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自主、提高

2024-07-20

引领、自主、提高(精选10篇)

引领、自主、提高 第1篇

如今的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媒体技术和各式各样的便携式电子产品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喜欢在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上阅读电子书, 实体书店正呈现出越来越少的趋势。 不仅如此,文学作品也正在被越来越多地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了大银幕。 作品通常是使用形象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然而文字描述所带有的模糊性和抽象性虽然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回味悠长,但是也往往使得文中的景、人和事物显得模模糊糊, 并不十分真切,有时由于知识体系的不同等原因无法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 阅读的效果一般。然而当一部部文学作品摇身一变为一部部鲜活的影视作品时,其中的叙事、写景、状物、记人等过程全都具体地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并且有了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能够更多更好地激起情感共鸣。所以语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与教材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源来进行辅助教学, 用“形真”帮助学生入境,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语言。比如《雷雨》, 被拍成过各种版本的电影、电视剧、话剧,考虑到学生们课业繁重抽不出时间去阅读原著,教师可在班级中播放由潘虹、濮存昕等明星大腕儿出演的话剧 《雷雨》,通过这些演员精彩的演绎, 将蘩漪的敢爱敢恨、周朴园的虚伪、周萍的懦弱、四凤的天真等都展示了出来,再加上灯光、音效、雨水等场景辅助,更加突出了整个故事的灰暗色彩和悲剧性。由于受篇幅限制,教材只节选其中了一小段,因而话剧资源可作为课本的一个补充,这不仅让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角色的性格都有了一个更为深入和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优秀的影视作品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声影信息,除了有助于感染学生情绪、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外,也使学生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对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用合适的影视资源作诱饵,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打造视听结合的高效课堂。

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

新课改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的阅读行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巧妙地把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十分有益。我们可以让学生成为演员, 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诠释其中的人物,这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文章思想和人物性格的理解,还能够向教师反馈他们的阅读学习情况,与影视穿插法结合起来教学效果尤为显著。比如,上文提到的《雷雨》,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了话剧之后,就可以接着发动学生如法炮制一场班级话剧秀:每10人为一个剧组,每一个剧组都要排一出雷雨的短剧,由教师指定评委组。在演出过程中, 评委依次对每个小组的集体表现和演员的个人表现打分,根据最终结果选出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男女配角等。这样的形式不仅提高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给学生增加了阅读文章和观看视频的动力,也使得学生在观看别的同学表演过程中,发现他们跟自己对同一人物性格理解的不同,还可以锻炼培养他们相互沟通和写作的能力,一举多得。

学生通过课本剧的表演真正走进了角色,他们动用自己的肢体、表情、 声音等去表达自己对作品、对人物的理解,实际上将自己本身变为了文章语言的传达者和角色行为的发出者,大大增强了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 从而实现了对文章深层含义和人物性格的真正掌握。通过读、导、演、看、 评等一系列过程,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不仅更全面、更鲜明、更深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等良好品质,扩大了语文的教育作用,增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活力。

三、主客互换,让学生讲课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学习知识的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得学生在语言应用能力、语言探究能力、语言审美能力上获得质的提升和飞跃,让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上能够更上一层楼。”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一指示与“少教多学” 结合起来,并采用学生讲课的方式来进行,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彻底颠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和解答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而主客互换,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和学生互换位置,由学生来讲课,而教师来听课。由于掌握了课堂的话语权,一般学生都会非常重视这一表现自己的机会, 并且为了不在同学面前丢脸,都会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仔细地对文章的作者、 写作背景、结构框架、内容主旨、表现手法等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生怕出一点差错。这样的心态使得他们更加投入地去阅读,真正达到了阅读的目的,比起教师单方面地在讲台上讲解效率要高得多,印象也更为深刻。学生讲课除了对教材文本的讲解以外,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加入比较阅读的教学模块,让学生课后寻找与所学课文相似的文章到课堂上来进行分享,简单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和优劣,间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增加他们的阅读量。由于比较阅读法是最佳的阅读方法之一,它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放在一起阅读,并按一定要求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活动。包括了对同一主题作品的比较阅读、对同一作家同一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同一种语文要素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阅读等,通过归纳出不同篇目材料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加深读者对背景分析、故事结构、 人物刻画、表现手法等的消化理解,从而更好地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比如, 《黑珍珠》这篇课文就可以和《渔夫和金鱼》来进行比较阅读。两篇文章同是外国作家写的童话故事,且故事的主线都是一条鱼。学生在比较中分析了两篇童话中的人物性格,总结出了路易斯和渔夫妻子同样的强悍和贪得无厌,得出了善良虽然在某些时段里会被邪恶所压迫,但是贪婪和自私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每次学生讲课结束后, 教师都要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并提出中肯的建议,激励他们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讲课水平。

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于备课讲课,将目光锁死在教材上,而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身上,多角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等进行自主研究,引导学生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式的阅读,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正确分析、鉴赏文本的能力。

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见识, 丰富自己的情感。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师要积极做好向导,为学生营造出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少教多学”中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长足发展。

摘要: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尤其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广泛而深刻的阅读必不可少。因此,本文立足高中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严格遵照“少教多学”的先进教学思想,提出了影视穿插法、角色扮演法、主客互换法这三种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阅读的世界自由徜徉,开辟高中语文阅读的新天地。

自主合作引领 第2篇

新课程的实施对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方法外,教育的发展使教师具备了团体发展的职业特点。新形势下,教师职业倦怠越来越成为一个共性的问题,中年教师在走入职业发展的高原期后,从其身上表现出来的职业倦怠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随着教育向更广的范围普及,每年都有部分新大学毕业生进入教师行列,作为80后的新一代教师,他们有着特立独行的品质,而从学生变为教师,工作的挑战与环境的变化让80`后们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进程中困难重重。为教师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应该成为现实教育各方所直面的问题。

一、现实教师成长环境分析

1.教育管理部门角色错位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依靠政治动员和强力控制推动下建立起来的,我国的教育管理体系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同一性和纪律性,政治色彩深厚。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内部管理也表现出高度的科层结构,在组织运作上不可避免地出现行政化色彩。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学校的主要工作是由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更多的关系到知、情、意、行等方面,因此学校组织中的主要角色是教师,而不是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人员。但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系下,上级领导以行政化的指令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层职能部门也只是上传下达,教师只能机械地执行,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被行政所管理、监督、评价,教师职业的自主和个性被忽略。学校为迎合上级行政部门的各种评比和考核,科室工作越来越繁重,越大的学校越表现出过度的科层化,而过度的科层化增加了对教学人员的困扰。因此,教师发展的自主权丧失,教师发展被抑制。

2.校本研修组织的执行不力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中教学专业活动最基础的组织单元,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直接依靠。最初教研组就是作为学校内“非行政类教学研讨组织”而被设计出来的,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中,明确规定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顾泠沅先生曾指出,教研组是“学习型的实践共同体”。但是因为教研组的“非行政性”,教研组在学校各种机构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的位置。学科教师在行政上接受校长室的领导,教学工作上服从教务处的安排。教研组一方面承担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教研组没有基本的活动场所,没有基本的活动经费,也没有对教师的评价权力。教研活动的开展完全依赖于教务处等行政科室的安排,教研组缺乏内部的强有力的领导,导致校内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校本研修功能缺失。同时,从学校教研组的实际工作内容看,其承担的工作大部分是一些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如统一教学进度、准备教学计划、准备组内公开课、安排教师听课、进行教学交流、配合教务处检查教师备课笔记等。虽然在这些活动中,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一定的作用,但教研组作为“学习型共同体”的组织形态却被忽略了。

3.教师竞争与同伴互助的矛盾

有人用这么几句话来形容教师之间的关系:月考,你死我活的敌人;统考,同仇敌忾的战友;高考,相依为命的病人。原因在于对教师评价影响到了教师之间的同伴关系。在内部评比中,竞争是主旋律,在面对外部的考核和评价时,教师们又是一个合作的共同体。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和工作态度、学生评教、教学实绩、教科研成果等。而在这些评价中,决定意义的是教学实绩,成绩优劣的评价只有在对比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在学校教学工作安排中,往往会有几个同等程度的班级,然后安排不同的教师任教,以方便最后的对比与评价。在这样的对比下,教师个人获得了竞争的压力和动力,但对教师团体的共同发展却有一定损害。因为竞争,教师之间相互依存感减少。公开课时,教室后面的坐着的教师越来越少了,教师准备公开课的激情也一年一年地消退。有部分教师抗拒同伴进教室听课,教学资料也各自为政,立稳讲台的教师自以为是,年轻教师得不到相应的指导,合作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备课组的团队力量发挥不出来。

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对策

1.自主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特征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其中,教师的自主意识和个人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两个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两个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反思能力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以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学校学习文化的形成为目标,给教师们创造一个温馨、开放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每学期向教师们推荐一本好书、举行读书交流会、给教师订几本好的杂志、发放一定的“购书卡”,使教师们树立主动学习思想意识。组织教师教学论坛、教师教研沙龙、教师博客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助交流。教师群体中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学校在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自主发展的文化环境的营造。在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培养方面,可以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个人发展规划”设计活动,引导教师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自主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计划,包括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实现目标的措施及需要学校提供哪些帮助等,从而确定需要努力的目标。学校组织专家帮助教师完善个人发展计划,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和个体发展愿望。

2.开放与合作,校本教研的必然选择

校本教研要重在实践中修订与反思,校本教研无时不考验和挑战着教师的实践智慧,只有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实践,校本教研才有效。教师的校本教研应该以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具体实践问题为中心,邀请同事进行帮助或讨论,在合作互助的环境下达成帮助教师成长的目的。

要打开教室门上课。很多教师不愿意其他同行来听课,有些是因为自己经验丰富,但职业压力大,怕同行学艺;有些则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自信,害怕别人的批评指正。但无论如何,一个教师只是关注自己的课堂,把别人拒于门外,都会使自己的职业视野过于狭窄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既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打开教室门,进行听课、说课、评课、磨课。课前,参与者与执教教师要沟通,要群策群力,开好“诸葛亮”会,把所有成员的闪光点集中起来,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课后,要开好“群言堂”,让参与者都有机会围绕课堂现实发表意见,在平等对话中交流和共享。在“说”与“评”的基础上再加工,精心打造更为优秀的教学方案、提炼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要与外部研究者对话。以校为本的教研并不主张关起校门搞研究,依靠外部研究者(包括各级教研员和学校为教师聘请的校外名师等)是提高校本教研效果的必然要求。教师发展过程中问计于外部研究者,在充分的对话中体悟策略也是校本教研必不可少的内容。外部研究者都是教育或教学上的能手,有较高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外部研究者的介入不但可以找出内部教研的弱点和不足,同时也为我们的校本教研寻得了强大的支援力量。教师要学会与研究者合作,在研究者的工作中,教师以主体的身份参与研究,主动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施方案,在各类教学调研中,以欢迎、接纳的心态主动与调研者接近、沟通。

要主动合作。合作与交流是教师工作的必然属性,一个人的讲台永远也造就不了一个教坛的强人。依靠同伴,探索、交流、创新,这才是教师的应有的胸怀。合作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合作为目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校内教师合作团体与良好的外部交流空间,才可能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不打折。

3.以师为本,教师管理的终级目标

当前,主体性教育已经走上了课程改革的主舞台。然而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执行教育的人,即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往往被忽视了。我们要求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要求教师除了在学术上能引领学生的发展,在生活上也要对学生起示范作用。

在教育管理中,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关注教师,关注教师的生活世界的满意度。只有生活丰富的教师才能有更大的工作投入,只有职业生活幸福的教师才会有阳光的教学心态,才会有社会对教育的满意。教育管理就需要从终极关怀的意义上理解教师职业、理解教育活动。不能把教师专业化的目标仅仅定位在教师知识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高,不能把教师的职业活动当成一种技能性的工作。在“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教师管理要贴近教师生活,了解教师的内在情感和真实需求。学校的使命是促进教师生活和生存方式的更新,从被动压抑转换为积极主动。管理者要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提供充分的支持,让教师的才华在他的工作时间内得到展现使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达到“人格化”、“人性化”。[e]

引领成功 自主创新 第3篇

一、保护好奇心, 酝酿求知欲望

好奇心是每个少年儿童的天性, 又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 也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动力。假如牛顿对“苹果落地”这一自然现象不产生好奇心, 就没有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所以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 应当加以鼓励。”在这方面,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亦有远见。

有一次, 朋友的孩子把陶老的金表拆坏了。孩子母亲将孩子狠狠地揍了一顿。陶老一看, 说:“哎呀, 这怎么行?中国的爱迪生恐怕被你枪毙掉了!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 这样对待孩子, 会起到什么作用呀?我提议你领孩子到钟表铺, 请钟表匠将表修理一下, 关键是让孩子在旁边看他如何修理。这样, 店铺就成了课堂, 表匠不就成了老师吗?修表的钱成了学费, 不仅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或许还可以学到修理技术呢!”

一番话, 说得朋友妻子心悦诚服, 孩子也破涕为笑。这也警告为人师者:不要挫伤孩子的好奇心。

小学生年龄小, 认识水平低, 对身边的事物总感到新鲜、好奇。身为教师, 应善于创造各种直观、生动的情境, 保护孩子好奇的“闪光点”, 在学生心中融入信任的情感, 燃起希望的星火, 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以至“星火燎原”。

二、提供甜点, 鼓励自主学习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以间接动机为主, 大多数是为了获得老师的嘉奖和同学的认可而学习。学习中一旦受到肯定, 就会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 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他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 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现代学习方式也提倡体验性学习, 因此, 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包括操作、实践、经历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我们应当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运用各种手段, 创设新奇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脑、口、眼、手、耳等多感官并用于学习活动,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尝到学习的甜头。

学习“8的组成”时, 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道“菜”。

1. 尝试认知。

先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具, 至少认识一种分法;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是派代表上台演示并评选“创优”小组。

2. 强化认知。

在学生对“8的组成”建立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举卡片、找朋友和拍手游戏, 加深认识。

3. 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安排于“课间活动”中。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师生同做“课间操”:师点三下头, 生点五下头;师拍四下手, 生拍四下手等。

三个环节, 环环相扣。在有趣的活动中, 学生全身心投入紧凑的学习中, 学中玩, 玩中学, 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来, 把学习推向高潮, 并为以后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三、挖掘潜能, 指导再获成功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使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当学生初获成功而沾沾自喜时, 教师在关键处设悬质疑, 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 再加以点拨, 使其充分发挥潜能, 提高思维的质量, 再次获得成功, 以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学习“9加几”时, 引导学生凑数操作得到直观结果和口述操作过程后, 教师抛出一个疑团:不看图片, 你能说说怎样算吗?学生一时“口不择言, 词不达意”。教师适时给予提示, 通过默想、口算, 最后形成内部语言活动。在以后的8加几, 7加几等进位加法中学生都能自动进行知识迁移, 掌握学习的方法。

四、分层布局, 促使全体参与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在摒弃传统教学“一刀切”“一锅煮”的基础上, 如果教师准备的“大餐”不够全面, 也会产生“过饱”或“过饥”现象。长此下去就会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也就扼杀了部分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总揽全局, 因材施教, 精心设计“套餐”, 让学困生吃得消, 中等生吃得饱, 尖子生吃得好, 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在“图文应用题”中, 我是这样教学的:出示图示的题目, 学生看清题意后, 分四步走。

1. 看图解答。

目标指向学困生, 指名说说怎样列式, 为什么要这样算。

2. 看图编题。

目标指向中等生, 并鼓励学困生参加, 引导多向思维, 不落入框式思维中。如“小红画了5颗五角星后, 又画了4颗, 现在一共有几颗五角星?”等。

3. 看算式编题。

目标指向优等生, 由优等生带动全班, 学生脱离直观限制, 思绪万千。教师应适时肯定奇异思维。

4. 同学之间互相编题、解题。

目标指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自主操纵, 灵活运用。

这样, 把学习的主动权有目的地交还给学生, 给他们更多思考的机会和表现的空间, 充分丰富想象, 又能联系实际生活, 引发联想, 启发思维, 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探索, 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 只要找到源头, 就不愁没有活水。当然, 还需要教师这名“引水人”精雕细琢, 充分运用成功机制,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发展

引领、自主、提高 第4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单自主探究自主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能主动、创新、快乐地学习。

我们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积极探索“块状”结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有意义建构。我们在“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上做文章,并在应用“自主学习单”的时机与效果上达成了一些共识。

一、 “自主学习单”引领学生动手操作

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单”,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单”可依,有目的地动动手、动动嘴、动动脑,学会自主学习。

如一位老师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一课中,在“初步认识角”环节时呈现自主学习单,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的面上抽象出角的过程,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片断如下:

(1) 师:角的知识可丰富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张学习单,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2) 研究角的组成,出示自主学习单。

自主学习单:

描一描:拿出水笔在作业纸上分别描出钟面上、材料袋、三角尺中的一个角。

摸一摸:找出三角尺中任意一角,摸一摸。

议一议:通过刚才的描一描、摸一摸,你对角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在自主学习单的引领下,自主地经历“描一描”“摸一摸”“议一议”三个环节,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出发,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形成角的清晰表象,初步获得角的概念,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自主学习单”引领学生小组学习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个性、特长、学习能力等因素,结合教学内容,找准教学时机呈现“自主学习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认识正比例的量》一课时,老师就结合生活中的典型实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单”的引领下小组合作探索、相互交流,体会到正比例研究的是两个相关联的变量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正比例概念的本质。教学片断如下:

1. 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例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路程/千米80160240320400480……2. 谈话:请仔细观察表格后,然后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出示自主学习单。

自主学习单:

(1) 表中出现了哪两种量?

(2) 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3) 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4) 比值“80”表示什么?这种量有没有变化?

(5) 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自主学习单”的引领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学生间的自主合作交流,促进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 “自主学习单”促进学生发展思维

数学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而思维是从活动中开始的,将活动和思维联系,思维就能得到无限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可用“自主学习单”引领学生开展各种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老师设计“自主学习单”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从而能确认或辨认由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从而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教学片断如下:

课件呈现例题后,并出示学习单。

自主学习单: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

1. 摆一摆: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摆在哪里?

2. 想一想:有不同的摆法吗?(同桌交流)

3. 议一议:只要怎样摆,正面看到的形状就不变?

老师先让学生明确这个物体从正面看的平面视图,然后再给学生比较开放的“自主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学生经历自主观察、操作活动过程,学会几何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再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摆法。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体验,又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自主学习单”促进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新技术下的个性化学习,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如:在e环境下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时,在“探究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的情况的教学片断如下:

师提问:如果多边形内都有2枚钉子,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大家也像刚才老师那样先围一些图形内只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数一数,算一算,找一找规律。

自主学习单:

1. 小组长合理安排每位组员围什么样的图形。

2. 数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算出它的面积,并将数据汇报给组长,由组长统一填入电脑的表格中。(可先填写在纸上,然后再填入电脑的表格中)

3. 观察表中的数据,小组讨论:如果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关系?

指出:当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2+1。(板书: S= n÷2+1)

学生利用ipad中的钉子板软件很方便地画出“图形内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当小组讨论、交流时,只要把平板放在一起就可以互相观察、评价;当要全班汇报交流时,只要利用平板中“上推屏幕”功能(可上推四个学生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画图形,准确阐述本小组的结论,直观、清晰。如果在交流时发现有错误,还可以即时在屏幕上进行修改。学生在e学习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展!

引领、自主、提高 第5篇

一、构建和谐课堂,营造愉悦环境

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中敢于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营造宽松、自然、和谐、愉快、竞争、互助、协作、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相信学生,使他们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激发起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欲望。

第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心中时时处处想着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保护、鼓励所有学生的创造欲望,使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的师生平等参与,气氛活跃,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了激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对党的领导地位的认识更正确、更真实了。

第二,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朋友式的关系,和谐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是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讨论式气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

第三,要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兴高采烈、其乐融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就越积极。教师是学生情绪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充满信心,面带微笑。学生犯错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谅解,适度宽松。要引导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在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

二、变革学习方式,指导学习方法

教师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上下功夫,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发现真理。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因此,必须把培养政治阅读能力作为政治课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运用浏览、泛读、精读、速读等默读或朗读方法后迅速从所阅读的材料中准确把握关键词、句、段以及它们与书本的结合点,使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训练中形成一种对阅读材料的提纲掣领的技能。

其次,指导学生识记,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虽然,较强的记忆力并不等于就是创造力,但创造力绝对不能否定记忆力。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的,应是政治课本中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

再次,指导学生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材融入生活,深入研究政治观点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如将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和学生身边耳闻目睹的现实材料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实践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的创造性。

另外,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给学生适量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如在上《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课时,如果只围绕课本内容来讲,好像言之无物,学生听起来也索然无味。因此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取得巨大成就和存在很多不足方面的资料,将课堂设计为一次讨论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同学更好地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学生又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获得了对知识的情感体验,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的目的,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实践性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两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应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相结合,应及时总结、交流、评价学生的作业,让学生从成功、喜悦的情感体验中尝试收获的甘甜。在上《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一课时,我课前将这一课时的内容设计为六个小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并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有关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典型事例或统计资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这种手段,变教师的“驱动力”为学生的“原动力”,教材变成工具书,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这样的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成就感和责任感,既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链接现实生活,扩展认知领域,张扬学生个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扩展自主学习的领域。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主探究,标新立异,充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细胞,让学生丰富的个性在自由的天地里得到张扬。例如,在2005年两会召开前夕,学生对全国人大代表们将要提出的议案比较关注,我引导学生假设你是全国人大代表,请以你最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拟写一份简要的提案。同学们通过查阅报刊杂志、上网检索来查找资料,提交的“议案”有关注高校招生、房价虚高、教育收费问题、农业税与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GDP的增长与科学发展观、社会保障与弱势群体、下岗职工再就业、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和环境保护等经济社会问题,与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问题比较吻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水平和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等查阅资料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利用电脑检索、处理、管理、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等,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未来社会需要会生存、会学习、会创新的人,未来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我们广大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同学们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同学们的协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各项素质。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要求构建和谐课堂;指导学习方法;扩展认知领域。

关键词:政治教学,自主学习,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孟宪平.教育新视野.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引领学生走进自主学习的殿堂 第6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想学生完成“学会”“会学”的转变,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 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活动是要听从教师指挥的, 教师的教学观点不改变, 学生是无法改变学习方法的。传统灌输式教学, 确实能快速生成漂亮的成绩单, 但数年后, 学生会习惯于教师给答案, 习惯于背诵记住答案, 结果, 脑中知识是一个个孤立的记忆点, 无法跟应用联系起来, 催生了“大学毕业即失业”的怪象。所以, 需要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1. 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和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背景, 防止学生认知脱节, 难以自主学习。例如显微镜的学习, 学生只有熟知显微镜的结构及作用, 使用注意事项, 才能在实验探究中运用自如。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互动过程, 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追寻知识的积极性。

2. 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给学生的, 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 独立掌握它们。”这个观点就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在“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中, 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鼠妇, 在寻找的过程中, 学生们发现问题:鼠妇喜欢黑暗, 喜欢潮湿?让学生易于得到假设并设计出对照实验, 把生命活力相当的鼠妇分为相同的两组, 有的小组设计为一组放在光下, 一组放在黑暗中;有的小组设计则都放在黑暗环境中, 但一组放在干燥的疏松土壤, 另一组放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 就能明白光、湿度等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无须教师讲解。

二、优化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 优化教学各环节可减负、增效、提质。

1. 优化师生关系

人格上, 师生是平等的。如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会在心里建筑一道厚厚的“墙”, 再“强的光”也无法射进去, 更谈不上学习了;情感上, 师生可以是朋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产生学习动力, 养成学习兴趣, 形成学习能力。

2. 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案设计和教学模式设计。在教案设计方面, 既要落实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同样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模式设计方面, 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 选择一种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教学法作用举足轻重。设计实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来确定, 但实效性的前提是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比如, 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是什么?教师直接讲授, 不需五分钟就能完成任务, 但学生会有许多疑问, 食物中明明有蛋白质、脂肪, 为什么光合作用的产物只有淀粉?为什么光合作用需在叶绿体中进行, 明明看到有些植物不是绿色的。用发展的眼光看, 让学生实地去做这个实验, 如缺少某原料或条件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产物到底是什么, 实证胜过雄辩。这样虽费时间, 但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 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 这样的学习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索中学知识, 在探索中有新的发现。

三、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和习惯, 学会自主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 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收获命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每节课都发导学单, 让学生把基础知识先理一遍, 课堂重点是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共识不再重复, 提高课堂效率。

2. 培养学生课上做笔记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节课记录知识要点, 抓住每一章节的核心概念, 理清知识的脉络, 构建知识系统。

3. 培养学生当堂复习巩固的习惯

趁热打铁, 能防止学习之后快速地遗忘。及时复习既省时又高效。

4. 培养学生善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教学中发现, 相当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玩”, 对观察材料走马观花, 对现象的观察往往流于形式, 缺乏思考, 不善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可通过大胆质疑和设置矛盾的情景等手段, 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地观察, 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例如, 探究各种鱼鳍在鱼游泳中所起的作用。设问:各种鱼鳍的作用一样吗?马上就有学生把鱼鳍全剪掉, 也有学生用绳绑住鱼鳍, 观察鱼的游泳, 设问:这种做法行吗?能知道不同的鳍对鱼游泳起什么作用吗?有的没有设计对照组, 那么怎样设计实验更为合理?还有鱼的活力问题, 有意给同学一些活力差的鱼, 看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

用理想引领自育让自主促进素质 第7篇

一、拨亮理想的明灯

一谈到理想教育, 很多人都觉得很难, 觉得它是一些空洞的口号、抽象的说教, 是老师去教育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但是正确理想的形成和树立, 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一时的说教或随意的点拨, 是起不到作用的。其实, 每个人 (特别是青少年) 的心中, 对自己的人生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梦想。这个梦想, 就是我们进行理想教育的源头, 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发展方向、职业方向、生活方向、人生方向。作为班主任, 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 引导学生为“做更好的自己”, 为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奋斗。我们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 让每一个学生畅谈自己心中的梦想, 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这一梦想实现的可能性, 使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 同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建立“我的人生”笔记本, 在笔记本的首页写下自己的理想, 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阶段性目标:包括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中期目标等, 短期目标有本学期的目标、本周的目标。通过这一活动, 激励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最原始、最富激情的原动力。

过去, 几乎所有的人都坚持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而现在, “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多元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取向, 给了人们对个人人生规划更多的选择。我们在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时, 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个人的理想为基础, 而不能自以为是, 扼杀学生内心的热情。

现在的中学生, 个人理想追求有明显的职业化取向。我们就要特别注意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人生规划和职业指导课, 帮助学生正确地规划人生, 选择合适的职业, 为其职业献身。当然也有一些学生, 个人理想追求有明显的生活化取向。在课外, 他们最关心的事是“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 一些人受社会上享乐主义的影响, 信奉“及时行乐”思想。这时我们应当帮助学生纠正这一不良的价值取向。徐志摩也曾说:“不要随便学那躺下的猪, 那是一种致命的时髦。”有非凡的理想, 才有非凡的成就。

二、画出人生的图画

我们要求学生画出人生的图画:每学期初制定自己的学期成长计划, 学期末总结自己计划完成情况;每周一制定自己本周的成长计划, 总结上周的成长情况。通过一个个计划的落实, 帮助学生增强内在的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

(1)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成长计划。 (1) 成长计划一定要切合实际, 是可行的、能达到的或能基本达到的; (2) 计划不能只是片面的文化学科的学习, 而应尽量包含促进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计划要个性化, 不同的人对同一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 同一个人对不同方面发展亦有差异。人有一种禀赋, 希望把自己的优势最大化。理想的教育应该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发展道路,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最佳信息, 让学生明确自主发展的方向, 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 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制定成长计划的过程, 就是一个认识提高的过程, 是对自己内部动力再激发的过程, 也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2)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深刻的内悟反省之心。人的一生的发展过程应该是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反思自己:成长计划完成得怎么样?哪些做得好?哪些没完成?还有哪些没去做?为什么?通过反思, 促使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从而使学生拥有一颗深刻的内悟反省之心。

(3) 教师要注意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主体性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成长和发展, 促进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 规范办学行为的方向是正确的。而规范办学行为之后, 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自主活动的时间。我们正好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教育, 使学生能自觉、充分、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所以, 我们应当大胆地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再现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都能得到最完美的发展。当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由, 降低教育功能。作为教育者应当有义务、有责任帮助每个学生找到各自发展的最佳路线, 把学生存在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教育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心智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伴随者。这就要求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之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 充分发挥自己在自我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在不断的自我教育中使素质得以不断地完善。

用教育智慧引领教师自主专业成长 第8篇

一、用“读”出来的教育智慧丰富专业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的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书籍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阅读教育学科专业类书籍和教育理论专著。一方面要阅读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吸收丰富学科新领域的知识。优秀的教师应该专业而博学,而阅读这类书能帮助我们从教育的表象中挖掘出教育的本质,思考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懂得儿童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我们也可从这些资料中获取营养,使这些专业知识与条件性知识相结合,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走上正确的道路。教师要读书,更要读名著,读名师的教育随笔。在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中,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生发感悟,得以成长。读书使我们更充实、更明理、更有智慧,并融入自己的原有知识,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丰富自主专业发展底蕴。

二、用“思”出来的教育智慧生发专业发展智慧

这里的“思”指的是反思。教的艺术往往不是通过传授而形成的,它需要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持续反思与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教师成长简要公式是:成功=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曾经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型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备环节。教师应该“把工作当作学问去做”,针对常规教学活动,养成反思习惯,随时开展以下反思活动: (1) 课前反思。主要是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它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反思的内容应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难度的把握、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与学习兴趣的激发等。 (2) 课中反思。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即及时、自觉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3) 课后反思。一节课堂生活的结束,恰恰是教师反思自己教学的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反思自己在课堂上实际所教的内容是不是自己想教的内容,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所学的内容是不是学生想学的内容。以此作为下一次教学活动的起点。在这样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素质肯定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教育智慧一方面在自我反思中练就,另一方面,教育智慧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丰富和充实。这种由反思练就的教育智慧,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这样的经验会得到提炼和升华,从而生发专业发展智慧。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通过主动的反思架构起“经验”和“理论”的桥梁。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用“研”出来的教育智慧提升专业发展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应向研究型方向发展,走“教—学—研”一体化道路。教育是实践的,在实践中前进,在实践中发展,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迸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离开了对教育实践的研究,那么教育智慧也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拥有综合的教学素养,形成综合的教学实践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对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首先,要钻研教材。拥有智慧的教师应能够独立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要从编者、学生、教者三者角度钻研教材,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的学习激情也才能高涨起来,学生才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接受教材内容。教材钻得深研得透,讲起课来才能简单明了,讲到点子上,一语中的,一语解惑,一语激情,这是一种水平,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其次,要研究教法。智慧的教学,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文本与生活三者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联系起来,既要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又要研究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还要研究学生现实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并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确立完善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要研究学法。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针对原来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完善和健全学生的学习品质而倡导的一场学习革新。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教师必须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同时,联系当前学生学习效率低、课业负担重的实际,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教法,更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和指导。因此,平时要加强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在研究中获取教育智慧,让教育智慧作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这样,教师才会具备较高的教学胜任力,提高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实现快速而高效的专业成长。

四、用“写”出来的教育智慧凝就专业智慧

一个智慧型的教师,除了懂得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之外,必须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直觉以及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专业智慧会在“写”教学反思、案例剖析、经验总结中凝就,并生发教育智慧。事实上,“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身边不乏鲜活的“故事”,缺乏的是有意识的思考。把“故事”写下来,就要概括与提炼,就要分析与比较,就会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有了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观念,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所在。只有勤于动笔,才能使平时积累的那些零碎的、彼此孤立的写作材料,在脑海中明晰,在笔下生彩。也正由于此,教师的观念和思想,逐步由混沌变为清晰,由零碎变为系统,由肤浅变为深刻,由单一变为丰富,最终使教师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通过撰写论文,可以把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把现代教育引入教学实践去体会,那么,我们就能富有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就能更加自觉地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摆脱盲目、被动从教的状态,促使我们的教学达到质的飞跃。心灵翻涌的过程用写作凝成墨迹,笔尖流动的文字,会让情绪受到感染、思想受到洗涤、情操得到陶冶,更是写作过程中的阅读、实践、反思的综合智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有效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索 第9篇

关键词:课堂;自主探索;促进;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34-1

一、自主探索的动机——创设情境

探索总是以问题为动机的。只有面临着问题,才能产生探索的动机。创设的情境必须新颖、富有创意,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到数学规律的魅力。在课堂上我们往往需要创设一个较好的问题情境,但是这个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还要具有趣味性,探索性。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以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的向导——精心提问

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老师在这方面应有更高的造诣。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当你设计好了提问内容,把握好了提问时机,选择好了提问对象,那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东风就是提问技巧。提问形式要多样,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三、自主探索的阶梯——引导帮助

教师要适时揭示学生的认知障碍,诱发急剧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猜测、验证,发现失误后,教师提出:“我们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与个位数字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下面我们一起摆小棒看看。”从而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愿望。其次教师要对数学知识的关键部分旁敲侧击,迂回曲问,引发学生深刻思维。例如,用“凑十法”计算7+4时,教师提问:“为什么4要分成3和1,而不分成2和2?为什么要先算7和3,而不先算7和1?”从而以反求正,深刻理解“凑十法”本质。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不断层层设问,诱导学生由浅入深,步步进逼,深刻揭示数学现象的本质缘由。例如,小明带了8元钱去商店买铅笔,每支0.3元,最多买几支,还剩多少元?不少同学列式为:8÷0.3=26……2(元),结论是:最多买26支,还剩2元。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检验:(1)余2元是否符合实际?(2)2元还能买多少支铅笔?(3)26支铅笔是多少元?再加上2元是多少元?学生就能很快发现结论不对并反思错误的原因。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相近、相似数学现象设疑、比较、鉴别,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本质。

四、自主探索的动力——体验成功

教学实践证明:自主、兴趣、成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断获得成功,学习兴趣就不断发展,自主意识也不断提升”,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所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助燃”,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赞扬获得心理肯定和成功的满足。而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常识、经验和优点长处各有不同,则在有意识地创设成功条件时也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如教学中让学生说说“9+4”的计算方法时,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数法,有的想到了“凑十法”,甚至还有的学生想出用“10+4-1”的方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算法,笔者都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五、自主探索的舞台——小组合作

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让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索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绪酝酿;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为自由的舞台,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新知识的获得不再完全依赖教师,可以由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经探索而获得,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分组学习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有效地发展他们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教学中还应该提倡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模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在解题中故意表现出思路受阻,以此来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知识。再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不把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制造一些“空白地带”,把学生引向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去,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有助于形成一种师生同学习、共探讨的“共教共学”的教学模式,同时它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用教育智慧引领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第10篇

用“读”丰富专业底蕴

“一些优秀的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书籍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阅读所教学科专业类书籍和教育理论专著。教师一方面要阅读学科专业书籍,不断吸收丰富学科新领域的知识。优秀的教师应该专业而博学,而阅读这类书能帮助我们从教育的表象中挖掘出教育的本质,思考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懂得儿童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我们也可要这些资料中获取营养,才能使这些专业知识与条件性知识相结合,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走上正确的道路。教师要读书,更要读名著,读名师的教育随笔。在与大师对话、名家交流中,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生发感悟,得到成长。读书使我们更充实,更明理,更有智慧,并融入自己的原有知识,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丰富自主专业发展底蕴。

用“思”练就专业发展智慧

这里的“思”指的是反思。教的艺术往往不是通过传授而形成的,它需要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持续反思与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教师成长简要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曾经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型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备环节。教师就应该“把工作当作学问去做”,针对常规教学活动,养成反思习惯,随时开展以下反思活动: (1) 课前反思。主要是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它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反思的内容应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难度的把握、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与学习兴趣的激发等。 (2) 课中反思。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即及时、自觉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3) 课后反思。一节课堂活动的结束,恰恰是教师反思自己教学的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反思自己在课堂上实际所教的内容是不是自己想教的内容,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所学的内容是不是学生想学的内容。以此作为下一次教学活动的起点。在这样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素质肯定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教育智慧一方面在自我反思中炼就,另一方面,教育智慧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丰富和充实。这种由反思炼就的教育智慧,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这样的经验会得到提炼和升华,从而生发专业发展智慧。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通过主动的反思架构起“经验”和“理论”的桥梁。唯有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用“研”提升专业发展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应向研究型方向发展,走教———学———研一体化道路。教育是实践的,在实践中前进,在实践中发展,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迸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离开了对教育实践的研究,那么教育智慧也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拥有综合的教学素养,形成综合的教学实践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对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首先,要钻研教材。拥有智慧的教师应能够独立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要从编者、学生、教者三者角度钻研教材,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使教材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的学习激情也才能高涨起来,学生才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接受教材内容。教材钻得深研得透,讲起课来才能简单明了,讲到点子上,一语中的,一语解惑,一语激情,这是一种水平,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其次,要研究教法。智慧的教学,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文本与生活三者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联系起来,既要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又要研究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还要研究学生现实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并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确立完善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要研学法。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针对原来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完善和健全学生的学习品质而倡导的一场学习革新。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教师必须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同时,我们联系当前学生学习效率低,课业负担重的实际,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教法,更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和指导。因此,平时要加强对教学实践研究,在研究中获取教育智慧,让教育智慧作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这样,教师才会具备较高的教学胜任力,提高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实现快速而高效的专业发展。

用“写”凝就专业智慧

一个智慧型的教师,除了懂得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之外,必须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直觉以及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专业智慧会在“写”教学反思、案例剖析、经验总结中凝就,并生发教育智慧。事实上,“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身边不乏鲜活的“故事”,缺乏的是有意识的思考。把“故事”写下来,就要概括与提炼,就要分析与比较,就会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有了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观念,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所在。只有勤于动笔,才能使平时积累的那些零碎的、彼此孤立的写作材料,在脑海中明晰,在笔下生彩。也正由于此,教师的观念和思想,逐步由混沌变为清晰,由零碎变为系统,由肤浅变为深刻,由单一变为丰富,最终使教师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通过撰写论文,可以把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把现代教育引入教学实践去体会,那么,我们就能富有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就能更加自觉地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摆脱盲目被动从教的状态,促使我们的教学达到质的飞跃。心灵翻涌的过程用写作凝成墨迹,笔尖流动的文字,会让情绪受到感染、思想受到洗涤、情操得到陶冶,更是写作过程中的阅读、实践、反思的综合智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上一篇:知晓度问卷调查下一篇:基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