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型人才范文

2024-07-26

应急型人才范文(精选5篇)

应急型人才 第1篇

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学院担负着培养合格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 其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公共卫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要能熟练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突然发生。但从目前公共卫生教学情况来看,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呆板、教学思路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比较突出, 如何贴近实战进行教学, 已成为广大公共卫生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综合实战演练是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现场处置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公共卫生综合实战演练

公共卫生综合实战演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公共卫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 打破传统的教室内理论、实验的教学方式, 假设一个或相关联的几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暴发, 核、化学物质泄漏或生物恐怖袭击等事件) 发生, 以实战中可能的时空条件为背景, 以救治假想受害对象为目标, 让学生在模拟实战环境下直接介入公共卫生发生现场并参与行动, 是具有一定针对性和现实应用的技战术合成训练方法, 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现场应急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2 公共卫生教学开展综合实战演练的必要性

近年来, 公共卫生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 为卫生部门输送了大批公共卫生专门人才。但“SARS”危机给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敲响了警钟, 我国公共卫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强调课堂理论教学, 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总量不足, 造成实验课时相对不够, 同时, 由于扩招造成经费缺乏, 实验场地、实验器材的不足也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差。另外所开设的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 缺乏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

缺乏现场实战经验, 零散的知识无法系统运用。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需要现场的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现行的公共卫生教学基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没有见过真实的现场, 虽然在各门课程学习过程中, 通过各种实验课的练习, 对有关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在实战中具体如何运用, 心里没有谱。普遍表现为应急能力差、现场调查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不足、社会适应和沟通能力不够等, 没有现场指挥和处置能力。

各学科之间沟通不足。学生未实习前所学知识都是零散的、不系统, 对各门课程的理解比较片面。老师授课也只管自己所教科目, 对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很少问津, 学生很难学到系统的知识。

因此, 学生通过各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 在实习之前, 进行一次综合模拟演练非常有必要, 可以系统回顾在学校所学的知识, 连点成线, 线面结合, 通过综合实战演练, 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应变及综合能力等。

3 公共卫生综合实战演练教学内容和程序的设定

借鉴我校在军队建制时的军事医学综合演练经验, 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 开展立足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综合实战演练是一种最接近实战的现场实践教学方法。时间安排在毕业生实习前, 约两周时间, 每周安排一个个案。由学校教务处和公卫学院组织协调, 各单位密切配合, 开展核、化、生危害环境下的综合实战演练。下面以生物恐怖袭击为演练设定介绍公共卫生综合实战演练的实施。

明确演练目的:模拟实战方式, 开展生物毒剂布撒、侦察、检测和洗消及人员的现场和后送救治, 将高新技术引入生物毒剂快速检测, 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真正掌握生物毒剂的“侦、检、消、防、治”技术要领和技术规范, 熟悉救援组织指挥流程, 培养学生指挥协调、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

确定演练内容:包括生物毒剂气溶胶布撒;可疑生物毒剂侦察和污染区的确定;可疑生物毒剂快速检测与鉴别;生物毒剂污染区消毒及侦检人员洗消;现场人群检疫及疏散;受染人群现场应急治疗、隔离和医疗后送程序。

制定演练程序:根据“侦、检、消、防、治”生物恐怖袭击应急救援的原则, 制定切实可行的演练程序。应急救援队演练设指挥组、模拟组、警戒组、防疫组、侦检组、消杀灭组、抢救组、伤员分类后送组;按照疫情呼救、疫区封锁、人群检疫、现场急救与后送、快速侦检、消除污染源、确认检验、消毒杀虫灭鼠、解除封锁的顺序演练[2,3]。

4 公共卫生模拟实战综合演练教学的组织实施

实战演练一般应以“讲、练、演、评”顺序组织教学。

4.1 理论讲授

组织观看“生物恐怖应急救援演练”教学视频, 使学生对整个生物恐怖应急救援演练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然后配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讲解回顾, 内容主要包括生物毒剂侦、检、消和防护的有关知识、防护服的穿戴、应急救援队编组、人员编成以及工作程序和方法。

4.2 单项技术操练

在对生物恐怖袭击背景下的医学救援工作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后, 就着手准备预演。根据演练计划, 在教师的指挥和示范下, 学员按生物恐怖袭击背景下的要求, 练习相应侦察、采样、检测、消杀等专业技能, 并按演习扮演的角色, 熟悉演练程序和组织指挥方法。各相关组室的学生根据“伤员”伤情、伤势的分析判断, 在教师的指导下, 正确进行医疗急救处理或后送工作。在此阶段, 教师要放手不放眼, 密切观察学生的组织实施,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 并给予纠正。

4.3 综合实战演练

正式演练时, 根据假设情况, 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生物恐怖袭击背景下的医学救援、救治和转移工作。教师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起指导参谋作用, 注意培养学生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置、解决问题的能力。

疫情呼救。由模拟组完成, 设想在某市某区一栋商厦发现施放罐和白色粉末, 随后该大楼内发现多名不明发热患者, 为便于演练, 利用学校某栋教学楼作为模拟事件发生地, 用烟雾模拟恐怖分子施放的生物毒剂气溶胶, 用黄旗标示施放罐的发现地点。商厦管理员发现情况后向指挥组呼救报告。应急救援队接到指挥组的救援命令后, 紧急出动, 实施救援。

疫区封锁。由警戒组、防疫组完成。到达现场后, 警戒组用彩色路障标示污染区, 对出入口实施警戒, 防止人员自由进出;防疫组用喷雾器对人员出入线路进行消毒, 开设安全通道, 并用蓝色旗帜标示。

人群检疫。由防疫组完成。防疫人员从安全通道进入该商厦, 对群众进行检疫, 包括测量体温、采集口腔黏膜样品, 指导群众进行现场防护, 将大楼内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域, 在商厦出口处, 利用防疫车或喷雾器对群众进行消毒。

现场急救。由抢救组和分类后送组完成。抢救队员着生物防护服把伤亡人员送到分类组, 由分类队员按伤势轻重、受伤类型及估计的疗效进行初步分类, 在死亡、重伤、中度伤和轻伤者的手臂上围一黑色、红色、黄色和绿色纱布标志;由后送队员按照手臂纱布颜色把伤员送到现场急救站急救治疗或转往最近的医院或其他合适的医院[4]。

侦察检测。包括侦察采样和检测, 由侦检组完成。侦检人员着生物防护服从安全通道进入商厦, 测定风向、风速, 了解商厦大楼内的异常情况, 标示污染源位置, 采集灰尘、空气、水、食物、媒介生物等样品, 并在现场进行快速检测, 得出初步检测结果。要求出入污染区的侦检人员和设备必须在出口处进行消毒处理。

消除污染源、确认检验。由消杀灭组和侦检组完成。首先, 消杀灭组用高压喷枪喷出高效消毒剂对白色粉末、发烟罐进行消毒处理, 其次检验组再将污染物装入封闭盒内, 少部分送到实验室内进行确认检验, 其余部分焚烧和深埋。最后进行确认检验, 一般采用细菌培养、形态学鉴定、生化反应、动物接种、基因检测等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相结合, 以达到准确高效。此步骤最终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 要求参演人员必须掌握实验室检验技能。

消毒、杀虫、灭鼠。由消杀灭组完成。首先, 消杀灭组人员着生物防护服, 用喷雾器对商厦内所有物品先进行全面、细致的消毒处理;其次, 利用喷烟喷雾机对地表物体和空气进行终末消毒;最后, 利用防疫车上的超低容量喷雾器和高压喷枪对建筑物墙体、屋顶和外部环境进行消毒。

解除封锁。进行消毒处理后, 为确保安全, 侦检组还要二次采样并检验, 确认达到生物安全标准, 并组织人员和设备自消后, 方可解除疫区封锁。

4.4 演练结束后讲评

演练教学结束后, 通过录像回放, 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演练中的“表现”, 组织学生讨论, 在讨论基础上, 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升华, 使学生通过综合演练掌握技能, 找出失误和不足, 促使其在今后的训练中改进。

在毕业实习前进行这样一次综合实战演练能够很好地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战训练、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机结合, 通过综合实战演练, 学生能够在相对真实的现场环境下, 从接到预警警报开始, 按照实战部门的实际操作程序进行实施, 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了解应急处理的基本程序, 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 以便于今后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补课。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与现场处置技术。同时通过观察学生在综合模拟演练中的表现, 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检验和评估,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育方式,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万成松, 郑莉, 卫秦芝, 等.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8) :683-691.

[2]魏承毓.生物恐怖的出现与应对措施[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3 (1) :13, 128.

[3]党荣理, 徐海山, 王天祥, 等.生物恐怖袭击应急救援演练的程序设计[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5 (2) :57-58.

应急型人才 第2篇

一、院校信息化应急培训存在的问题

( 一) 院校信息应急培训的认识不一 ,存在惯性意识

院校信息应急培训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效益显现慢,军队职能部门和人员对信息应急培训工作的认识需要经过观望、参与、支持到迫切需要的提高过程。对于信息应急培训工作认识还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院校信息应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没有完全从微观管理的范畴中挣脱出来;其所拥有的院校信息化应急培训管理权力仍然过于集中,自然院校也就难以充分彰显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于创新院校应急培养模式。

( 二) 院校信息应急培训思想观念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不相适应,整体规划缺乏

院校信息应急培训缺乏整体发展战略、系统规划和对信息应急培训的有效整合,信息应急培训共享程度低。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成体系开展建设,各自为政、自主建设,导致信息应急培训重复建设、共享困难,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传统作战理念和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信息应急培训“信息为主、体系取胜”的观念尚未完全确立,认为信息应急培训能力建设是主管部门的责任,自身建设就可以了,主动作为的思想意识缺乏。院校信息应急培训机制仍未充分发挥其本应具有的作用,自我发展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未感受到信息时代带来的压力、动力和活力。

( 三) 信息应急培训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院校信息应急训练始终不能摆脱专业的束缚,缺乏与其他院校开展相应训练的有效举措。获取信息应急的渠道不够成熟,信息应急保障效率不尽人意;基于信息应急体系的网络训练和实战化对抗训练没有展开,信息化应急训练器材和模拟仿真训练设备还比较缺乏,缺乏信息应急挖掘能力,深层次的信息应急得不到充分发挥,决策支持能力、智能化、个性化信息应急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化应急环境建设滞后,网络训练手段集成化程度低,功能相对单一,不具备开展基于信息化应急体系下联合处置演练的功能。制约了信息化应急人才能力的形成,以知识为主导的知识服务模式尚未建立,在充分挖掘信息应急需求、帮助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决策或直接解决问题方面有待增强。

( 四) 培训经费不足造成学员动手能力大幅下降 、教员的培训水平不适应信息化的需要

由于院校信息应急培训经费不足,投入到培训方面的经费增加不多或没有增加,导致了培训经费的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了实践培训环节的质量。信息应急学员培训的操作性实验改为演示性实验。教师中不少人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在培训方法及培训艺术、培训经验方面比较欠缺,其培训质量不太尽如人意、达不到学员的期望值。不合理的师生比给教员带来了过重的课时负担,过重的课时负担影响了教员的培训水平,导致了院校培训质量的滑坡。

二、信息化应急人才的定位

信息化应急人才和平时期是“处突、维稳”的生力军,战时是赢得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力量。打信息化战争离不开信息化武器装备,而每件信息化武器装备都是时代科技进步的结晶,操控这些“复杂的巨系统”本身就需要高素质的信息化应急人才人。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但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无数的节点联线成网聚合而成,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体系应急威力,需要每个节点将功能发挥到极致。更加强调基于信息系统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实时力、精准力、创新力、转化力、强体力”的时代特征。

( 一) 实时力

信息应急是关系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应急不单纯是一个军事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和军事斗争成败的重大战略性课题。信息化应急人才完成信息化任务时,在信息感知、人才反应、能量释放等方面,将实现同步、灵敏和快速。一要信息感知同步。信息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这样一种信息化的能量。信息时代等各类传感系统充斥“五维”环境,各方面的情况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一发生就可能被察觉。任何一个信息单元,在信息体系内都像细胞一样随时接受着“全身”各个“器官”猎取的各种信息。二要信息化应急人才反应灵敏。 各种信息应急力量不仅自身反应能力增强,而且借助信息系统组合成一个功能健全的庞大有机体,对任何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异常情况”都能立即做出回应。 这些回应 ,有的是依据“大脑”的指令实施的,有的则是“肢体”、“本能”的反应。因此,敌动我动甚至我动在先,将成为信息化应急行动的“常态”。三要能量释放快速。信息技术与信息体系平台和装备的高度融合,一方面使装备的物理效能得到充分挖掘,另一方面信息化应急人才能量的聚合与释放也变得更加快速和可控。对不同突发事变,能够分别在最需要的时刻予以最恰好力度的打击,需要与可能在时间上实现最佳配合。

( 二) 精准力

集中表现为信息应急人才处理精准、机动精准、打击精准、保障精准。从信息化应急人才看,由于信息化应急高度透明,信息化应急人才分析判断情况的依据更加充分,结论更加准确;借助信息化手段,方案拟制更加快速,方案评估更加科学,指挥决策失误更少;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信息化应急人才对突发事件时间、空间、目标、效果的控制更加细致,反应的精准度更高。从机动看,无论兵力还是火力,机动的时机更加恰当,机动的目的更加明确,机动的过程可控性更强,机动在时空上表现得更加精准。从打击看,弹药将普及制导化,同时大量新概念武器应用战场,打击不仅命中率更高,而且打击部位可控;摧毁不仅更有把握,而且毁伤度可控;对不同的目标实施攻击可使用不同的手段、采用不同的毁伤机理、破坏其不同的物理性能。从保障看,供需信息交流顺畅,物资器材供应在时间上更加及时、在地点上更加准确、在种类和数量上齐全适度;信息系统的技术监测告警手段更加先进,维修作业自动化程度更高,虽然战损率可能增大但战场再生率大幅提高。

( 三) 创新力

未来信息化作战,面对面的厮杀将越来越罕见,在遥远的接触距离之外发起攻击,是未来信息化应急行动的重要特点。创新能力,信息化应急人才突出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开拓创新的意志和激情。要有独立的、勇于超越常规、富于批判性和多维度想象的思维方式,勇于冲破旧习惯的阻力,积极创新信息化应急的方法途径,不断实现理论、战法和指挥方式的创新,提高部队建设和作战指挥的效益。这是信息化应急人才的崇高思想境界和时代精神。在探索信息化应急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不甘落后,不甘平庸,敢于领风气之先、标思想之新、立观点之异。不把自己局限于已有的信息理论空间作常规性的“埋头开垦”,而是向往发现前人目光所不及的全新“战场”,以高于常人的智慧和眼光,抢占信息化应急研究新的学术“高地”。信息化应急人才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预见能力,善于透过信息时代的表象,综合运用各种认识能力,全面考虑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因素,认清复杂的本质并预见把握其可能发展,从未来信息化需要出发思考信息变革,使新知识、新信息第一时间进入工作,指导实践。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信息化应急人才要能够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形势,并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地有效应对这种形势。具备了这种创新能力,就可以为解决意外出现或棘手的信息应急问题寻求答案。

( 四) 转化力

转化能力,这是信息化应急人才的运动“关节”,是一种把信息应急理论的创新成果转变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实际价值的能力。信息化应急人才的理论转化能力突出,关注世界主要国家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变化,重视把信息化应急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向提高信息应急人才和领率机关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准确性转化;关注主要信息方向面临的突发事变、战争威胁、重视把信息应急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向军事斗争准备的实践前沿转化。

( 五) 强体力

强壮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信息化应急人才应有的素质。没有良好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就难以胜任工作,信息化应急人才的特点,要求其必须始终保持身心最佳状态。在信息社会,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组织协调;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取胜,就要不断创新。因此,信息应急人才要有全球的视野、开放的观念、国际的眼光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能站在全球角度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把握时代趋势并积极应变,能够抓住发展时机、重视时间价值,能够创造最佳成果。

三、提出对策

( 一) 院校应急培训教育应高度重视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院校应急培养规划中,应把加快信息化应急人才培养工作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信息化应急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到院校重大科技发展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加大对信息化应急人才发展的投资强度,形成院校、地方、企业多方培养的新格局。

( 二) 创新信息应急培养训练模式

围绕生成和提高信息化应急人才能力,立足社会发展实际,考虑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以信息应急任务为牵引,以提高院校信息化应急训练内容为主线,充实提高信息化应急人才信息素养,构建信息化应急训练内容体系。遵循战斗力生成的特点和规律,把信息化应急训练置于联合训练和体系作战大背景下,创新信息应急培养的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体现未来信息化应急特点,提高训练的水平。

( 三) 借鉴先进经验

院校应急培训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信息化应急理论特别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成功经验,采取自主研制开发与合作研制开发相结合的办法,加快信息应急的新技术的开发,尽快使信息应急技术赶上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利用信息化应急建设的成功经验,为社会快速培养出一批信息化应急人才。

( 四) 加大院校教师的培训力度 ,充分师资资源

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培训,也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员,所以师资培养应成为院校提高培训质量的核心内容,努力缓解院校因集中进人而造成的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信息化应急的重要保证,培养一支精通业务、适应信息化应急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信息化应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制定教师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资,明确各类岗位员素质标准,健全培养体系,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采取有效措施,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信息化应急能力。

( 五) 大力培养创新型信息化应急人才

应急型人才 第3篇

实战演练教学法与情景模拟教学法类似, 是一种将真实情景与学生的学习进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借鉴军事演练的思想, 仿真实战情景, 使学生身临其境, 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真实的情景之中, 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其现场应急能力。

1 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教学法的定义

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教学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公共卫生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设定一个或相关联的几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如传染病暴发;核、化学物质泄漏或生物恐怖袭击等) , 以可能的时空条件为背景, 以救治假想受害对象为目标, 让学生在模拟实战环境下直接介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现场并参与行动的一种具有一定针对性和现实应用性的实战技术合成训练方法, 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现场应急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

2 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2.1 设定事件情景, 拟制演练文书

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 围绕在课堂、实验室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结合当前社会频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定演练的题目、目的、内容、方式;根据“侦、检、消、防、治”的应急综合原则, 按照疫情呼救、疫区封锁、人群检疫、快速侦检、抢救、现场分级救治与后送、消除污染源、解除封锁的顺序进行演练;研究并确定战术, 拟制演练文书;研究并审定演练计划。

2.2 熟悉演练方案, 讲授知识点

组织学生观看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教学视频, 使学生对整个应急演练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然后配合多媒体进行讲解, 内容主要包括“侦、检、消、防、治”的有关知识、防护服的穿戴、应急综合队编组、人员编成以及其他相关工作程序和方法。

2.3 学生扮演角色, 教师指挥演练

根据设定的事件情景, 演练设指挥组、警戒组、侦检组、洗消组、现场抢救组、伤员分类组、现场救治组、伤员后送组等。学生按照演练计划, 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教师的指挥下, 学生根据预先设定, 按其所扮演的角色, 练习相应的采样、检测等专业技能, 熟悉演练程序和组织方法, 正确进行现场处置。

2.4 教师讲评总结, 促进学生提高

实战演练教学结束后, 通过录像回放, 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演练中的表现,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升华, 使学生通过演练掌握技能, 找出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之处, 以便在今后的训练中改进。

3 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教学法对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作用

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学院担负着培养合格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 其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公共卫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要能熟练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突然发生。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是一种最接近实战、行之有效的现场实践教学方法[2]。

3.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教学通过情景模拟来再现现实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眼观、耳闻、躬身行”和“躬身学”的机会, 使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仅仅学习书本和理论知识, 不再是课堂上教师讲授而学生单纯听记的枯燥模式, 而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 通过实际扮演应急型公共卫生人员, 参与实践过程, 针对出现的问题, 利用所学知识, 主动思考解决办法或与其他人协作共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体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流程和精髓的一种教学模式。

3.2 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培养其现场应急处理能力

应急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需要有现场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对公共卫生系统单位有关领导的一项调查显示, 当前公共卫生教育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对专业人员的现场教育[3]。现行的公共卫生教学仍以“灌输式”的课堂讲授和单纯的实验室操作为主, 学生没有见过真实的场景, 虽然在对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实验课的练习对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战中应如何运用却还是不清楚。通过实战演练, 可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 以应急公共卫生人员的角色深入现场, 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现场操作。这一过程是开发学生智力, 使其熟悉技能,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其培养成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教学过程。

3.3 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其综合素质

在学生学习完各学科理论知识之后, 进行一次卫生应急实战演练, 不仅能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 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工作, 实现知识的转化起到了显著作用。

3.4 有利于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

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教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了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程序, 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 便于在今后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学生在实战演练中的表现, 也可以使教师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估, 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

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方面, 该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能够控制教学现场。另一方面, 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教学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装备、器材和场地等支持。

摘要:在对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教学法进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 设计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教学法的流程, 分析该教学法对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作用。

关键词:实战演练教学法,公共卫生,应急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冬, 万成松, 邹飞.开展演练教学, 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3) :443~444.

[2]王冬, 万成松, 邹飞.改革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8, 10 (3) :287~289.

卫生应急管理人才的教学培养 第4篇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管理,课程设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多元化、高频次、群体性、危害重、周期性 (潜伏期、暴发期、持续发展期、消除期) 、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国际性等特点[1]。这对卫生应急管理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 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十分重视卫生应急教学课程的设置。本人通过自己在应急管理中的实践认知和查阅大量的应急管理文献, 认为卫生应急管理人员课程要进行优化设置, 科学安排和实施。

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卫生应急管理是医学、管理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这门学科是否能够科学地设置, 关系到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未来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这里可以借鉴暨南大学应急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原则[2], 在有实力的医科大学或综合大学的管理学院设置卫生应急专业[3], 按照学科类别, 课程应当设置如下。

行政管理学及人文社会管理学系列课程:行政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统筹学、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中国政府与政治[4];公共卫生伦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环境学等[5]。

新闻传播学系列课程:大众传播学、危机传播管理学、普通心理学、应急心理学、声明与新闻发布会实务等。这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 如何做到及时发布信息及正确引导舆论, 以避免在社会上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最大限度地减轻大众的恐慌心理。还包括危机处理、新闻应对、博弈论等前卫交叉学科知识。

法学系列课程:法理学、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应急管理法律与法规等。

生物医学系列课程:公共卫生管理、卫生应急管理、流行病监测、食品安全概论, 环境影响评价, 有害材料的特性与管理等。

应急实操系列课程:应急管理学、预警与应急管理、公共应急管理案例分析、国内外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研究、恐怖主义与应急管理、减灾应急管理、社会安全应急预案研究与设计, 灾后重建以及组织持续、减灾管理、应急情景模拟开发、应急演习设计、应急处置技能、国际救援知识等。

应急实操相关课程:数据统计与信息处理、病原生物检测、理化检测、辐射监测与卫生防护、核化生应急处置技术、化学事故医学应急救援、毒理实验技术与评价、放射毒理、健康促进与卫生保健、卫生监测与防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模拟、公共卫生安全、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职业医学与卫生、环境卫生学、儿少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放射卫生学、卫生检验学、妇幼保健学、预防医学、灾害医学、传染病学、医学心理学、文献科研设计、临床医学学科等所有的医学学科知识。

外语课程设置:英语、德语、日语、法语等选一种, 课程内容主要讲述外国卫生应急管理情况。

课程教学安排

可以通过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注重实践教学的设置来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 并请专业技术人员主讲专业课程;有必要在医学生军训时增加应急事件的演练处置课程;适当安排突发事件的应急讲座、案例讨论或演习, 以及外出学习培训,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提高学员的应急能力;在课程之外接触大量的突发事件史实资料, 进行理解、挖掘, 从而加深认识、掌握规律、从容应对各类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6];时刻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 不断检验自己的卫生应急知识与技能;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严格考核, 考核合格后, 颁发结业证[8]。

总之, 通过以上课程的设置、严格的课程教学和考核, 最终培养出掌握多灾种应急技术与技能的复合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以及既掌握公共管理知识又掌握应急处技术与技能的复合型卫生应急管理人才[9], 为国家提供大量合格的、急需的复合型卫生应急管理人员, 保障国家、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乐.大预防观背景下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9 (1) :38-39.

[1]韩林, 甘业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探讨[J].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6:2.

[2]林涛, 刘琦晖.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初探[J].中国应急管理, 2011, 8 (3) :29-33.

[3]江敏, 张滨, 刘达伟, 等.预防医学毕业生的应急能力及培养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7) :1336-1337.

[4]林涛, 刘琦晖.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初探[J].中国应急管理, 2011, 9 (4) :29-33.

[5]王冬, 万成松, 邹飞.改革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8, 10 (3) :287-289.

[6]黄定国, 李德海, 许胜军, 等.河南省应急管理人才现状及培训需求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4) :423-329.

[7]张秀军, 孙业桓, 郝加虎, 等.培养医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教学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 2005, 9 (3) :266-268.

[8]杨土保, 孔繁晶, 魏捷,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2) :304-308.

应急型人才 第5篇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核能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首要技术手段, 安全发展核电是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市场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核能与核辐射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家核应急工作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核应急人才培养日趋重要。

(一) 核应急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复合型人才

切尔诺贝利、福岛等事故的教训表明, 若未能迅速将事故控制于场区内, 就容易引发火灾、核泄漏、社会恐慌、人员伤亡等相互影响的衍生事故场景, 形成非常规的灾害链式演化效应, 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此类问题机理复杂, 往往需要核电、环安、医疗救援等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人才在应急管理人才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 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协同应对与处理。这对核应急人才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在纵向上, 作为处理特定核事故场景的专业人才, 要具备坚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且在横向上, 作为复杂非常规突发事件响应的应急人才, 需要清楚了解核事故演化的一般规律, 理解应急管理基础的、共性的知识, 掌握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核应急知识与自救他救的基本技能, 以形成跨学科知识沟通、交流与协作的能力 (图1) 。

(二) 跨学科核应急人才的培养是核特色高校的历史使命

遵照习近平主席关于加强核安全应急能力建设的指示和《国家核应急工作“十二五”规划》的统一部署, 依据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2014]6号文, 设立以南华大学、苏州大学等为依托单位的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南华大学已建成以“核燃料—核技术—核环境安全—核能经济产业—核应急管理”为主线的核能安全开发与应用的学科链, 基本具备培养核应急纵向专业知识与横向跨学科知识的教学与实验环境。因此, 培养具备核安全专业技术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核应急人才, 已成为部分核特色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强化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的培养, 将跨学科应急管理共性知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对拓宽学生就业面, 全面增强学生学习与就业自适应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 可及时有效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输送优秀的核应急人才, 对我国核能产业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二、现行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一) 院校长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现阶段, 专门针对跨学科核应急人才需求的院校培养模式仍十分罕见, 传统教育观念只重视纵向专业知识人才的培养, 围绕特定职能展开, 为了更好地迎合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大学人才培养的类型和主要方式仍是按学科、专业进行划分, 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本专业内的知识, 侧重于给学生传授一般定向管理和技术工作所需的技能, 强调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最优决策。这种培养模式没有将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提升到与专业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割裂了学科、专业间的横向协同作用, 培养出的定向专业人才不具备环境自适应性, 无法满足复杂、不稳定环境下的核应急响应需求。

(二) 专业机构短期培训模式的局限性

德、美、英、加等先进核大国以提高核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能力、提高自愿者的核应急响应知识和技能、强化公民的核应急救援意识、普及和提高核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等为目标, 形成了一套涵盖培训制度、课程体系、培训方法等各方面科学系统的核应急培训模式 (IAEA 2010;蒋铭敏2009;姜文华2012) , 为国内刚起步的核应急培训事业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专业机构的核应急培训模式以核应急响应亟需的横向跨领域知识与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 具有专业化、效率高、知识覆盖面广等特点;然而, 与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 培训时间过短, 内容不够深入, 人才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 培养出的应急人才环境适应性不足。

三、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的培养思路

核应急人才既要精通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通晓跨学科的应急管理共性知识, 这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焱2011) 。南华大学核应急培训基地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交叉学科) 的优势教研资源, 积极探索跨学科知识研究与教学的人才培养思路:

(一) 建立纵横结合的跨学科培养框架

跨学科人才在具备坚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 也应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应对能力。国内虽已形成成熟的“专业培养”与“双学位”“辅修”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但学科知识间的紧密结合程度, 学生的知识融合运用程度均未真正达到跨学科培养的内涵要求。因此, 有必要设置纵向专业知识与横向共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基于现行各专业培养方案探索具体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框架, 整体考虑综合结合的跨学科培养流程。

(二) 建立系统的跨学科知识课程体系

全面、权威、实用的理论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现行高校均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 而针对特殊的跨学科的横向核应急共性知识需求, 缺乏可参考借鉴的规范与成功案例, 相应的课程与教材设置尚处于探索阶段。结合我国实际核安全现状与趋势, 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扩展相应的跨学科共性知识课程体系, 是成功培养核应急管理人才的必要途径。

(三) 设计有效的跨学科技能实训机制

系统、高效、可靠的技能实训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相辅相成, 为理论知识的巩固理解与熟悉运用提供实际操作与训练的环境, 是核应急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 需要围绕特定核事故对应急技能的需求, 结合高校现有“核应急设施、设备”等专业实训资源, 设置如“核应急演练”、“核应急仿真”、“指挥协调”、“协同决策”等跨学科应急共性知识相应的实训计划与流程。

(四) 建立高素质的跨学科教师队伍

跨学科知识教学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某学科专业教师, 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 也要具备跨学科核应急共性基础知识;作为跨学科知识教师, 不仅要通晓核应急共性知识, 还要了解应对核事故灾害链不同场景所需的专业知识。因此, 必须加强跨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需要将专业知识与共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aurent F.Carrel.Training Civilservants For Crisis Management.Journalof Contigenciesand Crisis Management, vol.8.2000, (4) .

[2]姜文华, 孙健, 来永芳.渉核发达国家核应急培训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 (2) :214-215.

[3]卢文刚.中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4, (2) .

[4]蒋铭敏.加拿大核化生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方案[J].人民军医, 2009, (3) :152-153.

上一篇:高三“艺术班”下一篇:全业务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