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

2024-07-02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精选12篇)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 第1篇

一、要在案例选编上下功夫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最关键的是案例的选编。一般来说, 案例可利用文字形式、图像形式、数据形式、景观形式等进行显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案例应该来自日常生活当中具体的地理事件,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案例关键在于具有客观性, 如此才能增强教学流程的顺畅度, 可以让教师的主导地位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达到改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地理课程教学案例所提供的一些背景资料应该有益于高中生步入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达到思维和情境上的交流与沟通, 从而轻松获取地理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地理教学案例的编选与采集不够科学, 那么, 其效果将会适得其反。譬如, 在《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中, 在介绍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这个知识点上, 单单以教材中的图2.1以及图2.2作为参考, 高中生理解起来便有相当的难度。主要表现在:第一, 自然背景的生成方面;第二, 该地区地理各种元素的演变关系方面;第三, 建立干旱成因之分析思路方面。为此, 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的选编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教学性, 教学案例的本身可以为地理的教学目标而服务, 教学案例的表达形式也应符合地理教学的需求;第二, 客观性, 教学案例的素材源于现实生活的地理实例, 来自自然及社会中的事实存在;第三, 典型性, 教学案例一定要有显性的地理特征, 同时可以反映出地理的规律, 一定要能符合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想要突破以上原则, 这就要求在选编的时候适当补充上《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区图》《中国降水量图》等的相关材料, 创设好教学情境, 将高中生带进一个特定的“现场”中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高度重视教师行为, 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每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案例教学法也是如此, 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教师角色定位的问题上, 许多教师感觉运用案例教学法, 自身的教师角色定位比较模糊, 难以摆正自己的教学地位。因此, 教师在应用此种教学方法时一定要对教师角色有一个比较正确、清晰的认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 发现“教师讲、学生听”这个传统的教学特点一时间在案例教学法中还很难完全遁形。笔者在学校召开的一次案例教学讨论会上发现, 大部分教师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第一, 高中生依旧在心理上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以至于产生了负面作用, 对课堂教学氛围造成了影响。第二, 没有让高中生明确思考的方向。第三, 高中生考虑问题并不全面、不透彻等。所以, 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 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其一, 在高中地理理论课上应做到讲精、讲透, 努力培养高中生学会自主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其二, 应该精心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高中地理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师角色的“华丽转身”, 笔者认为,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该要知道, 自己应是引导者、合作者、推动者以及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具体来说,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及技巧, 在课时安排方面兼顾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第二, 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地挑选案例, 案例应典型、客观, 跟教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第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全程引领高中生进行案例讨论与分析, 让高中生有针对性地去思考、争辩, 处理好案例中所设定的各种地理问题;第四, 教师应对案例及时更新。教学案例的更新可维持课堂教学活力四射。如果案例不能及时得到更新, 高中生便无法吸收到新鲜的知识, 只有“解决”老情境与旧知识, 才能给高中生增添新的情趣。譬如, 在对《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中的交通线路布局之影响因素实施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借助《温福铁路修建》这一案例进行教学, 借助“为何要修筑温福铁路”, “为何现在才修筑”, “在修建这条铁路线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的提问, 让课堂教学更具有真切感, 也使学生对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因素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这样操作可让高中生轻车熟路地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从而拓宽高中生的地理视野。

总而言之, 要让案例教学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在案例选编上下功夫, 高度重视教师行为, 准确定位好自己的教师角色。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实施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此法值得推广。

摘要: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中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不“感冒”, 认为地理知识难以理解。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 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出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本文从案例选编、教师角色等方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进行了探讨,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高中教育

参考文献

[1]马莉.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J].黑河教育.2011 (06)

[2]陆长俊.试论新课改之后的高中地理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 (下旬刊) .2008 (12)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 第2篇

价体系构建》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深刻影响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本文就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占主体地位的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以及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主要优点和局限性。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组成要素,设置了若干评价指标,尝试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发生变化,而且会影响教与学的评价产生深刻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与学的评价能否取得根本性突破,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现在我们更多地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其实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不应忽视。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具有教育性、操作性、创造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

1、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探析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将教学评价划分了许多种类型。课堂教学评价,依据其评价所使用工具的不同,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对于这两种评价方法的分析探讨有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课堂教学行为和传统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

1.1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所谓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是指评价者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是由详细的评价项目、评价指标,或评价标准和权重、等级、分数构成。其主要特征是把复杂的、动态的课堂教学有机系统分解为细微的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分配等级和权重,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甄别、分级,为教师的评价提供依据。

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有操作性强、简便易行,易于量化,便于区分的显著优点,因此在实践中被广泛的应用。但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并非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优秀教师各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当我们用同一不变的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师教学的差异性,扼杀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限制了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

1.2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指评价者通过少数的评价指标或题目,对教学活动作出评价并描述被评者行为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的结果是描述性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有利于被评者教学行为的改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符合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的主旨,即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朝着新课程改革所要求方向转变。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评说,却不会用用固定不变的评价指标去约束,注重课堂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这就为教师创造性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评价者在进行评价活动时往往掺杂自己的主观偏见,从而造成评价的片面性,而且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相对要复杂的多,评价结果也不利于整理,区分性差,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不利于进行教学评优、教师考核与奖惩。

1.3在实施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应将结构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有机结合在新课程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好的课堂教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我们在进行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时,评价量表中既要有共性的评价指标,也要有个性的评价指标。更为重要的是: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指标设计应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新课程的教学观以及新课程实验的经验,设计教学评价指标。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应将两种评价方法有机的结合,这样既可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甄别、区分和规范,也可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提供有理有据的反馈信息,鼓励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

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确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因此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继承传统的评价指标构成,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六项内容为评价的基本指标,为更好的把握各基本指标,分别在各基本指标下分解出若干次级评价指标。2.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新课程标准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不仅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评价指标时,应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要求,在把握高中阶

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教学目标。

2.2教学效果

依据在上述教学目标部分中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时,也应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二,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的培养;第三,完成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培养的统一。

2.3教学内容

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评价包括三个基本指标:

一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二是正确的理解教材,教学内容系统准确。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深入钻研,深刻理解,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整体把握准确,无知识性错误出现。三是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把握准确,讲述透彻。教学内容处理科学、适量,难度合理,学习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料充足,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研究,猜测,推理,验证,讨论等教学活动。

2.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设计是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或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学方法的选取应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使学生们更加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促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的丰富着现代课堂教学活动。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应该结合地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利用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形态形象模拟的生动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从而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对于传统常规媒体的使用也有待于强化,不容忽略。教师应权衡传统教学媒体与电化教学媒体两种媒体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使用准确熟练。

教师无论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说到底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都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因素,避免华而不实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习方法对学生有启发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动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注重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

2.5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需的素质。

对于教学组织的评价,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即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合理,新旧知识、每节内容的各个环节连贯衔接,时间分配合理。其次就是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方面。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甚至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新定位,即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当学习引导的主体,从而突出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是否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讨论,自立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再次就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时应注重提问的艺术。教师提问应具有艺术性,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最后一点就是课堂活动的组织,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畅通,互动保持同步,课堂气氛活跃。对于课堂气氛的调控可以充分展现一名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2.6教师素质

这里所谓的教师素质可以认为是一种狭隘意义上的教师素质,可以说是作为一名地理

教师其自身的素养,是教师对其教学基本功的修炼也包括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二是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感情融洽;三是地理知识丰富,表达能力强。

2.7评语

为了突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特色和教师的风格,依据开放性评价方法的有关内容,在上述评价体系之外设立一项评语栏。在评语栏中为每位评价者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包括优、缺点)是什么?

二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最突出的风格是什么?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需要评价者依据相关课堂教学、教育理论和对教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并根据自己听课的亲身感受对评价者的教学活动做出尽量客观的评价,给出评语。

综合上述内容,可得出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妙挺,新课程观念下的课时教学目标,《地理教学》,2005.2

2、南纪稳,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与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探析,《教育科学研究》,2005.2

3、苏庆华,素质教育形式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学地理教学

参考》,2004.9

4、韩梅,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构建,《中学生物学》,2006.4 5、蔡宝来 车伟艳,英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2008.1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性活动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加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也便于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特征

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第一,以学习观为出发点。课堂学到的知识只是认识事物的符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本质,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二,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学方法设计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落脚点。新课程改革要求,不仅要重视教学方法运用过程当中学生认知的因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教师在愉悦的情绪中教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提高能力。第三,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学往往是教师单一教的过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不再是只指导学生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存储,而是一个讨论、研究、合作和发现学习知识的动态过程。第四,多种方法、手段优化组合。打破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备感乏味的局面,有利于发挥教学计划的整体教学效能。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个案举例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团队的总体评分作为评价和奖励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是一个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城市环境”专题时,教师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前准备。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确定小组长;布置各组的调查项目,内容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条件、绿化面积等,设计调查表格,确定采访对象及采访提纲,准备摄影或录音器材;每个小组确定1~2个调查对象,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进行调查。二是课堂活动。小组代表将本小组的调查报告向全体同学宣讲,展示自己组的实践活动成果时,可以用调查所得的音像资料、图片和文字材料,也可以用实验演示,其他学生可以对各组调查汇报的情况进行提问。教师在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的同时,应及时指出学生调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探究式学习法

探究式学习法是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质疑、猜想、调查、分析、讨论等构建知识,领悟科研方法,形成科学观念的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方式,也包括学生的探究学习。地理探究式方法的基本程序为:提出地理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收集、整理、分析资料,验证假设——总结、评价和交流。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宝钢和鞍钢这两大钢铁企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生产需要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水源等多种因素。宝钢和鞍钢是中国两大钢铁工业基地,一个位于辽宁省东北部,一个位于上海东北部,两个地区的资源条件有什么区别?上海宝钢为何设置在长江附近?从市场和资源这两个要素考虑,你认为宝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问题设置环环相扣,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信息解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地理教师要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综合考虑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将教学方法优化组合,从而提高教学的总体效果。

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第4篇

一、教学准备: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准备也叫教学设计, 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而科学合理的地理教学设计是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一是要研读课程标准, 明确三维目标。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领会其理念和要求, 仔细分析本节课教材内容对促进学生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把握教材脉络。二是要深入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内容。地理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依据, 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它决定课堂教学内容, 也提供了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容, 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确定好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使教材所蕴含的知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三是要把握学生状态, 做到因材施教。备课时, 教师要考虑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设计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等, 才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让每个学生顺利地进行有效学习,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四是要选择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式的选择, 要以有利于落实三维目标, 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 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标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网络教学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实施:创设有效情境, 营造探究氛围

教学实施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中心阶段, 其策略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 同时也要考虑在特定教学环境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首先,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地理课上,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这也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多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来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一是可以把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 充实教学内容, 让课堂教学内容更生动饱满。二是教学内容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实际, 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如地震、雾霾等环境变化事件。三是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通过引入有趣的地理故事、生活中的实例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吸引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积极性。四是要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野外考察等课外实践活动, 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 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状态, 参照教学设计,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 使教材知识能高效地传输给学生, 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再次,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也能调动学生参与地理课堂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改革评价机制, 注重教育实效

新课程标准既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 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改革评价机制, 注重教育实效, 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性、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 实行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适应的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因此,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首先要把握评价的原则。遵循发展性和过程性原则, 要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的全程, 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其次, 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更新评价的内容。内容应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 要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再次, 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不仅要关注群体性评价, 也重视个体性的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和团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对于高中地理课的模块考试, 应注重考查学生能力, 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 应把卷面考试同平时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地理学习综合性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落实好三维目标, 实施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是教师的追求。教师要明确目标,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创设有效情境, 营造愉悦氛围, 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昕, 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 第5篇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刘金承(甘肃省临洮县文峰中学)

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成了地理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因此,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传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地理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等。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以地理新课程理念去整合教学资源,采取最优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整合地理教学资源

所谓整合地理教学资源,就是围绕某一地理教学目标,选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这样,教学资源由单一转向多元。教材是一种资源;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际、知识基础和思想状况,也是一种资源;教学环境包括教学设施、教学媒体,也是一种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能等等,都是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电脑、书籍等所包涵的海量数据已被大家所共享,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整合自己所搜集到的素材,让这些素材切合自己的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学如虎添翼。因此,如何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是新形势下我们改善教学中所面临的重大的课题,它必将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认为在整合有效教学资源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原则。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很多,但并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运用到地理教学中,需要做出筛选。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作为取舍标准,着力发掘能够开发学生头脑和便于动手实践、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意的素材。同时,依据教学需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明确哪些应该优先,哪些是对学生更具有适应性的。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区蕴藏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各不相同,依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优势,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学校和周围已经存在或蕴含的资源,采集具有地理性、个性化的地理教学资源,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校本地理教学实用资源库,以丰富和活化地理教学。三是合作原则。教师是对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的核心力量。教师在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同事、备课组、教研组的人力资源潜力,集体备课,智慧共享,提高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水平,做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优化地理教学过程,就是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运用的教学手段等设计和实施地理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既要考虑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为此,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萌发“主角”意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努力构建一种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促进者”。

其次、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教师要在育人同时,真诚地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上,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指导、引导学生克服心理和思维的障碍。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我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和积极状态。新课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协作下通过自我尝试、自我体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自我实践等学习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认知总结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能最真切的体验知识、感悟知识,才能学会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是我们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被动学习的深刻反思和教育本质的回归,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科学需要创新,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

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新教材无论从知识的编排上,还是从插图的设计上、活动安排顺序及活动方式上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视和推崇。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醍、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动手画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把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看图、填图、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使地理课更加充满“地理味”。所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看到 2

现象来自己画示意图,实际上就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把所阅读的东西变成表象,然后将头脑中的表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学生要把语言描述变成表象,就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加工。这种加工,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把自己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理解。很显然,学生画图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画出的示意图,就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例如,在讲《地球公转与季节》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再根据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的现象,在白纸上画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侧视图和极地俯视图。然后用视频展示仪展示学生的作图,找出错误,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观察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读图看图作图能力,加深了印象。

第三、剖析地理原理,指导学法。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第四,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其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

三、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试论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22

目前,新课程已经对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在教学阶段中教师能够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尤其重视课堂中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能够在本质上将教学的水平进一步提升,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本人结合实践,浅谈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1.深入浅出

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涉及范围比较广阔的学科,其中涉及的领域有天文、数学、生物、哲学等等多方面,其中高难度的知识不仅会让学生们产生恐惧感,而且还会让学生的兴趣慢慢磨灭。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就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内容形象丰富起来,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其做法是,第一,逐层分析,提炼核心问题。第二,将地图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课程中。比如,在鲁教版教材中的《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一文中,紧抓“四季变化的原因、如何描述季节”这两大核心问题,通过采用地图将复杂的区域展现的问题简单表明在地图上,然后再通过几何地图将基本的框架进行构建,再通过问题的问答模式进行提问,最终用地图的区域知识将其内容丰富起来。

2.提高兴趣,助于教学

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首先要明白,要想让学生能够接受地理这门学科,必须激发其兴趣。譬如,在高中阶段的一年级,学生还没有真正地接触过哲学,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形成,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的世界观及价值观可以得到培养。首先通过“自然地理”的认知,明确地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储存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提出来,并且要求学生们进行仔细记录,为往后学习做铺垫。在学习完《地球运动》之后,教师将这个哲学观点重新提出时,学生就会有所感触。当学生在进行《大气运动》这课程学习的时候,就会对这个观点进行探讨。当学生在学习《水的运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彻底顿悟,在最后,学完《地壳运动》时,已经对之前了解的观点深信不疑了。

3.细节强化,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主要通过以“教案”的形式进行设计与使用,这些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过程、学习思路。2.知识的储备。3.学习阶段。4.课后问题。通过学案,落实其学习思路,基本上完成“节节清”的教学效果。

4.通过生活将地理形象化、具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引入实际课堂中,这样才能将地理知识了解更透彻。譬如,在课堂中讲解地球与地图这个环节的时候,将学生们实际切西瓜的经验进行对比,将新鲜的生活内容带入了课堂中。在分析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规律时,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分别让两名学生代表两个小组进行演示,其中一名学生代表地球,另外一名学生则代表太阳进行活动,以此形式进行地球运动的演示。

5.课堂中增强实验过程

知识与技能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更是课堂授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如果合理的对课堂进行设计,安排有趣的内容,就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中当讲解到热力环流这个规律的时候,作者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小实验。当时在讲这一内容的时候刚好是秋天,在课堂讲解中,分别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打火机点燃,然后把教室门打开一个小缝,让学生将着火的火苗分别在门的上方以及下放观察火苗的方向,这个过程学生们将会清楚地看到火苗位置处于门上的时候,火是向外游走的,而当火苗放在门下时火苗则是向内游走。完成这个步骤之后,接下来就让学生讨论其原因并绘出简图。通过这样的形式,这个环节的学习难点就得以轻松地突破。总而言之,学生只有亲手进行实验操作,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

6.通过交流表达提高学生的学习气氛

想要有活跃的答题气氛就需要在课堂中进行问题设计。例如,在讲解我国的气候以及水源的分布时,作者设置了一道讨论题型,教师先将准备好的图片给学生进行观看,之后让学生讨论南北房屋结构存在的差异。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们都纷纷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接着,各个讨论组选出一个代表,分别从房屋的各个部位进行分析对比,最后,学生们将各种意见进行综合,得出结论。通过交流表达,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得到了解决,课堂氛围也格外轻松。

综合上述,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明白课前充分做好准备的重要性,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各类课堂问题,还要从各方面了解学生的需求,采取更多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自主性,促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新课程高中地理“三维”教学之谈 第7篇

一、深度: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

现行的新课程教材在编排上, 不仅能够围绕课程要求标准做到精选教材, 还能够在教材使用度的把握上做到了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正是这样的教学深度使得学生能够较为科学合理地掌握和使用教材, 满足他们地理学科学习发展的需要。

正是这样的教材深度, 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 (1) 注重务实基础知识内容, 特别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知识点, 是学生能够进行灵活运用的前提; (2) 注重使用教材深度的全体性原则, 即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 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 即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 做到因材施教, 有效培养他们的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以湘教版高中地理为例进行探析。在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教材使用, 笔者作了如下安排: (1) 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知晓“地壳的物质组成”基本知识, 为学生的学习运用奠定基础; (2)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和认知探究, 划出自己的一些不懂之处,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地理学习质疑能力; (3)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学习内容后面的习题予以独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 以此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二、难度:突出重点, 难易适度, 因人施教

笔者在近几年的地理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源于他们对教材难度的理解把握, 特别是一些具有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理解使得学生比较费心, 也不容易理解掌握。在传统的教材设计上, 除了比较直观地展现教学目标之外, 还忽视了学生对地理学习认知规律的个性特点, 往往是要求“一刀切”,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发展和素养的综合提高。

对此, 我们认为, 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难度, 首先应该精挑细选内容, 让学生能够学得全面、学得扎实。其次是, 注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积极培养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和探究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发展创造精神。最后, 应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参与课程的学习,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科实践运用能力。

例如, 在“人类的生产活动”教学中, 湘版教材改变了原先的给出结论, 再予以分析推理的安排, 而是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和结构体系的理解。内容上从工业的区位选择分析, 就可以看出工业地域和世界著名工业区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条件, 从而既教育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教育学生学会了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这也就做到了因人施教。

三、广度:内化生成, 发展创新, 有的放矢

在教学的广度上, 教师不仅要注意课程标准的要求, 更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实际, 做到既注重理解感悟, 更应该注重够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 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驱动力。

对此, 笔者以为, 在教学的广度安排上, 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 (1) 拓宽知识的层面,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地理学科视野,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在知识生成中, 应该做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内化生成, 以此来丰富他们的学习思维;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科综合运用和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 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 注意把握好深度、难度、广度等三维教学, 能够使得课程教学符合课程标准的同时, 更有利于把握好学生的学科学习发展需要, 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杨万春:地理教学中学习方式培养的探究[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年12期。

[3]郑济洪:培养地理创新思维的实践与思考[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年第3期。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 第8篇

一明确教学目标,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高度关注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地理理性知识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 它不仅凝结着人类的主观精神, 同时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 所以高中学生只有真正的理解和学习这些地理理性知识, 才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成为创新型的教师, 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常教常新, 那么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只有针对这一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的。如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 很多地理知识点的教学设计, 就可以从具体的案例入手, 让学生在探讨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如在讲述《水资源合理利用》一节中, 笔者先结合我国北方城市缺水日益严重的事实, 对学生抛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北方城市会严重缺水呢?然后请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部分城市缺水的案例,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己查找数据资料, 让每个小组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此次活动, 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二让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环境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可以这样说, 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类的衣、食、住、行产生作用, 每一种日常生活又都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要做到大众化、生活化, 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魅力。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可以根据校历表中的“星期”, 引申出关于“月相”的讲解, 从学校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相关地理知识。又如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气候变化和四季的更替, 来有针对性地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所带来的地理意义。也可以让学生对着教室窗户的玻璃呵气, 运用他们都熟悉的现象讲课, 告诉他们降水的形成条件。还可以通过媒体来了解时事热点,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这些令人振奋的报道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这样必将对学生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从而实现高中地理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鼓励学生创新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之中的个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学生的活动, 我们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 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关于“时区和日界线”的课题时, 笔者就鼓励学生互相讲解, 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培养其自主意识, 达到育人目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在创新上下工夫, 把学生的头脑当做火把点燃, 而不是当做容器灌输知识, 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变原本的学生获得知识的“记忆水平”为现在的“创新水平”。

总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 掌握教学新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鼓励学生创新, 让地理课堂真正地融入生活。地理教师只有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才能给地理教育事业注入新的生命力。“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地理教师早日实现优化教学, 地理课堂就早日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 这就给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组织上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时代在不断发展, 社会在不断进步, 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 不断推进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 这样的高中地理教学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经验, 对高中地理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优化教学, 进行了探讨。

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探微 第9篇

一、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情景创设的功能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景, 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 触景生情, 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 奋力向前的冲动, 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教师创设情景必须符合学生实际, 隐含学科内涵;必须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交互, 有利于促进学生萌生学习欲望, 启动思维过程, 激发创造热情。教师通过问题的梯度设计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案例的剖析形成对典型地理事象的分析框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强化应用意识, 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 讲到“洋流”时, 教师创设洋流与航海的相关情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1) 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 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 (2) 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为什么冬季出发, 夏季返回。 (3) 请指图讲解: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 及惨剧发生的原因。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 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景, 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景的现实性, 而且考虑到了情景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因此, 这样的情景创设是有效的。

二、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 提高实效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做到富有成效, 必须突出地理学科特色———空间性, 区域性, 综合性。高中地理课程虽然是系统地理, 但也要突出空间性, 揭示空间规律,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形成空间概念和空间分析能力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无效教学。高中地理中的案例, 都应当在区域背景下加以讨论。讲究区域性是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高中地理课程属系统地理, 体现综合性至关重要。必须教学生学会综合从哪些联系上加以综合, 这对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非常。比如, “气候”要综合地形, “水文”要综合地形和气候, “植被”要综合地形气候水文, “经济”要综合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政策, 总之, 体现综合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有实效。

三、地理课堂上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启迪学生思维

地理课堂教学提问要善于掌握时机, 选择提问的时机要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绪而定。一般来讲在教师作了较长讲解后, 突然话题一转,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当一个问题已讲完, 下一个问题即将开始时, 采用提问的方法以作过渡等等。例如, 在讲“大气环流”一节时, 在教师完成“单圈环流”的讲解后, 加以说明:“单圈环流是在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差异的情况下形成的”。然后提问:“那么在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的情况下, 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用提问的方式承上启下, 过渡自然, 引起学生的注意, 启迪思维;另外, 当讲解的内容较易懂, 为挖掘教材内涵找出其深刻含义时, 也可以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四、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中, 让地理知识形象化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因此, 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和地图”时, 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 在学生中展开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讨论, 经过讨论, 学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切法:一种是先把瓜从中间切为两半;另一种是先用刀把瓜从瓜头向瓜尾切成两半。教师分析第一种切法:平行中间切面, 再切无数刀, 可以切出无数个圆, 每个圆代表地球上一条纬线圈, 中间切面代表赤道, 地球表面就有无数条纬线。给每个纬线圈上标上度数, 就可以用不同的纬度表示不同的纬线。纬度实质是线面关系, 即从每条纬线圈上任一点向中间切面 (赤道面) 圆心连线, 所连线与中间切面 (赤道面) 的夹角就是该纬线圈的纬度, 纬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种切法, 并且每刀都切到瓜头和瓜尾也可以切出无数刀, 每刀切出的曲线就代表一条经线, 给经线标上度数就是经度。经度实质是面面关系, 即两个切面的夹角, 最大只能是180度。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 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 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 自然地开启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大门, 并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第10篇

一、创设课堂探究情境, 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1.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 指导学生阅读图表, 激发学生求知欲;

3. 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4. 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查、社会调查,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5. 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城市热岛环流有何意义?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 举办演讲会等。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时间长短和呈现时机,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用脑子想, 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嘴说话等。设计学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进行地理思维与训练, 吸引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理问题, 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1. 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建构知识、掌握知识。因此, 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要由浅入深, 并尽可能有趣味性,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敢问。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 充分尊重学生, 和学生平等相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对喜欢质疑的学生持鼓励、赏识的态度;也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2) 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想问。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学习只有在问题情境中, 才能产生疑问, 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勤思好问。

(3) 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 教学生会问。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 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

(4) 将课堂教学向校外引申,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 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观念, 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 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3. 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

(1) 专题式讨论。

专题式讨论对于深入地探讨某一地理话题是十分有效的。

(2) 问题式讨论。

问题式讨论是地理课堂中最常见的讨论方式。地理课堂讨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密切, 大多是随着教学进程而提出的, 并且具有问题的真正内涵, 值得进行逻辑追问与原理探究 (连问“怎么样”“为什么”) 。

(3) 思维操练式讨论。

思维操练式讨论是一种高级的头脑游戏的讨论方式, 它往往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再现与理解, 而在于锻炼脑子的灵活性、迁移性。思维操练式讨论的命题在现实生活世界里是不存在的, 学生感到新奇、新鲜、有意思, 容易被激起一种探讨的冲动。进行思维操练式讨论需要逻辑推理的过程, 也需要直觉、形象思维的参与, 同时聚敛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也会交错在一起, 对培养思维品质是极为有益的。

(4) 任务式讨论。

地理教学中的任务式讨论源自各种与地理相关的任务, 讨论是为任务的解决“方案”而展开的。任务式讨论需要学生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集体探讨任务的性质、内容、特点, 以及完成任务的途径与策略。

(5) 反思式讨论。

反思式讨论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反思模式的倡导、创新思潮的兴起应运而生的,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愈来愈多地被采用。反思式讨论是对传统理论、权威结论、标准答案的一种重审, 常见的组织形式是自由辩论,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十分有益。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 既要积极, 又要慎重。反思式讨论要运用辩证法, 要有理论根据与实践依据。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 第11篇

一、对教师角色的反思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进行积极的思维与想象。

二、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往往只是对传统理论的简单重复或沿袭。因此,教师应该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高中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教给学生简单零碎的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量的事实证明: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的创新性呈正相关。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新课标强调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并要能积极地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肯定。

五、对师生关系的反思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教师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做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六、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教师可以从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进行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教师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析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开始受到重视。 诚然, 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高中地理教学, 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认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环境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理知识博大精深,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研究, 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而且可以造福人类。 从这里可以看出, 地理知识的学习多么重要。 但是,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当前, 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是笔者近来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 高中地理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多变革。 但是, 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存在, 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依然存在, 主要如下:

1.地理学科被边缘化

一直以来, 数学、物理、化学一直都是绝大部分人心目中比较重要的学科。 数理化甚至是一些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学科。相对之下, 地理学科在人们心目中却显得不那么重要。 重理轻文的社会背景下, 一些学生甚至教师都将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数理化上, 地理学科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这样的教学现状, 使得高中地理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校和教师及学生的不重视, 使得地理学科教学的改革一直较为缓慢。

2.地理教学模式落后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整个课堂教学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例如, 教师依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 没有站在时代发展进步的角度, 没有认真思考和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论, 落后的教学模式使本就不受重视的地理教学更加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难以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3.地理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联系性, 促进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 但是,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一些地理教师都是侧重于地理理论知识的讲解, 而忽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到抽象的理论知识, 却不知道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何联系, 也不知道怎样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威严的代名词。 教师不苟言笑, 使得一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问题不敢提, 有疑问不敢问。 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极大压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应当建立平等而民主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是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推进的基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大胆发言和提问, 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发言, 对于学生做得不对的地方, 应当正确引导, 而不是严厉批评甚至是讽刺。 这样,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再紧张, 不再压抑, 轻松的学习环境, 能够极大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形成,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最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2.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理学科被边缘化的问题。 地理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让学生充分明白一个道理: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应付考试, 而是为了运用, 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了, 方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还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实验, 让学生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 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3.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段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21世纪, 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靠嘴讲解的阶段, 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有了更多选择。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不断强化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高效性, 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给学生展示各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 这样, 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会更加深刻。 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 是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采用新型教学理念, 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字学勤.怎样提高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果[J].软件 (教育现代化) (电子版) , 2014 (2) :312-312.

[2]梁金英.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8) :83.

[3]李满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之探索[J].教育界, 2014 (19) :59.

上一篇:学习活力下一篇:建筑用材料