碱性比BOH的碱性强,现有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ACl和BCl两种溶液,已知前者溶液中离子数目为n1,后者溶液中离子数目为n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固初中化学知识又是学好高一化学的必备条件,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做好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工作应该引起所有中学化学教师的足够重视,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和应用。

摘要:升入高一的新生普遍感到学习不适应,其原因与初高中教材体系有关、与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与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要让学生学好高中化学课程,就必须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教学,主要方法有:及时复习,帮助新生构建化学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采用渗透性教学方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关键词:课堂结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教学

参考文献

结构衔接 第2篇

篇章结构的衔接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衔接是一种谋篇意义,是非结构性成分和结构性成分体现的跨句际意义联系.本文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衔接分析对篇章主题的体现和对行文的通顺与连贯所起的.作用并分析了非结构衔接和结构衔接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作 者:王小凤 WANG Xiao-feng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4刊 名:上海翻译 PKU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年,卷(期):“”(4)分类号:H3关键词:篇章 衔接 翻译

结构衔接 第3篇

【关键词】中高职有效衔接 平法识读 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45-02

接收中等职业学生进行高等教育已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搭建起了立交桥,但中高职的衔接也存在着不少问题。2011年8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客观地指出了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衔接上存在的问题: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现行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没有考虑中职生源和普通高中生源的差异性,忽视了与中职教育的对接。而课程衔接是整个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中职学生在专业上并不是零基础,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上,更表现在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上。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上需要进行创新,摒弃纯粹的理论和简单的单项技能训练,进而应紧贴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设计“理实一体”的面向岗位的课程。

一、“平法”课程概述

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通常简称为“平法”。“平法”用于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表达始于2003年,“平法”的引入对我国传统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表示方法作了重大改革,它统一并简化了施工图表示方法,减轻了设计者的工作;但对施工人员识图能力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2003年至2009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共编制了12册平法图集。平法内容广泛,其内容涵盖了建筑的地上结构和地下基础的所有构件,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颁布使用,详见表1。

二、课程地位

识图能力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十项专业能力之一。我校目前所培养的“2+3”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占比例约为25%,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到施工单位从业,从事一线的施工技术、预算及管理等相关工作。他们是把“平法”表达的蓝图建造成实体建筑的实施者或管理者。识图能力是学生做到零距离上岗的一项重要职业技能,如何在高职阶段提高“2+3”学生的平法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是教学中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学时量、讲授内容及顺序

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课程按正常教学周历进行教学:15周×6学时/周=90学时。

课堂上围绕平法图集11G101-1 (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11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11G101-3(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3本图集进行讲解;配套资料为某实际工程蓝图一套(包括基础和地上结构)。

在教学内容顺序安排上,改变图集本身的顺序,遵循了两个原则,即先讲梁﹑板和楼梯,再讲柱和剪力墙,后讲基础;先讲规则,再讲构造,后讲钢筋分离案例。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顺序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

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课程具有实践性强、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等,方法采取以下几种。

(一)精讲平法图集

以平法图集为教材,以平法图集为中心。以学生理解图集,并最终能熟练应用为本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授课时要讲得精,讲得细。每一条规则和每一个构造都要精讲,并因地制宜的适当补充一些抗震基础知识(如抗震等级的确定原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和钢筋施工知识(如钢筋的配料,钢筋的代换原则)等。通过精讲,所有知识点都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系统的理解,这为全面学好这门课程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个过程,老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大,所涉及知识范围宽广,师生间互动较多,可考虑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抽筋案例

利用某实际工程蓝图作为辅助资料。从中选取用平法表达的梁、板、楼梯、柱、剪力墙独立基础和筏板基构件作为实例,抽取构件中每一根钢筋,依据平法图集确定出每根钢筋的形式,做出钢筋配料单。其中楼层框架梁、屋面框架梁、悬挑梁和非框架梁各一例;楼面板和楼梯各一例;框架柱(焊接连接)一例;剪力墙墙身、墙柱和墙梁各一例;独立基础和筏基主梁各一例。

这个过程,是利用第一阶段所学知识点解决具体工程实例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加工﹑组合﹑升华的一个过程。为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使学生充分思考每一个步骤和每一处细节,在案例应用中把知识点进一步梳理和巩固,这个过程可考虑采用板书并与学生互动的方式。

(三)基于真实项目,采用翻转课堂

“2+3”学生因在专业上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必须在高职阶段进一步提高,再上新台阶。为了使学生把握住课程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内容预先留些思考题,如利用蓝图中的某些构件作为题目,要求学生完成“钢筋分离”任务,课堂上结合预留的任务进行充分讨论,翻转课堂对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参与到学习小组的讨论,回答学生的问题,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为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集体讲座。经过课堂上的充分讨论,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熟练程度,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灵活和准确,达到了对专业知识的“消化”与“吸收”。由于讨论的问题都是基于真实项目,也使学生从知识的掌握跨越到了系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高级阶段,提高了学生面向岗位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

(四)课堂理实一体化,创造工程情境

平法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给学生提供一些身临工程情境的机会,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1.观摩结构模型

在校内实训基地,以我校某办公楼为参照,建设了一个一层半的框—剪结构(包括钢筋工程和模板工程),利用1个学时,通过现场观摩,学生可以接触各类结构构件。

2.参观构件节点

理实一体化教室中,制作了大量梁﹑柱﹑板及剪力墙等构件的节点,让学生对各类结构构件中钢筋的锚固、钢筋的连接、钢筋的截断等知识点有了更直接的接触,对一些抽象的难点加深了理解。

3.模拟图纸会审

在教室里通过模拟工地现场图纸会审的情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程将要结束时,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扮演设计方、施工方进行一次图纸会审。通过角色扮演,在加强了平法识读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图纸会审的目的、职责和程序,进一步提升了职业能力。

通过对广西建工集团下属的若干单位进行调查回访,用人单位反馈:运用本方法培养的“2+3”毕业生识图水平高、适应工作快、职业能力得到了加强。

【参考文献】

[1]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7)

结构衔接 第4篇

我国GDP总值赶超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家,第二产业产值接近GDP的50%,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我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大规模的低水平投资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为动力,自然资源投入、廉价的劳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低水平产业结构的发展造成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快速消耗、贫富差距等等,难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一旦自然资源耗尽,爆发环境灾难或者人口红利消失,必然造成经济发展停滞甚至灾难性后果,因此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寻求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型,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1)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主导产业;(2)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快速增长;(3)资本密集和高附加值行业比重上升,经济结构向资源节约、技术和知识密集的方向发展。根据配蒂-克拉克定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间的变化,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二是各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变化和高级化发展。产业内部的高级化主要是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通过与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和现代金融系统的融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实现效率的极大提高。

据艾瑞咨询即将发布的《2011年第二季度数据产品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家庭及办公网民总数增长至4亿余人。覆盖人数增长率也呈上升趋势。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网页搜索请求量规模首次突破700亿次,达到730.3亿次。2010年中国网上银行整体交易规模为549.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49.0%;至2014年,中国网上银行的交易规模有望突破2200万亿元。(1)从IT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新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一定地位,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新一轮的经济赶超过程中,高等教育在知识提供和传播、技术进步、人才培养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智力资源的提供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与高等教育改革有着密切关联。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一种经济领域变革,而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和机构。这两者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但知识成为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纽带。因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全面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第一,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方面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现在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上的创新能力和贡献已经被认可。产业结构转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知识,没有高等教育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大力推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就犹如无源之水。第二,从我国高教事业发展来看,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大量资源,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第三,我国经济要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我国经济转型与高等教育间内在依存关系,决定了高等教育是优先发展的基础产业,并通过知识与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

教学、科研是高等教育的两个最重要职能。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较高的培养质量,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博士生培养水平略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高校科研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某些方面已经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没有摆脱适应以工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经济结构,与现代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2.1 人才培养

现代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的竞争。为此,目前我国大学中最普遍的再现式、维持式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以知识技术创造和快速传播为特点的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现代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发现式、创新式的教育模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仍然存在几个弊端:(1)大学生教育激励评价不合理。考试制度仍然是高校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形式。教学中产生的“课堂—考试—评分”评价系统周期长,出现评价时学生对于怎么回答问题已经淡忘,或者还有其他考试要准备无暇思考错误所在,这些情况导致很难产生“评价—纠正”回馈,这样学生不清楚或者说无暇考虑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考试完毕就结束对该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学习常常停留在记忆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应用价值很少继续探寻。(2)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慢。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单一,基本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虽然体系完整但是缺少深入学习和研究,往往对于领先的知识和技术很少有接触机会。(3)创新创业教育薄弱。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仍然是政府主管的垂直型,形成了高校工作评价统一的标准。

2.2 科学研究

大学是我国科研能力组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基础科学水平,而基础科学水平又主要取决于大学的科研水平。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目前主要是面向国家的相关机构,纵向科研课题仍然占主导地位,而不是直接面向社会和企业,大学和企业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这就使高校科研往往是垂直型的“向上完成国家科研任务”,而不是“面向市场”。学校科研人员考虑更多的是科研的技术含量,并不怎么考虑市场前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科技含量很高,但市场很小的产品很难推广,但是有些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很需要的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开发。(3)大学的科研人员更趋向开发技术含量高的科研,但往往和市场需要脱节。

3 高等教育改革推动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

从我国产业结构变革对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要求来看,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面临着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我们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根据我国高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创新教育,我国的创新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应意识到我国现有的创新能力与世界上创新能力突出的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总结出两点建议:

3.1 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

放宽过程管理,重视目标管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及时间。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平台,如以创新竞赛、创业训练、社会实践为任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培养为重点,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自主创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满足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在以国家、社会与个人需求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前提下促进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促进个人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以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多元化是创新的源泉,在专业教育基础上鼓励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多元化,为社会提供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

3.2 高校科研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直接为社会服务

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学科综合体。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专家学者集中,国际交流频繁,智力资源集中,在我国的科技研究、知识创新体系中高校已成为中坚力量。我国高校许多基础科学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基础研究体系仍然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是国家基础研究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为国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但从未来知识经济要求来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建立新的知识创新体系。开展基础性研究时,要与国家需要和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在发展方向上要有长远目标,跟踪国际先进,突出特色针对关键课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坚持扬长避短、自主创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日益迫切,高校必须承担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任务。把人才培养与研产结合联系起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需要,直接为市场提供知识、信息和创新技术。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直接参与我国经济发展建设。

因此,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一方面大学要确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根本作用和使命是什么,并根据这个情况争取科研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端正自己一些传统的做法和认识,不能满足于只做学术,发表论文,而要和产业界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注释

1http://www.iresearch.cn/艾瑞研究

2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结构衔接 第5篇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篇章语言学

1. 理论背景

语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最典型的研究对象是超出单句长度的语段, 由前后相连的句子构成的段落, 如果在语言交际中表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我们便称之为篇章 (陈平, 1987) 。而语篇分析是个笼统概念, 具体包括功能语法分析 (functional grammatical analysis) 、修辞分析 (rhetoric analysis) 、文体分析 (stylistic analysis) 等, 通常被认为是“超出句子层面的语言分析”, 其研究重点为话语及其使用语境的关系 (McCarthy, 2002) 。因此, 我们可以说话语分析者研究更大层面上的语言单位, 他们研究各类书面语篇及口头语篇中语言的使用。

篇章语言学 (textlinguistics) 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研究语篇的各部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怎样, 又是如何组成有意义的整体。通过探讨衔接手段 (cohesion devices) 的运用可以解释语篇连贯现象 (coherence) 。本文通过对Headaches一文具体衔接手段的运用来分析其连贯性。通过分析, 我们将会看到衔接和连贯可以帮助读者对所读语篇形成更系统的理解, 同时向读者展示了作者的意义连贯、结构完整的语篇, 进而有助于读者把语篇作为连贯的整体进行解码分析。

2. 选文介绍

本文语料源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预备一级, 其适用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及英语基础又欠扎实的学生。读写教程预备一级的每篇课文限制在500词左右, 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实用技能 (郑树堂, 2006) 。本文选文Headaches属于说明文体, 整篇文章中包含大量专业术语的解释与说明。文中对不同术语的解释大多采用下定义的方法, 因此文中含有大篇幅的描述性语言。作者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难懂的术语, 这使得文章更贴近于读者的生活, 而不是撇开读者的纯粹解说词。本文将从三个层面研究作者使用的衔接机制:词汇层、语法层及语篇层。这样的语篇分析不仅能向读者展示一个简单的语篇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而且能更好地说明语篇的连贯是如何实现的。

3. 衔接和连贯

从衔接角度来解释连贯的观点是韩礼德 (Halliday) 和哈森 (Hasan) 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每一语篇都有其构成要素或内在组织, 任何形式的书面语篇或口头语篇都必须结构衔接、内容连贯。衔接和连贯均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纯理功能 (metafunction) 的内容, 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篇章是一组为了表达某一主题而连接起来的句子, 所以篇章是连贯的。作者或说话人往往依赖一些语言手段来建立篇章的局部连贯, 这就是所谓的衔接机制 (cohesion devices) 。读者或是听者根据这些机制就能建立一定的局部连贯 (董燕萍, 2005) 。

衔接是指书面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口头语篇中话轮与话轮之间语意的表层标记。衔接是个语义概念, 存在于语篇的内部, 能使全文成为完整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衔接部分是通过语法, 部分是通过词汇来实现的,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法衔接 (grammatical cohesion) 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在功能上没有太大的异同, 一般语篇的大意是通过语法层面传递给读者的, 而具体语义则是通过词汇层面实现的, 因此所谓的差异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而连贯则是指一篇文章如何利用衔接手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组织起来。因此, 连贯是种心理现象, 存在于发话人的头脑中, 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有人认为, 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而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 而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手段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 (Thompson, 2000) 。

4. 衔接手段在选文中的体现

4.1 语法衔接

无论书面语篇还是口头语篇都会注重其小句与小句之间或话语与话语之间的语法联系, 按照需要, 语法衔接广义上可分为:照应 (reference) 、省略 (ellipsis) 、替代 (substitution) 、连接 (conjunction) (McCarthy, 2002) 。另外, 我们还有时间关联成分 (time relator) , 地点关联成分 (place relator) , 时 (tense) 和体 (aspect) 等。以下部分我们主要分析最基本的三大语法衔接手段, 即:照应、省略、连接。

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关系。主要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内指、外指、回指等。Halliday和Hasen从语篇和功能的角度研究照应词, 他们强调照应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 (高原, 2003) 。由于本文语料简单, 语言不可能面面俱到, 以下例句均出自选文Headaches, 且只罗列出前面提到的部分例证。

1.A little man is inside your head, pounding your brain with a piece of iron.

2.Your head feel s as if it is full of steam and is going to burst.

3.You have a headache, and you think it will never go away.

4.Cluster headaches, which also start in the arteries, are called cluster headaches because they come in clusters or groups for 2 or 3 months.

5. The doctor has to look at all these parts of the patient’s life.

整篇文章中出现了多个跟照应相关的例句, 且大部分例子中所用的是回指, 如例1、2、3、4。人称代词均指句子前一部分中出现的相应名词:例句1、2中, 人称代词‘him’和‘it’分别指前面所提到的‘a little man’和‘your head’。句3中的‘it’指前文中的‘headache’, 其它几个句子也大致相同。而句5中的照应则为内指。‘these’指前句中出现的‘home, work, school’。一个指称表达和另一个指称表达在同一语篇中所指一致, 语篇通过这样的指示词来实现衔接, 从而产生了连贯的语篇。作者通过这些代词的使用使得语篇在语义层面上更连贯, 而不是孤立的句子的简单组合。

省略也称零替代, 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重点信息或实现语篇连贯而对句中某些成分的省略。省略依赖于听者或读者通过语境有效获取省略信息的能力。

6. Each kind begins in a different place and needs a different treatment.

7. Theperson can’t see clearly, and may throw up from the pain.

句6为典型的名词性省略, 省略部分可还原为‘Each kind of headache’, 作者采用这样的手段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 而且使整个语篇看起来更连贯。例7中省略了句子的谓语部分, 而这一谓语成成分又恰好在前一句子中充当主语, 这样的省略有效地把两个句子连接起来, 使得两句在语义上更加连贯。

连接成分是反映句子之间系统关系的有效形式, 常用的有四种连接成分:叠加性连接、转着性连接、因果性转折、时间性转折。而本文中使用的连接成分较少。

8. Beside him, a man beats a rock with a wooden spoon.

9. Then there are no more for several months or even years.

例8中的‘besides’属于叠加性连接, 旨在对前一部分的信息量做以补充。例9中出现了一个时间转折语‘then’, 很好地阐明了头疼症状的时间跨度。

4.2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通过句子中某些词语的使用把句子与句子连接起来的一种手段, 相关或相联系的词会出现在同一语篇中。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和搭配两种, 其具体分为重复、同义词、上下意词、部分-整体关系等等。选文中, 就使用了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意关系这样的词汇衔接手段。

1 0. Beside him, a man beats a rock with a wooden spoon.

1 1. Some of these headaches start with achange in sight which warns that a headache is coming.

1 2. Theheadache occurs on only one side of the head.

1 3. How do doctors treat headaches?

1 4. Medicine can help, but here are also other ways to treat headaches.

文中出现了名词和动词同义词。所谓的同义词都是依赖语境的, 但它们总是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同 (胡壮麟, 2002) 。句1中出现了一组同义词:head-brain, 句1和句10之间又出现了同义词:pound-beat。通常写作中会尽量避免重复现象, 因此同义词的使用会使文章的语言显得更加丰富, 使得对头疼这一症状的描述更加细致、突出。例11和例12中, 不同的词汇 (start, is coming, occur) 用来表述头疼这一症状的出现。例13、14中的treat与help交替使用, 在文中表达着同样的意思。为了使整个语篇更自然、流畅, 作者没有一味地使用‘headache’。

重复是贯穿于整个语篇的词汇及短语的反复使用。选文重复词汇中有两个高频词, 即‘head’和‘headache’来突显主题——Headaches。全篇连贯的基本定义是:篇章中的所有句子都和某一主题有关, 但篇章的实际结构要比这复杂得多 (董燕萍, 2005) 。除此之外, 该语篇中还有一处特别的重复现象。

1 5. A person workstoo hard, is nervous about something, or has problems at work, at school, or at home.此处的节奏美, 使得整个语篇更流畅、连贯美更是跃然纸上。

总结

语篇作为一个语义单位有很强的整体性, 而衔接手段在构成一个完整语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衔接手段的运用使整个语篇从句与句之间的连贯逐渐上升到篇章层面的连贯, 因此衔接已成为众多作者建构连贯语篇的一种有力手段。本文试图用衔接这一语言学理论分析语料Headaches的连贯性, 重点分析了两个层面上的衔接:语法层面和词汇层面。语篇中具体衔接手段的使用往往取决于作者和读者所共处的认知环境。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篇章语言学给作者构建语篇及读者理解语篇提供了理论依据, 使得文章的连贯美油然而生, 此类分析也将给教学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陈平.1987, 话语分析说略.《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2].董燕萍.2005.《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7.

[3].高原.2003.《照应词的认知分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

[4].胡壮麟.2002.《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9.

[5].McCarthy, M.2002.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6].Thompson, G.2000.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结构衔接 第6篇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一致

中职和高职虽然都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进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但是, 在两者人才培养方案中, 最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完全不一样的。中职所定位的一般技术人才与高职所定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完全不同, 其培养方案涉及文化、专业、技能等诸多方面。

2. 教学内容重复

由于前面所说的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从而造成教学内容、课程规划的重复等问题。虽然中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关注方面问题, 但很多时候还是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致使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 实训项目重复训练, 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中高职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思路

1. 中高职合作制定专业课程, 避免专业理论课程的重复设置

要避免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课程重复设置的情况出现, 必须是中职学校与当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一起制订合理的、系统性的专业课程体系。要使得中职和高职“3+4”分段专业课程衔接工作顺利进行, 就必须要明确中高职教材的专业内容的连续性、一贯性。要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 将中职和高职共性的专业特点和要求进行有效整合, 制定出具有统一性、整体性、连贯性的专业课程标准, 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真正做到中高职的有效、合理、科学衔接。这必须以全局的角度来统筹构建整个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应该由浅入深地设置,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整个教学效果。如可以将中职的“3”中的电子基础知识与高职“4”中的较难知识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 专业技能考证的统一规划

中高职院校在注重专业理论课程目标的衔接的情况之下, 同时还要以专业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将专业技能的训练进行合理的配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可以将理论知识相对简单的“无线电装配与调试”“维修电工”放在“3”的中职阶段, 而在“4”的高职阶段, 可以直接根据学生所选的专业发展方向, 进行相关技师的技能考证。这样避免了重复训练, 也为后面“4”阶段的其他技能实训, 留下了更多的训练时间。

3. 师资的合理配置, 有效整合

中职学校的特点, 本身就限制了其专业教师对其专业方向的把握。而高职专业教师有更加丰富的教科研资源和更多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其两者构建的不同平台, 往往使两类学校在贴近市场, 接轨企业, 专业发展方向的把握上相差较大。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充分考虑了两类学校师资的实际情况, 在前“3”的中职阶段, 开设了实训较强的“维修电工”课程, 对于实训相对较弱的“单片机”课程, 放到了后“4”的高职 阶段开设。在“3+4”中高职衔接这一模式下, 扬长避短。同时, 在这一模式下, 中职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 与高职教师交流、学习, 到高职院校进行短期的专业学习, 提高其专业水平。在近几年的技能大赛中, 甚至于将“3”中职阶段的技能水平较高的小部分同学, 送到高职院校, 提高技能训练,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 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更为紧密的合作, 更趋合理地确定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电子技术“3+4”的设立, 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 更加清楚认识自己“知识+技能”所要达到的层次和要求, 更早地让学生进入高级技术人才的职业角色, 使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职业性”特点更加明显。

结构衔接 第7篇

不仅课程设置的间断使初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跨度加大, 而且, 初高中教材版本的不统一、不配套也会使学生对生物科学的认知无法达到螺旋式上升。这样, 虽然在新课标中初高中生物课程主题基本一致, 但由于初高中教材所用版本不同, 教学内容差别较大, 学生知识体系也会存在断层。

一、初中生物教学应做好第一衔接

课程学习的断层, 需要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处理和衔接。很多初中教师认为衔接工作只是高中教师的事, 与初中教学无关, 笔者认为不然。初中与高中的生物教学内容存在内在的联系, 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是从初中开始培养的。生物教师恰恰应在学生的初中阶段做好课程教学的第一衔接。如果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能主动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衔接, 那么, 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还是对于实现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 都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学生间断两年的生物课程学习, 初中教师如何做好课程衔接的第一步工作?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实践, 笔者认为, 只有坚持以构建生物核心概念为目标, 以反映生物科学主题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 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核心概念, 并将生物科学的概念和思想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 在高层次上实现课程学习的连续与过渡。

二、构建生物核心概念, 有效实现课程衔接与过渡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 包含了概念、原理、规律等, 是生物学的学科骨架。这样的概念能反映生物学科的本质, 统摄学科的一般概念, 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围绕核心概念的各种学习活动和训练, 不仅能帮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的思想主线, 还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 整合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初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们都能够坚持以建构核心概念为目标, 那么, 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会不断得到强化, 生物核心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而核心概念一旦建构成型学生则很难遗忘, 这对解决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新课程标准, 在初高中全学段范围内分析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是确定核心概念的纲领性文件, 是支撑生物科学主题不可或缺的教学元素, 也是确定核心概念、教学目标、教学衔接点的依据。为此, 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先通读初高中课程标准, 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核心概念, 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点, 并根据学情需要确定具体适当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核心概念作适度拓展, 使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够以核心概念为联结点形成有机的整体。初中教师还应参加高中课程研究培训, 及时了解高中学段课程改革的进展。如有条件, 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初高中大循环的教学工作, 加强对衔接问题更深刻的认识。

以“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 (北京版初中生物第四册第十六章第一节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 的教学设计来说, 教师应把“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放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教学内容中去分析。

在初中教学内容中, 有关“生态系统”的内容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学习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等内容。可以看出, “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等重点内容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三个模块 (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 中, 有关“生态系统”的教学内容与“稳态与环境”模块密切相关。高中课程必修部分选择的都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构建“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 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对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深刻的印象, 也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产生很大帮助。从近处说, 这为接下来的两课时深化“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起到了“修桥铺路”的作用;从远处看, 这为高中学段继续学习“稳态与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的教学设计始终以稳态与环境科学主题为指引, 以理解、掌握和应用“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为目标, 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2. 根据学情确定和调整教学目标

要顺利地达到构建核心概念的目的,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情确定和调整具体的教学目标。笔者利用四个平行班的教学, 根据课堂反馈反复分析, 反复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 使教学目标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

从笔者所教学生的基础看, 学生在学前已具备了诸如环境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知识储备, 能够对简单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作出一般的观察、分析和信息处理。因为这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积极性很高, 但学生在对生物学专有名词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 如不易接受营养级、初次级消费者、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与生物学概念的区别等。特别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等学科观点, 有较大的难度。对此, 笔者选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探索上下功夫, 制订和完成较高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举例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图解生态系统各种组分之间相互关系;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 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内物质流动和能量传递的渠道。

(2)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制作生态瓶的过程,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增进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强化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和方法

在教学中, 笔者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客观事实归纳出一般的认知性概念, 如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 再构建核心概念——“生态系统”, 为将来建构“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核心概念——“稳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为认识生命系统的环境、调节与“稳态”找到一个宏观的视角。 (见图)

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 运用“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比较与归纳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组织学生在兴趣中逐步深入教材的内容, 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4. 根据教学流程细化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

播放音乐视频集锦, 内容是北京市昌平区几处学生熟悉的生态园:北京绿色农业生态园, 盛世源生态园, 百辰生态园, 浩华绿色生态园, 英达生态园, 红栌生态园。可提问:这些场所为什么叫生态园?你根据什么认为生态园就是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成分

向学生展示生态瓶, 这是同学们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到的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 (1) 生态瓶内有哪些成分? (2) 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评价。

以上同学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现在再来看看生态园在成分上与生态瓶有什么异同点?学生识图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总结生态园与生态瓶在组成相同点。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和关系如何?指导学生观看视频: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各个生物因素的功能与地位: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 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生物之间的营养供应关系,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食物链, 利用实物投影进行讲评。向学生阐述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以及营养级的判断。判断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激发学生兴趣, 调节课堂气氛。

实际上,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食物链并不是单独孤立的, 而是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复杂的营养关系, 形成食物网。

游戏:食物网中的生物角色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网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请学生分析:在生态系统中, 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会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包括分析种群变化) 。

(4) 生态系统的结构

讨论:你对“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如何理解?你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是统一的整体”怎样理解?

课堂反馈:请学生用5分钟时间在练习本上总结生态系统的结构。

(5) 阅读思考

资料:内蒙古沙漠禁牧10年又见风吹草低。10年前, 内蒙古正蓝旗的4万亩草原, 因为过度放牧, 变成沙漠。10年间, 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开始治沙试验, “无为而治”, 禁止放牧, 让沙地自行修复。10年后, 草原上重现草色, 到夏季, 牧草的平均高度预期会超过1米, 最高的能达到1.8米。

思考:人类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结构衔接】相关文章:

衔接复习06-04

物理衔接06-07

单位衔接06-09

本科衔接06-13

专业衔接06-17

系统衔接06-19

司法衔接06-30

衔接探讨06-30

生物衔接07-02

数学衔接08-01

上一篇:路面养护技术下一篇:初中语文散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