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范文

2024-06-09

小学综合实践范文(精选12篇)

小学综合实践 第1篇

一、遭遇尴尬后的思考

不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存在着一“热”一“冷”的现象:一面是学校如火如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看似繁华热闹;一面是学生对被绑架式活动的无动于衷, 令人费解的感性的“冷”。无论动机多么美好, 理由多么充分, 遭遇尴尬之后, 我们很有必要冷静下来,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推进中的一些问题细细思索, 因为光凭满腔的热情而缺乏理性思索, 是不能走得很远的。现就推进过程中的三种“热”现象, 谈谈个人不成熟的观点。

1.警惕计划主题背后的创造性缺失

当下, 很多一线教师自己不去主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自身很少和学生一起真正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 过度依赖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主题, 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学校制订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固然凝聚着管理者的智慧, 但是未必适合每一个班级以及适合本班的每一个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是学校首选还是老师首选?是老师首选还是学生首选?学校或老师的选择就一定科学、合理, 合乎学生的口味?很多老师过于强调利于呈现成果的综合实践活动, 忽视了对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关注。这样的霸权主义只能扼杀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让本来活泼而有生机的活动, 变得被动而索然无味。

2.当心追求数量之中的质量下降

在轰轰烈烈的综合实践活动热中, 也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有的学校规定每个年段必须完成多少次综合实践活动, 每个学生必须参与多少次, 一个学生一学期必须写多少活动笔记……当然这些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 有其合理的一面, 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但是, 这样的硬性规定, 往往容易导致老师和学生只注重形式, 追求每项活动都能完成, 但是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提升。

如此种种现象使我们愈加感觉到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沦为一种工具, 沦为学校课程包装的工具, 沦为学生活动展示的工具。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年龄的增长, 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却在不断下降, 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更在快速降温。怎样才能帮助小学生打开一扇窗, 引导他们逐渐喜欢综合实践、真正走进综合实践? 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得以有效释放?

二、探求探索中的新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加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其设计和组织的三个维度是:亲近与探索自然, 体验与融入社会, 认识与完善自我。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要始终把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为此, 在常态化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中, 根据自身校本实践, 我们采用了如下策略。

策略一:三足鼎立, 确定选题

1.因地制宜, 融合本土资源

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东台自古钟灵毓秀, 人文深厚。我们组织师生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名人、实地考察、查阅史料等方式, 先后开发出一大批极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 师生一起设计并实施了一大批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在活动中, 我们还让学生走出教室, 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小区里采访名人、拜师学艺、出板报、打扫卫生、带着自己书写的对联到弱势群体家中慰问……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 家长、社会给予了极高评价。

2.因时制宜, 关注社会热点

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可以改变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014年青奥会将在南京举行, 老师与学生们一起设计并实施了“激情在校园点燃, 梦想在手中传递”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青奥知识竞赛、电脑创造青奥吉祥物、我为青奥送祝福”等一系列活动, 让同学们意识到青奥是一场融文化、教育、交流为一体的盛宴,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一场与青奥相关的活动中去。2012年3月, 盐城市第二届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拟听证会在我校举行, 我校“城市垃圾箱的污染问题”项目组参加了模拟听证会。精彩准确的学生答辩, 内容翔实有序的展板, 得到了听证领导的一致好评。2013年3月, 结合我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活动, 我们在各年级开展了“争做文明小市民”“创建卫生城市”“交通的拥堵现象研究”“汽车的尾气调查”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的学生从点滴做起, 从自己做起, 为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加分”, 为建设新东台作出应有的贡献!

策略二:轻装上阵, 乐于实践

儿童的天性是追求快乐。是否有探究兴趣, 是一个孩子能够喜欢并参与一项活动, 最简单与直接的理由。在开始实施时, 要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 选择课题, 并尽可能地创设个性发展的空间, 而不宜硬性规定研究的内容和题目。试想, 如果在这之前, 我们就要求学生了解活动意义和价值, 要在活动日记中写出难忘的镜头、独特的体验, 要结合实践活动写出研究报告和小课题答辩稿……那么, 谁还会愿意去实践活动呢?

1.低门槛, 循序渐进

综合实践首先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课程。 (1) 允许犯错, 在愉快和轻松的氛围中, 教师和学生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 丢下包袱, 走出校门, 走向生活, 共同享受体验实践本身带来的快乐。在活动中, 最大限度地允许学生犯错误, 有错才有疑, 有疑才有思, 有思才有学, 有学才有果。 (2) 巧妙引领, 在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 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不是牧羊人, 而是羊群中的领头羊, 是引导者、参与者、管理者、积极的旁观者, 绝对不能是保姆。活动中, 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 而应沉下心, 跟学生们一起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共享。当小组学生共同承担某项任务, 他们到一定时候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与同伴分享的需求, 无论他们讲多少, 讲什么, 作为教师、作为同学都应该是分享者。 (3) 循序提升, 刚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 但在实践活动中, 你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个性与特长发展了, 自主探究能力强了……此时相机提出更高的目标, 学生便拾级而上。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综合实践活动习惯, 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自然而然提高了。

2.巧激活, 分担任务

当前, 综合实践活动有一种“求深”的倾向, 老师设计一个又一个“有深度”的话题, 努力把孩子的理解牵引达到暂时还不能达到的高度, 有的甚至生拉硬拽、生吞活剥。这样一刀切的“高难度”问题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结果并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过程, 旨在培养兴趣, 培植自信, 锻炼自我。

因此, 在带领学生活动时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 科学规划。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学识水平、心理发展等情况, 科学地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相关的活动方案, 制订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发展性的活动计划及要求。 (2) 兼顾全体。对能提前完成推荐活动任务的学生要针对性引导, 帮助他们选择新的实践内容。对于实践能力低的学生, 为他们选择他能承担的任务, 并陪伴他一起完成。 (3) 兴趣带动, 无论对哪位学生, 我们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完成综合实践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 增加动手实践机会, 丰实底蕴, 保障每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

策略三:踏雪寻歌, 活动历练

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满足好奇心、求知欲, 体验到实践的快乐, 才能在活动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激发新的探究欲望, 形成良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动力循环”。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行动, 呵护、鼓励学生的兴趣与行为, 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给予必要的帮助, 起到推进、加速的作用。

1.活动期待——永远的第一步

有了期待才是进行教学的基础, 唤醒学生的活动期待可以“小课题招标”“研究小超市”等自主的方式来践行。如要研究一些科学主题, 我们在科技讲坛中介绍瓦特小时候爱从日常生活中提取问题, 最后成为蒸汽机的发明者的故事;介绍大物理学家牛顿思考关于“苹果为什么落地”的故事, 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 增强问题意识后, 再鼓励学生关注生活, 多观察、多思考, 从而引发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夏天有的啤酒瓶为什么会爆炸?医院输液时, 输液瓶上为什么还要插一短管子?下雨天, 墙壁、地面等为什么会“出汗”?……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 确定自己要参加哪一项小课题研究, 拟好招标书, 参加小课题的竞选招聘, 师生共同评议后落实确定具体研究小组和成员。各小组在先期的准备过程中, 他们会进一步思考提出研究的题目和思路,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等等。未成曲调先有情, 他们对研究的话题产生强烈的期待, 我们的研究就成功地跨出了第一步。

2.活动体验——持久的成长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 因而在活动实施中尽可能促进学生动脑动手, 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 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技能, 提高各种能力。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因此, 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对于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实验或外出参观可以学习的课程一定不能忽略, 能亲手操作的一定要让他们动手动脑, 在活动中能重视把学习过程中书本知识学习与行为实践活动进行平衡和结合, 从而真正体验, 真正“活跃”, 真正达到活动开展目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后续思考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推进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方式,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是明显的, 也是喜人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之路上走得更宽, 走得更好, 还是值得我们后续思考: 我们还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条件, 当学生充满浓厚的兴趣时, 还需要有安全无忧的社会环境来支撑;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空去实践, 要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瓶颈, 如果教师对学生综合实践缺少应有的关注, 没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 他就不能为学生指点迷津, 引领学生开展更高更远的活动。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让自己站得更高, 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是教师要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小学综合实践 第2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传统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因此,推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面对这一新生亮点课程,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没有教材依托,老师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我认为,要想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课程实质,了解课程特点,领悟课程内涵,遵循课程原则,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掘本地资源,才能提高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效,带来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应该贯彻 “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体现地域性、本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一指导思想,充分发掘本地各种各样的实践资源,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生活与经验为核心,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重要特征,与学生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因此,其课程资源大量存在于个体生活的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从广义上来说生活中的所有事与物都是可能的课程资源,但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让这些资源有选择地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1、立足自然资源 在综合实践内容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我们柴胡店镇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宛若盘龙卧虎的千山峰岭,在这片神奇土地的东部拔地而起;恰似蛇形斗转的薛河碧波,环绕着东部久负盛名的刘村梨园;悠悠小渭河在西部展现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既古老又年轻的园林式小城镇矗立在山水画卷般的版图中央。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为这个鲁南古镇赐予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基于此。我们引导学生开展《走进千山》、《古薛河探秘》、《争当景区小导游》、《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等实践活动。

2、立足经济环境

柴胡店镇物产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南辛的苹果,刘村的梨,黄连山的冬枣,薛河的鱼,远近闻名。刘村酥梨具有个大皮薄,脆嫩多汁、肉厚无渣、甜贻爽口的特点,明清年间历为滕县主要贡品之一,2002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2004年,远销马来西亚。薛河的鱼,2006年荣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结合实际,我们开展了“保护家乡水资源”“家乡物产博览会”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激起学生积极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力源煤炭有限公司是我镇的龙头企业,是我镇经济支柱。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我带着孩子们走进矿区,让他们参观工人叔叔工作环境,看井下采煤录像,设身处地让他们体验工人叔叔工作的艰辛,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孩子们受益匪浅,特别是一些矿工子女,更是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立足历史文化 我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73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用他们的汗水的鲜血竖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造车鼻祖奚仲等诸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佳话。据说,奚仲生前在此造车,死后又葬于奚公山下(千山),因此,《认识奚仲》成了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主题。千山脚下的胡楼烈士陵园,记载着家乡历史上许多英雄的事迹,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等方法,我们了解了发生在家乡这块土地上的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以及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立足乡土风情

保持清代村落建筑群原貌的,鲁南第一民俗村暨近代题材影视拍摄基地葫芦套村,可谓乡土气息浓重,并且成立了民俗文化馆。另外,柴胡店镇还有着许多古老特殊的乡土风情,在《走进柴胡店》《柴胡店民俗》两本书中都有记载。如:《民间习俗》、《乡土小吃》。

围绕这些乡土风情,同学们开展了“民俗文化研究”“参观民俗文化馆”“家乡的美食”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实现了身、心轻松舒畅的乡土风情之旅。

5、结合农村实际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种植、养殖等等活动虽然不再陌生,但是,亲身体验却是很少。所以,作为农村教师,我们不要浪费了身边的资源。于是,“种花生”“养殖长毛兔”“给苹果树剪枝”“为梨树嫁接”“为梨花授粉”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了新天地。

二、活动方式: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不同领域,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

1、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

如:《走进千山》、《走进矿区》、《参观民俗文化馆》都属于以参观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

2、以“主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如:《古薛河探秘》、《认识奚仲》、《学校的变迁》。

3、以“主题班会”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

如:《梨园记者招待会》、《家乡物产博览会》。

4、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劳动技术教育

如:《种花生》、《养殖长毛兔》、《为苹果树剪枝》、《为梨树嫁接》、《为梨花授粉》。

5、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实践性学习

如:《争当景区小导游》、《敬老院里的一天》。

三、课程安排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中年级学生以劳动技术教育、主题班会为主,高学生以社区服务、社会考察、主题探究为主。

四、课程的组织与辅导:

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型课程中,应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活动形式,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要积极探索辅导方式的多样性。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五:评价与展示

以本土教育资源为背景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应重视课程评价和展示的方式的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主体的互动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表格统计式、谈话式、语言描述式等。

六、课例展示:

A:《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

下面以我就结合两个综合实践活动具体课例,谈谈我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粗浅做法。首先,说说我的《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

时间安排:生成课题,达成目标,一周时间; 选择研究内容,成立研究小组,制订研究方案,一节课时间;实施方案,开展活动,两周时间;成果展示,一节课时间。

1、生成课题:

本土资源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开发资源。因此,依托学校所在地的本土资源,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化资源配置,弘扬地方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成了综合实践程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学校的特色,要能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因此,在确立活动主题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地区可挖掘的教学资源,在认真分析研究后确定出来的主题活动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今后的开展和实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着眼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才能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才能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本次教学中。我依托“家乡柴胡店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是享誉鲁南苏北的黄梨之乡。”之优势,抓住“即将举办枣庄市首届梨花节,”这一契机,确立《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这一主题。

2、达成目标: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体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根据总目标及课程实际,我确立本次活动目标。

(1)了解万亩梨园的悠久历史及灿烂的文化,对景区特色及风土人情有较全面的认识。(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5)通过活动增进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知识的探究心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强烈的责任感,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3、选择研究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向记者推介刘村梨园?从“梨园的历史及发展”“黄梨的产量及价值”“梨园的传说及典故”“景点的由来”“梨园风光”等等方面选择感兴趣的研究内容。

这一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素材,但是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遵循自主选择的原则。

4、成立研究小组。

根据自己兴趣及所选内容,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比如:探究小组,摄影小组,绘画小组,社会调查小组,导游小组等。

这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前提,学生可以利用小组力量,借助合作的优势,培养协作能力,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5、制订研究方案: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组间交流、征求老师及家长的意见,完善自己的方案。探究小组制订的方案是借助网络、书籍等资料了解黄梨的产量及价值,利用访谈的方法了解梨园的传说及典故以及景区中景点的由来,通过调查了解刘村梨园的历史及发展。

摄影小组的方案是,利用课下及周末的时间从不同角度拍摄梨园美景,把梨园的美丽风光最大限度地展现给大家。

绘画小组通过实地观察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梨园的美景。

社会调查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父母、亲戚、邻居在梨园工作之便,进行调查、访谈活动。

导游小组的研究方案是,走进梨园,熟悉景区导游词,学习导游人员的讲解艺术,力争通过自己生动的讲解,引人入胜。

方案的制定中,学生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事小组解决不了的,教师就要适时指导,提出可行性建议。比如,小导游们要得到景区讲解员的帮助,教师要帮助协调,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安全。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千万不能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6、实施方案,开展活动。

(1)、学生根据利用休息时间亲身到梨园感受,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2)、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准备参加班里的《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活动。此环节要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7、召开刘村梨园记者招待会,展示成果。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形成小组集体的看法。

(2)、合作与交流:然后各组推荐学生介绍情况(记住,别忘了提供资料的来源,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小组讨论,如何向记者推介才能让景区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准备答记者问。

(4)、生生互动,推介练习。师提醒,注意举止、礼节、礼貌用语。

(5)、小组推选代表推介,并随时接受记者(其余小组同学)提问或采访,教师适时指导。

探究小组以图片和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梨园的历史与发展,通过采访录音及录像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些梨园的传说及典故,并向大家推荐了我们的乡土文学家孔庆海先生的《走进柴胡店》、《柴胡店民俗》两本书,景区的许多景点及传说、典故在这两本书中都有记载。把从网络及有关书籍中了解到的黄梨的产量及价值向大家作了详细介绍,并且通过“特长品尝”这一环节让大家真正领会到了刘村酥梨甜贻爽口的特点。摄影小组把他们从各个角度拍摄到的梨园美景向大家做了展示,为了更加清晰明了,他们把每幅照片还辅以文字说明。

绘画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社会调查小组把自己的调查结果整理成文字材料在推介会上发布。

导游小组有声有色、彬彬有礼的讲解仿佛带着大家畅游梨园。进入主题班会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推介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合作学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指导作用仍然不能忽略。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注意,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既不能上成活动课,也不能上成了口语交际课。

8、评价与反思

(1)、学生谈感受。(引导他们从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启示等不同的方面来谈,用这种轻松的无拘束的漫谈进行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触动,会达到本次活动的德育目标)

(2)、教师评价。

教师依据多元化评价原则,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这节课中,不仅有研究性学习,还有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个领域都不是孤立的,都有着一定得联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还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各种能力。比如: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口语交际交际能力等等,并且,还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积极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

其实,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的不同领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不过,要根据活动的形式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这次主题班会活动适合中年级教学,那么《争当景区小导游》则更适合高年级教学,因为它在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不仅仅是体验,更多的一种服务社会的意识,是一种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并且,还要写实践报告,这就比《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中的谈感受的形式上升了一个高度。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B:《争当景区小导游》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1、活动目标:

(1)了解万亩梨园的悠久历史及灿烂的文化,对景区特色及风土人情有较全面的认识。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文明用语及基本接待礼仪。(5)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进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知识的探究心理。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及积极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

(6)通过实践报告,提高学生总结、发现、积累、运用知识的能力。

2、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亲身到梨园感受,从“梨园的发展与变化”“黄梨的产量及价值”“梨园的传说及典故”“景点的由来”等方面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同时请学生注明获取相关资料的渠道:是从教材中获取的,还是从教材外获取的,如查了什么网,翻阅了什么书刊、什么词典,或是从什么人讲的什么故事中了解到的)。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重点,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准备参加班里的小导游选拔活动。

3、活动过程

导入:我们的家乡柴胡店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是享誉鲁南苏北的黄梨之乡。今年要举办枣庄市首届梨花节,刘村梨园旅游风景区即将面向游人开放了,我们的导游选拔赛现在开始。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形成小组集体的看法,然后各组推荐学生介绍情况(记住,别忘了提供资料的来源,也可展示图片等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2)、播放导游现场解说录象。

想一想,说一说:从刚才的录象中,你有些什么体会?并交流讨论:一名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那些素质?

学生讨论交流:在讲解中,要使用规范的口语表达,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并且要注意倾听游客的询问,快速地选择词语和句式,组织语言进行陈述、表达,同时学会察言观色,临场发挥„„

(3)、小组里进行初赛。

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形成适合自己风格的解说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在小组内评选出小组最优小导游,记下推选的理由)

(4)、小导游复赛

全班交流,交流前请各组介绍本组优秀小导游的优势,教师顺势指导交流要求,全班交流过程中针对交流情况适时点拨。

4、评价与总结

(1)、同学选出星级小导游,颁发导游之星。星级小导游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景区实践,为游人提供导游服务。

(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对不足之处给予指导。课下继续努力,只要达到星级标准,既可入园实践。

附:星级导游评价标准:

(1)、能用规范的口语熟练表情达意,展示梨园美景及丰富文化底蕴。(2)、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

(3)、能倾听游客询问,快速选择词语及句式,组织语言进行陈述、表达,并且具备临场发挥能力。(4)、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5、学生写实践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第3篇

一、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评价上进行创新

1.结合学科特征,开展丰富的多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科学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实现综合实践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打好文化基础。教师可以开展读书节活动,成立读书小组,组织故事会,展示学生的才华,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2.贴近学生生活,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认识社会,通过调查活动,学生对家乡的情况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锻炼了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升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就在于“实践”。教师要带领学生多做实验,多参与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小学生实践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的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实的问题,结合知识,实现主动探索和体验、交往,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师经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才能,这样能培养出有知识又有才能的优秀学生,塑造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三、在方法上总结研究。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回顾生活经过,找到学科的知识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能带给学生快乐和感受,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就是活动中的体验。在学生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一起总结活动,因为活动是教育的因素,和我们的教育紧密相连。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提示学生我们完成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是因为我们运用了平时学到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大彻大悟,使他们在综合实践的运用中找到学科的知识点。

2.给学生提供道路,指明探索的方向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收获知识,也要增加社会知识和常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路径,像灯一样指引学生前进,不能让学生迷失前进的方向。当今社会,知识的来源广泛,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变化中,教师要重视给学生指引方向。教师要给小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知识资源,教师要对之前活动涉及的认知进行辨别和筛选,分析和研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还可以创办班级网站,设立家长服务站等,为教学提供更多的便利。

3.增长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主求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选择学生能研究的课题,选择学生需要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都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需要。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了活动的需要和任务的完成,进行及时的补充和学习,教师带领学生排除一切困难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4.发现和收集问题,激发学生的动力

教师带领学生在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不足,产生新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在综合实践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和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都可带到学科教学中研究、解决,让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实现高度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感受到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转化为学生课堂上学习和提高的动力源泉。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就是通过丰富的校内外活动形成学生活动丰富的经历,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学生的心灵境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活动来打动学生,保证学生感情的激发,精神世界的净化和品德的升华。

小学综合实践 第4篇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增强学科趣味性。

许多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印象就是枯燥,尤其是对于文言文文章,一方面,由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有限,另一方面,文言文文章相对于记叙文等文章而言,其内容亦较为枯燥,部分景物描写的文章更被学生视为“大敌”。教师在对文言文文章进行讲解时,往往也是先针对其中的重点语句、字词进行讲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翻译,使得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感到枯燥。

而实践活动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即使针对枯燥的文言文,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如情景扮演、角色模拟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了解进一步深入,同时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其积极性。

2.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转变。

语文教学方式难以实现创新,这是由于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像数学等学科,趣味性较强,也不像自然学科,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转变。诚然,语文课本中有着许多的内容,如各地的经典、各个时代的有趣故事,但教师难以实现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观赏,因此,即使课程改革推行了几年,语文教学方式仍然难以实现创新。

而实践活动则使得语文教学方式有了灵活转变的可能,语文教材中为教师提供了许多的实践活动,使得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中,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方式,让原本单一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3.赋予教师更多的评价渠道。

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渠道较窄,往往是通过最后的试卷分数直接对学生的一个学期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着许多的弊端。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赋予了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更为丰富的评价渠道,教师可以通过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领悟能力等,对学生真正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更为综合的了解,最终对学生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现状

1.教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诚然,语文教材中已设置了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但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实施,这是由于教师对于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一方面,语文课程教学的压力较大,教师需要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得许多教师都倾向于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多余的课时分配给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精力,设计课程活动、观察学生表现等,在一次或几次的综合实验活动中难以发现学生的成长,必须通过多次的、长期的观察,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这使得课程压力较大的语文教师难以同时兼顾。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教师选择放弃综合实践活动,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学生的配合程度有待提高。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对综合实践活动充满热情的。教师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时,如演讲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仍然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认为这种活动对其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作用不大,选择采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配合程度是影响教师教学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缺乏兴趣与主动性,教师也会相应地减少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仍然采取讲述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三、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1.结合教学课程,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而应该是趣味盎然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有趣的部分,对着部分进行着重讲述,并将其引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首先,加强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如对于一个单元中涉及到的故事,教师可以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利用一到两个课时的时间,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中的情节,既能增强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能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又如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枯燥的景物描述性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寻找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学习,并自行感悟文字描写的景象,提出自己有创造性的新的描写方式。

其次,加强课堂氛围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五分钟或十分钟,让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与课文有关的事情进行分享,并邀请学生们一起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热情。

2.注重传统节日,提高学生综合文学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注重的是学生通过活动所获得的感悟,为了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的提高。

我国有着许多传统节日,也有着许多的优良传统。首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涉及到传统知识的文章放在传统节日的前后进行讲解,并向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在课程讲解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演讲比赛、阅读沙龙、作文比赛等,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的参观,通过组织春游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当地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评比,通过分组进行手抄报的绘画,让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分享,使得学生在巩固自身已了解的知识的前提下,对其他小组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针对课程作业,实现开放式作业的布置。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是抄写课文、背诵课文、写读后感等内容,千篇一律的课程作业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出现草草了事的现象。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在进行课程作业的布置中,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如在对学生进行了与植物有关的课文教学后,可布置学生自行进行对一株或一类植物的观察,发觉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特点,最后通过课堂汇报或写作的方式来完成。又如对于传统的读后感写作作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报纸、文章,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评述,甚至鼓励学生提出相反的观点,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开放式的作业布置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完成作业,而不是进行任务完成般的写作,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4.关注学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校往往会开展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教师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学校活动的参与。

许多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活动缺乏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指导。如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语文教师往往只是对学生的演讲内容进行简单的指导,而对于学生在台上的发挥、表现则需要其自身进行摸索,导致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兴致不高。

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活动的参与,并主动提供相关的指导。对于演讲比赛,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演讲视频、优秀演讲稿让学生进行参考,并对学生的演讲表现进行指导;对于话剧比赛,教师不但可以对学生的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指导,还可以对学生的整体表现,对话剧的演绎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其在对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也无形中提高了本身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

教师应当注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在课程教学中加入实验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在对学生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将来的学习,甚至未来的为人处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观点,结合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如何更好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要性,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蒋丽萍.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第5篇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5-25 08:48:00 ]阅读:610作者:吴建强 编辑:studa090420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因此,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育中主动思考、大胆探究、革新体验并接受人文素养的自然熏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必然趋势。

一、发掘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我利用我校内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先让学生自行找合作的小伙伴,再讲清楚在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开始寻找了解小蜗牛的活动。草丛中、大树下、小池塘旁都有同学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时弯腰寻找,有时低声交流,有时认真思考、分析判断,有的还认真地做着记录„„一个个十足的小昆虫学家样子。之后,我再组织大家坐在草地上汇报各小组的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综合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茶文化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同时,学校实践基地“茗山茶园”品种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我们还邀请了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铁观音茶文化的历史及内涵,体验到了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为了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走出校园,走进第二课堂,领略安溪的春秋之美,培养孩子们热爱安溪、热爱安溪茶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校每年春秋都会组织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参观调查活动。活动前老师指导学生收集参观地点的材料,了解相关知识;活动中结合制茶各个流程进行讲解,介绍铁观音的来源故事等,使学生们都受到了一次实地教育;活动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制作并完成了绘画、文化卡等内容,各年级还挑选出精美作品制作成果展板进行了展示。

三、贴近学生生活,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组织、帮助学生通过游览、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如:在对家乡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我是环保小卫士”、“我为环保献一计”等主题,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请教专家等形式,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认真撰写环保小提案,征集环境保护金点子,向班级同学发放环保小袋,用摄影摄像记录身边的环保文明行为。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周”、“我为家乡添新绿”、“清清溪水静静流”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家乡添上一点绿色,用实际行动宣传教育带动全体少年儿童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共同关注家乡建设。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引证文献:

杨蓉 对小学作文写作的思考与实践 [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9(4)返回顶部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期刊论文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运用2008(23)期刊论文 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2009(10)期刊论文 对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2007(6)

期刊论文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整合2006(4)

期刊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研究2010(5)

期刊论文 挖掘开放型的学习资源运用体验性的学习方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谈2008(8)

期刊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项目学习应用的实践探讨2006(2)期刊论文 例谈“概念”驱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2008(6)

期刊论文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观下的学习活动特点2007(1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思 第6篇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从性质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从具体实施来说,它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课程,要求由學生自主进行,但需要教师的切实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课程特征。

通常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四个板块,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板块既不相互割裂也不相互对立,而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虽说综合性很强,但仍以注重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为显著特征。

二、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表面上已经与传统的春、秋游有所区别,不再是简单的放松,而是代之以有主题的活动,但具体操作模式依旧:先是每班或年级撰写活动计划及方案,指导老师事前布置观察或活动任务,然后是学生带好笔记本去活动,在活动中做好笔记、记录,回来后每人写一篇游记或者观察作文。可以说,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只是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东西,而没有给课程留出更广的拓展与发散的空间。而各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通常也都是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担任,这些老师由于平时的工作任务已经很是繁重,本身就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加上不能得到及时的专业引领,因而活动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细究起来,各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及时制订有关的激励政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真正有效的管理,如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与考核等;二是学校没有健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课被挤占的现象在各校普遍存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该课程都不够重视;三是各地教研部门中极少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职教研员,因此全国上下普遍欠缺对该项课程扎实、深入的研究,也因此不能对学校、教师形成有效的专业引领,致使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十分缓慢;四是多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活动类型等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学科化严重,导致学生活动的主题及活动类型等单一而教条,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在配备与安排上都不合理,基本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因而缺乏对该课程的整体研究,难以形成协同教学的氛围;六是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也缺乏研究及思考意识,基本是凭个人经验与直觉“指导”活动,导致活动实施过程盲目而随意,课程目标出现偏差;七是很多指导教师对目前我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以及发展现状等信息缺乏基本的了解,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简单地包办代替学生活动的情况,不能突出学生活动主体、体验主体的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进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设计的课程,要求从小学至高中均予设置与设计,而且是“必修”课程,所以课程的开展是必须要坚持的。但凡课程,而且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要开设的课程,其必须自成体系,必须在每个年段都要设定好适合本年段特点的课程目标及相应的课程管理条例,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活动效度的评估也要跟上。总之,必须逐步完善这些相关内容,才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期发展。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校本课程,交由学校予以开发与实施,要求学校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的活动内容来预设活动目标、方式方法、基本流程,并实施针对性的评价等;同时要求学校在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要。

任务交给学校,学校负责设计及落实实效,从何着手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实践和探索:

nlc202309051634

1.建立并完善课程制度,这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文件形式出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制度及方案;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评价制度,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中考升学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③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制度,规范、监督教师的指导行为;④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制度,使之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评优评先等相关联;⑤建立学校、社会(社区、场馆)两位一体互通、协调制度。

2.营造师生共同践行课程的氛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与学习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里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要以自我或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仅仅是听取指导或者听凭教师全面安排;我们所说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教师“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并以此引导学生及家长提高认识,维护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指导学生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真做好方案及操作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一样,非常强调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亲历、体验和感悟。对任何年龄段的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需要遵循某些内在的逻辑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它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努力实现三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目标是学生个性健全地发展。

该课程的操作设计及实施方案很重要,让学生在未实施活动之前就已经在心中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实施步骤及过程,便于学生自主开展活动。操作设计包括各年段的活动目标的确定及主题内容的选择。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特色开发,具体设定1—6年级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设定,指的是大方向、大范围。在同年段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实践内容中,学生都可以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选定自己研究的具体内容及方式。学生所选的主题,只要符合學生自己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及能力水平,能充分地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参与兴趣高,有利于其个性特长的发挥,就可以认定为好的主题。

学校在指导学生选择主题的过程中,要体现“小而实”,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是“五忌”:一忌“主题太大”,二忌“脱离实际”,三忌“没有兴趣”,四忌“学科延伸”,五忌“综合度低”。第二是指导分组及小组活动的有效方式,包括选派小组长、做好角色分工、适当提供材料、适当指导学生寻找活动资源的渠道等。第三是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收集、整理、辩论、劳动实践等。第四是帮助学生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包括地点选择、交通方式、费用、意外应急预案等。第五是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交流及选择呈现方式等;指导学生选择成果呈现方式要鼓励多样化及方式得当,如小制作、小论文、物品使用说明书、创新观点交流会、手抄报、研讨沙龙、辩论会、实验操作、绘画作品、表演等,同时强化学生情感的体悟及表述,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发展报告册或体验记录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使之善于思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完善多元、激励性的科学评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续进行的保障

首先是制定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多元评价要求做到以下几点:把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质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过程性评价;以评价促课程,引导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是完善学生活动的评价体系,重点放在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上。过程和体验比结果重要,方式应尽量多样,且做到师生、生生、家校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自我的健康成长。

5.强化师资培训,形式要多样

学校领导要创造机会和平台给任课教师更多的知识与业务“大餐”,让他们通过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反思实践、观摩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实现专业化成长;要特别重视“整合各科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骨干教师,并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四、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如何因地制宜,合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立足本班、本校、本地实际,合理选择目标和内容,不能事事统一;要利用多种方式开发当地资源优势,为学生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指定的四个领域内容如何有效融合?

虽然《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示了这四个活动领域,却并不意味着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而且它们在逻辑上也不是并列或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渗透到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中,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探究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很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人际交往活动、心理健康领域等。

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三线索之一“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各校还很少涉猎,如何具体实施?

4.在引导评价的过程中,如何强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5.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外出安全保障机制?

……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层面依然有不少的问题要解决,在课程层面依然有许多内容有待明确和完善,但毕竟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它的发展空间无限广大。

(责编 白聪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题三要素 第7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要充分认识开题课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 努力提高开题课的实效性。要了解开题课的基本任务, 掌握开题课的基本要求, 更要思考和把握影响开题课实效的要素, 为学生高质量地明确研究问题、选择活动方式、规划活动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下面, 笔者以《中国年俗研究》这一课题为例, 谈谈对此问题的思考。

《中国年俗研究》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社会频道”安排的一个活动主题。这是一个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主题,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适合学生的研究水平,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在活动的开题阶段, 教师的指导重点应当放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上, 要帮助学生感受主题价值、选择研究方向、明确活动思路, 具体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

要素一: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创设情境、引入活动之后, 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进行两个层次的交流活动。

1. 漫谈:你喜欢过年吗?说说理由。

(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归纳, 帮助学生整体认识春节是一个热闹红火的节日、团圆祝福的节日、食品丰美的节日、文化深厚的节日……)

2.小组交流:每人讲一件跟过年有关的、自己记忆深刻的事。

在学生组内交流的基础上适时进行组间分享, 并用卡片或板书记录比较典型的过年活动, 如:放鞭炮、贴春联 (贴窗花、门神、财神、“福”字等) 、发压岁钱、吃年夜饭 (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等) 、串门拜年、掸尘、祭祀 (祭祖、祭灶、祭财神等) 、闹社火 (舞龙灯、舞狮、唱春等) ……

这样安排, 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切入, 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回忆自己过年的场景, 唤醒记忆中的美好体验,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主题的研究热情;更重要的是, 通过个人经历与体验的呈现, 能使学生对主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丰富的内容细节为学生生成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提供了资源。

从教师指导的角度看, 要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投入主题,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做好必要的“功课”:适当收集一些相关资料略读一下, 尽可能对相关问题了解得更多、更全些;提出让学生交流的问题, 自己先要想一想, 看能从哪些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自己过年经历中有哪些值得回忆的事, 特别是对学生交流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做些预计, 如:学生“想不到”怎么办? (可以提示学生回忆自己最近几年过年参与的基本活动, 或想一想年三十、初一、十五这几个特殊的日子里有些什么活动, 或回忆自己、父母长辈、邻居等不同的对象都分别做些什么……) 又如:学生“讲不好”怎么办? (可以提示学生可按“概述———叙事———谈感受”的大致顺序来安排自己的发言) 再如:学生“秩序乱”怎么办? (可以事先明确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如小组长负责、编号后按顺序依次发言、认真倾听、听后补充或评价) ;等等。

2. 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学生的交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和合作者, 多倾听、多点头、多鼓励, 不下或不直接下结论、不作或少作否定性评价、不急于把学生的思路引向预设的结果, 学会用建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指导和帮助学生提炼关键词:通过交流活动, 让学生从生活经历和体验中生成活动主题, 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具体描述中准确把握事物的内涵, 形成较为集中的关注点。可以指导学生给自己的讲述起一个标题, 或用一个好听好记的词语来概括, 并写在卡片或纸片上, 结合讲述过程适时呈现出来。

要素二:帮助学生将问题具体化

经历了上述两个层次的交流活动,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到了活跃状态, 一般情况下, 他们都能通过协商选定自己的研究主题, 并形成研究小组。对于“年俗”这一内涵极为丰富的内容, 可以引导学生按不同的角度组织研究内容, 形成专题。如按照衣、食、娱的线索分为着装和装饰中的习俗、饮食习俗、活动习俗等;或按照活动范围分为居家习俗和集体活动习俗等;也可以选择某项具体春节习俗开展全面了解和深入体验。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教师不要“牵着学生鼻子走”, 更不要包办代替, 给学生分派或指定专题, 以求得所谓“系统性”。

学生选定专题后, 如何把研究方向变为有效的研究行动, 关键在于研究问题的具体化, 而实现研究问题具体化的途径, 就是畅所欲言、“头脑风暴”:各人提出想知道的或不明白的问题, 然后在小组里汇总、筛选、整合、修改、排列, 形成具体的研究问题。

例如, 围绕“发压岁钱”这一专题, 可以引导学生提出:

⑴发压岁钱的风俗是怎么来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⑵长辈为什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

⑶压岁钱的给法有什么讲究吗?

⑷压岁钱给多少比较合适?爷爷、爸爸小时候过年时能得到多少压岁钱?

⑸现在的人们对压岁钱这一风俗了解多少?人们是怎么处理压岁钱的?

……

又如围绕“过年食俗”这一专题, 可以引导学生提出:

⑴为什么人们那么重视年夜饭?

⑵人们多在家还是在饭店吃年夜饭?各有什么利与弊?

⑶年夜饭吃些什么?哪些是基本上家家餐桌必备的?有什么象征意义?

⑷除了年夜饭, 过年期间还有哪些时候吃得比较特别?各有什么讲究?

⑸过年时吃的水果、点心也有象征意义吗?

……

再如“过年装饰习俗”这一专题, 可以引导学生提出:

⑴不同地区 (南方、北方) 春节家庭装饰各有什么特点?

⑵春联是怎样产生的?从古到今春联的形式有没有变化?春联的内容主要是什么?什么内容的春联最受老百姓欢迎?

⑶为什么过年要贴门神?门神画里的主角是谁?

⑷“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

⑸年画的主题主要是什么?哪里的年画比较有名?各有什么特点?

……

对于学生来讲, 这些具体问题就是他们研究与实践的目标;在独立或合作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他们能获得丰富的经历和体验;这些问题的答案, 就是学生研究成果的雏形。可以说, 问题的具体和丰富程度, 决定了学生实践活动展开的面貌和水平。

对于教师来说, 这一环节的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发真正的“头脑风暴”。教师要鼓励学生人人都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可设置带有竞争性的任务, 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比一比谁提问的数量多, 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最有特点、最受认可等等。同时要对学生如何提问进行必要的指导, 如:提问的方向上可关注“是什么” (认识类) 的问题、“为什么” (探究类) 的问题、“怎么办” (实践类) 的问题;提问的范围上可关注学校、家庭和社区, 想一想分别可以从这些环境中了解到什么;问题的表述要力求简洁、明白, 可尝试几种不同问法, 读一读再作决定。

2.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汇总、筛选、整合。在学生个人充分提问的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研究小组内对各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学生可将问题写在小纸条上, 然后按成员的编号逐个展示, 读一读, 并作必要的解释说明。从第二位成员开始, 即对呈现的问题进行筛选:与前面同学重复的问题要通过比较进行删除或替换;属于同一问题不同侧面的, 将几个问题整合成新的问题;保留内容或性质不同的问题;对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不具备研究条件的问题, 可不作为小组研究的问题, 而由个人决定是否保留或独自研究;对于偏离本组主题的研究问题, 则可暂时放在一边, 等组间交流时提供给相关研究小组参考。

3. 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排列, 形成围绕主题的问题群。可指导学生用画“问题树”的方式组织问题:以研究主题为树干、以问题类别为树枝、以具体问题为树叶, 使小组的研究问题形成一个层次清楚、结构合理的整体。帮助学生建立对研究问题的整体印象, 有助于发挥问题在学生研究进程中的目标导向作用。

要素三: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活动方式

有了明确具体的问题, 只是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 而对于小学生来讲, 知道“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因此, 指导老师要在活动全程中高度重视活动方式的指导, 并在开题阶段及早介入, 引导学生根据研究内容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

对学生实践活动方式的熟悉和掌握, 是判别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教师应当比较熟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 如研究性学习领域的文献研究 (查资料) 、实验验证 (做实验) 、调查统计分析 (作调查)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领域的参观、考察、访问、宣传等;劳动与技术领域的设计与制作、生产劳动体验、家政等, 知道这些活动方式各适合于怎样的活动内容, 运用某一活动方式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应的成果形式。

在开题课上,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思考每个具体问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展开, 把能想到的活动方式记录下来, 再通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对所确定的活动方式逐个进行评价、修改和完善, 使之适合相应的研究内容, 明确具体, 切实可行。

如“年夜饭吃些什么?哪些是基本上家家餐桌必备的?有什么象征意义?”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查资料:上网;到图书馆查阅……

收集:每个组员在父母的帮助下记录自家去年年夜饭的菜单 (按冷盘、炒菜、主食、其他分类整理)

访问:过年吃的食品中哪几样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做和吃的过程中有什么讲究? (访问自己的父母, 做好记录)

……

又如“春联是怎样产生的?从古到今春联形式有没有变化?春联的内容主要是什么?什么内容的春联最受老百姓欢迎?”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查资料:上网;到图书馆查阅……

考察:每人到各自社区实地观察至少5处贴春联的地方, 记录春联的位置、内容 (分清上下联)

问卷调查:围绕“最受百姓喜爱的春联”, 小组共同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小组成员每人调查至少10人, 并做好统计。

……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设想多种可选择的活动方式, 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活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展开, 获得多样化的、丰富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将活动方式具体化, 每个活动方式都要尽可能考虑到实施者 (谁来做) 、实施途径 (在哪里、怎样做) 、实施要求 (做到怎样) , 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提醒学生设想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反映研究成果, 并以此为目标积累相应的过程资料。

在全班交流时, 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对各组活动设想的评价、分析和建议, 通过多角度的“质疑———答辩”来论证、完善活动设想, 即由全体学生充当“评委”, 针对某一研究小组的问题组织、研究思路、研究方式、研究条件等方面提出问题, 由该研究小组做出回答。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各研究小组进一步理清研究思路, 明确研究的重点、难点, 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心理和方法上的准备。

结合交流的进程,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用简明的方式 (表格式、条文式、计划书式等等) 完整地记录讨论完善后的活动设想, 形成具体的活动方案。可提供以往活动案例中的活动方案作为学生撰写方案的参考, 也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讨论的情况自主决定方案的要素、内容和形式。

经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就能形成较为清晰的研究思路, 比较明确地了解自己的研究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于他们树立活动信心、积极投入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活动方案, 才能真正做到明确具体、切实可行, 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略谈 第8篇

一、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向导。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就必须营造一种欢快、愉悦、充满情趣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活动。

例如,教学三年级“摇骰子”一课时,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5~7人,并选出一名小组长。摇骰子之前让学生猜想朝上的点数可能是哪2个数,哪些字数出现的频率最高,并且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然后组长每次同时摇2个骰子,一名学生帮记录每次摇出的点数。由于学生自己操作,所以他们不仅对主题的内容有了兴趣,而且对此项活动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成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师生共同讨论,进而制订活动方案、计划。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合作,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体验生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社会和自然中。面对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就要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在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活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

如,教学“确定起跑线”一课,首先让学生们思考在校园400米赛跑中,运动员为什么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为什么要沿着跑道的内圈跑等问题。这时,教师抓住话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从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了“生活中的发现与创新”活动主题。

三、以生活为来源,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这样一双慧眼,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从一直在学生身边或身上发生、演变的问题入手,选择那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而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

例如,为了让学生从小体验生活,养成勤俭的好习惯,结合四年级“生活、储蓄与保险”及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开展了“学会理财”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由组合,6~10人一个小组,分别去银行查询储蓄种类、现行利率及利息税率,每人还拿出100压岁钱存入银行,学习如何到银行存取款,并且计算出一年以后本利和是多少?2年以后本利和是多少,三年以后呢?……此活动让学生将生活、数学紧密联系,不仅巩固了书本上的知识,也使学生学到了理财知识,同时加强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经济现象的认识。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娇宝宝、小皇帝,根据这一现象,拟定“我长大了”的主题活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长大了。

四、关注社会,体现教育性

教学时,教师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革命斗争传统教育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等信息作为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又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力求活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模式探索 第9篇

一、“知是行之始”

(一) 小组合作

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也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 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综合实践活动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论是资料的收集还是活动的实践, 离开了合作, 其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意义也小了, 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愉快合作。

执教《保护牙齿》一课时, 很多教学环节我都采用了不同特点的小组合作的形式:课前我就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切入口, 把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 每个组和其中的一只羊羊做朋友, 并且明确哪个小组合作的最成功将会得到教师的奖励, 课堂的气氛, 参与的愿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保护牙齿调查表的交流也让我们看到了小组合作的成果, 吃零食、喝碳酸饮料、咬硬东西、睡前吃东西……好多危害牙齿的习惯以及危害都被学生深层次地挖掘了出来。

事实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学习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组织形式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如何相处并增进同学友谊, 发展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让他们共同体验了进步。

(二) 走出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质疑思考、探索创造的能力, 所以它不应受到课堂的限制, 不应受到更多的纪律约束, 而是要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要让学生真正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中学到知识, 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让他们跳出课本, 走出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社区》, 制订活动方案时, 学生提出可以从社区的便民设施、绿化情况、好的做法、整改建议等方面进行调查, 这就去要孩子们必须走出课堂, 走进社区, 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 从而为接下来的创建和谐社区出谋划策。由此可见,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成为学生走出课堂的钥匙。

(三) 勤于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遇疑而思, 才会引发大胆的猜想, 才会产生探究的动力。执教公开课《秋天的奥秘》, 第一个环节我设计的是寻秋,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找到秋天的足迹?”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开始漫无目的地寻找, 眼看离讲课的时间越来越近, 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 这时有学生提议:“老师, 我发现秋天的叶子变黄了, 我们小组可不可以就叶子为什么变黄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是呀, 何不放手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调查探究秋天的动物、植物、天气等变化, 也可以像这个小组一样就某一种现象进行探究。交流环节, 有的小组解决了“秋天树木为什么会落叶”的问题, 有的小组探究了“动物在秋天为何会换毛”等, 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堪称完美。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让我明白了, 对课题的探究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 鼓励学生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 要多想, 要深想, 想得新, 想得快, 防止浅尝辄止。

二、“行是知之成”

“活动促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思想,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 就会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 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呈现方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行”主要体现在动手和动脑两个方面。《制作叶贴画》时, 对叶子进行探究的基础上, 学生亲自体验了如何制作贴画;《我给树木做名片》中, 孩子和树木交朋友之后, 都很乐意为他们制作名片, 制定宣传标语.每一个都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而且学生在活动中, 自觉去获取知识,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 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其次, 善于动脑。不论做什么事情, 都要“用心”去做, 在做事的过程中, 要有自己的思考, 如果有了问题, 就要在思考中调整行动, 增进自己的认识, 这样才能获得成功。《珍惜每一滴水》的教学中, 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体验到了水的重要性, 知道应该节约用水。交流进行到这一步就可以了么?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节约用水, 好!一个班集体节约用水, 好!全校师生节约用水, 好!可是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就应落实到宣传发动上, 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 有学生提议, 每人动手设计一条节约用水的宣传语, 其实这才是《珍惜每一滴水》这节课的最终谢幕。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上出来”的, 也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可以这样说, 没有了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失去了意义。“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只有“知”“行”并进, 综合实践活动才能插上翅膀, 落到实处!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程, 它的开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探究知识, 获取学问, 形成能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局限的小天地为广阔的学习大天地。

小学综合实践 第10篇

一、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策略

(一) 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完全, 面对社会的复杂性, 小学生们充满了好奇, 因此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变得更加有趣就显得非常关键。自主探究学习与以往的“接受性学习”不同, 强调了对知识的探索以及思考的过程。“接受性学习”一般是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在“接受性学习”中, 学生能够逐渐养成推敲以及修改等习惯, 同时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于现有的问题进行整理与认知, 等等。在此条件下, 学生能够从“接受性学习”中获得一定的经验, 作为实践的基础, 发掘其中的趣味性[2]。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节约用电》时, 就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结构等, 先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组成自由活动的小组, 有计划地对校园以及家庭的节约用电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通过多个角度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最后将学习成果汇总, 在班上进行汇报[3]。在此过程中, 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交际能力等, 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够始终保持积极性。在教学中, 教师可多为学生设计一些能力范围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最终实现综合实践的目标。

(二) 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自己体验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带领下, 从生活中选择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基础进行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 加强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生活间的联系, 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 教师可按照教学目标以及活动的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案,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可安排学生进行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的合作。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沟通与协作, 培养学生乐于沟通的习惯, 且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时, 教师就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 我们在小组内完成拼图, 怎么样才能够提高完成拼图的效率呢?”教师布置任务后, 学生便可自发地组成小组, 有计划地进行, 认真地讨论方案, 最终选择最好的拼图方案。方案确定后, 在小组范围内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 对于学生产生的一些较为新奇的想法, 教师可进行鼓励, 让学生放手去实践,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 合作学习还能够充分地利用组间合作, 使学生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 同学们一起选出最好的方案, 先在组内进行分工, 随后各司其职, 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拼图的游戏。通过小组合作更好地完成活动, 如此便能够充分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4]。

(三) 鼓励学生多动手,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 而综合实践活动较为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学习体验与个性化的表现。动手与动脑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也较为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喜欢动手, 在手动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兴趣以及创造精神都能够得到培养,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产生实际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带领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后, 教师就可在课堂上多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展现自身的优势, 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此外, 综合实践能力还能够有效地协调师生间的关系,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探究, 并自己解决问题, 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可爱的校园》这一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亲自动手到校园内测量操场的面积或者花坛的面积。在测量的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遇到测量的方法与计算等方面的问题, 此时便可请数学老师来带领学生解决问题, 使学生树立探究的信心, 自由感受实践活动的乐趣。小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 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 动手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5]。

(四) 与生活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较强, 且形象思维占据主要的地位。按照学生的这一特点,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一些生活元素, 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可为学生安排吃东西的活动, 在班上开展“小当家”的野炊活动。活动一开始, 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参观各种有特色的饮食场所, 使学生通过观察、品尝以及询问等方式收集关于菜肴的资料, 随后再制作成为菜谱。野炊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动手, 在现场制作菜肴, 老师不能参与, 因此在活动开始时, 教师就可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制作采取, 并且花30分钟去超市买菜, 在一个小时内完成野炊活动, 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 每个环节都需要限制时间, 并提出质量的要求。每个活动小组4—5个人, 每人拿出5元钱, 菜谱控制在20元以内。教师布置完任务后, 学生就开始分工布置, 有组长, 有计时员, 在采取的设计方面也需要达标, 既需要注意菜谱的色香味, 同时还需要注意菜肴的营养成分。此外, 每个小组都需要做三菜一汤[6]。准备工作在上午完成, 午休后, 学生就需要排队到达指定的场所, 在教师的带领下, 学生们都非常兴奋, 很快到超市买菜, 有的孩子买黄瓜, 有的孩子卖鸡蛋, 每个组的组长排着队等待付钱, 每个组员都要体验购物, 每个人都能够得到锻炼。每个组都能够在30分钟内完成买菜的任务, 买完菜以后, 学生们就要开始野炊活动了。教师布置任务后, 学生们自由在组内分工合作, 相互帮助, 当小组完成任务后, 教师就可评选出“最优秀的小当家”。尽管孩子们满头大汗, 但每个孩子都非常开心, 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 野炊活动的目标也完美地实现[7]。通过这次活动, 教师就可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 在活动的过程中, 应当让学生大胆去做, 老师也发挥引导作用。因为教师参与其中, 孩子们就会认真地对待这项活动, 认真地去体会。而教师的引导则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任务, 借助教师的经验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此外, 当学生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时, 无论想法是否合理, 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表扬, 由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究, 主动学习。而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挫折时, 教师则应当鼓励学生, 告诉学生挫折也是经常难以避免的, 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 使学生养成不怕困难的心理。通过与生活元素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学生就能够感受到动手的乐趣, 同时还能够在生活中更加主动, 更加勤劳[8]。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 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设计教学目标, 随后按照学生的特点与目标来设计实践的内容, 选择学生较为喜爱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经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 同时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 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大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教师应当将其转变为通向成功的桥梁, 成为展现学生才能的大舞台。对于小学生来说, 通过参与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本文就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华, 安桂清, 翁建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11, 12 (04)

[2]陈蕾, 安桂清.垃圾的分类与处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 2012.23 (02)

[3]金怀德, 杨月新, 张安乐.“小课题研究”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 2014 (11)

[4]蔡云华, 吴月明, 张国华.立足学校实际彰显学校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J].学周刊, 2015, 43 (15)

[5]谢泽源, 李建, 刘建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14 (09)

[6]尹可丽, 袁树青, 徐丽娟.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实施中的难点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 2013, 39 (06)

[7]姜翠君, 杨国安, 周玉洁.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15, 12 (06)

如何实施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99-01

作为一项新的教学形式,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堂是根据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结合小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水平,围绕某一课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积极的实践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探究获取语文知识,并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也适应了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要求。但是如何保证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综合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让课堂活跃起来?下面本文将就此谈几点实施策略的分析。

一、充分利用教材的教育资源,及时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课文后的“语文园地”或“积累运用”栏目中,新增了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方法,在找找、做做、谈谈、说说、想想、写写等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要充分利

用这些资源,及时组织活动。如: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我会拼图》,是一次制作交流的活动。课前,让学生准备大小不等的圈形彩纸片、胶水、剪刀和尺子。课堂上,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三幅图,互相说说图形像什么,每个图形是用什么拼成的。并适时启发想象:用圆形纸片还能拼成哪些图形?学生会争着介绍:“还可拼成小鱼”“还可拼成帆船”“也可拼成太阳”……随着学生的介绍,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画,并告诉学生在拼图上添几笔,可以使拼图栩栩如生,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思路。再让每个学生根据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动手拼图,想拼什么就拼什么,拼出后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最后,交流评比,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怎样拼成的,评出好的向全班展示。这样,学生在观察、想象、摆拼、介绍、交流的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过去的语文教学长期囿于一个较为狭窄的时空之中。课本是仅有的信息派,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澡堂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当地的徽育资耳长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致使学习效率不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地区都组蔽粉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抓,要有强烈的资源愈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无疑为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开辟了新的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开展活动。

三、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资源.适时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资源,突破语文学习活动原有的时空,把学习!于动态、开放的环境中,可以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为语文教学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教师应该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结合课文内容,确定相关主题,适时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网络,学生不但可以看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动人景象,学生可以自由地了解所感兴趣的知识。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此外,还可让学生在网上读新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访问相关的教育网站,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到网上搜索一部名著或一个作家的资料;在网上练习写作,发表文章等。使网络实践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生活习得经验和语言文字世界的桥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

四、注重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相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传统教学的学科壁垒,注重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加强语文与数学、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学科的沟通与整合,让学生吸取多方面的营养,用“大语文”观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在春季设计开展“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让学生到校园里或田

野里去找春天,感受“春风”“春雨”;语文课上,让学生读春天,说春天,赞春天,写春天;美术课上让学生画春天;音乐课教学生唱“春天在哪里”;数学课上编春天植树应用题;科学课上学“种子”,让学生做种子发芽实验,并仔细观察、记录,把实验结果和结论写进实验报告,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课外阅读有关“春天”的故事,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文等。这样,结合学生实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熔各科知识于一炉,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太成熟,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创新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任。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要注意做好思维方法与情感的引导,把学生培养成文化素质高、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开发的智慧之人。

参考文献:

[1] 蒋丽萍.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187~188.

[2] 宁云萍.浅谈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J].现代农村科技,2014,11:56~57.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有效策略 第12篇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促进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学生都是缺一不可的元素。学生参评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学生参评意味着评价主体正往多元化方向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一) 学生参与评价, 促进双向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是一种趋势, 也是课堂教学的必然。一方面, 学生参与评价, 有助于学生深刻反思自我;另一方面, 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 有助于教师从另一角度反思自我, 从而获得发展。以下笔者举例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教师参与态度, 如活动准备工作、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否积极指导等;指导能力, 如是否具备一双发现学生遇困的“双眼”;是否针对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是否主动提供综合实践活泼所需的相关资料等, 继续学习;如是否主动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 以提供有效帮助……例如, 在学生《食品添加剂, 天使还是魔鬼》这一实践活动内容中的活动一《调查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和了解》时, 教师让学生对自身进行了评价。此次评价取得不错的效果, 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客观的评价。如有学生评价说教师在指导我们编制问卷、访谈提纲的时候非常到位 (先集体探讨在编制问卷时应该注意什么, 再进行综合性总结, 如明确调查对象、确定调查主题、调查时间、地点等) ;有学生评价说教师在指导我们设计问卷问题时也很到位, 如提供以往问卷问题资料、积极引导我们设计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问题、控制问题数量等。当然, 也有学生以委婉地口吻道出了教师的不足, 如提供的资料不够全面 (学生对食品添加剂了解较少, 资料不足, 难以设计调查) 。总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 反思自我, 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以上属于学生参评的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自我评价、学生对他人 (主要指学生) 的评价等。

(二) 优化教师评价, 促进整体发展

传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多数教师以学生的实践结果作为评价标准。简单而言, 这种评价属于结果性评价, 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在实施结果性评价中, 教师只看结果, 忽略学习和活动的过程。随着新课改实施的深入, 结果性评价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而以过程为主的评价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从实践中来看, 过程性评价更具导向性, 关注学生的活动中的表现, 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等。因此, 教师必须主动优化评价, 以促进整体发展。首先, 重视过程评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为主, 而技能和知识属于次要的。因此, 教师在实施评价时, 不应以学生的作品、知识获取量等为主, 而应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在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换言之, 教师应把评价关注点放在动态生成过程。例如, 在学习《钱币奇趣》这一实践活动的第二课时“交流活动方案”, 教师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本节课的重点是交流活动方案, 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方案, 而其他学生则需要认真对阐述组的方案, 以提出良性修改意见, 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展开。因此, 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倾听、表达、交流、提出建议、解决方案等方面上。例如, 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未能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方案, 因而在提问对其他小组的方案的看法时, 一问三不知。针对此, 教师委婉指出不足, 并评价:学会倾听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本领哦, 老师期待倾听你对其他小组方案的建议。而对于认真倾听、积极交流探讨方案的学生, 教师则以正面评价为主, 表扬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参与的主动性等。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提高评价效果

为了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效果, 评价方式不能是单一的, 而必须是多元化的。笔者认为, 建立档案袋评价、日常观察及时评价等都是不错的评价方式。

档案袋评价主要是指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评价, 有助于促进评价与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每一次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后, 教师都应要求学生建立活动档案袋, 主要内容有:实践活动的计划、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体验、问题等、参与记录等。如此一来, 学生在对活动小组、个人进行评价时便有了强有力的依据。例如, 在学习《家庭里的宠物宝贝》这一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 实施活动”的环节,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档案袋评价。学生根据要求, 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如是否积极参与问卷调查、是否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客观记录。此外, 还需要将网上搜集的宠物图片、拍摄的宠物图片、宠物知识等放进档案袋。最后, 写一份报告, 如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了家庭饲养宠物的好处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同时给出良性建议。教师再以此为依据, 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是一封信的形式;也可以口头交谈等。

除了档案袋评价方式, 教师还可以积极采用日常观察及时评价的方式。一般而言, 这种评价要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始终。作为教师, 要时刻关注学生, 如学生在参与中是否认真;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是否够高;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良好等。通过时时记录, 学生的注意力将高度集中在活动中;而教师也可以根据综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策略。

三、采用延迟性评价, 构建精彩课堂

“坚持等一等, 守得云开见月明”,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中。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 更多教师意识到采用延迟性评价的重要性。所谓延迟性评价, 即推迟对学生的评价。一般而言, 采用延迟性评价, 有助于对话的继续;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以构建精彩的课堂。

例如, 在学习《零花钱》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第四阶段“活动延伸”这一课时, 教师主要采用了延迟性评价。本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交流探讨乱花钱的危害, 以激发学生制定出合理的零用钱计划。交流开始, 有学生说“乱花钱会让班级其他学生产生攀比心理”;有学生说“乱花钱会给父母造成压力”;有学生说“乱花钱会让自己向父母索要的更多”等。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 教师的做法是:既不评价对与错, 而是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观点;同时, 在黑板上以简短的语言记录学生的观点。这个做法让学生有继续思考的动力。后面, 更多的学生主动提出观点, 同学各抒己见, 形成了很好的氛围。最后, 教师再进行总结性评价。总之, 利用延迟性评价,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会更高, 也能体验到参与带来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交流探讨, 学生深刻领悟乱用钱的危害, 并督促其自身制定合理的零花钱计划。

总之,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实施评价必不可少, 但更为重要的是实施有效评价。当然, 实施有效评价策略不局限于以上提到的, 教师还可以采用延迟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只要不断探索、总结, 教师一定会找到符合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 让“评”更有价值。

摘要: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曾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 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利用有效的评价, 可以将学生心中的火种点燃。从功能上而言, 教学评价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和激励功能。只要运用得当、运用合理, 评价的功能就会最大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有别于其他课程, 也没有固定的教材。但是, 学生都希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得到认可。因此,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有效评价策略必不可少。本文将结合本校开展过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例, 深入分析实施评价的有效策略, 以期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田平.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导向与课程资源整合[J].基础教育.2008 (11)

[2]牛金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研究[J].教育评论.2007 (03)

上一篇:吉林省土地规模经营下一篇:创新成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