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师培训范文

2024-07-12

实验教师培训范文(精选12篇)

实验教师培训 第1篇

一、在演示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试做, 收到预习的效果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学生预习准备工作, 结果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课堂两张皮, 老师讲的头头是道, 学生张口结舌无语应答, 教师只好“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如为使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我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 自己先动手做一些, 想一想日常生活常见例子, 为何大船装的货物多而不下沉?小船装的货物少却容易下沉?随后在课堂上, 学生用橡皮泥做的船进行演示实验,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 提高学生的兴趣

演示实验如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 再讲给学生听, 很容易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 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 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 不断启发提问, 让学生分析、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另外, 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实验, 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 以显示自己的实力, 一旦操作错误, 改正后记得特牢。

三、在演示实验中要加强学生表述用语的准确性训练

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 教师一定不要包办, 要敢于让学生说, 这样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过程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常见的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 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 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 如将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 对仪器的读音不准。又如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说成“相互推斥”;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说成“重量”等等, 这种情况特别在初学物理的学生中经常出现, 通过老师准确语言表达的纠正, 学生会对所学知识由一个全新的认识。

四、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小组探索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 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是, 对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得不到锻炼,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而学生小组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互助力有独到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学生小组探索性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 要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 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 启迪学生思维。这样, 让学生用实验探索和理论探研两种方法自我进行推证, 在推证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核定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使用范围、注意事项搞得一清二楚。让学生由被动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 而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 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当然, 这对教师的要求也会提高, 需要教师进行创新设计, 包括教具的改进设计、试验层次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演示实验的开放过程, 更利于启发学生积极分析思维

在师生互动实验中, 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关键时刻提问学生, 让学生边思考, 边通过实验来分析, 以求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有的学生虽然自己动手做实验, 可若要问他为什么要如此操作?为什么会产生某种现象?他却不能回答。这些都是多少不动脑的表现。例如为了讲清连通器的特点, 先作演示, 取一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 用塑料片挡住下端管口, 用手按住塑料片, 将玻璃管竖直插入水槽中, 松开手后, 塑料片并不下沉。当把水沿管壁缓缓地倒入管内, 当管内水面与水槽里水面相平时, 塑料片掉下。然后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请学生分析其原因, 并引导学生注意塑料片这一研究对象。接着要求学生想象, 如果将两根相同的直角弯管在管口处拼接起来, 即成连通器, 当在连通器内倒入同种液体, 会发生什么现象?启发学生用假想的液片代替塑料片来分析, 从而初步得出连通器的特点。至此, 还需要进一步配合演示互动实验提问:若连通器的两根管子粗细不一, 液面是否相平?若管的形状奇特, 又会怎样?通过如此一系列边演示边启发,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和理解连通器的特点, 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此外,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因势利导,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那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支持。帮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不人云亦云, 敢于另辟蹊径, 敢于探索, 不断创新。就演示试验而言, 我们可以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也许这样会造成一些“混乱”, 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实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第2篇

河北中学

李振宇

10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阳城县教育局举办的实验教师培训,在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一线教师的理化实验考试操作学习,观看了省物理教研室专家亲自的视频等,感觉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这两次培训中,自己收获最大、感受最深的是专家们就初中物理实验的现场操作实验视频,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平时注重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提高物理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应掌握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对照自己平时教学,虽然也比较注重实验教学,但对于部分实验因为种种原因出现现象不明显或实验不成功等结果,教学中倍感困惑。这次培训恰好安排了实验教学视频指导,在现场我们培训每位教师都认真亲手操作这些实验,同时就自己平时中困惑与他们面对面进行了交流。真是对症下药,参加培训教师一致认为这次培训有效性。通过培训不仅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搭建了平台,而且为实验有效性改进创设了极佳途径,我觉得这样的培训具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符合物理教学实际。

通过本次培训我还体会到: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实验教学资源观,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丰富物理课堂教学信息,真正落实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使物理教学呈现出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1.以室为阵地,开发和利用条件性资源

物理实验室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重要的条件性资源。学校应重视实验室建设,保障常规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要鼓励师生进行实验改进,自制微型化、环保型教具,发挥废弃生活用品在物理实验中的替代作用,如用饮料瓶、注射器、易拉罐做反应容器、集气瓶等。这样既丰富物质储备,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应积极倡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探究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以校本为突破,开发和利用拓展性资源

生活中有丰富的实验题材,有效利用这些实验素材组织学生探究,是物理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并开展探究性小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把思维的视角从课本拓展到了社会,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3.以师生智慧为隐性课程,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实验教师培训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自主探究;创新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在每一个实践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在生物学实验活动和过程中,要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是和实验能力密切相连的,实验过程中必须手脑并用,如果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也将会制约其实验能力。

生物实验按操作分为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三类,七年级探究实验有18个,八年级探究实验有10个;七年级演示实验有6个,八年级演示实验有1个;七年级学生实验有12个,八年级学生实验有2个。初中生物演示实验主要有种子萌发时放出了CO2气体、萌发的种子吸收氧,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模拟膈肌的运动,发酵现象,光合作用产生O2,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教师的演示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科学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全局性。为此,教师应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操作上不可忽略每一细节,力争做到实验准确无误,授予学生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教师演示实验,现象明显,形象直观,有利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化,节省教学实验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没有亲自动手规范操作训练,只能形成一种表象,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特别是坐在后面的学生,只是听老师的讲解,被动的接受。如:演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释放的气体,实验现象明显时,坐在前面的学生可以观察到释放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如果现象不明显,后面的学生就无法看清楚,只能听老师的讲解和前面同学的描述,没有观察、思考的过程。这样演示实验就是教师的表演,学生是被动的观众,观看表演者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时间一长,操作步骤、实验现象逐渐淡忘。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苦与乐,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应以自主探究為核心。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的高度智力投入,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使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构建知识,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探究创新能力,在仪器设备允许的条件下,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全员参与,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由于课时少,器材不齐等因素,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教材中的一些分组实验、演示实验都是教师在演示。这样学生动手机会少,不利于技能提高和对实验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客服种种原因,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操作演示每个实验,学生演示时教师要指导,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点评。一些实验可以改为随堂分组实验,如种子萌发时放出了CO2气体,吸收氧,在萌发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模拟膈肌的运动,发酵现象,光合作用产生O2,教师可以边讲解理论,边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既可以给学生训练技能的机会,又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某些教学中还可增加一些激趣实验,例如:为什么叶片向光的一面颜色较深,背光较浅?为什么大玉莲叶子能支撑一个小孩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把生物实验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堂引向广阔的大自然,充分利用校园内外各种资源,在自然界和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生物知识,利用益于学生的一切因素,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创新能力。利用所学生物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生物学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探究实验活动时间和空间。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

(作者单位 贵州省龙里县龙山中学)

物理实验教师的自我修养 第4篇

首先要加强科技和教育理论的学习, 不断提高对教学改革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结合实际完成新世纪时期的教学任务。二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渊博的知识, 扎实而深厚的专业基础, 娴熟的操作技巧和动手能力, 是满足学生猎取欲、求知欲、探索欲以及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环境”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 实验教师必须善于学习、勤于动手, 在不断充实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还要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或领域的科学知识。要尽可能扩大知识容量, 丰富知识信息, 提高知识层次和质量, 赢得学生的信赖。三要加强应用技能修养。中学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 包括渗透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教育教学, 突出了学校教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时代特色。如以普教为核心的初级实验教学、电化实验教学、微机应用实验教学、网络教学迅速涌现和应用, 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只用粉笔写、画, 不用仪器操作”的“惯性”教学框架。因此, 实验教师必须注意自身应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使自己在教师群体中“技高一筹”。四要加强教学能力的修养。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应用能力。正确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教学艺术、教学语言以及简练、准确的操作技能是实验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功, 也是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实验教师的劳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实验教学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框, 而且从选取材料、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 实验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劳动, 也是得天独厚的劳动。因此要求实验教师必须具有探索创新意识。探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在实验教学观念上探索创新。要抛弃和自觉抵制“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 树立“勤动手、多动脑”的教学观;纠正做实验“照本宣科”、形式主义的教学观, 树立“延伸、开放、手脑并用”的教学观。把理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真正转移到以实验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二是在实验内容上探索创新。善于组织和运用教材, 勇于改革和创新教材是实验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结合实际探索实验教学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 合理渗透和扩展“应用技术”实验内容, 不仅有利于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 而且可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服务。三是在实验方法上探索创新。“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做、学生看,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的传统教学方法, 在只注重知识灌输时代起着一定的作用, 但它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 不但重视知识传授, 更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证明, 能力是不能灌输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探索新的实验方法时, 首先要探索学生如何“学”、如何“做”, 根据学生的“学和做”创造新的实验方法。其次要探索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再次是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实验室、第二课堂和课外科技活动, 由学校引向社会, 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生物实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第5篇

一、关注课堂、提高效率

自二○xx年秋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不断地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减负不能减效,减时间不能减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必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必须考虑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聚焦有效思维。

有效教学,并不是将以往课堂上完成的练习、作业转移到课后,教师在课堂上拼命的讲。而是要改变教学模式,要将以前的“满堂灌”“一言堂”变为民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要注重情境教学,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课本上的“问题探讨”、“技能训练”、“拓展题”不能把它们变为知识训练题,必须由学生来完成,这类题目并不一定要得出一个结果,要注重学生探讨的过程。课堂教学须转换教师定位,必须由演讲者变为主导者、组织者。要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诱发认识冲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问题串,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辩论,而不是老师问学生答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

关注课堂,活跃学生思维,才能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关注作业题的设计

自今年秋期,泸州市教育局下发了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文件,那么,如何利用这充足的课后时间,部分教师延续以前的做法,把大量的作业题留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去完成。殊不知,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有效的作业题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许多无效的作业题只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厌恶,所以在课后作业题的设计上要下功夫、动脑筋。作业题的设计不能只是知识的再认、巩固和简单应用,也不应局限于简单的逻辑思维,而应是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题目。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在作业题的设计上,要改变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即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传统思维,要学会设计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要大力推广

高校师范生教师礼仪培训实验与分析 第6篇

摘 要:教师礼仪对于高校师范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不仅应该大力开展,同时还应该积极探索礼仪教育训练的有效途径。现有的纯理论性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师范生教师礼仪的需求,教师需要以理性的思维、实验的方式来提高师范生必要的礼仪素质。以礼仪培训实验为出发点,发现师范生礼仪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分析和探索高校师范生礼仪教育的有效培训方式方法。

关键词:师范生;教师礼仪;培训实验

育人就要讲礼仪。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教师更应该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特别是在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这一国情下,学校教育对几乎所有儿童和青年生活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教师是影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最重要的人,家长、教科书、电脑和大众传媒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

而在目前绝大多数的师范院校里,非常重视师范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忽略对他们道德修养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教师礼仪这一部分,并没有引起很多高校的足够重视。随着现在新媒体的出现与不断发展,我们发现有很多违背教师道德、教师素质的现象,这都证明了教师礼仪教育是我们当前非常必要的一种教育。我们需要重视师范生的礼仪教育,需要反思我们礼仪教育的传统方式。不要让新时代的教师形象一再跌落,而是应该让我们的师范生能成为新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园丁”“春蚕”。

一、实验设计

本培训实验主要内容将集中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师礼仪教育部分。从2010级小学教育专业中随机选取5名同学,通过对这五名同学培训前后的课堂礼仪情况分析,来探索和完善该实验的成效。在整个过程中,依托师范学院微格实验室,通过对比性实验、仿真性实验以及全真性实验三个步骤来完成。

1.对比性实验

在培训初期,让实验对象按照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身进行教学活动,约10分钟左右,通过微格实验室设备进行全程录制。然后对教学录像过程进行分解,针对录像镜头,对照所学内容,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礼仪缺陷。然后再次对相同内容进行重复十分钟的教学,试图避免同种礼仪缺陷的出现。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省意识,结合理论知识,休整和提高自我。通过这种强力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陷,然后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编制一个教师礼仪档案,针对其主要缺陷,进行一对一的礼仪培训。

2.仿真性实验

依托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布置模拟课堂,让小组其他成员充当教学对象,进行仿真性实验。

该阶段相对于对比性实验而言,离真实课堂又近了一步,多了互动环节,多了教学对象的分析。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实验室的环境模拟成为现实课堂,真实地进行授课。整个过程中,会遇到和实际教学中类似的问题。

但是因为授课对象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又区别于真实的教学对象。因为小学教育专业面对的是小学生,实验小组的成员都是大学生,虽然可以充当教学对象,但离真实的教学环境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个实验环节可以让成员在对比实验和接下来的全真实验中找到一个很好的过渡,克服站在讲台上的恐惧。同时,整个仿真性实验也会全程录制,便于学生了解自己在培训过程中的进步与缺陷。

3.全真性实验

项目后期进行全真性实验,让学生直接走进黄石地区的小学,

将所训练的教师礼仪真切地与实际情况相联。完全与就业后的环境一样,让学生不仅学有所获,还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以致用。

本实验的训练成员设定均为大四的学生,项目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第三个环节的实验正好和他们本身的专业实习环节时间相吻合。可以利用实习阶段来开展第三环节的实验,这样既可以保证成员全真性训练基地的落实,又可以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前两个训

练环节所带来的实际作用。

二、实验分析与讨论

1.师范生的理论基础强,实践基础薄弱

通过实验发现,小学教育专业接收到了充足的理论教育。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难发现,他们设有中国教育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必修课程,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是在实践课程中,仅设置有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说课等,与理论课程相比,实践课程相对较少。从培训实验中不难发现,即使处于对比性实验阶段,没有任何教学对象,面对的只是录制设备,他们仍然非常的紧张,不知该如何表达,更不知道如何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课程上的教学能力。而教师是一种实践力很强的职业,它需要师范生不仅传输理论知识,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2.课堂教师礼仪不够全面性

教师的课堂礼仪包括很多方面,通过实验发现,多数学生专注于讲课,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礼仪。(1)对教师的个人礼仪了解不够。教师的外在形象和言行举止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实验表明,在服装上,很多学生选择穿短裤,觉得方便舒服,但在教师礼仪中对服装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必须整洁大方,不能穿一些过于暴露的衣服;在站姿和行姿上,很多学生不习惯抬头挺胸,一定程度上是不自信的表现;在面容修饰上,部分学生会喜欢浓妆艳抹,这同样不适合教师职业;(2)忽略眼神礼仪的重要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注意自己眼神的运用。但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只顾看教案或者课件,忽略与讲台下学生的眼神交流;(3)缺乏对语言礼仪的注意。教师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工作,对于语言的要求一定程度上要高于其他职业。很多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语言垃圾。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有可能影响某位学生的心智发展,所以教师的语言礼仪可谓举足轻重。

3.对课外教师礼仪内容缺乏了解

本实验主要是针对教师课堂礼仪的训练。但是实验后期阶段的全真性实验是和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在实验后期每位接受训练的学生的课堂礼仪都有了质的提高,但是在课外教师礼仪上却存在一定的匮乏。例如,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和家长打交道,如何处理家长对一些教学内容或环节的质疑等,而这些课外礼仪也是教师礼仪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们需要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整个实验进程约三个月,平均每个阶段都需要一个月左右,整个培训实验积累了大量的文档、照片、视频资料。通过此次的训练实验,我们确实发现了小学教育专业在教师礼仪上的一些通病。同时我们看到,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是随着实验的进程在一步一步地提高。通过对比实验,发现自己的不足,针对缺陷加强训练;通过仿真实验,调整教态与语言,增强教学自信。既然通过该三阶段的训练,教师礼仪部分可以得到实质性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实训课程或者第二课堂的方式方法来大范围地推行类似训练,从根本上提高每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礼仪,让他们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今天的师范生是明天的教师,礼仪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事关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应引起当代师范生的高度重视,把它视为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同等重要的学科来开展训练。只有这有,才能成为新时代一名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万爱莲.师范院校开设“教师礼仪”课程的必要性和途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07):111.

[2]张秉福.关于加强教师礼仪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97.

(作者单位 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开拓实验教师成功之路 第7篇

为了适应新形势, 实验教师不再局限于是仪器设备保养与维护的“修理师”, 而且是实验教学的“设计师”、科技活动的“辅导员”、理财理物的“会计师”。实验教师不仅要懂理论、懂教学, 而且要懂管理、懂实践、懂科研。以下是我作为一名实验教师, 结合自身在今后发展道路上的一点探讨。

二、实验教师要自强不息, 实现自我成才

1. 继续深造, 提升学历层次

现今社会, 科技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 实验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和学历层次显得捉襟见肘。为更好地适应教育的最新形势, 越来越多的教师寻求机会到大学进行深造。借助大学的学术氛围, 充分利用大学的师资、技术和实验室进行研修、访学、交流等, 来提高实验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2.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源于第一线的实践经验,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科研,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实验教师应该多做科研,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的活动, 力争为学生上实验课, 多累积一线教学经验。在教学中, 对能做的实验必须做;对条件不具备的实验, 实验教师应通过改良仪器、改善实验方法或自制简易教具也尽可能做。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 做一名研究型的实验教师。

3. 自我增值, 多方向发展

青年教师应时刻保持着自我提高的愿望。多自学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技能, 甚至不同领域的技能。根据自身所长, 把握各种机会和各项比赛, 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通过这些活动,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多作科研实践。这样实验教师就不仅仅是待在实验室的教师, 还是各项竞赛的辅导员, 学校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员。

4. 多阅读, 勤反思

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类和专业类的书籍杂志, 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时刻了解当今世界最新的资讯和技术。将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 多钻研、勤思考、多总结、多反思、提高自身素养。

三、多途径、多方位推进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1. 学校以及社会要创造各种条件, 促进实验教师的成长

教育部门要重视实验教师的学习。在不影响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下, 应给实验教师时间和机会进行在职学习。学校及教研室积极组织教研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校本教研或全市教研等活动。教育主管部门考察确定教学、管理较好的学校轮流承担教研活动基地, 开展实验教学研讨会, 邀请专家讲座, 参观实验室管理, 交流成功的经验, 研究探讨问题, 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市级及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高级别的实验教师培训班。培训时, 要切合实际情况多一些操作层面上的培训, 加强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培训。请专家解读新课程标准, 请获得“全国教具自制能手”称号的教师传授经验。了解本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 加强教师动手能力的培养, 示范和倡导制作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的自制教具。

最后, 通过开展“青年教师实验技能大赛”, 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提升。举办全市优质实验教学论文、实验课和实验案例评比。通过这些活动, 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 促进实验教师能力的提高。

2. 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

鼓励新老教师结对, 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研究领域和专业特点选择指导教师, 或由学校安排指导教师。拜“师”就应拜专家、名师, 因为他们能够给予青年教师有经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年轻教师可以常上门求教, 探讨问题, 或参与课题研究, 博采众家之长以求有所收获。

完善考核制度, 稳定实验教师队伍。在制定考核目标时, 不仅要考虑实验室的常规管理情况, 而且要非常重视实验教师的创新工作, 比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论文的发表情况等, 这些均为加分的依据。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实验教师奖惩的依据, 体现差距, 奖励先进, 鞭策后进。坚持每年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实验教师, 作为市区骨干教师的储备人选。

在改革发展过程中, 实验教师要不断自我提升。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政策支持、制度建设来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师的培训制度, 多渠道、多形式搞好实验教师培训工作, 从整体上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积聚能量。

参考文献

[1]李苑玲.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J].考试周刊, 2007 (26) .

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亟待加强 第8篇

一、有关方面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的边远地区,地方的财政本来就困难,投入到教育的资金本身就少,特别是投入到实验教学方面的资金更少。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实验方面的投入,但离学校开展正常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实行“义务教育”后,学校的所有财权全部上挂,校内所需仪器和药品只能层层上报和层层审批,县局再汇总招标采购,等药品和仪器到校一个学年早就过去了,更何况很多仪器和药品是重复的,数量众多而不实用,一次性采购在“普实”后再没有了下文。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实验教学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显得非常重要。

而化学教师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包办了一切,包括化学实验教学设施的投入等。化学教师乐于“清闲”,成天“躲”在学校里面,一心只教“圣贤”书——有什么样的米煮什么样的饭,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要说走入社会、用实验服务社会了。社会对化学实验教学不理解和对化学实验教师的不熟悉,很大程度上是化学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不够造成的。化学教师片面认为实验教学只是政府行为,殊不知化学教师本身也是实验教学的一分子,完全将自己排除在化学实验教学之外,造成学校化学实验室孤立于社会之外,化学实验教师孤立于学校之内。化学实验教师平时参与社会活动较少,宣传力度不够,社会服务意识不强,造成社会对学校实验工作的不理解、甚至不支持,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化学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服务意识淡薄

一方面有的化学教师自视甚高,自命不凡,认为化学是中考科目,自己是九年级的把关教师,与学生接触沟通有失风范面子,更不要说为学生的实验服务了。部分化学教师将实验视为可有可无,加上实验的准备费时费力,更多时候开展实验演示可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将实验改为板书实验或讲解实验,认为只要把操作要领教给学生即可,哪管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而部分学生则片面认为有《末成年人保护法》作后盾,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学校没有开除学生的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上级部门要求缀学率控制在2%之内,学校不能开除学生,为保证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这样做是应该的,但如果因此就放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会而助长学生的不良习气。

由于一些教师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学校中一些学生十几岁就拉帮结伙,谈情说爱、聚众赌博等情况不时发生,学生成绩每况愈下,教师不想管、也不敢管者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教师与学生的对立情绪不断增长,甚至引发刑事案件。

另一方面,有的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偏爱优生,歧视学困生,在实验中优生做学困生看,不动手不参与的现象普遍存在。化学教师大多不是班主任,对单亲家庭子女、打工族学生以及心理有缺憾的学生缺少关心等也是造成学生反感的主要原因。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化学教师应树立为学生实验服务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不是行政中的上下级关系,不是家族中的长辈和晚辈的关系,而是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化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多为学生着想,多一些民主,少一些粗暴和武断,多一些服务意识,少一些淡薄,树立学生是教师的“衣食父母”的观点,那么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就能够建立起来了。

三、化学教师对家长的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息息相关。学生在校的时间只有六、七小时,在家中的时间是在校时间的两倍以上。换言之,学生的许多养成教育是通过家长建立起来的。仅仅靠教师在学校几个小时的说教而不取得家长的支持,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根本不可能办到。

我们们经常听到化学老师在埋怨:现在的家长是越来越难应付了。收费不合理,家长要告,子女受罚,家长要告,学生成绩不好,家长要告等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可能是好事,至少说明有学生家长的法律意识在提高,已经把子女的教育与自身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服务观念有待确立和加强。

浅谈化学教师的实验意识 第9篇

一、化学实验的准备意识

化学实验前都需要一定的准备过程。准备一个演示实验一般需几个小时, 而有的药品, 如饱和氯水、FeCl2 (或FeSO4) 等溶液的配制, 则需一到两天;准备一个分组实验一般需要一周的时间。因此化学教师进行实验时, 一定要按要求提前填好实验通知单, 交给实验教师。这既是教师备课的一个环节, 又能表现教师对实验的一种态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部分教师就没有这种实验准备意识, 而是在上课前才到实验室做实验, 结果只能是课堂上讲实验, 课堂下补做实验。这种不同步的教学, 使化学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化学实验的规范意识

课堂演示实验不仅仅是揭示化学原理、验证化学性质, 而且也是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对老师进行演示实验时的动作的模仿是非常强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时, 操作必须科学规范, 不能只顾实验现象是否明显或自身的习惯动作而违背实验操作。学生在第一次见到一种新鲜仪器时, 他们对老师的操作是分辨不出正误的, 一旦教师在操作中出现错误, 就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实验操作, 有的操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一点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例如, 滴瓶的正确使用方法, 是取出滴管排空, 再伸到溶液中吸液, 而有部分学生是直接在溶液中将滴管排空, 结果使溶液溢出或吸入胶头。这种错误操作就与教师在课堂进行的演示有直接关系。另外科学规范实验操作不仅仅是对学生负责, 也是对教师不良实验习惯的一种挑战。当然有的教师从教几十年, 某种动作要领已形成习惯或定势, 在演示实验时可能就会出现错误操作。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口头强调该如何正确操作, 因学生在今后实验中不可能记住, 教师可以改变方式, 让学生指出刚才的操作有哪些错误, 并分析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当学生彻底理解了实验的操作要领后, 再进行正确规范的操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而且也帮助学生掌握了实验技能。

三、化学实验的安全意识

化学实验的安全问题是老生常谈。虽然每个化学教师能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 并对一些化学危险品及其性质记得滚瓜烂熟, 但在进行实验时, 不得有半点马虎, 一定要小心谨慎, 必须确保每个实验的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可能给师生造成身体伤害, 还会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畏惧心理, 对今后的实验教学产生负效应。另外大学生用浓H2SO4泼熊的事件警醒我们, 还应对化学危险品的取用、管理引起高度重视。演示实验若有危险品 (如白磷、浓H2SO4) 时, 任课教师必须同科代表一起到实验室取送实验药品, 以免学生偷拿危险品;学生分组实验时, 任课教师一方面要科学地指导和严格地监督实验;另一方面下课时要协助实验教师及时检查药品, 尤其是一些危险品 (如白磷、浓H2SO4) , 坚决杜绝学生从实验室带走危险品。只要全体教师时刻惦记实验安全问题, 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那么师生就会远离危害。

四、化学实验的成功意识

要想化学实验做到万无一失, 一定成功, 教师就必须要有高度的实验成功意识。因为课堂演示实验的失败, 不但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 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于是在进行实验前, 教师有必要到实验室提前演示实验。例如, 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 有时用酒精喷灯把玻璃管烧熔了也验证不出有氢气生成;甲苯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实验, 若课前没有给甲苯“掺假”, 那么在课堂上不论怎样振荡试管, 高锰酸钾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褪色。可是有的教师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 认为自己的实验水平很高, 没有必要提前演示一遍实验, 结果在课堂上就出现上述的尴尬局面。若教师有实验的成功意识, 提前做了准备, 情况就大不一样。再如, H2与Cl2的爆炸实验, 由于我国北方的气候和收集时气体纯度的影响, 此实验很难成功。如果有了思想准备, 一旦课堂演示实验爆炸不成功, 就可以改用湿毛巾裹住集气瓶在酒精灯上点燃听其爆鸣声, 这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比赛有感 第10篇

一、比赛前———高处不胜寒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经常不能开齐开全。在比赛前, 听到许多教师议论:化学实验过程中碰到教材中没有的实验怎么办?万一要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玻璃仪器怎么办?教师在比赛前的那种紧张, 反映了教师的底气不足, 可见平时缺少实践操作经验, 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比赛中———书到用时方恨少

1.专业知识的苍白无力

比赛分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 其中笔试部分有这样一道题:在实验室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我们通常选用红磷, 如果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 也可以选用木炭进行实验, 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这是一道常见题, 许多教师都认为可以, 因为在平时的化学练习、训练中答案就是这么给的, 教师也是这么讲的, 而忽略了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这个因素。我们许多教师的知识水平只停留在能做对中考试卷, 能将学生不会的题目讲会。这样的知识水平已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 想要给学生富含生命营养的长流水, 教师的学识就要如同澎湃的长江水。

2.实验操作时纸上谈兵

(1) 知识水平的欠缺

如按要求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铁溶液, 少数教师竟然不知道摩尔和质量之间该怎样换算;按要求配制100mL的酚酞试液, 许多教师不知道酚酞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实验是很难成功的。

(2) 缺少创新精神

如, 在验证二氧化碳能用来灭火的性质实验中, 由于实验中故意设置了实验障碍, 所给的集气瓶容积小, 当将二氧化碳倒入放有高矮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烧杯中时, 发现蜡烛都不能熄灭。创设的问题是:这个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吗?你可以进行怎样的改进让实验成功?有的教师根本就想不到从二氧化碳的量或烛芯的长短这些影响因素去考虑。

三、比赛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要增进对化学实验重要性的理解

新课程指出,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但少数教师认为化学实验教学费时费力, 还不如直接给出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读、记, 效果更显著。因此少数教师不是“做”实验, 而是在黑板上“画”实验, 在课堂上“讲”实验, 这严重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 违背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师不去研究、改进、创新实验, 长此以往, 教师的实验能力将得不到提高, 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 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首先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操作必须规范, 要能发挥其示范作用, 使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象化, 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做实验时,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严谨认真、规范准确。药品的使用、仪器的安装、气体的制备及检验, 要环环紧扣, 顺理成章。教师平时也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学生必做实验, 重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

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地创设实验,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自主探究。例如,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中, 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的制取装置, 设计出气体制取装置, 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

3.要落实化学实验考查的方案

中考是指挥棒, 它指向哪儿, 教师就会教到哪儿。几年前, 泰州市各校在中考前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考查, 并将考查分数计入中考总分。那段时间, 各校的实验教学都能正常开展, 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确实有了提高。后来取消了化学实验考查, 落实到化学中考试卷中考查。但我个人觉得落实还不到位, 力度不够, 无法体现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水平, 不足以让师生引起重视, 因此出现了重文考轻实验技能的现象。因此, 只有加大考核力度, 让学校、师生共同重视化学实验, 才能让教师和学生真正“动”起来。

4.教育部门要多开展化学实验培训活动

许多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不强, 实验教学的意识不够, 为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化学实验培训活动, 如实验课的观摩、实验教具的改进、实验的创新、实验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 使化学教师的实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让化学教师拥有过硬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教师应怎样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第11篇

实验前认真准备

实验前的认真准备是课堂演示实验成功的保证,只有成功的实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发现规律。

1.对实验的整个过程,教师要认真备好课。包括学生需要观察什么,思考些什么问题,应用什么方法分析数据,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或规律等,都应该完整地呈现在教案中。例如在备探究《欧姆定律》时,要备清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实验电路图是什么,实验表格的设计等。

2.实验之前需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有些小实验所需器材需要提前准备,有些易损器件甚至需要准备两份。例如:在研究光反射规律时用到激光笔,准备两支以防止实验时因接触不良等原因不能正常发射出激光,而影响实验。在研究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电学实验时,应多准备几个小灯泡,防止在实验时因小灯被损坏,而不能顺利地完成实验,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

3.每个演示实验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先做一遍。一方面,测试一下实验器材是否存有问题,以保证实验的成功;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自己对整个实验有较完整的预估能力,出现一些状况可以较好及时地解决,以保证实验能很好地为教学物理概念或规律服务。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实验过程是整个演示实验的关键,是教师演示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观察学习的过程。

1.实验之前注意趣味性引入。例如:在研究大气压强存在,一张纸托住一杯水的实验实验之前可以摆一些噱头,说成变一小魔术之类。再如在探究手摇发电机一节,实验前可介绍美国桑托斯公司在转动门上安装发电机,借助顾客进出时推门来发电,以此为公司谋利等新奇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2.演示实验之前先要向学生明确他们所需观察的对象以及所需思考的问题。例如:观察水沸腾实验,如果你没有预先给学生说明,他们可能只会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而忽略了水中气泡和水响声的变化。向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任务,这对演示实验的完整性和实验效果有着保证作用。

3.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要尽可能地展示给每一个同学。如果某一部分同学不能仔细观察到实验,一方面会打击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无法完成自己所提出的观察任务;另一方面这部分同学可能会因为观看实验走桌串位,影响到课堂秩序。对教师来说教学效率也会因此打了折扣。因此,应将演示实验置于显眼的易观察的位置进行,如在学习电学时,可将电学器件安在电路板上,挂在黑板上演示,这样,即使坐在后面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

4.实验的过程要注意规范操作。例如:用酒精灯加热需用外焰、用弹簧测力计需先校零、温度计读数视线应与液柱凸面的上表面,凹面的下表面相平。教师的操作过程同时给同学们提供了样板,错误的操作会给学生错误的引导,也会影响到实验的成功与否,甚至会使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5.实验完成后对数据的分析总结和得出结论。教师应注意结合数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如将数据描点入直角坐标系,通过图像来直观呈现其间所含规律,这些工作应让学生自己完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础。

6.直面实验中异样现象或数据,教师应注意引导分析找出其原因。事实上,一部分物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与物理结论和规律并不完全相符,原因有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低,实验器材简陋等,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应凑一些数据了事,这样与严谨的科学精神有悖,相反应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直面实验中异样现象或数据;还有一些实验结果误差大是由于实验方法不尽合理,例如: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牛奶的密度这一实验,实验步骤安排不合理会碰到牛奶倒不干净的问题,这样会直接导致测量结果有偏差,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方法,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程度。

实验最后的工作

实验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整个实验的结束,教师还应做好诸如整理器材、帮助学生巩固好实验结论之类的工作。

1.对实验器材进行整理,特别是玻璃器皿要注意轻取轻放。这项工作的完成同时也给学生们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应该把器材整理好,便于下一次实验时使用,引申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帮助他们养成有条理的好习惯。

2.对实验结论进行巩固。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当堂理解后加以记忆;另一方面通过与之相配套的习题进行练习巩固。这样符合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在遗忘最快的时候加以巩固,使学生记得更多,记得更牢些。

演绎“正反实验”,胜过教师千言 第12篇

观摩敦煌的“反弹琵琶”壁画,感觉比常态弹奏更显韵味,受之反向思维的启发,思考:在化学教学中,一些实验能否“反做”?“反做”实验对教学有无帮助?为此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寻找“反做”实验的踪迹和教学切合点,挖掘“反做”实验可利用的素材,并运用“反做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一种拓展或补充,让学生进行另类的直观感受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反实验”及其作用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其正面和反面。如果把科学规范的实验称为“正例实验”,那么反常规、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反做”实验就称为“反例实验”。可以看出:正例与反例是一种对比,“反例”相对于“正例”而成立,但在知识、概念、规律学习时各具作用,因为“正例”侧重说明“是什么”“应该这样”,主要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所包含的“共同特征或本质属性”的理解;而“反例”表现为“错误的操作或结果”,侧重说明“不是什么”“不应该怎样”,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关键属性更准确的把握。

认真分析教科书中的实验,发现教材主要以“正例实验”形式呈现,但也有多处“反例实验”。例如,在介绍浓硫酸稀释方法时,不但规范演示稀释操作方法,还增加演示在锥形瓶等容器中将水注入浓硫酸的实验,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例实验”。通过“正反实验”演示,用事实突出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的危害性,强化安全操作的必要性。

三、“正反实验”创新设计与运用

1.由“正例”到“反例”,加强实验操作规范性教育

基本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学习与训练”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在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会发生“安全性问题”,所以必须学习掌握化学实验操作规则和安全法则。这些规则或法则一般用“应该”“必须”“不能”“严禁”等语言措辞描述,例如“闻气体时应该小心,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等。一些规则通常通过“正例实验”反复进行训练,即可形成良好的操作技能习惯。但还有一些操作规则常常被学生忽视,如“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等,教师虽千叮方嘱,学生还是会进行错误的操作,怎么办?“反例实验”来帮忙:取一支小试管,用试管夹夹持使试管管口倾斜朝上,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入几滴水,试管瞬间破裂的现象一定会让学生惊讶,从而知道了“试管乃玻璃制品,要防止骤冷骤热”的常识。可见一支小试管的“牺牲”,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2.运用“正反实验”串联,增加实验操作的理性体验

在化学实验中,许多操作步骤是有一定的顺序或操作规定的,如“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应该先将导管口插入水中,再手握试管,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为什么先将导管口插入水中?为什么有气泡冒出就说明气密性好?其中的理由是什么?虽然教师多次语言解释,但学生在实验操作时还是会出现错误或操作不到位,无法看到气泡冒出,不能及时判断装置气密性好坏。若增加“反例实验”,请学生再做一个先后顺序颠倒的对比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现象,从中体会操作规定顺序的理由,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样的体验性学习操作,才是理性的学习。

又如,蒸发食盐水,应该用玻璃棒不停搅拌,而实验中学生经常会忘记这个看似多余的操作,教师也经常厉声提醒。对此学生会问:“为什么要搅拌?”如果教师用“防止液滴飞溅”这样简单的回答带过,学生会有更多的问题产生:“什么是液滴飞溅?”“现象到底是怎样的?”此时教师不如让学生在安全措施下做一做“反例实验”:加热蒸发食盐水,不用玻璃棒搅拌,让液滴飞溅。学生在体验中自然了解了搅拌的缘由。

3.运用“正反实验”并联,加深学生对实验行为含义的理解

化学虽然是以物质的性质为研究对象,但实验的一些操作行为也是化学学科研究之一,而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研究问题最直观的手段,有时“正例实验”与“反例实验”同时演示,就能诠释一些实验操作行为的涵义。

例如,在H2还原CuO的实验中,最后两步操作是: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H2至试管冷却。学生会问:“如果这两个步骤颠倒会怎样呢?”若口头分析原因,说明结果,这种“说教式教学”效果一般不理想。为此,笔者对实验作了如下改进(如图1):同步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当实验结束后,装置中A操作步骤是: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H2至试管冷却;同时装置中B操作步骤是:先停止通入H2,接着停止加热,试管自然冷却。比较实验现象。A装置中呈现红色粉末;而B装置中先是红色粉末,后渐变成黑色粉末。现象对比十分明显。(说明:此实验中A、B两套装置要一样,且在同一水平面;三通管也要平放,否则氢气因密度极小不能同时进入A、B装置中;使用启普发生器,以便产生足量的氢气。)可见,使用“正例实验”,帮助学生强化对化学知识属性或本质特征的概括;“反例实验”有助于学生从对立面重新审视化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通过这种“正反实验”并联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准确地理解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语

关于“正反实验”的运用,尤其是“反例实验”还有许多值得继续探究的地方,我们可以将教科书的所有实验都进行反向发散思维:能否反做?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导教”?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用途。例如,可以通过“反例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如“用水来灭燃烧的油火”等,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可以通过“反例实验”与“正例实验”的交替演绎,进一步拓展知识学习和多种思维训练;可以利用网络搜寻一些“反例实验”视频(如“加油站内拨打接听手机引发爆燃”)进行播放,加强公共安全性教育。

上一篇:特色企业下一篇:民办教育需要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